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华严经略疏刊定记-唐-慧苑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41c 页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卷第十四(本末合)(尽离世间品)


**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

初释名中三。一分名。名托法进脩成行分。谓由仗托
行法脩成正行故。二会名。上三。一约处。名普光明殿
重会。二约人。名普慧普贤问会。三约法。名说二千行
法会。问第二会后历忉利等四处。后来普光可名重
会。七八两会中闻不曾暂起复来。何名重会。答重会
之名。通于多种。谓时处人法。皆有重义。前约处明。此
授法说。谓前六会同显生解因果。令重辨彼解所成
行故名重会。三品名有四。一下文有十义。至彼当辨。
二别行本名度世经。三又有别行本。名普贤菩萨答
难二千经。四今此名离世间者。略有二种。一约位。二
得名释名。前中谓人天为世间。二乘为离。二乘为世
间。菩萨为离。菩萨分假变易俱为世间。佛果言彼为
离。二释名者。谓五取蕴可破坏故名为世。此可破坏
蕴。堕三世中故名为间。此世即间。持业释也。若总言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42a 页
离世间是无他受称。或持业释。世间性离故世间即
离世间也。故上文力林菩萨颂云。三世五蕴法。说名
为世间。彼灭非世间。如是但假名。

第二来意中三。一分来。谓前明脩因契果生解分。则
依信起解。今明说法进脩成行分。则依解起行。故次
来也。二会来。谓前第七会明生解终因。及显其果。今
辨依彼解成行故。次来也。三品来。谓前明出现品是
生解果之作用。今显彼作用所依之行。作用唯在生
解。会说义如前辨。

第三宗趣者。顿影六位为宗。为證入法界为趣。

第四释文中二。先辨长行。后偈颂。前中有八谓一序
分。二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入广大下三昧分。三入
此三昧时下发起分。四然后下起分。五尔时普慧菩
萨知众下请分。六尔时普贤菩萨告普慧等下说分。
七佛子此法门下经劝分。八说此品时下来證分。

序分中三。一器世间圆满。二妙悟下智正觉世间圆
满。三与不可说下众生世间圆满。

初器同前二七会说。

第二智正觉中。明佛二十一种殊胜功德。摄论第五
佛地论第二。并约唯受用身说。此经依十身显。就二
十一位中。初一句是总。后皆为别。

前句总云妙幢
皆满者。亲光三释。一于一切有为无为所应觉境正
开觉故。二于一切所应觉净妙圆满正觉故。三就真
俗以依二谛摄境尽故。

后别句中。依无性论总为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42b 页
二。先总料简。后各别释。前中分二。初四位明自利。后
十六德明利他。前四分四。一智德。二断德。三恩德。四
作用平等德。后各别释中。一云二行永绝者。无性三
释。一于所知障一向无障转功德。非如声闻独知亦
有障亦无障。二或二处现行。此中无有二处。谓生死
涅槃。三或约未得神通者。于内外处有障现行。佛无
此故。

二达无相法者。世亲释云。清净真。谓趣入。即是于有
无。无二相。真如最胜清净能入功德。谓此真如非有
相。无性为相故。亦非无相。自相有故。于此真如最胜
能入故。清净能入故。彼释趣字是此经达字。无性两
释。一同世亲。一云无住涅槃名为无相。不住生死涅
槃相故。

三住于佛住者。世亲释云。谓佛住所处即是无功用
佛事不休息住功德。谓此住中常作佛事。无有休息。
无性释云。谓不作功用。于诸佛事有情等中。能无间
断。随其所应。恒正安住圣天梵住。非如声闻要起功
用方能成辨。非如外道虽有所住而非殊胜。天住谓
四静虑。梵住四无量。圣住谓空无相等。

四得佛平等者。世亲释云。于法身中所依意乐作业
无差别功德。无性论云。所依无差别者。一切皆依清
净智故。意乐无差别者。同有利乐胜意乐故。作业无
差别者。同作受用变化利他故。非如声闻唯有所依
五到无障处者。世亲释云。即是脩一切障对治功德。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42c 页
谓一切时常脩觉慧。对治一切障故。亲光两释。一显
示世尊永断所治殊胜功德。谓巳證得解脱一切烦
恼所知二障智故。及以永断一切障故。二巳惯习一
切烦恼及所知障对治圣道。一切种智定自在性。巳
到永离一切习气所依趣处。

六不可转法者。世亲释云。即是降伏外道功德。无性
为二释。一谓教證二法。皆不为他转劝。无胜此故。二
谓佛正法。诸魔等不能令退转故。

七所行无㝵者。世亲释云。即是生世间不为世法所
㝵功德。谓虽现世间。不为世间八法所染污故。无性
两释。一同世亲。二云于诸者情。所作利乐。无有高下。
结为勿碍。

八立不思议者。世亲解云即是安立正法功德。由契
经等正法无量不思议。非诸愚夫所能解故。无性释
云。谓十二分教名所安立。安立自共相故。如是安立。
非诸愚夫觉所行故。出世界故。不可思议。

九普见三世者。世亲云。即是授记功德。无性两释。一
谓于三世平等法性。能遍游涉。以于三世平等性中
能随解了过未曾当转事。如现授记故。二于三世佛
刹有情事皆相似故。

十身恒充满一切国土者。世亲释云。即是于一切世
界。示现受用变化身功德。无性释云。谓随所化遍诸
世界。亦现两身。利乐彼故。

十一智恒明达一切诸法者。世亲解云。即是断疑功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43a 页
德。无性释云。于一切境善决定故。非于诸法自不决
定。能决定化疑非。决定能断疑故。

十二了一切行者。世亲释云。即是令入种种行功德。
亲光两释。一显示世尊于一切乘所作能随有情所
应示现自身殊胜功德。谓遍了知一切有情性行差
别。如其所应。现自身故。后释同世亲。

十三尽一切疑者。世亲解云。即是法生妙智功德。谓
知当来如当来。如是法生如来妙智。无性释云。谓声
闻言此全无小分善根而弃舍者。佛知彼善法当生
现證。知彼馀生微少善根种子所随逐故。释曰。如经
说。有人求入道。诸阿罗汉。观此人。前八万劫来未曾
有一会善。遂不度。佛知有善。度之得初果。佛说此人
昔定光佛时。为采樵人。于城门首。闻人说佛能救苦
厄称名者蒙救。彼人行至山。逢虎将欲被食。急欲称
佛。遂忘。但得一忆念南谟。向者城门首闻者。由有此
善。今熟可度故。如是细远。二乘不知。唯佛达也。亲光
两释。一显示世尊妙善了达一切法智。能随所应。恒
正教诲殊胜功德。谓于诸法疑惑者无能随应教诲。
唯佛證见诸法智善决定。能随所应。无倒教诲。无休
度。馀一同无性。

十四无能测身者。世亲解云。即是如其膳解示现功
德。亲光释云。显示世尊能正摄受无染自体殊胜功
德。一谓佛身非虚妄分别所起。无烦恼业生杂染故。
故云不可分别。二佛虽无分别如末尼珠。然由佛增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43b 页
上力及自胜解力。见佛如金色等。而佛无有分别。

十五一切菩萨等所求智者。世亲解云。即是无量所
依调伏有情加功德。谓无量菩萨所依。能作调伏诸
有情事。无性两释。一谓由无量菩萨所依。为欲调伏
有情。发起加行。佛增上力闻法为先。获得妙智异类
菩萨摄受付属。展转于后。无间而转。故證此智。二引
摄住持不定种性声闻菩萨故。赞大乘为显此事故。
次说言一切等所求智。

十六到佛无二究竟彼岸者。世亲解云。即是平等法
身波罗蜜多成满功德。谓无二法身名平等法身。即
于如是无二法身。得清净波罗蜜多。无性两释。一谓
无二故名平等。依平等法身波罗蜜多。果德成满故。
二果位六度无增减故。名为平等。

十七具足如来平等解脱者。世亲解云。谓于无杂如
来智中。胜解究竟。此中胜解。即是随其胜解。示现差
别佛土功德。无性两释。一谓观众生胜解差别。现金
银等种种佛土。不相间杂。世尊胜解现在前时。随众
所乐。悉皆显现。无不了知。二间一切佛得平等言。即
谓一故应一同性。为遮此疑故。次说言如来解脱妙
智究竟。

十八證无中边佛平等地者。世亲解云。即是三种佛
身方处无分限功德。谓佛法身。不可分限尔所方处
用变化。亦不可说尔所世界。无性两释。一谓如世界
无中边佛地功德方处无有分限。或世界方处无边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43c 页
佛三身。即于身中平等遍满。或法身等于佛地平等
遍满无中边分限。复遍一切处饶益众生。然非自性
无中边佛地平等。

十九尽于法界者。世亲解云。谓极清净法界。是名极。
于法界即是尽究竟。穷生死际。常现利乐有情功德。
无性释云。谓此法界最清净故。能起等流契经等法。
极此法。于当来有情。随应利乐。彼论极字。是此经尽
字。

二十云等虚空者。解深密等。皆云尽虚空性穷未来
际。此两句中下句诸教或有或无有者。或分或合。若
依此经。总别合有二十一句。若解深密等。则有二十
二句。初总同前。则中自有二十一句故。世亲无性开
此第二十句。为两句别释。亲光合为一释。世亲释云。
尽虚空性者。即是无尽功德。谓佛智无尽如虚空故。
无性释云。如彼虚空。无边际。无尽灭。无生。无灭。无变
易。一切时容受一切质碍。法身亦尔。常作利乐为相。
尽一切界遍作饶益。常无休息。穷生除者。世亲释云。
即是究竟功德。无性释云。谓此功德常无间断。穷于
未来无际之际。显佛功德永涅槃穷尽所化有情永
无尽故。亲光合释。仍为两解。一云二种殊胜功德。显
示世尊功德无尽。尽虚空性。显示世尊自利利他二
德无尽。谓如虚空。经成坏劫。性常无尽。如来一切真
实功德。亦如是。常无间断。如来际无有尽期。利他功
德亦如是。穷未来。常作一切有情利乐。二云世尊无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44a 页
尽究竟殊胜功德。谓如虚空常无穷尽。法佛法界所
起功德亦尔。无穷尽故。如未来际无有尽期。利乐加
行亦无休息。上来略显二十一德。若具显别名法释
同异及法门分别。广如别章。

第三众生世间圆满中二。先举数叹德。二其名曰下
列名叹德。前中二。初举数简定。后悉具下叹显胜德。
前中四。一不可说等举数。二菩萨等简大异小。三一
生等简胜异劣。四他方等简客异主。亦可通。后分二。
谓先不可说等举数。后皆一生下叹德。叹德中三。一
叹位高德。皆一生等故。二叹求法德。不远而至故。三
具方便智慧德。于中三。先总标。次所谓下别显。后成
就下总结。初总云具方便者。有巧度生法故。具智慧
者。巧度法所依故。次别中十九句。初九句叹因位自
分德。二于一念下叹果位能进德。前中二。先四句叹
巧慧德。后五句叹摄生德。前中一观小乘熟。以调伏
方便。令住大乘。二观法佛土方便悉往礼供听法。三
观乐涅槃众生。为说如来般涅槃无生无灭离法戏
论方便。常脩妙行。四巧以四摄方便摄受众生。五以
四无量方便。化法众生。六知业果与无性不相违反。
七知众生根欲心使等境。持三世佛法。随应为说。八
于世出世法知实安住。九于为无为。善观无二。后胜
进中十句。一念得三世佛知与多劫脩得不珠故。云
一念中得。二念念中众生有须成佛处则成故。三化
物发心成佛。四知物心所缘境。五得果不舍因行。六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44b 页
知所作行本无所行。七为一一众生各住多劫脩行
不倦。八为众生多劫不出令生难遇渴仰善根。九说
法调生不应损。十具三世佛行愿。后结可知。

二列名叹德中三。初列中相莫不皆同普贤自德故。
同名普。二结数可知。三叹德十句。初一总。谓具普贤
自体如行及愿。别中一摄法上首。二受持正行。三化
物令不断种性。四知法佛出皆与菩萨授记。次第五
知法菩萨成说法。六能于无佛界成佛。七能化染我
令净。八能除菩萨业障。九令證法界行。此上九句。望
初句。亦行亦愿。宿愿故现行。

第二三昧分中二。先标能入人。后显定名。前中普贤
入者。由是会主故。表此行法普同遍故。从此出彼无
边行故。后名华严者。欲说成行分故。

第三发起分中二。先总谓入定时。后别中四。一所动
处谓十方等。二动相谓六种十八相。三出声。四所为
机。问何故发起在入后出前。

答以是定中势力。警
现在机。令起决定信乐故。问若尔何不出后发起耶。

答先发觉令起信心。后出即为说故。问何故此无
加分者。以此行法依前解起无别法故。若尔何故更
入定。释曰。以抄解成行故须入定。法不异前故不须
加。

第四起分者。有三义。一三昧事讫故。说时至故。定无
言说故。故须起也。

第五请分中三。初总标诸问。二何等为菩萨摩诃萨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44c 页
下别问端。三善哉佛子下结请问前法会皆于定前
请问。何故此不尔耶。

答前诸会从相入实。成正解
故。今此依体发起成于正行故。不同也。何故普慧问
者。表遍法界慧方堪发起故。何故一人问者。表此行
法专在巳脩。不同于解可传多人解故。言知诸菩萨
云集者。知问时至故。起法之缘具故。此明问何依也。
问普贤者无尽行法从一法界流出故。

二别别问端中。有二百句。而别行本度世经中。作六
翻问答。古来诸德依彼科段。今亦依彼。长科为六。谓
初二十句问十信行。二从何等为发普贤心下二十
句。问十住行。三从何等力持下三十句。问十行行。四
从何等为如实住下三十句。问十回向行。五何等为
身业下五十句。问十地行。六从何等为观察下五十
一句。问佛果究竟位中行。上下文中总三度说六位。
今此是第二度说也。以普贤行该六位。是故度世经
云。此经唯为解说为菩萨行。从始至终。令无疑也。彼
经六段文。虽不配属信等六位。尽云从始至终。复于
末后。明成佛果。故知最初信行为始。此文明矣。

第六大段。明说分中二。初总告。后菩萨摩诃萨有十
种下正答。答中有二千句。晋本但有一千九百九十
九句。以中间𨷂。每十句答前问中一句。是故二百句
有二千句答也。释此二千普贤行法。略以五门分别。
一因果。二行位。三普别。四互摄。五行相。

初中四向。一约大位。谓前五位为因行。后成佛等总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45a 页
为果行。二尅体辨二百门行一一皆彻佛果。是故法
文之末。悉结云即问佛也。此即皆通因果二位。三或
总属因位。以普贤位中亦现成佛摄生故。四或总属
果。以下文多云虽得成佛而不断菩萨所行。是故此
行皆是果行。

二行位者。谓二千法约脩名。行授分称。行位相望。非
即非离。位无别位。积行成位。行无别行。各别称行。

三普别者。谓此中一行必遍一切。然恒不杂故。别义
常遍而不生别。普义永殊而不乖。至若锦文。常普常
别。要由别而成普。必赖普而成别。极违成顺。极顺成
违。当知此中行相亦尔。若然者此即普别不相离异。
何独名为普贤行耶。释曰。此普即是别故。但名普贤。
若舍普更名别。即不名普贤。如言大方广。法界具大
小故。但言大不言小。离大更无别小故。如言我闻。我
即无我故。但言我闻。若舍我别云无我闻者。即我外
有无我。我不即是无我也。

四互收摄者。有四重。一以住收位。六位之内。一一各
收一切位故。是故一位即具二千。为万二千也。二以
门收门。即二百门中。一一各收一切门故。则成二百
个二百。为四万行也。三以行收行。即二千行内。一一
行各摄一切行故。则成二千个二千。过亿等也。四以
略摄广。如此中说二千行等。下颂结云。如大地一尘。
是也。以此尘之略说不离十方之广地。是故摄广亦
不尽。此乃等无极之法界。越无际之虚空。下云虚空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45b 页
可度量菩萨德无尽。是也。

五行相者。就此二千行中。依前六位。即分为六。如前
所显。初二百答前二十问。明信行中分三。初九十句。
明自分行满。二从入法菩萨下八十句。明胜进行圆。
三从差别知下三十句明二行究竟。

就初明依者。以是行起所依最居首故。晋本加果字
者。译家误。文中四。一举数标名。二依名徵数。三依徵
别释。四是为结劝下。诸文中多具此四。或有增减。至
文当显。言依者。简非外器。及非内亲因故但云依。十
句一一各有标释。其初句是总。以菩提心是万行之
本故。此二千行首。先建其名。此心于脩行时曾不暂
离。离则法行无依故。二虽内有胜心。若无善友。行亦
不成。故云和合。如一一谓同一心也。三上二行依自
宿善根。或脩诸行时。皆由先有善根为依。所脩则得
增长。四所脩之行。若不照三轮净为依脩行。但感三
有胜果。不结成就无上菩提。五若不识一切法实性。
不得究竟出离。六菩提行得增。要由大愿。上文云一
切佛事大愿为本。七功德海满乃成菩提故依诸行
成就。八与诸菩萨更互为依。彼此俱同一无生慧故。
九净信佛心依供佛行生。十唯佛为究竟。以就于正
教授故。四结劝。劝中诸佛所作无非智导。故说依知。
菩萨依此十法。当亦得彼故云也。

第二奇特想者。此十各于自所缘相。就其最胜。决定
作解故。前依因缘以成诸行。今约胜想以摄善根。四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45c 页
门同前。初二可知。三列名中。一于他善根等者。菩萨
劝自他无二故。于善根决定知同一也。二于诸善根
想彼是成佛因。或有正因故。或有相资故。或展转故。
三于一切等者。真如用大常熏众生厌生死求涅槃
故。众生心中具有无师自然智故。多闻熏习。与阿赖
耶识中解性识知为圣因故。四一切菩萨与巳事愿
愿性同故。五故一切杂本来性净故。亦知自他无别。
就善说故。七知诸法实性佛證此成正觉故。八佛说
法语言。皆同众生语言而说故。彼语言堪法轮摄。九
菩萨受皆由从佛闻熏所感。是故佛为菩萨慈父。十
一切佛与巳同无性为体故无二也。四应结劝。若得
此想。则得能转一切法之想。以一切法随想转故。此
是佛位也。

第三十种行者。以依决定心起大行故。三别释者。十
中。一摄生令熟。二为行求法。晋本令物求法。三于善
根令增长。四心一境性。五所观皆了。六于所脩行皆
能。七脩严刹。八于善友敬养。九于佛尊事。上来九句。
晋本十句。令脱第三善学一切戒。四结劝可知。

第四善知识者。令我于未知善令知未识恶令识故
名善知识。广显如章。行起必藉善友故。次明也。别释
中十句。初一令住三种心。谓深直悲等。具显如上。二
令于一切境界巧起善根。三令于一切行照三轮净。
四令善说法。五令称根勤说。亦令如应巧说胜解。七
令知世如幻等。八令常起行不倦。九令行普行。十令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46a 页
證大菩提。

第五勤精进者。虽遇善友。若不策勤。无由进行故。次
明也。别释中十句。一勤化物。二于一切法證无生故。
三脩严利故。四同法菩萨所脩故。五化物灭恶因故。
亦息物受苦果故。七摧魔业故。八令物明见善恶故。
九脩供佛福故。十广行二利。常受利乐故。结劝可知
第六心得安隐者。晋本名正悕望。谓加行时悕望故。
果遂时心安故。三别释中。初云自住等者。自他心住
深心等故。二自他行无诤行。三自他离凡小行心。成
唯识云。凡谓无性。愚即趣寂。此亦凡夫乐三有。小乘
厌三有。菩萨不尔故。皆云离。四可解。五波罗蜜道者。
道即出离因行。此波罗蜜即是道。六自他俱證法性
家故。具释如前。七自他深證无生性故。八文显可知。
九为自他愿满菩提。十自他深證诸佛智藏。谓佛六
智包摄法界故。出生菩提二乘人天道行果證故藏
也。劝可知。

第七成就众生者。此有二种。一通。二别。通谓此十。一
一通用成就一切众生。不谓此中十法各用成一类
众生。一为悭贪贫穷众生。二为恃色形起慢众生。三
为愚痴众生。四很㑦众生。五贪爱众生。亦乐二乘众
生。七不厌世间众生。八信幻术力众生。九邪归依众
生。十信外道咒术众生。用上十法。如次教化。令其入
道故。云成就。

第八戒者。依前成就众生恶无不离善无不积故。次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46b 页
明也。十中初谓失坏菩提心。则破菩萨戒。乃至第十
若取著佛身。即是犯戒。馀亦如是准之。此十随应三
聚所摄。

第九自知受记法者。依前离过德成。自验巳行。必当
得果。决定无疑故。云有知受记。一为众生故发心。名
殊胜自知。此发是真实发故。自知受记。二多劫常行
菩萨难行。初无厌心。亦不放舍。三多劫脩行不以为
多。四佛所有法悉能具脩。五深教法亦脩。脩众善令
圆满。七能安受众生佛菩提中。八一切所作皆顺善
友。同心无二。九于善友作佛想。十于本大愿。常忆在
前。于此十行。自验有一。即知定当得佛授记。瑜伽菩
萨地云。菩萨由六种相。得佛授记。一安住种性未发
心位。二巳发心位。三现前住。四不现前。五有定时限。
谓示所證菩提。六无定时限。谓不说时限与授记。善
戒经云。非但种性人得授记。释曰。如不轻菩萨与四
记。约非种性人远当得故。如十信中记是种性人。以
约种性决定故。如发心巳去决定不退故。是三贤位
也。如梁摄论云。十行菩萨名授记者是也。初地巳去
證如成就故受记。如十地论云。第八地中受记是无
功用行成故。如本师于然灯所得记等。此中十种约
通诸位。始在十信中。馀如前说。上来九十句。明自分
行竟。

次第二从十种入下。有八十句。明胜进行。于中初十
入诸菩萨者。前既自分行成。以应明胜进入所入处。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46c 页
自下有五门。皆言入者。三门多约心能入境。谓观察
彼故。如前心得安隐中说。后二门多约身入彼中。然
以身心相即故。心入身入亦无碍也。入者證也。相应
也。谓菩萨于此愿等十种證彻故。相应故。一与本愿
相应。二行相应。三与八万四千法聚相应。四十度等
行相应。五所行与三轮净相应。六随事随行差别愿
相应。七胜解相应。八严刹相应。九随宜神力相应。十
于示刹诸生相应。结益可知。

二次有十种。入诸如来者。前明因位。今辨果位故也。
于中。一示多成佛。二示多时处说法。三多巧随根。四
多随音声。五多随宜调伏。六多神力用。七示多身。八
入多定。九多力无畏。十示多时处涅槃。结进可知。

三次有十种入众生。初三三世行。次二二性。次四心
根解惑习气。后一于时非时化伏。结进可知。

四次十种入世界者。前显正根。今辨依果故也。别列
中。初二约染净。次四约粗细。言微细者。非以小故得
名。世亲无性皆云。微细者。以难知故。谓于一事物一
向现他非如相在此彼乐容。次二约止住形势。后二
约化主有无。结可知。胜进云普入者。非如前十有各
各别入。此则同时顿入前十也。

五次十种入劫者。前明所依处。今辨所依时故也。别
列中。前五直明入。后五约相无明入。前中初三约三
世各别入。后二约少多各别入。后五中。一入少即是
入。多二入多即是入少。三入一切劫即入非劫者。一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47a 页
切劫谓小中大等小中刀兵等大中有多种。仍重不
定。如寿量品说。婆娑中大劫望后唯小。贤胜刹中望
唯喻大中间诸刹内劫。亦小亦大。上下互望故。即非
劫者。谓入彼小大等劫时。即是入彼非劫故。非劫有
二种。一者日月年岁等。未至劫故。不以劫名之故。名
非劫。十定品第三定中说。至百千那由他亿年巳去。
方以劫量故。二依寿量品说。贤胜佛刹巳去。但是佛
德相外器减彼常时。无有劫量。是故彼时亦名非劫。
古德释云非劫者会相归性。性作是劫故。又彼释云。
此相入是相摄者。良恐不然。此文其显。不知古人何
意是说。今但傍文。如前略显。若不尔者。理望于事。不
是两物。何故相即耶。又德相业用中。相即世等。皆是
此事彼事相望。以显事事无碍。非理事无碍法界也。
四入非劫即一切劫者。唯前翻显可知。五入一切等
者。延促相即一法性故。结进文易。

六次十种说三世者。前劫此时故也。于中四。初牒问
总标。二何等下依标徵数。三依数列名。四是为下结
及胜进。初二可知。三列中。前九别说。后一总显。前中
对三世各三成此九世结现世。现世中以一念之法
性。与前九世法性一故。故前九世即是此一无也。又
前中未来说未来尽是无尽。而过去说过去何不尔
耶。释云。未来非是灭法故说无尽。过去是巳灭。是故
不同。又现世说现。既与现不殊。即云平等。过未说过
未。何不亦然。释云。过未之过未。一向是无。现世是有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47b 页
故。世是有故不同尔。法门分别。具如别章。约文易了。
不更释也。

七次有十种知三世者。旧经名入三世间。今此以前
既了时劫无碍。今辨知彼中法故。列中初一知彼彼
中器世间诸安立事。二知彼彼中众生能诠语言。三
知彼彼中能论议论。四知彼彼中执议法明。五知彼
彼中所有名因表召。六知彼彼中真法断恶。七知彼
彼中所立名字皆假安立。八知彼假体即当故无尽。
九知彼无尽法本不生故寂灭。十知彼寂灭法无性
故空也。四结及胜进可知。

八次有十种发无疲厌心。旧名舍离忧恼心无厌悔。
大同新深悔字少异。前无知法悉曲故互无疲厌。列
中分四。初四自利行。谓供佛近发求法闻法故。次三
利他行。谓说法调生令物行佛因故。次一重明二利
行广。次一重明化广。后一重明思惟入理自利行也。
结及胜进可知。上来八十句。明信中胜进行竟。

第三从十种差别知下三十句。明前二行究竟。旧名
不可坏知。

于中初十明差别智者。谓于彼诸境。巨
细悉知。名差别智。于中知众生等。约胜境知。佛法等
约净境知。世界等通胜净知。法界约非胜净。约并可
知。

第二有十种陀罗尼者。前既悉知诸法差别之
相。今持彼不妄生故也。于中。初持教法。二持行法。三
四持理法。四亦约法。先照用灭惑等。五持定法。六持
圆音说法。于一字中。了一切字义故。七持三世法。八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47c 页
持辨才说。九持能闻一切佛取说法耳根。十持一切
佛法住佛力无畏故。约文可知。

第三次说十种佛
者。前明持法。今辨解佛故。列中今略释名。一具足开
悟故。二大愿成满故。三万行因感故。四久住持远法
故。五应化示灭故。六摄理普周故。七随物心理故。八
现言因方见故。九真性不变故。十任机取欲故。约文
可知。又释将下文十种见佛。释此可知。上来二百句。
答前二十句问。明十信中行纯熟竟。

自下大段第二从十种发普贤心下。有二百句。答前
二十句十住内行法。于中分四。初六十句别明解中
初发心住义。二从十种波罗蜜下六十句。明馀九住
中所成内德行。三从说十种法下三十句得诸住位
中外化摄生行。四从十种胜法下五十句。明无碍殊
胜行熟。

初中创得住位。以大心为本。是故最初明发普贤心。
释普贤。如前。

列中初十心皆有标释。初三心明下
救济。次二心上求果行。次一坚心历多生而不忘前
三心故。次一于脩善无饱心如海吞流故。以一忍心
不可动摇故。次一心施安。后一心慧极故。结及胜进
可解。

二次有十种普贤行法。依前大心起广行故。
旧经加行字。于中前九。明因行广。后显成果广。以普
一多即因果故。前中初二自行广。次一益生广。馀过
二行广。皆广立大愿脩行无限也。

三有十种大悲
者。依前普贤行法中。别辨大悲。以深要故。次明也。用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48a 页
此悲心。缘念众生。未曾暂废故。旧经有常字。列中一
伤无善友可以倚赖。二性行很戾。三贫无法财。四为
昏沉所速。五设欲求出乃习邪法无利勤苦。六虽不
习邪。乃与爱欲相脩善。七虽不与欲爱相应脩。乃为
色无色脩禅定故。云没生死海。八众惑病缠不示善
行。十身名无师智不能观察故。馀文可知。

四有十
种菩提心因缘。先观悲境。次显能起悲直深等三心。
故明也。列中前五下为含识为因缘。后五上以佛果
为因缘。此则正显菩萨之称。前五中。初一总。馀四别。
别中前二除苦与乐。后二遗愚与智。后中。亦初总。后
别。别中前二顺教见相。后二顺义显位。馀准释。


有十种亲近供养善知识者。既发心巳宜近善友。念
心增长故。次明也。又释此上五十门行。悉并同时。说
有前后。谓以依善友方能发心等故。于中五。一标意。
二徵责。三总释。四和物。五结段。

别中十内。一身业
是更。二悦意。三顺教。四依从。五不求恩泽。六无进退。
七与善友和合不二。八与善友俱期和物。九与善友
同乘如实道。又重善友如佛。十与善友行互无差别。
又前六事发。后四同脩。六有十种清净者。依前发心。
得此清果故。此长发心之近果。皆有标释。于中。初六
三业净。谓前三体净。后用净。次二主伴净。后二愿行
净。结文可知。上来别明初住位竟。

第二从十种波罗蜜下有六十句。通明住中所成内
依行。于中初十正明法住取行之行。于中十度并先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48b 页
标。后释。释依法性相应三轮永净也。

初云悉舍等
者。乃至舍亦舍故。二三云佛戒忍者。轮净同佛故。四
云所作等者。非唯事中策勤不转。乃至于妄策勤。亦
不起有无见。五一境谓专一离有无境。六正体直一
向照实性故。七以智方便。證佛十力故。八普贤愿满
故。九力度作用任志成故。十后得智證诸佛法故。前
次三度因。后得作用也。结进准释。

二次有十种智
随觉者。由前行成。能于所知。无倒了达故也。列中一
知依果大小染净转变等。二知正果总别种种多类。
三知前二门依正染净诸类入一。一入诸类。此依业
用门。四知诸事事无碍法界。五知事空果。六七八知
诸刹入过未现。现如何入。现更相入故。九知诸佛多
行愿同一智中圆。十知三世佛同一行。此上二门非
约同类相似故名同一。何以故一智一行即是一切
智行。一切智行即是一智行。多即一时。多亦不减。一
即多时。一亦不增。何以故。本位不生故。一非令多。无
是多一故。多亦非令一。本是多一故。思之可知。依德
相门说。结可知。胜进云于一念。次解一切佛成正觉
者。由知理事无碍法界故。一念法性与一切佛法性
不二不异。知自身当即是佛。况但解了而不能也。

三次有十种證知者。由前随顺无倒觉知故。得此十
种證知。旧经名决定智。列中初三知诸法。谓一是多
一故。二知多不坏多故。三知彼一多不离不念。显近
远亦不离一心故。四知众生心行无碍者无不知者。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48c 页
知云无㝵也。五知根同一无差别故。六知惑习气行。
七知心使行。八知善不善行。九知菩萨愿行自在住
持变化。十知诸佛十力智成正觉。结进准释。

四次
有十种力者。由前既巳證知有所堪能故助力也。列
中初一总。馀九别。别中一体从缘生故。二缘生之相
无而忽有故。三缘生似有如幻故。四知诸法实性故。
五知无性故不染著。亦于前无性理不昧故。七知解
法不昧由善友故尊重不离。八由善友故令善根感
佛果。九由善友信佛坚固。十由善友求佛不退。结进
可知。

五次有十种平等者。既有智力堪能于诸境
界平等观故。次明也。列中一情伏怨亲。二真俗一味。
三染净理均。四无有出离第一义心。五同命一性。六
同一道故。七同菩提愿故。八但净三轮故。九无一菩
萨于诸行中𨷂一不脩者故。或行体无一不具一切
行故。或无有一行非净三轮者故。言平等十无等等
故。又上文云。一切诸佛身。唯是一法身。一心一智慧。
力无畏亦然。由此诸悉平等也结等馀文易可知。

六次有十种佛法实义句者。前既平等理事故。此显
实法句。晋中云方便佛法句。列中初一假标称号故。
二似有如幻故。三称资现故。四无自从缘故。五染净
俱本净。六如文字先不自立依击显自击后非常故。
本末无实也。此上约依他起性。七八九十等约圆成
实性。馀文可解。上来内德成讫。

第三十种说法下有三十句。明外化摄生行。于中初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49a 页
十于教理等法结。次说十于法中功能。后十辨说诸
法。

就初十中。初一说理法。二说方广行用等法。三
说馀十一分教。四说果法。五说行法。六说佛力作用
法。七说与三世众生根欲性相应法。八说坚进法。九
说赞佛法。十说菩萨学佛于所化境平等相应调化
法。馀文可知。

二有十种持法者。前既宣唱。今蕴于
心故也。列中初一持善种。二持佛言教。三持譬喻。四
持理。五持总持教文。六持问答法。七持法行。八持佛
说释定法。九持慧照用法。十持佛神通法。馀文准知。

三有十种辨才者。前明说持。今显宣说故也。列中
初一亡见。二业丧。三离执。四达无相。五不昧于性。六
为佛为持。七师不离心。八随相不断。九说无性。十说
称报故喜也。馀可知。上来外化摄生行竟。

第四从十种自在下有五十句。明无碍珠行。亦当位
成满行。于中初十自在者。前以辨才无滞遂显业用
出过凡小故。云自在。晋本胜法。列中一调化。二照理。
三脩善。四知广。五无依。或亦回向菩提。七精勤。八摧
魔。九随乐令发大心。十随应现佛。馀文易了。

二次
有十种无著者。由前行德超升故。于境无执故也。又
前于境自在令于境无著。此十皆是自心显现意言
所化故云智慧。于中不著。一于所化处。二于所化者。
三于所化法。四于化业。五化所得善。六随化受生。七
于所发愿。八于脩行。九于同随伴。七于所供事佛所
离执故。于上诸境皆无所著。结及胜进准释。

三次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49b 页
有十平等心者。由前成无著智故。于众法中心无差
别故。此与前十平等实者。别得于境此授心辨故。别
中前八于因等。后二于果等。前中一于所长养。二于
所发愿。问愿既差别何名平等。

答平等为物故。差
别发。三于化生身。四于所化业释。五于能化法。六于
依染净刹。七于所化解。八于所化行。后二约果中。前
功德智。后根本智。此十于法皆无分别故。云平等心
也。馀文可解。

四次有十种出生智慧者。从前根本
无分别。出生后得智慧故云也。列中一知所化解。二
知净土差别。如寿量品说。三知世界纲。谓一刹种中
三重遍相绕故。巳如上释。四知刹止住正不正。五知
诸法纯杂及广大体。六知众生身差别多类。七世间
倒忘故不差。八知出离者皆依一道。九知佛力能普
入一切法界。十知三世众生由真如因熏力皆能厌
生死继佛种故。结进准知。

五次有十种变化者。前
依根本。今依后得起自用故。次明也。实众生等化为
馀法。或变馀物化为众生等。下并准之。列中一一切
众生。二一切身。如文珠变大迦叶等。三于刹。四供养
五者声。六行愿。七调化众生。如无厌足王。八一切成
正觉。九一切说法。十一切加持。结等可知。此中具三
相应化。思准之。上来四段二百句文总是释十住位
竟。

自下大段第三从十种力持下。有三百句。答三十句
十行位中行法。于中分三。初六十句明大志旷远行。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49c 页
二从十种不思议下九十句。明定慧业用行。三从十
种园林下有一百五十句。胜德成满行。

就初中二。先二十句明依起大叹行。后四十句明依
起胜念行。

前中初十持标行所依。谓此住持力方
能起大志。此中通摄十地中十持。总释应知。于中初
三。即三宝力持。众生为僧宝者。一切菩萨皆众生世
间故。众生之名。简佛及法故。四大悲所作名业持。五
大愿力令行相续。亦由愿力。佛果作用。尽未来际。六
十度行力住持馀行。七众生及菩提为所缘境持起
菩萨悲智心。八化物不失时。由此不失之力。能多利
乐。九善根力能有住持。十智力住持。此上皆有胜力
能任持故名也。问既此中云佛法僧力持者。何预此
菩萨耶。

答由此菩萨与所为为增上缘令加持故。
如佛弟子。若自为有缘。若教他。自作礼佛念佛转经
供僧等福。即令彼象三宝获益。便是加持之义。问此
持与前十陀罗尼及十受持。各何别耶。

答陀罗尼
是总持文义等受持后领纳不失。此中约加持依持
等。各有所授。不相违也。

二次有十一种大欣至者。
依前持力。于所欣乐。得称心安至故。晋本名大正希
望。列中一念发心尽事未来诸佛令喜。二念以上供
供未来诸佛。三念于彼诸佛所示诲等。四念必当得
住菩萨地位。五念多劫脩行等。六念自发心来无五
怖畏等。七念令众生尽成佛等。八念当类一切刹等。
九念断物疑惑等。十念佛难值如优昙华等。十一念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50a 页
当成佛时神力应诸刹等。具显如文。

三次有十种
深入佛法者。谓欣至不巳。便能深入佛法故也。

下四十句中。初二十句为所依。后二十句为所起。

前中初此十深入是内證。晋本经自有句皆诸云是
为第一第二等。列中初四入器世间佛法。次二入众
生世间佛法。次三入智正觉世间佛法。后一总就法
界入于佛法。初中前三三世各一。后从世界数下为
一授。晋本前三种明现在一切世界入过未现。后一
种数行说等入一切世界体清净。若依今本。但明智
入刹净性。言数者刹数故。行者刹因故。说者为他分
别故。次二中前同前器中数说体。后同器中行。次三
中初知三世智正觉次第出世。次国土两字该通诸
佛及国土。从众会巳下是众生世间。从知下是。后一
总就法界入于佛法。言理知等者。谓法德离言。不癈
常言。此是权实变行法故。悉入法界无入入也。次云
如至法说无所取差者。此释双行离言常言故。结及
果准知。

二次有十种依止者。前辨行深入。今显所
说缘起也。列中。一依佛脩行。二依调生行行。三依善
友行行。四依集善根行行。五依严土行行。六依不损
众生行行。七依深入三轮净行行。八依圆满愿行行。
九依能求佛果心行行。十依所證果法行行。谓真俗
非即离故。结进可知。

三次十种发无畏心者。由前
有所依故。行心深胜。于可畏事。得无畏心。以无难作
而不能作故。列中。以勇猛故。于难非事中而悉能非。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50b 页
一业障欲灭。二远法难护。三法魔难降。四身馀难舍。
五外道难摧。六众生难喜。谓根业难识唯佛能知故。
七大众难喜。谓众心难一故。八八部难调。谓心皆𢤱
捩故。九二乘难回。谓巳入正性离生者故。十上行难
随多劫勤苦故。于此十难。心皆无畏。结及果可知。

四有十种发无疑心者。前以于难无惧。即自知所作
易故无疑也。列中。一以六度四无量摄生。决能得此
四字。下九皆同。恐繁不载。二供佛。三严土。四誓尽未
来劫。以实教调化过诸算数众生。悉令成就。此一段
文回消前智。五满本大愿。六作世灯。七说一切法皆
是佛法悉令众生开悟。八了法法不可得乃至成佛。
九知世法皆是出世。以无类类一切。于此了无心外
师。十于诸法成第一觉者。离于倒侍对数量言说。住
不可说境界际。于上十种。决作了知故。无疑也。结进
可解。上来六十句。明十志旷远行竟。

自下第二从十种不可思议下九十句。明定慧业用。
于中分三。初三十句明融慧超情行。次十三昧下二
十句。明深定普周行。后十法门下四十句业用自在
行。

就初中。初十约行。次十约语。后十约智。

约行中有
十种不思议者。由前心决无疑故。于所脩难测也。列
中一乃至一念善根悉有佛果故。云不思议。如尼拘
陀子子小辨大。二由本愿力。或无思任运果用无如
定前等愿力。三知诸法如仍非有似有。四菩萨于善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50c 页
根虽不分别。然不失坏。五虽深入法性。而不證寂灭
愿理尽未来实二乘故。六虽行菩萨行。而示八相成
道。七虽现佛果自在。而不舍菩萨化众生行。八知法
双行无碍相中五对十句。一约迷悟境。谓凡无相妄
见有相。圣相凡有悟见无相。又一即相是无相。无相
即是相。一事双离知难思也。馀四准之。九知心与菩
提及众生。三法互望平等由无性一故。上文觉林菩
萨颂云。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当知佛与心。一切
皆无尽。释曰。无尽即法性也。古德辨此心字。为初发
心者。与觉林颂中前后流例。甚不相当故。今不尔也。
晋本初二句同前三四两句。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
差别。次云亦不生等者。由知一真性之理。三倒不生。
三倒义如回向品及列行业广释。十中四句。一虽入
灭定。尽流亦不尽流。以流体本自尽。不得尽方尽故。
二虽知诸法本来无漏。而亦不境断惑惑灭。三虽知
真俗互即。而亦互不杂。分别者差别也。次一切佛法
下结释。虽诸法常与法性合然无可合故。四知诸法
即法性不二不变故。结及果可知。

二有十种巧密
语者。正以内行难测故。发言巧密。本疏云。唯论密语
有五种。一證深密法故。如上出现品名如来密藏故。
二以一言说一切法。上文云如来于一语言中等故。
三虽近说而不闻。如鹙子如就子等。虽远听而同近
闻。如因达约击等。四言近意远。如说三乘为密意故。
五以异言说实法。如说觉不坚为坚等。今此文唯约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51a 页
初义说。列中。一约教法如说意玄故无同实故。二于
不受生处。不云我今众生。唯云实生。然非妄语。三于
现道成佛。皆言是实。不云示现。然非妄语。四虽知众
生业报虚妄。而说因果是实。然非妄语。五于众生所
造染净业。还说是实。此意同前。六说事事无碍法。七
说十方尽空界有无间世界。此为对非下根所知过
说故。名密语。八约说微尘中世界内有佛示八相事。
亦非下根所知边。名密语。九约众生虽即涅槃。然以
不舍本。令脩證得故。说即涅槃。是密语。以非妄语故。
十虽知心外无他。然常说不舍。善友转尊重佛与发
善根同。回向同。所作同。体同。出离同故。结及果准知。

三有十种巧分别知者。前既语巧。今显意巧故也。
晋本名巧方便分别智。列中一入刹。二入众生欲乐。
三入心行。四入根。五入业报。六入声闻二谛观行。七
入独觉缘生行。八入菩萨诸度行。九入有漏善法。十
入无漏法。于上十法。皆智解明了。悉名入也。结及果
如文可知。

第二有十种入三昧下二十句。明深定普周行。于中
初十明定体。晋本名正受三昧。后十明业用。亦可知。
初明深定。后显普周。前中。一入定受刹。二观众生身
为定境。三诸法为定境。四观佛为定境。五观劫为定
境。六从定起现多身入定为境。七观诸佛身为定境。
八悟诸众生皆一性为定境。九念次入多菩萨定智
为定境。十念次以无碍智成诸菩萨行愿入定无休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51b 页
为境。此上诸入学并同前释。结及果易了。二有十种
遍入者。前明入定。今辨从定起周遍一切处故也。晋
经名一切处。列中。一所缘悲境。二彼身依处。三世间
诸事物体。四五火水灾。六佛身。七佛刹严。八佛功德
身。九种种说法。十于诸佛诸供养智。于此十皆解明
了明达故名为入。馀文准释。上来深定普周行竟。

第三有十种解脱门下四十句。明业用自在行。


中。初十准梵本。是毗木叉此胜解脱。谓所作自在故。
今但云解脱者。略也。晋经名法门。别中十。一明身遍
一切刹。二于诸刹示种种色相。三以多刹入一刹。四
加持诸众生。五以法佛严身而严满诸刹。六于正中
见依。七念顷往诸刹。八一刹中示多佛出。九一身遍
诸法界。十念间现诸佛游戏。此十皆授解脱业用门
说。结等可知。

二有十种神通者。前是作用自在无
㝵故解脱。今是神通所缘无㝵故。次明也。列中。一宿
命。二天耳。三他心。四天眼。五神足。六随物心现通。七
一身普现多刹。八念顷遍入多刹。九出生多严具严
多刹。十现多化身。十一随多物心于多刹现成菩提。
结及果如文易了。

三有十种明者。前通此明也。列
中。一知物业果。二知物心中无师智等本成寂静。然
物不能观察境故不现前。佛及大菩萨巳能观察得
现前故。故云知境界寂灭。出现品中有此云尔。三知
招化诸所缘境皆是一性。所谓无性。此性坚若金刚。
四语业遍十方。五灭心染著。六等受生不受生。七授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51c 页
根受境由根令心取相由受立于禅。今舍此二。故不
住相不味禅或依根受灭定。七舍离。八有四对。一知
一切非相非无相。谓真性不失。俗相不坏。二者一知
一切法一性即是无性。三虽知诸法无有差别。然知
不碍有种种法。九有十五对。一了远受生知生本无
生故。二知因缘事事即果也。三境行。四生灭言说。谓
言说说生灭。或此一别。五迷离迷。六倒离倒。七染净。
八生死涅槃。九得非得。十执无执。十一住动。十二去
来。十三起坐。十四失坏出离。谓失善根故不得出离。
十五所成就及所调根并能调行。后别。结名可知。十
有初于佛法刹众生四句不起著心。次不见有众生
下有十五句。谓不见有实众生。然不舍化伏故。大悲
故。大愿故。说法故。闻法故。脩行故。依佛种善根敬养
故。神力动刹故。知法药知根病知差别故。知苦果生
灭。知诸行如影像。不碍行行故。虽永断受生根本。为
救护故。亦不碍受生行行。无所行故。顺佛种性。发山
王心故。知诸妄倒入种智门。故智广难动成佛生死
中等济度故。别结及果如文可知。

四有十种解脱
者。前辨大愿巧明。今显惑障离缚故。列中。一贪等。前
离五钝使。后离五利使。初离三见故。后离二取故。四
蕴等三科中离担累得无取蕴故。五离二乘法执故。
或舍彼乌波提涅槃故。六舍法有生观无生故。七于
四种境离著故。八离二边住故。九离分别故。念顷知
三际故。此离不了知三世迷异熟愚故。结及胜进文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52a 页
易。上来四十句明业用自在行竟。

自下第三从十园林下有一百五十句。明胜德成满
行。于中四。一初四十句明德圆满行。二十种发不动
心下二十句明心住深行。三十种智慧观察下五十
句。明智德殊能行。四从十种不可称量下四十句德
重高深行。

前中初十游赏园林。次十犹正宫殿。次十于中误乐。
后十将在束带故曰庄严。

就初园林中。一一皆初
举园林名体。后以义释成。谓游适悦故也。初七自分
用行。后三胜进果行。前中初二利他行。后五自利行。
一时。二处。三违。四顺五脩行。以道等从佛流出故。云
慈父境也。后三中。一念果法。二现神通。三成正觉。结
及果可解。

二有十种宫殿者。前园林是外游。今宫
殿是内安故。次明也。亦并先标名。后显义。列中二。初
一总。后九别。总谓菩提心为众生行本。若忘失则法
行无依故。后别中。初七利他行中。初四化三界众生。
一化色界分。二初四梵住者。谓圣天梵佛也。住空无
相无愿圣行也。住四静虑天行也。住慈悲喜舍梵行
也。住常作佛事。然无功用佛行也。二五净居天未断
五上分结。为断彼故。菩萨生彼。故云一切烦恼不染
也。五结者色贪无色贪无明慢二五净居掉举也。次
三通化中。一为染刹众生。菩萨为彼作随类身故。云
令一切断烦恼。二为化昔同行。现生王宫。三化憍慢。
后二自行成满。一脩因。二得果。馀文可知。

三有十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52b 页
种所乐者。前既住宫欣乐胜益故也。列中。初八因法
中乐。后二果法中乐。前中初六自利法。或第五亦是
利他。后二利他法。

第四有十种庄严者。既欣乐心
熟故。以胜德自严也。列中。初二力无畏。次二义法辨。
次二愿行严。次二摄刹雨法。后二持行现化。上来根
德圆满行竟。

第二有二十句明心住坚深行。

于中初十发不动
心。别中。一舍所有心坚。二向法。三供佛。四悲观。五慈
摄。六与求法。七常脩。八信坚有根信者生佛果故。无
浊者。不杂疑故。清净者。不杂二乘故。极清净者。正證
理故。离垢者。不求持戒有故。明彻者。不迷因果故。恭
敬供养一切佛者。向果故。不退者。因行坚故。不可尽
者。心无限故。无坏者。外缘不动故。大欢喜者。称本期
故。不动心乃至方便道等者。令果智满也。闻一切菩
萨等。因行圆也。

二有十种不舍深心者。以前之行
坚不动。乃能穷达深理故云也。别中。一智。二悲。三显
化意。四近友。五供佛。六求法。七持净戒。八摄同行。九
持佛法。十脩愿行。

下第三有十种智慧观察下五十句。明智德胜能行。
于中。初十者。以心重不舍。则智慧巧观所作。列中观
教法。二行法。三通力法。四巧观所诠义。五法佛。威力
者约用。是佛神力。加持约体。法身任持万德。六内持。
七外说法。八观深。九观广。十观法法智光照用无㝵
也。馀文可知。

二有十种说法者。前观察。次说法故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52c 页
也。晋经名分别。列中。初二说依他起性一法一喻。次
一知所执性无物可以违诤知。后七说圆成实性。一
恒沙功德。二体实无依。三坚若金刚。四无是法身。五
法身体寂。六證道所摄。七体相一味。结等可知。


有十种清净者。由简择深法。除障清净。晋本云无始。
列中。一无异求。二无疑惑。三无耶见。四无所障。五无
不欲佛果。六无讷言。七无性弱。八彰大悲。以是菩萨
所住故。又若住智无唯住涅槃。非于一处。俱无住著
故。九无染污故。十无微细著碍故。无上诸垢故。皆云
净。结等如文。

四有十种印者。由清净德坚决定无
易故名为印。晋本云智印。列中。古德十忍配属。一于
安受苦境。忍智不动故。名印也。初中十种。一初三苦。
谓苦苦。即三受中苦受。及顺苦受法。有漏蕴巳是行
苦所随处。加苦触故。重言苦苦也。二境苦。谓与乐受
及顺乐受法。相违故苦也。三行苦。谓与舍受及顺舍
受法相顺。性迁流。违蕴乐住故苦也。二求法不怠。三
脩无疲。四闻深法不惊。五不畏。六不恐。七不怖。八不
舍愿。九佛智。十坚至菩提。二于他不饶益。忍行决定。
三于深佛法。信忍决定。即谛察法忍也。四决定成佛
当度众生。五决定解脱教等诸佛法故。六大欲决定。
有十一句。初善欲是总。馀十是别。七决定不惜身命
求佛果。八于善根未熟众生令生长故。九巳熟众生
令入法。十因圆果满。上诸句中。各有多之义。随所应
释。结等可知。

五有十种智光照者。前行体决定令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53a 页
照用无㝵故也。列中皆先明所照。后显能照。初二求
果见佛。次二见机后法。次二依友示佛。次二摄生说
法。后二佛通行满。

下第四有十种无等住下四十门。明德量高深行。于
中。初十明尊重行。次十勇脩行。次十高胜行。后十深
广行。

就初十中。明行用难测。下藏能等故云也。列
中。一住真不證难。二成善不取难。三知化行难。四长
劫无怠难。五得灭不住难。又释四不厌生死难。五不
住涅槃难。六了劫相尽立相难。七知法无作说有作
难。八了三界三世唯是一心然不专无量无边。九为
一一众生多劫住脩行不生疲厌。十因满让果难。由
此难测。超过下位也。

二有十种无下劣心。晋本名
无懈怠心。言无下劣行用超过勇猛无间故。列中。初
二破耶授正。次一巧诱令喜。次一自成遍行。次二福
慧果圆行。次二说法现身调化行。次一为物脩内外
施行。后一有五。三世下举所解之法有十门。二如是
下对能解之相。于中六。谓以相应专了彼性相故知
也。悟其境界故觉也。分明现前故见也。见无不彻故
證也。无善不进故脩也。无息故断也。三然于下明能
缘心行相。有十句可知。四次不二下转释。谓既于彼
无有分别。如何得说能可所缘耶。于中。约知有十二
句。约示现有五句。约入有一句。入是相应义。智解明
了义。约證有一句。

三有十种。于大菩提如山增上
心者。正以勇猛行成。大心决定。向大菩提。不可倾动。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53b 页
故云也。列中初一脩能證智决定。二观诸法从本巳
来非性。为性决定无故。證无所得。为究竟證。三愿脩
称法性行无漏智知见故。白净也四决定成就为物
求法。不希名利等。无异求也。非从他闻法。自言我解
故。无盗法心也。为法能舍难舍。所有离慢。奉事说法
者故。等心故生尊重未曾有心也。五大忍度生行。遇
违境乃处增忍行者。以其于谛察中得平等舍故。如
师子儿闻母哮吼时。非但不怖。乃处增威尔。六成超
魔境行。于中四。初成胜报。有十句。二虽后下。不著此
胜。总别有五句。三但深下唯在于法。有十三句。准前
净行品释。可知。四佛子举因释成。于中。标徵释三亦
可知。七精进勇脩行。摄大乘云。愚脩虽少时。怠心疑
巳久。佛于无量劫勤勇谓须臾。八不舍忘人行。九无
倚伴勇脩行。十权实双行行。谓虽一切法毕竟无一
可得。而不舍勤脩善。

四有十种入阿耨菩提如海
智等者。前显志高难仰故以山称。今辨智深叵测故
以海名尔。列中十种。一入众生界无量。二入世界。三
入虚空界。四善入法界释入有七种。入是知解明了
如前显。五入三世佛边善根界。六七八入三世诸佛
界。九能供多佛。十能求多法。上来总相答。第三十行
位中行相竟。

自下大门第四从十种如宝住至十种身。有三百句。
答前三十句问。明十回向位中行相。古德以问中十
一句自在内。初一为总。馀句为别。分总为别。更无有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53c 页
总故。云答前二十九句问也。今既问及答中自在唯
一。馀句名无㝵用。此则无彼总别之事。可除其总。是
故此后答中。以二百句。答前问中三十句。正相当也。
就此三百句中。分三。初一百一十句。明回向中行体
坚固义。二从十自在下一百二十句。明自在无㝵义。
三从十种游戏下七十句。明行德圆满义。

就初行体中。分二。初四十门明行体成就高楼彼岸。
二从十不坏不信下七十门。明行体离障摄法胜德。
就前中。初十种如宝住者。住于正法可贵之所。故云
宝住。又以无住为住。亦名宝住。于中。一近佛。二闻法。
三自在受生。四知法从一生多。多竟归一。说皆无㝵。
五知则自在。谓资粮道厌离。加行道止息。无间道除
断。其文不次。胜进道防护。防护即恐同二乘滞寂。而
不取證。不證为菩萨脩行。不證为到实际彼岸者法
无我际方便善巧无。前不證脩行又是权实双行行。
善学所学者。戒学令法者成无障㝵愿。身不疲倦者。
为物多劫受生死身故。六众生心虽无处无作。为调
化故。亦说有也。七知理事无㝵法。八知理无。不㝵起
行。九于空善巧所愿不虚。十闻多佛异说善能会通。
谓以四意趣四悉檀等而决了故。

二有发十种如
金刚大乘誓愿心者。能于大乘无限㝵法。以坚固心。
穷尽其际故也。于中。一知三世无际限法。二引多菩
萨以自策励。三严无际限刹。四以福慧沾及无际众
生。五以善根供无际佛。六见佛闻法。喜不著自及佛。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54a 页
知非一切。不坏一切。徵释云。佛非一切取故。七能忍
无际限苦恼。斩著为级。多劫忍多苦。不癈脩行摄生。
徵释云。观法无二相故。八无际时处行菩萨道。九期
心要成无际大行。十寂而常用。于中四。一于境无所
得。二而亦不舍下不等起事行。三何以故下举本愿
释成。四虽后了达下双融大愿。

三有十种大发起
者。于所作大事令发起现前故云也。于中。初三化福
业大。次三化业大严土为摄生也。次二明胜进摄福。
九成佛。十说法。

四有十种究竟大事者。前大事但
能起现前。今明所作成满故。云究竟。于中。一敬奉佛。
二逐机求救。三专求佛法。四次二集善思法。次二愿
行成满。后三事友诣佛闻持佛法。

第二有十种不坏信下有七十门。明行体离障摄法
胜德。于中。初四十门明信慧善巧。后三十门显心行
摄德。就前中。

初十明不坏信者。于深人法净信不
信障。初六信行缘。后四信行体。前中信众生者。信是
所化悲境故。又信其有如来藏性等故。

二有十种
得受记者。内怀坚信。外蒙记莂故有授记。前明自知
授记。辨佛与其记别也。于中有。一深解悟与密教合
悬与佛意同。二闻此大教随顺种善根。如上文第三
会中众生蒙记。是也。三能达大志脩广大行故。四身
在佛前与记故。五悬与记故。六初地證真故。七第八
地得无生忍得记故。八能调化得记故。如记龙树马
鸣然正法炬等。是也。九二大阿僧祇劫满故。十得自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54b 页
在位故。

三有十种善根回向者。以巳善根顺同善
友故云也。于中。初二同愿心。次一同行。次二同脩事
理。次二同活。谓正念能对治故。清净所治净故次一
同位。后二同得究竟。

四有十种得智慧者。以回向
德成熟故。次应无分别智故云也。列中。初二自在施
深解法。三入佛智。谓分明了达。四能遣疑。五入智者
境界。六解佛善巧音说法。七解种少善能满白法。八
成菩萨不思位。九于一念能住不可说刹。十觉佛菩
提。入一切法界。闻持一切佛法。入一切如来种种庄
严言音。

第二有十种发无量无边广大心者下三十门明心
行摄德。于中。初于无限之境发称境之心。故云也。一
广念所求。二广念所度。次广念所显。谓一念事。二显
理。次二广念因果位。七广了业根。八广严刹。九入大
众。十观圆音。

二有十种伏藏者。由先大心普周故。
使德穷行奥故。次明也。于中。一知诸法是能起功德。
二知是所思。三知是所持。四知是辨说。五知是能觉
离言真。六知佛通是示所观。七知法是巧生平等。八
知法见佛因缘。九善了劫如幻住。十知佛菩萨是生
信喜缘。此上十皆有含摄蕴积。同名藏也。

三有十
种律仪者。谓积德盈满堪为调伏。故云也。于中。一离
谤。二离疑。三舍慢。四舍自见。五背下乘。六离不坚。七
舍不仁。八进善行。九降魔。十离弊。上来释行体坚竟
次第二十种自在下有一百二十门。明自在无㝵行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54c 页
中二。初十句明自在行。后一百一十句明无㝵行。

前中自在者。所作任而成故。此中多同前第八地。有
差别者。此云资具。彼名财。此云受生。彼但名生。此云
神力。彼名如意。所馀同也。然一一句。有标有释。文显
可知。

后无㝵用者。所作由巳成故。于中三。先总标十章。次
佛子云何下依章别显。后佛子下总结。

初中三。初标举。次何等下徵数。后所谓下正列名。谓
始从众生无㝵用乃至力无㝵用。

后依章别显中二。初总徵起。后佛子下别显十章。即
为十段。一一章中又四。一标。二徵。三列。四结。

就初。
明十种众生者。是所化故。于中。初二依观成用。二事
即理故。众生即无也。二有二义。一唯心。二胜解。唯心
者根为心加行行。观众生。不离自心故。云但根所持。
二胜解者。菩萨胜解力决定印持众生即无故。三为
众生说法合时故。四能现众生故。五内一切众生于
自毛孔故。六现他土众生令此见故。后四示现八部
等二乘菩萨及佛身相故。

二明十种国土者。所化
依果故。于中。一多作一。二多入一毛。三知无尽。知无
尽有二种。一观知多刹故。二观知刹体即同无为相
无尽故。四生满一切刹。五身内现一切刹。六动刹不
怖生。七多刹严严一刹。八一刹严严多刹。九以一众
会遍一切刹。十以九类刹。遍诸方网。示所应度众生
令见。方网者。诸二十层刹中。一一层内。三重主伴。遍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55a 页
相绕刹也。广刹者。横长刹也。深刹者微细刹也。以难
知故名微细。名甚深尔。

三明十种法者。谓所诠诸
法故。于中。一一多相入而不坏本相故。云而亦不违
众生心解。二从般若慧分别演说一切法。三知一切
法离文字。然令因文悟入。四知诸法入一相。而能说
多法相。五知诸法离言。然能多说。六于诸法善以字
轮转变其义。七以诸法入一法。多劫说不尽。然不相
违也。八以世法入佛法。令皆悟解。九知诸法无边。十
知诸法无㝵如幻网差别。

四明十种身者。能脩行
身也。于中。初二他自自他多一一多互入。次二佛身
多一一多互入同前。次一依入正。次一正满三世诸
法中。次一一身现多身入定。次一一身现多身成佛。
次一于多众生现作一身。于一现作多。次一于多众
生身现法身。法身现作多众生身。

五有十种愿者。
于中。一以他因愿作自愿。二以他成果愿作自成果
愿。三利他成自利。四无障㝵愿尽未来际劫。五转识
得智时。以无所得得故。是俱不著。然以愿力。现种种
身。六令他身获益。七令他闻法。上二皆以自愿令他
愿满。八大愿故多脩行不断。九以愿力故于自一毛
孔中。现成佛遍诸佛国。如为一众生为不可说世界
众生亦尔。十以愿力故。说一句法。充洽遍法界众生
界。

六十种境界者。各有分齐故。于此十种胜劣之
境。转变自在。于胜现劣故。名无㝵。一理事。二正耶。三
染净。四因果。五静乱。六真妄。七凡圣。八智悲。九住定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55b 页
慧等现于世界。十住佛境界现二乘相仪。

七明十
智者。智不自彰。约所知以彰自也。于中。初二约能化
智。一辨。二持。次三知所化智。一知根。二知心行。三欲
乐等药病。六上入佛力。七下知三世。八示成佛。九于
一根知一切业。十于一众生音解一切语。

八有十
种神通中。一一身示多身。二于一佛会听法受多佛
会听法。三于一念中成不可说大菩提。开悟众生。四
于一音现一切言音。各令随解。五于一念现前际业
果各令自见。六令诸刹具严。七普入三世。八放法光
现佛菩提众生行愿。九守护天龙等二乘菩萨等所
有善根及如来十力善根。十准晋本。云佛子略说菩
萨平等观察一切诸法通自在自在令应名无㝵用。
令此本脱。宜勘。

九有十种神力中。一一尘中著多
刹。二于一尘中现多刹。三一毛孔中置诸海水。十方
往来不娆众生。四以多刹内自身现通。五一毛系多
山。持行诸刹。不怖众生。六一多劫互相作示现成坏。
不令众生怖。七于诸刹中。现三灾等。然不恼众生。八
一切刹三灾时护众生资具。不令损。九以一手持多
刹。掷多刹外。不令众生惊怖。十说诸刹同空。令众生
悟解。

十有十种力者。是悲智无㝵力用故。于中。一
调生。二严土。三令身入无身。四常劫脩行。五开觉众
生。六一行摄一切行。七度脱众生。八自觉诸法。九以
一切智成正觉。十不舍众生。

第三总结中四。一略结。二悉有下辨益。三徵。四释。上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55c 页
来明自在无㝵义竟。

从此下第三十种游戏等七十门。明行德圆满。于中
分二。初二十门明行德殊胜。后五十门明行德圆备。
前中。初十明任志行成游赏无㝵。故名也。于中。初二
明染正与依互相作。次二中。初佛身现二乘身。后二
乘身现佛身。次二菩萨身现佛身。佛身现菩萨。次二
于涅槃现生死。生死现涅槃。次一正入定时现四威
仪。后一正在一佛所问持时。即于多佛会。身遍闻持。
亦不分身。亦不起定。如是念念相续。劫可穷尽菩。萨
行不可尽也。

二有十种境界者。晋名胜行。今言境
界者。因游所有故也。于中。一示诸法界门令众生入。
二现诸刹严事令众生悟法。三知众生界生悉如化。
方便开悟。其化往之言。须勘梵本。次三明互出。一佛
身菩萨身。二虚空界世界。三生死界涅槃界。后四明
三业。初一众生世俗言中出诸佛法言。二多身作一
身一身作多身。三一身满法界。四一念令众生发心
各现多身成佛。

第二有十力下五十门。明行德圆备中。初十力者。正
以德胜智用堪能故云力也。皆有标释。于中。初七自
分因力中。初三自行。一不杂世情。二不舍佛法。三脩
善究竟。次四利他行。一知物心二满物愿。三常化脩。
四现乘。后三胜进行。一毛孔现净利及佛出。二令众
生发心成佛。三说一句法。称一切众生根欲性。


有十种无畏者。前以福智力胜故。次无惧也。于中。初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56a 页
二具持文义。答难不畏。三了知二空无不解畏。无作
作者等。广说如章。四威仪无缺畏。五三业无失畏。六
于魔外道等能无障畏。七得无有不能闻持畏。八由
愿力于生死无贪著畏。九示同二乘于退堕无畏。十
机感现前。无不能应现畏。

三有十种不共法。前明
无畏。今辨不共。有二义。一不共凡小。二无他可共故。
其十句皆云不由他教也。于中。一自脩六度。不待师
教。二普能摄生。三巧回向行。四巧便行。于中七。一不
厌世俗巧。二不著巳乐巧。三于禅自在巧。四不简生
处巧。五备世枝能巧。六现小不失大巧。七现果不断
因巧。五权实双行。于中有十种。一涅槃现生死。二知
无生而劝化。三入灭现惑。四一身现多身。五入定示
受欲。六离三界不舍乐生。七内受法乐。外示无乐。八
相严身现陋形。九积善示生三恶。十得果不舍因智。
六三业随智行。七代物受三涂苦。八物见无厌。九誓
自坚净亦坚净他。十成自觉境智无师自悟。

四有
十种业者。前成不共德。今辨所作业故。次云也。于中。
初一约处。次三约人。次一约时。次二约用。一自行。二
身光。后三约准持。一护法。二说法。三随愿令满。各有
标释。

五有十种身者。先业因。后身果故也。此亦回
向位满所得十身。于中。初二约体。一来相尽。二本无
来故亦无去故。求不得也。次五约用。一如将为实故。
不实也。二以实理示世故。不虚也。三尽无尽住故。四
不可坏故。五不可动故。后三约相。一福相。二无相相。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56b 页
三果相。此有第九行中。十身有同异中有相摄如章。
上来三百句。答十回向中行相竟。本疏云。此上十业
十身。古德多将入后十地位收。然按别行本度世经。
六翻问答中。此在第四翻内末。今依彼经。科判此文。
入回向摄也。

自下大门第五。从十种身业下有五百句。答前五十
句问十地位中行相。于中分四。初一百二十门。明十
地中三业殊能行。寄在初地。二从十种勤脩下九十
门。明造脩离障行。寄二三地。三从十种离生道下九
十门。明造脩能熟行。寄在四地巳上位。四从十种足
下二百门。明报相圆备行。寄八地巳上。

就初中分三。初二十句明身业行。二次四十句明语
业行。后六十句明意业行。

就初中二。先十种中。一一身遍一切受。二三一身起
一切机。三一身一切趣受生。四游诸刹。五诣诸佛。六
一手覆诸刹。七一手碎诸刹金刚山为微尘。八身中
现诸刹成坏。九身容众生界。十身中现净刹众生成
道。

二后有十种者。此约行法为身说不同前门直
就无生理体说也。于中。一六度行。二四摄行。三代苦
悲行。四救护慈行。五饶益福行。六同体慧行。七法非
趣摄行。八有感便应行。九现通行。十示成佛行。

第二有十种语下四十句。明语业体。应名语业。以语
是身分摄故。于中。一离粗犷故云柔耎。二离热恼。谓
两破乱令心热故。云甘露悉清凉。次二离妄语。馀六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56c 页
离绮语。此皆约遮释。若约表。则十种各显一德。


有十种净脩语业者。约脩因名故。于中。初二乐闻佛
菩萨德行。次二离过行。次二语业供佛行。次二法施
行。后二重法轻身事发行。

三得十守护者。由发言
诚谛。龙天等敬护。八部外更加梵王众及佛法王为
十。可知。

四能成辨十大事者。由内因诚实。外缘加
护。逐使所言广大成辨所作故也。于中。一能断众疑。
二能普诣。三了众生。四净诸胜解。五能断众惑六令
离习气。七令欲乐净。八令修善广。九遍览即理之事
法界。十普證圆寂。

第三有十种心下六十门。明意业。于中。初十句明意
业体。后五十句明意业用。就前中。一广心。二深心。三
胜心。四净心。五利心。六坚心。七无染心。八希有心。九
智慧心。十无边心。此并意乐之心也。

二有十种发
心者。心体充满理宜发起胜用故也。于中。初六明利
他心。次二自利心。后二胜进分中利他。又释初一总。
馀九别。然并利他。可知。

三有十种周遍心者。前既
发心。终成所作。遍满法界。故云也。于中。一悲心广。二
智契深。三依心辨业用念顷一心知三世多心。四遍
佛境八相悉了。五遍知根欲习气。六随诸慧所了法
界。七知诸心所造如幻网。八遍知诸作无生观者识
其体性。九遍无㝵心不住自他心故。十遍诸自在心
一念成佛故。

四有十根者。由前心满堪为法器。能
出生故名根也。于中。一信根。二净欲根。三进根。四定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57a 页
根。常住脩行。五慧根。六根续至究竟故。七坚利證彻
法性故。八證智照用到佛境故。九照诸佛同一性故。
十无碍慧到无障际处。此即是佛十力根本处故。云
深入等。此上从慧根巳下并是慧。但异名显示。


有十种深心。晋名直心。今深心者有二义。一于诸行
殷至诣极故。二心恒乐脩一切善行故。于中。初二不
染杂凡小。次二了能所境智。五于违不动。六圆智净
脩。七受持所闻。八于受生处无著。九具难知境智。十
脩善无厌。

第六有十种增上深心。晋但名深心。今
名增上者。行过前故也。于中。一进善坚。二了密教。三
愿行能持正法。四到义幽奥。五于教自在。六到诸安
立教门。七于诸脩行成辨。八定及用胜。九令本愿满。
十利他究竟。上来初地行相竟。

下第二十种勤脩普名方便下九十门。明二地巳上
行相。于中分三。初三十句。明智慧勤脩行。二从十决
定解知众生界下三十句。明慈悲勤脩行。三从十种
脩下三十句。明悲智究竟行。

初中。初勤脩者。心得增上行。乃勤脩故也。于中。初六
勤脩六度行。后四勤脩摄生行。知物无性。为说名慈。
知物蕴空。代苦名悲。示佛十力令语名喜。转不退法
轮至物心名舍。舍生死故。

二有十种决定解。于诸
善行。起决定胜解故也。一乐胜善。二乐异严三乐广
大。四乐甚深。五乐普遍。六堪受加持。七乐慈忍。八明
了业果。九随应现通。十受记莂。

三有十种决定解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57b 页
知诸世界者。既内心解了决定故。亦知外器互入无
碍也。于中。一知多入一。二知一入多。三知一佛华座
遍诸刹。四知诸刹如空。五知诸刹具佛严。六知诸刹
菩萨满。七知诸刹入一毛孔。八知诸利入一众生身。
九知一树王一道场遍诸刹。十知一音遍诸刹皆令
物解了。

第二有十种决定解知众生界。晋名入众生性下三
十句。明慈悲勤脩中。初十明无缘悲深解物性故。名
决定解知众生界之者性也。谓即无性。于中。一知物
性以无实为性。二诸性入一身。三知诸染之性入净
因身。四知诸染之性入本净性。五知一染身入诸染
之性。六知诸染之性堪佛法器。七知诸染之性能随
根欲现释梵身。八知诸染之性能随现二乘身。九知
诸染之性能随现菩萨身。十知诸染之性现如来身。

二有十种习气者。解染净人法之实性积行惯习
气分故也。于中。初二自利。谓习大心故。习诸善行故。
三化利他故。四自曾惯观察故。五曾数于净刹中受
身故。六惯多脩施等故。七惯多发愿故。八惯净三轮。
九惯数思惟一性之法。十于诸境界各别惯习故。

三有十种取者。前明惯习气分。今显前彼增故。此惯
习之智。于境增明显了。如缘生中爱增名取故。晋名
炽燃。炽燃即是增盛之义。于中。初二摄生严土。次二
依缘成善。次二悲慈。次一亡相。次一示相。次一得无
所得智。后一总结。于诸法取由慧。于境分明照了故。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57c 页
三有十种脩下三十句。明悲智圆满行。于中。初十修
者。脩行各至究竟故。晋名趣者。所趣向处。与所至。略
同也。于中。初一诸度亡相。二持犯学所。三决择。四所
诠境。五能诠教。六治净。七现通。八策进。九成佛。十说
法。二有十种成就者。令诸佛法悉圆满故。晋云为事。
于中。初二依人教。次二信法回向。次二知境界。次二
念理远耶。后二念佛求智。三有十种退失佛法应当
远离者。既于佛法。悉令圆满。便能脩道。在胜不退故
也。于中。初四失利他行。后六失自利行。劝令远离。

下第三有十种离生道下九十句。明四地巳上至七
地来出世间行。于中分三。初三十句因行体广。二从
十种大丈夫名号下二十句。明行用殊胜。三从十种
无量道下三十句。显行德成就。

初中。初离生道者。离过患故。谓见等惑未调。如生食
在腹。恼乱故。对治道起巳。惑灭心柔。名离生。离生即
道。名离生道。或是见道。见道之离生。依主也。今此中。
非唯离惑之离。亦有离慧等。缘用之生涩故。总名离
生。于中。一真俗双缘纯熟故。二自他见离俱时成就
故。三不念不著俱时故。四起过复在中熟故。五离惑
与惑者居故。六离欲与欲者居故。七乐静与眷属居
故。八离界系业而现死此生彼故。九不染世不断世
故。十得果不舍因行故。

二有十种决定法者。由离
生强涩刚等。得决定当成故也。于中。初五自分。后五
胜进。前中一生佛种中。二住佛境界。三知所应作。四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58a 页
住亡相。五预佛会。后中。一显佛种性。二住佛力。三入
佛所證法。四与诸佛同一身。五与诸佛同止。

三有
十种出生佛法道者。于法决定故。能从缘出生圣道
故也。于中。初二顺人信法。次二愿善不虚。忍谓胜解。
次二时处广长。次二悲增及慈等念遍空界。后二本
行坚乐发心。

第二有十大丈夫名号下二十句。显行用殊胜中。初
十以实德内充喜名外著故云也。菩提是所求果法。
萨埵是能求有情。于中。初一通约所求能求以立名。
后九唯依能求以标称。就后九中。一简非小宗菩萨。
二首故。三尊故。四尊极故。五超下故。六上极故。七知
十力故。八无近偶故。九心言到故。又喻伽第四十六
云。一切菩萨。随德假名。有十六种。所谓名为菩提萨
埵摩诃萨埵。乃至十六名为法师。显扬第八庄严十
二。皆同此说。然庄严云。此十六种。皆名依义立。一切
菩萨总有此名。又商主天子经。有义名。一于菩提分
住持入故。故名菩萨。二入大乘故。满大智故。故名摩
诃萨。三不可求法智德入故。故名最胜萨埵。四不与
烦恼共住。为诸众生灭烦恼故。发精进故。故名净萨
埵。五令诸众生行净道故。故名游净萨埵。

二有十种道者。既名德称实。乃成菩提之道。道即因
行故也。于中十句。约增数以辨。初句有三义。一约行
本。以菩提心为菩萨万行本故。二约愿力。谓愿得佛
果一平等智境。如初地第十愿云。以一三菩提。知一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58b 页
切法界。即涅槃相。梵本中云。以一正觉智。普證一切
法界故。三约无俦伴。大悲行故。如上文云。唯我一人
志独无侣。是也。二中是二智德。然有两说。一云正体
智。名真实智。缘实境故。即此出生。是也。从此出生后
得智故。二后所得智。名为方便。善巧方便化众生故。
一云正体后得名为真实。能缘真俗二实境故。加行
智名为方便。由能引生正体智故。此即正助二智行
也。三约三空定。出三界行。故道也。四约四行除四障
故。一业障。二嫉妒障。三谤法障。四乐世障。亦是异求
障。大智度云。行是悔过等四行。疾至阿鞞跋地故。五
约五根。六约六通。七约七念。于六念上加念众生。是
大悲心也。八约八正道。九次第定者。并是菩萨寂用
脩。又行行始从初定。乃至想受灭定。圣者依此。次第
起诸功德。二利定法。故名也。

于中。初云离欲恚害等者。谓此中觉观。即是菩萨无
分别净觉。对治欲界恚害等。显此地有觉观故。云说
无碍也。二灭除觉观等者。谓前定能治觉观。为此内
净所治。内净即舍念正知。由此对治前觉观故。令不
发生眼耳身三粗动之识。此中虽无粗动分别。然以
无分别智觉观为说因也。三舍离喜爱者。爱亦名乐。
此喜乐是前地利益支。乃是此地所治。由以此中舍
念正知。治彼令离故。舍离喜乐受。无所受相应故。一
切佛心喜也。四离世间乐等者。世间极乐唯第三禅。
然是变异有易耶故。今此以舍念清净。为此能治。治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58c 页
前地所有乐受。为得清净不苦不乐故。云离也。随顺
出世乐者。谓寂灭法乐也。第五无边处定者。瑜伽三
十三婆沙八十四等大同此说。云但由加行。而立此
名。谓初业者。先应思惟树舍等上诸空空相。后以假
想胜解观察照了无边空相。由此加行。起初无边定。
故。说此名空无边处。复次法尔初解脱色故。地名空
无边处。从定出为起相似空想现前。曾闻苾刍出定
巳。便两手扪摸虚空。有闻者言。汝何所觅。答曰。我觅
自身。彼言汝身即在林上。如何馀处觅耶。从此出巳
起虚空想。此想即是定之等流故。名空无边处。第六
识无边处者。婆沙云。但由加行而立此名。谓初业者。
无应思惟清净眼等六种识相。取此相巳。假想胜解
脱观照了无边识相。以先思此加行故。展转引起第
二无边空故。名识无边处。复次依等流故。说此定。名
识无边处。谓瑜伽师。从此定出。必起相似识想现前。
谓于识相欢悦而住故。第七无所有处者。婆沙云。问
何故名为无所有处。答此中无我无所故。问一切地
中。无我我所。何独此名无所有处。答无有馀地能令
我执及我所执羸劣穿薄势力减少如此地者。故此
独名也。乃至广说。第八非想非非想处。答此地中无。
明了想相。亦无无想相故。名非想非非想处。无明了
想相者。非如七地有想定故。无想相者。非如无想及
灭定故。由此地想闇钝羸劣不明了不决定。故名也
第九灭尽定者。此有二种。一依权教大乘。二依实教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59a 页
大乘。前中定加行以止息想作意。为先灭不恒行诸
心心法及第七识染污一分。由此止息身心劳逼。安
和名定。又由偏厌受想灭故。亦名想受灭定。依非想
地微微心时厌心种上。假立非实。又得人多少等诸
门分别。广说如章。后教中加行。以悲智利乐一切有
请作意。为先灭恒不恒行诸心心法。然不灭尽。无分
别心为佛事。未曾暂息。菩萨从现前地巳去。能入此
定。以其初得无生忍故。至远行地。能念念入出。然不
作證。住此定时。随心住劫。至不可说不可说身不变
异。虽于有无悉无所作。而能成辨诸菩萨事。所谓恒
不舍离一切众生。教化调伏。未曾失时。神通变化无
有休息。譬如光影普现一切。而于三昧。寂然不动。乃
至广说。十力道中知欲乐。先知后为说法现身等。馀
并可知。

第三有十种无量道下四十句。明行德成就于中二。
先标列四名。后佛子菩萨摩诃萨有。十种无量道下。
依标名显。

初中。一事空。二理事无碍。三正报。四依
报。五劫量。六语法。后四是佛三业力。谓十力一切智
智者。通根本后得。

二助道者。以前门十道并为菩
萨道所依缘故。前所缘既广大无际等故。合显能依
六尔。故皆言如也。

三脩道者。对缘脩行故。初三别
约三无性脩。一无相观中不见所执法来去相。二于
无生观中。不见染分可灭净分可增。以无生理实故。
三于无性性观中。不见前二性为有。不见为无。又真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59b 页
如相非有。体非无。上约正体智。四约后得智中。别就
依他性。以成脩行。观唯识如幻等。成不颠倒行。五作
三空观。不离三界。为欲处中长善根故。六于教法不
著。七于理法恒沙功德不坏。八于真体平等。九起行
勇猛。十于佛德平等不疑。

四庄严道者。谓脩行互
相发起为庄严故也。于中。初五自行无际。一在乱常
定。次二处小常大。次二在欲行禅。次三随有摄化。一
化行乐世。二化耶道。三化犯戒救苦。九自行成满。于
中三。初得法满。二为一切众生下巧便示现。三何以
故下释成善巧。十因圆果满。于中三。先因圆得果。二
而亦不断下。明得果不舍因。三何以故下释成行相。
可知。

下第四从十足下二百门。明八地巳上报德纯熟行。
于中分五。初二十句明手足外用。二从十腹下三十
句。明内德盈满行。三从十庄严下二十句。外用脩行。
四从十头下七十句。明六根业用行。五从十行下六
十句。明四威仪动止行。

就初中。十足行用进涉表其脚足。从下为初。是故先
辨。于中。初二约行。一戒一进。次二约通。一总二别。次
二约心。一愿一誓。次二约法。一教一闻。后二约德。一
说一行。

二有十手者。行用取与表其身手。于中。初
四自行。一取。二与。三敬。四养。次四利他。一除疑惑。二
拔欲泥。三济四流。四授正法。后二行满。一除惑病。二
破无明。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59c 页

第二有十腹下三十句。内德盈满中。初腹者。含容一
切净法故喻名也。于中。初三约戒净。一离谄。二离伪。
三离佞。次一离贪。次一离痴。次一离垢秽。次一观法
味。次一观离作性。次一乐善行立。次一离有无见。后
一一念包容法界。

二有十藏者。前总明腹。今别显
藏。其犹五藏故。次明尔。此亦取其摄藏之义。于中。初
六下摄众生。后四上摄佛果。前中。初三总摄。一授解。
二令行。三成德入不退法轮故。后三别摄。三聚众生
信根巳定者。赴感同时不增减。于一念令其成就。未
决定者使信心相续坚固不退。于耶定者。起悲为作
未来生信因缘。涅槃众生。虽无菩提之心。法声光明
入毛孔故。而能为作菩提因缘。后四上摄中。一摄佛
十力。二摄四无畏。三摄不共法。四摄佛了知四种境
智。

三有十念者。道通显腹内诸藏。今别明心藏为
最胜故。于中。初二摄善心。一勤策心。二灭恶心。一摧
耶。一除惑。次二成行心坚。一不退。一无著。上六自行。
次二摄生心。一令悟。一慈救等。大梵住心者。梵住即
是四无量也。后二成德心。一深定。一告相。梵本云。室
利靺搓相。

第三从十种被甲下二十句。明身持甲
仗。初十句被身以甲。防敌伤故。表慈悲等以自防护
不令惑贼伤害。于中。初二慈悲甲。次二被愿求甲。次
三被摄生甲。后三被摄德甲。二有十种器仗者。兵刃
通称表施戒等用摧悭等。于中。初五顺仗破垢。次三
违仗破垢。如用贼器仗还以害贼。后二成德建功仗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60a 页
可知。

第四有十种首下七十句。明六根业用行。先明首者。
以身之上故。于中。初一断德。次一敬德。次一解德。次
一福德。次一悲德。次一尊德。后四智慧德。

二有十
眼者。行德净胜照了所缘故。同眼也。于中。初五名同
权教。大乘体用全别。如别章。后五中智眼分别事法
无碍眼者。见理事无碍法界故。一切智眼者。见帝网
境界故。馀可知。

三有十耳者。初二闻顺远音。离于
爱恚。次二舍小欣大。次二悯虚苦离妄乐。次二德圆
行。后二了俗皆真。

四有十种鼻者。领嗅行香依鼻
增故云也。于中。初四闻香体不随境转。次三非但不
随境转。乃复善了知。知身及资具等并转。知彼惑者
此道力也。知有顶香者。此香准此类菩萨闻也。后三
各随所益。一令小住佛智。二令因入果地。三无障碍
愿香得果不舍因行。

五有十种舌者。明语业自在。
依之增善根故也。于中。初五约辨说显德。后五约顺
用显德。

六有十身者。明身业自在应物现形故。于
中。初三现凡夫。次五现三乘身。后二现体用身一用
一体。

七有十种意者。明意业自在。于中。一福。二信。
三解。四知乐。五不离。六离尘。七应时。八释处。九调伏。
十无我我所。

第五有十种行下六十门。明四威仪动止行中。初十
行者。谓发动游行故。于中。初二能闻能说。次一自调。
次二化物。二界各一故。次一成慧。次二化物供养。后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60b 页
二得果存因行。一涅槃即生死故。故不断生死是涅
槃行。一佛功德满仍不舍菩萨行。

二有十种住者。
行有止息故。次明住也。于中。初一住行本。二住行相。
三住正慧。四住定处。五住戒相应行。次二信法近人。
次二智忍圆。后一住果满。

三有十种坐者。四威仪
中次第三故。于中。初四说世主。以表法。后六依名义
以显法。一无畏说。二巧称根。三不退说。四与乐说。五
伏共说。六降魔摧外。

四有十种卧者。四威仪之第
四也。于中。初四表卧是寂嘿义。以显法。次四表卧是
安隐义。显以法。后二表卧是毕无作义。以显法。并思
之可见。

五有十种所住处者。智有所缘处故。前明
能住。此显所住。又前彰身住。今辨心位故也。于中。初
四住四无量。次一住一切度。次三住三空。后二住念
慧满及诸法平等。

六有十种行者。远释云。前行是
利他。今此自利也。正云前明始脩方便故。以乐闻等
为行。今明纯熟脩故。以正念等为行。本疏云。前约身
义。此约心行。若尔何故前十亦有心智行耶。释云。此
经云菩萨身等外事并就内行。以显其相。例皆如是
故。不疑也。今按诸德各解不同。只为经文先未具备。
今既分明。云所行处义。即决定不烦异释。于中。初四
自行。一加行。二觉法理趣。三后智顺佛。四诸度亡相
脩到佛智。次四摄生行。一总举。二同事。三本语示同
贪等后觉悟故。四利行。后二二行成满。上来总五百
二十句。明上第五大段十地位中行相竟。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60c 页

自下大门第六从十种观察下五百一十句。答上第
六因圆果满行。于中分二。初三百二十句。明因圆究
竟行。亦是等觉位。二有十种住兜率天宫下一百九
十句。现果圆满行。亦是妙觉位。就前中三。初有一百
四十门。明因行体性。二从十种义下八十门。明方便
造脩行。三从十种魔下一百门。明因行除障。

就前中二。初四十句明起行方便。二从十种施下明
十度行体。

就前中。初二十句明意业观察。次十句
身业奋迅。后十句语业哮吼。前中。初十种观察者。观
解方便故。善达所行通塞相故。于中。初三观所化。一
知业。二知报。三知根。知而不取相。次六观法宝。一理
事无㝵法。二果法。三教法。四行。五六位法。一灭惑。二
成德。后一化法。

二有十种普观察者。遍审之故。于
中。初六令众生得六度行故。次一顺友教。次一證闻
法。次一拔苦。后一成智。

三有十种奋迅者。梵音也。
翻曰自在无畏。谓如师子王于群兽中得无所畏。出
人往来。无有障碍。于中。御菩萨乘故。言映蔽一切也。
二调心运物故。三兴大法教故。四灭惑故。五摧魔外
道故。六灭惑故。七示法相性故八称根说故。九速说
随乐令喜故。十一念普令各得道果故。

四有十种
师子吼者。决定无畏故也。涅槃云师子吼有十一事。
具说如彼。此下一菩提心。二大悲。三报恩。四坚誓。五
持戒。六求福。七求智。八脩行。九无生忍。十示生。亦是
如说而作。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61a 页

第二有十种净施下一百门明十度行。

初十施者
辍巳惠人故。一一相施。二遂求施。三不虚。四任须。五
不著报。六无不应。七无不施。八离边施。九不舍施。十
亡相施。

二有十种戒者。防十支故。于中。初七自分。
后三约胜进。前中。初三律仪戒。次三摄善戒。于中。一
过劣。二背小。三顺大。后一摄众生戒。巧拨毁禁。名为
微细。后胜进中。亦三聚戒也。

三有十种忍者。于顺
违境。欣耐受故。于中。初三耐怨害忍。忍他三业所恼
故。次三安受苦忍。一舍卑小见。二舍命救物。三勿轻
未知。后四谛察法忍。一见身如幻无苦故不嗔。二若
见自他有犯报故。三见境非实故惑不随起。四若有
能所教别。则诸法有生故。

四有十种精进者。顺理
勤策故。于中。初五明三业精进。一供事尊田。二赞佛
说法。三有三种。一入出诸定。二离诸不实。三进趣佛
智。六不空过精进。七灭惑精进。八智导精进。九平等
精进。十示现八相度生精进。

五有十种禅者。心一
境性故。于中。初二约自他身。显静缘说。次二约处静
缘说。次二约心调寂以显。次二觉悟定体。后二定用。
上初五得定缘。次三定体性。后二定作用。又上八现
法乐住禅。九利益众生。十引发禅。

六有十慧者。委
细决择故也。于中。初三解法。一解因惑果亦然。二解
脱集。一缘至一法生多亦尔。如一色法十缘至时。其
十法共集。各各不同。常知彼所集法。得缘变改。各各
差别。如色既尔。声香等一切法。当知亦然。三缘所起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61b 页
离有无。次四摄生慧。一亡见。二了幻。三雠对。四非耶
小境。后三。一见相知性。于中。一见法身。二见如来藏
性。三诸法实性。四见刹相尽。二持辨善巧利乐究竟。
三得断微细碍著究竟智。

七有十种慈者。与乐意
乐故。于中。一等摄心。二随乐。三同体。四恒念。五令灭
惑。六求佛果。七普照世。八遍救护。九證如法故。此不
同常说。十无所缘證离生真性故。

八有十种悲者。
拔苦作意。于中。一救苦无侣。二代苦无度。三生难处。
令不空闻故。四生善趣。令止放逸故。五为令发心故。
多劫何便虚令发四生。六唯与他乐。七恩不求报。八
离倒。九知法性净。十知诸法如鸟迹以空为性。悲物
不能了故。

九有十种喜者。度物得喜起不离喜作
意故。于中。一度自发心。二庆舍所有。三度化破戒人。
四庆能忍使造恶人。五庆能舍身求法。六庆能欲乐
乐法乐。七庆令众生舍资生乐乐法乐。八庆敬养佛
无厌。九庆他得定。十庆自顺行菩萨道證佛定慧。

十有十种舍者。心无恋著故。于中。一舍敬养。二于轻
毁不瞋。三不为八法染。四于法器待时。于非器不嫌。
五不求二乘因行果法。六恒远顺流。七不称美乘厌
生死。八远离一功障菩萨道语。九小根巳熟大根未
熟待时化。十于菩萨结缘。菩萨成佛时彼方堪化。此
亦待时故。十一菩萨于前二人平等无异故舍。上来
明因行体性竟。

第二有十种义下八十门。明造脩方便行。于中。初四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61c 页
十门明自分行。二从十种明足下四十门。显胜进行。

前中。初十义者。所证旨趣故。依前义以成行故。于
中。一依教行故。二释教故。三思理故。四寂灭故。五离
言故。六世一性故。七诸法无故。八智契无性故。九无
性究竟故。十依断显性故。

二有十种法者。自性轨
持成熟行故。于中。初一称真说行故。次四离障法。次
三离相法。后二对小成行。观本来自性。一舍二乘无
馀。乌波提者。此云有苦。准世亲佛性论第三说。二乘
不得无馀涅槃。以有三种馀。谓无明住地惑未断故。
无漏业未尽故。变易生死未舍故。此即惑业苦在故。
名有苦涅槃。

三有十种福德助道具。此皆成福之
缘故。云助道具也。于中。一劝物发大心。二顺脩十向。
三以正慧教化。四悲心不倦。五能舍身财。六勤脩相
好。七不轻小善。八不蔑小人。九敬养大人。十舍施广
大。

四有十种智慧助道具者。成智因缘故云也。于
中。一近真善友。不违教令。得智名具。下并准之。二调
要顺善。三念善觉恶。涅槃十八云。六念者。念佛法僧
戒施天。六敬者。谓六和敬。身语意戒见行行亦有云施。
有云学。谓身语意同。行慈同。菩萨戒同。正见同。学波
罗蜜故。六坚者。本业上卷云。解行回向十地等觉妙
觉。释曰。准此六坚。即明此经从十地巳后至佛不思
议法品巳前中间诸品。并是等觉位也。承前诸德判
十地巳后诸品俱是十地胜进行。无等觉位者。正由
不见此文及本业经故。此中今正是等觉位也。又此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62a 页
六坚。亦名六种性六忍六慧六观。六坚。谓坚信。坚法。
坚脩。坚顺。坚觉也。六种性谓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
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六忍。谓信忍。法忍。脩忍。正忍。
无垢忍。一切智忍。六慧。谓闻。思。修。无相。照寂。寂照。六
观。谓十住观。十行观。十回向观。十地观。无相观。一切
种智观。广说如彼。十种智者巳如前说。四舍世语论。
远小入大。乐能所證。为乐无厌足。五心专六度行。四
种梵住者具显如前十宫殿初说随顺明法者。随问
为通故。馀文可知。六巳绝欲恚害三种觉故。了第一
义谛心。馀文准知。七观三科如幻焰等非断常无生
灭。八深信寂灭。九恒住止观。生法平等。此彼性离。十
见缘起法故。见一切本来清净。自分行竟。

第二有十种明足下四十门。明胜进行。于中。初十显
明足者。委解曰。明周备称足。又惑闇尽故明也。智用
满故足也。涅槃十八云。云何明行足。明者名得无量
善果。行名脚足。释曰。准此解。彼明行足。即此明足也。
又云善果者。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脚足者名为戒
慧乘戒慧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又明者名咒。
行者名吉。足者名果。又咒者名为解脱。吉者名阿耨
菩提。果者名大般涅槃。又明者名光。行者名业。足者
名果。又光者名不放逸。业者名六波罗蜜。果者名阿
耨菩提。又明者名为三明。一菩萨明。二诸佛明。三无
明明。菩萨明者。即是般若波罗蜜。诸佛明者。即是佛
眼。无明明者。即毕竟空。行者于无量劫。为众生故。脩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62b 页
诸善业。足者明见佛性。释曰。今此正在等觉位中。通
因果也。于中。初七句约行。后三别显。三明可知。

二有十种求法者。依求正法成胜行故。于中。初二离
过。一离曲。一离慢。次一重法。次二为物成戒获安。次
二为菩提涅槃。次二令物发心断疑。后一为满足一
乘。

三有十种明了法者。此菩萨为令所化于法明
了故。此十句皆约利他也。于中。初一童蒙凡夫者。此
不定聚人。未能脩出离行。且随世俗教。令生长人天
善根故。二随信行者。此至相见道十五心中钝根者。
但随他人。信他语。脩行故。三随法者。同前。在十五心
中。然利根解法。自依法行故。此上二人。于七人中及
二十七贤圣中。皆初二也。四第八人者。此有两释。一
云离耶见等八向正见八行。此八行究竟。总名第八
也。一云八谓八解脱也。远离外色拘碍。乃至远离心
之谤逼如痈如箭。皆是离障。弃背名远离。皆对治趣
解脱名为向。第八人者得想受灭人也。或举后摄前。
以胜收劣。总云第八人也。五初果灭众结者。灭八十
八结见所断惑。断恶道生死漏。六第二果人观欲味
是患者。巳断六品故。馀未尽故。七第三果人不乐三
界等者。总意别故。于受生等。断五下分结。不来生欲
界故。八第四果六通八解脱九次第定四辨等。并如
萨遮尼健子第五卷说。此麟角喻宿习力自思脩悟
故。十大智利根乐度物力无畏等满。此等觉菩萨也。

四有十种脩行法者。依法脩行故。于中。一敬重善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62c 页
友。二天觉悟。三常惭愧佛。四常处三有。五脩善毕竟。
六念随大乘心菩萨。七离耶求正。八摧魔及惑业。九
知根说法。乃至令住佛地。十住理事无㝵法界。令灭
惑身净。上来造脩行竟。

第三有十种魔下一百门。明离障行。分二。初五十门
明离障成行。后五十门离障加持。

前中。初二十句明所离障。次十句明离障方便。后二
十句明见佛成行。

初中。初十魔者。与道为障故。于
中。一取蕴担累脩道多碍。二诸惑能障见脩究竟。三
不善诸业皆能障道。四慢高陵物我甚故障。五由见
生故。六与众生作乐三界缘。七由见诸法有实体性
执取。八乐著轻安。九偏于一人情恋著故。法谓所得
法。智即能證智。有智有得是法智障也。

二有十种
魔乐者。前体此用故也。一魔乐生死。此既癈弃亡相
善而集有漏福不得出生死故。是其业也。二恶心施
等。并是有流心福舍恶性等。违菩提心故。成其业。三
求利货法。无心得灯。亦失菩提心。四不乐亡相。亦不
专勤。五远善近恶。乐小入灭。六瞋菩萨求过断供。七
谤法不乐。不重说法。八乐世文词。隐大说小。授深非
器。住耶离正。九亲巳安。远未安。十自高不敬。恼害蔽
固。

三有十种舍离者。对障脩治故云舍离。于中。一
敬养善友。二离自称举。三信深法。四专恒忆佛。五勤
不放逸。六求菩萨法。七说法无倦。八归佛救护。九信
佛加持。十与诸菩萨同善根。

四有十种见佛者。所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63a 页
障既离。佛境现前故云也。于中。一佛虽现世成。而无
所成。如是见佛乃为见佛。二见佛从愿赴感。非但因
生。三为物深信现果雠。如是见佛方为见也。四为令
遗法久住不灭。佛力持住。如是随顺知。名见舍利形
像佛。五为令众生忧悲感慕恋佛善根。故示涅槃。至
实如来不生不灭。如是知者。名见涅槃佛。此见深入
佛境界故。六知佛身无处不至。法界体故。七住第一
义谛心唯识理者。此人见佛不离此心故。八知无依
义者。此人见佛佛證无依成故。无量者于一切法皆
无依故。九本以无性为性。今分明见本性即为见佛。
十佛非自为成。为物作故。今知是随一切意尔。而现
其身者。此人见佛普受者普为随示者此身故。


有十种佛业者。前体。今业故。于中。一一切诸佛皆以
化物为业。二宿于佛种善业。令善觉悟故。三未闻经
谓了义令闻了义故断疑也。四为有我造罪而生疑
悔不能自出。说本无我罪等可得故。缠即现行疑恼
缠心。五为诸惑垢小心等者。乐相严身。令增福灭障
故。六法难闻时令闻普能多益故。七方便去魔难。及
令益故。八不證二我位根未熟者边。不说自證处。九
惑能虽尽不舍菩萨行。十了巳及物本来巳寂。然劝
脩无厌。知无造作。造作不亡。知无相而瞻相。知无师
而求发。知刹空而严净。知无生而化生。不动现通。成
果脩因。知法离言。而常说。示灭更生。此皆权实双行
业。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63b 页

下五十句明离障加持行。于中。初二十句成障离障
行。后三十句明外加持行。前中。初十举障。后十显德。

前中十慢业者。谓恃举于他高举为性。生苦为业。
于中。一于所尊及有德所。心不教故。二于有德及法
亦不敬故。三于所闻妙法。口不称美故。上三及后六
八。准八慢中。是第八憍慢。亦名彻慢。并于所尊境。不
肯敬礼故。四通慢者。谓于等计巳胜。如是心高举为
性。此是慢过慢之异尔。六不赞有德。七自求憍慢也。
高座等者。谓实无德。自谓为有。此耶慢也。八见有德
人嚬戚等者。此同前第六。九见有聪慧等者。此由执
著自体有实主宰。不肯暂屈取长安示。为我慢吞灭
故也。十复有众生等者。此由慢覆心故。于增上法。未
得谓自巳得故。设逢佛世。亦不能亲近。上来若约七
九摄于配属可知。

二有十智业者。显对治行也。前
既知惑今对治故也。于中。初一信因果不亡。二依菩
提心念佛。三敬养善友。四示能所诠。会正违耶。五于
物离我慢想。菩萨为佛。惜法如身。护佛如命。六三业
恒善。七知事理。得事故不坏缘起。离邪见等。八顺脩
十回向。想诸度亡相为母方便父。信心入深直悲中。
九勤集施戒闻慧定等。十勤脩一切佛所赞法。

第二有十种魔所摄持下三十句辨外加持行。就中。
初十句魔摄持者。尽为怨障任持不离障㝵故。于中。
一懈怠背精进。能策万行到菩提故怠为魔摄。二志
示狭劣。是二乘心。此违大菩提。故是魔摄。三脩少行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63c 页
不至佛德海满故。此少行违佛菩萨行海。是魔所摄。
四既一非馀者。梵本中云。但于一处忍受不能遍于
一切处忍受故。五不发广度众生求大菩提愿故。六
同二乘所示故。七速入涅槃故。八不能为物脩苦行
故。九不能为化物久流转故。十疑大乘实伤故。


佛所摄持者。既离耶摄故。佛摄也。于中。初二约菩提
心。一创发为难。一深发数习。次二为起行。次二约悲
智。次二随化悟非即离。后二权实双行也。

三有十
种法所摄持者。舍巳从法故。于中。初四即四法印法。
梵语去殟驮那。此曰印。亦曰标相。谓无常是有为法
标相。苦是有漏法标相。无我是一切法标相。寂静涅
槃是无为法标相。广说如四优陀那菩萨藏经。次二。
知十二缘生。一总相观。一逆顺观。次二知三乘出生。
一小三脱出二乘。一大度摄出大乘。后二知菩提涅
槃。上来总三百二十门。明圆究竟说。

第二住乐天所作一百九十门。明果用圆满行。此等
多约八相现化。以明佛用。于中分六。初二十句明在
天成行。二从十种示现处胎下二十句。明处胎微细
趣行。三从十种生下。明出胎行。四从十种大庄严下。
四十句明在家同俗行。五有十种出家下六十句。明
出家求道行。六有十种成如来力下四十句明成佛
果德行。

就初中。初十在天所作行。后十在天将下时行。


十中。一化欲界天。二化色天。三化三千界众生。四与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64a 页
十方同类菩萨。遥互相共论说下生八相法。五为十
方来集菩萨随其所应说法令善。六善巧降魔。七方
便教化欲界天子。八诣十方佛闻法。九供多佛。十多
身益生。

二在天将下时行者在天事说物降故次
明。故大乘方便经下卷云。菩萨如其本愿。处兜率天
宫。能得阿耨菩提。转于法轮。非为不能。菩萨思惟阎
浮提人不然至此兜率天上听受法教。兜率天能下
阎浮提听法。是故菩萨舍兜率天。于阎浮提成佛。于
中。有十种。一足光灭在触彼令知。二毫光警觉宿在
府缘。三手光严刹从置非器。四膝光觉事令供随逐。
五于心藏室利靺瑳相中放光觉诸力士。六毛孔放
光觉诸助化。七殿光垂照当生之处眷属同生。八楼
阁等光明照母腹。九足光延寿。十少相中光应现八
相。

第二示现处胎有十种事下二十句中。初十句明处
胎。后十句明甚微细趣。前中十种处胎者。于中。一化
小根故。二摄眷属故。三入住出时念不乱故。四现广
益物故。五依愿化众故。六同人处胎故。七令应见机
如瞻镜像。八同类后身悉来集会。九胎中现胜庄严
宫殿。十供佛闻法。

二有十种甚微细趣者。明胎中
广摄幽密难知故。名微细趣。智境心所趣故。于中。一
现本因行。次八现八相。后一现神力。并在胎内时常
现。

第三有十种生者。于右胁出时。有此十种。一离痴乱。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64b 页
二放光明。三未来更无此生。此最后边故。四摄理而
生。五如幻似生。六顿现十方。七具正后二智身生。八
光普觉悟生。九定慧满。十刹益生。

第四以十事现微笑下四十句。明在家行。于中。初十
句明初生未行之前现微笑相故也。于中。一济欲泥
中者。二智眼导盲。三得遍三世身。四智眼观诸天教
化。五接退屈。六令大益。七见佛力。八觉同行。九救滞
流转。十欣得佛光触。

二有十事示行七光者创趣
游行显示自在。于中。一示俱生力。二显在家具轮王
七宝出家具七圣财宝。三满他本愿。四显异人天。五
显超象王等行。六履处皆是金刚。七小即能行。表能
与众生勇力。八表巳具行七觉分故。九显所證得是
无师故。十显世中无双故。

三有十事现处童子地
者。约表无染示学摄生故。于中。初三示具艺能。次二
显三业无过。次二显色力超过。次一令他舍妄乐真。
次一显重法供佛。后一显法光加。

四有十事现处
王宫显行无染。于中。一为化同行䌽女等故。二不同
二乘善根。王宫生故。三显有胜资具故。四顺同浊世
故。五显諠恒静故。六满愿意故。七满父母亲等愿故。
八显示音供佛故。九于宫定时现八相故。十顺护法
故。上来在家行竟。

第五以十事故示现出家下六十门。明舍家求道行。
于中。初十句明出家内。初二为厌舍故。次二显乐胜
道德故。次二显见离言故。次二显离界系家系故。后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64c 页
二顺果同因故。

二为十种事乐行苦行者。明示同
实道摧诸邪见。于中。一有小根众生拘泥。菩萨生在
王宫。未经苦行。何能练神得道。故示彼世。二外道邪
见以自饿为道。菩萨乐饿六年犹不得道。后食乳糜
方悟菩提故。以此激破彼邪见。三化执无业现邪见
众生。如大乘方便经第二卷说。佛于往昔迦叶佛时。
为化外道五人令得无生忍故。次为人骂迦叶言。秃
道人。何有秃道人能得菩提。实以般若观空。而发此
语。乐示现此业。得现不实苦行六年令解。众生信知
一生菩萨方便之业。犹有此现。况我等耶。乃至广说。
四顺五浊者。谓五浊众生皆有重罪。受恼覆心。不得
解脱。为除彼忧。示此业报。令彼念言。菩萨谤佛尚得
解脱。况我等耶。即常悔除。亦如彼说。五策懈怠。六令
求法。七令离欲我乐。八显殊胜者。示此苦行。非是正
故。对显菩萨之胜行也。九根未熟者待时故。

三往
诣道场有十种事者。显舍邪趣正。亦是因满趣果。于
中。初二现处。次一现身。次一觉同行。次二严处。次一
见佛入定成佛。次一八部供养。后一因行满成佛。此
共是趣诣道场时有此十事。

四坐道场有十事。此
处成正觉故也。于中。初二严刹。次一灭苦。次二严坐
处。次二明心量身相。次二住定受加。后一自力加他。

五坐道场时有十种奇持未曾有事者。大果将应。
奇相先现故也。于中。初二诸佛赞加。次二情非情得
向。次二得三昧总持。次二兴供了相。后二身满业普。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65a 页

六坐道场忖观十种义示现降魔者。假对魔怨。显
于胜力故也。依方便经下卷云。若非佛力召至。彼等
何容近佛。为欲界中此最尊。最尊若降。馀皆随伏。波
旬四兵满三十六由旬。周菩提树。言作留难。菩萨住
慈悲智慧。以手指地。一切散坏。八万四千八部大众。
发阿耨菩提心。乃至广说如彼。应知。此是化魔眷属
也。诸天本见魔王现灭。将谓胜佛。为决彼疑故云降
也。于中。初二为众生乐胜故。三调化魔傥故。四为应
以此住化者故。五显菩萨力无等故。六为增满佛者
心勇故。七悯末世故。八显坐道场当有魔娆娆乃起
故。九显善强感劣故。十顺浊世行故。

第六有十种成如来力下四十门明成佛摄化。于中。
初十句成佛。次二十句转法轮。后十句入涅槃。


初中。成如来力者。前降魔当无间道断障也。此当解
脱道證果也。初中魔是恶缘。烦恼是恶因。此二是所
离障。由超过彼之所作业故。显成佛力也。次二得定
自在。次二自他德满。次三三业具。后二同诸佛。一三
业同。二十力同。是故经名如来。不名菩萨也。

二如
来转法轮有十种事。大觉既圆。机熟时至故。开甘露
门。授以正法。馀经此中具梵王请。此略不说。于中。初
十明所转法轮。后十显能转之因。前中若小乘法轮
四谛下。各为有见知明觉四行。今此十行以显无尽。
又彼四行既苦谛下。今此亦应苦十谛下来一百行
法轮也。于中。一具无畏。二出四辨。三说四谛相。四顺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65b 页
无㝵解知。五令闻必信。六信必益。七悉愿持。八色遍
十方。九说无断。十能发道品等也。

三佛转法轮时
以十事故。于众生心中种白清净无空过者。显能
因。是佛无漏清净法界故。云白清法。此等流无漏法。
转入众生心中来。闻熏种子无空过者。既无不从佛
流至众生心。是故无不还證佛也。于中。一由佛本愿
力故。二大悲因故。三常念众生故。四随示说故。五应
时故。六随宜说。七知三世故。八身无等故。九言难测
故。十必开悟故。

四如来作佛事巳观十种义故。示
般涅槃者。化缘既毕。息因归真故。示涅槃也。于中。初
二显有为是患。次二显涅槃为德。次二有为法非可
坏非不可坏。次二显三有与涅槃坚不坚别。次一显
非生法而有生灭。后一应所作巳法尔示灭。经文可
知。上来一百九十句。明第六究竟位中行讫。上来总
辨二千行内。六位差别明大行。第五普贤说分竟。

第七大段明结劝脩学分。于中二。先结义劝脩。二从
佛子此一切菩萨下结名劝学。

前中亦二。先标名
赞胜。后佛子若有众生下赞闻利益。后结名劝学中
二。初显名。后应尊重下劝学。前显名中有十名。一一
切菩萨功德行处者。教诸菩萨生功德之处故。二决
定义华者。结决菩萨行义故。三善入一切法者。令诸
菩萨智契诸法故。四普生一切智者。生诸菩萨智故。
五起诸世间者。依此教行者必超世故。六离二乘道
者。皆菩萨行故。七不兴一切众生菩萨者。此中皆违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65c 页
众生行故。八悉能照了法门者。显诸法门正义故。九
增长出世善根者。所说皆是离相善故。十离世间者。
所行皆非世间摄故。

次劝学中有八法行。可知。

第八大段表瑞證来分中二。先表瑞。后尔时十方下
證来。

前中二。先瑞因二种。佛力故法力故。后正显
瑞二种震动光照。

后證成中三。一诸佛现身赞说。
二勤持。三我等下随喜护持。前中三。先现身赞说。略
举前四名。后劝持可知。随喜中通举自他佛世界护
持中。准上可知。

自下第二大段偈颂分中。总有二百一十五颂半。分
为四节。初有八颂。现其德广难说。二从其心下有一
百三十一颂半明。略示行德差别之相。三从依于佛
智下有四十颂正颂前二千行相略显也。四从虽令
下有三十六颂。颂前结劝脩学。

就初八颂中。每以一颂为一结。即为八事。一多劫苦
行成二利。二所成二利复亡相。三离魔惑业具德灭
痴。四说法现化为物。五令物发心解脱忧恼。六脩六
度四无量。七舍巳益物。八总结广多。

第二略示行德差别中分二。初六十七颂半。明托事
表法行相殊胜。二从一身能示现下六十四颂。明行
用广大。

就前中。有十五种行相。初八颂半。明法树
鸟兽等喻行。二菩萨为商主下四颂。明导迷德惑行。
三菩萨为法王下四颂。明行法轮王行。四菩萨智慧
海下四颂。明大海须弥行。五菩萨如金刚下四颂。明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66a 页
金刚法雨行。六菩萨正法城下五颂。明法城金翅行。
七菩萨正法日下四颂。明日月照临行。八菩萨大法
王下四颂。明法王梵主行。九菩萨自在天下四颂。明
离过成德行。十菩萨方便地下四颂。明四大宝缨行。
十一菩萨德华下四颂。明华香衣帐行。十二菩萨无
㝵乘下四颂。明鹫将灯行。十三菩萨功德河下四颂。
明河船园业行。十四菩萨等于佛下六颂。明等闻佛
果行。十五如是等功德下三颂半。正明障尽德圆行。
馀半颂能劝令听。

后明行用广大中。六十四颂。分为十行。初六颂明三
业深广行。二菩萨身无边下五颂。明供佛受法定慧
行。三示现下四颂。明逆顺行成信满行。四或现声闻
相下五颂。明随类现身难思行。五或现在天宫下八
颂。明八相念劫法师行。六菩萨知众生下六颂半。明
了众生根欲行。七一念得菩提下七颂半明身心迅
用甚深行。八如人睡梦中下六颂。明智悲广大玄绝
行。九观色如聚沫下十一颂。明智德圆明照法行。十
广知下五颂。明结德殊胜无尽行。

第三正颂前二千行法。略举中有三十九颂。即约六
位。分为六段。初四颂。颂前信位中二百门行。二发于
普贤心下四颂。颂前十住位中二百门行。三住持下
六颂。颂前十行位中三百门行。四如实下六颂。颂前
回向位中三百门行。五诸身及身业下十颂。颂前十
地位中五百门行。六遍观下十九颂。颂前因圆果满
离世间品第三十八 第 866b 页
究竟位中五百门行。

第四约观脩学中有四十七颂分三。初一颂总结所
说。谓结前二千行。名说少分。二虽令下三十二颂。颂
前别结德用。三末后四颂。结广劝脩。就前别结中二。
先二十一颂别结德用广大。二身语下十一颂别结
行德殊胜。前中分五。初五颂明于刹自在。二无量铁
围下六颂。明三业自在。三过去一切下三颂。明三世
间自在。四深知下五颂。明身智自在。五示现下二颂。
结自在无尽。二别结行德殊胜中三。初六颂明轮王
七宝城郭等。二总持下三颂。明林泉游观等。三此诸
下二颂结上诸行多劫脩得。三末后四颂中。初二结
德无尽。后二举益劝脩。上来略释离世间品了。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卷第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