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唐-法藏卷二

卷二 第 484c 页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第二

唐大荐福寺沙门法藏述

第九明诸教所诠差别者。略举十门。义差
别故。显彼能诠差别非一。馀如别说。一所
依心识。二明佛种性。三行位分齐。四修行时
分。五修行依身。六断惑分齐。七二乘回心。
八佛果义相。九摄化境界。十佛身开合。第一
心识差别者。如小乘但有六识。义分心意
识。如小乘论说。于阿赖耶识但得其名。
如增一经说。若依始教。于阿赖耶识。但
得一分生灭之义。以于真理未能融通。但
说凝然不作诸法。故就缘起生灭事中建
立赖耶。从业等种辨体而生。异熟报识为
诸法依。方便渐渐引向真理。故说熏等悉
皆即空。如解深密经云。若菩萨于内于外
不见藏住。不见熏习。不见阿赖耶。不
见阿赖耶识。不见阿陀那。不见阿陀那
识。若能如是知者是名菩萨菩萨。如来齐
此建立一切心意识秘密善巧。瑜伽中亦同
此说。解云。既齐此不见等处。立为心意
等善巧故。是故所立赖耶生灭等相皆是密
意。不令如言而取故。会归真也。若依终
卷二 第 485a 页
教。于此赖耶识。得理事融通二分义。故
论但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
名阿梨耶识。以许真如随熏和合成此本
识。不同前教业等种生故。楞伽云。如来
藏为无始恶习所熏名为藏识。又云。如来
藏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又云。如来藏
名阿赖耶识。而与无明七识俱。又起信云。
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成染心等。如是
非一。问真如既言常法。云何得说随熏
起灭。既许起灭。如何复说为凝然常。答既
言真如常故。非如言所谓常也。何者圣
说真如为凝然者。此是随缘作诸法时。不
失自体。故说为常。是即不异无常之常
名不思议常。非谓不作诸法如情所谓之
凝然也。故胜鬘中云。不染而染者。明随
缘作诸法也。染而不染者。明随缘时不失
自性。由初义故俗谛得成。由后义故真谛
复立。如是真俗但有二义无有二体。相融
无碍离诸情执。是故论云。智障极盲闇谓真
俗别执。此之谓也。此真如二义。同前始教
中约法相差别门故。但说一分凝然义也。此
终教中。约体相镕融门故。说二分无二之
义。此义广如起信义记中说。又如十地经
云。三界虚妄唯一心作。摄论等约始教义
释。诸赖耶识等也。十地论约终教释。为第
一义真心也。又如达磨经颂摄论等释云。
此界等者。界谓因义。即种子识。如是等。宝
性论约终教释云。此性者即如来藏性。依
此有诸趣等者。如胜鬘经说。依如来藏有
卷二 第 485b 页
生死。依如来藏有涅槃等。乃至广说。是故
当知二门别也。若依顿教。即一切法唯一真
如心。差别相尽离言绝虑不可说也。如维
摩经中三十二菩萨所说不二法门者。是前
终教中染净镕融无二之义。净名所显离言
不二是此门也。以其一切染净相尽无有二
法可以融会故。不可说为不二也。若依圆
教。即约性海圆明法界缘起无碍自在一即
一切一切即一主伴圆融。故说十心以显无
尽。如离世间品及第九地说。又唯一法界性
起心亦具十德。如性起品说。此等据别教
言。若约同教。即摄前诸教所说心识何以
故。是此方便故。从此而流故。馀可准之。问
云何一心约就诸教。得有如是差别义耶。
答此有二义。一约法通收。二约机分齐。初
义者。由此甚深缘起一心具五义门。是故圣
者随以一门摄化众生。一摄义从名门。如
小乘教说。二摄理从事门。如始教说。三理
事无碍门。如终教说。四事尽理显门。如顿
教说。五性海具德门。如圆教说。是即不动
本而常末。不坏末而恒本。故五义相融唯
一心转也。二约机明得法分齐者。或有得
名而不得义。如小乘教。或有得名得一
分义。如始教。或有得名得具分义。如终
教。或有得义而不存名。如顿教。或有名
义俱无尽。如圆教。其馀义门如唯识章说。
第二明种性差别者。若依小乘种性有六
种。谓退.思.护.住.升进.不动。不动性中有
三品。上者佛种性。中者独觉性。下者声闻性。
卷二 第 485c 页
如舍利弗等。虽于此中说佛一人有佛种
性。然非是彼大菩提性以于佛功德不说
尽未来际起大用等故。是故当知于此教
中除佛一人馀一切众生。皆不说有大菩
提性。馀义如小乘论说。若依三乘教种
性差别略有三说。一约始教。即就有为无
常法中立种性故。即不能遍一切有情。
故五种性中即有一分无性众生。故显扬论
云。云何种性差别五种道理。谓一切界差别
可得故。乃至云。唯现在世非般涅槃法。不
应理故。乃至广说。是故当知由法尔故。无
始时来一切有情有五种性。第五种性无有
出世功德因故。永不灭度。由是道理。诸佛
利乐有情功德无有断尽。其有种性者。瑜
伽论云。种性略有二种。一本性住。二习所成。
本性住者。谓诸菩萨六处殊胜有如是相。
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习所成者。谓
先串习善根所得。此中本性。即内六处中意
处为殊胜。即摄赖耶识中本觉解性为性
种性。故梁摄论云。闻熏习与阿赖耶识中
解性和合。一切圣人以此为因。然瑜伽既
云具种性者方能发心。即知具性习二法。
成一种性。是故此二缘起不二。随阙一不
成。亦不可说性为先习为后。但可。位至
堪任已去。方可约本说有性种约修说
为习种。然有二义而无二事。如上摄论
云。二义和合为一因故得知也。问此二种
性与仁王及本业经中六种性内习种性种。
有何差别耶。答彼经大都约位而说。以
卷二 第 486a 页
初习为习种性。久习积成为性种性故。
说习种在十住性种在十行。三贤之前。但
名善趣不名种性。瑜伽中。久习名习种。
约本为性种。而此二种非初非中后。是故
经说习故成性。论中说为依性起习。良以
此二互成缘起无二相故。经论互说义方备
足。又经说种性在发心后。论中种性在发
心前。何以尔者。以其至得位时功能方显。
是故经说在三贤位中。然彼功能必有所
依。是故论中说在位前。要由功能显方可
说有故。经不违论。要由有性方起功能
故。论不违经。亦是互举义意融通。问又以
何义。知种性至堪任位耶。答以论说种
性必具性习。既已有习必已修行。若已修行
必至堪任。若不从愚夫至堪任已来中
间修此串习行者。更何位修也。以于愚位
未修习故。得位已去具第二住故。是故当
知从愚位未修串习行。至彼堪任串习
方成故得性习通融以为种性。问若要待
习方说性者。愚位未习。岂无性种。如其无
者后不应有。先无后有非性种故。如其有
者无习有性。不应理故。论不说故。答此二
既为缘起。故无习时亦无彼性。由此亦立
无性有情。先无后有非性种者。此亦不然。
以习成处定先有性。愚位未习故不说性。
后起习已不名无习。是故习成后说有性。
随于诸乘串习何行。尔时即说本有彼
性问若尔此即唯是一不定性。如何得有
五种性差别耶。答即由此义安立五性
卷二 第 486b 页
何者。谓修六度串习行已。位到堪任成菩
萨种性。若习小行到于忍位成声闻性。故
智论云。煖顶忍等名为性地。善戒经云。若
得世第一法是名第二位。故知前三善根
属种性位。若依俱舍论。得顺解脱分善根
位方说有性。故彼论云。顺解脱分者。谓定
能感涅槃果善。此善生已令彼有情名为
身中有涅槃法。独觉准知。由此即立三乘
种性。若于三行随一修行未至本位。尔时
立为不定种性。若于三行全未修行。尔时
立为无有种性。由此当知。诸乘种性皆就
习说。问若愚位无习。即无性者。后纵起习
何得为有。答有习非是无习位故。是故有
习常恒有。无习自恒无。既不以无习而作
习。亦不以无性而为性。以分位差别故。
如涅槃经云。三种人中毕竟死者。喻一阐
提无佛性也。善男子。一阐提辈若遇善友诸
佛菩萨。闻说深法及以不遇。俱不得离
一阐提心。何以故。断善根故。一阐提辈亦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以者何。若
能发菩提之心。即不复名一阐提性也。
善男子。以何缘故说一阐提得阿耨多罗
三藐三菩提。一阐提辈实不得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如命尽者等。乃至广说。当知此
中就位前后有无恒定不相由也。二约终
教。即就真如性中。立种性故。则遍一切众
生。皆悉有性故。智论云。白石有银性。黄石
有金性。水是湿性火是热性。一切众生有涅
槃性。以一切妄识无不可归自真性故。
卷二 第 486c 页
如经说言。众生亦尔。悉皆有心。凡有心者
定当得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以是义
故。我常宣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问如有
难云。若诸有心悉得菩提者。佛亦有心亦
应当得。若言佛虽有心更非当得。是即
无性众生虽有是心亦非当得。答经中已
自拣滥故。但云众生有心不云佛矣。以
处处受生名为众生故不同佛也。问若并
有性。如何建立五种性中无性者耶。答论自
有释故宝性论云。一向说阐提无涅槃性
不入涅槃者。此义云何。为欲示显谤大乘
因故。此明何义。为欲回转诽谤大乘心。
依无量时故作是说。以彼实有清净佛
性故。又佛性论云。问曰。若尔云何佛说众
生不住于性永无般涅槃耶。答曰。若曾
背大乘者。此法是一阐提因。为令众生舍
此法故。若堕阐提因。于长夜时轮转不
息。以是义故经作是说。若依道理。一切
众生皆悉本有清净佛性。若不得般涅槃
者。无有是处。是故佛性决定本有。离有离
无故。解云。又此论前文广破无性。乃至末
文云。三者失同外道有本定有。无本定无。
有不可灭。无不可生。此等过失。由汝邪执
无性义生。乃至广说。问前始教中。决定说
有无性众生。此终教中并皆有性。云何会
通。答亦论自有释。故佛性论第二卷云。何故
复有。经说阐提众生决定无有般涅槃性。
若尔二经便自相违。如何会二说一了一
不了。故不相违。解云。若小乘中但佛一人
卷二 第 487a 页
有佛性。馀一切人皆不说有。若三乘始教
中。以渐异小乘故。说多人有。犹未全异
彼故。许一分无性。是故论中判为权施不
了说也。问若依终教。一切众生皆当作佛。
即众生虽多亦有终尽。若如是者。最后成
佛即无所化。所化无故利他行阙。利他行
阙成佛不应道理。又令诸佛利他功德有
断尽故。如其一切尽当作佛。而言众生终无尽者。即有自语相违过失。以无终尽
者永不成佛故。又如一佛度无量人。于众
生界有损已不。若有渐损必有终尽。有
损无尽不应理故。若无损者即无灭度。
有灭无损不应理故。依如是等道理。佛地
论等。由此建立无性有情。离上诸过失。此
义云何。答若谓众生由有性故并令成佛。
说有尽者。是即便于众生界中起于减
见。众生界既减佛界必增。故于佛界便起
增见。如是增减非是正见。是故不增减。
经云舍利弗大邪见者。所谓见众生界增。见
众生界减。乃至广说。设避此见故。立此一
分无性有情。为不增减者。彼终不能离
增减见。何以故。以彼见于诸有性者并成
佛故。即便起于断见减见。诸无性者不成
佛故。即便起于常见增见。以彼不了众
生界故。是故经云。一切愚痴凡夫。不如实
知一法界故。不能实见一法界故。起邪
见心谓众生界增众生界减。又文殊般若经
云。假使一佛住世。若一劫若过一劫。如一
佛世界。复有无量无边恒河沙诸佛。如是一
卷二 第 487b 页
一佛。若一劫若过一劫。昼夜说法心无暂
息。各各度于无量河沙众生皆入涅槃。而
众生界亦不增减。乃至十方诸佛世界亦复
如是。一一诸佛说法教化。各度无量河沙
众生皆入涅槃。于众生界亦不增不减。何
以故。众生定相不可得故。义言说众生界
犹如虚空。假使无量胜神通之者。各无量
劫飞行虚空。求空边际终不可尽。非以
不尽不名游行。非以游行令其得际。
当知此中道理亦尔。非以当得令其有终。
非以无终说有无得。是故诸难无不通
也。又为成诸佛利他功德无断尽故。立
一分无性众生者。是即令彼诸佛但有变
化利他功德。亦即断彼随他受用诸功德也。
以无菩萨證诸地故。又化他中。亦但有
粗断灭彼细。以无一人得二乘无漏故。
又今已后诸佛。无有一佛得说三乘等教。
以无得圣机故。即断诸佛同体大悲也。又
若定意谓悉有性故必皆有尽。恐最后佛
阙利他行故。立一分定无性者。然彼后佛
终于利他行不圆满。以其所化无一有情
得圣果故。但佛菩萨二利之中利他为最。
何有不令一人得圣果而于自身得成
佛耶。又本皆发弘誓愿云。令诸众生悉得
菩提。是故令得故本愿不虚。而众生界不
可尽故本愿不断。若不尔者违本愿故。行
愿虚故。虚行成佛不应理故。是故虽欲
避上诸失建立无性。不谓彼过还堕此
宗。是故无性非为究竟了义也。问夫论种
卷二 第 487c 页
性必是有为。如何此教约真如为种性
耶。答以真如随缘与染和合成本识时。即
彼真中有本觉无漏内熏众生为返流因。
得为有种性。梁摄论说为黎耶中解性。起
信论中。说黎耶二义中本觉是也。又彼
论中如来藏具足无漏。常熏众生为净法
因。又宝性论云。及彼真如性者。彼本云如
六根聚经说。六根如是从无始来。究竟诸
法为体故。解云。以真如通一切法。今拣
去非情故。故约六处众生数中。取彼毕竟
真如理。以为性种性也。此与瑜伽所说名
同。但彼约始教。以理从事粗相而说故。约
事中明种性故也。地持云。种性粗相我
已略说。此之谓也。宝性论中。约此终教。以
事从理深细而说故。就真如明性种性。是
故佛性论云。自性清净心名为道谛。又涅槃
经云。佛性者名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智
慧。此等并就本觉性智说为性种。其习种
亦从真如所成故。摄论云。多闻熏习。从最
清净法界所流等。又起信论中。以真如
体相二大为内熏因。真如用大为外熏缘。
以与无明染法合故。是故三大内外说熏。
以熏力故无明尽时冥合不二。唯一真如也。
三约顿教明者。唯一真如离言说相名为
种性。而亦不分性习之异。以一切法由无
二相故。是故诸法无行经云。云何是事名为
种性。文殊师利。一切众生皆是一相。毕竟不
生离诸名字。一异不可得故。是名种性。以
此准之。上来约三乘说竟。第三约一乘
卷二 第 488a 页
有二说。一摄前诸教所明种性。并皆具足
主伴成宗。以同教故摄方便故。二据别教
种性甚深因果无二。通依及正尽三世间。
该收一切理事解行等诸法门。本来满足已
成就讫。故大经云。菩萨种性甚深广大。与法
界虚空等。此之谓也。若随门显现。即五位
之中位位内六决定义等。名为种性。亦即此
法名为果相。以因果同体唯一性故。广如
经说。馀可准知。问云何种性。约诸教差别
不同耶。答此亦有二义。一约法辨隐显相
收。二约机明得法分齐。初义者。由此种性
缘起无碍具五义门。是故诸教各述一门随
机摄化。义不相违。何者为五。一是随执非
有门。如小乘说。二随事亏盈门。如始教说。
三随理遍情门。如终教说。四绝相离言门。
如顿教说。五性备众德门。如圆教说。义虽
有五。然种性圆通随摄遍收。隐显齐致也。
二明得法分齐者。或一切皆无。唯除佛一
人。如小乘说。或一切皆有。唯除草木等。如
终教说。或亦有亦无。如始教说。以许一分
无性故。或非有非无。如顿教说。以离相
故。或具前四。如一乘方便处说。或即因
具果通三世间。如圆教说。馀可准知。

第三行位差别者。于诸教中皆以三义略
示。一明位相。二明不退。三明行相。初者依
小乘有四位。谓方便.见修.及究竟也。又
说小乘十二住以为究竟。及说三界九地十
一地等。广如小论说。二不退者。此中修行
至忍位。得不退故也。其行相亦如彼诸论
卷二 第 488b 页
说。问何故小乘行位等相不广显耶。答此中
意者。以义差别显教不同。而小乘异大乘。
理无疑故不待说也。若依初教。亦以三义
显。初位相者此中有二。一为引愚法二乘
令回心故。施设回心教。亦但有见修等四
位及九地等名同小乘。或立五位。谓见道
前七方便内。分前三种为资粮位。以远力
便故。后四善根为加行位。是近方便故。馀
名同前。又亦说为乾慧等十地。第九名菩
萨地。第十名佛地者。欲引二乘望上不
足。渐次修行至佛果故。又彼佛界不在
十地外。同在地中者。以引彼故方便同
彼。以二乘人于现身上得圣果故。不在
后也。又此位相及行相等。广如瑜伽声闻
决择及杂集论说。问何故瑜伽等所明声闻
行位相。而不同彼毗昙等耶。答不同相者。
有二义意。一为显小乘人愚于诸法不了
说故。二为方便渐渐引向大乘故耳。是故
所明行位等法。皆悉方便顺向大说故不同
也。此既非是愚法小乘。又非菩萨。即知是
彼三乘教中声闻乘也。二为直进人。显位
相者。彼说菩萨十地差别。又以十地说为
见修。及通地前以为大乘十二住义。何以
故。为影似小乘故。又彼地前有四十心。以
彼十信亦成位故。此亦为似小乘道前四方
便故。是故梁摄论云。如须陀洹道前有四
位。谓暖顶忍世第一法。菩萨地前四位亦如
是。谓十信.十解.十行.十回向。又亦为似回
心教故。以信等四位为资粮位。十回向后。
卷二 第 488c 页
别立四善根为加行位。见等同前。问何故
此教所立名数。多分影似小乘等耶。答为
随方便影似引彼。有胜方便故。若全异彼
难信受故。若全同彼不名引故。问若引二
乘何须似彼。如为直进何假似彼小耶。答有二意故亦稍似小。一以始教中直
进之人机粗浅故。不能尽受大乘深法。是
故所示位等法相亦似小乘。而义理仍别。二
凡以大乘似小乘说者。皆通二义。一为
引小。二为浅机。是故说此为始教也。即
如何义等者。如瑜伽说。云何已成就补特伽
罗相。谓诸声闻先已串习诸善法故。若时
安住下品成熟。尔时便有下品欲乐下品
加行。犹往恶趣。非于现法證沙门果。非
于现法得般涅槃。若时安住中品成熟。尔
时便有中品欲乐中品加行。不往恶趣。于
现法中。證沙门果。非于现法得般涅槃。若
时安住上品成熟。尔时便有上品欲乐上
品加行。不往恶趣。于现法中證沙门果。即
于现法得般涅槃。如说声闻独觉亦尔。何
以故。道与声闻种性同故。乃至广说。于菩
萨位为似二乘。亦立如是三种成就。故彼
论云。若诸菩萨住胜解行地名下品成就。
住净胜意乐地名中品成熟。住堕决定究
竟地名上品成就。若菩萨住下品成熟。犹
往恶趣。此尽第一无数大劫。乃至广说。馀
二大劫配二成就。如是等文类例非一。皆
具上意可准而知。二不退位者。依佛性
论。声闻至苦忍。缘觉至世第一法。菩萨至
卷二 第 489a 页
十回向。方皆不退也。当知此中声闻缘觉非
是愚法。是故皆是此始教中三乘人也。亦
可菩萨地前总说为退。以其犹堕诸恶趣
故。如瑜伽云。若诸菩萨住胜解行地。犹往
恶趣故。此尽第一无数大劫。如是等也。三
明位中行相差别者如瑜伽云。胜解行住菩
萨转时。何行何相。或时具足聪慧。于其诸
法能受能持。于其义理堪能悟入。或于一
时不能如是。或于一时具足忆念。或于
一时成于妄类。于诸众生未能了知调伏
方便。于自佛法。亦未了知如实引发善巧
方便。为他说法教授教诫勉励而转。勉励转
故。不能如实知。或时虚弃。如闇射。或中
或不中。随欲成故。或于一时于大菩提。
已发心而后退舍。由内意乐故欲令自乐。
由思择故欲令他乐。或于一时。闻说甚
深广大法教。而生惊怖犹预疑惑。如是等
类名胜解行住。解云。此是十二住中。第二住
行相其第一种性住行相更劣。及地上行相
皆如彼说。若依终教。亦说菩萨十地差别。
亦不以见修等名说。又于地前但有三贤。
以信但是行非是位故。未得不退故。本业
经云未上住前有此十心。不云位也。又
云。始从凡夫地值佛菩萨。正教法中起一
念信发菩提心。是人尔时名为住前信相菩
萨。亦名假名菩萨名字菩萨。其人略修行
十心。谓信进等。广如彼说。又仁王经云。习
忍已前。行十善菩萨有进有退。犹如轻
毛随风东西等。在此修行经十千劫。入十
卷二 第 489b 页
住位。方得不退故。十住初即不退堕下二
乘地。况诸恶趣及凡地耶。设本业经。说十住
第六心有退者。起信论中。释彼文为示现
退也。为慢缓者策励其心故。而实菩萨入
发心住。即得不退也。其行相者。起信论说。
三贤初位中少分得见法身。能于十方世
界。八相成道利益众生。又以愿力受身自
在。亦非业系。又依三昧亦得少分见于报身佛。其所修行皆顺真性。谓知法性体
无悭贪。随顺修行檀波罗蜜等。广如彼说。
又梁摄论中。十信名凡夫菩萨。十解名圣人
菩萨等。其地上行位倍前准知。是故当知
此中行位。与前始教浅深之相差别显矣。问
此教岂不通引二乘。何故行位不似小乘
说耶。答此后诸教并皆深胜。所引二乘亦
是纯熟高胜机故。不假似彼也。若依顿教。
一切行位皆不可说。以离相故。一念不生
即是佛故。若见行位差别等相。即是颠
倒故。若寄言显者。如楞伽云。初地即八地。
乃至云无所有何次等。又思益经云。若人
闻是诸法正性。勤行精进如说修行。不从
一地至一地。若不从一地至一地。是人不
住生死涅槃。如是等也。若依圆教者有
二义。一摄前诸教所明行位。以是此方便
故。二据别教有其三义。一约寄位显。谓始
从十信乃至佛地六位不同。随得一位
得一切位。何以故。由以六相收故。主伴
故。相入故。相即故。圆融故。经云。在于一地
普摄一切诸地功德。是故经中十信满心胜
卷二 第 489c 页
进分上得一切位及佛地者。是其事也。又
以诸位及佛地等相即等故。即因果无二始
终无碍。于一一位上即是菩萨即是佛者。是
此义也。二约报明位相者。但有三生。一
成见闻位。谓见闻此无尽法门。成金刚种
子等。如性起品说。二成解行位。谓兜率
天子等。从恶道出已。一生即得离垢三昧
前。得十地无生法忍及十眼十耳等境界。广
如小相品说。又如善财始从十信乃至十
地。于善友所一生一身上皆悉具足如是
普贤诸行位者。亦是此义也。三證果海位。谓
如弥勒告善财言。我当来成正觉时汝当
见我。如是等。当知此约因果前后分二
位故。是故前位但是因。圆果在后位故。说
当见我也。三约行明位即唯有二。谓自分
胜进。此门通前诸位解行及以得法分齐
处说。如普庄严童子等也。其身在于世界
性等上处住。当是白净宝网转轮王位。得
普见肉眼。见十佛刹微尘数世界海等。若
三乘肉眼。即不如此故。智论云。肉眼唯见
三千世界内事。若见三千世界外者。何用
天眼为。故知不同也。又彼能于一念中。化
不可说不可说众生。一时皆至离垢三昧前。
馀念念中皆亦如是。其福分感一定光颇
璃镜。照十佛刹微尘数世界等。当知此
是前三生中。解行位内之行相也。以约因
门示故。若约信满得位已去。所起行用皆
遍法界。如经能以一手覆大千界等。手
出供具与虚空法界等。一时供养无尽诸
卷二 第 490a 页
佛。作大佛事饶益众生不可说也。广如
信位经文说。又云。不离一世界。不起一坐
处。而能现一切无量身所行等。又于一念
中。十方世界一时成佛转法轮等。乃至广
说。是故当知。与彼三乘分齐全别。何以故。
以三乘行位是约信解阿含门中作如是
说也。问前终教中不退际上。亦得如是八
相等用。与此何别。答彼于此位示成佛时。
于后诸位皆不自在。以未得故。但是当位
暂起化故。此即不尔。于初位中起此用
时。于后诸位并同时起。皆以得故。是实行
故。该六位故。问义既不同。何故一种同是
信满胜进分上起此用耶。答为欲方便显
此一乘信满成佛令易信受故。于彼教先
作此说。问既一位中有一切位。及信满心
即得佛者。何须更说后诸位耶。答说后诸
位即是初中之一切也。如初后亦尔。问若初
即具后得初。即得后者亦可后亦具初。既
不得后应亦不得初耶。答实尔。但以得
初无不得后故。是故无有未得后而不
得初也。问若尔云何说得诸位阶降次第。
答以此经中安立诸位有二善巧。一约相
就门分位前后。寄同三乘引彼方便是同
教也。二约体就法前后相入。圆融自在异
彼三乘。是别教也。但以不移门而恒相即
不坏即而恒前后。是故二义融通不相违
也。问若尔是初门即一切者。何不说信位
初心即得。而说满心等耶。答若自别教。即
不依位成。今寄三乘终教位说。以彼教中
卷二 第 490b 页
信满不退方得入位。今即寄彼得入位处。
一时得此一切前后诸位行相。是故不于信
初心说。以未得不退未成位相。但是行
故。问若尔应言住位成佛。何名信满。答
由信成故。是故是行佛非位佛也。馀义准
之。第四修行时分者。若依小乘自有三
人。下根者。谓诸声闻中。极疾三生得阿罗
汉果。谓于一生种解脱分。第二生随顺决
择分。第三生漏尽得果。极迟经六十劫。中
根者。谓独觉人极疾四生得果。极迟经百
劫。上根者。谓佛定满三僧祇劫。此中劫数。
取水火等一劫为一数。十个合一为第二
数。如是展转至第六十。为一阿僧祇。依此
以数三阿僧祇也。问何故下根返经时
少。而上根等乃多时耶。答能于多时修鍊
根行等。以为难故。是故多也。又依婆沙
等。菩萨成佛有二身。一法身二生身。法身
者。谓戒定慧等五分。修此法身具有四时。
一三阿僧祇劫。修有漏四波罗蜜时。二于
百劫修相好业时。三出家苦行修禅定时。
四菩提树下成正觉时。生身者。但百劫修
相好业。于最后身伽耶城净饭王家受生报
身。于摩伽陀国而登觉道。馀如彼说。若依
始教。修行成佛定经三僧祇。但此劫数不
同小乘。何者。此取水火等大劫。数至百
千。数此复至百千为一俱胝。名第一数。
数此俱胝复至俱胝为第二数。如是次
第以所数等数。至第一百名一阿僧祇。
此即十大劫数中第一数也。依此数满三
卷二 第 490c 页
阿僧祇。仍此教中。就释迦身以分此义。如
优婆塞戒经云。我于往昔宝顶佛所满足第
一阿僧祇劫。然灯佛所满足第二阿僧祇
劫。迦叶佛所满足第三阿僧祇劫。我于往
昔释迦佛所。始发阿耨菩提心。又依本业
经。又有百劫修相好业。但是变化非实修
也。又以一偈叹弗沙佛已。即迢九劫。
但九十一劫即成佛也。问三无数劫修诸实
行。应成报身。何故乃就化身说耶。答由此
始教就下机故。有二乘故。此身是彼所知
见故。是权教故。作是说也。若依终教说有
二义。一定三阿僧祇。约一方化仪故。又
此教中修实行故成实报身。不约化说。故
法华云。我实成佛已来。经于无量无边百
千万亿阿僧祇劫。又经云。我于然灯佛所
得授记等。皆以方便分别故也。又亦无
百劫修相好业等。何以故。以小乘中偏修
智分不修福分。是故临成佛时。更于百劫
别修彼业。始教中引彼亦同彼说。仍是化
也。此终教中论其实行。从初发意即福慧
双修。故成佛时无别修也。二不定修三阿
僧祇。此有二义。一通馀杂类世界故。如
胜天王经说。二据佛功德无限量故。如宝
云经云。善男子。菩萨不能思议如来境界。
如来境界不可思量。但为浅近众生。说三
僧祇修习所得。菩萨而实发心已来不
卷二 第 491a 页
可计数。解云。此中不可计数者。是不可计
数阿僧祇劫。非但三也。问何故前教定三僧
祇此教有定不定耶。答前教生故。此教熟
故。方便渐渐劝彼三乘向一乘故。作此
说也。若依顿教。一切时分皆不可说。但一
念不生即是佛故。一念者即无念也。时者即
无时也。馀可准思。若依圆教。一切时分悉皆不定。何以故。谓诸劫相入故。相即故。该
通一切因陀罗等诸世界故仍各随处。或一
念或无量劫等。不违时法也。馀准而思之。第五修行所依身者。若依小乘。但有
分段身至究竟位佛亦同然。是实非化。若
始教中。为回心声闻。亦说分段至究竟
位。佛身亦尔。然此是化非实也。若依直
进中有二说。一谓寄位。显十地之中功
用无功用粗细二位差别相故。即说七地
已还有分段。八地已上有变易。二就实
报。即说分段至金刚已还。以十地中烦恼
障种未永断。故留至金刚故。既有惑障何
得不受分段之身。故十地经云。第十地已
还有中阴者。是此义也。问八地已上一切
菩萨。于烦恼障永伏不行。以无漏智果恒
相续故。如阿罗汉。既无现行惑。何得更
受分段之身耶。答若是凡夫。即以现惑润
业受生。圣人不尔。但留惑种用以受生。
故杂集论云。一切圣人皆以随眠力故结生
相续。又梁摄论云。异凡夫故永伏上心。异
二乘故留彼种子。解云。圣人受生非现润。
彼复留种子。如何不受分段身耶。若言
卷二 第 491b 页
八地已上以智障为缘受变易者。所留
惑种即便无用。何不于此第八地初永害
一切烦恼种耶。彼既不尔此云何然。若约
回向菩提声闻已断烦恼者。彼即可以所
知障受变易身。通诸位也。问若尔何故圣
教说八地已上唯有所知障为依止故受
变易身。答此等为欲寄对二乘显其优劣
故。经作此说。然此寄对依诸圣教。约位不
同略辨十门。一说罗汉即同于佛。更不分
位。如律中说。佛度五人已。即云通佛有
六然罗汉出于世间。又同坐等。当知此约
小乘教说。二亦于佛地分出罗汉。如对
法论说。得菩提时顿断烦恼障及所知障。
顿成罗汉及如来故。此中虽约烦恼尽边
名阿罗汉。而亦为生诸声闻中心胜欲乐
故。寄于佛果以分大小也。三第十地名
阿罗汉佛地超过故。非彼也。如涅槃经中
说四依。云阿罗汉者。住第十地。此寄因
异果以分大小也。此上二门。约始教中
回二乘教说。四七地已还寄同罗汉。八
地。已去寄菩萨位。如仁王经云。远行菩
萨伏三界习因果业灭。唯后身位中。住
第七地阿罗汉位。此寄因中自在未自在位。
以分大小也。此约始教直进中说。此中既
寄声闻至七地故。烦恼障及分段身俱至
此位。八地已去寄此菩萨。行位胜前。是
故唯有彼所知障及变易身。五初二三地寄
同世间。以得世间四禅等故。四地寄是须
陀洹等。以得道品故。此初出世故。五地
卷二 第 491c 页
寄此声闻罗汉。以得四谛法故。六地寄
此辟支佛。以得十二缘生法故。七地已
去寄此菩萨。以得无生法忍故。此如本
业经说。上来唯约三乘教说。以未分出一
乘法故。六世间二乘同前至六地。第七地
寄三乘菩萨以未自在故。八地已去寄一
乘法。以得自在故。如梁摄论等说。此约一
乘三乘等分相而说。七于初地之中。已过
世间及二乘故。如地论等说。此约三乘中
比證分齐说。八地前三贤位已过二乘地。
如起信论说。又仁王经说。习种性中有十
种心。已超过二乘一切善地。此约终教不
退说。九信满心后。即过一切小乘三乘等。
如贤首品说。此约一乘说。十初在凡夫
地。创发心时即过二乘。如智论说。罗汉比
丘知沙弥发心推在前等。此通一乘及三
乘说。由有如是寄对法门故。诸说前后
准此而知。
华严一乘教义分齐章卷第二
卷二 第 492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