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门要略-隋-智顗卷一

卷一 第 666c 页
No. 908
禅门要略
天台大师 出

夫人修禅学慧法门。先明方便。后明正观。方便者凡
有五种。初具五缘。一者衣食具足。二者持戒清净。三
者闲居静处。四者息诸缘务。五者亲近善知识。五缘
若阙则妨安心。若无善知识则不知遮障。为此义故
须具五缘也。

二呵五欲者。谓色.声.香.味.触也。此五种能生行人欲
乐之心。贪爱无足。若不呵却则妨正业。故须呵却。

三弃五盖。此五盖者。一贪欲盖。二嗔恚盖。三睡眠盖。
四掉悔盖。五疑盖。此五若弃舍。心则得安也。此五在
心则缠覆不明。

四调五事者。一调食不饥不饱。二调眼令不节不恣。
此二就定外调之。三调身。四调息。五调心。此三就定
内调之。调身者。令不宽不急是调身相。次调息者。令
息出入绵静细。如有如无。资神安禅。守之心易得定。
举要言之。不涩不滑是调息相。次调心者。若多觉观
浮动。须系念在齐中。制诸乱想。若心沈惛。头低睡熟
无记者。当系鼻端。令心在缘无分散意。举要言之。不
沈不浮是调心相。次复正于坐中。若觉身息心三事
不调者。即须用前法调之。三事若调禅定可获。次欲
卷一 第 667a 页 X55-0667.png
出定时。应前放心异缘。次开口放气。想从百脉随意
有散。次微微动身。次动肩脾手头颈等。次动两足膝
等。次以手遍摩诸毛吼。次按两掌令𤏙掩两眼。然后
开眼。待身汗𤍜方可随意。若不尔者令人作病。

第五行五法者。谓欲.精进.念.巧慧.一心是也。释云。欲
者。欲离世间一切妄想颠倒。欲得一切禅定智慧诸
法门也。精进者。持戒清净。初中后夜专精进修习无
上道法[廿/匕]。念者。念世间法治生产业。一色一香无非
佛法也。巧慧者。思惟世间阴界入等。一一皆入如实。
令魔界即佛界。为佛事如萨陀波伦也。一心者。既知
世法即是出世法。应当专修定慧二法。令与法性相
应。心如金刚无能坏者。故名一心也。此上并是坐禅。
约出入略示此法。夫欲发心学道。先须问路。路有通
塞。法有是非。心有邪正。今且约坐禅示其相。馀则可
解。塞路者。苦集为塞。道灭为通。无明十二因缘为塞。
无明灭为通。六蔽为塞。六度为通。若有三塞。破之令
通也。次简邪正者。一若为利养破戒等事发心学禅
者。此发泥梨心。行地狱道。二若求名闻望他称誉而
学禅者。是发謟曲心。行鬼道。三若为眷属徒众多檀
越等。是发飞走心。行畜生道。四若为胜他妒忌者。是
发丑陋心。行修罗道。五若为此生谢后恐失未来人
身。兼持戒而发心学禅者。是发欲界下心。行人道。六
若为求今世后世自然果报。兼修十善。是发欲界上
心。行天道。七若为捍伏于他复层自举。狼踞唐视令
卷一 第 667b 页 X55-0667.png
物归仰者。是发魔罗心。行第六天道。八若为求今世
后世禅定静乐者。是发梵心。行色天道。九若为求世
智辨聪无事不知者。为此学禅者。是发外道心。行无
想行天道。十若为思惟世间生死牢狱甚可厌患。出
世涅槃清净寂灭甚可欣乐。为此发心欲速出三界
者。是发无漏心。行二乘道。非心无量。略示十种非心
耳。前九是世间心。是生死心。后一是出世心。是涅槃
心。是圣人心。是解脱心行者。汝学修道应善识邪正。
莫浪发心。二乘出世间尚简是非。况前诸心妄谓为
是。若欲与理相应者。但首作人事。莫强知他事。即是
更相憎恨世世相憎。非但此生无道无果。累及后生。
能闭口合掌塞耳端坐修心者。是出世圣人。若不尔
者。饿鬼畜生之道难得免离也。

次明修止观者。先约坐中修者。行人于坐中为乱想
觉观修三止。一名系缘止止者。谓系心鼻端隔齐间
等处。系缘守境。令念心不散。二名制心止止者。随心
不起。即须制之不驰散也。此二是事止耳。三体真止
止者。随心所念。一切诸法即须体之。知悉从缘生。从
缘生之法无有自性。既知无性即不取著。以不取故
妄念心息。是名为止。止心不动名为无为。无为者即
诸法本源。若能安本源则一切妄想生死业行即皆
空寂。即泥洹道。真法实也。略明三止竟。次作观者。谓
正观中道诸法实相智慧也。行者于坐禅中。随心所
缘一切诸法。若善法。若恶法。若无记法等。随所缘念
卷一 第 667c 页 X55-0667.png
念不住。虽如上体真而不止者。即当反观所起之心
从何处生。从过去生耶。现耶。未来耶。若从过去生者。
过去巳灭云何能生。若从现在生者。现在念念不住
云何能生。若从未来生者。未来未至云何能生。三世
求生毕竟不可得。当知此心但有名字。名字之法本
自无生。无生故。无灭故。无灭即是中道第一义谛观
也。又捡此心为有为无。若心无者。云何有念。心若是
有者。应当自有。何须缘发始有心生。当知此心非有
非无。即是中道正观也。

复次。于禅中沈惛睡熟头低无记者。即须修观。分别
法相。对治沈病。若于坐禅中心散动越逸攀缘万境。
即须用止除乱想。一心念之。若修止时心安快乐。即
应修止。又修止时能破睡散。即应修止。又修止时豁
豁欲想清净。即应修止。又修观时心地静乐。即宜修
观。又修观时道心郁起。即宜修观。又修观时能破烦
恼恶见。即宜修观。观若有益即常修观。止若有盖即
常修。行者善须斟酌。巧用止观调心。令妄念不起。即
是善能用心。有少道理也。

次明历缘对境。修止观者历缘有六。谓行.住.坐.卧.言
语.作务也。对境亦有六。谓六根对六尘也。缘与境合
有十二事。初就行中修止观者。行者欲行之时。即应
思惟。我今为何事故行。若为恶事无益等事。即不应
行。若为善事利益等事。即应行。行中修止观者。即
应知因于行故。则有一切善恶等法。今推此行及诸
卷一 第 668a 页 X55-0668.png
法悉是虚妄。求实叵得。妄念不起。是名为止。复作是
念。由心运身。故有去来及行中一切法。令及观此行
中之心。不见相貌来处去处。无生无灭。当知行者及
一切法毕竟空寂。是名为观。于行缘中修止观既然。
馀五缘例尔。次对境修止观者。见色之时。即知如幻
如化。不起贪染。心安寂然。是名为止。当及观见色之
心从何而生。为从眼根生。为从色尘生。为根尘合生。
为离根尘生。若见色从眼生者。未见色时心应巳生。
若从色尘生者。何关我耶。若从合生者。捡此根尘为
各有心。为各无心。若有心能生心者。合时应有两心。
若各无心能生心者。无有是处。若离根尘有心生。亦
无有是处。当知见色之心本自无生。但有名字。名字
性空。毕竟无实。是名为观。于眼见色时修止观既然。
馀五根对五尘例尔。

次于礼佛中修一心三观者。观一念礼佛之心。即空
即假即中。观心即空是礼报佛。观心即假是礼应佛。
观心即中是礼法佛。一礼即三礼。一佛即三佛。虽三
而一。即一而三。是名圆礼。亦名不思议礼佛。又诵经
旋绕历缘对境与心动念皆例如此。用三观也。问。一
心三观有何功用。答。即空观破四住惑。即假观破尘
沙惑。即中观破无明惑。一心三观。三谛圆破五住。五
住烦恼破即三身显。四住破即报身显。尘沙破即应
身显。无明破即法身显。又三观成故即三德满。中观
成即法身满。假观成般若满。空观成即解脱满。三德
卷一 第 668b 页 X55-0668.png
满故名秘密藏。佛及众生悉入其中。毕竟无所有。永
寂如虚空。若然者。云何复言有一切法佛以假名字
引导诸众生。复次泥洹真法实众生从种种门入。令
粗依一理。略出此法。示初心行人。不可执此为是馀
者为非。若得此意者。则千车同辙万流咸会也。一切
诸法体性平等。众生身内法身佛尽虚空遍法界。一
切行人常敛念。观四大五阴空无所有。名为道。

禅门要略(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