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9-A¶ 第 653a 页
* No. 979-A
四教集注节义并科序
玉岗师之注四教仪文也虽广集成言而联络照映
如一气呵成句解字训矩度自然绝不露援引痕迹
毕肖蔡夷峰之铁板注尚书真胜国出尘大手笔也
后人科段琐碎辩释云云祖意反晦重昏翳于太虚
三光为之戢曜其斯之谓欤不用可也第玉师随文
注释之外另出手眼所谓与诸家有同异处义似未
显余从而科解之名之曰节何居乎盖惟解盘根错
节不事细碎科条也且予从师二十稔禀受八度为
众讲说今始七番或时启帏咨闻或于教部领会书
公同志尚亦爝火增辉二曜而巳耳后贤苟为未允
亦不用可也。
戊午中秋日淅江古清凉寺比丘灵耀
序
979-A¶ 第 654a 页 X57-0654.png

* No. 979-B
集注节科
耀僧定
** 一卷
* ○序
* 一序文
* 一标教门要道
* 二出著述所以
* 一诸家不当
* 二正出今解
* 一明教
* 二明观
* 三劝离言契證
* 二纪时
* ○华严时下注
* 一释本经品题
* 一释立题
* 二示品数
* 二破旧立名义
* 一名无本
* 二义有妨
* 一直斥
* 二示明
* 一明文通
* 二明义通
* ○现卢舍那注
* 一略示
* 二委释
* 一正释名义
* 一释翻译名
* 一出正翻
* 二破近译
* 二释现起义
* 一正明
* 二破显
* 一牒标谬计
* 二破谬显正
* 一引破
* 二释疑
* 三结示
* 二重示现相
* ○先照高山注
* 一正释
* 一约义引文
* 一引文示义
* 二随文释义
* 二二义相成
* 二破旧
* ○般若带二说圆
* 一示主意在圆
* 二明共不共部
* 一正明
* 一不共部
* 一正明不共
* 二兼用通意
* 二共部
* 一共二乘
* 二共菩萨
* 二图示
** 二卷
979-A¶ 第 655a 页 X57-0655.png
* ○三秘密教注
* 一总辩名相
* 一辨相
* 二得名
* 二别释仪文
* 三简辨教义
* 一图示显密诸义
* 一通示秘密不定相
* 二历示显密不定义
* 二简明密为正意
* 一义难一准
* 二正意在密
* 三重点密唯显教
* ○扶律谈常教下
* 一总释教义
* 二分释谈助
* 一标示
* 二释明
* 一复义扶律谈常
* 二单义以律助常
* 三结證
* 一结明
* 二證成
* 三简显教名
* ○结五时五味下
* 一分释通别
* 一别五时
* 二通五时
* 一结前生后
* 二正明互通
* 二总论通别
* 三结
** 三卷
* ○小乘三藏
* 一释三藏义
* 一略释
* 二广释
* 一准经论释明
* 一本论
* 一引论
* 二结明
* 二准经
* 一出旧毁誉
* 二明正释
* 一释明别义
* 二简通存别
* 一简通
* 二示别
* 二结斥
* 二出三藏名
** 五卷
* ○因缘观注
* 一正释
* 一正释三缘治障
* 一所治愚痴
* 二能治观法
* 二重拣二世著我
* 二开合
* 一合成二三
* 二开为四六
979-A¶ 第 656a 页 X57-0656.png
* 一列名
* 一图列异名
* 二示名承用
* 二明义
* 一详明生法
* 一四缘生法
* 二六因生法
* 二会通十二
* 一总标
* 二会通
* 一会成六因
* 二会成四缘
* 三料简
* 一简能观人
* 二简所观法
* ○四善根下
* 一略释通名
* 二分释四位
* 一释名义
* 二示观行
* 一总示四位观法
* 二别释中忍减缘
* 一释明
* 二图示
* 三料简
* 三出利益
* 三料简煖忍
* 一简中忍
* 二简煖位
** 六卷
* ○二果注
* 一标示
* 二解释
* 一依章解释
* 一欲惑润生
* 一释义
* 二列图
* 二超次根性
* 一图列
* 二简释
* 一略释四位
* 二别简小超
* 三正释家家
* 二重简超次
* 一断惑不同
* 一简次断
* 一断惑多少
* 一示根性
* 二简断惑
* 二三缘具足
* 二简超断
* 一三缘具足
* 二断惑多少
* 二超次名异
* 三结意
* ○三果注
* 一略释
979-A¶ 第 657a 页 X57-0657.png

* 二广明
* 一正释
* 一略简同异
* 二广释诸名
* 一列
* 二释
* 一俱舍七种
* 一论颂
* 二列图
* 三简释
* 一示图对简
* 二依论释明
* 二诸文多少
* 二料简
* 一二界中有
* 二重指五差
* 三根乐议论
* ○四果下注
* 一正释仪文
* 一阿罗汉果
* 一无学异名
* 一正释果名
* 二判局四果
* 三所修三昧
* 二罗汉别号
* 一列名
* 二解释
* 一果名差别
* 一明二三
* 一二种
* 一列图
* 二判释
* 一略释二种
* 二简判慧俱
* 二三种
* 一列图
* 二释义
* 二明六九
* 一重列
* 二图示
* 一六种
* 一正列六名
979-A¶ 第 658a 页 X57-0658.png

* 二附明第七
* 二九种
* 三料简
* 二果性退否○
* 二子果缚断
* 三孤调解脱
* 二通简异名
* 一立果多少
* 一料简
* 二结
* 二身證真似
* ○二果性退否
* 一正明无学退否
* 一论明退否
* 一论颂
* 二图示
* 二释退所以
* 一通释退义
* 一正明退意
* 二明退非久
* 二重简不动
* 一简
* 二图
* 二通辨四果退否
* ○缘觉独觉
* 一正释二觉名义
* 一各释
* 一正释
* 一翻名
* 二释义
* 二结
* 二互通
* 一正释
* 一缘觉通独觉
* 二独觉通缘觉
* 一通缘觉
* 二通见佛
* 二结
* 二重对声闻简辨
* 一标列
* 二辨明
* 一六义同
* 二十义别
* 一正出十异
* 二复疏馀义
* 一疏三义
* 二疏顿證
* 一顿无分果
* 二许有向位
** 七卷
* ○菩萨注
* 一略释名义
* 二广辨伏断
* 一辨见思
* 一标起
* 二辨释
* 一辨留惑
* 一约斥立以明有无
* 一立权故有
* 一教明留惑意
* 一将护二乘
* 二令生事善
* 二机有留惑意
* 一意为度生
* 二教无应本
* 二斥权故无
* 二会经论以顺立权
* 一顺立权明有
* 一正示
* 二引證
* 三判定
* 二斥执权之谬
* 一斥能执人
* 二斥所执法
* 二辨伏惑
* 二辨尘沙
* ○别位借證教證二道义
* 一略示
979-A¶ 第 659a 页 X57-0659.png

* 二释明
* 一明二部义同
* 一义同玄文权实
* 二义同别门教證
* 二示借用意别
* 一正示
* 一示明
* 二结释
* 一结
* 二释
* 二斥旧
* 一标
* 二斥
* 一直难
* 二会斥
* 三结
** 九卷
* ○常境无相下注
* 一示止观成文
* 二出辅行解释
* 一释常境无相二句
* 一直示常境常智
* 二释明无相无缘
* 一释相缘二字
* 二释三无字
* 二释无缘而缘四句
** 十卷
* ○不思议境
* 一正释仪文
* 二重示妙境
* 一标起
* 二委明
* 一略示
* 二释明
* 一就略示总明三境
* 一正明三境
* 二结示所重
* 一结境在一心
* 二示观重修德
* 二即仪文别点三相
* 一性德
* 二修德
* 三化他
节科
979-A¶ 第 660a 页 X57-0660.png

集注节义
天台比丘 灵耀 节
** 一卷
「序」
【此属阁笔序与记传等体是同先序文后记时即
记言记事尚书春秋法也欲序正文先出因缘此
盖以不备大烦为缘起元天岸弘济师有纪要三
卷神智从义师有集解三卷苕水玄粹师有备释
二卷而但存初后然不可以特指某广某略伹当
略反详是烦而应详反略是不备盖以文略则义
不备词博则义太烦均非折中之解故今宜集诸
文注于其下事实便于披阅者也不但集言注文
抑亦自多手眼故云与诸家有同异者如华严之
于义有妨涅槃之引签判释等是也夫教观既足
则解行相须后之学者苟能即此究心则自尔忘
言得意如筏喻者何必此集注为哉虽然过关之
人色香中道诸法实相则无适非真亦岂离此文
门别有实相乎哉盖文字显总持文门即解脱文
979-A¶ 第 660b 页 X57-0660.png

字即实相故云亦岂离此集注别有实相哉记时
即记事也与经前五义是同凡世间所叙言事有
先后互出不同如庆历四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
及永泰首元兴唐八叶之四载等今先序文次纪
时如永泰首元例也顺帝二年甲戌名元统夏五
二字是春秋笔法南天竺非五印度之南昔真观
大师为天台旁出世家当开皇十五年于灵隐风
篁岭龙井立精舍而居创名南天竺今玉师因之
白莲华即白莲庵玉师集注之处玉岗乃桐州思
坦之孙南屏支下人。】
「文各有意。」
【玄签意以顿渐不定三法对显秘密辅行意显教
门纲格皆不为此立题而设也。】
「末释签文云判释准乎部教部教之义唯在法华。」
【释签无此文但法法皆有此意且准境妙中四谛
品后文意若不约教不知教妙若不约部不知部
妙等意撮略于此耳。】
「华严时中于义有妨。」
【统纪三名述内藏师立四种之名统纪师破之固
当然磐师因观天上月失却手中挠自巳注华严
三处入法界为时长于义有妨矣次即释出有妨
所以统纪师名志磐广智支下人统纪第三卷中
明时长通后述曰时长通三处者谓般若华严海
空法华佛慧涅槃心地法门莲华藏海是也又引
979-A¶ 第 660c 页 X57-0660.png

法性论钝根三处入法界云此即通后之文岂非
以义通为文通之时长耶磐师元无以时为寂之
句然既以义通为时长势必以时长为寂场矣此
乃玉师足成其失也且其间于义有妨其间指统
纪三名述后时长通后之文且者言古人名谬尤
可汝之义失大妨矣下即释出文通义通时寂之
相。】
「初辩五味等。」
【玄文凡释一法必先明藏通别圆然后明五时法
华开显诸教大纲今观师则不然先总辨五时开
显大纲然后细释化法四教以此为抄录之法也。】
「法报不分二三莫辨。」
【卢舍那是胜应若实师翻为毗卢遮那则是法身
矣此二身莫辨从来有法报应三身若以报为法
则少一报身三又莫辨也盖华严有二处明毗卢
遮那一第一会第六品品名毗卢遮那二世主妙
严品内叹菩萨德之文妙乐双指玉师但指第六
品也。】
「现起舍那而净觉谓本是实报应下。」
【四明释观经第九真法身观云从一相好入则八
万四千相皆现是真法身净觉反宗以破四明云
药师净名观经之相皆是应身不可指为法身唯
华严藏尘相好为尊崇奇特以其相多故也凡八
万四千三十二相皆从此实报尊特之身应下二
979-A¶ 第 661a 页 X57-0661.png

土应八万四千似方便应三十二似同居故今四
明破云汝执相多为奇特请问华严菩提树下三
十二相之身有此奇特相无此奇特相若谓是有
何言应下若言是无如何升须弥品云不离一切
上升须弥成奇特身耶此境本定身被别圆人故
见即是报何必指实报华台受职身哉下即断定
之曰盖指千百亿身中一身所说何得别指以为
奇特然若以相好尊特言之华严尚是下品尊特
二现言之尚兼别机当须现起方见不能即劣显
法如法华之微妙净法身具相三十二矣则净觉
应下之言有三违一违不离道树上升诸天二违
今家境木现身三违今释迦现卢舍那身之文。】
「旧谓今家合四为三。」
【统纪三卷五号云玄文合大山宝山为幽谷又初
列图中云妙玄合四为三故今破之及引深山幽
谷无不普照竟又注云玄文合大山宝山为幽谷
其文出此此又指经文合四为三矣故并破之。】
「四照引作三照图。」
【旧译华严性起品云譬如日出先照诸大山王次
照一切大山次照金刚宝山然后普照大地日不
作念我当先照高山但山有高下照有先后如来
亦尔成就法界智光先照菩萨次照缘觉后声闻
次决定善根众生然后普照一切众生准经应以
缘觉在前今依三车次第故先列声闻大地中开
979-A¶ 第 661b 页 X57-0661.png

出决定众生者此是事六度菩萨四弘誓愿为决
定六度为善根然未断惑且让二乘高出一类但
名众生而其心行巳大故不与一切悠悠同列虽
未断惑然同是鹿苑三乘故又牵入幽谷一照之
内一切众生通指十界之机未起愿行之人也。】
「小乘见乘白象贯日之精者。」
【普曜经明白象乃二十八宿中沸宿即鬼星形如
白象乃是东土南方第二座此星若出即天晓日
出星光与日光相连释迦乘此下生故见者如白
象贯日之精也。】
「人见尊特功由业识。」
【如起信中明事识体是见思相从外来业识体是
无明知同体现二乘巳断见思复有好大之心不
竟堕于无明之地则无明略有动意故业识用而
尊特见也。】
「盖一代教主意在圆。」
【若辅行云以下作二段初明不共部问既云主意
在圆辅行何得云傍用通正用别圆耶答若辅行
所说即释签明不共般若故云正用别圆又答所
以傍用通者因有新得旧得至此须通是故兼用
此皆部中用教意也不可将此以难主意在圆之
说。
二共部先标定此中有共二乘共菩萨先出二乘
共意般若于菩萨则成共说乃共菩萨于方等中
979-A¶ 第 661c 页 X57-0661.png

巳转成衍中人矣岂有至般若仍为事度留惑不
与共说哉故云则自然与之共说也三根解源据
七二谛中一俗随三真转也检妙玄七二谛文自
明。】
** 二卷
「秘密不定二教总论。」
【夫秘密不定二教横遍四时及当体所依二体且
置请问教依观起今此二教为依何等观起耶答
正以无定在难思之二观起今无定在难思之二
教盖由行人修空忽中修中忽假机既不定观复
难思如来对此等二机不得不另说此二教也。】
「以藏等四教为当体体以真中二理为所依体。」
【四教即教下之义真中即教下意玄签一上明秘
密不定二教不出前七而月堂谓以三密四门之
七为秘密不定当体体石坡云当以化仪之三化
法之四唯除秘密不定一教馀七为二教当体体
今师但言以藏等为当体体以真中为所依体直
截快当此亦与注家有同异处也。】
「次说大涅槃。」
【通论五时设化有具缺有无之别灯明迦叶大通
皆说法华巳即入灭今佛又说涅槃为二种人若
弥勒当来只龙华三会尚不说小而多宝佛既施
权巳不说法华而即泥曰如云惟有庖休不会权
也若大论中明须扇多佛更留化佛住世半劫说
979-A¶ 第 662a 页 X57-0662.png

法度生则法何广长缘何无尽而将来楼至佛与
日面佛皆朝出暮灭与物少缘犹有古然灯佛放
光一十二劫竟无识者总不说法诸佛出世岂必
定五时哉而注中云佛出净土不说涅槃亦非尽
理之谈也四明涅槃玄记云若约扶律为涅槃者
则唯秽土若约谈常为涅槃者则净秽皆说也。】
「重将般若淘汰入大涅槃。」
【智论九十三卷十三号空生闻法华一称佛名皆
成佛道而般若不退品中又有退不退之说故问
菩萨于法华得受记莂为复毕定不毕定以此證
法华之后更说般若淘汰也而结集经家结归前
分般若部内故在第四时耳。】
「扶律谈常以律助常。」
【此段作三科分先双标单复二十四号四行细注
以律助常意也六字是错书于此应移于第十行
常住也下文义俱足盖此处是标复门何得即注
此六字耶若说如来毕竟入于涅槃据四相品云
我之阎浮提示涅槃亦不毕竟入于涅槃梵行品
云定不毕竟入于涅槃又云终不又云实不约义
只应添一不字即足矣此复中既注清为扶律谈
常则下单中理应注清以律助常意也六字彼处
多六字有碍此处少六字义缺故也既扶律下乃
是结證初结二名次义例云乃是双證以涅槃为
寿證谈常非助不前是證助常文极清楚。】
979-A¶ 第 662b 页 X57-0662.png

「一生法界二生实相。」
【大经末结益文中如来说三乘同观因缘而四智
不同得菩提异四智者下中上上上下智观故得
声闻菩提中智观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故得菩
萨菩提上上智观故得佛菩提此是通教共观因
缘而通前通后故四种不同也说是语时十千菩
萨得一生实相五千菩萨得二生法界章安云一
生二生只是断无明一品二品以通教一真含二
中佛果为别圆接出意也然亦不可毕定其属别
属圆但据断惑多少以分利钝故且属两教是则
以别圆二教判大经之文且尔分章须知法界实
相二理只一也。】
「若论方等亦通于前亦是其例者。」
【既鹿苑只一三岁小教尚云密说弹斥四教俱具
何况华严有别圆二教者耶二乘在座如聋若哑
具四可知故云何须更论亦是其例者可以例般
若涅槃皆具四明弹也即总结出意云既其一切
俱通岂可方等不通前后哉。】
** 三卷
「苑师以小乘为能别之言等。」
【谓不得亲近贪著小乘之三藏学者乃显尚有大
乘之三藏学者当亲近矣明知三藏不唯属小而
天台特名小乘有四失一滥涉大乘失二特违至
教失三大无三藏失四不定失其如华严玄谈第
979-A¶ 第 662c 页 X57-0662.png

二教藏所摄中乃云此师立义理致圆备此
文直至第十二行成真佛故皆玄谈成文唯有据
二字是玉师添入则以小乘为三藏不违至教不
滥大乘可知矣。】
「二乘理在正习外。」
【乃言偏真有教无理火宅内说三车初元非有及
至出宅亦何实證哉正灭尚非真三谛焉是方当
灭有处即断正习还无处名外外但露地而坐而
巳此正三藏有教而无理也。】
「佛说四念处则说五念处等。」
【此有两说论中明魔亦现作佛身为四众说五念
三十八品等而修罗不知是魔及闻佛说四念处
即谓佛前为诸天说五念今为我等说四谓佛心
有偏曲也二修罗好胜增加妄说也。】
「赡部翻秽树西洲翻牛货。」
【赡部翻秽据秋深叶落下污池水为名须知其果
甘美即当翻为无热树矣西洲依长阿含第十八
卷世纪经阎浮提洲品云西瞿耶尼有大树名斤
提广七十由旬高百由旬树上有石牛幢高一由
旬又以牛羊而为货易则知注云树下宝牛为货
易故含二义也。】
「三禅三灾经劫多少等。」
【凡感外灾必由内惑而劫有长短皆依三禅寿命
不同如火烧至初禅由梵王劫半命故也光音八
979-A¶ 第 663a 页 X57-0663.png

大劫寿故下七火后第八水淹遍净六十四劫故
风刮三禅须第六十四劫方刮也如辅行二十卷
中明又复小三灾只坏正报有情不坏依报无情
大三灾只坏器界不坏众生须待各生上定或徙
他方七日方出若有一蚁子有情在世七日不出
又复三灾坏器界由正报中寿命亦据极长者而
言不论梵民少净等寿也祗如一家之中有福德
为主主者既没则栋挠屋坏长者出后火宅延烧
一理也。】
「诸天初生。」
【诸天皆从父母膝上生或于父母卧处生若于女
天膝卧处生只一父一母若于男天膝上卧处生
则一父而诸天女皆是其母天初生时饮食即分
上中下异或作白青赤等是也又诸天初生时亦
知从何处来生此后受乐极遂都忘之如地狱三
念受苦即忘一般。】
** 四卷
「正报之色是清净色。」
【止观还约欲界身例如欲界净色在诸根上有见
闻之用者是也楞严云根元目为清净四天。】
「四禅支林。」
【具禅波罗蜜止观略明四禅发八触十功德五支
相状乍得初禅如初开宝藏是觉是喜等又四禅
皆以一心为定体而一心别相转明华严钞三十
979-A¶ 第 663b 页 X57-0663.png

五之二云初禅离欲界生欢喜身心倚息倚美也
乃轻安之相又三禅之乐如纯土山在一大池内
内亦池外亦池乐遍身受。】
「灭三种色。」
【即大品过一切色相离可对相无种种相之三色
而华严疏钞三十五卷之二第三地菩萨修四空
定云超一切法想灭可对想不念种种想五十五
起疏钞引论备释云亦即俱舍明五蕴中辨粗细
门等今文云一可见可对色等乃大论二十
一卷之文。】
「无色界色各计不同。」
【大经梵行品念戒云虽无形色而可护持疏云或
者以为无作之戒然而小藏三宗各计不同一僧
祇部谓无作戒无色但有心乃心聚二萨婆多谓
无作是色即数人所用有无教假色乃色聚舍利
弗阿毗昙亦云无色有色三昙无德部成论所用
云无作是非色非心即非色非心聚是不相应行
所摄虽复三家各计不同正义要以无色有色为
正如涅槃中世尊灭后无色界天泪下如雨况无
色成就细烦恼尚有八苦则虽无粗色而有细色
明矣故下即引楞严经文以證成无色有色。】
「人师尚不许引色无想天况总引四禅。」
【辅行二十五卷云立世云非如四色及以三空故
名非想非无想天及无心定名非非想人师尚不
979-A¶ 第 663c 页 X57-0663.png

许引色无想天况立世总引四禅。】
「如疮如痈如病等。」
【此是内弟子用慧观以观三界皆无常苦空不净
为四圣种复观四空如疮如痈等为对治法以生
厌心易出三界名八圣种非住四空人肯观之为
疮痈也盖内弟子与外人同修禅定而用心各别
外人用六行观厌下忻上如屈步虫至颠而止内
人以理观视为无常不净则虽历诸定而不耽著
直出生死者也如辅行二十五明八圣种十烦恼
云。】
「如去不如去等。」
【涅槃三十五卷憍陈如品破富那外道中文初明
如去不如去等合成六十二见并是身是命身异
命异合为六十二见是身是命属常见身异命异
属断见。】
「问何故身边唯在苦耶等。」
【此半纸正释明四谛下增减不同具如止观破见
思遍中之文而今文中多有缺略初何故身边唯
在苦此下少而不在集灭耶句答中先约起答云
此见依身又见苦断故约断答问戒取何故
唯在苦道下少而不在集灭句末行集灭异此答
前何故身边唯苦而不在集灭之问十六号初行
集灭非道句是答前戒取唯苦道而不在集灭问
又复戒取在于苦道二谛下是约断答明以前云
979-A¶ 第 664a 页 X57-0664.png

唯彼所起只约起而未约断故也。】
「思惑如十里水。」
【思惑亦云如十里水者以有八十一品重数不一
故也又云如毛一渧者以正三毒不横起狂澜重
虑缘真势在必破而甚易故如一渧水水池喻经
明。】
「四正勤。」
【此中所列四正勤与华严同华严疏钞三十五卷
明第四地菩萨修三十七品亦先明未巳恶灭后
明未巳善生。】
** 五卷
「念佛互有存没。」
【此只拣念佛存没一端初明没念佛问凡修行人
禅定中必有境界或师子虎狼来吞或身入水火
大山等逼迫行人障之不得修定既有此障全赖
念佛三昧功德治之今不立念佛倘然障起何观
以对治之耶答开三因缘中二世代界方便替出
界方便以代念佛三昧破境界逼迫障以念佛与
界方便同治逼迫障故也然则虽没念佛而逼迫
障仍破不碍禅定者也又四念处下明存念佛三
昧问界方便巳破逼迫矣倘又立念佛则界方便
置于何地耶答将二世仍归因缘界方便自对著
我念佛自对逼迫障初无妨碍也文中云五度门
六度门者五观治五障即六度度六蔽一理也。】
979-A¶ 第 664b 页 X57-0664.png

「列图如共因者。」
【上一名是大论所立左一名是俱舍所立右一名
是成论所立如品𠁼列者便于会通故也二相应
因下注依论应云心以心数法共相应故名相应
因此句是心王作主率彼心数为伴共成事法也
次多一心字应云心数法以心相应为因为相应
因此句心数法作主反去率彼心王同巳作事成
相应因如昭公时刘子以王猛居皇入于王城之
以字也盖此相应因凡成一事决无不相应而能
成就者理之必然故成论不立不对耳○共因出
大论俱有出俱舍依因出成论名共生因乃各共
生因○自种因种即种子之种字依论应云过去
善种与现在善法为因上三个法字皆是种字于
义方明遍因乃利钝等使凡有为事法成就皆此
利钝使之亦遍诸法之中故成论不立不对不可
妄有异论也○增上缘别无有法但他人所作诸
事我不去障碍于他即为增上如人事成八九因
缘皆偶忽一障起即不得成故但无障处即增上
缘也。】
「释因缘生法。」
【大论三十五卷十一号去广明因缘明因缘巳即
论因缘生法文甚广长今岗师略撮要义注此意
在令人染指知味明六因四缘生法之旨而巳故
不尽引天溪老人备简中委录好博者检之可知。】
979-A¶ 第 664c 页 X57-0664.png

「乃至云复次下明生法先明四缘生法。」
【诸馀心数不相应行及色从二缘生者初数字是
衍文诸馀二字对色不相应说盖与色不相应即
类于心矣○馀有为法劣故馀字是衍文。】
「报生心心数法从五因生下是明六因生法。」
【除遍因者报生是五阴实法未论起利钝诸惑故
也○无漏心心数法从三因生无漏上少一初字
此指初果夫无漏须相应因者如通菩萨于七宝
树下得一念相应慧方成佛初果上下八谛十六
行八忍八智共得力故能一刹那见理是须共因
虽修无漏若遇违缘即难入道故须无碍为增上
缘也。】
「十二秪是四六而巳。」
【下释明开十二为四六先以十二对六因若四缘
以下对四缘无明行即同类一也行必四相即俱
有二也四相者生住异灭耳共行共感即共因三
也招识等异熟即异熟因四也遍行五也此中少
一相应因者凡一切事法中必有心心数法相应
故不别立如四缘中但对因缘增上二种其次第
缘缘该在其中亦不必别立别对也。】
「中忍三十一周减缘行。」
【减缘减行名义如文可解再推须上下遍观分减
之意只是小乘钝根先须遍观三界苦集逆境心
生厌恶复观道灭心生忻羡苦乐之境一一备尝
979-A¶ 第 665a 页 X57-0665.png

则忻厌之心亲切故知此等三十二行之心缘心
谛理较之悠悠凡夫妄想六乱虽胜三分然犹是
有为有漏之心特借此以息恶忘耳今恶妄既息
此等有为之心亦不可留故从后渐渐减去至三
十一周则减之将尽惟有最初苦下一行断此一
行须用两心初心用工断处名忍后心断巳名智
即得引入见道位也此二刹那即下三十二号中
料简伹作二心观于一行之忍智二心也由此修
行断四谛下惑时一一有忍智二心之因故至见
道妄心一断时上下四谛一一皆发忍智二果推
因知果验果知因世出世事未有无因之果者也
但在修时何等艰难肯綮若至果成一发一切莫
不自在此亦九日滩头坐一日过九滩之意也又
复应知中忍上下三十一周减缘行其实只在欲
界凡夫身中定内工夫非劳身仆仆上下纷驰之
谓也。】
** 六卷
「罗汉待时及缘具入道。」
【大经会疏三十三卷云比丘众缘不具不得入涅
槃如佛在舍卫国时有一比丘从阿难求办四事
庄严佛令阿难办与即得入道盖以所须缺乏则
妨乱其心故不得入也。】
「馀三谛见随修断乃是钝根。」
【如教行录四明大师答日本难明彼问璎珞经舍
979-A¶ 第 665b 页 X57-0665.png

利弗六住犹退起大邪见为复属在何教六住答
别六住耳然别教初住巳断见尽云何六住更起
邪见如娑沙初住只断二十八使馀六十使修道
断别人至七住方尽见思与藏通极果同级今只
六住则思既未尽见亦馀残故至六住犹有退见
也。】
「二果断欲界九品思前六品。」
【楞伽三卷集法品明须陀洹人三等不同下根七
生断欲惑中根三生或五生断上根即此生断若
上根者不唯断欲惑九品并断上惑得罗汉果也。】
「天三人二天二人一者。」
【欲天一生断惑些些是一生然后生到人间一次
不算又生至天上断惑为二生次至人间不算又
生至天上断惑尽名第三生是为天三生之不等
家家也若二生者生在天上断惑是一生次至人
间一次不算又生至天上断惑尽名二生天不等
家家则三生家家并人间共五生二生家家并人
间共三生也。】
「备九种根性。」
【天平等家家天不等家家人平等家家人不等家
家共四位并后五为九种家家之名虽一而天人
多少灼有四种不同也。】
「七种般。」
【大经会本三十三卷迦叶品明恒河七人列云一
979-A¶ 第 665c 页 X57-0665.png

中般二受身三行般四无行般五上流般六现般
七无色般止观大论中列与大经同以大论是一
家宗骨故。】
「色界十八天全超图内。」
【大经三十三卷云是四禅中复有二种乐三昧者
入无色界乐智慧者入五净居有五阶差别谓下
中上上胜上极修五种夹熏禅以两无满心夹一
有漏心熏此一念有漏亦成无漏共十五无漏心
成方圆色究竟禅也。】
「列次小异。」
【此处即应列第十七号前半纸图然后依论解释
则文义俱清。】
「俱舍后有九种。」
【此中先应列十七号后半纸图列巳方出多少等
相盖此一段文与下图乃至毗昙一万二千九百
六十般皆是诸文多少一科中事不可隔断而明
故也良由刻经人惟图板纸之便故前后隔列耳。】
「图引五差等。」
【此乃重简前文之馀义五差指第十五纸所列无
烦无热五净居禅又乐议论者指十五号后半纸
图下杂修一种。】
「罗汉别号多种。」
【良由最初于凡夫地中发心修习根有千殊故初
果之后有超次各九根性二果后有一万二千九
979-A¶ 第 666a 页 X57-0666.png

百六十种般今至四果法尔有二三六九无学果
性退与不退差别也。】
「慧解脱缘空直入。」
【问慧人缘空直入何故又联九想等事禅耶依大
论九想乃是得解观以九不净观为缘开四念处
四念处为缘开三十七品三十七品为缘开涅槃
门则仍是缘理直入之慧解脱人也。】
「四从种性退五从果非先。」
【非先二字乃总颂前性退果退二种盖四从种性
退乃是练入根性方有退非先种性有退也五从
果退亦是练入之果方退非先种性有退也此非
先二字上应足一先字其义方明如约性明先非
先以论退不退则先性不退练入非先种性有退
如第二十七号后半纸上边一图是若约果明先
非先论退不退则先性不退惟从退练入四位及
退一位论退二十七号后半纸下边一图是也须
知二十七号四图皆应列在二十六号第七行取
柝玄意略注下方明前二图上一是四从种性退
之图下一是五从果退之图只非先二字语意难
明故又列后半纸二图上一图是四从种性退非
先下一图是五从果非先此中具足应云约先非
先以论退不退先种性即先天根本故不退非先
乃今生学知工夫故有退又非先有退二句非论
文乃是复疏上二句义不动尽智后四句论颂在
979-A¶ 第 666b 页 X57-0666.png

十句之前者玉师录前文以足成退不退之义耳。】
「或是无学一道所成者。」
【或是本断超人初依有漏智断上八地思至十六
心满即超至无学不从二三果资加修而入者名
一道若内弟子必学无学二道而入者故坚固无
退也。】
「然前五种未必全退等。」
【应接前二十六号四句分别下方清盖此文俱是
释明无学有退所以故不可隔断只因刻经者唯
图纸便将二十七号一图间于其中故使前后皆
不联络清楚耳后有重刻之缘必当起而正之亦
学人一大补也。】
「前时不时皆有慧俱并图。」
【正简不动罗汉不退之所以良由前巳释明五种
有退之意故今简第六不退之意问前云慧脱有
退今不动既亦有慧解脱人则不动亦宜并有退
矣何故练性俱不退耶答前五中慧解脱人何曾
必退但有漏智遇违缘方论果退耳若五位慧人
无漏智亦不退矣岂有不动慧人尚论退哉此断
定不动不退之文也又复应知无学总论退否者
要显因中苟以有漏有为心则差之毫𨤲至果犹
不坚固虽至无学或入住护不能不退矣况学位
中耶如政逮之坏前任所谓与虾蟆料理科蚪时
事则履霜坚冰之戒发心者不可不慎厥初矣。】
979-A¶ 第 666c 页 X57-0666.png

** 七卷
「岂以会二还归阿含。」
【迦栴延等是斥能执人论岂以会二是斥所执权
法当知在鹿苑权说故有不断惑水牛菩萨今方
等般若巳成衍中人况经法华开显无非露地白
牛矣汝何得仍执十二年前之权说以造论明阿
含必有不断惑菩萨耶若是则法华开显之后仍
同十二年前矣。】
「六十数中第五十二名阿僧祇。」
【解脱经有六十数从一至十十十为百十百为千
乃至第六十数名阿僧伽彼中失去八数故指六
十阿僧伽为五十二数耳然僧伽名无数时者数
目元有今言无数者显数之不可数耳。】
「从此常离女身下。」
【应云妙玄四教义勾断释签三应移在十六行初
盖释五障文元在释签三故又此离五得五之文
如大经四卷中明。】
「劬嫔分阎浮提七分息诤者。」
【长阿含五卷释迦夙为慈悲王大臣之子名为大
典尊次补父相时大王有六刹利王典尊为分阎
浮提水土等作七分封六刹利及大王为七大国
典尊后与梵童共语梵童嫌其身臭遂出家修道
生梵天上。
通教明因缘即空句是今家影傍大论也无生四真
979-A¶ 第 667a 页 X57-0667.png

谛句是影傍大经也四教莫不皆先提此宗本则
知初列阿含月灯二经有名无体非正承用矣。
当教共位出大品第五十七灯炬深奥品大论七十
五卷委明通十地行相。】
「三四地不出观断见。」
【止观问何故三四地共断见耶今言借别显通义
耳别见义长论三四地通见义短论不出观又别
虽初地断惑既言借别名通则但成通教中意故
三四地皆不出观须知三地是断见初四是断见
后如藏教忍智二心也况不出观三字迥非名相
事义正明修观人只一刹那内顿断八十八使也
良由通教机杂别位义长故云三四地其实如世
第一后心一刹那引入见道位名不出观耳。】
「大品初地焦炷。」
【大论七十五卷释灯炬深奥品明不初心得菩提
不后心得菩提如不初心焦炷不后心焦炷及出
通教十地。】
「楞伽三种意生身。」
【四卷明入三昧乐意生身是通教真空义入别十
住觉法自性意生身明建立佛法是别教出假义
入十行种类俱生无作意生身明佛知见是圆中
义入十回向。】
「三根解源。」
【如非漏非无漏一句本是通真而有但不但二解
979-A¶ 第 667b 页 X57-0667.png

不同即二中接一真也一切法趣本是圆中而有
真但二解不同即是圆入真但也空不空一句本
是别但而有通人取解即成别入通又有圆人取
解即别被圆中接也。】
** 八卷
「本业璎珞。」
【璎珞有二种菩萨璎珞二十卷本业璎珞二卷为
华严结经。】
「教證二道。」
【此文先示别义今家四教藏通二教教證俱权圆
教教證俱实义皆可知独别教地前为权登地为
实于义难明故借地论教證权实以释明之但地
论约行约说两种俱论权实今家借用约行分权
实地前为权登地为实约说则地前登地皆权无
实但成三义旧有不知者约说亦论权实故今引
示并破之也。】
「若说十地巳證之法彼为实證安可约彼立别
说證。」
【签云若说十地巳證之法即證道也地论不分圆
别故约说十地之法为真实为證道今既圆别分
途则说十地之教自属教道方便所谓有教无人
也岂可仍依地论不分之说明今巳分之说亦立
说地上之法为證道真实耶故今借用说边皆属
教道权法只成三义也。】
979-A¶ 第 667c 页 X57-0667.png

「常住三宝。」
【大经戒圣行初明归依三宝四谛是法宝能證四
识是佛宝能修四谛是僧宝别圆诠中道应本不
同藏通齐业齐缘故曰常住三宝三宝即三德也。】
「十信。」
【璎珞但列其名今依楞严圆义以释别信。】
「三品尘沙。」
【四念处云十住断上品尘沙十行断中品十向断
下品。】
「约行教證四字。」
【约义应在十行末此标二字之后盖依体起用下
正释教證同时不定义故也。】
「图。」
【应与前图同列。】
「正观中道为慧眼。」
【问慧眼于十住修空时得今何云正观中道耶盖
别人本期在中道但十向中方得正观今住内云
正观者远所期耳。】
「非如非非相名真实行。」
【华严疏钞十九劵以十度配十行第十以智度配
真实行初言行不虚名真实行又称二谛故彼经
云二谛非如非相非非相故名真实行须知如是
真谛非如是俗谛今十行满位但中近显故双非
空有别彰一真中实耳。】
979-A¶ 第 668a 页 X57-0668.png

「各附彼教而为相状。」
【十行中生灭附藏教以为相状乃至无作附圆为
相状即云附圆则能附之但中岂可全同所附之
圆中耶。】
「不可以实难权以他妨自。」
【既十向实道方修圆中何故十行即能说无作而
云附圆非但耶此以实难权也既十行巳说无作
化他矣何故至十向自行位方修中道耶岂十向
自行反不如十行化他耶此为以他妨自。】
「以无想心。」
【想字是相字以字作凭准义解释盖十向初心必
依凭无生死涅槃二边相之心而修行之也若二
地初则云以正无相此乃实證中道破无明显法
性也今但凭之而行而巳须知今是依凭工夫后
是实證受用。】
「百界分身作佛。」
【现身之本由得中道法界无碍身云法性一显尽
法界是一佛全体乃至妙觉亦只完得此遍一切
处之法性而巳非初见少故只百界分身后见多
故万亿界分身教门中且约工夫深浅以明百千
万亿耳。】
「舍三界名不动。」
【又云第八地中能舍藏须知藏是能牵三界生死
之惑三界是所牵生死之处二舍之义只一也良
979-A¶ 第 668b 页 X57-0668.png

由四种识中至八地方息生灭藏识转成异熟识
妙觉息异熟识转成持业识至圆妙觉方息持业
识转成白净识也。】
「辩纵横者。」
【圆别八法只教观二道为要耳故前引教證以明
教今约纵横以辨观解行既与圆异八法宛二可
知。】
「此释圆名四字。」
【是玉师集注断词不同作细注于仪文之下如十
一行此释圆法四字亦然。】
** 九卷
「理有事故庆人事有理故庆巳。」
【法华云或说巳事或说他事佛界为巳事九界为
他事今九在事然事即理其理本具九界之事故
庆九界在事之人皆即佛界为庆人我今虽解犹
与众生同在九界之事而此九界既全是佛界之
理故自庆又实有权故能化他为庆人权即实故
巳即佛身为自庆对下有智慧慈悲甚清。】
「十义书。」
【四明与梵天昭孤山圆往复各五绵历七载而成
故云十义十义云下重显无差别若云以我一念
之心起善即佛界起染即众生界此二在我一心
则是两头一足何谓无差今唯各具三千各具二
造方无差耳。】
979-A¶ 第 668c 页 X57-0668.png

「常境无相。」
【上随喜妙心即一念三千之境即空假中之观故
今点明所随境观皆常常则不同八倒无相无缘
不同三教矣。】
「境智冥一而言境智下。」
【境智一法也境是本觉智是始觉始本虽殊觉体
是一以即能观而为所照即所照而为能观故也
又境是实理初非无明昏昧之法本自灵明洞彻
湛寂常恒灵明处即本有大光明藏名之为智湛
寂处即本觉实理字之曰境巳前为缘相所障故
本觉光明不显今缘相既绝脱体无依本光独露
则境智冥一强名之曰境发智智缘境耳实非二
法也。】
「境虽无相常为智缘等。」
【实相无相尚有无相在今无相之相亦无则任运
与智冥契名常为智缘智虽无缘无缘之缘犹在
今无缘亦绝则任运与境合一强名境发此段须
紧对节科分疏自清。】
「一往分之者。」
【五悔中亦有理一心无生忏止观中亦有假观观
俗故云一往。】
「金光明忏。」
【有忏悔品大师释之甚详有三忏四科不同谓名
处法位今注文略引用之。】
979-A¶ 第 669a 页 X57-0669.png

「作法忏灭违无作罪者。」
【三羯磨成所得戒体名无作戒若破戒者即违此
体当知破戒时实由身口而作故今作法能灭此
罪此属制罪也若杀人命等即性罪须取相忏方
得灭之。】
「清凉云撮台衡等。」
【华严玄谈第二卷第二为显示心观云陶南北二
宗之禅门撮台衡三观之玄趣使教合忘言之旨
心同诸佛之心无违教理之规暗蹈忘心之域不
假更看他面。】
「旧伊如横川走火。」
【西方字有新旧犹此方真草隶篆转变不同止观
明三点若横[、*、*、]如走火若纵[、/、/、]如点水后人辄以
[、*、*、]写作川字[、/、/、]字写作三字遂云横川纵三非也
故今文应去横川二字直云走火之横为是。】
「四十二字。」
【应云四十一字后茶茶即荼字音陀。】
「山毫靡间。」
【佛身清净即劣是胜又如来现起他受用皆如山
也而大经佛为瞿师长者现作三尺黑鬼形即毫
也。】
「借职则高定爵实下。」
【九界皆法性如不顺王化经云娑婆刚强难化故
如来施无常苦切之教以折伏之故前三位权说
979-A¶ 第 669b 页 X57-0669.png

俱高也若皆调柔即为开入佛慧则前三伹人真
似因位如草寇既平端拱南面则剑[索-糸+]脱甲之会
介冑难侔相国岂非定爵论勋其位实下乎。】
「云云者。」
【疏中约智断二德释无上字今但列无惑可断断
德究竟而未出更无过者之智德故注。】
「亦名尊特。」
【即三身而为法身故云亦名具足应云亦名劣应。】
「常寂光土。」
【从初发心止观圆修止观功深转名定慧慧即灵
明洞彻定即湛寂常恒至等觉则名照寂入妙觉
乃名寂照寂照终穷即寂光然寂光而言常者因
离邪曲偏等倒名常亦可离邪曲偏等乐我净倒
名乐寂光我寂光净寂光又复寂亦常乐我净光
亦常乐我净方名常寂光土如妙宗云修得四德
本有四德一一皆具常乐我等云。】
「此色香等。」
【贤首云无情名法性有情名佛性故荆溪斥云贤
首共许色香中道乃至今家言一无情佛性则又
惑耳惊心因知贤首于色香中道之旨未全彻也。】
** 十卷
「四提舍尼法。」
【一无病入村中手受尼饮食二尼示食三无病自
受学家食四极怖处不先语檀越犯此四应向众
979-A¶ 第 669c 页 X57-0669.png

僧中悔过。】
「观一念心具足无减。」
【即不思议境此一念心即简去非心独露是心乃
不落第二念之心王非三际绝对待名不思议三
千三谛悉具其中乃为十界通体以不落十界故
孰谓一念心起必落一界之心耶若落一界即思
议心矣。】
「然此不思议境下。」
【乃玉师釆取止观三境大意显示于此文略义周
如序云若夫文末正修初乘观法文虽简约理实
备焉者也又此三境玉师意在一时具三非条然
前后故先略示巳次复委释以结归三境一心境
虽有三要在于修若能起修则本具即彰化他同
具故别点三境中独于修德最详而化他只在修
时解离四性无妨四说故文不列耳此段照映分
明是玉师著意之文也。】
「三千非法性无明。」
【他人以唯识中八识为宗极殊不知地摄两论各
计生法皆落自他生法之性计中悉为所破夫于
法性生著尚为自生被破况无明而可依之起行
乎故唯识不妨学而不必学者以学得十分精妙
终为所破故也。】
「三德皆不二者。」
【法性不动故寂然不移自因之果故如风而到此
979-A¶ 第 670a 页 X57-0670.png

则于法身中体用不二也万行众智本是有作有
观今云无作莫观即动而静则于二德中体用不
二也故云三德俱不二。】
「犹如明镜。」
【此四字应联在上段文末不应分割两处。】
「及净名玄义十卷全判教相者。」
【以不明开显大纲三世仪式但判教相一端而巳
耳。】
四教仪集注节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