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经序¶ 第 20c 页
No. 951
天竺别集卷上
天竺寺忏主慈云大师 敕谥法宝大法师 述
住持传天台教观五世法孙慈明大师重编
* 金刚般若经序
* 普贤观经序
* 救拔𦦨口经序
* 阿弥陀经劝持序
* 南岳禅师止观后序
* 六妙门后序
* 方等三昧行法序
* 法华三昧仪勘定元本序
* 天台教观目录
* 天台教随函目录
* 指要钞序
* 武林山兴圣院结界相序
* 金刚般若经序
叙曰金刚般若经者粹极无碍之理慧也厥致有三
曰实相曰观照曰文字三者异容而同体皆般若也
非相由也非相含也不可离也不可合也苟不分而
分则经曰不可思议智境实相也不可思议智光观
照也不可思议智炬文字也实相也者经之体也观
照也者经之宗也文字也者经之用也宗所以导万
善会无相臻乎极者也用所以荡万惑豁神悟尽乎
金刚般若经序¶ 第 21a 页 X57-0021.png
际者也体则不然中道自居安安无迁寂含众妙廓
周无边故能为万物资始也圣人即一而修三即三
而达一成斯曰波罗蜜居斯曰秘密藏广矣大矣不
可得而思也但悲夫生生著有取空笼槛异系莫知
自出故众圣合符七会鹫头七会祇树一会他化一
会露地凡四处十六大会斯经预祇树也为刚杵为
利钁碎二死之邪山凿无明之磐石极五眼而洞视
彻三智之融照持四句胜三河之施导三檀等十方
之空信根未深闻功狂乱信哉斯言也梁真谛引六
种金刚以谕经旨犹为执笔者所讥今见首轴署八
神四萨埵愿文梵偈首尾安杂神咒引三十二段碎
而割之虽欲赞扬翻为污渎今并削而去之。
* 普贤观经序
序王曰兹经即法华醍醐之继唱也古者法王知几
而作用无常道时而后言四十馀年大车未脂羊鹿
殊轨谓权不可终用故受之以实于是光飞他土华
纷上天畅久默之怀演一乘之道以无量义为前序
彰既离而必合用今经为总括明妙契而须行由是
能仁善逝指会实于鹫峰次补当来请入门于重阁
俾今之有大根性乐思佛道者不远而复焉信哉斯
文实法华三昧之正轨也昔天台智者初受之于南
岳行之于大苏勤之于道场證之于方便总持炳发
乐说泉涌然后仪范帝庭黼黻像运统三利之业终
二严之备实从是而立也夫由道而至者必踵于先
金刚般若经序¶ 第 21b 页 X57-0021.png
达虽千里始于投足吾必知其至矣且无惑焉今东
掖山本如法师庶几先觉澡心三昧顾寂灭之道放
圣贤而行谨信存诚九旬申盟讲法华妙典修普贤
妙忏佩说行之戒逃数宝之讥仍刻板印是经一万
卷有能终身日读一卷者或多卷者跪以施之俾读
之然后知道知道然后知行知行然后知至知至然
后教人自一人至千万人自千万人形于无尽矧今
之首我万计其所转教又不知若干永永之下可得
而思耶大哉读持者是持佛身是持佛眼是持佛藏
操佛法印印一切法成大涅槃是人具大沙门功德
是人应受一切人天供养是为法塔应遥向礼者也
时天圣二年龙集甲子春二月望日序。
* 救拔𦦨口经序
事有简而易从者物有微而大济者功有倍而召速
者三者斯经备焉且陈一器之食咒之七返鸣指以
施之咒亦不过数句此其易从也彻穷泉包九野尘
沙莫数燄口之鬼皆甘嗜实腹此其大济也夫报应
之理统论三世其业广而醇者谓之顺现即感延龄
此其召速也法王之制坦然明白可举而行矣夫一
抟之食一句之水有用无匮闻之者不能不惑苟推
功神咒理归不测又何惑焉夫龙一鳞虫耳得一渧
之水散之六虚以为洪流况至圣至良之神咒穷法
界之至变者也焦腹矩口沉幽动劫仰天无诉非慈
仁恻恻为心者展臂一惠虽一餐其可得乎大哉博
金刚般若经序¶ 第 21c 页 X57-0021.png
施济众真斯谓也何必云尧舜病诸且能恕巳之饥
渴于彼之饥渴虽劳亦为况简而易从也经曰如供
百千俱胝佛者非直显其功大抑亦戒令慎重而后
施之必也重心则现招五果五果者一曰寿二曰色
三曰力四曰辨五曰安昭然在文不复委引信夫一
粒克于彼五福隆于此其犹影响焉讵有勤善闻斯
而不迁者也一经凡两译此本八十三行一字合九
百八言即三藏不空所翻也但加四如来及四真言
为异用者存略任意官坊俗务不暇广行直诵变食
一咒于理巳足实叉一本但一咒而巳事备施食正
名不复烦叙也。
* 阿弥陀经劝持序
此经文句虽约与大本意同上圣赴缘广略异耳依
正主伴于是备焉愿行方轨有加诸说辞简义博讽
易功多良在兹矣初则广赞依正引物忻求次则六
方引同敦勉生信三则举难况易使闻者知归第一
广赞依正者初赞次劝修愿行佛告长老下标立所
赞彼土何故名为极乐下先赞依果即珠网丽天琼
林矗地池流八德莲吐四光天乐韵于六时裓
华散于亿刹化禽演于道品风树传于法音舍
利弗于汝意下广赞正报先赞化主相好八万举光
明以遍收功德喻沙言寿命以统括成佛十劫简过
未以释疑又舍利弗下赞眷属声闻虽众皆发
大心菩萨云多率居补处生者咸归于定聚趣涂即
金刚般若经序¶ 第 22a 页 X57-0022.png
预于阿鞞次众生闻者下劝修愿行先愿次不
可以少善根下修行一日等者正在用心之厚薄不
在责时之久近宜遵一心不乱其人临命终下明得
果我见是利下结劝次如我今者下第二六方引同
敦勉生信先引同次于意下劝信亦是劝持如我今
者下第三举难况易五浊得道为难净土修行则易
并如文请先熟寻节段然后诵文则起尽有伦功不
虚弃如或清晨静夜收视听以端居口诵心游荡神
明于幽极氛累斯涤净境弗迷广舌劝持岂不然也。
* 南岳禅师止观后序
止观用也本乎明静明静德也本乎一性性体本觉
谓之明觉体本寂谓之静明静不二谓之体体无所
分则明静安寄体无不备则明静斯在语体则非一
而常一语德乃不二而常二秪分而不分秪一而不
一耳体德无改强名为万法之性体德无住强名为
万法之本万法者复何谓也谓举体明静之所为也
何其然乎良由无始本觉之明强照照生而自惑谓
之昏无始无住之本随缘缘起而自乱谓之动昏动
既作万法生焉捏目空华岂是他物故云不变随缘
名之为心随缘不变名之为性心昏动也性明静也
若知无始即明而为昏故可了今即动而为静于是
圣人见其昏动可即也明静可复也故因静以训止
止其动也因明以教观观其昏也使其究一念即动
而静即昏而明昏动既息万法自亡但存乎明静之
金刚般若经序¶ 第 22b 页 X57-0022.png
体矣是为圆顿是为无作是如来行是照性成修修
成而用废谁论止观体显而性泯亦无明静豁然谁
寄无所名焉为示物旨归止成谓之解脱观成谓之
般若体显谓之法身是三即一是一即三如伊三点
如天三目非纵横也非也异也是谓不思议三德是
为大般涅槃也呜呼此法自鹤林韬光授大迦叶迦
叶授之阿难阿难而下灯灯相属至第十一马鸣鸣
授龙树树以此法寄言于中观论论度东夏独淮河
慧文禅师解之授南岳大师南岳从而照心即复于
性获六根清净位邻乎圣斯止观之用验矣我大师
惜之无闻后代从大悲心出此数万言目为大乘止
观亦名一乘亦名曲示心要分为二卷初卷开止观
之解次卷示止观之行解行备矣犹目足焉俾我安
安不迁而运到清凉池噫斯文也岁月辽远因韬晦
于海外道将复行也果咸平三祀日本国圆通大师
寂照锡背扶桑杯汎诸夏既登鄮岭解箧出卷天竺
沙门遵式首而得之度支外即朱公冠首序出俸
钱模板广而行之大矣哉斯法也始自西传犹月之
生今复东返犹日之升素影圆晖终环回于我土也
因序大略以纪显晦耳。
* 六妙门后序
天台智者禀受南岳思禅师三种止观一曰圆顿二
曰渐次三曰不定此六妙门即不定止观也谓随其
根性六门互修渐顿迭进取益为断故以不定为目
金刚般若经序¶ 第 22c 页 X57-0022.png
昔瓦官初说道俗餐禀蒙益者众且略言事验者隋
大中大夫蒋添玫仪同公吴明彻皆习此息法脚气
获除梁方茂身觉轻举况大乘密益乎噫习禅法者
斯为要道修證户牖可举而行也。
* 方等三昧行法序
山门教卷自唐季多流外国或尚存目录而莫见其
文学者思之渺隔沧海方等三昧行法者皇宋咸平
六祀日本僧寂照等赍至虽东国重来若西乾新译
载披载沃适奉醍醐切念方等至尊禁法严密苟不
克由圣范事出师心岂惟招无益之诃抑亦负馀殃
之责南岳师躬行七载理洞其微位净六根言符先
佛大师咨询有在况发总持垂此典谟足可绳准今
时或坛场延袤形像巍峨行法则半任臆裁律范则
全用心匠纵谓七众阶节宁逾上首之科虽曰像多
无妨要符表法之便将恐未除故业更贻新戚染衣
增垢良用悲夫然此行法六篇后二不载者修行备
在百录止观受戒具出本经存篇目者令知行法有
始终也。
* 法华三昧仪勘定元本序
圣教浸远文句舛错由传者浮昧若不校其同异明
示得失日增月甚遐丧真味法华三昧仪者天台大
师瓦官亲笔盖止观第三三昧所指别行即其文也
若夫启迪后学为时所宗破障坏魔入佛境界与夫
文殊普贤并驱宝辂游方至极者实惟斯渐矣患其
金刚般若经序¶ 第 23a 页 X57-0023.png
稍易旧章或亡精要且十科行轨理观为主傥一以
误九法徒施有于坐禅观法加成五句者今列示之
文云为因心故心为不因心故心为亦因心亦不因
心故心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心为非非因心非
非不因心故心且山家凡立句法用观秖但至四
未委五句出自何文又当推捡之际第五句下准何
为境如何用观辅行自云彼别行文但推四句故今
文中广修众观犹是历事而正观一门全今四句岂
应疑误彼之大体哉而复辄引经文系乎卷末滥回
粗注错其篇内细碎之失莫得而举也故今直勘元
本刻板印行庶几先制而今而后求三昧者欲传斯
文请固存此序用以区别。
* 天台教观目录
皇祖有训以天台命家总括群经诞敷八教引五时
五味以次其说使顿渐有序施开成务原始要终实
昭明乎大化然后说三种止观教人安心牢笼万行
巧适物宜虽三不同同御大车到于凉池大哉自我
丕教东渐于夏近二千载以大总持作师子吼妙尽
佛意者始一人而巳按别传曰智者说法三十馀年
不畜章疏安无碍辨契理符文挺生天智世间所伏
有大机感乃为著文奉敕撰净名疏暨觉意三昧六
妙门禅法界次第小止观法华三昧仪自馀皆高座
口授而巳尝曰说次第禅门一年一遍若形章疏可
五十卷大庄严寺法慎私记初分得三十卷国清寺
金刚般若经序¶ 第 23b 页 X57-0023.png
灌顶治定作十卷说法华玄义圆顿止观半年
各一遍若著章疏各可三十卷灌顶私记此二初分
各十卷改圆顿为摩诃止观唯法华经疏顶二十七
于金陵听受六十九于丹丘添削十卷成文题为文
句又智者停瓦官八载讲大智度论而不云有记章
疏省唐开元岑法师于智者坟前刻石柱云大智度
论疏二十卷尝询诸先达未见其文复于丹丘灵石
寺演涅槃百句解脱为万句不传后世为灌顶叹息
自馀诸杂疏论莫能悉举皆备书于后除智者笔削
及法慎禅门馀皆顶禅师于法轮之下其受若海其
传如瓶凡教观章句总一百五十九卷皆智者所说
也又取灌顶禅师著述大涅槃疏等凡二十三卷湛
然禅师等述释签等凡五十有七卷三师合凡二百
三十有九卷尽取题目刻诸琬琰用存不朽自三师
之外唐宋巳还宗山家者述作颇众既未辨其详略
不敢辄预及日本送到目录非三师所述皆所不取
时 皇宋天圣七年 七月五日刻石
* 法华玄义十卷
* 法华文句十卷
* 摩诃止观十卷
* 禅波罗蜜十卷
* 维摩玄义五卷
* 金光明玄义一卷
* 金光明文句三卷
* 菩萨戒疏二卷
* 法华次第三卷
* 观音品别行玄义二卷
* 观音品义疏二卷
* 观无量寿佛经疏一卷
* 金刚经疏一卷
* 请观音经疏一卷
金刚般若经序¶ 第 23c 页 X57-0023.png
* 四教义四卷
* 小弥陀义记一卷
* 法华三昧仪一卷
* 四念处四卷
* 观心论一卷
* 方等忏仪一卷
* 觉意三昧一卷
* 修禅六妙门一卷
* 禅门口诀一卷
。
* 涅槃经玄义二卷
* 涅槃经疏十卷
* 观心论疏二卷
* 国清百录五卷
* 智者别传一卷
。
* 法华玄义释签十卷
* 法华文句记十卷
* 止观辅行传弘诀十卷
* 维摩略疏十卷
* 维摩广疏记六卷
* 止观大意一卷
* 金刚錍一卷
* 止观义例一卷
。
* 智度论疏二十卷
* 仁王般若疏二卷
* 弥勒成佛经疏五卷
* 弥勒上生经疏一卷
* 释一切经玄义一卷
* 坐禅止观一卷
* 观心释一切经义一卷
* 五方便门一卷
* 七方便义一卷
* 一二三四身义一卷
* 七学人义一卷
* 般舟證相行法一卷
* 法门仪一卷
* 禅门要略一卷
* 禅门章一卷
* 杂观行一卷
* 入道大旨一卷
。
* 三观义二卷
* 四悉檀二卷
金刚般若经序¶ 第 24a 页 X57-0024.png
* 四种三昧义一卷
* 释二十五三昧一卷
* 六即义一卷
* 释十如是义一卷
* 如来寿量义一卷
。
* 维摩玄疏二十八卷
* 净土十疑论一卷
* 小止观一卷
* 观心食法一卷
* 观心诵经法一卷
* 观心十二部经义一卷
。
* 八教大意一卷
* 南岳记一卷
* 天竺寺真观法师传一卷
。
* 始终心要一卷
* 华严骨目一卷
* 授菩萨戒文一卷
* 涅槃后分疏一卷
* 止观文句一卷
* 观心诵经记一卷
* 法华三昧补助义一卷
* 方等忏补阙义一卷
。
** 天台祖承记
传续莫大焉存存乎道绵绵其化犹日月之嗣照故圣
人顺可久之道广无方之益贤林将游乃顾命饮光
曰汝传吾大法观机设教无使坠焉饮光曰诺于是
乎结集三藏行 皇觉之训二十馀年最后法付阿
难阿难付商那和修修付鞠多多付提迦多多付弥
遮迦迦付佛陀难提提付佛陀蜜多多付胁比丘胁
付富那奢奢付马鸣鸣付毗罗罗付龙树树付提婆
婆付罗睺罗罗付僧祛难提提付僧祛耶奢奢付鸠
摩罗驮驮付阇夜那那付盘驮驮付摩奴那那付鹤
金刚般若经序¶ 第 24b 页 X57-0024.png
勒夜那那付师子比丘始迦叶终师子二十三人皆
祖述三藏之教非别有传也今天台所承自第十三
龙树为高祖由者龙树造无畏部出中观论高齐间
慧文禅师依中观得道口授南岳思禅师南岳传天
台智者智者兼用法华三昧旋陀罗尼开拓一家教
观户牖不与他同法传章安灌顶顶传缙云智威威
传东阳慧威威传左溪左溪传荆溪湛然自
龙树至荆溪凡九世夫德业内充犹钟鼓于宫声闻
于外奇表异迹各焕乎本传呜呼荆溪既没法网渐
散嫡承遂息后人皆讲训而巳或曰何涉西祖乎曰
总二土者略有三意一为显所传自金口故二为示
一家祖龙树故三为惩后代妄树名故俾其观斯位
尊任重列绍四依昏庸其可继乎。
* 天台教随函目录
西域传佛教者凡有二宗一曰法相二曰法性法性
者远承文殊龙树近禀青目清辨依般若等经中观
等论而为祖述也法相者远嗣弥勒无著近踵法护
难陀依深密等经瑜伽等论以为宪章也所以经论
翼张性相角立者由乎时机不同法药有异耳傥因
言以契理识月以忘指复何性相分其宗乎然而法
性之义宏远深诣非肤受速成者所能知也故西域
记云唐三藏奘法师初遇龙树宗师欲从其学彼令
服药求长生方能穷究奘念本欲求经恐仙术不成
辜我宿愿遂不学此宗乃学法相矣元魏高齐间有
金刚般若经序¶ 第 24c 页 X57-0024.png
慧文禅师因探大藏得龙树智论一心三智之文于
是依论立观口授南岳慧思禅师思授天台智者智
者因法华三昧发旋陀罗尼凡所说法初无章疏皆
悬节经文直谈佛旨柔音一震群听咸服立五时八
教判释西来一切经籍罄无不尽大抵法华为极谈
诸经为兼畅又说三种止观为依教起行之门修心
复性之道有门人灌顶法慎者多闻强识随讲载笔
记诸善言为一家之陈迹矣唯净名经疏炀帝请撰
殆入灭法付灌顶顶撰涅槃经疏观心论疏等盛行
于世法付缙云智威威付东阳慧威威付左溪禅师
左溪传荆溪湛然当二威之时但以止观缄
授而巳逮左溪权与说释至于荆溪乃广制章记辅
翼教观是则一家若以龙树为高祖至荆溪则九世
矣以智者为始祖至荆溪即六世矣遵式叨生台岭
滥预桑门刳心尝习于斯宗白首敢言于精业志愿
此教编入大藏俾率土咸益天禧三年会 相国太
原王公出镇钱唐因以宿志闻于黄閤遂许陈
奏事未果行翛焉薨逝至天圣纪号干当玉宸殿高
班黄以兹法利上闻天听 皇帝 皇太后体
尧仁以覆物奉 佛嘱以护法爰择梵侣精校于真
筌旋系竺坟广颁于秘藏切虑此教各有部帙相扶
者有卷轴别伸者若编之非次则读者难明今总而
录之各从其类仍于题目之下粗述其意俾发函展
卷与记文对看如法华玄义须对释签他皆放此然
金刚般若经序¶ 第 25a 页 X57-0025.png
此教文虽部逾于数十而卷不满二百三世佛法一
家义宗总括要举亦巳备矣览之者适足以解疑释
结贯道达微又何俟服药长生然后为学者哉。
* 法华玄义十卷
* 释签十卷
* 法华文句十卷
* 法华文句记十卷
玄义者唯解首题统明五时广辨八教出世大意蕴
乎其中若晓斯义则七轴之文思过半矣至于经疏
题云文句者盖以疏句分节经文也故荆溪云以由
释题大义委悉故至经文但粗分章段题云文句良
由于此随部各有荆溪之记犹五经之有正义也。
* 摩诃止观十卷
* 辅行传弘诀十五卷
* 止观大意
* 止观义例
止观者乃定慧之异名即法华之行门也前玄义文
句皆明佛世当机得益之事纵有托事附法观心之
文非部正意今止观正是智者说巳心中所行法道
自行因果化他能所无不具焉荆溪以辅行释之元
本十卷后人开为十五卷耳荆溪又因员外李华欲
知止观纲要故述大意又为初学于大部难解及破
邪师异谈故作义例唐翰林学士梁肃尝师荆溪删
止观为六卷文虽简要而修习之相多有疏阙如览
者知之。
* 禅波罗蜜十卷
* 修禅六沙门一卷
今家有三种止观一曰渐次二曰不定三曰圆顿渐
金刚般若经序¶ 第 25b 页 X57-0025.png
次则解顿行渐不定则解顿行或顿或渐圆顿则解
行俱顿此三止观对根不同行相虽殊俱依圆理而
为宗本前摩诃止观即圆顿也今禅波罗蜜即渐次
也修禅六妙门即不定也据别传云大庄严寺法慎
私记禅门初分得三十卷尚未删定而法慎终章安
灌顶治定为十卷。
* 维摩经玄义五卷
* 维摩经略疏十卷
* 维摩经广疏记六卷
* 四教义四卷
准法华文句记云净名前玄义总有十卷因为晋王
著净名疏别制略玄义乃离前本为三部别立
题目谓四教义六卷四悉檀两卷三
观义两卷维摩经疏先有广本二十
八卷后人患其文多故荆溪略为十卷言繁则剪带
义则存故广本罕传略本盛行矣疏记六卷犹对广
疏未暇治定然师云亡虽指文少殊亦释义宛合。
* 金光明玄义一卷
* 金光明文句三卷
* 金光明天王护国道场仪一卷
玄义文句此释北凉三藏昙无谶译四卷经文藏中
合部虽有此文由品目隔杂其四卷别行未曾入藏
护国道场仪者即遵式纂集本经并国清百录义净
新译行用之法以备人王祈福之仪也事出圣教文
非臆说故编附之。
* 别行玄义二卷
* 别行义疏二卷
此释法华普门一品昔昙无谶游化葱岭来至河西
金刚般若经序¶ 第 25c 页 X57-0025.png
王沮渠蒙逊有疾以告于谶谶云观音与此土有缘
乃令诵持所患即愈于是此品别行部外智者特释
岂无意乎然法华文句虽亦巳解之但彼为知章此
为知微耳。
* 涅槃玄义二卷
* 涅槃经疏十八卷
此释北凉昙无谶译宋本谢康乐将慧观慧严二法
师治定加品成三十六卷皇朝新入大藏章安顶师
用智者义意释此治本其疏文亦曾荆溪再治。
* 观心论一卷
* 观心论疏二卷
智者造论凡有二意一者为诸学徒随逐累载空无
所获者令绝言置文观心入道二者为外诸四众脱
能信受亦可传之论约观自生心起三十六问而云
若于观心答此无滞者当知此人即是五品弟子中
初随喜品人疏文一一申释以验章安观行明矣。
* 菩萨戒疏二卷
* 观经疏一卷
* 弥陀义记一卷
* 请观音经疏一卷
* 四念处四卷
* 法界次第三卷
* 法华三昧仪一卷
* 方等忏法一卷
* 觉意三昧一卷
* 禅门口诀一卷
此皆智者所说其中法界次第及法华方等二忏仪
觉意三昧亲自撰集馀并章安所记既各可披究故
兹总列。
* 金刚錍一卷
* 智者别传一卷
* 国清百录五卷
金刚般若经序¶ 第 26a 页 X57-0026.png
金刚錍者乃荆溪申涅槃佛性之义以救世人无情
无性之弊也别传之与百录盖是大师始终化迹故
故章安集而纪之庶几后昆知先祖之德善也据别
传云大师尝于金陵瓦官寺八年讲大智度论又因
陈少主请于太极殿讲仁王般若此等并有记录今
皆亡之唐时有日本国僧最澄多取教卷往于彼国
惜乎诸说今无得而闻焉。
** 上玉宸供奉黄进天台教部随函目录手状
沙门(遵式)祇肃致讯玉宸供奉(执事)近令小师(了净
可久)斋书上达不审迩日体候何似想符多福(遵式)
以教门事多干尊抱卒言谢不及兹者撰得天台教
部随函目录一卷此有二缘故须制此文一为教文
入藏恐铨排失次疏记不相附近后人看读不知其
类二为后人看读不循部类全成无益止如辅行一
记全释摩诃止观若异处各看殊不知旨今若得此
文发函启卷文义相须如指诸掌如览儒经正义安
可异处他皆放此欲上告供奉闻 圣听奏呈此文
乞随函各著一卷如此则教文入藏不徒设也然遵
式虽怀此意其如裁量进否一计供奉愿利益天下
远及万古遵式十有馀载经理天竺山寺只为传持
大教更无一念他图其如外护檀越不可一日无之
此际遭逢供奉如得父母之莫异也遵式年老能得
几何只为岁寒与后次传教者作外护良图意在正
教宣行令佛种不断故雪山童子为半偈捐躯宣扬
金刚般若经序¶ 第 26b 页 X57-0026.png
利深信矣今供奉宿植善根身近至尊深信佛法焉
知不是诸佛付嘱而来耶又岂非宿发大愿而来耶
护法之功出大般涅槃经不可卒具此者
恐伊不熟庶事望供奉以骨肉见待每事指南不以
形迹为碍幸甚也其如山门所求好事乞供奉深挂
融抱栖依栖依遵式近采拾寺之左右古今灵迹各
赋一咏以纪名目虽词无可取谨此写呈所贵供奉
览之熟于天竺景物如旧游之莫异矣遵式为阙人
写公状起居直染手削眼昏书字不谨伏惟仁慈宽
恕为幸不宣天竺寺沙门遵式手状上 玉宸供奉。
* 指要钞序
大教隆夷存乎其人诸祖既往玄化几息时不可以
久替必有间世者出焉四明传教导师礼公实教门
之伟人也童子受经便能思义天机特发不曰生知
之上性者乎及进具禀学于宝云通师初预法席厥
父梦其跪于师前师执瓶水注于口中其引若泉其
受若谷于是乎天台大教圆顿之旨一受即了不俟
再闻师谓之曰子于吾言无所不达非助我也逮师
殆灭公复梦贯师之首擐于左臂而行嘻得非初表
受习若阿难泻水分瓶之莫二也后表传持操师种
智之首而行化也淳化初郡之乾符寺请开讲席诸
子悦随若众流会海繇是堂舍侧陋门徒渐繁未几
遂迁于保恩院焉法华止观金光明诸部连环讲贯
岁无虚日尝勖其徒曰吾之或出或处或默或语未
金刚般若经序¶ 第 26c 页 X57-0026.png
始不以教观权实之旨为服味焉为杖几焉汝无怠
也大哉若夫被寂忍之衣举大慈之室循循善诱不
可得而称矣释签十不二门者今昔讲流以为一难
文也或多注释各陈异端孰不自谓握灵蛇之珠挥
弥天之笔岂思夫一家教观殊不知其启发之所公
览之再叹岂但释文未允奈何委乱大纲山隤角崩
良用悲痛将欲正举舍我而谁遂而正折斯文旁援
显据绰有馀刃兼整大途教门权实今时同昧者于
兹判矣别理随缘其类也观道所托连代共迷者于
兹见矣指要所以其立也至若法华止观纲格之文
隐括错综略无不在后之学者足以视近见远染指
知味易不云乎通天下之志定天下之业断天下之
疑实此一二万言得矣式沗同学也观者无谓吾之
亦有党乎取长其理无取长其情文理明白谁能隐
乎云也。
* 武林山兴圣院结界相序
佛法住世由乎戒律戒律住世由乎僧也夫坏色其
衣应器其食表刹其居非戒律无以为释氏之子也
衣之有品制食之有正命居之有界相三法备矣始
可防身口之患修定慧之道若乃饱食软衣逸居而
无教者先儒耻之况释子乎兴圣院者乃武林表刹
之奇趣也鹫岭耸于空界龙泓达于海际游之者无
道俗无春秋翛然一来使其虚襟凝睇有忘归之色
沙门智伦公考槃是院多历年所以智者教为谈柄
金刚般若经序¶ 第 27a 页 X57-0027.png
以弥陀观为行门请业之徒亦巳众矣尝念所居之
地未结界相凡说戒自恣等法无得而行焉天圣六
年戊辰冬十一月三十日集明解毗尼者指垣墙定
标杙竹法以结之既羯磨之有成信劫烧之不坏准
南山云结界巳当榜示显处使后来者无有疑滥故
大界之与净地悉书其相悬诸绀宇或曰踞大乘者
修寂灭行以大圆觉为伽蓝讵假乎局此方隅结是
体相以自系属乎今曰不然夫圆觉之说宅心之境
也羯磨之设摄僧之戒也大士非舍僧戒唯取心境
而巳经不云乎菩萨示现安居过三期日随往无碍
奚尝以放荡之迹为寂灭之行乎今之人厌小节而
欣大用者吾以为何必方袍然后圆觉大集所谓无
戒满世伤如之何遵式忝居南邻见托为序故直笔
其梗槩云耳。
天竺别集卷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