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经疏科-唐-澄观卷十五

卷十五 第 134a 页
华严经疏科卷第十五清凉山沙门澄观述晋水沙门净源重刊钜五


* 佛不思议法品第三十三(四)

* 初来意(二)

* 初标(初明)
* 二释(二)

* 初通(二)

* 初正明(通则)
* 二解妨(二)

* 初问(若荅)
* 二荅(由因)
* 二别(别明)
* 二释名(二释)
* 三宗趣(二)

* 初揔(三宗)
* 二别(三)

* 初通辩佛德(别就)
* 二别显义相(三)

* 初正显二德(二别)
* 二四句融通(此二)
* 三拣异权实(二)

* 初礼教(若权)
* 二实教(依此)
* 三显不思议(三)

* 初泛举法体(三显)
* 二别语此经(四)

* 初何者不思议(就后)
* 二于何不思议(二于)
* 三云何不思议(三云)
* 四何用不思议(四何)
* 三结归宗趣(前三)
* 四释文(二)

* 初示义(次正)
* 二科经(四)

* 初请分(二)

* 初明其请人
* 二正显所念(三)

* 初略示法体(十法)
* 二对前相摄(三)
卷十五 第 134b 页

* 初前开此合(然此)
* 二前合此开(前境)
* 三无开无合(音声)
* 三指前释相(此十)
* 二加分(三)

* 初明加因
* 二显加相
* 三加所为
* 三證分
* 四说分(二)

* 初承力揔告
* 二正显佛德(三)

* 初标示(二正)
* 二叙昔(昔以)
* 三正显(三)

* 初略释(今谓)
* 二正科(文分)
* 三释文(十)

* 初荅国土问(二)

* 初常住法门(二)

* 初标
* 二释
* 二遍住法界(二)

* 初示义(二普)
* 二科经(三)

* 初标
* 二列
* 三结
* 二荅本愿问(二)

* 初乘愿现相
* 二愿不失时
* 三荅种性问(二)

* 初双明报化种性
* 二唯明法身种性
* 四荅出现问(二)

* 初遍现常现
* 二出现之相
* 五荅佛身问(五)

* 初揔显无过
* 二明过不生
* 三身之业用
* 四智慧相应
* 五业用无断
* 六荅音声问(二)

* 初音声辨说
* 二种种说法
* 七荅智慧问(三)

* 初智慧最胜
* 二智慧离障
* 三智慧成益(三)
卷十五 第 135a 页

* 初标
* 二列(十)

* 初相好身
* 二圆满音
* 三功德严
* 四放光
* 五微笑
* 六法身
* 七常光
* 八妙色
* 九真应
* 十慈悲
* 三结
* 八荅自在问(八)

* 初揔明自在(二)

* 初揔
* 二别(二)

* 初示义(二别)
* 二科经(十)

* 初法自在
* 二心自在
* 三解自在
* 四财自在
* 五命自在
* 六如意自在
* 七智自在
* 八业自在
* 九生自在
* 十愿自在
* 二圆满自在
* 三善巧方便(三)

* 初揔
* 二别(十)

* 初言说自在
* 二知见自在
* 三示现自在
* 四三世自在
* 五性相自在
* 六调生自在
* 七时分自在
* 八辩才自在
* 九胜义自在
* 十寂用自在(二)

* 初知本寂(二)

* 初正显
* 二释成
* 二知起用
* 三结
* 四广大佛事(三)

* 初揔
* 二别(二)

* 初徵
* 二释(十)
卷十五 第 135b 页

* 初上生佛事(四)

* 初别明能摄
* 二所摄广多
* 三能摄殊胜
* 四所摄成益
* 二降神佛事(二)

* 初智德内圆
* 二神通外用(二)

* 初一𠁅一时作佛事
* 二揔摄时𠁅作佛事
* 三现生佛事(二)

* 初无生现生
* 二无染处染(四)

* 初三学自圆
* 二四心慜物
* 三具德摄益
* 四摄益深广
* 四出家佛事(二)

* 初出家意
* 二出家相
* 五成道佛事(三)

* 初真觉旧圆
* 二应身今满
* 三演法益生
* 六转法轮佛事(二)

* 初列
* 二结
* 七威仪佛事(四)

* 初别举入城益物
* 二通显威仪益物
* 三言谈示现益物
* 四揔结深广
* 八起行佛事(四)

* 初身心安住行
* 二起应上求行
* 三说默下化行
* 四时分进修行
* 九起用佛事(二)

* 初起用所依
* 二正明起用
* 十涅槃佛事(三)

* 初涅槃悲恋益
* 二舍利流布益
* 三揔结益满
* 三结
* 五无二自在
* 六住一切法
* 七知一切法
* 八明广大力○
* 九荅无碍问(三)

* 初所作无碍
* 二令他无碍
* 三念持无碍
* 十荅解脱问(二)

* 初智障解脱
* 二定障解脱
* 三业用解脱
卷十五 第 136a 页
* ○八广大力(三)

* 初标(六)

* 初揔科(十力)
* 二融通(是则)
* 三叙昔(古德)
* 四辨违(则今)
* 五遮救(设欲)
* 六正释(周法)
* 二释(二)

* 初徵
* 二释(二)

* 初示义(二释)
* 二科经(十)

* 初身命不坏力(二)

* 初不可动坏
* 二举况显胜
* 二毛孔容持力
* 三毛持大山力
* 四定用自在力
* 五常遍演法力(二)

* 初示义(五常)
* 二科经(二)

* 初一身转法(三)

* 初显所说多
* 二明所说常
* 三示所说体
* 二多身转法
* 六德相降魔力
* 七圆音遍彻力
* 八心无障碍力(二)

* 初示义(八心)
* 二科经(二)

* 初无尘惑障碍
* 二起用无障碍
* 九法身微密力
* 十具足行智力(二)

* 初示义(十具)
* 二科经(四)
卷十五 第 136b 页

* 初万行圆净
* 二智用周圆
* 三动寂自在
* 四周无涯畔
* 三结
* 如来十身相海品第三十四(四)

* 初来意(初来)
* 二释名(四)

* 初释名(二释)
* 二辨类(二)

* 初正明(观佛)
* 二料拣(三)

* 初约乘料拣(三中)
* 二约身料拣(又初)
* 三约机料拣(又初)
* 三辨体(若语)
* 四辨因(若语)
* 三宗趣(三宗)
* 四释文(三)

* 初告众许说
* 二正陈相状(三)

* 初科判(三)

* 初揔科(二正)
* 二料拣(或略)
* 三大科(二)

* 初成经次(细论)
* 二明大科(今以)
* 二释文(十八)

* 初依顶相(三)

* 初约处揔标
* 二别列名相(三)

* 初正明圆融(二别)
* 二辨其通妨(二)

* 初问(若尔)
* 二荅(三)

* 初正荅(显顶)
* 二引證(善生)
* 三通难(此约)
* 三正释本文
* 三揔结为严
* 二眉间有一相
* 三眼有一相
* 四鼻有一相
* 五舌有四相(三)

* 初舌广长相
* 二舌掌之相
* 三舌端之相(二)

* 初示义(三有)
* 二科经(二)

* 初卷佛海于舌端
* 二展诸佛于法界
* 六上腭有一相
* 七牙有四相
* 八齿有一相
* 九唇有一相
* 十颈有一相
卷十五 第 137a 页
* 十一肩有五相
* 十二胃有十一相(三)

* 初一相当中
* 二右有五相
* 三左有五相
* 十三手有十三相(三)

* 初九且语手相(二)

* 初前五明右
* 二后四明左
* 二有二相左右指
* 三有二相左右掌
* 十四阴藏有一相
* 十五坐处有二相
* 十六䏶有二相
* 十七腨有三相
* 十八足有十三相(七)

* 初足下一
* 二足上二
* 三足指间二
* 四足跟二
* 五足趺二
* 六足四周二
* 七足指端二
* 三料拣(四)

* 初揔辨名数(上来)
* 二正明立理(既不)
* 三重以理成(况此)
* 四遮其傍救(晋经)
* 三结略显广
* 如来随好光明功德品第三十五(四)

* 初来意(初来)
* 二释名(二)

* 初得名(二释)
* 二释名(如来)
* 三宗趣(三宗)
* 四释文(二)

* 初略(二)

* 初正标果好
* 二举因对显(二)

* 初示义(二举)
* 二科经(二)

* 初光照分齐
* 二光所成益(二)

* 初令其离苦净宿善益
* 二转报生天得闻法益(三)

* 初示其宿因(示宿)
* 二显其现缘(显其)
* 三结因属果(结因)
* 二广(二)
卷十五 第 137b 页

* 初广净宿善益
* 二广闻法之益(六)

* 初略标劝诲
* 二闻巳生疑
* 三揔示所因
* 四正明劝教(四)

* 初以巳喻佛无我无来
* 二以他喻巳来即无来
* 三以巳况佛难思之境
* 四正劝往诣诫不应留(二)

* 初诫劝
* 二广释(二)

* 初释前诫
* 二释前劝(六)

* 初顺释
* 二反释
* 三示其思相
* 四劝往增善
* 五示法令修
* 六劝修成益
* 五依劝诣佛(五)

* 初献供不遇
* 二闻其所在
* 三观见下生
* 四发心欲往
* 五教见佛仪(二)

* 初示义(五教)
* 二科经(二)

* 初教识受生令舍曲见(三)

* 初法(二)

* 初诫其曲见
* 二示其正见
* 二喻
* 三合
* 二教设心悔过令其得见(二)

* 初标科意(二)

* 初标章(二教)
* 二释相(二)
卷十五 第 138a 页

* 初所治之病(夫欲)
* 二  之药(次起)
* 二依科释(三)

* 初揔标教诲(四)

* 初明忏依(设善)
* 二明忏体(令净)
* 三明灭非(令续)
* 四令皆尽(运心)
* 二徵问其方
* 三如法正教(二)

* 初示义(三如)
* 二科经(二)

* 初发声之因
* 二正明教诲(五)

* 初别观业空
* 二揔观四障(二)

* 初喻
* 二合
* 三别破见惑(三)

* 初鼓无生灭喻
* 二声无去来喻
* 三鼓声随心喻
* 四对业观报(二)

* 初镜像体虚喻
* 二幻师惑眼喻
* 五揔结忏益
* 六明见获益(二)

* 初辨馀众益
* 二当机得益(二)

* 初一重益(二)

* 初得法益
* 二见佛益(三)

* 初明见因
* 二正见佛
* 三敬心供
* 二展转益(二)

* 初闻香益(三)

* 初法
* 二喻
* 三合(二)

* 初显所灭(二)

* 初第一解(即是)
* 二第二解(二者)
* 二明能灭
* 二见盖益(二)

* 初正明得益(二)

* 初通释金网(三)

* 初引晋经(准晋)
* 二牒今经(而言)
* 三引璎珞(三)

* 初引璎珞(准璎)
* 二成晋经(若顺)
* 三成今经(二)

* 初释顺晋经(若然)
* 二释顺今经(若取)
* 二别释恒沙(一恒)
* 二摄化转益(二)
卷十五 第 138b 页

* 初得位益(三)

* 初法
* 二喻
* 三合
* 二成德益(二)

* 初喻
* 二合(二)

* 初正明得益
* 二显境分齐(二)

* 初示义(二显)
* 二科经(三)

* 初假设譬喻(三)

* 初境界广大
* 二今信成益
* 三重显广大
* 二正明能见
* 三结德有归
* ○普贤行品第三十六(四)

* 初来意(二)

* 初通(二)

* 初正明(初来)
* 二解妨(二)

* 初叙妨(若尔)
* 二释通(二)

* 初出所以荅(二)

* 初揔荅(即以)
* 二别荅(若更)
* 二经来未尽(又前)
* 二别(二)

* 初就因果明(别谓)
* 二对前问荅(二)

* 初正对前问(亦达)
* 二解其妨难(前虽)
* 二释名(二)

* 初通二品义名(二)

* 初约平等释(二释)
* 二约出现释(因果)
* 二别释品名(二)

* 初揔释品名(别则)
* 二别释普行(三)

* 初标举(然普)
* 二释相(一所)
* 三料拣(二)

* 初揔明融通(上之)
* 二约位重拣(二)
卷十五 第 139a 页

* 初正拣会释(又上)
* 二结弹异释(若独)
* 三宗趣(二)

* 初通(三宗)
* 二别(别以)
* 四释文(二)

* 初长行(二)

* 初正说(二)

* 初明说因(二)

* 初标前略说
* 二徵释所由(二)

* 初徵
* 二释
* 二陈今义(二)

* 初示义(二正)
* 二科经(二)

* 初所治广多(三)

* 初揔标
* 二徵释(二)

* 初徵
* 二释(二)

* 初揔显
* 二徵列(四)

* 初略标举(标取)
* 二叙古释(古人)
* 三辨顺违(作此)
* 四成上义(又所)
* 三结成
* 二能治深妙(二)

* 初示义(二能)
* 二科经(二)

* 初正显(六)

* 初十种勤修(二)

* 初标举劝修
* 二徵数列结
* 二十种清净(二)

* 初蹑前起后
* 二徵数列名
* 三十种大智(二)

* 初蹑前起后
* 二徵数列名
* 四十种普入(二)

* 初蹑前起后
* 二徵数列名
* 五十种胜妙(二)

* 初蹑前起后
* 二徵数列名
* 六十种善巧(二)

* 初蹑前起后
* 二徵数列名
* 二结劝
* 二證成(二)

* 初现瑞證(二)

* 初此界
* 二结通
* 二菩萨證(二)

* 初此土
* 二结通
* 二偈颂(二)

* 初叙述(二)

* 初说偈仪
* 二说偈意
* 二正颂(二)

* 初示义(二正)
* 二科经(二)
卷十五 第 139b 页

* 初显说分齐(二)

* 初诫听许说
* 二正示分齐(二)

* 初许说过去菩萨之行
* 二许说三世佛菩萨行(二)

* 初举所说时处(二)

* 初举时
* 二举处
* 二明所说之行(二)

* 初诸佛出世之行
* 二菩萨愿智之行
* 二显普贤行(二)

* 初即悲大智行(十)

* 初善入帝网行
* 二时处微细行
* 三了佛秘密行
* 四了三世佛行
* 五六根无碍行
* 六如化无方行
* 七世间自在行
* 八正觉自在行
* 九非身示身行
* 十非量示量行
* 二即智大悲行(十)

* 初无住摄化行
* 二非身现身行
* 三分布舍利行
* 四知佛大心行
* 五法轮深入行
* 六了知根器行
* 七了世业惑行
* 八根境无碍行
* 九四种说法行
* 十三世摄化行
*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四)

* 初来意(初来)
* 二释名(三)

* 初正释(四)
卷十五 第 140a 页

* 初揔释所以(二释)
* 二结前生后(如来)
* 三别释三义(若依)
* 四融通会释(二)

* 初会三身(三)

* 初法报相对(今以)
* 二真应相对(无不)
* 三结融三十(三佛)
* 二会品名(二)

* 初会晋经(二)

* 初揔标示(是以)
* 二释性起(以应)
* 二会今经(今以)
* 二弹古(若言)
* 三会释(若以)
* 三宗趣(第三)
* 四释文(七)

* 初加分(二)

* 初毫光加请主(三)

* 初放光(十)

* 初出处
* 二名体
* 三因业
* 四舒业
* 五敬业
* 六觉业
* 七止业
* 八降伏业
* 九示现业
* 十卷业
* 二加相
* 三加益(二)

* 初大众共欣
* 二妙德领旨(二)

* 初长行致敬
* 二偈颂赞请(二)

* 初赞(二)

* 初揔赞申敬
* 二别赞放光
* 二请(五)

* 初自叙得益
* 二领众意请
* 三叹众堪闻
* 四叙佛令请
* 五正求说主
* 二口光加说主(三)(得益无文)

* 初放光(十)

* 初出处
* 二名体
* 三因业
* 四舒业
* 五敬业
* 六觉业
* 七止业
* 八降伏业
* 九示现业
* 十卷业
* 二加相
* 三加益(二)

* 初大众共欣
* 二妙德领旨(二)

* 初长行致敬
* 二偈颂赞请(二)

* 初赞(二)

* 初揔赞申敬
* 二别赞放光
* 二请(五)

* 初自叙得益
* 二领众意请
* 三叹众堪闻
* 四叙佛令请
* 五正求说主
* 二本分(三)

* 初徵事而问
* 二引例以荅
* 三表瑞證成
* 三请分(二)

* 初长行(四)
卷十五 第 140b 页

* 初揔举法请
* 二叹众堪闻
* 三说主具德
* 四标章别请
* 二偈颂(三)

* 初赞德标请
* 二举法别请
* 三叹德劝请(四)

* 初揔赞以请
* 二劝说之方
* 三叹众堪闻
* 四结请所说
* 四说分(二)

* 初别荅十问(十)

* 初荅出现之法(二)

* 初长行(二)

* 初标告叹深
* 二随义别显(三)

* 初法说深广酬前因缘(三)

* 初标
* 二释(二)

* 初徵以揔释
* 二徵数别明
* 三结
* 二喻明深广双酬因喻(二)

* 初示义(二喻)
* 二科经(十)
卷十五 第 141a 页

* 初大千兴造喻(三)

* 初喻(四)

* 初揔辨多缘
* 二别辨缘相
* 三显彼因起
* 四性相结成
* 二合
* 三结
* 二洪灵大千喻
* 三云雨无从喻
* 四大雨难知喻
* 五大雨成败喻(三)

* 初喻
* 二合
* 三结
* 六一雨随别喻
* 七胜处先成喻(二)

* 初正明
* 二释疑
* 八事别由因喻(二)

* 初示义(八事)
* 二科经(三)

* 初喻(三)

* 初莲华表佛
* 二风轮起处
* 三结因有属
* 二合(三)

* 初合莲华表佛喻
* 二合风轮起处喻
* 三合结因有属(三)

* 初结因
* 二结果
* 三结缘(二)

* 初示义(三结)
* 二科经(三)

* 初牒前正理
* 二举外疑情
* 三如来为释
* 三结
* 九四轮相依喻(二)

* 初示义(九四)
* 二科经(三)
卷十五 第 141b 页

* 初喻(二)

* 初能持之风
* 二四轮相依
* 二合(二)

* 初合能持四风
* 二合四轮相依
* 三结
* 十大千饶益喻(三)

* 初喻
* 二合
* 三结
* 三揔结成益结上十喻
* 二偈颂(三)

* 初叹深许说(二)

* 初叹深难量(二)

* 初揔叹
* 二别叹
* 二诫听许说(二)

* 初诫听劝修
* 二许说分齐
* 二颂前十喻(二)

* 初大千兴造喻(二)

* 初揔显多缘
* 二别显缘相
* 二颂馀九段
* 三结说无尽
* 二荅身业
* 三荅语业
* 四荅意业
* 五荅出现境界
* 六荅所出现之行
* 七荅出现成正觉
* 八荅出现转法轮
* 九荅出现涅槃
* 十荅出现见闻亲近
* 二揔以结酬
* 五显名授持分○
* 六表瑞證成分○
* 七偈颂揔摄分○
* ○二荅身业(二)

* 初长行(二)

* 初标告
* 二释相(二)

* 初示义(二别)
* 二科经(三)

* 初就法揔明
* 二约喻别显(二)

* 初文前叙义(四)

* 初正科经文(二约)
* 二会释十身(此即)
* 三随难重释(四是)
* 四重科释文(一一)
* 二依文解释(十)

* 初虚空周遍喻喻周遍十方身(三)

* 初喻
* 二合
* 三结
* 二空无分别喻喻无著无碍身(三)

* 初喻
* 二合
* 三结
* 三日光饶益喻喻普入成益身(三)

* 初喻
* 二合
* 三结
* 四日光等照喻喻平等随应身(三)

* 初正喻(二)

* 初喻
* 二合
* 二释疑
* 三结示
* 五日益生盲喻喻无生潜益身(三)

* 初喻
* 二合(二)

* 初略
* 二广(二)

* 初能益光(二)

* 初列十光
* 二结分齐
* 二所益众(四)

* 初益菩萨
* 二益二乘
* 三益生盲
* 四益恶趣(六)
卷十五 第 142a 页

* 初拔苦与乐
* 二因起邪见
* 三慈音正示
* 四回邪报恩
* 五佛与受记
* 六结光利益
* 三结
* 六月光奇持喻喻圆回等住身(三)

* 初喻
* 二合
* 三结
* 七梵王普现喻喻无心普应身(三)

* 初喻
* 二合
* 三结
* 八医王延寿喻喻穷尽后际身(三)

* 初喻(二)

* 初彰其现德
* 二咒力持身
* 二合(二)

* 初合现德
* 二合持身
* 三结
* 九摩尼利物喻喻严刹益生身(三)

* 初喻
* 二合
* 三结
* 十宝王满愿喻喻相严满愿身(三)

* 初喻
* 二合(二)

* 初正合
* 二释疑
* 三结
* 三就法揔结
* 二偈颂
* ○三荅语业(二)

* 初长行(三)

* 初标
* 二释(三)

* 初就法略说(三)

* 初揔明(者人)
* 二释经(一普)
* 三弹古(是知)
* 二约喻广说(三)

* 初结前生后(三)

* 初释经([(冰-水+〡)*ㄆ]上)
* 二融摄(四)

* 初以用从体(以)
* 二以体从用(以)
* 三以用即体(三用)
* 四以体即用(四体)
* 三结叹(名为)
* 二徵释所以
* 三举喻广释(二)
卷十五 第 142b 页

* 初示义(三举)
* 二科经(十)

* 初劫尽唱声喻(三)

* 初喻
* 二合
* 三结
* 二响声随缘喻
* 三天鼓开觉喻(三)

* 初喻(三)

* 初能开觉
* 二开觉益
* 三结用归体
* 二合(三)

* 初能开觉
* 二开觉益
* 三结用归体
* 三结
* 四天女妙声喻
* 五梵音及众喻
* 六众水一味喻
* 七降雨滋荣喻
* 八渐降成熟喻
* 九降霔难思喻
* 十遍降种种喻(三)

* 初喻(三)

* 初揔
* 二别(五)

* 初云
* 二电
* 三雷
* 四风
* 五雨
* 三结
* 二合(三)

* 初揔
* 二别(五)

* 初以身合云
* 二以通合电
* 三三昧合雷
* 四大智合风
* 五说法合雨(二)

* 初结前标后
* 二别明十法
* 三结(二)

* 初合结数
* 二释外疑
* 三结
* 三以法结通
* 三结
* 二偈颂十
* ○四荅意业(二)

* 初长行(二)
卷十五 第 143a 页

* 初徵起
* 二正释(三)

* 初约法揔辨(三)

* 初揔释经意(约体)
* 二别叙异释(二)

* 初标举(然此)
* 二别说(二)

* 初叙二师即法相宗(二)

* 初师(五)

* 初正明(一云)
* 二解妨(果位)
* 三反成(若此)
* 四引證(所成)
* 五重解妨(雷转)
* 二师(三)

* 初正明(一云)
* 二引證(故摄)
* 三遮救(亦非)
* 二结前生后(上之)
* 三叙后师即法性宗(二)

* 初正明(一云)
* 二引證(故金)
* 三会释归宗(二)

* 初不可偏取(二)

* 初揔标(上之)
* 二解释(二)

* 初离破(二)

* 初破法相宗(三)

* 初夺破(若依)
* 二纵破(又此)
* 三遮救(彼无)
* 二破法性宗(二)

* 初夺破(若依)
* 二纵破(又心)
* 二合破(若二)
* 二会成正义(四)
卷十五 第 143b 页

* 初徵前起后(若尔)
* 二双标二章(今释)
* 三别解二门(二)

* 初会二宗(二)

* 初别会二宗(令初)
* 二通会二宗(是知)
* 三消经文(三)

* 初略明(后消)
* 二引證(故晋)
* 三广释(二)

* 初释寄遮显深(四)

* 初明偏语不能尽理(云何)
* 二结性相二门难思(口欲)
* 三具性相不可别章(是知)
* 四明不即不离(三)

* 初八识心王辨(心中)
* 二约王所辨(王中)
* 三一一结例(一一)
* 二释寄表显深(言寄)
* 四谦退揔结(然佛)
* 二寄喻别显○
* 三揔结劝知(二)

* 初结上十问(上十)
* 二正释经文(故应)
* 二偈颂(二)

* 初约法揔显
* 二颂上喻文(三)

* 初颂于初喻
* 二颂次八喻
* 三颂第十喻
* ○二寄喻别显(二)

* 初示义(二寄)
* 二科经(十)

* 初虚空无依喻(三)

* 初喻
* 二合(三)

* 初正释经文(谓诸)
* 二设其外难(岂不)
* 三揔释通义(二)

* 初释依心(岂不)
* 二释依理(良以)
* 三结
* 二法界湛然喻(三)

* 初喻
* 二合(三)

* 初正释经文(谓诸)
* 二设其外难(岂不)
* 三揔释通义(二)

* 初释依心(岂不)
* 二释依理(良以)
* 三结
* 三大海潜益喻(三)

* 初喻
* 二合(三)

* 初正释经文(谓诸)
* 二设其外难(岂不)
* 三揔释通义(二)

* 初释依心(岂不)
* 二释依理(良以)
* 三结
* 四大宝出生喻(三)

* 初喻(三)

* 初出处体用
* 二徵列宝名
* 三结其深胜
* 二合(三)
卷十五 第 144a 页

* 初合出处体用
* 二合徵列宝名(三)

* 初叙昔
* 二会释
* 三正释(二)

* 初揔明(今更)
* 二别辨(一大)
* 三合结前深胜(二)

* 初用胜体深
* 二体胜用深(二)

* 初释经(平约)
* 二解妨(今以)
* 三结
* 五珠消海水喻(二)

* 初示义(五珠)
* 二科经(三)

* 初喻(二)

* 初揔明体用
* 二别显用相
* 二合(二)

* 初合揔明体用
* 二合别显用相(三)

* 初叙昔解(若此)
* 二辨顺违(此释)
* 三申正义(二)

* 初揔(今更)
* 二别(谓一)
* 三结
* 六虚空含受喻(三)

* 初喻(四)

* 初揔明体用
* 二别显用相
* 三得名所由
* 四简其非处
* 二合(四)

* 初合揔显体用
* 二越合得名所由
* 三却合别显用相
* 四合拣其非处
* 三结
* 七药王生长喻(三)

* 初喻(四)

* 初揔明体用
* 二别显用相
* 三得名所由
* 四简其非处
* 二合(四)

* 初合揔显体用
* 二越合得名所由
* 三却合别显用相
* 四合拣其非处
* 三结
* 八劫火烧尽喻(三)

* 初喻(四)

* 初揔明体用
* 二别显用相
* 三得名所由
* 四简其非处
* 二合(四)

* 初合揔显体用
* 二越合得名所由
* 三却合别显用相
* 四合拣其非处
* 三结
* 九劫风持坏喻(三)

* 初喻(四)

* 初揔明体用
* 二别显用相
* 三得名所由
* 四简其非处
* 二合(四)

* 初合揔显体用
* 二越合得名所由
* 三却合别显用相
* 四合拣其非处
* 三结
* 十尘含经卷喻(四)

* 初法(三)

* 初略消经文(喻于)
* 二对前辨异(上言)
* 三别释文旨(三)
卷十五 第 144b 页

* 初顺释本文(三)

* 初众生等有因性(此有)
* 二众生等有果智(三)

* 初正立(二者)
* 二正拣(非但)
* 三结劝(是知)
* 三明自他交彻(三彼)
* 二别释外疑(次释)
* 三反以理成(后反)
* 二喻(二)

* 初大经潜尘
* 二出经益物
* 三合(二)

* 初合大经潜尘
* 二合出经益物(二)

* 初正释经文(如来)
* 二引例释成(如来)
* 四结
* ○五荅出现境界(二)

* 初文前叙意(三)

* 初正出体(五明)
* 二辨来意(依初)
* 三融上义(由所)
* 二正释经文(二)

* 初长行(三)

* 初标
* 二释(二)

* 初法(二)

* 初广取所缘显分齐境(二)

* 初列所缘无边(二)

* 初随门别释(先今)
* 二义行料拣(若约)
* 二显分齐无量
* 二近取诸心以况佛境(二)

* 初正明
* 二徵释
* 二喻(二)

* 初无缚无脱(二)

* 初降雨无从喻
* 二海水从心喻
* 二无量无边(三)
卷十五 第 145a 页

* 初标章诫听
* 二喻显(三)

* 初别显水多(四)

* 初明四州水
* 二龙王雨水
* 三宫殿出水
* 四娑竭兼雨兼出
* 二通显水相
* 三通显无量
* 三法合(二)

* 初合水无量
* 二通显无量
* 三结
* 二偈颂(二)

* 初法说
* 二喻况(二)

* 初合颂前之二喻
* 二颂大海宏深喻
* ○六荅所出现之行(三)

* 初叙意(二)

* 初彰来意(六荅)
* 二通妨难(虽智)
* 二释文(二)

* 初长行(二)

* 初标举
* 二释相(三)

* 初双标二行
* 二双释二行(二)

* 初释真如行(三)

* 初牒名以解
* 二双非契中
* 三喻释非量
* 二释无碍行(二)

* 初约法揔明
* 二以喻别显(二)

* 初金翅辟海喻
* 二日月无思喻
* 三双结二行
* 二偈颂(二)

* 初真如
* 二无碍
* ○七荅出现成正觉(二)

* 初长行(三)

* 初徵起(五)

* 初释名(言正)
* 二体性(二明)
* 三辨种(二)

* 初正明(三辨)
* 二料拣(唯十)
* 四业用(四明)
* 五辨相(五者)
* 二释相(十)
卷十五 第 145b 页

* 初揔明体相
* 二印现万机(三)

* 初法
* 二喻
* 三合(二)

* 初正释(言无)
* 二通妨(自体)
* 三性相甚深
* 四三轮平等(二)

* 初示义(四三)
* 二科经(二)

* 初别举身等(三)

* 初略释经文(上六)
* 二别释量生(梵言)
* 三结成玄𣅀(是以)
* 二类结显多
* 五因果交彻(三)

* 初标(四)

* 初略消经文(八相)
* 二会通净名(三)

* 初正显同彼(此文)
* 二出彼经意(弥勒)
* 三正申会释(不知)
* 三对前拣异(又前)
* 四广徵所以(二)

* 初徵(此中)
* 二释(二)

* 初标示(此是)
* 二别释(六)

* 初人天乘(然诸)
* 二二乘(小乘)
* 三始教(大乘)
* 四终教(或说)
* 五顿教(更有)
* 六圆教(四)

* 初正释(若依)
* 二解妨(五)

* 初申难(若尔)
* 二解释(若说)
* 三以能难所(若尔)
* 四释化之由(众生)
* 五结成真化(如是)
* 三结例(随门)
* 四重释(又此)
* 二释(二)

* 初揔释同一无性(先揔)
* 二别释所无之法(二)
卷十五 第 146a 页

* 初消文(后释)
* 二成对(又摄)
* 三结(二)

* 初由證无性(初揔)
* 二由生不知(又此)
* 六体离亏盈
* 七相无增减(三)

* 初举喻问荅
* 二赞善以合
* 三结前生后
* 八用该动寂(四)

* 初所依三昧
* 二一身之用
* 三类显馀身
* 四揔结多门
* 九周于法界(三)

* 初一毛含多(二)

* 初揔科所属(释以)
* 二拣异第八(此与)
* 二类显多毛
* 三释外疑情
* 十普遍诸心(二)

* 初正明普遍释上无际(二)

* 初指一心
* 二例诸心
* 二揔结双非释上远离
* 三揔结
* 二偈颂
* ○八荅出现转法轮(二)

* 初长行(三)

* 初标徵
* 二释相(二)

* 初显体用(三)

* 初法(二)

* 初体性寂寥(三)

* 初揔标
* 二出体
* 二相用深广
* 二喻(二)

* 初文字无尽喻
* 二遍入无住喻(三)

* 初法
* 二喻
* 三合(二)
卷十五 第 146b 页

* 初合普入一切
* 二正合前文
* 三结
* 二显所因(三)

* 初轮起所因
* 二明因所起
* 三结其得失
* 三揔结
* 二偈颂(二)

* 初法轮体用
* 二法轮所因
* ○九荅出现涅槃(三)

* 初明来意(九出)
* 二彰大旨(然大)
* 三开章释(五)

* 初释名(今以)
* 二出体(二)

* 初揔显深玄(二出)
* 二别出体性(三)

* 初正明体性(今以)
* 二出其所以(所以)
* 三融通无碍(然此)
* 三种类(三)

* 初揔显深广(三显)
* 二正明种类(今自)
* 三对经辨定(有馀)
* 四业用(四彰)
* 五释文(二)

* 初长行(二)

* 初徵起
* 二正释(二)

* 初列科(二正)
* 二释文(十)
卷十五 第 147a 页

* 初体性真常(三)

* 初举法劝知
* 二指理同事(三)

* 初正释经文(皆二)
* 二揔显文意(真应)
* 三显十之由(所以)
* 三释显同相(二)

* 初正释(向言)
* 二结成(是知)
* 二德用圆备(二)

* 初标举
* 二徵释(二)

* 初正徵释
* 二重徵释
* 三出没常湛(五)

* 初立理(谓涅)
* 二消文(无不)
* 三显意(不碍)
* 四相融(是知)
* 五结弹(岂可)
* 四亏盈不迁(二)

* 初喻
* 二合(三)

* 初正释(然法)
* 二引證(故无)
* 三拣定(三)

* 初纵以正拣(然此)
* 二对前身拣(二)

* 初问(若尔)
* 二荅(出现)
* 三对菩提拣(二)

* 初问(此有)
* 二荅(二)
卷十五 第 147b 页

* 初约分相说(若分)
* 二约摄相说(四)

* 初理智相摄(若摄)
* 二修本相摄(智性)
* 三双结前二(随一)
* 四结归涅槃(今以)
* 五示灭妙存
* 六随缘起尽(三)

* 初喻
* 二合(四)

* 初正释合文(以机)
* 二别彰大意(然现)
* 三引论證成(故摄)
* 四结成常住(既起)
* 三结
* 七存亡互现
* 八大用无涯(二)

* 初释文(不动)
* 二拣异(涅槃)
* 九体离二边(二)

* 初反释(身若)
* 二顺释(由非)
* 十结归无住(二)

* 初正释经文(上来)
* 二结归无住(四)

* 初正结无住(是则)
* 二无住所以(由双)
* 三别举所因(前即)
* 四释无住意(自性)
* 二偈颂(五)

* 初颂第四
* 二颂第六
* 三颂第七
* 四颂第八
* 五颂第十
* ○十荅出现见闻亲近(二)

* 初示义(十明)
* 二科经(三)

* 初徵起
* 二正显(二)

* 初见闻信向益(二)

* 初法(二)

* 初揔
* 二别
* 二喻(三)

* 初少服金刚喻
* 二小火烧多喻
* 三药王遍益喻(二)

* 初喻
* 二合(二)

* 初六根境界益
* 二供养遗迹益
* 二见闻不信益
* 三结示
* ○五显名受持分(二)

* 初示义(五显)
* 二科经(二)

* 初长行(二)

* 初显名
* 二受持(二)

* 初辨定法器(三)

* 初法(二)

* 初标器非器
* 二明受非受
* 二喻
* 三合
* 二举益劝修(三)

* 初略明标释
* 二广释所由(二)

* 初反显
* 二顺释(二)

* 初闻信生家益
* 二信闻成行益
* 三揔结成益
* 二偈颂(二)
卷十五 第 148a 页

* 初示义(二偈)
* 二科经(二)

* 初法说
* 二喻况
* ○六表端證成分(二)

* 初现瑞
* 二證成(二)

* 初示义(二證)
* 二科经(二)

* 初果人證(四)

* 初现身
* 二赞说
* 三引说證成
* 四举益證成(四)

* 初因位圆满益
* 二得其发心益
* 三护持久远益
* 四明结益广遍
* 二因人證(四)

* 初正明集因
* 二明其现身
* 三辨其德用
* 四发言诚證
* ○七偈颂揔摄分(二)

* 初叙意(二)

* 初明说偈仪
* 二辨说偈意
* 二正显(二)

* 初揔以结酬
* 二显名受持(三)

* 初叹深难闻
* 二闻由多善
* 三举胜劝持
卷十五 第 150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