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别观龙华¶ 第 611b 页
得遇龙华修證忏仪卷第四
天台山慈云寺传教观沙门 如惺 撰
* ○第十一别观龙华
前观兜率是因。今观龙华是果。以三世诸佛将成正
觉。必先处兜率陀天。接引调伏先佛法中善根成熟
众生。使入不退。然后下生授与一乘之记。此千古不
易之道也。岂非前观为龙华之化城乎。若愿生他方
佛刹。宿与龙华有缘。因弥勒成道。睹光而来华林法
会。经说第二会有他方诸天。及八部众。六十四忆恒
河沙人发菩提心住不退转者。是也。则知初会得度
○第十一别观龙华¶ 第 611c 页 X74-0611.png
者。皆是不厌生死。不艳净土。不求断结众生。何以故。
秪如释迦。弥勒。同一道也。王舍。鸡头。同一地也。此时。
彼世。同一界也。短命。长龄。同吾人也。岂非心垢土垢。
心净土净。是知垢净在心。不在国土也。故当内观实
相。达诸法空。便使竛竮辛苦。亦饶四藏之珍。外溥仁
慈。等心济物。纵处𡾟崄之巅。即践如掌之地。故毗舍
浮佛告持地菩萨言。当平心地。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今众生以浊心观娑婆界。此界自然秽恶充满。如目
有眚。灯现五色毛轮。楞严云。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
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我以妙明不
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法
华云。见此娑婆世界。其地琉璃。坦然平正。阎浮檀金。
以界八道。宝树行列。诸台楼观。皆悉宝成。其菩萨众。
咸处其中。以是观之。则彼鸡头之净。特吾心之净耳。
知是而观龙华。易若庵摩勒果也。
○分二。初辩异。二正观。
所言异者。诸经所载弥勒成
佛之迹。颇有异处。何以故。释尊说非一时。住非一处。
经至此方。来非一时。译非一人。是故难为准的。今略
以四科辩之。馀可知矣。一身量。二寿量。三树量。四初
会。
*** 先辩身量之异
◎弥勒下生经。姚秦鸠摩罗什译。
说弥勒身长千尺。胸广三十丈。面长十二丈。
◎弥勒
来时经。东晋时译。失人名。说身长十六丈。
◎观弥勒
下生经。西晋竺法护译。不说身量。
◎弥勒成佛经。亦
罗什译。说身长释迦牟尼八十肘。胸广二十五
○第十一别观龙华¶ 第 612a 页 X74-0612.png
肘。面长十二肘半。
◎弥勒下生成佛经。唐武周义
净三藏译。亦说身长八十肘。肩二十肘。面广肩半量。
◎又成佛经说。彼时众生。寿命具足八万四千岁。无
有中夭。人身悉长十六丈。若论贤劫千佛。其九百九
十九尊。皆出减劫。独楼至一佛。出于增劫。悉在住劫
中二十小劫也。第九小劫。自八万四千岁始。每过百
千减一岁。人身短一寸。至二万岁时。迦叶佛出。迦叶
佛灭后。又百年一减。减至人寿百岁。身长一丈时。释
迦出世。释迦灭后。减至人寿十岁。身长一尺止。此后
百年一增。增至八万四千岁足。是为第十小劫。又仍
前减至八万岁时。弥勒出现世间(若准释迦出于周时。身当一丈。故文
王身长九尺馀。佛身倍人。乃长一丈六尺。又依十岁一尺之数推算)。彼时人民。尚应身
长八百丈。况佛身止于千尺。及八十肘耶。疑此尺字。
不无鱼鲁之讹也。佛必倍人。恐应千丈。非千尺也。如
释迦化身丈六是矣。又二地菩萨尚见千丈佛身。若
地地增胜。则身量难思。况弥勒出时。人寿既云具足
八万四千岁。独佛身如是之卑小乎。又言人身悉长
十六丈。此当千六百岁时之数。似亦未韪。此或释尊
欲逗当时听法之机。故作是异说。不然译师之误也。
问。丈六。千尺。皆三乘共见。舍那报身。独菩萨法。可同
年哉。答。诚然。二乘不见尊特。大乘报化不二。今借此
胜应。明彼劣应。是或非忒。何者。如净华宿王智佛。身
长六百八十万由旬。妙音止长四万二千由旬(少佛六百
七十五万八千由旬)。岂便指报身耶。妙音身量。不过类彼国人。
○第十一别观龙华¶ 第 612b 页 X74-0612.png
佛既超胜。况弥勒不能舒之千丈。以应八万岁时众
生乎。
*** ○次辩寿量之异
下生经说。弥勒佛住世六万岁。下
生成佛经偈云。期于六万岁。说法度众生。观下生经
说。佛寿八万四千岁。成佛经说。弥勒佛住世六万亿
岁。正法像法亦各六万岁。然弥勒下生及弥勒成佛
二经。皆出什师所译。一云六万岁。一云六万亿岁。岂
自不检点矛盾一至于此耶。此非笔授者之误。必传
书者之谬也。如释迦寿应百岁。自减二十。故八十唱
灭。推弥勒应八万岁。当减二万。故云六万。理或当也。
讵有国人八万之寿。而佛独高迈六万亿哉。其谬不
辩可知矣。
*** ○次辩树量之异
弥勒下生经说。龙华树。高五十里。
观下生经说。高一由旬广五百步。来时经说。高四十
里。广亦四十里。成佛经说。高五十由旬。下
生成佛经说。高四踰缮那。荫六拘卢舍。
下生。与成佛二经。系什师一人之译。一云五十里。一
云五十由旬。二说之不侔又如此。若佛身准减劫八
万岁时。应长千丈馀。菩提树奚止五十里。及一由旬。
准于四踰缮那。方称身量。言五十由旬。树恐太高。
*** ○次辩初会异
略有二种。一说法处异。二见迦叶异。
下生经。来时经等。俱说弥勒成道巳。在龙华树下。说
三会法。独成佛经说。弥勒成三菩提巳。首度儴祛王。
与无数天龙八部。入翅头末城说四谛。十二缘。度人
○第十一别观龙华¶ 第 612c 页 X74-0612.png
天众。名为初会。时弥勒佛眷属围绕。出城。还华林园
说二会法。此其一也。又观下生经说。弥勒成道巳。首
度魔王大将。次善财长者。次儴祛王等。将无数千人。
往山中见大迦叶。此名第一会。下生经说。在华林园
说三会法。度人天巳。入城乞食。降大力魔。方至耆阇
山顶。见大迦叶。不说初会见。与成佛经所说同。如是
种种异说。行人何所的从。以成观境。况罗什素称七
佛译师。尚自相左若是。他之不侔。固可知矣。虽然。悉
是金口。难可是非。欲令行者标心。故伸辩如右。今观
竺法护译名观弥勒菩萨下生经。对前高昌郡译。亦
有观字。正是行人用观之处。似可依凭。又况文约义
备。初心易成。若观心纯熟。又当进于什师所译弥勒
成佛经。廓其心量。故两存之也。
** ○第二正观
有三。初观同居。二观劣应。三结劝。
同居
又二。初略示城郭。二遍观阎浮。
弥勒如来出现世时。正值增极减初之际。故国界之
胜妙。身寿之修长。一如诸佛净土。尤当以四土分之。
始尽厥德。否则理事既淆。体用亦滥。观心何从。实相
靡显。所以迷由理始。悟必事先。诚曰顿修。不妨渐诣。
所言四土者。一曰凡圣同居土。此人天七趣。及藏教
声闻所居。所见佛身。即八相成道之化身也。亦云生
身。但三十二相。八十随好。经或云千尺。或云十六丈。
或云八十肘。是也。所居虽或垢净。同此大千。同此日
月。不然。彼时何故尚有三病。二曰方
○第十一别观龙华¶ 第 613a 页 X74-0613.png
便有馀土。纯是通教一乘。及菩萨所居。所见生身。尊
特。合身佛。證但空二乘。见生身。證不空菩萨。见尊特。
佛身既二。土岂一耶。三曰实报庄严土。
是别圆菩萨所居。非二乘能见。所见。惟尊特身。身有
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报。亦有无
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如华严
说佛相好。一一有十华藏世界微尘数。四曰常寂光
土。惟是十方三世如来究竟果位。清净法身所居。形
等太虚。体即法界。惟佛究尽。非菩萨法。圆教等觉。犹
未了了。况地前者乎。如是分属。不但显圣人有应物
现形之用。抑开行者有造修之门。故知鸡头华林。虽
云净胜。比今五浊。不过福优根利耳。是宜同居。
**** ○初略示城郭
观弥勒菩萨下生经云。于此国界。当
有城郭。名曰鸡头。东西十二由旬。南北七由旬(弥勒成佛
经云。有一大城。名翅头末。纵广一千二百由旬。高七由旬)。土地丰熟。人民炽盛。街
巷成行(自然化生七宝楼阁。端严殊妙。庄校清净。于窗牖间。列诸宝女。手中皆执真珠罗网。杂宝
庄校。以覆其上。密悬宝铃。声如天乐。七宝行树。树间渠泉。皆七宝成。流异色水。更相映发。交横徐游。不相妨碍。
其两岸边。纯布金沙。街巷道陌。广十二里。皆悉清净。犹如天园。众宝庄严)。尔时城中有龙
王。名曰水光。夜雨香泽。昼则清和。(有大龙王。名多罗尸弃。福德威力。皆
悉具足。其地近城。龙王宫殿。如七宝楼。显现于外。常于夜半化作人像。以吉祥瓶。盛香色水。洒淹尘土。其地润
泽。譬若油涂。行人往来。无有尘坌。是时世人福德所致。陌处处有明珠柱。高十二里。光踰于日。四方各照八
十由旬。纯黄金色。其光照耀。昼夜无异。灯烛之明。犹如聚墨。香风时来。吹明珠柱。雨宝缨络。众人皆用服者。自
然如三禅乐。处处皆有金。银。珍宝。摩尼珠聚。积用成山。放光普照。城内人民。遇者皆悉欢喜。发菩提心)是
时鸡头城中。有罗刹鬼。名曰叶华。所行顺法。不违正
○第十一别观龙华¶ 第 613b 页 X74-0613.png
教。每伺人民寝𥧌之后。除去秽恶诸不净者。又以香
汁。而洒其地。极为香洁(有大夜叉神。名跋陀婆罗赊塞迦。昼夜拥护翅头末城。及
诸人民。扫洒清净)。
**** ○二遍观阎浮
又三。初世界。二人民。三国王。
今初□
□□。当尔之时。阎浮提地。东西南北十万由旬。诸山
河石壁。皆自消灭。四大海水。各据一方。时阎浮地。极
为平整。如镜清明(四大海水。面各减二千由旬。时阎浮提地。纵广正等十千由旬。其地
平净。如琉璃镜)。举阎浮地内。谷食丰贱。人民炽盛。多诸珍宝。
诸村聚落。鸡鸣相接。是弊华果树枯竭秽恶亦自消
灭。其馀甘美果树。香气殊好者。皆生于地(大适意华。悦可意华。
极大音华。优昙钵华。大金果华。七宝果华。白银果华。华须柔软。状如天缯。生吉祥果。香味具足。软如天缯。丛林
树华。甘果美好。极大茂盛。过于帝释欢喜之园。其树高显。高三十里。城邑次比。鸡飞相及)。
***** ○次观人民
尔时时气和适。四时顺节。人身之中。无有百八之患。
贪欲瞋恚愚痴。不大殷勤。人心均平。皆同一意。相见欢
悦。善言相向。言辞一类。无有差别。如彼郁单越人。而
无有异。是时阎浮地内。人民大小。皆同一响。无有若
干差别异也。彼时男女之类。意欲大小便时。地自然
开。事讫之后。地复还合。尔时阎浮地。自然生粳米。亦
无皮裹。极为香美。食无患苦。所谓金。银。珍宝。砗磲。码
碯。真珠。琥珀。各散在地。无人省录。是时人民。手执此
宝。自相谓言。昔者之人。由此宝故。更相伤害。系闭在
狱。受无数苦恼。如今此宝。与瓦石同流。无人守护。时
阎浮地内。自然树上生衣。极细柔软。人取著之。如今
○第十一别观龙华¶ 第 613c 页 X74-0613.png
郁单越人。自然树上生衣。而无有异(皆由今佛种大善根。行慈心报。
俱生彼国。智慧威德。五欲众具。快乐安隐。亦无寒热风火等疾。无九恼苦。寿命具足八万四千岁。无有中夭。人
身悉长十六丈。日日常受极妙安乐。游深禅定。以为乐器。唯有三病。一者饮食。二者便利。三者衰老。女人年五
百岁尔乃行嫁。设有便利。地裂受之。受巳还合。生赤莲华。以覆秽气。时世人民。若年衰老。自然行诣山林树下。
安乐憺怕。念佛取尽。命终。多生大梵天上。及诸佛前。其土安隐。无有怨贼。劫窃之患。城邑聚落。无闭门者。亦无
衰老。水火刀兵。及诸饥馑毒害之难。人常慈心。恭敬和顺。调伏诸根。如子受父。如母爱子。语言谦逊。皆由弥勒
慈心训导。持不杀戒。不啖肉故。以此因缘。生彼国者。诸根谈静。面貌端正。威相具足。如天童子。复有八万四千
众宝小城。以为眷属。翅头末城。最处其中。男女大小。虽远若近。佛神力故。两得相见。无有障碍。夜光摩尼。如意
珠华。遍满世界。乃至尔时阎浮提中。常有好香。譬如香山。流水美好。味甘除患。雨泽随时。天园成熟。香美稻种。
天神力故。一种七穫。用功甚少。所收甚多。谷稼滋茂。无有草秽。众生福德。本事果报入口消化。百味具足。香美
无比。气力充实)。
***** ○三观国王
尔时法王出现。名曰儴祛。正法治化。七宝成就。所谓
七宝者。金轮宝。象宝。马宝。珠宝。玉女宝。典兵宝。守藏宝。
是谓七宝。镇此阎浮地内。不以刀杖。自然靡伏。四珍
之藏。第一乾陀越国。伊罗钵宝藏。多诸珍宝异物。不
可称计。第二弥提罗国。般绸大藏。亦多珍宝。第三须
赖吒大国。有大宝藏。亦多珍宝。第四波罗捺国。儴祛
大宝藏。亦多诸珍宝。不可称计。此四大藏。自然应现。
诸守藏人。各来白王。唯愿大王。以此宝藏之物。惠施
贫穷。尔时儴祛大王。得此宝巳。亦复不省录之。竟无
财物之想(其国尔时有转轮圣王。名曰。儴祛。有四种兵。不以威武。治四天下。具三十二大人相好。王
有千子。勇猛端正。怨敌自伏。王有七宝。一金轮宝。千幅毂辋。皆悉具足。二曰象宝。白如雪山。七支拄地。严显可
观。犹如山王。三绀马宝。朱鬣毛尾。足下生华。七宝蹄甲。四神珠宝。明显可观。长于三肘。光明雨宝。适众生愿。五
○第十一别观龙华¶ 第 614a 页 X74-0614.png
女宝。颜色美妙。柔软无骨。六主藏臣。口中吐宝。足下雨宝。手中出宝。七主兵臣。直动身时。四兵如云。从空而出。
千子。七宝国界人民。一切相视。不怀恶意。如母爱子。有四大宝藏。一一各有四亿小藏围绕。此四大藏。自然开
发。显大光明。纵广正等。一千由旬。满中珍宝。有四大龙。各自守护。此四大藏。及诸小藏。自然涌出。形如莲华。无
央数人。皆共往观。是时众宝。无守护者。众人见之。心不贪著。弃之于地。犹如瓦石草木土块。时人见者。心生厌
离。各各相谓。而作是言。如佛所说。往昔众生。为此宝故。共相残害。更相偷劫。欺诳妄语。令生死罪。展转增长。堕
大地狱)。
*** ○二观劣应身
有八种相。一降兜率。二托胎。三住胎。
四出胎。五出家。六降魔。成道。共合为一。七转法轮。八
入涅槃。此名大乘八相成道。若小乘经说。无住胎。合
在托胎。共为一种。又大乘人。见如来相相互具。各各
有八。小乘人见相支离。始终唯八。此中又二。
**** 先观父
母
尔时彼王有大臣。名曰修梵摩。是王少小同好。王甚
爱敬。又且颜貌端正。不长不短。不肥不瘦。不白不黑。
不老不少。是时修梵摩有妻。名梵摩越。玉女中最极
殊妙。如天帝妃。口作优钵罗华香。身作栴檀香。诸妇
人八十四态。永无复有。亦无疾病乱想之念。
**** ○次正观佛身
***** 第一降兜率
尔时弥勒菩萨。于兜率天。观察父母。不老不少。便降
神下应(时城中有大婆罗门主。名修梵摩。婆罗门女。名梵摩跋提。心性柔弱。弥勒托生以为父母。虽处
胞胎。如游天宫。放大光明。尘垢不障)。
○护译缺托胎住胎二种。今什译足之。
***** 第四出胎
从
右胁生。如我今日右胁生无异。弥勒菩萨。亦复如是。
兜率诸天。各各唱令。弥勒菩萨巳降神生。是时修梵
○第十一别观龙华¶ 第 614b 页 X74-0614.png
摩。即与子立字。名曰弥勒。弥勒菩萨。有三十二相。八
十种好庄严其身。身黄金色(身紫金色。具三十二大丈夫相。坐宝莲华。众生
见之。无有厌足。光明晃耀。不可胜计。诸天世人。所未曾睹。身力无量。一一节力。普胜一切大力龙象。不可思议。
毛孔光明。照耀无量。无有障碍。日月星宿。水火珠光。皆悉不现。犹如埃尘。身长释迦佛八十肘。胸广二十五肘。
面长十二肘半。鼻高修直。当于面门。身相具足。端正无比。成就相好。一一相八万四千好。以自庄严。如铸金像。
一一好中。流出光明。照千由旬。肉眼清彻。青白分明。常光绕身。面百由旬。日月星辰。真珠摩尼。七宝行树。皆悉
明耀。现于佛光。其馀众光。不复为用。佛身高显。如黄金山。见者自然。脱三恶趣)。
***** ○第五出家
尔时弥勒在家。未经几时。便当出家学道(尔时弥勒。谛观世间
五欲过患。众生受苦。沉没长流。在大生死。甚可怜悯。自以如是正念。观察苦空无常。不乐在家。厌家迫迮。犹如
牢狱。时儴祛王。共诸大臣。国土人民。持七宝台。有千宝帐。及千宝轩。千亿宝铃。千亿宝幡。宝器千口。宝瓮千口。
奉上弥勒。受巳。施诸婆罗门。婆罗门受巳。即便毁坏。各共分之。诸婆罗门观弥勒能作大施。生奇特心。弥勒菩
萨。见此宝台。须臾无常。知有为法。皆悉磨灭。修无常想。赞过去佛清凉甘露无常之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
灭灭巳。寂灭为乐)。
***** ○第六成道
尔时去鸡头城不远。有道树。名曰龙华。高一由旬。广
五百步。时弥勒菩萨。坐彼树下。成无上道果。当其夜
半弥勒出家。即其夜分成无上道。应时三千大千刹
土。六反震动。地神各各而相告曰。弥勒巳成佛道。其
声转至。闻四天王宫。弥勒巳成佛道。转闻彻于三十
三天。𦦨摩天。兜率陀天(此外院诸天子也。若内院闻不退法者。俱随弥勒下生。外
院虽与弥勒同居此天。但闻其名。不见身相。亦不闻法。况知菩萨降神处胎等相耶。故今成道。赖下天报。闻乃
知也)化乐天。他化自在天。乃至梵天
○第十一别观龙华¶ 第 614c 页 X74-0614.png
放大光明。尔时弥勒与八万四千婆罗门。俱诣道场。弥勒即自剃发出家学道。早起出家。即于是日初夜降四
种魔。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说偈曰。久念众生苦。欲拔无由脱。今者證菩提。豁然无所有。亦达众生空。本
性相如实。永更无忧苦。慈悲亦无缘。本为救汝等。国城及头目。妻子与手足。施人无有数。今始得解脱。无上大
寂灭。当为汝等说。广开甘露道。如是大果报。皆从施戒慧。六种大忍生。亦从大慈悲。无染功德得。说此偈巳。默
然而住。时诸天龙鬼神王。不现其身。而雨天华供养于佛。三千大千世界。六变震动。佛出光明照无量国。应可
度者。皆得见佛)。
***** ○第七轮法轮
此是龙华树下说三乘法。三会度人
者也。
弥勒成道巳。尔时魔王。名曰大将。以法治化。闻如来
名。音响之声。欢喜踊跃。不能自胜。七日七夜。不眠不
𥧌。是时魔王。将欲界无数人天。至弥勒佛所。恭敬礼
拜。弥勒尊圣与诸人天。渐渐说法。微妙之论。所谓论
者。施论。戒论。生天之论。欲不净想。出
要为妙。尔时弥勒见诸人民
巳发心欢喜。诸佛世尊常所说法。苦集尽道。与诸天
人。广分别其义。尔时座上八万四千天
子。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尔时大将魔王。告彼界人民之类曰。汝等速出家。所
以然者。弥勒今日巳度彼岸。亦当度汝等使至彼岸。
尔时鸡头城中。有一长者。名曰善财。闻魔王教令。又
闻佛音响。将八万四千众。至弥勒佛所。头面礼足。在
一面坐。尔时弥勒渐为说法。微妙之论。所谓论者。施
论戒论。
尔时弥勒见诸人民。心开意解。如诸佛世尊常所说
○第十一别观龙华¶ 第 615a 页 X74-0615.png
法。苦集尽道。为诸天人。广分别其义。尔时座上八万
四千人。诸尘垢尽。得法眼净。是时善财。与八万四千
人等。即前白佛。求索出家。善修梵行。尽成罗汉道果。
尔时弥勒。初会八万四千人。得阿罗汉。是时儴祛王。
闻弥勒巳成佛道。便往至佛所。欲得闻法。时弥勒佛。
与王说法。初善。中善。后善。义理深邃。尔时大王。复于
异时。立大子为王。赐剃头师珍宝。复以杂宝与诸梵
志。将八万四千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尽成道果。得
阿罗汉。是时修梵摩大长者。闻弥勒巳成佛道。将八
万四千梵志之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得阿罗汉果。
唯修梵摩一人断三结使。必尽苦际。是时佛母梵摩
越。复将八万四千婇女之众。往至佛所。求作沙门。尔
时诸女尽得罗汉。唯有梵摩越一人断三结使。成须
陀洹。尔时诸刹利妇。闻弥勒如来出现世间。成等正
觉。数千万众。往至佛所。头面礼足。在一面坐。各各生
心求作沙门。出家学道。或有越次取證。或有不取證
者。其不越次取證者。尽是奉法之人。厌患一切世间
不可乐想。尔时弥勒。当说三乘教。如我今也。云云(尔时
释提桓因。护世天王。大梵天王。无数天子。于华林园。头面礼足。合掌劝请转于法轮。时弥勒佛默然受请。告梵
王言。我于长夜受大苦恼。修行六度。始于今日。法海满足。建法幢。击法鼓。吹法螺。雨法雨。正尔当为汝等说法。
诸佛所转八圣道轮。诸天世人无能转者。其义平等。直至无上无为寂灭。为众生断长夜苦。此法甚深。难得难
入。难信难解。一切世间无能知者。无能见者。洗除心垢。得万梵行。说是语时。复有他方无数百千万亿天子。天
女。大梵天王乘天宫殿。持天华香。奉献如来。绕百千匝。五体投地。合掌劝请云云。时儴祛王。高声唱言。设复生
天乐。会亦归磨灭。不久堕地狱。犹如猛火聚。我等宜时速。出家学佛道。说是语巳。与八万四千大臣。恭敬围绕。
○第十一别观龙华¶ 第 615b 页 X74-0615.png
及四天王。送转轮王。至华林园。龙华树下。诣弥勒佛求索出家。为佛作礼。未举头顷。须发自落。袈裟著体。便成
沙门。时弥勒佛。共儴祛王与八万四千大臣比丘僧等。恭敬围绕。并与无数天龙八部。入翅头末城。足蹑门阃。
娑婆世界。六种震动。阎浮提地。化为金色。翅头末大城中央。其地金刚。有过去诸佛所坐金刚宝座。自然涌出。
众宝行树。天于空中。雨天宝华。龙王作众妓乐。口中吐华。毛孔雨华。用供养佛。佛于此座。转正法轮。谓是苦。苦
圣谛。谓是集。集圣谛。谓是道。道圣谛。并为演说三十七品助菩提法。亦为宣说十二因缘。无明缘行。行缘识。识
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等。尔时大地六种
震动。如此梵声。闻于三千大千世界。复过是数。无量无边。下至阿鼻地狱。上至阿迦腻吒天云云。尔时弥勒佛。
以大慈心。语诸大众言。汝等今者。不以生天乐故。亦复不为今世乐故。来至我所。但为涅槃常乐因缘。是诸人
等。皆于佛法中。种诸善根。释迦牟尼佛出五浊恶世。种种诃责。为汝说法。无奈汝何。教植来因。令得见我。我今
摄受云云。说是语巳。称赞释迦牟尼佛。善哉善哉。能于五浊恶世。教化如是等百千万亿诸恶众生。令修善本。
来生我所。时弥勒佛。如是三称赞释迦牟尼佛。而说偈言。忍辱勇猛大导师。能于五浊不善世。教化成熟恶众
生。令彼修行得见佛。荷负众生受大苦。令入常乐无为处。教彼弟子来我所。我今为汝说四谛。亦说三十七菩
提。庄严涅槃十二缘。汝等宜当观无为。入于空寂本无处。复更赞叹彼时众生。于苦恼恶世。能为难事。贪欲。瞋
恚。愚痴。迷惑。短命人中。能修持戒。作诸功德。甚为希有。尔时众生。不识父母。沙门。婆罗门。不知道法。互相恼害。
近刀兵劫。深著五欲。嫉妒谄曲。佞浊邪伪。无怜悯心。更相杀害。食肉饮血。不敬师长。不识善友。不知恩报恩。生
五浊世。不知惭愧。昼夜六时。相续作恶。不知厌足。纯造不善五逆恶聚。鱼麟相咀。求不知厌。九亲诸族。不能相
济。善哉。善哉。释迦牟尼佛。以大方便。深厚慈悲。能于苦恼众生之中。和颜美色。善巧智慧。说诚实语。示我当来。
度脱汝等。如是导师。明利智慧。世间希有。甚为难遇。深心怜悯恶事众生。为拔苦恼。令得安乐。入第一义。甚深
法性。释迦牟尼佛。三阿僧祇劫。为汝等故。修行难行苦行。以头布施。割截耳鼻手足支体。受诸苦恼。为八正道
平等解脱。利汝等故。时弥勒佛。如是开导安慰无量诸众生等。令其欢喜。彼时众生。身纯是法。心纯是法。口常
说法。福德智慧之人。充满其中。天人恭敬。信受渴仰。时大导师。各欲令彼闻于往昔苦恼之事。复作是念。五欲
不净。众苦之本。又能除舍忧戚愁恨。知苦乐法。皆是无常。为说色受想行识。苦。空。无常。无我。说是语时。九十六
亿人。不受诸法。漏尽意解。得阿罗汉。三明六通。具八解脱。三十六万天子。二十万天女。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心。天龙八部中。有得须陀洹者。种辟支佛道因缘者。发无上道心者。数甚众多。不可称计)。
○第十一别观龙华¶ 第 615c 页 X74-0615.png
又弥勒
如来。将无数千人。前后围绕。往至此山中。遂蒙佛恩。
诸鬼神当与开门。使得见迦叶禅窟。是时弥勒伸右
手。指示迦叶。告诸人民。过去久远。释迦文佛弟子。名
曰迦叶。今日现在。头陀苦行。最为第一。是时诸人见
是事。叹未曾有。无数百千众生。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或有众生。见迦叶身巳。此名为最初之会九十六亿
人。皆得阿罗汉。斯等之人。皆是我弟子。所以然者。悉
悉由受我教训之所致也。亦由四事因缘。惠施仁爱。
利人等利。尔时弥勒如来。当取迦叶僧伽梨。著之。是
时迦叶身体。奄然星散。是时弥勒。复取种种华香。供
养迦叶。所以然者。诸佛世尊。有敬心于止法故。弥勒亦
由我所。受正法化。得无上正真之道。当知弥勒佛。第
二会时。有九十四亿人。皆得阿罗汉。亦复是我遗教
弟子。行四事供养之所致也。又弥勒第三会九十二
亿人。得阿罗汉。亦复是我遗教弟子。尔时比丘。姓号
皆曰慈氏弟子。如我今日诸声闻。皆称释迦弟子。尔
时弥勒。为诸弟子说法。汝等比丘。当思惟无常之想。
乐有苦想。计我无我想。实有空想。色变之想。青瘀之
想。胖胀之想。食不消想。脓血想。一切世间不可乐想。
所以然者。比丘当知。此十想者。皆是过去释迦文佛
为汝众等说。令得尽有漏。心得解脱。云云(时弥勒佛。与九十六
亿大比丘众。并儴祛王。八万四千大臣。比丘眷属围绕。如月天子诸星随从。步出翅头末城。还华林园重阁讲
堂。时阎浮提城邑聚落。小王。长者。及诸四姓。皆悉来集龙华树下。华林园中。尔时世尊重说四谛。十二因缘。九
○第十一别观龙华¶ 第 616a 页 X74-0616.png
十四亿人。得阿罗汉。他方诸天。及八部发三菩提提心。云云)。
尔时彼众中诸
天人民。思惟此十想。十一垓人。诸尘垢尽。得法眼净。
弥勒如来千岁之中。众僧无有瑕秽。尔时恒以一偈。
巳为禁戒。口意不行恶。身亦无所犯。当除此三行。速
脱生死关。过千岁后。当有犯戒。遂复立戒(尔时说法之处。广八
十由旬长百由旬其中人众。若坐若立。若近若远。各自见佛。在于其前。独为说法)。
***** ○第八入般涅槃
什译八相甚详。避繁不录。学者请
自检之。
弥勒如来。当寿八万四千岁。般涅槃后。遗法当存八
万四千岁。所以然者。尔时众生。皆是利根(弥勒住世六万亿岁。
怜悯众生故。令得法眼。灭度之后。诸天世人。阇维佛身。时转轮王。收取舍利。于四天下。各起八万四千塔。正法
住世。六万岁。像法。亦六万岁○正观文竟)。
*** ○结劝勤修
其有善男子。善女人欲得见弥勒佛。及三会声闻众。
及鸡头城。见儴祛王。并四大藏珍宝者。欲食自然粳
米者。并著自然衣裳。身坏命终生天上者(此生兜率天宫非馀
天也)。彼善男子。善女人。当勤加精进。无得懈怠亦当供
养承事诸法师。名华捣香。种种供养。无令有失。当作
是学(汝等宜应勤精进。发清净心起诸善业。得见世间灯明弥勒佛身。必无疑也。云云佛告阿难。汝好忆
持。普为天人。分别演说。莫作最后断法之人。此法之要。名一切众生断五逆罪。净除业障。报障。烦恼障。修习慈
心。与弥勒共行。亦名一切众生得闻弥勒佛名。必免五浊世堕恶道经。亦名破恶口业。心如莲华。定见弥勒佛
经。亦名慈心不杀不食肉经亦名一切释迦牟尼佛以衣为信经亦名若有闻佛名者。决定得免八难经。亦名
弥勒成佛经。佛告舍利弗。我灭度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天。龙。八部鬼神等。得闻此经。受持读诵。礼拜供
○第十一别观龙华¶ 第 616b 页 X74-0616.png
养。恭敬法师。破一切业障。报障。烦恼障。得见弥勒。及贤劫千佛。三种菩提。随愿成就。不受女人身。正见出家。得
大解脱)。
(○巳上所录二经。既本二译。文自难齐。如护译先城郭。后始阎浮。什译先阎浮。后说城郭。据理什译诚当。但护
译文约事简。足副初机。故三会后。不说馀文。是今立科。一依其意。况志在便阅易观。乌敢辞其抄窃擅改之罪。
所以或文在前。截之于后。或文在后。提之于前。此亦断章取义之道也。又或文有不关于观行者。去之。有繁而
不便录者。乃书云云二字槩之。不过欲行人之成观而巳。览者谅恕之也。若欲尽其文意。阅彼全经。义必自畅。
又复应知正观文中。虽分同居。劣应二科。一须用圆三观。观其若依若正。一一唯心。事事实相。如是进功。自然
顿见不思议谛理也。若见是理。观于鸡头道树。便是华藏庄严。胜身劣身。总即遮那法体。一土如是。诸尘亦然。
一佛既然。众生悉尔。是以普贤一毫。具含法界华严一说。十世无穷。如是见者。方知吾心之弥勒。念念道成。即
性之龙华。时时香喷。风动尘起。猿啸乌啼。无非三会之音。又何俟五十六亿万岁。而后始见慈氏耶)。
* ○第十二念一实相
实相者。即法华所谓佛知见也。诸佛出世。本令众生。
开示悟入。称为一大事因缘。天台大师教观。本具十
如。制曰不思议境。此一法而异名也。众生迷诸佛知
见。为楞严心目。菩萨悟众生心目。即法华知见。此一
体而异相也。然则名有千殊。法无二致。相虽万别。体
自一真。故观不照体。总曰邪因。行或离心。终成有漏。
所以摩诃止观。专令行者。务于十法成乘。观于现前
一念妄心。即空。即假。即中。三千具足。此为五十五位
菩提之究竟。三乘十二分教之指归者矣。若修前十
一门。而不造极乎此者。可谓寻流而忘源。舍本而务
末也。若圆教行人。正信中。便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一色一香。无非中道。故一一门。皆依不思议境起。何
俟至此。方念实相者耶。然前十一门。虽依妙境而起。
○第十一别观龙华¶ 第 616c 页 X74-0616.png
尚涉事修。惟此一门。专属理观。故以一行三昧。直观
第一义谛。毫不托彼观心。所以宁缺前前。莫亏后后。
事忏纵密。独被初机。虽破惑缠。但尽四住。理观直通
等觉。穷极无明边际。故谓弹指超无学。日劫相倍者。
诚在是矣。如是之观。名曰正观。
○分二。初观正体。二显妙用。
** 初正体
法华忏仪云。何名正观。如菩萨法。不断结使。不住使
海。观一切法空如实相。是名正观。云何名观一切法
空。行者。当谛观现在一念妄心。随所缘境。如此之心。
为因心故心。为不因心故心。为亦因心亦不因心故
心。为非因心非不因心故心。为在三世。为在内外两
中间。有何足迹。在何方所。如是等种种因缘中求心。
毕竟不可得。心如梦幻不实。寂然如虚空。无名无相。
不可分别。尔时行者。尚不见心是生死。岂见心是涅
槃。既不得所观。亦不存能观。不取不舍。不倚不著。一
切念想不起。心常寂然。亦不住寂然。言语道断。不可
宣说。虽不得心非心相。而了了通达一切心非心法。
一切皆如幻化。是名观心无心。法不住法。诸法解脱。
灭谛寂静。作是忏悔。名大忏悔。名庄严忏悔。名无相
忏悔。心如流水。不住法中。所以者何。一切妄想颠倒。
所作罪福诸法。皆从心起。离心之外。则无罪福。及一
切法。若观心无心。则罪福无主。知罪福性空。则一切
诸法皆空。如是观时。能破一切生死颠倒。三毒妄想。
极重恶业。亦无所破。身心清净。念念之中。照了诸法。
○第十一别观龙华¶ 第 617a 页 X74-0617.png
不受不著。微细阴界。以是因缘。得与三昧相应。三昧
力故。即见普贤。及十方佛。摩顶说法。一切法门。悉现
一念心中。非一非异。无有障碍。譬如如意宝珠。具足
一切殄宝。如是宝性。非内非外。行者善观心性。犹如
虚空。于毕竟净心中见一切法门。通达无阂。亦复如
是。是名行者。观心实相。忏悔六根。不断五欲。得净诸
根。见障外事。
** ○二显妙用
夫法无得失。垢净惟心。心净则宝树七珍。心垢则土
坚五浊。是故十界依正。总若捏目之空华。五阴妄缘
何异寐人之梦境。所以佛祖垂言。教观现前习起。刹
那生灭妄心。本具一切善恶诸法。因缘感故。陟降随
焉。达性体空。升沉一际。故行人应观。现今三障。即是
诸佛清净三德。所以者何。以法非实故。性不二故。众
生无明覆心。德乃成障。圣人智慧朗然。障即是德。故
诸佛菩提三智。涅槃四德本于众生烦恼业苦中求。
舍九界修恶。别无佛界之性善也。亦非翻破彼九性
恶。成佛界善。又非坏九恶相。成法身体。何以故。譬富
长者。其子心狂。聚仆为寇。劫自家宝。长者有智。但治
其心疾。贼不须破。狂妄既瘳。而天性之亲自在。所有
营伍衣械。原是家具。非外寇物。须毁坏之。如水具波。
波即是水。似金成器。器不离金。故知众生七趣之升
沉。便是如来无作之妙用。十缠九结。岂非究竟三解
脱门。是故当观我此阴心。岂非法华惟佛与佛究尽
○第十一别观龙华¶ 第 617b 页 X74-0617.png
诸法实相观实相者。虽处斯世。不见有秽恶之可舍。
居龙华。亦不见有净妙之可取。欣厌之情既空。而垢
净之心荡矣。然后十方国土。如意往生。十二类众。随
缘度脱。或说佛界是众生界。众生界是佛界。非抑扬
也。或说众生界即佛界。非增益也。佛界即众生界。非
损减也。或说一佛。有无量身。一一身放无量光明云。
一一光明云。现无量世界海一一世界海有无量药
华幢。一一蕊华幢。庄严无量宝狮子座。一一座上。各
有菩萨。成无上道。即从自身。现无量眷属围绕。转微
尘数三乘十二行法轮。度无边众生海。各各令其成
就无量无边诸三昧门。诸神通门。诸解脱门。于世出
世法不增不减或说一身。有无量尘。一一尘。有无量
诸宝王刹。一一刹。有无边胜道场。有无量微尘数如
来。坐华光王座。演说无量契经海。显现无边神通海。
或一念为无量劫。无量劫为一念。或抟无量刹。为一
尘。破一尘为无量刹。如是自在。于前身前尘。不动不
变。如善财童子。于普贤菩萨毛孔刹中行一步。过不
可说不可说佛刹微尘数世界。如是而行。尽未来劫。
犹不知一毛中刹海次第。况一切毛孔耶。一切微尘
耶。如是变现。如是境界。既非诸佛之神通。又岂菩萨
之三昧。佥吾心实相自然之大用也。有是不思议体。
则有是不思议用。而善财之所见亦不过自心之少
分耳。作是观者。其鸡头之大城。龙华之道树。乃吾心
之故物。何足异哉。
○第十一别观龙华¶ 第 617c 页 X74-0617.png
又复应知前十一门。悉依此门而得建立。法非实相。
皆成有漏之因。事属思议。难造无为之域。故川流望
于大海。涯量自殊。臣庶比于轮王。贵贱迥异。隋珠终
非髻宝。燕石岂并连城。又此十二门。总名忏悔。若对
三障。理事分之。前后颇异。第一至第九。皆属事忏。能
破业报二障。是谓宿累既净。来果自空也。第十第十
一二门。虽用妙奢摩他等三止观法。观彼兜率。及与
龙华。尚乃约境观心。亦事亦理。未到彼岸。惟第十二
实相一门。专依自心不思议境。起不思议观还以不
思议观。照不思议境。惟境惟观。惟观惟境。能所泯合
惑智双融。方名理忏。直破烦恼。彻法底源。三世顿空。
尽罪边际。若以此智。遍照诸门。则门门十二。一即一
切。一切即一。全修全性。全性全修。法法圆通尘尘具
足。一多无碍。帝网重重。难议难思。无穷无尽如斯忏
悔。雅称佛怀。一法不修。名大精进。一念不起。洞见十
方。毗卢遮那。心精通㳷。普贤弥勒。常住其前。地涌七
宝。非外庄严。天雨四华。不足称供。修是法者。名第一
义忏悔也。
行者。得是忏巳。当念法界众生。封锢未悟。须以斯道。
还觉斯民。展转宣传。普济一切。同闻三会之音。共克
二严之果。报佛深慈。堪称佛子。当师子吼。发海潮音。
摄伏群邪。摧诸外道。荷担如来。将坠大法。于斯末运。
树正法幢。内照人空。外兴功德。真俗并演。生佛两亡。
其或未阶法忍。中间自有种种證相。相似不同。若不
○第十一别观龙华¶ 第 618a 页 X74-0618.png
预明。恐至泣跂莫辩。大则顿遭邪误。小则渐入二乘。
于无上心。悉名颠倒。自既沦溺。奈众生何。固当虚巳
从人。精思研究。而于楞严经。禅经。天台止观。法华忏
仪。诸辩魔处。当尽心焉。不致认贼为子。指玞作璧也。
能使五阴主人。秉烛登堂。纵有八万四千魔军。所谓
割水吹光。不得汝便。直超宝觉。永绝尘嚣。何虑衣珠。
不我朗曜。因思华屋。是彼未登。愿此法门。流通无尽。
得遇龙华修證忏仪卷第四
* No. 1488-B
龙华忏仪跋语
夫真性湛然。本无生佛之名。灵心阒尔。曷有根尘之
迹。特由迷悟之一心。遂感升沉之十界。因善恶之殊
途。受安危之异趣。所以轮回永劫。解脱无期。故我
迦文。不离寂光土而示现受生。顿舍金轮王而方便
成道。观机称性。创说华严。指彼大心。乘遮那之本智。
入华藏之圆门。然其聋哑之机。别当俯就。是以顿掩
一实。渐启三根。四谛十二缘。六度三三昧。既游般若。
堪驾白牛。终令入佛知见也。始末化缘。大略如斯而
巳。嗟乎末法。违真世远。去圣时遥。凡情炽而法义微。
圣道迂而业绳系。故诸古德。始开忏摩一门。意令涤
旧染而受新薰耳。切观诸家忏式。详略不一。独
○第十一别观龙华¶ 第 618b 页 X74-0618.png
萧梁所集者。曲尽人情。委明忏意。以故流通斯世。得
其益者。深且博也。至于
天台家所集。辞礼尚约。宗旨惟圆。或一七日。或三七
日。即获圣灵。往往而应。固一家之良规。末学之善导
也。万历丙午岁。天台慈云忏主。幻为惺公。按观弥勒
上生等经。集龙华忏仪四卷。列十二门。为后学劝。始
事而终理条贯有法。外权而内实凡圣非遥。理能成
事念念而不异真心。事得理融门门而无非实相。实
相缘生罪福无性。缘生无性寂光常现。智也惑也。心
如境如。是名真实忏悔。亦名究竟忏悔。所谓事忏摩。
理忏摩。不离当人之念。身恭敬。口恭敬。宁越自巳之
心。诚末运之慈航。昏衢之法炬也。幸哉也。忝斯微
质。良遇法乘。既登鹫岭之坛。复预龙华之会。愿身尘
刹。深报佛恩。在欲行禅。当家获圣。更何欣厌于心哉。
由是募众剞劂。以公同志云耳。
时
明万历庚戍岁佛成道日携李楞严寺后学沙门如
鉴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