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念处-隋-智顗卷一

卷一 第 555c 页
卷一 第 555c 页


No. 1918
四念处卷第一

隋天台山修禅寺智者大师说
门人章安灌顶记

一切诸法皆不可思议。不可思想图度。不可
言语商略。何以故。言语道断故不可议。心行
处灭故不可思。大经云。生生不可说。生不生
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不可说。既
不可说亦不可思。大品云。色不可说。乃至识
不可说。眼不可说。乃至意不可说。色不可
说。乃至法不可说。眼界不可说。乃至法界不
可说。当知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皆不可说。
此指俗谛不可说也。四念处不可说。乃至根
力觉道。皆不可说。须陀洹不可说。乃至阿
罗汉亦不可说。此指真谛不可说。佛十力不
可说。四无畏。十八不共。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等。皆不可说。此指中道第一义谛不可说也。
大论云。实法不颠倒。念想观已除。言语法
皆灭。无量众罪除。清净心常一。如是尊妙
卷一 第 556a 页 T46-0556.png
人。则能见般若。此总指三谛不可思说也。法
华云。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又云。是法非
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当知不可以心思口议。
亦不可以无心口思议。不可以有无。不可以
非有。非无。非方。非数。非法。非谕。寂然无为
群经之极说。众圣之诚言。深深若此。明明
若彼。境智双冥能所俱寂。净名诸菩萨以言
言于无言。文殊以无言言于无言。净名不以
言不以无言。默然无言。文殊叹曰真入不
二法门当知。玄妙玄妙不可思议。复不可思
议但可冥悟。不可以彰辩。问若不可说不可
说。何故言满龙宫。若不可思不可思。何故
雪山深思此义。答佛常乐寂而哀于蒙。欲讷
于言而敏于行。慈悲权巧指画虚空。撝方示
月作种种说。或作生生说。或作生不生说。或
作不生生说。或作不生不生说。若作生生说
时。又非一种。或作有说或作无说。或作亦有
亦无说。或作非有非无说。引诸根性从四方
门入清凉池闻悦善生恶亡理显。得四利益
馀三句亦如是。欲令此义明了。更引诸经。大经。名诸佛法界佛即果人。法界即果法。于无果中而作果说。大品云。诸法实相慧。名摩诃般若。此慧有能度所度。今取能度名般若。于无因中而作因说。大集云。菩萨观一切法平等。众生性同涅槃性。若观平等即因也。同涅槃即果也。此约亦因亦果说也。华严云。游心法界如虚空。则知诸佛之境界。游心即因。佛境界即果如前说。法华云。是法不可示言辞相寂灭。此即非因非果说也。法门甚众广
卷一 第 556b 页 T46-0556.png
说令智退。略则义不周。我今处中说方则四
句。略则因果。闻而修行名之为因。与法相应
名之为果。约果更修故言因因。从因又得果
故言果果。若初若后究竟寂灭。故言非因非
果。初生生四门亦作因果四说。乃至不生不
生亦作四门。门门亦作因果之说。一一说
中悦种种众生。立种种善根。治种种罪垢。从
于种种入第一义。故初中后重说无咎。说即
是教。禀教修观。以修观故名修四念处。此义
广可思之。元佛出世为一大事因缘。开发众
生诸觉宝藏。譬如日出先照高山。先喜先
利先治先益。大经云。若欲盛贮先用完净。若
欲耕垦先种肥良。若欲乘御先驾调壮。若欲
教诏先教孝明。斯皆积习深厚烦恼障薄。先
闻雷震先沐甘雨。先出笼樊先获正观。皆由
往昔数数勤修。今世道成最初四益。其未度
者更设方便而涂熨之。隐其无量神德以贫
所乐法趣波罗奈。便有涅槃音。法僧差别名
则是从顿次渐而调熟之。今从此义粗为四
说说。即是教依教修观。即是四种四念处所
为。生生四念处。乃至不生不生四念处。亦名
三藏通别圆四念处。若三藏四念处。更为三。
大意五停四念。所言三者。其义有八。谓理教
智断行位因果。理三者。声闻谓理在正使外。
缘觉谓理在习气外。菩萨谓理在正习外。三
人出三种外。方乃见理故言理三也。教三者。
声闻禀四谛。缘觉禀十二缘。菩萨禀六度。
声闻修总相智。缘觉修别相智。菩萨修总别
智。声闻断正。缘觉断习。菩萨断正习。声闻
卷一 第 556c 页 T46-0556.png
为自修戒定慧。缘觉为自修独善寂。菩萨为
众生修六度五通。声闻住学无学。缘觉住无
学。菩萨三僧祇登道场。声闻带果行因。缘觉
望果行因。菩萨伏惑行因。声闻断正如烧木
为炭。缘觉断习如烧木为灰。菩萨正习尽如
烧木无灰炭。具此八三故言三也。藏者。谓修
多罗藏。毗尼藏。阿毗昙藏。修多罗藏。谓四
阿含。增一阿含。说人天因果。长阿含破邪见。
杂阿含明诸禅法。中阿含明诸深义。具如彼
(云云)。毗尼藏明持犯轻重。如律藏中说。阿毗
昙藏名无比分别无比。分别(云云)。大经云。此
是契经甚深之义。此是戒律轻重之义。此是
阿毗昙分别法句。皆佛自释三藏名也。今不
具论。然佛临涅槃。阿难心没忧海。阿㝹楼驮
语云。汝持佛法人应问将来事云何啼哭。阿
难即醒悟乃问四事。佛皆具答。今出其二。比
丘当依四念处行道。依波罗提木叉住木叉
有二。一旧二客旧又二。一邪。二正。正谓十
善。邪谓鸡狗牛马等(云云)。定有二。一旧二客。
旧又二。一正二邪。正谓三四十二。邪谓邪禅
鬼定等(云云)。慧有二。一旧二客。旧又二。一正。
二邪。正谓识因识果。邪谓拨无因果。三种
旧邪堕三恶道。佛弃而不用。三种旧正升三
善道。佛会而取之。更说三种客法。客戒者。谓
三归五戒。二百五十等。客定者。谓九想八背
等。客慧者。谓四谛智也。佛之遗嘱以戒为师。
师训七支。弟子奉行莫令污染。仁让贞信和
雅真正。战战兢兢动静和谐。故言以戒为师
也。依木叉住者。木叉名保得解脱。若依木
卷一 第 557a 页 T46-0557.png
叉住者。保脱世间热恼。所谓居家逼迫。牢狱
热恼妻子榔档。系缚热恼。财业产货怨贼热
恼。王难逼迫水火热恼。若依木叉保脱如此
热恼也。又复住者。未来住安乐之处也。若
能住戒者不耐恶声。惟欣善法。未来保住四
天王住处也。若住戒者。则是供养三宝供养
父母。未来保住三十三天也。若住戒者。能发
粗住保得住于炎摩天住处也。若住戒者。能
发细住保住兜率陀天。若持戒者能得欲界
定。保住自在天。若住戒者。能发未来禅。保住
他化自在天。若持戒者。能发四禅四空。保得
住于色无色界诸天住处也。是名依波罗提
木叉住也。依念处行道者。若无念处慧。一
切行法皆非佛法非行道人。皆空剃头如放
牧者。空著染衣如木头幡。虽执钵锡如病人
乞具。虽读诵经书如盲人诵赋。虽复礼拜如
碓上下。虽复坐禅如树木叶。虽复兴造。媒
衒客作种树贸易沈沦生死。蚕茧自缚无
解脱期。舍身命财但得名施非波罗蜜。虽复
持戒不免鸡狗。虽复精进精进无绣媚。虽复
坐禅如彼株杌。虽复知解狂颠智慧。常在
此岸。不到彼岸。不降爱见不破取相。不得入
道品。非贤圣位不成四枯树。非波罗蜜。何
以故。无念慧故。以念慧能破邪显正。大经云
旧医乳药其实是毒。如虫食木偶成字耳。是
虫不知是字非字。更有新医从远方来晓八
种术。谓四枯四荣以新四枯破其旧乳。法华
亦云。大火从四面起。即斯例也。执倒略有三
种。一一切智。六师故六臣白王。我师是一切
卷一 第 557b 页 T46-0557.png
智。王若见者罪垢消灭此执世性也。大论云。
得宿命智。见八万劫事。过是已不复能知。但
见初受胎身中阴之识。而自思惟此识。不应
无因缘。忆想分别有法名。世性非五情所知。
极微细故于世性冥初生觉。觉即中阴识。从
觉生我。从我生五尘。谓色声香味触。从声尘
生空大。从声触生风大。从色触生火大。从
色声触味生水大。从色声触味香生地大。从
空生耳根。从风生身根。从火生眼根。从水
生舌根。从地生鼻根。如是渐渐从细至粗。还
从粗至细。譬如泥丸中具有瓶盆等性。瓶盆
等破还为泥。都无所失世性。是常无所从来。
此僧祛所执也。复有执微尘。微尘常不可破。
至微细故但待罪福因缘。因缘和合故有身。
若天人地狱等以父母故罪福尽则散坏。复
有执自然为世界始。贫富贵贱非愿行所得。
复有人言。天主是世界主。始造吉凶灭时还
天摄取。复有人言。世世受苦乐尽自到边。譬
如山上投缕丸尽自止。受罪福命归于尽。是
诸邪外皆于禅定知见。不从他闻。亦不从韦
陀中闻。执此明利故云是事实馀妄语即此
意也。复计自在天。复计父母等。皆是一切智
之执也。二者神通。六师修得五通。停河在耳
十二年。变释为羊千根在体。毗富罗城变
为卤土等是也。三者韦陀。六师解星文地理
十八大经知吉凶等是也。虽知世性无神通。
是小知世性通是。次知三种备足。是大六师
阿毗昙中明三种念处。谓性共缘对破。此三
外道有人释性念处。谓观无生浅名为生深
卷一 第 557c 页 T46-0557.png
细观无生见细法皆生死苦谛名性念处。有
人专用慧。数缘无生空理。发真断结得慧
解脱罗汉。对破邪因缘。无因缘颠倒执性。一
切智外道也。共念处者。以禅定助道。正助
合修亦名事理共观。发得无漏三明。六通八
解。成俱解脱罗汉。对破根本爱慢。得五通外
道也。缘念处者。缘佛三藏十二部文言。及一
切世间名字。所缘处广非如支佛出无佛世。
不禀声教。但作神通以悦众生。不能说法。缘
念处人了达根性。善知四辩堪集法藏。成
无疑大罗汉。对破世间韦陀。星文地理文字
鄙狭。当知邪正真伪。犹金比铁萤日迹海。故
大经云。于诸想中无常为最。于诸耕中秋耕
为最。于诸迹中象迹为最。无常譬性耕。譬神
通迹。譬文字也。经云。诸优婆塞善解诸法对
治之门。所谓常无常等。故知心行理外未入
正真。破邪之义可解。二明五停心者。谓数息。
不净。慈心界方便因缘观也。停名停住。行
人闻生灭四谛。发心观苦谛欲出生死。为烦
恼风摇动慧灯。照境不了为除此障。修五停
心。息门有数随观等。不净门有九想八背等。
慈心界方便十二因缘。皆如禅门中广说。今
不委论。此五停门复有五意。谓对转不转。兼
亦对亦转亦不转。亦兼对者。数息对觉观。不
净对贪欲。慈心对瞋恚。方便对我。因缘对
痴。对治若成烦恼不起又发禅定。禅定持心
安隐出入。故云五停心也。心既调定乃可习
观。若对治未益。更须用后四种治之。行者
善用四随巧修五治烦恼。不能障观心停住。
卷一 第 558a 页 T46-0558.png
即入初贤位。具如禅门广说。问此中何不用
念佛停心。答作五度门则不用作六度门。即
须用因缘对等分念佛。对逼迫障(云云)。问停
心得住名初贤者。今人数息。或得不净或二
三四五是为贤不。答若以爱见心修禅乃至
非想尚非初贤。况数息不净。乃发浅法而
名为贤耶。经说多修福德名为愚。多修智慧
名为狂。岂可以狂愚为贤旧云邻圣为贤此
语大高。今言善直曰贤。应作四句。一随爱见
破戒乱心。此非直非善如无目无足。不能入
清凉池。二持戒修禅而生邪见。此善而不直
亦不名贤。如有足无目。亦不能入清凉池。三
信心正见而破戒心乱此直而不善。亦非是
贤。如有目无足不能入清凉池。四信解正智。
得佛教意持戒清净。修安般不净等观心得
停住。名直名善。有目有足能入清凉池。是四
初贤善直义成也。问云何名得佛教意。答中
论云。佛去世后像法中人。人根转钝深著诸
法。求十二因缘。五阴。十二入。十八界等。决
定相但著文字。此不知佛意。佛意者。生生
不可说。有因缘故作生生说。令物离生死得
涅槃。若著文字兴毁诤竞。则三界火猛不得
佛意。非贤人也( 云)。三释四念处。四者数也。
念者观慧也。处者境也数有开合。若迷心不
迷色则数为五阴。若迷色不迷心则数为十
二入。若俱迷者则数为十八界。如毗婆沙也
(云云)。今言四者。人于五阴起四倒。于色多起
净倒。于受多起乐倒。于想行多起我倒。于心
多起常倒。举四倒故言四也。若相生次第应
卷一 第 558b 页 T46-0558.png
言识受想行色。若粗细次第者。应言色行想
受识。今从语便故言身受心法。文从起倒多
如前说。然三藏要意。正厌生死欣入涅槃。须
信解正因缘三世。二世。一世十二因缘因缘
支是四谛。无明行爱取有是集谛。五果是苦
谛。知苦断集是道谛。无集苦是灭谛识。此无
明老死破外人邪无因缘。生一切法。种种颠
倒。不随虚想邪僻。深信正因缘也。二真正
发心者。惊觉无常之火烧诸世间。一心求出
刹那不懈。莫念名利。如獐在围跳透求脱。
似犊失母惆慞。呜呼修习禅慧如救头然(云
云)。三巧修定慧。出世之行欲界乱心如风中
灯。是故依静求定。若定无慧如闇中无所
见。巧修二法如二手互相揩摩亦如乘马亦爱亦策。善用四随信法两行。八句得所(云云)
四破法遍者。观因缘生灭。破一切爱见戏论
诸法。遍知一一爱见中。有四谛十二因缘
六波罗蜜。以其药去病除(云云)。五善知通塞
者。知一切爱见之法皆有道灭之理名通。悉
有苦集名为塞。六善修道品者。于诸见动而
修念处。若别若总乃至三解脱门(云云)。七善
修助道。即是五停心共念缘念六番。观禅谓
八念九想十想八背舍八胜处。十一切处等
也。八善知次位者。善识七贤位。不叨滥增
上慢成惭愧。有羞僧。内外明照善识邪正
佛法非佛法。破诸邪外也。九安忍。强软两
贼。外则眷属恶名秽称。若不忍者则为所坏。
内忍种种證得诸禅著则生爱为软贼所坏境
界。逼迫是强贼也。十顺道法爱不生发。外
卷一 第 558c 页 T46-0558.png
凡内凡种种顺道善法。心不爱著也是为要
(云云)。末代求声闻人。知此十法分明。不著
文字戏论。内有智性求于圣道。厌患三界修
五停心。入初贤位。即是善知佛教。发种种诸
禅境。或有增益触。或有增病触。或有二十
种坏禅触。或有十种成禅觉。行者因停心故
得欲界定。或得对治心在静中功德法门起
即便观之。观之略为十一阴界入境。乃至第
十菩萨境自有行人。或次第或不次第。或是
善是邪。今作十双料简。一次第不次第。乃
至第十三障四魔。次第者如上。不次第者不
如上。别有所出(云云)。问大乘生死即涅槃。得
有理即乃至六即之义。三藏亦得作六即不。
答欲作亦得。三乘同有偏真之理。是理即三
藏中习学。名相语言是名字即。五停心别相
总相念处是观行即。四善根是相似即。苦忍
真明至第九无碍道是分真即。至佛三十四
心断烦恼及习是究竟即(云云)。已知三藏要意
须识三人念处不同。先明声闻别四念处。后
说总四念处。别者身受心法也。云何观身一
切色法名之为身。内身外身内外身。己名内
身眷属及他名外身若己若他名内外身。此
三种色。皆从前世不净业生。前世不畏生死
不厌系缚。不欣解脱不尚涅槃。于四圣谛了
无愿乐。种颠倒业。业缚于识将入母胎。则有
五种不净。谓生处。种子。相性。究竟。生处者。
女人之体是不净聚。虫脓秽恶合集成立。筋
缠血涂皮裹其上。如彼土壁假以泥治虚庄
粉墡。经十月日二藏间夹窄隘如狱。释论
卷一 第 559a 页 T46-0559.png
云。此身非莲华。亦不由栴檀。粪秽所长养但
从尿道出(云云)。种子不净者。揽于遗体赤白二
渧于中而住。是识随母气息。是为受身最初
种子不净也。相不净者。头等六分。从首至
足纯是秽物。譬如死狗尽海水洗。洗死尸尽
唯馀一尘。一尘亦臭犹如粪秽。多少俱臭从
头至足。皆不净相也。性不净者。根本从秽业
生。托于秽物长养其性。自是不可改变。身
中有三十六物。内有十二名性不净。外有十
二名相不净。中有十二通于相性(云云)。究竟
不净者。业尽报终捐弃冢间。如朽败木。大小
不净盈流于外。体生诸虫唼食其肉。狐狼鸱
鹫啄裂其外尚不可眼见耳闻。况鼻嗅耽湎。
故毗昙偈云。是身不净相。真实性常其始
终粗细过患若此。而言净者是大颠倒。如狂
如醉如痴小儿捉粪唼啖是何可耻(云云)。受念
处者。领纳名受。有内受外受内外受。缘内
名内受。缘外名外受。缘内外名内外受。又意
根受名内受。五根受名外受。六根受名内外
受。于一根有顺受违受。不违不顺受。于顺
生乐受。于违生苦受。于不违不顺。生不苦不
乐受。于六根即有十八受。根尘能所合三十
六受约三世有百八受。诸受皆苦。乐受是坏
苦。苦受是苦苦。不乐不苦受。是行苦。诸受粗
细无不是苦。如食有毒食消则苦乐受坏则
苦。如搔疥初美后苦。乐受坏苦亦复如是馀
两苦可知(云云)。心念处者。若依粗细。应先法
念处。今依说便明心念处。心者心王异乎木
石心。例上有内心外心内外心。心王不住体
卷一 第 559b 页 T46-0559.png
性流动。若粗若细若内若外。皆悉无常无奢
无促。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一比丘不保七月。
乃至不保一日。佛诃皆懈怠。一比丘言。出息
不保入息。佛言善哉刹那促时。无常。老死
至近是一期无常佛法欲灭。是转变无常山
水溜斲石光。若不及时后悔无益(云云)。法念
处者。法名轨则。有善法恶法无记法。人皆约
法计我。我能行善行恶行无记。若于心王计
我。已属心念处摄。若于心数计我。从九心数。
一切善数恶数。通大地数。并属行阴法念处
摄。此等法中求我。决不可得。龟毛兔角但
有名字实不可得。若善法是我。恶法应无我。
若恶法有我。善法应无我。又恶法是我何容
为恶自害。若无记是我者。无记不能起业但
名因等起。因此无记起善起恶。善恶业尚非
我。因等起何得是我。当知皆无有我但是行
阴故。经云起唯法起。灭唯法灭。但是阴法起
灭。无人无我。众生寿命虽有法起。亦是颠倒。
颠倒者。即是身边二见名为污秽。五阴无记。
亦是污秽。五阴无记缘报法起故皆无我也。
虽心王心数同时俱起。用有强弱若心强属
心念处。若数强属法念处。释论云。觉观虽同
时觉时观不明。了观时觉不明了。故分觉观
之异。今心念。法念逐其强弱亦复如是。如是
善恶等法。求我不可得故名法念处也。说别
相念处竟。总相念处者。缘一境总为四观。此
中应四句料简。谓境观俱别。境观俱总。境别
观总。观别境总。初是别观四念处。后三句是
总四念处也。略说如此。夫一切众生。生死流
卷一 第 559c 页 T46-0559.png
转皆由颠倒。颠倒纵横如猪嗜粪。肉肥内饱
外油祖父之铠(云云)。斯甚惑矣。似鱼吞钩如蛾
赴火。以苦舍苦斯甚惑矣掣电野马水泡石
火以无常为常斯甚惑矣。兔角龟毛。黄门子。
石女儿无人谓有人。无物谓有物斯惑甚矣。
今以念处智慧破之。知身受心法是知苦不
起倒惑。是知集厌苦息集是修道苦集寂然
是知灭。大经云。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
故久流转生死大苦海。若能见四谛即得断
生死。生有既已尽更不受诸有。中论云。能观
身破二十种身见。得须陀洹观身是知苦身
见不起。是无集破二十种身见。是有得道得
须陀洹。是證灭经论孱同。当知念处之慧有
大利益(云云)。共念处观者。大论云。观身为首
因缘生道。若有漏若无漏。受心法念处亦如
是。道从因缘生即是共义。观身为首。共三
四十二即是有漏生也。共八背八胜十一切
处。即是共无漏生也。南岳师云。九想八背。
诸对治助开。三脱门故名共念处也。经云亦
当念空法。修心观不净即此意也(云云)。毗昙有
门观生空。名为空法。修心不净从不坏。内外
色以不净心。观之名初背舍。若内外色增广
一村乃至多村。一禽兽乃至一切飞鸟走兽。
悉皆不净是名大不净。若内无色相以不净
心。观外色入二背舍。乃至八背舍。八胜一
切处。九次第。师子奋迅。超越欲界。初禅皆不
净破净颠倒。以事助道故名共念处。发真之
时理慧成就。事定具足三明六通俱解脱罗
汉。堪可结集法藏。破神通外道。有人弘经
卷一 第 560a 页 T46-0560.png
云非禅不慧。从五停禅生四念处。发闻慧也。
若非慧不禅者。此从四念处。生四如意足也。
私谓此禅又慧共修證。共修念处应便也。缘
念处者。大论云。一切色法名身。一入及十入少分。既是色色属身也。六受为受六识。为
心想行两阴。及无为法名法通。一切境界皆
名缘念处观。有人言。十二因缘境慈。悲皆缘
名缘念处。南岳师云教所诠。一切入界事理。
名义言语音辞因果体用观达无碍。能生四
辩。于一切色心无所碍。成无疑解脱罗汉。
破韦陀外道齐此约爱使为观意。次破见惑。
明三种念处者。大论云。真空人亦破一切法。
邪见人亦破一切法。云何有异。答邪见有三
种。一破因不破果。二因果俱破。三破因果又
破一切法。瞋处生瞋。爱处生爱。痴处生痴。是
为邪见真空人破诸法。瞋爱痴处不生以此
为异(云云)。有人破空有两门云。道非有无毕竟
不可说。今问空有是断常者。此则瞋处生瞋。
同彼外道毕竟不可说者。此则亦爱处生爱。
过同邪见。又是自然计耳。经言。于诸见不
动。而修三十七品。此应作四句。动修。不动
修。亦动亦不动修。非动非不动修。四句对四
门皆动修是析法道品。四句皆不动修。是体
法道品。若论见者四句皆见。云何弃两。云
是断常取一句言是清净。若论修道品四句。
皆得修。云何言一句是修道两句非修道。若
识四句皆是身边。五阴身边。五阴即有集。既
识苦集即可修于道品。若不识四句。身边戒
取邪疑者。不知苦集。即是愚痴与长爪何异。
卷一 第 560b 页 T46-0560.png
大品云。色若粗若细若常无常。乃至非常非
无常。是见皆依色起。若起我见若粗若细若
常若无常。乃至非常非无常。是见皆依色起。
即是身见。受心法亦如是。常见有三假。一假
有四句。三假十二句。四假则有四十八句。能
所合九十六句。受心法一一皆有九十六句。
观性念既尔。共念缘念亦如是。若阿毗昙人
善识见有中。六因四缘。因缘无性无常生灭
四谛可得道。能破六十二见。若成论。见空
善识见空中四缘。三假四谛。能破六十二见。
见有见空俱得道即是。于诸见不动而修三
十七品。成四枯念处。若不识者只是有见空
见。都未入贤。况于圣位设极修善只得人天。
若复为恶三途是宅佛法无分。当知四念处
观邪正分门。若得四念处一切法正。若不得
者一切法邪。今时行人不识此意。悲痛奚言。
若值众师广听多论。无能了者尚不成四枯。
岂得四荣可悲转深(云云)。总四念处者。有人言
共念处即总相念处。今谓不尔。应作四句
分别。前已说。今更叙。一境别观别。二境别而
观总。三境总而观别。四观总境亦总。境观
别者。正是别相性念处。次境别观总。观别
境总此二是总相四念处之方便。四境观俱
总是总相四念处。若作一身念处观。或总二
阴乃至总五阴。是名境观俱总也。受心法念
处亦复如是。总相缘念处。总共相念处亦如
是类之可解。若解前方便者。入总相念处修
总相。正勤如意根力觉道。类前可解。总相
法深细为异耳。若安隐八正道中行。能观四
卷一 第 560c 页 T46-0560.png
谛生暖法。故大论云。八正道中行。得善有漏
五阴。名为暖法。当知有方便者即得三十七
品也。问八正七觉是修道今何得四念处中
说耶。答萨婆多云。八正在前七觉在后。决
定是无漏。若七觉在前八正在后。通有漏无
漏也。此三贤人并名乾慧地。未證善有漏五
阴。相似之理定水未沾名乾。既有观行能伏
诸见。故名为慧。住持生善法名之为地。故
名乾慧地。亦名外凡位(云云)。次明支佛观者。
佛者此间名觉。觉有二种有独觉缘觉。俱有
小大。小者在人中生。是时无佛自能得须陀
洹。七生又满不受八生。自性成道是人不名
为佛。亦非罗汉。论其道力不如舍利弗。而诸
大罗汉呼此为小辟支迦罗。大者于二百劫
行。行三多倍隆智慧又强得三十二相。或三
十一相或三十。二十九乃至一相。于九种罗
汉胜。于总相别相能知能入。久修习空。常乐
独处是名大辟支迦罗。皆历三种因缘十种
十二因缘。分别大小。若闻因缘修性念处。观
十二因缘善根淳熟因于远离。自然独觉成
小迦罗。若修共念处缘念处。事理善根淳熟
独觉自悟。具足三明八解六通成大迦罗。若
闻生灭十二因缘。即发四辩在声闻数中。故
经云。为求辟支佛者。说应十二因缘法。法
华云。若人有福曾供养佛。志求胜法为说缘
觉也。次论十二因缘观者。初从爱支为首。一
推寻二观破。推寻者。是人闻正因缘生灭之
法。信解分明知一切。属爱烦恼皆是十二因
缘。观之入空息。心达本源求自然慧。乐独
卷一 第 561a 页 T46-0561.png
善寂修五停心。得诸禅定。于定中知属爱烦
恼。即是无明逆顺推寻。见十二因缘。推此
贪爱因何而生。即知此贪因受而生。受因何
生即知因触。触因六入六入因名色。名色因
识识因行。行因无明。无明因过去一切烦恼。
又顺推此。爱能生取。取生有。有生未来二十
五有生死。因生有老忧悲苦聚。输回无际
若因停心入深禅定。如是逆寻或见歌罗逻
初受身。乃至见过去身。起业烦恼时。乃至二
生十生。百生千万无量世界。顺推寻取有。若
因禅定之力。或见未来一生。乃至十生。百千
无量生。若见过去未来事。其心悲喜道心精
进。转复增盛二观破属爱十二因缘者。即是
性念处。历别观十二缘也。性念处如前说。观
爱即是污秽五阴。性四念处。若观受触六入
名色。即是果报。无记。五阴性四念处。若观
无明即过去污秽烦恼五阴性四念处。若观
于取。即是污秽烦恼五阴性四念处。若观于
有。即善不善五阴性。四念处。若观未来生
死即果报生死无记性四念处。是名逆顺观
察。破四颠倒颠倒灭是无明灭。一切烦恼行。
乃至老死忧悲苦灭。是名用性念处。历别观
爱烦恼十二缘观也。二明破属见十二缘。又
二一推寻二观破。寻者。若见神及世间常无
常。亦常亦无常。非常非无常。是则现在生身
边四见。因此身边四见。生十四难六十二见。
此身边四见。即四取逆顺。寻此四取因四爱。
四爱因四受。四受因四触。四触因四入。四
入因四名色。四名色因四识。四识因四行。四
卷一 第 561b 页 T46-0561.png
行因四无明。复顺寻四取。四取生四有。四有
生一切二十五有。生死忧悲苦聚。若深识见
惑。过去未来生事。如前说(云云)。二明性念处。
观破四取身边四见。如是次第。乃至无明破
过去。如去不如去。亦如去亦不如去。非如去
非不如去。身边二见污秽五阴也。又顺观四
取。乃至未来生老死。破有边无边。亦有边
亦无边。非有边非无边。身边二见污秽五阴。
能如是用性念处破三世身边二见。四见即
破十四难。六十二见。一切属见。烦恼一时皆
灭则无明灭。乃至老死灭属见。烦恼既灭即
还用前观爱十二因缘性念处。观破欲爱色
无色爱。三界烦恼道。业道。名有馀涅槃。若苦
道灭。即是无馀涅槃。是名性念处智慧。观十
二因缘入涅槃也。经云。十二因缘。其义甚深
难解难知。佛说涅槃时有外道。名富那。问
云。何令我知神及世间常。乃至非常非无常
佛答。汝能毕故不造新。即能知神及世间常
无常。乃至非常非无常。梵志悟解求索出家。
为佛弟子。又中论明声闻经入第一义。并约
观十二因缘。破六十二见入第一义。若深得
此意不止破外道。若佛弟子学问坐禅发种
种见。取诤论起烦恼。作二十五有。生死业。
皆是属见烦恼十二因缘。若觉知者能用性
念处。检校即得解脱。其迷此者流转生死无
有边际。故中论云。真法及说者听众难得故。
如是则生死非有边。非无边。共念处缘念处。
观十二因缘类前可知。问宿世自然能悟。何
须佛说。答闻说疾得。不说未悟。譬如果熟。虽
卷一 第 561c 页 T46-0561.png
自应落急摇即堕。问支佛何不制果。答声闻
钝故制果。支佛利。久习智慧不须制果。譬如
二人。共行身羸。须止息处身强者。直到故
不制果。复次总相。断结智慧粗故。但除正使
名声闻。若别相智慧。细侵习气名支佛。复
次声闻钝。先观苦谛。缘觉利故先观集。问声
闻亦别相。为粗总相故为胜。今那得总相故
为粗。别相为胜。答若前四谛中。明别相是粗。
今历别十二因缘故别为胜也。复次声闻禅
定力浅。天眼但见小千。支佛久植定力深天
眼过三千。见他方世界。问支佛乘何故无方
便道。答支佛根利未值佛。已悟道何须前方
便入道耶。问支佛自悟。得道共戒。更须受戒
不。答若发无作未必更受。若尔小罗汉沙弥
应不受戒耶。答受者和僧耳。今三藏有门。缘
觉观十二缘破属爱见观门不具足说之。若
行者自善思之。馀三门例可见。三明菩萨异
凡圣。异圣则四弘誓愿异。凡行六度行也。二
乘断烦恼證真。菩萨不断惑不入真故异圣
人也。凡夫任烦恼流。菩萨降烦恼。伏生死作
佛事。故与凡夫异也。于檀中修性念处观。不
与二乘断烦恼。證真同。亦不与凡夫随生死
流转同。伏烦恼住下忍中修檀。学一切世智
调熟众生。若人为贪应堕地狱。菩萨于念处
行檀破贪蔽。令脱地狱苦。若众生破戒应堕
地狱。菩萨修尸令脱地狱。若众生多瞋应
堕地狱。菩萨修羼破之。令脱地狱。若众生
多怠应堕地狱。菩萨行毗离耶破之。令脱地
狱。若众生乱相应堕地狱。菩萨修禅破之。自
卷一 第 562a 页 T46-0562.png
行教他。赞叹行者行法等上四下一。皆如是。
菩萨修念处观。乃至行般若波罗蜜。破一切
众生爱。烦恼贪著果报。作二十五有业。受
生死苦果。菩萨修三种念处。破六蔽。属爱二
十五有因。即是拔苦。令修三种念处。即是道
是名与乐。修性念处成四波罗蜜。修共念处
成禅波罗蜜。修缘念处。成般若波罗蜜。前四
度修性力弱不成。更修共念处成破爱也。又
修性念处。故为成大悲拔苦修共念处。为成
大慈与乐。修缘念处。为双成两誓愿也。第二
破属见烦恼。若众生谓此贪心有无。乃至非
有非无。菩萨尔时修念处行檀。破有见中三
假。无见中三假。乃至非有非无中三假。自他
共无因。四十八句。若有众生。谓此破戒心有
无。乃至非有非无。菩萨修性念处行尸。破
有见乃至非有非无见中三假。众生谓此瞋
心有无。乃至非有非无。菩萨修性念处。行忍
破之。若众生谓懈怠心。有无乃至非有非无。
菩萨行进破之。若众生谓乱心有无。乃至非
有非无。菩萨修禅破之。有无三假乃至非有
非无。四十八句破之。若谓痴心有无。乃至非
有非无行般若破之。从有无乃至四十八句
破之。无生淳熟。然后三十四心断结成道。转
三藏法轮入涅槃。此应四门。毗昙。是有门。
成论。是空门。昆勒。是亦有亦无门。那陀迦
栴延。是非有非无门二门不度。大论。标名
指之。俱舍论。破拔和弗多罗部中。明非空非
有正解此义。大论。引毗婆沙菩萨品行因證
果。成论。无文。若论师破数人见有。不得道言
卷一 第 562b 页 T46-0562.png
见空得道。若作此语互是互非。通论两见。见
有只是常见。见无只是断见。断常二见。岂不
相破。故龙树云若不得般若方便入毗昙。堕
有中。若入无堕空中。皆不得道。若不用四悉
檀对缘不同。或用世界入理。故云见有得道
也。大论云。色若粗若细。总而观之。无常无我
即发真得生。空有门入道也。粗是事观细是
理观。但得生不得法者。如经云当起法想。但
有五阴空法用。为人悉檀破有显空。菩萨随
根机有益者。宜闻有门得道。今宜闻空门入
道。是故破有明空。故两菩萨作二论伸三藏
中空有二门。前后虽异得道是同。故云断见
之人说一念断。常见之人说异念断。断结虽
异得道是一。三假入生空。五阴空是平等空。
为二圣行。生空是假名空。法空是实法空是
老死谁老死二俱邪见是。声闻经中。说生法
二空相。是老死生空谁老死是法空。是三藏
中辩四。缘三假入空而有门终是钝。只得生
空于拙度中空门。是利故得法空共念处缘
念处亦如是。示知大意细作可解。但无菩萨
义唯明二十七贤圣位。若作四句此是一周
说法。于三藏教中四门。修生灭四圣谛四念
处竟。问何不先说大乘四念处。答经中具二
义日照高山则先大。若初至鹿苑则先小。今
先说小其意有十。一为用故。如净名。为国王
长者说无常苦空等(云云)。二为破故。无砧宁得
运槌。如净名破十弟子(云云)。三为摄故。如净
名室内说身有苦而不乐于涅槃(云云)。四为会
故。如大品曾宗明诸法皆是摩诃衍(云云)。五为
卷一 第 562c 页 T46-0562.png
开故。如法华决了声闻法。是诸经之王。大
经云为诸声闻开发慧眼(云云)。六为学者。识外
邪内曲。不为邪曲所误(云云)。七为声闻人破
曲。知其失佛方便闻末世僻说。知其坏乱半
满。如有人言毗昙。见有得道。成论见空得道。
道非有空见有空那得道。若从此师之说。佛
小乘教有无二门便是无用。若无用者。中论
那云欲闻声。闻法中入第一义。如后两品说
个师翳佛。四枯之教今为申之(云云)。八末世
禅人内證空解同未括尼犍破戒行恶食粪。
裸形谓是大乘。同戒取。尼犍坏乱佛法。方
便道今双申之。九为学者令识内外孟浪之
说。孟浪之行。精明荣枯法门(云云)。十为令
学者内證之时。悬别邪曲门户。小大硕异取
舍得宜不谬。持瓦砾谓琉璃珠。为此十意
须说四枯观也。私记者杂录声闻念处。苦
谛为首。缘觉集谛为首。菩萨道谛为首。通菩
萨灭谛为首。别菩萨界外道谛为首。圆菩萨
界外灭谛为首。又声闻总相观。缘觉别相
观。菩萨总别双观。通别界内外次第观。圆界
内外圆观。又声闻因成假观为首。缘觉相续
假为首。菩萨相待假为首。问道品六度何者
为正。答大经云。一地至十地。名智慧庄严。六
度波罗蜜。名福德庄严。法华明五品。一念随
喜为正。兼行六度为助道。净名。道品善知识
六度为等侣。凡三经皆以六度为助道。大论
云。三十七品为正道。三解脱助开门乃至不
净。助破贪。胜处助缘中。不自在。十一切处
助缘中。不广普无量心。助福德。并助开门
卷一 第 563a 页 T46-0563.png
法。问道品是有漏是无漏。答大论对位。各有
差降。或有漏无漏(云云)。成论。明念处不退数
人。明暖法退为阐提。顶退为五逆。成论。明
念处伏惑成假名空数人但是闻慧。今明若
通说从初至后皆是道品逐胜分品节级受名
(云云)。大论。云初从师受前用念持名念处。四
种精进名正勤。四种定生名如意足。五善根
生名五根。五烦恼破名五力。分别道用名七
觉。安隐道中行名八正道。此乃胜者受名皆
通念处。位只是有漏耳。故论云。八正道中行
初。得善有漏五阴。名为暖法。若不许四念处
通至八道。亦不得八道通四念处。故婆沙云。
若八正在七觉前。决定是无漏。若八正在七
觉后。亦有漏亦无漏。此通修语耳。若八正是
见道位。判在前七觉在后是證道位(云云)
四念处卷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