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唐-澄观卷三十八

卷三十八 第 793c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八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

大文第四彼果分中。即摄无尽行。离障成
德穷尽生界。为利乐故。果有二种。一离障
果从护烦恼生。二成德果从护小乘生。前
中又二。一烦恼染生远离果。此离惑障。二
业染生远离果。此离业障。皆言生者。烦恼
染等犹如生食。今是寄位出世之首。能离
彼生。今初离惑先举所离。后于如是下结
成能离。就所离中所起执著出没。是此总
相。馀皆是别。总中执著是前地中解法慢也。
论云。我知大知者。我知谓执我能知。大知
谓执所知大法。出没者。是前地中正受慢
也。出者三昧起义故。谓修起彼定。没者三昧
灭义故。谓定所除。今计我能修此定。此定
即我所修故。论云。我修我所修。已释总句
别有五种。一本。二起。三行。四护。五过。本即
所有身见至蕴界处。于中身见为总。我等
为别。别中我人等四为人我慢。蕴界处三是
法我慢。而云本者有二义故。一以此我。为
卷三十八 第 794a 页
解法正受二慢之本。二者身见复为二我。及
六十二见之本。有此差别。此中身见。若约
实位。准唯识论。此地断第六识中。俱生身
见及所起过。由得出世道品治故。以分
别起者初地断故。是以瑜伽名为微细萨迦
耶见。若约寄位。准仁王经四地名须陀洹
位。以寄出世之首故。则亦得断分别身
见。二思惟者明起。谓不正思惟而起慢故。
三观察者明行。谓心行缘中多观所得。若
法若定求觅胜相。令他知故。四治故下三
句明护治者。数数观察修治所见我所者。
起于我想取彼胜相。属我己故。财物者。如
畜财者。受用护持故。以上三事防护自己
所得。五著处者明过谓心坚安处法定二事
故。五中前三起慢方便后二随助慢心。上总
及显相正是所起。后结离中。由得道品正
助方便无不离也。第二此菩萨下明离业
染。上修道品正离烦恼。烦恼既去业亦随
亡。亡不善业而修善业。文中先亡恶后进
善。恶有二义故不应作。一佛所不赞者。
尊敬佛故不为。二烦恼染者。畏恶名故
不作。恶名则违利生道故。进善有二义反
此可知。又不作烦恼所染。异凡夫业作。顺
菩萨道业则异二乘。第二成德果中有四。
一于胜功德生增上心欲果。二彼说法尊中
起报恩 果。三彼方便行中发勤精进果。四
彼增上欲本心界满足果。此之四果。前三从
前生后一复从此三果生。前中初二护小
心果。后一护小行果。前中初果者。由本欲
卷三十八 第 794b 页
上求下救。今更为物转转上求。故云增上。
文中二初牒前修因。后如是而得下显所得
果。今初即牒前护小乘中总句也。随所起
方便慧者。牒前不舍一切众生故。不舍众
生而修道品。是有方便则道品慧解。修习
于道及助道者。即前修习如是功德也。道即
四地證智。助道即菩提分法。二显所得果
有十句。初总馀别。总云润泽者。深欲爱敬
故。谓由修二道自有所润。深欲敬上。由
为物修润及含生深欲爱。下别中九句释
彼润泽。有三种胜。一柔软心者。明乐行胜。
谓證法适神故。二调顺者。调和善顺缘中
无碍。是三昧自在胜。上二是行体。三利益下
七句。明离过对治胜。此是行用。于中初句
总利他无过故。利益自利无过故。安乐下
六句随过别显。若不寄对难显性净之德。
六句即离六过。经中皆是能治。一无杂染
心。治为利于食过。及为名妒心过。二治少
欲功德过。三治不求胜智过。上三皆自利。
四治懈怠不摄众生过。上四皆离于行生过。
后二离于教生过。谓五治自见取不遵胜
教过。六治舍为首不随说行过。如说修行。
于闻思中最为其首。今舍彼首所以为过。
又上救生即前悲果。求殊胜智即上求果。第
二此菩萨下说法尊中起报恩心果。谓前地
中从佛闻法。是说法尊。今起传法修行之
心。则为以报诸佛恩也。上希求种智由
知佛有恩故。今思报亦上求果。文中先别
明。后总结。今初十句。初总馀别。总云知恩
卷三十八 第 794c 页
者。谓若随顺师教行报恩行。方是知恩故。
别中彼行有九种。类摄为七。一知报恩者。
依尊起报恩心。尊即是佛。此为恩主故偏
名报恩。二有二句。依同法起报恩心。此
名顺同行善友意。三质直柔软二句。依法
起行。谓随顺受教不违师命。故云质直。
发修行事逢苦能忍。故云柔软。四无稠林
行者。依受用衣食。于施主所自过不覆故。
五虽实有德而不高慢。六善受教诲得师
言诠。七于教不倒得师意旨。上七品中。初
二依人。次三依行。后二依教。所依虽异皆
同报恩。二此菩萨如是下总结。谓十句不
出此三忍。即心极和善。同住安乐。调柔即
质直。柔软寂灭即通结馀句。第三如是忍调
柔下。发勤精进果。谓行二利行勤无怠故。
于前不舍众生护小行中。修勤故名方便行。
中正是无尽行相。文中二。先牒其得时。后
得不休下正显。于中十句初总馀别别有九
种不休息义。一不杂染者。彼精进行平等流
注故。杂染者。共懈怠共染故。染则著而太
过。懈则堕而不及。若琴弦之急缓若不进
不怠为平等流。二不退自乘。上二自利三
起广念利他之心。四为无边众生作利益
愿。起摄取行。上二利他上皆自分。下四胜进。
谓五炽然者常志顺行。犹如炽火上进叵
灭。论经名光明兼照他地。六修习过馀。七
魔惑莫坏。上三自利。八摄取众生即是利他
上八皆行。后一是解。谓九自断疑惑。决是
非故。能伏他言如无畏故。若能具此为
卷三十八 第 795a 页
正修习。第四是菩萨下。彼增上欲本心界满
足果。菩提分心是本心界。正念真如修上
道品。故云满足由精进故。故瑜伽四十八
蹑前精进。后即云由此因缘。所有意乐增
上意乐。胜解界性。皆得圆满。故知此果从
前二果生。谓意乐即第一果。增上意乐即第
二果。胜解界性即此心界。谓由第三精进
令前二果增长。故云满足。文中十句初总馀
别。别有九种。一深心不失者。彼道品心修
行增益故。此一自分下皆胜进。二于五地已
上胜上證中。明鉴决断故。三即彼上證因。
谓对治善根治行过前。故云增长。四除灭
所治烦恼障垢。五断除此地中秘密疑事。即
是智障。微细法慢为秘密疑事。由无摄受
则能除之。上二除内障。六触境明断。七依
胜乐行三昧适神。八上依佛力化众生
故。九论云。依现无量。三昧心智障清净故。
此除定中智障。若直就经文。总显本愿皆
得成就。第二位果中亦三。初调柔中四。一
调柔行。二如摩尼下明教智净。三此菩萨下
别地行相。四佛子下总结地相。初中三。一
练行缘。二皆恭敬下明能练行。三又更下明
所练净。二中一供佛福行。二以此下回向
大行。三于彼下听法慧行。于中先在家。后复
于下出家。然登地已上具十法界身。若出若
在何啻不可。然随义隐显有无前却。以前三
地寄同世间。还依世法。初二人王故有。三
地天王故无。四地已上寄出世之首。故重
明有。表心出家。故于调柔行中明之。欲
卷三十八 第 795b 页
顺天无。出家不于摄报中辩。六地已上表
證法平等。无出无在故皆无出家。三所练净
中有法喻合。金庄严具者。以三地阿含金。
现作此四地證智严具故。馀所有金者。即
未作严具之金。二教智净者。以此地成就
證净。从体起用故偏有此文。前以教成證
故。喻金为严具。今从證起教故喻摩尼放
光。摩尼宝珠即證智体。无垢名净寂照名
光。圆满名轮。具上三义故称證智。言能放
光明者。即放阿含光也。谓以此际智。證入
无量教法门义故。故能照光明即是證智。所
照教法以为智处。證能普照示现于教。得
教光明。依證起焰故地名焰慧。非馀宝下
对前显胜。风等不坏对他彰坚。馀并如
前第三重颂有十七颂分三。初十二颂颂位
行。次四颂位果。后一显名结说。前中四。初
一颂增长因分。次二颂清净分。三有四颂
颂修行增长分。于中初初颂护烦恼。后二
颂护小乘。四有五颂颂修行增长果。馀并
可知。第五难胜地。所以来者。略有四义。一
约寄位。四五六地寄出世间。前寄初果。此
寄罗汉义次第故。虽有四果。举于始终以
摄中间。此依本论约所观行相。以后六地
既观缘起。寄同缘觉故。但二地寄于声闻。
仁王下卷。璎珞上卷。约人配位。以七地未
离分段故。四五六七寄同声闻。二前明觉
分相应慧。今辨诸谛相应慧故。三前得出
世未能顺世。今能五明摄化。故次明之。四
前得三十七菩提分。今辨方便所摄菩提。故
卷三十八 第 795c 页
此后三意出于瑜伽。言难胜者。解深密云。
即由于彼菩提分法。方便修习最极艰难。名
极难胜。此从初说故。初分经云。善修菩提
分法故等。摄大乘云。由真谛智与世间智。
更互相违。合此难合令相应故。唯识同此。
世亲释云。由此地中知真谛智是无分别。
知世间工巧等智是有分别此二相违应修
令合。能合难合令相应。故名极难胜。此
通初中后。瑜伽云。今此地中。显示菩萨于
诸圣谛。决定妙智极难可胜。名难胜地。唯
约地中。庄严论云。于此五地有二种难。一
劝化无恼难。二生不从心无恼难。此地菩萨。
能退二难于难得胜。此多约地满。显扬论
云。證得极净缘谛所知。诸微妙慧成极难
成。不住流转。寂静圣道名极难胜。此大同
本分。上诸经论多举难胜之法。未知何等
无能胜耶。十住论云。功德力成。一切诸魔不
能坏故。此对人显胜。亦兼于惑烦恼魔故。
然诸经论言异意同。皆辨真俗无碍。若据实
位。约仁王经。初地菩萨四天王即双照二谛
平等道。今约寄位。前寄出世此方却入。故
云无碍。故此地中断于下乘般涅槃障者。
即前四地出世。厌生死苦乐趣涅槃。此障
五地。今入真俗无差别道。便能断之。此断
欣厌即是二愚。由此證得类无差别真如
一约生死涅槃皆平等故。其所成行亦成二
种。谓诸谛增上慧行。五明处教化行。此二无
碍故得无差别。法身之果皆义旨相顺。次正
释文文亦三分。初赞请分中九颂半分二。初
卷三十八 第 796a 页
八颂半供赞。后一颂请说。前中三。初一菩萨
供赞。次一天王众。馀皆天女。于中三。初一
偈标。次四偈半赞。于中初二偈美感应。皆
言久者。佛应由机机难有故。大海动者。动
佛智海竭苦海故。后二偈半赞具德。初偈
具智断。次半具恩。后一具此三德是故应
供。三一偈结赞及请并可知。第二正说分
中。先明位行。后辨位果。前中论分为三。初
胜慢对治。二佛子菩萨摩诃萨如实知下。不
住道行胜。三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下明彼
果胜。初即加行道。及初住地无间道。次即正
住地解脱道。后即地满胜进道。初言胜慢
者。慢有二种。一他地慢。谓四地中得出世
智。取其胜相名为胜慢。今以十种净心为
治。二自地慢。谓于此十心希求胜相。从
以为慢。以随顺如道为洎此二通名胜
慢故。此一分有其二道。论云。胜慢对治者。
谓十平等深净心者。前段能治也。又云。同念
不退转心者。后段能治也。言同念者。即后
总句。顺如与如同一念故。不退转者。即后
段末句略举初后。以该中间前地治解法
慢。此治身净分别慢。所治有殊不滥前地。
言身净者。得出世智不染身故。文中二。先
治他地慢。后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下。治自
地慢。前中三。初结前举后。二徵起正显三
结能入地。今初平等有二义。一是如理。二
是因果净法。千圣同规名深净心。是此地
观解故。论云。于平等中心得清净故。此复
何异后地观察十平等法。此有三异。一此
卷三十八 第 796b 页
地治前于净起慢故。偏明净法平等。后地
对此依真入俗。通观染净诸法皆悉平等。
二此约举等理以显心净。后地举观察以
入等理。三此通理事二等。后地一向约理
融二谛故。此皆地地背相舍后渐胜故。二正
显中十心分二。初三明诸佛法。论云。谓三
世力等者。即果位十力等也。后七明随顺诸
佛法二利因行顺成果故。于中前六自利。
后一利他。前中合为三学。初戒次定馀四慧
故。离为七净。一戒净。二定净。三见净。四度
疑净。见疑相显。经合一句为成十故。五道
非道净。此前五净大小名同小乘。六名行净。
七行断净。以彼宗中趣尽灭故。今大乘六名
行断。经云修行知见。略无断字。七名思量
菩提分法上上净。以依行断起胜求故。若
约位者。初二在见道前。以创背凡。过宜
以戒防。欲生真慧理须习定。然未合理
判属世间。次三在见道。以见道中断身见
故。断疑故断戒取故。戒取是非道。知无漏
慧是正道。入见道时十使俱断。偏言三者。
涅槃经说此三重故。又十使中五见及疑。但
障见道。馀四通于见修故略不言。就其六
中三本三随。偏语其本。边见随身见。邪见
随疑。见取随戒取故。断三结三随亦断但
立三净。上五大小并同。小乘行净在修道。
起断行故。行断在无学道。依行證断故。大
乘后二皆在修道。断障成德故有二也。行
实同时。若约位分。七地已还为行断。修道
断结故。八地已上入法流中顺菩提故。名
卷三十八 第 796c 页
思量上上馀文易了。第二明如道行。又顺
经意前明入心。从此已下皆明住心。应分
为三。此摄方便具足住。修行十心是方便
义。不退转者即是住义。二不住道行胜摄离
痴乱行。智清净等无痴乱故。三彼果胜摄
无尽功德藏回向摄德无尽故。今且顺论此
明如道行。于中三。初标分位为显随如。
已入五地。次以善下总显。后愿力下别明。总
中四句。皆是正修诸行故总名顺如。谓前
二句为所治。即四地修菩提分。以前十心。
能善清净得入五地。于此净心希求胜相。
即复是慢慢在文外故。以后二句而为能
治。初句转求不住道行胜为能治。谓不住
净心而起诸行。即治住净慢故。后句虽起
诸行。不退失前平等深净之心。则能随顺
真如平等。即如故。后别明中显上随如之
行。有其八种经有九句。前七各一。后二为
一。八中前二是起行心。一自利愿即修菩提
心。二利他慈即不疲倦心。后六是行谓三得
善根力。四不舍众行。五善巧修行。六无厌
足故照明上上。七得他胜力。八自得胜力。
此有二句。初句具三慧念。是闻思智即修
慧。后句胜进究竟。上六行中前三自分。后三
胜进。各有初中后思之。第二不住道行胜
有二种观。一所知法中智清净胜。二佛子至
得如是诸谛下。利益众生勤方便胜。初即自
利护烦恼行故。不住世间。后即利他护小
乘行。不住涅槃同时相导。名不住道。今初
智胜分二。先明四谛实法分别。后善知俗
卷三十八 第 797a 页
下。复就此四明十观门化生差别。此乃十
种观于四谛。非谓观十四谛也。故瑜伽住
品云。此地于四圣谛由十行相。如实了知。
今初言实法者。有佛无佛苦集二谛体是妄
想杂染因果。灭道二谛体是出世清净因果。
此约谛实义释。若约审谛释者。前二无佛
不能知此是苦是集。宁有后二灭道因果。
馀如本品。后十观中略启四门。一制立谓
四谛义含法界。菩萨穷照无遗。随智异说
难穷。略举十明无尽。然十皆菩萨自智。智
相难明故。论约化生以明其异。以此通名
所知法中智清净也。二明开合。此十总唯
是一化生分别。若随所化大小分二。前九
化小后一化大故。若随化所起则分为三。
前五生解次四起行。后一令證故。约人不
同离以为七。初为根未熟。乃至七为大乘
可化故。至文当知。三对实法以明通别。
此十望前四谛。前五通观四谛。谓一世俗
者。观四谛法相。二观其性空。三通观性相
无碍。四观性相各异。五观此四缘起集成。
次四别观四谛。谓六七八九如次观苦集灭
道。后一但观灭道。菩萨地因證佛智故。远
公后五亦通观四谛。谓迷于四谛故为苦
集。悟其四谛故成灭道。后一穷四谛缘起
实性清净法界。成大乘道。亦有此理。四正
释文文分为二。初列十名。后此菩萨下次
第解释。于中略为二解。一依瑜伽。二依本
论。今初瑜伽十句不显文词。而略所说义阙。
其第十知菩萨地而亦有十句。文有三节。初
卷三十八 第 797b 页
三名为此说。谓是所为故。一依晓悟他故
知俗谛。二依自内智知第一义。三依俱处
所故知相谛。谓自相是俗共相是真。二体
不分故名俱处。次今经两句。彼应有三
名。由此说谓由三藏教之所说故。故云
依于契经调伏本母名。由此说。经中分
位差别应是调伏。知蕴界处义当本母。此
中第十义当契经。三有四句名如此说。谓
如四谛相各别知故。即依于现在众苦自
性故知事谛。依于未来苦生因性。依于因
尽彼尽无生性。依于修习彼断方便性。如
次可知。二依本论者。摄十为七。初一为
根未熟众生。谓未堪入大为说四谛十六
行等。名知世谛。即四重二谛中。第三重内
俗也。不同瑜伽通于大小及根生熟。二为
根熟堪入大故。为说法空第一义谛。三为
疑惑众生故知相谛。谓有闻第一义谛。犹
豫不决。若是空耶则无因果。若是有耶云
何言空。今明即俗自相是空。共相俱处无
违。故名相谛。四为谬解迷惑深法众生
故知差别。谓前缘二境故名为疑。今闻俱
处便谓是一。名为谬解。今明体虽不异
性相分位历然差别。五为离正念众生故
知成立谛。谓既闻差别。谓皆有体名离正
念。今明差别但是缘成无有自性。故云成
立。随言显示故。论经名说成谛。六为正见
众生知事等四谛。由无前疑执故名正见。
可令知苦断集證灭修道。事即苦谛生即
集因。无生是灭因亡曰尽。即尽智也。后果
卷三十八 第 797c 页
不起名为无生。即无生智也。若小乘说。现
在惑亡说名为尽。利根之人保彼烦恼。当
更不起名曰无生。此尽无生是其灭体。无学
之智如是而知。意在取灭故为灭谛道。言
无二者。论下重释云一行故。谓称灭而知
故云一行。前列实法四谛明其所观。此中
四谛明当如是观。七为大乘可化众生故。
知菩萨地乃至如来智谛。谓先住大乘化令
进故。言正觉一切相者。大乘要须于五明
处善巧知故。菩萨地是因。言次第相续者。
如从初地入二地。乃至十地入佛地大果
也。以信解等者。为释外疑。六地已上乃至
佛智。未曾證入彼云何知。故此释云。信解
镜像观智力知非成就。智镜像即影像观。未
得本质故第二利益众生勤方便胜中二。先
总起悲观。二佛子下别起悲观。总中三。初
结前。次如实下观过。后菩萨下起悲于观
过中。先明非真。后诳惑下对人彰过。今初
虚妄二字观内五蕴。谓妄想常等不相似无
故虚。此明所取非真理无。不同情有故
云不相似无也常作我想慢事故妄。此辨
能取不实。非有计有常乐我净。皆名我想。
非唯我见。我为本故独云我想也。诈伪二
字观外六尘。世法牵取愚夫故诈。此显能
取迷真。谓由妄取令彼世法隐虚诈实。使
其贪取也。世法尽坏故伪。此明所取不实。
世法相似相续似有义利。而实速灭无利故
伪。后对人彰过者。上虚伪二境引心。总名
为诳。妄诈二心迷境皆名为惑。论云。常等
卷三十八 第 798a 页
相。无非有似有故。虚事中意正取者。此解
虚是诳义。谓令意正取故是诳也。又云。我
想慢事正取故。妄事是患。此解妄是惑义。世
法利尽故。诳事牵心。此解伪是诳义。世法愚
痴凡夫牵取故。诈事相现。此解诈是惑义。愚
夫即是依彼正取我慢之人。三起慈悲者怜
悯故。悲胜利益故。慈不住道行胜故云转增。
皆言大者胜前地故。云光明者。救生方
便智成故。转增光明。俱通慈悲。文有影略。
转前慈悯分同诸佛。故名为生。第二别起
悲观中二。先明化生愿。二如实观下明化
他心。今初先牒前得是智力。近牒观有为
远牒观诸谛。不舍众生牒前慈悲。后常求
佛智正明起愿。愿救众生义故。二化心中
二。先明大悲观。后佛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
念。此诸众生下。明大慈观。前中悲有二相。
一如实观苦因缘集故。即知苦体性。二佛
子至复作是念此诸凡夫下。观深重苦。人
而多故即就人彰过。前中四。初总标二际。
二知从下顺观二际。三虚妄下逆观二际。四
若有下结如实知。今初前即过去后即未来。
显无始终流转相故。二顺观中二。先明前
际。后如前下类显后际。前中复二。先显缘
集苦聚。后无我下显二空无我。今初无明有
爱显流转因。能发能润此二为本故。生即
是果故。涅槃云生死本际凡有二种。一者无
明二者有爱。是二中间有生老死。今菩萨
观此而起大悲亦同净名从痴有爱即我
病生矣。然生果有三。一欲求众生故流转
卷三十八 第 798b 页
生死。欲贪即是受身本故。二妄梵行求众
生故。于蕴宅不能动出。外道计我常住
其中故。三有求众生故增长苦聚。三有皆
苦故。后显空无我。及类显后际。并显可知。
三逆观中顺即苦集。逆即道灭。虚妄断尽即
是灭也。出离是道。四结如实知。即双结二
际逆顺有无三义。一约凡夫。但有苦集而
无灭道。二约菩萨顺有逆无。三双约凡圣。
真灭本有道亦符之。妄苦本空集亦同尔。凡
夫迷故不觉不知。菩萨正了名知如实。第
二观深重苦者。无始随逐故深。种种苦事
故重。文中二。初总标可悯。不知本空故名
愚痴。不知厌离故云无智。亦可俱通故
为可悯。二有无数下释可悯所由。由迷二
苦故初明深苦。不知故为可悯。后如是尽
下明重苦不知。故为可悯于中二。初牒
前诃后。二转更下正明重苦。于中三。初观
生苦。机关苦事即是生苦。言机关者。显无
我故。抽之则动息手便无。若造业因生
生不息。随生死下明有集爱。于诸蕴下
明离灭道。二不知下观老病死四大毒蛇。
是不知病苦不能拔下。明具彼集。文有四
句。一妄梵行求众生。不能拔出诸慢见箭。
外道多起故。二欲求众生受欲者。不能息
三毒火。三欲求众生行恶行者。不破无
明。以见少利行大恶行。后受大苦故云
黑闇。四有求众生。不竭爱欲大海。三有之
爱广无边故。观如实中说彼三求。以为苦
果。今为集者。三求皆能为集因而受果故。
卷三十八 第 798c 页
二文互举。次不求十力大圣导师。明远彼
灭。不向灭者故。入魔意下明远彼道。顺怨
道故。三于生死下总结过患。举生死海总
显于苦。觉观波涛总明有集。此中兼显死
苦之义。略不明老。第二大慈观中二。初睹
境兴慈。后佛子下广愿饶益。前中二。先睹
境。后我今下兴慈。今初即睹前众生受深
重苦。以为慈境。文中先总。无救下别。总中
无父曰孤。明前无所恃。涂尽曰穷明后
无所依。任重无替曰困常。受生死故。强
力所逼曰迫业惑所陵故。后别中无救无依
释上孤义。论云。谓现报已受不可救脱。当
报因招无善为依。次无洲无舍释上穷义。
溺于觉观波涛。不闻正法智洲为对治故。
在于生死旷野不为善友慈舍庇故。次无
导无目释上困义。离于寂静正。念思推究
竟前导故。离于正见之明目故。既无导无
目非困如何。次无明下释上迫义。无明者。
无明住地旧烦恼故。黑闇者四住客尘故。常
起邪念故。为其覆翳不闻正法。故为彼
缠裹。二兴慈中独拔修善。令物得菩提涅
槃之乐。第二广愿饶益。亦彰慈所为。文中
二。先牒前总明。上来修善皆为救护。即是
慈相。后利益下别显救护。有十种相。前二
为救未来。后八通于现未。一住不善众生。
令住善法利益。二住善法众生令得安乐
果。谓成彼善故。三悯贫乏者与资生具。四
修行多障者。令其成就。上二救顺缘不足
苦。五世间系闭者令得解脱。下有五种令
卷三十八 第 799a 页
诸外道信解正法。谓六未信摄令正信。七
令离无利勤苦。八疑惑众生疑除解净。九已
住决定劝修三学。以调三业。十已住三学
令得涅槃。上三即解行證。论意皆为外道。
理实后三兼通馀类。上来不住。道行胜竟。自
下大文第三明彼果胜。即不住道行胜之果。
有四胜果。一摄巧德胜。二名为无厌足下修
行胜。三佛子菩萨摩诃萨如是勤修下。教化
众生胜。四佛子菩萨摩诃萨为利益下。起随
顺世间智胜。四中初二自利。即所知法中智
清净果。初自分后胜进。后二即利他勤方便
果。前化他行。后化他智。今初摄功德中十句。
初三摄闻胜。然有二义。一即三慧。如次配
闻思修。二显二持。念即闻持智。及有趣即是
义持。义有多种。略说二种善巧。谓智即法
智胜。有趣即义智胜。然二释皆闻在初故。论
名摄闻胜。次二摄戒胜。一忍辱柔和胜。即
戒因成也。谓内怀惭愧不诳幽明。自护七
支不招讥毁。故能持戒。二戒无缺胜即戒
体成也。乃至命难不舍戒故。后五摄智胜。
一者因缘集智。此知法相智。无因倒因名为
非处。正因缘集名之为处。知处治于非处。
故名觉者。二者證智知魔事对治。随识分
别皆魔事故三知妄说智。异说对治。即知教
智。正说为义句。邪说为非义句。邪正交杂
拣邪得正。名善分别。四神力起用智。依定
起通治邪依故。五化众生智。折伏摄受随
世宜故。上五中前三自利。后二利他。第二
修行胜。有十一句。前四自分。一增长因行
卷三十八 第 799b 页
集五度福故。二依止因行慧为所依故。此
自利福智对。三化生不疲行。四令物證灭
行。此二利他因果对。后七胜进。五起佛法
行。六起净土行。此依正一对。七依佛法身
起行相好法身故。八依佛所作起行。显三
密用故。此二外相内密对。上四皆起菩提。
九敬重法行。进依胜己故。上五自利。后二
利他。十愿取有行。十一离小乘行。即显是拣
非对。第三教化众生胜中二。初正明化生
后佛子下。结行成益。今初分二。初总以四
摄摄生。后示现色身下。别明四摄。文有八
句。一示色身是同事摄。随顺众生应化自
众故。二演说法即爱语摄。谛语法语为爱语
性。一切种爱语中多约开演。论云为疑惑
众生。即一切门中之语也。三开示下。皆利行
摄。此句为于菩提无方便众生。示菩萨行。
即利行自性。四于大乘疲倦众生。示佛威
力。即一切利行未成令成故。五为乐世间
众生著财位故。示其过患。明位大忧大财
多祸多。六为不信大乘先未行胜。善赞如
来智。七为无智外道示以神通。上三即难
行利行。八总显一切门一切种利行。故云种
种方便。然利行爱语亦可参用。由彼爱语
示其所学。即为利行故。次下广明布施故。
别中略无四摄。广义如瑜伽四十三辨。第
二结行成益中。初结前。心恒下成益。趣佛
智者。为化众生更求胜力。馀文已作不退。
未作增修。第四随顺世智胜者。明染障对
治。染即烦恼障即所知。文分为三。初总
卷三十八 第 799c 页
标多门。二所谓下。别示其相。三及馀下总
结成益。二中显五明相故。大般若云。五地
菩萨学五明故。即分为五。一文字算数。是
其声明。通治懦智障。言文字者。名句文身。
即声论中法施设建立故。算数即数建立故。
又治取与生疑障。二图书至咸通达。即当
因明。咸通达者。正是明义种种论者。言论
尚论。诤论毁谤论。顺正论教道论等类非一
故。地水火风即是诤论中摄。谓诸邪见计不
同故。顺世外道。唯地为因。一切皆以微尘
成故。水风二仙外道。以风水为因。世界水
成故。风轮持故。事火外道以火为因。火成
熟故。图书印玺即尚论。随世所闻故。又此
图书亦正教量。即治所用事中忘障。论云。取
与寄付。即事中障。闻法思义解中障。作不
作已作未作应作不应作。皆业中障。印障亦
是现量。又治所取物不守护障。玺即玉印。三
又善下。即医方明。即四大不调。众生毒相
病障对治故。善疗能断皆除断方便。断已不
生故名为善癫至蛊毒病相病因。于中颠
等内四大。鬼等外众生。蛊毒通二。有草毒
蛇等毒故论经说。咒药等即病因死因对治。
即善方药摄。四文笔下。工巧明。文笔赞咏即
书算计度。数印工业中书所摄故。韵属曰文。
对词曰笔显德为赞。寄情曰咏。次歌至
谈说即音乐工业。悉善其事通上二文。皆
忧恼障对治。国城至其宜。即营造工业。草树
华果亦兼营农工业。此即不喜乐障对治。金
至示人。即生成工业系闭障对治。日月至无
卷三十八 第 800a 页
错谬。即占相工业。是所得报分过作恶因障
对治。谓皆由前世恶因。感此凶吉等故。日
月五星以为七曜及二十八宿并上知天文。
地震即下知地理。夜梦至休咎。即中知
人情。鸟鸣即察鸟情。亦是人情所感咸善
无谬。总究上三才。五持戒下。内明治五种
染。一持戒治破戒染。二入禅治贪欲染。三
神通治邪归依染。四无量治妄行功德染。谓
治杀生祀祠求梵福故。五四无色定。治
妄修解脱染。上来所释多依本论及瑜伽十
三四五。其中更有别理恐厌繁文。又论与
经有不次者。但可以论就经。不可回经
从论。第三总结成益者。此起世智具四
种相。一异障中无障故。云但于众生不为损
恼。事中不知名之为障。损恼生事复是事
中异障。今无此捕猎等之异障。二与无过乐
即为利益故。谓虽不恼令其染著。亦不为
之。三发起清净即咸悉开示。谓能起助道
之事。四所用清净。即渐令安住无上佛法。
谓用此得净故。第二位果亦有三果。初调
柔果亦四。一调柔行。二教智净。三别地行相。
四结说地相。前中有法喻合。法中正起行
内。又更闻法得陀罗尼者。论云。非得义持
者。对胜显劣般若未现前故。所以得闻持
者得二难故。一地初十平等心。难得能得
故。二地中乐出世间智。现世间智。此不住道
难得能得故。此之二难对劣显胜故。得闻
持不同三地唯世间闻持。喻中真金砗磲磨
莹者證智契如事为真金。教智光明能示现
卷三十八 第 800b 页
如事。犹彼砗磲。二佛子菩萨住此难胜下。
教智净中日月等者论云。依阿含增长智慧
光明胜前地智故。谓胜前地珠光。馀文如
前。第三重颂。二十二颂分三。初十七偈颂
地行。次四颂地果。后一结说。初中又三。初
五偈三句。颂胜慢对治。于中初四偈颂十
平等。馀颂如道行。第二了知下。六偈三句
颂不住道。于中初两偈一句。颂所知法中
智清净。后既观知下四偈半。颂教化众生勤
方便。于中初一偈颂总观有为虚伪起慈
悲二心。次一偈半颂悲观中观缘集苦。次一
颂半颂观深重苦。后半颂大慈观。第三名
为下。四偈半颂彼果胜中。初半偈颂摄功
德胜。次一颂修行胜。于中如是一切为众
生句。兼颂教化众生胜。后三颂起世智胜
颂位果。三果可知五地竟。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三十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