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09a 页
续华严略疏刊定记卷第十二
** 十定品第二十七
将释此品。四门同前。
初释名中二。先解会名。后明品称。
前中。此名重会
普光明殿会。谓前第二会。巳于此会。今复来此。故云
重会。普光等言。义如前说。何重此耶。前来历会答问。
问是此起。今答将结归于本。故还来此。又显果不离
因故。得果不舍因。异二乘故出现。所说何结归耶。因
前方成出现世故。此正得果不舍因也。
后释品中
二。先得名。后释名。前中。按梵本内。名为如来十三昧
品。具三昧与定。虽非敌对。然以三昧离于沈掉。专注
一境。持心不散。是定住义。故以等持而名为定。如来
两字。译家在略。此虽菩萨定。由是等觉。亦得名如来
故。依十标称。带数释也。别行经本名等目菩萨所得
三昧经。
第二来意中二。先会来者。谓前说十地正位。今辨位
后胜进及所成果。或前明十地位。今显等觉位及妙
觉位。故来也。问胜进等觉。今此依何。
答二俱无碍。
所以然者。此但名殊而行相无别。约开合故。诸教说
异。谓仁王经以第十地位中位后二行合故。不立胜
进。亦无等觉故。彼上卷教化品云。五忍是菩萨法。伏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09b 页
忍上中下。信忍上中下。顺忍上中下。无生忍上中下。
寂灭忍上中下。乃至云寂灭忍。佛与菩萨。同用此忍。
入金刚三昧。下忍中行名为菩萨。上忍中行名为萨
婆若。共观第一义谛。释曰。寂灭忍。既唯有上下。佛与
第十地。同用此忍。即明不立等觉位也。若依本业经。
开彼二行。立等觉位故。彼上卷初品诸菩萨请云开
示我意。佛本缨络。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无垢地妙
觉地。为我说要等。云云。又贤圣学观品云。六种性者。
所谓习种性。性种性。道种性。圣种性。等觉性。妙觉性。
复名六坚六忍六慧六观。并十住等六位名。总有六
六三十六名。名名差别。广说如彼。瑜伽亦同。开出等
觉故说八义。与佛不同。若依此经。自有两种。一同
前仁王及馀教说。唯立五位故。此品等所明行相既
异地中又非佛果。然不别标等觉之称。虽此后文说
此菩萨即名佛等。然云于此十大三昧得成就者也。
二同前本业瑜伽等说。许有六位。具标其称故。下离
世间品说十种智慧助道。其第三中云。常随顺住六
坚固法。如前具显。由是此位应名等觉也。问此位菩
萨既名等觉。即是佛齐更有何劣。非妙觉耶。
答依
仁王经。与佛同用寂灭忍入金刚定中。但得其下忍。
不得上忍。故不名佛。又云无相名萨云若觉。有相名
等觉故。又瑜伽菩萨地云。此菩萨虽巳脩行功德海
满。由未能舍三种法故。不名妙觉。一由未能舍劣无
漏法。二由未舍白净无记法。三由未舍有漏善法。谓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09c 页
佛身不得有劣法故。不得有无记法故。不得有有漏
法故。此三不障道故。能至于此障佛果故。于此须舍。
舍此三巳。方名妙觉。二品来中有二义。一此品是
十地后胜进行。六品中第一故。二其六品明等觉位
行。前明十地位行。今辨等觉行中初品故。先来也。
第三宗趣中。先会宗者。显第十地胜进行相并其果
相为宗。明生解因果及与出现因果所依为趣。
第四释文者。就此会中。有十一品经。于中。前九品明
生解因修及所成果。后二品明出现因果。前中初六
品。明第十地胜进行亦等觉位行。后三品明佛果德
相。前中分五。一初二品明业用广大。二次一品明行
相深奥。三次一品约能数数显所数多行。四次一品
约时以彰行广。五后一品约处以明行遍。就初二品。
即分为二。前一品依定时用。后一品据智辨用。
就前品中。分为三分。一序分。二尔时普眼下明请分。
三普眼普贤菩萨下明示说者分。
就初中二。先辨时主处等三种成就。后与十佛刹下
明众成就。
前中二。初总相举三种成就。后始成等
下别显时等三种成就。前总相释具如初会。后别显
中。初始成等约主显时。亦如上释。二于普光下约主
显处。问此会既在普光明殿。何故经首云阿兰等。
答此义如上第二会初巳广分别。三入刹那下。别叹
主成就中。十二句分四。一明能现。二现如来下明所
现。三能合下明益物。四恒住下总结现因。初中二句。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10a 页
初一显定名体是能发起。后一辨智及通。是所发起。
前中名刹那际者。有二义故。一为显所说行相。是于
有为界修行。行至后边际故。本业下卷云。菩萨尔时
住大寂门中品忍观功行满足登大山台。乃至云。唯
有累果无常生灭。行过十地。解与佛同。坐佛坐处。其
智见常无常一切法境界。当知如佛名为学佛。下地
一切菩萨。于此菩萨。不能别知。于佛名菩萨。于此下
菩萨名为佛。二为说有为行相即真际故。后所发起
中二。初一显正体智。故云一切。后一明佛神通。故云
自也。此通为二能。一能显自三业。二能令他见不应
见故。不应见有二种。一上非下境故。二意业非眼境
故。二次二所现中七句。于中。初三身业。先一总举。后
二别显。别中前一无障。后一无著。问佛身元不隐。何
故言现耶。
答现其身中三业作用故。初但云身者。
言总意别故。次二意业中。前一离缘外境。后一内住
于止。次一身业。谓福慧内充而外威敬畏。后一意业。
谓常处世而不著世。三次二益物中。初一正明令见
闻悟益不应见见故。后一益悟应时。谓感赴合符。然
有二种。一称根渐顿故曰随宜。二相会如期故云不
失于时。四末后一句结总上所现不离定心定心恒
住一法性故。上来辨三成就竟。
第二明众成就中五。一举数。同前会释。二靡不下叹
德。三其名下列名。四如是等下结数。五往昔下集意。
就第二叹德中。十句分二。初五叹自分德。后五叹胜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10b 页
进德。前中初一时位极故云灌顶。若依仁王经。此是
第十地。若依本业经。则为等觉位。此经通二。广如前
说。二行脩满足。如文可知。三明所具之行深而且广。
此行既广无边量也。四成就大定普见无涯故。云获
诸等。上明自德深广。五大悲等明悲德广大利物难
量。后明胜进德中五句。初三同佛三业。一身通用同
佛果。二深智入际语演实义。三意业种智降伏四魔。
后二明无住行。初释后结。前中不住涅槃故入世间
也。不住世间故心恒寂也。下句结德属人。此是彼菩
萨无住解脱。三列各。四结数。并可知。五集意者。谓此
皆是往昔与佛同行。故令预会。馀同前。序分说竟。
自下第二大段。明请分中四。一普眼请问。二佛言普
眼下许问。三普眼菩萨言下正显所问。四佛言善哉
下叹问利益。
第三大段。明示说法者分中二。先示法所属人。后尔
时如来下答前所问法。
前中。文有十段。一示人令
问。二尔时会中下闻名获益。三尔时普眼白佛下重
问重示。四佛言如是善男下显普质德深不见。五尔
时普眼菩萨闻下闻普贤德获三昧益。六佛言如是
如是下重显普贤解脱自在。七善男子若有下见闻
普贤获益。八尔时普眼及一切下众于普贤渴仰。九
尔时佛告普眼下教起方便。十尔时普贤下为现令
见。
就初段中三。一示入令问。于中复三。一示其处。
二巳能下叹德。三汝应下教问。初中可知。二叹德中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10c 页
十句。一成胜通。二出过下最上难过。三从于下两行
生身。四大愿巳净。五行成不退。六度。七据。八辨。九悲
益物。十本愿无尽。三教问中令见其意故。
第二段
中三。初得十种益。二其请下希欲见然不见。三此由
下释隐所以。为欲令希仰普贤重获胜益。
第三中
同前不见可知。
第四中二。初徵不见。后善男子下
释为德深不见。有十句。一住离言真如故。云甚深不
可说。二智德无边。三大定奋迅。四胜通自在。五入最
清净无碍际。一切三世间等并在其内。六生十力智。
七法性为藏。一切三世间等并在其内。八诸佛共与
力。九念顷證诸佛平等智。十是故下总结不见。
第
五中普眼闻普贤深德。获三昧。即用此定。观彼不见。
白佛申意。
第六中三。一初一句标不思解脱。二普
眼于汝下以法喻。于中二。先喻况。后佛言下法说。前
中二。先问。后答。问意云幻字中诸相住处有能说耶。
答意云幻相无实。彼无住处。故云不也。后法说中
二。先牒前幻相。是虚假粗浅境界犹不可说。普贤三
业俱秘密境而可入见。入谓意识观察趣入。见谓眼
睹。三何以下重徵释前能入是言。于中二。先徵。后普
贤下释。前徵意云。普贤既是因位。有何深德。不可入
见。后释中十一句分二。初一句总。后十句别。总中三。
一赞德深超言虑。二赞德广过数量。三过量故。不可
具述。俱应举要而言。别中。一以金等者。慧力威猛照
相。皆云如世执金刚杵者。以杵拟须弥等使碎为尘。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11a 页
此亦如是。如上文云。以金刚智。普照境界。同一法性。
是也。二于刹常行而无行。由前慧力故。三无住者。义
如行释。上三据依果辨。四知众生身等者。身相泯故。
五无去来者。于刹中能行者不可得故。上二约正报
说。六得通名无断尽者。化用无息故。无差别者。平等
化故。自在者。所作无碍故。七无依者。通加行心回寄
首离根境识故。八无作者。离于功用成辨业故。九无
动转者。往还变现相故。十至于等者。法界无馀故。上
来十句。初举普入。末举至际。是举要言之。所馀无量。
略而不论。
第七中明于普贤见闻等十种事皆益
不空。文易可知。
第八中众于普贤。心渴。口称。身礼。
并亦可解。
第九中二。先教。后行。前中二。初十句明
正教。后若能下总结。正教中。一教礼求请。二普观十
方。三想念其人。四思遍法界。五欣德厌失。六誓同行
愿。七入不二法门。八身普现在。九悉知下知法器。十
遍一切下遍修普行。后总结可知。第二行中。谓依教
而行尔。
第十中有四。一以解脱力为现色身者难
见巳表得应现故。二令彼下正明得见。于中四。一见
在此处。二见馀处来。三见彼说法。略明五种。一说行
法。二说佛后得智随世俗方便化。三明菩萨通。四说
菩萨威德。五现三世佛境。四是时普眼下。众菩萨见
普贤身及前状巳喜跃顶礼尊如见佛。三是时以佛
下。其文两势。一由众见普贤现身等状庆喜之瑞。二
为普贤将说十定。豫先瑞应。虽通二种。今且依后。文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11b 页
中二。先明瑞因。后自然下正明瑞应。前中可知。后瑞
应中七。一兴云雨物。故云雨云。先总。后别。可知。二不
可说下动刹。三奏下鼓乐。四放下放光。五令下息苦。
六严下净刹。七令不可说下益众。于中三。一创相应
者名入。二先巳习者名成。三久修者圆满。四尔时普
眼下叹普贤德。于中二。先普眼叹。后如来印述。前中
十句。约人住位。以显其德。皆是果位名字。初名如前
释。二除佛所馀无与齐等。三众恶巳断。四众德无退
异二我故。五等现众生。六言教真实。七大悲随俗。八
大智称如。九善巧调御。十解脱业用。后如来印述中。
亦有十德。于中二。先印述。后普贤下正显。显中二。初
总显无数。后所谓下别说十种。皆约数数。显其多德。
数名如阿僧祇品说。一誓愿。二法财。三戒。四忍。五身
业应感。六语业称扬三宝。七意业思法。八但显数不
明德。九同诸佛德。十无尽善根。上来答第一示
法所属人问竟。
第二答前所问法中二。初列名。叹胜佛教令说。即为
本分。二尔时普贤菩萨承如来下依教广陈。即为说
分。
前中四。一举益令说。二何者下列名示法。三此十下
叹其功德。四是故普贤下结劝令说。
初中二。先佛诫普贤说益此众。后诸菩萨下后益三
世菩萨令出离。前中初始善入。后终令成满
普贤行愿。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11c 页
二列名中。此十定是因满者之定故。皆云大。显定加
行共为名故。皆结云三昧善巧智。列普光等名。即为
答前何定问也。显其十数。答前几定问也。一普光明
者。有二义。由住此定。了知身心无有实体。其身普住
一切佛境。以佛智光明。修菩提行故。二由住此定。观
察法身。见诸世间。普入其身。于中明见一切世间及
世间法。释曰。普是外境。光明是内智。虽有两释。前释
为胜。二妙光明者。由住此定。能现多身。放多光明。现
多妙用故。三次第遍往诸佛国土神通者。菩萨由住
此定。能以神通。遍往十方。各过阿僧祇刹尘刹中。皆
入此定故。四清净深心行者。由住此定。能知一一佛
身等众生数。见阿僧祇世界尘数如来。一一佛所。皆
以深重清净心。种种供佛。请法称赞故。五知过去庄
严藏者。此菩萨住此定故。能知诸佛出世。即为庄严
国界。从佛出生无尽善法。是故佛即是藏。依过去门。
显佛比德故。名为过去庄严藏。亦名过去清净藏者。
佛是清净者故。能净世间故。馀如前说。六智光明藏
者。由此菩萨住此定故。能知未来一切世界一切劫
中佛所有事业。能以智慧。皆悉了知。依智起于照用
故。曰光明。七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者。此菩萨住此
定故。于现在世。能次第入十方世界。皆见诸佛示现
种种佛事利益世间。八一切众生差别身者。此菩萨
住此定故。入定起定内身入外身起外身入内身起
等。差别多门。虽亦通依三种世间。且依众生一相而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12a 页
说。九法界自在者。菩萨住此定故。知事法界边际与
理法界边际不一不异。得如是知见自在无碍故。十
无碍轮者。此有二义。一由此菩萨入此定时。能住无
碍三业等。能圆满佛果。即初十句。释无碍义。得菩萨
下十。一一句牒前起后能成圆满佛果释轮义。二但
取初十句。释无碍轮。谓住前九种无碍故。能成就第
十转无碍清净法轮也。
三叹德中三。初总叹。谓大人能入三世间说。二若诸
下别叹行人所得功德。三是故普贤下结劝令说。别
叹行人德中二。先明受行。后如是之人下显得益。前
中略举四种。一于十定深生爱乐。二尊崇贵重。三习
学修行。四精勤不懈。后明得益中五。一上同佛果。二
此菩萨下周遍普入。三此是诸菩萨下明该摄诸法。
四若菩萨入此下明胜德无限。五得法界故下明智
德自在。此五段中各有十种。初中十种。皆是佛果异
名。准释可知。二周遍普入十中。一普入世界通帝网
等处下诸句皆通帝网准知。二普入众生界。三普入
法身。四普入即理之事法界。五普近三宝。初佛。次法。
法中二。后僧之中二。六普得三世佛知。七普知三世
法。八普说佛教。九普转法轮。十普成菩提。三该摄诸
法十中摄为五。初二境智一对。次二因果一对。次二
三业一对。次二佛法一对。后二严土摄生一对。四胜
德无限十中。一称法界力故云无尽。二行等虚空。三
位齐法王。四智无不达。五十力圆满。六心无不寂。七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12b 页
大悲自在。八智力有馀。名为丈夫。九燃正法灯。破无
明闇。十结德无尽非二乘了。五智德自在十中。一理
智不动。二量智随俗。三无相入相。四得种性家生。五
说别了无。六法施知时。七开悟名智。八摄生令净。九
示得果而不舍因。十得果智巧现通。
四结劝令说。可知。上来本分竟。
第二说分中三。一承旨总告。二佛子云何下别释十
定。三末云佛子此是下总结。
初总可知。
二别释
中十定。则为十分。一一分中复各三分。谓徵名释义
结名。
就初定中。初徵可知。二别释中四。一智无尽。二佛子
此菩萨摩诃萨发下明无边心。三佛子此菩萨摩诃
萨有十种入三下明入定差别。四佛子此菩萨摩诃
萨有十种入大下明入定善巧智。于此四中。末后一
段文。明入定方便。次前一段明定业用。又次前两段
明定利益。此四段文。倒安布者。随方语言仪式异故。
未回文也。今且依文。次第解释。于四段中。各有十种。
就初两段二十种同辨定益中。初十明智无尽。后十
明发无边心。前中。初二品能化所化智无尽。次二任
运应现照彻无性智无尽。初二善摄不退智无尽。次
二能转所转智无尽。后二始修智无尽。后明发十种
无边心中。初二救生事佛。次二供佛见佛。次二转法
现通。次二为得果不舍因。以入微细智说法。次二入
佛不思境。于佛辨起志乐领受法。末后一现自在身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12c 页
入一切佛会。此增数十故。三明定业用十中。约诸方
入出不同故。云差别。从加行心。共名故。复云智其十
种者。约四方四维方及上下方相望入出故。四明定
方便善巧智十种中二。先十种法说。后佛子如罗睺
下喻况。前中十内。一依定起巧智现大莲华。二身遍
华坐。三身内现大千界。以是百亿个百亿故重言尔。
此数亦合著小百亿成大百亿也。六于彼下现菩萨
修行。七一一菩萨下牒行生胜解故。云决定解。八一
一决定下牒解令根性满。九一一根下牒根成法业。
十就所现总结自在。后喻况中二。初脩罗自在喻。后
佛子譬如比丘下观身不净喻。前中二。先喻。后法。何
况菩萨说法。以劣况胜。前喻可知。后法说以劣显胜。
于中十句。初五句约喻显法。后见如实下五句。就法
辨德。可知。二观身不净喻中。有法喻合。并可知。上来
释说。是名下结名。可知。释初定竟。
第二妙觉定中三。初徵。次释。后结。初徵可知。次释中
二。
初就法说。后约喻辨。前中十句。明妙光定力。令
菩萨身于诸世界能入能纳。于中。前六重身云重入
为调伏众生。七是为下别明所知所入诸杂世界。八
是诸世界亦悉下明即彼所入世界还即入于菩萨
身内。九身所入界界亦入自界内身中。而无杂乱。十
种种法亦不坏灭。
后约喻辨说中。有六喻。一宝山
光影喻。二佛子譬如幻下明幻现时处喻。三如有幻
师下时幻事不坏本法喻。四如世幻者下明幻必依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13a 页
处喻。五菩萨摩诃萨得不思议下明同佛幻智喻。六
如彼幻师下明幻师不迷幻事喻。
就初喻中二。先喻显。后佛子菩萨下法合。前中有四。
一日照七宝山现影后照山间水内影现。二其宝山
上巳下明山上日影共山间水日影互相照现故。云
更相影现。三或说下明相现名出入。谓此影现彼此
名出。彼名入。彼影现此。准之。又本日出时。谓从山等
处出。本日没时谓于山等处入。四但此下时互无初
际。体实非有。相现非无。不住山等。结山上也。不住水
等。结山间也。次法合中二。先明相入而不坏。后观一
切下释所由。以世界在身内。不坏世界。不灭诸法。又
以世界在身中故。云不住世界内以身还在身内世
界中。故云不住世界外。以同时俱现。即不住内外世
界。与身不可分别故。云无所分别。而亦不坏世界本
相。后释所由中。谓一相无相故得相入。虽无相而不
灭虚相故恒不坏也。真性不碍于虚相故。云住真恒
不舍也。此是法性融通门也。
第二喻中。先喻。后菩萨摩诃萨下法合。前中四。一总
举幻事。二别显幻时长短。三随其下明幻处。四不以
下彰幻与本法互不相碍。后法合中五。一此云现者。
准下结中。能以无数刹入一刹。二其阿僧下明彼刹
中三世间染净人物等同入也。三菩萨于此下明入
时相状。四何以故下徵释所由。五佛子菩萨如是下
结成上义。初二段可知。三入时相状中二。先明能见。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13b 页
后不以下明所现。前中三。初一句总标。次五句别显。
后一句总结。初云菩萨于此者。于此多刹入一刹也。
别中。普明见者。谓同时顿见前三世间净染人物等
故。下普字并准此。二入者顿见入故。三观者。顿观诸
刹佛会故。四慧者。顿闻诸刹佛说法。顿思惟故。五了
者。既思惟巳。顿解了故。后总结。云以无尽智者。常智
故。如实智者。称境知故。后所现中两句。先明多入于
一一不为多所逼破。后显一容于多多不为一所损
灭也。四徵释所由中二。先徵。意云以何义多入于少。
各本相如故。而不相坏故。后释中有九义。约九观九
名以显。若开第一第五中各二名。则名有十一也。其
我差别名。诸圣教中。或依人执说。或约法执说。今此
通二。显二无我。初云菩萨知等者。二无我观也。入无
命法者。法无我也。谓命是不相应行法。行蕴所摄故。
智度论云。命谓计有我众生等命根成就故。言众生
者。显五蕴故。无作法者者。人无我也。智度云。作者谓
计有我人用手足等作众事故。入字通人法两处。谓
俱證会故。二菩萨于一切等者无诤观也。谓勤修二
无我行时。不见人法中有二相之诤故。住无我法者。
瑜伽云。我谓于五取蕴我我所现行故。今此言无。照
彼空故。二菩萨如实等者。缘起观也。照身从众缘而
起。无能起者故。云如实见身也。住无众生法者。智度
云。众生见谓计有我人依于五阴和合而生故。今照
彼阴无和合故。智住此理故。云住。住亦名行。行此理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13c 页
故。四菩萨知等者。无生观也。观有为法刹那生灭。不
得自在。何能为因。而生于果。补特伽罗者。瑜伽释云。
数数往取诸趣无厌故。谓不厌其果而数数造因。造
因故数受其果。令知彼唯是一聚有为生灭。了无造
因往趣之者。五菩萨知法等者。性平等观也。意生者。
勘梵本中。名摩努阇。谓有作此计云。我是意生者。依
止于意。或高或下生故。摩纳婆者。此云儒童。谓少小
而有学植者。仍要是四姓中婆罗门种。不尔虽小有
学。但名俱摩罗。此云童子也。今此知诸法性平等故。
意生高下。及四姓中高皆不可得故。并云无。以其二
名义类同故一处列也。六菩萨知一切者。等性寂观
也。菩萨观无明风击藏识海。虽生死洪涉烂汗三界。
而有为本寂初未尝动。七菩萨知一切一相者。无相
观也。住无分别法者。分别亦是差别之言。谓一切法
同一无相故。名一相。一相故无差别。相通体相及相
状相。上来七门。是会相归性。显理事无碍。便显事事
无碍。依展转说。八菩萨知法界等者。法界无差别观
也。谓即理之事。此彼互望。相有差别。由解脱业用。令
互镕融。相即在等。同一无碍。名无差别。住不思等者。
从无碍业用为名。亦通德相。文云菩萨知故。此正合
前多入于一事事无碍法界。九菩萨勤等者。大悲观
也。是前菩萨勤以方便对应度者。现此事事无碍境
界。是极大悲调机也。此位菩萨宁有勤耶。虽无功用。
约化不息。名为勤尔。五结成上义中三。初牒前然现。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14a 页
二智无数下略明前三世间净染人物等。三亦自见
下明无碍行相。初中可知。二中五。一牒前诸国土无
量众生等。二无数菩萨者。牒前菩萨众会等。三观无
数佛等者。牒诸佛出兴。四彼诸如来所说等者。显前
句中佛兴说法。五诸菩萨等者。显前菩萨句众会总
法。此则略牒结也。三明无碍行相中二。先明行相。后
常勤下明修观。前中三。一此菩萨自身在自定境界
中二。然不舍下显法界无碍体用。谓体一故不舍此
彼。不碍用故见在此彼。约体不异。约用不一。二彼身
下唯就体显不异。三入法界故一句结归所依。谓菩
萨见身及处得此不一不异。无障碍者。由證入法界
无碍体用故也。
第三喻中二。先喻说。后菩萨摩诃萨下法合。喻中可
知。法合中二。先正合喻。后菩萨了知下。类知诸法皆
同幻化。于中二。先总。后知法下别。别中七句。三重展
转递起。一牒前起后。谓由知世幻故。知此能知智亦
幻。二由了能知智幻故。此智起业用亦幻。三由知智
及业幻故。后以幻智观所起业用也。
第四喻中。先喻。后菩萨摩诃萨下法合。喻说可知。法
合中。世间依空。合彼依所。有标起徵释。可知。此中虚
空是真性之空是非事虚空也。菩萨能于空中见世。
亦能于空修业者。以了如幻。于无处现有故。又一念
现多。不令念广者。皆如上幻与本法无碍故也。
第五喻中三。先法说。次思惟下喻显。后决定下法合。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14b 页
初中三句。一明所住神力业用究竟故。云到彼岸。二
住幻际者。际谓边际。智契即有即无之理极处也。三
于世中诸法。并在幻数。菩萨善达故。云入也。二喻显
中四句分二。先一句总。后三句别显。前中凡所思莫
不皆然故。又此幻法恒不离心故。云思惟也。别中一
不违幻世者。不碍存也。尽幻知者。不碍亡也。凡是幻
法。要具此二义。是故约境智。互举存泯。理实齐具。二
了知下明境智不异也。三决定下心是幻法不可其
边际也。次如诸下引佛幻智为喻。后摩诃萨下合法。
同喻可知。
第六喻中。先喻。意云幻师身虽不同彼幻。而明了于
幻。后法中。菩萨心虽不我入法。而明了于法。离常断
故。不坏真俗故。后结可知。上来第二定了。
第三次第遍往诸佛国土神通定中三。先徵。次释。后
结。初徵可知。次释中三。谓法喻合。中五。一于一切处
入定。二或刹那下于一切时入定。三若久下总结差
别。四菩萨于彼下明不起心念。五虽离下不癈起用。
并可知。第三竟。
第四清净深心行定中三。先徵。次释。后结。初徵可知。
次释中二。先法说。后佛子如散动下喻显。前中三。初
广知诸佛。次于彼下广兴供养。后然于下了无所得。
就供养中二。先十种外事供。后于彼一一下明内三
业供。初身业。次语业。后入下意业。后了无所得中可
知。第二喻显中有三喻。初明应念无知喻。喻合可知。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14c 页
二如日中下明阳焰非水似水喻。喻合可知。三佛子
此三昧名为下。寤忆梦事喻。有法喻合。合中二。初合
不忘。后而以此下明以所忆法利益众生。后结名可
知。第四定竟。
第五知过法庄严藏定中三。先徵。次释。后结。初徵可
知。次释中五。一知过去佛出现所作次第之相。有十
句。可知。二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得下。明增广智。前所
知刹益。于中十句内。第五云知法者。有二义。一知教
法。二知世出世法。馀并可知。三佛子此三昧名下。明
一念入劫。从少至多。有十三重。可知。四佛子彼菩萨
下。明虽入过去定而不灭现在法。亦不作功用缘于
过去故。云不缘过去。何以不灭现在者。若灭现在者。
即无过去可缘。所以者何。九世尚即一念。一念即是
九世。况唯过去与现。不俱耶。五明出定获益中三。初
总辨举数。谓位终成果名领受不思灌顶法。二属巳
名得。三得净治名清净。四究竟名成就。五契合名入。
六證会。七圆满。八住持。九平等普知。十三轮净者。三
业离障也。二何等下别中十内。初四是四无碍解。可
知。二心言无失。次二于未受苦者为依令免。巳受苦
者救令得脱。后二因善胜果位妙。三结得时达。法喻
合可知。结名易解。第五定竟。
第六智光明藏定中三。初徵。次释。后结。初徵可知。次
释中有十门。前六正明此定业用。后四明住定得益。
前中初一总知未来诸佛。二所谓下别知名号。有九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15a 页
句。三常出现下。明佛所作事业有十二句。初二出现
利生。次二作法王。绍继先佛。及降魔伏外等。次二说
世出世福。次二说进善治恶正分者。善恶二分中。善
是自分故。次二明于相修无相。后二位满成果。四彼
诸如来下明智。彼佛因圆果满十句可知。五彼诸如
来名姓下时亦知彼佛出生名姓所作事说入涅槃
等。六此菩萨下。于一念中能入如是无尽劫者。释上
所知未来诸佛所出劫数故。言入大千世界尘数劫
入佛刹尘数劫。此文须梵本准第八定中。从大千后
至百千亿那由他大千界故。上来正明三昧事毕。后
四门明住定得益者。一得入持门益。二佛子菩萨摩
诃萨住此下得善功益。上二自利也。三佛子菩萨摩
诃萨如是下得不空益。四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下
敬养益。上二利他也。初中有十种。一心忆持佛佛护
念故。二心住持法得总持辨。三住持行令愿满。四神
力无能伏。五智力持所行法无碍。六以悲持法为物
说故。七巧持句字令法明净。八不畏生死流转。即受
生三界。名师子受生法持。谓心如此勇猛。大菩提志。
不避淤泥。方出淤泥也。九以智力持行不休息也。十
善友力任持净多机故。十一无住之力所持能入多
劫。十二以善巧智知诸法性净。此不入法之力任持
也。二法得善巧益中有三。初法说。次佛子譬如日出
下喻显。后此大三昧下法合。初中有十二种。初二巧
住时处处。次三巧知众生根类。次三巧知众生根行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15b 页
思念。次二巧知说法及佛兴。后二巧知通慧。次喻显
中。明日光无念喻。后法合可知。三得不空益中十种。
谓若有众生。于此菩萨三业所作见闻同住等。皆获
胜益。无空过者。故名不空。其文易可知。四由于众生
有此不空益故。遂得天等十王贺恩供养并易了。第
六定竟。
第七了知一切世界佛庄严定中三。初徵。次释。后结。
初中两重徵者。初徵义。后徵名。后释义中。先释其名。
后为释义。谓住此定故。能次第入十方世界。是了知
一切世界也。皆见诸佛出兴现神力等。是佛庄严也。
于中二。先明此定体。后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三昧
成就下。明得定利益。前中八。一明住此定能入十方
世界者。是现在世界。以异前二定明过未故也。二皆
见下。明于彼十方诸世界中广见诸佛出现业用十
事。然非是一佛有十事。乃至通十方多佛。同皆有此。
为显无尽故。明十也。下诸门并准此知。三亦见诸佛
众会下。明见诸佛眷属徒众所被机等。十类差别可知。
四亦见众会其量下。见众会多少。数量不同。二十门
欠一可知。五亦见诸佛于彼下。见彼诸佛各于自众
会中。各示异相。以化众生故。云种种相。住时多少故
云种种时等。十种并准可知。六菩萨摩诃萨亦见自
往彼下。明菩萨往诸众中。或说法持法。乃至自见入
诸法等十九门。七如是见时下。明在定虽见而心不
动。亦无分别。法喻合。法中八句可知。喻中明所诠诸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15c 页
法自不能分别自性。然不舍自性。能诠音声名字亦
尔。不自分别。亦不灭名字。合中从后合不舍于行行。
谓菩萨自行合自性不舍舍。随世所作合名字不灭
也。而于此二无所著者。合前二住各无分别也。八佛
子菩萨摩诃萨见佛无量光色下。明见佛色量不同。
于中五。初见分明。二或见佛身种种光下。十种明见
佛身色不同。三或见佛具量下。明见佛身分量不同。
四佛子菩萨如是见下。约所见佛身色形业用。五佛
子菩萨如是见于佛身下。明见有差别佛无增减。于
中有三喻。一空无增减喻。世人将芥子桧中虚空。与
多世界中虚空。宽狭不同。而真空不尔随事大小。理
各无限。亦无二相。故无增减。合喻可知。二月无增减
喻。法合可知。三受生心现喻。谓善业见净。法合可知。
梵本中云譬如众生命终之后。将欲受生。忆念所从
心净无碍。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住此三昧。以佛智
故。知诸世界种种庄严心净无碍。佛子下同。上来时
三昧体用竟。第二明得定利益中。有七种。一得速成
行愿益十句准释可知。二佛子此菩萨下得法印同
佛益十种中。初二福慧同。次二二谛境同。次二体用
同。次二无住同。上句不住生死。下句不住涅槃。后二
善巧平等同。三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此下。明以德
成人益。于中二。初总标定名。显修成憱。后是老师下。
正明其益。于中。皆先标人者。后释德用。初二为一对。
一自德不由他。二大志能悟他。次二为一对。一内达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16a 页
性净。二外救世间。次二为一对。一安慰恐怖。二令住
种性。次二为一对。一智实。二言实。后二为一对。一法
藏内满。二法雨外洒。四佛譬如下。得广大知藏益。于
中二。先喻。后法。喻中明天帝髻珠喻。有十胜相。可知。
法中十内。初二照刹知生智。次二变化入佛身智。次
二佛法净法智。次二令入法身见法智。后二到岸无
馀智。五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下。得寂净威德身益。
谓身放光。及变化现自在故名也。十中。一照刹。二令
净。三调生。四近佛。五事佛。六供佛调生。七成就众生。
八远方请法。九令见闻不空。十开秘密法。六佛子菩
萨摩诃萨得此下。明得利他圆满益。于中二。先牒前
起后。后何等为十下。明正显。显中十益。初二令见佛
信佛。次二令闻法知刹。次二令见佛力业力。次二令
定圆入佛净境。后二令发心智圆。梵本中云。能令众
生得十种加持圆满。七佛子菩萨摩诃萨令众生下。
明转利他令得作佛事益。于中二。先牒前起后。后何
等为十下正显。显中。初二以声色开觉众生。次二内
以忆念。外动世界。次二觉中方便梦中现相。次二以
光照修行。次二以成佛转法轮。后二以住寿入灭为
佛事。此有十二种。是增数十也。后结名可知。第七定
竟。
第八一切众生差别身定中三。先徵。次佛子菩萨摩
诃萨住此下释。后是名下结。初徵可知。次释中三。一
以住此定德十无著法。准释可知。二佛子菩萨摩诃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16b 页
萨于此下。明入出三昧之相。于中。初问。后释成。释成
中有法喻合。法中略总辨有十类。或于正报众生六
趣形。互为入出。或依报事物中入出。或依正相对入
出。或约数多少入出。或众生数多少中入出。或染净
众生互入出。或于眼等诸根入出。或于微尘多少中
入出。或异圣身入出。或念劫入出。或于理事中入出。
次佛子譬如有人下。以四喻。略合前法。初明鬼力持
人喻。法合可知。二咒起死尸喻。法合亦可解。三罗汉
现通喻。法合可知。亦易了。四地一苗多喻。法合准喻。
三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下。明住定得益相。于中五。
一得赞同佛果益。十种可知。梵本云。住此三昧。以十
种称赞法得所称赞。二得光明照曜益。亦十称可知。
三得无所作益。亦十种。并明业用无作。可知。四佛子
菩萨摩诃萨住此下。明于此三昧入出自在大用境
界中二。先法说。后譬如幻师下。以六喻。喻其大用。前
法说可知。喻中。一幻现六境喻。二脩罗潜入藕丝喻。
上并法合可知。三农夫下种喻。喻菩萨一多自在德。
四受胎生长喻。喻菩萨三昧成事德。五龙下云上喻。
六梵宫普现喻。喻并法合可知。五佛子此菩萨下。明
到十通岸。可知。后结名易了。第八定竟。
第九法界自在定中三。先徵。次佛子此菩萨下释。后
是名下结。初徵可知。次释中三。初正显定体用。二菩
萨如是善知下。明得定所成益。三佛子譬如无热恼
下。明喻况前二。初中四。一于自身诸根毛孔入定。了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16c 页
三世间法。二菩萨于彼下。明多劫修行。三又于下。明
于彼多劫入出三昧及作所作并释成。以于法界得
自在故。四善分别下。明以于法界自在故能善分别
六根等尽其边际。可知。第二明得定成益中。有十种。
一生起成就十千亿功德。有二十一句。可知。二佛子
此菩萨摩诃萨复有下。复得无尽功能。有二十句。于
中。初十明所具之能。后十明能具之相。三佛子菩萨
摩诃萨住此下。明为十方佛摄受。于中三。初为佛所
摄。二为现说法。三令修下令获益入法。四佛子菩萨
摩诃萨住此下。结彼诸佛护念成益。五佛子菩萨摩
诃萨住此下。得十海自在益。可知。六复得十能益易
了。七复得十力益。于中二。先别明十力。后通能多力。
八佛子菩萨下结。具如上诸胜能十句。可知。九此菩
萨功能下。明无能说此菩萨功能边际。十此菩萨所
获下。明功能广多说不能尽。上明利益竟。第三喻况
前二中三。初法说。次正喻。后法合。初中二。先了知乃
至不可说不可说三昧。二亦了彼一一定中所知所
作。并可知。二正喻中。略辨三义。一池出四河。二河间
华草。三法宝影现。广有多义。如下合处辨。三佛子无
热下合法。于中有十二门。一以四辨合四河。先总合。
后别合。于中。无尽辨是乐说力也。馀并可知。二如四
大河下。合菩萨三业随智。流注四方入果海合四河
绕池入四海。菩萨四方者。一见佛。二闻法。三智圆。四
悲满。三如四大河间华等。从菩提心说法调生。令见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17a 页
严土。合之可知。四如无热池下。以菩提心无边。合彼
纵广净善充满无浊离垢。可知。其于菩提心中间六
字。梵本云。于所化境中。五如无热池下。明菩提智宝
严岸并散善香对合可解。六如无热池底下微妙智
等。合金沙。种种法宝合种种摩尼等。七阿那下菩萨
现生无染合龙王无恼。八四河润等下。以菩萨四智。
润泽人天。令入佛海。一愿智。二行智。三宝智。四悲智。
对合可知。九如四大海下。明菩萨行终极入佛果海。
十如四河下。明行智入佛海无能为障。十一如四河
下。明行入佛海无疲厌。十二佛子如日光下。明菩萨
于一一毛孔见不可说不可说刹尘等佛。合彼金沙
等互相影现。二何以故下徵释涉入所由有十门可
知二。佛子菩萨摩诃萨虽能下。菩萨权实双行自在
门二十句可知。第三句云虽善入刹那等者。梵本云。
虽善入刹那际定利益众生下并同也。次后云譬如
虚空等者。梵本云。譬如虚空虽能容受一切诸物而
离有无想。后结名。释第九定竟。
第十无碍轮定中三。先徵。后佛子菩萨摩诃萨入此
下释。三佛子此是下结名。初徵可知。二释中二。先明
入定时三昧业用。亦即显此定名。后佛子菩萨摩诃
萨住此下。明出定时三昧业用。前中二十句内。初十
一句。约因行辨用。后九句就果门辨用。第二出定时
业用中六。一观佛智用。二佛子此菩萨摩诃萨有一
莲华下。明现事成行用。三佛子菩萨入如是下。明證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17b 页
入诸法用。四佛子此菩萨摩诃萨住普贤下。明住普
贤行用。五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此三昧下。明上摄果
用。六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下。明正同佛果用。
初中三。初正观佛智。二何以下徵。三此菩萨下释。初
中九句。初一结前生后此总句。次二观缘真智。三观
缘俗智。四缘真智用。五缘俗智用。六常缘体用不舍。
七八由常缘故。常见二智。九由常见二智见果不舍
因镕融行愿。于中二十句。初十体广。后十用恒。二徵
意云。何以得此如佛体用故。三释意由成就大愿等
故。于中五。一法说。二喻说。三法合。四徵。五释。初中八。
一成大愿。此亦总句。二起大行。三入方便海。四巧慧
照行。五覆因神变。六同佛护念。七常悲众生。八得佛
常法。二喻况可知。三菩萨摩诃萨下法合。言成就智
慧以为心宝者。合前巧慧照诸菩萨行。如摩尼宝。观
一切智。普皆明现者。合前观一切智常见见。然不舍
于菩萨行者。合前得不舍因。如摩尼虽同衣色不舍
自性。四徵意云。既成如来不变异法。此即因修果满。
何以复须行菩萨行。五释意云。菩萨无障碍愿法应
尔故。但随众生所须即应。不唯现佛。不唯菩萨。乃至
一切。于中五。初法说。二喻况。三徵。四释。五合。初中九。
一发愿。此为总句。二益生。三度生。四事佛。五严刹。六
慰生。七契深法。八财法施。九照世如幻。心常不失不
易。不倦不满故。云不退等也。二喻。三徵。四释。并可知。
五合中五。一正合前法喻。二佛子譬如涅槃下喻前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17c 页
合中无倦。三徵。四释。可知。五合中五。一正合法喻。二
佛子如萨婆下喻况。三何以下徵。四一切智下释。五
菩萨摩诃萨下合。上来初段竟。
第二现事成行中三。一现神通事。二佛子菩萨摩诃
萨住此下。会事成行。三佛子菩萨摩诃萨以此开示
下。證行胜能。
初中二。初明依果殊胜。后菩萨摩诃
萨于此华下。显正报自在。前中二。先明相严。后此大
莲华下。明能。并可知。后正报自在中二。先明身量广
大。后一切诸佛下。明佛加放光。前中可知。放光中文
有二十重。一一中数。皆百万亿那由他不可说佛刹
尘数等。然始从菩萨一一毛孔。乃至众生调伏展转
遂现数倍渐增至第二十难可量也。
二会事成行
中。七十五句分二。初明證体。后成就下明證用。前中
六句。一牒前起后。此亦是总句。谓会前所现事通力
缘现无性称真故。不生染著。二安住等者。于中二。初
标法体。后无去来下。重自释。标中云安住者。證会相
应故。无边等者。谓中边相尽不可说故。自住性从證
门说故。性净等者。不为客尘汗故。如来种者。闻熏此
性。成佛性故。无碍等者。体无际限故。释中云无去来
等者。释性净故。彼无底释无际。现量等释安住。心不
迷等转释悟字。三诸佛印可。四还源。五正智缘真。六
后得了俗。二證用中七十句分四。一依證善巧行。二
功能下广大法界行。三所證下證菩提行。四入不二
下。明无住行。初中九句。初八别说。后一总结。一示如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18a 页
来藏。二缘俗智境。三语业化物。四出到菩提成满邻
向佛住故。云趣丈夫。五无间道智所断境。微细碍等
不能为碍。六得等觉正智。能起安立思择等法智。七
以本愿力。受随类生。八现通化物。九总结善巧。二广
大行中十六句。初别说。后一句总结。别中。一福慧圆
净。二智用广。三观佛境。四住愿坚。五福无尽。六于如
来藏及佛所觉能觉常观。以增明其智故。云积智宝。
七净无明住地。八不空三业。九见多佛。十照染法相
尽。十一照净法究竟。十二以主伴同善根行故。随佛
所在摄法上首。十三佛护念故成法身。十四得无忘
失。十五定心绝寄。十六总结广大。三證菩提行中六
句。一所證广能證离。二益世。三證真故达俗。四境离
三轮名净施。此解不动。名住心。从此慧成名净种。净
种是成佛正因故。顺生菩提也。五中初标善巧。后具
徵下释。谓离过力坚。六知佛威神。四无住行中三十
八句分二。初一句总标。馀皆别释。初中总标总释。谓
住无相法四字。释入不二门四字。此中住无所住无
所住。次别释中。一无说说。二了欲等永无而常调
生。三身即法界。法界即身。四智无尽。五勤难坏。六见
佛福源。七了劫。八法化。九住刹。十严土。十一中。初标。
后演下释。十二示大悲法。十三示善趣行。十四所生
见佛。十五得等觉智因位极。十六能齐佛故。摄受次
邻佛位故。未来入佛数。十七尅遂到此。皆诸佛力。十
八福慧俱胜。十九受说皆如大云。二十證会究竟故。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18b 页
更无有碍。二十一行无分别故心不动。二十二断微
细著等。二十三知教法尽。二十四受随类生。二十五
了深无作。而用周法界。二十六常说而无说。二十七
知假。二十八无著。二十九了空。三十成法界行。三十
一真不碍俗。三十二多德一显一即一切。三十三学
佛所行。大乘同性经。佛有十地毗卢遮那智海藏等
證契经同。三十四由智免生死泥溺。至佛果。三十五
照尽法性。三十六深达地义。三十七大愿究竟。
三
證行胜能中二。初总显十句。后虽一切时下别辨。初
句前中。初云以此者。谓此前證行也。开示者。显其胜
能。云何胜能。谓由證行能显无分别法性。云何能显。
谓于一切法。有不碍无。无不碍有。即由此能名为方
便。是行游入名为门。下九句可知。后别辨。前总句中
有无无碍义。总四十一句分二。初一句明有不碍无。
以其有是无之有故。亦即二而不二之义。后四十句。
明无不碍。有以其无是有之无故。亦即不二而二之
义。文并可知。
第三明證入用中四。一显證功用。二而此下。明用离
念。三何以下徵。四菩萨三昧下释。初中十句。初一句
总标定名。后九句别释定用。名中正应云大威德智
轮三昧经。依梵文。势隔越故。以智轮两字。安三昧下。
大威德者。因定之中。此定势力最胜故。智轮者。有二
义。一所依义。如四轮相依。谓此定为智所依。能发金
刚会故。二摧伏义。谓此定所发之智。能摧如金刚惑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18c 页
故。别释用中九句。皆是佛地之法。此菩萨得此定故。
即能尅證彼。是故皆云即能也。于中。一證佛所證法
性。二契教同佛。三成神通同佛。四果圆同佛。五积行
究竟同。六断惑尽同。七住圣天梵住同。八十力智明
同。九照境一法性同。二用离念中十二句分二。初两
句明能得定人及所得定法。可知。后十句明念所离。
于中。一是前积集究竟。二三两是前清净。四是前成
就。五是前了达。六是前安住。谓四禅四无量三空等。
皆依思惟故。七是前證得。八是前趣入。九是前与一
切法自性相应。三徵意有三。一者何以此三昧用要
离能所念故。二者何以入一定。然得多果法故。三者
何以入因定能得果法故。释中二。先正释前徵。后此
三昧下转释第三殊胜。前中次第。释前三徵。一谓此
定体离念故。用亦如体。二此定虽一。而德用无边故。
能得多果法。如一心力生种种法。三虽是因定。而威
力殊胜故。能得佛所得。后转释第三殊胜中二。初略
举三德。后所谓下广释第三德。言境界者。定所缘故。
威力者。得胜果教。深入者契彻故。后广释第三深入
中二十八句。一无尽智。智即是门。二诸无相忍。三多
彼岸行。谓离三轮故。四诸定。五智包法界。六见如来
藏恒沙德。七所度境。八證信等。九迅疾通。十所證理
境。十一得平等见佛眼。十二积普行。十三坚智身。十
四说佛智广。十五起多神变。十六生诸佛无尽智门。
门即巧方便也。十七诸佛现前观。十八净普智。谓令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19a 页
障尽故。十九开普法门。谓一即一切等。二十智微细
法界。二十一境微细法。界二十二智胜用。二十三到
神通。岸二十四随宜巧说。二十五智身周法界。二十六
八相化物遍法界。二十七差别定。二十八知诸佛心
第四住普贤行用中四。一校量显胜。二佛子菩萨摩
诃萨入普贤下住定加。三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如是
下。住定胜益。四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巳到下。明到普
贤行际。
初中五。一举劣显胜。二何以下徵。三知一切下释成。
四佛子如如意下喻况。五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修
行普贤下。结前定用归普贤行。初中云此菩萨住普
贤等者。谓若不入普贤三昧。虽入馀多定。终不见普
贤三昧境界及佛境界。菩萨行严前际等。具如后十
句显。二徵意云。何以入多定。不见普贤定境界等故。
三释意云。馀定虽多。所知有尽。而普贤三昧缘境无
尽故。于中十句。一知法。二知刹。三知众生。四知前际。
五知未来。六知现在。七知佛境。八知菩萨行。九知佛
所说境界。十知幻心所缘。此上初一总。馀九别。且略
说十。理实无边。然知此十及更无量。皆是无尽。四喻
况中有三喻。喻定用无尽。一如意珠喻。喻定应境用。
二凡夫生心喻。喻定缘境用。三龙王降雨喻。喻定入
法用。就初喻中四。一举喻喻随应无尽而珠力不竭。
二法合。合定心如殊生诸境界。随应遗。三徵意云。定
心既如幻。生境非实。何以能应而无尽耶。四释意云。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19b 页
由菩萨得普贤无碍行智观幻境随应无尽。谓观境
界从缘有故。如幻随缘应故如影像。应缘无来故无
增。缘谢无去故无减。无增减故无尽也。二凡夫生心
喻中四。一举喻凡夫各各三世生心缘境数多难测。
二法合可知。三徵意云。何以一定而多用难思。四释
意。以了普贤普幻门故。三龙王降雨喻中三。一举喻。
二菩萨摩诃萨亦复下法合。三是故诸菩萨下结劝
修定。初中四。一降大雨滴。二雨多无际。三云体无尽。
四龙王无作境。难陀等梵语可知。二法合中四。一正
显法合。二为一切下业用成德。三何以下徵。四譬如
下释。初中四。一住定业用。二于一念下业用时分。三
如是入时下业用多定心广。四不疲下业用无作。初
初中二十一句。初一总。馀别。此合前际大雨滴。总中
应云菩萨住此三昧亦复如是。今须梵本故也。别中
皆云门者。通智游入故。就中略释三五。馀可知准。言
自在者。离世间品云。智慧能入阿僧祇诸三昧故。神
变者。化现难测故。如离世间品说十种变化。谓变化
一切众生一切刹等。神通者。于所知所作境。无拥故。
难测故。如离世间品说十种神通。谓宿命天耳等。幻
网等者。谓诸法各多因缘亲疏相续集成如网。无能
独立。似有如幻。言世界有体无体等者。谓净业所成
故名有体。妄业所成故名无体。馀并准知。二业用时
中。云于一念等者。显定力胜用。于促时缘多法。复皆
摄境。
此合前降雨时。三业用多定心广双合前雨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19c 页
无际云无尽。四业用无作合前龙无作境。于中十句。
一由无功用故无疲。二无疲故无厌故。三无厌故无
间断。四无疲厌故无休息。五究竟故无退。六纯熟故
无失。七善达处非处。八思生死涅槃。九等等持。十趣
果无间。二业用成德中七句。一为世灯。二转多法轮。
三请法无限。四示成多佛。五调生不舍。六常勤普行。
七现多色身。三徵意云。菩萨岂无行满成佛。何以业
用无际限耶。四释意云。菩萨本为众生修行。非为自
求作佛。所为众生既无际无尽故。菩萨业用不可尽
也。文中六。一举喻显。二菩萨摩诃萨下理释通。三何
以下徵。四此菩萨摩诃萨下重释。五是故下结劝勤
修。六佛子下总结修成。初中喻意火随缘起灭。二以
理释中二。初标其大心。后乃至别显广业。前中观三
境知空际。初为众生既尔。菩萨行愿无终极也。后别
显广心业用中六。初一念顿等。举小类多也。谓于一
念间。能至尔所佛边故。二于彼多佛所。各入多世俗
智境。三化尔所多境。净信等根故。四令多未至普门
者得至故。五以多巧慧人多三世三灾大劫。六于多
三灾世间。起多悲愿。调生令尽离。三徵意云。何以一
念起尔所多业用耶。四释意云。普度众生界。净普贤
行愿智。五结劝勤修中。初是故诸菩萨五字是前。后
应于下劝修。前中谓结前住定业用缘境二十门也。
后劝修中二。先明所应脩法。即前住定所缘法也。后
三昧之中下。显能修行相。前中十一句。初种类者。是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20a 页
前入普贤三昧。由于三昧中入三昧故。云种类。二境
界者是前法。三威德是前神通变等。四广大是前广
佛刹。五无量是前不可说菩萨充满。六不思议是前
幻化等。七普照明是前智。八诸佛现前住是前见诸
佛及亲近尘数如来。九佛护念是前加持。十成就往
昔等是前知众生根。谓根由往昔习。起今知巳。而成
就故。十一心不动是前心自在。二能修行相中二。初
正显能修行相。后所谓下逐难重释。前中初一句总。
馀十四句别。总云三昧中者。明脩所依。勤加脩者。正
显勤词。别中略释一二。馀可准知。言入难思智地者。
上摄佛位。同性经云。如来有十地。一名甚深难知广
明智德地。乃至第十名毗卢遮那智海藏地。今此即
是彼初地名难思。是难知是智德。馀文略也。言诸法
智等者。法智即是二十一功德中。尽一切疑功德。谓
佛能知器根有善法无善法智。于佛此智。但宜定住
一味。不应分别境智之异。后逐难重释者。谓前句言
略难解。显理未尽。故此重明。于中三十句。一近佛开
悟。二说法益物。三令物舍邪归正。四愿观出离。五净
三轮成诸度。六信佛。七观理。馀句可知。五总结。前是
定用归普贤行十一句。初一总馀是别。此应准前释
普贤三昧缘境无尽十句配释。
第二住定佛加中四。一正显加持。二佛子菩萨摩诃
萨如是满足下。加以成用。三何以下徵。四佛子下释。
初中三。一加所依。谓住定时。二十方下显能加者。谓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20b 页
多诸佛。三与如来下。正显加相。前二可知。加相中十
句。一佛境之念。二知能诠慧。三所诠慧。四果智。五因
尽智。六常化智。七无碍辨。八神通。九圆音。十不空三
业。二加以成用中二。先牒前两段中。一前成满普贤
行。二次前佛加相。二净出离下。正显成用。于中七句。
一灭障。二成果智。三轮化。四成果福。五普贤明净。第
六句可知。七说法尽未来。三徵意云。普贤行既满足。
何以更须尽未来行调生行邪。四释意云。菩萨无障
碍愿法尔故。于中二。初正释可知。后即为下显愿所
作。于中十句。一法师。二法日。三智月。四须弥。五智海。
六法灯。七示德。八顺佛愿。九修普行。十劝众生住定
现用。
第三住定胜益中二。初牒前加相中令得十法。准配
可知。后證不思下正显获益。于中八句。一證不思解
脱。此依三昧。不依胜解。二正安住。三因满至果。四因
中习学。若据次第。第四是第一。第三是第二。第一是
第三。第二是第四。思之可见。五證即理之事。参而不
杂。六于普贤多定。出入无碍。七住自在定发智。八恒
住十法藏。此第八中有四。一标。二徵。三释。四佛子下。
难胜标藏者。法门之藏。多所包含故。如后影胜说释
中。第六云平等相菩提者。三世佛所觉法同一味故。
第十云观察等者。时微细法界故。彰胜中。云难忍受
者。广大难可领受故。馀并可知。
第四列普贤證中三。初正显益。二何以下徵。三菩萨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20c 页
下释。初标行体胜。后开示下行用胜。体中可知。用中
六句。一开示善。二增势力。三满巧德。四成行。五闻义
持。六真俗无碍。二徵意云。既常住实际。何以还随世
俗故。三释意云。住定者。法合如此。谓本观真俗无碍
成故。
第五上摄佛果用中三。一正显摄果。二何以下徵。三
菩萨摩诃萨下释。初中十句。一得广智。二得广辨。三
得无畏。四得定方便智。五得善巧。六法光照到安世
岸。七知根生热。八照世令生智。九具福为世范。十示
定令生慧。二徵意云。菩萨正修定时。何故复能起业
用耶。三释意云。此定无碍故。文中三。一正择在定不
碍业用。二于此下显业用行相。三佛子下逐难重释。
初中十二句分二。初句云菩萨等者。标脩定时。后十
句别显可知。二业用行相中。十句分三。初句牒前作
业此简持也。次六句正显作业时行相。一无厌。二不
易缘。二不易解。四不懈。五不疑。六解缘俱不易。后三
句约前作业用。此六心思惟作业乃至究竟。三逐难
重释者。谓前十句中。初云不作馀业。此未广显故。此
重明文中三。初标略起。次何以下徵。后譬如下广显。
初标中二。初标人。后无异下标行。行中两句。初反显。
后随释。文中难据。利物相显。具说身语。理实通意。二
获三业无异。何故菩萨即得此耶。三喻释意云。菩萨
本依行得名。若无行。从何立称。文中十喻。即为十段。
一金刚难坏喻。喻菩萨由不离法行为名。二真金妙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21a 页
色喻。喻菩萨不离善业为名。三日有光明喻。喻菩萨
不离慧为名。四须弥四岸喻。喻菩萨不离善根。五大
地能持喻。喻菩萨不离大悲。六大海含水喻。喻菩萨
不舍大愿。七军将明战喻。喻菩萨惯习三昧行。八轮
王护世喻。喻菩萨依定度生。九植种令生喻。喻菩萨
令物增善法。十云雨生种喻。喻菩萨依定修行令物
成佛。前九喻中各二。初喻况。后法合。并可知。就第十
喻中四。一喻况。二菩萨摩诃萨下法合。三何以下徵。
四菩萨摩诃下释。初喻可知。二法合中二。先明菩萨
法施合前降雨。后乃至下显法施益。合前增长种子。
喻合可知。后合中十四句。十烦恼障尽。二得断果。三
得智果。菩提愿满故安隐也。四平等法身波罗蜜果。
位成满也。五永离五怖等。六了根生熟。七堪为应供。
入令行离蔽障。檀度摄馀故唯说施。九教證二法不
可转动。或无功用位。十缘真俗无碍。如大般若第九
说。十一离二障所依趣。十二四智十智圆满。十三得
佛所觉果法。十四展转佛果益。此最后两句。或合为
一。是诸菩萨等所成智。谓依佛智闻法为先得生智
巳。后展转说法后后菩萨生智。三徵意云。菩萨依何
行力说法。然成此广大益物。四释意。由成无量證法
界行故。文中二。先标。后释。标中四。一标人得法。二由
得法令慧明了。三由慧明證入法界。四證法界成多
胜行行。释中二。初略显八种功德。并可知。后佛子下
结其广多。结广中二。先正结行广。后于如是等下结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21b 页
前成行所因。于中十句。略释一二。言入智慧地者。谓
十地。言同分善根。谓回向法性故。成主伴因故。超世
间等者。与法性相应所修成故。馀准可知。
第六正同佛果用中二。初正显用同佛果。后尔时普
贤下。问答分别。前中三。初总举同佛。次何者下总徵。
后所谓下别显。初二可知。别显中一十句。一相严。二
放光。三神变。四普身圆音。五应现净土。六普摄语言。
七无尽辨才。八说法无畏。九念入三世。十示佛庄严
等。二问答分别中二。初普眼问。后普贤下答。前中二。
先牒前同佛。后何故不名下辨违。前中十一句可知。
后答中二。初赞问纵难。后佛子此菩萨摩诃萨巳能
下正答。答中五。一说法。二佛子譬如下喻说。三佛子
菩萨摩诃萨亦复下法合。四何以下双徵因果相违。
五欲以下双释。初中十一段。次第答前十一句问。普
易可知。二喻况中三。一明象王依正胜。严二若天
帝释下。明象王神变。三佛子彼伊罗下。明于本处身
不至天上为供帝释故变现。三法合中三。一具众行
严。二为欲下明因果无碍行。合前至天下为供帝释
故变现。三佛子菩萨摩诃萨本身下。明菩萨身不动
而应现。合前不变象身而于天上种种现化。初中十
句可知。二因果无碍行中二。先明修无碍行所为。后
不舍普贤下。正显无碍行相。前中二。初明为无碍果。
后大悲下明为无碍因。后正显行。于中二。先总标。后
现不可下别显。前中云不舍普贤现成最正觉者。此
十定品第二十七¶ 第 821c 页
法界因果不一不异无障碍也。后别显中二。先别显
因果。后复于一切下别显果门因行。前中七句。一智
果。二说法果。三般若相应集诸善根果。四断果。五多
处现果。六多善属果。七多时现果。就时略显十时。理
实无限。并可知。后别显果因行中。有十四句。可知。四
双徵因果相违。意云。何故因门现果果后作因。五别
释二门。初释果作因意。后佛子汝应观下。释因现果
意。中前十句。文易可知。后因现果中四。一法说。二如
伊罗下喻显。三佛子菩萨摩诃萨亦复下法合。合中
十句分二。初一标人。次二明不舍因行。后七现果。四
佛子菩萨摩诃萨安住下叹胜。上来第二释相竟。
第三总结可知。
上来别释第十定讫。自下总结十段。可知。十定品释
了。
卐按。巳下十通品。十忍品。阿僧祇品。寿量品。菩萨
住处品。及不思议品。之释。阙而不传。惜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