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80a 页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十五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
* 十明品第二十三
初释名者。谓妙用自在。委照称明。明用无限
寄圆辨十。即带数释也。
二来意者。一通论以下五品来意。谓前显證
位成满。自下明其胜进行用。又前是位体。此
辨行用。又前位内行。此位后行。又前本智證
满。今辨后智大用。由斯四义是故来也。古
人亦有配等觉妙觉。依此经中不辨斯义。
况前法云地终心已显等觉之义。二别明此
品。谓答前十自在问也。以别译菩萨本业
经彼经问中名为十明故。
三宗趣者。即此十明是理量二智明用自在
无碍为宗。十明义略作三门。一显名者。一
他心。二天眼。三宿命。四未来际。五天耳。六
无畏神力。七音声。八色身。九真实。十灭定。
于中灭定相应受称天眼天耳。从趣及根
为名。馀从境为目。此十皆是智之业用故。
同名智用也。二体性同以大智为性。然通
普贤性起之智。若随相分之。前八是量智。
后二是理智。据实唯一无碍智。以后二明亦
不碍起用故。前八亦不废即寂故。三诸门
分别中有十。一下与离世间品十明相摄
者。彼文约所知明了非约业用自在。唯彼
第四出生不可思议净妙音声。无量世界无
不普闻。方便智明。此一约用同此。馀并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80b 页
别事。二约与十通相摄者。此中他心天眼
宿命天耳如名摄彼十中四通。此中无畏神
力摄第五出生不可思议自在神力示现众
生智通及第七于一念中往诣不可说不可说
世界智通。此中色身庄严摄彼第六一身示
现不可思议世界智通及第九出生不可说不
可说示现众生智通。彼中第八出生不可思
议庄严具庄严一切世界智通亦入此收。彼
约严依报。此约严正报。此中未来际智明
亦摄彼天眼。以彼所见故。此中音声明亦
摄天耳。此中末后二明摄第十不可说世界
成阿耨菩提不可思议示现众生智通。馀准
可知。三与智论中三明相摄者有二义。一
非三所摄。以彼亦为二乘所得此不尔故。
二纵佛菩萨所得三明。于此十中但三摄
五。亦非尽故。谓天眼摄二。谓天眼及未来
际明。宿命唯一也。漏尽摄二。谓末后二也。
依涅槃经亦有三明。一诸佛明谓一切智。
二菩萨明谓般若波罗蜜。三无明明谓毕竟
空。与此不同也。四约六通相摄者亦二义。
一非六所摄。以彼亦为二乘得故。二若佛
所得摄非不尽。谓于六中天眼天耳神足
漏尽。此四各分二故为十也。即天眼约见
现未分二。以未来生死智明亦是天眼所
见故。天耳约听闻圣教及分别音声故分
为二。神足约业用及色身为二。漏尽约定
慧为二。第九是慧也。馀二不分故。六摄十
也。五通明差别者。智论第三问曰神通明有
何等异。答曰直知过去宿命事是名通。知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80c 页
过去因缘行业是名明。复次直知死此生
彼是名通。知行业因缘际会不失是名明。
复次直知尽结使不知更生不生。是名漏
尽通。若知漏尽更不复生是名明。六约教
显异者。若小乘三乘并三明六通但分齐差
别。若一乘十明十通。与前亦宽狭为异。七
约所知分齐者。智论第三云。此三明二乘亦
得。但有不满。谓于过去或知一世。极至八
万。后不能知。未来亦尔。又不能一念顿知
四谛十五心结使生住灭等相。故不同佛
也。以佛知三世众生漏尽故。解云小乘但
知三明知不能遍。三乘三明互遍满知。一
乘十明重重遍知。因陀罗网。谓一念摄九世
等。一尘内十刹。馀念馀尘皆亦如是。于中
所有皆如实知。八约三业。分别者。十中天
耳及音声境是语业净。神力及色身是身业
净。馀六属意业净。若据自体但是意业。以
悉是智明故。九约见等分别者。十中二是
见。谓天眼及未来。二是闻。谓天耳及音声。馀
并是智。十约建立者。三乘等中但约所知
三世以立三明。今此一乘理实明用限量无
尽。依则表圆。寄十以显故。唯说十不增不
减。
四释文中有二。初正说十明。后安住
下结叹显胜。前中初举数。二辨释。三结数。
释中十明即为十段。一一各二。先释后结。
初善知他心明。释中二。先知此一大千界众
生心。二如是等百世界下知十方无边世界
众生心。前中先总。二所谓下别。三如是下结。
别中知三十种心有二。初约行明心。二声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81a 页
闻下约报明心。前中初三性心总举也。二广
狭者于善心中分差别。三恶胜者顺上不
善名为恶心。反此为胜。无记顺流反此
为背。二约报中。菩萨是广胜心。二乘是狭
心。三乘俱背。八部顺流。三涂为恶。馀皆可
见。
第二天眼明。释中三。先总举。二善恶下出所
见境。于中善恶等是通。天龙等是别。三菩
萨下显天眼能见中。无碍明净天眼者。以
所知障尽是报得自在明也。下见用并见现
在众生生死等也。智论六度品云。菩萨天眼
有二。修得报得。以得天眼故见十方佛。
得念佛三昧。是报得五通行菩萨道。问若天
眼根见。根是障碍。应见障内色不得见障
外色。答修得天眼。根名天眼通。通以慧为
体故见障外色。若见障外色。何故声闻缘
觉菩萨见有远近不同。答通慧有增微故。
见有远近如磁石。不吸一切不至之处。
于中如所回转者。谓是不定业有回改易等。
馀并可见。
第三宿命明中二。先忆知自他本事。二又忆
下忆过去诸佛因果等事。以是为众生出
世之佛故。多约八相辨也。以此菩萨得九
世眼见过去现在法故。是故所知无限量
也。若不尔者。彼过去法若不落谢。非过去
故。若已谢灭。则无法故。无法而见非真实
故。若言但曾所经事心中有种影现前故说
忆知者。此则但见己之心影不见彼法。又
此曾不经事应不忆知。又亦但见现在。非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81b 页
是过去。何名宿住智。馀文可见。
第四未来
际智明中亦二。先知未来众生业报之相。二
知未来下知未来佛因果之相。前中先总知。
二知众生业下别知。略举十对。一业报一对。
二知所作善不善。三就善中。知解脱分善
名出世。知非解脱分善名不出世。四就解
脱分中。得位定者名定。未得者名不定。五
就前不出世善中。有种姓者名正定。无种
姓者名邪定。六就有漏善名有使。无漏名
无使。七就无漏中。果位善报名为具足。因
位不具。上七约位。知众生下三约行。八初
起名摄取善恶。九造修名积。十中不积集恶
未必修善。二知未来佛因果中。初唯知果
用。后悉知下兼知因行。问大乘宗未来世法
体用俱无。今云何知耶。答若依方便教释。
此但见彼现在因种。知彼当来果相差别。非
谓见彼未来法体。若一乘宗于九世中未
来现在体用俱有故。今称彼如实而知。问未
来未有。何名现在。答非是现在现在故。现
在中无也。但是未来之现在故。未来中有也。
问此有为是缘有。为是性有。若是缘有。缘
今未会。若是性有。则同小乘。答若今时看
缘性俱无。以是现在之未来必定不有故。若
遂未来时处看。是未来之现在还如今现在。
决定是缘有。是故得见也。馀文可知。
第五
天耳明中有四。初举能闻之德。二菩萨成就
下总辨所闻自在。三于东方下别显一方所
闻。四如东方下类显十方所闻。初中无碍是
总。谓无有碍其闻无闻碍其虑。下别显十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81c 页
德。一清净者离习曀故。二广大者德遍故。
三具足者德满故。四不可称量者德多故。五
修习者多劫修成故。六得證者證理成就
故。七明净者所知障尽故。八离障者烦恼障
尽故。九了达者所知明了故。十决定者所知
称实故。二总辨所闻自在。于十方中有远
声。欲闻无有碍令不闻。于近声欲不闻。
亦无碍逼令闻。欲近不欲远。及远中欲不
欲。近中亦尔。并皆自在随意故也。三别显
东方。初举佛。二显法。三能闻持。就显法中
有十句。初所说者总举教相。二所发者发
起隐义。三所开者开显深理。四所示者示其
宗本。上四是理教。五所制者制其学处。六所
调者违者折伏。上二是制教。七所教化者化
令起行。此一是化教。八所念者六念等法。
九所分别者解释等法。十所教深妙者大乘
至理法。善解等总结多门所闻法也。三如是
一切下辨能闻持。于中亦十句。一总善解
文义。谓味是文也。二随何大众所说之法。
三随何别人而所说法。四随以何类音声
说法。五随彼智力所解说法。六随何识
心所变之法。七随彼所化得功德法。八随
何所缘境界而所说法。九随何所依根器
说法。十随于何乘而出离法。悉能下结天
耳闻持。四如东下类显十方亦尔。是即天耳
闻持无尽无尽也。
第六神力智明有四。初
标名。二显体。三若闻下明业用。四是名下
结。就显体中有十二种神力。一无功用。二
同理性。三能普遍。四量难知。五不待依。六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82a 页
应念至。七不起此。八不废用。九无穷竭。
十非馀坏。十一增善根。十二顺彼行。三显
业用中五。初明所往处佛。二闻已下显能
往彼。设敬知法是前广大等神力业用。三示
现下明其自在。谓现十方不离一处。是前
不转神力等业用也。四悉自下请法。了知是
前长养神力等业用。五无损神力下明遍至
成行。是前念至及顺行等神力业用。结名可
知。
第七分别言音智明中。初总知。所谓下
别。于中三。先知报类言音。二善分别下知
语法施设。谓饭吃等。三摩诃萨随其下明得
知所由。先法说。由此菩萨遍入世界识知
彼中众生性类。是故解其言音施设喻合可
知。
第八色身庄严智明中有三。初知无色
法界。二而菩萨下巧现多色。三佛子下明无
色现色之意。又初明色相无色。次无色即
色。三双显其意。初中五句。一总知色性。二
不生是称真性。三无种种是离异相。四离
妄执。五离形显。二现多色中总别合有一
百一十种色。此等并是称法界之实色。不
同馀教或十一色或二十五色等。三明现色
意三。初总举应机。二所谓下别显益用有
十种。并是前法色之胜用。益生成化。三悉
能下结业用。结名可知。
第九真实智明中
二。初本智證理明。二不舍下后智摄化明。亦
是初自内證。后外利他。亦是初證法体。后说
法用。亦初即事常理。后理恒事故。不碍业
用也。前中二。先正證法。略辨五十门。明远
离二边不著中道相性俱泯有无双遣。依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82b 页
三性三无性准释可知。二菩萨知如是下
结證成智离著之益。二后智业用中有十。
初明照实不舍权。谓前虽照实约非安
立。不著二谛。然为不舍本愿。还约安立。
见于二谛。决定知法。是知世谛也。二兴
云雨法。三度入善巧。谓创起名入。终极为
度。四巧说深广。谓不违真法者度顺深也。
五以大慈为因。巧说无尽。六于无名在
名而不坏名性。性是文字则解脱相也。七
观察下巧观离染。八解了下善言摄生不舍
自證。九于不二下明于理事无二之法。不
退事而没理。不退理而没事。亦是寂用双
运故也。十具足下明无碍具德自在之相也。
第十灭定智明中有六。初明所得灭定。
言不退转者正明常定。未曾退失。二亦不
舍下显寂而恒用。谓身在灭定不舍菩萨
十种业用。一总明菩萨作事。下九皆是菩萨
事故。二别显慈悲三十度行智。四大愿救
生。五转正法轮。六方便调生。七敬养诸佛。
八入法自在。九常见佛。十恒闻法。三悉能
出生下明灭定业用。谓此灭定非直与前十
种行用而不相违。亦乃由此定力出生十
种殊胜行用。一总明出生。谓即定起用名
能出生。定用无隔名无碍法。此悉能出生
贯下诸句。二知法平等。三具足下成果法
愿。四深入下智容土海。五究竟下究尽因
际。六于一切下遍学所学。七一切下深悟法
相。八善知下妙达缘起。九了一切下明解
教义。十于一切下明权实智具。四菩萨摩诃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82c 页
萨下明住定劫数。五颜容下明住定威仪。六
悉能成下不废行用。问此住灭定身仪不
动。云何得有所作事耶。答若小乘灭定总
无业用。若依初教正在灭定。虽诸转识总
不现行。由前加行悲愿力故。击发第八阿
赖耶识。令具威仪作诸所作。是故亦云不
起灭定现诸威仪。若依终教观事则理故。
在灭定而不碍事用。现诸威仪。亦名双行
自在。此上二门皆心中止定而身仪作用。以
此但得理事无碍故。顿教中不可说用不
用。若圆教中由得二事无碍故。是故灭定
跏坐则是往来说法。亦不分身而动静成就。
如佛升天不起觉树等同此。准之。馀义
如灭定章说。下结可知。别释讫。
第二菩萨
摩诃萨下结叹显胜。于中三。初叹胜。一过
人天。二越世间。三超二乘。四踰下地。此四
形劣辨胜。五总三业。六别举定。七显智用。
此三当相辨胜。八唯佛方穷。二佛子下结。三
此菩萨下显业用。谓得三世佛智明。非谓
是三明也。十明品竟。
* 十忍品第二十四
初释名中。十者圆数无尽。忍者智照观达。亦
带数释。
二来意有二。远答前普光十定问
故来也。以忍受真理情安不动故名也。近
显十明所依故次来也。
三宗趣者。先宗
后趣。宗有五门。一体性。此忍以智为性。若
小乘忍劣属因。智胜属果。大乘不二。但忍
受鉴彻约用分之。二所断障。此中寄当断
微细著微细碍无明。三定位者。若渐教此十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83a 页
忍行通诸位。寄当十地之后等觉位中。若
圆教遍通五位。寄于此说四种类者。或一。
谓无生忍。或二。谓二无我忍。或三。谓三无性
忍。出佛性论。或三。谓信忍顺忍无生忍。出地持论。或四。谓四种无生。如第八地论中。
或五。谓地前名伏忍。初二王地名信忍。四
五六地名顺忍。七八九地名无生忍。第十地
及佛地名寂灭忍。此依仁王经。或六忍。谓
信忍法忍修忍正忍无垢忍一切智忍。解云
初三如次是地前三贤。后三如次是十地等
觉妙觉可知。此依璎珞经。或苦忍等八非
此所辨。或十亦如第八地经中。又十此文。
或十四。依仁王经。五忍中前四各分三。谓
上中下。后一唯分二。谓因果。五别释十忍。
于中初三约法。后七就喻。法中初一约资
粮位。次一约加行位。后一约正證位。寄相
如此。若通则遍在十地可知。第二宗趣者。
由学如此十忍行故。得因圆果满。故文
云能得一切等也。
四释文中二。长行与
颂。前中三。先举数叹胜。二列名显要。三解
释结叹。初中二。先总告举数。二叹胜中能
得无碍忍者显自分因满。又得下明胜进
果圆。由此十忍得斯因果。
二列名显要中亦二。先列名。后显要。前中
初音声是教。随顺是行。谓于说无生之教。
信顺忍受境行为名。二顺观真理。而未契
真故名顺忍。行体立名。三顺观既极證契
真理名无生忍。无生是理。从境为名。又亦
无生是行。当相为目。下七喻中。光统云。前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83b 页
之四喻喻音声忍。电化二喻喻于顺忍。虚空
一喻喻无生忍。又云。幻者起无起相。焰者
境无境相。梦者知无知相。响者闻无闻相。
电者住无住相。化者有无有相。空者为无
为相。又古人云观识如幻。观想如炎。观受
如梦。观声如响。观行如电。观色如化。观
总一切蕴界处等毕竟空。故如虚空也。又远
公约知二谛法。谓知俗非实如幻。知俗倒
有如炎。知俗从心起如梦。知声尘不实如
响。知俗暂有如电。知变易无体如化。知
真离相如虚空。又前六喻有为空。后一喻
无为空。如金刚般若九喻。皆喻有为。又准
摄论八喻。显依他。并为释疑故。摄论第五
何缘如经说。于依他起自性说幻等喻。总
问也。于依他起自性为除他虚妄疑故。
他复云何于依他起自性有虚妄疑由
他于此有如是疑。云何实无有义而成所
行境界。为除此疑说幻事喻。无性释云。虚
妄疑者。于虚妄义所起诸疑。云何无义遍
计度时。分明显现。似所行境。为遮此疑说
幻事喻。如实无像而有幻像。所缘境界
依他起性亦复如是。虽无色等所缘六处。
遍计度时似有所缘。六处显现。云何无义心
心法转。解云。此疑意幻法不生实见。世法
不尔故非无也。论云。为除此疑说阳炎
喻释。论云又如阳炎。于飘动时。实无有水
而生水觉。释云可以生水觉故。即为实有
水。世间亦复如是。论云何无义有爱非
爱受用差别。释云炎水无有解渴受用。世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83c 页
法不尔故是实有。论为除此疑说所梦喻
释。论又如梦中睡眠所起心心法聚。极成昧
略。虽无女等种种境义。有爱非爱境界受
用。觉时亦尔。释云可以梦中有见女等违
顺受用即为实有。又疑云梦中受用于梦
者有。觉已即无。世法不尔。凡圣俱见。释如
响长幼同闻。可即为有。论云何无义种种
戏论言说而转。为除此疑说谷响喻释。论
又如谷响实无有声。而令听者似闻多种
言说境界。种种言说语业亦尔。又疑云响是
声非色。世法不尔。色亦具有。云何非有。释
如电亦色。岂是实有。论无此喻。又疑云电
色速灭。世法经久。岂同彼耶。释云如化亦
经久。岂是实有。又疑云凡愚颠倒妄见谓
有。菩萨无倒不见其有。如何亦有摄化众
生。释如化所作故非实有。论云何无义有
诸菩萨无颠倒心。为辨有情诸利乐事故。
思受生。为除此疑说变化喻释。论又如
变化。虽无有实。而能化者无有颠倒。于
所化事勤作功用。菩萨亦尔。如论应知。又
疑云所作如化可无有实。能作化者是化
所依。应是实有。释如虚空与色为依岂是
实有。是故诸法毕竟性空。佛子是为下结要。
以三世佛同说此故。显其要胜也。
第三
何等下别释十义。一一各三。谓牒起释义结
名。
初中释内有十句。初一总举所闻。谓三
无性理名真实法。下九显能闻入法。二闻
无相真不惊。以解遍计无所有故三闻无
生不怖。以解依他必无生故。四闻无性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84a 页
不畏。以解真如无性性故。又释于真空法
闻时不惊。思时不怖。修时不畏。又闻有无
所有不惊。闻空无所有不怖。闻斯二无
所有不畏。并如诸本般若论释。五信解者
闻慧之始。先信后解。六受持者闻慧之终。先
受后持。七爱乐者思慧之始。谓爱法乐观。
八顺入者思慧之终。谓思择得味故云顺入。
九修习者修慧之始。谓对缘造修。十安住者
修慧之终。谓行修成立。具释如瑜伽菩萨地
中。
第二顺忍释中四对八句。初创修止观。
谓止行顺寂。观照诸法。二止观渐次。谓平
等正念者止行坚固。不违诸法者观照随
缘。三止观纯熟。谓随顺深入等止行深玄。清
净直心等观行深玄。四止观俱行。谓即止之
观名平等观。即观之止名深入具足。起信
论云。行住坐卧皆应止观俱行。所谓虽念
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
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虽念因缘善恶业
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释云约法既理事混
融。约行则止观双运。如是方为顺法之忍。
第三无生忍释中。先标。何以下释。前中不
见法生。必不待灭。缘起事故。亦不见灭。又
此无生理非是断灭无。故云不灭也。又既
本不生故无可灭。下释中先徵有二意。一云
既标无生。何故亦云无灭。二云既言无生。
为但寂然无生。为亦有行愿位果等邪。下
释中十句。初一句释初意可知。问若尔亦
得名无灭忍不。答理亦应得。但无生必带
无灭。无灭必随无生故。多从首名。信力入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84b 页
印经云。菩萨有五种法。即能清净。初欢喜地
何等为五。一谓菩萨得住无生忍故。亦令
他住。又云无生忍者。谓寂灭故。二谓菩萨得
住无灭忍故。亦令他住。又言无灭忍者
證无生法故。解云以此当知。亦得无灭
忍也。二若不灭下释第二意。谓由不生故
不灭。由此不生之不灭故无尽。是故此无
尽亦在不生中。乃至庄严亦皆如是。悉在
一念无生之处。无尽有二义。一理无限尽。
二行无断尽。三离垢亦二义。一入理不带
寂。二随事恒无念。四无坏亦二义。谓入理
不坏事。随事不坏理。五不动亦二义。谓
双融二谛一念不动。六寂灭地亦二。通境
行故。七离欲亦二。离种现故。八无行亦二。
断能所故。九大愿亦二。愿不没寂。愿能
应机。十住庄严亦二。理行相严方为究竟。
第四如幻忍中作六门。一总明所喻。摄论
幻喻所缘六处。下离世间品喻识蕴。蜜严经
喻第八识。般若论喻外器世间。此经总喻
世间出世间依正染净等。楞伽中喻一切法。
掌珍论直喻有为法。大品中乃至一法过涅
槃我亦说言如幻如梦。故知文通为无为
也。问涅槃无为何得如幻。答意在绝见故
亦如幻。谓有无等见非见幻故。若见为幻亦
非见幻。见幻若绝方为见幻。况有馀见。是
故非幻之幻方是幻法。绝见之见方是见幻。
取意思之。言说难及。二别开义门。如一幻
兔有其五义。一所依之巾。二幻师术法。三
所见幻兔。四兔生则是死。五愚小谓有。于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84c 页
中巾喻所依如来藏。二幻师及术喻能起因
缘。如无明等。三幻兔之相喻依他起性。四
兔存则亡喻依他无性。五凡小谓有。取为
人法。问术法成幻。非则是幻。若尔果法是
幻。因缘非幻。答因缘亦依他。展转皆是幻。
问若尔幻师亦应是幻作。答此中举所作幻
以喻一切。非谓即同。若不尔喻即是法。何
成喻况。十喻论引德女经。佛言从幻乐器
作幻乐音。从幻无明。生幻行等。广如彼说。
三有无门有三重。一于上四义各有有无。
巾性有相无以为兔所隐故。二术用有体
无以依巾无体故。三兔相有实无以实无
而现故。四生即是无。死则是有。以无碍为
一故。二由各有四句。思准可知。三四位互
相对。如次交络门有四句。亦思准可知。
四一异门亦三重。一巾约自位辨。如巾有
二义。一住自位义。二举体成兔义。此二无
二无不二故非一异等。四句可知。馀三位
各四句。亦准知之。二相对辨如兔。亦二义。
一相差别。二体空义。此兔巾相对非一非
异。略有十句。一以巾上成兔义及兔上
相别义。此二合为一际故名不异。此是以
本随末。就末明不异。经云。法身流转五
道名为众生等。楞伽云。如来藏受苦乐。与
因俱若生若灭等。二以巾上住自位义与
兔上体空义。合为一际名为不异。此是以
末归本。就本明不异。经云。一切众生则如
也。不复更灭等。三以摄末所归之本与摄
本所从之末。此二双融无碍不异。此是本末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85a 页
平等名为不异。以前二经文不相离故。四
以所摄归本之末亦与所摄随末之本。此二
相夺故名不异。此是本末双泯明不异。以
真妄平等异不可得故。五下明非一。以巾
上住自位义与兔上相差别义。此二本末
相违相背故名非一。楞伽云。如来藏不在
阿梨耶识中。是故七识有生有灭。如来藏者
不生不灭此之谓也。六巾上成㝹义与㝹上
体空义此二。本末相反相害故名非一。胜鬘
经云。七识不流转。不受苦乐。非涅槃因。唯
如来藏受苦乐等。七以初相背与次相害。
此二义别故名非一。谓相背则各相背舍相
去悬远。相害则相与敌对亲相食害。是故近
远非一。以前经文不相离故。八以极相害
俱泯而不泯。由极相背俱存而不存。不
存不泯义为非一。此是成坏非一。以七识
则空而是有故。真如则隐而是显故。九上
四非一与四非异而亦非一。以义不杂故。
十然亦不异以理遍通故。法无二故。是故若
以不异门取诸门极相和会。若以非一门
取诸门极相违害。极违而极和者是无障碍
法也。三巾兔相对既尔。馀二及交络诸句准
之。五则入门有四门。一理事相则。谓巾兔
无二故。经云色则是空空则是色等。二二理
相则。谓兔头即巾。兔足亦即巾。二巾无别
故名即。经云众生贤圣即如无别。三以理
从事名说事相即。如兔头巾不异足巾。
故说头即足。无行经云。若人欲成佛勿坏
于贪欲。诸法即贪欲。知是即成佛解云应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85b 页
说诸法即空。何故乃云即贪欲者。以贪欲
即空故。是故举贪名取贪实。文意如此。四
以理融事。二事相即。如兔头无别有。即
以巾为头。巾体圆融故。全头即是足。此经
云一即多多即一等又此文云深入如幻
于一法中解众多等。此约法性融通力也。五
以缘起相由力令二事亦相即。如幻师幻
术力令多则一一则多等故。贤首品云。或
现须臾作百年。幻力自在悦世间等。良以
幻法虚无障碍。是故得自在也。如相即既
尔。相入亦然。如异体既尔同体亦然。如此
门既尔馀门亦然。并思准可知。六释文者。
释内三。先略次广后成忍行。初中先喻。后
观。缘起下法合。此依相入门以合如幻缘
起可知。二菩萨下广中三。谓法喻合。初中
七句。一分别刹。二解众生界。三解缘起法
界。四观世间平等。五佛出世间亦如幻也。
六佛入世间用常寂故云不二入也。七不
失利生故云出生住持。喻中初喻上众生
界。二非树下喻刹等。三非昼下喻世间。四
非定下通喻所馀门。五种种下结幻法体。谓
种种非幻者结幻无。若干幻非种种者结若
干非幻。是故幻体非是一切。但以幻故。示
众色者既非物现物明物则无物之物也。
合中初总。二所谓下别辨九种。以显总中一
切世间可知。三菩萨下成忍行。中有二。初
称法正观。二出生下明起业用。前中八。初
约众生界。即是业烦恼世间。不起者不作
有解。不坏者不作无解。又本来不起亦无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85c 页
可坏。下并准之。二约佛刹世间。三约法世
间。四约三世世间。五不观菩提等。亦约法
世间。六佛兴等约成坏世间。谓佛出为成。
涅槃称为坏。七不住大愿等约行世间。谓
不住大愿是大智行。不取清净等是大悲行。
八无出无著约流转世间。谓不舍故。无出在
中无著二。出生下明业。一约刹显用。而
定知体真。二约众生界。三法界。四三世世
间。五出生阴等明流转世间。用常寂。六度
脱等明行世间用。七知一切等明法世间
之用。八不著化等。九为众生故等。十说
过去等并明佛兴世用。皆是理事无碍行故
也。
第五如炎忍中有四。初总明所喻者。
无性摄论喻器世间。梁论喻所缘境。此经下
文喻想蕴。此文喻一切法。二别开义。炎有
五义。一平地。二阳气。三阳气与地合。似水
炎现。四本来乾无水。五令彼渴鹿取以为
水。法中亦尔。一如来藏平地。二无明习气
三习气熏动心海。起缘起似法。四此依他
起本来无生。五凡小无知执为实有。又十喻
论中有七义。一日光。二热风。三动尘。四在
旷野。五见野马。六远见炎相想谓为水。
七近则无水。初日喻结使。二尘喻诸行。三
风喻邪忆念。四喻无明旷野。五喻无智慧
者。谓为一相为男为女异名为炎。六若远
圣法不知无我。于空法中生男女等想。七
若近圣即知诸法实相等。乃至广说。三有无
等句数多同前幻。准思可释。四释文内。先
法。二喻。三菩萨下合。谓依本心现无有方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86a 页
处。于内外有无断常等处求此法。皆不可
得。二观一切下忍行成中。初方便行成。二具
足下證行成可知。
第六如梦忍作八门。一
总明所喻。无性摄论又如梦中睡眠所起心
心法聚极成昧略。虽无女等种种境界义
有爱非爱境界受用。觉时亦尔。梁论云。譬
如梦中无有实尘亦见有爱憎受用。此依
他性中亦尔。无有实尘。亦见有爱憎受用。
又功德施般若论云。譬如梦中。随先见闻
忆念分别。熏习住故。虽无作者种种境界
分明现前。如是众生无始来有诸烦恼善不
善业熏习而住。虽无有我是能作者。而现
无涯生死等事。世亲无著般若论皆喻过去
境。非證智所知。二开义者梦有五义。一所
依。谓悟心以喻本识。二所由。谓睡盖以喻
无明习气。三所现。谓依前显示梦相差别。
以喻缘所起法。四此梦事不有而有。五令
梦者取为实有。三辨有无者有四句。一梦
是有义以是梦故。谓于梦者梦事现故。问
此既是梦。何得为有。又此若是有梦者见
有应非颠倒。非颠倒故是觉非梦。又觉者
见梦无所有时应是颠倒。是颠倒故是梦
非觉。答此既是梦。何得不有。如其不有应
同非梦。竟何所说。又若无此梦者见有。则
无颠倒。无颠倒故是觉非梦。又此梦有本
在梦者。非谓觉处。若无觉者见无所有。而
非颠倒。颠倒则无。梦者所见颠倒梦事显现。
是故由彼见无方知此有。二梦是无义以
是梦故。谓虚妄所见性必空故。问若梦是无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86b 页
应同非梦。梦义安在。答要同非梦方为是
梦。以其梦处及非梦处无二相故。问若尔
梦者何不于非梦处而见梦相。答梦者现
今于无处见。是故此梦体不异无。若不尔
者应非是梦。问梦若是无。梦者应不见有。
不见有故是觉非梦。答正由梦者见有有
非是有。以梦者及所见俱无所有故。是故
若非梦者见有不得言无。由彼有故方
知是无。问凡言梦法。相有实无。今言总无。
岂不成谤。答然此有无必全摄故。非二相
故。若不尔者则谤于梦。三梦是亦有亦无
义。以是梦故。梦法理必具二义故。问具此
二义。岂不相违。相违之法岂不谤梦。答半
有半无则是相违。今此全有之无。与全无
之有。二门共在而不相违。是故具有无。方
乃是梦。以是梦故不相违也。四梦是非有
非无义。以是梦故。二义俱融形夺双尽。故
俱非也。问若此二义要相形夺。如何前说二
义俱存。答要由形夺方得俱存。是故若不
夺无全尽。无以为无。若不夺有全尽。
无以为有。是故存亡不碍。俱泯自在方为
梦法。是故经云世间犹如梦。智不得有无。
此之谓也。四一异门者有二重。初中有四
句。一梦是一。以是一梦故。二梦是异。以梦
现种种故。三俱。以于一念现多劫等。无
二而二故。四俱非。以形夺俱尽方是梦故。
又梦是一。以约所依心故。二梦是异。以约
睡盖所现故。三俱以约所现梦相故。四俱
非。以约梦性故。融通无碍。思之可见。是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86c 页
故前门有无于无处为有。此中一异于一
处为多。如此无碍方为梦法。是故上经云
以梦自在法门教化。此之谓也。五真妄门者
亦四句。一梦是真实以是梦故。如前所说
具诸义故。圣智所知梦性甚深故。问夫言梦
者是虚妄法。何得辄言是真实耶。答了知
此是虚妄之法。不颠倒故是实也。二梦是妄。
以是梦故若非虚妄不是梦故。是故亦实
亦虚。非真非妄。四句无碍思之。此经云梦
性寂灭此之谓也。六自在者梦境虚妄相则
相入。多处现少。少处现多。皆无障碍。故上
文云以梦自在法门教化。此之谓也。摄论
云处梦谓经年。寤乃须臾顷。故时虽无
量摄在一刹那。缘起梦法无碍自在。则入重
重如帝网等。并准可知。七明观者观诸世
间皆悉如梦。以为正观。问若在梦者。谓为
实故不知是梦。不名见梦。若梦觉者即
无梦相。复无所见。是故此梦谁能见耶。答
梦者不见梦。以其是梦故。觉者不见梦。
以其觉已无有物故。了知如此。是觉者故。
是故梦义是觉者所知。非于梦者。由此道
理梦是观境。经云菩萨受持一切法如梦
此之谓也。问觉者见无而了知梦。梦者见
有亦了知不。答若此觉者了知梦法。正梦时
无。则名知梦。若言觉已为无。此是觉无非
是梦无不名识梦。是故梦有梦无。但是梦
时。非望觉时。若取觉已为无。此还是梦。
不名为觉。是故梦觉前后。谓有谓无俱不
识梦。思之可见。第八释文中亦三。初一句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87a 页
总举。二譬如下别辨。三觉悟下结义。初中一
切世间者谓清净缘起之法乱识所现故云
如梦。二别辨中二。初举喻。二如是下显法。
又释亦得初是方便观故云解一切世间等。
二是真实观故云觉悟一切世间等。前中亦
二。先明梦有则非有。二明非有而现有。前
中五对。一非是世出世法。二非三界上约
依报。三非生死约正报。四非净秽约世出
世因。五非清浊约世出世果。皆悉实非彼
法而示现彼。是梦法也。二显法实观中八
句。初一总显。二不坏梦者明此梦法自性非
一切。不待坏故。又无可坏故。又此显非
是世间不为四相之所坏故。三不可著
者。解知缘起梦离无所著故。此显非是
离世法故不可證也。四梦性寂灭者。明此
从本来性自寂灭。显非三界喧动法故。五
梦无自性者。明此无性非生非灭。显前非
生非死。六受持一切等者结成观相。谓常作
此解。不离心首故云受持等也。七不坏梦
者不取舍梦故。显前非净秽。以非舍秽
取净故。八不虚妄取者不分别故。显非净
浊也。下一句结义等可知。
第七如响忍中
作四门。初喻相者。无性释云。又如谷响。实
无有声。而令听者似闻多种言说境界。种
种言说语业亦尔。梁论云。譬如实无响尘
而显现可闻。言说事亦尔。实无所有而显
现可闻。此经意有三义。一知一切法如响。
二知佛声如响。三能以如响言音而为说
法。二开义者。响亦有五义。一空谷。二有声。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87b 页
三声击空谷便有响应。四此响非有而有。
五愚小谓有。三有无等诸句。并准前知之。
四释文中有四。初知一切法如响。谓出生
等显能知德。知一切等明所知。二分别下总
知音声如响。三别知佛声如响。不从内等
者。佛如空谷。离声不成故。非内出。机感如
声。离谷不成故。非外出。两俱相依故。非
内外。离声无闻故非内。离根无闻故非
外。非二故俱非。由此无性缘起如响。是故
恒有而非有。非有而说法故。云亦不坏法
施也。四深入下明能以自如响之声而说
法。亦是忍行成就起用自在。于中有十句。
初称法善学。二如帝释下喻况圆音。三菩萨
下明称性起用。四于无量下显业用分齐。五
受持下胜进仰学。六出生下明妙音广大。七
普令众生下显业用成益。八而音下显用则
甚深。九知音声下辨定声语。十亦不染下明
能知自在。
第八如电忍中亦四。初喻相者。
般若论喻现法不久住故。功德施论云。譬
如电光生时则灭。心亦如是。刹那必谢。又
彼论八不中譬不去义也。此经中亦三。一
喻一切法速灭如电。二喻菩萨身无碍如
电。三喻菩萨智了闇如电。二开义者亦有
五义。初三如上速灭等也。四能现显彰。五
体非远近。能照远近。三亦有有无等诸句。
思之可见。四释文中三。先法次喻后合。初
中二。先约遮成止行有九对。皆离三边。玄
绝无寄。二所行真实下约表成观行。亦不受
持正法流转者得理不證故。二喻中四。初电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87c 页
能照明。二譬如下转喻。如镜曜日光壁上
现影。油等亦尔。同于电光故也。三电不离
等明体用不相离。四电能远照等体用不则。
三法合中二。初合前照现。二而其智下合
照远而非远。三如种下转喻。种无根芽能
生根芽。若有则不生。菩萨亦尔。无二说二。
有则无二。故云无碍际也。二若菩萨下忍成
德用。谓身智无碍速疾如电。
第九如化忍
中亦四。初喻相者。摄论喻闻思慧意业所生
果似有而非实。亦喻菩萨变化身。又龙树
十喻论云。如彼化人无生无老无病无死
无苦无乐异于馀人。以是义故空无有
实。一切诸法亦皆如是。无生住灭。以是故
说诸法如化。广如彼说。二开义者化有四
义。一依化心。二现化事。三实无有。四现业
用。十喻论云。犹如化事。虽空无实。能令众
生忧苦瞋恚喜乐痴惑。诸法亦尔。虽空无
实。能令众生起瞋恚等。以是故说诸法如
化。三亦有融通句数。应准思辨。四释文中
四。初约法辨化。二就喻明化。三合法显
化。四忍成化用。初中二。先显所知。后辨能
知。前中先总。所谓下别。于中初八句约染
法。一业从心起。二行造修成。三妄境虚无。
四倒起苦乐。五妄取情有。六世间依真有。
七觉观起语言。八想起相恼。次三句明菩萨
化。后二句佛化并各出因故名为化。于中
无生平等者。以得无生方名不退。是故不
退无体如化。问此化为喻有为法。亦通喻
无为。答或唯喻有为。大品云。问若一切法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88a 页
如化者。云何言涅槃一法非如化。答若说
一切法乃至涅槃皆如化者。新发意菩萨则
惊怖。为新发意菩萨故。分别生灭者如化
不生灭者不如化。或亦喻无为。如十地如
化智中名法界化。或俱通。如大品。若不为
新发意菩萨则明通也。但破彼实见令见
实法。何定所喻。佛子下结化。世间结前八
句。离世间结后五句。二决定知下显能知
相。初能知。所知深广明彻。具足下显知自在
无碍起行。第二约喻中四十句。初不从心起
者。非从心内种子生故。馀并可知。第三合
法中四。初总合化行。二不著下合化行体。
三而不舍下合化行用。四譬如下重喻明从
无所有建立行果。佛子下结。第四佛子若菩
萨下忍成化用有十句。初一忍成。馀九化用。
明化有九义显菩萨九种业用。于中初二
句先法后喻。后七句举喻显法。准释可知。
第十如虚空忍中四句同前。初喻相。佛地
论喻清净法界。以离差别相故。中边等论
喻圆成实性。此经及大品等喻一切法。以
悉无性故。十喻论云。犹如虚空非可见法。
以远观故眼光回转则见缥色。一切诸法亦
复如是。空无所有。以凡夫人远无流慧
弃舍实相则见彼我男女等物。而实此物竟
无所有。一开义者如第八地虚空有十义。
具如前辨。十喻论中有四复次释。初一约
近无远有。二约性净谓染。三约无初中后。
四约体实无物。广释如彼。佛地论亦十复
次。如彼应知。此经中多门释如文可知。三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88b 页
亦有离有无等诸句。思准可知。四释文中
三。初明忍解。二佛子如是菩萨下明忍行。
三若菩萨下显忍德。亦可总分四。谓标释
结叹。就释中二。先明所解。后显成忍。前中
十句。以虚空十义喻十种法故。初一虚空
无性义同法界故。二不起义喻刹从缘亦
无起故。三一味义喻法性无二故。四无行义
喻行即无行故。五无分限义喻法无分别
故。六无异义喻佛力齐等故。七遍三际义
喻入理之禅。尽三世故。八离言义喻诸法
自相不可说故。九无碍义喻佛身不相障
故。随感则应故。十周遍义喻法体普遍故。
第二成忍中三。初总举三业忍相齐空。二别
显空义类菩萨德。于中举虚空十一义显
于菩萨十一种德。初一释虚空等身。二三四
三句释空等忍智。初一体。后二用。于中向
是因成是果。五释空等口。谓依无方所空
亦海际畔。古人云。齐海水已上为虚空故。
又云大海虽广空容其际故也。六七二句
释空等身业。八释空等口业。九释空等心。
以性净故。后二句释空等心业。三何以故
下徵责释成。责云何因菩萨得虚空等三业
耶。释云思惟自善根如虚空。依此得三业
亦如空也。于中先举十种善根皆如虚空。
一分者缘起。二分中真分也。一量者同理性
故。二不忘一切下十句明所得三业。初不忘
等意业。二游行等明身业。三普于十方等明
意业。四出生等明口业。第四叹德用中有
二十句。初十得十身。后十通三业。一一各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88c 页
有标释。此十身与前十行品十身及离世间
品十身各有相摄可知。得虚空际下通三
业。皆如虚空。中初总显含藏。次二别辨口
业。次三别明意业。离贪欲故者。心净故佛土
净也。次三别明身业。一用二体三相。谓诸根
也。后一总结深。问此七喻何别。答幻等五
以似有破实有。如化以不有有破似有。
末后虚空以性相俱绝破于一切。又前六遣
有会空多。依空立有少。后一遣有入空
少。依空立有多。问何须多喻。答令理智
明净故。异门显法故。义理坚固故。长行竟。
第二重颂中有一百一十九颂。长分十一
段。初十颂随顺音声忍。于中初二颂前闻真
实法。次一颂不惊等。次二颂信解。次二颂受
持爱乐。后三颂顺入修习安住等可知。第二
譬如功德人下十颂颂顺忍。初三颂初随顺
寂静观等。次一颂不违诸法。次一颂随顺深
入等。次二颂清净直心等。后三颂修平等观
深入具足。第三从三十三天下十颂颂无生
忍。初三颂前不见有法生不见有法灭。次四
颂何以故下十句释成。后三颂结叹显胜。第
四观察诸世间下十颂颂如幻忍。初二颂前
略说。次四颂广说中喻合。后四颂忍行成
立。第五菩萨摩诃萨下十颂颂如焰忍。初二
颂法说。次四约喻显法。谓焰水从想生故
喻之。又想故有法而实非有。如焰似水而
实无水。故以为喻。后四喻法双举。显法甚
深。第六彼能解世间下十五颂颂如梦忍。初
二颂一切世间如梦。次一颂梦非欲界等。次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89a 页
一颂梦性寂灭及不著梦。次二颂不坏梦。次
二颂梦无自性。次四颂受持一切法如梦。后
三颂不坏梦不虚妄取梦等。第七菩萨摩诃
萨下十七颂颂如响忍。初二颂知一切法如
响。次三颂分别众声如呼响。次三颂解如来
音不从内等。次二颂入离虚妄法界巧出无
量声等。次三颂无碍音令众生发起善根等。
后四颂音声非语而随顺语亦不染著等。第
八寂静下七言十颂二十行颂如电忍。初二
颂观意。次二颂不生世间等。次二颂不随
世流不受正法等。亦颂于不二法分别二相
等。次二颂不内世间等。次一颂不行菩萨行
不舍大愿等。后一颂叹德成益。第九修习甚
深下十颂颂如化忍。初三颂行菩萨行如化。
次三颂知众生业行等及佛菩萨等皆如化。
次二颂业行随世。后二颂叹德化用。第十虚
空忍亦十颂。初二众生及世间如空。次二境
与智如空。次二慧及法空。次二能所说空。
后二三世三业空。第十一是名下七颂结叹
显胜。初三二利圆。次二因果满。后二结广
胜。
* 阿僧祇品第二十五
初释名者。心王菩萨是能问人。表数法依
心。如数识等。菩萨洞达自在名王。阿僧祇
是所问法。十数之初。从首为名。若具应名
十大数品。
二来意。非答前问何故来。前
十明辨行用。十忍明行体。今显行德校量
分齐。则下颂中所数德是也。又释前诸品中
所有数量。谓如光觉品等中。皆有数法。今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89b 页
此释成故也。
三宗趣者有二。一能数之数。
二所数之德。前中亦二。先定所知。后显能
知。前中阿僧祇此云无数。即数之极故。诸圣
教中通有四说。一准俱舍论。数至六十重
名一阿僧祇。此约小乘。二依智论第九。
数过十重已后名阿僧祇。论云一一名二。
二二名四。三三名九。十十名百。十百名千。
十千名万。千万名亿。千亿名那由他。千万
那由他名频婆。千万频婆名迦他。过迦他
名阿僧祇。如是数三阿僧祇。解云此既云
过迦他。亦即通过后诸数故名阿僧祇。此
约始教说。三依智论第六。引此品文。还有
百数。至阿僧祇等。此约终教说。四依此
品。百数僧祇。始是初数。如是次第以所数
等能数。至第十名不可说转。不可说转转
等方为数极。是故前教数极乃是此中初数。
故知此门极广约圆教辨也。二显能知者
亦有五重。一人中数法最下。二诸天数法过
于人。天中亦不同如自在天王一念数知
大千雨渧等。三小乘中舍利弗善知数法过
于人天。四诸菩萨中数知亦差别。如下释天
童子算沙数法。非二乘能知。亦如文殊普贤
知刹尘数等。非下位所知。五佛自所知最
极自在。一切馀位总不能知。智论第九云。
佛在祇洹外林中树下坐。有一婆罗门来
问佛此林有几叶。佛答若干数。彼心生疑。
谁證知者。则私却少叶还问佛。此树林定
有几叶。佛答今少若干叶。如所劫语之。婆
罗门知己心大敬信。求佛出家得阿罗汉果。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89c 页
以是故知佛能知恒河沙数。解云此约佛
知恒沙之数。今此品文。唯佛所知无极之数
故佛自说。又云佛智境界甚深之义故也。二
所数之德亦二。谓普贤因德及佛果德。并各
通因陀罗网等。具如下颂中辨。
四释文
者。此文有二。先问后答。问中亦二。先举取
问法。后世尊云何下以法咨问。初中何故牒
此十数者。是诸品列名及结通处皆有此十。
然未解释。不知分齐。为显令知故今问
也。十句中第二不可量。下答中名无量。第五
不可数下名无数。第六第七同一句。谓不可
称及不可量。不可量下答在第八。不思议在
第七。馀并可知。
第二答中三。先叹问诫
听。二心王敬顺。三举法正答。正答中二。先
长行正显能数之法。二偈颂辨所数之德。前
中总有百二十转。答前十问。初一百二转
答初僧祇问。后十八转答后九问。前中百千
百千者。谓百千个百千故云百千百千。皆以
所数等于能数。不同智论皆以十亿为
量。名一俱梨者新名俱胝。翻名亿。此恐
不可以百千是十万十万为一亿。此即亿
个亿方名俱胝。亦俱梨个俱梨方名一不
变。馀皆准此。其中或此土名或存梵音。皆
是数名可知。于后十八中。初十七是因数。
后一不可说转转为果数。以极即越数之
表。同于果海越绝故也。第二颂中有一百
二十二颂半分二。初七颂定能数之法。二
于彼一一下总显所数之德。前中积数有十
重。一初句以第十不可说不可说为本。二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90a 页
次一句复积入一切不可说中。此二句为总。
三未知几不可说名为一切耶。次二句显
不可说劫故名一切也。四次一颂辨以彼
多劫所说入一尘内。五前直言不可说佛
刹末为尘。未知几复不可说刹。故次一颂
半辨一念中即不可说刹。如是念念复尽不
可说劫。六次一颂明多刹尘内各有多劫所
说不可说。七次半颂明多刹尘内各摄多众
生。八次半颂以彼众生叹普贤德广。九次
一颂以此广德之普贤。复有不可说个同
在一毛端。同时各说如上不可说之言。十
有半颂类显十方无边世界。亦同此说。此
十重积集中。初六是所用数法广。后三校量
显能说人广。以如是等人说如是等。数数
于如下所数诸佛菩萨殊胜之德。文意如此。
思之可见。第二所数德中有一。初明果德
无碍因位善容二从不可称说诸如来下
明果德深广因能趣入。前中亦二。先辨果法
无碍。后菩萨于一毛端下明因位善容。前
中亦二。先依果自在。后一一毛道出名身下
明正报自在。于此中有四。初总明三业自
在。二摄取下别明语业自在。三无碍心下别
显身意业二自在。四净方便下明以法应
机德就第二因位善容中有十。初明因
陀罗网土。是起行处也。二从意根下明三
业勤勇行。三从一切众生下明应器摄生
行。四从应现色像下明游方供佛行。五从
成就施心下明广修十度行。六从彼净法轮
下明摄法游刹行。七深入众生下明调伏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90b 页
众生行。八从彼于一一毛端下明三业深
净行。九从彼诸菩萨下明愿智自在行。十
从不可称说一切劫下一颂结德无尽也。
第二明果德深广因能趣入中二。亦先果后
因。就初果中三。先总叹佛果德。二从若于
一小下别显依报果。三从于彼一一刹中
下别明正报果。第二从菩萨究竟下明因
顺入中二。先自分行。二从或于一时下明
胜进行。阿僧祇品竟。
* 寿命品第二十六
初释名者。往业所引报果名寿。任持色心
不断名命。品内辨此。故以为名。
二来意
者有二。一远意。为答普光十顶问故。以十
重相望各为终极。得名顶。故知安乐界为
娑婆顶等。古释将答佛寿命问。此名字虽
亦相当文势不顺。谓此寿命问在十地等
前。不合答在此处十顶问在地后。更无别
答之文。故知属此。二近意。前僧祇品显佛菩
萨实德平等超过数量。此品别辨佛德。就
机示有脩短。后住处品别辨菩萨法用。约
机明住处差别。
三宗趣者有三义。一汎
明命有三种。一报命。谓煖识不舍不退。众
同分故。不相应行为性。二戒命。经中名净
命。由不破戒故不失比丘法。以净戒为
性。三惠命。由不放逸故不退正法名为
惠命。正惠为性。二别定此文者。诸佛寿命
亦有三义。一约德。谓具足如前三种命故。
其报命是无尽。善根所生故也。二就实。谓命
根无尽尽于未来故。三就权。谓随机所感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90c 页
现脩短故。今此文中具斯三义。三显次第
者亦有三义。一约渐教。谓娑婆等局为地
前为化佛土故。安乐等通为地上为报佛
土故。乃至贤首刹当十地后不可说处也。
二约同教。谓娑婆等为三乘上。渐渐向细。
入于一乘乃至贤首刹等方为究竟。何以
故。以就别教娑婆则是莲花藏故。三约别
教。娑婆是见闻解行处。中间诸土唯解行处。
末后佛土通解行满及證入故。是故信满位
处亦名贤首故也。
四释文中。心王菩萨说
者。显世识自在故。有劫数也。于中有三。
初举十世界校量渐次。次类显百万。后辨
最后玄极。如安乐世界等。以何为昼夜。释
或以莲花开合辨用。当娑婆一劫。又释此
娑婆一劫中总有若干日夜。依此日夜数。
数一劫为一日夜。还数王若干劫。方为安
乐世界之一劫。则以此劫量。于后诸世界。
皆准此量计可知。是则至最后世界一劫。
于最初世界。当不可说不可说劫也。至贤
首刹已后。则刹海平等无有优劣。是故此
中说普贤等充满者。以望下最极故。以普
贤为量。望上犹在数中故不说。唯佛充
满此诸世界。大佛名经中亦说。又玄奘法师
别翻一卷名显无边佛土经。是此品也。
* 菩萨住处品第二十七
初释名者。菩萨大悲随方摄化应物之所名
为住处。人处题名。
二来意亦二。一远答
普光随喜心等十句问故。二近显菩萨应机
所在故也。又前品贤首刹等皆是净土菩萨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91a 页
充满。未知娑婆染界为有菩萨以不。今辨
此界亦有无量菩萨所住故次来也。
三宗
趣者有二。一心住。谓智證真理悲念众生。
二身住。谓实报居净土权现于染界。此由
大悲就机所住。亦由大智非世所染。由此
悲智无二相故则住无住处。
四释文以
于处识得自在故。亦心王说也。于中有
三。初举八方住处。二辨四海住处。三诸国
住处。
初中八方唯据此界非约他方。就
此界中。唯约此阎浮提。非是馀洲。初仙人
起山应是东海蓬莱山等。二楼阁山应是下
文南海岸楼阁城侧自在海师所住处等。又
勘梵本应名胜峰山。三金刚炎山应是西
海边等。四香聚山应是在北香山王。是以
彼山中多有菩萨住故。五清凉山则是代
州。五台山是也。于中现有古清凉寺。以冬
夏积雪故以为名。此山及文殊灵应等有传
记三卷。具如彼说。六枝坚固山勘梵本正
云制多山。此云归宗。即塔之类也。应在此
国南正海边。七树提光明山应是下文观音
住处光明山相连。梵名树提。此云照曜。八
香风山应在香山西畔。有风穴故也。此八
皆在山者表山居寂静长道之处。贤圣所住
故也。
第二四大海中有二住处。一枳怛者
具云昵枳多。此云涌出。则海岛山之名。
昙无竭此云法生。亦云法勇。二窟是海别
处。准梵本应名间错庄严窟。第三毗舍
离下明诸国中菩萨住处有十三所。初毗舍
离是中印度。亦云吠舍离。此云广严城。即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91b 页
维摩所住也。此城南十四五里有塔。是七百
贤圣重结集处。更南八九十里有僧伽蓝。其
侧有过去四佛坐及经行遗迹之处。具西
域记第七说。二巴连弗者具言波吒哩补怛
啰。其波吒哩。此是黄花之名。即母之号也。
补怛啰此云子也。儿也。即上代黄花女之
子。创于此居故以为名。亦是中天摩竭国
也。具如西域记第八说。三摩偷罗者正云秣
㝹罗。此云孔雀。或云密。并是古世因事为
名。是中印度。此国中有舍利弗等塔及文殊
师利塔。于王城东五六里有山寺。是乌波
鞠多所造寺。北岩间有石室。是鞠多度人安
筹所也。又东有大林。中有过去四佛经行
之迹。亦有舍利弗等千二百五十人修定之
所。具在西域记第四说。又准梵本。此处是
窟名也。四俱陈那者。俱陈是姓也。那是法
律也。昔有五通仙人名拘持。此云大盆。
谓大池形似大盆此仙在彼修仙。因立斯
号。彼仙于此广说法律。谓护净经行养性等
法。令人修学。相系不绝。众人同姓拘陈那
也。五清净彼岸国应是南印度。牟真此云解
脱。是龙名也。邻陀此云处。即解脱龙所住
处。六风地者有风孔处名无碍。是龙王所
造窟也。七甘菩国者。正云剑蒲。是北印度。
此国多出美女。故以为名也。最上慈者。大
集经中名慈窟也。八真旦者或云震旦。或
曰支那。是此汉国名也。那罗延山此云坚牢
山。则青州界有东牢山。应是也。彼现有古
佛圣迹。九边夷国者准梵语似当疏勒国。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91c 页
今但润州江南有牛头山。彼中现有佛窟寺
也则北印度境。传云有四辟支佛影。时时出
现。又此润州古时亦有蛮居此处。现蛮王
陵故。亦名边夷也。十罽宾者正云迦湿弥
罗。此云阿谁入。此国旧是大池。因末田底
于佛灭后。降彼池龙乞容膝处。池龙既许
与罗汉通力。以广其身。得多地处。遂得
造国及僧伽蓝。如佛所记。于中现有佛牙
寺及五百罗汉造毗婆娑处。如西域记第
三说。郁提尸山此云远闻山。谓多处远人
皆闻故。即此国四周之山处也。十一难提拔
檀那者。难提此云喜跋檀那此云增长。即
南印度梯罗浮诃者此云上座。即尊者之
名。以居此窟故。因以为目。文殊问经体毗
里部。此云上座部。同此名也。十二庵浮梨
摩国者正云庵罗。此云无垢。是果名也。以
此果能疗众病垢故云无垢。彼国多出此
果故。名浮梨摩也。正治耶曲。托此为
号。十三乾陀罗国者正云建驮。此云香。陀
罗此云遍。谓遍此国处。香草先发故。以为
名。寂静窟。相传是佛留影之窟。具如西域
记及大集经月藏第十卷中说。上来明此阎
浮菩萨住处。馀四天下准之。馀须弥世界
及树形等世界。并准之无尽无尽也。
* 佛不思议法品第二十八
初释名者。如来果之法。迥超言虑故以为
名。
二来意有三。一远者。此下三品为通
答普光佛无上地等句问故。问若远答前
问。何故此更有请耶。释以相去远故。更发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92a 页
起也。若尔前诸品何不尔耶。释以前诸品
同是因位。今辨果法隔位故也。又释此是
念法悕说。非是别请。若尔何为前诸品无
此例耶。释为果法深细。显法器慇至故。须
念。说因法反此故非例也。二次来意者。
为前已辨修生因满。今此正显酬因果圆
故。次三品来也。三近来意者。前住处品是因
满之终。此品是果成之首故次来也。
三宗
趣者。此中正明佛果德法。略作四门。一通
辨佛德。二别显义相。三辨定此文。四显不
思议。初中若说一百四十不共法等通小乘
及初教等。若辨净法界及四智为德即通始
终渐教。若以一味实德则唯顿教。如光觉
等品说。若具一切无尽之德。如此文等是
一乘圆教。二别显义相者。诸佛功德无过
二种。谓修生本有。此二相对总有四句。一唯
修生。谓信等善根本无今有故。二唯本有。谓
真如恒沙性功德故。三本有修生。谓如来藏
待彼了因本隐今显故。四修生本有。谓无分
别智等内契真如。冥然一相故。此有四义
而无四事。犹如金庄严具。若称取斤两。本
有如金。若严具相状工匠修生。若由成严
具方显金德。则修生之本有。若严具揽金
成无别自体。则本有之修生。是知唯金而不
碍严具故。唯一法身不碍报化也。唯严具
而不碍金故。单报化亦即具法身也。馀并
准之。是故得说化身即法身等。全体收尽。
馀准思之。三辨定此文者。然上四义摄有
二门。一约佛自德。圆融无碍不可说也。二就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92b 页
机出现复有二门。一分相门。谓化身为化
地前现染土等。报身为地上现于净土。
此约三乘差别机说。二无碍门。谓报化不
分。即权恒实。如树王下现十佛身。丈六遍
于十方。八相该于法界。诸根毛孔各无限
量。亦不碍限量。是则限无限无碍。此约一
乘圆机说。摄有四重。如此品说。一略举十
门。如品初所问。二次辨三十二门。如答中
大位。三具显有三百二十门。如答中别辨。
四广明多门。如类十方一一皆各无尽无
尽也。四显不思议义者。汎论有四。一理妙
难测。二事广难知。三行深超世。四果用超
情。今此品文通具前四。别辨第四辨第四
中复开为四。一何者不思议。略辨十种。一
智超世表。二悲越常情。三无思成事。四同
染恒净。五所作秘密。六业用广大。七多少即
入。八分圆自在。九依正无碍。十理事一味。并
如文显。恐繁不列。二于何不思议亦有四
位。一过世间故。二越二乘故。三超因位
故。四显法自体故。三云何不思议亦四种。谓
非闻思修及报生智境故。四何用不思议
亦四种。谓令信向故。起行求故。随分證故。
圆满得故。
第四释文者。此下三品果法亦
有诸德。将配三身。谓初法次报后化。文恐
不顺。以此品中广显八相等用。岂唯法身
乎。亦有将配佛体相用。后二品可然。初品
有妨。以此品中亦有相用。今谓此品总显
佛德体用殊胜。次相海品别显胜德之相。后
小相品别辨胜德益用。
就此初品中分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92c 页
文有四 一请分 二加分 三證分 四
说分。
初分中二。先明能请人。众同念者表
法深细故也。二正显所念十法。此言不思
者显果德法出过言虑。念此不思悕其说
也。初一问佛出处。二问出现之因。谓由本
愿。梵本云过去愿清净。三问出生处种族
家。此释依梵名非是因中佛种性等。四总
明应机现世。次三别显三轮业用。八问大
用之体。九问大用之相。十问大用自在。
第二加分中。先知法器。二与青莲等者正显
加相。表果不自彰寔由因显。故加青莲
令其说也。十句中。初五与胜德充身。于中
初三句与佛三业。显同化辨等。神力是身
业。智是意业。辩是语业。后二句与佛福智无
畏是智。后五与智用充心。一究竟等与佛内
知法界无馀智。二与佛作用境界智。三与佛
无碍行智。谓无思成事等。四分别等与佛
知法器智。五不可数等与佛多门善巧智。
令其能说。何故无身语加。以不入定故。何
故唯意加。令入法界故。此菩萨岂不證法
界耶。释彼證分限。非甚深故。非无碍故也。
第三證分中。初五自利。一总谓佛果法界
无障碍故。佛加令得故云入也。下文云一切
诸佛所说皆入甚深法界。馀四别显。一深行。
二广愿。此二自分。即是普贤法界行愿。今既
入此故得成也。三顺果。四现果。谓以佛果
自严故也。后五利他德。一总悲覆众生要
令离垢故。令成净行故。令得净信故云
清净也。馀四别显。一量智。二理智。三总持。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93a 页
四辩说。何故不云入三昧。古释此则是入
定。又古释果法已深。更入定显恐退信解
故不入定。复为法深故。审入法界。今更释
此得加力。入于胜进佛果法界。令能说故。
第四说分中。告莲花藏者。显深奥胜器。
又表含摄果法当有开敷故名也。果德
无限。略以三百二十门以答前问。于中初
十门标宗略答。后三百一十随义广显。前中
初句所住净妙答前刹问。二住无量自在答
二净愿种姓二问。以此俱是佛出所依故
云自在。三应机出现名不失时。则答前佛
出问。四法轮。五四辩答音声问。六不思议法
答神力无碍住及解脱三问也。七净音重显
前音声分齐也。八分别法界答前智慧问。九
光明照答身业问也。十亦显语业所说至
深也。又释此十总明如来应机成事。一明
显佛自住真理。二明不滞寂故云自在。三
非但内不滞寂。亦外应不差。四应机不失
作何等事。谓转法轮。五以何转。谓四辩。六
说何法。谓不思法。七能转齐何。谓无所不
至。前辨说无穷尽。一切时也。此明音声遍
一切处也。八所转之法为几许耶。谓无量
法界前不思法显深也此中无量明广也。九
语用既尔。身用云何。谓光明普照。谓息苦
报灭恶业。警群机今入法等。十言教则
同理故云入法界。又说法就机令悉證真
故云入法界。无有究竟不入深法故。末
后结归也。
第二随义广答中三百一十句。
大门有三十一位。依古诸德属答前问。依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93b 页
问次第文极不顺。今更超次科配。少有相
当。终自难见。良以佛德无限自在非言能
次。就中长分为十。
初四门答前第一佛刹
问 二从十种出生住持智慧下三门答第
二净愿问 三从十种功德离恶清净下二
门答第三种姓问 四从于一切世界一切
时有十种佛事下三门超答第七佛智慧问
五从十种无量说佛法门下三门答第六
佛音声问 六从十种无碍住下三门超答
第九佛无碍住问 七从具足十种不思议
法已成正觉下六门却答第四佛出世问
八从十种最胜力下一门答第八佛神力问
九从十种定法下三门却答第五佛法身
问 十从十种一切智住下三门答第十佛
解脱问。且粗作此配。通相圆融并准可知。
就初四中。初十辨佛六根依正。明胜德之
体。二普于诸刹应机出生。明依处起用。三
明用应机化不失时。四业用广大出过图
度。并于刹现。此举正显依。以答初问也。
一一门中各有三。谓标门别列及总结。初中
色身等名法界者。一多故名法界。二广故
名法界。三妙故名法界。以十八界中法界
摄故。四从所依。以證法界成故。五从义
相。谓妙轨称法。分齐各别名界。六约当相。
即同真性故名法界。此色身为总。是馀入
所依故。次六可知。第八无碍解脱是自在业
用。如下文。于一尘内现三世佛等。第九严
土应机。第十因圆果满。第二出生无尽智者。
前以相从性同名法界。今以用从体同名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93c 页
为智。又亦前则相依性现。今用从智起。无
尽有三义。一时无尽谓念念等。二处无尽谓
一切世界等。三用无尽谓命终出生等。初五
可知。第六明所成利益第七严身应机谓黑
象脚等。第八异异严应以机感不同故第九
清净众生者。谓调伏众生令离障。上九别
辨。第十现三世佛。为种种根等总结多门益
物故也。第三未曾失时者。所作合宜。药病
相应。初一机感现成而不差失。二宿愿善根
现报不差。三根熟与记令增善根。又记
当得果。时无改易。四于耶归依众生等应
示神力。五于念佛众生等应现佛身。六化
成益讫舍而不失。七入城行乞为施食时
至。八见佛生喜受化时至。九暂舍难化令
生恋仰。十随机逆顺自在难思。亦是总结
也。第四世无比况云不可喻。情不能虑名
不可思。此显业用自在超过情况。初四可
知。五不离本等者如不起觉树升天等。六
决定一法等者。以一法即一切而不坏一
法故云决定也。七于一念等者如意神力能
速普遍。八示现果德。九现三世佛。十教化众
生常在灭定。以用而恒寂故。上来答初问
竟。
第二大段出生住持智慧下三门答前
第二净愿问。初十皆依本智出生后智。教
化众生故名出生住持智。又释理实无差别
而智照此反起知差别智。谓住理而持事
故云出生住持。亦住事而持理故皆云智。
若不尔者住事迷理。是愚非智。初中先举
理实故无趣向。后显随事故出生净愿。此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94a 页
正答前问。标之在首。第三中。无二者无能
觉所觉。而生等者。巧出能所不乖无二。下
乖无二而出生二。馀并准之。第二内法者
蕴德。在心名为内法。亦是内心所證之法。
一内身无垢。能顺入三世。二内具三轮。一
身业神通轮。二语业正教轮。三意业记心轮。
三内有总持持法智。四内具四辩说法智。
五内有无缘大慈悲。六内證理观机。七内
有善根。并是巧便堪调众生。八内有法界。
是所證也。住者是智能證也。无碍住者能所
平等无障碍故。九内现多佛。十内照多劫
本来是一日。非新相即。第三甚深大法者。业
用无涯名为大法。无思称理名曰甚深。又
过小云大。超因曰深。初二力用大。次二摄
化大。次四三业不空大。次二依正自在大。
末后一正觉大。此剩一句。增数十也。上来
答净愿竟。
第三大段离恶清净下二门答
第三种性问。初十过无不尽故云离恶净。
后十德无不圆故云究竟净。皆是种姓清
净。无可讥嫌故也。初十中。初一宿因净。二
现果净。谓三世如来家生。正答种姓问。标
之在首故也三未来净。四三世净。以皆无
著故。五一味净。六多德净。次二身语净。九
名称净。十应念净。第二究竟净者亦是毕竟
无染。初三愿行净舍离优婆提者。有释此是
优婆夷。离此女想故也。有释此翻名闇钝。
明佛久舍故云清净。又翻名戏论。佛已舍
故。次四依正家眷净。后三现智业用净。亦
是法身般若解脱三德净。上来答种姓问竟。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94b 页
第四大段于一切世界下有三门。超答第
七佛智慧问。于中初十明智用照机。次十
明智体宏深。后十明智德无断。初十者谓
时处广大顿赴成益故云也。又一切世界者
遍也。一切时者常也。谓相续无绝。摄论云。
如恒受乐。如恒施食等。初二现身说法。次
二增行定位。言正法位者初地已上也。次
二应机游刹。次二悲化摄物。后二体用利
生。第二无尽智海者。前应用常遍。此即智海
宏深故云无尽。一智同理深。二福同智广。
三所见悬远。四善根难量。五行同法性。六
法雨漫流。七赞德无尽。八行愿广大。九常
用无竭。十知心行海。十一福智无尽剩一
句也。第三常法者。此之十法是诸如来常所
有故。常所行故。初二成行离过。次二大悲
大力。次二说法度生。次二应化现身。次二
存殁无念。答智慧问竟。
第五大段从十
种说佛法门下三门答前第五佛音声问。于
中初十言声说法。次十馀事说法。后十举因
结果。就初说法门者显所说之法门。初三
说众生当位法门。一如来藏是界也。二善恶
不动是行也。三苦乐等是业所得报也。次二
化众生门。一无量方便度众生者。谓贪欲多
等教不净观等。二净众生行者授与戒学等。
次二化菩萨门。一行。二愿。次二说染净欣厌
门。初说染果成败令厌。后说净令欣。末后
说三世佛兴令往供养门。第二常为众生作
佛事者。以此十法开觉众生入法成益。名
为佛事。作无停息故云常也。初二身语作。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94c 页
次二受不受作佛事。谓受令成檀。不受令
放学少欲。次二以四大神力作佛事。次二
名号刹土作佛事。后二佛刹海默住而作
佛事。乃至一切法悉堪为佛事常作不息。
第三坚固士法者。若能行此十坚固法名坚
固士法。一愿坚。二行坚。三教化坚。四大悲
坚。五大心坚。六背世向出坚。七背小向大坚。
八照法净心坚。九厌大救生坚。十代苦摄生
坚。上来答佛音声问竟。
第六大段从十种
无障碍住下三门超答第九佛无碍住问。于
中初十正显所住无碍。次十明于具德无
碍。后十辨彼自在无碍。初中身智所安物莫
能碍名无碍住。初五身于世界无障碍住。
后五智于所知无碍住。于中初二證理说
法住。谓住三世法界。是證绝三际之真性
也。次二下化上同住。谓下于众生知根巧
化。上于佛法惠身安住。后二分别染净住
剩一句。第二最胜者已超下位故。无上者
上无加过故。庄严胜德自严故。十中各先
释庄严义。后结其名。初三明三业严。第二
语业中。八音等明声体具德。演说等明声用
善说。悉令等益物不虚。三意业中。先明意
摄众德。于一念等显意用无涯。四光明庄
严中。初光体一一等明因业。普照等示现业。
除灭等止业降伏业。现佛等敬业。五笑光中。
初显普照义。悉授记等显离痴。谓成益不
虚故。六出缠法身离染为严。七常光严中。
以诸馀光皆此中出故名为藏。八妙色有
六句。初一总。馀五别。皆超绝世表名为妙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95a 页
也。九种姓严者此是生家种姓。亦是真如家
生也。十大慈等严中。言无上受者者。受施
田中。佛最无上故名也。第三自在正法者于
法自在无障碍故。初二于教法自在。先说
教后应根。次二于世界自在。先动后严。次
二时处自在。先时后处。亦是住寿自在。遍至
自在。七正觉自在中有二释。一随文释。谓
一切佛各为调化自所化故。各各示成正
觉故云念念。非是一佛。既各示成。非先不
觉今乃始觉故云非不先觉等。此是现化
身用。二就义释。一佛即遍一切众生。周十
方微尘。尽三世。念念同时。前后俱成正觉。
此即实成非化。但以不成即已。成即旧来
成故云非不先觉等。以摄三世尽故。无
过去不成故云不住学地等。此可准宗思
之。八诸根互用自在。若小乘但变化用。渐教
大乘即改转用。圆教一乘亦不变不改。一入
旧来作一切用。九毛孔置众生。依法性融
通门思之。此是众生世间自在。十一念现正
觉。此是智正觉器世间自在。于中先于一
念现一等法界佛。二于彼念中类显多佛。
三举一念类显多念。四举一花座类显虚
空法界等世界。各现等法界之佛身。思之当
知。佛境界不可思议在于此也。上来答无
碍住竟。
第七具足十种不思议法已成等
正觉下六门却答第四佛出世问。于中初
揽缘现觉。二无中巧现。三所现难量。四果
位齐均五智住妙境。六知法无遗。各提门
可见。初中十内。初二果相具。谓先外相备。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95b 页
后内德圆。次二因德满。谓先福后行。次二应
机现。谓无坏胜法是降魔功德。次二严刹具
智。次二相圆德备。后一事毕示终。第二巧
妙方便者。谓證理平等能起有中殊胜之行
故云巧也。初一知法无究竟者證理也。而究
竟说等是巧便也。若处理无乖此事有。或
说事有乖彼理无。皆非巧便。若二义岳
别。或合一双失俱非巧便。今并反此。故名
巧妙方便。以是释佛出世之义故。就方便
向事说也。二證无能见所见而巧见法界。
三无相知相。无性现色。四證泯三际之理。
而见三世佛宛然。五三业无造。而演法炽
然。六理亡染净。而不坏世间及佛智用。七
以依非时法而融时相入。又恒住非时而
应时说法。八以所證非时不离时。具足十
辩说无尽法。九證法无名。巧起名句。十无
蕴界处而不坏法相。又善达二空巧分三
聚等。第三有十种佛事无量等者。谓果现难
量皆摄物入道。同名佛事。业用广大并是
微细相容门故非馀境也。初兜率天作摄生
佛事中。初别举能摄。总显所摄。二大慈下
总显能摄。别明所摄利益。并如文显。二从
兜率天降神母胎作佛事中有四。先智德
内圆。二于最后等辨其位处。三或以神力等
正显业用有十。如文。于中或从初发心者
摄过去故。或涅槃者摄未来故。是故入胎
之时无非具于八相。亦摄过去因行。如下
法界品摩耶处说。四此第二地下正明具摄
八相时方等。而作事。三在于王宫受欲境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95c 页
时摄化佛事。于中初自行内圆。二大悲下四
等善观。三广能为说下正显摄益。四虽处王
宫下明摄益深广。谓一切处为广。净三业为
深。四出家时摄益中有四。初为引贪爱众
生令得净行。二示现世间舍离下引愚痴
众生令得智慧。三示现众生无上下引薄
福众生令具福智。四广为众生下授与正
法之相。五成道时摄益中有三。初现自正
觉。二庄严一切下摄内眷属。三令一切众生
下广益众生。谓先令行成德满。悉分别下
令广大智立。六转法轮时摄益中有十种法
轮。一教坚不退。二轮多遍知。三所说决定。
四成益不虚。五轮体广大。六轮境甚深。七轮
用下照。八轮能上现。九轮性平等。十总结无
尽。一乘十转无尽法轮应著此文。七入王
城等时摄益中。初入城益物。二一切诸佛色
身下明能以色相威仪等益。三彼诸众生下
显所益之相。四以如是下总结无尽。八或
住阿练若下明随所住等摄益之义。于中四。
初所住摄益。二以境界摄益。三以所说摄
益。四以所住时摄益。九以无尽功德藏摄
益。于中有三。初明化所成益入菩萨位。二
或现涅槃下显能化方便。三或发众生下化
入佛境位。十示涅槃时摄益中三。先示灭恋
慕益。二碎身舍利益。三爪牙发起塔。谓令
成因得果。念恩叹德。第四法王无异法者
明果位齐均。一记莂无异。二遂愿皆同。三法
身不殊。四智慧齐等。五所知佛同六
所知刹同。以果无优劣故。七语同法言。八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96a 页
无非化物。九染净同泯。十善根同如。然馀
处说四种等故说毗婆尸即是释迦。此中十
种无异。亦是平等意趣可知。第五向十种住
法者。谓佛向此十种法上之所住故。初一
佛住。二梵住。三依宿愿。四住现悲。五无功
用。六离妄情。七念无暂失。八心无限碍。九
无不在定。十住真实际。第六知十种悉无
馀者。大智无限照境无遗。初三即三达圆明。
次三知世间众生。谓多类众生言音路别名
语言道。次二知出世。谓菩萨及佛。后三知
法门。初总知缘起。二别知事相。三以理会
事。如帝网重重。并如前地论中已释。上来
答佛出世问竟。
第八大段十种最胜力下
答第八佛神力问。于中有一百门。谓初列
十门。是总标。下十门别释。一一总门具十别
门。及一一别门摄十总门故成百门。何以
知者。以标中云十种最胜力大力无量力乃
至佛所住法。为一句标故知。十种之言贯
下九力。各有十也。后何等为十之言。通徵
前十力各十之义。但以义同故。亦通以十
门通释前十。是故结中各唯结初。以此十
种皆是大力那罗延等也。以大力为总。馀
九摄在大力中。故有十种大力。初力用过
劣名最胜力。二当体广能名为大力。三多
门业用。四大福胜用。五威德特尊。如外道
见佛违自先制不觉起礼等。六所作不屈。
七能坏魔军。八不为他所坏。九业用超世
表也。十举世无能破。言大力那罗延幢等
者结归初总。那罗延者此云坚牢。即帝释力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96b 页
士之名。举近为况。佛所住之力下别释中。
初一身命无损力。此释最胜大力。佛所加
持众生。及佛所使众生如上。金刚雨等悉
不能损。如遣耆婆。入火抱儿。如莲池等。
二毛孔容持力。此释无量力。如虚空者。能广
容故。无疲倦故。三毛持围山速步力。此释
大功德力。如来一身毛孔与十方法界一切
众生所有毛孔头数齐等者。显毛孔既多。各
持如上。金刚围山明所擎重也。一步等行
步大也。念念等所行疾也。十方虚空界等所
至远也。尽过去等行时长也。无羸弊等与不
行无异也。四定用自在力此释尊重力。于
中初身不起定。化不失时。二指持生界
不起遍坐。五普遍常转法轮力。此释不退
转力。于中二。初以一佛身周遍法界常转
法轮。二如来一化身下明一切身常转法轮。
前中先一一等是多说也。尽尘数劫等是常
说也。转正法轮等说益也。后中一一毛端处
念念化等显佛身多重重普遍无碍常说。问
若据此文。佛无不说之时。何故乃至一部
奉行。答此是众生感处说为一部而如来
说法曾未暂息。以大机常感无间断故。问
若遍空界毛端处悉有说法。何故此处现今
不闻。答以根无熟故。犹如生盲不见日。
非谓无日出世间等。亦聋故不闻。非谓
无说。若尔说应不遍众生界耶。释以遍
故至不闻处能令不闻。至闻处令闻。至
有限闻处无限闻处。皆如彼现故名为遍。
是故今者不闻亦是佛说法也。六胸德字相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96c 页
降魔力。此释坚固力。七音声遍彻力。此释
不可坏力。八證理现事无碍力。此释一切世
间不能思议力。于中初證理玄绝。后随智慧
转下现事自在。九法身微密力。此释一切众
生不能坏力。于中初平等法普现无碍。二
其身充满等下应现无方称性平等。十具菩
萨行佛大智力。此释末后大力。结同之力。
于中初具菩萨行顺佛果用。二住诸佛住
下明胜智圆满德。三以明净智下照达无边
境界德。
第九大段十种定法下三门却答
第五法身问。于中初门明身业揩定。次门
明见已获益。后门显劝观胜德。初中化身
八相诸佛等有故云定法。略无涅槃相。此中
正显身业作用。如文。第二见佛得十果报者
明所作不虚。于中初二灭恶生善报。次二
善因乐果报。次二除疑不退报。谓入在地前
三贤位。次二證位净根报。从初地至七地。
以證地故名出世。有出观故名世间。后二
灭障得辩报。谓八地已上。第三有十种净
法。菩萨应念者。念因仿学。念果增善于中
初六念因行。后四念果德。可知。上来答法
身竟。
第十大段从十种一切智住下三门
答第十无碍解脱问。于中初门明后智业
用。次门显妙定自在。后门正明解脱无碍。
以此解脱依定慧成故。初中智能迅疾。广
知名为智住。初二知所化器。次二成能化
事。次二现佛及神力。次二说法及知趣。后
二应念现形。第二有十种无量不思三昧
者。在此法定于彼法用。又此定即用。故难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97a 页
思议。于中初二约人法。次二约时处。次二
约佛三业。普遍法界而说一切处有现不
现等。次二约理事法。九定在离世而恒现
世严。十定在众生而恒至佛趣。第三有十
种无碍解脱者。碍障既尽名为无碍。作用自
在名为解脱。若三乘教中说佛有八解脱
等。非此所收。此十门无尽是一乘解脱。应
准知之。初二现佛说法。次二调生现土。次
一调已授记。次三现三世佛依正神力。后二
现于三世能化所化。此等约法。是法性融通
力。约智。是如来自在力。良以此智达彼法
故。无碍圆融故。能如是。此约果圆满说。若
菩萨分得如维摩不思议解脱。皆此类也。不
思议法品竟。
* 如来相海品第二十九
初释名。言如来者标人显德。相海者依人
显相。福报奇状炳著名相相德广多奥积如
海。勘梵本名如来十身相海品。以深广之
相在十身故。
二来意者。若约远此与前
品同。答普光会中后佛果德问。若约近即
前品总明果法。此品别显相德故来也。
三
宗趣者。正辨佛果无边相海。即以为宗。别
释此义略作八门。一释名者。智论第五问
相义云何答。易知故名相。如水异火。以相
故知。解云显著义明了义标别义是相义。二
体性者。此三十二相小乘俱以色形为体。
若初教大乘依瑜伽于二十二根中四根为
体。一眼根。二舌根。三男根。四身根。若依终
教依对法论以定慧为体。又摄相归本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97b 页
唯是净识为体。又会缘归实唯是真如为
性。若圆教相海以无尽法界为性。三种类
者。依观佛三昧经有三类。一略中略说有
三十二相。二略说有八万四千相。三广说有
无量相。如杂花经中为普贤贤首等说。解
云杂花即花严异名。此品中十莲花藏世界
尘数相名无量也。此三中初唯小乘。次兼
前为三乘。后具前为一乘。又初唯地前见。
次唯地上见。后通五位见。又初唯化身相。次
唯报身相。后是十身相。四出因者。略明七种。一依智论此三十二相俱以布施为因。
彼论中一一约施别别释出。二依瑜伽地持
俱以持戒为因。三有经中用忍辱为因。四
善生经以大悲为因。彼经云是三十二相即
是大悲之果报。五楞伽经及如来藏经。并如
来藏中恒沙功德具三十二相。则以藏性为
因。六依涅槃经以十善为因。七依大集
经第七三十二相一一各别出因。馀经云云。
解云良以佛果万德圆融故。或一行通感多
相。或万行俱成一相。或性待了因而唯说
行。或行證理。成唯约性具。五积成者。智论
第五云。一一相皆为百福所成。其百福者或
以一转轮圣王福为一。如是数至百。或以
一帝释福为一。或以一他化天王福为一。
或云除补处菩萨。馀一切众生福为一。或
云同感一三千大千世界福为一。或云如大
千世界一切众生皆盲。一人治差。一切人被
毒药。一人治差。一切人应死。一人救脱。一
切人破戒破见一人教净戒正见。如是等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97c 页
为一福数至百等。或云福德不可量不可譬
喻等为一。乃至百。解云彼约小乘及初教
等说。若准此相海无尽福所成。上文云求
空边际犹可得。佛一毛孔无涯限。是则若
大若小皆满法界。悉无限量。六修时者。三
十二相若小乘及初教三僧祇后百劫中修
相好别业。若或极迟百劫。或超九劫等。如
智论第五说也。若终教已去。从初发心修
因满果。便现或是修生或是修显。若一乘相
海无量劫修。七建立者。智论第五云。问菩萨
相何故三十二不多不少。答有言以端正
不乱故。若少则不端正。若多身相乱。又观
佛三昧经佛生世间示同人。故说三十二
相。为胜诸天故说八十种好。为诸菩萨
说八万四千相。以菩萨修八万四千诸度
行故。上约三乘等说。若一乘此十莲花藏
尘数相。为普贤等说者。以修普贤无尽行
海故。八明业用者。一乘业用如小相品说。
馀乘相用如别说。
四释文者明佛相海旷
周法界故普贤说也。文中三。初诫听许说。
二略说九十四相。三广结十莲花藏尘数。
就第二略说中。大相有九十四种。明相所
依有十九处。然一一相中皆有四义。一列
相名。二显相体庄严。三明相光业用。四辨
业用成益。亦有不具者。至文应知。最初
明顶上相。最后明足相者。依观佛经有顺
观逆观。从顶渐下。明顺观。从足渐上。明逆
观。今显顺观故也。
初顶有三十二种相。
何故此中略明十九处相。多少不同者。释此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98a 页
皆无尽。但随说少多多少无在。问既各无
在。何故顶相最多答以最胜故。故善生经
云。一切世间所有福德不及如来一毛功德。
如来一切毛功德不及一好功德。聚合八十
种好功德。不及一相功德。一切相功德不
如一白毫相功德。白毫相功德复不及无
见顶相功德。顶相中初七正明顶相。后二十
五别显庄严。初中名明净者。勘梵本。名毗
卢遮那者。具翻名光明遍照庄严也。二三
十二宝以为庄严者。正显相体具德。释名
中。净字即是庄严义也。三普放等辨放光业
用。此释明字。则光明义。四遍照等明业用
成益之相。则释遍照义也。此之一门亦总亦
别。以标三十二相故是总。则三十二中是
初门故亦别。二中圆满下明相体具德。三金
刚下显光业用。起此光明于彼世界故云
所起。此释名佛方便海也。四普照法界者
显业用成益。證理法界故。照事法界故。三
中初穷事遍理。充果该因故名充满法界。
云者周遍义。润益义。无本义。无碍义。现相
义。降雨义。是云义。下并准此。四中名普照
者有二义。一相中现难思佛刹名普照。二
照现法界佛光名普照。五中摩尼宝王下
明第二相体具德。释名中琉璃宝也。三普
照下辨相光业用。释名中普照也。叹佛等
略出往因。四悉放下正显成益。释名中大
自在云义也。六中初名体合举。二放诸光明
下业益齐明。谓以平等普照法界。等以教
声法灯。令菩萨功德在佛离垢智宝幢海。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98b 页
七中伊那下显相体具德。伊那罗此云主。
则天主宝等。并可贵义等具六种义。是故名
宝。自在义等。是故称王。悉是佛果无障碍
德。此释佛光。三普照下明业益。释广云义
可知。自下有二十五种庄严顶相。于中初
内琉璃摩尼下明业用及益。释成圆满光明
之义可知。二中先名体同举。二无量世界下
显业用。释光明云。三出生无量下明成益
相。说深大法。释菩萨行藏。三中放琉璃色
等明第三业用。明身光声智释普照云也。
四中于一切下明业益。有开觉除障。释觉
云义。五中业用内长养智身者。释体中心
海王也。长法身者释如意法宝。令彼满足
如来相海。六中初宝花严刹。后四行严人。
或四摄。或四无量等亦得。初相严事法界。后
行严理法界故名一切庄严也。七明佛于
三昧念念现佛。令机得见。用此为相。八
从佛无障碍意业中所出依正一切化用故
名化海。九于其座内现诸佛像。名为解脱。
光明演法严刹称云。十内业用中正法光云
严净一切者。开觉菩萨令因种姓增修正
行故名严净。则释觉佛种姓。馀亦同此。十
一过去福智如轮显现故以为名。十二顶
宝花中尽穷法界。诸佛依正皆于中现故名
普照自在云。十三中普照一切等名入一切
也。十四名明净者。若具亦名遍照庄严。体
用中具释此名可知。十五以法轮光明
开觉一切故以为名。十六能现菩萨道场
成佛名一切庄严。十七现众生业报名法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98c 页
界因。但现因必带果故亦有报。十八以法
轮普被一切世界名普照。庄严令深解法
界故云净法轮云也。十九中标释可知。二
十巧入众生等位照现法界名净灯云。二
十一智照无量诸三宝海名分别法界。令
一切众生等明分别所为可知。二十二相
光凝住遍空法界。普现诸佛菩萨功德。令
观无厌足。二十三中于眉间出宝光等者。
古人将此下三相属眉间相收令以次后
二相并是顶相。末后一种复是眉相。此之一
相或是交错。或亦用此庄严顶相属顶收。
以光明普照成胜益故名宝光炎云也。二
十四顶上次第起诸庄严。谓严现佛身严
现佛刹严现菩萨故名一切法界庄严云。
二十五如来顶相悉能等。总结中先粗结前
三十二种宝相庄严。后细结庄严一切法界。
智论第五顶有骨髻如捲等在其头上。观
佛三昧经如合捲相也。上来三十二门明顶
相竟。
第二大段明眉相中有一相。释中
二。先释普照法界。后出生下释遍光明云。
智论白毛眉间生不高不下。白净右旋舒长
五尺。
第三眼相亦一释中。初所见无碍故
名自在。后眼光现佛亦名自在云。智论真
眼相如好青莲花。又如牛王眼睫长好不
乱。
第四鼻一相可知。
第五舌有四相。初
明广长相中。先举名体及因。次普照等显
其业用。后出生等明其益相。二中释舌掌
相。谓于舌掌内以众宝为严故云安住。此
明胜德备也。安住一切法者。明一切所说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99a 页
法门。并在舌掌之内安住。此明大智具也。
是故舌掌名法界地也。三明舌端相。于中
出生无量下明用益。谓光照佛海名顺法
界。又妙音遍至亦名顺法。又令众生乐闻。
顺入法界。故立此名。四亦舌端相中。出生
下明用益中。一妙音等赞。二妙德等覆。三
妙智等入。四妙刹等现故名平等法门。智论
舌相覆面至发际入口亦不满。
第六龂相
德体中。一胜德外严。伊陀尼罗此云帝青宝
也。二法界内充。三大众悉满以佛龂腭中既
诸法界地悉在其内。是故诸菩萨云亦悉充
满在其龂内。出生下明其用益。于中所照十
方还在龂内。以诸法界非唯现故。是故但
此龂中则摄法界尽。头背手足亦在其中。
十方世界及诸众生菩萨诸佛悉唯在此中。
馀门如虚空无所有。然龂相不大。法界不
小。全在其内。外相宛然。空界无边不出
龂外。是谓如来胜相。非是心识思量境界。
此一既尔馀并例然。
第七大牙相有四。谓
四大牙。初右边下牙。众宝庄严者明体具德
也。放大光等明业用广大也。普放光等显
利益之相。此是所照佛身。复放光益。二右边
上牙用中一一光内现佛依正故名为藏。
三左边下牙用中。照现一切佛及眷属故名
灯云。四左边上牙于中出生下明业用。谓
因此大牙出大妙音现佛因果法等。智论
牙白胜雪山王。
第八齿有一相。梵言金
慕耆婆一齿间不容一毫者。此云颈旋螺
文。则佛齿形状也。放大光下明业用利益。智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99b 页
论齿有四十。不多不少。齐密无粗。细人不
知者。
第九肩相有五。初右肩相名为一
切宝地者。从体德为名。光炎普照等明用
益可知。二右肩平满相普照明业用。三左
肩相中普放等明业用内现尽法界诸佛神
力。四左肩遍照相用中。放光现法界佛依正
等报。五右肩无动相中。出生下明业用照
理事人法因果法界。智论肩圆好相一切治
肩无如是者也。
第十胸相有一。言胸有
胜妙相海者此是德字之相。能破怨敌周遍
下明业用利益。
第十一胁相有一。于中出
生下明用益也。此是两胁同辨。智论云。两
腋下平满相不高不深。
第十二腹藏相有
七。初相中菩萨功德下明体具德。普现下
明业用利益。释成普现如来云义。二中一标
名。二如来下释花义。三放香炎下释开敷
义。三中妙乐充心名可悦等。此是世人五藏
中心藏。何故不说馀肺等藏。以佛金刚身
无馀藏故。何故唯有心藏。以最胜故。令
他有观见故。放摩尼等明用益。四胜德深
广圆满故名胜海释相可知。五光照法界名
为电光。下第二胜功德平等地相者。或是五
藏中当第二等。或身分中句下第二等。既
无别指的。是故难定。下文第三等准此。六
照现无量菩萨法界故以为名。七照现最
净法界及极果依正三世间相故名照最高
云。
第十三明下部相有二。初是妙音转
法轮相。离垢清净者不同馀人之秽故。正法
道者非是秽路故。香炎等。明业用照现佛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399c 页
内心及所證法界故。二宣畅佛因智严刹
故名庄严。
第十四手相有十二种。初手
掌相中。放大光等明用益。转法轮照佛海。
严法界也。二宝手相中。体具众德名海。
用光瞩物名照。三妙手相中。以常青琉璃
宝用严其手名普庄严。亦名微妙之手。普
照一切下明业用利益。四离垢灯照手相。亦
是网缦手相用中导引菩萨令到彼岸。五
现宝手相。谓宝莲花光照法界故以为名。
六照明手相用中。宝光照法界香光严刹
海。七琉璃灯手相中。体具琉璃之德。光用灯
照之云。八智灯手相中。金光普照则为智灯
也。九莲花手相中。体具宝花名曰莲花光。
覆世界故安住。十满法界手相用中。初光
照现如来及充法界。后如来妙手下明手
具德及用满刹海。智论正立手摩膝。十一右
手指相用中。宝花妙音严现刹海故名成就
等。十二指端出宝相。以能照佛宝藏法界
故名安住一切宝。从德为名。放大光等明
用益。初照现三宝海。后出生下明出声遍
觉增长愿行。
第十五马藏相有三种。初
隐密相用中。照法界者證理深也。照虚空
界者照事广也。宝严法界者行严真性出
生妙果也。二一相现一切相海用中释显此
名。复照现馀一切佛神力。三法界海相中。体
能照现十方诸佛及法轮海。用能示现自尘
数相。此上是十身相。若化身相者智论马阴
藏相。佛令弟子见阴藏相者为决疑故。又
有言化作马宝象宝示诸弟子。我阴藏相亦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400a 页
如是。
第十六髀相有二。初右髀相名普
照示现云者。众宝现严故。妙法光现故。出
声宝严故。念念示心海故。二左髀相名普
照一切回向海云者。用中放光。普照一切
众生。令趣向佛海故以为名。
第十七[跳-兆+专]
相有二。初右[跳-兆+专]相。伊尼延者此是鹿名。以
[跳-兆+专]似佛故以为喻。智论第五云。如伊尼延
鹿王[跳-兆+专]相。随次𦟛纤也。用益中初光照震动。
次佛音普闻。次化身充满。次身光净刹。后化
满法界。文并可见。二左[跳-兆+专]相用中。光遍无
量开化法海。
第十八毛端相有一。初毛
内现刹。是标名也。于一毛孔悉放等显德
也。一毛孔示现等明胜用也。智论中一一孔
一毛出相毛不乱。青琉璃色毛右靡向上。
第十九足相有十三相。初金刚足下相
名菩萨海庄严者。用中释显。谓光照开菩
萨法故。出化菩萨故。光住菩萨海故。以为
名。智论足下安平相。足下一切著地。间无
所受。不容一针也。二足趺上相名明净云
者。众宝庄严者体摄众德。智论足趺上真金
色于上毛青琉璃色其足严好如杂宝履种
种庄严也。放妙下明用益。释名可知。三足
指间相名觉云者。用中初示觉相。次照所
觉法。次现觉法。次现觉处。后照觉用时。
未来未有。若为照。以依九世。如彼现故。
智论足指网缦。纤长端直。次第𦟛好。指节参
差。指爪如净赤铜。四千辐轮相名照法界
海者。用中初严照刹海。次严照佛海。后照
净法界海故以为名。智论千辐辋毂三事具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400b 页
足。自然成就不待人工。诸天工师虽毗首
羯摩天不能化作。五足相名示现一切诸
佛云者。用中初发行云声教云花严云。示
现世界故以为名。六足相名自在光明云
者。示现佛光明故云自在常放等。显业用
可知。七足下后分者是足跟相也。普照下明
用中。初照法界现化身普覆。后一一身出
音声海。充满法界故以为名。智论跟广平
相。八足底相名深宝原底者。体具宝严。用
穷深底。如文可知。九中初一切宝等名体
合举。后于念念下益用俱陈可知。十名普云
藏者。体具普云光明照藏。十一名平等光
云者。出生下明业用中。音声称法界故云
平等。次一一相下光称法界故云平等光
也。十二名示现庄严云。初体具德严。次用
严佛刹。次佛云满刹。次严因法海。后照因
果法。同严法界故以为名。十三名诸佛自
在普示现云者。放不思下明业用中。先现
佛光自在。后显佛声自在云可知。上来总
十九处略明九十四种大相竟。
佛子下大
段第三广结大相者。以别说难尽。是故总
结。非略能尽。故须显广。然一个莲花藏界
已遍法界。况复说十。复显无尽。是则无尽
无尽非普眼而不睹也。相海品竟。
花严经探玄记卷第十五
乙巳岁分司大藏都监开板
十明品第二十三¶ 第 400c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