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止观法门-陈-慧思卷三

卷三 第 653b 页

大乘止观法门卷第三

南岳思大禅师曲授心要

次明何故依止。问曰。何故依止此心修止
观。答曰。以此心是一切法根本故。若法依
本则难破坏。是故依止此心修止观也人
若不依止此心修于止观则不得成。何以
故。以从本以来未有一法心外得建立故。又
此心体本性具足寂用二义。为欲熏彼二义
令显现故。何以故。以其非熏不显故。显何所
用。谓自利利他故。有如是因缘故。依此心修
止观也。问曰。何谓心体寂用二义。答曰。心体
平等离一切相。即是寂义。体具违顺二用。即
是用义。是故修习止行即能除灭虚妄纷动。
令此心体寂静离相。即为自利。修习观行令
此心用显现繁兴。即为利他。问曰。修止观者
为除生死。若令显现繁兴此即转增流浪。答
曰。不然。但除其病而不除法。病在执情不在
大用。是故炽然六道权现无间。即是违用显
现。而复毕竟清净不为世染。智慧照明故相
好圆备。身心安住胜妙境界。具足一切诸佛
功德。即是顺用显现也。此明止观依止中何
故依止竟。次明以何依止。就中复有三门差
别。一明以何依止体状。二明破小乘人执。三
明破大乘人执。初明以何依止体状者。问曰。
以何依止此心修止观。答曰。以意识依止此
心修行止观也。此义云何谓以意识能知名
义故。闻说一切诸法自性寂静本来无相。但
卷三 第 653c 页 T46-0653.png
以虚妄因缘故有诸法。然虚妄法有即非有。
唯一真心亦无别真相可取。闻此说已。方便
修习知法本寂唯是一心。然此意识如此解
时。念念熏于本识增益解性之力。解性增已
更起意识。转复明利知法如实久久熏心。故
解性圆明照己体。本唯真寂意识即息。尔时
本识转成无分别智。亦名證智。以是因缘故。
以意识依止真心修止行也。是故论言。以依
本觉故有不觉。依不觉故而有妄心。能知名
义为说本觉。故得始觉即同本觉。如实不有
始觉之异也。问曰。上来唯言净心真心。今言
本识意有何异答曰。本识阿梨耶识。和合
识。种子识。果报识等。皆是一体异名。上共不
共相中。已明真如与阿梨耶同异之义。今更
为汝重说。谓真心是体。本识是相。六七等识
是用。如似水为体。流为相。波为用。类此可
知。是故论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说名阿
梨耶识。即本识也。以与生死作本故名为本。
是故论云。以种子时阿梨耶识与一切法作
根本种子故。即其义也。又复经云。自性清净
心。复言。彼心为烦恼所染。此明真心。虽复体
具净性。而复体具染性故。而为烦恼所染。以
此论之。明知就体偏据一性说为净心。就相
与染事和合说为本识。以是义故上来就体
性以明。今就事相说。亦无所妨。问曰。熏本识
时即熏真心以不。答曰。触流之时即触于水。
是故向言增益解性者。即是益于真心性净
之力也。是故论云。阿梨耶识有二分。一者觉。
二者不觉。觉即是净心。不觉即是无明。此二
卷三 第 654a 页 T46-0654.png
和合说为本识。是故道净心时更无别有
阿梨耶。道阿梨耶时更无别有净心。但以体
相义别故。有此二名之异。问曰。云何以意识
依止净心修观行。答曰。以意识知名义故。
闻说真心之体。虽复寂静而以熏习因缘故。
性依熏起显现世间出世间法。以闻此说故。
虽由止行知一切法毕竟无相。而复即知性
依熏起显现诸法不无虚相。但诸凡惑无明
覆意识。故不知诸法唯是心作。似有非有虚
相无实。以不知故流转生死。受种种苦。是故
我当教彼知法如实。以是因缘即起慈悲。乃
至具行四摄六度等行。如是观时意识亦念
念熏心。令成六度四摄慈悲等种子。复不令
心识为止所没。即是用义渐显现也。以久久
熏故真心作用之性。究竟圆兴法界德备。三
身摄化普门示现。以是因缘以意识依止净
心修观行也。次明破小乘人执。问曰。但以意
识修习止观岂不成耶。何故要须依止净
心答曰。意识无体。唯以净心为体。是故要须
依止。又复意识念念生灭前非其后。若不以
净心为依止者。虽修诸行无转胜义。何以
故。以其前念非后念故。如前人闻法后人未
闻。后人若闻无胜前人之义。何以故。俱始一
遍闻故。意识亦尔。前后两异前虽曾闻随念
即灭。后若重闻亦不增胜。何以故。前后二念
俱始一遍闻故。又复如似前人学得甲字后
已命终。后人更学乙字。即唯解乙字不识甲
字。何以故。前后人异故。意识亦尔。前灭后生
不相逐及。是故不得所修增广。若以净心为
卷三 第 654b 页 T46-0654.png
体。意识念念引所思修熏净心性。性依熏
起以成种子。前念念灭后念起时。即与前念
所修种子和合而起。是故更修彼法即胜于前
一念。如是念念转胜。是故所修成就若不久
熏尚自种子力劣。便则废失所修不成。何况
全无依止。直莫前后相熏而得成就也。以
是因缘唯用意识不假依止。无有是处。问曰。
小乘法中不明有本识。何得所闻所思皆得
成就。答曰。博地凡夫乃至闻教畜生等。有
所修习得成者。尚由本识为体故成。何况二
乘。但彼自不知此义非彼不假净心也。问曰。
不闻教畜生。岂无净心为体。答曰。造作痴
业尤重。熏心起报亦即极钝。虽有黠慧之
性及有宿生黠慧种子。但以现报所障故。
不得有用。故不闻教非是无净心也。次明破
大乘人执。问曰。但用净心修行止观即足。
何用意识为。答曰。已如上说。由意识能知名
义。能灭境界。能熏本识。令惑灭解成故须意
识也。问曰。净心自性寂静即名为止。自体
照明即名为观。彼意识名义及以境界体性
非有。何论意识寻名知义灭自心境界耶。答
曰。若就心体而论实自如此但无始已来为
无明妄想熏故。不觉自动显现诸法。若不方
便寻名知义依义修行。观知境界有即非有
者。何由可得寂静照明之用。问曰。净心自知
己性本寂即当念息。何用意识为。答曰。净心
无二。复为无明所覆故。不得自知本寂。要为
无尘智熏无明尽灭。方得念息。问曰。但息于
念心即寂照。何故要须智熏寂照始现。答曰。
卷三 第 654c 页 T46-0654.png
若无无尘智熏心里。无明终不可灭。无明
不灭念即叵息。问曰。我今不观境界。不念名
义。證心寂虑泯然绝相。岂非心体寂照真如
三昧。答曰。汝證心时。为心自證。为由他證。
为證于他。若心自證即是不由功用而得寂
静。若尔一切众生皆不作心求于寂静。亦应
心住。若言非是自然而證。盖由心自作意
自證名为自證者。作意即是意识。即有能所
即名为他。云何得成心自證也若非他證。但
心自止故名自證者。若不作意即无能所。云
何能使心證。若当作意即是意识即是他證。
若言众生体实皆證。但由妄想不知体證。故
有其念能知心体本性證寂。不念诸法故念
即自息。即是真如三昧者。为是意识能知本
寂。为是净心能知本寂。若是净心自知本寂
不念诸法者。一切众生皆有净心。应悉自知
本寂。故自息灭妄识。自然而得真如三昧。
以不修不得故知净心不得名自知也。若言
意识能知净心本證即自息灭。故但是意识
自灭非是意识能證净心。是故说言。心自證
者意识知心本證之时为见净心。故知本證
为不见净心能知證也。若言不见净心能知
證者。不见佛心应知佛證。若见净心故知證
者。净心即是可见之相。云何论言心真如者
离心缘相。又复经言。非识所能识亦非心境
界。以此验之。定知意识不见心也。以见与不
见无有道理知心本寂故。设使心体本證妄
念之心不可息也。若言妄识虽不见净心。而
依经教知心本寂故能知之。智熏于净心令
卷三 第 655a 页 T46-0655.png
心自知本證。即不起后念名为自證者。汝依
经教知心本寂之时。为作寂相而知。为不作
寂相而知。若作寂相而知者。妄想之相云
何名寂。若不作相即心无所系便更驰散。若
言作意不令驰散者。即有所缘。既有所缘即
还有相。云何得言不作相也。若言七识能见
净心。故知心本寂。知已熏心。令心自知本證
故不起后念。即名为自證者。是亦不然何以
故。以七识是我执识故。不能见心本寂。又复
若为能缘之所缘者。即非净心。如上心体状
中已说。既所缘非实。故熏心还生妄念也。以
是义故无有道理。净心自證不起后念也。若
言由他證者。是亦不然。何以故。心体自寂静
故。但以有六七识等名之为他。由有此他故
说他心不證。是故乃可證他。何须以他證心
也。若言心体虽复本寂。但以无始无明妄念
熏故。有此妄念习气在于心中。是故心体亦
不證寂。故须他證者。何等方便能除心中习
气令心證也。若言更不起新念。故不熏益彼
习气。彼即自灭者。彼未灭间有何所以不起
新念也。若无别法为对治者。彼诸习气法应
起念。若起念者更益彼力也。以是义故。由他
所證亦无道理。若言不须用他證心但證于
他。以他證故习气自灭者。是亦不然。他既
有习气为根本。故念念常起。若不先除彼习
气种子者。妄念何由可證也。又复净心无有
道理能證于他。若能證他者。一切众生皆有
净心。应悉自然除于妄念也。若言妄念前后
自相抑止。久久即息故名为證他者。为前止
卷三 第 655b 页 T46-0655.png
后为后止前若言前念止后念者。前在之时
后识未生后若起时前念已谢不相逐及。云
何能止。若言后念止前念者。亦复如是不相
逐及。云何能止。若前念起时即自嫌起。嫌
起之心熏于本识令不起后念者。心不自见。
云何自嫌。若后念嫌前故。能嫌之心熏于本
识令不更起后念者。能嫌之心嫌前心时为知
前心是空故嫌。为不知是空故嫌。若知是空
即是无尘智也。汝云何言不须此智。又若知
是空则应不嫌。若不知前念空者。此心即是
无明。何以故。以其前念实空而不能知故。又
复不知前念空故。执有实念而生嫌心即是
妄想。何以故。以其于空妄起实有想故。此能
嫌之心既是无明妄想故。即是动法复言熏
心。此乃亦增不觉。重更益动生起之识。于
是云兴而言能令后念不起者。盖是梦中之
梦未惺觉也。故作斯说彷佛不睡者。必应不
言如此。又复若言不作心念诸法故念不起
者。为净心不作心念。为是意识不作心念。
若是净心不作心念者。本来何因作心念法。
今忽何因不念法也。若是意识不念法者。意
识即是其念。若言意识不作心念法者。为对
见法尘而不念。为不对见法尘而不念。为
对而不见而不念。为全不对尘名为不念。
若不对尘云何说为意识。何以故。以识者必
识所识故。若对而不见即是顽瞽之法。若见
而不念为何所因而得不念。为知空故所以
不念。谓为有故所以不念。若知是空是
无尘之智。对而不见见而不念。二俱无妨。何
卷三 第 655c 页 T46-0655.png
故汝言不须此智。若谓为有即不能不念。又
复谓有之时即已是念。又复谓为有故。即是
无明妄想而复不念。譬如怯人闭目入闇道
理开眼而入。唯有外闇倒生怕怖闭目而入。
内外俱黑反谓安隐。此亦如是。念前法时唯
有迷境无明而生。嫌心不念之时心境俱闇。
反谓为善。又复若不作意念法心则驰散。若
作意不念诸法。作意即是乱动非寂静法。云
何得名證心也。但以专心在此不念故。即以
此不念为境。意识为此境所系故。于馀境界
无容攀缘。是故惑者不知此事。便谓于诸法
无复攀缘。遂更深生宝玩将为真法。是以策
意相续不休。以昼夜久习熟故。不须作意自
然而进。但不觉生灭常流刹那恒起。起复不
知无明妄想未遣一毫。又不解自身居在何
位。便言我心寂住。应是真如三昧。作如是计
者且好不识分量也。虽然但以专心一境故。
亦是一家止法。远与无尘之智为基。近与猿
猴之躁为锁。比彼攀缘五欲游戏六根者。此
即百千万倍为殊为胜。但非心体寂照真如三
昧耳。是故行者为而不执即是渐法门。若欲
成就出世之道必藉无尘之智也。此明止观
依止中以何依止竟。上标五番建立中第一
止观依止讫。次明止观境界者谓三自性
法。就中复作两番分别。一总明三性。二别明
三性。所言总明三性者。谓出障真如及佛净
德悉名真实性。在障之真与染和合名阿梨
耶识。此即是依地性六识七识妄想分别悉
名分别性。此是大位之说也。所言别明三性
卷三 第 656a 页 T46-0656.png
者。初辨真实性。就中复有两种一者有垢净
心以为真实性。二者无垢净心以为真实性。
所言有垢净心者。即是众生之体实事染之
本性。具足违用依熏变现。故言有垢。而复
体包净用自性无染。能熏之垢本空。所现之
相常寂。复称为净。故言有垢净心也。所言无
垢净心者。即是诸佛之体性净德之本实。虽
具法尔违用之性。染熏息故事染永泯。复备
自性顺用之能。净熏满故事净德显。故言无
垢。虽从熏显。性净之用非增。假遣昏云。体照
之功本具。复称净也。故言无垢净心。然依熏
约用。故有有垢无垢之殊。就体谈真。本无无
染有染之异。即是平等实性。大总法门。故言
真实性。问曰。既言有垢净。亦应称无垢染。答
曰。亦有此义。诸佛违用即是无垢染。但为令
众生舍染欣净。是故不彰也。二明依他性者
亦有二种。一者净分依他性。二者染分依他
性。清净分依他性者。即彼真如体。具染净
二性之用。但得无漏净法所熏。故事染之功
斯尽。名为清净。即复依彼净业所熏。故性
净之用显现。故名依他。所现即是所證三
身净土。一切自利利他之德是也。问曰。性染
之用何谓由染熏灭故不起生死。虽然成佛
之后此性岂全无用。答曰。此性虽为无漏所
熏故不起生死。但由发心已来。悲愿之力熏
习故。复为可化之机为缘熏示违之用亦得
显现。所谓现同六道示有三毒权受苦报应从
死灭等。即是清净分别性法。问曰。既从染性
而起云何名为清净分。答曰。但由是佛德故。
卷三 第 656b 页 T46-0656.png
以佛望于众生故。名此德以为清净。若偏据
佛德之中论染净者。此德实是示违染用。问
曰。既言依他性法。云何名为分别性。答曰。
此德依于悲愿所熏起故。即是依他性法。若
将此德对缘施化。即名分别性法也。问曰。无
垢真实性。与清净依他性竟有何异。答曰。无
垢真实性者体显离障为义。即是体也。清净
依他性者。能随熏力净德差别起现为事。即
是相也。清净分别性者。对缘施设为能。即是
用也。所言染浊依他性者。即彼净心虽体具
违顺二用之性。但为分别性中所有无明染
法所熏故。性违之用依熏变现虚状等法。所
谓流转生死轮回六趣。故言染浊依他性法
也。问曰。性顺之用未有净业所熏。故不得显
现。虽然在于生死之中岂全无用耶。答曰。
虽未为无漏熏故净德不现。但为诸佛同体
智力所护念故。修人天善遇善知识渐发道
心。即是性净之用也。问曰。一切众生皆具性
净等为诸佛所护。何因发心先后复有发不
发。答曰。无始已来造业差别。轻重不同先后
不一。罪垢轻者蒙佛智力。罪垢重者有力不
蒙。问曰。罪垢重者性净之用岂全无能。答
曰。但有性净之体不坏。以垢重故更不有能
也。问曰。上言凡圣之体皆具顺违二性。但由
染净熏力有现不现。何故诸佛净熏满足而
不妨示违之用有力。凡夫染业尤重而全使
性顺之用无能也。若以染重故性净无能。亦
应净满故染用无力。既净满而有示违之功。
定知染重亦有性顺之用。答曰。诸佛有大悲
卷三 第 656c 页 T46-0656.png
大愿之熏。故性违起法界之染德。能令机感
斯见。众生无厌凡欣圣之习。故性顺匿无边
之净用。不使诸佛同鉴无净器可鉴。故大圣
舍之以表知机有染德可见故。下凡寻之明
可化也。是故净满不妨有于染德。染重不
得有于净用。三明分别性者。亦有二种。一
者清净分别性。二者染浊分别性。所言清净
分别性者。即彼清净依他性法中。所有利他
之德。对彼内證无分别智故。悉名分别所谓
一切种智能知世谛种种差别。乃至一切众
生心心数法无不尽知。及以示现五通三轮
之相。应化六道四生之形。乃至依于内證之
慧。起彼教用之智。说己所得示于未闻。如斯
等事悉名清净分别性法。此义云何。谓虽起
无边之事。而复毕竟不为世染不作功用。自
然成办故言清净。即此清净之觉随境异用
故言分别。又复对缘摄化令他清净。摄益之
德为他分别故言清净分别性也。所言染浊
分别性法者。即彼染浊依他性中。虚状法内
有于似色似识似尘等法。何故皆名为似。以
皆一心依熏所现故。但是心相似法。非实故
名为似。由此似识一念起现之时。即与似尘
俱起。故当起之时即不知似尘似色等是心
所作虚相无实。以不知故即妄分别执虚为
实。以妄执故境从心转皆成实事。即是今时
凡夫所见之事。如此执时。即念念熏心还成
依他性。于上还执复成分别性。如是念念虚
妄互相生也。问曰。分别之性与依他性既迭
互相生竟。有何别。答曰。依他性法者。心性
卷三 第 657a 页 T46-0657.png
依熏故起。但是心相体虚无实。分别性法者。
以无明故不知依他之法是虚。即妄执以为
实事。是故虽无异体相生而虚实有殊。故言
分别性法也。更有一义。以明三性。就心体
平等名真实性。心体为染净所系依。随染净
二法名依他性。所现虚相果报名分别性。又
复更有一义。就依他性中即分别为三性。一
者净分。谓在染之真即名真实性。二者不净
分。谓染法习气种子及虚相果报即是分别性。
二性和合无二即是依他性也。问曰。似识妄
分别时。为是意识总能分别六尘。为六识各
各自分别一尘。答曰。五识见尘时各与意识
俱时而起。如眼识见似色时。即是一意识
俱时。分别妄执也。馀识亦如是。是故意识总
能分别妄执六尘五识。但能得五尘不生分
别妄执。问曰。妄执五尘为实者。为是五意
识。为是第六意识。答曰。大乘中不明五意
识与第六别。但能分别者悉名意识。上来
是明第二止观所观境界竟。次明第三止
观体状。就中复有二番明义。一就染浊三性
以明止观体状。二就清净三性以明止观体
状。初就染浊三性中复作三门分别。一依分
别性以明。二约依他性以显三对真实性以
示。对分别性以明止观体状者。先从观入止。
所言观者。当观五阴及外六尘。随一一法悉
作是念。我今所见此法谓为实有形质坚碍
本来如是者。但是意识有果时无明故。不知
此法是虚。以不知法是虚故。即起妄想执以
为实。是故今时意里确然将作实事。复当念
卷三 第 657b 页 T46-0657.png
言。无始已来由执实故。于一切境界起贪瞋
痴。造种种业招生感死。莫能自出。作此解者。
即名观门。非此观已复作此念。我今既知由
无明妄想。非实谓实故流转生死。今复云何
仍欲信此痴妄之心。是故违之彊观诸法。唯
是心相虚状无实。犹如小儿爱镜中像谓是
实人。然此镜像体性无实。但由小儿心自谓
实。谓实之时即无实也。我今亦尔。以迷妄
故非实谓实。设使意里确然执为实时。即
是无实。犹如想心所见境界无有实事也。复
当观此。能观之心亦无实念。但以痴妄谓有
实念。道理即无实也。如是次第以后念破前
念。犹如梦中所有忆念思量之心无有实念
也。作此解故执心止息。即名从观入止也。复
有知诸法无实。故反观本自谓为实时。但是
无明妄想即名从止起观。若从此止径入依
他性观者。即名从止入观。次明依他性中止
观体状者。亦先从观入止。所言观者。谓因前
分别性中止行知法无实故。此中即解一切五
阴六尘。随一一法悉皆心作。但有虚相犹如
想心所见似有境界其体是虚。作此解者即
名为观。作此观已复作是念。此等虚法。但以
无明妄想妄业熏心故。心似所熏之法显现。
犹如热病因缘眼中自现空华。然此华体相
有即非有不生不灭。我今所见虚法亦复如
是。唯一心所现有即非有。本自无生今即无
灭。如是缘心遣心知相本无。故虚相之执即
灭。即名从观入止。既知诸法有即非有。而复
知。不妨非有。而有似有显现即名从止起观。
卷三 第 657c 页 T46-0657.png
若从此止行径入真实性观者。此即名从
止入观也。次明第三真实性中止观体状者。
亦先从观入止。所言观者。因前依他性中止
行。知一切法有即非有故。所以此中即知一
切法本来唯心心外无法。复作是念。既言心
外无法。唯有一心。此心之相何者是也。为无
前二性故。即将此无以为心耶。为异彼无外
别有净心耶。作此念时即名为观。即复念
言。无是无法对有而生。有尚本来不有。何有
无法以为净心。又复无法为四句。摄净心即
离四句。何得以此无法为净心也。作此念时
执无之心。即灭则名为止。又从此止更入观
门。观于净心作如是念。二性之无既非是心
者。更有何法以为净心。又复此心为可见
耶。为不可见耶。为可念耶。为不可念耶。作此
分别时即名为观。即复念言心外无法。何有
能见此心者。何有能念此心者。若更缘念此
心即成境界。即有能缘所缘。即是心外有智
能观此心何名为如。又复我觅心之心体唯
是净心。何有异法可缘可念也。但以妄想习
气故。自生分别。分别之相有即非有。体唯净
心。又复设使分别即知正是净心分别也。喻
如眼见空华。闻言华是眼作有即非有唯有
自眼。闻此语已。知华本无不著于华。反更开
眼自觅己眼竟不能见。复谓种种眼根是己
家眼。何以故。以不知能觅之眼即是所觅眼
故。若能知华本无眼外无法。唯有自眼不须
更觅于眼者。即不以眼觅眼。行者亦尔。闻言
心外无法唯有一心。故即使不念外法。但以
卷三 第 658a 页 T46-0658.png
妄想习气故更生分别觅于净心。是故当知。
能觅净心者。即是净心。设使应生分别亦即
是净心。而净心之体常无分别。作此解者。名
为随顺真如。亦得名为止门。久久修习无明
妄想习气尽故。念即自息名證真如。亦无异
法来證。但如息波入水。即名此真如为大寂
静止门。复以发心已来观门方便及以悲愿
熏习力故。即于定中兴起大用。或从定起若
念若见若心若境。种种差别。即是真如用义
也。此名从止起观。又复炽然分别而常体寂。
虽常体寂而即缘起分别。此名止观双行。上
来三番明止观二门。当知观门即能成立。三
性缘起为有。止门即能除灭。三性得入三无
性。入三无性者。谓除分别性入无相性。除依
他性入无生性。除真实性入无性性。就真实
性中所以有四番明止观者。但此穷深之处
微妙难知。是故前示妄空非实。除妄空以明
止。即是无性性。次一显即伪是真。息异执以
辨寂。即是无真性。是故无性性。或名无无
性。或云无真性也。第三一重止观者。即是
根本真如三昧。最后第四一重止观者。即是
双现前也。又复行者。若利机深识则不须从
第一分别性修。但径依第二依他性修。此依
他性亦得名分别性。以具有二性义也。若不
能如是者。即须次第从第一性修。然后依第
二性修。依次而进也。终不得越前二性径依
第三性修也。又复虽是初行。不妨念念之中
三番并学资成第三番也。问曰。既言真实性
法有何可除。若可除者即非真实。答曰。执二
卷三 第 658b 页 T46-0658.png
无以为真实性者即须除之。故曰无无性妄
智分别净心。谓为可观者亦须息此分别异
相。示其无别真性可得分别。故言无真性。但
除此等于真性上横执之真。非谓除灭真如
之体。复更有譬喻。能显三性止观二门。今当
说之。譬如手巾本来无兔。真实性法亦复如
是。唯一净心自性离相也。加以幻力巾似兔
现。依他性法亦复如是。妄熏真性现六道相
也。愚小无知谓兔为实。分别性法亦复如
是。意识迷妄执虚为实。是故经言。一切法如
幻。此喻三性观门也。若知此兔依巾似有唯
虚无实。无相性智亦复如是。能知诸法依心
似有唯是虚状。无实相性也。若知虚兔之
相唯是手巾。巾上之兔有即非有本来不生。
无生性智亦复如是。能知虚相唯是真心。心
所现相有即非有。自性无生也。若知手巾本
来是有。不将无兔以为手巾。无性性。智亦复
如是。能知净心本性自有。不以二性之无为
真实性。此即喻三无性止门也。是故若欲舍
离世谛当修止门入三无性。若欲不坏缘起
建立世谛。当修观门解知三性。若不修观门
即不知世谛所以缘起。若不修止门即不知
真谛所以常寂。若不修观门便不知真即是
俗。若不修止门即不知俗即是真。以是义故。
须依幻喻通达三性三无性。如幻喻能通达
三性三无性。其馀梦化。影像。水月。阳焰。乾
城。饿鬼等喻。但是依实起虚执虚为实者。悉
喻三性。类以可知。若直以此等诸喻依实起
虚故。偏喻依他性亦得也。但虚体是实即可
卷三 第 658c 页 T46-0658.png
喻真实性。虚随执转即可喻分别性。是故此
等诸喻通譬三性。解此喻法次第无相即可
喻三无性也。又更分别梦喻以显三性三无
性。譬如凡夫惯习诸法故即于梦中心现诸
法。依他性法亦复如是。由无始已来果时无
明及以妄想熏习真实性故。真心依熏现于
虚相果报也。彼梦里人为睡盖所覆故。不能
自知己身他身皆是梦心所作。即便执为实
事。是故梦里自他种种受用得成。分别性法
亦复如是。意识为果时无明所迷。故不知自
他。咸是真心依熏所作。便即妄执为实。是
故自他种种受用得成也。是以经言。是身如
梦为虚妄见。虚者即是依他性。妄者即是分
别性。此即缘起三性为观门也。然此梦中所
执为实者。但是梦心之相本无有实。分别性
法亦复如是。但是虚想从心所起本来无实。
即是无相性也。又彼梦中虚相。有即非有。唯
是梦心更无馀法。依他性法亦复如是。自他
虚相。有即非有。唯是本识更无馀法。即是无
生性也。又彼梦心即是本时觉心。但由睡眠
因缘故名为梦心。梦心之外无别觉心可得。
真实性法亦复如是。平等无二。但以无明染
法熏习因缘故。与染和合名为本识。然实本
识之外无别真心可得。即是无性性法。此即
除灭三性为止门也。以是喻故。三性三无性
即可显了。此明止观体状中约染浊三性。以
明止观体状竟。次明清净三性中止观体状。
就中亦有三番。一明分别性中止观体状。二
明依他性中止观体状。三明真实性中止观体
卷三 第 659a 页 T46-0659.png
状。第一分别性中止观体状者。谓知一切诸
佛菩萨所有色身。及以音声大悲大愿。依报
众具殊形六道变化施设。乃至金躯现灭舍
利分颁泥木彫图表彰处所。及以经教威仪
住持等法。但能利益众生者。当知皆由大悲
大愿之熏。及以众生机感之力。因缘具足
熏净心。故心性依熏显现斯事。是故唯是真
性缘起之能道理即无实也。但诸众生有无
明妄想故。曲见不虚。行者但能观察。知此曲
见执心。是无明妄想者即名为观。以知此见
是迷妄故。强作心意观知无实唯是自心所
作。如是知故实执止息即名为止。此是分别
性中从观入止也。
大乘止观法门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