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河源纪略 卷二十一 第 1a 页 WYG0579-0164c.png

钦定四库全书
河源纪略卷二十一
辨讹二
水经
昆崙墟在西北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注禹本纪
与此同
谨案昆崙在今回部嵩高山在今河南府登封县
北计昆崙至嵩高不及二万里何得云去嵩高五
钦定河源纪略 卷二十一 第 1b 页 WYG0579-0164d.png

万里乎郦注云禹本纪与此同则水经乃袭禹本
纪之说也
万斯同水经河源辨云山海经言昆崙有三其一
见西次三经之内曰昆崙之邱实惟帝之下都河
水出焉而不言其道理其一见海内西经之内曰海
内昆崙之墟在西北方八百里高万仞河水出东
北隅此即西次三经之山但言有详略非二山也
其一见大荒经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
钦定河源纪略 卷二十一 第 2a 页 WYG0579-0165a.png

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崙之邱下有弱水之渊环
之而亦不言道理惟禹本纪言昆崙高二千五百馀
里去嵩高五万里夫河水所出之昆崙山海经所云
者在西域于阗国去长安九千六百七十里长安去
嵩高不过千里今言去嵩高五万里则是大荒之昆
崙非于阗之昆崙也何得言河水出其东北陬
胡渭禹贡锥指云山海经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
水之后黑水之前有大山名曰昆崙之邱案后汉
钦定河源纪略 卷二十一 第 2b 页 WYG0579-0165b.png

书西域傅论云甘英临西海以望大秦距玉门阳
关四万馀里而昆崙更在西海之南远斯极矣禹
本纪所云去嵩高五万里者当指此山水经引以
说西北之昆崙非也
谨案万斯同胡渭之说皆谓禹本纪去嵩高五万
里者乃大荒之昆崙非河水所出之昆崙水经不
当误合为一今考史记大宛傅赞云禹本纪言河
出昆崙昆崙其高二千五百馀里山海经云海内
钦定河源纪略 卷二十一 第 3a 页 WYG0579-0165c.png

昆崙之墟在西北河水出东北隅郭璞注云自此
以上二千五百馀里上有醴泉华池去嵩高五万
里见禹本纪则是河出昆崙去嵩高五万里皆禹
本纪之言也既皆禹本纪之言则去嵩高五万里
之昆崙即河水所出之昆崙矣何得以为非河水
所出而别指一大荒之昆崙以当之乎至胡渭又
引后汉书西海距玉门阳关四万馀里之说而申
以昆崙更在西海之南云云若似乎大荒之昆崙
钦定河源纪略 卷二十一 第 3b 页 WYG0579-0165d.png

适合禹本纪五万里之数者则其说愈巧而愈凿
矣夫禹本纪明言河出昆崙则非大荒之昆崙可
知岂可因驳水经之误而又自生一误乎盖水经
乃承袭禹本纪之浮夸而驳之者又纽合山海经
之荒诞以讹益讹展转引伸何所穷极耶
其高万一千里注山海经称方八百里高万仞郭景
纯以为自上二千五百馀里淮南子称高万一千里
百一十四步三尺六寸
钦定河源纪略 卷二十一 第 4a 页 WYG0579-0166a.png

谨案诸书所云昆崙之高参差不一而淮南子尤
凿而无据总之周秦以降中土之人目不睹所谓
昆崙者而人人胸中各横一惊奇之见若似乎既
谓之昆崙自当高远莫测矣影向揣摹横加尺度
即一昆崙之高而已变幻不同如此其他尚有足
信者乎
河水出其东北陬屈从其东南流入渤海又出海外
南至积石山下有石门
钦定河源纪略 卷二十一 第 4b 页 WYG0579-0166b.png

谨案此数语乃仍山海经之谬辨已见山海经条
下
又南入葱岭山又从葱岭出而东北流其一源出于
阗国南山北流与葱岭所出河合又东注蒲昌海
谨案海内昆崙之墟在西北河水出东北隅以行
其北西南又入渤海又出海外即西而北入禹所
导积石山积石之山下有石门云云此山海经之
言也昆崙去嵩高五万里此禹本纪之言也昆崙
钦定河源纪略 卷二十一 第 5a 页 WYG0579-0166c.png

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三尺六寸此淮南子之
言也是皆荒诞之言未可㩀以为信汉书西域傅
云河有两源一出葱岭山一出于阗于阗在南山
下其河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是则可案
诸图志确乎不易之论也柰何为水经者漫无决
择既已强牵诸说混合为一又以昆崙积石二山
加之于葱岭之上而继以南入葱岭云云则是河
源在葱岭之西北矣恭考
钦定河源纪略 卷二十一 第 5b 页 WYG0579-0166d.png

钦定舆地全图回部之西为葱岭其北为天山其葱岭
以西水皆西流天山以北水皆北流则地势之东
南高而西北下可知西北之水岂能逆流直上彻
数百里之重峦叠嶂而复出于葱岭之东乎是以
汉书但称河出葱岭于阗未尝言葱岭于阗之外
复有上源既无上源则昆崙不得在葱岭之西北
明矣至于积石一山近在西宁边外五百馀里西
去葱岭五千馀里故汉书称葱岭于阗之河东注
钦定河源纪略 卷二十一 第 6a 页 WYG0579-0167a.png

蒲昌海南出于积石为中国河奈何反加积石于
葱岭之上乎是以郦道元驳之云余考群书咸言
河出昆崙沦于蒲昌出于海外径积石为中国河
而经文在此似如不比积石宜在蒲昌海下矣考
水经作者唐书题曰桑钦然班固尝引钦说与此
经文异观其涪水条中称广汉已为广魏则决非
汉时钟水条中称晋宁仍曰魏宁则未及晋代推
寻文句大抵三国时人今考其书颇为足㩀然独
钦定河源纪略 卷二十一 第 6b 页 WYG0579-0167b.png

于河水发源自蒲昌以上悉属影响猜疑缘察其
致误之由盖作书时系取禹本纪山海经淮南子
西域傅稍为删改杂缀成文非但不知夏禹王本
纪之难凭并且不知汉书西域传之可㩀任情牵
合茫无主张遂使后人疑为葱领之上复有河源
如郭璞注山海经云河出昆崙潜行地下至葱岭
山于阗国复分流岐出此即承用水经之谬说也
盖三国时内地纷争西域阻绝睹闻不周记载恭
钦定河源纪略 卷二十一 第 7a 页 WYG0579-0167c.png

错理则然矣惟我
圣朝大启土宇混一内外图书所通无远弗届匪特西
域旧疆瞭如指掌即葱岭天山之西北亦复如在
目前遂使数千年未决之疑窦一旦豁然贯通亦
考古者之一大幸也
后汉书
郡国志陇西郡河关积石山在西南河水出
谨案此云河水出积石亦袭山海经淮南子诸书
钦定河源纪略 卷二十一 第 7b 页 WYG0579-0167d.png

之误辨己见山海经条下矣
后汉书注
桓帝纪延熹三年烧当羌叛段颎追击于积石大破
之注积石山在今鄯州龙支县内即禹贡导河积石
是也
谨案禹贡导河之积石在今西宁府西南边外五
百三十馀里故汉书地理志云金城郡河关积石
山在西南羌中水经注云禹贡所谓导河自积石
钦定河源纪略 卷二十一 第 8a 页 WYG0579-0168a.png

山在西羌之中汉河关故县在今西宁府西南边
外而积石又在其西南羌中此则禹贡导河之积
石也至鄯州龙支之积石在今西宁府之东南八
十馀里即李吉甫元和郡县志谓一名唐述山者
是也水经注云河北有层山甚灵秀岩堂之内时
见神人往还俗不悟其仙者乃谓之神鬼彼羌目
鬼曰唐述因名之为唐述山云云是此山本名唐
述不名积石其谓之积石不知始自何人而注后
钦定河源纪略 卷二十一 第 8b 页 WYG0579-0168b.png

汉书者遂踵其失揆厥由来盖缘禹贡导河之积
石远在河关西南羌中自南北朝时河关没入吐
谷浑久而不复中土之人遂不知河关以外之积
石矣故隋大业二年于赤水城置河源郡以境有
积石山立名河源城在今西宁府东南其境内之
积石山即唐述山也以唐述为积石因以积石为
河源展转滋讹不复详䆒郡名既立贻误遂多正
不独后汉书注为然矣考唐仪凤二年改置河源
钦定河源纪略 卷二十一 第 9a 页 WYG0579-0168c.png

郡为河源军在鄯州西百二十里又于浇河故城
置积石军在廓州西南北五十里是皆仍随氏之
误而不觉悟者也至张守节作史记正义始云河
自盐泽潜行入吐谷浑界大积石山又东北流至
小积石山李吉甫元和郡县志亦云小积石山在
枹罕县西北七十里河出积石山在西南羌中今
人目为大积石此则己知西南羌中之积石而加
唐述以小积石之名因目羌中积石为大积石小
钦定河源纪略 卷二十一 第 9b 页 WYG0579-0168d.png

大分名最为明晰矣盖二山之相去中间几及千
里且一在西宁边外之西南一在西宁边内之东
南内外既异其方东西又殊其向彼此之各不相
涉既已判然矣何事后之儒者纷纷之说犹自不
一而足也尚书蔡沈傅云地志积石在金城郡河
关县西南羌中今鄯州龙支县界也既引汉书地
理志似知河关西南羌中之积石矣奈何复以鄯
州龙支之积石相混以断断不能强合之二山而
钦定河源纪略 卷二十一 第 10a 页 WYG0579-0169a.png

必牵之使合乎故元都实穷河源仍以廓州西南
之积石州为积石积石州即唐之积石军也而至
正中修宋史其河渠志亦云黄河自贵德西宁之
境至积石经河州此又宗蔡傅而失于考正者矣
隋书
地理志河源郡下云积石山河所出
谨案以积石山为河所出乃承用汉书之误辨己
详见上卷矣顾此又自有其误者则以积石山河
钦定河源纪略 卷二十一 第 10b 页 WYG0579-0169b.png

所出属之河源郡下也盖汉书所谓河出积石者
在金城郡河关县西南羌中此禹贡导河之积石
也隋大业二年于赤水城置河源郡以境有积石
山名此积石山即唐述山元和郡县志所谓小积
石山是也既以唐述山一名小积石山为积石又
因汉书积石为河所出遂以立河源郡之名此所
以一误而又再误者也又考隋书地理志枹罕郡
下龙支县又有唐述山此则同一地理志前后不
钦定河源纪略 卷二十一 第 11a 页 WYG0579-0169c.png

数行而已自相矛盾如此其为书也疏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