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列所言有者二十五处所有因果而不灭亡故
云有也六界国土名依报也六界五阴及以假名
是正报也苦谛之体其唯斯矣。】
「言二十五有者四洲四恶趣六欲并梵天四禅四空
处无想五那含(四洲四趣成八六欲天并梵王天成十五四禅四空处成二十三无想天
及那含天成二十五)。」
【二言二十下解释分二初列别名数东弗婆提南
瞻部洲四牛货洲北俱卢洲名为四也水中可居
名为洲也地狱畜生饿鬼修罗名为四也因中造
恶果感不善名为恶也修罗一界或善或恶下品
十善名之为善是故诸文云三善趣三恶道也然
虽行善欲胜他故因时猜忌故使果上怕怖无极
是故亦为恶道收也趣者往也到也所谓业因令
诸有情往到彼也四王忉利夜摩兜率变化他化
名为六也如此六天通有四欲一情二色三食四
淫名为欲也欲者希须也梵者此云净也即娑婆
世界主也娑婆界主即是初禅大梵天王也毗昙
云二禅巳上无言语法故不立王若璎珞经禅禅
之中皆有梵王但是加修四无量心报胜为王无
统御也初禅中有觉观语言则能主领是故名为
娑婆界主准萨婆多宗唯有十六天以梵辅无想
无别处故若依经部约于身量立十七天以大梵
梵辅身量别故若上座部乃约因果立十八天上
座部者取结集时窟内迦叶上座故也梵王乃以

而化物不杀则仁不盗则义不邪淫则礼不妄语
则信不饮酒则智是故五常五戒名异而义同也
世之君子谓佛之道无益于天下者岂其然乎岂
其然乎昔宋文帝元嘉年中问侍中何尚之曰范
泰谢灵运等皆云六经本是济俗若性灵真要则
以佛经而为指南如其率土皆纯此化朕则坐致
太平矣何尚之对曰臣闻渡江巳来王导周觊宰
辅之冠盖王蒙谢尚人伦之羽仪郤超王谧王坦
王恭或称独步或号绝伦谢敷戴逵范汪孙绰皆
致心于天人之际靡非清净之士皆谓释氏之教
无所不可何哉且百家之乡十人持五戒则十人
淳谨百人修十善则百人和睦传此风教周遍天
下则仁人百万矣夫能行一善则去一恶去一恶
则息一刑一刑息于家百刑息于国则陛下之言
坐致太平是也。】
「六天道二十八天不同初欲界六
天者一四天王天(居须弥山腹)二忉利天(居须弥山顶自有三十三天巳
上二天单修上品十善得生其中)三夜摩天四兜天五化乐天六
他化自在天次色界十八
天分为四禅初禅三天二禅三天
三禅三天(少净无量净遍净)四禅九天(无云福生广果巳上三天凡夫住处修上
品十善坐禅者得生其中无想天外道所居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究竟巳上五天第三果居处上〔之〕九天离
欲粗散未出色笼故名色界坐得禅定故得禅名)三无色界四天

痴教思边无边等若不转治反此可知若兼治者
病兼一二药亦一二如有贪欲复有嗔恚须以不
净慈心治之若第一义治者正观法性治诸病也
具如禅门及止观中以明斯义学者寻之。】
「二别相念处。」
【二别相念如前道品文中巳明。】
「三总相念处一观身不净受心法皆不净乃至观法
无我身受心亦无我中间例知。」
【三总相念今文但明境总观别略而不辨境别观
总境观俱总何者夫修念处须明四句一境观俱
别即别相念也二境总观别如今文是也三境别
观总者如云观身不净观身是苦观身无常观身
无我观身既然乃至观法无我亦尔四境观俱总
者如观一境即见四境如用一观即备四观是则
境观俱别尚乃浅粗后之三句弥复深细故得境
观以至于四言总别者以一为别以四为总若境
若观无不咸然言三科者科条也品也犹节段也
未见法性心行理外无异凡常名外凡也言资粮
者从喻立也如人远涉必备资助身命粮食行人
亦尔欲越三界须修五停念处粮食资养五分法
身命也。】
「二明内凡者有四谓暖顶忍世第一(此四位为内凡亦名加行位又
名四善根位)。」
【二明内凡渐见法性心游理内名为内也凡者常

【二值佛下别释分二初缘觉又二初标所禀十二
因缘者此十二法展转感果名因互相由籍名缘。】
「所谓一无明二行三识
四名色(名是心色是质)五六入(六根成此胎中)六触(出胎)七受(领纳前境好恶
等事从识至受名现在五果)八爱九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