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唐-澄观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已下入第五十经)¶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已下入第五十经)¶ 第 871c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九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

*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已下入第五十经)

初来意者。前品明称果之因。此品辨如因
之果。体虽平等不坏二相。先因后果义次
第故。亦为答前不思议品出现念故。答第
二会所行问故。会释如前。二释名者。如来
是有法之人。即三身十身之通称。出现是
依人之法。果用化用之总名。如来虽见上
文。对出现故重辨十身皆有出现。且寄三
身以明。然来即出现。为分人法晓喻分明。
故重辨之。若依法身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如理。常现名为出现。故文云。普现一切而
无所现。又云体性平等不增减等。若依报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已下入第五十经)¶ 第 872a 页
身。乘如实道来成正觉。故曰如来。本性功
德一时顿显。名为出现故。文云。如来成正
觉时。于一切义无所疑惑。普见一切众生
成正觉等。若依化身则乘萨婆若乘来化
众生。故曰如来。则应机大用一时出现。文
云。以本愿力现佛身。令见如来大神变。又
云。随其所能随其势力。于菩提树下。以种
种身成正觉等。今以新佛旧成曾无二体。
新成旧佛法报似分。无不应时故即真而
应。应随性起故即应而真。三佛圆融十身无
碍故。辨应现即显真成。是以晋经名性起。
性字虽是义加未爽通理。以应虽从缘
不违性故。无不从此法界流故。以净夺
染性即起故。若离于缘性叵说故。下加性
起菩萨表所说故。妄虽即真不顺性故。
今以起义多含直云出现。从性从因从真
从感。皆出现故。若唯辨应身出现。非唯
失前二义。亦未足显深。何能融前差别之
果若以来为现义。则如来即出现。持业释
也。若分人法。三皆如来之出现。拣馀出故。
第三宗趣者。平等出现为宗。融差别果为
趣。四正释文。文为七分。一加分。二本分。三
请分。四说分。五显名受持分。六表瑞證成分。
七偈颂总摄分。今初有二。先毫光加请主。
后口光加说主。前中三。初光次加后益。光中
有十分三。一光出处。眉间者。表證中道。
离有无二边故。表无住道离真应二边故。
白毫者。表所出现性无垢故。能诠出现诸
教本故。二放大下。辨光名。体如所说故。三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已下入第五十经)¶ 第 872b 页
无量下八段。皆是光业。初眷属光即是因业。
总摄诸法皆此生故。四其光下舒业。五显现
下敬业。六觉悟下觉业。七除灭下止业。八
映蔽下降伏业。九显示下示现业。十作是
下卷业。二入如来下正明加相。所以加此
菩萨者。如名所显故。性有二义。一种性
义。因所起故。二法性义。若真若应皆此生故。
亦有释云。此之妙德即是文殊说此法门加
性起称。此释无违大理。以文殊大智为能
显。普贤法界为所显。共成毗卢遮那之出
现故。亦是解行满故。佛出现也。从顶入者。
是加持相妙智之极方能显故。第三时此道
场下。加益中二。先大众同欣。知法将被
故。二尔时下。妙德领旨。知令求说主故。
于中二。先长行。身心致敬。跽者跪也后偈
颂赞请。十偈分二。前五赞后五请。前中初一
总赞申敬。馀四别赞。放光中有赞因赞果
赞用等。文并可知。后五中。初一自叙得益。
即是领旨。次偈领众意请。次偈叹众堪闻。
次偈叙佛令请。后偈正求说主。已领佛意
故不请佛。第二口光加说主者。示所请
故。文中三。初光次加后益。今初亦十。一出处
口放者。表教道传通故。二光明令得无碍
辩。不畏大众及深理故。馀如前辨。二入普
下。加中入口者。教以口传故。如佛说故。加
普贤者。是普贤行之果故。所證法界由理
显故。三其光入下。明益中。唯除如来拣师
资故。第二尔时下。本分中三。初徵事而问。
次引例以答。答即是本后说。是语下。表瑞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已下入第五十经)¶ 第 872c 页
證成显说希奇。才闻其名已有徵故。大地
动者。大法将显大惑将倾故。出问法光者。
冥加智慧助发请故。第三时性起下。请分
中有长行与偈。前中四。一总举法请。二佛
子此诸下。叹众堪闻。三佛子汝已下。叹说
主具德。四善哉下。标章别请。前二可知。三
中别叹十事。一供多佛必曾闻故。二成妙
行曾已修故。三定自在有所依故。四亲證
入故。五知教道故。六除他疑故。七上力
加故。八审根器故。九能随说故。十顺智到
彼岸得意深故。有如是下总结。既有说德
堪宜说故。第四标章别请中。初句赞善蹑
前三段。后列十事以显无尽。一如来出现
之法。此是总相。总集多缘成出现法。法
含持轨。馀九是别。初三即三业秘密。四境
即智之所缘。亦分齐境。五依境修行通因
通果。六成菩提道。七成必转法轮。八应必
示涅槃。九若存若亡见闻皆益。备斯九事
一化始终。有云。初一所依之法。馀九能依
之德亦有斯理。如是下结请。第二尔时下
偈请。十偈分三。初一赞德标请。颂前第三
段。次四举法别请。颂前第四段。三有五偈
叹德劝请。通颂后三段。于中初偈总赞请。
次二偈劝说之方。以法深难领故请说因
喻。次一偈半叹众堪闻。末后半偈结请。所
说净心显说无过。具演文义周圆。第四说
分大分为二。初别答十问。后佛子如来以一
切譬下。总以结酬。今初。十段答前十问。各
有长行偈喻。一一具十。今初。答出现之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已下入第五十经)¶ 第 873a 页
法。长行中二。初标告叹深。二所谓下。随义
别显。于中三。初法说深广酬前因缘。二佛
子譬如下。喻明深广双酬因喻。后佛子至
知如来出现下。总结成益。结上十喻。初中
分三。谓标释结。今初。总标多因成出现果。
二何以下释于中二。先徵以总释。后何等为
下。徵数别明。今初。先反释缘。约能成之缘
事。即所成因体。后以十下顺释。向言无量乃
是总相。今明有十个无量。以显无尽。理实
则有百千阿僧祇数无量。此十无量皆遍十
喻。言百千者。占人云。以十无量入中十
喻成百。以后结中十句。一一结前百门
为千。其中更有别义。方成无量。今以下列
十中门门皆云无量。则不俟相入。是知百
千之言。但是数之总称耳。二徵数别明中。一
始发大心誓期出现故。此心何相。二明上
求胜志。三明下化慈悲。四行以续愿。此行
谓何。五明不出福智。六别显福严。七别明
智严八净前功德。九严前智慧。所谓方便
道。教道證道无住道。正道助通。一道二道等。
皆庄严故。十穷究法源真实智故。三佛子如
是下。结中既皆过去积因多法圆满。令二
利果一时出现故。出现言通真通应。第二
喻明深广中。十喻各三。谓喻合结。喻酬譬
喻合酬因缘。故文云非以一缘一事而得
出现。又前法说多约往因。此中合文多约现
缘。十中一大千兴造喻。此喻为总总喻众
缘。以成出现故。云以无量缘等。下说云雨
皆此所霔。初喻中四。一总辨多缘。二别显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已下入第五十经)¶ 第 873b 页
缘相。三显被因起。四性相结成。今初。先反
后顺。缘即因缘。如众生业及风雨等。事即事
相。谓如所持水及宫殿等。二所谓下。别显
中。先云雨上霔。后风轮下持。一能持者。若
无此轮雨无停处。二水若不减碍起天宫。
三水虽已减假此成立。谓减一节水起一
重天。如严冬急流重重水结。四虽起总处。
无别庄严故。须第四。三如是皆由下。显彼
因起。谓上云等。略由二因。一众生外增上
业。言共业者。谓多有情应生此界共业同
变。于中有四句。谓共中共等。二菩萨善根。
此有二意。一约同居。谓地前菩萨。二约能
化。谓随诸众生。应以何国起菩萨根等。便
修彼因以取彼国故。有众生类即菩萨佛
国。令于其中下显受用果。谓先成器界。后
起众生依之而住。如俱舍婆沙等辨。各随
所宜者。谓水族众生得水受用等。又人罗刹
宫殿无碍。菩萨众生净秽同居。第四佛子如
是下。性相结成中。先结前生后。后法性如
是下正结。此句为总。此法性言通于性相。
无有生下别显性空亦遮其妄计。谓非冥
性微尘等生。非自在梵王等作。无神我能
知。上三显能作空。无有成者显所作空。虽
能所俱空不碍相有。故云而得成就。如是
无碍为法性如是。次合中略不合第三显
彼所因。以次下二喻自别合故。合四轮中。
前三是因。后一二利果满。因圆果满佛出
现故。一品之内多以依喻正者。非唯义类
相似。实则外由内变故。令外器全似于内。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已下入第五十经)¶ 第 873c 页
是以上云菩萨善根所起。众生共业所生等。
华藏品中已略开显。第二洪霔大千喻。此之
云雨即前喻中兴云降雨。正喻出现法门。
广大难知周十方故。言心相续力者。若约
信受但是圆机。坚种相续能受深旨。若约
具受。则八地已上得无尽陀罗尼力。方能
受持乃至十地。方受如来云雨说法。是以文
言除大菩萨。由初义故但拣二乘。第三云
雨无从喻。菩萨善根。如生共业感彼出现。
法云法雨机感而现。非先有一方所从彼而
来。机谢而去。亦非归至旧所故。体无生灭。
第四大雨难知喻。喻深非心境故。古云。教
广行大因深果远。故非预二乘。亦不乖理。
但是大机即世间主无能所行。即能知之。第
五大雨成败喻。况佛灭惑成德喻中。初一
即坏界之时。三即以水止水合中。初二灭
惑成智福。次一灭障成智。即止观双运。
后一权智照机。又无二同二乘。无三同外
道。无四增无明无五非种智。此即分上总
中法雨令差。第六一雨随别喻。喻佛一味
随器。随器即合前差别。第七胜处先成喻。
喻佛胜缘。先济德文中先正明。后佛子譬如
下。牒以释疑。先成由业力。法异由机殊不
乖第六一味。第八事别由因喻。喻佛成办
大事德。亦是德殊由智喻。喻中分三。初莲华
表佛。总中略无名出现者。表佛现故。而
言大者。准五卷大悲经第三云。有千叶故
光照十方者。金色光也。言尔所佛者。有
千枚华表千佛故。故劫名贤贤善多故。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已下入第五十经)¶ 第 874a 页
馀多同此。二佛子尔时下。风轮起处者。即有
力遥持广前建立风轮。三佛子大云下。结因
有属。二合中亦三。先合莲华表佛喻。于中
一切善根功德合上大水遍满。放于下。合生
莲华。谓不断种性如华表佛故。普照十方
合上光照十方。与诸菩萨下。合知佛当出。
第二佛子下。合风轮起处喻。此十智光次第
合前。所成唯果德。能成通因果。又能成即
实之权。所成唯差别之德。故下结云同一体
等。第三佛子如来下合。结因有属于中三。
一结因即能成之智。合上一味之水风轮不
同。此轮由一节水减。一重轮生。如澄水垽。
今推能成由一味大悲。二佛子一切下结
果。即所成之大智。从一实之智随权而生。
合上风轮差别。故世界差别。三佛子汝等下
结缘。即由众生异。合上以众生善根不同。
兼释外疑。于中又三。初牒前正理。一解脱
味即能成之水。水具二义。悲及解脱二文影
略。种种功德通能所二智。二众生念言举外
疑情。然感应之道略有三义。一互相成。二互
相夺。三缘成性空。今众生以缘夺因。纯推
佛力失因缘义。三佛子此非下。如来为释。
于中初以因夺缘。一向言非。次但以下。为
说正义初句因缘相成后而佛下。有二义。一
成上因缘。虽随众生心无分别。二成第三
义了性空故。缘成故无成。无成故无坏。
所成既空何有能成作者及作法耶。第九四
轮相依喻。况佛体用依持德。亦广建立风之
别义。喻中二。先明能持之风。有四者。一一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已下入第五十经)¶ 第 874b 页
时持水名安住。二多时不动名常住。三与
劫齐量。四体性坚密。是以俱舍云。假使有
一大诺健那。以金刚轮奋威悬击。金刚有
碎风轮无损。其量广无数。厚十六洛叉。彼
但有一与此不同。二此四下四轮相依。准
俱舍论。次上水轮厚八洛叉。洛叉亿也。次
上更有金轮。厚三亿二万由旬。然其世界。
或说三轮成。谓风水金。或说五轮。谓下加
虚空上加大地。今欲称法合成四轮。则地
中含金金亦地故。二合中先合能持四风。
有配四摄义。则少似既合。以如来出现
则成大局。今谓一未信入者。以四摄普摄
示以正理。二已信受者建立教法。三已入法
者令其成行。四已成行者令其得果。二佛
子下。合四轮相依。一慈悲合地能厚载故。
二方便合水曲随器故。出现合风力能持
故。无碍合空如空无碍故。故净名云。其无
碍慧无若干故。文意虽但取展转相依。
不妨有似其事。若准偈中。慈悲之前有一
切佛法。以况树林则五重相依。第十大千饶
益喻。况佛利世德。别显总中一切众生各
随所宜。而得受用。合中次第合前四益。见
佛生喜如鱼得润故。戒如平地万善由生
故。定如宫室得安息故。慧如虚空不可
坏故。于中二句。初不坏事。后不坏理。第
三总结成益中有十一句。各别结上十门。
以九十二句结第九门。故有十一。一多因
出现故。二广故难受。三无生故无从。四非
心识故思必发狂。五如空故惑见双亡。六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已下入第五十经)¶ 第 874c 页
平等无我故一味。七由无尽故诸乘遍化。
八后际无断故佛种不断。九无对即无碍慧。
十为无为平等。即摄三轮归无碍慧。十一
本为众生故今利益满足。若将一一通
前十门。未为得意。第二偈颂。三十七颂分
三。初十四颂叹深许说。次二十二颂。颂上
十喻。后一颂结说无尽。不颂上文。今初
分二。前十一颂叹深难量。后三颂诫听许
说。今初亦二。初偈总叹。颂前标告不思议
言。后十别叹。即次第颂前总结十一句。亦第
九偈颂九十二句结。既结喻。今此亦即通
颂前喻。喻则性相双明。此中多就性说。古
称性起弥复有由。一无边量即无量义。二
一毛叵量即广大义。三空际叵得即无生义。
然唯此第三偈。似颂第五如空。第六偈似
颂第三无生灭。然取义不同故。皆案次。四
不能知者离心识故。五遍于一切非一切者。
即如空义。六体性平等即平等无我义。七前
遍诸刹。此遍三世文绮互耳。八无变易故
尽后际。九离言说故无二无对。十本愿现
身故能成益。第二诫听许说中分二。初一
诫听劝修净意如空。总以喻显。下二句别
显。一离妄取。如彼净空无云翳故。斯即真
止。二触境无滞。如彼净空无障碍故。斯即
真观。此观不作意以照境。则所照无涯。此
止体性离。而息妄故诸取皆寂。若斯则不
拂不莹而自净矣。无净之净则闇蹈佛境
矣。此为心要。谓后学思行。后二偈许说
分齐。于中初半偈。结前生后。后偈半正示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已下入第五十经)¶ 第 875a 页
分齐。牒举十门。略无行者三业摄故。阙正
觉者导师中摄。或复略无。第二颂前十喻。
即为十段。初喻四颂以是总故。馀九各二。
今初文二。前二颂总显多缘。后二颂别显缘
相。其第九喻。合云方便依智者。智即颂前
出现。然初无碍慧。是佛实智中二皆权。于
中智即知事方便随机。合上即权实无碍
对初即悲智双游。第二别答出现九门。先
明身业。后八依故。长行中二。先标举。后佛
子诸菩萨下释相。于中三。初就法总明。次
约喻别显。后就法总结。然总中五遍通喻
中十身。结中十句别结十喻。亦同前出现。
今初分四。一总教广见。二何以故徵其所
由。三诸菩萨下。反释所以。四应遍一切下。
顺以结酬。就反释中总举五法。法是所知
法界。及调伏法事。是调伏众生行事故。晋
经名行。身即是正国土是依。生是所化。四
顺结中应翻上五成五无量界。身为能遍
四为所遍。一遍法界。二遍调伏界。三遍调
伏加行界。四遍世界。五遍众生界。唯有五
界非是略也。第二佛子譬如下。约喻别显
中。明如来出现有十种身。一周遍十方身。
二无著无碍身。三普入城益身。四平等随
应身。五无生潜益身。六圆回等住身。七无
心普应身。八穷尽后际身。九严刹益生身。十
严好满愿身。此即八地十身而为次不同。
一法身。二智身。三威势。四菩提。五庄严。六
意生。七化。八力持。九福德。十愿。四是菩提
者。初成先照故。偈云日照出现故。五庄严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已下入第五十经)¶ 第 875b 页
者。一一毛孔随好光明。以庄严故。馀文
并显。显此十身举十喻况。一一喻中文各有
三。谓喻合结。今初虚空周遍喻。况周遍十
方身故。下结。云以其心无量遍十方故。喻
中先直示后徵释。徵云。至不至别。何得俱
耶。以一无身释上二义。由无身故无可
得至。亦以无故无所不至。如色中空。空
若有身身即质聚。便碍于色。如铁入水水
不入铁。今由无身故遍入色中。法准喻
知。此以事空以况理空。理空即是法身故。
经偈云。佛以法为身。清净如虚空故。为众
生下此释外疑。第二空无分别喻。况无著无
碍身故。经结云所行无碍如虚空故。空无
分别不碍显色。智无分别不碍利生。第
三日光饶益喻。喻普入成益身。普入法界
故。喻合皆有总别释成。合中别内有十种
益。合前八句。初二合初句世出世异故。三
拔四流之苦与出世之乐。拯二乘沈定水
之苦。与菩提乐。皆变湿令燥之义。四道品
通长三乘草木。五信有二义。一成上义。信
能增长一切法故。二合成熟信。能必到
如来地故。六七二句合廓彻虚空。一得见
闻四谛因果智。二得三明十力智如空有
日廓净照彻故。八有二义。令心无碍成上
彻空。不坏善根成下莲华。如赤莲华不遇
日光翳死无疑。三乘善根若遇智日则便
不坏。九正合开华。上已开不坏。今未开今
开。十合后二句。发菩提心即见大道。成就
本行是办家业。第四日光等照喻。喻平等随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已下入第五十经)¶ 第 875c 页
应身。由住真际故无私平等。文中二。先正
喻。后重举释疑。前中黑山喻缘觉者。无法
空之光故。不出功德故。不同菩萨十大
山王表十地故。高原喻声闻者。不生佛法
莲华故。大地一种通含三聚。取决定能生
处喻正定聚。得缘方生喻不定聚。砂卤等
地喻邪定聚。然亦不舍故皆等照。后释疑
云。日光是一佛智万殊岂为同喻。释云岂
不向说但随山地有高下耶。故知但随众
生智慧不同。佛无私智无若干也。未违
前喻。又既约机说异。则照高未能兼下。照
下而犹照高。又若舍化先舍于小次舍于
中。唯菩萨高山尽日蒙照。思之。第五日益
生盲喻。喻佛无生潜益身。有目者睹。非是
独为生盲不见。亦未曾灭。以潜益故。合中
二先略后广。略中五事皆盲。而无信为总。
故云无信眼故。此即涅槃阐提三罪。无信断
善即一阐提。无解毁见则谤方等。毁戒邪
命。即犯四重禁作五逆罪。此四至恶犹有
佛性。亦为饶益令离苦集。后佛子如来下。
广显中二。先能益光后所益众。今初二。先
列十光。后结分齐。今初。十中初三成二庄
严慧中二句。一普照事。一照净理。次三成
三慧。初二成闻慧。后一成思修。后四成四
智。大圆镜智。无住普照故。平等性智。绝戏
论故。妙观察智。随应演故。成所作智。严土
化生故。佛子下结数分齐。以日有千光
故。结云千实乃无数。五百照下者。五位自
分行。五百照上者。五位胜进行。二其菩萨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已下入第五十经)¶ 第 876a 页
下。所益中有四。初益菩萨。二益二乘。三益
生盲。四益恶趣。菩萨有二种益。一益圆机
顿證佛境。二益权机令熟权趣实。诸处谓
五眼等诸地。谓种性地等。二乘生盲可知。四
地狱下。光益恶趣文有六段。一拔苦与乐。
二佛子下。因起邪见。二是时下。慈音示正。
四彼诸下。回邪报恩。五如来下。佛与授记。
六佛子下。结光利益。此中诸益多同随好。
第六月光奇特喻。喻佛圆回等住身。谓等
住三世无增减故。合中四法者。一圆智映
二乘。二常身示延促。三由器见有四无所
见无向背。初及后二皆圆回义。菩提器者。
堪受菩提之人。睹意生身。若心海澄清妄
念都寂。则真见佛矣。第七梵王普现喻。喻
佛无心普应。身不分而遍故。第八医王延
寿喻。喻佛穷尽后际身。喻中二先彰现德。
后彼大下。咒力持身。合中亦二。初合现德。
于中初合用药无不尽。次修学下。合咒力
为方便。后善能下。合见者病愈二及住下。
合咒力持身。用前咒药持住多劫。故略不
重明药咒能持。第九摩尼利物喻喻佛严刹
益生身。雨宝利贫即严刹故。各有体用可
知。第十宝王满愿喻。喻佛相严满愿身。合
中先正合。后佛子佛身下释疑。于中初虽
合喻。已是释疑。谓有疑云。若念皆见今何
不见。故云少福不见。次疑云。亦有贫下薄
福何以得见。释云除可调者。第三以其心
无量下。就法总结。十句次第结前十身。
其有难者前已会释。第二颂中有二十偈。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已下入第五十经)¶ 第 876b 页
次第颂喻。喻各二偈(已下入第五十一经)第三出现语
业。长行有标释结释中三。初就法略说。二
约喻广说。三以法通结。昔人亦以初十入于中十为百。后十通前十为千。此亦可
通。今更一解。后结则容通结中十。中十则
别喻初十。但小不次耳。今初圆音之义。略
启四门。一叙昔二辨违。三会通四正释。
前三非要广在别章。但正释文自含众妙。
文有十音以显无尽。各上句标下句释。一
普遍者。即随类音。然有二义。一约体。广无
声不至。故云普遍无量音声。斯则人天等异
万类齐闻。上云众生随类各得解。二者随前
一一之音。皆能独遍。如目连不究其边。二
随乐欲音。谓趣举一一类音。能随乐欲说
种种法。上经云。如来于一语言中演说无
边契经海。又云。佛以一妙音周闻十方国。
众音悉具足法雨皆充遍。通證前之二义。
三随根解音。谓即上说中。随说一法大小
各闻。故云随其信解。宝积云。佛以一音演
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四随时音。谓即
上大小之法。令闻不闻皆自在故。云不失
时。亦兼随闻一法欣忧不同。宝积云。或有
恐畏或欢喜。上四多约即体之用。是圆音
义。后六多约即用之体。显一音义。谓五外
随缘叩我无生灭。六内集缘成何有主宰。
七甚深者。欲言其一则万类殊应。欲言其
异一体无生。又欲言其一。随一音中能具
多音故。上云一切众生语言法。一言演说尽
无馀。欲言其异。即上多音唯令闻一故。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已下入第五十经)¶ 第 876c 页
下喻云。譬如天鼓发种种声。懈怠诸天唯
闻无常觉悟之音。故甚深也。八纯称法界。
九横入无断。十竖归一极。此十圆融一味。
是如来圆音。是知或谓无声随叩发响。
或谓唯一直声无宫商等异。皆大地之一尘
耳。第二佛子菩萨下。约喻广说中三。初结
前生后。次徵后释。今初收上十声要不出
三。约相则广无量。约体则无主宰。约用
则有显示。今并双非以显中道。谓莫穷其
边故非量。随机随时有闻不闻。故非无
量。多缘集故非有主。纯一法界生故非无
主。当体无生故无能示。巧显义理故非无
示。更以四句明体用无碍。谓一以用从体。
由体无不在故。能令上十类皆遍一切。
非唯遍声。亦遍一切时处。众生如来法界
等。虽复于色等皆遍。恒不杂乱。若不等
遍则音非圆。若由等遍失其音曲。则圆
非音。今不坏曲而等遍。不动遍而差韵方
成圆音。二以体从用。其一一音皆具含真
性。三用即体故。上十类声皆不可得。唯第一
义永离所执故。法螺恒震妙音常寂。名寂
静音。如空谷响有而即虚。若不即虚。非但
失于一音亦不得圆融自在。四体即用故
寂而恒宣。若天鼓无心而应一切。长风随
窍万吹不同。若不遍同非但失于能圆。
亦非真一梵音随缘自在。名为如来圆音妙
音。非是心识思量境界。第二徵意云。前言
无量等。今何双非。第三举喻广释。其大意
云。性相无碍体用相即。故约法难显寄喻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已下入第五十经)¶ 第 877a 页
以明。十喻即为十段。段各有三。谓喻合结。
今第一劫尽唱声喻。喻前第六无主喻中。
言法尔者。俱舍第二云。生无色界有二种
因。一因力。谓近习及数习故。二业力。谓上界
后报业果欲至故。若生色界则有三因。谓
加法尔力。但器坏时法尔有声故。然四种音
非是一时。初二火劫将坏欲界及初禅时。
三即水灾坏二禅时。四即风灾欲坏三禅
时。四声各别故非无生。但从缘生故非有
主。合中明佛欲坏生死世间。亦有四声说
五乘法。第二响声随缘喻。喻上第五无生。第
三天鼓开觉喻。喻第九无断绝声。遍入法
界化无断故。喻合各三。一能开觉。二开觉
益。三结用归体。二当知下。合中三者。初
合能开觉别有十一声。义分四节。而有二
意。一初二通五乘。次六通三乘。次一通第
一第二乘。后二唯大乘。二者初一节人天。
馀三节配三乘。次无数下合开觉益。后而如
来下合结归体。由不住方等故。上能普
遍。是以庄严论云。若佛音声是有法非非
法者。不能遍至十方。反此故能。第四天女
妙声喻。喻第三随信解声。多音随乐故。第
五梵声及众喻。喻化不失时熟者必闻。
即以根熟为众。第六众水一味喻。喻无邪
曲声从法界生。一体性故。第七降雨滋荣
喻。喻欢喜声称根增长故。离佛无声不从
外来。离机无声不从内出。第八渐降成熟
喻。喻无变声以皆至究竟故。上先照高
山以显顿圆。此先小后大即是渐圆。将降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已下入第五十经)¶ 第 877b 页
法雨者。思欲说一也。未便即降者。恐破法
堕恶道故。先兴法云是说方便。方便含实
如云含水。第九降霔难思喻。喻上甚深声。
虽多差别。皆于甚深法界之所流故。第十
遍降种种喻。喻普遍声。非唯普遍四洲。亦
遍出多雷音。喻中有总别结。从四天下别中
有五。一云二电三雷四风五雨。此与贤首
品文有影略。思之。后虽彼下结。合中亦有
总别结。别中亦有五。前四各有佛子。一以
身合云有覆阴等故。即菩提等。十身中有
四身名异义同。一即愿身愿生兜率故。第
四即意生身。随意所生同世色故。八即菩
提身。具佛十力成菩提故。九即威势。具
四无畏能伏外故。亦可。十力降魔为威势。
无畏为正觉。有正觉义故。馀六名义俱同。
第二合电光。不出通明无畏。第三以三昧
合雷声者。略有三义。一若秋之雷蛰虫藏
匿。若入三昧诸恶不行。二若春之雷则发
蛰开萌。犹彼三昧发生功德。三雷是雨之
先相。三昧是说之先兆。十名思而释之。第四
以大智合风者。以后得智观机警觉。加被
令成法器故。第五此相现已下。以说法合
雨。于中初结前标后。所谓下。别有十法
者。一将成正觉念相欲尽闻斯法雨便细
念都忘。得见心性等虚空界。法界一相始
本无二。契同诸佛平等法身。故云说法界无
差别。二出胎已后坐道场。前后更无身故。
名最后法雨。名游戏等者。此有二义。一
开为二。谓游戏是神通大用。秘教即心智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已下入第五十经)¶ 第 877c 页
所契。二合为一。令于秘教出没自在。故云
游戏。言秘教者。即诠如来三德涅槃故。涅
槃经名秘密藏。安住于此能建大事。神通
作用故名游戏。在法华经以体从用。名如
来知见。深固幽远名为秘密。虽初心同禀
而穷究在斯故。亦为说三。一生所系者。谓
如弥勒更一下生故。所以更一生者。由微
细无明能障所知故。今为说令净彼细惑
成种智普照。上三皆等觉位。四灌顶菩萨。
即十地受职位。十方诸佛法水灌顶。堕在
佛数。能受如来大法云雨。令具佛功德智
慧。广作佛事为庄严故。五得忍菩萨。若取
忍净。八地已上。将止此忍劝满福智。不断
悲故。若取初得。有说初地即得。为说信等
功德。后后圆净十地。地智一一开发不断
二利故。六住向行三即三贤位。令其入證
真如现前。依此变化为甚深门。而胜进不
息。七初发心者。通信初发心及信满发心。
既发上求下化之心。令依愿行故。上皆已
得本位故。并为说胜进上位之法。此下二
门通有二意。一约初求显说说其自乘。
二约已住密说。密授大乘。如缘觉中。约自
乘。说则因谢非常。果续非断。逆观非有顺
观非无。为离二边。虽离二边而不坏自
乘之果。约密十二因缘即是中道。中道者
名为佛性故曰甚深缘起。是为上上智观。
故。得不坏佛解脱果故。九声闻中二者。
一约显说。由彼厌患苦集故。说人空智
剑断之。二约密说。应以法空断一切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已下入第五十经)¶ 第 878a 页
惑。故名大剑。十为二聚众生故。云集善根
者。其邪定聚未堪法雨。未定令得名为成
熟。已定令增种种法门。三佛子诸佛下合
上结中有二佛子。初合结数。后合心等以
释外疑。第三复次佛子应知下。通结十喻
皆无分量。文显可知。第二偈颂。颂上十喻
喻各二偈。第四出现意业。先身次语后意义
次第故。长行中二。先徵起后正释。释中三。
初约法总辨。二寄喻别显。三总结劝知。今
初。言如来心意识俱不可得者。约体遮诠
也。但应以智无量故。知如来心者寄用表
诠。然此一文古有多说。一云识等有二。一
染二净。佛地无彼有漏染心心所。而有净分
心及心所。果位之中智强识劣故。于王上
以显染无。约彼智所以明无量。若必无王
所依何立。故成唯识第三。引如来功德庄
严经云。如来无垢识。是净无漏界解脱一切
障。圆镜智相应则有王明矣。言转识者。智
依识转非转识体。一云以无积集思量等
义故。说心等叵得。就无分别智以显无
量。非无心体故。摄论第八云。无分别智所
依非心非思义故。亦非非心为所依止。心
种类故。以心为因。数习势力引得此位名
心种类。上之二解俱明心意识有。一云。佛果
实无心意意识及馀心法。云不可得。唯有
大智故言智无量故知如来心。故金光明
经及梁摄论。皆云唯如如及如如智。独存佛
地。论中五法摄大觉性。唯一真法界及四智
菩提。不言更有馀法。上之二宗遍取皆妨。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已下入第五十经)¶ 第 878b 页
若依前有未免增益。亦不能通不可得
言。又此净分此何不说。彼无垢识而得说
耶。经何不言染不可得。若依后义未免损
减。亦不能通知佛心言。既云以智无量知
如来心。不言无心。可知明非无心矣。又心
既是无智何独立。非唯违上二论。亦违涅
槃灭无常识获常识义。若二义双取未免
相违。若互泯双非宁逃戏论。若尔何以指
南。今释此义先会前二宗。后消经意。今初。
若后宗言唯如智者。以心即同真性故曰
唯如。照用不失故曰如智。岂离心外而别
有。如是则唯如。不乖于有。前宗以纯如之
体。故有净心。心既是如有之何失。是知即
真之有。与即有之真。二义相成有无无碍。
后消经意者。言不可得者。以心义深玄
言不及。故寄遮显深。言但以智知如来心
者。托以心所寄表显深故。晋经云。但知如
来智无量。故知心无量。云何深玄。欲言
其有同如绝相。欲言其无幽灵不竭。欲
言其染万累斯亡。欲言其净不断性恶。
欲言其一包含无外。欲言其异一味难
分。欲谓有情无殊色性。欲谓无情无幽
不彻。口欲辩而辞丧。心将缘而虑亡。亦犹
果分不可说故。是知佛心即有即无。即事
即理即王即数。即一即多。心中非有意
亦非不有意。意中非有心亦非不有心。
王中非有数亦非不有数。数非依于王。
亦非不依王。一一皆尔。圆融无碍。则令
上诸义各随一理不爽玄宗。言寄表显深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已下入第五十经)¶ 第 878c 页
者。既心不可以智知。且托智以称叹。智是
心所尚以十喻明玄。则所依之心玄又玄
矣。故十喻之末皆结为心之相。然佛尚不
说凡何敢思。有因缘故。辄凭教理以示
玄宗。望无咎其繁而不要也。第二譬如下
寄喻别显。举十大喻。以喻如来十种大智。
十智体用非一非异。亦文各有三。谓喻合
结。今初。虚空无依为依喻。喻佛无依成事
智。合中谓诸乘之智依佛智生。如十地
云此十地智。皆因佛智而有差别。离佛智
外无所依学。而佛智果满更不依他。岂不
依心及依理耶。岂不向言王所无二耶。良
以。佛智照极。无有智外如为智所依。故智
体全如。若有所依不名如智。亦犹净名云
法随于如无所随故。文殊般若云。若无境
界则无所依。况佛智外无法可得。以一切
法即佛智故。第二法界湛然喻。喻佛体无
增减智即转释前依。依者依此出生故。
虽出诸智亦不减少。菩萨解脱成佛智时。
亦不增足以同体均故。如上海中板喻。
第三大海潜益喻。喻佛体均益生智。即双
释前依及出生义。谓与众生心同体。故义
曰潜流。穿凿自心得智慧时。即是见他佛
智。是曰依之出生。又由体同。令外佛加持
资其念力。亦是流入。第四大宝出生喻。喻
佛用兴体密智。释上能生。以何义故而能
生耶。具四宝故。喻中有三。初总明出处体
用。次徵列宝名。后结其深胜。合三同喻。
列名中。衍英诸公皆云。初證道智断惑障。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已下入第五十经)¶ 第 879a 页
二助道智断智障。三不住道智舍于报障。上
三自利。四利益众生智。即利他行。此释亦无
大过。果地具此三道。能令学者入菩萨地。
故今更一解。若直就文。文自明显。今以法
相收之。即四智菩提。一大圆镜智。以离
诸分别名无染著。所缘行相微细难知。不
忘不愚一切境相。名巧方便。二即平等性
智。观一切法。若为无为。自他平等名善分
别。三即妙观察智。此智善观诸法自相
共相。无碍而转故。说无量法而不坏法性。
无量法者。即摄观无量总持定门等。而言
说者。雨大法雨断一切疑故。四即成所作
智。知机知时作所应作故。三若诸如来下。
合前深胜。于中先明用胜体深。此中用胜
喻在总中。此中体深。同法华髻中明珠。
不妄与人。然约下智不及故称密藏。不全
同喻故。涅槃中明有密语而无密藏。后此
四智宝平均下。明体胜用深。平均正直即
平等性智。大慈悲等共相应故。故曰平均。
一味相续名为正直。二端洁即大圆镜智。
端者。纯净圆德现种依持故。洁者。性相清
净离诸杂染故。三妙好即妙观察智。四普能
利益即成所作智。此约别配。今以四智圆
融故。四德亦该四宝。况四智乃十中之
一。则永异馀宗。第五珠消海水喻。喻佛灭
惑成德智由有前智无智不生。由有此
智无惑不断。又前则横具四智。此则竖具
四智。皆是释前为依之义。喻中二。先总明
体用。后佛子此日藏下。别显用相。此为极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已下入第五十经)¶ 第 879b 页
教了说。而起世婆沙等。说阿毗地狱在下
火气上吞销铄海水。盖是少分方便之说。
而俗典云。以沃焦石消海水者。或测度而
知。或见宝不辨谓之石耳。又云注于尾
庐壑者。但见其消以名之耳。合中亦二。先
合总明体用。后佛子诸菩萨修习下。合别
显用相。然此四智。古德有配四种三昧。初
是大乘光明三昧智。二是集福德王。三是贤
护。四是首楞严。此释配定理则可尔。案
次乖理。以第三名智光普照故。若将初为
三以三为初。乃顺文理。今更一解。标其所
成即是四定。约能成智应别立名。又若
将此竖配诸位。尤异昔解。谓一佛以即事
而真智。治于地前。成初四地令得贤守
定。以此三昧能守世出世间贤善法故。前
三地为世四地为出世。既了即事而真则
即散而定。二以即体之用智治四地。未能
起用。令得五地入俗成集福德王定。三
以平等无相智治五地虽能随俗未得平
等。令得六七地般若大光功用后边成光明
定。四以平等无功用智治七地功用。令入
八地。乃至佛果得首楞严定。所作究竟故果
既具四。因亦通修。且约相显为此竖配。不
可遍局。第六虚空含受喻。喻佛依持无碍
智。亦释前依义。上但云依。犹通外依他力。
今明体遍普容。是则五乘等智。皆是如来
大智中物。肇公亦云。夫圣人虚心冥照。理
无不统。怀六合于胸中。而灵鉴有馀。镜万
有于方寸。而其神常虚。即斯义也。第七药王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已下入第五十经)¶ 第 879c 页
生长喻。喻佛穷劫利乐智。喻中四。初总显
体用。二彼药王下。别显用相。三此药王下。
得名所由。四佛子下。拣其非处。先拣后收。
收者亦不厌故。故晋经云不舍生性。合亦
四段。而文不次。初合总显体用有六。一
以悲愿菩提合根。此为诸佛之本深难拔
故。文有四弘。二依实智所生方便为茎。能
干事故。菩提体故。三依前二智分为诸度。
旁阴为枝。四戒定息热别受业名。五辩才
道品等。亲生菩提开发为华。六果可知。上
六亦可竖配地位。而下别。显用相。既云一
切菩萨故。但从通释二。一佛子越次合得
名所由。穷未来际故云究竟无休。得果不
舍因。故云不断菩萨行。由此故得因果交
彻展转相生。三一佛子却合前别显用相。
深心乐修善行。即前方便净戒亦能息热。
相好如华为严。文多影略者。为分能所成
故。四一佛子合拣非器。亦先拣后收无为正
位。一堕难出故喻深坑。又无悲水取灰
断故。如彼地狱。邪见拨无贪爱浸烂。皆喻
于水。不容善根又阙土缘。非生处故。后
收言无厌舍者。上据现恶阙缘。令生厌
怖直进一乘故。除二处而同有佛性。久
久当成故不厌舍。是知现恶明无则无恶
必有。故涅槃云。一阐提人虽复断善犹有
佛性。若能发心非阐提也。法华云决了
声闻法。馀诸声闻众亦当复如是。结云
根善安住者。常住大悲故。有引向所拣
證无佛性及定性义。不观次后不舍之言。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已下入第五十经)¶ 第 880a 页
况第十喻平等共有。减损佛性恐毁谤一
乘。愿诸后学当诫慎之莫滞权说。第八
劫火烧尽喻。喻佛知无不尽智。由此佛智
更无所依。第九劫风持坏喻。喻佛巧令留惑
智。非但能断亦复能留。谓佛有斯巧。授与
根未熟未具万行菩萨。令留润生之惑。由
此留惑惑方至尽得一切智。不同二乘不
为菩提心期速出。广明留惑润生。具如
别章。第十尘含经卷喻。喻佛性通平等智。
文中四。谓法喻合结。今初。所以知佛智遍
者。无一众生不有本觉。与一切佛体无
殊故。以上言潜流。则似佛智遍他众生。
今显众生自有。故云遍耳。此有三意。一明
无一众生不有。则知无性者非众生数。谓
草木等已过五性之见。二者众生在缠之因。
已具出缠之果法。故云有如来智慧。非但
有性后方当成。亦非理先智后。是知涅槃
对昔方便。且说有性。后学尚谓谈有藏无。
况闻等有果智谁当信者。三彼因中之果
智。即他佛之果智。以圆教宗自他因果无
二体故。不尔。此说众生有果。何名说佛
智耶。斯则玄又玄矣。非华严宗无有斯
理。次但以下释疑。疑云。涅槃云。佛性者名
为智慧。有智慧时则无烦恼。今有佛智
那作众生。释中先顺答前义。谓倒故不證
岂得言无。如壮士迷于额珠。岂谓肤中
无宝。后若离下。反以理成。谓若先无离倒
宁有。既离倒则现明本不无。如贫得珠非
今授与。是以涅槃恐不修行。故云。言定有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已下入第五十经)¶ 第 880b 页
者则为执著。恐不信有故云。若言定无则
为妄语。乍可执著不可妄语。自然智者。
自觉圣智也。无碍智者。始本无二绝二碍
也。第二喻中二。先明大经潜尘。以喻上文
妄缠佛智。大经卷者。佛智无涯性德圆满也。
书各称境者。智如理故。潜一尘者。略有三
义。一妄覆真故。二小含大故。三一具多故。
一切尘者。无一众生不具佛智故。后时有
一人下。出经益物。喻上离妄现前。第三合
中亦二。先合大经潜尘。无量无碍普能利
益。合上书写多事。众生身及妄想俱合土
尘。后尔时如来下。合出经益物。如来合上
一人。智眼合上天眼。是知不信众生等有
佛智。智眼未开复何可怪。然如来藏等经说
有九种喻。喻如来藏。为如青莲华在泥
水中。未出泥水人无贵者。又如贫女而
怀圣胎。如大价宝垢衣所缠。如摩尼珠落
在深厕。如真金像弊衣所覆。如庵罗树华
实未成。亦如稻米在糠糩中。如金在矿如
像在模。皆是尘中有佛身义。与此大同也。
大文第三总结。上来十喻。初总明无依为
依。二能出生。三能潜遍。四横具四智。五竖
具四能。六体广包含。七用无终竟。八知无
不尽。九巧能摄持。十处处具足。前九直语
佛智。后一乃融自他。此十圆融略显佛智之
相。寄显如来之心未尽佛心一毫。故应更
以无量无碍等知也。第二偈颂。二十二偈
分二。初两句约法总显。馀颂上喻。于中
初喻一偈半。后一四偈。馀八各二偈。并显可
如来出现品第三十七(已下入第五十经)¶ 第 880c 页
知。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四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