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故方能不舍不随。次释慧者。能破一切偏圆等慧。能破一切权实等执。而能双照执
慧实相。次释七觉者。文七相三义二。意亦
随入。通一别二。故曰相三。不出定慧故曰
义二。还以寂照除等进等而调停之。复以
寂照安之起之。定慧各三。各随用一。得益
便止无假遍修。若全无益方辄后品。念能
通持定慧六分。是故念品通于两处。次释
八正。文八义八意亦不定。品位既极无复
生后。初二如文。释正语者。听法说法俱得
解脱。化功归已故益自他。释正业中先列
四业。次释四业。言小乘可解者。若小乘中
则不得云非白非黑而有来报。具如第一
卷中料简有无。今云有者。约大乘说则无
漏为因无明为缘。生于界外受法性身。酬
于此因名之为报。文中更约三观释业。
不次第者名圆正业。言邪命者。自圆之外
皆名为邪。迦叶自述即其意也。问。何故释
业而云邪命。答。缘理义通故得互释。圆
业不正常命成邪。破无不遍故名为尽。依
遍而行方名为正。见他得利已下。文虽附
事例前亦应以为理释。且约事者。圆修之
人必离四邪方名正命。见他得利事解可
知。若理释者。若偏若小名为他利。具三谛
益名为己利。终日圆修不起圆想。而于无
想不生染著名知止足。善故名精入故名
进。得中名正。心不动等者。不动故正直不
失故不忘。上句为因下句为果。不动中道
于念不忘。故名正念。正住释正字决定释定字。正住于理决定不移
所以住前十种梵行全明别义。初住虽即略
明圆义。二住已去乃至十地多明别义。虽
行向中辩于普贤行布二门。而诸位中普贤
义少。入法界品唯见弥勒文殊普贤广明圆
融。馀诸知识多明别相。是故今云偏多四
荣。三藏可解。方等般若文中处处虽有圆
义。多为调于钝根菩萨及二乘人。故净名中
弹斥声闻贬挫菩萨。念座致屈去华招
讥。闻不思议事犹如根败。睹大士现变自
鄙如盲。方信摩诃衍甚深。伏诸菩萨志大。
至般若会乃堪委业。故佛加之以说二空。
所以两时教意多调枯以入荣。使二乘之辈
稍成通别。虽未显说义已成荣。至法华
时会诸枯荣入非枯荣。尔乃方堪授作佛记。且顺大经越而未说。即云鹤林施化
已足。二经同味虽越而兼是故判云为极钝
根来至双树。方等般若显入密入。故云菩萨
处处得入。既引涅槃逢指法华。故知法
华为醍醐正主。所以经喻秋收冬藏。至涅
槃时犹如捃拾。故大经第九云。譬如暗夜
若诸营作一切皆息。其未讫者。要待日明。
学大乘者。要待无上大涅槃日。是经出世
如彼果实多所饶益安乐一切。能令众生
见如来性。如法华中八千声闻得授记莂
如秋收冬藏更无所作。一阐提辈于诸善
法无所营作。八千声闻即是持品八千人
也。此据五时相生以说。若论教旨法华唯
以开权显远为教正主。独得名妙意在
于此。又云下约人结成所表正意。秖是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