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第 378b 页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五十六
唐于阗国三藏沙门实叉难陀译经
唐太原方山长者李通玄造论
唐福州开元寺沙门志宁釐经合论
**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论】第十佛子若有众生巳下至卷末巳来是正说
第一欢喜地行相门分又分二义一长科此位二
随文释义一长科此位者于此欢喜地中长科为
十二段。】
「【经】佛子若有众生深种善根善修诸行善集助道善
供养诸佛善集白净法为善知识善摄善清净深心
立广大志生广大解慈悲现前为求佛智故为得十
力故为得大无畏故为得佛平等法故无救一切世
间故为净大慈悲故为得十力无馀智故为净一切
佛刹无障碍故为一念知一切三世故为转大法轮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第 378c 页
无所畏故佛子菩萨起如是心以大悲为首智慧增
上善巧方便所摄最上深心所持如来力无量善观
察分别勇猛力智力无碍智现前随顺自然智能受
一切佛法以智慧教化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
未来际佛子菩萨始发如是心即得超凡夫地入菩
萨位生如来家无能说其种族过失离世间趣入出
世道得菩萨法住菩萨处入三世平等于如来种中
决定当得无上菩提菩萨住如是法名住菩萨欢喜
地以不动相应故。」
【【论】第一佛子若有众生深种善根巳下有十七行
经明初从凡夫地起三十种广大志乐深心入菩
萨位生如来家分第二随文释义者初从段中经
云佛子若有众生深种善根者即此段中生三十
种志乐广大是善修诸行善集助道者即十波罗
蜜三十七助菩提观行是也从四念观常念观身
空无性相观受不在内外中间观心无住观法无
我勤行此观名四正勤心称所观得法无我名四
如意足以得法无我故获得五根以观达真不退
名根五根者信进念定慧以不退生死正信根成
故随行不染不与情俱名之为力力者如前五根
随境不退不与情合但与智俱名之为力即便获
得七菩提分法七觉者念觉支择法觉支精进觉
支喜觉支舍觉支猗觉支此心称理为猗定觉支
以得此七种觉支分获得八种正道分八正道者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第 379a 页
正见正思惟正精进正念正定正语正业正命是
也解云以入佛智名为正见以智观法名正思惟
依五位法而行进修名正精进常与智合不与情
俱名为正念心无生灭而能发起诸佛智慧及起
无量大神通力名为正定善能分别人天外道三
乘一乘邪见正见邪定正定邪行正行名为正语
善简自他一切邪业善显佛智慧等一切众生同
共有之名为正业令一切众生人天外道世间生
死及三乘出世解脱法门皆令回向如来根本一
切智心本无情动名为正命如三十种广大志乐
如经具明从佛子菩萨始发如是心巳下有五行
经都结菩萨能发此三十种广大志乐始发如是
心即超凡夫地入菩萨位生如来家此一段通收
前十住中初发心住同此十地中初欢喜地生如
来家为佛真子为明同乘一如来智慧为体故明
五位中差别行及差别智无前后始终一时同进
故非同三乘逐情法故法行虽广是一佛智印诸
法非前后故故此十地法返成前十住十行十回
向法非是此十地别有法来犹如萝菔从根生叶
复以叶滋根亦如种谷以果生苗苗熟果成还初
果也如善财见慈氏如来慈氏如来还令却见文
殊明果不离因中果也又如人初生至三十而长
终但以长初生为大故非别有大来又初生至老
大时无先后也以智为先导非情所收无先后异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第 379b 页
也此一乘五位法门智为先导无前后故五位之
行教辩升进同异差别虽立升降差殊但明一法
界智中阶级非如情见阶级故以智照之可见亦
如龙女一刹那际三生具行成佛是也三乘之种
不体会法华经会权就实之意返云是化要经三
祇劫方得成佛此是法界大智宅外门前之见也
犹住草庵且免三界粗苦之乐得三种意生身住
火宅门外权设三车是以几案有凭据之乘以净
土秽土有二别故未入法界大智生死涅槃无依
住故若智悲无限佛本报居华藏海宅故以众生
海即佛海故众生智是如来智故于一毛孔以智
所观一切刹海凡圣同在其中于一刹那中普见
无限三世劫海无有始终不同权教定时劫净秽
全作差别法故此经十地之法门莫以三乘留惑
或以愿力不取净土留身秽境以悲化众生等解
皆不称此之法界普光明大智本宅之门须改三
乘之见网眇目者令圆灭存留惑及净秽土之漏
身始可称智身之广大入此不动广大智身方名
欢喜地不动相应也亦是十信中不动智佛为体
十住十行十回向随升进立名至此位归本名故
论主乃为颂曰无限智悲成佛德佛以智悲成十
地还将十地成诸位前后五位加行门不离十地
智悲起是故十住初发心发心即入十地智虽然
五位方便殊只为成熟十地智犹如迅鸟飞虚空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第 379c 页
不废游行无所至亦如鱼龙游水中不废常游不
离水如是五位行差别不废差别不离智所有日
月岁差别以智法印无别异体智不成亦不坏以
明诸位除习气了习无习悲行成万行常兴无作
智如无碍智是观达无碍因观行所成皆以自然
无作智为体亦名不动智无依无可动故如是安
立五位升进之门有十一事因缘何者为十一一
令发菩提心者不滞一法而生懈慢二令发菩提
心者得智修行诸行三令发菩提心者以愿起智
从悲四令行慈悲者坚固圆满五令发菩提心者
自治随俗习气以诸波罗蜜令升进智悲之境六
令发菩提心者从位加行对治习惑进修智门七
为发菩提心者简辩三乘一乘及人天等差别诸
行八令发菩提心者自知自行所至之缘九令发
菩提心者明三乘一乘摄化广狭福智减增十明
古今诸佛化仪常尔十一如鍊真金不离金体十
度鍊治转更明净且略释欢喜地十二门中初门
十七行经竟自馀如下更明。】
「【经】佛子菩萨住欢喜地成就多欢喜多净信多爱乐
多适悦多忻庆多踊跃多勇猛多无斗诤多无恼害
多无瞋恨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念诸佛故生欢喜
念诸佛法故生欢喜念诸菩萨故生欢喜念诸菩萨
行故生欢喜念清净诸波罗蜜故生欢喜念诸菩萨
地殊胜故生欢喜念菩萨不可坏故生欢喜念如来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第 380a 页
教化众生故生欢喜念能令众生得利益故生欢喜
念入一切如来智方便故生欢喜复作是念我转离
一切世间境界故生欢喜亲近一切佛故生欢喜远
离凡夫地故生欢喜近智慧地故生欢喜永断一切
恶趣故生欢喜与一切众生作依止处故生欢喜见
一切如来故生欢喜生佛境界中故生欢喜入一切
菩萨平等性中故生欢喜远离一切怖畏毛竖等事
故生欢喜何以故此菩萨得欢喜地巳所有怖畏悉
得远离所谓不活畏恶名畏死畏恶道畏大众威德
畏如是怖畏皆得永离何以故此菩萨离我想故尚
不爱自身何况资财是故无有不活畏不于他所希
求供养唯专给施一切众生是故无有恶名畏远离
我见无有我想是故无有死畏自知死巳决定不离
诸佛菩萨是故无有恶道畏我所志乐一切世间无
与等者何况有胜是故无有大众威德畏菩萨如是
远离惊怖毛竖等事。」
【【论】第二佛子菩萨住欢喜地巳下一段有二十五
行经明菩萨初入地位多欢喜分释义中分为五
段一佛子菩萨住欢喜地巳下至多无瞋恨有两
行半经此一段明菩萨入初欢喜地多欢喜分二
佛子巳下至复作是念有五行半经明正说此位
菩萨欢喜之意有十种欢喜如此一段明见闻念
诸佛法故生欢喜分三我转离一切世间境界故
巳下至何以故有六行半经有十种欢喜明自知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第 380b 页
得佛智慧永离苦源此一段入法故生欢喜分四
此菩萨得欢喜地巳巳下至何以故有两行半经
明入此欢喜地巳能离五种怖畏分五此菩萨巳
下至毛竖等事有七行经明正说五种怖畏所缘
分此之巳上二十五行经如文自具不烦更释。】
「【经】佛子此菩萨以大悲为首广大志乐无能沮坏转
更勤修一切善根而得成就所谓信增上故多净信
故解清净故信决定故发生悲悯故成就大慈故心
无疲懈故惭愧庄严故成就柔和故敬顺尊重诸佛
教法故日夜修习善根无厌足故亲近善知识故常
爱乐法故求多闻无厌足故如所闻法正观察故心
无依著故不耽著利养名闻恭敬故不求一切资生
之物故生如实心无厌足故求一切智地故求如来
力无畏不共佛法故求诸波罗蜜助道法故离诸谄
诳故如说能行故常护实语故不污如来家故不舍
菩萨戒故生一切智心如山王不动故不舍一切世
间事成就出世间道故集助菩提分法无厌足故常
求上上殊胜道故佛子菩萨成就如是净治地法名
为安住菩萨欢喜地。」
【【论】第三佛子此菩萨以大悲为首巳下一段有十
五行半经明入初地巳又生三十四种广大志乐
分释义中分为三段一从佛子巳下至修一切善
根而得成就有一行半经此一段明更劝勤修信
进助菩提行无疲懈分二所谓信增上故巳下至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第 380c 页
上上殊胜道故有十二行半经此一段明以三十
种法增上进修净治此地法分三佛子巳下有一
行半经此一段明诸结劝修住地分如上十五行
半经经文自具不烦更释。】
「【经】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能成就如是大誓愿如是
大勇猛如是大作用所谓生广大清净决定解以一
切供养之具恭敬供养一切诸佛令无有馀广大如
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
发大愿愿受一切佛法轮愿摄一切佛菩提愿护一
切诸佛教愿持一切诸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
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一切
世界佛兴于世从兜率天宫殁入胎住胎初生出家
成道说法示现涅槃皆悉往诣亲近供养为众上首
受行正法于一切处一时而转广大如法界究竟如
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一
切菩萨行广大无量不坏不杂摄诸波罗蜜净治诸
地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所有菩萨行皆如
实说教化一切令其受行心得增长广大如法界究
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
愿一切众生界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卵生胎生湿生化生三界所系入于六趣一切生处
名色所摄如是等类我皆教化令入佛法令永断一
切世间趣令安住一切智智道广大如法界究竟如
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一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第 381a 页
切世界广大无量粗细乱住倒住正住若入若行若
去如帝网差别十方无量种种不同智皆明了现前
知见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
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一切国土入一国土一国土
入一切国土无量佛土普皆清净光明众具以为庄
严离一切烦恼成就清净道无量智慧众生充满其
中普入广大诸佛境界随众生心而为示现皆令欢
喜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
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与一切菩萨同一志行无有怨
嫉集诸善根一切菩萨平等一缘常共集会不相舍
离随意能现种种佛身任其自心能知一切如来境
界威力智慧得不退如意神通游行一切世界现形
一切众会普入一切生处成就不思议大乘修菩萨
行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
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乘不退轮行菩萨行身语意业
悉不唐捐若暂见者则必定佛法暂闻音声则得实
智慧才生净信则永断烦恼得如大药王树身得如
如意宝身修行一切菩萨行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
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息又发大愿愿于一
切世界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离一毛端处于
一切毛端处皆悉示现初生出家诣道场成正觉转
法轮入涅槃得佛境界大智慧力于念念中随一切
众生心示现成佛令得寂灭以一三菩提知一切法
界即涅槃相以一音说法令一切众生心皆欢喜示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第 381b 页
入大涅槃而不断菩萨行示大智慧地安立一切法
以法智通神足通幻通自在变化充满一切法界广
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尽未来际一切劫数无有休
息佛子菩萨住欢喜地发如是大誓愿如是大勇猛
如是大作用以此十愿门为首满足百万阿僧祇大
愿。」
【【论】第四佛子菩萨住此欢喜地巳下有五十八行
经明住欢喜地兴发十种无尽广大誓愿分释义
中分为十二段一佛子巳下至如是大作用有一
行半经是都举此地所堪为十大愿分二所谓巳
下至无有休息可三行半经明愿以一切供养具
供养一切诸佛如法界虚空界无休息分三又发
大愿巳下至无有休息有三行经明愿一切佛法
护持无休息分四又发大愿巳下至无有休息有
四行半经明愿一切世界佛出兴世皆往诣供养
为上首受行正法无有休息分五又发大愿巳下
至无有休息可四行半经明菩萨广大行不离诸
波罗蜜净治诸地有总别同异成坏等相皆如实
说教化众生无有休息分此一段如五位升进随
位安立十波罗蜜十菩萨行十世界十佛名号总
是一波罗蜜中随行成名于五位中具有五百为
一波罗蜜中具十十中具百随五位上加行同异
上有五百即如初会中菩萨神天等众一众有十
十众有百五十众上有五百各各位中随当位菩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第 381c 页
萨神天名下义是波罗蜜行又善财四众各具五
百者是为一中具足十义名之为总其行殊途名
之为别一智无二名之为同随行报殊名之为异
能成别报名之为成因果本虚名之为坏为行行
无体故且如波罗蜜一中有此六门一能破悭贪
等十烦恼结名之为坏二能成善果名之为成三
众惑虽多舍通多法名之为总四殊招别果名之
为别五终归一智名之为同六随惑对治名之为
异此六相之法于一切法中总具此六门一一入
法行门中以智观之可见若一一法中无此六义
皆偏见也又一波罗蜜上具十波罗蜜即舍义通
该无法不遍馀淮例知六又发大愿巳下至无有
休息有五行半经明愿化一切三界四生众生皆
安住一切智智广大无休息分此一段明教化三
界四生法欲界心多者劝令观诸法苦空无常对
治欲恶修诸善法乐清净定净治心垢离贪瞋痴
慢破欲界业得寂静乐色界心多者住息想禅生
有漏善界方便劝修十波罗蜜慈悲喜舍令方便
成就自体无作大寂定门离息伏想现一切智成
就无量巧方便智教化众生若无色界心多者方
便教化修广多闻慧分别世间一切事业令无迷
滞无定乱体起大愿力成就神通供佛法僧修一
切种一切智智教化一切无尽众生皆成佛故如
是依根发起调伏使令皆至一切智智智智者根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第 382a 页
本智中修差别智也如根本智依无作定显差别
智依根本智加行起观方成或自力不修依佛菩
萨先达之者学而方得七又发大愿巳下至无有
休息有四行经明愿以智明了粗细世界广多无
限分有形世界名粗无形世界名细乱住者多类
杂居如此阎浮提诸杂居世界是也侧住如四天
王居处是倒住者如胡蜂窠等是正住可知若入
者如土居众生只欲入不欲出若行者如人等身
中八万四千户虫居而人或行住坐立者是也若
去者如流水居众生其一向流去是也帝网差别
者如天帝网重重光影互相容也如是世界重重
共住即华藏庄严世界是与诸众生世界海共住
业不相妨犹如帝网互相容而住各依自业相见
如经云一切种一切智智者明菩萨大慈悲种由
大愿力助成一切智由定方现差别智由观助成
总以此知之皆依根本智起无限智门总由此也
八又发大愿巳下有六行经明愿佛国互相参入
庄严分此一段明入智境界佛刹如光影互相参
现故九又发大愿巳下至无有休息有七行经明
愿诸菩萨同志行无怨嫉分十又发大愿巳下至
无有休息有五行半经明愿乘不退轮行菩萨行
身语意业见闻者无空过分十一又发大愿巳下
至无有休息可十行经明愿于一切世界随众生
欲示现成佛入涅槃分十二佛子巳下可两行经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第 382b 页
明都结十种大愿满无尽愿分。】
「【经】佛子此大愿以十尽句而得成就何等为十所谓
众生界尽世界尽虚空界尽法界尽涅槃界尽佛出
现界尽如来智界尽心所缘界尽佛智所入境界界
尽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若众生界尽我愿乃尽若
世界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尽我愿乃尽而众生
界不可尽乃至世间转法转智转界不可尽故我此
大愿善根无有穷尽。」
【【论】第五佛子此大愿巳下有七行半经明前十无
尽愿以十尽句而能成就分于此段中分为两段
一从佛子巳下至众生界尽我愿乃尽有五行半
经明十尽句分二而众生界不可尽巳下至无有
穷尽可两行经明愿不尽分言世间转法转智转
界者明众生三界流转法流转智流转众生界尽
菩萨愿行方尽如是不尽愿行不尽。】
「【经】佛子菩萨发如是大愿巳则得利益心柔耎心随
顺心寂静心调伏心寂灭心谦下心润泽心不动心
不浊心成净信者有信功用能信如来本行所入信
成就诸波罗蜜信入诸胜地信成就力信具足无所
畏信生长不可坏不共佛法信不思议佛法信出生
无中边佛境界信随入如来无量境界信成就果举
要言之信一切菩萨行乃至如来智地说力故。」
【【论】第六佛子菩萨发如是大愿巳下有八行经明
发十无尽愿巳得十种利益心十种信功用分释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第 382c 页
义中分为三段一明发十尽大愿巳得十种柔耎
心二得十种信三举要言之巳后一行都结如文
可解。】
「【经】佛子此菩萨复作是念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
寂静如是寂灭如是空如是无相如是无愿如是无
染如是无量如是广大而诸凡夫心堕邪见无明覆
翳立憍慢高幢入渴爱网中行谄诳稠林不能自出
心与悭嫉相应不舍恒造诸趣受生因缘贪恚愚痴
积集诸业日夜增长以忿恨风吹心识火炽然不息
凡所作业皆颠倒相应欲流有流无明流见流相续
起心意识种子于三界田中复生苦芽所谓名色共
生不离此名色增长生六处聚落于中相对生触触
故生受因受生爱爱增长故生取取增长故生有有
生故有生老死忧悲苦恼如是众生生长苦聚是中
皆空离我我所无知无觉无作无受如草木石壁亦
如影像然诸众生不觉不知菩萨见诸众生于如是
苦聚不得出离是故即生大悲智慧复作是念此诸
众生我应救拔置于究竟安乐之处是故即生大慈
光明智。」
【【论】第七佛子此菩萨复作是念巳下有十七行半
经明菩萨知真悯俗随迷缘生起大慈悲分释义
中分为五段此一段是当欢喜地中第七地相观
苦成悲门一佛子巳下至如是广大有三行经先
举佛正法甚广大分二而诸凡夫心堕邪见巳下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第 383a 页
至于三界田中复生苦芽有六行经明凡夫心堕
邪见而生苦趣相续不断分三所谓巳下至如是
众生生长苦聚有四行经明十二因缘有支为生
因分四是中皆空巳下至不觉不知可两行经明
众生不知身空无我分五菩萨巳下至大慈光明
智可有三行经明见众生苦发悲悯分此一段十
七行半经约立四门分别一举体示迷门二凡夫
迷体成苦门三不了缘生无体流转门四菩萨达
真悯苦接生门第一举体示迷门者即如初三行
是举诸佛正法如是甚深如是寂静如是寂灭如
是无相等悯念凡夫不悟邪见无明长夜覆翳轮
转苦流问曰一切众生体自真理智等如来何故
从迷成诸业苦答曰为真如理智体皆无性无性
理智不能自知若也自知不名无性但众生缘随
境流转不知善恶为随境变业有差殊或因佛菩
萨为说苦因或自因苦生厌方求正见不苦之道
若也未厌苦果终不信圣言未可自知是真是假
是苦是乐但受得其生都无厌患惊怖热恼都不
觉知若不深自勤修责躬匪懈作诸定观入法界
之真门者终未可尽其苦源也第二凡夫迷体成
苦门者如后凡夫心堕邪见巳下至于三界田中
复生苦芽有六行经是于此段中所受生苦有十
八种烦恼皆依二种烦恼起故云何为二一根本
无明为长夜所覆二邪见逐境常流转不息此二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第 383b 页
种无明若达得根本智方成智用非三乘空观能
断得故是故胜鬘经声闻缘觉及净土菩萨但能
折伏现行烦恼不名为断烦恼为折伏故得变易
生死菩萨得随意乐生身皆有忻厌自他佛刹皆
未得法界普光明智未得与十方诸佛同一智海
永绝邪见自他取舍一切见流为迷前二种无明
妄生厌舍别證真如及空相迷大智故是故净名
经云一切烦恼诸尘劳门以为佛种此无明邪见
一乘菩萨达而成智三乘折伏现行亦云留惑润
生此乃皆非称智而说不同一乘依不动智上自
有无边大自在用门如十信位中十个智佛是以
不动智佛为首如此无明及邪见与一切烦恼而
作根本自馀巳下一切诸烦恼皆从此生总名随
烦恼为依根本而有故如无明通总名邪见因境
起识为因六根中见名色等为名色对六根作境
因境识种取著名之邪见为迷真理智号曰无明
以名色识种起邪见二种对于六根根根之上皆
具有三且如耳根闻声知如是声皆有名色识起
邪见等三种如眼根鼻舌身意总具此三名色识
及六根以名色为境根为主识为取思之可见是
故此经云不离此名色增长生六处聚落于中相
对生触触生受受生爱爱生取取生有有生老死
等是也如憍慢二种为增长无明能成增长苦种
令不摧坏是故经云立憍慢幢入渴爱网中如爱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第 383c 页
为津润无明能润生死常流转故为非爱不受身
如谄诳是稠林无明为自迷覆广多故为凡夫常
所行无暂间断故此非修定业不可制之如悭嫉
二种是常计无明与恶道生死更加胜因是故经
云心与悭嫉相应不舍恒造诸趣受生因缘如贪
恚愚痴是集业无明是故经云贪恚愚痴积集诸
业日夜增长如忿恨无明与瞋作因是故经云以
忿恨风吹心识火炽然不息欲流有流无明流见
流此是常流无明恒流转不息明是四流大河常
流不息成大苦海若心无念诸流顿竭若也智现
便成法流如是十二有支互为主伴则一支上有
十二有支总一百四十四有支以成无边生死巳
上十八种烦恼无明皆依十二有支以为根本十
二有支依名色邪见为本若以无作定门印之八
万四千尘劳总为法流智海如是无明名色对五
根有触受想行总以心生意取为主如是九缘同
起了境名识以此十事总名无明总名邪见作一
切烦恼迷心及境名曰无明境者名色是也六根
对境邪见随生第三不了缘生无体流转门者此
之一段明迷真逐妄所生之因从所谓巳下至生
长苦聚四行经是所谓因依名色对六根所缘生
触以触故六根取受因受生爱因爱生取因取生
有有生故有老死忧悲苦恼以名中具色色中具
名名色二存声香味触总在其内有表色无表色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第 384a 页
但心意眼耳鼻舌身意所缘击发成惑者皆为触
唯如来无为纯与智俱无法触也众生触受成三
界之烦恼声闻有厌生死證涅槃触受净土菩萨
有净秽二种触一乘菩萨有圆和智悲未自在触
如是诸触以智明观以成智用是故净名经云受
诸触如智證又法本不生今则不灭是明缘生体
自性无性非生灭法凡夫不了号曰无明但知心
境本无即起唯法起常是智境非生灭缘以定慧
观照即自然开解第四菩萨悯业接生门者即从
是中皆空离我我所至大慈光明智五行经是如
是十二有支一切众生从此而起前十八种烦恼
而流转生死无苦不受声闻缘觉净土菩萨厌而
伏之现行不起一乘菩萨以此十二有支而成根
本智起差别智教化众生住持善法及成菩提心
意明迷悟不同非十二有支与智异故如胜鬘经
亦同此说如上十八种烦恼如邪见无明十住初
发心住上初生如来智慧家时正使能作恶道邪
见巳除故习气微薄未尽憍慢等十八种总尔以
十种故十行十回向法中有十法加行治之渐渐
微薄至十地以正智增明唯有见道随行法执无
随三界现行习气不善之业如悭嫉忿恨瞋五种
入十地中习气巳无自馀至七地悲终智满方成
随愿智用只可名为达烦恼而成智用不可名为
断烦恼故法执现行至七地故法执习气十地方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第 384b 页
无如算数广大愚随好功德愚此二愚至佛果行
终方见尽如阿僧祇品随好光明功德品是是故
如来自说二品经明佛果二愚故明十二有支微
习直至佛果方尽以此安立五位十度十十治之
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一地法则皆体相似
以明治习阶级不同如是五位十波罗蜜皆初三
波罗蜜以治从缠出世之道如善财十住中初及
二三知识以三比丘表之次后三波罗蜜以治出
世间世间之惑即以弥伽长者解脱长者海幢比
丘表之次以方便波罗蜜巳下愿力等三波罗蜜
门以治入世间中出世间令悲智自在即以休舍
优婆夷仙人苦行婆罗门表之次以世间出世间
智悲自在故即以智波罗蜜以智生悲得自在故
即以师子幢王女名曰慈行表之智自在如王也
以七住中以修悲生智以此第十住中以智生悲
故为王女也明以智波罗蜜以智成悲而自在故
此明五位进修位位有此四种势分差别同异至
善财知识一一差别同异重明方得了其五位解
行同异从此十地法门亦如上有此四种治惑差
别同异一从初地至第三地是治世间中染成出
世间习四五六地是治出世间中世间智慧不自
在习七八九地是治入世间中悲智不自在习是
故八地位中诸佛以作三加七种劝发以用防之
如八地位中具明第九第十地智波罗蜜治世间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第 384c 页
悲智得自在故是故以如来为太子时第三夫人
瞿波表之明大慈大悲巳满是表慈悲法悦义如
善财于十地中表法有九个女天一个佛妻为明
此十地法门长养大慈悲门令圆满自在故故以
女天表之至彼位具明仍普贤利他行未自在大
约略叙五位升进大意有六一十住明创生佛家
且除正使烦恼二明十行治随世现行习惑三明
十回向起大愿力和融智悲使世间出世间无碍
利物四明十地长养蕴习悲智功圆五明十一地
普贤行满即普贤行品及十定品巳后是六明成
佛位终即如来出现品是如离世间品明进修佛
果巳后普贤恒行法界品即明前后一部之经皆
是以法界为体如是以法界大智圆通总无一法
一时有前后差别以智照之可见如是五位中差
别行位总在初发心住中以愿行智悲普印令圆
满故教虽前后愿行悲智法是一时时亦不异法
亦不差是故发心之士应如是修如是圆满不离
如来不动智之体圆满故于一佛果智悲始终彻
故普见一切众生是佛国土无出入故教化迷如
来智中众生令依本故令诸众生于自智中普见
诸佛同一智故不于自智生别有佛想故令一切
众生不于自身起内外远近见故以一智印印之
破情有大小长短量故如是修行即是令诸众生
佛种不断故为诸众生说如斯法是故能令法种
十地品第二十六之四¶ 第 385a 页
不断普令一切众生普见自身同佛智海入佛知
见是故能令僧种不断一一如是观察而令心境
如是相应。】
大方广佛新华严经合论卷第五十六
** 音切
忻
。
诳
。
污
。
卵
。
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