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宗精英集-宋-普容寂光有相¶

寂光有相¶ 第 271a 页

台宗精英集卷第五
仙都门人 普容 录


* 寂光有相
* 四土横竖
* 教行五章
* 广略五章
* 心佛辩境
* 观经五章
* 定散二善
* 三科拣境
* 止观一接
* 立阴正义
* 家家判颂
* 车体正义

* 寂光有相

妙宗曰经论中言寂光无相乃是巳尽染碍之相非
如太虚空无一物良由三惑究竟清净则依正色心
究竟明显故大经云因灭是色获得常色受想行识
亦复如是仁王称为法性五阴亦是法华世间相常
大品色香无非中道是则名为究竟乐邦究竟金宝
究竟琼树因此之故异论纷然既曰寂光理土安可
而言有相是以净觉法师即便破云且常寂光者实
三德之妙性也离为三法合成一性一尚无一岂有
苦乐华胎之相乎当知无相之言其语由略具足须
云无相不相所谓无生死相不涅槃相强而名之称
曰实相乃至云今问无碍之色岂是胎狱之相耶若
是此相正存碍色应覆之以屋著之以衣一何粗弊
乎又云寂光定无相三土定有相今辄评之考详二
说须依妙宗一家所谈圆旨妙在于斯即处常离离
处常即虽有即离二名其体常即是一故不二门云
寂光有相¶ 第 271b 页 X57-0271.png
在性则全修成性起修则全性成修性无所移修常
宛尔若其然者修性平等事理互融三谛互即妙觉
所證不出九界寂光所显不逾三土是则阿鼻依正
全处极圣之自心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岂离
伽耶别求常寂不达斯旨于道何为所言寂光究竟
者即是实报土中等觉菩萨修其圆顿之观破其最
后无明證其寂理虽以修性乍分人秖是一岂可在
于实报却是有相至于寂光空无一物既有能修之
人能修之观即有所破之惑所證之理土为所依人
为能依如仁王云三贤十圣住果报唯佛一人居净
土人之与土昭显若此何以辄云寂光无相空无一
物如兹错说诚为可悲夫由所言寂光无相者但是
无其染碍之相还有清净相耳妙觉果佛法性五阴
其佛住处名常寂光能所显然安得无相故妙乐云
本有四德为所依修得四德为能依能所并有能依
之身依于能所所依之土二义齐等方是毗卢遮那
身土之相既言二义齐等即是修性体同岂可隔越
顿同偏真犹如太虚耶若尔既不许寂光无相妙玄
那云寂光理通如镜如器诸土别异如像如饭业力
所隔感见不同又释签云诸佛寂理神无方所所依
寂境号常寂光是故砂石七珍随生所感又辅行云
常寂光土清净法身无所庄严无能庄严为众生故
而取三土据此三文皆云寂光无相正合净觉之说
何得固违当知不然良以常寂光土若对下之三土
寂光有相¶ 第 271c 页 X57-0271.png
体用说之寂光为体故属于理三土为用故属于事
若就寂光自说是则事理融即修性体同岂今性显
顿去其修始本一合究竟所證虽以三惑究竟清净
而法性五阴之色宛然况净名疏显将寂光为佛依
报故知不可定执报土有金宝等寂光定无斯乃迷
名全不依义今具出之使无迷惑傥不然者更请自
裁。

* 四土横竖

法界平等凡圣源同如云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
心毗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但以众生邪倒迷悟
亢分十界因果既殊四土升沈各立众经委说诸论
具明天台制疏广伸荆溪记中备释土有横竖教有
减增古德壅而莫通后学迷之叵晓予因暇日考究
诸文点出自昔之疑故使焕然冰释科分为四初示
文旨二辩横竖三明用教四伸疑妨。

** 初示文旨者

止观云若以四谛竖对诸土有增有减
同居有四方便则三实报则二寂光伹一若横敌对
者同居生灭方便无生灭实报无量寂光无作净名
记云然约横论同居具四馀三渐减例之可见妙乐
云一家明义以土对教具如止观及净名疏并有用
教横竖二对横论土体与教相当竖论约土用教多
(云云)

** 二辩横竖者

若据止观以同居有四方便则三实报
则二寂光但一故名为竖以四谛敌对四土无复优
寂光有相¶ 第 272a 页 X57-0272.png
劣是故言横如妙乐云横论土体与教相当竖论约
土用教多少何以净名记云然约横论同居具四馀
三渐减例之可见且此二文横竖敌体相违如何甄
简旧说纷然少遇达者或曰止观同居有四至寂光
但一谓之竖者此即土中用教之义如云竖论约土
用教多少即其义也净名记曰然约横论同居具四
者此即以教对土之义同居四教敌对四土是故言
横即同止观横论土体与教相当义也或曰四土各
论故曰横上下相望故曰竖以消两处横竖之文或
约四句开合而说或约舍报未舍报以明各有义章
兹不委叙若见正义自知其非今详祖诘依附文旨
究而伸之使无疑壅然其两文用与夐殊若欲会同
愈增凝结今为说之三义永异一者四土前后不同
止观明土先说同居次第至于寂土净名所说先明
究竟次第始至同居何者止观正明圆人修其圆观
发大心中诸土用教所以机既增减不同是故教亦
多少有异同居既有四机故说之以四教至于寂光
唯一圆机但用一教从宽至狭始自同居终于寂土
净名先明寂光至于同居者斯乃正明寂光说法故
尔若究竟寂光无说无示今言说者乃中下寂光若
于实报土中横明寂光说法者说无作四谛即果报
土说一实谛即常寂光若方便同居中说一实谛即
方便同居土中寂光说法是以先明寂光至于同居
其既两文明土前后不同安可会齐二者四土横竖
寂光有相¶ 第 272b 页 X57-0272.png
不同者止观四教敌对四土曰横四教增减对土曰
竖今净名记自就下三土横论寂光说法故云然约
横论同居具四盖由净名疏云若究竟寂光无说无
示而言说者法身冥资一切无说而说即是法身说
法也此则明其究竟寂光无有言说次约下之三土
说者乃云若约果报明常寂光分别二种说法不同
若说无作四谛即果报土说一实谛即常寂光记即
释云有果报边须云苦集以有苦集须具四谛于果
报中分论寂光须从理说故唯实谛义亦当于寂光
说法此则实报横论寂光说法至明方便同居横论
寂光说法疏中秪云下两土类此可知文旨既略记
即释云有馀同居俱得横论即寂光土若有馀中亦
说无量以对一实或说通以对一实故有馀中若说
一实即有馀中寂光说法实报例之亦应可见明其
实报方便横论寂光说法文旨既广于义易晓至明
同居横论寂光文中但云然约横论同居具四以由
同居或说藏教以对一实或说通以对一实或说别
以对一实或说圆以对一实此即事理对明故同居
中说一实谛即同居中寂光说法故曰横论文旨泠
然古人不晓会同止观横竖义者谬之甚矣三者四
土对教不同者止观四教敌对四土曰横同居对四
寂光对圆曰竖及乎净名寂光对一实谛实报对其
无作方便对通别等如此不同人何不见今既指出
照了可知请寻疏记点对分明狐疑自决余患斯文
寂光有相¶ 第 272c 页 X57-0272.png
即有岁月因得其旨足之蹈之若尔横竖二文以如
所辩且妙乐云一家明义以土对教具如止观及净
名疏并有用教横竖二对横论土体与教相当竖论
约土用教多少自旧疑曰止观发大心科所明横竖
其义可知净名疏中修因说教两科俱明四土妙乐
所指为指何科以明横竖此义虽显不知之者异论
多途皆是臆谈全无所以荆溪祖师明文巳说盲者
不见致生异端今直伸之以决其瞙须知妙乐所指
正是说法科明其横竖如上所示下之三土横论寂
光说法之文是也故辅行云若转法轮准第一卷横
竖对谛及净名疏明诸土说法用教增减比说可知
非荆溪莫能指出非积学莫能得知善须究详无令
造易。

** 三明用教

二先明方便用通次明实报用别且初义
者方便土中为用通否若云用者观音义疏云伹说
次第不次第两种大乘故不须馀力馀法化也唯用
别圆始云不须通教辅行云大乘初门调机入顿为
知故学于此二途如何剖判或曰方便须用通者是
小衍义不用者是真中义作此说之全无所以今意
伸释方便用通者若约方等三藏之机断见思惑遇
缘命终生于彼土故不须通以由此人于方等会横
竖两机并巳闻通法至于彼土不须用通若辅行云
须用通者此约鹿苑之中三藏小机断惑命终生至
彼土须当用通盖缘此人在于鹿苑未曾闻通今生
寂光有相¶ 第 273a 页 X57-0273.png
方便须以通教大乘之法融通三藏小乘之执调停
机熟堪入圆常故辅行云在方便土须通教者此约
不至方等会人此文照之验知用通正被鹿苑小机
明矣若方等藏机生彼决不用通文旨显然何为不
信次明实报用别者辅行云若尔实报何须用别耶
答约教道说證道必无自旧疑曰辅行云约教道说
还被机否始曰被机称实感报方曰实报安有别人
若不被机既教道则有岂不被机或曰荆溪既云约
教道说还须被机实报虽无别人而为圆机说其别
法例如香积纯圆菩萨而来此土学双流行此等并
是为他故学如此说之宛如戏剧闭目穿凿不足评
量今谓实报教道须用别者正被同居方便别机若
尔今问实报用别何以将同居方便答之莫也义不
相当须知道理合然如同居四教各立教主各被机
缘别佛为其别机说别行位一教始终令其行人依
教起行破一品无明生实报土而于彼土破十二品
无明尽成妙觉果佛此乃并约教道说之若證道说
者行人但恐不入初地破其一品无明若入證道不
复名别何尝有人在别教破十二品无明成妙觉佛
由是之故辅行即云约教道说證道必无不达之者
于实报土求别机别教者一何昧哉此义教门最为
难事今之学者善须究之同居既尔方便例然。

** 四释疑妨

问五浊轻重同居净秽如常所论未审
体析巧拙方便净秽若何判之刊正。

云通人体色即
寂光有相¶ 第 273b 页 X57-0273.png
空故巧藏人析色明空故拙妙宗云体观感净不专
通人衍门三教对三藏析俱明体法然此两说并皆
可用刊正虽约藏通两教以明巧拙此亦一往说之
通既是巧别圆可知义当小衍与妙宗同不可人情
强生分别。

问次第顿入实报净秽其旨如何刊正。

云别人渐修次第三观登地入实以之为秽圆人顿
修一心三观登住入实以之为净妙宗曰若论实證
此土唯有圆圣所居别人初地證与圆同称实感报
有何优降今就教道十地不融致所感土异于圆人
故约渐顿分于净秽然此二说刊正为当以由别人
久习次第三观虽入初地證与圆同涉其方便是故
言秽圆人始终顿修三观故名为净耳妙宗以别教
十地不融为秽者深不可也今明实报净秽安有十
地教道不融亦则未合次第顿入之文成难取信矣。

问分證究竟寂光净秽为是何义刊正。

曰由分證
寂光方生实报今约分證犹带无明故秽究竟无明
巳尽故净义编曰无明分破證少分无相故秽无明
全尽證究竟无相故净此二说者须依刊正疏中显
云分證究竟寂光净秽此则等觉巳还无明未尽是
故言秽妙觉究竟无明永尽故名为净义编有相无
相之语未为善矣。

问中下寂光与果报土何。

简答
事理不同过德有异无明感报受生从过从事而说
名果报土三德之理分显从理从德为言故曰寂光
秪此两义伸之果报寂光明矣。

问净名记云藏通
寂光有相¶ 第 273c 页 X57-0273.png
对于同居别对有馀以横竖两义如何收摄。

答此约
界内外说非横竖义收藏通界内之教对于同居别
圆界外之教对于二土别对方便圆对实报寂光既
极故不对之若不知者诚为难矣。

* 教行五章

节经三分始则道安法师释题五章出自天台智者
教行各立机应两分超过北七南三永异慈恩贤首
今宗学者犹未达于精微滞教封文致妄生于穿凿
今陈短见以遣众非大分四科拣判区别初示难二
评非三正义四释疑。

** 初示难者

自旧疑云妙玄释经总题乃用五重玄义
于五义中复有二种一曰约教谓名用体宗教相二
曰约行谓名体宗用教相及乎释题但用约行若据
妙玄文句教正行傍应用约教何以弃教而用约行
释者何耶。

** 二评非者

或曰若据三部分对教行傍正妙玄既是
教正行傍今释总题理合用约教五章大师妙玄特
用约行五章者此乃俯顺灭后机缘自行造修因果
义便故用约行不用约教也斥曰教行两种五章并
是佛世被机大师妙玄用约行五章释总题者乃释
佛世经题那云约行五章是顺灭后被机耶作此之
说莫也佛世但有约教而无约行至乎灭后方修行
耶或曰玄文其实教正行傍及乎释题广明约行五
章者此乃将止观中观心五章寄在妙玄教解中辩
寂光有相¶ 第 274a 页 X57-0274.png
所以大师释题乃用约行五章也故妙乐云凡释大
义并指玄文名体宗用三一总别寄行约教斥曰若
云将止观中观心五章寄于妙玄教解中辩者且止
观中十大章未审指何章为观心五章非但妄指文
旨抑亦不知妙乐文旨生起来意故也或曰妙玄释
题大师不用约教而用约行五章者然此两种五章
虽云约教约行若望止观正明行相此二种五章并
属于解今云约行者附如来当初自行造修一番行
行从因至果名为约行非同止观之行亦引妙乐寄
行约教之文以为诚證斥曰约行五章既释佛世经
题如来说经必对机说法机缘闻法起行造修正属
佛世机缘所修之行那云约行五章附当时如来一
番行行次第而说作此释义非但机应不分亦乃不
善天台约行五章释经之义。

** 三正义者

先究自来先达将三部教行傍正之义难
乎教行两种五章云妙玄既是教正大师释题何不
用约教五章释题而用约行者何耶作此之问非但
问意不成亦乃望名释义应返质云妙玄文句教正
行傍与教行两种五章两处教行为同为异若云是
异何作此问若云是同且妙玄释题判教文句消释
经文故云教正若妙玄七番共解中观心一释文句
四释中观心一释故曰行傍虽有教行傍正并是大
师就如来灭后释经判教自论若约教五章乃是如
来果后起用设教而说若约行五章自是佛世法轮
寂光有相¶ 第 274b 页 X57-0274.png
之下机缘闻法起行造修得益边论若然者两种五
章教行两字与三部分教行两字岂同日而语哉望
名释义其谬甚矣今正出意者当知教行两种五章
乃约机应而辩约教乃是如来果后设教约行则是
机缘闻法得益且大师妙玄伸释总题须用约行五
章者盖此五章乃是佛世法轮之下机缘闻妙法名
识妙法体依体起宗宗成有用然后教相所以大师
既释佛世经题附其佛世机缘闻法得益而释欲令
灭后今日行人效佛世机起行造修破惑显理是故
天台特用约行五章不用约教者意在兹矣如此之
说有异古今请明眼人刊详此意。

** 四释疑

问妙玄释题既唯用约行不用约教五章
者妙乐那云故使消释凡至大义并指玄文名体宗
用三一总别寄行约教若尔莫见释题亦用约教耶。

答此乃玄文将佛世机缘约行五章次第一番行相
为灭后今日行人作教说之正是将行作教而说故
云寄行约教人不见之自生臆说。

问妙乐既云三
一总别且一即是总三即是别但云三一巳足何得
复云总别者何。

答不原文意似如烦重今为出之略
无少妨由上文云一部之中莫过本迹本地总别超
过诸说迹中三一功高一期是即结云三一总别非
烦重也。

问教行两种五章若约机应分者未审得
何佛祖文意耶。

答经疏显然人自不晓大师释神力
品约教五章经云如来一切所有之法乃至云如来
寂光有相¶ 第 274c 页 X57-0274.png
一切甚深之事且名用体宗皆云如来岂非属应大
师点第二约用一章乃云欲说此法先以神力骇动
且欲说与神力属应显矣大师释序品约行五章云
初从经卷若善知识有所闻见即闻名也既云从经
卷及善知识闻岂非属机两种五章就佛世中约机
应分对明如皎日。

问约教中释名一章既属其应荆
溪何故判为在缠之法耶。

答此之妙名本皆佛法若
于如来即是第一义谛众生颠倒谓非佛法今明示
之故言一切法也欲说此法先以神力骇动今言在
缠者且附众生颠倒不知边说。

* 广略五章

戒疏涅槃五章广略疑有异于群典妨师弟以相违
众解纷纭各陈巳见究其优劣未敢遵承今出斯文
聊分三义初判涅槃广次会戒疏略三伸通馀妨。

** 初判涅槃广者

天台一家凡释诸经总题但用五重
玄义其义即足何以章安尊者释涅槃题而用二十
五章者何异解多途未见其旨今谓涅槃题作二十
五章释者约此一经法体圆融以说五重玄义章章
具五故成二十五其实秪一五章尔以由此经总题
及经别文皆谭三德故作此释题云摩诃般涅槃者
即梵语也此翻大灭度大即法身灭即解脱度即般
若然此三法不纵不横不并不别举一即三三即具
九九秪是三是以五章亦复然尔若经别文始终无
非皆谭三德如云直法身非法身法身必具般若解
寂光有相¶ 第 275a 页 X57-0275.png
脱直般若非般若般若必具法身解脱德直解脱非
解脱解脱必具法身般若德故涅槃玄释此义云今
作三番九义浅深别异各各不同者虽复多含摄胜
未是今经正意文云法身亦非那可单作三身释大
文云解脱亦非那可单作三身释灭文云般若亦非
那可单作三智释度故知单释非今经意三德中各
各求皆不可得三法合求亦不可得如是三德不可
相离三目三点名大涅槃是则三九圆融不可思议
九不为多三不为少虽一而三虽三而一虽复三一
而非三一虽非三一而三而一名秘密藏摄一切法
秪一三德圆融无缺举一即三五章亦尔章章五章
成二十五章三法各三宁是定九伹是互即秪一三
法五章例之亦复如此虽于五章各具五章成二十
五但是融即秪一五章若了斯旨则二十五非多五
义非少也。

** 次会戒疏略者

戒疏云释此戒经三重玄义第一释
名第二出体第三料拣且天台解释诸经并用五重
玄义释此戒经但用三重玄义与诸经不同者何或
云梵网有一百十二卷今是菩萨心地品所以宗用
在大部中明今则但说三章而巳非但五章不足亦
则三分不周如戒疏云从大本出序及流通皆缺即
别部称菩萨戒经戒云体中必摄宗用以修因戒善
能得胜果为宗止恶兴善为用自有判教之文五章
义足然此之义说者甚众但出正途自见臧否略引
寂光有相¶ 第 275b 页 X57-0275.png
二解以为较量不见他非曷显今是应知戒体经体
修发不同事理有异不可一混然戒体者乃是初心
所发善体故经云伹解法师语者尽应受戒初心便
可得之若经体还须从因至果起行造修破惑显理
方得其体今此戒体但是初心发得既未从因至果
故不可论宗理体未显安能有其果后化他之用是
故但论三章而缺宗用若经体由因果所趣显出理
体既得体巳任运真化故有其用若其然者戒体是
事上发得通乎初心故不论宗论用经体是显出理
体乃当宗成体显果后起用须辩自他因果之法以
此之故事理不同修发有异莫以戒体经体不分混
而为一也。

** 三伸通馀妨

问若云涅槃总题及以别文皆谭三
德故作章章五章释者且光明总题别文亦谭三德
如云金光明此之三字即是三德金即法身光即般
若明即解脱别文亦明三德者如天台约圆空鸣释
其金鼓作三九圆融而释何以不作章章五章释题
者何。

答涅槃总题及以别文始终无非皆谭三德故
作三九圆融及以章章五章而释若光明总题虽是
三德至经别文并无三德之语天台虽约圆空鸣三
九圆融解释金鼓但是约教释义经无显文是故不
可。

问光明玄云广则令智退略则义不周何以涅
槃作二十五章释之莫也广则智退。

答但顺经文三
一圆融故作此解虽作章章五章而释但秪一五章
寂光有相¶ 第 275c 页 X57-0275.png
耳非有二十五之别也。

问若云涅槃三一圆融须
作章章五章释者且法华经纯圆独妙亦则圆融何
故不作章章五章而释。

答部旨化意不同岂可一槩
为妨法华虽则圆融始终不谭三德若涅槃经总题
别文始终三德是故然尔。

* 心佛辩境

经云观佛疏曰观心经疏顿尔相违内外所观矛盾
四明神智角立于先宪章假名翼张于后互相形斥
孰为指归使学者难通其文致修者诚难用观今凭
祖诘略以伸之会合诸家咸成一篑然此之义自旧
疑云今此观经为当观佛为是观心若谓观心题云
观佛若言观佛疏曰心观为宗于此二途心佛何辩
四明云经以观佛而为题目疏今乃以心观为宗此
二无殊方是今观良以圆解全异小乘小昧唯心佛
从外有是故心佛其体不同大乘行人知我一心具
诸佛性乃至云内外分之此当外观以由托彼依正
观故是以经题称为观佛若论难易今须从易引玄
文證宪章曰序云心观为宗即下正明宗中云故以
修心妙观能感净土为经宗也原乎叙则叙述作之
所以故简其文对其次但云心观为宗实相为体信
知序正大同而但广略少异人何不观大途妄添二
字今言修心妙观者修谓修治心即阴心妙观乃不
决定观也其犹世曰治病妙药则知题称观佛是所
托之境疏云心观是所破之心非谓观心乃名心观
寂光有相¶ 第 276a 页 X57-0276.png
故托佛境而修心也神智曰经题既云观无量寿佛
故知观者一心三观为能观也无量寿一体三身为
所观题中既具能所疏中云心观为宗乃具能观以
一心用三观故曰心观尔假名云言心观者具足应
如明宗中云修心妙观而大师特曰修心又云妙观
此乃义有所属不可单作用观而解今谓修心者是
修三种净业之心妙观者即是十六妙观别语十六
通则一心三观观彼弥陀一体三身即是此经净业
妙观俱为宗也然此四说孰是孰非究而研之有非
有是不暇广评今则探取前来诸说同成一义今谓
经云观佛疏曰观心者不无所以但昔诸师认观为
境是故难明应知观经十六观境内外言之首题既
云观无量寿佛正当观外以由此经明观乃是托彼
弥陀净土依正而修故不二门云凡所观境不出内
外外谓托彼依正色心即空假中所言内者先了外
色心一念无念唯内体三千即空假中一家所明内
外二观并以此文而为凭准况复疏中显云佛是所
观胜境经疏并云观佛岂非托彼依正而修也疏曰
心观为宗者即是一心三观以为能观故曰心观旧
人不晓指能观心为所观境能所淆混一何罔措初
心发轸用观须托弥陀胜境而修此观成时此佛即
是我心所具之佛此心即佛此佛即心心佛一如观
成可尔故辅行明般舟三昧云所言佛者皆具二意
一自心三昧所见佛二西方修因感果佛今具含二
寂光有相¶ 第 276b 页 X57-0276.png
义共为一境为顺理故从初义释三昧既成随念即
见见是心性名心作佛据此文意观成方可得云即
心是佛四明非无此意但不分其初后故尔若谓观
外玄文何云众生法太广佛法太高于初学为难然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者但自观巳心则为易若
谓观佛莫是观难应知随文用与不可一槩雷同观
经正约净秽两土对说欲令众生厌此娑婆求生安
养托彼胜境以为所观舍秽取净是故然尔妙玄释
经免其行者数宝之讥故令观心以由欲界散境观
外则难故令观内各随文义义匪一途学者细详深
有其旨若得此意自见前非四明不分初后便即判
云约心观佛及乎分其内外乃云观外至分难易又
云从易如此说义前后似违宪章将能观之心为所
治阴心全迷文旨假名以三种净业为修心返显十
六妙观全非心之所修此之一谬不足可论神智之
说少与今同未全其义故再明之看读之者细寻可
知若得此意其旨昭然。

* 观经五章

吾祖智者凡释诸经先用五义释题次以三分科解
教行两种明用少殊约行用居第四约教名在用前
唯此观经宗前体后难以区分非伹教行莫收抑亦
五义残缺自旧疑曰疏云心观为宗实相为体是则
宗前体后教行两种何种所收妙宗释云特于此举
宗体者成前叙观显后叙题(云云)次刊正云问大师
寂光有相¶ 第 276c 页 X57-0276.png
既以五义释题应次第备序何以但三而不次耶答
序文举要岂必具明亦由向序十六观法何尝备足
随便而谭故无次第所以先序宗体后序释名往生
记曰大师非秪叙宗体亦叙名一章也故云佛说观
无量寿佛经等者即叙名也故知名体宗等非谓颠
倒但是从后向前也然此三记所说义皆不然今示
正途自见臧否应知大师特云心观为宗实相为体
者正顺释题义便但举宗体题云观无量寿佛经观
即一心三观是能观观故云此经心观为宗无量寿
佛一体三身是所观境即是实相故云实相为体顺
题释义特举宗体至于下文正释首题方具明五义
如疏云释经五义名体宗用教相若得此意妙宗成
前叙观显后叙题未称文旨刊正谓随便而谭故无
次第是则义无所归于文咸失神智添足释名文缺
用并教相若谓从后向前今问何不顺论须逆说者
何耶不原其意致兹错说若得今意照之非伹文意
焕然亦乃宗体彰显顺题之要妙在于斯若不识知
措心无地予因考究特为明之傥或未知请寻本疏
方验有归矣。

* 定散二善

观经疏云问大本五逆谤法不得生此经逆罪得生
释有两义约人造罪有上有下上根者如世王造逆
必有重悔令罪消薄容使得生下根人造逆多无重
悔故不得生二者约行行有定散观佛三昧名定修
寂光有相¶ 第 277a 页 X57-0277.png
馀善业说以为散散善力微不能灭除五逆不得往
生大本就此故言不生此经明观故说得生也自来
因此料拣之文故有定散二善之说疑曰若据大本
经中上中二辈居内外凡须习定善并劝菩萨奉行
六度乃得往生亦明定善今经三种净业亦是散善
疏中何谓大本散善五逆不生此经明观故说得生
且下品下生者是五逆之人临终苦逼不遑念佛遇
善知识教称十念令声不绝具足十念即得往生何
尝修观方得生耶净觉判云二经各有定散疏中释
大本逆谤之文以为散善便谓彼经三辈全无定行
而不知此是消文一往之说具如义编广智云大本
通摄十方众生皆可往生始自欲界有漏十善至别
教三贤之行皆明散善仍寄权教判修馀善业皆是
散善若是今经十六妙观别为当机众上根之人专
唯圆教则是定善具如彼章精微虽有十义不出亦
以偏圆分其定散观经唯圆顿观纯明定善大本通
定通散偏举一边散善经文对彰观经纯明定行义
苑云观经能诠教上明观故云定善彼经能诠教上
不明观故云散善如此等说义皆未善并认料拣逆
谤之文混同两经定散而说今直伸之使无疑壅先
出两经定散次伸悔重修观先说两经定散者此之
两经并通定散彼经劝修六度禅智二度禅即定善
智即修观今经所明三种净业义当散善是则二经
各有定散疏文料拣彼经散善五逆不生此经明观
寂光有相¶ 第 277b 页 X57-0277.png
故说得生者为约两经五逆之人明观不明观相对
以说而分定散若大本五逆不得生者附散善说故
不得生观经逆罪而得生者附其修观定善以说是
故得生不可以两处五逆修观不修观之文而通妨
二经定散自来不晓两经各有定散之义秪将两经
相对说者谬矣次伸悔重修观者此人虽有逆罪临
终苦逼根利悔重虽刹那时促心力勇猛则能灭罪
所言修观者遇善知识教令念佛即是修观此人虽
闻善友示其境观四大苦逼而不遑念佛善友告言
汝若不能念佛应称无量寿佛如是志心令心不绝
具足十念能排散乱其心恬静智慧发生罪灭冤消
往生净土若其然者下品下生五逆之人生平造极
重业有何因缘临终之时遇善知识劝称十念而得
往生应知此人虽造重业以由过去曾习观行有其
善种故致临终得遇善友宿习开发如十疑论云临
终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者并是宿业善强始遇知识
文旨泠然何为不信辄依经疏判释斯文同为净土
之缘共作往生之路。

* 三料拣境

夫欲修观须示境观分明若不识之初心行人造修
无地故止观十境中先观阴入界三其境由宽故去
界入如去丈就尺略四从识如去尺就寸唯观一念
识心者如伐树得根若灸病得穴但文旨幽隐异论
多途点出大猷粗分为四初示文二叙难三解释四
寂光有相¶ 第 277c 页 X57-0277.png
料拣。

** 初示文者

如止观云若欲观察须伐其根如灸病得
穴今当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阴但观识阴
识阴者心是也辅行云今当下从广之狭正示境体
阴入界三并可为境乃至问云五识五意识及第六
识并能生于受等三心何等识心及所生三心是今
观境答五识五意识定是今境未属烦恼在无记故
于第六中取能招报者仍须发得乃属烦恼境馀之
分别方属今境又此五识及五意识虽在今境仍在
下文历缘对境中明。

** 二叙难者

止观之中三料拣境去丈就尺去尺就寸
置色等四阴但观识阴且识心中通乎三性为是通
观三性别观无记性耶若言别观无记既阴通三性
何意不观善恶若谓通观三性辅行那云未属烦恼
在无记故于此二途如何判决。

** 三解释者

或云止观但言置色等四阴唯观识阴既
不拣善恶乃是通观三性故四明云以此第六通三
性故谓善性恶性无记性也或云阴境虽通三性的
论境体唯观无记拣去善恶故辅行云未属烦恼在
无记故若止观但云置色等四阴唯观识阴不拣善
恶者未是的拣秪云去丈就尺去尺就寸不云去寸
就分至辅行云于第六中取能招报方是的拣故于
识阴拣去善恶乃当去寸就分也此之二说其谬甚
矣初师若谓通观三性辅行那云如阴入境体是无
寂光有相¶ 第 278a 页 X57-0278.png
记不论善恶又云未属烦恼在无记故文旨泠然何
须谬执况根穴之语便成徒施又复阴境若通善恶
与下烦恼境如何拣之无稽之谭安足评论乎次师
若言天台未是的拣荆溪方的拣者此亦谬矣且天
台文中还有的拣去寸就分之意否若有而不立反
显吾祖有未尽之过未得根穴之旨若无而不立乃
成荆溪自立而有背祖妄加之失又复若谓止观未
是的拣者莫自天台巳还诸大祖师修止观者应皆
通观三性至荆溪方的观无记者返显荆溪有超师
之见不原文意致兹谬说今意者若见今之所示自
见前说之非当知止观正修去尺就寸唯观一念识
心者乃观一念报得无记未论善恶然此一念识心
即是无记之体善恶二心乃是所起之相应知善恶
二心先因受阴领纳前境次则想起违从然后行蕴
迁流造作乃是作善作恶故知所作善恶之心皆从
一念报得无记而起今止观中去尺就寸唯观一念
识心者正观一念报得之心体是无记不观所起善
恶之相若观无记灸病得穴伐树得根荆溪乃云如
阴入境体是无记不论善恶又云未属烦恼在无记
故据此文旨的观无记不观善恶祖文明著何得固
违盖缘先达不晓天台根穴之喻虽观一念识心不
分阴境体是无记及明善恶是所起相虽则直云观
阴其如三性能所不分善恶混滥今正修中三科拣
境去丈就尺去尺就寸置色等四阴唯观识阴既云
寂光有相¶ 第 278b 页 X57-0278.png
置色等四阴唯观识阴且前四阴既为所拣拣其想
行即是拣其所起善恶之心唯观一念报得无记况
于二十五法方便之中呵去五欲弃其五盖亦是去
其所起善恶之心至正修中唯观一念识心者岂可
容有善恶心耶唯观无记其义明矣作此之说非契
合天台荆溪文旨之意抑亦使其修止观者境观分
明造修有地看详此意与旧不同。

** 四料拣

问昔人云心王是善恶之通体此义是否。

答未然荆溪自云如阴入境体是无记不论善恶何
得故违谬自判云心王是善恶之通体耶。

问止观
三科拣境既拣去界入及色等四阴五识五意识巳
在十八界中拣去辅行那云五识五意识定是今境。

答虽为所拣非谓去除且五识等皆是阴境未属烦
恼无记所摄故云定属今境虽是今境境既宽漫初
心难造须当拣之从宽至狭克示境体是则五识等
故为所拣唯观无记得根得穴即其意也。

问既拣
善恶唯观无记何故辅行乃云于第六中取能招报
且能招报正是善恶莫也不拣善恶。

答一言取者有
取用之取有拣取之取今辅行云取能招报正是拣
取之取乃是拣去能招报心仍须发得属下烦恼境
非谓是其取用之取也。

问五识五意识及第六识
并能生于受等三心且第六识可云受等三心五识
五意识如何有能生受等三心之相。

答但粗细不同
轻重有异并能生于受等三心若五识中三且初起
寂光有相¶ 第 278c 页 X57-0278.png
则轻则细五意识中所起三心则粗则重第六识中
三心起者善恶现前则又粗重于其前二当知五识
中受等三心即是初一刹那五意识中受等三心即
是第二刹那。

* 止观一接

诸文被接义意该罗妙玄止观对明理教三一互拣
佛世论接此则易知灭后被机诚为难晓今伸厥旨
聊分四章初引文二示难三解释四科拣。

** 初引文者

止观体相章明一接是别接通文即问云
何以别接通答初空假二观破真俗上惑尽方闻中
道仍修中观破无明八相作佛此佛是果仍前二观
为因故言以别接通尔。

** 二示难者

佛世法轮之下当机辩道明四證三接此
则可见今摩诃止观宗承法华妙部以立妙行正为
末代圆顿行人立此观法何以复明四證一接者何。

** 三解释者

或云机有横竖是故明接不同若竖来机
巳闻妙玄文句开解今于止观不须更明其有横来
之机未闻玄句开解于教门中未晓通塞之相故止
观中复明一接尔或曰止观一接意者但以实理接
于权理能合行人识权实法通塞之相策进理观期
破无明證乎法性或真空先现使不滞真空之塞须
归实理之通方成理观须明一接尔评此两说义恐
不然初师自任胸臆谬分横竖全无凭据次师谓其
真空先现须明一接是则抑圆成别并非圆理今示
寂光有相¶ 第 279a 页 X57-0279.png
正意应知止观须明一接者由止观中明十大章前
之六章正明开解至乎第七正修章中广明十境十
乘修相吾祖智者虑恐末代修止观者于正修中不
了法华巳前施权当分经部化用于通起塞有妨观
道所以大师于体相章谛智合辩中明四證后复明
一接便即问云何以别接通答初空假二观破真俗
上惑尽方闻中道仍须修观破无明能八相作佛此
佛是果仍前二观为因故言以别接通耳由是天台
恐修行者于理观中迷其在昔施权经论于通起塞
遂恐疑曰法华开权显实之后一切诸法皆是佛法
三权即是真实空假即是中道何故大品经中八地
闻中九地修中十地證中破真俗惑方闻中道莫也
空假之外别有中道耶是故吾祖虑其行者不了施
权此等经论于通起塞今则为成理观故于体相章
中重述法华前教预开妙解莫令起塞须明一接是
故荆溪于料拣中遂即问云法华玄云接非会义今
约法华秪应论会何故论接答今论修观亦可重述
法华前教以例行人论其教门通塞之相是故明之
未妨于会又前后文处处皆明可思议等伹为显于
不思议故前待后绝次第应然何须问言不应论接
得此之意于体相中述法华前预开妙解是故论接
如此释义与旧不同。

** 四料拣

问止观明接恐修观者不晓施权经部化
用是故明接若尔先闻妙玄文句开解巳毕至止观
寂光有相¶ 第 279b 页 X57-0279.png
中何须论接耶。

答虽闻玄句开解巳毕修止观者还
须复用前之六章若不开解至正修中不了经论于
通起塞有妨观道为成理观须明一接。

问止观明
接荆溪既云重述法华前教若尔何不具述三接但
明别接通者何耶。

答若法华巳前逗彼权机具明圆
接通别今修止观纯被圆机恐正修中于通起塞预
开妙解故明一接何须问言具述三接。

问妙玄止
观明别接通皆依大品至八地中方闻中道何故妙
玄却以妙觉果佛而为能接止观却以一品之果为
能接者何耶。

答妙玄正明佛世被机虽有三接大小
不同须论点示并是妙觉果佛而为能接若止观中
为成理观恐正修中迷于经论权实二理预开妙解
但以别理接于通理其义即足是故但明一品之果
而为能接。

* 立阴正义

师者人之模范教者法之筌[(ㄇ@(企-止))/弟]不达阴幻即空安能
堪为师轨如在岐路不知所从要令烦恼不生直须
先观阴境谁无阴入得受其身重担现前故为初观
止观十境先观阴者良由此也其有未达复生异端
便即问云圆顿行人修止观者还立阴否若云立阴
释签乃云阴等十境唯在三教若谓不立止观正修
章中具明十境首观阴入五阴重担常自现前岂非
立阴其有答者或云圆以不偏为义绝待为功初后
无二九界即是佛界不须立其阴境如签云阴等十
寂光有相¶ 第 279c 页 X57-0279.png
境唯在三教评曰若不立阴止观阴境返成徒施况
阴入等境为被何教若被圆人何不立阴若被偏机
非止观意谬妄可知矣或曰示境观边则有阴若修
入边则无阴以由止观十境但示行人境观之相若
起修时达阴无非是妙如辅行云无始色心本是妙
境妙智随其妄转不觉不知今既闻名知阴即是指
四阴心即是常住妙理评曰既示境观即有能观所
观岂可但示其境无人修观耶反所示境乃成虚立
不晓境观自任臆谭耳异解多途非要不录今所示
者顿与前别应知圆顿教中若不立阴等为境妙观
就何处用妙境于何处显若离三道即无三德如烦
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止观十乘三观首初先观阴
等如去丈就尺去尺就寸唯观一念识心岂非立阴
若不立阴将何为所观以何为所达以何为所显圆
顿行者以其妙观观其妙境达阴成不思议当体即
是一念三千诸法实相如云障体即德不待转除若
无阴者何为所转与其别教旁遮偏指清净真如有
何拣异若尔既立阴境释签那云阴等十境唯在三
教良由阴境之体乃是三教九界三道三障四魔四
眼二智圆人指此为所观境若不尔者签不应云阴
等十境唯在三教今是圆人所观境界文云唯三教
者且约十境尅体以说故在三教既云圆人所观境
界立阴之义是则巳显若尔十境之中不立佛境其
意云何然下之九境附宿习说过去曾习今观阴境
寂光有相¶ 第 280a 页 X57-0280.png
待发方观前三教佛因中有教果上无人过去无修
今故不立。

* 家家判颂

小乘三藏初果之后进断欲惑不同遂有家家根性
究其难判之者唯有俱舍颂文古今讲解之人章藻
盈流于世研详众说辅赞为优今更助成庶贻后裔
略评其要大分四章初示疑二评旧三助正四馀妨。

** 初示疑者

俱舍颂云断欲三四品三二生家家断五
至二向断六一来果此之颂文为颂次断为颂超断
若言颂次且次断人断二必三断五必六今此颂文
断至三四若谓颂超止观何云若超断至第五品名
家家亦不云三四超次二途如何判摄。

** 二评旧者

交师云断欲惑九品凡有三种一任断二
次断三超断俱舍颂中非颂任断及次第断正颂小
超辅行云起大加行者由小超人先在凡地得欲界
定至十六心于欲定上加无漏智起精进行即能断
惑故云加行非见谛后更修无漏名为加行评曰俱
舍论云即预流者进断修惑又云预流果后说进断
惑若是超断应初果前用十六心断见惑时超断思
惑方名超断若尔且辅行那云谓由圣者起大加行
既云圣者正是初果之后那云十六心上加无漏行
又复止观自云若超断至五品名家家颂文自断惑
三四品岂是超断耶更有多失略而示之稠师判云
俱舍颂文正颂次断作此定后复自疑云若颂次断
寂光有相¶ 第 280b 页 X57-0280.png
荆溪那云若超若次进断三四既云若超应须亦颂
超断耶他自释云此文正是次中论超行人期心秪
断三品观力侵断中上一品喻如劈竹期破三节刀
锋快利侵至四节今此亦尔评曰此师若谓颂文乃
是次中论超便引辅行若超若次文诚證者此则谬
判记文荆溪此文自因大师止观将超断五品名家
家荆溪遂将颂文次断会同止观小超俱论家家然
后结云若超若次进断三四正是总结俱舍及以小
超何尝此文一向是明俱舍颂文耶有此之失不当
取之。

** 三助正者

在理或当何必求人辅赞所明深符文旨
其既合辙岂不遵行如辅赞云论文既云即预流者
进断修惑若三缘具转名家家又云预流果后说进
断惑若非次断安曰预流果后说进断惑耶故知俱
舍颂次断人无致疑矣又止观云断一品欲惑次第
至第五品尽皆名斯陀含向若超断至第五品名家
家然后辅行遂将俱舍次断会同止观小超之人便
即会云此次断义与今文同故知次断及与小超皆
可得论家家之义遂总结云若超若次进断三四若
尔且次断人自断三四小超之人自超五品如何会
同当知小超虽断五品缘第五品与第六品共润一
生荆溪得此之意遂乃判云此之五品同四品故方
可会同此次断义与今文同故知俱舍正颂次断荆
溪既云谓由圣者起大加行岂非明断俱舍颂文预
寂光有相¶ 第 280c 页 X57-0280.png
流果后重虑缘真加无漏行次断惑乎然此之说其
得有三一者善判俱舍颂文是颂次断之人二者雅
合辅行会同俱舍止观之意三者深究超次两种根
性皆论家家有此三得须当取之。

** 四馀妨

问止观准旧婆沙小超之人得论家家本
断超人不论家家若尔此两种人并先凡地所伏思
惑品之多少至十六心皆超思惑何故小超却论家
家本断超人不得论者何耶。

答本断超人在凡地时虽
伏思惑盖缘有漏智力弱故不论家家如辅行云虽
断五品但名初果断六品尽伹云二果向准此之意
不论家家其义明矣。

问若无不断大品惑尽而命
终者何故断八不至于九耶。

荆溪自答云一者障果
二者越界今却问云还有断八至九者否若云有者
荆溪不应作此之。

问若云无者且次断中岂无断八
至九者耶。

答是何言欤法华三周皆是次断根性尚
乃直至初住破无明岂断八不至于九耶荆溪且约
遇缘者以为问端耳。

问超断五品得论家家次断
五品但名二向何故妙玄中云初果心后更修十六
谛观七菩提现前即此世无漏断欲界烦恼一品乃
至五品皆是于向亦名升进须陀洹约此论家家若
尔莫也次断五品亦论家家耶。

答此文非是次断五
品明家家良由此五品之内有家家之义荆溪特云
约此是知三四品中亦得论家家耳。

问小超之人
断三两品得论家家否若云得者大师止观引婆沙
寂光有相¶ 第 281a 页 X57-0281.png
超断三两品荆溪判云恐是文误应云三四若云不
得且断三品损四生三生家家断二品损三生四生
家家有何不可耶。

答荆溪云恐文误者乃将止观对
婆沙说秪缘荆溪曾见婆沙故作此说恐文误也然
三品得论婆沙巳说两品论者准理合有未见经论
故不须明。

问小超之人得论家家还三缘具否若云
具者但有初后二缘若不具者论文既云若三缘具
转名家家小超既无治彼无漏根即无重虑缘真一
缘如何亦明家家耶。

答先达曲折须明第二无漏根
一缘今意不尔须知论文专就次断人说小超无此
故不须明盖昔人不晓俱舍部旨及有门根性致兹
谬说。

* 车体正义

一家所明车体乘体但是法譬之殊其理即一以由
车之与乘并是运动为义如签云运是载义易曰日
月运行谓动也说文云陆载曰运所言乘者三轨和
合名一大乘乘于是乘能运众生出生死苦故曰车
乘言三轨者即真性观炤资成是也然此三轨通乎
四教但由藏别两教以观炤为乘体通圆两教以真
性为乘体然藏别两教将观炤为乘体约法则易约
譬则难约法易者观炤即是观智破惑资成乃是福
德庄校真性乃是果上所显此则可见约譬难者既
将观炤为其乘体未审指何为前导耶当知藏别两
教乃是界内外不即之教故以观炤而为乘体既其
寂光有相¶ 第 281b 页 X57-0281.png
不即指果在当从因至果方显真性故以观炤为乘
体也如签文云以藏别两教咸以智慧为体以藏别
两教真性果满方成傥指体在当以何为运若用观
炤则从始至终以此而知藏别是界内外拙教既皆
不即故以观炤为乘体也若通圆两教以真性轨为
其乘体观炤为前导资成为庄校约譬则易约法则。
* No. 966-A
刻台宗精英集跋

台衡之学至四明尊者中兴振起光明俊伟其功雄
哉非惟辩辟连代之异端亦能防禦后世之逆路故
有若霅川之背宗神智之破祖竹庵之挟异见者学
者一见紫朱明白不复泣岐矣惟仙都普容法师具
特卓之见负富赡之才学依四明而不尽承用遂著
教义数卷命曰台宗精英集(润)向获此于浓之长泷
寺一读而谓法师学识超伦议论𤀹发其依四明者
固多所辅述其建巳见者亦足击发正说所谓他山
之石以磨玉也客岁甲午吾
轮王大王始董天下台宗之事笃勤道学而自倡尤
精乎四明之谭(润)尝献此书命亟流通爰付梓生以
寂光有相¶ 第 281c 页 X57-0281.png
公学人惜乎其首逸一卷终又失第六巳下后之君
子得完本以补成是所望也。


正德五年乙未冬日

东睿常照沙门(亮润)真诣谨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