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第 306a 页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十一
魏国西寺沙门法藏述
第四校量胜分。
菩萨住此中胜三乘故。
前初住及安住已说过小。何故至此方说
胜耶。释云。菩萨诸行是事皆过。前是初住及
正住过。今地满胜故亦辨过。如小乘见位
无此胜德。今此不同故显殊胜。然此胜相
略说三种。愿是标志遐广。行是依誓造修。
果是当位行成就。
初愿中略作七门。一显名。二体性。三约修
分别。四约行分别。五约所求行位分别六
因果分别。七释文。
初名者。愿是希求义。地
论云发诸大愿者随心求义故。次显别名。
此论中但释文不显名。古来诸德依义作
名。或有顺或不顺。今依梁摄论具列十名。
卷十一 第 306b 页
彼云。一供养愿。愿供养胜缘福田师法主。
二受持愿。愿受持胜妙正法。三转法轮愿。
愿于大集中转未曾有法轮。四修行愿。愿
如说修行一切菩萨正行。五成就愿。愿成
就此器世界众生三乘善根。六承事愿。愿往
诸佛土常见诸佛恒得敬事听受正法。七
净土愿。愿清净自土安立正法及能修行
众生。八不离愿。愿于一切生处恒不离诸
佛菩萨得同意行。九利益愿。愿于一切时
恒作益利众生事无有空过。十正觉愿。愿
与一切众生同得无上菩提恒作佛事。解
云。此十中。最初供养愿。此经中唯约供佛。
摄论通馀胜缘师等。第二同。第三此经中是
请转法轮为摄法上首。非是自身作转法
轮事。第四愿。有人云此是知众生心愿。此名
非也。文中自释是修菩萨行故同摄论也。
第五成就。是教化义同也。第六此经中名知
世界愿。现前了知世界差别。与摄论不同。
会此二说。谓彼承事必往世界。此知世界
必事佛故。又不须会。但此经为定。彼论十
愿从此经出。更馀处无文故。馀后四愿意
义。悉同可知。
第二体性者有六门。一约
剋性门。唯识论第九以欲胜解及信为性。
愿以此三为自性故。二约相应门。梁摄论
第十清净意欲以为愿体。依般若故得清
净。依大悲故有意欲。解云。此有五法。一清
净是信。二意是意乐。三欲。四智。五悲。后二
是所依。何故依此二者。以愿有二故。唯识
云。愿有二种。谓求菩提愿。利乐他愿。三
卷十一 第 306c 页
约所依。以依后得智起此愿故。如馀论
说。十度之中后四皆是后得智故。四约行渐
增为性。如地论云。何故名大愿。光明善根
转胜增广故。五约眷属。通一切行故。唯识
云。若辨眷属一一皆以一切俱行功德为
性。六约究竟。梁摄论第十云。此十愿至登
初地乃得成立。何以故。此愿以真如为体。
初地能见真如故。
第三约修分别者。初七
是修始。次二修熟。后一修成得果。又从地
前初发心时即起此愿。至登初地。修愿
得成。如梁论等辨也。
第四约行分别者有
二。一别。二通。别而言之。初二自利行。论云
初愿功德行满。第二愿智慧行满。次五利他
行。于中初云以何身者谓摄法上首身能
利他故。二云以何心者。修行心方能摄生
故。三何者众生者。谓四生等是所化故。四众
生住何处者。知世界差别故。五自身住何
处能化众生者。住净土之处。后三有三义。
一初是自利满。次是利他满。后是二利得果。
二三俱自利。论云后三愿显自身故。三三俱
利他。论云此三示现如实教化众生故。二
约通而言之。此十总是自利。俱是利他。故
下论云。此校量菩萨愿胜有二种。胜声闻辟
支。一常勤修习无量行故。二与一切众生
同行故。解云。此上句自利。后句利他故得知
也。
第五约所求行位分别者有二。一通。
二别。通而言之。或俱是行。以并依愿所修
行故。或并是位。以创发在地前终成在地
上。如前梁论故。别分中。初七是行。已如前
卷十一 第 307a 页
辨。后三约位显。论说后三初名得地校量
胜。故此从初地乃至第九地转胜故。二
得菩萨地尽校量胜故。此在第十地菩萨位
穷故云地尽三得一切地尽究竟故。此在
佛地。佛果究竟一切地尽第六因果分别
者亦有通别。通说俱因。以在因位故。若尔
第十何故成佛。释有二义。一此是地上菩萨
愿力示现他方成佛。理实非佛。二地中起
愿愿当成。佛今亦未成。或是果。以地前
起愿未成为因。得地成就为果。如十度行
地前为因。地上为果等。别说中有二。初随
显言。前九为因。后一为果。二具摄言。前五
成因行。第六知世界智。是所求种智果。第七
是所求净土依果。八九亦因。第十所求正报
果。
第七释文有四。初一句结前生后。起
愿方便。二正显十愿。三广摄眷属。四以十
尽要期。以显无尽。初中生如是定心者。论
大方便大行。故谓巧起大志标期所作。名
大方便。是愿心也。依愿造修行成必然。故
名大行成此愿行也。于此二作心成决定。
更无二念故名定心。二正显十愿即为十
段。诸愿之中皆有三义。一举所作事。即行
体也。二发如是大愿。明对行兴愿。三广大
等显愿分齐。此愿中通论有七种大。一供心
大。清净心者。论名上深信清净。以增上敬
重故释上也。回向菩提释深也。决定信释
信也。此中净心具此三义。又一向不杂馀
念亦名净心。二福田大。谓有佛斯供故曰
无馀。供养三种。有人配供三佛。或可或不
卷十一 第 307b 页
可准可知。于中香华但表敬。无资用故
名敬也。其行供与行敬何别。但义一行
可别。资顺义为供养。虔仰义为恭敬。亦配
三佛同前。论就三乘说三佛。准下别教亦
十佛也。三供事大。谓一切供具等者此有三
义。一事事广。如论无量故。二种别多。如论
种种故。三皆精妙。如论复胜事等供养。故
具此三义。名一切具也。此上行体也。四愿
大。谓随行起愿。如经发如是大愿。故此兴
愿也。五摄功德大。胜馀凡小之善根故
云广大如法界。六因大。生无常爱果。因
不尽故云究竟如空。七时大。能尽后际。
得涅槃常果故云尽未来际故。八立誓自
要故。云尽供养一切劫中乃至无休息故。一
切劫中所有佛者。顿供养也。无休息者。常
供养也。问诸处多明供养三宝。此中何故唯
供佛耶。答理实通有。但文中影显。初愿对
佛愿供。第二愿对法愿护。第八愿对僧愿
同。又复供养有三义。一唯供佛。显行趣求。
二供养佛僧。从之求法。三供养三宝。具摄
功德。今据初义故唯供佛。
第二愿中亦三。
初举所作行。于中经有三句为二释。一就
始修。二约终成。初中三者。先护教法。谓契
经等取应诵等。此是所护法也。书写等解能
护持行。馀经论说有十种。无性摄论云。一书
写。二供养。三转施。四听闻。五披读。六受持。
七开示。八讽诵。九思惟。十修习。今此论中且
说六种。初五自行护。后一化他护。二摄一
切诸佛等者明摄受證法。谓證三菩提自
卷十一 第 307c 页
行持也。摄此转授化他护也。三一切诸佛所
教化法等者是行法。谓修行者皆是诸佛所
教化故。彼修行时。若有障难。摄令住善。使
离障故。济令舍恶。使出难故。又未起障
难护令不生。已起障难救济令免。上来约
始释竟。复名三成就等约终成释。一明法
轮不断成就。二證三正觉成就。何故菩萨證
二乘菩提。释有二义一所證二空摄生空
故。如胜鬘经中摄受正法具足二乘世出
世法故。二为物现證。如天女云。若以声闻
法化众生我为声闻等。又法华云。知众
乐小法菩萨化二乘等。皆此义也。三修行
成就。从初发心乃至因满故云如实修行。
行成得果故云正觉成也。第二起愿。第三
分齐。并同前释可知。下诸愿中。此后二段
并更不释应知。
第三愿行体之中有四。一
明摄法处。如经一切世界等故。此是一切
应化身佛。往彼应感成道处故云一切愿
也。二明摄法时。谓彼中佛现八相时。此八
相亦有化佛具不具者。如天王如来白衣成
道则无出家。须扇多佛亦知出世。无众生
可化即入涅槃。留化佛。半劫度人。是则无
转法轮。若取化说亦得具八。馀释迦等多
亦具之。此等并约须弥山世界。若就树形
等世界总无八相。以彼未必有兜率天等。
又此八相论中但释五相。以并舍胜就劣
故须释耳。馀三不尔故不解释。以处胎必
生故不待释。出家胜俗故亦不释。转法
益生亦胜不说故不释之。释生兜率有
卷十一 第 308a 页
二问答。一以上界为问。难处来答。二以他
化等为问。生兜率众生敬心为答。释馀相
如论显之。三成摄法行。如经我于尔时等。
论释中二。一为随彼众生故。自供养佛令
他学已故云方便。此成功德行。通于八相。
二以彼如来有所说故。启请摄法。请法为
生故云方便。此成智慧行。唯约转法轮相。
此二总名助菩提法。四明其顿成。论经名
一切处一时成一时转。论释。非前后故此
名三时转者。是于一切成佛之处同时三
转故名也。亦是三请转故。
第四愿内行中
有二。初正显菩萨所行。二说以化物令心
增长。前中论摄为四。一种种者行义差别。于
中有二。先世间行。二出世间行。此二有二。
若约位分。地前为世。地上为出。若随义分
地。教行名世。證行名出。今就后义。初至
第六。于一行中修一切故名为广。二第七
地中。一切行中修一切故名大。三第八已
去。念念任运深入无量佛境故名无量。出
世者。正證真智不离法执故不可坏。离
妄念故无分别也。二体者诸波罗蜜是菩萨
行体故。三业者是诸地中所修之业故云助
道法故。四方便者巧相集成一摄一切。要
由六相方得显示。何故论中同相异相。此
名有相无相者。以于别类各带于总。名
有是同。然各互无名无。是异故不相违。二
一切菩萨下说前四行。用以化人。于中菩
萨所行牒前种种也。及诸波罗蜜牒前体
也。本行牒业及方便也。教化下正以化人。
卷十一 第 308b 页
令心得增长。
第五愿内行中有二。先明
所化众生。后明化所成益。前中论摄为六。
初粗细者显报相差别。于色中细者无想。是
无想天。在第四禅。与广果天同处。外道取
为涅槃。修无想定生于彼天。得五百劫无
心报。无佛弟子生彼天中。就无色中。前三
空名非无想。第四空名非有想。以非有粗
想故名非有想。非谓无细想故。论经名
非想非非想也。二生依止者是报之所托。四
生差别作三门。一明通局。二显宽狭。三释
文。初中化生于五趣中二全。谓地狱及天。
馀三少分。如劫初时。人畜及鬼一切化生。馀
时通别故。胎于三趣少分。谓人畜鬼。馀皆
无故。卵湿于二趣少分。谓人畜。馀悉无故。
人中湿生如顶生王等卵生如毗舍祛母生
肉卵出三十二子等。二宽狭者。以四生望
五趣。四生宽五趣狭。杂心云。为生摄趣。为
趣摄生。论自释言。生摄趣非趣摄生。何者
四生五趣不摄。论言中阴是化生。五趣不收。
此四约所依处。受生名依止。如馀三。依胎
依卵依湿化生依何。论释依业。馀三岂不
依业释。化生业胜。不依外缘。三上界净。欲
界不净。四种种身者受报别也。谓下三涂苦
上天为乐。人及修罗通于苦乐。五以自业
是受生所依故云生处也。六以名色为报。
自报体故。四蕴为名。色蕴为色。以色形可
睹当相说之。馀四是心心法。冥漠非名。不
辨故说为名。楞伽云。以名宣说无色四阴
故号为名。是谓众生也。二为何义故化者
卷十一 第 308c 页
有三。一信入教法故云教化成就。二得小
果故云断世间道。道是因义。即惑业也。世
间是报。即苦果也。三得大菩提。准此二乘
人无不皆向大菩提也。
第六愿中。初所
求行中有三。初明世界形类故。二明世界
分齐相遍故。三世界数多十方无量故。初中
二。先举所知。后随入下求能知。前中有四。
初约广狭分别。小千为狭。中千为中。大
千为广。二义类分别。初类多无数量。二义
难分别。三体不可坏。四相不可动。五事不
可说。三粗细分别。论云随何等世界意识
身者。意识是心。身色色。心粗故世界亦粗。
其细亦尔。又如法华中天人见劫尽者是粗
也。我此土常安隐者细也。四依住分别。正住
者是仰世界。倒住者是覆世界。如蜂窠等。
言平坦者无堆阜等故。言方者四方故。如
斗形。言圆者团圆故。如珠形。下明能知。随
如是世界。以智入中而明了知。二真实义
相者。如帝释妙胜殿上有宝珠为网。天珠
明净。一珠中现一切珠。一切珠亦尔。互无
障碍。世界亦然。于一处中有多世界。多世
界尘中复有多界。如是重重无障无碍。如
幻业作故者转喻显之。如世幻士作幻业
用。令于水处见火火处见水小处见大。
皆无障碍。此亦如是世界实尔。故名真实。
此是如理智中如量境界故云唯智能知也。
三无量相者。如前二相遍于十方名无量
差别。尽十方际故名入也。下明能知。皆现
前知者不取比知故。愿求此智。
第七愿
卷十一 第 309a 页
内净土七义中。经内略无自在净。以与同
体不多别故。六中初三当相明净。次一约
人显净。后二举因显果。前中初体净。次
一相净。后一用净。体中同体有二义。一同以
法性为体。是故镕融相入无碍。二一以多
为体。多以一为体故名同体。是故论经无
入字。明即是故不言入也。问与前帝网何
别。答前是世界海。约缘起通染净。互相变
现。今是国土海。就理实言。一元来是多。多
本来是一。亦非彼此相涉等。二具德庄严有
三。一神通庄严。谓神变自在。或大小相容。
或能起化宣说法故。二光明庄严。常放光
明照除黑闇破无明故。三宝相庄严。众宝
集成具胜德故。略具此三故云无量庄严。
三受用净。谓受用此土。一令成断德。烦恼
永尽故云离诸垢秽。二令成行德。净妙行
成故云具足清净。四住处众生净。诸大菩萨
悉具胜智充满其国故名净。五因净土。因
有二。一生因谓修施戒等因。当得净土果。
如维摩经说。二依因此亦二种。一以镜智净
识为土所依。二后智通慧为依。如下第十
地入佛国体性三昧现净土。今依此义故
云常有等。六果净。果有二种。一因所生果。
二示现果。谓果德自在临机示现。今依此
义故云随众生心等。
第八愿中。所求行内
有十二句。初一总。次十别。后一结。总中不
念馀乘。释同心同行。谓此愿与一切菩萨
也。同心是见理同。愿与同行是学行同前
中初五行修行同。后五德用同。前中初三自
卷十一 第 309b 页
分行。后二胜进行。前中初一福行。后二慧行。
慧行中初正證智。后是后得智。又释此三句。
如次即是戒定慧三学同也。初者起行同修
名共集善根。情无乖异名无怨嫉。二与
诸菩萨所證真如同一味故名同一境。能證
智心亦不异故名为和合。论名住寂者所
證同也。等观者能證同也。三以后得智其
诸菩萨聚会。解说论佛法故云常不相离。
下二胜进中。四利他行。若有众生应以佛
身方可受化。能随彼心现成佛故云随
其等。五自利行有二义。一解于佛果不由
他教故云于自心中等。二解知佛境菩提
通慧等法。并唯自心。非心外有。于中神力
外用。智力内照。自下明德用。六明通体。谓
神通上进不退。所作称心而成名常得随意
神通。下四明通用。论云通业得名也。于中
前三如意通。后一法智通。七一身游多刹。八
多身多处现。九得种类俱生身。十成就实
智。通达甚深不思之法。下具足菩萨行。是
总结也。
第九愿中。所求行中有二。先明不
退轮行菩萨行。后身口下明不空行菩萨行。
前中谓身等三轮。是起行所依故名为乘。成
行必然故名不退。二不空中亦二。一作业。
二利益。前中亦二。先一句总明三业不空。二
众生下别显不空。先明身业所作必定不空。
谓令见者无不得法故云众生见者等。二
明口业所作必定不空。谓口宣实教物生
真智故云闻我音等。三明意业不空。以内
心具德令物念见。心喜入法离惑除障。二
卷十一 第 309c 页
利益中二。一如药树王遍治诸苦。非独治
病故。论云对治种种苦。二如如意宝多治
贫病。兼亦通馀。经略无此句。言为得如
是者总结所求可知。
第十愿中。所求行
内有八句。初句明所成菩提。后七显菩提
作用。前中于一切世界者。谓平满遍于十方
虚空法界等一切世界。亦通树形等。非唯须
弥界。于此等处现得菩提。下明作业中。初
示正觉业。谓于一毛等者前中总说一切世
界。此中别辨一一世界。中一一毛端处示现
八相成正觉等。论经名凡夫道者。论释。是
阎浮提者。且约三乘就须弥山世界说。若
依一乘则通树形等及毛端等。以彼皆有
可化众生故。云于一毛端乃至示大涅槃
故。二说实谛业。谓随彼可化众生心。以神
通力为现佛身。以智慧力为说实法故。
云现诸如来乃至得佛道故。三證教化业。谓
观法无我者离二我故。性净涅槃者是所
显真性故示如此法。欲令众生于此法上
生信解故。又令众生知于如来證得此法。
言必可信故。云知一切法如涅槃相故。四
种种说法业。谓以一音异解者释有二义。
一约实。谓就真为一。机感为异。如一真身
应物现异。二就应复有二。一约类。或为
天众现一天音。能令馀类各别得解。对人
亦尔。馀类皆然故。经言一音说法。众生随类
各得解。二约法。或为众生说施一音。亦
令馀人解戒定等。如是一切故。经云一音
说法。众生各各随所解也。随机异解。各得
卷十一 第 310a 页
成益故。云以一音乃至欢喜。五不断佛种
业。谓菩萨所行名为佛种。得佛常起名为
不断。故云示大涅槃而不断菩萨所行故。六
法轮复住业。谓大圣灭后。令法久住。示佛
智地理行果法修多罗等。显其教法。轨则不
失。明住持如本。名为复住。故云示众生乃
至假伪。七自在业。言以大智慧者法智通
也。言神通自在者如意通也。言出生变化
者是幻通也。以转变外事故言充满法界
者。通结上三皆满法界也。又以法智照理
不住世间。馀二随事不住涅槃。总三合取
名为无住。上来别释十愿竟。
第三明摄
眷属。此十愿中一一各摄百千万阿僧祇诸
大愿。故云诸佛子乃至阿僧祇大愿也。
第
四显愿无尽有三。初举十法无尽。二以愿
反要。彼若有尽我愿乃尽。三以愿顺同彼
无尽故。愿亦无尽。此十法中略作三门。一
随事分别。随此十法一一皆无尽。对之以
显愿。如文自显。二广略分别。谓前九广散。
后一略摄。谓众生世界空界心所缘。此四是
世间转。法界涅槃起智。此三是法转。佛出世
及佛智慧。此二是智转。又释心所缘亦是智
摄。以是染智故。是故论云略说三种三转
示现各三。是故第十句略摄前九。三依论总
别分别。谓初句是总。以为化众生故众生
为总。摄馀九事在众生中意亦甚玄。应
依一乘缘起无碍。准思可见。于别中。一众
生住何处。谓世界故。二世界依何。谓空界
故。三说何法化。谓法界故。四随所化众生
卷十一 第 310b 页
安置何处。令得涅槃故。五亦令得大菩
提故云佛出世。佛出世者是远离世间成菩
提故。非谓佛应世间名为出矣。以论说
名化所置处故。六以何方便巧化。谓佛智
慧故。七云何随物心器。谓心所缘故。八复
以何法化。谓佛智所入境法即真性理。此
名起智者智依此起故。今此论主馀前二
门相显如文。不待别释。此总别相收。圆融
之义义隐在文。故今别显愿校量竟。
第二行校量中有二。先明大愿熏心令心
调畅堪能起行。二如是则成信者下摄行
成人正显所修。前中二。初决定发愿者牒
前大愿。以用熏心。二则得下正显大愿熏
心成益。十心中初句总。馀九别。总中利是增
益义。安是顺理义。又障不能动是安也。令
行增长是利也。别中一柔软者性善故。二调
顺者离恶故。三寂静者不乱故。四不放逸者
不失念故。五寂灭者不起烦恼故。六直心
者正向真理故。七和润者救护众生故。八
不恚者不舍众生故。九不浊者不杂馀心
故。自下正显所成行相。于此十行略作七
门。一显名。二辨体。三明成处。四约心行
分别相。五约二利分别。六明次第。七释文。
初显名一信佛因果净心不坏。二慈与
生乐。三悲能救苦。四施舍珍财。五无有疲
倦者策勤求法。六知诸经论书者慧达教
法。七善解世法者俗智知宜。八惭愧者轻
恶崇善。九堪受者坚固不退堪受法器。十
供养佛如说行者。顺佛兴供顺法修行。
卷十一 第 310c 页
二体性者有二。一约所依。总以后得智为
性。以依此起故。二剋别自性。初信当法为
性。慈悲以无瞋善根及不害为性。施以无
贪相应思为性。不疲倦及堪受俱以精进
为性。知经书解世法俱以慧为性。惭愧
当法为性。供养佛如说行。通论三业善表无
表为性。是故通总有十法为性。一信。二思。
三无贪。四无瞋。五不害。六勤。七慧。八惭。九
愧。十色。
三明处者。此信等行大分三位修
之。初在十信位中。即初修学。如信进念慧
等是也。二在三贤位修之。渐熟如十藏品
信藏等。亦多与此同。三至初地已上修之。
纯熟堪任胜用。以将净治诸地。今此所说
是后门也。故地论云。此信等十行尽是彰地
净法。
四约心行分别者。通论此十俱表
心。是心无非是行。别分而辨。前三是行方
便心。后七是造缘正行故。地论云此十种行
显二种胜成就。一深心成就。谓信慈悲等。二
修行成就。谓所馀七行。此与地持相似。彼
云。前三名心净。后七名行方便净。
五约
二利分别者。前七别显二利。后三通约二
利。前中信是自利行。地论云于中依自利
行。谓信能信菩萨行及诸佛法。求必能得故
依利他行。所谓悲慈安隐释悲。与乐释慈。
施以财摄他故。不疲倦者自为他起摄法
行。后二以法摄他行故。后三摄护前七。初
二护成。后一成摄。由惭愧故。护令离恶。
能令信等成无著行。由坚固力。护令住善
能令信等成。不可动。由如说行。起后信
卷十一 第 311a 页
等故名摄。离垢清净名依止行。由供养佛
亦摄起信等善根故。
六次第者。初自既證
信成佛因果。二伤悯众生处苦流转故起
大悲。三誓当救彼具得佛果之乐故起大
慈。四为欲救他自无顾恋故。一切悉施。五
为益他故。为他求彼世出世法无有疲
倦。六由求无倦證解经书。七善知经论故。
于众生上中下类善能筹量应作不应作等
故。起善解世法。八依应时分量等正行故
起惭愧。九于前所作勤无退转故起堪受
力。十以堪受力能供养佛如说行也。
第
七释文中二。先别释十行。后佛子是菩萨下
结其十名。前中十行即为十段。就初信中
二。初一句摄德成人故。云即成信者。馀句
显其信德。于中初二句总。次诸句别。后举
要下一句结。初总中言乐以信分别功德者。
于佛果功德别别深信。二信佛本所行因道
能至佛果。下别中初二句广上信因行。论云
云何菩萨信行者。信行六度等行。能得增
成佛果故。二云何次第成者。信入十地
渐得佛果殊胜功德。下明所信果德。论云此
菩提本行入者。为简前菩萨本行入故云菩
提本行入也。前则标因别果。此标果别因。
又前是能入名入。此是所入名入。此所入果
中。论摄为六种胜。由此境胜令信心亦胜
故云是故信胜也。六中前五别显。后一总结
良以此句是末。后结中结因果之内。举其
结果入此六摄故也。五中前四智德。后一
断德。前中初一寄对显胜。谓十力降魔怨。
卷十一 第 311b 页
无畏伏外道。不共过二乘故。此三句合为
一。皆悉不为魔等所坏故云不可坏。下三
当相辨德。一信真智难测故云信不思
也。二信通慧深广故云信神力等。三信种
智多门故云信如来等。下一信佛断德中。
信从断惑因缘得此涅槃果德故云信从
因等。下一句总结。以别说难尽故云举要
言也。信菩萨普行是结信因也。诸佛等结
信果也。威力是加。等取说也。
第二明慈
悲二心。于中有二。先明三观为二心方便
后即生大悲下正显所起二心行相。前中三
观即为三段。初真乐本有迷隔名离。慈由
此生。二妄苦本虚情取名具。悲由此起。三
于此得失复不了知名彼二倒众生。既尔
可悯之甚。双结悲慈。又释此三各有二
义。一但无他乐已为可悯。况复此乐本自有
之而反远离。二但令离乐已是可悯。况更
有苦。设苦是实亦甚可悯。况本虚妄而枉受
之。三彼二倒者。若虽无乐有苦。自有能
觉知力。容有反苦得乐之期。由无明倒故
体有妙乐不知悕求方。复谤云都无此事。
虚妄容苦。不知厌离方。乃甘受妄想轮回。
由此菩萨起深重慈悲。就初中作是念等
者。乘前所信故。今念法甚深。伤物不悟
故。起悲悯也。十中初一总。谓超情曰深。深
极名甚。别中一离妄计实有所取之相故。
云离相。此约遮显。二真理体寂名为法定。
恒沙德义寂名义定故云寂灭。三无二我
故云空。四无根境等故云无相。五离取舍
卷十一 第 311c 页
愿求故云无作。若约治障。论中分别者。即
是妄想能取心也。相者即是名相所取相也。
取舍者即是妄心于妄境顺处愿取。违处愿
舍。对治此三。如次三句应知故。又佛
性论此三脱门治皮肉心三障可知。又彼论
中配三无性观。次第应知。六性净不杂故
云无染。七生德无穷故云无量。八俱益自
他故云广大。九多劫方證佛果。坚固故云
难坏。第二具足诸苦中有三。初显十二缘
相。二如是下结成苦聚。三是中下明缘体
空彰有是倒。论中于前初段内前之三支
合为一分。二于三界下辨后九支及后二段。
合为一分故为二段也。就前中亦二。初一
句总。馀九句别。总中凡情迷理没于二执
故云心堕邪见。别中惑业皆名邪见。释有
二义。一是彼品故如恶趣业愚等。二如缘起
六相相即无碍。上下文中例同此释。九中初
五属无明支。次三是行支。后一是识支。前中
初三依法义妄计。后二于追求时心过故。
前中初是无明住地。迷覆法体障其慧眼。
论名蔽意。故云无明痴等。次二慢爱由痴。
迷覆因果之义。妄计内外。初一于内执我。
自高𣣋物名为憍慢。建我如幢。恒起名
常故云常立等。后一于外贪取。爱网自缠
故云堕在等。又上三句。初一痴使。二慢使。
三爱使下二追求时过。一于可得处诈善外
相生谄曲过。二于不可得处情忌在内生
嫉妒过。又妒他内报嫉他外财。由此生生
卑贱鄙陋。是妒心为因。资生不足。嫉心为
卷十一 第 312a 页
因。此释经中而作后身生处因缘也。此经
名悭嫉者。于已得生悭。可得生谄。不得
生嫉。又由悭自财故。资生不足。由嫉他
身故。身形贱陋。下三明业支。一总明三毒
造业。后二别显业相。初中于乐受生贪。苦
受生瞋。舍受生痴。舍翻前二故云彼颠倒
非迷。前二名为颠倒。由此三毒集起重业。
下别中初句内心思业。后句动身语业。前中
烦恼如风。思心如火。烦恼动心如风吹火。
此思中始也。常令炽燃思之。终也。论云于
怨恨时互相追念者。释嫌恨吹心也。欲起
报恶业者释炽燃也。二明起业者从思发
动身语业也。颠倒是烦恼。烦恼发业。业还
与彼颠倒相应。谓作恶时迭相加害者望
杀业说。第九一种明识支。以识支亦是所引
亦是能引。今取能引。以彼能持惑业种子。
令四流不断染诸善业悉成有流。四流者。
谓欲界中一切烦恼。除见及无明。名为欲
流。色无色界一切烦恼。除见及无明名有
流。三界无明名无明流。三界见名见流。流
者是流注不断义。心意识名。有通有别。别
言本识集起名心。末那审思为意。馀六了别
为识。通则俱有可知。言起种子者有二义。
一随流造业。熏在本识名起彼种。二由
无明行能引识中五果种子。令随业生名
起种子。今取后义故云起也。第二段于三
界地下辨后九支。于中论主分为三相。一
自相等者释有二门。一约分位。二约随义。
分位者。自相者谓明现在因缘体状故。同相
卷十一 第 312b 页
者谓未来因缘同现在故。理实现在亦有生
者等。未来亦有识名色等。今约分位分相
故立二相。三颠倒相者显缘体实空。显执有
是倒。二约随义者。一约从因生微细行相。
是缘起自相。二约果相显彰。缘起过患遍通
果位故云同相。犹如色法碍为自相苦无
常等为其共相。共犹同也。此亦如是。从生
名色牙即生义。次第乃至有彼老死。过患
同故。三缘实无我。妄取为倒。问同相中。二
支一向是果。一向现行。自相七支为现果为
因种。设尔何失。俱有过故。若取因种则不
应言三界地生牙。若取现果则彼前四不
异生等。后三复非所生果摄。答此等并是
现生果位。却谈因名以显自相。就自相七
支内。此中和合者。是论中共生义。亦是不
离义。论分为三。一报相名色共阿梨耶识
生者。谓名色支中有义通摄一切名言种子。
阿梨耶即识支。通有三义。一依杂集论第
四。以业种为识支故。属能引识种入名
支摄。是故此文前三支一处释者。以俱是能
引故。为四流等润彼业种及五果种。转为
有故。令其生果。是故前言起心意识种子。
由起彼种子。令三界地生苦报牙。二以
本识种为识支故。唯识第八云。此中识种谓
本识因。是故此中识种及名色等种为前。惑
业引润力故。起此种子令生苦果。三现行
第八亦是识支。唯识第三引经證彼第八是
识支故。是故此中因相云名色。不离本识
故。谓此共识所生名色生已依于现行第
卷十一 第 312c 页
八。为彼执持故名因相。理实此中识等五种
由前熏发同时而生。但依当来现起分位有
次第故说为前后。是故名为彼果次第相
也。爱取有三虽非所生。然正生时具有此
故。唯识论说生引同时。是此义也。问此三相
与摄论中本识三相何别。谓彼云一自相谓
本识自体。二因相谓种子识。三果相谓异熟
识。答此中三相与彼不同。彼中一本识从
种生边名为果。能持种边说为因。此二
无二名自相。今此明本识与能依和合名
为报相。二显能依无体。依于所依故说此
识名为因相三能依相尽。唯所依转。转入
彼位名为果。亦以本识转为此果。是故
渐略馀相皆尽。唯有识在。此上约始教。若
约终教即此本识是如来藏。初即与染和合
次即染法依真。后乃染不异真故唯真转。
二如是因缘下结苦聚也。是中无我下显颠
倒相。并如论释可知。第三凡夫可悯下明
彼二颠倒。谓失乐不知。得苦不觉。第二菩
萨于此下正起悲慈。先见苦生悲。后令得
最上乐故生慈。此二皆与后智俱故皆名
智慧也。
第四施行中三。初总。次别。后结。
初总中句别有五。一牒前慈悲。二深心住
地。三于物不惜。四重佛妙智。五尽舍一
切为求彼智故。论云求佛无上大妙智故。
二与金下别辨。九句。前八外财。后一内报。
外中金等是贮积。馀是所用。此二中不摄内
报。通九为二喜。一金等摄益令物生喜
名藏摄喜馀八利身名利益喜。亦摄内
卷十一 第 313a 页
报。一严饰。二代步。三代苦。四自在。五戏乐。
六眷属。七悭著者物未必上。但悏己情名
所爱著。八称意。并如文可知。
第五无疲
倦行中三。初牒前起后。二勤求下正显不
倦之行。谓前用财施摄之未具。更为求法
转成大益。世间胜事亦堪益生。是故世事
亦是所求。三是故下结成行相。
第六知经
书行中略无牒前。正显及结可知。
第七
世智中初牒前。二善能下正显行相。中论云
随自己力者量己智力也。随彼能受者量众
生堪闻也。于自于他有宜应作。无宜不
作。如论中说者如瑜伽菩萨地菩提分品具
显此义言上中下众生者谓胜中劣众生
也。随其所应随其所宜而利益故。三是故
下结。
第八惭愧中。初牒前起后。二即知时
下正显行相。谓虽得世智能为利益众生。
然于或刹那时或昼夜时或所作成就时。每
自斟量。不令自心随逐世法。常生惭愧。
不失自行故云习自他利道也。
第九堪
受中。论名坚固力。谓是精进于上八行遍
能策进故云如是功德。即信等也。然精勤有
二。一自分成处无退舍。二胜进分中修不
息坚。心辨此名堪受力。
第十供养修行
中。利供是财。行供是法。即上二事可知。上来
别释十行竟。下结位显名中。初结位。此是
当地离障所显地之净法故云起如是净地
法。前安住中亦名净地法者。彼是能治净行
此是障净之处。二显名可知。行校量竟。
第三果校量中。四果之义略作十门。一释名。
卷十一 第 313b 页
二体性。三属因。四摄果。五分齐。六通局。七
同异。八行相。九次第。十释文。
初名者调柔
有二义。一约能调。谓供养摄化及回向等。能
鍊信等名曰调柔。地满足故称之为果。
此则调柔之果。依主释。二约所调。谓信等
十行。为供养等所调鍊故令离垢清净故
名调柔。调柔即果。持业释也。二发趣果者。谓
亦二义。一发于前地趣向后地。行相差别名
为发趣。地满明解名之为果。此从境为名。
二在于此地满处发正慧解。求趣解知后
后地中所有义相名为发趣。发趣慧解即是
果故。三摄报果者亦二义。一王位之身酬因
名报。从于此地胜福所生故名为摄。此则
因力果相为名。二胜生之身业感名报。属
此地收故名为摄。摄报即果故以为名。四
愿智果者亦二义。一内證愿成。通慧外用。体
用合举故名愿智。此在地满故称为果。二
以愿力助智令业用无边故以为名。
二
体性。初果以信悲愿相应智为性。以信兴
供悲化众生回向愿求。谓初地后得与此
三行相应断彼粗重名调柔故。二以欲勤
慧三法为性。谓胜进道中寻师求法勤无
懈惓。正慧明解名发趣故。三以报五蕴为
性。四如名以愿智为性。又初是行。二是
解。三是报体。四是业用。
三属因者有二。一
别。二通。别论调柔是前安住地分及行校量
家果。二发趣是前释名分家果。以彼念当
得中解诸地等。此处显故。三摄报是前初住
地家果。以此王身是依何身。果此中常不离
卷十一 第 313c 页
念佛等。是为何义果。此中于一切众生为
首为胜等。是以何因果。此中能动百世界
等。是有何相果。四愿智是前愿校量家果。
二通论四果遍属此地可知。
四摄果者。此
四中几是等流果及离系果。谓初二。几是异
熟果及事用果。谓第三。几唯事用果。谓第四。
几作增上果。谓一切。
五分齐者。初二是其
行修方便。后二明其行报纯熟前二唯在地
满之处后二该于当地始终。谓从初住地
乃至地满所受王身名为摄报。所有业用说
为愿智。
六通局者。发趣一种文局初地。
义通十地。其馀三果义局初地。文通十地。
何以得知发趣义通。释以后地地行既渐增
解亦明故。若尔解行何故不齐。释解可悬
解。行无悬修。故不类也。等是悬解何故唯
在初地释。以是初首故。又是见道可悬见
故。三果文通。何故义局。释以地地皆有。是
故文通。各各属当地。是故义局。
七同异
者。前之三果诸地有异。愿智一果诸地齐同。
所以尔者良以诸地相别难分故。以前三
显其优劣。实德须论故。明愿智。彰地平等。
又前约三乘显地差别。后约一乘明地齐
等。谓以一地即一切地一切地即一地是此
义也。
八行相者通论四果。各通二利。别
显其相。发趣自利。馀三具二。
九次第者何
故于先说此调柔。以前说信等十行。今此
转更鍊使精妙。义便先彰。既当地行熟必
趣后地。次明发趣。问若尔何故瑜伽住品。
先明发趣。后说调柔。答此是本经彼论引
卷十一 第 314a 页
此。计应不别。然论主回之随别义意义。意
云何彼论意说当地修行。信等满则便推求
后诸地事。是故先明发趣然后方说当地
鍊行。故后辨调柔。此约说时以明次第。
今此本经中约行时说。是先调柔行后求
上进。亦可法实随说皆得。三前二行解细故
先说。摄报是粗。是故后显。若尔愿智非粗。
何乃最后释。前三俱是差别果故。同在先论。
愿智是其无差别果。是故后说。前中行细。解
次。报事最粗。以为先后也。
十释文者。文中
四果即为四段。初中三。谓法喻合法中四。初
见佛是能练行缘。二心大下明所练行体。
三多以下显别地行相。四是菩萨随所下明
所鍊净。初中此名少见。论名多见。并是总
言。非是数。数法长引声读其义相似。以胜
通力飞往他方。见佛色身及闻正法。即他
受用身也。又以内正愿不动一处。见法身
遍满义等。又依瑜伽住品。正愿得生受用
土中。常见佛。地论通力愿力。即是瑜伽二因
缘见佛也。此中一愿二力亦同彼论故云以
愿力故。下明所见广多。约数渐增。论名方
便示现多佛等故。二行体中成三种行。一供
养佛僧行。三供如论。二以是下回向菩提
行。三是菩萨下教化众生行。三别地行中。论
有二行。二摄利他。檀度自利。此略无檀度
者。以二摄中施是财施爱语是法施无畏通
二处。是故二摄以摄具檀行故不重显。
四是菩萨下明所鍊净。于中初牒前供佛
化生。二行为能鍊也。行净地法是信等行。
卷十一 第 314b 页
是所练行也。如是功德牒所练信等。回向
种智牒前回向。亦是能鍊鍊此所鍊。令
出障成用。谓前地满时已得清净。今此更
净故云转益明显。此出障也。言堪任有用
者调柔德成堪为胜用。第二喻中金师喻菩
萨。金喻信等行。火喻所见佛。数数入火喻
供养等三行。此名随火力。是论数入也。调
柔等喻所鍊净。问馀经论说。佛性犹如在
矿之金。鍊出令显。此中复说。信等如金。
此有何别义。答佛性有二。一理性。二行性。
此二地前为障所缠。如金在矿。一大僧祇
勤修资粮。及加行力发本行性。生得初地
初无流智及显理性。一遍满义如金出矿。
此中信等是行性所发初无流法。又如彼金
新出沙矿更须火练令其清净。地法亦尔。
初一刹那所生无漏唯行性力。第二念去更重
新熏增益转盛。况今至此地满果位烧鍊
纯熟所况如是。馀文可知。
第二发趣果中
有二。初正明发趣行。后是名下总结地相。
前中有四。一法。二喻。三合。四结。法中亦四。
一问。二知。三行。四到。问中三。先别问初地。
次别问二地。后总问馀地。于中相貌者。谓
立障立治阶别十地以为地相。以对地体
说为相耳。言行者论中名得。即是出世无
分别智證得所證真如。言果者依因本智
力得有后得智。然此后得通缘俗故名世
间。无分别智故亦是出世。是故论名世出
世智。又此三中初是无间道。与惑相翻。二是
解脱道證彼无为。三是胜进道后智进修。何
卷十一 第 314c 页
故不说加行者以地前加行非地摄故。地
上加行胜进收故。此三并是诸地所修。言成
地法者信等十行是诸地所行。能成满地故
须问此二种法也。是菩萨善知下明第二
知。于中十一句作三门。一散为十一。二摄
为五。三行体唯三。初十一者初即对治十
障故。梁论第十云。地是对治义。二成坏者揽
行成位集故名成。诸行各住散故名坏。三
行果者诸地正證及后得智。四分别得者诸
地所證法界各别。又分别得相有四种。如
摄论。五清净行者。诸地后得离染行成。六从
一地至一地行者依前起后。地背舍相。七
处非处者所断二执名为非处。所證二空名
为住处。八转住处者自地行满不滞住故。
九胜进者胜进趣求后地住故。十不退者
念念趣后不退息故。十一菩萨净地入如来
智者。善知因圆必剋果故。二论摄为五。初
二名观方便者。一观障对治。二观地成坏。
初约所断显观。后约所知明观。次三名
得方便者得之言證。一始證。二正證。三證
满。次三名增上方便者。修进后位名为增
上修。不顿成。初中后别故有三句也。次二
名不退方便者。一胜求。二不息故云不退。
末后一句名尽至方便者。菩萨位穷名尽。
至佛果位名至。此五皆善巧而成同名方
便。三摄为三者。谓此五种不离诸相得果。
初一是相。次一名得。第三是果。第四显前
三种进修不退。第五明三因穷入果。是故唯
三也。诸佛子下。第三能行中。既喜知已虽未
卷十一 第 315a 页
发初处。然去心决绝。必定能行故云乃至
无有障碍。言得诸地下。第四明能至中。以
必定能至后菩萨地及佛智地故云得诸地
乃至佛慧光明。第二喻中亦四。商主喻菩萨。
将人喻利他。初问中向于道路行处。宿处
皆有利害。并须问也。二未发初下。喻知
前问行路不问宿处。今知宿时不论行
处。文绮互。又前处此时。文互显耳。三能以智
下喻能行。既能善知行处宿处行时宿时各
有利害。是以筹量辨诸资具。避害就利。令
达所至。凡论导师要具此二故。论云。一
不迷道方便。二资具利益方便此之谓也。故
云乃至正导众人也。四得至大城下喻能到
可知。第三合中初问及知通合二。尔时下
别令能行。三乃至令住下别合能到。第四
是故下结彼勤行可知。上来别辨。诸佛子
下第三总结略说。
第三摄报果中二。先明
在家果。二若欲舍家下明出家果。前中亦二。
先明上胜身显其报胜。二能以大施下明上
胜果显其行胜。又亦前是异熟果。后是等流
果。前中问此王身是实是应。答若约初教。
未离分段应是实报。然其所受非唯此身
故云多作。不言纯也。以生净土受彼身
故。又是应化。以有妻子非实身故。若约
终教。初地已上舍分段故。变易微细非此
身故。安立十王。为别十地。非谓十地如
实为王。如璎珞经。地前信等四位。如次已
作铁铜银金四轮王故。岂可十信已作阎
浮王。今至初地还作彼王。故知前寄四王
卷十一 第 315b 页
以别四位。今寄十王以别十地。故不相违。
二上胜果。谓依王报起胜行也。施中二。初
自分行。二常生是心下明胜进愿。前中初随
有摄生行。二是诸福下明智念无染行。又
前正成利他。后不失自利。前中二。初以施
行调物。于中二。初巧施调悭。二常施恒摄。
二所作下四摄摄生令其入道。二自利中论
摄为四。初三名上念。念三宝故。次一名同
法念。念诸同行菩萨故。此一两向用。以经
中略无念僧故。次二名功德念。念自他行
是所行道也。自体是波罗蜜也。转胜是十地
也。下四名求义念。念佛力等。是所求境义。
又是大义利。又此等并随有摄生时不起
妄念故云念也。如论云。如是诸念于事中
行已者正明随有摄生时也。言成大恭敬除
妄想者明不失自行。谓上念三宝故成大
敬念。行离障故云除妄也。下论重释。约施
中离三轮及所求菩提。二约四摄等云如
是作业中等。皆离四事可知。第二胜进愿
中。初六自德。后五摄他。前中为首唯总。妙
等唯别。胜大二种。亦总亦别。后五非总非
别。此经略无微妙。就后五中。初一导以阿
含。后四皆證。一成断德。后三成智德。智德
初教令得出世名师。二令学位穷满名尊。
三令得佛果位种智。并如论释可知。第二
出家果三。初出家方便。二于佛法中下正
明出家。三须臾下明出家所得。所得中二。
初得三昧胜自在力。以是用本故。如经得
百三昧。二依三昧所作胜。于中有十。初见
卷十一 第 315c 页
百佛者。谓于十方各见十种他受用身。于
彼佛所听法习智故。又瑜伽住品云。以净
天眼能于种种诸佛国土见百如来。二知
佛力者。于佛神力所加诸说法菩萨所闻
法习智故。瑜伽云。变化住持菩萨住持皆能
解了。上二自利行。三能动者。神力遥化。令
生信故。后三身往授道。四飞过者。往至能
入故。五能照者。正见彼世界故。又是身光
照普令他见故。六能化等者。正教化故。上
四利他行。七住寿者。五种生中摄取胜生故
瑜伽云。若欲留命能住百劫。八知过未等
者。为化众生作离恶为首故。是故说彼
过未善恶业道。用以教化诸众生也。九善入
者。为欲增自智慧故。于蕴界处等种种法
门能正思惟简择义理。十变身等者。速疾变
身以为百故作多利益者各百菩萨为眷
属故。以百身起彼利他之行。速益万众故
名作多利益速疾行故。然初地已上入佛
境界。所化无量非局限此。但为寄数别于
十地。辨斯百耳。下二地等明千等数。皆准
此知。
第四愿智果中。若以愿力者内證正愿久积
成也。自在者智力作用也。以愿自在。诸所
示现。过前百数无量无边。纵百千亿那由
他劫计不可知。问论经所示现中有十一
事。何故此中总不显耶。答大都与前百数所
示十一种法不多别。故不重辨。少有不同。
如论显之。长行散说竟。第二偈颂中有四
十五颂半。分为三。初二十二颂说分。次二十
卷十一 第 316a 页
一颂半颂校量胜分。后二颂结说。前中分
十。初二颂依何身。二有四颂为何义。三有
二颂以何因。四有三颂有何相。五有二颂
半颂释名分中多欢喜。六有一颂念当得。
七有二颂念现得。八有一颂半颂安住中
信心成就。九有一颂修行成就。十有三
颂回向成就。上来十门颂前百句正地竟。
下颂校量胜分。于中六。初五颂半颂十大
愿及十尽句。二有六颂颂行校量信等十
行可知。三有二颂调柔果四有二颂发
趣果。五有五颂半颂摄报果。六有半颂愿
智果。末后二颂结说分齐。初地竟。
第二地中七门同前。
初释名者。依唯识第
九。具净尸罗远离微细犯戒垢故。十住论
云。行十善道离诸垢故。摄大乘云。由极远
离犯戒垢。世亲释云。性戒成就非如初地
思择护戒。无性亦同。瑜伽深密并同此说
地论释名如前本分。
二来意有三。一地论
云。如是已證正位。依出世间道因清净戒。
说第二菩萨离垢地。解云。已證正位是前初
地。依此出世修三学行。戒最居先。故此来
也。二前地创證真如。犹有微细误犯戒障。
不能性自不待思择护持净戒。故有此地
成斯戒行。三前施此戒。义次第故。
三所离
障者。依十地论。名邪行于众生身等障。梁
摄论第十云。依身等。诸众生起邪行无明。
唯识第九云。二邪行障。谓所知障中俱生一
分。及所起误犯三业。彼障二地极净尸罗。入
二地时。便能永断。由斯二地说断二愚及
卷十一 第 316b 页
彼粗重。一微细误犯愚。即是此中俱生一分。
二种种业趣愚。即彼所起误犯三业。或唯起
业。不了业愚。解云此二愚中。初是能发。后
是所发。问所知障不能发业。亦非润生。如
何此中能发三业。答唯识第一生烦恼发
犯戒业。通所知障。此约误犯故不相违。又
此二愚。一是能发业愚。二是不了业愚。若依
此释二愚皆用无明为性。深密经瑜伽论
皆同可知。又唯此地中总除五法。一所知
障一分。二彼所发业。三彼障粗重。四及烦恼
粗重。以十地修位虽不断烦恼障然必伏
彼断其粗重。五及离报障相应心所离缚
不生。准前知之。此上约始教。若依终教。
如梁摄论等。其烦恼种初地永尽唯有彼
习。其所知障一分粗者亦初地尽。馀分及习
于诸地中各别正断二无明为缘劣无流
业。三所感变易方便生死报并是所离。准前
知之。
四所證者依唯识第十證真如最胜
义。谓是真如具无边德。于一切法最为胜
故。无性摄论第七云。第二地中由最胜义
者。谓此空理一切法。中最为殊胜。如说离
欲最为殊胜。了知此义。得入二地。
五所
成者。谓成就戒度。具足三聚及十善行。又
如论。具足八清净等。
六所得者梁论
云。若通达法界最胜功德得一切众生最
胜无上菩提果。此约当得。若约现得二
界同前。
七释文有三。初偈颂赞请分。二
正说本地分。三以偈重颂分。初中五颂分二。
初三明大众庆闻前地。一闻法心喜。二身
卷十一 第 316c 页
业散华。三语业赞叹。后二解脱月正请后
地。一知众心。二正为请。
第二正说分中论
分为二。初发起净。后自体净。地果同前更
不解释。亦不科出。谓正地三聚无误犯垢
名自体净。直心趣彼名发起净。论云依清
净戒直心者。谓依此直心持戒纯熟名清
净也。性戒成就至自然行者。依直心戒净
成就正地性戒。不待思择。性自持戒故云
自然行也。又中三。初结前标后。二正显十
心。三结行入位。就正显中。直心是总。别中
十心内。初六律仪戒。次二摄善戒。后二摄生
戒。前中一不恼他故名柔软。自有人虽直
心持戒然心刚犷共住恼他。今此反彼故
名共喜乐等也。二自不起恼故名调和。谓
于违顺任运持戒不为惑牵故名自在力
等。又不为戒取烦恼所杂故也。三能受他
恼故名堪受。论中无此。四能除细恶名不
放逸。谓善护诸根不令误犯。误犯尚离。况
有故犯。此与正地何别。释此作意不误。正
地性自不误。五不恃己戒自高轻彼故名
寂灭。又释得戒实相。心无所执故不自高。
名为寂灭。六遇难坚持不坏名真。谓无有
难持之戒。而不能忍苦持之。如世真金烧
打磨等终不改变。又释此亦属摄善法戒。瑜
伽住品云。六者于诸妙善菩提分法常勤修
习。意乐下二明摄善戒。七修善无厌。不杂
懈怠故名不杂。论中所得功德不生厌足
者总标意也。依净戒者。依前离戒。更求
等者。进修摄善故名胜戒。下论云摄善法
卷十一 第 317a 页
戒净者。于离戒净为上故此名胜也。乐寂
静者增长此心故。瑜伽云。七者即于复修
为随顺故。乐处远离意乐也。八修善求佛。
不愿人天故名不贪。下二摄生戒。九悲心
益生故名为胜。谓愿常在世。摄化众生名
为不断三有之愿。此是大悲不住涅槃。瑜
伽云。远离下乘趣證大乘意乐也。十智心
无染故名为大。谓虽随顺诸有摄生。而其
内心常不染世。此是大智不住世间。瑜伽
云。欲一切有情义利意乐。又瑜伽中于前
地未起此十心意乐。此经二地初亦相似
也。言以是十心入第二地者结行入位也。
瑜伽云。即由如是十种意乐。成上品故。极
圆满故。是诸菩萨入證第二增上戒住同于
此也。
第二自体净中。论主分为三聚。此三
聚戒义略作十门分别。如别说。文中初明
离戒净。以离杀等故亦名正受戒净。亦名
律仪戒。二从作是思惟一切众生堕恶道下
明摄善法戒。三从此十不善业道上者地狱
下明摄众生戒。就初中有三。初总明此地
性戒成就。二舍弃下别显远离十恶业等。三
菩萨如是下总结常行。初中住离垢地自然
远离者。正明性戒成就。不待思择。方离杀
等故云自然离也。于此十恶乃至微细。亦
皆远离故云离一切杀生等也。瑜伽住品云。
于此住中性戒具足。极少邪恶业道所摄诸
恶犯戒尚不现行。况中上品也。又远离杀
等。汎论有四。一但防三业粗过。如凡夫戒
行。二止甚细犯。如三贤菩萨。上二约现行。
卷十一 第 317b 页
三除种子。谓初地。四误犯亦离。即此地。上
约初教辨。又有四种。一防现起。二除种
子。三灭习气。四显性净。后二是此地。为性
净难彰。寄除杀等以显彼净。上约终教辨。
又为地体超绝相实难分。寄显地别。非即
是地。若不尔者。岂可地前回向等位行相极
深。今至地上方离杀等。故知寄显地相差
别。后禅支等当知亦尔。上约圆教辨。
二
别释文中。离十恶即为十段。初离杀中别
辨内三。初因离者离杀因故。此有二种。外
具名受畜因。谓刀斫杖打馀咒药等。但是能
杀之具。皆悉远离。梵网经名离杀缘也。二
内起贪等名起因。实具三毒。何故论中但
举贪瞋。释痴心邪求祠祀杀生。为难遣故。
非谓不离。是故对治离中别明此离。问贪
瞋俱足起因何故文中。离瞋处言无瞋离
贪处不言无贪。但言有惭愧耶。答杀业道
中瞋为究竟故。杂集论第七云。杀生业道贪
瞋痴为方便。由瞋究竟。如杀生。粗恶语。瞋
恚业道亦尔。杀生谓为皮肉等是贪。为除
怨等是瞋。为祠祀等是痴。离无慈悲必不
杀害他有情故。是故由瞋乃究竟也。言有
惭愧者。谓贪利杀生没命无耻。反此有
愧故无贪也。梵网经中名离杀因。二言于
一切下明对治离。谓内起慈悲对治杀事。
何容得有杀法成就。梵网经中名离杀法。
此中对治即离名。对治离不同因离等。治行
有二。一授与世出世乐因。二与彼二乐果。
此中悲心是论安隐心也。言常求乐事者通
卷十一 第 317c 页
结因果之乐也。三果行离者正离杀业。揽
因成杀故名为果。离此所作故名果离。有
二。细约心念恼尚不曾有。况粗约身害。
是即亡言。论中粗内五缘成杀。杂集第七
云。亦有五缘。一事者谓有情数。二意乐者谓
此想及必害意。三方便者谓为害故加刀杖
等。四烦恼者谓贪等五究竟者谓彼众生由
方便故。或无间死。或后时死。地论五中略
无烦恼。杂集五中略无有他以简自害。二
论合释通具七缘。一他简自故。二众生简
非情故。三众生想简迷心故。四杀心简错
误故。五兴方便加刀杖故。六起贪等简
慈救故。以菩萨为救重罪杀不犯故。七究
竟命断故。阙缘辨罪。思准可知。下诸戒中
皆具此缘。亦准之。离杀生竟。
第二离盗中
亦三。初因离中准杀应有二因。资生不足
是外因。贪等为内因。何故不说内因。释以
同前故不重说也。又释内怀知足为离
盗因。又初地上得无尽财故说资生常足
也。二对治离者于自资财当能舍施令当
来大财报果不坏故。论经名不坏他财。谓他
世财也。此经略无此句。三果行离者亦二。细
谓草叶。粗谓资具。杀淫二业于他众生正报
处起。细约心念粗就身事。资约外财物
有微粗以分轻重。论经五缘此中略无三
四。馀如论显。
第三离邪淫中亦三。初因离
者自足妻色故。以初二三地相同世间故。
寄同凡夫故云足妻也。又释此地摄报寄
作轮王故有妻色。又释梵行有馀故云自
卷十一 第 318a 页
足也。二对治离者现在梵行净故。不求未
来妻色故云不求他妻。此经略无此句。三
果行离中亦二。初微细约心故云不生一念
也。二粗重约身。身中邪有三种。释有二门。
一约粗。二就细。粗中初不正有五。一他女。
二他妻。三己亲。四姓护。谓上族非下姓所配
等。五标护。谓己许他。他已下信。为标诫
所护。此并如地论智论第十五云。若女人
父母兄弟姊妹夫主儿子世间法王法守护。
若犯者名邪淫。二非时有三。一者智论名梵
行护有二。一出家。二一日戒。又自妻受八
戒时。二有孕子时妇人厌本所习。又为伤
胎。三乳儿时淫其乳竭故。皆是邪淫。三非
处。谓非道有二处。可知。二约细显中。不正
者非己妻妾。菩萨不自受畜妻妾故常不
邪淫。二非时者谓修戒时。菩萨无时不修
戒故究竟不淫。三非处者是过粗鄙。永断不
为。若细辨邪正二淫俱不可得。上三身业戒
竟。
第四离妄语中。初句总。后别。别中二。初
对治离。二果行离。以对治离即是因离如
初杀中因有二。谓内外。后盗淫中单举外因。
谓资财不足及妻色不足。其内因贪等。更
不重举。今妄语中既无外因。内复无别故。
论云无外事复无异因故。是故诳他之思
心是妄语因。离此即实语。成实语即是谓
离故不别说对治三中初常实语者不违
自心。随想语故。二谛语者审谛思量如事而
语故。三随时语者离过语也。自有发语心事
俱实而言不合时自恼恼他。菩萨不尔。善
卷十一 第 318b 页
知时语也。二果行离中亦二。举细况粗可
知论中覆见忍见者。依大婆娑论。覆相妄语
名为覆见。覆心妄语名为忍见。谓本见前
事实生见想。诳言不见。此覆己所见。名
为覆见。又实不见前事妄生见想。诳言不
见。于事虽实。于见有违故名忍见。此忍
己见故。
第五离两舌中。新翻名离间语。
言无破坏心者是对治离。以破坏两头是
所治故。于斗诤下明果行离有二。一细心
中忆持其事。二粗身往异处说。论云此二
种明者。谓于两头各诈现为明。此由成
于两舌故如野干诈亲师子及虎破其两
处等。又云此闻不向彼说此坏故者。此明
举经显离也。谓惧彼前人闻此语已于此
人所起恼坏事。是故不说。又释恐彼人于
此人所和合心坏。是故不说。彼闻亦尔。馀
如论说。
第六离恶口。亦名离粗恶语。论
中初果行离。正离粗恶之语。论经中有十六
语。此中有四语。一粗犷者是损他语。能令
他瞋故。二苦者是苦他语也。三恶者是鄙恶
语。四自坏坏他者。已有同意乐事。自身失
坏令他失坏故。馀语如论。二对治离。谓润
益语等有十二语。此经略无。如论具显。
第七离无义语。亦名离绮语。亦名离杂秽
语。初对治离中。论经九句。此中有五。于中
初二教化语。化令生信故。言常自护者。言
合理不令失故。言应作不应作者。显不
失之相。谓若见在不善众生。令舍不善安
住善法。彼时教化成利益故。方始语故。故
卷十一 第 318c 页
云知时语。次一名教授语。教令起行故。论
中依展转等者。谓互相策励修胜行时。说
义说法故。名利益语也。次一名教诫语诫
令止恶故。论中展转举等者。互相举罪令
忏悔时。及有诤事。令殄灭时。作如法语
及阿含语故云顺法语也。后一名摄受语。
谓说法摄受众生。令修行时。如威仪住而
发语故名筹量语也。二果行离中。戏笑是
细故作。是粗二俱离也。馀如论辨。
第八离
贪下三明离意业恶。皆但有对治离。无馀
二离可知。论中不贪有三种。一事财属他
事此有二。谓已摄者财事现在摄想者。物虽
不在遥有所属。彼有护想。此二名为若物
属他也。二体谓财体也。此亦二。谓金等但是
所用不堪吃著。衣食有资身用。此二是所
贪之境故云他所摄用也。三差别谓贪有下
中上三种故。谓初起希望。二愿得属己。三
起夺取意。离此三贪故云不作是念我当
取之。
第九离瞋中。论经内有三。初摄治。
二离障。三起行。此经略无后二。就摄治中。
论有六心。为五众生。此唯四心。一于怨起
慈。二贫苦起悲。三于著乐众生起润益心。
以法津润。令离放逸故。四发菩提心。劳倦
众生起爱念心而作利益故。又论云此慈
心等有六种障者。明前六心有此六障。此
非分别者非二三等障同障一治。亦非二
三治同治一障。不可如此分别故云非
分别也。亦非一一各别相对。但是通障及通
治也。六中一约怨生长。是瞋力耳。二约亲
卷十一 第 319a 页
不生等。是恨力。三约自善不生等。是垢力。
四约不善生长。是害力。五约他不爱事等。
是妄想力。六约爱事不生等。是妒力矣。故
云文句次第说也。无量恶行根本释等字
也。馀如论可知。
第十离邪见。论中七种见
作二门。一约行。二约人。约行中。初一离
邪离小乘故。次三解邪。颠倒见故。一邪
见。二戒取。三见取。次二行邪。藏非诈善故。
一藏非。二诈善。后一信邪。信世间故。对
治此七名离邪见。二约人中。初四是梵行
求众生。一是同法小乘。后三邪见外道。次二
是欲求众生。后一是有求众生。今此经略无
异乘及戒取见。馀五中深信罪福是不奸欺。
馀如论辨可知。言菩萨如是常护善道者
第三总结行成也。初离戒竟。
第二摄善法
戒中有四。一智。二愿。三观。四行。初言作是
思惟众生堕恶道者由十不善者。此是智有
其三义。一何所知。知众生苦因果。二何因
知。因前自离十恶。即念众生不能离恶。三
何故知。知物有恶自行善业为欲化他。
是大悲故。论中乘恶等者释道也。亦名趣苦
身苦处。释恶也。常堕者释堕也。上释苦果
下释苦因。谓十不善业摄到一切恶果数
故。论中以数摄经中十也。恶摄不善。果
摄三涂。到摄其业以业能到果处故。受
解集义。谓集果名集。纳果名受。义相似
故。行解因义。谓生果名因。趣果称行。义相
似。故第二我当自住下明愿中亦三义。一何
所愿。愿自住善亦令他住。二何因愿。因前
卷十一 第 319b 页
知生由业堕恶。三何故愿。以大悲心不舍
离故。故自行皆为众生。文中二。初总举愿
事。二何以故下徵责释成可知。摄论颂。
第三又深思惟下明观。谓通观十善有其五
重。义亦有三。一何所观。通观障。所治十恶
能治五重。二何因观。因前愿自住善亦令
他住。若不识善知何所住。三何故观。观善
为欲摄起行故。文中有二。初思惟十不善
堕恶道。是所治障也。二行十善下明五重十
善。是能治行也。问此中十善与上律仪戒十
善何别。答前望止恶今约作善。止作不同
故分二位。问十善翻十恶。十恶既唯一十善
何得有五重。答计翻不善亦应是一。但以
善随无智故名世间随智胜劣故有出世
间之四位。问善既五重。所翻十恶亦应有
五。何者谓人天十善翻恶道十恶。声闻十善
翻人天十恶。乃至如来十善翻菩萨十恶。应
如是耶。答不尔。翻善之恶违理损物。不善
相粗不通上位。故唯有一反恶之善顺理
益物。福随于智通于上位故有五种。是故
五位所离恶齐故唯一种。所成善异故有五
重。此即止同而作别也。是故此地是菩萨十
善。尚非二乘。况同凡位。若约寄言亦摄凡
位。问不善业粗不通上位。不得约上说
有五重。不善望下。未知亦有阶降以不。
答约心约境亦有五种。一极重如如来秘密
藏经云。如父得缘觉道子断父命。是杀生
中重。馀如上说。二稍重如杀人等。如戒经
说。三重如杀畜等。如此中说。四轻如秘密
卷十一 第 319c 页
藏经。后复次说五无罪。如菩萨戒说为救
生多命及救无间业而断彼命不犯等也。
并具如前十不善章说。五重之中。初人天可
知。二声闻内。论云实相观者总观十恶及人
天十善。具四谛故名实相也。下别显二门
四谛观。如论可知。与此四谛观智和合修
声闻行。论中智慧同观。修行无分别者有二
义。一约境。于前善恶二种四谛同观齐修
无别异故名无分别。二约智。谓此声闻观
谛之智。与十善道和合故名同观同行无
分别也。上来总句对下彰胜。下别有五句。
对上显劣。论中五内。初三明劣菩萨。后二
对劣缘觉。五中初因集有二义。一性因。二
习因。今此论中且举习因。谓过去所习狭劣
善根。依之集起今所成行故因集。亦是集
成种性。名曰因集。如经若心劣等可知。馀
四论文自显可知。第三缘觉十善中二。初总。
二不从他下别显有三。初不从他闻。自然
得知者。地论名自觉义。谓不假佛说及菩
萨故。瑜伽第三十四。独觉地中明独觉种姓
有三相。中第三相云。本性独觉先未證得
彼菩提时。有中根种性是慢行类。由是因
缘深心悕愿。无师无敌而證菩提。二不能
具足大悲方便者。地论是不能说法义。谓
不起心说法者释不具大悲也。不堪说
法故者释不具方便也。瑜伽名薄悲种性。
由是因缘。于说正法利有情事。心不爱
乐。于少思务。寂静住中深心爱乐。三言而
能深入乃至辟支佛乘者。地论名观小境界
卷十一 第 320a 页
义。谓观微细因缘境行故。此中小境有二
义。一约十二缘。但有苦集二法故名小。二
是缘生深细名小。今取后义。瑜伽云有薄尘
种性。由此因缘。于愦闹处心不爱乐等。
瑜伽中五相。一种性二道。三习。四住。五行。
广释如彼。地论云。因集畏苦舍众生等者。
明与声闻辨同异。谓声闻五相中。三同二
异。二异者此不依师故。依止胜。能观深细
因缘法故。观胜。问此不能说法与舍众生
何别。答声闻亦有能说辩力。为无大悲。舍
生趣寂。今独觉亦无说力。瑜伽云或济度
他下劣愚昧。以身济度不以语言。何以故。
唯现身相为彼说法不发言故。示现种种
神通境界。乃至为令心诽谤者生归向故。
然此有二类。一成独觉者名麟角喻。二成
独胜者名部行喻。馀如瑜伽说。第四菩萨
十善中。地论四内。初一行因。次二行相。后一
行位。初言行是十善乃至无量无边者。此是
因集。谓宿习善根依之起行。论中三义。释
一依一切善。起行者明自利行因。二依一
切众生等明利他行因。三大乘心等出因
体。谓此广大心无量等也。又释初释大心。二
广心。三无量心可知。二言于众生下明用。
谓利他心缘苦能益故。见众生习苦因受苦
果。起慈悲。是菩萨用也。三言有方便力者。
明彼力是利他行。即四摄方便依前慈起
故。是彼力。四言志愿下明地。谓行所依位。
于中分三。谓三阿僧祇各满处为一。故有
三位也。文义如论具释。应知。言净诸地等
卷十一 第 320b 页
者。以净诸地上上净故。及净波罗蜜第一
净故。令彼第三广成之行方得圆满论中问
答解释可知。第五佛十善中论经有总有
别。此中但别无总。别中四内。初三正是佛
果。后一是此地中行。前中言得佛者。彼十
不善习气同灭故方得佛。二言十力下显
佛别德明善自在。成舍于二乘故。三言
集诸佛法者。谓依菩萨乘方便善巧集诸
佛法。令圆满故。上来观竟。四是故下是第
四行也。释有二义。一近望佛善以结求心
故名无厌足。论依此释。属佛善中收。二上
既通观善有五重。今乃结已应行十善唯
求佛善。摄善法戒竟。
第三大段摄众生戒。
亦名利益众生戒。于中论分为五。一智谓善
知众生苦因果故。二依智起愿。愿为众生
自修善故。三依愿起行。如誓而修故。四依
行摄生。悲为益本故名为集。五依悲正成
摄生之行。名为集果。初中有三。初总知苦
因。二从于中下别知苦果。三佛子下总结所
知。前中论名时差别者。谓对果明因。果有
三涂不同。明知因时亦有三位差别。故云上
者地狱因等。此上中下有二义。一约境有
三品。二约心亦三品。思以准之。问杂集等
论。皆下是傍生。中是饿鬼等。何故与此不
同。答依正法念经。此三各二。谓大海下无
间等八大地狱为正地狱。如或在铁围山
间等诸处小地狱名边地狱。又如波吒迦
饿鬼铁脚饿鬼等名正饿鬼谓头如大山。
颈如针等。极大苦恼如馀人间坑堑等处。有
卷十一 第 320c 页
鬼食人涕唾等名边饿鬼。又畜生中如热
沙龙等受大苦名正畜生。人间诸畜名边
畜生。此三中地狱边正望于鬼畜。一向苦故
更无异说。若以边鬼望正畜。则畜重鬼轻。
此经约此说。若以正鬼望边畜。则鬼重畜
轻。杂集等约此辨。是故不相违也。下别显
中。地论显二果。一报果。谓三恶道受苦报
故。二习气果。人中受残果故。杂集论第七各
有三果。一异熟果。二等流果。三增上果。初
杀生异熟果随下中上受三恶趣苦。二等流
果彼论但一果。谓短命。此中有二者。谓杀
命未断时。令他苦故。约此方便位得多病
报。二正命断故得短命报。三增上果者。杂集
云。所谓外具乏少光泽。是杀生增上果。二劫
盗中报果可知。等流中共财不自在者。亦约
方便位。以虽有财不得用故。增上果者
不与取故。多遭霜雹。三邪淫中得不随意眷
属。亦是约方便得果。三增上果者。欲邪行
故多诸尘坌。四妄语中等流内。被谤约违
境得。为诳约违心得。又为诳亦是方便。以
有诳心故。增上果者妄语故。多诸臭秽。五
两舌等流中弊恶眷属。是方便中令他眷属
不相喜见。故得此报。增上果者。离间语故
高下险阻。六恶口等流中。言恒有诤讼约
方便得。又常闻恶音约语体粗恶得。等流
果言恒有诤讼。约违总他人得果。增上果
者。粗恶语故。其地咸卤硗确秽恶。七无义语
等流中。言不明了者。言不威肃故。是正等
流果。人不信言者是约方便得果也。增上
卷十一 第 321a 页
果者。绮语故。时候乖变。八贪欲等流中。多欲
约方便。无厌就正位。集论名贪转猛盛。增
上果者。贪欲故。果实鲜少。九瞋恚等流中求
长短。约方便得果。正果可知。集论名瞋转
猛盛。增上果者。瞋故。果味辛苦。十邪见等流
中心谄曲是方便果。集论名痴增上故。增上
果者。邪见故。果味辛苦。或全无果。三言诸
佛子下总结无量大苦聚也。智竟。第二愿
中。作是念等愿离不善也。行十善道者愿
住善也。亦令等正为摄生故也。第三修行
中。如是念已下明依前愿修起自行。亦令
他下明依自行成摄生行。论中远离障是
释离十不善也。修行对治者释安住十善
道。第四集中言是菩萨尔时等明十种心。
初为救恶业。二为苦众生。三为怨。四为贪。
五为乐。六为外道。七为入法众生。八与己
齐者推之为师。九德过己者尊若大师。十
初发菩提劣于己者摄同己身。论中乘大
乘进趣者。释师心集具足功德者。释尊心。
馀义并如论释可知。第五集果中有二。初别
明摄生。后诸佛子下总结。前中救摄亦有十
类众生。文皆有二。初举所化。后明化益。前
集中为分释十心寄前十种众生以释差
别。今此十类一一生所皆有如前十心救拔。
初一解邪众生。馀九邪行众生。又十中论分
为四。初一化颠倒众生。谓违理乖境也。次
有五化欲求众生。谓求外五欲也。次二化
有求众生。求三有中果也。后二化梵行求
众生。妄求出道也。初中先举所化。后我应
卷十一 第 321b 页
下明化益。初中先总二邪心下别。别中邪心
是论中恶心也。论中有恶意。言恶心者此
是我净二倒。望于常乐。根本集起故说为心。
我是常本。净为乐原。此二性成非作意生
故名恶心。非专念行。又恶意者常乐二倒
伺缘现起名为恶意专念行也。此经中举
本收末故略无恶意。言行邪险道者明此
四倒是恶道因也。下明能化。先悲后摄。摄
中令住正见者治前堕邪见也。如实法中
者治前险道。馀如论释。第二是诸众生下明
化欲求众生。此有二种。一于现五欲受用
生过名受用时。此约受果时。二于未得五
欲追求起过名追求时。此约造因时。就前
中有三。初受不共财者。谓已得之物不与
他共。于费用时起瞋过也。二受无厌足财
者求时无厌生贪过也。三受贮积财者贮而
不用。顺生三毒增痴过也。就初化不共财
众生中二。先所后能。亦是先过后治。前中初
斗诤于言中。后对怨于心中故。名分别彼
我也。论中思念作报解瞋恨也。行炽解炽
然也。增长解不息也。能治中为治瞋故令
住大慈第三是诸众生常贪下化受无厌足
财众生。先所化后能化。前中初常贪等者内
心难满也。二恒以等者身口侵夺也。论中斗
秤是身。妄语是口。言等者等取馀计也。此
等并能巧侵他财不令彼觉。名方便夺。下
能化中令住。净身口治前邪命。净意治
前贪心。第四是诸众生随逐下化受贮积财
众生。先所化中有二。初因贮生三毒。二
卷十一 第 321c 页
常为下结过属痴。论中因体过者释彼经中
因字也。谓由贮积与贪等为因故。下别释。
彼染著故者解贪也。散用起瞋者释瞋也。
宝玩等释痴也。数为下释结成痴过。谓不
见火烧不求对治。下明能治中。清凉处
是涅槃。治前火故。上来三门是化起烦恼
众生。下二门化造业众生。谓追求生过。于
中二。初追求现报造诸恶业。后追求后报
造有流善业。第五是诸众生常为无明下化
追求现报习诸恶行众生。先所化中四句。
初无明覆心过。谓以无明不见现在实是苦
报故。妄生乐想求此妄乐而作大罪。复不
知此罪未来当有大苦果报。二入大黑下
明增恶远善过。谓由此迷异熟愚故。造恶
趣业。论中是愚痴因等者。下释此第二过文
也。谓依痴起贪瞋等。使满足名痴。为使
之因。言善行障是远善。即离无流智处故。
顺不善行。是造恶业。三入于生死下明受
苦报过。论中受至大对过下释此第三过。
谓此业因纳果名受。到果名至。所受苦果
多有对碍故名对也。对极名大。又大对有
二。一受彼苦身。二至彼苦处。四随逐下增
邪见过。论中多作罪因。下释此第四过。谓
由多作罪因缘故。临欲终时见地狱相。
心虽生悔。不能集彼正见对治故名随
邪见也。下能化益中三。初化彼众生令
得慧眼。翻前初句。二以慧眼见实法相。
治第二句。三见实使得无碍佛智。治
后二句。谓證从心起名不随他等也。馀
卷十一 第 322a 页
如论释第六是诸众生堕生死道下化追
求后报习诸善行众生。谓由迷出世胜
义。无明造福不动业。求于未来人天之报
也。先明所化。后能化。前中句别有十。论
分为三。一险道自体名为体也。二在之
难出名为障碍三住之失于出世善法
故名为失。初中善根既少令人天报危
易可颠坠名为险道。二障碍中有八。初
二迷苦。次二迷集。次二迷道。后二迷灭。
初中。一有苦。二迷苦。前中将坠等者。谓
厌离三涂造善求乐。论名求出也。然顺
世坠恶是过也。如世险道险危将坠。二入
邪见网者。如世险道草葛交横无由进涉。
生死险道恶见难出。谓人天实苦妄生乐想。
三为种种下二句中。初迷集。后造集。前中
如世险道有荒榛闇𪾼视眄莫由。生死险
道痴闇所覆不识苦因。四随遂下明其造
集。如世险道多诸危径欲进返回。生死险
道邪法满世入邪失正。五常为下二句迷
道。初无道体。后无道缘。初中如人在险失
目难出。凡无慧眼无由得出。谓著人天
果痴爱覆心。六远离导师者明无道缘。
如人在险自既无目复无将导进趣无由。
论中生恶道是三恶道也。放逸等是北洲长
寿世智三难。亦通馀人天处也。虽值佛世
不见不闻。是生盲生聋也。七非出要下二句
明迷灭。初句迷正后句有障。初中如人
在险迷东谓西向南入北。谓欲求涅槃谬
求梵天正报梵世依报。此并初禅等取于上。
卷十一 第 322b 页
以为涅槃。八随顺魔心者明障于灭。如人
在险怨贼所侵难得出离。凡夫亦尔。恶魔
所侵。五欲是魔境。烦恼是魔心。贪著名随
顺。已有功德却令尽。未起功德不令集。下
明于失。论经有三。初一失人。后二失法。失
法中。一失离恶法。二失于善法。今此经中
略无初二。谓出世善法起顺佛心名为佛
意。违背名离。下明能化中二。初令度等治
前险道之自体。二令住等治前障碍。反失可
知。上来二门明造业差别竟。第七是诸众生
为烦恼下明有求众生。辨其受报差别。亦有
二门。一道差别者五趣流转过。二界差别者
三界系闭过。初中二。先明所化。后显能化。
前中初句总。欲有下别。总中论名没在大河
过者。五趣漂溺烦恼瀑流犹如大河。求有
没中故。是过也。别中句别有十三。论摄为
三。初烦恼是五。起河体。二处之多害名为
起难。三离出世道名之为失。又初名惑体。
二明障道。三失善友。初中五。一欲有等者
显深故如世河深名为大河。四流盈满名
无量水也。二随生死流者。显流故如河虽
深若无流续即可枯竭。今烦恼常流故不
可尽。三入大下立河名。如名大河。显其
非小。以有爱水所没故爱河。烦恼非一。
何故爱独标名。以爱能润漂溺中强生死
连绵以爱为本故偏彰号。理实通馀。四为
诸烦恼下显漂急也。如流若缓人在易出
急则难度。烦恼若缓圣道可生。现行无间
圣道难发。论云念念不住者无间断故释
卷十一 第 322c 页
烦恼势也。不见岸者无对治故释不能求
等也。五常为欲觉下显广如河。若狭虽急
可度。多起恶觉故难得越。又如河无毒
虫。或可易济。今为恶觉虫。所害故难得
出。下明起难四中。初一见执。次二是爱。一
约种子不灭故还来。二约现行染著故泥
溺后一是慢。如人在河四事难出。一被执
住。二被回流。三为泥溺。四滞枯洲不到
彼岸。谓爱令著慢令心举况陆燋枯法水
不沾也。论中举我等取三种我慢者。如下
三地中。一我慢。二大慢。三憍慢。初于下自
高。二于等自大。三于上不恭。馀如论释。下
明失三中。初一恶道无救失。后二善道无
出失。初一失出因。后一失出缘。又释后二
中。初一在人天无出意失。后一生八难异
处去失。馀如论显。下能化中二。先起化心。
二以善下成化行。行有四句。一令离苦因。
二得安稳者令得涅槃。三离恐怖者令
离苦果。四住智洲者令得菩提。第八是诸
众生深心下明界差别。中先所化。后能化。前
中初总。谓于三界深心贪著。在之难出事
如牢狱。下别显之。论中如世牢狱有五种
过。一打棒楚挞。二费用资生。三亲属分张。
四枷锁著身。五欲出无由。三界牢狱亦有
斯五。一病苦。二求不得苦。三爱别离苦。四爱
锁缠缚。五无明闇障。前三苦报。后二烦恼。论
中五种难者翻对释也。如无病是乐。障此
名难。馀四亦尔。此中言多有忧悲者是论
中第三爱离也。二苦恼患难是初苦事也。馀
卷十一 第 323a 页
三可知。下明能化益中。治前系闭故云令
住无碍涅槃也。化有求众生竟。下明化梵
行求中亦二。初化邪梵行求令舍邪归正。
后化正梵行求令舍小入大。第九是诸众
生深著我下化邪见诸外道等。先所化中初
句为总。谓诸外道先俱生著我重。复分别计
执难脱故云深著等也。论中此馀见根本者
释疑也。谓何故偏举我见为过。以是馀见
本故。断常等见皆依此起。下别中六句。初
三远离第一义乐。后三具足诸苦。前中初
中后三也。初无始发方便。次造行不正。后
终趣不真。初欲求涅槃以灭蕴苦。由执
我故不出阴宅。人天如巢。恶趣犹窟。二常
随下造行不正。以倒想故谬行异路。三依
六入下明终趣不真。计虚妄我欲趣涅槃。
安置此我妄求梵天自在天等六入果报。以
为涅槃。为妄我所居。妄我实无故云空聚。
下三具足苦中。初二内苦。后一外苦。内中。一
四大相违苦。二五阴迁逼苦。此经是烦恼杀
善根。三受此等为外苦。亦是总结多苦。馀
如论释。下能化中二。初令住道谛治前我
相。二所谓下令住灭谛治后六句。可知。第
十是诸众生其心下化正梵行同法小乘。先
所化中三。初不求大因。谓其心狭劣者不
能广度众生故。乐小法者不求大菩提
故翻此二心广大名为菩提萨埵。二远离下
不愿大果。上二是求心过。三贪著下明失
行过。谓不定聚中实有大乘出离之法。而反
乐修小乘法行故是过。下明能化中二。初
卷十一 第 323b 页
令住广大心者治前狭少也。无量下治前
愿行也。上来广明摄生戒相。诸佛子下第二
总结。言随顺持戒力者。依前持于律仪摄
善。起此摄生之力。论名依持戒行故得此
戒力。是故能作善法善巧起诸摄生善行。故
云能广生大慈悲心也。上三戒明地体竟
自下第三明其地果中。三果同前地。初调
柔果亦三。初调柔相。二菩萨尔时下明别地。
三是名下结。初中三。法喻合也。法中初见诸
佛为练行缘。二以衣被下明能鍊行。三是
菩萨下明所鍊净。能鍊中二。初供佛。二
于诸佛下受法。以戒地故受十善法也。论
中有者同明调柔等三同前地。无者应知明
无发趣。劝知也。此中胜事等者调柔中胜
过前地故。今略显。就所鍊净中。由多劫
离二垢故。令施戒俱性成净也。前地戒未
性净。令施亦未净。若尔何故前名施增上。
释彼望前为上。至此转胜。因此略论诸地
行有其四义。一就别显异。初地唯檀乃至
第十唯智增上。二辨胜过劣。初地檀胜。二
地施戒。三地三度。乃至十地十度。皆以后兼
前故。后胜前。前不兼后故。前劣后。三约
实行修。一一地中皆具十度。四约證理行。
唯平等平等非一非多下诸地准之。喻合
可知。别地中离口四过故兼爱语也。摄报
中金轮过前。前百此千者。瑜伽云。当知威
力过前十倍也。馀义如论。及同前地应知
第三大段重颂中有二十六颂分六。初二
颂颂前十种直心。二有四颂颂前律仪戒。
卷十一 第 323c 页
三有四颂颂摄善法戒。四有八颂颂摄生
戒。五有七颂颂调柔等果。六末后一颂结
叹所说。第二地竟。
华严经探玄记卷第十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