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决疑论序¶ 第 1011c 页
No. 1741 [cf. No. 279]
* 华严经决疑论序
东方山逝多林寺比丘照明撰
北京李长者皇枝也。讳通玄。性禀天聪。智
慧明简。学非常师。事不可测。留情易道。妙
尽精微。放旷林泉。远于城市。实曰王孙。有同
舍国。年过四十。绝览外书。在则天朝。即倾心
华严经。寻诸古德义疏。掩卷叹曰。经文浩博。
义疏多家。惜哉后学。寻文不暇。岂更修行。幸
会华严新译义理圆备。遂考经八十卷。搜括
微旨。开点义门。上下科节。成四十卷华严新
论。犹虑时俗机浅。又释决疑论四卷。又略释
一卷。又释解迷显智成悲十明论一卷。至于
十玄六相。百门义海。普贤行门。华严观。及
诸诗赋。并传于世。恐寒暑迁谢。代变风移。略
叙见闻。用传知己。起自开元七年。游东方山。
隐沦述论。终在开元十八年三月二十八日
卒。时夜半山林震惊。群鸟乱鸣。百兽奔走。白
光从顶而出。直上冲天。在于右近。道俗无不
哀嗟。识者议曰。惟西域净名遍行是其流。此
方孔老非其类。影响文殊普贤之幻有也。照
明亲承训授。屡得旨蒙。见其殂𣧩。嗟夫圣人
去世。思望不及。时因访道君子。询余先圣之
始末。不敢不言。谨序之。尔时大历庚戌秋七
月八日述。
华严经决疑论序¶ 第 1012a 页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
卷一之上
大唐北京李通玄撰
夫大方广佛华严经者。是一乘圆教佛果之
门。佛果者体无成坏。以化众生故。示现自成
正觉。佛果之样。举自五位因果。及摄化境界。
报得庄严。示与后人。令其发志。依法仿学。令
修行者所归不疑。若不晓解发心初因。如何
发意修其成佛之道。设畏罪修福。及息妄住
心。及愿生净土。乃至二乘得果。永超三界。且
是求自免苦之心。未有以十方三涂人天苦
道。及自心之境。便成智境。与一切众生。及以
诸佛同一智海之门。三乘之流。但且说空破
有。说一切众生。有自性清净。又说三千大千
世界。为一佛报境。又云无数劫修菩萨行成
佛。又说他方有净土。此间是秽土。皆是随情
接引。皆是化城。非真实说。此一乘智境。皆非
边量。云十佛刹微尘数身土交参。意明。如虚
空无尽无限。智境相入故。化仪利物皆如是
故。三世劫量。无去无来。无时可迁。不见三
世。不见世间。及以众生。不见成佛。及不成
佛。不见有佛处。无佛处。亦无正法像法。末法
时分法故。但以自性普光明无作大智如虚
空。平等无作大悲。住众生见。应根利物。而无
失时。无所造作法。如是故智由三昧观照迷
解显得。不是修成。悲由愿兴。不是自然。以愿
兴成。功终愿废。五位之中。十住第八。十行第
华严经决疑论序¶ 第 1012b 页
八。十回向第八。十地第八。分分无功。智悲
任运利物故。皆至等觉。方终智悲道满。时亦
不改。法亦不移。但为住熟不同。时法元来不
异。如三乘一乘境界殊别。事广难量。今但略
叙纪纲。广申难尽。意令行者顺辙。不枉其功。
于此一部之经。略立十门。以知进修之轨。望
得免其未得识过归真。约立十门者。
一举佛自果。劝修生信门。二自己发心。信解
修行门。三以定该含古今三世门。四入佛果
位。现障成位门。五明自行所及。至果成佛门。
六明自成佛果。普贤恒行门。七明成佛果满。
一切皆成法界门。八以佛果法利益人间俗众
门。九令世间人及龙。劝修入法。信心修行因
果同时门。十至妙峰山。入位举行修行门。
第一举佛自果。劝修生信门者。即初会中六
品经是。六品经者。一世主妙严品。明示成正
觉。表如来觉道。及智身周遍。经云。于一切法
成最正觉。又十方世界一切人天中俱时出
现。经自有文。经云始成正觉者。三世长短执
尽。契无古今。名之为始。智现相尽。名之为
成。以理智大悲。三法同体。名之为正。达悟心
境。一切无明。便成大智。普照十方。都无所
得。名之为觉。自成此道。名之为成。馀义论
本具言。第二现相品。如来口中放光十方告
众。知佛成正觉。令众咸集。此明如来语业。及
音声周遍。第三普贤三昧品。明如来体用行
门周遍。第四世界成就品。明如来身行周遍。
如世界成就品。一一世界海。有世界微尘数
所依住。或方或圆。或非方或非圆。无量差别。
华严经决疑论序¶ 第 1012c 页
或如水漩流形。或如山焰形。如是无量无数。
依住形状差别。皆无量同虚空。如来行皆周
遍。悉有如来转法轮。一一众生。前而皆遍至。
化无失时。明如来行业国土。及化生国土。及
同行周遍。第五华藏世界品。明如来智悲圆
满。报得功德庄严周遍。其此华藏庄严世界
海。有须弥山。微尘数风轮所持。其风轮都举
次第。有十二重所持。其上庄严差别。此十二
重风轮。以明十地通等妙二觉。于中所有愿
行所成。皆是十地初心。欣求佛果。大愿力所
起。略言有须弥山微尘数风轮。皆以大愿为
风轮体。于中报得庄严。以从行生。以行由愿
起。还以大愿风所持行上功德。以明果不虚
来。是故普贤云。如是华藏庄严世界海。皆由
普贤愿力起。以普贤是差别智上行。以明行
由愿生。其实而论愿海无尽。略言须弥山以
为尘体者。以表初地欣修十地。及等妙二位。
一终愿也。总收无尽之大愿。如四弘大愿也。
通收无尽大愿。以少该多如经云。如来以亲
近不可说世界微尘数佛。一一佛所。净修世
界海微尘数愿。广如经说。如此风轮上。持一
大香水海。大香水海中。有大莲华藏世界海。
此大莲华藏世界海中。有十不可说佛刹微
尘数香水海。一一海中。皆有世界种。安住其
中。一一世界种。复有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
界。如天帝网分布而住。此中有香水海。名无
边妙华光。以现一切菩萨形。摩尼宝王幢为
底。出大莲华。名一切香摩尼王庄严。有世界
种。而住其上。此一世界上下安立二十重。从
华严经决疑论序¶ 第 1013a 页
下向上。渐倍增广。一一重中。皆有佛果名号。
具在经说。以明十地升进。一地中有正有向。
两位各有因果。报得渐渐。广大殊胜。以此向
上。渐渐增广。重重中皆有佛果名号者。以明
随位升进因果。佛号也。十地中二十重世界。
二十个佛果名号。皆是一根本普光明智中。
随位升进立名。无别体也。如一大莲华。都含
不可说佛刹。微尘数香水海。及世界种者。是
一佛之报境。以智境无限。摄化利生无限。还
报境庄严亦无限。如近金刚轮围山边。四周
有十世界种。上下各有四重世界者。以明四
摄法四无量心。摄化众生之极。尽无限心报
生故。皆明报果。皆有因缘。果不虚来。且如是
略知。广在经文及大论中。第六毗卢遮那品。
明举古佛之果。表今古同法。令生信种。不疑
古无今有者不可信。以此品经法。令发菩提
心者。仿而学之。又初世主妙严品中。十个普
贤众海。月光等十个别名众。明以普遍别。方
成普义。通神天等众。有五十众。是佛以五位
摄生之众。又示现入法。入即齐佛所知。以明
修行者。入佛知见故。不令错修。如经具明。此
无相法身。根本智。差别智。三法是一根本智
之无相无作神用之源。皆遍周法界虚空界
也。此一部经。以文殊师利。此云妙德。明无相
法身智慧门。毗卢遮那佛。此云种种光明遍
照。以根本智光。遍照种种众生。同行济生。名
曰普贤。无相法身。明成普贤大悲之行。处世
间而不染也。根本智明。神性光明。自无体性
根本之相。善知一切众生业也根种。悉皆
华严经决疑论序¶ 第 1013b 页
明了。名之差别智。此三法是一体性。初发心
者。皆须以禅定观照助显。方便发起令明。以
此信心之后。安立五位之法。进修之行。治此
三法。渐渐令明。修行者。常以此文殊师利。毗
卢遮那。普贤三法。为始终之体。如修道者。虽
有拟成佛之意。多有滞一法。不知进修之路。
以迷情固守。不求胜道。少得为足。是故此初
会中。有此三法六遍周义。初发心者。一一遍
知法则也。立志作意。一似佛所行。行之样万
成信心。此是信他佛所行之样。以成自己信
心。自己信心。如下第二会。普光明殿中自明
也。此初会中言神。言八部鬼王。言天王。总有
五十众。明如来自行。五位众。因果行门。覆荫
遍周。以明智业如虚空。无色无形。而大用遍
周。不往而速。不来而至。不作而用。应物而成
功。号之为神。体净无垢。非质碍所留。隐现自
在。号之为天。以智于生死利物。一念而十方
遍知。同异差别无作性。应物而用得自在。号
之为王。王者自在义。以如来身行遍周。同天
同人。乃至十方六道。悉皆遍利遍益。而非天
非人。非鬼神之神。以明智之神用覆荫遍。故
上略明佛五位。因果报境行门。令初发志趣
求。拟成佛者。一如佛所行之法。然后以大愿
力。起于一切善法。禅定观照。无疲劳心。久住
生死。无疲劳心。达取无明痴爱。便为智海。
无疲劳心。常于生死大海。便为大智大慈悲
海。不出不没。无疲劳心。一似佛所行之行。当
建是意。方可发菩提心。自信自心。佛果所修
行行之法样。如下方明。若能于此一乘佛果。
华严经决疑论序¶ 第 1013c 页
起如是趣求。志愿力得不退。志愿力犹如虚
空。无有退动。当知是人。超过声闻缘觉。净土
菩萨之地。彼三乘中。皆有厌生死之心。不达
生死无明。本唯智境。自求乐果。无有大智大
慈悲心。故于一乘法界外。别求小果。避生死
苦。二乘且以禅定三昧观照力。超三界现行
之业。自化其火。烧分段身。同太虚空。智悲永
绝。有贪三昧者。经劫不觉头上打鼓。不复闻
声。净土菩萨。厌患生死。往生净土。见佛闻
法。无大悲心。且受自乐。后当回向。此皆迷
自无明本是大智。而于小道别有所求。于维
摩法华经中。皆回此果。经中具说。不可再言。
是故能于生死海。成大智境。能行大慈悲。不
出不没者。初发心时。能超三乘出世之业果
故。如此经下文。贤首品具明。经云有以三千
大千界。顶戴一劫。身不动。彼之所作未为
难。信是法者乃为难。有以手擎十佛刹。尽于
一劫。空中住。彼之所作未为难。能信此法乃
为难。十刹尘数众生所。悉施乐具。经一劫彼
之福德未为胜。信此法者为最胜。十刹尘数
如来所。悉皆承事。经一劫。若于此品能诵持。
其福最胜过于彼。时贤首菩萨说此偈已。十
方世界。六返震动。魔宫隐蔽。恶道休息。十方
诸佛。普现其前。各以右手而摩贤首菩萨顶。
同声赞言。善哉善哉快说此法。我等一切悉
皆随喜。为明贤首菩萨说。能信此法者。真实
心相契当故。感应及福德业如是故。如经广
明。又经颂云。一切世界群生类。鲜有欲求声
闻道。求缘觉者转复少。趣大乘者甚希有。趣
华严经决疑论序¶ 第 1014a 页
大乘者犹为易。能信此法为甚难。大乘者但
观空破我。行六波罗蜜。但经中说别有净土
在他方者。总是大乘义。一乘者毗卢遮那报
佛果德智悲之海。便以无明生死之海。成于
大智大慈悲海。无三世古今净秽之见。是为
法界。一切刹海。智凡同止。重重不碍。如光影
像。不说他方别有净土之名。是为一乘。此为
大心众生。所开示悟入。使入佛知见故。三乘
所说。但说一切空平等。及一切众生有自性
清净平等藏。平等佛国。有此土他方净秽故。
一乘说空。无有自他净秽平等。三世诸佛。自
性清净。无古今性。一时成佛。无前后际平等。
一切众生有如来大智慧平等。一微尘中。十
方智凡同住平等。一切法无大小中边。如虚
空量平等。又文殊普贤毗卢遮那。三法体用
平等。名为一乘。初发心者。应如是信解。如是
观察。如是修学。如是悟入。普观自他一切智
凡。同一智境。不见馀相。皆如如来相。无有生
灭。以智自在。大悲随世。而安立诸法。解众迷
心。智自无有一法可得。以如来智慧。观一切
众生。迷如来智慧。从虚妄业执。以幻生其身。
知业本无所有。知见本是虚空。无作自在明
净智之知见。名如来知见。普见一切心境。无
非佛事。经颂云。欲知诸佛心。当观佛智慧。佛
智无依处。如空无所依。众生种种乐。及诸方
便智。皆依佛智起。声闻及缘觉及诸佛解脱。
皆依于法界。当知法界一切无依。如来设教
解迷。总令悟此无依之境。名为解脱。而实言
之无缚无解。应如是信解佛境。佛心量。佛所
华严经决疑论序¶ 第 1014b 页
行门。
第二自己发心。起信修行法门者。有六品经。
一佛名号品。信佛名号。随根随世界。名号不
同周遍二四谛品。明四圣谛。苦集灭道。随其
根欲。十方皆悉不同。明法门不同。随根遍周。
不离四谛。三光明觉品。明佛足轮下光明。最
初凡夫。起信之始观照之门。令心广大明净。
四菩萨问明品。明文殊师利。同目首等九个
菩萨。各说一法。明十信菩萨。发生明慧之心。
五净行品。明一百四十愿。以净信心者心行。
六贤首品。明如来三昧。名方网三昧。同别自
在。令信心者信之修行。行满必得此法。同自
在神功大用。以此六法。用成十信心门。又第
二会初。复有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阿兰若
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及十定品初。离世间
品初。总有此言者。以菩提场。第一会普光明
殿。第二会及十定品。离世间品。此四会经。总
如是重叙意。明此经教。以根本普光明智。以
为教体。以初会明觉得此智。以为菩提体。以
普光明智。为初成正觉之体。为智无古今延
促之性。始终教意。即明升进不同。部分差别。
说教时。即不离一念。说教音声。即不离一
声。明此一部经意。以根本智为体。以无量差
别法。不离一法界。一时一念无古今。一音声
中说也。设升天诸会亦云。不离菩提场普光
明殿。而升忉利夜摩等天。世间众生。情识妄
立。有古有今。有延有促。迷亡智现。即无此
见也。是故经云。智入三世。而无来往。如今见
道智。即古今三世诸佛。一时成佛。普见一切
华严经决疑论序¶ 第 1014c 页
众生。无众生相。皆同一智之境是故经言。佛
心众生心。乃至于自心。三心无差别。大意言
之。以普光明智。为所觉之教体。会意虽有升
进不同。不离普光明智。大觉之体。不属时收。
如是四重叙致。是故一切处文殊师利。同声
说颂曰。一念普观。无量劫无去无来亦无住。
如是了知三世法。超诸方便成十力。此自己
修信心之中。文殊师利。及觉首等十首菩萨。
是成十信心。修行之人。金色世界。妙色世界。
莲华色世界等。十色世界。是信心者。能信之
心。以十个信心是。初凡夫生灭色心。生信而
起十胜解故。云色世界。如易中渐卦。言鸿渐
于干者。亦明初入道。信心升进。为鸿之与白
鹤俱是鹤流。为带色故。以明初信。亦言。白色
纯素故言鸿也。不动智佛。无碍智佛。等十个
智佛。是所信自心之果。一切处文殊师利所
说之颂。及觉首等九个首菩萨。各说一颂。是
所信之法。如来足轮下光。是信心者作观随
光引心。渐令心广大。其光于初会中。眉间放
出。照十方已。入足下轮中。名一切菩萨智焰
明照耀十方藏。其状犹如宝色灯云。作是观
时。作白净宝光明想。初照三千大千世界作
想。成已第二其光至于东方十佛国土。南西
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悉皆遍观。第三光
照百佛世界。十方遍观。第四光照千佛世界。
十方遍观。第五光照十千佛世界。十方遍观。
第六光至东方十千佛世界。照百千佛世界。
第七光明过百千世界。照东方百万世界。第
八光明过百万世界。遍照东方一亿世界。第
华严经决疑论序¶ 第 1015a 页
九光明过一亿世界。遍照十亿世界。第十光
明过十亿世界。遍照东方百亿世界。千亿百
千亿。乃至不可称。不可量。尽法界。虚空界。
作光明想。如是四维上下如虚空。光照耀成
已。然以此光明。一念十方遍周。然后照此
能观光明之心。无体无相。无身无心。无内
无外。无中无边。无大无小。一切皆无名为
法身。于此法身无作性海。体无一物。唯无
依之智。本自虚空性无古今。体自明白。恒
照十方。无有本末方所可依。名曰根本智。名
为智身。一切众生同共有之。迷之不了。用作
贪瞋。著我我所。流浪生死诸恶道中。妄想
执固。随自心所作行业流转。非他能与。若能
如是。观照力灭。方能显得。不是修生。如是相
应。名十住初心初发心住。便同善财童子。妙
峰山顶。德云比丘所。得忆念一切诸佛智慧
光明门。与一切诸佛同一正智家生故。言初
发心时便成正觉。与此无依智慧相应已。十
信心满。入法智流。以十住波罗蜜智行严之。
如鍊真金。转更明净。以住一位。总收五位因
果。五位行门。皆在一位通收。以初发心住。已
契根本智。时不迁。智不异。中间而有升进。渐
渐微细。至十住第六住。心方入通。化身自在。
如善财至海幢比丘是也。此法一向令随智
见不取世间情识所知。如随光引心。令心增
广。有二义。一入智境界。犹如虚空。本无中
边。二随智行慈悲。度脱众生。亦如智境。无有
限极。如此光明觉品颂云。见诸众生在险道。
生老死苦常逼迫。修诸方便无限量。誓当悉
华严经决疑论序¶ 第 1015b 页
度。是其行闻法。信解无疑惑。了法空寂不惊
怖。随形六道遍十方。普救群迷是其行。如是
光明引发心境。令其称本。显智境无边。如净
行品一百四十广大愿。皆缘众生。以成大慈
悲行。使令深厚。终不拟独求自身无苦。以是
义故。从十信中。开廓心境。皆如虚空。等十方
众生际。无有一众生拟有舍离之心。若根堪
不堪。不离其一切世间。一切初发菩提心者。
皆须建如是愿如是心。起不退想。然后顺其
志愿。求一切智。心无懈倦。具一切智。常于十
方三界六道众生前。对现色身。各随根欲。而
引接之。令其解脱。无有休息。于信心中。常起
如是愿。于一切众生敬之如佛。为一切众生。
以如佛智慧。而作生因。总是佛智海中众生。
若也迷解不见始成佛。不见众生灭。以法无
增减故。为法无众生故。智无成坏故。但为迷
悟不同。若也迷解时不见新成佛。不见旧众
生。以智无故新故。观一切众生如幻相。体无
本末。犹如幻化人。无有根栽生死等相。但以
无依本智。而作分别。令见真体。不见是而与
非。名入佛知见。是故经云。是法住法位。世间
相常住。诸法住法位。方可于自心境。体会无
尘。若也存是立非。情见纷挠。何时入道。长劫
轮回。善可思之。益处奉行。如经云。东方过十
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为金色。佛号不
动智者。表法中以明初发心者。众善初生。觉
心始发。是东方义。以明东方是青龙吉庆。春
阳发明。万物初生之始。佛号不动智。以明东
方是震动。以明正在动中。是不动智。故过十
华严经决疑论序¶ 第 1015c 页
佛刹微尘数世界。有金色世界者。以明迷。贪
瞋无明慢疑身边二见戒取邪见十。无明为
过十佛刹。微尘之数。以表烦恼广多障。根本
不动智。妄谓动故。自作沈沦。若论佛刹海。无
有中边。何有远近。以情障处立名。达其情尘
本无。即世界名金色。以金为白。光明无垢。以
表根本不动智光法身无垢故。名为金色。
问
曰。金位在西方。何为举东方。为金色世界。
答
曰。以金受气于寅。胎于卯。表十信初心如胎
也。上首菩萨。名文殊师利者。能了达无明本
无性。显其智用故号。文殊师利。此云无相法
身。虚空妙慧。能显本智之先导故号。文殊为
一切诸佛之师为母。一切圣智犹如空慧发
生显起故。一切处金色世界。一切处不动智
佛。一切处文殊师利者。迷亡尘谢。智慧朗然。
十方智境。无非法事。唯是智用起唯法起。名
不动智。故云一切处不动智。以其空慧显明
此理。号一切处文殊师利。文殊师利。与十佛
刹微尘数诸菩萨。俱来诣佛所者。以明无边
妙慧根本智。为一体用。云来诣佛所。契会敬
顺。以信心初以空妙慧。简择显发。根本智现。
既显智业慧为智使故。到已作礼。即于东方
化作莲华藏师子之座。以表明智已生方可
心境。无垢以为座体。智境无垢。含容万德。无
可染著。名为莲华。于一方界常游。一切众生
生死畏中。得大无畏。名为师子。若于智体清
净报果上。有无量众福庄严。如光如影。重重
无有障碍。亦有此庄严。今言化作者。以引化
十信心众生。望实报得。不言化作。自尔恒然。
华严经决疑论序¶ 第 1016a 页
无来无去。此乃令信心者。自信己身心。有此
十智十世界。一切处不动智佛。一切处文殊
师利。皆自有之。及以普贤差别智。以此三法
以为教体。令修行者仿之。此初以檀波罗蜜
为主。馀九个佛为伴。今且略述此一门。自馀
九法在广论已说。皆随方义。表之升进。一切
内外经书。设教皆令自身心中。以法行之学
之。不可推之。与先贤圣者。圣者无教。性自天
然。略述十信门竟。以十个智佛。文殊师利等
十菩萨众。各说一法门。和会佛果大用妙慧
智慈悲愿。六品经。十个智佛以为信体。名为
十信。此信中方便。起入道观门。以如来足轮
下光明引心广大。向十信入圣位之方便。作
意者依法观之。次第如前。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一之上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
卷一之下
大唐北京李通玄撰
第三入位契真。会佛智慧门者。如十住以升
须弥山顶表之门。山顶至相尽处也。善财童
子至妙峰山亦同此也。得忆念一切诸佛智
慧光明普见法门。以处表所升进心所至之
道。以升山顶。像从十信有为信心。升此十住。
空慧现前。一切心境。都无所得。是名为智慧
光明普见法门。以明无相慧光。破无始长夜。
计执之闇。常流苦海。今升此位。真空智慧现
华严经决疑论序¶ 第 1016b 页
前。无始执障无明一时顿尽。如升山顶至相
尽处也。若功至慧明。不劳登山。今以处表法。
以升须弥山表之。于中明升进。得法之人。还
以所得之法为名。是故十个菩萨俱名为慧。
以法慧菩萨为首。于中修行之佛果。十个佛
果。下名悉同名之为月。殊特月佛为首。以明
无相智慧光明。能破无始长夜无明贪瞋炎
热。得大清凉乐。故佛果号殊特月。此位中十
慧菩萨。是此位修行者之身。十个华世界。是
能开敷妙慧之心。十个月佛。是妙慧行。十波
罗蜜中清凉之果。各随十波罗蜜行。下意配
当皆自有意义。如殊特月配檀波罗蜜。以檀
体能舍。以明此位入真空慧。一切见障执业。
无明烦恼炎热。都亡皆舍。此为殊特月佛。配
初发心住。檀波罗蜜为主。馀九为伴。无尽月
佛者。以明无相法身为戒体。无有成破。一受
恒然。名无尽月佛。以忍体如空。心无倾动故。
名不动月佛。以此位空慧增明。恒以空慧而
观诸法。转转增明。以为精进。如风无体。而能
生众法。能成能坏。佛号风月佛。以禅定身心
清凉。能净诸垢。佛号水月佛。以意准知。世界
名因陀罗华者。因陀罗者。此云能主。以空智
慧光明。堪能主导一切众生。开敷慧眼。令其
发明。波头摩华世界者。此云赤莲华。以戒体
内心空寂。戒相外严。见者善生。以赤色表法。
众有可观也。已下十波罗蜜意。表之各有意
义。华者明此位贪瞋既亡。智慧开敷也。略释
如是。广在论本。法慧菩萨。入无量方便三昧
者。以一心念亡。无量境界一时亡。无量境界
华严经决疑论序¶ 第 1016c 页
亡。无量智慧一时现。以三昧力。十方各千佛
刹微尘数世界之外。有千佛刹微尘数诸佛。
皆同一号。名曰法慧。普现其前。以言慰叹。及
手摩法慧菩萨顶者。若在迷即千佛世界微
尘数迷。名之为外。若以三昧力净。如许烦恼
无明净。还成如许智慧现前故。有千佛刹微
尘数佛智慧现前。明以定发慧。定慧正相应
际。名为千佛刹微尘数法慧佛。而现其前摩
顶者。定慧相印也。言赞者。以慧发即能为妙
言。慧由定起故。须赞能定之心。与法慧菩萨
智者。以明不离定而起用。不同二乘空定无
慧。以言之与智。十信心位。不入定而说法者。
明信是生灭心。未入正位故。此位入定者。非
是息心定故。是任性无功。自性净故。以任法
本定。即寂用不碍。即如善财于别山顶上。见
德云比丘。徐步经行者。是其样也。以明自住
之山。初止心不乱。有定可依。别山徐步经行。
是寂用自在。是无定乱。可依之定方成定也。
此定出过摄念息心修定。方入佛解脱智慧
光明之中。凡摄念存心。息止所得之定。是随
其深浅。并是色无色定。三界业收。心如虚空。
烦恼灭不生三界。无大智慧。證涅槃乐。是为
声闻定也。此十住位。所入之定。非如是也。是
一切法。本自性定。能起智慧。转更增明体无
沈掉而发生无量智慧。成就智悲。长处生死。
不坏本性。恒无业门。此位言升须弥山。向帝
释宫者有二义。一名如来成道。身行遍周。一
切须弥王总至。二表十住升进。以处表法。如
表法中。帝释遥见佛来。以明从十信起信。向
华严经决疑论序¶ 第 1017a 页
十住之心。以信未真契十住之智慧故。云遥
见佛来即以神力庄严此殿者。心意作念。置
普光明藏师子之座者。安置身心。入无作自
性清凉定。包含万境。无不皆净。能会本智慧
故。名之为普光明藏师子之座。得于生死恒
无畏心。名为师子。悉以妙宝所成者。定慧庄
严。名为妙宝所成。智慧光明。超多烦恼。名十
千层级。以表升进为层级。广意在论本。今且
略言。佛入殿者。明定慧相应也。此位有六品
经。成此十住之位。如升须弥山品。以明从十
信升进。偈赞品明已前诸佛。同入此法。古今
法同。令入者不疑。十住品说十种住。以明十
种升进。皆十波罗蜜为体。一中具十。互体十
中有百。五位皆然。梵行品明戒体。无相法身
为戒体。无成坏性。初发心功德品。明发心者。
广大无限。利益广多。获功德无限。称其心量。
与虚空等。论主颂曰。虚空虽广无有边。不能
出生诸功德。菩提智悲如虚空。重重功德不
可说。又经颂云。一念供养无边佛。亦供无数
诸众生。悉以香华及妙鬘。宝幢幡盖。上衣服
美食。珍座经行处。种种宫殿悉严好。种种光
明。妙宝珠。如意摩尼。放光耀。念念如是持供
养。经无量劫不可说。其人福德虽复多。不及
发心功德大。以明有为修福德者。虽无限量。
一念恶心尽灭无馀。设得一劫终归破坏。以
初发菩提心。无为智现。智悲相应。一念功德
过于虚空。无有限量。以虚空但空。无有福善。
无有智悲。无有功德。普光大智为菩提体。初
发心功德。不可限量。若迷智体。即有恶道业。
华严经决疑论序¶ 第 1017b 页
以自庄严。若一念发心。智业现前。以智自性
清净。业中有无量不可说无边功德海。自然
庄严。何况大慈悲。饶益一切众生。行上所有
功德。何有限量。发心者应如是发菩提心。应
如是开廓心海。誓度众生。无有限量。一依此
样。功德不唐捐。应可仿之不虚其德。无法发
意。毕竟何归。虽知发心。不知如何发意如何
进求。如十行位。在夜摩天。说有二义。一明佛
身行。利众生遍周。二表十行胜于前位。又明
此天在空而居。以明十住中。以得法空。智慈
一终和会。此位明于法空起行。以明在行无
著。以此十行在夜摩天中说。以夜摩天依空
而住故。师子座有万层级者。以升进见道。智
慧广多。净烦恼业。以成座体。层级广多。前位
座置普光明藏师子之座。此位化作宝莲华
藏师子之座。以法空起行故云化作。空行无
染故号莲华。十个菩萨下名悉同。名之为林。
功德林菩萨为首。林者以明行能荫覆众多
故。十个佛号之为眼。常住眼佛为首。十个世
界。皆名之为慧。十林菩萨。是修行之人。十慧
世界。是修行者智慧。十个眼佛。是修行者。以
智知根。利众生也。皆是随位因果法门。自馀
法事如前。此位有四品经。成此位法门。第一
升夜摩天宫品明升进。二夜摩天宫偈赞品。
明古今诸佛。同入此法。三十行品。明此位所
行之行。四十无尽藏品。明信戒惭愧闻施慧
念持辩等是。如十回向位中。有三品经。成十
回向位。一升兜率天品。以明升进。二兜率天
宫偈赞品。明古今诸佛。同入此门。三十回向
华严经决疑论序¶ 第 1017c 页
品。明十住十行。虽修大智大慈悲。然修空智
慧。出世心多。此位回十住十行出世心。令入
生死。长养大慈悲。是故善财童子善知识。十
住十行之首。皆有比丘。至此十回向位。长者
青莲华为首。以明出生死解脱心。入于生死。
长大慈悲行。处生死不染。是故善财于十回
向位中。以俗人长者。号青莲华为首表之。以
前两位迎佛之众。但有诸天众。无天女众。以
表但得出世间智慧慈悲。未得入生死。同行
利生慈悲。以是义故。无有天女。此十回向位
中。全入生死大慈悲行。诸天女龙神八部。无
量大众。皆悉具足。论本广明。此中略述。令发
心者。约知法则。不迷趣求。自知生熟。兜率天
王。敷摩尼藏师子之座。百万亿层级者。以明
此位但处生死。成就大悲之行。胜前出世心
故。以是义故。庄严各阿僧祇等宝。百万亿层
级。此回向位。于解脱中。作起智门。广兴等众
生数。情识想念。及大愿海。成普贤道。饶益一
切无限众生念。解脱智慧心。于生死中。了生
死性本是解脱。如师子王。而得自在。广度群
生。无有休息。后之十地。及等觉位中。满此
十回向位中大愿。即是更无别意。以是说十
地位。时不言遥见。不言迎佛。意在同此位中
大愿满也。此位兜率天中说者。明和会智悲。
令圆满故。是中道义表此天。欲界之中处中
故。下有忉利夜摩。上有化乐他化。一切诸佛
示现诞生。皆从此天。而降神也。如发菩提心
者。善识经意修行。
问曰。此十回向位。已经十
住十行二位。各有十法。以皆知诸法自性空
华严经决疑论序¶ 第 1018a 页
无相无性。智慧现前。至此回向位中。更兴无
量大愿海。作无量想念情识。起智悲门。岂非
是生灭心耶。如何称道。
论主以颂答曰。十住
十行是初心。多有缘真念增胜。为除彼行缘
真习。是故兴愿令回向。是达生灭是无生。起
愿行慈不生灭。善知世间生灭性。想念情识
无非智。初心定慧缘真多。此位起愿令知本。
善知本者。处世间游行三界如师子。方能常
处世间中。度脱群迷未曾已。是故十地位满。
欲入普贤行。以无量三昧。推求普贤菩萨。竟
不能见。却生想念。方见普贤菩萨。在一切十
方诸佛前。坐莲华座。或从他方相续而来。广
意在十定品。十地尚有此三昧涅槃习障。何
况十住十行。是故须兴大愿。成就普贤行。入
生死六道。一切处一切法一切愿。度脱一切
众生。思惟分别。成就无边差别智。于一切境
界。无不皆是。无生法门。方可功终。算数广大
愚。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广大愚。唯佛当究竟。
十如来地一。及等觉位中十定品。总依回向
中愿行。满普贤道。即是其法。于中升进法则。
在他化自在天说。以处表法中。以他化天观
他变化。以成己乐。亦名乐变化天。以乐他变
化。以自成乐想。以表十地菩萨所修道业。皆
乐欲成他众生。令其得乐。以为自乐。此地中
有三十八个菩萨众为首。共成此十地法。三
十七个下名悉同为藏。以金刚藏为首。一个
独名解脱月者。三十七个菩萨同名为藏。为
明三十七道品法。一切菩萨所成道业。成等
正觉。皆由此生。解脱月一人。是此三十七品
华严经决疑论序¶ 第 1018b 页
中果故。此十地之中。解脱月是能问之人。金
刚藏是能说十地之中法门之主。以明因果。
自相问答。馀不能知。如初欢喜地。为见闻如
来色身。及转法轮。乃至闻正法。多欢喜多适
悦。名为欢喜地。广在经文。以檀波罗蜜增上
为主。馀九波罗蜜为伴。随力兼修。为闻法故。
于身命财皆能舍。得离五怖畏。不活畏。恶道
畏。大众威德畏。无我观。以不作此业故。如此
初地中。总别同异成坏六相义。是初地中。总
摄十地中义。及如来义。总须解其同别。乃至
以一国土。一切国土。入一国土中。如帝网门。
自在无碍。此六相义。总摄诸法。皆有此六义。
今且举天帝释宝网一门。馀万事准知。如天
帝释宫殿中。庄严宝网。以天中净宝所成。其
宝网光净。互相参映彻。一一宝中。影现重重。
无有尽极。天帝释眷属。及宫殿庄严。亦影像
重重。无有尽极。以用此像。以表心智境量同
虚空。无有中边内外等相。一切境界。皆如幻
化。本来参映重重不碍。但为众生妄心识种
执业。自障不知。若无自业。本是如是。一切境
界。光影相入。能以一智身。一时普现一切国
刹。一切众生前。如应现身。如应说法。令使解
脱。得无量乐。根未熟者。方便接引。以智无表
里等。一切境界法界众生界故。本同一切众
生心故。以初地菩萨。知此道理。发广大愿。令
速成就此大智大慈悲行。又初地遍学十地
法。及如来地法。总别同异法门。悉具知故。方
可渐渐修习而成熟故。设当渐渐修学。经无
量劫。而不移初发心时故。以智无三世古今。
华严经决疑论序¶ 第 1018c 页
不迁移故。以十地修行。智用一一殊胜。名之
为别。不离根本智。及古今无时。元来一际。名
之为总。心行修行。一切境界自体无作。名之
为同。一一位次。能净业障。智慧神用增明。名
之为成。一一地中修行。不见修。不见行。不见
成不见菩提涅槃等事。名之为坏。且于人身。
眼耳舌身手足肢节。共成一身。名为总相。是
一心随用不同。名为别相。皆四大火风所成。
名为同相。六根各用不同。名之异相。依业成
身。名为成相。一切法缘缘。无主无作者皆如
虚空。名为坏相。此六相门通一切法。皆具六
事法故。总持门以智观察可知。如十玄门。义
亦如是。一同时具足相应门。二一多相容不
同门。三诸法相即自在门。四天帝网影像重
重互参无碍门。五微细相容安立门。六秘密
隐显具德门。七诸莲华藏纯杂俱含无障门。
八三世圆融互参相入门。九唯智同别自在
门。十托事表法生解门。华严经有此十事大
体。显无尽法。以智观之可见。今此初欢喜地
菩萨。总通修十地及佛果。并普贤常恒利众
生之行。此位通知。以因知果法。方可修行。如
世造作。先须立样。如檀波罗蜜门为增上。如
鍊真金。于一体之上。渐令明净。然后方堪作
轮王宝冠。二离垢地。上上十善戒为增上。治
欲界惑。三发光地。忍波罗蜜为增上。治上色
界无色界著禅烦恼。入三界自性清净平等
无造作禅。四焰慧地。修三十七助道观。生如
来智慧家。五难胜地。作四谛乃至世谛真谛
等二十谛观。六现前地。作十二有支观。七远
华严经决疑论序¶ 第 1019a 页
行地。成就方便波罗蜜。离修空无相无愿道。
恒常不离三界度众生。广在经文。大意明前
初地至第六地。虽常以慈悲为首。以四谛十
二缘观。及教化众生。常有出世心增多。此第
七地以所得三空无作无愿解脱。常居生死。
度脱众生心多。第八不动地。得一切法。无生
忍无功智观现前。滞净心多。诸佛加持以手
摩顶。劝修行起智门。令念本愿。起愿兴悲。一
念以无功自在智。所作福业。初地至七地。百
分不及一。乃至百千亿那由他分不及一。如
是七劝广如经说。第九善慧地。说法自在。第
十法云地。受一切智职位。坐一大莲华。量等
百万三千大千世界。以众妙宝间错庄严。超
过一切世间境界。出世善根所起。知诸法如
幻性。众行所成。常放光明。普照法界。有三千
大千世界微尘数莲华。而为眷属。无量菩萨
以为眷属。各坐其馀莲华之上。以明一乘智
境发心广大。受职广大。不同三乘中权学十
地菩萨受职。但云莲华座等一三千大千世
界。为三乘菩萨信解心狭。所见十地菩萨受
职亦狭。但以一三千大千世界。为一毗卢遮
那之智境。各自随根所见不同。此一乘如来
智境所坐之座。量等法界虚空界。以为智之
实报所感。今之所信。各依器量不同。若论至
实究竟之门。要依一乘智为实。若欲信此一
乘如来智境发心。于此经中。初信之首。以十
色世界。十智如来。为自心中本有。文殊师利
为自妙慧。为能信之心。此经中十信十住十
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妙觉二位。从根本普光
华严经决疑论序¶ 第 1019b 页
明大智。无相法身普贤差别智。以为此经修
行之体。所发行愿知见。皆如来法界虚空界
所作。五位方便。重重以鍊磨。行意在大智大
慈悲。使令圆满。深厚广大称实。广意在经。教
文事广而难录。今略述少许门户。劝修未可
备尽其意。有修行者。以定慧观行兼读经。看
菩萨所修行愿广大之样。令不错路。设修不
得。信种须成。以信内勋力。渐渐自能发志不
退。任运成就。是故普贤作食少金刚喻。过身
便彻任运。至金刚际始住。若人闻如来名号。
及所说之法门。一经于耳。设当不信。亦能成
种。以一闻法内勋。任运至佛金刚智始住。修
行者莫虑此经法深远。难到难入。若不发心
信解修行。恒在生死。长远未有休期。何如一
念归心。设修不得常生人天。福乐果报。渐渐
见佛闻法。解脱成无上道。
第三以定该含三世古今无异门者。以明十
定品。还在普光明殿中说。明以普光明智。以
为定体。以明此教于一言音一三昧。无前后
说。出世涅槃同时。故明智境无三世。是故此
品。还叙尔时世尊。在摩竭提国菩提场。始
成正觉。及普光明殿。初成正觉之时。古人
云。三会重来普光明殿。实无重来重去也。意
明三十九品经。一时无前后说。乃至三乘总
然。于一时说法。各自随根闻一乘三乘之教。
各自不同。依菩萨本业璎珞经说。有十会
四十品经。在第三禅一会。说佛华三昧品未
来。此品令十地菩萨。入普贤行。令十地菩
萨。舍涅槃三昧。上稠林烦恼。方始入普贤行
华严经决疑论序¶ 第 1019c 页
门。为普贤是入世间同众生行。十地菩萨。是
出世间成佛之行。和会此二行。令处世间自
在故。不属二边。心无所著。离二边习气障
故。十个定名。是如来自说。定之大用是普贤
说。以明根本智。是佛自说定名。智中大用。是
普贤差别智。还普贤自说。佛告诸菩萨。普贤
菩萨今现在道场众会。亲近我住。初无动移
者。普贤差别智万行为会。不离根本智为住
处。今明无求出世。但随世间行不染著是佛
也。本来如是。只为迷流多劫。须求出世十
地。功终道成方舍。但世间诸事总尔。事终缘
坏。功毕作亡。事既未成功不可废。此十定品
初。一百个菩萨三十个同名为慧。七十个各
各异名。以十地位。三空慧满七觉分终。至此
入普贤行。方舍方入。任运智慈恒尔。始绝
希求。如十定十通十忍三品。总是十住中普
贤行。名等觉位。总是普贤自说。以明普贤自
行之法。还属普贤自行。佛自说者。是佛果
位法。准此知之。
第四入佛果位现障成位门者。心王菩萨问
佛阿僧祇品。如来自说。其数如经自明。此数
唯佛知见。非馀位所知。若不能以智眼知此
广大数法。及如来随好功德多少之量。即犹
有此二障。不得称一切智。故号佛果二愚。过
此二愚障。方成满足一切智佛。此之二法。非
下位菩萨。及天龙外道所知。以加算法知之
者。是菩萨法。如来智眼。知不须算法。自十地
以来。有十一种粗重。二十二种愚痴。此之
二障佛位知之。心王菩萨问者。以其心得自
华严经决疑论序¶ 第 1020a 页
在。方可能为问主。十一种粗重者。以明从初
地至十一地。普贤行未满。位位有一迷以为
十一。故一位之中。有因果正向。为二十二愚
痴。如来加青莲华菩萨。说佛十种不思议者。
不可以心思意议。以佛是根本智。无作无言。
而自在方便。无言无说中说。说根本智无作
神用之法。名佛不思议说。佛果中神用故。青
莲华者。是如来自性清净智中妙用智慧。一
切法无染污自在性。是文殊师利。随显法之
异名也。菩萨住处品。心王菩萨说。以明住持
世间。一切处现在。令诸众生所依不绝。如
来十身相海品。有九十七种大人之相。是普
贤菩萨说。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即是如来
自法身。根本智自性清净无作业中自有。是
故如来自说。今言十身者。有十华藏世界微
尘数身。下文言。有十华藏世界微尘数大人
之相。一一身分众宝妙相以为庄严。如华藏
世界品。说是本报身及境界。今此品令普贤
菩萨说。即明以根本智起差别智。行万行上
功德。庄严本智之身。是故普贤菩萨说普贤
行品。至此等觉位行满门。
第五明自行佛果所成果门者。即如来出现
品。以明自十信心。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十
一地等觉心等。明信心者自行佛果。满文殊
普贤毗卢遮那三法果。总终如此。如来放眉
间光明。灌文殊顶。是问法之光。放口中光。
灌普贤口口。是说教之光。令普贤说法。以明
佛是根本智。是显得无作无说之智。文殊是
无相法身妙慧。是能问之人。普贤是根本智
华严经决疑论序¶ 第 1020b 页
中大用。是说法者三法具足。故如来出现此
教。皆有始终。以此三法为体用。至此功终。
如鍊真金。功终号为出现。付嘱流通总在此
中。
第六普贤恒行门。如离世间品。是佛果后。普
贤常行无休息。常处世间。而无染污。名离世
间。此普贤常行。还以根本普光明智。还普光
明殿中说。明不离初信之果用。恒利众生恒
在世间。而无染污。名离世间品。
第七成佛
果满一切皆为法界门者。法界品在给孤独
园说。以升进以明升天。望法界即不离一切
处。总法界于法界。初如来普贤文殊师利三
法。以成法界之大理智大用。十方普该之大
体也。此是一切功终之果。名为法界。菩萨
即云。如是等五百人俱。如四十个菩萨是四
位。一一位中。具百是四百。通一百宝冠菩
萨是五百众。一百宝冠菩萨。以明十波罗蜜
本数。十中百众也。前四十心中。一一皆百。至
此法界功终行满。一切十方世界尘尘中。皆
有无尽如来转法轮。尘尘中皆有无尽普贤
身。各化无量众生。明一人成道行满。入法界
体。得如天帝网光影互参。身一时云集。皆珠
帐网。罗覆其身。重重相入。普周法界。遍利众
生。海觉等六千比丘。示现宿世有种。故得法
获益。舍利弗等五百声闻。示现往世无信种。
不闻此一乘智境。如盲若聋对面不见不闻。
第八以佛果法利益人间门者。文殊师利出
自楼阁。以明智慧重重。舍利弗出自房舍。以
二乘人无大智慈。自身解脱名为房舍。六千
华严经决疑论序¶ 第 1020c 页
比丘皆新出家。未證罗汉果。依舍利弗为师。
悉皆随从文殊师利。南行人间觉城。六千比
丘舍利弗。劝观察文殊师利身相福德。六千
比丘一时观察文殊师利身相功德。行路两
边左右各八步。妙宝庄严具。随路庄严。以八
正行报生。观察文殊师利。便即归依发愿。顶
礼文殊以为和尚。文殊即为说十种发菩提
无疲劳心种种劝慰。一时获得十眼十耳十
身十辩。渐诣觉城东。六千比丘通信位及五
位修行。一时总摄号为六千。路上发心者。明
声闻有行未有智。今既发心竟智悲。万行通
兼。
第九说教劝修门者。至觉城东明众善明也。
古佛庙者。明所设教不异古也。娑罗林此云
高耸。出过馀林者。出过人天三乘。及外道之
行也。庄严者以普贤行为庄严本智也。幢者
智无倾动也。文殊师利既至觉城。从众来有
无量劫数四众。但言五百者。堪入五位行门。
龙众有一万。龙表智。以智兴行故。于五众之
中善财为首。五众总成入法之人。善财初受
胎之夜。宅有金苗纵广七肘者。以信心为胎。
十月诞生者。十波罗蜜为十月也。初生之时。
宅有五百宝器。遍其宅内者。以信通收五位。
五百波罗蜜行中之果报也。宅中有宝楼。高
及纵广各七肘。明信心中七觉支分法报生。
文殊师利说普照法界修多罗经。是说根本
普光明智。普印之者。大众获益。独举善财
为首。劝叹起信竟。劝令南行觉城东也。
略释新华严经修行次第决疑论卷一之下
华严经决疑论序¶ 第 1021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