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第 78a 页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三
敕太原府大崇福寺沙门澄观述
(有十一分。本会九分。末会二分。本会九分者。一第二如来三昧分。二第三净土现相分。三第四远集新众
分。四第五举失显德分。五第六偈颂赞德分。六第七普贤开发分。七第八毫光照益分。八第九文殊述德
分。九第十无涯大用分。末会二分者。第一六千比丘分。第二诸乘人分)。
卷三 第 78b 页
●大文第二。尔时世尊下。三昧分。欲酬念请。现相而
答。先明三昧。为能现故。正与法界体相应故。是果法
界佛自證故。唯佛能穷法界源故。果法离言證相应
故。欲显体用皆自在故。欲令一切同佛證故。文分为
三。初入定缘。二入定因。三正入定。
△今初。神以知机。
领众念请。故入至定。正显以心传心义也。
△二大悲为身下明入定因。以深广悲而为因故。文
中二。先别明四悲。后结其周遍。四悲各有二义。一身
二义者。一是入定所依之身。悲所熏故。二身者体义
依义。欲入深定全依大悲而为体故。二门二义者。一
佛有大智大定等门。数过尘算。今欲利生。唯依悲门。
令物入故。二者定为所入。悲为能入。佛自入故。三首
二义者。一是初义。凡所益物。皆以大悲为先导故。二
者胜义。谓非不用馀智定等门。悲增胜故。四方便二
义者。一悲定相导互为方便。今以悲入定。益物之方
便故。二者以是智定相即大悲。不滞爱见。故名方便。
方能令物普入法界。后充满下结其周遍。四皆充遍
界有二义。一广周故。二无缘故。又周法界彰遍事故。
帝网重重皆入处故。
△第三入于师子频申三昧者。正明入定。略为二门。
先总。后别。
▲今初。三昧总称。此云等持。平等持心趣
一境故。然法界之体非定非乱。法性寂然强名为定。
寂而常照即名为慧。定慧均者名为平等。心智契合
名一境性。非合非散。超情绝想。故云三昧。师子频申
卷三 第 78c 页
即定别名。以定业用。从喻为名。频申晋经名为奋迅。
俱是舒展通畅之状。亦是震动纵任自在无畏之相。
就法释者。即用之体。寂而造极。则差别万殊。无非法
界。即体之用。不为而周。故大小相参。缘起无尽。是曰
频申自在之义。
▲第二别释者。何名师子。为何义故
夺迅频申。依涅槃经师子吼品。明师子王。自知身力。
牙爪锋铓。乃至晨朝出穴而吼。为十一事。广有譬合。
又离世间品云。菩萨师子王。白净法为身。四谛为其
足。正念以为颈。慈眼智慧首。顶系解脱缯。胜义空谷
中。吼法怖众魔。然与涅槃。足等小异。今此文中。复以
大悲为身首等。明知但取当处义似。未必揩定。今会
取诸文。先以十法。合彼师子。后依涅槃。为十一事。今
初。一以同体大悲为身。身即体故。二以增上大悲为
首。首即上故。三以即智大慈为眼。慈眼视故。四纯以
智慧为牙爪。明利穿彻故。五以大悲方便为振尾。四
悲居末方便震动故。六总取四悲为足。依此立故。七
法界三昧以为其窟。所入證故。八无缘大悲以为窟
门。出入处故。九体用无㝵为频申。皆自在故。十以四
无㝵。广演證入法界法门。以为哮吼。决定宣说一切
众生本与如来同一法界一證见巳一切證故。如此
师子是真师子。约义分异。随一一门。皆称法界。具无
尽德。如金师子一切皆金。以金融故。无二无别。举一
全收。第二为十一事而频申者。一为摧破一切魔军
及未證法界诈师子故。文云。勇猛精进摧诸魔众。二
卷三 第 79a 页
示众神力十智力等无量力故。文云。如来威力不思
议故。三净法界土佛住处故。即现净土分。文云。如于
此逝多林给孤独园见佛国土清净庄严。如是十方
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世界亦如是见。四为令邪见诸
凡夫等知归处故。文云。无归趣者为作归趣。五为安
抚生死怖群党故。文云。了达世间皆如梦等。又云。若
有菩萨心坚固。久处生死无疲厌。彼人具足普贤行。
得佛功德无能坏。六为觉悟无眠众生故。文云。得无
痴翳清净智眼。又云。于一切法离诸暗障。七为行恶
法者舍放逸故。文云。发起十种无疲厌心。又云。摧破
一切外道邪论。八令诸菩萨来归附故。即集新众分。
十方菩萨悉皆云集。九调诸二乘诸大香象。令如聋
盲舍憍慢故。即举失显德分。十教诸菩萨一切子息
令顿證故。即通本会。大用分中广说其相。十一庄严
正见四类众海。不怖一切邪小徒党。邪小徒党皆怖
畏故。亦大用分广说其相。略举十一。以顺彼经。广收
下经具无量意。又如野干随逐师子百年不能作师
子吼。大德声闻虽处法会。如聋如盲。是师子子随至
三年能师子吼。圆教菩萨三生顿圆。况不能说。五十
七经有十奋迅十师子吼。恐厌繁文。
●大文第三。入三昧巳下。净土现相分。净土是依。现
相通正。酬前念请。示相答故。令其目击可现證故。云
何目击。此净土分。具答上来三十句问。且从相显。此
中答初果体十问。一所现境界法界无边。答境界问。
卷三 第 79b 页
文云。佛于一念中。普现难思事。菩提深境界。无有能
测知。二大悲方便为众生现。答智行问。文云。大觉威
神力。显现无数行。三现大胜用。是答神通。文云。甚深
法王法。无量难思议。所现诸神通。举世莫能测。四知
佛威力令众现證。答佛力问。文云。佛力不思议。一切
皆能现。五三昧大用师子频申。答无畏问。文云。勇猛
大智幢。坚固无能动。又云。能摧诸外道种种差别见。
六正入三昧及下广列。答三昧问。文云。三昧妙神通。
智慧无边际。又云。谛观诸佛力。三昧及神通。亿劫共
思量。不能知少分。七净法界土及列四悲。答所住问。
文云。巳得菩提智。于世起慈悲。八能令大小融摄自
在。答最胜问。文云。一切极微刹。神通不可量。九见如
来身遍于法界。答佛身问。文云。佛以相严身。凝光如
满月。曩劫因修忍。化现于十方。十则见如来智所證
入。答智慧问。文云。佛子应善学。甚深诸佛法。證入诸
法中。无着智境界。上所引文。多是偈赞。偈赞正赞三
昧相故。馀二十句集众中答。集众亦是三昧力故。是
知若能若所。诸境诸心。无非教体。又二圣开显。菩萨
赞德。亦寄言答。以说所现。是故名为现相答耳。就文
分三。初结前生后。二严此园林。三结通法界。
今初。即入三昧巳。此是结前由。入定故方能现相。精
义入神以致用故。寂然不动无不通故。三昧即是法
之体故。依体起用不离体故。故牒三昧。以为用本。一
切世间普皆严净。即生后也。
卷三 第 79c 页
第二于时下严此园林。于中有二。先正显严。即器界
严。后出严所因。即智正觉严。
△今初有三。一严重阁。
二严园林。三严虚空。从略至广。说有此三。表三缘起。
谓阁表自体缘起。林表有为缘起。空表无为缘起。为
与无。既无障㝵。即是自体。寄显差别。三不相离。
▲初
中分二。先总后别。今初。高而无上。广而无边。严饰华
丽备如下说。遍周法界。语广分量。表定契心体。不见
内外。即事会真。破情显法。自内而观同真性故。广博
无际。自外而观不坏相故。阁外有林。林外有空。三重
宽狭庄严各异。斯即事理交彻。十方三际无不圆融。
林空例然。證无渐次。云忽然也。二金刚为地下。别明
严丽。表缘起万德无不备故。金刚为地。心地坚故。众
宝严饰。性功德故。如意宝网。无心而现。交络隐映不
相㝵故。无能胜幢。一切最胜超物表故。列布其中。无
不周故。无数宝华。万行因故。馀之表法。随宜消息。
▲
第二尔时复以下。明园林严。
▲第三尔时逝多林上
虚空之中下。明虚空严。并显可知。
△第二何以故下。
出所因中。文分为二。先徵。何以世界忽尔广严。后如
来下释。释意云。如来之德不思议故。即智正觉严是。
前为众示其身力。佛力上加令众见故。文有十句。一
宿善根力。二无漏智力。三众福威力及加持力。馀之
七句。神通自在力。于中。一展。正遍于依。二卷。即依正
入正。三横包。即依中现依。四竖摄。即正中现正。五出
光普照。六出用普周。上二皆明正遍依也。七成坏相。
卷三 第 80a 页
即是正中现依。然成处有坏。坏处有成。则是显深。若
一毛中各见成坏。有多事别。即是显广。略举十句不
可思议。以显无尽。云何不能顿净法界。
第三如于此逝多林下。结通法界。于中二。先结前标
后。后所谓下显彼严相。言见如来身住逝多林者。见
住彼彼十方界林。非是彼界遥见此佛住此园林。是
故文云。菩萨众会各各圆满。下诸严事亦是说彼。又
是一会遍一切处。亦非彼彼各自有佛。是故名为难
思境耳。现相分竟。
●大文第四。尔时毗卢遮那下。远集新众分。此有三
意。一集彼同證。令此众会皆仰慕故。二显三昧力。令
诸菩萨来归附故。三令彼作用。以代如来现相答故。
文中分三。一总标因起。二别集十方。三总结称叹。
今初。由定力集所以标之。
二即时东方下。别集十方。即为十段。段各有十。今初。
东方分十段者。一来处远近。集极远者。表證深故。初
会亦远。初为所信。此为證入。證入于初一合相故。中
间诸位浅深不同。义似金刚。亦如成环。初后合故。二
有世界下。世界名别。可以义思。三佛号下本事佛号。
四于彼下主菩萨名。五与不可说下伴从眷属。六悉
以下广兴云供。皆云天者。自然光净故。七既至下诣
佛作礼。八修敬毕下化座本方。本方化者。参而不杂。
九诸菩萨下主属同坐。十以大如意下。冠网严身。准
于旧经。冠网第九。同坐第十。则以冠网唯属于主。今
卷三 第 80b 页
当第十。则主属俱有。下之九方。十段皆同。有异当释。
其间佛名刹号及所表法。可以虚求。然皆人法依正
因果事理事事无㝵法界自在德耳。所有供具皆言
云者。乃有多义。谓能含润故。能荫物故。无心现故。无
障㝵故。视之则有揽不得故。来无所从去无至故。取
类于云。非结云成。以声云等不可见故。又令宝等非
真实供。不尊重故。二南方供具皆云持者。表修持故。
皆云鬘者。例馀九方。所求供具。各一事故。旧经五句
云带。五句杂明。梵本十句。皆云系缚。故总句有交络
庄严。是义翻也。则应十句皆言交络。三西方皆云须
弥山者。梵本但有须弥之言。即是妙高。非要山也。四
北方皆云衣者。忍辱惭愧严法身故。五东北方云楼
阁者。悲智二利相因显故。六东南方云圆满光者。权
实二智无阙行故。七西南方皆云𦦨者。以净智慧烧
惑薪故。上之七方。兴供表法。通显神通。下之三段。兼
答前问。后二十句。八西北方十句皆答前。最后为一
切众生。现诸影像。若约表者。为显缘有似非真故。(下第
二经)九下方毛孔中十句供云。答十二问。初之六句。答
因中八问。馀二上方答之。谓一答智庄严道。一切法
义是智严故。二答趣求一切智道。修行即是趣求义
故。三答大愿。四答诸地。一地一度故。及答出离。言清
净故。五答诸菩萨行。及答助道。助道即行故。六答神
通。馀之四句答果用四问。谓七答正觉问。八答转法
问。九答调伏众生。十答开示一切智法城。十上方中
卷三 第 80c 页
十句供内。通答因中二问。谓本事因缘。及波罗蜜果
中十句。下方供中。答其四问。西北方答影像一句。净
佛刹句净土合答。示众生道但是所化。入生死处但
是化处。并通摄在所见境中。十问巳竟。馀之五句。在
此方中。于檀度中。答其福田及说布施功德二问。其
三轮化益三句亦通在诸句之中。其所答问或不次
者。十方齐来。诸供齐现。随方取之。故不次耳。以门往
收无不次也。又皆言本事者。表三世法体常住故。由
得体用非一异智。以用随体无不存故。德相业用皆
自在故。若理事别修则不得尔。不同馀说。现在之法
体用俱有。过未之法体用皆无。况于小乘三世皆有。
以彼所立过未有体而无用故。
第三如是十方下。总结称叹。于中三。初总明云集。二
总叹胜德。三总结集因。
△今初。虽会道场。而周法界。
△二此诸下总叹胜德。于中二。初总显所生。后以净
智眼下。别明胜德。于中有五。一上近诸佛德。二下化
众生德。三智慧深广德。四说法无㝵德。五大用自在
德。
▲今初。五句分四。一十眼圆明十身皆见。故云一
切种种相海。谓三十二相八万四千十莲华藏微尘
数相皆悉得见。二得无㝵下。十耳圆听一切法门。前
三世竖穷。此十方横遍。一切之言。通横竖也。三巳得
下。具十自在。尽其边涯。四于念念下二句。得十神通。
遍近诸佛。于中。上句现大神变。容有多身。下句但云
一身。则不分而遍。又上句但言近佛。下句意与众俱。
卷三 第 81a 页
▲第二光明遍照下。下化众生德。于中五句。一光网
遍摄。二于一尘下尘现多刹。三于彼世下刹现多身。
四随诸下随机调伏。未熟而化。熟而不化。皆曰失时。
今感而遂通。故无失矣。上三句依中现依正。五一切
毛孔下。毛孔演法。是化生教门。即正中现正。广大境
界。即所演也。如来深境界。其量等虚空。故云广大。
▲
第三知诸众生下。智慧深广德。文有七句。六句喻明。
末句结归十力。一众生缘成故云如幻。论云真性有
为空。如幻缘生故。如幻不实故空。如幻不无故有。此
二不二即是中道。若约空门。了幻无幻。方为见幻。若
约有门。幻法不无。方名为幻。故幻住自性不可思议。
二诸佛随机。故云如影。真佛如光。无形质故。如虚空
故。物机如质。能映光故。能感佛故。见佛如影。随质端
邪。长短异故。随心胜劣。报化殊故。三三界六趣因业
受生。犹如梦境因思所起。四随质妍媸。像有好丑。随
因善恶。胜劣报生。前句约四生等殊。此约苦乐等报。
又前是引业。此是满业故。不重也。五世间生起皆想
所持。热𦦨非水。渴生水想。世间无生。妄起生想。诸有
通于二十五有。生起直论。所起果报。不同前梦。因业
受生。若依摄论。𦦨遣执有。心心法转。今明了达。依他
非实。妄起想心。六国是依报。亦心想生。心变影像故
依想住。心净土净。心染土染。今无而忽有。有巳还无。
故如变化。幻喻为总。馀五为别。同异成坏准思可知。
下当广说。后通达下一句。结归十力。十种智力摄诸
卷三 第 81b 页
智故。六喻所喻即十方智所知之法。
▲第四威德自
在下。说法无㝵德。文中二。初说法之身威德蔽众故。
五十七云。牛王奋迅。映蔽一切天龙夜叉乾闼婆等
诸大众故。二得无所畏下。说法之德。初句具四无畏
能决定说。次深入下具四辩才故。说称物心。初句辩
无㝵。了知下义无㝵。深入下词无㝵。了达下法无㝵。
旧经倒为其次。今经不次。
▲第五得诸菩萨神通下。
大用自在德。于中有二。初句总明所得。后威力下别
明通用。于中八力。一威德力摧邪。二智力下。智慧力
穷法。即法智通皆权实双行。初了三世者。智了其有。
慧了其空。次知一切下。空故无诤。而不坏相。故求智
地。次以无断下。不断烦恼故入世间。而證法界故流
教海。三得神通下。神通力融摄。四得善根下。善根力
受生。五得周遍下。普眼力无㝵。六以自在下。自在力
上加。七普见下。普智力决断。八于一念下。无念力疾
周。上五门。别叹初句为总。同异成坏。准思可解。叹胜
德竟。
△第三具足如是下。总结集因。结其在会因由
佛力。集众分竟。
●大文第五。于时上首诸大声闻下。举失显德分。亦
名举劣显胜。谓举二乘之不知为失为劣。显菩萨之
不共胜德难量。何者。且五百弟子。声德俱高。身厕祇
园。目睹嘉会。而于大用不见不知。比夫日月丽天盲
者莫睹雷霆震地聋者不闻。是知理契则邻。菩萨远
而不隔。心迷便阻。声闻对如聋盲。问无行经说。喜根
卷三 第 81c 页
强说胜意谤生。此则凡愚许闻玄旨。法华将启。威遣
五千。此不令闻。恐其生谤。如何今教异彼二经。答诸
佛化仪。事非一准。喜根知谤。能为远因。如骂良药服
亦病愈。如闻毒鼓死定无疑。不谤不闻。无由取化。如
贤护等。曾谤不轻。于千劫中堕阿毗狱。其罪毕巳。还
遇不轻。受其教化。五千上慢。留即谤生。故且遣之。令
后成益。或佛在受化。或灭后闻经。其不在会。转为宣
说。闻父背丧服药病除。此经五百。巳居极果。闻不生
谤。遣无成益。故留在座。令其不闻。方显一乘不共凡
小。又法华意。渐教终极。败种将生。威力遣之。笃励在
会。知住为贞实。去是繁柯。闻法疑除。自知作佛。复奖
今后。知法难闻。此经意显顿教之初。欲彰深胜。留使
不测。示阙因缘。笃诸后学。令闻庆悟。勉乎凡流。修见
闻种。或人天受道。或八难超升。皆是如来方便大用。
或海印炳现。或大权应为。以显法深。各有由矣。文中
三。初举迷失之人。二显所迷之境。三释迷失之由。
△今初。十人之中。三非大弟子。意该五百。故标云诸。
舍利此云鹙鹭。其母目睛明利。似彼鸟故。弗者子也。
从母立称。故有子言。目揵连此云采菽氏。上古仙人。
山居豆食。尊者母是彼种。从外氏立名。有大神通。拣
馀此姓。故复云大。摩诃迦叶此云大饮光。本族仙人
身有光明。饮蔽馀光。又尊者身亦有金光。饮蔽日月。
头陀第一。拣馀迦叶。故云大也。离婆多此云室星。祀
之而生。或云假和合。见有二鬼争食死人。裂彼手足。
卷三 第 82a 页
悟身无我。云假和合。如智论说。须菩提此云善现。生
而室空。现善相故。亦曰空生。表解空故。阿㝹楼驮此
云无灭。亦云无没。一食之施。九十一返天上人间。不
没恶趣故。难陀此云欢喜。性极聪敏。音声绝伦故。劫
宾那此云黄头。以是黄头仙人族故。迦栴延此云剪
剃种。富楼那此云满愿。弥多罗此云慈也。尼者女也。
弥多罗尼即其母称。母甚慈故。亦由怀之增慈心故。
具云满慈子。广辩古今译殊。如音义等。德行缘起。广
如智论阿含等说。
△第二在逝多林下。举所迷之境。然初明不见。下文
亦说不闻不思。心意既迷。六根皆昧。于中三。初明迷
果。次辩迷因。后总结迷失。今初十句。初总。馀别。十句
多同。念请果中。初之十句。谓先念胜境。佛为现之。对
而不知。岂非迷失。神变多约大小等境。互为自在游
戏。即明不坏本相。馀可准知。次亦复不见下。明其迷
因。因即菩萨初句为总。正是分齐兼所知境。次菩萨
集会下别显。言集会者。正取新集菩萨。遍入者。谓身
遍刹尘。智入诸法等。亲近一句。旧经有二。谓普至普
诣。明十方菩萨普来至此。法界无边。尽皆诣彼。皆为
近佛故云亲近。此中诸句。正说上来菩萨作用。约事
可知。准离世间品。兼表法门。一一皆十。如十遍入十
观察等。三如是种种下。总结迷失。可知。
△第三何以故下。释迷所由。先徵。后释。徵意云。亲居
法会。何不见闻。释意云。彼境殊胜。宿因现缘并皆阙
卷三 第 82b 页
故。然皆废本就迹。以明欲显一乘因果不共。文分二
别。先法。后喻。
▲前中亦二。先阙宿因。后阙现缘。
前
中有五。第一总标善差。第二举劣异胜。第三举胜拣
劣。第四结不见闻。第五徵释结成。今初。昔唯小善。曾
无大因。蒲柳之芽。安有松桂之质。第二彼于过去下。
举劣异胜。释卜不同。明无大善。有十九句。分二。前十
二句释不见佛果之因。后七句释不见菩萨之因。前
中亦二。前三不赞果故。后本于生死下九句。不修胜
因故。于中三。初二句总明阙大心故。次本不能令下
二句。别明阙大悲故。后本不勤修下五句。别明阙大
智故。第二本不获得下。释不见菩萨所因中七句。一
阙十眼故。二阙性相无㝵不共善故。馀五可知。由本
不修不闻不见。愿诸后学修见闻种。第三如是种种
皆是普贤下。举胜拣劣。言如是者。指前所不见闻。普
贤境者。即是举胜。不共二乘。此名拣劣。第四以是因
缘下。结不见闻。以前阙因。境胜因缘故不见闻。谓耳
不闻。心不信。智不知。眼不见。闻慧不能忆念。修慧不
能观察。思慧不能筹量。思惟證智不能證入。第五何
以故下。徵释结成可知。
第二复次彼诸声闻无如是下。明阙现缘。于中三。第
一举劣异胜。第二举胜拣劣。第三结不见闻。初中二。
初明阙胜德行故。后明安住自乘故。前中二。先正明
阙胜德行。文有十句。即前不见闻境。后是故下十句。
结不见闻。第二何以故下。明安住自乘故。于中二。先
卷三 第 82c 页
正明住自乘故。二重徵释成。初中三。初徵。次释。后结。
今初。徵云。何以阙胜德行。次释云。由无智慧安住自
乘不进修故。此文正同法华四大声闻云世尊令我
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證。但彼自释闻而不乐。此释乐
而不闻。小有异耳。有十一句。分二。初句无智是住所
以。馀十句正明住自乘。初总。馀别。别中。一道者。乘通
因果。道多约因。望下八句。犹名为总。道略有四。一加
行道。四善根等亦有异故。二者见道。三即修道。四无
学道。第二句即修道。重虑谛理。通漏无漏。唯断贪等。
不能数习无分别智。离能所取二障粗重。妙用难思
故。三即无学道。唯得尽智及无生智。断三界惑。以为
究竟。不得如来无漏蕴界断二障习。四五二句别明
见道。四能住智。谓观上下谛八忍八智。不能观如及
观正智。唯断烦恼。不断所知故。五即所住生空法有
为差别实际。此上二句。亦通馀道。次有四句。阙无住
道。六由住涅槃。不能不住涅槃。七八由阙悲不化。不
能不住涅槃。九自事有二。一约自利事。亦不能不住
涅槃。二生空自事。则不能不住生死。以见生死是有
是乱。别趣寂故。又十句中。初一住教。次二住行。次一
住果。次二住理。后三阙利他行。住于自行。则教理行
果。并异菩萨。后一句结不见闻。二何以故本于如来
下。重徵释成。徵云。何以住自乘。释云。本在因中。不习
大故。然因不由缘故。前阙因不以缘释。缘必由因故。
今阙缘以无因释。第二何以故如是境界下。举胜拣
卷三 第 83a 页
劣。徵云。何以不见。释云。境胜器劣故。第三以是因缘
下。结不见闻。可知。
▲第二譬如恒河下喻说。文有十喻。以显无尽。一鬼
对恒河喻。二觉梦相对喻。三愚对雪山喻。四伏藏难
知喻。五盲不见宝喻。六净眼无障喻。七遍处定境喻。
八妙药翳形喻。九二天随人喻。十灭定不行喻。此之
十喻。自古诸德。皆将配前所迷佛果十句。唯二天喻。
喻上第二如来严好。馀皆如次。今解有二。一总相则
通。二随胜则别。然皆通喻因果。不喻迷因。义不尽故。
合文之中。亦言不见菩萨众故。而言通者。一一喻中。
皆通喻前迷诸胜德。以合多言不见如来诸神变故。
二别喻者。欲显差别。从胜说故。若不别者。何俟多喻。
但通因果及能所迷。有异昔解。十中前九胜境为喻。
以恒河等。喻佛菩萨胜功德故。而具十德。后一约就
劣法为喻。灭定不行喻二乘故。就前九中。配其所迷
佛菩萨德及能迷中所阙因缘。并皆如次。文中。第一
第五第十。单喻声闻不见闻等。二三四七。双喻菩萨
及与声闻见不见别。六八九三。佛对声闻。论见不见。
有三类者。文影略耳。实则诸喻通于迷悟。其能迷中。
亦有通别。通则皆喻阙诸因缘。别则随胜一一各配。
前九喻阙德行。后一喻住自乘。十喻各二。先喻后合。
今初。鬼对恒河喻。其恒河清流。通喻佛及菩萨润益
甚深德。别喻如来神力菩萨境界。以皆二段初总句
故。其不见河喻于二乘阙宿因中。初之三句。阙现缘
卷三 第 83b 页
中无最胜善。文中二。先喻。后合。喻中二。先明有失不
见。后徵释所以。今初。生分巳尽故称为鬼。无生忍衣
未得名裸。法界行食不得名饥。真解脱味未得为渴。
饥渴故饿。此上诸句并无真道。即是业馀。行苦所逼
为体燋。即是苦馀。空见乌鹫。有见材狼。于有无谛。作
决定解。名为搏撮。诸恶禽兽此言太宽烦恼断故。二
经所无。若作所知。亦有理在。内含大机。有真脱分名
渴求水。身居法会名住河侧。不睹神变。名不见河。设
睹神变但自分境。名见枯等。谓佛用空。名为枯涸。无
常所烧。是谓流火。无我无坚如煻煨也。二何以故下。
徵释所由。恒水决有。何缘不见。恶业障重随业变故。
无明翳瞙喻于业障。是烦恼馀。二诸大声闻下。合中
亦二。先合不见。后何以下合上徵释。此中无明是不
染污。所知障摄。故经拣云。不乐种智无明蔽故。拣馀
染污。染污无明后巳断故。上明有障。不曾巳下明其
无善。有障即前阙因三句。因不修习赞说神通。是故
果中成种智障。无善即是阙现缘中。无有如是胜善
根故。亦即合前饥饿等也。
第二觉梦相对喻。斯即大小相对。梦即菩萨。觉为二
乘。喻中天宫。通喻佛及菩萨高显广大德。别喻如来
严好。文云。诸庄严具及天衣服。皆喻严好。及喻菩萨
集会巳下十句胜德。其不见人。即喻二乘阙因之中
自不发心及不劝他发心二句。喻阙缘中无有如是
见佛神通清净智眼。合文分明。喻中分二。先明梦者
卷三 第 83c 页
自见喻菩萨能知。后其众会中下。明馀不见喻二乘
不知。二一切菩萨下。合中亦二。先合梦者自知。后一
切声闻下。合馀不知见。
第三愚对雪山喻。亦双喻菩萨二乘知不知等。雪山
良药。通喻幽邃难见德。别喻如来游戏菩萨三昧观
察频申勇猛四句。其捕猎等喻二乘阙因不能不断
佛种及不摄众生二句。喻阙缘中无微细观察。故下
合云无有智眼。
第四伏藏难知喻。文亦双喻。宝藏通喻如来秘密难
知德。别喻如来神通。以妙用难测如伏藏故。喻菩萨
供养受记成熟。以此三句是福是圆是可重故。其薄
福人。喻阙因中不修诸度及不劝他求智眼句。文并
可知。
第五盲不见宝喻。其宝洲等。通喻因果迥绝难测德。
别喻如来尊胜。宝聚宝洲可尊贵故。喻于菩萨身业
清净智身圆满。盲喻二乘。阙宿因中。不修随顺一切
智善。及不觉了出世善根。喻阙缘中无不思议解脱
门故。故喻中说自在而取。
第六净眼无障喻。通喻智照难量德。别喻如来妙行。
以威仪进止人不知故。喻于菩萨愿身示现不睹威
仪。喻阙因中本不获得菩萨能知广大境界清净眼
句。喻阙现缘无有如是神通自在。旧经净光。乃是眼
名。新经即是涂眼药称。义滥第八。然下第八以药翳
形白日不见。此中净眼在暗能见。
卷三 第 84a 页
第七遍处定境喻。喻中通喻周遍难思德。别喻如来
威德。谓以定威德令周遍故。喻于菩萨色身普遍及
相好具足。不见定境。喻阙因中不求出世究竟大善
及与不求一切菩萨广大誓愿。喻阙缘中无如是广
大势力。言遍处者。于一切处周遍观察。无有门隙故。
瑜伽智度俱舍等论。皆说有十。今有十二。前八同彼。
彼中第九名空遍处。十识遍处。有此十者。先观青等
显色普遍。次观青等为何所依。知由地等。次思所观
由何广大。知由于空。次思能观知依于识。前八皆依
第四静虑。观欲可见色。后二依无色定。瑜伽十二云。
何故遍处唯就色触二处建立。由此二种共自他身
遍有色界常相续故。眼等根色唯属自身。香味二尘
不遍一切。声声有间。是故不说。无色界中空遍一切。
识所行境亦遍一切。故立此二。今以宗别合空识二。
为天遍处。前论所拣。皆容假想称性周遍加于三事。
十名种种众生身遍处者。即前所拣眼等根色。十一
语言音声。即前声尘。十二一切所缘。即六尘境。收前
香味及法尘境。例此天遍处。定可通诸天。此亦如是
下。合文可知。
第八妙药翳形喻。通喻隐显超伦德。别喻如来加持。
药力所加。得自在故。喻于菩萨常光放光变化三句。
皆以隐显得自在故。其不睹者。喻阙宿因。不从如来
威力加持之所生故。及不能知诸法如幻。喻阙缘中
无有威德。
卷三 第 84b 页
第九二天随人喻。通喻微妙难坏德。别喻如来刹海
对而不见。喻于菩萨普遍方网及诸行圆满。不睹二
天。喻阙因中不知如梦及与不得菩萨勇猛广大志
乐深欢喜句。喻阙缘中无有住处及无智眼所行境
故。
第十灭定不行喻。上九巳喻阙因缘德。今此一喻喻
住自乘。先喻。后合。
喻中先正明不行。后徵释所以。
初中得心自在者。谓得灭定除定障故。不入灭定。非
心自在。想受皆灭者。灭心行也。此定亦名灭受想定。
实则此定身语心行无不皆灭故。次句云六根作业
皆悉不行。以厌想受而为先故。偏立名耳。先义云何。
瑜伽论说。谓由圣者得非想定。复欲暂时住寂静住。
从非想处。上求进心。求上进时。求上所缘竟无所得。
无所得故。灭而不转。便證此定。意云。非想之地。犹有
细想及舍受故。六根作业皆悉不行者。说都灭义。唯
识论云。谓眼识等行相粗动。于所缘境起心劳虑。厌
患彼故。暂求止息。渐次伏除。至都尽位。依此位立住
灭定者。言作业者。即是依根起识等用。非如小乘说
有第六。故并不行。言亦非涅槃者。此言拣滥。谓虽六
根作业皆悉不行。而有第八持种之心。持寿𦠌等。诸
根不坏。故非涅槃。楞伽亦说。入禅正受。习气种子皆
悉不灭。妄生灭想。又依瑜伽第十二。说六位无心。第
六无心即是涅槃。今是第五灭定无心。故非涅槃。旧
经失旨。云定力持故。不般涅槃。今经定力自释不知
卷三 第 84c 页
世变所以。谓前徵云。既非涅槃。世变迁流。何不知觉。
释云。灭定力持。虽非涅槃。而不知觉若云定力持故
不涅槃者。无定力持。应般涅槃。便令此定为涅槃障。
昔例迦叶在鸡足山。定力持身。待弥勒下。故为此译。
此约罗汉。合入无馀。由定力持。待于慈氏。非是通途
释灭定意。亦非此中取喻本旨。此中喻意。由灭定持。
令不知觉。以况声闻由證实际不睹神通。非为释于
不涅槃难。
二彼大声闻下。合中亦二。先合在定不知世变。此中
略无。由住实际为不见因。后何以故下。合上徵释。然
有二意。一正合前第十喻意。其徵意云。彼有根识。同
居法会。何以不知佛菩萨境。释云。如上喻说。定力持
故。虽有六根。不知世变。今实际力持。虽有六根。不知
佛境。二者此文居末。通结十喻。文分为三。一徵释不
见所以。二结不见闻。三重徵结成。今初二意。一以十
句通结十喻。谓前徵云。何以广譬明其不知。释云。佛
菩萨境甚深微细。乃至非是二乘境故。二以十句别
结十喻。唯初二句。谓甚深微细。结第一喻。恒河一水
随见异故。二以秘密结觉梦喻。与梦同处而不知故。
三以广大结雪山喻。处处出生诸药草故。四以难见
结伏藏喻。五以难知结宝州喻。六以难量结净眼喻。
七以难测结遍处喻。八超过一切结妙药翳形。九不
可思议结二天随逐。十无能坏者结灭定不行。非诸
巳下总结非境。二是故下结不见闻。因果胜境彼皆
卷三 第 85a 页
不见。三何以下。重徵结成。以非大器故不堪受。上来
法喻。广显声闻不见闻等。问般若经明一切声闻。若
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若是其忍。何以上言无
菩萨德。答大乘该于小乘。则智断皆是其忍。小智不
知大智故。今不见不闻。又智论说。般若有二。一共般
若。二不共般若。共般若智断皆忍。不共般若故彼不
闻。智论自指不思议经为不共故。又约法华。若巳开
显。则权为实渐。故云汝等所行是菩萨道。若权实对
辩。则小如聋盲。故云假使满世间。皆如舍利弗。尽思
共度量。不能知佛智。其犹黎庶以对于王。以王收人。
率土之内皆王人也。以人对王。则贵贱等伦天地悬
隔。以性普收。一切众生无不具有如来智慧。况于二
乘无漏因果。若辩教行。权教菩萨久修六度。尚不信
闻。况于二乘而能知见。二乘上首尚如聋盲。凡夫外
道居然绝分。故知聋盲于胜有力。力用交彻。成大缘
起。馀如前说。
●大文第六。尔时东方下。偈颂赞德分。既至咏德显
所證故。此中菩萨即前新集。才集即赞。正赞正集。二
乘便迷。无有前后。文不累书。故编为次。若将此偈。居
迷失前。理亦可通。以二乘中言不闻故。而诸经本皆
居后者。偈说二乘不能测故。与普贤偈为一类故。若
偈于前。则谓赞后方始迷故。十方菩萨即为十段。前
二别赞道场。后八通赞佛德。十段皆二。先举人辩仪。
后以偈赞德。
卷三 第 85b 页
今初。东方举人辩仪中。先标说人。后承佛下。辩说偈
仪。承佛威力。表无我慢。法有本故。观察十方。示无偏
心。欲普被故。亦可承佛威力。示无偏心。遍承十方一
切佛故。普观十方。亦无我慢。不谓大会傍无人故。下
皆仿此。二偈词中总赞一会。十颂分二。初总。馀别。别
中亦二。前四叹如来。后五叹菩萨。前中三。初二叹内
德。一广。二深。次一叹外相。而寂用无㝵。后一结成今
用。后五叹菩萨中。一总显云集。二行愿深广。三对劣
显深。四对他显胜。五定用普周。
第二南方唯叹菩萨。十颂分二。前七正叹菩萨。后三
结归如来故叹菩萨。便为赞佛。前中三。初二叹内德。
前偈二严利物。后偈定智甚深。次二偈指其外相。后
三寂用无㝵。于中。初一无心普周。上三句寂。下一句
用。彼现不去此现不来。不依于体。不著于相。断分别
根。为究竟离。故能普现。次一偈无相现相。寂然不动。
方能遂通。微尘十方无不皆满。上经云。如来非以相
为体。但是无相寂灭法。身相威仪悉具足。世间随乐
皆得见。后一偈不分而遍。秋空一月顿落百川。即体
之用。故能普诣。即用之体。故不分身。非本身一为不
分也。下摩耶云。非一处住。非多处住故结句云离有
无相。有一多相。将何能令不分而遍。无一多相。复将
何法。普诣十方。由离有相故能不分。由离无相故能
普诣。为自在也。后三结归如来中。初一偈结归佛力。
二一偈结知佛境。初句所等即法性身。次句能等通
卷三 第 85c 页
其报化。皆等真法界故。世间唯假名。拂其言迹。既理
智契合。性相一如。说有三身。随俗说耳。故旧经云。一
切诸佛法。法界悉平等。言说故不同。此众咸通达。三
一偈结叹佛德。此是佛德菩萨所依。
第三西方此下。八段唯叹佛德。实通诸德。随多显名。
今此叹智用应时德。十颂分二。前三法说。后七喻明。
前中。初一长时演法德。根熟为时。不熟非时。今不择
故。说常无尽。而旧经云善达时非时。与此文反。次一
摧邪现通德。后一结德深广。应持不穷其顶。目连不
究其声。等觉不知其智。称理无边。故非有量。丈六千
尺。随现万殊。语其真体量周法界。根不熟者不令其
闻。称法而知。佛方究尽。故非无量。下半双结。乃有二
意。一者结上非量无量即是超越。二者拂上。假无量
以遣量。亦非无量。假量以遣无量。亦非有量。故双拂
之。量与无量皆是妄想。楞伽经云。无心之心量。我说
为心量故遣之复遣之。以至于无遣。方为寂默超越
之义。后七喻中。一喻前广大。亦根本遣惑。二喻前圆
满。亦后得益生。三喻前现通。兼演法无尽。四喻前摧
见。心如虚空不㝵。异见方能摧故。五喻前随众生心。
六喻化而无染。七喻总依佛智。此上二偈喻前超量。
如风行空故非有量。不坏依持故非无量。
第四北方十偈九喻。叹三德深广德。于中二。前三标
三德。一恩。二断。三智。后七释成。即分为三。初三释智
德。于中。一能生智。谓依根本智生后得智。依后得智
卷三 第 86a 页
能生菩萨二乘等智。后二偈明深广智。依体起用难
测量故。文唯一喻。次二成恩德。满愿照生故。后二成
断德。契理净根故。
第五东北方十颂。叹普益众生德。于中分五。初一偈
令物智同。二一偈普使障净。三有一偈。明其益深。菩
萨方了故。四有四偈。明其益遍。一入法遍。二成道遍。
三神通遍。四示行遍。五有三偈。结劝修学。先一正劝。
后二释劝。一作用普净故。二随心能济故。
第六东南方十颂。叹大用难思德。于中三。初三明难
思人。次四出难思法。后三明能知人。今初。初二小乘。
后一凡夫。二乘惑尽尚不能知。凡夫具缚何能思佛
故。二有四偈。出难思法。一离言故。言绝之理。言生则
丧。理圆言偏故不可说。净名由默。意令亡言。次一明
因深故。以法望喻。乃有三意。一相具如月满。二忍果
为端严。三化现如光照故。此月喻。若不在初。即应居
末。今当第二。但喻相严。次一偈明量广故。后一偈具
深广故。谓无边之德。一一无边。唯是自觉圣智境故。
三有三偈。显能知人。一具愿乐故。二集福智故。三依
佛智故。若有此三。不隔凡圣。尚当成佛。况不能知。
第七西南方十颂。叹智身难思德。于中分四。初一总
显难思。圣尚不知。况于凡小。以思心动乱乖佛智故。
二有一偈。举因显果。难思业成。岂是思境。三有六偈。
示难思相。一生佛智故。此偈三意。一遍。二常。三胜。胜
谓开菩提门。从菩提门入涅槃性初。地经云。以一三
卷三 第 86b 页
菩提。知一切法界即涅槃相。出现品云。如来有无量
成正觉门。遍常且胜。安能思议。二普净障故。三普满
愿故。四现深广故。随机现色。若摩尼随映。体非是色。
如万像依空。空不可依故。色无依住。随现差别。广故
难思。无依之色。色即非色。又难思也。故上经云。诸佛
亦如是。普现无量色。非心所行处。一切莫能睹。五六
二偈念智融故。然五约横现。六约竖现。然旧经中。二
偈皆智。即是佛智。故彼经云。菩提一念顷。能觉一切
法。云何欲测量。如来智边际。一念悉明达。一切三世
法。故说佛智慧。无尽无能坏。梵本大意亦同旧经。四
有二偈。结劝修学。于中。前偈正劝。后偈释劝。前中。初
句令善。次句令常。次句示所思法唯得思智。末句一
心胜进。言善思者。无思思故。上言不思。今令思者。但
言难思。非无思也。故旧经云。应如是思。真如相回向
云。菩萨住是不思议。于中思议不可尽。入是不可思
议处。思与非思俱寂灭。故难思议。后偈释劝者。从难
思境生于诸佛。故应仿习杜绝思议。初一句标。次二
句释。末句结能生。性离于言。亡言方契。本非心境。思
何能知。无思之思。智体澄湛。生诸佛矣。
第八西北方十颂。叹佛深广难知德。具菩萨行。方能
知故。于中分二。前五别具诸行。后五具无住行。今初。
即为五行。一寂照双流行。净者寂无妄惑故。能离乱
念者。照能明记。故能离痴。此二常恒。方为勇猛。便持
真法性净菩提。能观智圆。合菩提性。深不见相。广无
卷三 第 86c 页
边涯。湛然常恒为无尽海。大般若云。觉法自性离诸
分别。同菩提故。二决定断疑行。三志乐无断行。四积
善离相行。五长时修證行。后五成无住行。于中分二。
前二正说。后三释成。今初。初偈不住生死涅槃行。初
句有大悲故。行于生死。不住涅槃。次句有大智故。不
住生死。不舍涅槃。无住涅槃唯佛境界。既俱不住。何
所疑哉。后一偈不住有为无为行。三句不住有为。第
四句不住无为。又上三句不尽有为。以具智慧了世
空故。第四句不住有为。诸佛功德非有为故。后三偈
释成者。一云。由生倒惑。常处生死。处而不染。方能普
救。此释初偈。次一偈云。普现无动。方弃有为。而能遍
修。此释第二。后一总释不住所以。具悲智故。
第九下方十颂。叹佛难可见闻德。于中分二。初一标
名难闻以况于见。馀九别显益物之相。于中五。初一
福智净众益。次二色身二利益。次二说法授记益。次
二集善除疑益。后二起愿成果益。
第十上方十一颂。叹佛大恩深重德。于中二。初一总
举佛德。馀十别明恩德。于中四。初一标举恩德。二有
一偈。出恩所由。谓因深故。三有四偈。发荷恩心。四有
四偈释荷恩意。十方菩萨。初一为总。馀九为别。同异
成坏。准思可知。
●大文第七。尔时普贤菩萨下。普贤开发分。净土现
相。显于法界。普贤主斯故。其开显果海离言。因门显
故。于中长行与偈。长行中三。初明开发意。二明能开
卷三 第 87a 页
方便。三正明开显。
△今初。观众会者。上佛入定现相
示众令睹亲證。今假言显使寻言契实。为欲巳下一
行经文。正明开意。旧经所无。
△二以等虚空下。能开
方便。有十一句。今文阙二。谓众生解及一切劫。法界
为总。以含事理具深广故。旧经在初。今当第三者。欲
与中八为一类故。初句以字。贯下诸句。其一一句皆
无分齐。谓频申三昧业用深广。要无分齐。以为方便。
始能开显况十表无尽。文不列数。例此应多。于中三
类虚空。正明广无齐限。次八显其多无分齐。光影一
种。义兼深广。映质之影随机别故。此显有多水月光
影。非有非无。显其深义故。上经云。一切法如光影清
净故。晋经云。法光影也。
△三告诸菩萨言下。正明开
显。文分四别。谓标徵释结。今初可知。二何等为十。即
徵数也。三所谓下列名。长行标名。偈方显义。一一法
句。皆用前来十种方便。一一方便皆演十句。如第一
句。是诸佛出兴及刹成坏。即用十者。文云。等虚空界
为一。遍法界为二。一切刹为三。次第为四。以次第不
断等三世故。出兴必随众生心业欲解根器成熟如
影现故。此复五句。则十句备矣。是知。十句一一皆用
十种方便。十句所开。即前所现。亦念请中果用十句。
文少开合。次少前却。义无所遗。即是寄言答前念请。
一即净佛刹海诸刹成坏。佛于中兴。即是佛土。前众
同念。欲知如来净土之相。今明一切刹尘皆有佛土。
皆佛所净。则土无边。诸句例然。二即为一切众生最
卷三 第 87b 页
上福田。是故文云。赞叹如来殊胜功德。三即成正觉
明。文甚照著。四即调伏众生巧方便。安座一刹顿现
诸刹为方便故。五即为一切众生现众影像。六即入
一切众生所住处。及示诸众生道。偈云住无等行故。
七即开示一切智法城故。偈中云听闻正法具修行
故。八即为一切众生说施功德。施为万行之首。实具
万行。故下偈云修种种行。九即为一切众生演说教
诫。及记种种心行意业知故。十即自在转法轮海。然
文有影略。显法无边。法有所本。故略会耳。四佛子此
十法句下。结文可知。
第二尔时普贤菩萨下。偈中
分二。先说偈仪意。文有十句。初句总明说意。次承佛
神力下二句。辩其说仪。后观察如来下。广明说意。意
欲重说。故须重观。然其所观。即前念请果德难思。与
前十句。文有影略。欲明悉开三十问故。会释可知。二
正偈中十偈。如次颂前十句。文亦影略。显义无方。
●大文第八。尔时世尊下。毫光示益分。令寻智光。以
为能證契前所證真法界故。文中有二。先明毫光普
示。后明时众得益。
今初分五。一现光意。二从眉间下。辩光出处。以表中
道大白法界方发智故。三放大光下。显主光名。名从
用立。事穷边际。理彻真原。故称普照三世时也。法界
通事理也。而言门者。法界为门。则入三世一味平等。
故上经云。智入三世。悉皆平等。以三世门入于法界。
则因果染净事相历然。故互为门。若总为门。则入频
卷三 第 87c 页
申三昧体用。若以门为门。非真门也。法界三昧无二
无别。能所入亡。为真入也。四以不可说下。明摄眷属。
智门无量。皆属根本。同入法界。五普照下。明光分齐。
智与理冥。无不周故。
第二时逝多林下。时众得益。于中四。第一明依光见
法益。第二显證见因缘。第三明得證益。第四荷恩兴
供。
△今初分二。先明此众普见。二类通十方。前中亦二。
先标见人通新旧众。后悉见十方下。正明见法。于中
亦。先见此会遍法界刹尘中刹土。后或见处在不可
说下。辩彼刹中摄化之相。于中三。初总明演法。次或
见处在天宫下。别明所遍之处。即是尘内刹中之处。
后现种种下。明处中业用所见多同。念请中事现相
答故。第二如此会中下。类通十方众会同见。于中亦
二。先举此显彼。后如是尽法界下。以彼类此。于中复
二。一举能见分齐。二明所见之相。前中复二。先总相
说方。后重叠微细。今初。方转变者。随一世界。西望为
东。东望为西。亦是东方现西南等。方法门者。随方仪
式。方相住者。东西等相随物而住。方出生者。一刹出
多刹。多刹皆有方。方分齐者。至小至大皆有十方。方
解起者。梵本云方随顺行。意是方之道路所行之处。
方海者。总显深广。后依于众生下。重叠微细辩方。于
中。初结前生后。谓若粗若细。皆想持故。始从下三句
辩微细所依。初句竖通无始。次二句横摄依正。次一
卷三 第 88a 页
切毛孔下。正辩微细。毛孔约正。微尘约依。及虚空界
非依非正。但取容毛即有多刹。相续不断。结成竖长。
所有道场横结前处。二以得见佛神通力故下。明所
见相。然初十二字。二经皆无。乃是义加。令能见下便
是见益。益在下文。此中未说。若改以得为所谓字。则
还是所见。然与前所见。文有影略。
△第二其有见此下。明證见因缘。成前见因。生后證
因。谓顿尔證见。非无宿因。皆是如来摄受力故。自曾
见闻发大心故。其犹草木久含和气逢春则生。履霜
坚冰皆有由矣。
△第三是故皆得入于如来下。明得證益。于中二。第
一略明。第二广说。
▲前中亦二。一明所入。二辩能入。
前中后二。先列名。后结数。今初。初句为总。言是故者。
是前宿因之故。或入下别列十一门。以显无尽。增数
十故。下广显相。诸句皆言或有得见。二经皆无。有则
局见。不该闻等。以一例馀。义亦可通。后入如是下结
数。第二彼诸菩萨以种种信下。明能入。于中二。先别
明能入。后总结能所。前中。旧有十门。今加其六。所谓
方所国土世界神变根器开信异解。然初三门。非能
入相。由见国等而能入故。亦可为门。神变一种。通能
所入。今取能入。信是心净。解属胜解。所以义开种种
解者。鉴达分明故。于境印持故。种种不同。如前经说。
道谓一道二道乃至无量正道助道。门谓无常门梦
境门等。入谓正證差别。教谓教门旨趣。馀并可知。二
卷三 第 88b 页
以如是等下双结能所。如是十事等有众多。并能入
于三昧神变。别明所入即法身等。
▲第二云何菩萨种种三昧下。广显得法。于中二。先
广能入。后广所入。
前中但广三昧一门。例馀九门。
皆应广说。或来未尽。或中上本具。文中三。初徵起。次
别列。后结能所。初徵可知。二所谓下别列百门。皆从
业用受名。并以法性真如。为三昧本。随一一事。皆能
契实。正受现前。初言普庄严法界者。入此三昧。能令
法界普妙庄饰。斯即频申净土一义。馀定例然。于百
门中。前九十九。别别业用。以多别定入佛之总。犹如
百川皆入大海。最后一定。亦名频申。总相同果。以总
入总。如海入海。若不冥同。何以能究佛境大用。诸门
别义。说者随宜。恐繁不释。皆云菩萨者。拣非果定故。
三彼诸菩萨以如此等下。总结能所中如上之例。多
刹尘数。方能入佛神变大海。三昧既尔。解等九门。例
皆深广。文略不结。
第二其诸菩萨住逝多下。广前所入。于中三。第一总
明。第二别显。第三总结。
今初。即广前总句。然下别
句皆满总句。故于总句不全广说。
第二巳住寂静下。别显。有十一门。如次广前。别中十
一句义。一智位圆极德。二色身随应德。三智身了法
德。四愿行久成德。五究竟彼岸德。六二利圆满德。七
證入诸地德。八正觉智圆德。九三昧自在德。十智力
无畏德。十一四辩益生德。
今初至无有所依。即智
卷三 第 88c 页
位圆极德。广前法身。此即断于智障。巳净法身。文中
二。一明因位法身。二辩果位法身。今初。因位所成。即
十地中。成十法身。故初句云。巳住寂静诸菩萨地。此
为总句。乍观此句。似广前文所證诸地。诸地下文次
第别有。次二句别。明利智慧即根本智。普遍智行即
后得智。十地法身依此成故。从佛智慧种性而生者。
显不离果。故十地经云。菩萨十地。依佛智故而有差
别。二巳證现前下。果位法身。种智巳圆。显现法身。智
纯净故。亦大圆镜智。善巧调御下。果位后得。亦成所
作智。住平等性。正證法身。亦平等性智。巳能观察下。
即法身用。亦妙观察智。四智巳圆。法身巳净。此即如
智契合。为法身也。
第二普诣十方下。色身随应德。
皆即体之用故。诣而无著观而无住等。教化成熟。是
色身用。
第三恒以智身下。智身了法德。初句为总。
义兼实智。超越下别。多皆权智。定力坚固。二智所依。
于诸众生下。大悲起用。即双行智。故如幻等。非有非
无。
第四善能积集下。愿行久成德。故前文云。入于
如来过去所修清净行海。积集即是过去所行圆满
清净。其文甚显。善入总持。则总摄诸行。具无畏力。即
利他行。勇猛精进。总策诸行。遍修诸行。结无馀修。
第五住法界际下。究竟彼岸德。由住法界。方到彼岸。
法界无界。故称为际。此句亦即證理彼岸。修习巳下
诸行彼岸。得般若下。能导万行到于彼岸。神通度生
即大用彼岸。禅定自在即所依彼岸。證一切佛真实
卷三 第 89a 页
境界究竟彼岸。
第六以善巧智下。二利圆满德。故
上文云。庄严行轮摧障圆满。故名为轮。初利他行。常
乐观察下明自利行。见生真实。利他行满。福智坚固。
自利行满。
第七增长一切智慧根下。證入诸地德。
初句通明加行巳具。勇猛巳下总明大用。得一切法
无㝵智下。显智證如。善巧圆满诸菩萨行。后得成行。
一地之中满一度故。此之一段。虽无地名。地义无缺。
第八以无二下。正觉智圆德。初句总。谓以菩提智
觉法界故。次知诸众生下。觉他巳满。得圆满下。以智
断障。菩提菩提断。俱名菩提故。普放法光下。智光普
周。为诸世下。堪为应供。广大愿下。胜因巳圆。福德超
下。明果巳满。
第九巳得诸佛自在威力下。三昧自
在德。文相可知。
第十决了佛地甚深理趣下。智力
无畏德。初之一句。即證智力。知诸世间文字巳下。即
教智力。于一句中演一切法。故无所畏。总持多劫无
有忘失。何所畏哉。
第十一一念能了三世一切诸
众生心下。四辩益生德。于中。初知根器。与诸众生下。
正明授法。令诸众生生大智慧。是说法意。入佛境下。
彰其四辩。具一切智即法无㝵智。分别法句即词无
㝵智。于法无著即义无㝵智。最胜智慧自在游戏下。
乐说无㝵智。观察一切下。说法之身。知诸刹海下。彰
说法处。现成正觉下。是为究竟说法益生。略依文次。
具为此配。似有条流。文义包含。难以曲尽。
第三其
诸菩萨具足如是下。总结可知。
卷三 第 89b 页
△第四尔时彼菩萨下。荷恩兴供。于中三。初总。次所
谓下别。后是诸菩萨下结。结其所因。由得前列十种
德故。
●大文第九。尔时文殊师利菩萨下。文殊述德分。文
殊主智故。光后述德。放光本令證三昧用。智慧本为
显法界德。寻智得理故。赞林中。又前普贤以行显理。
此中文殊以解显理。解行无二。方證入故。若通相说。
即以文殊权实无二之智。解普贤体用无二之理。行
此二无二。方显如来频申三昧果德体用。文中二。先
述意。后说偈词。有十三偈。通赞一会三种世间自在
之用。文分为六。初二总叹园林。通三世间。前一普遍。
后一广容。二有一偈。别赞众生世间。即通前诸来及
向得益诸菩萨众兴供之事。三有二偈。赞其园林依
正互在。前偈依中有正。后偈正中有正。四有三偈。述
上林空。五有三偈。述于正觉依正无尽。六有二偈。总
显普收。
●大文第十。尔时彼诸菩萨下。大用无涯分。开必成
益。益必利生。于中二。先总显用因。谓由佛三昧成悲
门故。后以得如是下。依体起用。于中亦二。先唯明毛
孔菩萨世主用。后通显分身多类用。
前中三。初总明。次别显。后总结。今初有五。一化所依。
谓大悲门。二出化处。谓一一毛孔。三明化身。谓毛现
多光光有多有。四明化境。为一切众生。五明化仪。随
类调伏。
第二或现不可说下。别显有四。一化法。二
卷三 第 89c 页
化处。三化心。四化益。今初。有二十二门。分二。前六杂
明欣厌等门化。旧经有八。第六门后。加分别世界门
现生世界门。梵本所无。故经不出。后十六门。唯明十
度化。方便有二。智度有六。馀各一门。禅中云等持者。
谓离诸沈掉。平等持心。趣一境故。此通方便。散心而
局在有心。言等至者。平等持心。至一境故。此唯诸位
所有定体。而通有心及无心定。神通解脱。即二类定
所引功德。此之三类皆禅度摄。亦可般若巳后。杂明
诸门。不配十度。于理无失。二以如是等下。明化处。三
以平等大悲下。明化心。四彼诸众生或有见巳下。明
化益。并可知。
第三随诸众生下。总结。
第二而此林中一切菩萨下。通显分身多类化。于中
三。初结前生后。次别明多类。后总结自在。
今初。谓
前化后化。皆不离本会而普遍故。故昔人云。虽游形
于法界。而未动足于祇园。斯乃即寂而动。即去而留。
事理本末非即离故。
第二又此菩萨为欲下。正明
多类现身化。于中二。一能化身异。于中。初三句总。所
谓下别。有十三身。此中多同善财所见。明善财见即
此菩萨不离本会而周遍故。明知本末因果交彻。言
沙门者。如德云等。婆罗门者。最寂静等。异道出家。即
遍行等。苦行即胜热等。充盛即不动等。医王即弥伽
等。商主即无上胜等。淫女即婆须蜜等。技乐毗沙门。
此二。主友似无。伴友则有。如明智居士中作诸技乐。
频申尼处。见毗沙门来听法等。世主即大光王。夜神
卷三 第 90a 页
地神等奉事。诸天即大天等。工巧技术即自在主等。
二现如是等诸变化身下。明化法异。
第三如是菩
萨虽普周遍下。总结自在。文并可知。
上来十门。明本会竟。。
[○@●]大文第二。尔时文殊师利童子从善住楼阁下。明
其末会。先启十门。一总显会意。二定会名义。三五相
分别。四圆摄始终。五法界人类。六法界义相。七法界
事义。八二位统收。九会数开合。十会主多少。
▲今初。
谓从佛会流。遍周法界。演畅华严。令物遍悟。人皆法
师。触类皆法。万籁之声皆法轮声。刹土微尘皆求法
处。方能證入法界真原。故次来也。
▲第二定会名义。
言末会者。从佛本会而流出故。非微末也。是则前明
不异末之本。虽卷而恒舒。此明不异本之末。虽舒而
恒卷。本末无㝵。同入法界。或名渐證。义亦然矣。寄人
历位。故称为渐。非于證中有渐顿也。是知前明不异
渐之顿。故多门而众人同契。此明不异顿之渐。故一
人而历位圆修。渐顿无㝵方真證也。由此义故。诸友
散说。以本统末。普得称经。非唯文殊滥觞此会。实乃
普贤朝宗觉场。以菩提场诸会本故。不离觉树遍法
界故。馀如前说。
▲第三五相分别者。古德亦有随文
解释。今依科判。第一寄位修行相。第二会缘入实相。
第三摄德成因相。第四智照无二相。第五显因广大
相。义见前文。此五亦名菩萨五行。一高行。二大行。三
胜行。四深行。五广行。
▲第四圆摄始终者。然寄法显
卷三 第 90b 页
异。而布之前后。据实一位一行即摄一切。行位无尽。
言差别者。乃即一之多。一多深浅。无有障㝵。
▲第五
法界人类者。有二十类。一菩萨。二比丘。三比丘尼。四
优婆塞。五优婆夷。六童男。七童女。八天男。九天女。十
外道。十一婆罗门。十二长者。十三先生。十四医人。十
五船师。十六国王。十七仙人。十八佛母。十九太子时
妃。二十诸类神众。此二十类。摄五十五及刹尘善友。
▲第六法界义相者。四义不同。一约果摄化。并是如
来海印所现。二约因成行。皆是菩萨随力现形。三约
义显法。并是缘起法界人法。四约相辩异。不出菩萨
五生所收。一息苦生。如良医等。二随类生。如外道等。
三者胜生。如善见比丘等。四增上生。如大光王等。五
最后生。如慈氏等。通即前四各具五生。于中。菩萨三
处现身。一初文殊。信位劣故唯显一人。二中间渐进
现于二人。谓大悲正性不异行。后位成满。显于三人。
谓慈氏文殊普贤菩萨。
▲第七法界事义者。通有十
门。一正报法界。二依报法界。三现相。四表义。五言说。
六义理。七业用。八说往因。九结自分。十推胜进。此之
十门。同一缘起。互融无㝵。
▲第八二位统收者。此五
相中。何以文殊在初。普贤居末。文殊何以二处出耶。
所表异故。谓此二圣即法门主。语其所表。略有三重。
一能所信相对。谓普贤表所信法界。即在缠如来藏
故。理趣般若云。一切众生皆如来藏。普贤菩萨自体
遍故。故初会中。即入如来藏身三昧。文殊表于能信
卷三 第 90c 页
净心。佛名经说。一切诸佛。皆因文殊而发心者。以表
信故。善财始见发大心故。后文殊云。若离信根功行
不具等。明表信也。要有所信。方成信心。若无能信。长
流生死故。能所契合。方为正信。二解行相对。普贤表
所起万行。馀经此教。处处皆说普贤行故。文殊表解。
通解理事方起行故。下慈氏云。汝见善友。入解脱门。
皆是文殊威神力故。称解起行。行如所说。目足更资。
方为真实之行解故。三理智相对。普贤即所證理。善
财入身表所證故。又云我得究竟三世平等身故。普
贤身相如虚空故。文殊表于能證大智。本所事佛。名
不动智。见后文殊。即见普贤。明表智圆便證理故。若
理分体用。则方有权实。若体用无㝵。则权实双行。智
与理冥。心境一味。为真證故。然体理成智。智能显理。
故虽双泯。能所历然。所以后文具明二圣。初信信理。
理隐未彰。故初文殊无普贤对。中间解行二俱不彰。
欲显诸位皆是普贤。触境照解皆文殊故。约文殊门。
因解起信。信离无明。以信成解。解非邪见。信解真正
妙智则圆。三为一心入佛智海得究竟矣。约普贤门。
托理成行。行不外求。因行见理。行非理外。自始至末
法界一如。无有少分非佛智体。既文殊三事融通隐
隐。普贤三事涉入重重。方显遮那频申三昧难思之
果。故诸圣教凡所施为。皆有深旨。
▲第九会数开合。
▲第十会主多少。巳见前文。
○次正释文。第一寄位修行相。四十一人。大分为五
卷三 第 91a 页
一寄十信。二十住。三十行。四十回向。五十地。上巳略
明。后当广说。
[△@△]第一文殊一人寄十信者。信未成位。故唯一人。又
表十信圆融。泯差别故。若尔何有三会。欲遍收故。文
分二别。第一明能化发起。第二成彼化事。
前中三。
一标主出阁。二别明伴从。三总显出仪。今初。言尔时
者。正明众会大用之时并不离祇园而游法界。略举
文殊。以示出仪。文殊师利本是童子。前标菩萨。彰具
悲智。此云童子。表创入佛法童真行故。悲智相依即
是阁义。悲住生死。不住涅槃。智住涅槃。不住生死。由
俱不住。方能俱住。故名善住。从此利生。故称为出。非
暂离也。二与无量同行下。明其伴从。以表般若导万
行故。初一同生。馀皆异生。并约通称。表法为名。故梵
本中。皆有诸字。随一一类有众多故。三文殊师利与
如是下。总显出仪。前约无住方能化生。从善住出。今
约自利方能利他。云出自住处。又前依佛果法界所
流。此依自證因门大用。故彰略耳。
第二尔时尊者舍利弗下。成彼化事。通有三会。一比
丘会。表回小乘可入大故。二诸乘人会。通收诸权皆
入实故。三善财会。纯一乘机一生办故。又前二会。表
信未久尚不定故。善财信终可入證故。
△今初有二。一明助化摄机。二明化主摄益。
今初。
小乘之智亦助大故。文中亦二。一明睹缘兴念。二时
舍利弗下摄众同游。于中亦二。先总辩摄仪。舍小趣
卷三 第 91b 页
大。为出自住处向文殊所。后此诸比丘下。别明所化。
于中四。一辩定。二列名。三结数。四叹德。今初。一是比
丘。义如常说。二是身子弟子智慧生故。三出家未久。
未證实际。可回心故。信心尚微须化诱故。四自所同
住者。同居权小故。同住法界故。显此类比丘则可回
心。二所谓下列名。可以意得。三与如是等六千人俱
者。结数。而言六者。前之六信可不退故。本自六根性
清净故。千表无尽。该果海故。四曾于过去下叹德。十
句分三。初二宿因。次七现德。一悟理甚深。二深信清
净。三志行等佛。四依教修行。五智了本原。六悲能成
益。上六自分。七胜进趣求。末后一句结属胜缘。明信
一乘非无因矣。本属文殊。非身子子。故所叹德。皆约
大乘。不同五百言含本迹。翻显小乘不知不共。
第二尔时尊者舍利弗下。明化主摄益。于中二。一身
仪摄益。令其根熟起乐欲心。二语业摄益。正受法门
令其悟入。
▲前中有四。一示胜境。二得胜益。三诣胜
人。四蒙胜摄。今初有三。一标告。二汝可观下。正教观
察。有十胜德。一身相胜。二常光胜。三放光胜。四众会
胜。五行路胜。常依八正为八步平坦。逆顺不离故云
左右。右随顺故。住正道者。则不分别是邪正故。六住
处胜。举足下足无非道场。随心回转。万德严故。七福
严胜。常观空有一异等边。心地之下有如来藏。故名
为伏。恒沙性德为种种宝。无心忘照。任运寂知。则能
显现。为自然出。八林树胜。树立万行。则如来藏。从其
卷三 第 91c 页
行流严法身故。九自在胜。于我无我。得不二解。自在
主中为最尊故。十上摄胜。此有二意。一约事说。心常
上摄诸佛法故。是诸佛师。诸佛将说。敬法本故。二约
表法。诸佛显扬。皆依般若。究竟至于一切智故。三尔
时尊者下。结略显广。可知。二时诸比丘闻是下。得胜
益。上既劝观。必当修观。上根宿善顿益。遥闻益相可
知。三即白尊者下。诣胜人。遥闻胜德。巳获法门。亲承
法音。必成大利。故欲诣也。四尔时文殊下。蒙胜摄。回
观法器是摄相故。如象王者。身首俱转无轻[跳-兆+参]故。表
全向机无遗隐故。眷属俱者。观照眷属尽令观故。
▲第二时诸比丘头面礼下。语业摄益。于中二。先设
敬兴愿。义当问法。第二尔时文殊师利下。正明语摄。
义当答问。于中三。一明受法。二辨得益。三总结所作。
初中亦三。一举益标告。二别示行法。三举益劝修。今
初。回小入大。先发大心。众生无边。法门无尽。爱见取
相。疲厌是生。退堕二乘。失诸胜德。若广大愿行而无
取。佛果非远。况我因耶。二何等为十下。别示行法。初
徵。后列。十句五对。一外缘内因。二求法成行。三深定
妙智。四严刹调生。五长时广大。广大亦胜进也。此与
初地十种大愿。大同小异。今略会释。一即供养诸佛
愿。二即三业不空愿。故彼愿云。承不退轮。修菩萨行。
身语意业悉不唐捐。今云成就善根究竟不退。义全
同也。三即受持愿。四即修行二利愿。五即不离愿。不
离胜友同修行故。故彼文云。愿与一切菩萨。同一志
卷三 第 92a 页
行。今唯三昧。则志愿常同。六即承事愿。彼约横遍承
事。此约竖穷承事。为小异耳。七即净土愿。八即成熟
众生愿。九即摄法上首愿。遍刹随佛转诸法故。十即
成正觉愿。以成佛力即正觉故。如来一力。巳用一切
刹尘因成。况无量力。为一众生。既修多度。众生无量。
此心无疲。真菩萨矣。三比丘当知下。举益劝修。亦有
五对。一长善离生。二超凡越小。三成性满愿。四习果
修因。五摧邪入證。第二时诸比丘闻是法下得益。于
中二。先明定体。后彰定用。今初。无㝵三义。一能见离
障故。谓不作相及无作相在三昧故。二所见无拥故。
故文说见一切佛境。三一具多用故。如下用中。二得
此三昧下。彰其定用。具十大用。文有三节。初四外通
用。次五内德用。后一遍调身心用。今初。一天眼用。二
及闻彼佛下天耳用。三亦能观察下他心用。四亦能
忆念下宿住用。神境漏尽等义在结中。二又由得此
三昧故下内德用。一发多大心。定中发心。故云真实。
义同證发。二多三昧。谓即一之多是难行定。三多度
门。四多智照。五多神力。神力多约内身任持。三以得
如是下。遍调身心。总结成益。圆教摄机。创发大心。顿
得菩萨十通等用。况十表无尽。一一十千。皆以法融。
初后无㝵。非是次第修习之力。菩提心品。广说其相。
第三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具足安住下。总结所作。亦
胜进益。于中三。初明自住。次劝诸比丘下。彰其化法。
上明发心。今劝住行。后住胜行巳下展转成益。略有
卷三 第 92b 页
八重。并上为十。以显无尽。上来六千比丘会竟。
△第二尔时文殊师利菩萨劝诸比丘下。诸乘人会
文中四。一结前所作。二至所化处。三显所说法。四明
所益众。今初可知。二渐次南行下。至所化处。其城居
人。多生福德。故曰福生。城表防非。即真法界。一切众
生自此出故。东为方首。启明之初。表顺福善入道初
故。又表福智入位本故。婆罗林者。此云高远。以森耸
故。当起万行庄严法身。能摧障盖。故称幢也。大塔庙
者。具云窣堵波。此云高显。昔云塔波。义曰归宗之所。
庙者貌也。世尊貌故。日照三藏云。此城在南天竺。城
东大塔。是古佛之塔。佛在世时巳有此塔。其塔极大。
东面鼓乐西面不闻。于今现在。居人多唱善财歌词。
此城内人。并有解脱分善。堪为道器。表所依法界本
觉真性诸佛同依。是故复云往昔诸佛曾所止住。三
时文殊师利下。显所说法智用宏舒。故云普照。所照
深广。即真法界。此是正说入法界经。四说此经时下。
明所益众。略有二类。先明诸龙得主教意。云求佛道。
即住海水。堪受得闻。后复有无量下。摄三乘机。得眷
属教。随器益故。
贞元新译华严经疏卷第三
寿昌元年乙亥岁高丽国大兴王寺奉
宣雕造
卷三 第 92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