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心论疏-隋-灌顶卷四

卷四 第 587b 页
卷四 第 607c 页


观心论疏卷第四

隋天台沙门灌顶撰

论曰。问观自生心。云何是因心。起十种境
界。成一心三智。此是第六一偈。明正观理实。
而诸境杂发不同。然上四种三昧。及二十五
卷四 第 608a 页 T46-0608.png
方便。皆是明修正观之前方便。今去正是明
圆观方法也。言因心者。观起十境名为因
心。起十种境界者。一阴入境。二烦恼境。三病
患境。四魔事境。五业相境。六禅定境。七诸见
境。八增上慢境。九二乘境。十菩萨境。初观阴
界境者。然一切众生常以阴界入俱故。须先
观次阴界后而观烦恼者。然概流则水涌由观阴境击发烦恼。则动三毒越逸异常。若
不明之。行者不识则必为之沈溺。所以第二
明烦恼发动用观治之也。次观病患境者。然
一切众生以四大毒蛇。共为一身。常自是病。
然病有多种。或业病。或四大违返病。或魔
鬼病。或因坐用心不调得病。今观阴入界境
不发。而但发诸病。若不明者发时。行者不识。
则坏三观之心。破毁浮囊亡失正念故。第三
明病患境。次观业相境者。然一切众生过去
皆有一切善恶之业。但众生心水波浪不静。
业不得现。今因观阴界入澄神静虑。过去之
业因静心而发。若不明之。发时不识。则为
破坏故。第四明业发相也。次观魔事境者。经
云。菩萨道若成。当化导众生空我宫殿。及
其道未成我当破之。故云。道高魔盛。今观
阴入多发动魔。若不先明之。发时行者不识。
则为之所惑故。第五明观魔事境也。次观禅
定境者。经云。一切众生有三种定。谓上中下。
下者。谓十大地心数中定也。中者。一切众生
皆有初地味禅也。上定者。一切众生皆有佛
性首楞严定也。所以今观阴入境静心多发
诸禅。若不明之。发时行者不识。则为所破
卷四 第 608b 页 T46-0608.png
故。第六明禅定境也。次观诸见境者。一切众
生常在诸见网中。今观阴入境。种种推画多
发诸见。若不明之。发时不识。则为诸见所破
故。第七明诸见境也。次观增上慢境者。今观
阴界入境。或随发少许。即自谓之是圣。未得
谓證堕增上慢。若不明之。发时不识为之沈
溺故。第八明增上慢境也。次观二乘境者。经
云。我见恒河众生发菩提心。少有得成就者
多堕二乘地。今行者初观阴入境。发菩提心
学菩萨道。但菩萨之道难成。多退。发二乘之
心。若不明之。发时不识坏菩萨道故。第九
明二乘境也。次观菩萨境者。菩萨有四种。一
三藏菩萨。二通教菩萨。三别教菩萨。四圆教
菩萨。今观阴入境正是第四明圆菩萨。但圆
教微妙修圆菩萨行位难成。多堕前三教菩
萨中。若不明之。发时不识必退失圆位故。第
十明观菩萨境也。然因观阴界入境。发馀诸
境种种不同。何者。或次第发如前分别。或不
次第发。或具足发十。或不具足发。或诸境
杂发。或发一境成就更发一境。或未成就
更发馀境。或发一境竟重复更发。或不更发。
或发一境久久而谢。或不久即灭如是十义
料简阴界入境。发既尔。馀九境发亦十义料
拣也。然十境既多合论。只成一心三智三观。
何者。阴入烦恼病患业相魔事禅定见慢等
八境。即是假观道种智摄。二乘境即是空观
一切智摄。菩萨境即是中道观一切种智摄。
此三观三智并在一心中。故偈云。问观自生
心起十种境界。成一心三智等是也。
卷四 第 608c 页 T46-0608.png

论曰。问观自生心。云何知十境。各成十法乘。
游四方快乐。此是第七一偈。明十境之中。随
观一境用十法成乘。是则十境是有百法成
乘。今且先观阴界入一境。辩十法成乘者。问
何故。先观阴界入耶。答阴即五阴。入即十二
入。界即十八界。还约色心二法开合为阴界
入。只是五阴之身耳。今先观者。为一切众生
与五阴旃陀罗。相随而复常被其害。行者既
已觉知。仍欲度涅槃彼岸故先观也。且复今
观心论始终。正明问观自生心。今观五阴即
是观一念心也。偈云。各成十法乘者。即是正
就观阴入境。更开十法成乘。何者。一明不思
议境。二发菩提心。三明止观。四明破法遍。五
识知通塞。六明道品调停。七明六度助道。八
明次位。九明安忍。十不起顺道法爱。然斯之
十法是学道之方轨。还源之要术。出火宅之
良津。度生死河之桥梁。所以今行者宜记忆
斯之十法。细心寻之。释出十知其妙也。而
言十法成乘者。乘是运出之义。斯之十法共
成一大乘。运出生死涅槃二乐。直入中道。
故法华云。乘此宝乘游于四方。嬉戏快乐直
至道场。四方者。十住行向地等四十位也。直
至道场。即妙觉也。今第一观心是如来藏故。
即是不可思议境也。但众生理具而情迷有
而不知故。第二起私誓慈悲也。欲显出心中
如来宝藏。必须修定慧方可显故。第三明修
止观安心止观。即定慧。定慧照了有壅滞不
通。即须破之故。第四明破法遍也。虽复遍破。
然塞处须破。通处不须故。第五明善知通塞
卷四 第 609a 页 T46-0609.png
也。虽知通塞。复须道品调停故。第六明三十
七品调停得所也。此六章多明正道而复须
助道故。第七明六度为助道也。然正助既具
必證胜法。行者不识即谓是极圣。多堕增上
慢故。第八明识次位也。虽知次位。不堕上慢
而发胜法不能不说。说毕则破菩萨行故。第
九明安忍也。虽外忍不说而内心不能不爱
著。爱著名菩萨顶堕故。第十明不起顺道法
爱也。今略明十法次第之相如是。次广明十
法。第一先观心是不思境者。即是观知一念
自生之心。而是如来藏。而具十界百如。生
死涅槃在一念心中而不相妨故。名不可思
议境也。言十法界者。六道为六。二乘为八。菩
萨为九。佛为十。此十界同是真如实际之法。
故云法界。又十法隔别不同。故云法界也。百
如者。一界有十。十界有百也。所言十者。法
华云。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
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
末究竟等。此是十如也。可揽名相不改名
性。主质名体。堪任为力。运动为作。习因为
因。报因为缘。习果为果。报果为报。初相为本。
本即空假中后报为末。末亦空假中。如是本
末同等有三观。故云本末究竟等也。今且约
地狱界有十如者。地狱相者。相是恶相。表堕
不如意处。性者。黑业是。体者。粗恶摧折色心
是。力者。登刀山上剑树之功力是。作者。运动
三业建创诸恶是。因者。恶习因是。缘者。恶缘
助也。果者。习果是。如多欲人堕地狱。见刀山
是可爱色境。即往趣之是。其习果登山即变
卷四 第 609b 页 T46-0609.png
受刀山剑树之苦。即是报也。本末究竟等者。
如是相是初故是本。如是报是后故是末。初
本相空末报亦空。此就空为等也。假中等亦
然。今相师初见相。即记其后受果报之事
者。良由后末报在于初相中。故逆记也。是本
与末等。如佛逆记鸽后为支佛。相师见其后
报追记前相之事者。良由初本相在于后末
报中。是即末报与初等。如佛追记鸽前生事。
此就假论等也。初后皆同真如法界。即中论
等也。故云。即本末究竟等也。此就地狱法
界论十如之相也。次约佛法界论十如者。缘
因是佛相。了因是佛性。正因是佛体。菩提心
是佛力。智慧庄严是佛因。福德庄严是佛缘。
朗然大觉是佛果。断德涅槃是佛报。初相后
报皆三观三谛。故云究竟等也。问何以独约
地狱及佛两法界辩十如耶。答地狱最恶。佛
界最善。今约善恶辩十如。可见者中间八界
十如例知。不能委说。若得意者亦足除疑。
不得意者徒繁无益也。若就别说十界百如。
历别如前。今就圆论一念之心。即具百界千
如故。目此心为不可思议境也。问凡夫罪心
何得有佛清净法界十如者耶斯义若明。馀
界十如则可知也。答实如所问难行之事。所
以法华教起。正以此为大事。只为众生有佛
法界十如之知见故。而众生理具情迷。为无
明醉有而不见。故云不觉。内衣里有无价宝
珠。今示所系珠。故云大事。何者。为令众生
开示悟入佛之知见道。故出现于世。众生若
无佛之知见。何所开悟。若贫女无藏何所
卷四 第 609c 页 T46-0609.png
示耶。佛将此为大事。何可得易解耶。如前释
圆教义同。可将彼以释今也。更略释者。经
云。一切众生即菩提相。岂非众生有佛如是
相耶。经云。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岂非众生有
佛如是性耶。经云。烦恼即菩提。岂非众生有
佛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四如耶。经
云。生死即涅槃。岂非众生有佛如是体如是
果如是报三如耶。经云。一切众生心是三十
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是佛是心作佛。又云。
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斯则證众生有
本末佛法界十如。明文可见。经譬贫女伏藏。
力士额珠。内衣之宝。水内琉璃。并是谕此。
是则人法界有佛法界十如。其义已明。人法
界有二乘菩萨六道八界十如等。可以意知。
无劳更说。故经云。众生身有毒草。复有微妙
药王者。六道法界十如。即是身毒草。四圣
法界十如。即是药王。问佛菩萨二乘四圣。
即是涅槃。六道十如。即是生死。生死涅槃升
沈永别。云何得同在一心中耶。答譬解者冰
喻六道。水喻四圣。而冰水一质何妨生死涅
槃体同。只为空有不相碍二河不相妨。而在
一心故。名不可思议境也。问既云。众生有佛
法界十如佛之知见。而众生何以不见。何不
遮众生堕地狱耶。答涅槃中迦叶等诸菩萨
处处共佛。论难斯事有之与无见与不见。佛
谕如箜篌之声。何者。菩萨有善方便修习。
则见佛性。故名为有。即能遮地狱。亦如善弹
箜篌者。其声则出。而凡夫无方便修习。则不
见佛性。故堕地狱虽不见性。不可言无。亦如
卷四 第 610a 页 T46-0610.png
痴王断弦求声不得。而不可言箜篌无声。今
众生有佛法界十如。有之与无其相如是。是
则闻有不可即责其形质。闻无不可即谓如
兔角。故经云。佛性非有非无。非有破虚空非
无破兔角。众生佛性既尔。馀九如亦然。斯则
亦得是有亦得是无。亦有亦无非有非无。若
取相生著四句皆是邪见。经云。般若波罗
蜜四边不可取。邪见火烧故。若无相潜
流。闻佛四说时能悟理。四句皆是门也。故云。
般若四门入清凉池。萨遮尼乾子受记经云。
一切众生烦恼身。即是如来藏。当知一切烦
恼藏有如来法身。湛然满足。如麻中油。如
木中火。如地中水。如乳中酪。如藏中宝。是
故众生。即如来藏。此并是经明文也。问
生死众生有佛法界十如。经论明證理应可
信。但佛是出生死人。何得复有六道法界十
如耶。答斯义微隐实难可取信。经云。五眼
具足成菩提。又佛问须菩提。佛有肉眼不乃
至问有佛眼不。答云有。然既有凡夫之肉眼。
岂无凡夫之六根。是即肉眼天眼及六根。即
是六道法界。慧眼即二乘法界。法眼即菩萨
法界。佛眼即佛界。斯则佛既具五眼。则有
十法界百如明矣。问众生六根法界十如。皆
悉无常。佛既有者亦应无常耶。答经云。所谓
彼眼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了了分明
见。乃至彼意根。于诸如来常具足无减修。了
了分明知。经云彼者。彼指众生。是则众生
六根于诸如来是常。况佛有肉眼等诸根而
不是当耶。经云。凡人所知者。名为世谛。如来
卷四 第 610b 页 T46-0610.png
所知者。名为真谛。斯则虽同照一境。境
随于照有真俗之殊。虽同有六根而有常
无常之异也。问何以然。答中论云。因缘所生
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六
道十如即是因缘生法。二乘十如即是空。菩
萨十如即是假。佛十如即是中。是则十界百
如。只是三观。佛有空假而常中。不为二边所
染。所以佛有十界皆常。而众生虽有三观。不
得空中二观用故。为六尘所染。而复无常虽
不得用。不可言无空中二观也。贫女不知伏
藏。不可言无财。如痴王不善取声。不可言
无响也。二谕况之。可以意知。无劳疑也。如
是圆信成就名初随喜品人。所以法华格量。
此人功德不可思议。诸佛穷劫叹其功德不
能令尽。况凡夫耶。事如经说。以常不轻作
此圆信故。敬一切众生皆作佛想。所以六道
众生皆有佛法界体力性相等妙法。岂可
轻耶。以其圆信故。得六根清净。龙女以圆而
修。速成三菩提。故经云。我本立誓愿。欲令
一切众皆令入佛道。我愿已满足。一期事
办。所以二万灯明佛说法华竟。即入涅槃。良
有以也。问一心只是一法。何得有十界百如
耶。答若具论者。有百界千如。恐闻者疑谤故。
且略说耳。若信十界百如则不疑百界千如
也。何者。如人界有地狱畜生饿鬼修罗天声
闻支佛菩萨佛十界百如。在于人心而一界
既有十界。如地狱复有畜生等十如。是更互
相有故。十界有百界千如也。并在乎一心而
不相碍故。名不可思议境也。譬如一念之心。
卷四 第 610c 页 T46-0610.png
而有八万四千烦恼心。有百界千如。何足可
疑。又如一镜而现万像。无情尚尔。何况心
灵智识耶。又如安乐行品明一念眠心梦。初
发心行菩萨道。次成佛转法轮入涅槃。百千
万亿阿僧祇事。而在一念梦心耳。以谕况之。
可以意得。但勤研修勿致疑而自妨道。若众
生心无百界千如者。佛何得记。众生应堕六
道。应得四圣者也。然以众生心空而常假故。
有百界千如故。为佛三明十力之所照也。假
而常空。如来虽照百界千如寂。而无相空假
而常中故。如来虽复寂照。无空假二相。虽无
二相不失双照俱游。是则境智相称感应
相关也。斯则虽言心是百界千如。何可定存
有之与非有非无者乎。故云。心是不可思
议境一法者也。二明发四弘誓之心者。观一
念自生心具十界百如。而六道界即是生死
苦集二谛。四圣界即是涅槃道灭二谛。然既
十界在乎一念。是则四谛亦在乎一心。而十
界名殊而体同是一。是则四谛名异而理同。
何以知然。迷则苦集。悟则道灭。迷悟起于行
者之心。而道灭苦集未尝有二。故云一体。
一体即实谛也。故经云。唯一实谛方便说
二。是则一实四谛。如来宝藏在一念心中。
我昔不知今始觉悟。而众生迷惑不晓所以。
于此四谛而起四弘慈悲之心。经云。弟子众
尘劳。即以心数为弟子。心有六道法界。即
是八万四千尘劳成假名众生弟子。是名苦
谛。即起誓心。众生无边誓愿度。一弘也。八万
四千尘劳实法名为集谛。即起誓心。烦恼无
卷四 第 611a 页 T46-0611.png
数誓愿断。二弘也。心有四圣法界。即有八万
四千法藏诸波罗蜜。而起誓心。法门无尽
誓愿知。三弘也。揽此法门名诸佛。即起誓心。
无上佛道誓愿成。四弘也。然十界百如在乎
一心。经云。缘于如来名曰无缘。今观心九界。
即佛界是缘于如来。即是同体无缘四弘慈
也。问云。何是思议慈耶。答见四趣苦。悲拔
慈与人天之乐。名众生缘慈。见六道生死苦。
悲拔慈与即空涅槃之法乐。名法缘慈。见二
乘无知苦。悲拔慈与出假法喜多闻分别乐。
亦是众生缘慈。见二边分别苦。悲拔慈与如
来中道法身之乐。名曰无缘是则次第拔苦
与乐。虽缘如来非同体无缘故是思议慈耳。
今观九界。即是佛界。更何苦集异乐。而言拔
苦与乐。故是同体。观心九界。即是如来。名
曰无缘慈。而缘如来界不失九界枯荣双照。
即大涅槃珍宝。大聚经云。是慈即是大法聚。
是慈即是大涅槃故。慈亦不可思议也。三明
修止观者。然一心有十界。十界即三观。已
如前说。是则心性之理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而众生迷寂故而起妄乱。自破寂定迷照故。
而起闇惑。自破慧眼之明。破慧眼故。不能
照了本源。颠倒造罪妄劳每害。破寂定故。
惑乱理珠。心水不清琉璃不现。欲令还源本
寂令修止也。使归本照令修观也。又本源不
寂不照者。散不可止闇不可破。虽修止观散
闇。终无灭理。亦无得圣之佛。以其散闇虚
而不实。所以可破可灭者耳。问何能知本
寂。答身为本又问。身孰为本。净名云。欲贪
卷四 第 611b 页 T46-0611.png
为本。又问欲贪孰为本。答虚妄分别为本。
又问。虚妄谁为本。答颠倒为本。又云。颠倒
谁为本。答无住为本。又问无住谁为本。答无
住则无本。从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岂非本
寂而妄起一切法耶。又既悟心是如来藏。具
足一切佛法。若不修止观显出者。无殊悟伏
藏于宅而不施功。常患贫也。渴遇泉而不
饮。饥遇食而不餐。饥渴终不息也。苟欲修
心研习者。莫过定慧止观二轮也。经云。毗婆
舍那能破烦恼。何故复须奢摩他耶。佛言。
先以定动。后以慧拔。释论云。觉观风动心
禅定能灭之。是则定止散风观照惑闇。心偏
沈则用观察起。心偏浮则用止息之。沈浮迭
谢。宜用四悉檀。修止观便宜治之(云云)。四明
破法遍者。然上止观研修而未入者。必由见
著。苟执之心事须破也。文为二。一竖次第
破。二非横非竖圆破。就初为三。一从假入空
破。二从空出假破。三得中道破。就初又二。
一破见假惑。二破思假惑。然夫破惑取
理。必须依门而入。然门有种种非一。至如小
乘五百罗汉。各说身因。即是五百门也。华严
云无量空门汝犹未入。又如五千菩萨。各说
入不二法门。即五千门也。经略出三十二菩
萨耳。而最初法自在菩萨而说生灭。为不二
法。本不生今则无灭。是为入不二法门者。即
是初明无生门也。净名最后默然。入不二法
门。还是无生门也。欲表四十二字门。初阿后
茶皆是不生。今论亦初辨四不可说。即初不
生门。最后偈云。云何无文字。一切言语断寂
卷四 第 611c 页 T46-0611.png
然无言说。即同净名无言入不二。法门也。今
约无生门破法遍。同法自在菩萨。体法无生
观门也。今且会通四不可说者。法本不生者。
即是不生心中六道。生生即有门也。今则
无灭者。即是无灭心中二乘。生不生之灭。
即空门也。是为入不二法门者。即是入心中
佛界不生不生不二法门。即非空非有门也。
虽入不二法门。而复能双照。即是心中菩萨
界不生生。亦空亦有门也。今观心六道。即四
圣界者。岂非一门即三门。生生一句。即三
句耶。观心二乘界。即八界者。岂非空门。即三
门生不生一句。即三句耶。观心菩萨界。即
九界者。岂非亦空亦有一门。即三门不生生
一句。即三句耶。观心佛界。即九界者。即是
非空非有一门。即三门不生不生一句。即三
句耶。是则四句四门十界融通无阂。即是圆
人之所用也。今为圆破难见。先明三观次第
竖破。今约有门破见惑见者。即是见理时
断。故名见惑。从解得名也。就中有二。一明见
惑之过。二明体法观门。即约三假四句捡责。
今明见惑过者。由止观心有百界千如即生。
苟执空谓心有百界千如形相可存。因生
八十八使苦集。何者。由此观生死不识见心
苦集。火宅所烧为诸虫兽所啖。今示相者。恃
此观解陵慢于他。如经鸱枭雕鹫。譬慢使也。
赞其见解则喜。诃之则瞋。如经蚖蛇蝮蝎。譬
瞋使也。不识见心苦集即痴。如经守宫百足。
譬痴使。缠绵贪爱此见如经狐狼野干。譬贪
使也。今虽无疑后当大疑。或被人破。即生疑
卷四 第 612a 页 T46-0612.png
心。如经斗诤䶥掣。譬疑使也。因此有见拨
无因果即邪见。如经夜叉恶鬼食啖人肉。譬
邪见使也。计此为道望通至涅槃即戒取。如
经鸠槃茶鬼蹲踞土埵。譬戒取使也。计我能
解即身见。如经其身长大裸形黑瘦。譬身见
也。谓我所计。即是涅槃。即是见取。如经复
有。诸鬼其咽如针。譬见取也。计我断常不当
中理。即是边见。如经复有诸鬼首如牛头。譬
边见也。此十使约欲界四谛。苦十集七除身
边戒。道八除身边。灭七除身边戒。合三十二。
是欲界被火烧也。上界通除瞋。色界四谛二
十八。加经恶兽毒蛇藏窜孔穴。明色界被
烧也无色界四谛二十八。如经蜈蚣蚰蜓毒
蛇之类。譬无色界被烧也。合三界有八十八
使为集谛。是见依色起即苦谛。又五十校计
经云。若眼见好色中有阴中有集。见恶色
中有阴中有集。见平等色中有阴中有集。乃
至意识好法有阴有集。馀根亦然。是则集即
集谛。阴即苦谛。斯则由计执此。又十二因
缘爱取有无明行五是集谛。识名色六入触
受生老死七是苦谛。是见心苦集。即是十二
因缘。又无明爱取。即是烦恼道。行有即业
道。识名色六入触受生老死七。即是苦道。又
五因。即是六弊。又生老病死。即四苦。求悟
理不得。即求不得苦。今起倒惑为惑所烧。即
怨憎会苦。识名色六入触受。即五盛阴苦。此
即八苦也。是即由计定谓者。执心有百界
千如。因起八十八使。诸毒虫等四倒八苦之
火烧五阴舍宅。常遭猛火所烧。宁知其过。为
卷四 第 612b 页 T46-0612.png
是苦集烦恼煎迫。自障道门宁得悟理也。二
明体法观者。经云无明体相。即约三假四句
捡责。何者。一念心起必藉法尘而起。即因成
假。见心相续而起。即相续假。此有见之心待
于无见。即相待假也。一假之中复作自他四
句捡责。何者今问观一念自生之心。谓有百
界千如者。为从何生。若云。从内心生观解心
者。即自生。若谓自生即应常生。不须待缘前
境法尘而生耶。经云。有缘思生无缘思不生。
云何得自生耶。经云。非内观故得是智慧。云
何自生。中论云。诸法不自生。云何自生耶。若
谓由缘前境法尘而生者。即是他生。是即不
可。经云。非外观得是智慧。云何从境生耶。
论云。亦不从他生。云何他生耶。若必谓他生
境应常生观智。何待内心观缘方生耶。若谓
由内心对外境法尘而生。观智即是共生是
亦不可前责。自他无生合共云何得生。如一
沙无油合众多沙亦无油也。若前自他各有
生者。合则应有两生。又若各有生者。云何
复用合生。论云。诸法不共生。经云。非内外
观故。得是智慧。云何计共生耶。若谓离心离
境生者。即是无因生是亦不可。论云。有因缘
生尚不可。何况无因缘。经云。不离内外观得
是智慧。云何无因生耶。行者如是四句检责
求心。虽不可得意犹未已。终计见有心相续
而生。今即约相续假破问。为前心灭后心生。
为前心不灭后心生。为亦灭亦不灭生。为非
灭非不灭生。若前心不灭生即自生。若前心
灭生即他生。若亦灭亦不灭生即共生。若非
卷四 第 612c 页 T46-0612.png
灭非不灭生即无因生。四句俱不可得故论
云。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云
何四句计有生耶。即复度入相待假。今即约
相待假破问。此心为待生心生。为待不生心
生。为待亦生亦不生心生。为待非生非不生
心生。若待生心生即自生。若待不生心生即
他生。若待亦生亦不生心生即共生。若待非
生非不生心生即无因生。四句检皆不可得。
如是三假四句求检生不可得。即自知所计。
定谓心有百界千如形相。是妄起颠倒。悔过
自责愧忏先罪。是则八十八使苦集。十二因缘
被伏不起六弊名为灭谛。能伏苦集之道。名
为道谛。知苦集之过即不更造。名行道人也。
复次如上检责求心不得。即发一重空解。定
心湛湛空见逾明。尚不见心。岂有百界千如
者乎。寻经读论有明空处。与心相扶计心
转盛。因而我慢自高陵他不解。即慢使也。
赞空则喜。诃空则瞋。贪爱空见。即贪无明。
不了即痴。疑惑谛理即疑。我能解即身见。由
身见起边见。因空见拨无因果。即邪见。谓
空见能通涅槃。即戒取。谓空见是道。即见取。
如是十使约三界。有八十八使为集谛。是见
依色而起是苦谛。因此苦集流转生死。为四
倒八苦之火所烧。为钝使诸虫利使诸鬼之
所残害。宁得悟解识第一义空者也。今破此
见。还约三假四句破。何者。如一念心起必
因空境法尘生。即是因成假。空见相续而
生。即相续假。空见待不空见生即相待假。今
问空见之解心生。为从内心生。为从外空境
卷四 第 613a 页 T46-0613.png
法尘生。为内外合共生。为离内外生。若内心
生即自生。若外法尘生即他生。若内外合
生即共生。若离内心外法尘生即无因生。四
句皆有过事如前破。计心未已者更约相续
假。何者若谓一念空心从前不灭心生即自
生。前心灭生。即他生。前心亦灭亦不灭生。
即共生。若前心非灭非不灭生。即无因生。
四句皆不可得。事如前破。若复执相待假
者。今破。若待生心生。即自生。若待不生心
生。即他生若待亦生亦不生心生。即共生。
若待非生非不生心生。即无因生。四句皆不
可得。如是三假四句寂捡空见不可得。而自
知计。定心空无百界。无圣人妙法还是妄倒。
经云。若云众生定有佛性。即谤佛法僧。若云
众生定无佛生。亦是谤佛法僧。故知我所计
心定有定无。即谤毁三宝。悔过自责愧忏先
罪。是则八十八使。苦集十二因缘六弊不
生。名为灭谛。能伏苦集之道即是道谛也。次
复思惟若心定有即是常见。若心定无即是
断见。即计心亦有亦无。即发一品定心湛湛。
亦有亦无见心明净。即谓为道因。此见心还
起八十八使。苦集流转自障其道。是则约三
假四句捡责。例前可知。求捡既不可得。即识
亦有亦无见心苦集道灭四谛也。次复计心
非有非无。心起苦集还约三假四句求捡。不
可得。即识非有非无见心四谛。次复计心
出四句外不可说。因不可说。见心复起。苦
集还约三假四句。捡责不可得。即识不可说
见心。苦集道灭。如是单四句外。复四句
卷四 第 613b 页 T46-0613.png
外有不可说句。具足四句及具足四句外不
可说。如是次第起过次第捡破。乃至横竖破
皆求捡不可得。即知所计皆是颠倒。悔过自
责愧忏先罪。见心苦集被伏名为灭谛。能伏
之智名为道谛。能识见心四谛。名行道人也。
是中应有五句料拣。何者一旧病不除更起
新病。如不得定外道二旧病除新病起。如得
禅外道三旧病不除。新病被伏即五方便人。
四旧病不除而新病灭。即初果人。五旧新病
俱除即罗汉人也。次约位简者。外道既起见
惑新病则无道谛之车。不能运出生死也。若
三藏伏见惑行人乘似道谛。运至五方便也。
若通教伏见行人。运至乾慧地姓地。若别教
人运至十信。若圆教人运至五品。今行者观
心从六道界出运。至二乘界。若断见惑者。三
藏即苦忍真明。通则见地。别则初住。圆则
初信。问单复具足四句。何得皆云是见耶。
答迦叶是得證人。犹言自此之前皆名邪见
人也。况今凡情推划而言非见。若言非见。
今应得圣果。若未得谓得是增上慢。斯人未
可论道。若抚臆论。心未得道前虽复千重万
叠绝言百句。何得非见耶。如长爪思惟诸法
于久不得一法入心。难佛云。一切法不受此岂
不滥于大乘不受三昧也。长爪利根尚不识
其见心苦集。况今凡浅宁识者乎。二破思假
惑者。就思惑为二。一明思惑过。二明观法。思
惑者。欲界贪瞋痴慢。上二界通除瞋。各三合
三界有十。欲界地思有九品。色无色八禅
一禅有九品。是则三界九地九九八十一品
卷四 第 613c 页 T46-0613.png
思惑。重虑所断故名为思。然三果为之所惑。
况于凡也。经云。贪狼于财色坐之不得道。又
云。一念起瞋障千法明门。净名云。从痴有爱
则我病生。故经云。今我病者皆从前世妄想
诸烦恼生。即贪爱无明为本也。由无明故则
有诸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则十二
因缘流转。六道妄萦毒苦。五因为集谛。七果
为苦谛。如是从十二因缘出三道。四倒八苦
六弊八万四千皆从三毒而生。三毒十使润
三业。遍造十恶众多重罪。是则思惑覆障
行人。理观何由得发。故须破也。然皆是忘
惑。皆以无明为本。一切受生莫不无明为
始。是则界外五位之惑。无明为根。经云。无
明之体本自不有。妄想因缘和合而有。斯则
无明之本虚而不实。况一切诸惑何得不虚。
三界果报岂应是实。是则无明之源本自不
生。亦无今之可灭。本性清净生死即涅槃也。
何缘而起妄惑灭耶。若妄情未息者。今更约
三假四句捡责也。何者外人云。世间现见云
何言无。论主破云。何得信汝牛羊眼所见。即
谓之为有耶。何以须四句破捡。然心生藉于
六尘而生。即因成假。贪心念念相续而起
即相续假。待不生得有今生即相待假也。今
问。思惑生为从内心生。为从外六尘生。为
内心外尘合生。为离内心外尘生耶。四句俱
不可得。若内生即自生。如谷子不藉水土应
能生。若外尘生即他生。如水土无谷子应能
生。若内外合生即共生。上捡内外无生。合云
何生。如合二沙俱无油也。若各有生合则有两
卷四 第 614a 页 T46-0614.png
生。若离内外生即无因生。有因生尚不可得。
何况无因生。是则四句皆不可得也。然虽破
因成假。情犹谓心相续而生。今问。为前心灭
生为不灭生。为亦灭亦不灭生。为非灭非不
灭生。若前心不灭生后贪心者。即自生过。若
前心灭后贪心生者。即他生过。若亦灭亦不
灭生后贪心者。即共生过。若前心非灭非
不灭后贪心生者。即无因生过。四句之过例
前可知。是则四句穷捡思惑生不可得也。然
虽破相续。而情犹谓心相待而生。今问。谓
待生心生。为待无生心生。为待亦生亦无生
心生。为待非生非不生心生。若待生心生。即
自生。若待无生心生。即他生。若待亦生亦无
生心生。即共生。若待非生非无生心生。即无
因生。四句之过例前可知。是则四句捡相待
假。亦究竟空无也。如是三假四句求心不可
得。即悟心空不生执计。定有六尘境界色声
可存。思惑被伏名为灭谛。能伏惑之智。名为
道谛。苦集灭故即无明灭。乃至老死灭因缘
灭故。即三道六弊四倒八苦皆灭。六弊灭故
得牛车。苦集灭故得羊车。十二因缘灭故得
鹿车。故经云。为声闻说四谛。为辟支佛说
十二因缘。为诸菩萨说六波罗蜜。乘此三
乘出五阴之宅。灭四倒八苦之火。名出火宅。
即入化城。得一切智。真谛一切法门也。是名
从假入空观也。约位者。三藏即罗汉位。通
即已办地。别即十住。圆即十信。约观心者
从六道界入二乘界也。第二从空出假观者。
经云。未具佛法不应灭受而取證也。设身有
卷四 第 614b 页 T46-0614.png
苦。当念一切苦恼众生。我既调伏亦当调伏
一切众生。此是明出假之意。然出假有五意。
一慈悲心重先人后己。二忆本誓愿。初发心
时誓拔一切众苦与一切乐。从假入空。既自
拔四住苦已。今从空出假宜拔众生苦也。三
智慧猛利。知住空有弃众生之过。不能净佛
国土成就众生。又未具足佛法教。四有善方
便。虽即入假不为六尘所染。五有精进勇心。
于生死意而有勇也。今取净名经中五义配
之意同。经云。以己之疾悯于彼疾。即慈悲同
也。当识宿世无数亿苦。岂非忆本誓愿也。当
念饶益一切众生。岂非智慧知住空失利众
生之过同也。念于净命。即善巧方便同也。
常起精进即是精进同也。此是经明五义。与
此五意同矣。然二乘无此五事故。不能出假。
正出假有三事。一知病。二识药。三授药。一知
病者。即知众生见思世间出世间种种苦集
之病。经云。苦有无量相。我于彼经竟不说之。
非声闻之所能解。集谛亦尔。遍知此无量苦
集故。云知病也。二识药者。谕如大医师。善
能了知一切众生种种诸病药。亦非一知药。
即是知世间出世间种种道灭之药。遍学恒
沙佛法。经云。道有无量相。我于彼经竟不说
之。非诸声闻缘觉所知。灭亦如是。菩萨遍学
此无量道灭法门。故云识药也。三应病授药
者。经云。舍利弗教金师之子。作不净观。教浣
衣之子作数息观。二俱不悟道。非但不悟而
更增其邪见。此是不解应病授药之失也。佛
为说法即得悟道。此是应病授药之相。今菩
卷四 第 614c 页 T46-0614.png
萨亦尔。学是应病授药之法。随应所堪称其
所宜而授法药。令无差机之失。为此三事而
出假也。前从假入空遍破见思。慧眼照真名
破法遍。今从空入假遍学恒沙佛法。而破无
知尘沙。而法眼照俗。应病授药而无差机之
过。名破法遍也。
观心论疏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