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隋-智顗卷三

卷三 第 555c 页
卷三 第 567a 页


四念处卷第三

隋天台山修禅寺智者大师说
门人章安灌顶记

开章为三。一大意。二五停。三念处。大意者。
四句虽略。网罗罄尽若绝若说。若世出世已
如上辩。今依不生生而明别也。中论名假名
即此句也。别家四门且指大。经云佛。性如闇
室瓶盆井中七宝有门也。众生佛性犹如虚
空。毕竟清净无门也。譬如乳中亦有酪性。亦
无酪性亦有亦无门也。佛性非空非有第四
门也。虽列四门若说若行。多用亦有亦无门
也。问有门可明佛性。空门云何有性复滥通
家。答别教是不但空。所以得见佛性。通家
但空局不但空广广局。云何相滥众经诸门。
卷三 第 567b 页 T46-0567.png
列位位数增减。华严初无十信。后无等觉。于
十住中多明圆义。于登。地中多明别义。若住
若地皆说界外行位不语界内(云云)。方等前分
对缘。散说得道而已。未论地位。至璎珞总结
阶级。明五十二地。前后数整界内。亦分明诸
般若前分。亦对缘散说亦未有阶次。胜天王
但明十地。前无三十心。后无等觉。新金光
明无前无后但明十地。仁王般若。明五十一
位。无等觉。推诸经意如军师荡寇竟。方叙勋
劳。定其爵禄。所以前散后结。问法华是后经
那不明位。答前明一部之前后。法华是一期
之后。良以。璎珞结诸方等仁王结般若竟。法
华在后不明次位。但决了诸权而入于实。涅
槃亦不明次位。同开佛性入秘密藏。但地义
深微非圣證不了凡下莫知。对缘增减随机
广略出没宜尔。但顺佛语依修多罗。不得执
此诃彼。各兴诤竞非法毁人诬佛谤典(云云)
南岳师。释大品三处明位。初四十二字门初
阿后茶。皆具一切法。判属圆教四十二位也。
次明初地修治地业。乃至第十修治地业。判
属别教位。后明乾慧地乃至佛地。判属通教
位。此深得经意文义朗然。然佛一期诸大
经。门门不同位位数异。行人采用各异。若论
数整须依璎珞。若扶三观次第。须依大品。若
凡夫得。预须依涅槃数整可解。扶三观者。
欲以道慧具足道种慧。当学般若。欲以道种
慧具足一切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智具足
一切种智。当学般若。欲以一切种智断烦恼
及习。当学般若。初五方便伏见思从假入空
卷三 第 567c 页 T46-0567.png
观。十住是道慧断见思。从空入假学道种慧
断尘沙。若从假入空破遍假。从空入假破
偏空。至十回向中。学不假不空一切智伏无
明。登地得一切种智。若至等觉一时断烦恼
及习。若不明等觉。只十地断烦恼习也。是以
三观相扶(云云)若璎珞明十信十住为习种
性。十行为道种性。十回向为性种性。十地圣
种性。等觉性。妙觉性。略则七位广说五十二
位也。依涅槃五行十功五味。半满次第。相扶
始自凡夫得预修学。具有别圆界内界外。四
四谛意。菩萨住堪忍地。铁轮位中修生灭四
谛。十住中修无生四谛。十行中修无量四谛。
十回向中修相似。无作四谛。登地见中。得一
切种智。五行十功。间藏通云何得入涅槃中
修学耶。答涅槃扶律而说故名赎命。若别圆
有法身慧命。何须赎命赎命。意在藏通灰断
之命。令得法身常住也。问三藏生灭慧。云何
赎成常住慧。答今涅槃引藏通中昔日灰断
不明佛性。今俱引见佛性。当知三慧被决不
同。先曰若论戒则五支诸戒小乘所无也。若
论定从八背舍。十信中伏通惑住堪忍地。教
化众生岂同二乘。问何以得知答。一以义推
可见二。以声闻相异问。别教登地犹用界内
通。名名四依义何。意不用界内方便耶。答即
得用既以通名名断道。何意不得用方便伏
道暖等位耶。又复佛法名教。通用小乘名
教在方便中尚用大乘。方便道见谛断道何
意不用耶。所言别教其义有八。谓理教智断
行位因果(云云)。理别者。三谛之理。理隔不融
卷三 第 568a 页 T46-0568.png
信而修之。从浅至深历别有异。从浅与后别。深与前别。当体间隔。是名理别。教别者。
佛日先照菩萨。二乘聋哑。岂况凡夫璎珞仁
王。地论。摄论不明界内故凡圣异闻。大论明
一与声闻共说。二不共说。不共说即教别
也。大经五行不融。大品三慧属三人。释论
释之实是一法。为向人说令易解故。三慧为
三。如一时说三相此即教别也。智别者。圆
意难显。要假方便然后可见。如因作入无作
因。无常以入常外人难因无常果云何常。佛
答汝因是常而果无常。何故不听我法中因
无常而果是常(云云)。别菩萨欲学常住佛性。
先修无量四圣谛。后观诸法实相中道。佛性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次第梯隥先观空。次
学恒沙佛法。后开如来藏。次第修三眼三智。
是名智别断惑别者。如无量义云。众生欲性
无量。欲性无量说法无量。说法无量故药病
无量。药病无量故通塞无量。分别校计生灭
无生灭。无量无作苦集灭道皆无量。覆如来
藏藏闇故造作二十五有业。受诸生死。悯此
长夜发菩提心。兴四弘誓自脱无量系缚。亦
脱众生无量系缚。是名断惑别行位因果等
别可知也。问无作既胜。何不缘无作发菩提
心。答别家以无作是果。果不通因故。非发心
正意。意者缘无量发心。至果方成无作耳。问
若尔初地已得无作。何意不缘发心耶。答初
地分得妙觉时乃究竟。例如三藏初生灭果
方无生。通则不尔。发心即观无生。别人初
缘无量后乃无作。圆人发心初则无作大意
卷三 第 568b 页 T46-0568.png
(云云)。二停心者。前三藏数息不净等。停心
疏远事伪。通以观息不生不灭。停心即事而
理近密真。今别教以持戒之根本。若我住世
无异此也。即佛依此而住即僧虽尔。望于三
藏是密是真。望于实相非近非密非真非理。
与前别后别。居季孟之间。此义可知(云云)。大
经云。菩萨作是思惟。出家间旷犹若虚空。一
切善法因之增长。在家逼迫犹如牢狱。一切
恶法因之而生。往诣僧坊闻佛有无上道。无
上正法。大众正行即求出家。佛是非果之果
人也。无上道是慧。圣行正法是定。圣行大众
是戒。圣行此是非因之因也。菩萨受持时如
秉浮囊度于大海。尔时爱见罗刹来乞浮囊。
若全若半若手若指若尘。令汝安隐得入涅
槃。谓称情畅乐名涅槃。钝使造恶多堕三涂。
利使执见破戒亦堕三涂。或执见修善多牵
天上。久后还堕。若不随爱见能生五支诸
戒。一根本业清净戒。谓四重也。二前后眷属
馀清净戒。前后是方便偷兰遮等。馀是诸四
篇等也。非诸恶觉觉清净戒。定共戒也。护
持正念念清净戒。道共戒也。回向菩提大乘
戒也。后有九种与释论十种相似。一清净戒
谓受得清净也。二善法戒。谓动不动皆毗尼
也。若护持不犯生止行两善谓法也。三不缺
戒。谓五篇不破也。四不析戒。析假入空体
假入空皆道共戒也。五大乘戒。即菩萨初信
心。经云。汝等但发菩提心。则出家禁戒具足
也。六不退戒。即十住不退也。七随顺戒。对十
行随道戒也。八究竟戒。九回向戒。断界内
卷三 第 568c 页 T46-0568.png
正习也。十具足诸波罗蜜戒者。登初地乃至
等觉也。于一戒中具足尔许法门。即是别家
停心如前数息。身命之要。今戒为法本道之
根源。故以戒为停心也。菩萨虽信佛法。常
住之理内解分明。犹自觉观不住是直而非
善。尔时更学定圣行停心。即共念处也。依经
即是随息停心。此知阿那出息入息。绳长知
长绳短知短。元治觉观发根本净。特胜通
明等。净如开仓见谷粟。经云。复有梵行。谓见
身中三十六物是修念处实观也。次不净观
治贪欲。经云。复有圣行。谓除却皮肉。谛观白
骨一一节间有我不耶。作此观时即见骨中
青黄赤鸽。色是背舍欲界定相四色转明。心
与色青合。故一切皆青。馀亦尔。是未到地
相。尔时不坏内色不坏外色。内外俱不灭色
相。以是不净心观内外色。即见额上骨中八
色。光明煜煜而出照天下。即初禅觉支相。声
闻但有光不见。佛菩萨多修念佛见佛。或为
说法。即初背舍。初禅摄内无色相。以是不净
心观外色者。内灭却骨人以不净心观外色。
外色有二。一身外之色即是死尸等。二骨人
所放八色光明。是界外之色。所以须观者。去
欲界近用以防过。故界内色外色皆不净。故
言以不净心观外色。若作修家方便。自有观
法灭却骨人。今但言證法见骨人。自然消磨
不见。但有八色及外不净。故言内无色外观
色。此骨人灭时即有未到地相。亦是初禅谢。
二禅内净起。起时八色一陪更明。青黄赤鸽
非复前比。亦有内净喜乐一心。四支不同根
卷三 第 569a 页 T46-0569.png
本。特胜通明中是为二背舍二禅摄也(云云)
三净背舍身作證时是三禅相。旧云。三禅无
胜处。四禅无背舍。释论明净背舍身作證。三
禅遍身乐得为證。四禅无乐。何所为身作
證。成论人以三禅共为一净背舍。今用三四
两禅。从容共为一净背舍无嫌。三禅身證为
净背初门。成就在第四禅。第四禅具足胜处
也。何故言净。大论云。缘净故净。八色是净。
法未被练不得净。今三禅四禅法。起来触
此八色为作净缘。三四禅等此是色界极净
之色。用此为缘故言缘净触。八色更净故言
缘净是乐。遍身受故知是三禅中净有四义。
三如前两背舍即是缘净故净此意也。四空
四背舍无色更无别法但以空无相心修。若
凡夫人自地地爱染。圣人深心智慧利直去
不回。故名背舍。问旧云。此无别法但以无
漏修此可然。前何意无别法。不可指旧禅为
别法。不可指邪禅鬼定外道。事为别法(云云)
今次四禅得修若不得禅。作观不成设修。虽
不发无漏亦名修背舍。而不名解脱。若有宿
习发此何嫌。但灭受一背舍不得无漏修则
不成。故不论发宿习也。九次第师子超越等。
三藏中无有凡夫修得此定。大乘或有(云云)。次
大不净。亦名大背舍。良以。假想厌力小。若假
想厌背大。皆由缘处广狭。若观骨人不净
除却皮肉。或观一尸一两城邑聚落等所有
正报。故言小不净小背舍。若大不净。絓是
依报国土。钱财谷帛山川林园。江河池沼大
地一切色法悉皆不净。虫脓流出臭腥流溃。
卷三 第 569b 页 T46-0569.png
山如聚脓。河海秽浊。衣服如臭尸皮。饮食
皆虫汁。大经云。观好美羹作秽汁想。饭如
虫聚。宅如冢墓。大地无可爱处。若幻术诳人
今神通得法道理。故酥蜡金铁遇暖则流。遇
冷冰结。凡夫遇净缘成净。遇不净缘便不净。
达此道理得其转变。良以。昔曾修得今发宿
习。故大地依正悉是不净。初学乍有兴废。数
习成性任运不净。譬如钻火发不择薪。乃至
江河乾竭。此观亦尔。初止一尸二尸一两聚
落。若成大势一切依正无非不净。故言大不
净观也。又福人感色净。又人心著净重于秽
轻。破此大著皆为不净。不可定执。山河国
土而言为净。如僧护见地狱。一百二十五所。
所见大地是身为他所耕。叫唤苦恼。是名田
地狱。又见身是树众苦竞集。宛转呼咤若山
若屋。衣裳浴室房法事等悉皆受苦。何者
昔触境生著起爱。今触境秽恶受苦。今为转
此爱染修大不净观。破净颠倒亦名大不净
大背舍。若凡夫所修八禅。但除下地不能除
自地。佛弟子所修能除下地亦除自地。未是
无漏不能除上。地若无漏缘通则自地下上
皆能除也。若内观骨人外观色名初背舍。初
禅摄若。内无色外观色外。八色正依皆不净
时名二背舍。二禅摄。此两背约依正判大小。
若三禅入净背舍则不论。何者根本是小所
得。不净成小背舍。若根本是大成大背舍。乃
至四空灭受例如此(云云)。若约两不净为胜处。
还依依正判大小。若约多少好丑成小胜处。
亦约依正。多少好丑成大胜处。所以厌背
卷三 第 569c 页 T46-0569.png
心未能转变自在。胜处更来熟之。一尸少二
尸多。十少百多一国少大千多。衣食多少亦
尔。初未能多少。少习既成即能多。今发还尔。
若好若丑者。此约两报为好丑。端陋慧愚富
贫贵贱。而论好丑。好丑皆不净。此亦小不
净耳。大则好山恶山好国恶国好丑皆不净。
此则大也。次依正俱丑骨人所放八色为好。
此两俱不净者而名好丑。此为胜处。初禅摄。
若内无色外观色。若多若少若好若丑。胜知
胜见二禅摄。虽无骨人。而外有八色。复有依
正。若多若少好丑如前(云云)。胜知胜见者。了
此心于色不为色所缚。心能转色故言胜知
胜见。净不净等皆于己心能得自在观解成
就故言胜知胜见。行者如此观胜之时。岂更
贪世己身尚不惜。何容贪他。上古贤隐推位
让国。还牛洗耳。皆昔经成此。今于五欲无
复染意。若不得此心贪之至死后。四胜处在
四禅中。三禅味乐多不能转变。于声闻法如
此。菩萨岂无胜处耶。大论云。青黄赤白。璎
珞云。地水火风。此亦无在。四色是名地水是
其体。此中但多少转变无好丑。何以故。内外
色尽故。但八色流光故无好丑。四胜处在第
四禅中。十一切处亦在四禅中。初禅觉观多。
二禅喜动三禅乐动。不得广一切处。唯此不
动念慧则能一切处。以一青遍十方皆青。馀
色亦如是。若一切入者。将一青色入一黄色
遍一切处。一黄入黄亦遍一切处。而青黄
不失。馀色相入亦如是为一切入。此是内心
所放八色遍一切处。那言取少树叶为缘遍
卷三 第 570a 页 T46-0570.png
一切处。若内心无此力外不能遍。不应取外
色为缘也。大论取优钵罗华者。为人不解借
外谕内。不可以谕为是。亦有此义。若通明观
中无骨人不放八色。是时修八解脱。借外为
缘可尔。今不坏法人有八色自不用之。取外
树叶此不成义。今不用(云云)。次明菩萨修缘
念处。于依正中转变自在具诸波罗蜜。悭心
既破尚不惜身。何得为身贪求他物是名檀。
得是观时终不为。此依正。偷杀妄语。危他自
安。顺理行心名尸。若彼触己终不生瞋。发
言动身口加报。是名忍辱。终不倚此不净生
身。懈逸耽著恣情以自秽杂。是名精进。善巧
方便四随得所。所观调适念慧现前。或不
净背舍胜处神通变化。愿智熏修絓是诸禅。
于中转变得成三昧。百千变化一切道一切
定。皆在此禅而得具足。是名为禅。作此观
时身受心法。非因非果非世出世。若苦集灭
道悉皆不净。能观所观一切诸法皆不可得
无所有故。毕竟清净无一可得。不生不灭。名
般若波罗蜜。是名于胜处中转变为一切法
门。是心定故随意自在。随作随成胜处之观。
如好马能破前阵。复能调制其马。欲去欲住
回转自在。作诸法门亦复如是不可穷尽。是
名菩萨于四念处修胜处观。观中广修诸法。
悉于胜处修习。若发宿世善根时。亦于胜处
中发。是时观净无魔入坏此法。何以故。心
得自在。无障碍故。作于心师心使于魔。魔
不能破心也。行四三昧人多转入五种佛子
之位。或即入五品弟子之位。何故尔。并是
卷三 第 570b 页 T46-0570.png
助道力大。大助开门入清凉池剂。此是观禅
发相也。若九次第定师子越越等。有二位依
三藏。阿那含人得无漏。心地调柔方能修九
定。凡人修不得。大乘人修习者。如发心二
不别。别教菩萨。历别修习但不取證也。若案
经前有持戒对数息。次有不净观。一一节间
求我不得。即对界方便。光中见佛即是念佛
停心剂。此是性念处对四停心也。次修缘念
处观。学四无量心。修法缘慈定分明开发观
法无我不可得故是界方便。观四无量心者。
通论慈悲始终皆有无缘即以实相为慈。慈
即如来。慈即解脱。慈即法身。此乃实相之理
无缘之慈。不修众生法缘之慈。不修众生法
缘事慈。正修无缘大慈事慈自发。应须识知
所言事慈者。即众生缘慈发有两义。一发此
慈熏定。定法转深因此慈定即发根本。二者
或先得欲界。或得未到地。或得根本。于根本
中有慈。亦言发此慈一切众生得乐之相。无
怨无恼。欢喜称心适意。或得人中乐。或得
天中乐。若修得慈定分明想其得乐。无一众
生而不得乐。此名慈心定。但此定缘众生有
三种。若缘亲人得乐名为广。缘中人得乐
名为大。缘怨人得乐。与亲人等名无量。又缘
一方众生得乐名为广。缘四维名为大。缘十
方名无量。此定有两。一隐没。二不隐没。若缘
众生得乐。心中明净决定所缘之处。实不见
此众生得受于乐。但想而已。是为内不隐没
而外隐没。自有内心明净作得乐想。而外所
缘十方众生。分明见其得乐。或得人中。或得
卷三 第 570c 页 T46-0570.png
天中。其相分明。是名内外不隐没。若慈定中。
见三种人得此乐相后。始复发根本五支。五
支功德倍胜根本。如砂糖石蜜和水。岂方单
冷悲喜舍。附定起亦如是。菩萨修此禅定内
思力强故。住堪忍地。在十信位。中靡所不
作。故迦叶问。菩萨有缘得破戒不。答有缘亦
得。如仙豫杀五百。施甘露鼓十劫之寿。乃
至为众生地狱(云云)。次性共念处。合修生灭
四谛。调心探观无生四谛助伏见惑。至断见
时还用无生四谛断。故大经云。苦是逼迫相。
集是能生相。灭是寂灭相。道是大乘相。如
三藏中。要须禅助伏见惑。暖法方得发。今亦
如此。菩萨知此惑障深重。不可即断。借生
灭方便发十住暖法也。问十住十信中退不。
答经明六心退七心不退。问别教只用此戒。
与声闻异不。答虽同而异。菩萨戒具足五支
及究竟诸波罗蜜。二乘不能究竟。或身智俱
亡入无馀灰断。问禅复若为。答声闻法中断
欲界方得修初禅。菩萨不尔。于十信修共念
处观。学背舍安忍成就。为众生修一切护持
正法。畏于二乘道如惜命者。二乘岂能如此。
菩萨修十信。初心即具十行。经云。十法为
道。一信有十。十信有百。乃至十地只是十
法。但一受不失胜者受名耳。四念处亦如此。
只是观解转深。名转胜。即是别家乾慧地初
贤位。问此十信与圆十信云何。答圆伏无明
见思自尽。六根清净皆能互用。故言若干种
一时皆悉知。身如净明镜能现诸色像。唯独
自明了馀人所不见问别与通十观若为。答
卷三 第 571a 页 T46-0571.png
通用十法传传简别。若三藏十法。止破外道
成三乘人。外人不知暖法人所行处。况有十
法。通教十法异三藏。三藏后心亦不知通家
初心。通家初心亦不知别教初心。况后心耶。
别教十法异者。一善识正因缘。无明佛性之
境。通教但识无生真谛幻化境耳。二真正发
真正。无量四圣谛。心求常住佛果。能度法
界众生。通家只发心缘无生四真。令得有馀
涅槃。度界内众生。三止观调适者。止成一切
禅。观成一切种智。通家但通三乘共止观。愿
智顶禅耳。四破法遍者。破界内界外法。次
第遍。通家止破界内二谛遍耳。五善识通
塞者。如来藏显为通。取相尘沙遮障为塞。通
家只约四谛见爱中论通塞耳。六三十七道
品调适者。大经云。修无量三十七品。是大
涅槃因。通家但是偏真。小涅槃因耳。七善修
助道者。修十波罗蜜。一切万行恒沙佛法。开
三脱门。通家但开四谛。助三脱门耳。八善
识。五十二地七位广略皆知。通家只三乘共
十位耳。九安忍强软两贼者。忍法界众生。二
十五有。有空强软。通家只忍爱见为强软耳。
十顺道法爱不生者。于大涅槃不生贪著。况
小涅槃。通家守果爱小涅槃。是生死贪著故。
如此分别十法大异。又具十番观门。入十信
成堪忍。地上菩萨位亦可以十法对十信。菩
萨修三种念处发诸境界种种诸法。或真或
伪或益或损不出于十。十者谓阴界入。烦恼
病患业相魔禅见慢二乘菩萨等今不委释。
如彼具明。若不顶堕得入初贤位。问别教六
卷三 第 571b 页 T46-0571.png
即如何。答中道佛性为理即。解五十二地。文
义通畅无碍名字即。十信为观行即。三十
心为相似即。登地至等觉为分真即。妙觉为
究竟即也。第三念处观者。远缘如来藏理。其
理难明而假方便。真实得开。至如三藏通教。
用世间方法世间行人五种七种。以为方便。
别教以出世方法出世行人三十心等。以为方
便。譬如钻火暖在前出。亦如入海先见平相。
法华。以无漏为涅槃相。当知析假是三藏
方便。体假是无生方便。析体无量是别方便
方便性念处。显真实性念处。方便共念处。显
真实共念处。方便缘念处。显真实缘念处。生
灭无生灭无量。皆是别家方便。方便若成可
称火相平相。方便不成无暖无平大海。难得
其观。云何初以五停心遮烦恼风。善直成就
慧灯照了。阴身不净。五种秽恶。受有百八。
悉皆是苦。介尔违顺念念无常。善中无我。恶
中亦无我。非善非恶何处有我。别相总相循
环宛转寂入涅槃。此观成时开五停成十信。
亦名外凡。亦名乾慧地。亦名善有漏五阴。能
伏界内净等四颠倒。帖然不动。声闻厌苦欲
速涅槃。菩萨不尔。舍生灭四谛观。正修无生
四谛观。观苦本不生。不生故。不灭。不生故不
有。不灭故不无。不常不断毕竟清净。净若
虚空尚无有苦。云何颠倒受想行识亦复如
是。是观成时进入十住。入理解心名为内凡。
亦名暖法亦名不有漏亦无漏。约界内名亦
无漏。约界外名亦有漏。故名似解十行十回
向。似解亦漏无漏。登地乃名无漏。正用无生
卷三 第 571c 页 T46-0571.png
四谛慧。断界内见思。故大经云。菩萨解苦无
苦而有。于真三谛亦如是。故云入理般若名
为住。有二种般若。若发中道是圆般若。若发
空是偏般若。于界内为真于界外为假。亦名
一品相似中道。论其所断。断界内通惑尽。与
通七地齐。亦得界外相似慧眼。故须菩提云。
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经典。即
此义也。又断界外上品尘沙。又伏无明。犹
是暖法内凡也。地人以五佛子。谓四果。支佛
开五为十。对十住。今不尔。大论云。先于五佛
子果人中叹。今何故独叹菩萨。答声闻诸
菩萨未得果。大乘菩萨得果。故独叹菩萨。今
不用前五佛子对十住。若欲作者。取法华五
品弟子。开五品为十。对十信。故仁王云。十善
菩萨发大心。长别三界苦轮海。十善即十信。
十信尚断惑。况十住耶(云云)。若欲前进。应舍
无生四谛正修无量四谛。无明与法性合。起
无量取相。感无量生死。无量尘沙招无量果
报。无量无明受无量报身。则有色受想行识。
皆是苦谛。无量受阴所有烦恼皆是集谛。无
量能观之智皆是道谛。无量集尽苦除皆是
灭谛。如是无量根性。无量药无量授药法。
无量方便。菩萨为此而起大悲。发四弘誓。未
度界内外五阴。乃至馀有一生在者皆令得
度。未解通别见思四谛尘沙无明者。皆令得
解。未安偏道者。并令得安。未入小涅槃者。皆
令得入。常乐我净四德具足。修是观时进入
十行。从理进趣。方修一切众行。故名为行。亦
名登顶。断界外中品尘沙。得界外相似法眼。
卷三 第 572a 页 T46-0572.png
见恒沙佛法相似如来藏(云云)。若进入十回向
者。应舍无量四谛。正观无作四谛。云何观初
从有门观佛性。但无明重故不见。大品云。诸
法如是有。如是无。所以是事不知名曰无明。
无明覆心不见佛性。四门俱塞巧用四随。四
门俱开。门虽有四。只是不二法门也。观此
无明。为从无明生。为从法性生。璎珞及地论
皆解云。从法性生。摄论云。从无明生。依阿
黎耶识起。此识是无记。如地有金土。依染
如土。依净如金。故言依他也。黎耶识依业
生。故言依他也。若他依者。六识所起善恶业。
六识谢灭种子。依黎耶摄持得生。故名他
依。彼论偈言。此识无始时一切所依止。三藏
学士述难小乘人云。汝六识中起善恶业。六
识谢过。善恶亦应随灭。若灭现不得起。若不
灭无。黎耶依何摄持。今还难之。汝偈道他
依汝那道依黎耶。黎耶是无明。客法为他法
性是本。法为自。若法性为自。黎耶成他。但依
地何处有自。若他等是客法唤六识为他。何
意不得唤黎耶为他。又难六识依黎耶六识
为他。黎耶依法性黎耶亦是他(云云)。若黎耶他
是自性。自性应是他。如此定时。随彼意答。若
自若他俱被破耳。问一切善恶从无明生。法
性生无明。法性共生为离无明。法性生法
性生是自生。无明生是他性生。无明法性合
故生是共性生。离无明离法性生者。是无因
生。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
是故说无生。无生说生。假生非生。但有名字
是字不住。亦不不住。是字无所有。故无明
卷三 第 572b 页 T46-0572.png
为自。法性为他者。亦作此破(云云)。师云。虽四
句不立。而人多执共生。譬如眠法与眠心合
即生眠。眠故有无量梦事起(云云)。无明与法
性。合生无量六道事。六道事皆从无量烦恼
生。又生无量不思议尘沙烦恼。起无量界外
事。菩萨修四念处。寻此无量烦恼。无量事相
依无明起。若得无明即得法性。得法性故见
佛性。若通教只寻六识。如幻如化即空之观。
但断枝条。不寻根本无明。不见如来藏。以不
见故不得无明不得法性。不得无明不得法
性故。不见佛性。如寻梦得眠。不得眠心。良由
六识中观浅。但是化城止息。不能深观。如来
藏恒沙佛法。菩萨深观如来藏。破无量取相。
破无量尘沙。破无量无明。破无量身相。破无
量受相。无量心相。无量法相。识无量病相。知
无量药。作此观时即入十回向。回因向果回
事向理。回己济他故名回向。此位正是解行
终心。粗惑已融似中慧净。断界外下品尘沙。
伏无明转强。如向山趣前渐易见。相似中道
见恒沙佛法。断恒沙烦恼入相似是自行。出
界假是化他。他持解自性禅。是三十心位。未
至初地大经明初依之人。具烦恼性。能知如
来秘密之藏。未得第二第三住处。正是三十
心位。又地持明三十心为三分。一观分。二止
分。三二分同类。正是地前方便道中。修三种
念处。观分是修性念处。止分是修共念处。二
分同类。是修缘念处也。相似中道观。于一
刹那顷。真解开发。登于初地。断一品无明。得
一分无作。四谛解五行。成就诸功德满。若通
卷三 第 572c 页 T46-0572.png
对位。一一位中各有三种念处。若别对者。十
住修性念处观。十行修共念处观。十回向回
别向圆。修缘念处观。至初地。三种念处。分成
就。若对大品。欲以道慧。当学般若对十住。性
念处位。欲以道慧。具足道种慧对十行。共念
处位。欲以道种慧。具足一切智。对十回向缘
念处位。欲以一切智。具足一切种智。对十地
位。一往如此。若登地中道显时。真性法身。
分成就一切禅。一切禅有三。一现法乐禅。
二出生三昧禅。三利益众生禅。登初地时。
名味皆转观分转。名现法乐禅。能生十力种
性。三摩跋提破无明。法身显现佛性。一法
界一切法界。一切法界一法界。非一非一切。
二谛自在。能百佛世界作佛。诸佛加之。能
为十地菩萨说法。菩萨不谛谓是真极。法华
中佛加声闻。为菩萨说法。诸佛子等从我闻
法佛为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诸声闻尚
尔。况加诸菩萨等。色心神通相好光。天动地形声两益。法眼开朗知众生根。有机即应
善巧分别。犹如虚空不可穷尽。闻说法者皆
得道果。此是观分。亦是观身内。法性理显
名性念处力也。止分转。名出生三昧禅。出生
百八三昧。普现色身。名三昧王。一切三昧悉
入其中。住首楞严修治。于心犹如虚空。能
一法门一切法门。一切法门一法门。非一非
一切。无碍自在。破无明显真我性。十波罗
蜜。诸陀罗尼门。如来藏海理内之事。皆悉明
显。若化众生。假作名字。说种种五阴。破种种
颠倒。说种种法药。破种种病。作无量医王。应
卷三 第 573a 页 T46-0573.png
病与药令得服行。皆令悟入菩萨正位。是名
檀波罗蜜。以施众生。故经言。有法门名无尽
灯。即此意也。下九波罗蜜例尔。彼解十波罗
蜜对十地。初檀满但是约位耳。直于禅中修。
具百波罗蜜观法界。神通遍照。法界一切众
生。众生蒙光。罪垢烦恼皆悉除灭。是名止分。
亦是共念处力(云云)。二分同类。以修缘念处
观。得法界缘起。以无缘慈悲修身。赴机得如
来一身。为无量身。无量身为一身。非一非无
量。自在能现十法界像。处处应现。往只同是
一五阴。用有强弱。界内力弱。只见偏真。界外
力强能见圆满。今时三种念处。具足三德。性
念处显为法身。共念处显名摩诃般若。缘念
处显名解脱。所调伏众生之处名为解脱。复
次亦以性念处为般若。共念处为解脱。缘念
处为法身。法身即法性。见法性即见佛性。即
得中道。得中道即得菩提。得菩提即住大涅
槃。即得诸佛法界。法界即法身。法身遍法
界用故住大涅槃。种种示现三种念处名三
点。不纵不横为大涅槃。得色解脱。受想行识
五种涅槃具二十德。名四念处。坐道场转法
轮。若圆为双树。非偏非圆中间入涅槃。诸行
功德庄严。名常乐我净。是称叹新医。从远方
来晓八种术。远方者。从法身地。起慈悲誓
愿应众生。众生根缘不同。是以现种种身。说
种种法。法华云。长者惊入火宅。为度众生生
老病死忧悲苦恼愚蔽三毒之火。教化令得
三菩提(云云)。登初地时。得二十五三昧。凡十
番破二十五有。破二十五空。破二十五无
卷三 第 573b 页 T46-0573.png
明。得无畏地。不畏三恶四趣有边。不畏声闻
缘觉空边。不畏大众威德。二边中间皆不畏。
以修性念处故(云云)。得自在地。若至地狱不受
炽然碎身等苦。至一切处无一切苦。能以须
弥入芥子。芥子含须弥。毛孔注满四海。海内
一毛孔。以修共念处力(云云)。得二十五三昧。
一切三昧悉入其中。一切事一切理。皆无所
畏。皆自在皆名王三昧。以本修缘念处故。初
地既如此。从二地乃至妙觉。可以意知。不俟
更说。当知四念处。有如此大功德力。何况
后诸法门耶。有眼有意者。自当耽味。何俟
嘱耶。
四念处卷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