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 第 814c 页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六
天台沙门释湛然于佛垄述
次释破思假。初云正三毒者。思惑有四。慢入痴摄故
但云三。非背使故名为正。
历三下。头数。
三界下。品数。
下四上二各三无嗔。故三界但十。言九品者。以下下
智断上上惑。乃至以上上智断下下惑。惑之与智俱
不自分。由智必先下。惑必先粗。故使尔耳。若尔皆无
量品。辨品制果大分言之。如判往生意亦如是。皆能
等者。明惑功能。于未断位皆能与力。润三界生。初果
七返者。从极为言。楞伽云。下七中三五上即生涅槃。
成论云。如药等如灯灭等者。在出曜经。虽复等者。道
共戒力一切不犯。虽有事惑独头相应。可法从缘不
计性实。以于三毒无耶曰正。三界不同简异见惑。见
惑随著作四趣因。初果身中起亦离合。有舍有取。称
思惟者。从重虑得名。
数人下。成论人难数人。初以上贪对难下爱。次若言
下。以名异义同为难。言一并者。彼复更有以瞋并恚。
上界既以轻贪名爱。何不以轻瞋名恚而言无耶。
但
佛下。和通。
但令下。明立名意。
二明体观者。空兼折是故别标。今是衍初门。非正显
彼。唯折辨异故来。
欲惑下。且举一品各有三假。初因
卷六 第 815a 页 X55-0815.png
成中亦欲对心。因缘力故所起想著名所生法。六欲
者。大论释九想中云。能治行者七种染欲。一或有人
染著青黄等色。二但染形容。三著威仪进止。四著言
语辨捷。五著细滑。六著人相所谓男女。七所著人总。
第七总六。今无之。难陀欲习具如前辨。法华等者。举
轻况重。尚遮于想。言欲相者。如俱舍六。受欲交抱执
手笑视淫。地居形交。夜摩抱持。上三如次。执手笑视。
尚离内想。况复视笑。
若取下。正明因成。六动意根成所生法相续。中云致
行事者。为防行事制内相续。假虚总了不实。言道理
者。尚推心假。况计婚礼。是名不及西方外道。
次正推因成中先列句。
若从下。用观。
四句下。二空。无
欲性空。无句相空。
利根下。结。具如破见中说。
设未相应下。亦用六十四番。
若纯下。相续。准因成说。 次初品下。馀品馀使比因
成说取。
九品下。结成无生。无生者只是二空。
次料简中。问如文。答中二论判别。由道异故。
若从下。
判两道。
次破色思。先明智异。言世智者。依六行故。无漏缘谛。
若初习下。判性。欲界身资名为事惑。当界中惑名为
性障。于初禅中。初文即是初禅发相。
次其中下。初禅中惑。
次品下。初禅三假。若不下。破意。
今用下。六十四番。从二禅去并以下地定为上地因
缘。上为缘空起。即是所生之法。第三禅中云舍为难
卷六 第 815b 页 X55-0815.png
者。无圣种观无想定。禅境中明五那含者。此禅九处。
五是圣居。名五那含。无想唯凡。三通凡圣。以有半超。
遍没者。薰禅五差故分五地。大品通薰九地。所言薰
者。即以无漏薰于有漏。从多有漏及多无漏。如是各
减至各二念。名加行成。至各一念。名根本成。言五差
者。谓下中上上胜上极。一品各三。即三六九十二十
五。次第生于五净天处。言挟薰者。以前后无漏薰中
间有漏。故名为挟。言五天者。无烦.无热.善见.善现.色
究竟。
次破无色。中云有对等者。此三三在色欲。入无色作
方便灭。大论云。一可见有对。二不可见有对。三不可
见无对。大论云过一切色灭。初色灭有对。色即灭。次
色不念种种色相灭。第三色。初色是色。次色即是五
根四尘。第三色即是法。入少分无表色也。准念应云。
背舍等中八种色也。空观成时。无表亦破。灭色方便
具如禅门。想身如甑笼细渐渐空虚。问。无色定有定
无色耶。答。小教定无。大乘须有。今且依无。
是时下。正明假观。次无所有处中先破古谬。禅门中
问。无所有处缘少识入定如何。答。不然。但缘无所有。
但以意根对彼法尘。生少识想。非取少识缘之入定。
故今便破所有及有用等。
先识处下。次明非想。言依八圣种者。此中文略。应云
空处如病。识处无所有处如文。非想处如判。今不云
者。且依有漏故云胜定。若必依圣种。即病等四。及无
卷六 第 815c 页 X55-0815.png
常等四。前四对治。后四缘四谛。又有总别观。彼四阴
如次以对受想行识。问。四禅但六行。无色何须八。答。
定细难舍故。
阿毗昙下。释悲想名。引文甚略。立世云。非如四色及
以三空。故名非想。非无想天及无心定。名非非想。人
师尚不许引色无想天。况具引四禅。既是论文。取亦
无失。故今俱存。今望三空展转以释。
大论云一常有漏。此小教判大论。问。何故无无漏耶。
答。非田器故。无漏处中。彼欲不定。非想愚騃。及此故
有。
此定下。非想具惑。言细法者。彼地犹有十种细法。谓
受.想.行.触.思.欲.解.念.定.慧。此十与彼无色受等和合
生。彼欲入灭定。先须破之。
应知下。用观意。既知彼地细想三假。修观破尽名事
无生。真谛理穷名理无生。岂由于地而住有漏。
若用下。判智。是名下。结破思遍。
三明破位中初三藏位。成论之外悉名异部。先释声
闻。且依修道等者。此中大师用旧婆沙。与俱舍论不
无小别。委明家家一种子等。具在俱舍.婆沙中明。俱
舍云。断欲二四品。三二生家家。断至五二向。断六一
来果。此依次断。今文云超。即小超人。本在凡地。未得
色定。欲惑未尽。至十六心超断五品。名为家家。此超
断五且同于四。随其本断品数多少。得家家种子向
果等名。六种那含位在其中者。大论云五那含者。谓
卷六 第 816a 页 X55-0816.png
中生行不行及以上流般复有六种。加于现般。得那
含巳应生色界。根缘不同以分五六。第九无碍等者。
一品各一无碍一解脱。断名无碍。證名解脱。亦云伏
断。
三界下。结成无生。尽无生者。毗昙云。尽智者。我知苦
乃至道。无生智者。我知苦巳乃至知道巳。不复更修。
亦云世智无漏智。亦云二脱。
次释通位。共声闻等者。即七地前。若尔。过此非共。答。
从初立名。不同圆别。若三藏中。菩萨不断故非共。观
行不殊故非不共。
所言下。略释此意。正言虽复不同。终是共位。
乾慧下。正释。初释五停四念。并望三藏立内外名。然
巧拙虽别。治观欲同。未有理水故乾。薄有理解名性。
忍者因也。见谓见谛。稍轻名薄。全尽名离。功毕名办。
三别名名通位中。先破立不同中。先总破其不解通
位。何者下。别责。何以两地不同。后应不出入观。
人师下。挫其不解经意。今言下。略示。
别见下。略释。
然
名下。判断。例如下。引例。此十六心位同道别。判见例
然。总而言之。若知此位以别名名通。别位居故。今通
不同。故立此式示后学者。使古今异说冷然可见。
言借别下。正明借位。先借别位。始终名通。以通教地
前无位。故以前凡位对初二地。地后无位。故借别法
云佛地名九。十地经论不定故有或言。大品云十地
如佛。及楞伽云远行至佛是佛种性。患二乘种性。岂
卷六 第 816b 页 X55-0816.png
非借别名耶。
次若单借别十地。且以地对地故耳。
四别名名通菩萨位者。以人人相望。理应不定。如此
下。将菩萨位以斥旧师。薄即下。正断思位。
旧云下。序
旧不同。伹六地下。次今家难。先难六地。止离欲惑。岂
齐罗汉。次纵云任对三果行四果向。仍名离欲。岂齐
罗汉。次难七地。最后品尽名第七者。此则可然。亦名
离欲。向若属果。初禅一品即属巳办。一品未办。岂齐
罗汉。今若下。今家为申。以将十度对果名便。经中别
义多对千度。立此义者。亦恐后人不晓经中名通之
意。次此皆下。推功。
次问者通可从共别立菩萨恐无诚證。答中经论各
有二处明文。初引论文。三处燋炷者。意指乾慧。别在
菩萨。共非初焰。初焰断故。大论云。十地有二。一菩萨
初地为初焰。二声闻见地为初焰。于中尚以乾慧伏
道为菩萨初焰。退取断位有何不可。经中下。经文自
有独菩萨位是别位。三种菩萨者。共地中同二乘人
三四地断。
又大品下。况释通。佛地边尚有菩萨地。况前九耶。故
皆可别立。言邻极者。别佛地即过于十地。借故名邻。
若无下。證共十地边有独菩萨。言修治者。于十地边
皆云修治地业。次引大论。于十地边立忍等名。大品
亦尔。
如此下。正申今意。既许别立。亦借别名名其别
立。其如经论有斯义何。
次明断品少制果多。答可见。
次问者。惑重教多。其义
卷六 第 816c 页 X55-0816.png
一也。既多制果应多立禅。禅防散故。答意者。亦由散
多非禅相应。次问者。六七地前与二乘共。菩萨于彼
何故立忍名耶。答中三义故。初引十五十六心例忍
因智果。十五心内目辨因果未證果。因果俱国故。菩
萨人于彼二乘因果俱因。馀二可见。
次明别教破思位者。前为显通。今目辨别复显竖义。
故次明之。问。章初无别圆。何故此中释。答。前成入空
是故不列。及论文旨故并明之。十行出假不复关前
者。当别教位尚不关空。况后通藏。前不列者在于斯。
次圆位中八九十信断习尽者。习言不指尘沙无明。
附界内故。故且云尽。例亦应云不复关前。以永别故
却不论。引华严者。恐人不了粗惑先除初證初住。却
望十信。故云界内习尽。
次华严下。證初住位。近代皆云地前伏惑。云何消通
住过牟尼。此是第二节示文圆旨。云何下。释华严意。
初文略释。
名尔下。徵。
然以下。答。佛道属于别圆地住。
尚过二佛。先复菩萨。约当分说。
复次下。辨同异。断见思得名等别。此亦辨前破思假。
佛位智用各别。亦是遥判教诸智断。初文四教思智。
若言下。判向同异。初文是当通教。三乘比望。
若言下。
以别圆菩萨比藏通二乘。同断见思智用不等。亦可
更云智断俱异。即是通教不断别惑。此中未论别惑。
故不论也。又通三乘自相望者。亦可云智同断异。正
习断异故也。
卷六 第 817a 页 X55-0817.png
问下。料简超果。初一问答可见。
虽不下。明果虽超。品
位不失。如通人行岂无里数。次问者。利方名超。身子
初闻三谛。何以但得初果。答者。大论云。闻佛与舅论
义时。有云闻頞鞞说三谛时。或云七日十五日后得
无学。此岂非超。阿难为侍者者。大论。佛求侍者心在
阿难。如日东出而照西壁。至结集时为迦叶诃。始得
无学。以罗汉人不合为侍。故自不取。
通教菩萨下。一
往且明不超。故云亦应有超。菩萨荷负故不论超。虽
超不超。思惑须断。
超果下。分别。言本断者。本在外道。世智所断。随本多
少故今不同。本得非想定即是巳断。下八地思不名
罗汉向而名那含者。彼有漏智力劣故也。若本得禅
等。比决说之。或三两品等。如前巳说。正习尽者。三藏
佛耳。
圆人云最者。问。前云荷负。何以云最。答。望前名最。故
引缨络證超不超。彼经佛答敬首云。唯顿无渐。玄文
判为初住者。亦是顿位。言无垢者。六即判之。净名者。
亦初住位。
实相理下。第四句。
三四门料简者。初明门意。为通理故须十六门。又十
六门同破见思。故于此后即更料简。亦是为明断见
思所依。意在圆教。如破遍中简馀。唯取圆无生门。馀
三教门相从来耳。
初释三藏有门中。言俱邻五人者。陈如.頞鞞.跋提.十
力迦叶.拘利太子。五人元侍。故先度之。并是有门中
卷六 第 817b 页 X55-0817.png
人。頞鞞说三谛者。因见鞍鞞威仪痒序。问师是谁。师
说何法。答悉达太子是吾师也。頞鞞为说诸法从缘
生。苦是法。说因缘。集是法缘及尽灭。我师如是说。唯
不说道。灭必有道。
大论下。明用门者须善方便。所谓无著。诸门悉然。
大
集下。引得益人。
次空门中是老死谁老死者。论引杂含责十二因缘
中无明老死主宰叵得。故名为谁。即是人空。无是老
死。即是法空。虽有法名。若望大乘但人空耳。
须菩提等者。虽得罗汉。何妨偏长。佛从忉利下。独不
入众。石室端坐。唯观众空。得见法身。法身者五分也。
大论下。亦明用门。方便同前。荡第三门。比说
第四门中。言车匿者。佛在世时𢤱悷难调。佛遣今依
梵法治之。即嘿摈也。若观境者。亦应云假无。同前非
实法。有无俱足。故此双非即是境也。观者名观。沟淃
者。古来翻译。方言未通。便以预流译为沟淃。求那跋
摩难斥争竞。自依有门入道得果。意云得道不由争
门。
何故下。辨争有无。论分大小。今通用之。顺理必无。失
理故争。释迦初值等者。俱舍云。于无数劫各佛供养
七万。又如次供养五六七千佛。逆次逢胜观.燃灯.宝
髻佛。初释迦牟尼与论名异。彼此音殊。六度如第三
卷引。论因则指释迦等者。彼婆沙中释菩萨义。明因
指释迦三祗百劫。明果则指弥勒当成。何以故。释迦
卷六 第 817c 页 X55-0817.png
果巳成故。须指因行。弥勒因巳满。是故指当果。观因
知果。见果知因。故诸圣教多明释迦因及辨弥勒之
果。龙树难去等者。大论正明摩诃衍乘。故引婆沙等
诸小乘中明菩萨义而广破之。其教最权。何足可破。
次通教四门。初有门云而有幻化。有门正体。如是下。
结成。
若言下。空门正体。如此下。结成。
若明下。空有门
体。如是下。结成。
既言下。双非门体。
如此下。结成门体。
体而论破者。此通伏难。难云通观幻化。幻本不生名
之为体。体则非破何故云破。答云体而论破。破名虽
同折体永别。引论云火焰等者。證四门法并不可取。
乃至释第一义云。一切实等四句不同。四门入池等。
并此门意。
若不下。明门体离争。
问答下。与藏辨别。挡。朋挡也。互拨互挡非门正
意。亦名如实等者。大论作巧拙二医譬此两度。如针
药及因咒术。亦如草筏方再渡岸。声闻苦行头陀菩
萨观法实相。三兽度河。大经文也。三人如兽。真理如
水。象虽得底仍分二别等。见空不空以分利钝。
次别四门者。大经下。辨同异。闻大涅槃等。释签中事
相。次第等者。且如戒定及生灭慧。全如三藏。无生等
三。异三藏耳。且从初说。故云不殊。此是大经百句解
脱中文。彼文全是别圆门意。如来藏十喻者。题云方
等如来藏。文虽有十。义但成九。以初二文同一义故。
一如华合实。二如岁岩树中蜜。三如皮𥢶中米。四如
不净中金。五如贫家宝藏。六如果内实也。七如弊物
卷六 第 818a 页 X55-0818.png
里像。八如女怀贵子。九如模内像若尼乾经十事整
足。如石中金。木中火。地中水。乳中酪。麻中油。子中禾。
藏中金。模中像。孕中胎。云中日。涅槃非有等者。非能
名所名。故云非有。因俗施设。名涅槃有。既非色等。云
何而言见妙有色。闻涅槃名如水酒酪瓶等者。亦百
句中文。经云。解脱者名曰不空。如水等。瓶无水等。时
犹故得名为水等。瓶如是等。瓶不可说空及与不空。
非有非无门中云绝四句等者。意指中为所證之理。
理尚无四。安有百非。乃至有门亦复如是。
如此下。判
得失。入地名见实。即是得意。地前名失意。准前三藏
门。复一一皆明得失。为离烦文。故此总明。
次圆四门。初辨同异。云何下。徵起。
观见思下。正释。乃
至引经證等。只是三谛互融。门无所壅。随机教别设
四不同。虽四不同。入者无争。故四门后从。
云何下。出互融相寄门。辨别一理无亏。
所以者何下。
释互融意。一门即三故。初举因缘。因缘即空。空即是
假。假即法界。一门既然。诸门互入。
如上下。结成无生。
若尔下。开权。先徵起。引證等可见。若尔。只应引法华。
何须引大品。答。二实不殊。引之何爽。况论关竟。还开
彼权以入彼实。故知彼实即是今实。诸味皆尔。岂独
大品。
上无生下。结用。门意依前。初用圆无生门。竖非
竖故。具如竖破。开章之初。恐人迷旨。故于此中复示
文意。即是第三示文旨也。若消文势。不可一一见一
一思频谈其旨。
卷六 第 818b 页 X55-0818.png
次明入假破遍。初明文意者。二乘不能。无大悲故。故
知出假大悲为本。
空中种树者。大品经中譬出假相
应于生死。善巧方便如空中树。知病识药。论引网明
菩萨经。释云是菩萨所说有能解者。得大功德。如空
种树得华得果。诸法亦尔。不著一切而得菩提。出假
菩萨亦复如是。
大悲下。入假正意。
次入假缘中云圆体哀伤者。他苦同巳。非谓无缘。忆
本誓者。思宿誓愿策发令起。故引二乘以励先志。利
智应知。住空有弃他过。不习法过。善巧者。命智牢强
不令假污。精进者。无使一念生畏惮想。
次引净名三慰喻者。大师判彼问疾品文为三慰喻。
亦名三观。亦名三教。说身无常等。入空慰喻。以巳之
疾下。入假慰喻。今我此病等。入中慰喻。彼分入假。经
文以为五意。今此全用彼经五意。出假即是空中中
间。云中间。即是出假慰喻。经云以巳之疾悯于彼疾。
即同体也。略如向释。若论文旨方云无缘。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依此中观而利于彼。下四准知。问。自既有
疾。何能彼。答。有二意。一四住虽断。犹有无明。我无明
尚尔。况众生见思。二者以我昔苦悯彼今苦。云当识
宿世无数劫苦。第二者如布衣登极。知人苦乐。故引
经云。当念饶益一切众生。入空则弃他。入假则悯彼。
次引忆所脩福等者。诸语意正明具于二严。命是慧
命故也。不见中理皆名为别。以中理心巳四五故。
次
引勿生忧恼等者。观起勇健心。若无勇志或堕二地。
卷六 第 818c 页 X55-0818.png
从空下。料简。有法譬合。法与譬文。入空出假。及以利
钝。前后更互者。随诸便耳。
又法说中。乃以利根对于
住空而料简。五车事者。利智住空无四事故。故但对
空而为料简。故阙四事未必钝根。具四事者未必利
根。
譬中身力如利智。胆勇如精进。馀三皆须有精进故。
故且以进而喻于三。亦可胆勇总譬四事以对身力。
即五事譬具足。何能等者。只是钝根声闻无五事者。
今住空下。合五缘。还以向譬来此帖合。住空出假各
两种者。智对四事。次具缘者下。释五事。具者若对前
五。少不次第。五譬[/止]足有。亲如天性。即同体也。有约
谓要约。即本誓也。有策谓奇谋。即善巧也。有力谓勇
健。即利智也。有胆谓勇。即精进也。
次入假观中列三法者。阙一不可。故大经云。佛及菩
萨为大医王。何以故。知病识药。应病授药故。沉下曰
坠。更互为回。结业为集。坠堕为苦。苦集更互如旋火
轮。产养育收也。畜应作蓄。积也。伟大。肥也。忽荣等者。
如诸经中舍国城等。樵渔等者。樵如郑弘如渔父。安
贫自处故也。扣牛等者。非理造求曰干。辅佐王者曰
相。如宁戚邀齐桓公。夜于城傍扣角而歌。歌最后云。
伍官何时用汝为国相。负𣂰等者。指事求利曰邀。伊
尹邀相。常负一𣂰而自语曰。若以我为相。如𣂰调味。
使天下无偏。专文专武者。耆好不同。俗古贤良偏好
非一。尼乾经中此外道广为严炽王说诸王性偏。
卷六 第 819a 页 X55-0819.png
次知重数中。文中不同。但依笇法。合之无失。应知文
中有直尔数。有带根本。合文。文皆有信等。正是出假。
六十四番病相中云彼此者。以有望无。乃至无言。言
深浅者。亦以有望无。乃至无言。性重亦然。一一重中
皆有能治所治不同。展转未破。故诸重起。此缘一谛
此应从言四十里。既缘四谛。断惑断思唯缘一谛故
也。二乘直入等者。明入假方便。须先分别。为后方便。
诸教皆尔。所期不同。以分教别别修。各有法者。以止
观研之。况恒沙三昧而无别修。若从实说。略知而巳。
但专理观。至六根净。增修不难。五部等者。如善五部
岂塞胸臆。五分十诵。昙无德.萨婆多.弥沙塞。
次识法药者。楞伽所列具如今文。初明世间法药者。
大经.金光明并云世法。即出世法。两经语同。意有显
密。大经开权竟故得显说。金光明但云世间。皆因此
经此乃密示。大经虽云是佛所说。仍未云所说即是
妙理。显密虽尔。顺次第意只是引文證世法药。若除
识意。无不为令众生出世。以五戒为世法药者。佛现
方有。世即出世。故引五行常等。即是五戒。问。知病中
但云见思。识药中何故乃至上上法药。药病以不相
治耶。答。似如所问。意亦少别。此知病等三。并是菩萨
出假分别。况入空时。知见巳后。出假时三药治之。得
差各别。言五常似五戒者。如提谓经问。佛何故不四
不六。佛言但说五者。治病义足。天地之根等。人持之
五藏安。令成当来五体等。顺世五常五德之法。煞乖
卷六 第 819b 页 X55-0819.png
仁。盗乖义。淫乖礼。酒乖智。妄乖信。反此即具五常五
德。又五行似五戒者。白虎通具对五行五藏五根五
方。四时等持之则俱安。故以不煞等防五根等不安
故也。五经似五戒者。略如前释。但此中开礼为二。不
语春秋。又与提谓对义少别。易测阴阳等者。如孔子
有三备卜经。上知天文。中知人事。下知地理。使诈者
不行。欲知此法等者。如向所对未为善修。若通明三
昧之力。委知身中具放天地四时五行。所知身与阴
阳天地星宿等合。
次判浅深。云漏器等者。禅法如水。心性如器。心行如
漏。禅如彩衣。心行如雨。雨退失如色脱。
次识出世法药中。初通列中意兼两教。具如玄文。增数
中法列前二教是。此中人天亦可以三藏摄之。如增
一中具有人天增数。欲各遍摄。虽至无量。要不逾二
法。如即行者若能具足十重二法。方可论道。谓真俗.
教行.信法.乘戒.福慧.权实.智断.定慧.悲智.正助。若欲
各论。双双无不收一切法。此中名相与出世同。义须
入于圆别之相。如四念处.六念等文。文相自显。馀并
兼含。如八正.九想.十智等文。不可率尔违于深致。如
九想中即以四见为污秽阴等。如是五阴得观而变
名为不净乃至白骨。即是见真。进至烧想实相无实。
初后既然中间比说。十智并依此意消释。但慎法比
四谛等名。使不违所列。
譬如下。譬知法药之相。初总譬增数。以病不同。故药
卷六 第 819c 页 X55-0819.png
增减。又世与出世。悉治见思。病差不同。言近意远。
入
假下。合如文。
又下别譬。初譬依于佛经以明法药。皮等次第以对
四悉。根等次第对信戒定慧。山海水陆以对四门。门
门各有四悉信等。四方土地以譬四教。皆有如上四
方等也。四方各有山海水陆采掘乾湿。通譬各有权
实真俗定不定等。定如顿渐。不定秘密。不定菩萨于
彼定不定等。用与不用。苗如采用。根如掘用。权为苗
用。实为根。根苗各有乾湿不同。真如乾。俗如湿。
又知下。明用药所治不同。善知授法。适时不差。虽未
真得。至相似位亦能似用。如第一卷或得不得是也。
入假菩萨下。合中但合四悉。四悉在初。通入诸教。举
初摄后并在悉中。故下信等略而不合。
欲治下。明法药体遍。大医者。别位在行。
又大地下。譬
开权药。皆依实地。随病不同。地无分别。法药下。合。文
似一即多。正当多即一。若未开权。不说多一。观合大
地。止合大河。又如下。以谛合者。是所用门故。如前三
药皆是于谛。故云种种。
汤饮等者。譬治异。各一止观。故定慧是道。道即摄四。
定净慧饮生灭二。定吐慧下无生二。定灸慧针无量
二。定丸慧散无作二。以教释喻。使与法会。入假下。合。
先合四谛。苦集不同。集谛也。苦家集故。若果不同。即
苦谛也。道灭如文。
种种下。合。止观具四。四谛设治不
同。故云种种。
卷六 第 820a 页 X55-0820.png
复次下。出假菩萨。造论通经先举譬。所以下。释。初云
神农者。皇帝时医。华他者。列传云。谯人心。解分剂。不
假秤量。扁鹊者。越医也。神农如佛华他。答如出假菩
萨依经造论名为作方。
次释中乡土等者。譬中边机别。人有等者。利钝根也。
论公皆尔。儜。病也。食为病因。如根利钝。所治各别。
佛初出下。合神农。后代下。合华他。释论下。引造论意。
菩萨下。请加。
三授药中。先总举药病。众生下。别明法药。初世法中。
如孔丘等者。制礼作乐。五德行世。礼乐前驱。真道后
启。元古等者。佛教明劫不须此名。且顺此土化初以
说。我遣等者。清净法行经云。月光菩萨彼称颜回。光
净菩萨彼称仲尼。迦叶菩萨彼称老子。天竺指此也。
准诸目录。此经疑伪。文义既是。惑忌失译。像法决疑
等意亦如是。如涅槃后分。本在伪目。至唐刊定。始入
正经。大师初依。不应错用。
次出世。与上上合说。仍离为四教。是则藏通即出世。
别圆即上上。故消前。又须依四教四门四悉。下中等
名即四因缘智。初明佛。虽是下。菩萨造论。馀三准知。
以乐闻等。对悉下去。但作二段。先四悉。次作论。纵无
偏申。或兼或具。比望可知。
十六门等者。门门各有四
谛故也。门门各有菩萨申经。即是出假之心意也。
随
类音等者。出假赴机名一音耳。一云亦然。表无私耳。
云现身也。雨说法也。见闻莫不蒙润故也。若全依次
卷六 第 820b 页 X55-0820.png
第。岂能授圆。
次明入假位者。初位意。若专下根。则凡夫望崖。如入
空时。见思重数。行位长远。大小诸行经劫累生。故云
迢逆。故知诸教下根难致。上根之位一生可到。尚会
中理。况出假耶。是故须述诸教位别。
三藏中先二乘。次菩萨。初譬二乘人。一去一住。住者
譬退。行人下。合。次明菩萨不待经时。故云一转。
但佛下。正释二乘及钝根菩萨。并至法华方运大悲。
名为出假。若七地下。引经以斥下根住空。故至七地。
巳齐罗汉巳堕二乘地。故以大鸟为喻。论文自合。鸟
菩萨身也。身大者多修六度。无翅者无出假方便。须
弥者。三界也。虚空者。无量佛法也。未应飞者。功德未
满。从菩萨三脱。游无量佛法。而欲退没。则不能作佛。
若死。罗汉也。死等。支佛也。痛恼者。失菩萨本功德。大
师随义。今为两释。犹未死故。故名为等。故方便及断
见位。即两处死等。
如人下。显法功德大。先序所治病。重言五欲者。但通
举不男。如二乘根败。阉者。掩也。闭。皇家门。
华严下。举胜况胜。唯至法华。得记生喜。遍寻法华前
教。不见二乘作佛。及以如来久成。问。若方等不记。何
故楞伽。大慧问佛。如来何故授声闻记。佛答三意。一
为入馀界者。二恐菩萨更求声闻。三变化佛非法性
佛。虽有此问。经无记文。寻三记意。岂同法华。
又阐提下。更以涅槃对辨故大。障去馀傥。不难别教。
卷六 第 820c 页 X55-0820.png
可见圆教。六根下。出假名同。功逾十向。中上可知。初
心是五品之初。故引大品。五品亦得观行坐道场也。
更约六即。良为此也。
初问者。以空例假。谓情下。答亦有三根。以例出假。谓
情上似中真下。情即外凡。似即内凡。真见道位。情入
下。重释上根。言触人者。亦指外凡。皆观之。故云触人。
恐滥尔。前故云非谓散情。
若尔下。更难。凡云入者。须在益。次此有下。答。念处即
益。何必真。次若益下。更难。退乃非益。不并下。答。虽非
不退。亦并不退。设下。纵释。设退能修。异诸散情。
次问者。通别出假。必先入空。空心出假。假必即空。此
二即空。与圆何别。答中列出三人不同。通虽即空。永
不知中。别虽即空。后方修中。故此两教与圆永别。从
圆人下。辨圆异别。言能作者。非别教别。次释胜别。文
列五句。但成四句。初五同故。但恐文误。应有六句。四
句如前。除初句巳。更加假中与空相对。即六句也。
若尔下。难向六句。还不殊圆。何名为别。然下。答。若更
同别。何名为圆。欲现劣别。弥易于胜。
二明利益者。实益必在别圆地住。此是第四节示文
旨也。所明真益岂非文意。次第假相其文须明。先总
序真。应先明由。后云法眼。必非地前。指真分别为法
眼耳。
次应以下。以应格藏。验非法身。三藏下。约教正释。佛
尚非真况复菩萨。约教当分。彼教无故。今欲比决。故
卷六 第 821a 页 X55-0821.png
且置开。应有下。且斥藏通。应有始终。对化言之。别教
教道地前未说。况复藏通。别教下。正明真应。即登地
去。见众生病。知病根本。如人见水知水渊源。识药内
实知药体性。印谓符印。以铜为之。使天下同。今用诸
教与机相搆。是则无明为病源。中道为药府。种智印
无误。真法眼不差。和光下。现身处处结缘。为利物始。
机熟之时。八相作佛。见闻皆益。故名为终。次明圆教。
若得下。对邪料简。所以下。释。权位长故。难滥不简。以
有漏等者。亦如毡多欲见如来在世之形。令魔为。现
巳偈叹。不觉作礼。大经四依品云。魔变作佛。相好庄
严来向汝者。常捡授定其虚实。老子等者。彼经乃是
道士王浮伪制。今且纵之。还托佛形何关道士。举胡
五印路阻途乖。变释等者。具如释签。引大经文。尚非
三藏五通者。亦依根本。无无漏故。无念处等。故云世
智尚劣。三藏安比别圆。化语下。责夺。雷者。如阴阳发
雷同生物。
三结破法遍者。竖论应在三观后明。亦是取意。此中
预说。于中先寄三谛以意斥文。次举要下。结示。初三
谛中。初约真谛。先出文相。复先明凡情未破。见位此
位尚未入真。况不次第。入实。初独举见。意巳兼思。故
此次文见思并举。
次略引三譬决者。所触不同而生各见。如计佛性五
阴不同。离此都无。各计成过。是故总文不即不离。不
即故凡非不离故是呓言等者。呓梦说刀。刀名虽同。
卷六 第 821b 页 X55-0821.png
及责形色。都非刀体。故王笑之。全非我刀。故知但是
所计不等。贝粖非乳准此可知。故破见思适但是入
空。
就文字等者。说意也。文但入空。故云如此。意本圆极。
故曰不然。见思下。正出文意。教权理近。别语见思。理
实见思全是法性。岂见思外别立无明。故但依理达
为法性。通约名等。五即论遍。别约分證。究竟方遍。
次出假。亦先示文相。次显文旨。故云亦尔。文相须在
法眼论遍。
六根巳下。次论文旨。文旨虽即。不次第破。粗惑理教
数任运先除。故相似位一音遍满。佛现身中。此即不
思议假之气分也。
障通下。约中示遍。中理本遍。故宜文想。直指无明为
障妙假之神通也。然虽无文相。既别对无明。及在二
观后。复似文相次第之意。
故举要下。更总明之。故观见思即见法性。岂有三观
前后次第。
前观下。示遍意。结遍之文。末应在此。恐迷二观。观法
重沓。故于此示见思法性。此即第五节示文旨也。
次正释。即四门不同。先临空假。次举入中。揽前对今
以显圆妙。生不生等者。牒前入空。即不生生等。是述
文旨。自即等者。更引自他对显空假。空假只是自他
故也。
次牒前假及今入中。比空可见。三既相即。纯成妙三。
卷六 第 821c 页 X55-0821.png
此第六节示文旨也。意虽若是。还须附文。故今释复
更开为四门。初明观意。于次第中重申文旨。次第虽
即在二观后。文旨即是粗惑先除。故约数搜求。令尽
文旨。今了三教未涉圆融。三藏可见。次通教中。初明
理同。故无别见。虽无等者。辨有名无实。亦得下。简后
非初。次别教中。初约谛离合。知而未观。且辨异前。无
知为本。照此下。明真可为中。纵容有理。如眼等者。更
以譬标真因分齐。云何下。释。虽期心本。眼暗故穿傍。
傍实无眼。如中出边。先治眼暗。如或先除。况谓正为
傍。三谛俱假。例如下。举例。方便如二谛。见谛如见中。
次圆教中。有法有譬。初云破两惑者。故知圆位即生
可获。故南岳恨领众太早。
次譬中。先以兵譬能所。次以治铁譬能。器械譬止。身
力譬谛。智谋譬观。今应皆譬圆止观等。一日譬一生。
两铁者。约教说之。故云烧治。
次修中观缘中。初正释五缘。缘名同假。其意大异。假
中五事为出假缘。今为具五故修中观。
次释中言无缘慈悲者。三慈具足乃名无缘。此慈下。
结成三谛。文在大经梵行品。初云慈有三种。一缘众
生。如父母想。二者法缘。见法缘生。三者无缘。不住二
相。大论明悲。三种亦尔。
上两下。比斥。共藏通故。慈若有等者。梵行品云。慈若
有无非有非无。此慈非是二乘境界。准义皆非诸偏
境界。二乘全阙故且对之。历一切法皆云即慈。慈即
卷六 第 822a 页 X55-0822.png
如来等。
手出师等者。此明慈有折伏之用。提婆达多教阿阇
世放护财象欲害如来。如来舒手现五师子。实无师
子。慈力故尔。举石空中等。亦复如是。如磁石等者。此
明慈有摄受之用。犹如磁石。任运能吸铁。火烧薪。葵
藿随日。亦复如是。如水生火等者。明慈有断恶之用。
水中生火。水不能灭。故因二观所生无明。二观所不
能灭。次以枝叶譬前二观所断苦集。次以灯炬譬前
二观所修道灭。次举二譬以譬无作。
三求佛智中。初明佛智。智必有眼。故兼明之。智即能
显。能显既广。所显必深。深竖远横。眼智觉了。莫不同
遍。从因至果。究竟具足。若修下。以譬兼合观功能也。
目足者。譬圆解行。到池等者。解行所至。饮服等者。亲
食理味四德之水。水性不别。有冷等殊。佛性无别。有
常等四。见池等者。池。涅槃也。尽果德边。佛性底。名见
池相。见法横周名见方圆。见理竖极名见深浅。体权
识实故云方圆。四即不同。故云深浅。见即佛眼。饮即
佛知。知见体一。池水不二。法性无染。名为清净。
四学大方便者。初通序依体起用。无谋等者。大智也。
不假先念故曰无谋。住首楞严大定也。
不可思下。总叹智定善巧功用。即体内方便也。示空
中风者。风界无色。亦令可见。火不能烧。由中方便。为
此用故。学于中观。
如弥勒下。寄于二圣以显善巧。净名居士虽俗中长
卷六 第 822b 页 X55-0822.png
者。而一生补处。受折嘿然。为成诸天圆常之机。自非
善巧。安有斯能。是二大士槌砧更扣等者。弥勒用权
而隐实。居士谈实而弊权。弥勒以说不退行之槌。扣
净名之砧。净名以呵一生补处之槌。扣弥勒之砧。互
为砧磓。为成器皿。故得法忍由闻菩提。令难悟者。难
悟之人悟偏尚难。由闻菩提得无生忍。若非二圣磓
砧之能。安令天子妙位斯在。
又如来等者。寄佛化小以明善巧。且寄渐初以立化
事。一往称为不即说大。四时七教盈缩不同。无不成
令归乎一极。乃可名为大巧方便。是故下。更述化意。
种种方便意在真实。更以等者。述用权意。佛智等者。
叹佛同体。权谋叵测。故以下。重牒前文。用方便结。令
钝菩萨法华入圆。是则弥显善巧之功。寰中者。谓法
界为城。法王所都。法王不偏。理性无外。受化会理名
契寰中。若此环字。庄子注云。如圆环内空体无际。
上二下。寄文殊外化以明权巧。毗舍离城有尼乾子。
六万眷属。身子往化。皆舍之去。文殊化为异道师徒。
入彼众中。初同后异。彼弟子皆付文殊。用为说法。悉
皆信受。五大精进者。佛悉起行。方名为大。若有勇健
解髻与珠。故此勇健名之为大。
不动下。引金光明。果精进况不为二边所动。永不退
入恶道。不失实相正理。方名菩提。萨埵。即萨埵王子。
往为大法不惜身命。巳名精进。今至果地起礼骨塔。
复名精进。
卷六 第 822c 页 X55-0822.png
上两观下。重约赐珠。比决开权。明精进功妙。故佛轮
正见小众。莫不赏赐。前虽随功。终归解髻。一代利物
归乎法华。
三正修中观者。先且泛举。虽知难观。若直令观中破
细无明。凡尚不识欲界无明。故云悬绝。尚非四眼二
智所及。岂肉眼能见情知虑耶。是故斥云非眼虑等。
例如下。例易况难。引难从易。故举二观以况观中。难
则俱难。易则俱易。初举真况观真之时。亦无色像。推
阴假渐似渐真。
次以假况。恒沙三昧何由可观。但观于空渐明渐利。
今观下。次举例。前但研二智。渐见中现二智之体。既
是无明。观此无明即是法性。自然双流自然双照。如
竖说尚似非遥。况观色心无非法界。故二智体并是
无明。言智障者。有三番释。初番。二智是中智家障。故
名智障。次又此下。中智被障。故名智障。三又能下。能
所相对。得智障名。至此卷末。具引达磨郁多罗释。
云何下。欲观中道先审观意。云何得知二智非智。以
观审之。知非智相。既非智相理须观之。次观此下。正
明用观只是三假。一一假中皆以四句自他研责。初
观无明即成因假。言与心相应者。法性为因。二智为
缘。与心相应名所生法。法即无明。故立无明为所观
境。此下用观。四句推捡。二智叵得。问。若尔。应唯推无
明。云何复与法性对责。答。中智望之。贬为无明。今未
识无明。但推二智。法性无明自他共离。作此推时无
卷六 第 823a 页 X55-0823.png
明自破。
作此等者。明能推观。亦应结成二空等相。但是文略。
遥望见者。如夜见杌。杌譬法性。人譬无明。故初观时
二俱未审。起四句下。合。既云起执。似初观中。为成次
第居二观后。执故失中。故名无常。前见思等者。述所
破也。不同前二。但破见思及以尘沙。今推观智。即破
无明。言金刚者。非二观智之所能破。能破须譬龟甲
羊角。观破下。结名。二观如文。此理下。不观观。
复次下。明三止。初总明用。止与观不别。略列而巳。体
是即寂。与前为异。如持下。引譬。观无虫水。见尘似虫。
而不审实。十住见性亦复如是。今全未见。义同不了。
亦可用借前人杌喻。意亦如是。
复次下。六十四番。如是下。重示四句方法之相。句即
是门。由一一句皆能通理。为不了者施设多门。即以
四句为能通处。非所通理。因能通处见所通处。故云
因门。随句见理诸句自融。诸句研试会有相应。烧名
起执。具如前释。
次观法性即相续假。虽观无明。无明未破。有一分定。
谓为法性。是故须推为从何生。此中先牒前法为所
观境。先法次喻。喻尘杌者。双指前譬。前观无明知非
法性。故喻尘杌。今观法性知非法性。所如尘杌。应须
观破。不了之想。具如破见相续中明。准前亦应成三
止观等。文略不说。
如是下。六十四番。修观法尔。故无馀途。三观真缘。即
卷六 第 823b 页 X55-0823.png
相待假。初明行。相待为境。即观法性无明观智。初总
立。应知此智未见中理。故知非智。推此非智待谁得
名。亦有二待。望佛为横。我当为竖。
如是下。列句。若缘下。用句。但破真缘。共离自坏。缘在
地前。故云无常。若从缘生。即从无常生。终无此理。若
其诸佛及我将来。是真修者。真不名修。
释此下。寄慈辨失。真自下。正判。四句观成。横竖俱无
障亦叵得。
何以故下。释无明体。何故叵得。待智故有。智无故无。
所观既无。能亦叵得。
若执下。辨失。初明是障故失。次若不下。不执故得。以
能通故。成门名得。
若得下。能契于所。所亦成得。四既无四。一亦无一。此
中阙六十四番。
若有下。次明化他。问。前之二观亦应化他。答。自行未
满。所谓下。别释初缘修。有法有譬。法中云无常等者。
如前所说。前为破故。故云不应。今明随机。语同意别。
无常望常。无常是他。故大经破外道中云。汝法中因
常而果无常。何妨我法因虽无常而果是常。故可从
缘而生于真。
又云下。譬他生。伊兰如无明。旃檀如法
性。故阇王自述云。今我得见从伊子生旃檀树。旃檀
树者。即是我身无根信也。法王性种自也。从谷生故
名之为种。谷种不变故名为性。从我心生。义之如种。
无始不变。故名为性。不同从佛。故名为自。次因灭等
卷六 第 823c 页 X55-0823.png
为共者。由自法性。乃外观他。故名为共。或言下。离非
内非法性。非外非缘修。一一句末皆应结云。得是智
慧。无得等者。结前观成。以成离性。故云无得。得是智
故。故云得。得即是假。无得即空。得无所得即是中道。
诸菩萨下。作论申门。天亲地论。法性成自。馀三准知。
中论申空。馀三准知。若得门意。四性起机。则无所牟
楯。牟字应作矛。兵器也。应作盾。傍牌也。如楚有货矛
盾者。言自相违。
若用下。依门中悉以修止观。经论下。功能。如此下。明
门中观行功德允合也。
问下。料简。初问者。二既相即。应俱破显。答意者。虽俱
假立。终无并住。虽无并住。无明在故。假立二名。法性
生时二名俱泯。次问者。既二法不并。何故相即。应立
对门。文且一边。所以不更论一边者。欲于迷示理故
也。答中二喻。初喻意者。具用二对。如为不识。一句冠
下。二句约人。各迷故须互示。从一人说终但一边。恐
迷冰水。更引珠喻。何者。冰水二法。以互相倾。易生别
计。故举珠体胜彼相倾。故水火珠过缘生二。虽从珠
喻。应存冰水。合喻可知。
次位者。初释修證存次第故。故用地前为二方便。至
初地巳任运遮照。故前后遮照以为登地方便。
次修下。斥权。先立三人。即通八地。别人初地。圆人初
住。
若别接下。明通八地。被接者知。方乃得云。七地论修。
卷六 第 824a 页 X55-0824.png
八地论證。若第三卷从下根说。故八地闻中。九地伏
无明。十地破无明。此中中根上根亦可四五地接。教
多从下。其位定故。
如此下。斥于通别。虽即亦破无明。权说位高。是故须
破。初心不得修乾慧者。问。通人乾慧初心得修。何故
斥云不得修耶。答。举劣况胜。当教乾慧自有三贤。初
心且令修五停故。自望念处亦未得修。次斥别位者。
初立信心经六十劫。岂可得论回向修中。
次今明下。正明圆位。初文五品。引法华经。释成三观。
空坐中衣假室。复以定慧助释衣等。座毕竟故空圆。
衣寂灭故中圆。室慈大故假圆。又皆云如来。故三皆
圆。即相似位。
见鹤下。譬。大经云。见有二种。一相似见。二了了见。故
以见鹤名相似见者。如眼见色观。故以见鹤名相似
见。了了见者。如眼见色观行尚见。况相似耶。次引例。
可知。
今五品下。正明中位。次引华严以證初住。六根位中
破界内尽。且名无馀。进破无明方过牟尼。三藏当教
全无此义。故无明破。约教云过。
始自下。显观功能。不待等者。斥通七地。何暇观喜。斥
别初地。故楞伽云。菩萨住如如巳。升欢喜地。如何七
地同二乘耶。自教相违。未曾疏理。
前教下。正判。教弥实。位弥下。教弥权。位弥高。故通八
地。别乃初地。圆则初住。法华下。引證。方便證权。实事
卷六 第 824b 页 X55-0824.png
證实。
复次下。更历教判。前尅入中。列三双流。今通从名。故
兼三藏。故三藏教。空有中名。位在佛地。
虽言下。明圆实位。次举譬。次例释者。若例入禅。应多
品数。前两观后等者。次第至此。方应结逼。巳如前述。
今中道下。结成二空。无明结前初番。法性结前次番。
不依等结前第三。不依四句。性空无猗。无著相空。
次
引净名。具二空故。故稽首礼。以空喻空。故曰如空。无
复性相。故曰无依。
次约横门。初来意中。先法。次譬。从浅至深故云径直。
门门意等故名为齐。俱列意等故名为并。若横等者。
次说门意。横竖虽异。无不见实。
横门者。次正释。先列八不。一论具八。故此列之。璎珞
文同。一论下。指广中论。下引论摄相。以二摄六。及垢
净等论。问。诸法无量。何故列八。答。法虽无量。此八摄
尽。故知诸教名异。不出此八。论中自以初二摄六竟。
问。云何须馀六。答。为成初二。以是而言。双双互摄。故
今一切皆入无生。馀展转入。准此可知。
初云若无生
门至亦如是者。将无生门中阴入互发十双来入诸
门。次若无生门下。是将十法成乘中初文。及不思议
中界如三千来。此中存略。但云种种。
次若生下。是将
安心来。次若无生下。是将破遍来。今正是破遍门中
度入。故文相最广。馀者相从。此识有无下。是将入空
文来。但是破见。馀者皆略。次若无生下。是将入假中
卷六 第 824c 页 X55-0824.png
知见假重数文来。馀者皆略。次若无生下。是将入中
观无明文来。次从自灭下。是将入中观法性文来。从
自待下。是将观真缘文来。前文观无明等。为自他故。
前中道观。揽前空假合为三谛。故今一一皆成三谛。
前推无明文具有四句。今但有自生馀三句。略前观
法性是相续假。今所以云自他灭等。若云生者。对前
不便。次相待文云自待者。相待四句亦作自他等责。
次若无生下。是将结遍文来。准文次第。合在三观后。
故今度入。正在此中。次若无生下。总结。
若得下。次明二经度入。初通明入相。于中先明无行。
初云谛者。境也。智是依境起解。菩萨是发心安心。文
破见等。是破遍。生死是通举始终。行位等。即当下文。
通塞乃至正助位。是次位。通摄安忍。及以离受。过此
必能教。故云教也。次金刚者。初通引不住。次境智下。
即是十乘。不住境智乃至见思等。略举初三文来。无
于破遍度入故也。不住初地。更引经中不住文来。地
尚不住。以未极故。况复住于境智等耶。
此无住下。更重判位。故仁王下。释判位。通言三处皆
破无明。是故分得金刚无住。释迦下。究竟金刚。
若尔下。释疑。常途云。在伏位故云断道。无金刚耳。仁
王既云释迦有者。故断道有。又云断道有者。不遮等
觉。意通初后。言度曲者。如世管弦。诸曲无数。管弦如
横。诸曲如竖。初章根本妙慧旨归。度曲之初。广大若
是。入道为理。馀三属事。千从之解。少分为言。
卷六 第 825a 页 X55-0825.png
次更料简可知。答中。初章对馀名为二义。初正示自
行能通之门。故云世二等。若言下。他解。次又他下。化
他前各各入。故成自行。是则等叹门也。云何下。结酬
及门中四悉。以欢喜等对四悉。文相可见。
次明一心者。内外偏圆。有执皆破。破故兼申一切经
论。故见思破位大小不同。
若无生下。明横竖门。度入一心。虽种种下。结成一心。
但一心下。分门解释。先释总门。对贪等别。于中初示
观法。若不得等者。明度入意。言悬超者。不同横竖。复
疏到入者。自行未委故如疏。利他分别故如复。去巳
复来名为到入。亦云却入。行计未穷故名却入。自未
极故。次第三谛皆入一心。故云妙空等。
如是等下。次约一心开佛知见。知见只是止观别名。
于彼念念刹那。众生无不皆以寂照达之。寂照为因。
眼智为果。何必初住方名为开。如开三乘。亦只示其
执心寂照。今此亦然。何有异趣。
法华下。引意根者。意摄馀故。引仁王者。至佛无报方
得净名。今通论之。故佛亦名报。次引金光明。亦證报
身。次引宝性。释金光明。
次历馀一心者。将向一心以历馀心。夫有心者莫非
无明。故初总观。若非其宜。离总出别。问。初只云识。今
何以云欲等心耶。答。前云识者。是诸心家之识。今云
欲等。是识家之诸心。问。贪等烦恼何名为阴。答。虽是
烦恼。善恶阴摄。复非报阴。故名贪等。以非报故。故下
卷六 第 825b 页 X55-0825.png
复更历于馀阴。
次前来下。例馀阴入等。问。此观识阴。例各应居十乘
之后。那在此中。答。因破遍故。于此例便。故从此下乃
至离爱。俱观五阴所以通塞。捡校谛缘。道品.念处居
首正助。助于道品。下三只观阴等位耳。
次问答中。初问如文。答中答入空因缘。初总答。何者
下。别列。夫生死下。别释。对五可知。应知须与入假大
同。自脱同大悲。脱他同本誓。慧命同利智。无漏同方
便。诸位同精进。假居空后。故云例后。夫空观下。答假
无四门。小藏大衍。偏三圆一。皆有破于见思入空之
位。然门别故须辨门。智障者。引古人释智障之义。达
磨郁多罗。此云法尚。自集诸经宗要之义。名增一集。
大师引用多无破斥。既是他义略依他释。先徵起。智
有去。答。證智在佛。识属二乘。断惑名智。浅近名识。体
达等者。体即实理。小智违理仍名顺想。复与佛菩萨
智为障。故名智障。又佛于二障等者。烦恼及智。
次引大经證。心谓无漏。證谓證智。
次引地持释涅槃
意。但智慧名别耳。
次若以下。转释地持慧解脱也。即是无明障于證智
名为智障。破无明故。得智无障。
次引入大乘證于无明是智障义。二障下。转难。从无
明下。释。次引例释智障。两俱生死。得名处各别。无明
亦如是。如无为生死。爱即四住下。释烦恼异无明也。
无明即是智。烦恼性相倾。故云解惑不俱。言无为生
卷六 第 825c 页 X55-0825.png
死者。摄大乖论七生死中方便生死是也。并法界生
死俱是无为。且借方便。例即智惑。
复次下。释爱同烦恼故与无明别。从果起因。因复至
果。故云相续。即功能也。能令下。释名。虽无明下。释无
明功能。二用既殊。二义不等。
无明下。正释无明为智障。虽俱解脱。枝本别故。得名
不同。次无明性迷下。重释无明亲能障智。得智障名。
故云义显。
次无明有二种下。简名体别。故障不同。先问意者。所
迷虽别。同名无明。云何无明独名智障。次引地持。通
论名同。别论须异。能所不同得名不一。
若尔下。释向地持人法无我俱是所迷。俱名为理。二
无我智俱名净智。烦恼及智俱为种智家障。又智去。
从事智被障得智障名。
若尔下。徵向所解。从照事去。会向二解。以古人释有
二不同。或以诸法被障。或以无明能障。论主评之。故
云无二。所照虽异智体不别。
又心智下。出异解。初有人下。意明迷理为智障。以灭
想去。引小对辨。乘灭想亦名灭智。此是断灭。今灭智
障心不可灭。故分别心实不可灭。
又非条然下。重释。中道中智非条然别。以体同故。故
不可断。次是以下。引證。福如无明。菩提如智。
人作下。破世执见。见有断不断。智体无殊。
次问者。释妨也。璎珞唯云初地三观现前。前释双流
卷六 第 826a 页 X55-0826.png
何故分三。答。借义相成。能成所成相对故三。别虽是
权。璎珞最定。以此定文成于高下。借高成下故有通
教。八地借下成高。故有圆教。初住此一问答。拾遗故
来。非关智障。此后非次。
止观辅行搜要记卷第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