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比丘。便往鹿杖梵志所赞言。善人。汝能
杀我与汝衣钵。时彼梵志即以利刀断其
命根。有血污刀至河上洗。时有天魔从
水中出。住水上立赞梵志言。善人。汝得
大福。是沙门释子未度者度。未脱者脱。兼
得衣钵。如是乃杀六十比丘。因半月说戒。
佛问阿难。不见诸比丘。阿难具答。因斯
立制等。尔后改观令修特胜。问。若尔者。何
不在不净观后列之。答。若依对治应如
所问。今依深浅故在前列。故大品广乘品。
九想等禅皆在特胜后列。是则经亦依于浅
深。大黄下明爱策。初譬者。无漏观如身。贪
欲如热病。九想如泻药。自害如太过。未
知尽漏名为身弱。唯专厌身如弊之。药
本治病令身康复。今病虽去令身困弊。故
云弊之。更修特胜如并补。犹带不净如
并下。进发无漏如身复。策胜下判。有观下
明假实。初法。次譬。云如廉食人者。即治贪
欲人也。存身修观如啖猪䐗。念处观身
如著粪物。不即自害如犹彊食。九想观成
犹如臭猪。雇人自害如不复食。廉字非体
应作此䭑。即薄食也。合如文。特胜发者下
正明发相。此十六法对四念处及四根本。一
一念处中皆云若对道品者。念处属道品
此从通说。故指道品。从初知息出至除诸
身行。有五特胜名身念处。初云入出息者。
入至脐出至鼻照之不乱。乃至知于入轻出重。入粗出细。入滑出涩。入冷出燸等。知息
长短者。大论五十三云。如旋师旋师弟子知

初禅。如是无所有处乃至二禅。言逆顺者。
从上超下从下超上。相对交过还至灭定
及以初禅。三种出者如入无异。但逆及顺。
皆须经一散心中已次入诸定。委在法界
次第及大品大论。若依涅槃后分练熏义同。
修禅稍异。经云。有二种。一者与此文同。二
者超一超二。或至全超。言一二者不能
远超。言远超者必能一二。若修时下对修
辩发。爱多等者。今此并约九想自身他身
以为内外。广如大论二十一释背舍中说。
又云。初习观时俱观。习熟除内。亦可爱多
观外谓九想。见多观身谓背舍。内外俱观
谓胜处。于坐下正明发相。不坏法人但至
第八。𦠇溃者散也。[泳-永+柴][泳-永+柴]者汁流貌。字
无正体。滂沱者亦流貌。未见下明功能。初
明治欲功能。初法二譬明观成生厌。如捉
净法婆罗门者。大论二十二释十想至食不
净想中云。如一婆罗门修净洁法。有因缘
事至不净国。念言。我当云何离此不净食
得清净食耶。见一老母卖白髓饼。便语之
言。我有缘住此百日。常作此饼来送与我。
多与汝直。老母日日送之。婆罗门欢喜贪著
饱食。后时作饼日渐无色无味。即问之言。
何缘尔耶。老母答言。痈疮已差。婆罗门言。此
何语耶。答言。我大家夫人隐处有痈。以面
酥甘草傅之。痈热脓出和合酥饼。日日如
是。是故饼味及色俱好。今夫人痈差。何处更
得。婆罗门闻之。以拳自打槌胸乾呕。我当
云何破此净法我为了矣。弃舍缘事驰还

十三。因迦叶难佛言。如是思惟无有实利。
亦如比丘观不净时。见所著衣悉如皮想。
而实非皮。所可食啖皆作虫想。观好美
羹作秽汁想。观所食物犹如髓脑。观骨碎
粖犹如于[麸-夫+少]。于坐下正明发相。次譬。如文。
初观下对修辩发。如文。复次诸下明境转
所由。由心转故。故引二缘以例想境感果
不同。如观不净等。感果是过去心力。不净
是现在心力。今明发相亦由宿因。过现虽
殊同皆心造。是故得以二种为例执石等
者。如大经中释摩男执诸瓦砾皆悉成宝。
亦是过去心力所致。僧护所见意亦如是。
彼经云。舍卫有五百贾客欲入海采宝。有
一长者告众人言。我有门师名为僧护
可请为师。咸共往请。僧护曰。可白和尚舍
利弗。便至舍利弗所白舍利弗。舍利弗复
至佛所以事白佛。佛便听去。即共入海未
至宝所。有一龙王从海而出。众人言。汝
是何神。龙王现身云。与我僧护。贾人等即
便与之往采宝所。还至失师所作如是
言。至世尊所当何所言。龙王知贾人还
即以僧护还诸贾人。贾人于是共僧护
归。贾人贪近从陆路还。贾人夜发误弃僧
护。失伴独行而去。至一僧蓝即见僧温室
地狱。僧入火然。问曰。是何人。答。阎浮提人
难信汝可问佛。如是次第见五十三狱。至
已问佛佛为解说。温室狱者。迦叶佛时恣用
僧器。楗槌狱者。不打楗槌。用僧物故。肉地
被烧狱者。私耕僧地故。肉𤬪地狱者。为僧

而分因果以论悲境。转此因果以明慈境。
故简生灭无生假名。假名即是别教。即是简
却藏等三教。次引华严者三教皆是菩提心
魔。仍于别教须简教證。次若因下显正。
拔苦下明誓境。次约此下正明发誓。约一
念心生此十境。还翻此境以发弘誓。次安
心中即以十界一念心中而分三道。苦即法性非止非观。业即解脱解脱是止。烦恼即
般若般若即观。结业烦恼不离一念。当知
此二亦即法性。故约法性而论寂照。心安
法性名为安心。次破遍中与阴入境宽陜
异耳。彼文宽故先明横竖。次非横竖。此中
文略。即于双非以论横竖。若横若竖并推
一念。次通塞文中亦先寄次第以明不次。
出假文中云不通不塞者。不通秖是塞。不
塞秖是通。随文便故是故语异。次从于番
番下明检校能所。亦是一心以论能所。约
有作等四及通别惑也。三假等者并是且寄
次第而说。次道品中亦先明道品。次明三
空。道品既以念处为初。故以因缘先对念
处。于中复约通别二番。初约通中初身念
处。已约十界。故下三念但云一切。十界皆
四故名为通。次别明中复有二义。秖是二义
两番对耳。初番阙受念处。应云无明行名
色生死。爱取有支中受阴。受念处摄。然别中
两番同立十二支。皆具五阴而取义少异。
初番但取现文当体以属念处。或时下次文
即以当位及以现在望于过未。二义不同。
故过去二支及未来二支堕世。故属法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