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 第 940a 页
《信力入印法门经》卷第三
元魏天竺三藏昙摩流支译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
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
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布施故,生
安隐心;为令他住布施故,起安慰心。』有言布
卷三 第 940b 页
施者,谓如所闻法如是说故。
「二谓菩萨生如
是心:『我已得住爱语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
爱语故,起安慰心。』有言爱语者,谓心不为饮
食说法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利
益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利益故,起安慰心。』
有言利益者,所谓教他一切众生,为令众生
受持读诵不疲惓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
已得住同事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同事故,
起安慰心。』有言同事者,谓布施令诸众生住
大乘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菩提
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菩提心故,起安慰
心。』有言菩提心者,谓令诸法恒常住故,为不
灭故,生于欲心、发精进心、摄取之心、正修行心
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
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
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
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
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义无碍故,
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义无碍故,起安慰心。』有
言义无碍者,谓入如实法故。
「二谓菩萨生如
是心:『我已得住法无碍故,生安隐心;为令他
住法无碍故,起安慰心。』有言法无碍者,谓入
一切佛法智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
住辞无碍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辞无碍故,
起安慰心。』有言辞无碍者,谓入一切诸字名
声智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乐说
无碍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乐说无碍故,起
安慰心。』有言乐说无碍者,谓入一切法文句
卷三 第 940c 页
差别方便智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
住无障碍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障碍
智故,起安慰心。』有言无障碍智者,所谓说一
切佛法不休息智故,取一句法于无边劫住
持演说而不起心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
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
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
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
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教化一切
诸众生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教化一切诸
众生故,起安慰心。』有言教化一切诸众生者,
谓能忍受一切众生烦恼染故;烦恼染者,所
谓身心俱逼恼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
得住无诸失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诸失
故,起安慰心。』有言无诸失者,所谓不失诸善
根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心不相
触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心不相触故,起安
慰心。』有言心不相触者,所谓不失诸善根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精进故,生安
隐心;为令他住精进故,起安慰心。』有言精进
者,所谓满足诸善法故,远离一切不善法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慈心观察诸
众生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慈心观察诸众
生故,起安慰心。』有言慈心观察诸众生者,谓
于一切诸众生中平等心故。
「文殊师利!是名
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
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
卷三 第 941a 页
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
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害心故,
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害心故,起安慰心。』有
言不害心者,谓护一切诸众生故。
「二谓菩萨
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远离心故,生安隐心;为
令他住远离心故,起安慰心。』有言远离心者,
谓入三世一切诸法悉平等故。
「三谓菩萨生
如是心:『我已得住法念慈心故,生安隐心;为
令他住法念慈心故,起安慰心。』有言法念慈
心者,所谓不见一切法故,而不执著不见法
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初功德故,
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初功德故,起安慰心。』有
言初功德者,所谓不舍菩提心故,随顺一切
菩萨行故。有随顺一切菩萨行者,谓大慈心
平等摄受一切众生故,降伏一切嫉妒心故,
远离一切诸破戒故,远离一切瞋恨心故,远
离一切懈怠心故,不行一切散乱心故,远离
一切愚痴心故,有四摄法摄取教化诸众生
故,于诸众生心皆平等如大地故,不念小乘
狭劣心故,随顺一切众生所作诸善行故,大
悲、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满足故;摄
受诸佛胜妙法故,学诸善业般若根本故,恒
常修行功德智慧二庄严故。
「五谓菩萨生如
是心:『我已得住希有相故,生安隐心;为令他
住希有相故,起安慰心。』有言希有相者,谓一
切法不二相故,于一切行生自行相故。
「文殊
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
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
卷三 第 941b 页
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
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忍辱柔和
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忍辱柔和故,起安
慰心。』有言忍辱柔和者,所谓为他恶口骂辱
诸不善语毁谤说时不生瞋恨心故。
「二谓菩萨
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颜色怡悦故,生安隐心;
为令他住颜色怡悦故,起安慰心。』有言颜色
怡悦者,谓不说他诸过失故。
「三谓菩萨生如
是心:『我已得住一切法无事故,生安隐心;为
令他住一切法无事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
法无事者,所谓唯是谓名字故。何以故?以
无事体不异事体,事体不异无事体故,以即
事体是无事故,依彼事体无事智一切法无
事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法住持
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法住持故,起安慰心。』
有言法住持者,谓一切法不动故。
「五谓菩萨
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
住法故,起安慰心。』有言法者,谓无差别不
依住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
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
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
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
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入非智慧
断烦恼非不智慧断烦恼故,生安隐心;为令
他住入非智慧断烦恼非不智慧断烦恼故,起
安慰心。』有言入非智慧断烦恼非不智慧断烦恼者,所谓智慧体即烦恼体。何以故?以
智慧体不异烦恼体、烦恼体不异智慧体,即
卷三 第 941c 页
智慧体是烦恼体、即烦恼体是智慧体,以是
义故,非即智慧能断烦恼,譬如指端不能自
触,此亦如是,非即智慧能断烦恼故。
「二谓菩
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入如来非常非不常
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入如来非常非不常
故,起安慰心。』有言入如来非常非不常者,谓
不取体相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
入不思议如来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入
不思议如来智故,起安慰心。』有言入不思议
如来智者,谓随可化诸众生心如是说法不
过彼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入无
色相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入无色相故,起
安慰心。』何以故?无色相体不异色相体、色相
体不异无色相体,即色相体无色相故,依彼
色相体无色相智一切法无色相故。
「五谓菩
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方便故,生安隐心;为
令他住方便故,起安慰心。』有言方便者,所谓
摄取一切法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
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
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
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
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尽功德
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尽功德故,起安慰
心。』有言无尽功德者,所谓回诸善根向菩提
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智功德故,
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智功德故,起安慰心。』有
言智功德者,谓信一切诸法空故。
「三谓菩萨
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善业根本般若法故,生
卷三 第 942a 页
安隐心;为令他住善业根本般若法故,起安
慰心。』有言善业根本般若法者,所谓自身住
白法故,有善业根本般若法者,谓令他住
般若法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
三昧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三昧故,起安慰
心。』有言三昧者,谓寂灭定三昧故。
「五谓菩萨
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满足心故,生安隐心;为
令他住满足心故,起安慰心。』有言满足心者,
谓入一切诸事作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
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
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
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
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中道智故,
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中道智故,起安慰心。』有
言中道智者,所谓究竟清净智故。何以故?以
中道体不异边体、边体不异中道体故,以即
边体是中道体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
得住一切法无常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一
切法无常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法无常者,
所谓诸法有中有边,是故诸法有中有边。何
以故?以有为体无异体故,有中有边体不异
有为体,有为体不异有中有边体故。
「三谓菩
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切法常故,生安隐
心;为令他住一切法常故,起安慰心。』有言一
切法常者,所谓诸法无中无边,是故诸法无
中无边。何以故?以无为体无异体故,无中无
边体不异无为体,无为体不异无中无边体
故,无中无边者所谓常恒净不变故。
「四谓菩
卷三 第 942b 页
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胜供养佛故,生安隐
心;为令他住胜供养佛故,起安慰心。』有言
胜供养佛者,所谓供养现在佛故,谓信大乘
诸菩萨善供养恭敬咨请闻法饮食卧具等,奉
施给与如分如力令住大乘故。
「五谓菩萨生
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切法无为故,生安隐心;
为令他住一切法无为故,起安慰心。』有言一
切法无为者,谓有为句故。何以故?以无为体
不异有为体、有为体不异无为体,即有为体
是无为故,依彼有为体无为智一切法无为
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
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
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
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
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难见一切
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难见一切法故,起
安慰心。』有言难见一切法者,谓一切法因缘
体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难知一
切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难知一切法故,
起安慰心。』有言难知一切法者,谓观心念无
实体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难觉
一切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难觉一切法
故,起安慰心。』有言难觉一切法者,谓一切法
觉所觉平等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
住不浊一切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浊
一切法故,起安慰心。』有言不浊一切法者,谓
常清净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
切法不尽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一切法不
卷三 第 942c 页
尽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法不尽者,谓无譬
喻体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
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
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
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
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一切法不
坏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一切法不坏故,起
安慰心。』有言一切法不坏者,谓入三世诸法
平等故,以一切法不离法故,不差别法故。
「二
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四圣谛无差别
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四圣谛无差别故,起
安慰心。』有言四圣谛无差别者,谓四圣谛无
差别故,有言四圣谛无差别者,常清净故。
「三
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明缘行无差
别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明缘行无差别
故,起安慰心。』有言无明缘行无差别者,所谓
无明即是缘行。何以故?不异无明因有缘行
故,若异无明因有缘行者,则应无因而有诸
行;以是义故,不异无明因而有诸行果,如是
因果义成,以本来清净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
心:『我已得住一切法常故,生安隐心;为令他
住一切法常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法常者,
所谓无常体即是常体故。何以故?常体不异
无常体、无常体不异常体,即无常体是常体
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如来不生
不灭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如来不生不灭
故,起安慰心。』有言如来不生不灭者,所谓以
无对治法故,譬如虚空不生不灭,以虚空无
卷三 第 943a 页
边无中际故,而依因观察见下中上,此是针
孔虚空,此是瓶孔虚空,此是无量孔虚空,而
虚空无下中上,以不生不灭故,而虚空不分
别无分别,而虚空自然无分别,如是等事现
前见,以不共法相应故。
「文殊师利!如是如来、
应、正遍知,不生不灭无中无边,而依一切众
生见下中上,依无中无边心见如是等事,此
是声闻乘,此是辟支佛乘,此是佛乘,一切众
生能受能用,而如来无分别离分别,而自然
无分别,如是等事作故,以不共法相应故。
「文
殊师利!譬如日光依住处观见种种影,而日
光明不分别离分别,以不共法相应故。文殊
师利!如是如来、应、正遍知依众生心观智差
别种种见,而如来不分别离分别,而自然无
分别,如是等诸事现见,以不共法相应故,而
无诸乘及以大乘。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
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
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
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
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为一切众
生离诸烦恼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为一切众
生离诸烦恼故,起安慰心。』有言为一切众生
离诸烦恼者,谓遍身心法门明故。
「二谓菩萨
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般若门故,生安隐心;为
令他住般若门故,起安慰心。』有言般若门者,
有四种法得名。何等为四?谓信、不放逸、直心、
增上心,是名四种法。诸菩萨等得法明门般
若成就,依法明门般若,诸菩萨摩诃萨离诸
卷三 第 943b 页
恶道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智明
门般若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智明门般若
故,起安慰心。』有言智明门般若者,有四种法
得名。何等为四?谓功德、信空、解脱、令诸众
生住菩提心,是名四种法。诸菩萨等得智明
门般若成就,依彼智明门般若,诸菩萨摩诃
萨断诸魔业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
住施心无尽修行般若故,生安隐心;为令他
住施心无尽修行般若故,起安慰心。』有言施
心无尽修行般若者,谓能教化悭嫉众生令
成就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戒心
无尽修行般若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戒心
无尽修行般若故,起安慰心。』有言戒心无尽
修行般若者,谓能教化破戒众生令清净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行此
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
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
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
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寂静故,生
安隐心;为令他住寂静故,起安慰心。』有言寂
静者,谓离身心故,发起一切善根不怯弱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有为法故,生
安隐心;为令他住有为法故,起安慰心。』有言
有为法者,谓一切法非空非不空,非颠倒非
不颠倒,非增上非不增上,非事非不事,非有
为非无为,非相非不相,非依非不依,非二非
不二,非减非不减,非取非不取,如是入者,是
则名为有为法体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
卷三 第 943c 页
已得住无为法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为
法故,起安慰心。』有言无为法者,谓即此诸法
无差别,不生心、非颠倒、不分别离分别,是则
名为无为法体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
得住正见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正见故,起
安慰心。』有言正见者,谓入二不二相故。何以
故?以不二体不异二体、二体不异不二体故,
以即二体是不二故,若能如是入二不二,是
名正见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
瞋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瞋心故,起安
慰心。』有言无瞋心者,谓安隐事故,一切众生
得入业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
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
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
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
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入波罗蜜
道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入波罗蜜道故,起
安慰心。』有言入波罗蜜道者,所谓方便摄取
般若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生诸
佛家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生诸佛家故,起
安慰心。』有言生诸佛家者,谓功德庄严智
慧庄严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
发菩提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发菩提
心故,起安慰心。』有言发菩提心者,谓住大
慈大悲心故。何以故?以得入于一切法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般若故,生
安隐心;为令他住般若故,起安慰心。』有言
般若者,所谓有为无为之法无差别故。
「五谓
卷三 第 944a 页
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方便故,生安隐
心;为令他住方便故,起安慰心。』有言方便
者,所谓摄取一切法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
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
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
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
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
如是心:『我已得住有障碍行故,生安隐心;为
令他住有障碍行故,起安慰心。』有言有障碍
行者,谓五波罗蜜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
已得住无障碍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
障碍行故,起安慰心。』有言无障碍行者,谓般
若波罗蜜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
有漏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有漏行故,起
安慰心。』有言有漏行者,谓见诸法行故。
「四谓
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漏行故,生安隐
心;为令他住无漏行故,起安慰心。』有言无漏
行者,所谓不见诸法行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
心:『我已得住有量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
有量行故,起安慰心。』有言有量行者,所谓有
诸心相住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
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
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
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
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量行故。
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量行故,起安慰心。』有
言无量行者,所谓无诸心相行故。
「二谓菩萨
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有量智故,生安隐心;为
卷三 第 944b 页
令他住有量智故,起安慰心。』有言有量智者,
所谓观察阴、界、入、因缘集是处非处观察方便
相智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量
作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量作智故,起
安慰心。』有言无量作智者,谓无作心行处所
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有边故,生
安隐心;为令他住有边故,起安慰心。』有言有
边者,谓五波罗蜜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
已得住无边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边故,
起安慰心。』有言无边者,所谓般若波罗蜜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
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
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
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
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自身能寂
静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自身能寂静故,起
安慰心。』有言自身能寂静者,所谓观察无我
法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身心寂
静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身心寂静故,起安
慰心。』有言身心寂静者,所谓教化一切众生
无疲惓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直
心清净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直心清净故,
起安慰心。』有言直心清净者,所谓观察一切
众生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观察
一切诸众生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观察一
切诸众生故,起安慰心。』有言观察一切诸众
生者,所谓观察一切众生故。
「五谓菩萨生如
是心:『我已得住一切众生平等功德故,生安
卷三 第 944c 页
隐心;为令他住一切众生平等功德故,起安
慰心。』有言一切众生平等功德者,谓五功德
波罗蜜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
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
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
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
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降伏悭嫉
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降伏悭嫉心故,起
安慰心。』有言降伏悭嫉心者,谓能舍一切内
外物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不谄
曲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不谄曲故,起安慰
心。』有言不谄曲者,谓于一切众生得平等心
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供养佛故,
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供养佛故,起安慰心。』有
言供养佛者,所谓依止供养住持,能生诸佛
出世法故,复能成就说法法故,为供养彼佛
菩萨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供养
如来智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供养如来
智行故,起安慰心。』有言供养如来智行者,谓
为众生一切令住不退法故。
「五谓菩萨生如
是心:『我已得住心口行故,生安隐心;为令他
住心口行故,起安慰心。』有言心口行者,谓令
众生离口心过得清净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
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欢
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
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清净初欢喜地,得
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五?一谓菩萨生如
是心:『我已得住不见魔业住佛业故,生安隐
卷三 第 945a 页
心;为令他住不见魔业住佛业故,起安慰心。』
有言不见魔业住佛业者,谓不见魔业教化
众生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信于
诸佛如来常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信于诸
佛如来常故,起安慰心。』有言信于诸佛如来
常者,谓诸佛常以无差别故。
「三谓菩萨生如
是心:『我已得住信于诸佛如来恒故,生安隐
心;为令他住信于诸佛如来恒故,起安慰心。』
有言信于诸佛如来恒者,谓信诸佛如来恒
作一切佛行不休息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
『我已得住信于诸佛如来净故,生安隐心;为
令他住信于诸佛如来净故,起安慰心。』有言
信于诸佛如来净者,所谓不空见闻念故。
「五
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信于诸佛如来
我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信于诸佛如来我
故,起安慰心。』有言信于诸佛如来我者,谓诸
如来身无边故;身无边者,谓说如来无边身
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
五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
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
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
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安隐事故,
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安隐事故,起安慰心。』有
言安隐事者,所谓为令一切众生护自身心
逼恼事故,无有少法能生苦者而不受故,无
有少法能生乐者而不舍故。
「二谓菩萨生如
是心:『我已得住一切法无相故,生安隐心;为
令他住一切法无相故,起安慰心。』有言一切
卷三 第 945b 页
法无相者,谓无相体。何以故?谓以不取无相
体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归依佛
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归依佛故,起安慰心。』
有言归依佛者,所谓不作一切恶行故。
「四谓
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归依法故,生安隐
心;为令他住归依法故,起安慰心。』有言归依
法者,谓归依法因缘集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
心:『我已得住归依僧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
归依僧故,起安慰心。』有言归依僧者,所谓远
离爱憎心故。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
菩提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菩提心故,起
安慰心。』有言菩提心者,谓起不可思议智故。
「文殊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
法故,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
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
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身无差别
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身无差别故,起安慰
心。』有言身无差别者,谓过一切诸法相故。
「二
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信无差别故,生
安隐心;为令他住信无差别故,起安慰心。』有
言信无差别者,谓信诸业及果报故。
「三谓菩
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三摩跋提智故,生安
隐心;为令他住三摩跋提智故,起安慰心。』有
言三摩跋提智者,所谓观察入体智故。
「四谓
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法无差别故,生安
隐心;为令他住法无差别故,起安慰心。』有言
法无差别者,谓法修行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
心:『我已得住善知识无差别故,生安隐心;为
卷三 第 945c 页
令他住善知识无差别故,起安慰心。』有言善
知识无差别者,所谓不诳诸善知识故。
「文殊
师利!是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
能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
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
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随顺法故,
生安隐心;为令他住随顺法故,起安慰心。』有
言随顺法者,谓于诸法如实修行故。
「二谓菩
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惭愧行故,生安隐心;
为令他住惭愧行故,起安慰心。』有言惭愧行
者,谓身口意业修善行故。
「三谓菩萨生如是
心:『我已得住离爱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
离爱心故,起安慰心。』有言离爱心者,所谓能
生未生善法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
住离瞋心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离瞋心故,
起安慰心。』有言离瞋心者,所谓不失已生善
法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防护自
身他身善根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防护自
身他身善根故,起安慰心。』有言防护自身善
根者,谓护令入业所作故;有言防护他身善
根者,谓护令住大慈大悲故。
「文殊师利!是名
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初
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复次,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有五种法则能
清净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何等为
五?一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无障碍解
脱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无障碍解脱智
故,起安慰心。』有言无障碍解脱智者,谓非二
卷三 第 946a 页
清净故。
「二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信于
因缘诸法生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信于因
缘诸法生故,起安慰心。』有言信于因缘诸法
生者,谓见诸因缘法体不生故。
「三谓菩萨生
如是心:『我已得住诸法无住处故,生安隐心;
为令他住诸法无住处故,起安慰心。』有言诸
法无住处者,谓一切法无十方界差别处故。
「四谓菩萨生如是心:『我已得住诸佛如来如
虚空故,生安隐心;为令他住诸佛如来如
虚空故,起安慰心。』有言诸佛如来如虚空者,
谓佛无差别无依止故。
「五谓菩萨生如是心:
『我已得住诸佛如来离心意意识故,生安隐
心;为令他住,诸佛如来离心意意识故,起安
慰心。』有言诸佛如来离心意意识者,谓诸佛
得至自然智,以得无障碍智故。
「文殊师利!是
名五法,诸菩萨摩诃萨得此五法故,能清净
初欢喜地,得大无畏安隐之处。」
《信力入印法门经》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