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皆何对治。若悭蔽难起。观悭即菩提。受不
受亦受亦不受。乃至五不受檀即法界檀义
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是中一二三悭。即菩
提。不取不舍。馀蔽亦如是。又对治转治不转
兼非等。是名助道。成于停心。行人
未得谓得。未證谓證。增上慢起。当如之何观。
生死即涅槃。烦恼即菩提。理涅槃也。能如此
解。与修多罗合。文字涅槃也。所观如文。文
如观。观行涅槃也。六根清净相似涅槃也。
无明破佛性理显。分真涅槃也。等诸佛同大
觉。究竟涅槃也。当自观察。是何等位抚臆论
心。莫自欺欺他。是名识次位。助成停心也。
行人行道。欲熟未熟。多动内外障难。每须安
忍。令内外障不能动摇。能忍成道事不动亦
不退。是心萨埵。外谓毁誉八风。内谓强软
两贼。生死不能罗。烦恼不能染。十法界见爱。
皆为侍者。分段变易。二死寂然以安侍者。侍
者以供给役运。是名安忍。以成停心也。顺
道法爱不生者。夫将登而崩。将过而堕。此
非小事。大有所失。行者慎之莫起法爱。故
云涅槃即生死。涅槃贪著故。生死即涅槃。无
退不生。故于十法界法。一无所染。名顺爱
不生。而生般若。般若者。如人有眼。能避险
从平。何须傍教。是名十观成五停心。一一停心皆须十观。总有五十观。初品观十法界
众生即是佛。十法界五阴即是法。众生与佛
无二无别。众生阴佛阴无毫芥之殊。三世
佛事。众生四仪。无不具足。诸波罗蜜是名为
僧。大论云。众生无上佛是。法无上涅槃是。
皆不可得是俗清净。不可得亦不可得是真
清净。非俗非真。不可得是中清净。但以眼为
本。互净诸根。耳鼻舌身意各各为本。各各
互净诸根。互净如上说。云何六根互用。于
眼根中。能见无量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
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虚空等世界中。十法
界众生色。若依若正若内若外。若上若下悉
见悉知。是为眼根用。即于眼中。闻无量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说。不可思议不可思议。
虚空等世界中。十法界众生。若依若正两
种音声。地狱烧煮声。大论云。考掠声。象马
车牛楚毒声。饿鬼求食声。修罗斗诤高大声。
无数种人声。苦受等三受声。乃至有顶入禅
出禅声。大论云。所爱时声。比丘比丘尼读
诵音声。空无我声。菩萨解义声。诸佛演法
声。其耳明利故悉能分别知。是为眼能耳
用。又于眼中。知无量百千亿。不可说不可
思。虚空十法界香。若依若正。铁围大海地
中诸众生。修罗男女。大势小轮。群臣诸宫
人。乃至于梵世。光音及有顶。比丘众。菩萨
众。在在方世尊。闻香悉能知。是为眼有鼻
用。即于眼中。知无量百千万亿。不可说不可
思。虚空此界中众味法门于食等。于法亦
等。如纯陀八斛四斗为涅槃佛事。若好不
好。若美不美。至其舌根变成上味。如天甘露
无不美者。又知十法界众生堪能法味。于大
众中出深妙声。能入其心皆令欢喜。又令天
双树。大经不令啖酒糟麦䴬。不与特牛同。
共一群不在高原。亦不下湿。下湿者凡邪四
倒也。高原者偏曲四倒也。酒糟是愚痴麦
䴬是瞋恚。特牛是贪欲。选择中原安处其
子。法华云。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不令
二乘独得灭度。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开
示悟入佛之知见。解王顶上明珠与之。我本立大愿。普令一切众亦同得此道。无智者错乱。迷惑不信受。是故于今日。决定说大
乘。又云诸佛法久后。要当说真实。真实者非
生死非涅槃。无邪无偏无倒无正。咄哉丈
夫。示昔系珠。咄哉去来宝处在近。是故从本
垂迹。与法身眷属。隐实扬权藏高设下共
化众生。开示正道。内秘外视。令开显令得
入妙。正是此四念处也。所言四者。不可思议数。一即无量。无量即一。一一皆是法界。
三谛具足摄一切法。出法界外。更无有法
法界。无法界具足法界。虽无法具足诸法。是
不思议数也。华严云。一微尘中具一切。尘及
一切法。于一念具一切。念及一切法尘。即
是色念。即是心色心。即念处异名耳。大品
云。四念处。即摩诃衍。摩诃衍。即四念处者。
于一念处。与三念处无二无别。一切法趣四
念处。是趣不过念处尚不可得。云何当有趣
不趣。此亦不思议意同也。普贤观云。观心
无心。法不住法名大忏悔名。庄严忏悔。观
心既然。观色亦尔。大经云佛性者。亦一非
一非一非非一。亦一者。一切众生悉一乘故
非一者。说三乘故。非一非非一者。数非数
四念处即摩诃衍。摩诃衍即四念处。一切法
趣身念处。即是一性色得有分别。色无分别
色分别色如言光明即是智慧也。无分别
色即是法界四大所成。皆是无分别等。是
色心不二。彼既得作两识之名。此亦作两色
之说。若色心相对。离色无心离心无色。若不
得作此分别色。无分别色。云何得作分别识。
无分别识耶。若圆说者。亦得唯色。唯声唯
香唯味唯触唯识。若合论。一一法。皆具足法
界诸法等。故般若等内照既等外化亦等。即
是四随逐物情有难易。大论曰。一切法并
空何须。更用十谕。答空有二种。一难解空。二
易解空。十谕是易解空。今以易解空。谕难解
空。唯识意亦如是。但约唯识具一切法门。而
众生有两种。一多著外色。少著内识。二多著内识。少著外色。如上界多著内识。下二
界著外色多内识少。如学问人多向外解。若
约识为唯识。论者破外向内。今观明白十
法界法。皆是一识。识空十法界空识假十法
界假。识中十法界亦中。专以内心破一切
法。若外观十法界即见内心。当知若色若
识。皆是唯识。若色若识皆是唯色。今虽说
色心两名。其实只一念。无明法性十法界即
是不可思议一心。具一切因缘所生法。一句
名为一念无明法性心。若广说四句成一偈。
即因缘所生心。即空即假即中。故般若云。
受持一四句偈。与十方虚空等。法华云。闻一
偈亦与菩提记。一句亦然。三世亦如是。今
观此只一心不可思议。十界恒现前。入
若解脱。法华云。如是性相等。一界十界百千
法界究竟皆等。今观此无明心从何而生。为
从无明为从法性。为共为离。若自若他四皆
叵得。名空解脱门。只观心性。为有为无为。共
为离。若常若断。四倒不可得。名无相解脱门。
只此心性为真为缘。为共为离。非四句所作。
名无作解脱门。无生而说生。生十法界相性也。无明性即是实性。亦言无明即是明。明
亦不可得。是为入不二法门。但众生迷倒。不
见心之无。心明成无明。问众生自性清
净。不为烦恼所染。云何有无明生。答如前
责。生相不可得。而作十四难。佛皆不答。设
答只长邪见。大品中。问有亦不得道。无亦不
得道。乃至四句俱不得道。将非世尊不得道
耶。佛答实得非四句耳。金刚般若云。须
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大论摩乾提云。哑
法应得道。佛答。汝若證我法。是时自当哑。佛
有时知利益。亦答十四难。如答净梵志。毕
故不造新答。我已知。汝云何知无明名。故
取有名新。若知无明不起。取有即知神及世
间常无常。众生只为爱见迷于自性。随逐诸
妄。缘轮不息去道甚远五百由旬。普贤观云。
为恩爱奴色使我眼。法华云。贪著生爱则为
所烧。诸苦所因。贪欲为本。不断烦恼而入涅
槃。无明烦恼是如来种。若断烦恼即断佛种。
故言不动而运。大慈普覆十界众生。众生
无量。慈悲亦无量。非一广大不可尽誓愿。
非一广大不可尽。是名缘念处。三种一心具
足。观此身受心法。智慧性。名性念处。一性念
达。受中非苦非乐性名为处。智慧性观十界
心性。名为观了达。心性非常非无常性名为
处。智慧性观十法界法性名为观了达。法性
非我非无我名为处。能所合标名性念处观
也。次释共念处观。观十法界色非垢非净。
双照二谛。垢之与净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
是实性。次观十界受。非苦非乐。双照二谛。
苦之与乐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次
观十界心。非常非无常。双照二谛。常与无常。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次观
十界非常非无常。双照二谛。常与无常其性
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次观十法界非我
非无我。双照二谛我与无我。其性无二。无二
之性即是实性。是名共念处观。次释缘念处。
菩萨观此身受心法。无缘慈悲无缘无念。如
磁石吸铁。寂而常照虽无念。不觉而觉名为
佛。具足恒沙法藏。虚空法门十方不可说。不
可说一微尘中。法界佛法僧究尽。实相而
无积聚。譬如贫人多所积聚乃名藏。解脱
不尔。无所积聚。无所积聚即真解脱。解脱
即是如来。无所积聚乃名虚空。能观此藏是
大千经卷。闻此大藏是开佛知见。知见故
五眼具足。五眼具足即成菩提菩提即摩诃
般若。即得法身。法身即真解脱。三点不
纵不横名大涅槃。涅槃名诸佛法界。作是
观心。是入如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举足
下足从道场来住于佛法矣。如来遗嘱令于
念处修道。要在兹乎。问前五停心六根互
用。今念处證何功德。答前说似解。相貌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