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唐-澄观卷二

卷二 第 235c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卷第二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门澄观撰别行疏
圭峰草堂寺沙门宗密述随疏钞

【上来第二正释疏文四分中一总叙文意二归敬
请加三开章释文四庆赞回向初总叙文意巳竟
自下第二广释归敬请加。】

「△稽首归依。

△真法界。

△光明遍照诸如来。

△普贤
文殊海会尊。

△愿得冥资赞玄妙。」

【第二归敬请加于中分二初三句是归敬后一句
请加初中又二初有四字是能归三业稽首归依
后有一十七字即所归三宝真法界下今初疏稽
首归依者稽者屈也至也首者头也归者向顺之
义依者凭托之意疏主欲拟制述先起三业虔恭
敬仰屈巳头顶以至于地心冥佛境口诵词句剖
㭊心诚乞求加护也问何故最初归敬三宝答略
有七意一显示吉祥故二发生信心故三令知恩
卷二 第 236a 页
德故四仪式应然故五表有承禀故六为求加护
故七随顺先圣故且初显示吉祥者三宝功德第
一吉祥故于最初先申归敬欲令所制久久流通
二利吉祥故先归敬也成实论云三宝最吉祥故
我经初说二发生信心故者欲令后人闻此教典
不起疑惑生起信心故于最初先叹三宝令于三
宝生顺信巳方于正教不疑谤故三令知恩德故
者谓佛有说法恩法有生解恩僧有传教恩若无
佛宝即无人说法若无法宝即无由生解若无僧
宝即无人传教是以由佛说法由法生解由僧传
教令得听闻由此三恩方成慧悟令知恩德故疏
先明四仪式应然故者世间臣子凡有所为先白
君父方合仪式三宝恩德逾于君父大师之心何
啻臣子将欲发扬正教先白三尊仪式应然故归
敬也五表有承禀故者欲显所述且非胸臆皆依
圣教尽有经典承禀三宝所證所说制成此疏以
诲后人故于最初先申归敬六为求加护故者像
季传教障难恒多先敬三尊上求加护七随顺先
圣故者西天圣众诸菩萨僧造论释经皆先归敬
顺诸先圣故敬三尊敬意极多不能繁述释此所
归三宝分二先标三宝义后正销疏文今初三宝
之义佛法大纲学者要知不可不说略以五门分
别一释名二出体三建立四次第五问答分别今
初有二初总名后别名总名者三者数义宝者从
卷二 第 236b 页
喻为名依宝性论有六义一希有如世间金玉等
世间难得三宝亦尔百千万劫众生难遇二明净
如世间金玉体性明净三宝亦尔离染无垢所以
明净三势力如世金玉有威德势力三宝亦尔见
道力用神通威力四庄严如世金玉庄严世间三
宝亦尔定慧庄严出世法故五最上如世金玉于
世最上三宝亦尔修出世道最尊最上六不变如
世金玉不可改易百鍊不轻久埋不生三宝亦尔
不为世法之所改易具此六义故名为宝从数及
喻以为名也次别名者谓佛法僧梵云佛陀此翻
觉者佛地论云于一切境能除二障如睡梦觉如
莲华开自觉觉他觉行圆满名之为佛觉即是佛
当体为名梵云达摩此云法即教理行果自性轨
持名之为法轨持即法当体为名梵云僧伽此云
和合众三乘圣人理事二和体无违诤和合是用
众即是假和合之众依主得名第二出体者于中
有二先辨差别后明体性初文有三一住持二别
相三同体皆可宝重生福之田也初住持者佛谓
形像法谓教法僧谓五众也二别相三宝(依贤首大师五
教以明)分五一小乘教文三佛法僧一佛宝文三初
法身即五分(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是)二报身(即丈六身是)三化身
(谓随类化身是)二法宝文四一教法(谓声教)二理法(谓生空理)
行法(谓三十七品四念处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圣道)四果法(谓择
灭涅槃)三僧宝(即四果四向)二大乘始教亦三一佛宝文
卷二 第 236c 页
三一法身(谓清净真如)二报身(谓自他二种受用)三化身(大化身千
丈小化身丈六随类化身)二法宝文四一教法(谓本质影像)二理法
(谓二空真理)三行法(谓六度万行)四果法(菩提涅槃)三僧宝(即三贤十
圣)三大乘终教亦三一佛宝文二一真身(谓法身及自受
用)二应身(谓他受用及化身)二法宝文四一教法(唯心影像)二
理法(谓二空真理)三行法(谓六度万行)四果法(谓始觉合本觉)三僧
(谓三贤十圣)四大乘顿教但唯真性更无别法纵使
强论亦不出一性亦三一佛宝(约觉知义)二法宝(约轨持义)
三僧宝(约不违义)五大乘圆教文三一佛宝文二一融
三世间十身(众生世间器世间智正觉世间)二佛自具十身(菩提愿化
力庄严威势意生福法智)二法宝文四一教法(谓别教一乘)二理法
(谓法界十玄)三行法(谓行布圆融)四果法(谓依正无碍)三僧宝(谓海
会菩萨)三同体者自有三说一就本性说性自灵觉
佛也性本寂灭法也性上本有恒沙德用互不相
违亦不乖诤一味清净性体僧也二就观行说观
照佛也照故离识可以轨持法也在观则万法巳
圆念念自无乖诤僧也三就融通说世出世间差
别之法尽托圆明大觉假现一一无有自体当体
便是圆觉则一切皆佛也如镜现像像皆是镜所
现之法一一寂灭虽寂灭而不坏相性相不异故
一一相随性而遍法界性随相而千差尽未来际
性相无碍究竟皆可轨持法也既一一相随性无
碍则一入一切一切入一一包一切一切包一交
参涉入和合无违凡圣一一皆然僧也二明体性
卷二 第 237a 页
者有三一住持三宝佛宝不论金玉图䌽塑画等
并以四尘为体法宝若纸素竹帛等亦以四尘为
体僧宝若凡夫僧即以有漏五蕴为体若图画僧
亦以四尘为体此等住持皆令真实三宝势力不
断名住持也故净名经云绍隆三宝能使不绝二
别相三宝法身即以无垢真如为体自受用身以
实无漏五蕴为体他受用身以平等性智所现相
分似无漏五蕴为体化身有三若大化身以成所
作智中所现微细色心相分似无漏五蕴为体小
化身以成所作智中所现通粗及细色心相分似
无漏五蕴为体若随类化身以成所作智中所现
唯细色心相分似无漏五蕴为体若法宝有四一
教谓名句文二理谓二空真如三行谓六度十度
万行四果谓菩提涅槃殊胜之果此之四法总为
法宝体僧宝以三乘圣人无漏五蕴为体三同体
三宝通以真如为体如有觉义名佛宝如有轨持
义名法宝如有理和名僧宝故涅槃经云若能观
三宝常住同真谛等也又净名经云佛则是法法
即是众是三宝皆无为相与虚空等又宝积经云
正见法身尚不见佛何况形色以空远离尚不见
法何况言说以无为法尚不见僧何况有和合众
也三建立者有四一翻邪三归为彼外宗有三一
邪尊二邪教三邪人翻彼三故建立三宝归依佛
巳宁舍身命终不归依自在天等归依法巳宁舍
卷二 第 237b 页
身命终不归依外道典藉归依僧巳宁舍身命终
不归依外道邪众为所翻有三故立三宝广如优
婆塞经说也二对根者为上根人趣佛菩提说于
佛宝为中根人求自然智及因缘法而能入道说
于法宝为下根人依师受学理事不违方能入道
说于僧宝三约喻者佛如良医法如良药僧宝如
看病人四依因者一依如来为因二依正法为因
三依止我弟子为因诸有情类要由三因得涅槃
乐如十轮经说具上四义不增不减但说三宝也
四辨次第者有三一约功用次第教化众生无过
于佛故先明佛宝由有佛故说三乘法故次明法
宝由有佛法化三乘众故后明僧宝二约修行次
第一切圣人以法为本先明法宝由有法故方有
修行次明僧宝由有法僧当得佛果后明佛宝三
约胜劣次第同体三宝中法宝为胜故经云诸佛
所师所谓法也以法常故诸佛亦常故法宝胜也
别相三宝中佛宝为胜故经偈云天上天下无如
佛十方世界亦无比世界所有我尽见一切无有
如佛者故佛宝胜也住持三宝中僧宝为胜由人
能弘道非道弘人人在即法在人亡即法亡故僧
宝胜也五问答分别者问前云三乘圣人皆是僧
宝声闻众多可名为僧独觉独出云何成僧答缘
觉有二一独觉出无佛世静处思惟即能悟道此
既无众阙于事和但是行法非僧宝也二众出亦
卷二 第 237c 页
有无量大缘觉众具理事二和所以成僧今约众
出故仁王经云时有八百万亿大仙缘觉非断非
常四谛十二因缘皆悉成就也问出家菩萨具有
二和可名为僧在家菩萨唯有理和莫不成僧答
在家菩萨虽无事和而有理和性无乖诤即得成
僧不同声闻要具二和也问菩萨僧中有其几人
答依仁王经璎珞经说有四十二贤圣所谓地前
三贤地上十圣及等觉妙觉如彼广说所以不取
十信者为是凡位也于四十二位中四十一是僧
宝妙觉一位是佛宝所摄也上来五段不同略明
三宝义竟后别销疏文者疏真法界者即法宝也
摄法差别但归真界也先标法者诸佛之师故疏
光明遍照等者佛宝也梵语毗卢遮那此云光明
遍照此就新梵语翻也若准旧梵语翻毗卢遮那
此云遍一切处寂属法身卢舍那此云光明遍照
属在报身若准梵文即不如此二种梵名但新旧
别非分法报之异故旧译华严总名卢舍那唐译
经中皆曰毗卢遮那即三身十身通名毗卢遮那
也今此中用即法报通称此最为正况此宗中法
报无异同是一源不同诸教有为无为别又据此
大经及一字顶轮王经释迦毗卢及一切义成等
皆是异名故知三身更无别称但是古德义说也
故知此中不错用也言光明遍照者谓常寂光遍
一切法如镜之明像像皆遍也诸如来者主伴互
卷二 第 238a 页
收也举一为主一切皆伴伴者不离主也普贤文
殊海会尊者僧宝也二圣为海会菩萨之尊也又
望能归之人即指海会菩萨是我之尊也后会通
二圣菩萨数过刹尘名著在经者亦有数百偏归
二圣者良有所以二圣本尊总为三圣托以表法
不徒然也今依三圣圆融观略显二门一相对明
表二相融显圆初中二圣为因遮那为果果超言
相且说二因若悟二因玄微则见果海深妙也二
圣略为三对一能信所信对言能信所信表是因
中谓普贤表所信法界即在缠如来藏故理趣般
若云一切众生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遍故初
会即入藏身三昧者意在此也文殊表能信之心
佛名经云一切诸佛皆因文殊而发心故善财始
见发大心故经云出生一切菩萨无休息故二解
行对普贤表所起万行上下经文五周因果皆普
贤行故文殊即能起之解慈氏云汝得见诸善友
闻菩萨行入解脱门皆是文殊威神力故又云常
为一切菩萨师故三理智对普贤表所證法界即
出缠如来藏善财童子入其身故一毛广大即无
边者称法性故经云普贤身相如虚空故又见普
贤即得智波罗蜜者明依理发智故文殊表能證
大智本所事佛名不动智故常为无量诸佛母故
诸经中说法多显般若旨趣故善财再见文殊后
方见普贤者显有智方能證理故是以古德铭后
卷二 第 238b 页
文殊为智照无二相也不理身者心境两亡故以
文殊权实之智證普贤体用之理此之一门古德
亲问三藏三藏言有经说未传此方又此一门亦
表定慧理本寂故智即慧故亦表体用普贤理寂
以为心体文殊智照为大用故二相融显圆者亦
二先明二圣法门各自圆融后以二圣法门互相
圆融初中谓文殊必因于信方能成解有解无信
增邪见故有信无解长无明故信解真正方了本
源成其极智反照不异初心初发心时便成正觉
又前方便之智不离体故后文殊名智照无二相
照信不殊于智故从无身相以展右手是以文殊
三事融通隐隐次普贤三事自相融者理若无行
理终不显依体起行行必称体由行證理理无行
外之理由理显行行无理外之行故随所證理行
无不具足一證一切證故见普贤一毛所得法门
过前无可说不可说倍又是即体之用故毛孔法
门缘起无尽由是普贤三事涉入重重也二以二
圣法门互相融者谓要因于信方知法界信若不
信法界信则为邪故能所不二不信自心有如来
藏非菩萨故次要藉于解方能起行称解起行行
不异解则解行不二次以智是理用理体成智还
照于理智与理冥方曰真智则理智无二故经云
无有如外智能證于如亦无智外如为智所入又
法界寂然名止寂而常照名观观穷数极妙符乎
卷二 第 238c 页
寂则定慧不二又即体之用曰智即用之体曰理
即体用无二是以文殊三事融通隐隐即普贤三
事涉入重重此二不一不异方名普贤帝网之行
故普贤行品及上下经文广显事理圆融为普贤
行非独事行名普贤也亦如曼殊千钵经云尔时
众中菩萨摩诃萨一切有情同修行普贤曼殊行
愿證入毗卢遮那如来十大慈佛心观亦表二圣
不异问既二圣相融何以不名文殊行耶答为摄
智属理唯一真法界故举一全收也二遮那为果
者二圣法门既融则普贤因圆离相绝言没同果
海是曰毗卢遮那光明遍照唯證相应故法界品
末普贤菩萨后便偈赞佛德者显果相也又品初
如来自入三昧现相无说表所證绝言而普贤开
发也放光令悟表能證绝言而文殊开显者即其
意也然上理智等并不离心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若于心能了则念念因圆念念果满出现品云菩
萨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故而即一之异
不得外观勿滞言说若能与此观行相应则触目
对境常见三圣及十方诸佛菩萨一即一切故心
境无二故依此修行一生不剋三生必圆也第二
请加者疏愿得冥资赞玄妙可知。】

「△将释此经五门分别。

△一教起因缘二辨教宗旨
三翻译传授四释经名题五随文解释。

△今初夫法
无言象非离言象。

△离言象而倒惑执言象而迷真。
卷二 第 239a 页

△故圣人利见垂象设教必有由矣。」

【第一教起因缘文分三段一总标大意二别释十
门三总结指广今初也一略标言夫法无言象非
离言象者世有人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绝虑亡
言自入真境何用言教乎疏意云非言何以知无
言非象何以显无象大疏序云虽空空绝迹(是无象也)
义天之星象粲然(不离象也)湛湛亡言(是亡言也)教海之波
澜浩汗(不离言也)诸经假言象显无言象之文甚多不
能繁引讲者任其广略然言谓语言宣说此即可
知象者何也象者像也似也谓取像似之物为象
令见于真理周易有大象小象以显易道即其事
也六龙象于阳德变化无方等佛说圆极之理言
之不及多以喻况皆此类也若更深而论之但以
名言施设所显之义亦皆是象不唯譬喻以理毕
竟言不及故谓闻教生解义相生时亦是变影起
故也二反显离言象而倒惑执言象而迷真者出
取舍之过也若众生不遇善友不闻圣教旷劫长
守倒见终无自悟之期故经云譬如闇中宝无灯
不可见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执言象而迷真
者谓但守于教不求指归是执言也纵求义理但
随文生解便为真实不能以教为明镜照见自心
不能以自心为智灯照经幽旨是执象也故经云
不能了自心云何知正道彼由颠倒慧增长一切
恶如览镜时本图见面便执见者为实岂不转更
卷二 第 239b 页
成迷故云执言象而迷真又疏主述华严刹海变
相赞云执象或亡象取空空外求斯人鼓识浪浩
劫乖冥搜即象见无象万法归毛头圆机睹一叶
法界知春秋此即一向别教圆宗稍异前教前则
筌蹄定非鱼兔此乃言象即同所筌故一中见多
而无尽也如闻谷声无声即知常应见镜像无像
即知常现也三顺结故圣人利见至必有由矣者
利见之言借周易语彼乾卦九五之爻是仁君登
位之象文言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言飞龙在
天者大人造也造者至也至者仁君至于位也大
人者圣人也圣人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
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此为仁也利见
者仁君至位叙以圣德能合异类济物理人利无
不普盖及异类交感位极亨通人臣之机会也今
明我佛圣人功圆德备体无不周智无不遍四心
罔替唯务益生有感必通随机诱化知根利钝各
称所求与利见而赐妙方物受教而皆得度则必
无虚设也故云圣人利见垂象设教必有由矣。】

「△因缘不同略明十义。

△一法尔常规二酬昔行愿
三遂通物感四明示真门五开物性原六宣说胜行
七令知位次八显果难思九示其终归十广利今后。」

【第二因缘不同下别释十门初列后释。】

「△此初法尔常规者一切诸佛法尔皆现无尽身云
说斯圆教故。」
卷二 第 239c 页

【释中一法尔常规下夫王道坦坦千古同现一乘
玄门诸佛齐證所證法性法尔随缘缘性融通法
尔无尽性虽一切齐应今就说教为门既举一全
收即无尽矣故佛法尔皆于无尽世界常转无尽
法轮穷未来际无有休息斯则处以毛端横该法
界时以刹那竖穷劫海处则顿起时则常起不待
别因如万籁之声非关抚击日月之照不因川原
但随见闻说有初成九会等别诸慈悲者于无尽
中略此留传令寻于此见无边法如观牖隙见无
际空而此时处即同无尽也。】

「△二酬昔行愿者昔在因中愿周法界依愿起行但
为众生故今酬之遍说遍益。」

【二酬昔行愿至遍益者因即愿周乎法界果必遍
说酬之如源远则流长根深则果茂然因虽无量
无边统唯此二故下疏有车轮鸟翼之况愿周遍
者现相品云毗卢遮那佛愿力周法界一切国土
中恒转无上轮行周遍者主山神偈云往修胜行
无有边今获神通亦无量法门广闼如尘数悉使
众生深悟喜今说普贤行愿正是此因也。】

「△三遂通物感者谓佛證涅槃寂然不动机宜叩圣
感而遂通若无感缘佛说何益。」

【三遂通物感至何益者夫风息浪澄海现万像妄
尽心寂佛应群机然澄海虽常能现无外器而现
何佛智虽常能谈无感缘而何说故大疏云昔因
卷二 第 240a 页
法尔虽能常遍约可流传皆由机感其犹上有白
月下资澄潭潭清影现机感应生等其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两句是周易之文疏乃巧随义势拣而
用之然其机感亦有二种一通二别通谓凡厥生
灵皆含佛智无不被矣别谓虽皆普被机有优劣
故益有浅深其犹一水方圆任器略分五种一正
为谓一乘圆机宿世曾闻今能悟解造观修行或
便證入二兼为谓闻虽未悟而能信向以成坚种
如食金刚终竟不消地狱天子是此类也三引为
谓权教六度菩萨执定行布之位不信圆融之法
故十地中借其次第行布之名而诱引之终令入
实如置药乳中乳能愈病以性投相而相自亡四
权为谓二乘既守自位不能闻见故诸菩萨权现
声闻或示在座如聋如盲彰其绝分警馀忻乐或
示在道开悟知可回心五远为谓外道阐提闻虽
生谤堕于地狱一熏耳识功不唐捐罪毕终令获
益乃至成佛如狂骂药服之病除如涂毒鼓闻者
皆死以斯五类收无不尽其通别机感具依此品
广疏也。】

「△四明示真门者众生流转总为迷真故示真门令
其返本真原之要即下所宗。」

【四明示真门至下所宗者诸经就机权引本意欲
令归真若无此经称性极谈究竟无所归处为谈
真实故说斯经众生流转等者大经云众生无始
卷二 第 240b 页
来生死久流转不了真如义故诸佛兴世兴世本
欲示真门故法华经云如来唯为一大事因缘故
出现于世等即下所宗者第二辨宗旨中云统唯
一真法界乃至开为理事法界无障碍法界也。】

「△五开物性原者良以众生性含智海识洞真空但
衣蔽明珠室埋秘藏要假开示令其悟入。」

【五开物性原至令其悟入者前虽明示真门尚未
直指自心若不就心中识悟依何起于万行故大
疏此段名开因性如何开耶出现品云佛子无一
众生而不具有如来智慧但以妄想颠倒执著而
不證得(凡夫妄想权小执著颠倒通二)若离妄想一切智自然智
无碍智则得现前譬如有大经卷(喻佛智慧)量等三千
大千世界(智体无遍廓周沙界)书写三千大千世界中事一
切皆尽(喻体上本有恒沙功德恒沙妙用)此大经卷虽复量等大
千世界而全住在一微尘中(喻佛智全在众生身中圆满具足)
一微尘(举一众生为例)一切微尘皆亦如是时有一人智
慧明达(喻佛)具足成就清净天眼见此经卷在微尘
内(天眼隔碍见色喻佛智隔烦恼见佛智也)于诸众生无少利益(喻迷时都
不得其用与无不别)即起方便破彼微尘(喻佛说法除障)出此大经
令诸众生普得饶益(后合)佛子如来智慧亦复如是
无量无碍普能利益一切众生(合书写三千世界事)具足在
于众生身中(合微尘也)但诸凡愚妄想执著不知不觉
不得利益尔时如来以无障碍清净智眼普观法
界一切众生而作是言奇哉奇哉此诸众生云何
卷二 第 240c 页
具有如来智慧愚痴迷惑不知不觉我当教以圣
道令其永离妄想于自身中得见如来广大智慧
与佛无异故此云性含智海也识洞真空者幻化
妄识本来虚无故即洞彻真空也故大疏云众生
包性德而为体揽智海以为源但相变体殊情生
智隔今欲令知心合体达本情忘故谈斯经以为
显示释曰此则兼明众生迷真执妄之由也如福
德智慧相貌具足之人忽然梦见贫贱丑陋病痛
苦恼之身(即是相变)不见本身(即体殊也)执认云是我身(即情
生也)不信自身福德端正(即智隔也故此有衣蔽明珠室埋秘藏等喻也)觉
者警之令悟恶身便是好身(即合体也)觉即自然不执
恶身(是亡情也)故此云要假开示令其悟入大疏文备
又是利生之要故具引释也言衣蔽明珠者法华
第四五百弟子授记品中憍陈如等诸大声闻同
时领解得记所说之喻经云譬如有人至亲友家
醉酒而卧是时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
衣里与之而去其人醉卧都不觉知起巳游行至
于他国为求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若少有所
得便以为足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
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
欲自恣于某年日月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
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汝
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然法
合有二意一约结缘说则圆解为珠与说为系烦
卷二 第 241a 页
恼昏暗与醉何殊微有解生还同系了五道求乐
名曰艰难證小涅槃名为得少说法华会亲友再
逢知见既开犹如得宝以因易果万德周圆何异
贫人所求皆遂二约本性说谓珠虽本具系乃有
时未知令知乃名为系虽闻未悟犹如醉人坚种
既成还同巳系未合本体如在衣中欣善福田名
求衣食加之调伏乃是艰难再遇本缘如逢亲友
既悟知见犹如得宝證入法界德用无边即无所
乏短昭然可见矣言室埋秘藏者即如来藏经有
九喻皆喻佛智蕴在众生名如来藏此当第五喻
也经云譬如贫家有珍宝藏宝不能言我在于此
既不自知又无语者不能开发此珍宝藏一切众
生亦复如是如来知见大法宝藏在其身内不闻
不知耽惑五欲轮转生死受苦无量是故诸佛出
兴于世为开身内如来法藏九喻中馀八取意引
之一莲华萎变内有化佛结跏趺坐法合云我观
众生诸烦恼中有如来智虽在烦恼常无染污也
二蜜在岩树群蜂围饶智者方便除蜂得蜜蜜喻
智慧蜂喻烦恼三粳米未离皮糩愚者轻弃智者
精之当为御食四真金堕不净处经历多载真金
不坏五贫人宅中有珍宝藏即上所引六如庵萝
果内实不坏种之于地成大树王合云如来智慧
在无明壳内如果在核内七有人持金像往于他
国途遇险难惧被劫夺弊物裹之令人不识此人
卷二 第 241b 页
命终像弃旷野行人谓为弊恶之物得天眼者去
弊得金八有一女人贫贱丑陋众人所恶而怀贵
子当为圣王王四天下女人不知自为下劣之想
九铸师铸真金像成巳置地外虽燋黑内象不变
开模晃耀九喻一一法合也下总校量功德云供
养过去恒河沙佛乃至造恒河沙七宝台高十由
旬日月如是乃至五十恒河沙七宝台供养恒沙
如来不如有人乐喜菩提受持此经乃至一喻所
得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算数譬喻
所不能及也。】

「△六宣说胜行者欲契真性非行不阶故说普贤无
方胜行。」

【六宣说胜行等者既顿悟本心圆明反伤多劫流
浪故须修习胜行令契本源还源观云如大摩尼
宝体性明净久被尘坌而有矿秽之垢若人唯念
宝性不以种种磨治终不能发光现物真性亦尔
久被烦恼垢染若人唯念真如不以持戒定慧种
种熏修终无净用故经云不如说行于佛菩提则
为永离又法句经言虽诵千言不行何益不如一
闻勤修得益为明胜行故说此经然有二种一遍
成诸行二顿成诸行且初者谓次第浅深各各差
别于中又二一行本二行相言行本者谓菩提心
大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根悉为魔业故二千
行法冠于最初善财见诸善友皆先陈巳发表是
卷二 第 241c 页
修行器故然菩提心略有三种一者心体二者心
相三者心德言心体者广有无量海云比丘说有
十心要略唯三一者直心一向正念真如法故即
是大智无所执著二者深心乐修一切诸善行故
谓发大愿即四弘誓愿等三者大悲心救护一切
苦众生故则前二所作亦为众生故慈氏章云菩
提心为灯大悲心为油大愿为炷光照法界光即
大智上解心体竟言心相者谓要无齐限若约悲
愿则尽度众生尽修诸行经云虚空界尽等也若
约正念真如则下无众生可度上无菩提可求中
无万行可修亦无真如可念故净名云当令此诸
天子舍于分别菩提之见菩提者不可以身得不
可以心得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等即斯意也若
融上三心则度而无度修而无修故经云若于一
切智发生回向心见心无所生当获大名称言菩
提心德者依上发心一念之德过于虚空诸佛共
赞多劫不尽故弥伽反礼于初心若白月之新吐
海云警其能发美青松之萌芽不有凌云之心岂
展升天之翼若无等佛之志岂成妙觉之尊是故
经云一切功德皆于最初菩提心中住虽终始不
殊而先心难矣发菩提心品及慈氏章中广说其
体相德三不相舍离犹如日轮体是珠宝其相圆
明德无不照成熟苗稼廓彻虚空三无离理也此
是行本广大妙门将入行海故先须发菩提心发
卷二 第 242a 页
心品云欲见十方一切佛欲施无尽功德藏欲灭
众生诸苦恼宜应速发菩提心二明行相谓十度
万行广在经文上来两段总是第一遍成诸行也
二顿成诸行者一行即一切行故此复有二一约
心观谓一念相应能顿求故谓此心即是佛智佛
智即是无念无念心体内外无著(施也)诸过自止(戒也)
忍可谛理(忍也)离身心相(进也)寂然不动(禅也)了见性空
(般若也)善达有无(方便也)进诣妙觉(愿也)是真修习(力也)
断分明(智也)十度具矣馀行例然故修一行成一切
行二约性融以修一行故称法性性融摄故令此
一行如性普收无行不具即十玄门中诸行纯杂
具德也(应云不异理之一行全摄理性时云云)然前遍成行布之行
与此顿成圆融之行二无障碍以行布是教相施
设圆融是理性德用相是性之相故行布不碍圆
融性是相之性故圆融不碍行布圆融不碍行布
故一为无量行布不碍圆融故无量为一无量为
一故融通隐隐一为无量故涉入重重故世亲以
六相圆融上下之文非一也。】

「△七令知位次者行则顿修位分因果因有阶降果
无差别因果圆融是此行位。」

【七令知位次等者发意修习念念在圆(行则顿修)有成
未成言因言果(位分因果)未成之中复以尘习厚薄业
障浅深根有利钝修有进怠致令位次阶降不同
若不知之或叨滥上流或得少为足(因阶降也学射之喻于此
卷二 第 242b 页
说之言位分不同者第二会说十信三说十住四说十行五说十回向六说十地七会前一半说等觉也)
若习尽智圆冥同性海故得果用无二无差(果无差者
即第七会次三品说妙觉位也)然差与无差二亦无碍(因果圆融也此下始
明行布因果与平等因果二亦无碍)然对行位亦有二种一行布位
初浅后深诸位差别二圆融位一摄一切一切位
满即说成佛一位之中具摄诸位功德(妙严品有文)
该果海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楚行品有文)此二相摄例
如行说故第七会说妙觉竟后有二品明平等因
果融前差别因果总同无碍也。】

「△八显果难思者既修胜行必有所趣顿證法界成
大菩提得涅槃故。」

【八显果难思下言难思者华严所诠佛果真应相
即分圆全收凡圣混融因果该彻十身一一无碍
十时念念遍周十莲华藏相圆明十出现门法奇
胜诸教逐机且说三身四智此经称性备谈十身
威雄若不读华严经不知佛富贵为欲显斯果德
故说华严大经十种因缘皆应一一随其本因如
此假为问答之势然德虽无穷统唯二种一依报
果谓华藏世界海以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
为一世界种十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种为华
藏世界海也二正报果谓如来十身融三世间为
十身也此二无碍以为佛德然依正混融有六句
序中巳明既修巳下者若非称性圆因不成融通
满果若不顿證法界非真菩提涅槃故云尔也。】
卷二 第 242c 页

「△九示其终归者终归法界若因若果若境若心一
以贯之法界究竟。」

【九示其终归至究竟者经云平等真法界无佛无
众生但以相待义门强名因果心境今既證穷念
绝何果何因因果心境一体无异故经云如心佛
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是三无差别如金
作器巧拙悬殊一以贯之唯金究竟法界义如下
宗中说从四至九次第与大疏一向倒者彼释大
部之意顺于根本顿宗欲明从本起末故法界居
初标云教本此释入不思议境界一品之意顺于
修證次第欲明趣入本源故法界最后标云终归
今且略明此中次第生起之意不能和会大部之
疏故云略明也第一直明经宗法尔常说遍说二
云何以法尔常遍说耶酬彼往昔周普之行愿故
三云说虽常遍若就益物须感应道交故机投即
说如潭清即影现(针逢芥子可于此说)此上通论教因未据
修入之次故彼此疏同也四摄三云感应化物巳
有诸经何须说此未示真法不能究竟解脱故五
云虽闻真法如何令其悟入为开物性源令知自
心本有斯法故六心开即行起七行有渐顿须知
次位故八位满成佛故九證极契本还归法界故
法界即第四真法也故知发心毕竟二不别普光
重会再见文殊有馀力则更于此说下第十门亦
是通相结益故此彼同最后明者流通相也。】
卷二 第 243a 页

「△十广利今后者圣人设教秪在益生现益当机流
芳万古矣。」

【十广利至万古矣者夫成佛说教起即有始用乃
无终雨滴沧溟与海俱竭一言称性与性齐终法
界无终斯教何尽况大慈愿力护令法眼常存尽
众生界皆蒙胜益故贤首品云彼诸大士威神力
法眼常全无缺减又发心品云我等诸佛护持此
法令未来世一切菩萨及诸众生未曾闻者皆悉
得闻然益有二一令见闻成坚种故出现品云如
人食少金刚终竟不销等二令起行成證入故出
现又云设有菩萨无量百千亿那由他劫(序中文备)
至若闻此法信解随顺悟入当知此人生如来家
乃至深入如来无量境界必须闻此始得生佛家
入佛境故须说之令起行也。】

「△略此十义故斯教兴广说因缘备于大疏。」

【略此十义下第二总结指广也标中应假为问云
何因缘故说大华严列十因毕答云略此十义故
斯教兴也是故总结言广说因缘者有二意一于
上十因中文句繁广一一备陈故言广也二于上
十义外依大疏更有十缘故言广也十缘者一依
时二依处三依主四依三昧五依现相六依说者
七依听者八依德本九依请人十依加者且初依
时者问此经第几时教何时说耶答若以通说谓
念劫圆融竖无终始若别说者以无时之时略有
卷二 第 243b 页
十重初唯一念谓一刹那中遍无尽处说无边法
二尽七日谓佛初成道第二七日普遍时处说此
经法三遍三际谓前后际各无边劫说无休息四
摄同类劫谓无边劫中一一各摄无量同类劫恒
说此经五收异类劫谓一一劫各摄无边异类劫
海如长劫摄短劫等常说此法六以念摄劫谓于
一念中即摄如上无量前后同异劫海如是念念
尽前后际各摄诸劫常演此经七劫念重收此诸
念所摄劫内亦有诸念复摄诸劫是则念念既其
不尽劫劫亦复无穷因陀罗网重重无尽于如是
时常说此经八异类界时如树形等无边异类世
界时劫不同分齐各别尽彼时分常说此经九此
彼相入即彼异界所有时劫各别相收或互相摄
若念若劫一一无尽常说斯经十以本收末如华
藏界中以非劫为劫劫即非劫念等亦尔以时长
短离分限故又时无别体依法上立法既融通时
亦随尔于此时劫常说不息依上十时恒演此经
二依处者问于何处说耶答总即尘尘遍满横该
十方若别从狭至宽略显十处初此阎浮七处九
会说此经法二周百亿同类界等谓尽此娑婆百
亿阎浮须弥山世界道树王等同时俱说三遍异
类树形等刹异类世界有不可说佛刹微尘等一
一流类皆遍十方与前须弥山等互不相碍各于
其中转兹法轮四遍刹种谓以十不可说佛刹微
卷二 第 243c 页
尘数世界为一世界种如是刹种有不可说数常
于中说五遍华藏谓诸染界各皆相尽唯是华藏
数过微尘尘尘皆遍法界不相障碍悉于其中演
说斯经六遍刹海谓于华藏一一尘中皆摄无边
诸佛刹海悉于其中说此经法七遍前六类刹尘
皆有同异刹于中常说八尽虚空界容一一毛端
之气各有无边刹海于其中说九犹帝网谓彼一
一微尘既各摄此无尽刹海即此刹海等复有微
尘彼诸尘内复有刹海是则尘尘既其不尽刹刹
亦复无穷如因陀罗网重重不可说分量也十馀
佛同然如此一佛说华严处如是不同足显十方
一切馀佛皆各同然经云三世诸佛巳说当说今
说又云不见有诸佛世界彼诸如来不说此经当
知馀佛无不同说也此上十类一一各遍法界而
前九正是遮那说法之处也三依主者问说此经
佛为真为应为一为多答通则圆融十身不分而
遍若别则二种十身十重无碍言二种十身者一
唯约佛身自有十身一菩提身二愿身三化身四
力持身五庄严身六威势身七意生身八福德身
九法身十智身二融三世间总有十身一众生身
二国土身三业报身四声闻身五缘觉身六菩萨
身七如来身八法身九智身十虚空身是为二种
十身言十无碍者一用周无碍二相遍无碍三寂
用无碍四依起无碍五真应无碍六分圆无碍七
卷二 第 244a 页
因果无碍八依正无碍九潜入无碍十圆通无碍
即三身十身同一无碍法界身云以此身云遍前
时处常说华严四依三昧问佛欲说经皆入三昧
今说此经依何三昧答海印三昧顿现万机何者
夫动静唯物圣岂然乎示轨后徒明将有说必须
静鉴前理承诸佛加从定起而发言言必真当故
受者之心自然笃矣故于诸会多明入定为说经
缘其所入定皆尽法源业用难思五依现相问凡
欲说法皆现瑞相如说法华光照东方等今依何
相答谓身刹容持光云炳曜何者谓法性寂寥虽
无诸相无相之相不碍繁兴起教多端相非一准
或放光动刹或华雨香云皆为发起故诸会之内
将欲说法皆多先放光通表智光以被物故六依
说者问如智度论说法总有五人未审此经是谁
人说耶答该于万类触物皆有表彰所以然者法
无兴废弘之由人故经云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
了今此能说通三世间略唯有五谓佛菩萨声闻
众生及器广则无量法界品中类非一故如僧祇
随好即是佛说馀会多是菩萨说法界品初有声
闻说诸善友等多是菩萨说亦名众生说菩提树
等即器界说其能说人用法不同或用音声或用
妙色等皆能说人七依听者问如诸会说法听众
颇多今此会中其类如何答正在当机傍兼影响
何者如子期云丧伯牙辍弦若无听者终无有说
卷二 第 244b 页
即下诸众总有十类除当机众馀皆是缘八依德
本川有珠而不枯山有玉而增润内无德本外岂
能谈然其德本略有二种一者智慧最为上首二
者胜行愿力若感者善根若化主行愿皆属说因
九依请人问诸会说经皆因人请世尊无问应机
而自说今说此经因谁人请答以慈以悲该于言
念若慈悲深厚亦有无问自谈若敬法重人要须
诚请后说初心识昧未解[言*恣]求上智慈悲腾疑启
请然有二类一者言请二者念请此经法会有无
不定十依加者夫圣无常应应于剋诚心冥至极
故得佛加若佛自说即不俟加如第九会因人有
说要假上加其第八会依行法修不异于前又不
入定故无所加馀皆具有所以加者欲显诸佛同
加即同说故一说即一切说故亦显果海无言因
相可说故然施设不同不应一准加有二种一者
显加具于三业二者冥加但与智令说唯普光法
界无显有冥馀皆具二显必有冥故具是因缘故
此教兴问标云教起因缘疏何略却此十一者依
时二者依处三者依主四依三昧五依现相六依
说者七依听者八依德本九依请人十依加者答
因缘之言有通有别通言因是因由缘是缘由意
不异也如云因何说此大经或云缘何说此大经
二言总得虽因亲缘疏语势同矣故标云因缘通
以十义解释别者缘是资缘事缘所以大疏先明
卷二 第 244c 页
十种由致故说此大经后明须假十种事缘资具
方可说经今虽略此资缘而前因缘不阙言大疏
者释大经疏及新译四十卷经之疏皆广释也。】

「△第二辨教宗旨者。

△统论佛教二谛因缘。

△随经
不同所宗各异。」

【第二辨教宗旨者宗者尊也即语之所尚或心之
所尚也旨者旨趣谓宗之所归也释此一段文分
为三一总辨诸教宗旨二通难举益三别明此经
宗旨今初也二谛者中论云诸佛常依二谛而为
众生说法因缘者即简外道执其自然也佛法虽
有无师智自然智约其教门要假缘显则亦因缘
故法华云诸佛两足尊知法常无性佛种从缘起
是故说一乘门论云因缘有二一内二外外谓谷子
为因水土人工时节等为缘而芽得生泥团为因
轮绳陶师等为缘而器得成内谓十二因缘等然
外由内变本末相收即总为一大缘起是故佛教
从浅至深不出因缘二字也佛说生老病死无常
变易等皆由因缘故涅槃云我观诸行生灭无常
云何知耶以因缘故说一切法皆空等义亦由因
缘故即空不自不他不共生等故无生也非色灭
空色相自空说一切法假名假相亦由因缘故即
假如镜像水月体虽全空因缘会故不得不现说
一切法皆是中道亦由因缘故离二边若言诸法
不从因缘即是定有定有故著常若推求定有之
卷二 第 245a 页
体不得又不知因缘有便言定无定无即著断若
解因缘即契中道故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
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又云未曾有一法
不从因缘生是故一切法无不是空者乃至此宗
圆融别教之意事事重重无尽亦法界中不思议
大缘起也涅槃经说十二因缘下中上上上智观
之如次得声闻缘觉菩萨佛菩提等故佛一代之
教不出因缘也后别释诸经宗旨者言随经不同
所宗各异者如法华经宗一乘涅槃宗佛性净名
宗不思议等。】

「△虽无生之理实无所宗无宗之宗则宗说兼畅。」

【虽无生之理下第二通难举益谓有难曰楞伽云
一切法不生不应立是宗无生之理何所宗耶故
今通云无宗之宗宗说兼畅意云上所举楞伽文
盖遣滞耳若一向不立宗何以彼经自立宗通说
通经云宗通自修行说通示未悟所以昔人云说
通宗不通如日被云矇宗通说亦通如日处虚空
既有二通非无宗矣今云兼畅者日处空也。】

「△今此即以入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为宗。」

【今此即以下第三别明此经宗旨于中有三一指
其所宗二释其义理三总结归宗今初如大疏中
贤首大师总以因果缘起理实法界为宗若疏主
自判大部即以法界缘起理实因果不思议为宗
即该罗本末究竟之大宗也今但取一品之意一
卷二 第 245b 页
向修證趣入返本还源故以入字为首文阙果者
能入所入契合之处即是果也。】

「△法界缘起即所入也普贤行愿为能入也入通能
所。」

【法界下第二释其义理于中二初略配。】

「△今释此义即为三门一明所入二辨能入三能所
契合。」

【后今释下广释于中二初开章。】

「△今第一明所入者统唯一真法界谓寂寥虚旷冲
深包博。」

【后今第一下牒释文三一明所入二辨能入三能
所契合初中又二初总指一真法界后别开三重
法界今初也一标指辨相言统唯一真法界者标
指也谓寂寥等辨其相也无声曰寂无色曰寥虚
谓虚无旷谓宽旷冲即玄奥深即幽微包谓普含
博谓广遍。】

「△总该万有即是一心。」

【二释一心为体总该万有即是一心者直指真界
之体也然此心非佛非生非真非妄虽非一切而
为一切根本故序云万法资始既世出世间之法
不出此心故云总该万有然体非万有故云一心
所以次云体绝有无等然诸经论俱说万法一心
三界唯识后人不知宗旨各别权实有殊违于巳
解则拒而不受此是一切经论所宗若不深浅具
卷二 第 245c 页
彰宁究一心旨趣今约五教对显令辨此中宗途
第一愚法声闻教假说一心二乘之人实有外境
不了唯心纵闻一心但谓真谛之一心纵云外法
由心转变亦不得言境即是一心(推之即一心之义不成故云假
说)故唯识破云复有迷谬唯识理者或执外境如
识非无释云此即有宗依十二处教执心境俱有
故言假说一心也(此下则皆实一心也)第二大乘权教明异
熟赖耶名为一心简无外境故说一心(虽心心所别相见不
同但皆是心即名一义如一树木虽千枝万叶但皆是一木即言一树木也)于中曲分
有三一相见俱存故说一心(相见俱存唯识正义虽四师各立今且从
多故明相见二分也)此通八识及诸心所(心及心所皆有相见当体即见分次
明相分)
并所变相分本影具足(相有二义一识所顿变即是本质二识所
缘境唯变影缘不得本质)
二摄相归见故说一心亦通王所(此即
安慧所立一分名自證分谓多立二分去相取见为自證分也)但所变相无别种
生能见识生带彼影起故魏译唯识论云唯识无
境界以无尘妄见如人目有翳见毛月等事(亦是世亲
菩萨造翳即非虚如见分也毛轮二月等其体全无如相分也)三摄所归王说一
心唯通八识以彼心所依王无体亦心变故大庄
严论云(无著菩萨造有十三卷)能取及所取此二唯心光贪
光与信光二光无二法长行释云求唯识人应知
能取所取唯是心光释上半也如是贪等烦恼光
及信等善法光如是二光亦无染净是故二光亦
无二相也今解曰皆云光者是心之光影也第三
大乘实教明如来藏藏识唯是一心(如来藏藏识即入楞伽经
卷二 第 246a 页
之文也)理无二故故说一心于中二门一摄前七识
归于藏故说一心谓前七转识皆是本识差别功
能无有别体故楞伽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
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又云譬如巨海浪无有
若干相诸识心如是异亦不可得(既云离水无别波浪明知离本
识外别无前七)然此门及前门亦唯识论所破故论云或
执诸识用别体同释云即大乘一类菩萨言八识
体唯是一也(即此门也彼意云体是八)又云或执内心无别心
(即前门也彼意云别有也)释云即觉天所计以经言士夫六
界染净由心无心所故然此二门是无著菩萨建
立并楞伽经文护法虽破岂遵枝末而背大菩萨
耶故此列于俱存王所之后用为其次转深也二
总摄染净归如来藏故说一心谓如来藏举体随
缘成辨诸事而其自性本不生灭是故一心二谛
皆无障碍故密严经云佛说如来藏以为阿赖耶
恶慧不能知藏即赖耶识又胜鬘经云自性清净
心不染而染难可了知染而不染难可了知皆明
性净随染举体成俗即生灭门染性常净即真如
门如起信一心二门也第四大乘顿教泯绝染净
故说一心谓清净本心本无染净对妄想垢假说
为净妄既本空净相亦尽唯本觉心清净显现为
破诸数假说一心也故净名云一切众生即涅槃
相不复更灭又云寂灭是菩提灭诸相故楞伽云
不坏相有八无相亦无相如是等文诚證非一也
卷二 第 246b 页
第五总该万有即是一心则唯是法界性海圆融
缘起无碍全真心现也谓未知心绝诸相令悟相
尽唯心然见触事皆心方了究竟心性故梵行品
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于中
有三一融事相入故说一心谓一切事法既全是
真心而现(拣法相宗唯妄识而变也)故全心之事随心遍一切
中全心之一切随心入一事中随心回转相入无
碍二融事相即故说一心谓以一事即真心故心
即一切时此一事随心亦即一切一切即一亦然
三帝网无尽故说一心谓一切全是心故能含一
切所含一切亦唯心故复含一切重重无尽皆由
一一全具真心随心无碍故无尽也此上五教总
有十门后后转深门门意别览者一一详审无令
前后不分然皆说一心有斯异者盖以经随机说
论逐经说人随论执致令末代固守浅权后之三
门即别教一乘之意正当疏文然以前望此则前
七不摄后三以此望前则十门全统若直剋论疏
意但是一真心体未开收摄之门为恐外求之故
说总该万有所以指云即是不云摄归故此后方
云强分理事等也又一切众生悉具亦是该有之
义。】

「△体绝有无。

△相非生灭。

△莫寻其始。

△宁见中边。

△迷之则生死无穷解之则廓尔大悟。」

【三明体相离过体绝等者离过非也体者本觉真
卷二 第 246c 页
知也故问明品有佛境界智及佛境界知疏释云
智即能證知即心体通于能所便引七祖云知之
一字众妙之门言绝有者离一切相故言绝无者
灵知不昧故肇公云知有有坏知无无败其知之
知有无不计又秦主云若言第一义谛廓尔空寂
无圣人者知无者谁肇公印定云实如明诏实如
明诏又起信论云真如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
真实识知义故又般若论云欲言其有无状无形
欲言其无圣以之灵以离相释不有诸家共明以
真知释不无诸家少说故广引證也言相非生灭
者相即指前寂寥虚旷等相也相有二种一状二
性二皆名相今即性也非青黄等相言非生灭者
直指此心不是生灭之相不同前后以诸法无性
释非生以无性缘起释非灭等言莫寻其始者二
显分限难筹竖无初际故宁见中边者横无纵迹
故然中边有二意一不在内外中间之边二不属
有无即离断常二边无对待故故亦不言中道五
彰迷悟损益迷之等者正当万法资始义也应先
问云既非一切何有生死之凡大觉之佛故云迷
之等意云只由此心不定属圣故迷之属凡不定
属凡故悟之成圣然即凡圣之时自体亦非凡圣
不变易故如镜现杂秽之相镜非杂秽现鲜洁华
彩之相镜非华彩故还源观中显自性清净圆明
体云随流加染而不垢返流除染而不净在圣体
卷二 第 247a 页
而不增处凡流而不减虽有隐显之殊而无差别
之异烦恼覆之则隐智慧了之则显非生因之所
生唯了因之所了等此亦正是体绝有无相非生
灭之义也。】

「△诸佛證此妙觉圆明现成菩提为物开示不知何
以名目强分理事二门。」

【诸佛證此下别开三重法界于中二初结前生后
后融而开释今初先结云诸佛證此心体故得妙
觉圆明示现成佛本意只为欲与众生开示此心
体也故法华经云唯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欲与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也准天长疏解云
佛之知见非三非五故云一广博包含故云大诸
佛仪式说此化生故云事众生有此机能感于佛
曰因佛即应之曰缘故者所以由此一大事因缘
所以佛出于世开示悟入者此之四句不出于二
初二句能化后两句所化能化有二谓大开而曲
示此属于佛所化有二谓始悟而终入此属众生
若依法华论释开者双开菩提涅槃二无上果示
者别示法身显三乘同体悟者不知义别指报身
二乘不知说令知故入者因义修因契入华严疏
主清凉国师解云开者开除惑障示者示真实理
悟者悟妄本空了心体寂只令悟上真理入者冥
于心体又南岳大师释云良以佛之知见蕴在众
生若众生无佛知见者何论开示但为众生未能
卷二 第 247b 页
直入故方便且说三乘而其本意唯为如来知见
知见即此一法界心故此结前心体云为物开示
不知何以下生后也心体无名可言约义强分理
事此亦老子经云有物浑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
名强名曰道也。】

「△而理事浑融无有障碍略为三门。

△第一事法界
第二理法界第三无障碍法界。」

【而理事浑融下后融而开释文二先开章事法界
者界即分义理法界者界即性义无障碍法界者
即分性相即而无碍也。】

「△第一事法界者不出色心万象森罗依正境智相
用显然皆曰事也。」

【后牒释中三初释事法界次释理法界后释无障
碍法界今初也事法界者谓三世差别边际意识
所知并名法界故十八界摄百法法界独摄八十
二也虽眼等缘境不同别开五根五尘然亦是同
时意识所知也纵八识名界取其因义亦事法界
摄故知事法界摄差别法无不尽也故不思议法
品云诸佛知过去一切法界尽无有馀等(等取现在未来
既云一切明知约事也)言不出者然差别种类事法若一一
列名千卷不尽今以色心等统之无馀故云不出
也色心即六境之色六识之心万象森罗者亦即
色也意显森然罗列可观之状故再举之依者凡
圣所依之国土若净若秽正者凡圣能依之身谓
卷二 第 247c 页
人天男女在家出家外道诸神菩萨及佛五十五
善友不出此十于中有逆有顺有正有邪善财见
闻皆得證入正表皆事法界也境者所知之境谓
权实差别之教所诠差别之义智者因智差别不
同果智无量胜解故释题云智分因果问境智岂
不即色心耶答色通迷悟邪正境智即一向趣入
诸位修行决断邪正问岂离邪境而说正耶答由
心迷悟之异境亦成差如蛇是迷心之境绳是悟
智之境也相用显然者总结成事法界也。】

「△第二理法界者体性空寂顿绝百非。

△略有二门
一性净门在缠不染性恒清净。

△虽遍一切不同一
切如湿之性遍于动静凝流不易清净恒常。

△二离
垢门谓由对治障尽净显随位浅深分十真如。

△体
虽湛然随缘有异如陶冶尘滓鍊磨真金。」

【第二理法界至真金者次释理法界也此当界即
性义故云体性空寂一标指辨相中言顿绝百非
者不待修行渐渐绝之性本俱离故云顿也百非
即非色非心乃至内外大小等百者通而言之非
定从一二数满百也略有二门者即性净及离垢
二门也经云真如平等无相身离垢光明净法身
(上句前门下句后门)又宝性论云清净有二种一自性清净
谓性净解脱无所舍离以彼自性清净心体本离
一切客尘烦恼故二离垢清净谓障尽得解脱故
又无上依经云净有二义一自性清净是其通相
卷二 第 248a 页
(凡圣同净故云通相)二离垢清净是其别相(唯圣有也)今初分二
初标门略释言在缠不染者胜鬘经云染而不染
难可了知后通难释成虽遍一切不同一切者谓
外难云此性净门明理法界即是一切染净诸法
之至体也既随诸缘成于染净即同一切云何此
云在缠不染等耶疏释云虽遍一切不同一切故
经云譬如法界遍一切不可见取为一切次喻显
凝流不易者凝流者凝即冰冻凝结流即津液流
注不易者达水常湿宁凝波湛之殊离垢门中云
对治等者对治者智也障尽者十障也净显者十
如也随位浅深者十地不同也分十真如者正显
离垢之体也且初地断异生性障證遍行真如住
欢喜地唯识第九云异生性障是此所断谓于二
障分别起者依彼种立异生性故异生者即所招
果以五蕴为性性者因义体义是彼因故或是彼
体故名异生性此从果为名以胜显劣异生之性
依主释也又异生性即障持业释也本论名为凡
夫我相障此障至于初地见道起时刹那断尽由
断此障證遍行真如谓此真如二空所显无有一
法非二空故梁摄论中名为遍满遍满一切有为
行故意明无有一法非二空故此地最初便證遍
满由證此圣性故生如来家住欢喜地言欢喜地
者谓初获圣性具證二空能益自他生大欢喜二
断邪行障證最胜真如住离垢地言邪行障者谓
卷二 第 248b 页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由此障故令初地圣者误犯
尸罗不称正理名为邪行彼障二地极净尸罗入
二地时此障永断由斯證得最胜真如谓此真如
戒性所显极为胜故由翻前犯戒垢成无边德是
巳成于戒行得于最胜无碍菩提之道證此性故
名住离垢地唯识论云具净尸罗远离微细犯戒
垢故三断闇钝障證胜流真如住发光地言闇钝
障者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由此障故令所闻思
修法忘失彼障三地胜定总持及所发生殊胜三
慧入三地时此障永断由斯證得胜流真如谓此
真如所流教法极为胜故即第三地具闻思修三
慧光明从此真如之行流出故名胜流以證此真
如名住发光地谓成就胜定大法总持能发无边
妙慧光故四断微细烦恼现行障證无摄受真如
住𦦨慧地言微细烦恼现行障者谓所知障中俱
生一分即第六识相应俱生身见等具三义故名
为微细一者唯下品故此唯是第九品以相沉隐
唯迷理故故名微细二者远随现行故谓此障品
遍于五道受生死身与身俱生与身俱灭恒常随
逐依一切身此能现起不曾舍离故名远随现行
三者不作意解而亦起故以此俱生身见极微细
故起时不觉不知任运而起故具此三义故名微
细至四地时便能永断由斯證得无摄受真如谓
此真如若證得巳第六识中俱生身见永伏不行
卷二 第 248c 页
故此真如名无摄受非我等见所摄受故證此真
如名住𦦨慧地谓成就三十七品菩提分法烧烦
恼薪慧𦦨增故也五断同下乘般涅槃障證类无
差别真如住极难胜地言同下乘般涅槃障者谓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由此障品故令心厌苦而欣
涅槃同下二乘故名为障彼障五地无差别道入
五地时此障永断由斯證得类无差别真如此约
生死涅槃本来平等非如眼等类有异故證此真
如名住难胜地谓真俗二智行相互违合令相应
极难胜故六断粗相现行障證无染净真如住现
前地言粗相现行者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见有
染净名为粗相彼障六地无染净道入六地时此
障永断由斯證得无染净真如谓此真如本性无
染亦不可说后方净故后成般若行亦得自他相
续无染净果證此真如名住现前地观十二因缘
引无分别最胜般若令现前故七断细相现行障
證法无差别真如住远行地言细相现行障者谓
所知障中俱生一分见有微细生灭现行彼障七
地纯无相观入七地时此障永断由斯證得法无
差别真如谓此真如虽种种名无别异故又能了
知种种教法同真无相故證此真如名住远行地
至无相住功用后边出过世间二乘道故八断无
相中作加行障證不增减真如住不动地言无相
中作加行者所知障中俱生一分由有此障令无
卷二 第 249a 页
相观不任运起谓初之五地观心犹劣有相观多
无相观少第六地中由观染净平等如故多住无
相第七地中断微细生灭相故无相恒然而有加
行彼障八地无功用道未能现相现土至八地中
此障永断由斯證得不增减真如以住无相不随
染净有增减故即此亦名相土自在真如现相现
土皆自在故證此真如名住不动地无分别智任
运相续相用烦恼不能动故以任运故功用不能
动相续故相不能动也九断于利他门中不欲行
障證智自在所依真如住善慧地言于利他门中
不欲行者即第六识内俱生所知障一分第九品
摄贪痴慢三所有种子能障九地四无碍解由未
得四无碍解故于利乐他有情事不欲勤行至九
地中悉皆断尽由斯證得智自在所依真如谓若
證得此真如巳于无碍解得自在故便成善达法
器自在说法谓由證此故名住善慧地具四无碍
解能于十方善说法故十断于诸法中不能自在
障證业自在所依真如住法云地言于诸法中不
自在者谓所知障中俱生一分令于诸法不得自
在彼障十地大法智云业神通等至十地中悉皆
断尽由斯證得业自在等所依真如谓由證得此
真如故于神通作业总持定门皆自在故便成受
职等行具智波罗蜜得自在化身三昧等果此地
名为法云地者法喻双举庄严论云于第十地中
卷二 第 249b 页
由三昧门陀罗尼门摄一切闻熏习因遍满阿梨
耶识中譬如浮云遍满虚空能以此闻熏习云于
一一刹于一一相于一一好一一毛孔雨无量无
边法雨充足一切所化众生由能如云雨法雨故
名法云地此总言地者借喻显法地有生成依持
义故真智證如生成果智及因位胜功德故若因
若果皆依此地地能持故故总名地通以一切有
为无为功德而为其体剋性唯是如智契合撮其
要解通于六决定为体广如本论等明上之十障
各障地地初心谓地地各有入住出三心此前十
障地地入心起时断也问无间道正断惑时为智
先起惑后灭耶为惑先灭智后起耶为同时耶此
三惑智各有两失不成断义谓智先起有自成无
漏过(不因惑灭故)不能灭惑过(智起惑犹在故)惑有自灭过(前念
智起而惑犹在故后灭时是自灭也)不障圣道过(令智先起故)智后及同
时皆具此四过还于智上惑上各说二过过名同
前义则顺于智后及同时而说以意可知相兼总
成十二过也若尔云何断耶唯识云二真见道现
在前时彼二障种必不成就释曰二真者即二空
真见道谓二障种真见生时即永断灭犹明与闇
定不俱生如秤两头低昂时等诸相违法理必应
然是故二性无俱成失此但举法相一边亦不违
馀缘集断义若望此宗则有所遗谓秤衡是一低
昂无妨解惑不尔岂得俱时明闇之喻虽则相预
卷二 第 249c 页
到与不到俱不破闇同时则相违异时不相预故
中论云灯中自无暗住处亦无暗破暗乃名照无
暗何所照乃至巳生未生生等𦦨𦦨不分等若实
教中断结要性相无碍故十地品云非初非中后
者谓显无性缘成则说乱结由能断无性方为能
断所断本空方成所断若定有者则堕于常常不
可断若定无者则堕于断失圣智故巳上皆约惑
智相翻也若约相续者不约惑智相对但就能断
之智自有三时即无间道中刹那三时(然无间道通诸位今
取见道位为最初至金刚为最后各有三时)地论云此智尽漏为初智
断为中为后答云非初智断亦非中后论释上所
引非初非中后之经文也若尔云何断耶论云如
灯𦦨非唯初中后前中后取故谓实教断惑必性
相双明经文正显證智唯据甚深缘性不可说义
论文兼明断惑性相双辨非初中后辨因缘无性
是断之不断前中后取即不坏缘相是不断之断
故大品经云须菩提问佛为用初心得菩提为用
后心得菩提佛反问云如然灯为用初𦦨然燋炷
为用后𦦨然燋炷须菩提言非初𦦨不离初𦦨后
𦦨亦尔佛问须菩提炷实燋否须菩提言燋佛合
喻云菩萨不用初心得菩提亦不离初心后心亦
尔故龙树判云佛以甚深因缘答意云若初心得
菩提初发心便是佛若初心不得二心三心亦尔
心心不得毕竟则不成佛故云尔也此中灯喻菩
卷二 第 250a 页
萨道炷喻无明烦恼𦦨如初地相应智慧乃至金
刚三昧相应智慧又若断者一念便是何假三心
方断既假三心明智无性无性故非初中后因缘
故成初中后断此上犹通实教若依圆宗所断之
惑一迷一切迷一断一切断无断无不断如梦所
见事一切皆非刹那觉悟一切皆是非待断却梦
中物亦非留著梦中物故云无断无不断也又尚
无有断岂可更言无断问夫真如者是诸法实相
体性空寂本自湛然离诸句数不可分别云何此
说分十真如耶答疏云体虽湛然随缘有异也即
真如体本无有异但对障染粗相即證不同遂说
有异问似于何者答疏举喻云如陶冶尘滓鍊磨
真金也陶谓陶汰冶谓铸冶陶沙铸矿而鍊真金
沙矿如障金喻真如故十地品中地地以金为喻。】

「△第三无障碍法界略有三门一相即无碍门二形
夺无寄门三双融俱离性相浑然门今初一心法界
含真如生灭二门互相交彻不坏性相其犹摄水之
波非静摄波之水非动故。」

【第三无障碍下后释无障碍法界也文中三一相
即无碍门二形夺无寄门三双融俱离性相浑然
门今初言一心法界含真如生灭二门者即起信
论马鸣菩萨是佛灭度六百年后出世故摩诃摩
耶经云如来灭度六百岁巳诸外道等邪见竞兴
毁灭佛法有一比丘名曰马鸣善说法要降伏一
卷二 第 250b 页
切诸外道辈即宗百本大乘经乃造起信论等也
论初立义云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一者法二者
义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
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后释云依一心法
有二种门一者心真如门即约体绝相义也谓非
染非净非生非灭不动不转平等一味性无差别
一切众生即涅槃相等二者心生灭门即随缘起
灭义也所以于如来藏心说有生灭者谓随熏动
转成于染净染净虽成性恒不动正由不动之性
能成染净之相故不动性亦在动门又云是二种
门皆各总摄一切诸法何者以一心含通别二门
以真如门是染净通相通相之外无别染净故真
如门总摄一切生灭门者别显染净染净之法无
所不该故云总摄一切诸法以此生灭即是真如
随缘变作诸法诸法既无异体还摄真如门又真
如是泯相显实门不坏相一切即泯故得摄于生
灭又生灭是揽理成事门不坏理而成事故得摄
于真如是故互相交彻不坏性成何者以是二门
不相离故如金与庄严具若以金摄具具无所遗
以具摄金则金无不尽良以二门一揆金体遍收
故得交彻等也今此用者先标交彻及不坏性相
之所以也真如即理生灭即事二门若非一心即
不交彻一心若无二门即坏性相故次云互相等
也下喻结可知。】
卷二 第 250c 页

「△二形夺无寄门者。

△谓无事非理故事非事也无
理非事故理非理也。」

【二形夺无寄门疏言无事非理故事非事者谓事
既揽理遂令事相皆尽唯一真理平等显现以离
真理无事可得故如以水夺波波无不尽言无理
非事等者谓真理随缘成诸事法然此事法既匝
于理遂令事显而理不显如水成波动显静隐也。】

「△三双融俱离性相浑然门者。

△曲有十门。」

【三明双融俱离性相浑然门中有二初标牒后开
释曲有十门乃至不离此门于中有二初开释后
融结初中分二先开曲有十门后释于十门分之
为二初前之七门明事理无碍后之三门明事事
无碍今初文也。】

「△一由离相故事坏而即理。

△二由离性故理泯而
即事。」

【初二门出理事相于中初门事坏即理疏云离相
故者此标所以也相即是事此举缘起如幻之事
非妄计定相之事也事坏而即理者正显理相也
二明理泯即事疏言由离性故者举其所以此明
无我理非事外定空之理也理泯而即事者正显
事相也。】

「△三由离相不坏相故事即理而事存以非事为事
也。」

【第三门举第一门收第二门明理时不失事疏言
卷二 第 251a 页
由离相即第一门由离相故不坏相故即第二门
理泯而即事即是反显不坏相此举所以也言事
即理等者正显理时不失事言事即理者意显非
取理外定相之事如摩尼珠空净所现之丹青非
朱砂蓝色之丹青故于珠全空时不碍色存也言
非事为事者意显非是妄情所计定相之事只以
真理随缘所成之事为事故约理时不失事也如
摩尼珠体空净能现众色摩尼珠体空净喻理所
现众色喻事也。】

「△四由离性不泯性故理即事而理存以非理为理
也。」

【第四以第二门收前第一门明事时不失理疏言
由离性不泯性故者此标其所以也离性即第二
门离性故不泯性者即第一门性即是理言以非
理为理者意取缘起无性之理非取事外定空之
理如珠幻色无体之空非太虚之空故于珠全色
之时不碍空存也。】

「△五由离相不异离性故事理双夺迥超言念。」

【第五收一二二门同时故理事俱绝疏言离相即
第一门明离相故不异离性者即第二门明由离
性故是即举第一门收第二门同时是以双泯又
亦由前三四二门既不相失随一泯时即一切泯
如前珠色珠泯即色亦泯也。】

「△六由不坏不异不泯故有初事理二界俱存现前
卷二 第 251b 页
烂然可见。」

【第六以第三门收第四门明理事双存疏言不坏
即第三门中不坏相不异不泯者即第四门中明
不泯性此是举所以既不坏相不异不泯性即随
一存时二皆存也如珠现色亦在也。】

「△七由不坏不泯不异离相离性故为一事理无碍
法界使超视听之妙法无不恒通于见闻绝思议之
深义未曾碍于言念。」

【第七举第六门收第五门明事理无碍疏七由下
此中有三义句一标所以二正明无碍三举德显
能不坏至离性故此标所以也不坏不泯即第六
门明不坏不泯离相离性即第五门明离相不异
离性此中亦明存泯无碍第六明存第五明泯此
二门既其同时故无障碍也亦远收第三四及一
二门疏言不坏即第三门明不坏相故不泯即第
四门彼明不泯性故离相即第一门离性即第二
门故总之一处为一事理无碍义也言超视听及
绝思议者即指离相离性也言恒通见闻及未曾
碍于言念者即指不坏不泯也逦逸有此三重事
理无碍之义方备智者一一审之令见门门之意
不得率尔粗心失其深趣由上义故成下三门事
事无碍义也。】

「△八由以理融事令无分齐。」

【八蹑前意明事事无碍之所以及总相明一切诸
卷二 第 251c 页
法一一皆能遍能包各各无尽言以理融事等者
以事无别体全假理成以诸缘起皆无自性故由
无性理事方成故事既揽理即事相全虚既事理
相即故能一一包遍。】

「△如理之遍一入一切如理之包一切入一故缘起
之法一一各摄法界无尽。」

【言如理之遍者谓诸事法与理非异故事随理而
圆遍全一尘普遍法界法界全体遍诸法时此一
微尘亦如理性全在一切法中如一尘一切皆尔
如理之包者谓诸事法与理非一故存本一事而
能广容如一微尘其相不大而能容摄无边法界
由刹等诸法既不离法界故俱在一尘中现由上
一事含于理故馀一切事与所含理体不异故随
所含理皆于此一事中现如一尘一切皆尔也。】

「△九由因果法界各全摄故令普贤身中佛佛无尽
佛毛孔内菩萨重重。」

【九又蹑前诸法之例明佛菩萨各相全摄重重无
尽。】

「△十由因果法界差别之法无不恒摄法界无遗故
随一一门一一行位各摄重重。」

【十又于前因果中各自有多多差别若分若全乃
至微细亦各具摄重重无尽故云刹身尘毛等也。】

「△故广刹大身轻尘毛孔皆无有尽。」

【广刹大身等者此明依正无碍今释此文聊作六
卷二 第 252a 页
句一以轻尘摄广刹大经云佛刹微尘数如是诸
刹土能于一念中一一尘中现又此经下文云一
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等二以毛孔摄
大身现相品云如来于一毛孔中一切刹尘诸佛
坐等三以毛孔摄广刹依阿僧祇品云于一微细
毛孔中不可说刹次第入毛孔能受彼诸刹诸刹
不能遍毛孔等四以轻尘摄大身此经下文云于
一尘中尘数佛各处菩萨众会中无尽法界尘亦
然深信诸佛皆充满等五以轻尘摄身刹大经云
一一尘中无量身复现种种庄严刹等六以毛孔
摄身刹大经云一毛孔中难思刹等微尘数种种
住一一皆有遍照尊在众会中而说法等此即皆
由一一各摄法界无尽故(此上二句中皆有一多无碍大小相容)。】

「△以其后一总融前九为第三浑融门也亦融前二
不离此门。」

【又此亦者即是总总融前故如文可知。】

「△第二明能入者总即普贤行愿。

△若别说者略有
二种一者身入二者心入。

△身由心證故广辨心入
心入有三一者正信二者正解三者正行此三无碍。

△谓于此行门深忍乐欲净信不逾于斯行门晓了
性相依之起行一一真修。

△解行相扶自然契合。」

【第二明能入者下于中二一总标行愿能入二别
说身心能入文中又二一略指身心二身由下广
释心入随识则身阻碍依智则身融通先标列然
卷二 第 252b 页
从凡至圣不过信解行證證是果相义在契合中
收今明能入之因故此但明三也言此三无碍者
有信无解增长无明有解无信增长邪见有解无
行其解必虚有行无解其行必孤若称法界三必
无碍也后解释疏谓于此至净信者释信也不逾
至性相释解也依之至真修者释行也亲證唯解
行故但结二。】

「△第三能所契合者正显入义入者了达證悟之名。


略有二门一者果海离于说相二者因门可寄言说。」

【第三能所契合下文三初释入字次略有下双指
因果。】

「△今且略明无分别智證理法界以为五门一能所
历然二能所无二三能所俱泯四存亡无碍五举一
全收。」

【后今且下寄说因门于中二初明入理法界后明
入无障碍法界初中三初标举开章二第一下随
门牒释三结前五门生后文势。】

「△第一能所历然者谓以无分别智證无差别理心
与境冥智与神会成能證智證所證理。

△如日合空
虽不可分而日光非空空非日光。」

【二中五如文一明能所历然第一则法相宗證道
谓大乘始教也夫法约内则分别名识无分别名
智约外则差别名境无差别名理亦名境也心与
境冥等者即唯识见道偈云若时于所缘智都无
卷二 第 252c 页
所得与境冥与神会尔时住唯识离二取相故二
取谓能所即前加行推一切法名义自性差别空
能缘亦空然未冥合故偈云现前立少物谓是唯
识性以有所得故非实住唯识少物谓空相也有
所得者未冥合也日空者喻理智但昼明便是日
光不必须见日轮之相及照物之相也。】

「△第二能所无二者以知一切法即心自性以即体
之智还照心体举一全收举理收智智非理外举智
收理智体即寂。

△如一明珠珠自有光还照珠矣。」

【二能所无二第二法性宗證道谓大乘终教也知
一切法即心自性是梵行品文言即体之智等者
七祖云只是无念之心自知无念文云即体而用
自知即用而体自寂又回向品云无有如外智能
證于如亦无智外如为智所證。】

「△第三能所俱泯者由智即理故智非智以全同理
无自体故由理即智故理非理以全同智无自立故。

△如波即水动相便虚水即波故静相亦隐动静两
亡性相齐离。」

【三能所俱泯第三即大乘顿教中證道泯有二意
一互夺故具如疏文二本心顿现故俱泯谓本觉
心体自知不可将知更知心体以照体独立故如
眼不自见刀不自斫等故七祖云拟心即差正證
之时无别能證能證既无即是本心所證无得亦
唯本心故能所本绝般若心经云无智亦无得又
卷二 第 253a 页
四祖云若以知知寂非是无缘知如手执如意非
无如意手若以自知知亦非无缘知如手自作拳
非是不拳手手不执如意亦不自作拳本手自然
在非谓于无手也若知不知寂亦不自知知本心
宛然在非为于无知也疏文喻中正喻互夺亦合
后义水之动静两亡即能所互夺是前义也而湿
体显现不属动静即为泯也灵知本觉显现不属
理智亦然。】

「△第四存泯无碍者以前三门说有前后体无二故
离相离性则能所双泯不坏性相则能所历然正离
性相即不坏故存亡无碍。

△如波与水虽动静两亡
不坏波湿。」

【第四文相自显然必曰能證方悟心体本绝能所
故三门无二也。】

「△第五举一全收者上列四门欲彰义异理既融摄
会何二源。

△如海一滴具百川味。」

【第五总收也前门但收存泯此门又收开合以前
三门则存泯开第四门则存泯合此门复收开合
为一也故逦迤五门方备也。】

「△上但约无分别智證于真理有此五门。」

【上但约下三结前五门生后文势言但约者意表
义理未尽四法界唯一也就一之中有此五门法
相又唯得第一一门义也故知有云唯识论一部
一切经论巳备者轻谤佛法之甚也哀哉哀哉。】
卷二 第 253b 页

「△若以无障碍智證无障碍境境智圆融难可言尽
总为能所契合。」

【若以无障碍下后明入无碍境界也无碍智者即
如理智如量智乃至三智四智皆无障碍以成重
重无尽也无碍境者正明事事无碍法界含摄事
法界及理事无碍法界俱无障碍亦总成重重无
尽也约能入所入对前理法界亦应五门由非一
向明理故无第三双泯既无泯也即无第四收存
泯义既阙二义但有三门一开能所二合能所三
复收开合同时无二初中谓智无碍故一智则一
切智境无碍故一境即一切境境智各有一多无
碍相对论之义有四句一一智證一切境(无法不通方成
一智)二一切智證一境(欲识一尘之义须圆一切智慧)三一智證一
境(此即事法界也不坏一一事事法历然)四一切智證一切境(即重重无
尽也)二合能所者谓一切境皆是自心谓无心外境
能与心为缘何以故由心不起外境本空故出现
品明如来境界云如是如是思惟如是如是显现
即心见境界之佛即境见唯心如来又心中悟无
尽之境境上了难思之心心境重重重重无尽言
总为能所契合者都结也三收开合者亦应云上
列二门欲彰义异理既融摄曾何二源如海一滴
具百川味。】

「△上之三门以后契合但合前二故三门一揆为入
法界缘起普贤行愿之宗矣其行愿别相文中具之。」
卷二 第 253c 页

【上之三门下结归宗于中二初结三门无二后结
行愿在经。】

「△第三翻译传授者。

△略有二门第一徵源第二翻
译。

△今初此经即贞元新译大方广佛华严经第四
十卷别流行也。」

【第三翻译传授者文分为二先标牒后正释释中
又二先标列后解释释中又二先徵源后翻译前
中二初正指其源。】

「△故西域相传云普贤行愿赞为略华严经大方广
佛华严经为广普贤行愿赞。

△以今观之理实然矣。

△一经之主则是普贤初会即是普贤所说穷终亦
是普贤所说。

△五周之因皆普贤行五周之果即普
贤行之所成亦是得果不舍因门之果用尔。

△复是
四十卷之穷终遍收玄妙。」

【后故西域下以略含广文中三初引西域相传是
经之偈赞故云行愿赞非谓赞呗前译不知是经
故谓之赞文也次以今下详理印定后一经下释
其所以言一经之主即是普贤者普贤是法界体
(义在归敬中说)经唯诠法界故初会等者初会即菩提道
场总有三名约处名菩提场会约人名普贤菩萨
会约法名所信因果会普贤为主者以此会举毗
卢遮那旷劫修因严净刹海令物信受知皆有分
修必契故表佛所说如所證故成菩提处即说此
经唯普贤行方能證入是故此会普贤为主疏言
卷二 第 254a 页
穷终亦是等者善财求友遍历诸位至于最后因
圆门中亦是普贤所说也疏五周等者即显大经
一部通有五周因果初会有六品十一卷经名所
信因果谓世界成就品及华藏世界品明其果德
毗卢遮那品明往因行是所信故第二从第二会
至七会随好光明功德品总有二十九品三十七
卷名差别因果二十六品辨因佛不思议法品下
三品明果因历六会果不该因故名差别因果第
三普贤行品下二品四卷名平等因果普贤行品
为因出现品为果因是得果不舍之因果是大用
性起之果因该果海果彻因源故云平等第四以
第八会一品七卷经文名成行因果具五位行总
名为因现八相用名之为果没彼位名顿彰行法
故悬河二百问瓶写二千酬皆明圆融普贤行故
故名成行第五以第九会有一品二十一卷经即
今四十卷总名證入因果初明佛果大用是證入
果后明菩萨获益是證入因若渐若顿若因若果
皆證入故今言因皆普贤行果皆普贤行所成者
明因果相摄即位前及当位也疏言得果不舍等
者明即果之因即位后普贤也言复是四十等者
谓前明五周总指大部此后唯指当品故。】

「△第二翻译者自古及今总有三译。

△初即晋朝三
藏佛度跋陀罗唐言觉贤译出一卷五字成偈。」

【第二下翻译文三初总标三译二会通今昔三别
卷二 第 254b 页
明今经初中文二先总标后别列列中云初晋朝
等者即东晋朝时也佛度跋陀罗者此曰觉贤古
云佛贤此三藏是北天竺人五岁而孤十七出家
一日诵习可敌一月及受具戒修业精勤博学群
经多所通达仪范率素不同华俗而至韵清远雅
有渊致每与罗什法师共论法理振发玄绪多有
妙旨后为郢郡内史孟顗右卫将军褚叔度与沙
门慧严慧义等百有馀人请译支法领所持来于
阗所得大华严等一十二经中译此经五言成偈
故云晋朝等也。】

「△第二大唐代宗之朝大辩正三藏翻译一本七字
成偈。」

【第二大唐代宗等者代宗即唐第八帝言大辩正
等者此三藏号阿目伽此云不空即玄宗肃宗代
宗三帝灌顶师也本名智藏是北天竺婆罗门族
先门早逝育于舅氏遂随母姓康至年十岁随舅
氏至武威太原至十三事大弘教国师十五落发
二十进具善一切有部洞晓声明后往五天竺遍
学显密天宝五载还归上京大弘显密三帝归诚
亲受灌顶至代宗永泰元年十一月一日制授大
师特进试鸿胪卿号大广智三藏三朝恩泽倍异
常伦灌顶度人数盈亿万至大历九年六月十一
日有诏就加开府仪同三司封肃国公食邑三千
户弟子因贺大师不悦而告之曰圣众俨然垂手
卷二 第 254c 页
相慰白月圆满吾之去时奈何临终更窃名位附
表令恳让不从遂更进表辞圣因兹示疾垒足而
终年有七十僧腊五十一矣后至七月十六日就
塔所具荼毗之礼随喜者亿千万人是日有诏令
高品刘仙鹤就塔所置祭兼赠司空谥大辩正广
智三藏经历三朝所译教法一百二十馀卷更有
诸佛示权摧魔护国非臣不堪闻者缄在于天宫
其馀可闻者颁宣于天下于中译此后偈经文亦
是七言故云第二代宗等也此则唯译后偈经文
也以前长行文秪此一译故尔。】

「△第三即今贞元所译亦是七言。

△而上二本并云
是贤吉祥菩萨所造而非佛经。

△今乃是经普贤菩
萨所说。

△良以普贤与贤首名义相滥又多别行故
昔三藏谓非佛经。」

【而上二本下会通今昔文中有五一明昔谓非经
二今乃下以今證昔是经三良以下辩昔疑所以
四又前下明昔文含隐五今有下明今文显备结
定无疑明初二竟问上二皆同是菩萨说何得普
贤即同佛说得名为经贤吉祥即名为造不得名
经答贤吉祥虽是菩萨行位权实不见有说处例
同马鸣龙树等但得名造故但名赞不得言经也
此且据大分说若据十身中亦有菩萨身又五人
说法中亦有菩萨说名经亦无妨然且依胜说三
辩昔疑所以中言名义相滥者以梵云跋捺啰此
卷二 第 255a 页
名为贤若言三曼多跋捺啰此云普贤跋捺啰(二字
合呼)室哩(二字合呼)此云贤首皆有贤字故相滥也问前
言贤吉祥此云贤首何故不同答以梵云室哩此
有三名一名德二名首三名吉祥如曼殊室利此
云妙德或云妙首或云妙吉祥此中亦尔故亦无
妨又以西天频遭毁灭致令大部或断或连今梵
本昭然文势连续故无疑也余意亦谓实是贤首
菩萨于经中录出行愿之意述成赞文即前二译
文意可尔然未故指南。】

「△又前二本并无长行故十行相不得显著。」

【第四可知也。】

「△今有长行条流各别孱然不差佛经无惑。」

【第五今有长行等者则条然流贯皆是显现分别
条贯之义也。】

「△即贞元十二年岁次丙子诏罽宾三藏沙门般若
于京师大崇福寺译成四十卷。」

【后别明今经中二初明翻译一品具诸胜缘后明
别行一卷枢要可宝今初有四一正明翻译疏即
贞元十二年六月五日起首翻译至十四年二月
二十四日进上故云贞元等也言诏者天子宣令
曰诏即宣诏也言罽宾者即北天竺界羯湿弥罗
国之别名三藏般若金刚者具云般若智般若云
慧即三藏名金刚智慧也于京师者即西京也公
羊传云京者大也师者众也谓天子所居必以众
卷二 第 255b 页
大之辞言之故曰京师言大崇福寺古名西太原
寺为唐家起自太原以报地恩造五所寺总名太
原寺后因天后重修改名崇福此即翻译之处此
三藏自代宗朝来至此国梵夹既至遂诏令翻译
四十卷成部与义学大德利言超悟良秀良愿圆
照兼疏主等八人同译谏议大夫孟简等润色馀
即可知。】

「△即旧经入法界一品。」

【二会通新旧旧经等者即古译两本皆名入法界
品也晋本十四卷唐本二十一卷今展此文为四
十卷也。】

「△其经梵本即南天竺乌茶国王吉祥自在之所进
也。」

【三明得梵本之来处者疏其经梵本下是言乌茶
等者即彼表云南天竺乌茶国深信最胜善逝法
者修行最胜大乘行者吉祥自在作清净师子王
上献摩诃支那大唐国大吉祥天子大自在师子
王中大王手自书写大方广佛华严经百千偈中
所说善财童子亲近承事佛刹极微尘数善知识
行中五十五圣者善知识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
贤行愿品谨奉进上伏愿大国圣王福聚高大超
须弥山智慧深广过四大海十方国土通为一家
及书此经功德愿集彼无量福聚等虚空界一切
世界海无尽众生界一切皆如善财童子得佛正
卷二 第 255c 页
见具足智慧见不思议真善知识咸生欢喜得佛
广大普光明照离诸贪著成就无垢普贤菩萨最
胜行愿伏愿书此大乘经典进奉功德慈氏如来
成佛之时龙华会中早得奉觐大圣天王获宿命
智瞻见便识同受佛记尽虚空遍法界广度未来
一切众生速得成佛。】

「△然自古译经或三藏持来或遣使迎请。

△未有如
今彼国帝王亲贡梵文越十万之烟波踰千日之险
阻纡彼御札献我圣君。

△若非德合乾坤道光三古
威临八极化洽万方孰能有此光大休烈难思圆极
再阐神州。」

【四正明胜缘疏然自古译经下是文中分三初明
得梵本之希奇次辨翻译之缘备后校量今昔之
具阙初中分二初彰昔劣疏自古至迎请者言或
三藏持来者即腾兰世高等也遣使迎请者如罗
什和尚等后明今胜有二初明彼帝心诚疏未有
如今下是言越十万之烟波者谓经南海也言纡
者回也曲也屈也亦萦纡也后明我皇德感疏若
非德合下是言乾者天也坤者地也谓圣人与天
地合其德也道光三古者上古谓三皇(一伏羲二神农三黄
帝)中古谓五帝(一少昊二颛顼三高辛四唐尧五虞舜)下古谓三王
(一夏后二殷汤三周姬)即帝道光绝前代也言八极者亦曰
八宏或云八荒即总指方隅也言化洽者惬洽也
谓皇帝圣化惬洽万邦也言孰者谁也休烈者休
卷二 第 256a 页
者王也喜庆之事烈即是位又王即是盛也即广
大盛事也神州者即唐国也神者灵也总指唐国
以为神州也。】

「△然夫教流非一缘矣。」

【二辨翻译之缘备有三初标也。】

「△要在时清道泰正化可行。

△大国中华皇城凤阙。

△明王圣帝崇重法门。

△辅佐贤良翊赞玄化。

△人
多聪敏道器可持。

△方有圣灵潜运冥卫。

△不惮劳
苦传译中华音善两方义兼权实。

△明贤高识启发
赞扬。

△内外悉心。

△潜显兼卫。」

【二列有十缘也一时清二处胜疏大国中华皇城
凤阙言中华者草盛曰华谓此中国触事荣盛故
曰中华三君圣四臣贤五器感疏人多聪敏道器
可持者即译场诸德及通此方传持之人六圣应
若无圣力译必不成七内护即译主三藏八外护
即窦霍二中尉九结内外十结隐显也配文可知。】

「△方令圆教流通未闻。」

【三结也。】

「△缅想昔传事多阙略具斯胜事莫盛当朝。」

【三校量今昔之具阙疏缅想昔传等缅者远也即
远想也。】

「△今此一经即彼四十卷中第四十也。」

【后明别行一卷枢要可宝分三一标经属当。】

「△而为华严关键修行枢机文约义丰功高益广能
卷二 第 256b 页
简能易唯远唯深可赞可传可行可宝。」

【二赞重劝修疏而为华严至可行可宝言关键者
即门之横关竖键枢即门枢机即弩机故知言语
是君子之枢机枢机一发荣辱之主又有千钧之
弩不为鼷鼠发机君子之谈明人间津要之际也
此一卷经于大部亦然约者少也丰者多也功高
益广者如下显经胜德分中经文广明可取彼文
而于此说能简等者以简略易入之门令到至远
至深之境岂不妙哉诸教或有文繁义隐趣入之
门即难及乎穷极宗源法乃未圆妙其犹棘针头
上雕刻胡孙三年方成虽为难事成乃无用则何
益矣故疏云可赞可传等也。】

「△三藏持命。

△国德专精。

△勉竭愚诚以副诏旨略
其广疏为此别行。」

【三应请别行疏三藏者即译主也国德者译场诸
德也勉竭愚诚等疏主谦也。】

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别行疏钞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