毗卢遮那品第六(已下入第十一经)¶ 第 582b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二
唐清凉山大华严寺沙门澄观撰
第二别明种刹香海。双释二章者。谓香海
依刹海。刹种依香海。诸刹依刹种。亦有长
行偈颂。长行分三。初总举诸海所依。二次
第别显海种及刹。第三总略结释。今初也。上
来虽复但标刹种及刹二章。而释依住中。
皆云依海故列海数。此多香海。并在刹海
地面故云所依。言如帝网者。大都分布则
似车轮。其有别者。谓帝释殿网贯天珠成。
以一大珠当心。次以其次大珠贯穿匝绕。
如是展转递绕经百千匝。若上下四面四角。
望之皆行伍相当。今此香海。虽在地面分
布相似。又有涉入重重之义。故云如也。第
二诸佛子此最中下。次第别显诸海种刹。文
分为三。初辩中间一海。次辩右旋十海。后
明十海所管之海。然十海各管不可说佛刹
尘数之海。总显则有十不可说佛刹尘数。次
第说者。但有一百一十一海。馀皆略指。今初
中央一海。文分为二。先明香海出华以持
刹种。后有不可说下。明所持世界。前中有
三。初香海名。以多华发光故。亦由菩萨行
华而为因故。二华名。谓以香摩尼严此华
故。又从摩尼底而出生故。约法即万行圆
明之所成故。海能有华故受华名。华依于
海。取海底称。三种名约事宝光远照故约
法。其世界种。正是所含种子。一一皆有大
毗卢遮那品第六(已下入第十一经)¶ 第 582c 页
智光明遍照法界义故。性德互严故。第二
所持世界中三初总举大数。次其最下方下。
别辩二十层大刹。后诸佛子下类结所馀。初
文可知。第二别辩中。准标及结。皆有不可
说刹尘。其别辩中。但列十九佛刹尘数。为
二十重。其能绕刹。但有二百一十佛刹尘数。
下当会释。二十层即分二十段。最下层中文
有七事。一举名。二辩际。谓世界所据之际。
如金刚际。三依住。若准此名大同刹种所
依莲华。而旧释云。于前无边香海所出华上。
更有此华。持此一界者。以例上诸层别
有依住故。为此释何妨最下依于总华思
之。四形如摩尼者。为摩尼状有于八楞。
似方不方似圆不圆。故异下八隅。五上覆。
六眷属。七本界。佛名离二障垢。智眼清净照
世如灯。然佛德无边。各随一义。二层已去
或有八事。谓加去此远近故。或有九事。
加纯净言故。准此若无此言即通染净。此
上眷属渐加刹数中间。诸事可以准知。五中
云普方者。都望即方。而一面之中。亦有多
角隅。隅即是角文体容尔。其第十三主
刹即此娑婆。言形如虚空者。静法云。大小
乘经。并说虚空体无形质。不可见相。今
云有形者。回文者误。梵本云。三曼多第
缚皤嚩曩伽伽那阿楞迦罗僧塞恒
那回文应以形状置周圆之前。虚空安
天宫之上。然后合缀饰云其形周圆以空居
天宫庄严之具而覆其上。静法此正深有理
致今依经通之。亦有理在。谓空虽无形
毗卢遮那品第六(已下入第十一经)¶ 第 583a 页
随俗说故。以俗典指空为天。谓天为圆
穹其形如𨫼。故说天势围平野。亦如法华
云。梵王为众生之父。亦随俗说耳。第十五
云形如卐字者。静法云。室离靺瑳本非是
字。乃是德者之相。正云吉祥海云。众德深广
如海。益物如云。古来三藏。误译洛刹。曩
为恶刹攞遂以相为字故为谬耳。今义通
此相以为吉祥万德之所集成。因目为万。
意在语略而义含。合云万相耳。馀并易了。
第三类结所馀。此中非唯结数。兼总显上
文所依住等。文分为四。一总结都数。二各
各所依下结形类。三此一一下结眷属。四如
是所说下。彰其所在。今初即举本刹种结
有若干。此所结刹定是主刹。以下文指此
不可说佛刹。更有两重绕故。其直上中间。但
有十九佛刹。而结有不可说者。以傍论
故。不尔。岂一刹种最下唯一主刹。故知如向
所说。主刹横竖共论。有不可说故。下结其
所在。云及在香水河中思之。二结形类中
初三列十门。既言周匝围绕。则知旁去。二
所谓下。广说十门形状有十八事。望前刹
种形中。阙须弥山形及严具形。馀皆全同。但
此约刹为异耳。三如是等下。结归都数。三
结眷属中。然有两重主伴。此一一者。指上
不可说尘数也。若望前文主刹。直上绕数渐
增。今总相说故云一一。各有十刹尘也。又
是欲显无尽义故。一一复有如上所说微尘
数者。如上之言文含二义。一即总指前能绕
所绕之数。绕一世界。不欲繁文。故云如上。
毗卢遮那品第六(已下入第十一经)¶ 第 583b 页
二者如上亦用十佛刹为能绕也。依此则
似译人文繁理隐。何不言一一复有十佛
刹尘数耶。若依前义。则译者之妙。四彰所
在。即最中香海既言及在香河明知傍去。
第二明右旋十海。即绕处中之海。有
其十也。各有种刹十海即为十段。今初
第一离垢焰藏海。文二。先牒中海以定方。
即是所绕从东为首。二次有下。明能绕之
海。于中二。先明海华刹种。后此中最下方
下。明种所持刹。有二十重。下九海例然。今
第一海二十重中。各有七事。一相去远近。二
刹名。三形状。四所依。五上覆。六眷属。七佛
号。或有说体。或说清净。即或八或九。其第
一重无去远近。但有最下方言。然文并可
知。有难即释。其第十四重中云。形如四洲
者。水中可居曰洲。准俱舍东洲如半月。南
洲如车。西洲如满月。北洲畟方。四洲形异。
而云如者则全似此界也。此中文无标结
大数准例可知耳。第二从诸佛子此离垢焰
藏海南下。第二无尽光明轮海。此下九海文
皆有二。先牒前海为所依。后有香水海下
明能依之海。皆不牒中海为所绕。故云南
也。第三海去但言右旋。又不云南者。十海
如环。绕于中海故不正南也。如以十叠
绕于一盘方所可见。又第二已去。或无莲
华者。前总释种中云。或有依莲华住。或有
依海故或无也。后能依之海。文亦有二。先
明海华刹种。后此中最下方下。所持之刹。
二十重中。初一世界文即有七。后一文八加
毗卢遮那品第六(已下入第十一经)¶ 第 583c 页
纯净故。中间唯三。谓相去数量刹名佛号。馀
八海例然。已辩二海。第三金刚宝焰光明海。
第四帝青宝庄严海。第五金刚轮庄严底海。
第六莲华因陀罗网海。第七积集宝香藏海。
第八宝庄严海。第九金刚宝聚海。第十天城
宝堞海。文并可知。有欲解释刹中佛名。足可
留思。第三大段。从第十经去。明十海
所管之海。一海各管不可说佛刹尘数。现文
但各说十。即为百海。亦有刹种及所持刹。
十海即为十段。但记次前十海之名。此文居
然易了。十段中一一有二。谓先标能管之
海以定方。后次有下。列所管之海次第。于
所管中各有三节。初从能管海边。邻次列
九。唯第一段。九中阙一。二如是等下。总结
一海所管之大数。三其最近下广说最近轮
围一海。于中文皆有二。初举海种名体。第
二此中最下方下所持之刹。亦皆二十重。于
中超间文有四节。一举下层。二超至第十
等。金刚幢者。即中央香海。刹种中第十重刹。
三更超至第十三者。以等此中央娑婆
故。四更至第二十重者。以最上故。言最
上者。刹种最上。若云二十重最上。何以得
此最上之名。设不欲繁文。何以不加乃至
最上耶。然超间者。意存略故。云齐等者恐
失次故。又上下横竖皆相当故。又此随所
管海有不可说。皆望本能管之海。方面
一道布列故。下但云此海之外不言右旋
等。第五金刚轮庄严底香海所管。但列九海
而结文。及最近轮围之海九行许经。诸梵
毗卢遮那品第六(已下入第十一经)¶ 第 584a 页
本中皆同此阙。准前后例。此必定有第十
海所管。近轮围海。所持二十重刹内。最初文
云。此中最下方有香水海名因陀罗华藏者。
从香字至藏字并长。由前已说香水海
故。前诸海中无此例故。纵依海无过在文
不便。前第一海所管中。九海阙一。今此长
者多是梵本脱漏。后人注之。误书相似贝
叶耳。馀并可知。十海次第。但观次前疏文
不俟重举。第三总略结释。文分为五。一总
结都数。谓一海各管一不可说。十海即有
十不可说一海一种。是以数同。二皆依下结
海种所依。谓即是前能持刹海。本大莲华彼
名种种光明蕊香幢。今此乃云现菩萨形等
者。是此一华随义异名。有此用故。与前最
中海底名同以中间海底即此大华之体中
受总称故。取大华体。名或是译者之误。三
各各下。结种异门。此与前释刹种章。及世
界成就中十相参大同。四此一一下。结种中
之刹。言成世界网者。一一世界犹如网孔
递相接连。如以网持横竖交络。皆悉相当。
如天珠网五于华藏下结归华藏即建立之
处。上来双释二章长行竟。第二重颂。总有
一百一偈。分二。初一明华藏自体。初句标
名。次句不坏分量。即同真性。次句具德庄
严末句无碍安住。馀一百偈颂所持刹网。于
中二。初九颂能持刹种。馀颂所持诸刹。初
中初一颂参而不杂。次一安布行列。次一刹
种体严。次二辨形。次一依住。次二方所趣
入。后一佛力加持。第二颂种所持刹。九十一
毗卢遮那品第六(已下入第十一经)¶ 第 584b 页
偈多颂结文。但一二不同。谓体及形馀皆同
也。大分十段。第一有二十八颂。明刹异由
因缘。即结中各各众生遍充满。下云种种众
生居故。及各各佛力所加持。至文当见。第
二有二颂显刹微细。即结中各各普趣入。
第三十颂明世界体性。结文即无。义见前
经。第四五颂。明世界各各庄严具。第五五颂
明各各庄严际无间断。此二如结名。第六
有十颂。明世界形状。义见上文。第七二颂。
明各各劫差别。第八有八偈。明各各佛出
现。此二亦如结名。第九有十。颂光明有无
即各各放宝光明。及各各光明云覆。第十有
十一颂明音声善恶。即各各演法海。今初为
二。初半偈标章。种种多端故曰难思。馀偈
广释难思之相。于中分二。前九偈半喻显。
后十八偈法说。前中分三。初三偈半明由
染因刹有成坏。初一偈半明种。则长时刹
有成坏。次一偈刹种虽一居刹有殊。后偈
结归业种。次有三偈明由净因。一净心因。
二佛愿通因缘。后一明净业因。后三通结
染净因。一随心染净因。二分别起业因。即以
正喻依。亦是以因喻缘。心即是因招异熟
果。果之粗妙盖由业缘。三一偈双明心业。
行即业故。亦喻众生同处异见。后十八偈法
说中分三。初六明染净。次四明成坏。后八
明苦乐。今初分二。前二显净相不同。后四
对因以辩。于中初一唯染由烦恼故。次二
通染净心。业通善恶故。属于菩萨及众生
故。后一唯净。以属佛故。二有四偈显成坏
毗卢遮那品第六(已下入第十一经)¶ 第 584c 页
中。初一粗坏细存。坏由恶业存由二因一
约佛二善业者。故法华云。我净土不毁天人
常充满。然灭虽不俱而起必同处。虽曰同
处而恒相无故难思也。次偈业存处立。次偈
世相不同。性无生灭。后偈结归因缘。内由
心变则染净万差。外假佛缘于何不净。三
八偈明苦乐中三。初三总相。约刹论苦乐。
次三约一刹中有三恶趣。后二明人天乐。
第二一一毛下。二偈显刹微细。初偈举果。
后偈对因以辩。第三十偈明体性中。亦兼
馀义随释可知。第四五颂。明庄严。第五有
五偈。明庄严际中摄三世严故。无间断
结归佛故。一尘普见。第六或有众多刹下。
十偈明刹形差别。第七二偈。明刹住时分。
第八有八偈。明佛出多少。文并可知。第九
十偈光明有无。初一无后九有。第十有十一
颂刹中音声善恶。初二恶道唯恶。次三人天
通善恶。后六佛菩萨善而非恶。正显各各
演说法海也。
* 毗卢遮那品第六
初来意者。前明此因之果。今辩前果之因。
答前因问故次来也。因是果因故标果称。
又不以人取法知是谁因。前品初言。毗
卢遮那旷劫修因之所严净。今方显其事。二
释名者。略云光明遍照。广如前释。三宗趣
者。明因广大为宗。證成前果为趣。四释
文一品分三。初总明本事之时。二有世界
下。别显本事之处。三彼胜音世界。最初劫中
下。别显时中本事。今初即二佛刹尘数劫也。
毗卢遮那品第六(已下入第十一经)¶ 第 585a 页
二辨处中亦三。第一总明刹海。第二此世界
海下。别明一刹。略无刹种。刹名胜音者。
多佛出世说法音故。次彰其相。后说劫名
可知。第三诸佛子彼胜音下的指一方。如今
娑婆中。别说一四天下也。于中亦三。初总
明感应之处。第二诸佛子此林东下。别明能
感居人。第三诸佛子彼大林中下。别显道场
严事。今初有三。初明香海者。非持种之海。
即如今四洲之海耳。二其海下。海出华山。三
于其山下。明山顶之林。先标举后显严。说
此林者佛于中现也。说城居人者总举所
化也。第二别明能感居人中亦三。初标主
伴二城。二释主城。三释伴城。今初虽有天
城以佛出故人城为主。二清净下广释主
城。于中先显处严。城上守禦曰橹。绕城别
筑土台曰却敌。优钵罗等。即青赤黄白四
色莲华。从此大城下彰其人胜。三其城次
南下。略释伴城。于中先辨城名居类。后此
一一下。显围绕庄严。世界不同安立少异。
不可例此也。第三明道场中。先辨场严。
二其道场前下。明莲华香海为佛现故。大
文第三别显时中本事。文分为二。先总举
劫中多佛。后其第一下。一一别显。正彰本
事。经来不尽故无总结。今初将欲说别。先
举其总。言最初劫者。即种种庄严劫也。既
云最初。即此后更有大劫。于理无违。第二
正显本事中历事四佛。即为四别。第一逢
一切功德山须弥胜云佛。第二波罗蜜善眼
庄严佛。第三最胜功德海佛。第四名称普闻
毗卢遮那品第六(已下入第十一经)¶ 第 585b 页
莲华眼幢佛。各有诸佛子言。就初佛中文
分为六。第一总标佛号。第二先瑞熟机。第三
正显佛兴。第四毫光警召。第五当机云集。第
六广演法门。今初也。一切功德山者。福德
崇峻不可仰也。复言须弥者。定慧高妙难
倾动也。言胜云者。慈覆智润广无边也。第
二诸佛子下。先瑞熟机分二。初现瑞熟机。
二其世界中下。睹瑞机熟。前中三。初标现
时。谓百年前。次此摩尼下。正显瑞相有其
十种。于中说前世所行者。示其种子将成
熟故。说佛名号令忆念故。说大行愿。使修
发故说转法轮。使当听习生法眼故。后现
如是下结瑞意也。二机熟可知。第三尔时
下。正显佛兴。于中分二。初一处道成。二如
于下结通广遍。初中先总。后其身下别。别
显胜德略有十相。一示身相。法无不在。
本自普周。智与理冥故。等彼真界。能令色
相随彼。融通法界尘毛重重全遍。二悲相。不
舍因行无所不生。三成相。理行时处为一
切道场。身智俱游名为普诣。四色相湛然
常住称为妙色。色色无边故云具足。并无
质累是谓清净。五胜相色容蔽于大众。威
德摄于群魔。力无畏圆。何能映夺。六贵相。
无边宝相圆明可贵。超过圣帝故曰分明。
七应相不往普现如镜中像。八无碍相。有
感斯见无隔山河。九者化相。化从真流源
无有异。十吉祥相。身智光照普称世间。此
上大同经初。二结通中且结同类一界。馀皆
略也。第四尔时下毫光警召。文分为五。一
毗卢遮那品第六(已下入第十一经)¶ 第 585c 页
放光处显中道故。二王光名。发动宿种
生起新善故。善根有三。一者生福及不动
业。以施忍智三而为善根。二厌苦求灭以
信等为根。三求无上慧。以四等不放逸五
法。为根。通说善根。以依圣教发心为性。
故云音也。三眷属数无尽法故。四照分齐。充
满十方通方教故。五若有下明光胜益。文
有十句。一无明重者自觉智开。二烦恼深者
息现行惑。三勤修难出裂五盖网。四三障
重者摧诸障山。五未解脱者净心垢种。六
未信大者发起入住。七阙资粮者生其胜
善。八未入地者除五怖畏。九色累功用灭
身心苦。十滞无生者见佛趣果。此约差别
对治以释。若约横配。生善见理。可以准
思第五当机云集中文二。先通显诸王云集
致敬。后诸佛子下。别彰诸王云集仪式。于
中分二。先广明喜见。后略列诸王。今初即
正出本事之缘。文分为六。第一标名辨统。
二总辨眷属。三威光得益。四偈赞如来。五
父王宣诰。六俱行诣佛。初文可知。第二夫
人下总显眷属者。有德曰夫人。有色曰采
女。王子别本云。二万五千者。别梵本也。案
璎珞本业经上卷。云十住铜轮宝璎珞。百福
子为眷属。生一佛土受佛学行。教化二天
下。银轮宝璎珞五百子。金轮一千子。初地四
天王一万子。二地忉利天王二万子。三地已
上乃至净居天王。但云眷属亦如是。故知
无过二万子者。若三界王即当等觉。又以
一切菩萨为眷属。案喜见所统但以城言。
毗卢遮那品第六(已下入第十一经)¶ 第 586a 页
又见佛兴至第三佛。方云去世。五百银轮
斯为正也。或约教异理亦可通。上首云大
威光者。有大威德圣道光明故。第三尔时
下。威光得益文分为二。先举因总标。后何
谓下列益明体。皆从胜用标名。一佛德圆
满摧障称轮。定中能知故受斯称。二此总
持能持诸佛普法。三即空涉有名为方便。
斯则权实双行。为不共般若。称体用之广
大。四以二严调伏真实慈也。五法云震音
能拔苦本。六称理法喜故德无边。自他俱庆
心为最胜。七知离名法法亦应舍。如实舍
也。八善巧起用平等无思。通从此生。故名
为藏。九尽众生界荷负无疲。要令信解
为大愿也。十所有辩才皆入佛智。自他俱
照是曰光明。此上十法。初三功德法。次四熏
修法。后三起化法。多言大者。境界无边称性
广大。智契贯达并受證名。第四偈赞如来。
文分为二。先说偈之由。后正陈偈颂。十偈
分三。初二示佛出现既灭闇。难遇不可
失时。次五令观佛德。有德有慈真可归
也。后三引例劝归。无远不归固宜往见。第
五父王宣诰文分为二。初宣诰所因。以闻
赞故。太子道深亲承佛益。王机犹浅转假
他闻。二正以偈诰。偈有十一分之为
三。初三集众劝观。次七敕令办供。郑注
礼云。巾犹衣也。谓以缯䌽衣带于车。广雅
云。驭驾也。馀并可知。后一偈劝赍供佛。
第六俱行诣佛。初导从持供。后至而设敬。
第二复有妙华下。略列诸王文易可知。第
毗卢遮那品第六(已下入第十一经)¶ 第 586b 页
六时彼如来下广演法门文分为五。一佛
转法轮。二威光获益。三以偈赞述。四传化
众生。五佛加赞励。今初也。佛解脱用主教。宣
示刹尘眷属。随机益殊。第二是时大威下。得
益中初总后别。总中上说三世佛法。即佛昔
所集也。既见佛得益。转受菩萨之名。所谓
下别。智即是体光明语用。所照境殊故分十
一也。一深定智明。一切法聚。略有三义。一
正定等三。二善恶等三。三总收一切。不出
有为无为二种法聚。二位相收一味性现。故
云平等。定中證此名彼三昧。二大心智明。
谓后后因果。皆入初心。略有三义。一后因
初得故。言一切悉入。若修涂至在初步。
学者禄在其中。二菩提直心正念真如。真如
门内摄一切法。三者三德开发初后圆融。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故。三大智智明法界者。
所照之体大也。普光明者。即相大也。智慧光
明遍照法界义故。蕴恒沙性德故名为藏。
妄惑本空。故云清净明见。称眼见性肉眼
即同佛眼。四大愿智明。知诸佛法愿为本
故。五大行智明。无边果德此行入故。六速疾
智明。谓趣入无生功用不退。无功大力一
行含多。受斯称也。七神通智明。三轮干事
出离不能。八大福智明照福严故。九大解
智明。谓佛胜解力成庄严海。十佛用智明。普
周法界。十一佛德智明。降魔制外。后三佛
境故。但了知馀可證知。故云得入。第三以
偈赞述文分二别。先因后偈。偈中分三。初
一标益体用。次八显用所见。于中前七见
毗卢遮那品第六(已下入第十一经)¶ 第 586c 页
因后一见果。三一偈发愿思齐。即前品初
修治大愿也。第四传化众生文分为三。初
明自悟。二为一切下。明转悟他显示十法。
与前自得十一有同有异。文并可知。三今
如须弥山下。利他之益。第五如来赞励中。偈
有十一。初三赞发心得法大果当成。次四
对劣显胜进者圆德。次二外加。内智决證
无疑。后二举一例馀。行者即得。第二遇
第二佛文分为二。先结前生后。二正显佛
兴。今初。谓将说后佛。故总论劫寿明多小
劫者。欲显多佛现故。说人寿佛寿者。由
佛寿促而人寿长。故得威光一生历事三佛。
二彼佛灭下。正显佛兴。文分为五。一明灭
后佛兴。二睹相获益。三赞德劝诣。四眷属
同归。五闻经悟入。今初也。此中佛名。谓智
导万行皆到彼岸。见性了了故名善眼。果
由因饰是曰庄严。二尔时下。威光睹相获
益中二。先睹相即获益之由也。二即得下
正获益也。先列后结。列有十种。一念佛三
昧者。菩萨之父故首明之。乃至十地不离
念佛。无边海藏门者。蕴积名藏深广称海。
然略有三义。一由此定中见多佛故。下文
云。以佛为境界专念而不舍。是人得见佛
其量与心等。由念能见所以称门。二一一
佛德。是无边海藏。由念能知所以称门。云
何无边海。劫海所修有行愿海。成就色身
有相好海。成就智身有辩才海。建立念
处有名号海。修诸助道有功德海。安立
众生有净刹海。如是诸海一一无边。各各
毗卢遮那品第六(已下入第十一经)¶ 第 587a 页
出生蕴积名藏。三无边胜德由念佛生故。
此一门深广蕴积。何者念法性身则契如
理。念功德身成无边德。念相好身證无边
相。障无不灭德无不生。一言蔽诸总由念
佛。从此通悟所以称门。即此一门说不可
尽。二总持大智能达深法。三无缘普应。四
等除热恼。五佛深德海蕴积力用。菩萨缘
此喜遍身心。六悲则心戚喜便浮动。深契
法性则旷若虚空。悲喜两亡。为平等清净。
七般若者。觉法实性离分别也。有可离
者非真离也。知自性离不复离也。无离
之离即真法界。真法界者。本来清净。法界清
净即般若清净。般若清净则万法本净。万法
净者。无净无不净为真净也。实相般若为
万法之体。观照冥此众德攸依。故云身也。
八通用智俱故无碍随现。九入法之深离
说之垢。十智照佛法净所知障。含藏众德。
二如是下。结中明历事增进。故云十千。通
达之言释前即得。第三尔时下。赞德劝诣
文分为二。初说偈后偈益。偈中分三。初一
偈叹希庆遇。二有七偈叹佛胜德。于中三。
初三身业。次三语业。后一意业。三有二偈
劝众同归。后诸佛子下偈益可知。第四时大
威光下。眷属同归。第五其佛下。闻经悟入文
分为三。初佛为说经。二当机获益。三如来
赞述。今初主经。法界体性大方广也。清净佛
也。庄严即华严也。有多眷属者。显此教圆。
二彼诸下当机获益。亦有十益。既云大众。
或一人得一。或二三四或具十者。威光先證
毗卢遮那品第六(已下入第十一经)¶ 第 587b 页
故略不标。大众之言亦已含矣。故下佛赞。然
此十事略为二释。一者如次配于十地十
度。或取地义或取度义者。达一切法本来
清净名清净智。不取净相是名方便。即初
地入證之智也。二则二地离破戒垢。是所除
障。照诸善品即戒光明。三即忍度。忍为上
严一切爱乐。四无刹不入无法不照。无见
不净。是为精进增广众行。约地义释。以
诸道品。烧无尽惑成无边光。五趣向诸行
能入俗也。禅度增故性能离垢。涉俗化物
成福德云。不迷实理为光明幢。六般若现
前名随入證。照深缘起名法海光。七功用
已远将入无功。为深发趣。权实无碍为大
庄严。八见法实性。无功而修为极妙见。由
此智慧复得灌顶故。仁王经云。后之三地
同遣无明。同无功用故。非灌顶地是灌顶
智。九显了药病。是功德海相辩才遍应。若
月影流光。十智圆离障。方于佛愿而生信
解。故曰出生。二者此上十门。随一一事以
立其名。未必全将配于地位。或通配诸位。
或复不次。以人无量随證不同。普贤巧说
故。文含多义。第三时彼下。如来述赞十颂分
二。前六赞其已具胜德当成极果。皆前半
已获。后半当證。独第四偈三句是因。后四偈
行齐佛因当如佛證。皆三句举佛行。后一
句齐佛德。然此中述赞望前遇光得益及
向大众所得。多有相同义。必述上可以意
消息之。遇第三佛文分为六。一如来出时。
前佛灭后等时也。二彼摩尼下。正明现世。
毗卢遮那品第六(已下入第十一经)¶ 第 587c 页
立斯号者。功德海满无加过也。三时大威
光下。威光往供。四时彼如来下。佛为说经。
见普法故名为普眼。以慧为性故曰光明。
况一眼即十眼。融无障碍。眼外无法方真普
眼。以诸缘发见即缘各为根。因没果中缘
皆号眼。故全色为眼。恒见色而无缘。全
眼为色恒称见而非我矣。五尔时下威光
得益。五度皆福定为最。大寂无不照名普
光明。得此已下彰其定用。福非福言略有二
意。一福即是善非福是罪。二福即是相非福
即性。双了性相故。经云。福德即非福德性。
此即深也了一切者广也。故有海言。遇于初
佛但得十者。自力未胜故。次佛十千者道
转深故。今唯一者道已满故。第六时彼佛下。
如来记别。十一偈分四。初四显具菩提心。
谓初有愿。次偈有悲。四有智光。三兼精进。
通策三心故。菩提心圆当成妙智。次四上
入佛境。三有一偈示其果相得同诸佛。
四有二偈。赞其现能利他住普贤行。遇第
四佛文分为四。一佛出入中。二天王就供。
三如来说法。四得益还归。今初。约相目类
青莲。约德心无所染。相德高显名称外彰。
摧邪众归故曰幢也。二是时下。天王就供中
二。先明菩萨行进。报处天宫。此城即是品
初所列之一。后知佛可归持华往供。三时
彼下说经。方便之言略有三种。一无实权施
曲巧方便也。二理本无言假言而言。大方便
也。三权实无滞。亦大方便。事理皆彰方曰
普门。四时天王下。得益还归中。闻上普门
毗卢遮那品第六(已下入第十一经)¶ 第 588a 页
正受安住。法喜无尽故名曰藏。由此證达
诸实相海。此劫之中。十须弥尘数如来。今但
云四。又无结会古今现證得益等者。经来
未尽故也。若结会者。应云尔时威光菩萨
者毗卢遮那是等。所信因果会竟。
* 如来名号品第七(此下第二修因契果生解分第二会初从此第十二经
尽第十三经菩萨问明品)
将释此品。五门分别。初来意者先明分来。
前既举果令生信乐。今明能生因果信解
故。次来也。二会来者。生解之中信为其首
故。又前举所信之境。今明能信之行。故次
来也。三品来者。前品举因显果。成所信之
境。今举果辨因。彰能信之行。果中三业身
为其总。故先来也。又远答前名号海问故。
二释名亦三。初分名修因契果生解分。谓
修五位之圆因。成十身之满果。令诸菩萨
解此相故。即生修因契果之解。依主释也。
二会名。约处名普光明殿会。然有三释。一
以殿是宝成光普照故。二佛于其中放普
光故。三佛于殿中。说普法门慧光照世。故
立其名。依前一义即依主释。后二有财。约
法则名信行之会。三品名。如来现相品已
释。召体曰名表德为号。名别号通。一切诸
佛通具十号。名释迦等则不同故。如来即
十之一。品中正说随机就德以立别名。既
表德之名。则亦名亦号。如来之名号依主释
也。三宗趣亦三。初分宗。谓以修生修显因
果为宗。令诸菩萨修行契入为趣。二会宗
者。若就总望。信解行德摄位为宗。通成佛
毗卢遮那品第六(已下入第十一经)¶ 第 588b 页
果为趣。信能必到如来地故。近望唯信为
宗成位为趣。若依长科十分之宗。此下三
品以为一分。即果用应机周遍法界。以为
其宗。依此起信为趣故。此亦名正报因
果。亦是所信。信何法门信佛身名等于众
生。则知我名如佛名也。信佛法门随宜
而立。知我妄念苦集亦全法门信佛意业光
明遍照。则知自心无不知觉故。先古诸德。
亦将上三品举果分收。三品宗者。显佛名
号周遍为宗。随机调化利益为趣。或上二
皆宗生信为趣。第四问答。问五周因果差别
平等不同。何以分名合之为一。答通生差
别平等解故。离于修生说何修显故。问前
会举果本为生信。今何重举名号等三。答
凡约境生信有其二义。一标举境法明有
所在。二摄以就心令成信行。前会约初义。
此会约后义。又前会果广因略。故名举果。
此会因广果略故总摄为因。先依后正文影
略耳。若约钩锁者。自属正报果故不同第
七会说所成果。此中自辩信所依故。问何
不入定。以未入位性不定故。若尔十定岂
散善耶。然说法之仪通有四句。一定后说如
诸会。二说后定如无量义经等。三定中说如
第九会。无出言故。四不入说如此信中及
第七会。诸文非一。第九表證唯證能说。一
得永常不碍起用故。第七为表常在定
故。又入为受加。彼不须加故不须入说。
后入者说在行故。将起后故。是知动寂唯
物圣无常规。故下文中辩十信之用。一方
毗卢遮那品第六(已下入第十一经)¶ 第 588c 页
入正定馀方起出说。自在无碍也。馀会摩顶
后说。此会说后摩顶。是知此经体势纵横不
可定准。第五释文。若随义约品科十分之
中。此下三品。当果用应机普周分。若约随
法就会科十分之中。此一会当第二能信成
德会。今就四番问答科。从此终第七会。即
当第二修因契果生解分。若顺诸会应直
分问答。今为顺文一会分三。第一序分。第
二请分。第三说分。今先序分具如经初。但
加普光以为小异。略分为三。初标主时处。
二始成下别显三事。三与十佛下。辅翼圆满。
二中分三。初别显说时。二于普光下别显
说处。处在菩提场东南可三里许熙连河曲。
彼河之龙为佛造此今举总摄别。前标国
名以本收末。上举场称故。下不动觉树
而遍十方。三妙悟下别显主德。亦即示成
正觉之相也。准第八会初及深密经等。皆
说佛有二十一种功德。升兜率品当广明
之。今文有初十句。亦略释耳。十句之中初
总馀别。总中妙悟皆满者。妙悟晋经名善觉。
论经名正觉。良以。梵音云苏含于妙善及正
等故。译者随取悟即觉也。双照真俗故称
妙悟。备下诸句异于因人。故复称满。别中
一二行永绝者。烦恼所知生死涅槃。皆名二
行。俱不现前名为永绝。二达无相法者。清
净真如名无相法。达者了也。三如来常住大
悲。任运利乐。又常安止圣天梵住。故云住
于佛住。四所證。能證。及以化用皆等诸佛。
五具能治道解脱障故。六所说教法外道
毗卢遮那品第六(已下入第十一经)¶ 第 589a 页
不能转故。七行诸世间违顺魔怨不能
碍故。八安立教法超言念故。九于三世境
若事若理。了达记别无错谬故。具此九别
成初总句。同异成坏准思可知。第三辅翼圆
满。文分二别。一标数拣定。二叹其胜德前
中菩萨拣非凡小。补处明非下位。他方而
来非旧众也。言一生者。释有二义。一约
化相。谓如弥勒。此复有三。一人中一生。二
天上一生。三下降一生。正取天中二。约实
报一生。谓于四种变易生死中。唯有末后一
种。名无有生死一位所系。此文多约化相
耳。二普善下叹德。德虽无量略叹一。普
善观察者能观智也。普有二义。一普众同有
此德。二普观十境善有三义。一善知相。二
善知无相。三善知此二无碍。众生界下。明
其所观。皆具上三义。十中初是总句所化众
生。次此生何来。由迷法界起于世界。我当
令彼住涅槃界净诸业果故。须识心行
之病文义之药。令厌世间欣出世间。不尽
有为不住无为。上辨横观十法。今竖达三
世观涅槃。知已现当證观诸业已现当造
果报。已现当受心行已现当发馀可类知。
亦以六相融之。第二时诸菩萨下。请分中
二。先举人标念。后若世尊下。正显问端。然
句虽五十问但四十。以第二十句是说意
故。此四十问。望第一会有同有异。后二十
句全同。前二十句大同小异。又复前后不同。
初十句即前第三十海。前会即总说所观深
广。此则别说如来依正。以前会中为总故。
毗卢遮那品第六(已下入第十一经)¶ 第 589b 页
此会别显信所依故。故前会皆致海言。此
中但云刹等。第二十句前名菩萨十海。此
列住等行位。前通诸会总显圆融行布因
故。此约当分。欲显差别因之相故。后二十
句虽则全同前总此别。又前即所信。今辨
所成。欲显所信所成体无异故。文句全同。
若唯约义亦可分三。谓初十句。问佛德应
机无方大用。辨因所依果。次十句。问菩萨
行位即果所成因。后二十句。佛果胜德。显
因所成果。是则以佛为缘而起于因。还以
此因而成于果。是此分之大意也。故论云。
多闻熏习。无不从此法身流。无不还證
此法身。即其义也。今取文义俱便。大分为
二。初十句直尔疑问。后三十句引例请问。
义不异前然。所依所成文应互有。但是影
略不欲繁辞故。初会直尔兴问。即此中引
例。此中引例即彼直问又前但明一重所信
故。合三十句果。今为分二段。故间之以
因。今初十句先总显请意。后开示下别列所
疑。十句依正间问者。正报应机必依刹故。
亦表依正无障碍故。五句依者。一刹类。二
庄严。三清净。四体性。五成就。上五即前二
海。广如四五二品。其佛住等五句即正报大
用。一佛身遍住诸刹。佛心常住大悲。二所
具功德。及所證法性。三随机说法。四作用威
光。五修行得證现成菩提。然此五即前会七
海。一即佛海。二即解脱海。三即演说海。四即
变化海。五即名号。及寿量海。波罗蜜海。其众
生海但是所化故略不举。含诸海中。此之
毗卢遮那品第六(已下入第十一经)¶ 第 589c 页
十句下。有言说及现相答。至下当知。第二
如十方下。引例请问。文分为三。初十句标
彼说意。明其有悲。后三十句。举彼所说显
其有智。末后一句结以正请。彼佛既尔。此
亦宜然。初中初句总。谓令诸菩萨行愿成就
故。馀九为别。一上继佛种。二云何继。以救
众生故。三云何救。令离惑故。四如何救。知
彼根行故。五以何救说法药故。六成何
益。一除集谛染。二决道谛疑。三拔苦希望。
四證灭爱处故。又成菩萨行具悲智也。
具此悲智何所为耶。令佛种不断。佛种不
断有何相耶。谓成三德。救护众生成就
恩德。永断烦恼成于断德。了知诸行成于
智德。诸行有三。一者心行。二所行行。三所
了行。谓一切行无常无相。即所了也。云何救
护演说诸法。云何永断净诸杂染。永断烦
恼种现双亡。除诸杂染谓唯现惑。云何成
智。谓永断疑网。智成何益断诸希望。惑除
何益灭诸爱著。一切著者。著有著空著行
著果。不著诸法正智现前悲救众生佛种
不断。是菩萨之要也。诸佛之本意也。所陈
诸问。一一皆有斯益。又释。一切菩萨是所成
就。云何成就。不断佛种即自成就。救护众
生成就于他。云何救护。谓离二障永断烦
恼。无烦恼障。了知一切无所知障。以何方
便能断二障。谓说诸法此烦恼障。其相云
何。谓爱与见。除诸杂染绝爱烦恼。永断疑
网绝见烦恼。此所知障。其相云何。谓于境
不了有所希望。法执未忘一切生著。今相
毗卢遮那品第六(已下入第十一经)¶ 第 590a 页
无不了何所希望。达法性空当何所著。二
障既寂二智现前。成菩提涅槃。谓不断佛
种则菩萨成就矣。第二说诸菩萨下。举彼所
说。文分为二。初十句问因。后二十句问果。
今初文有九句。昔云。欠第九十忍一句。又
以十信自不成位是住方便摄在住中。故
不别问。故仁王经教化品云伏忍圣胎三十
人。十信十止十坚心故。信住不分也。有义
云。有四义故信不入位。一进退不定故。二
杂修十心。无定阶降故。三未随法界修
广大行故。四未得法身。显佛种性故。由
斯不开十信。则成此会及第三会俱答十
住问也。十行第四会答。十回向第五会答。十
藏第四会中答。以藏有二义。一收摄义。谓
收摄诸行以用回向。故答在回向之前二
出生义。以出生地上證智故。问居回向之
后。十地第六会答。十愿初地中答。十定十通
第七会答。各有自品。十顶一种答文不显。
古有多释。一云。准梵网经。说十忍后有心
地法门。即此十顶。理亦可通。但彼经说处乃
有十一。初无菩提场会。但云方坐千光王
座及妙光堂说十世界海。其二三四。与此三
四五会处法全同。他化十地次第亦同。而化
乐天说十禅定。初禅说十金刚心。二禅说
十愿。三禅说十忍。四禅摩醯首罗宫。说我
本源莲华藏世界卢舍那佛所说心地法门。
不云重会普光及祇园重阁次第。又别难可
会通。又此中问因。后更有果问。故彼佛心
地。即后如来地等。非十顶也。有云。僧祇品
毗卢遮那品第六(已下入第十一经)¶ 第 590b 页
答以准璎珞等觉。别有顶位以因位穷终。
今僧祇中说十大数。数中之极故云十顶。彼
问虽十答有多数。对上定通。亦非其类故
不可也。有云。寿量品答。彼中十重佛土。皆上
为下顶极。至贤首佛刹名为十顶。又佛名
第二。名此十一世界为上首故。但举此初
后十一。即显过百万阿僧祇世界寿量之数。
此为标首。首即顶故。然复彼无别问。似有
少理。但标此十界将为问端。对十地等甚
不相例。今谓。新旧梵本俱无忍问。答中即
有故。知彼忍即此顶也。言十顶者。因位终
极。十定十通皆等觉位。十忍居后。又得顶
名。问中约位终极。故名为顶。答据法门忍
受。以智印定故云忍也。非位终极。不具十
忍非有十忍。不极因位。二文更显。故十忍
品末云。通达此忍门成就无碍智。超过一
切众转于无上轮等。既言超过即是顶义。
亦犹四善根中忍顶法门。义相类故。不尔忍
无别问。空答何为。设欲成十应脱十信。十
信虽未成位。亦随法界修广大行。德用殊
胜别一会答应有问故。若将十忍已下四
品。共答顶问于理无失。俱是等觉之终极
故。第二二十句。问所成果。全同初会。于中
亦初十句。明内德成满。后十句体相显著。初
中如来神力。前会名佛加持。即神力加持故。
神通约外用无壅。神力约内有干能。离世
间品各有十事。其相自别。言无碍者。谓如
来所作无能障碍也。上文名无能摄取等。
义皆同也。后十中辩才是语业。智慧是意业。
毗卢遮那品第六(已下入第十一经)¶ 第 590c 页
最胜是身业。准前会中。唯欠佛光明之一
句。馀如前释。其所答文亦如前引出现不
思议相海品说。但前总会故引此文。所引之
文正答今问。说者宜重引之。三愿佛下结
请。请同彼说故致亦言。请分竟。第三说分。
于中通下六会。答此所问。准问长科亦为
三分。此初三品答所依果问。二问明已下。
答所修因问。三从不思议品下。答所成果
问。其平等因果。因乃果中之因。果乃此果之
用。故属果收。初中分二。先如来现相答。由
其念请故。又如来證穷故。后文殊言说答。伴
助主故。假言显故。今初分二。一佛现神通。
二众海云集。今初。知其心念者。领念请
也。现神通者。示相答也。言随类者。有其
三义。一随疑者所宜异故。谓或示色令见。
以声令闻冥资令晓。皆是现通。以法界身
圆明顿现也。二随疑者流类别故。三随疑
者所疑异故。谓若疑十信。即见如来足轮
放光周乎法界等。若疑十住。则见如来足
指放光百刹尘外菩萨集等。如放光一事既
尔。馀相皆然。故知初会现相遍于九会。此
会现通通于一分。结集随义编之作次耳。
故下三会。皆有不起觉树之言。第二现神通
下。众海云集即现相。答初十句之问。光现
佛刹答佛刹问。刹有金色等是刹庄严。既
以金成亦答刹体。彼刹菩萨亦刹庄严。菩萨
大宝以为严故。亦刹清净纯净。佛刹唯菩萨
故。净修梵行是刹成就净土行故。亦刹清净
所修净故。此已上答五句依问。兼答五句
毗卢遮那品第六(已下入第十一经)¶ 第 591a 页
正报土。各有佛及见如来坐莲华藏。是答
佛住。现通放光是答威德。名不动智等是
答法性。见佛转法轮是答说法。佛成正觉是
答菩提。文虽在下义皆此具。光明觉现即
现此故。十方众集即为十段。一一方内文各
有八。一远近。二土名。三佛号。四上首。五眷
属。六诣佛。七到已致敬。八化座安坐。去此
远近皆十刹尘数者。前会为说所信因果深
广。故须远集华藏之外十方刹海。今为说
于生解因果渐渐增修。故但集娑婆邻次之
刹。信行最劣故。复云十。后后渐增至法界
品。还集刹海。初不云一直云十者。表无
尽故。要刹尘者。比馀胜故。为有所表故。
分阶级非初信等。不是通方故。结及證成
十方齐说。又随迷名外悟处名来。而实佛
土本无远近。土皆名色者。表信粗现故。亦
表显然可生信故。佛号同智者。有信无智
增无明故。信中之智。本觉起故。主同名首
者。梵云室利。一名四实一首二胜。三吉祥四
德。是以译者前后不同。今通用之以信为
首。摄诸位故。次第行中信最胜故。甚难得
故。于生死中创发信心。为吉祥故。信能
增长智功德等。一切德故。此十菩萨同表
信门故。皆名室利。各随一门达一切法。故
复有差。次文当释。亦有传云。梵云室利。此
云吉祥。室利云首。亦是一理。眷属皆十刹
尘者。表一一行摄无尽德故。皆诣佛者。有
归向故。馀如前会。又下菩萨名等。皆是表
法。菩萨表所行之行。本刹表所證之理。佛
毗卢遮那品第六(已下入第十一经)¶ 第 591b 页
名表所得之智。今初东方言金色者。心性
无染与缘成器。为自体故。本智如空离觉
所觉。湛然不动动即是妄。非曰智故。又纵
成佛果不异凡故。即本觉智住心真如。菩
萨妙德者。慧达佛境。处处文殊由慧拣择。
契于本智故分因果。二觉首者。觉心性也。
无性不碍随缘。随缘不碍无性无碍智也。
不染而染染而不染。俱难了知为妙色也。
三财首者。法财教化即灭闇智。了众生空
如莲不著。四宝首者。真俗无违可珍贵故。
善知业果不犯威仪。性相无违。唯一乘旨。
是为唯嗅瞻卜华矣。五德首。了达如来应
现说法之功德故。即是明于法相。又了佛
德心明白也。若有此智。如青莲华最为第
一。六目首。福田照导如目将身。平等福田。
为究竟智。是最可重故云金色。佛为福田
以佛为境故。同上文殊依金色界。七精进
首。正教甚深必在精进。能策万行为最胜
智。圆明可贵故。复云宝。八法首。法门虽多
必在正行。于法能行方得自在。得般若之
坚利。为金刚色。九智首。佛之助道虽无量
门。智为上首能净万行。故云梵智。智净体
净犹若玻瓈明彻无染。十贤首。前佛后佛一
道清净。由自性善故称曰贤。能知此贤是
观察力。观察本性常平等故。又十佛相望不
动是体。馀皆是用。十菩萨相望。文珠为总。
馀皆是别。以总导别故。九菩萨不离妙德。
以前后流例略为此释。惟虚己而求之。不
信此理。甚深法门于我何预。
毗卢遮那品第六(已下入第十一经)¶ 第 591c 页
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卷第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