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论善恶者。则后二境亦名为恶。何况前
七。故净名中须菩提章。斥三无为为三恶
道。是以畏边则同。同妨正修。随边则异恶道
义别。当以下正明设观。不以畏故能至菩
提。虽定明昏散体俱本有。二无二体体一
名殊。故昏散之名名无实体。还以寂照而
为其性。故知昏散其根虽盛。当修寂照
以达昏散。照此昏体一观而三。名即昏而
朗。寂此散体三止而一。名即散而寂。此即
寂照病等九境。成不思议止观大纲也。如
猪下为依解起行立譬。譬向寂照之止观
也。上二譬止下二譬观。谓动散倍增弥益
止寂。昏暗弥盛倍益观明。传闻绝尘解云。猪
揩譬止解。众流譬止行。薪炽譬观解。风益
譬观行。一往似得仍乖文旨。前以膏明譬
解行竟。此但譬行即昏即散而照而寂。但
依二譬各对止观。此解为正。猪揩等譬止行者。大论三十释忍度中云。若人加恶如
猪揩金山。金体益真今譬安忍三障四魔
转增其寂。众流等者如大经云。众流入海
失本名字。万流咸会体无增损。九境弥趣止
体无亏。止寂于动动增于寂。故以猪流而
譬于动。复以金海而譬于寂。所以猪弥多
而金体不变。流弥趣而海性无增。薪炽等。
譬观行者多薪益猛。猛不择薪。魔障益
明。明不选境。风益求罗者。大论第七释佛
放光中。问。足下乃至肉髻。一一皆放六万
亿光。此犹可数。以此光照三千国土尚不
可满。何况十方。答。身光是诸光之本。从本

所安。能所相称名为妙行。既安心已广能利
物填初誓也。欲利众生先须断惑填次
誓也。欲利众生复须习法填第三誓也。
分分證实填第四誓也。至究竟位四誓方
满。若尔。从此安心乃至正助通名填愿。若
有解无行名枉死人。如譬喻经云。如一母
二子。一善习浮。二不习浮。不习浮者堕
水而死。其母不哭。先习浮者堕水而死。其母大哭。人问其故。答云习浮者死名为枉
死。是故哭耳。愿如习浮无行如死。大文有
二。于中先总明安心。次别明安心。总别俱
是依于妙境。以随人故总别不同。惑重观
微应须随事。故使行相若信若法。四悉回
转。人不见之。便于别安而生异计。则失
大师逐宜之能。初总安中秖是止观。于中先
重明法体。以为所安。法体者何。即妙境也。
先法次譬。初法文中但指无明即是法性。但
观法性不观无明。故大论六十九云。若以
常无常等求之皆错。若入法性则无有错。
九十一云。法性即是实相。实相秖是法性。如
寒来下为体举譬。寒譬无明水譬法性。无
明法法性名寒结水。眠覆于心准水水
说。水本是水梦不异心。寄事引迷云覆云
结。今当下次示能安止观安于法性。观前
无明秖是法性。如融水为水觉无明眠。于
中先止次观。初正明用止。如旋下举譬。但
信其火不信于轮。不信去合。以法性念
法性。文似于观但成止义系之与念俱止
法性故也。体达下止成相。观者下次明用

宜。虽以法性自安其心。弥增暗散。既俱不
安当复云何者。问生后别。夫心神下欲明
别安。先辨不定之相。为别安之由。冥昧者
是观不安。梭利者是止不安。梭字应作[这-言+坐]。
疾也。息和反。汨为笔反。去貌。亦疾亦流急
也。字从曰于月反。若从日是亡的反。此音
即是屈原所沈之水。非今所用。倏者驶也。
亦惊也。亦可作倏。楚辞云。往来速疾也。敌
强下引事以况不安之相。明须事安。礼云。
知天文鸟也说文云。水鸟能知天雨。暗散
如敌强观微如力弱。事在六国时。六国者
韩齐楚魏燕赵。并秦以为七雄。赵将伐燕。
苏代为燕说赵王曰。今者臣从外来遇小
水。蚌方出暴而鹬啄其肉。蚌合而夹其啄。
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必见蚌脯。蚌亦
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必见死鹬。两
者不舍渔次得而并擒之。今赵且伐燕燕
赵相支以弊其众。臣恐强秦为渔父也。故
愿。大王熟计之。赵王乃止。出春秋后语。今
文但取相扼义边。不用强秦得便意也。凡
用俗书皆取少分非全其意。如总修止
观而非其宜但增暗散。不可常与暗散
相扼。应誓以别安破其暗散。如苏说赵
也。当殉命等者。总示事安之仪。以生从死
曰殉。如魏时有人发周王冢。得殉葬女子。
今以生从死不舍精进。荐献也。肌皮也。假
使皮骨销尽尽命奉道。专修止观誓死不
休坚志别安以令入品。故云誓巧。乃至入
位谓初住也。安心下正明别安。乃是望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