卷一 第 671a 页
No. 1882
三圣圆融观门
沙门澄观述
夫上圣观人设教,言不虚陈,按指发挥,触事
皆通。「因」有妙德,叩示以二圣表法之二义,
遂著三圣圆融观。一毛之智观,难以度成;粗
依教理,略示纲要,惟冀远识,虚己而求之焉。
三圣者:本师毗卢遮那如来,普贤、文殊二大
菩萨是也。大觉应世,辅翼尘沙,而《华严经》中,
独标二圣为上首者,托以表法,不徒然也。
今
略显二门:一、相对明表;二、相融显圆。
且初门
中:三圣之内,二圣为因,如来为果。果起言想,
且说二因。若悟二因之玄微,则知果海之深
妙。
然二圣法门略为三对:
一、以能信、所信相
对:谓普贤表所信之法界,即在缠如来藏,故
《理趣般若》云:「一切众生皆如来藏。」普贤菩萨
自体遍故,初会即入如来藏身三昧者,意在
此也。文殊表能信之心,《佛名经》云:「一切诸佛
皆因文殊而发心」者,表依信发故。善财始见,
发大心者,当信位故。《经》云:「文殊菩萨出生一
切菩萨,无休息故。」然信,但有信而未能见,及
所信所證无二理。故无初普贤,信可始生?理
唯极见,故文殊居初,普贤居后。
二、以解、行相
对:普贤表所起万行,上下诸经皆言:「普贤行」
故。文殊表能起之解,通解事理,穷方便故。慈
氏云:「汝先得见诸善知识,闻菩萨行,入解脱
门,皆是文殊威神力」故。又云:「文殊常为一切
卷一 第 671b 页
菩萨师」故。又云:「文殊师利心念力」故。
三、以理、
智相对:普贤表所證法界,即出缠如来藏,「善
财童子入其身」故。又云:「得究竟三世平等身」
故。一毛广大即无边者,称法性故。普贤身相,
如虚空故。又,见普贤即得智波罗蜜者,明依
于理而发智故。文殊表能證大智,本所事佛
名不动智故。慈氏云:「文殊师利常为无量百
千亿那由他诸佛母」故。文殊于诸经中,所说
法门多显般若旨故。又云:「从文殊师利智慧
大海所出生」故。见后文殊,方见普贤,显其有
智,方證理故。是以古德,铭后文殊,为智照无
二相。不视身相者,表极智甚深,心、境两已,
信、解双绝故。又,理开体用,智分权实故,以文
殊二智,證普贤体用。此之一门,古德亲问,三
藏言:「有《经》说,未传此方。」又,此一门,亦表定慧,
理本寂故,智即慧故;亦表体用,普贤理寂,以
为心体,文殊智照,为大用故。
第二、相融显圆
者,亦二:
先、明二圣法门各自圆融:谓文殊必
因于信,方能成解。有解无信,增邪见故;有信
无解,长无明故。信解真正,方了本原;成其极
智,极智反照,不异初心;故初发心时,便成正
觉。又,前方便之智,不离智体故;后文殊名智,
照无二相。照信不殊于智,故从无身相而展
右手,是以文殊三事,融通隐隐。
次、普贤三事
自相融者:理若无行,理终不显;依体起行,行
必称体。由行證理,理无行外之理;由理显行,
无理外之行故。随所證理,无不具一證一切
證,故见普贤一毛所得法门,过前不可说倍,
又是即体之用故。「毛」、「孔」法门,缘起无尽,由是
卷一 第 671c 页
普贤三事,涉入重重。
二者、二圣法门互相融
者:谓要因于信,方知法界信;不信理,信即为
邪故。能、所不二。不信自心有如来藏,非菩萨
故。次、要藉于解,方能起行,称解起行,行不异
解,则解、行不二。次、以智是理用,体理成智,还
照于理,智与理冥,方曰真智,则理、智无二。
故《经》云:「无有如外智能證于如,亦无智外如
为智所入。」
又,法界寂照名正,寂而常照名观。
观穷数极,妙符乎寂,即定慧不二。又,即体之
用曰智,即用之体曰理,即体用无二。是以文
殊三事融通隐隐,即是普贤三事涉入重重,
此二不异,名普贤帝网之行。故〈普贤行品〉,反
上下诸经,广显理事圆融,为普贤行;非独事
行,名普贤行。既二圣相融而不名文殊行者,
摄智属理,唯一心法界故,举一全收。
二圣法
门既相融者,则普贤因满,离相绝言,没因果
海,是名毗卢遮那,光明遍照,唯證相应故。〈法
界品〉中普贤之后便偈赞佛德者,显果相也。
品初,如来自入三昧,现相无言,表所證绝言;
而普贤开显,放光令悟,表能證绝言;而文殊
开显者,即斯意也。
若合三圣法门以为经目
者:普贤是「大」,所證理体,无不包故;文殊是「方
广」,理上之智,为业用故。又,通是普贤,理含体
用,通为所證故,文殊、普贤二俱华严万行,披、
敷、信、智、解、行皆是因「华」用「严」。本寂体故,舍那
即「佛」。通圆诸因,證上体用,故说即为「经」。因言
显故,既包题目无遗,则摄《大经》义尽,亦一代
时教,不离于此理智等。
然上理智等,并不离
心:心、佛、众生无差别故。若于心能了,则念念
卷一 第 672a 页
因圆,念念果满。〈出现品〉云:「菩萨应知自心,念
念常有佛成正觉」故。而即一之异,不碍外观,
勿滞言说。若与此观相应,则触目对境,常见
三圣及十方诸菩萨,一即一切故,心、境无二
故。依此修行,一生不剋,三圣必圆矣。
三圣圆融观门
贞享二年乙丑仲秋念一蓂于南都邸舍抄
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