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台四教仪集注(选录「集注」本文)-宋-谛观卷五

卷五 第 103a 页
天台四教仪集注卷第五     稼五
南天竺沙门  蒙润  集

「二集谛者即见思惑又云见修又云四住又
云染污无知又云取相惑又云枝末无明又
云通惑又云界内惑虽名不同但见思耳。」

【集者招集为义惑与业俱能招生死而今
但云惑者前苦谛中巳明善恶业故即见
思惑示集谛之体也见者若云见理时能
断此惑即从解得名若云见秖是假(谓因成相
续相待三假也)假者不实为义即当体受称。
卷五 第 103b 页











卷五 第 104a 页











卷五 第 104b 页











卷五 第 105a 页











卷五 第 105b 页

思惑入修道位重虑缘真辅行云虑谓思
虑见道观真巳发无漏今复重观故云重
虑此惑即除名思惟惑此从解得名若云
思假及爱惑者此当体受称然见惑从法
尘起能障真理思惑从五尘起能牵三界
此皆约欲界多分说细论不拘见修见惑
见道所断思惑修道所断约能断位名所
断惑也四住见为一住思惑分三因此二
惑故住着三界染污无知妙乐一廿四云
然小乘中立二无知染污无知无明为体
卷五 第 106a 页
不染污无知劣慧为体谓味势熟德时数
量耳(文)(诸法滋味损益等势成熟德用近远等时一二等数大小等量)
相惑三惑皆名取相观音玄记上七云见
思取生死相尘沙取涅盘相无明取二边
相今见思取六道生死之相也枝末无明
对根本得名见思以无明为根本故云枝
末于一切法无所明了故曰无明通惑对
别惑得名见思通三乘人断故曰通惑尘
沙无明别在菩萨所断故名别惑界内惑
对界外得名见思润有漏业招三界生故
卷五 第 106b 页
云界内尘沙润无漏业无明润非漏非无
漏业招变易生故云界外尘沙则通界内
外也。】

「初释见惑有八十八使所谓一身见二边见
三见取四戒取五邪见(已上利使)六贪七瞋八痴
九慢十疑(巳上钝使)此十使历三界四谛下增减
不同成八十八谓欲界苦十使具足集灭各
七使除身见边见戒取道谛八使除身见边
见四谛下合为三十二上二界四谛下馀皆
如欲界只于每谛下除瞋使故一界各有二
卷五 第 107a 页
十八二界合为五十六并前三十二合为八
十八使也。」

【法界次第上七云使以驱役为义能驱役
行者心神流转三界故通受使名身见于
阴入界中妄计为身强立主宰恒起我见
诸文或云身见或云我见止观十(十六)双列
二名云求我叵得故则身见破身见破故
则我见破文辅行五下九云外人计我如
麻豆及母指等或计遍身神身四句及一
异等文边见于身见上计我断常执常非
卷五 第 107b 页
断执断非常随执一边也见取谓因此见
通至非想信此非馀执劣为胜戒取执邪
为道名非因计因及鸡狗等戒名戒取邪
见由计断常不信因果复计此我以为自
然𡨋初世性世性即是二十五谛(一𡨋初二从觉
等如图子)及六谛等或计从于父母微尘梵天
等生皆名邪见贪是已法者爱即指五见
为巳法也嗔非已法故嗔痴不识见中苦
集慢我解他不解疑犹豫不决利钝利则
造次恒有钝则推利方生五钝亦名见中
卷五 第 108a 页
思亦名推利思亦名背上使利使若去钝
使亦亡故属见摄四谛下惑增减不同前
云集谛虽在惑业今历四谛者集是能迷
苦是所迷又道灭虽是出世间因果由迷
苦集道灭亦迷如不识病亦迷于药此四
谛惑俱舍颂云苦下具一切集灭各除三
道除于二见上界不行嗔辅行五下九问
四谛下惑依何理教增减不同耶荅依阿
毗昙上界不行嗔无相害故有善欲故性
寂静故心滋润故然止而不行非能断也
卷五 第 108b 页
故法华中蜈蚣喻嗔通三界妙乐六(三十二)
云小乘中云上界无恚非𥁞理也问何故
身边唯在苦耶荅此见依身故名身见依
于身见而起边见馀三非身故无此见又
见苦断故故在苦下四空无色有身见者
虽无粗色而有细色所执未云即是身见
非想八苦其义可知问戒取何故唯在苦
道荅唯彼所起问戒取计因苦谛是果何
故在苦荅计多苦行望为实因故在苦下
非出世道妄为出道是故复于道处能起
卷五 第 109a 页
集灭异此故无身见无身见故亦无边见
集灭非道不生戒取又复戒取在于苦道
二谛下者本是内道见苦能断本外道者
见道能断故惟在二此有亲疏之义孤山
作六十四句解(云云)八十八使且㨿见惑婆
沙中云九十八使者兼十思故也辅行五
下十云以十缠为九十八论文所出不同
或名三结止观云初果所破如竭四十里
水功夫甚大恐闻者生疑略断三结谓身
见戒取疑(如下图示)
卷五 第 109b 页







「二明思惑者有八十一品谓三界分为九地
欲界合为一地四禅四定为八共为九地欲
界一地中有九品贪嗔痴慢言九品者上上
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上
八地各有九品除瞋使故成八十一也。」
卷五 第 110a 页

【此界系思亦名迷事思亦名正三毒异俱
生思及推利思也九地所依处得名欲界
同一散地故合为一于九地中各有九品
贪瞋痴慢但上八地无嗔耳不言疑者见
道已断理合无疑断此惑时或直缘一真
谛或于四谛中随缘一谛故止观中云见
惑如四十里水思惑如十里水大经云初
果所断如四十里水其馀在者如毛一渧。】

「上来见思不同总是藏教实有集谛。」

【此惑有为有漏之因故云实有上明见惑
卷五 第 110b 页
八十八使思惑八十一品乃见思俱开若
云九十八使乃开见合思若云四住开思
合见但云见思俱合义也或云三漏(欲有无明)
或云四流(见欲有无明)或云上下五分妙乐七
十八云上五分中色染无色染一向唯上
棹举等三虽复通下不能牵下故云上分
言下分者贪虽通上不是惟上嗔一唯下
不通于上馀三遍摄一切见惑虽复通上
而能牵下故名为下故俱舍云由二不超
欲由三复还下纵断贪等至无所有由身
卷五 第 111a 页
见等还来欲界(文)










卷五 第 111b 页

「三灭谛者灭前苦集显偏真理因灭会真灭
非真谛。」

【法界次第中(十一)云灭以灭无为义结业既
尽则无生死之累故名为灭妙玄二(二十)
二十五有子果缚断是灭谛(文)观音玄记
(十七)云灭谛之体是二涅槃虽非真谛能
𡨋于理故云因灭会真灭非真谛因灭苦
集方能会真非谓此灭便是真谛止观一
(十二)云法性自天而然集不能染苦不能恼
道不能通灭不能净如云笼月不能妨害
卷五 第 112a 页
却烦恼巳乃见法性经言灭非真谛因灭
会真灭尚非真三谛焉是(文)辅行一下(十一)
云当知苦集但是能覆不能恼染道灭能
显而理本净法性如月苦集如云道如却
除灭如却已(文)。】

「四道谛者略则戒定慧广则三十七道品此
三十七合为七科。」

【法界次第中(十)云道以能通为义正道及
助道是二相扶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文)
妙玄二(二十)云戒定慧无常苦空能除苦本
卷五 第 112b 页
是道谛(文)略则戒定慧释签(三九)道品虽多
戒等摄𥁞戒摄三(正语正业正命)定摄十(四如意足定根
定力除觉定觉舍觉正定)慧摄十八(四念处四正勤进根慧根进力慧力
择觉进觉喜觉正见正思惟正精进)
通定慧(念根念力念觉正念止观七九
云念通缘两处)通三学(信根信力辅行云一切诸法信为本故文)广则
三十七道品三四二五单七只八若六度
摄三十七具如辅行七上(廿一)道品者法界
次第中(十二)云品者类也此七科法门悉是
入道浅深之气类故云道品也(文)

卷五 第 113a 页







然此道品通正通助通大通小通漏通无
漏亦漏亦无漏并如止观第七具释又小
唯正道大通正助今是小乘道品义当相
生。】

「一四念处一观身不净(色蕴)二观受是苦(受蕴)
卷五 第 113b 页
观心无常(识蕴)四观法无我(想行蕴)。」

【四念处一五云四者数也念者观慧也处
者境也今言四者人于五阴起四倒故于
色多起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
我倒于心多起常倒举四倒故言四也若
相生次第应言识受想行色若觕细次第
应言色行想受识今从语便故言身受心
法文若迷心不迷色则数为五阴若迷色
不迷心则数为十二入若心色俱迷者则
数为十八界如婆沙论俱舍颂云聚生门
卷五 第 114a 页
种族是蕴处界义愚根乐有三故说蕴处
界(诸有为法和合是聚义生长门是处义以能生长心心所法种族是界义如一
山中有金银铜铁等名多界等补注十三卷十二纸)。








卷五 第 114b 页











卷五 第 115a 页

观身不净四念处一六云一切色法名之
为身内身外身内外身已名内身眷属及
他名外身若已若他名内外身此三种色
皆从前世不净业生则有五种不净谓生
处种子相性究竟生处者女人之体是不
净聚虫脓秽恶合集成立经十月日二脏
间夹迮隘如狱释论云此身非莲华亦不
由旃檀粪秽所长养但从尿道出种子不
净者揽父母遗体赤白二渧于中而住是
识随母气息出入是为受身最初种子不
卷五 第 115b 页
净也相不净者头等六分从首至足纯是
秽物譬如死狗𥁞海水洗洗死尸𥁞唯馀
一尘一尘亦臭性不净者根本从秽业生
托于秽物长养其性自尔不可改变究竟
不净者业𥁞报终捐弃冢间如朽败木大
小不净盈流于外文观受是苦四念处一
七云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内外受缘内
名内受缘外名外受缘内外名内外受又
意根受名内受五根名外受六根名内外
受一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
卷五 第 116a 页
生乐受于违生苦受于不违不顺生不苦
不乐受乐受是坏苦苦受是苦苦不苦不
乐受是行苦观心无常者心即心王心王
不住体性流动若粗若细若内若外皆悉
无常观法无我四念处一七云法名轨则
有善法恶法无记法人皆约法计我我能
行善行恶行无记若于心王计我巳属心
念处摄若于心数计我从九心数一切善
数恶数通大地数并属行阴法念处摄此
等法中求我决不可得龟毛兔角但有名
卷五 第 116b 页
字实不可得若善法是我恶法应无我若
恶法是我善法应无我若无记是我无记
不能起业但名因等起因此无记起善起
恶善恶业尚非我因等起何得是我当知
皆无有我但是行阴故经云起惟法起灭
惟法灭但是阴法起灭无人无我众生寿
命虽有法起亦是颠倒颠倒者即是身边
二见想行蕴者止观五八云想取相貌行
起违从文念处居初者一佛嘱佛将入涅
槃阿难请问佛去世后比丘依何修道佛
卷五 第 117a 页
荅比丘当依四念处行道二依经止观五
二云大品云声闻人依四念处行道菩萨
初观色乃至一切种智章章皆尔故不违
经文三现前止观五连云又行人受身谁
不阴入重担现前是故初观文辅行七上
十二云以四念处能为大小观行初门如
来殷勤遗嘱意在于斯文。】

「二四正勤一未生恶令不生二巳生恶令灭
三未生善令生四巳生善令增长。」

【正则不邪勤则不怠辅行七上(十二)云只是
卷五 第 117b 页
于前念处精勤除恶生善文从语便先除
二恶次生二善㨿行必以巳生善恶居先
未生善恶居次并先明灭恶次明生善文
止观七(二十六)引十住毗婆沙偈云断已生
恶法犹如除毒蛇断未生恶法如预防流
水增长已生善如溉甘果栽未生善为生
如钻木出火文一未生恶令不生四念处
观时若懈怠心起及诸烦恼恶法虽未生
恐后应生遮信等五种善根今为不令生
故一心勤精进方便遮止不得令生也二
卷五 第 118a 页
巳生恶令灭四念处观时若懈怠心起诸
烦恼覆心离信等五种善根如是等恶若
巳生一心勤精进方便除断令𥁞也三未
生善令生四念处观时信等五种善根未
生为令生故一心勤精进方便修习令善
根生也四已生善令增长四念处观时信
等五种善根巳生为令增长故一心勤精
进方便修习令不退失增长成就法界次
第中十三。】

「三四如意足。」
卷五 第 118b 页

(欲念进慧)法界次第中(十三)云智定力等所愿皆
得故名如意足此四属定六神通中身如
意足藉兹而显又通因定生亦可六通因
兹并发四正勤是慧慧观不勤念处不成
反招散动如风中灯令修如意如加密室
定慧均等欲者希向慕乐庄严彼法言彼
法者谓念处境言庄严者修希向心令法
端美凡所修立一切诸法若无乐欲事必
疏遗念者专注彼境一心正住若无一心
观法断绝进者唯专观理使无间杂无杂
卷五 第 119a 页
故精无间故进凡所修立一切诸法若无
精进事必不成慧者止观法界次第皆名
思惟思惟彼理心不驰散当知四法是入
定方便(出辅行七上十二)㭊玄下(三十六)云四观神
足心所中慧以觉察为义妙乐二(入云)思是
慧数文。】

「四五根(信进念定慧)。」

【辅行七上(十二)云修前诸品纵善萌微发根
犹未生根未生故萌善易坏令修五法使
善根生故此五法皆名为根文信者信于
卷五 第 119b 页
谛理能生一切无漏根力禅定解脱三昧
等然此信根必依念处若无信境根何能
生进者信诸法故倍策精进念者但念正
助之道不令邪妄得入定者摄心在正道
及诸助道善法中相应不散慧者念处之
慧为定所摄以观自照不从他知。】

「五五力(同上根名)。」

【前不入故进修五力令根增长则能排障
同上根名者辅行七上(十三)云问名同于根
何须更立荅善根虽生恶犹未破复更修
卷五 第 120a 页
习令根增长是故此五复受力名根成恶
破故名为力(文)释签一(丸)云信解品云无
有欺怠嗔恨怨言欺为信障怠为进障嗔
为念障恨为定障怨为慧障若根增长能
破五障故名为力(文)信力信谛不为邪外
诸疑所动进力观谛心无间杂本求道果
未證不休念力持谛破边邪想不令烦恼
之所破坏定力若成能破欲界一切诸散
能于诸禅互无妨碍不同单修根本之相
慧力能破一切邪外等慧能破一切见爱
卷五 第 120b 页
等执。】

「六七觉支(念择进喜轻安定舍)。」

【修前不入由定慧不调故用七觉均调学
谓觉了支谓支分法界次第中(十四)云无学
实觉七事能到(文)止观七九云心浮动时
以除觉除身口之粗以舍觉舍于观智以
定心入禅若心沉时以精进择喜起之念
通缘两处(文)辅行七上(十三)云定慧各三各
随用一得益便止无假遍修若全无益方
趣后品念能通持定慧六分是故念品通
卷五 第 121a 页
于两处文。】

「七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精进正定正念正命)。」

【正以不邪为义能通至涅槃故名为道正
见修无漏十六行故明见四谛正思惟以
正思惟发动此观正语以无漏智除四邪
命常摄口业住正语中正业以无漏智除
身邪命住于清净正身业中正精进勤修
涅槃善入正谛正定正住于理决定不移
正念心不动失正直不忘正命以无漏定
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见他得利心不
卷五 第 121b 页
热恼而于巳利常知止足住清净正命。






「巳上七科即是藏教生灭道谛。」

【辅行一下(十一)云菩提烦恼更互相倾故名
生灭。】

「然如前所列四谛名数通下三教但是随教
广狭胜劣生灭无生无量无作不同耳故向
卷五 第 122a 页
下名数更不再列。」

【释签三(八)云问何故立四种四谛之殊荅
谛本无四谛秪是理理尚无一云何有四
故知依如来藏同体权实依大悲力无缘
誓愿物机所扣不获而用机宜不同致法
差降从一实理施出权理权实二理能诠
教殊故有四种差别教起涅槃实后暂用
助圆故须具用偏圆事理故今引之以显
诚證三偏一圆界内界外各一事理故成
四种(文)广狭等者以藏通造六故狭别圆
卷五 第 122b 页
造十故广藏别不即故劣通圆谈即故胜
于广狭境各论胜劣则成四种四谛迷真
有重轻故论生灭无生迷中有重轻故论
无量无作不可作寻常迭论胜劣释也生
灭妙玄二(二十)云迷真重故从事受名如前
释无生妙玄二(二十)云迷真轻故从理得名
苦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道不二相灭无
生相无量妙玄云迷中重故从事得名苦
有无量相十法界不同故集有无量相五
住烦恼不同故道有无量相恒沙佛法不
卷五 第 123a 页
同故灭有无量相诸波罗蜜不同故(文)
作妙玄云迷中轻故从理得名止观一三
云阴入皆正无苦可舍无明尘劳即是菩
提无集可断边邪皆中正无道可修生死
即涅槃无灭可證(文)。】

「然四谛之中分世出世前二谛为世间因果
(苦果集因)后二谛为出世间因果(灭果道因)。」

【释签三(八云)苦集只是世间一法道灭秪是
出世一法世出世法因果性殊而因必趣
果因果𩔗异故值四殊(文)。】
卷五 第 123b 页

「问何故世出世前果后因耶荅声闻根钝知
苦断集慕果修因是故疑也。」

【声闻根钝苦为初门支佛以集菩萨以道
通菩萨以灭别菩萨以界外道圆菩萨以
界外灭慕果修因且㨿凡位若初果去则
云带果行因支佛不立分果乃云望果行
因四谛果前因后此且一途馀亦不定。




卷五 第 124a 页





「略明藏教修行人之与位。」

【通标一教修行之人及三乘位次妙玄四
(三十二)云为破行人增上慢心为消经文引
物希向(文)释签五(廿二)云若无位次将何以
为见贤思齐将何以越增上慢罪(文)。】

「初明声闻位分二初凡二圣凡又二外凡内
凡。」
卷五 第 124b 页

【凡有四门明位一毗昙有门明七贤七圣
二成论空门明二十七贤圣三毗勒论明
双亦门四车匿论明双非门后二门大论
虽指论文不度若空门二十七贤圣者学
人十八无学有九四教义二(十七)云贤人有
二圣人有二十五(文)凡位不备今家不用
释签五(二十)具引今依有门明声闻位者有
三意一凡圣位足二佛法根本三符顺教
旨佛法根本者有门所说世间诸法乃是
无明正因缘生不同外道邪无因缘生也
卷五 第 125a 页
又四教义云大乘经论破小用小多取有
门少用空门故须略出毗昙有门佛法根
本贤圣之位(文)(二初)云三藏四门虽俱入
道而诸经论多用有门乃至圆教多用非
空非有门今不列七圣直作四果释者名
义显故。





卷五 第 125b 页











卷五 第 126a 页

此依释签五(十八)列成论二十七贤圣若辅
行准俱舍列则无身證故料拣云何缘身
證不预其数荅无漏三学是圣者因择灭
涅槃是圣者果灭定有漏不是依因是故
身證不预其数中阿含(川一)云长者问佛福
田有几佛荅同俱舍且㨿学无学二十七
人是同然福田经列身證俱舍则无也凡
者常也亦名为贤贤者善直亦曰邻圣分
内外者相似见理名内未得似解名外。】

「释外凡中自分三初五停。」
卷五 第 126b 页

【心停者止义住义修此五法止住五过心
者有四种一草木二肉团三积聚精要四
虑知今是虑知心也此五停心通于四教
具如四念处明妙玄五三以五停心对圆
五品禅门二(五)以停心名五门禅义该大
小通于凡圣菩萨等修今是三藏声闻助
道也贪等是境不净是观四教义二(四)
心既调停乃可习观犹如密室之灯入道
根本无过此五法也(文)或云五停心观则从
慧或云五门禅则从定定慧调适故名停心。
卷五 第 127a 页







然上列次㭊玄以不净观居初者约三不
善根次第也第四明㭊界观者约不善根
后办第五明数息者散乱是随烦恼故于
烦恼后辩四教义等文皆以数息居初者
顺修禅人必先摄散入定故四教义二云
卷五 第 127b 页
今依禅门辩次第也以病先后随人不须
定执前后次第也又诸文专以不净数息
居初者妙乐六(十)引俱舍云入道要二门
不净观数息㭊界与念佛互存没者四教
义二(四)问此处何不说念佛三昧为五种
耶荅开因缘出界方便代也(以二世因缘与界方便皆
破着我能破虽异所破是同故开二世因缘以破着我却出界方便代念佛也且界
方便何以能代念佛耶故下即释出云)界方便与小乘念佛
相同亦破境界逼迫障(以界方便能破之相与念佛所破境
界之相是同以皆不出六界十八界故念佛破境界逼迫障界方便亦破也)又
卷五 第 128a 页
四念处一云问此中何不云念佛停心荅
作五度门则不用作六度门则须用因缘
自对等分(性实断常着我此三皆有故云等分)念佛对逼迫
障(文)止观七(十七)云毗昙以界方便破我(谓观
破六界十八界也)如辅行七上对治不同今图示之。






卷五 第 128b 页

「多贪众生不净观。」

【六识妄心于顺情境上引起无厌故言多
贪禅门第四明三种贪一外贪男女身分
互相贪着用九想观治(观他身)九想者(一膀胀二
青瘀三坏四血涂漫五脓烂六啖七散八白骨九烧)二内外贪于他
巳身而起贪爱用八背舍治(先观内身骨锁故能治内)
三遍一切处贪资生五尘等物用大不净
观治(即八胜处因于自身骨人观成渐见十方依正故能治自他贪欲)
玄上八明四种一显色谓青黄等作青瘀
想二形色长短等形作坏烂想三妙触自
卷五 第 129a 页
他身分细软光泽作虫蛆想四供奉祇承
适意用死想治也此四望大论六种缺人
相音声姿态等此不净观与念处观身有
异一正助不同彼正此助二自他境别彼
观自身此想他境三假实观异彼是实境
此是假想。】

「二多嗔众生慈悲观。」

【于违情境上忿恨不巳名曰多嗔佛令修
慈悲观可以对治若准禅门第四一义通
大乘境观有三一非理嗔(歘起嗔心不问可否)修众
卷五 第 129b 页
生缘慈(一切众生如已眷属)二顺理嗔(人实来恼我)修法
缘慈(见一切法皆从缘生)三诤论嗔(着已所解为是谓他说行为非)
修无缘慈(能所一体慈即无缘)今是小乘助观当彼
第一众生缘慈若法界次第则具明慈悲
喜舍四无量心今但慈悲㭊玄准俱舍论
七周行慈辅行九(下五)依婆沙明九周行慈
而皆不出七境三乐谓上亲(父母师长)中亲(兄弟
娣妹)下亲(朋友知识)中人(非冤非亲)下冤(害下亲者)中冤(害中
亲者)上冤(害上亲者)三乐者㭊玄(上十一)谓诸佛(上)
菩萨(中)诸天(下)辅行引婆沙云三禅(上)
卷五 第 130a 页
(中)经行处(下)辅行(九五)引婆沙云问与众
生何处乐荅有说与三禅乐乐中胜故有
说与四事乐已曾得故有说与经行处所
有乐至所住处思惟令得文若㭊玄三乐
恐成过分随机之说贵在治障不可槩论。】




天台四教仪集注卷第五
卷五 第 131a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