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观辅行传弘决-唐-湛然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41a 页

No. 1912 [cf. No. 1911]

*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宗虚无者名教之道废。遗文字者述作之
义乖。古先梵皇乘时利见。圣贤道契德音
莫违。尚假言诠寄诸结集。况时淹像季学
鲜知几。领会之宾十无一二。至有穷年默
坐甘节于惛懵。白首论心迟回于半满。人
之多僻其若是乎。未阶扪象各陈乳色。或
谓即心是佛悟入之门。色不异空本末谁迹。
将冥绝待章句何施。呜呼大教陵夷若是。
盖由未辨文字之性离孰喻总持之功深。
惟昔智者大师降生示世。诞敷玄德大拯
横流。咨覆篑于大思振绝维于龙猛。命家
作古以中观为师宗。立极建言以上乘
为归趣。爰付灌顶。顶公引而伸之。钦若弘
持广有记述。教门户牖自此重明。继之以
法华威。威公宿植不愆于素。复次天宫威。
威公敬承如水传器。授之于左溪玄朗。朗
公卓绝天机独断。相沿说释遑恤我文。载
扬于毗坛湛然。然公间生总角颖悟。左溪
深相器异誓以传灯。尝言止观二门乃统万
行。圆顿之设一以贯之。噫。缵承四世年将二
百。鱼鲁斯讹不无同异。方将绎思津导玄
流。遂广斥邪疑旁薄今古。质而不野博而
不繁。著辅行记凡十卷。备前圣广略之旨
允今人胜劣之机。岂唯错综所闻将以隐
括所治。所治即行三多之妙运遽阶。所闻唯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41b 页 T46-0141.png
解一真之玄览斯[淴-心+目]。夫行有岐路则始终天
隔。解无方隅亦浅深随类。建言辅行以举
其全。故自远方来询疑请益。击蒙发覆
孜孜日夕。庶几幽赞钦若传弘。道之将行
不孤运矣。咨予末学轻议上乘。其犹爝火
增辉二曜。君山除馑男普门子敬序。时永泰
首元兴唐八叶之四载。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一之一


(济行之教有宗信教堪辅行。显教之行符理验
行可传弘。行何所弘非众教不立。教何所辅
非妙行莫诠。乃渐以三闻全教行一辙。若
咨禀口决若审理要决若设徵决疑若取类决
择若引广决略若摄广决正若决疏文势若决
通观道若案文判失若准部断谬。揽斯众旨
辄为首题。聊申所传不遗先见)。
唐毗陵沙门湛然述

问曰。有何因缘辄集此记。答。事不获已。
述此缘起凡有十意。一为知有师承非
任胸臆异师心故。二为曾师承者而弃根
本随未见故。三为后代展转随生异解失
本依故。四为信宗好习馀方无师可承
禀故。五为义观俱习好凭教者行解备故。
六为点示关节广略起尽宗要文故。七为
建立师解使不沦坠益来世故。八为自
资观解以防误谬易寻讨故。九为呈露
所解恐有迷忘求删削故。十为随顺佛
旨运大悲心利他行故。此之一部前后三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41c 页 T46-0141.png
本。其第一本二十卷成。并第二本十卷成者。
首并题为圆顿者是为异偏小及不定故。
其第二本即文初列窃念者是。其第三本题
意少异。具如后释。初云止观明静者是。今
之所承即第三本。时人相传多以第三而为
略本。以第二本号为广本。一往观之似有
广略。寻讨始末纸数乃齐。应以第三为
再治本不须云略。尝于听次咨决所闻。
并寻经论思择添助。非率胸臆谬有所述。
准释经论。皆分三段。今文正说尚自未周。
信无第三流通明矣。唯开章前章安著序
可为序分。开章已去为正说分。旧第二本
将序及正合为十章。故文初云窃念述闻
共为十意。言窃念者谓私窃兴念。序有五
意。一商略。二祖承。三辨差。四引證。五示处。
言述闻者谓记其所受。正说亦五意。一开
章。二生起。三分别。四料简。五解释。以将己
序及所听闻合为十段意似未稳。故再治
定没斯次第但成序正。又于序中唯发起
等无归敬者。推功于师述记而已。若就大
师正说文中义开三段。则前六重以为序
分。正观果报以为正宗。起教化他为流通
分。旨归既是化息归寂。非三所摄义似流
通。疏中约行尚对三学以为三分。今亦例
彼义开于三有何不可。今且依前二段为
正。于初序中加序所闻时处等事以为通
序。用旧祖承人法等事以为别序。即再治
定之正意也。不得复用商略等五。以为次
第而分再治时处等文。故再治定回旧商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42a 页 T46-0142.png
略以为圆證。故下用此商略文云。今依经
更明圆顿。言依经者正当引證證圆顿
竟。请證馀二。即设问云。馀三昧愿闻诚證。
第二本中阙此问也。故第二本商略文云。略
引佛经粗彰圆意。故知商略不异引證。故
再治定没商略名回为引證。若将前本商
略等名次第属对治定本文。则使止观明静
等文便为徒设。况将商略以对祖承深为
未可。是故须废旧章次第。今再治定加通
序者欲类结集传述所闻法体等五。故不
同旧商略居初。已述新旧有无次第。所以
改称摩诃名者有二义故。一者为对俗兄
出小止观。二者为存梵音兼含之富。故大
论云。言摩诃者名含三义。谓大多胜。依疏
四教释比丘位则非今意。用此三名释圆
三观正当题旨。大是空义多是假义胜是
中义。是故改从兼含之名。以题一心三观
之部。若尔。何异圆顿改从摩诃。答。圆顿之
名虽异偏渐。其言通总阙于含三。故改此
土单浅之音以存彼语多含之称。以是应
知止观二字无非摩诃。即是一心三止三观
之止观也。故知总揽一部以为首题。始自
大意终于旨归无非摩诃之止观也。是
则题名是总十章为别。于十章中则大意为
总馀八是别。故知总别自行因果化他能所
咸是摩诃妙定慧也。何者于总释中发心修
行自行因也。次感大果自行果也。次裂大纲
化他能也。既有能化必有所被。文略举能
以摄于所。能所事毕同入旨归。于别释中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42b 页 T46-0142.png
始从释名终至正观自行因也。次果报章
自行果也。起教一章化他能也。所被义当化
他所也。后三大章其文阙略义意同前总中
后三。是故后文略而不说。初序分为二。于
通序中虽类集经通中五事既是私记。故
阙同闻。于中为六。初之四字述所闻体。止
观二字正示闻体。明静二字叹体德也。谓
止体静观体明也。始终十章正观十法莫非
止观体咸明静。则通指一部以为所闻。如
法华经本门迹门无非妙法体咸真实。前代
未闻者明能闻人。反以他往显成我闻述
己兼他语现及往。故云前代。今章安闻已
远沾馀世后代可闻。所言代者虽义立三
十年今取代更为异世义。异世弘法世世
有之故云代也。自汉明夜梦洎乎陈朝。凡
诸著述当代盛行者溢目。预厕禅门衣钵传
授者盈耳。岂有不闻止观二字。但未若天
台说此一部。定慧兼美义观双明。撮一代教
门攒法华经旨。成不思议十乘十境。待绝
灭绝寂照之行。前代未闻斯言有在。故南山
叹云。唯衡岳台崖双弘禅慧。岂南山謟附
而虚授哉。智者二字即是教主。幼名光道亦
名王道。此从初生瑞相立名。法名智顗。顗
静也。即出家后师为立号。从德为名故用
静义。后授晋王菩萨戒品。因即为王立法
号云。大王。纡遵圣禁名曰总持。王曰。师
传佛法灯称为智者。今从后说故云智者。
大隋等者说教时也。诸经既多乃通云一时。
则该乎长短摄彼精粗。今唯一部故别指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42c 页 T46-0142.png
大隋。隋受周禅。姓杨氏。本弘农华阴人也。
初从周太祖起义关西。位至大司空封隋
国公。讳坚。后即帝位因号隋国。隋字玉篇
加工者待过反。字本无走。唐祚既兴谓隋
已走是故加之。开皇者年号也。皇大也。尔
雅云。皇者匡正也。极也。大也。壮盛貌也。荆
州等者即说处也。玉泉寺者。初梁太平二年
魏主令宇文泰。破梁元帝二十万众。大师时
年十八。至襄州果愿寺依乎舅氏而出家
焉。至陈太平三年时年二十。进受具足。依
慧旷律师通于律藏。至陈乾明元年始入
光州依思禅师禀受禅法。时年二十三。至
陈光太元年辞师入邺。时年三十。至陈太
建七年初入天台。时年三十八。至太建九
年敕置修禅寺。至十三年帝请出邺。至
陈贞明三年即隋开皇十一年。旋荆置寺以
答地恩。初名一音后改玉泉。泉色如玉因
以名焉。寺者。西方云僧伽蓝此云众园亦
通名精舍。此间方俗通以九司官舍曰寺。
谓有法度之处也。故以法度之称以名精
舍。至十四年时年五十七。于彼玉泉而说
止观。次重明分齐。初明时分齐。一夏者通
举始终策修之限。开演称赞故曰敷扬。二
时朝晡也。慈霔者慈心所说如霔大雨。若
以生法二缘说则有穷。以无缘慈心无依
倚恣乐说辨故曰不穷。位居五品乃是观
行无缘慈也。霔者如大论第五评四法师偈
云。多闻辩慧巧言语美说诸法转人心。自
不如法行不正譬如云雷而无雨(其一)广学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43a 页 T46-0143.png
多闻有智慧讷口拙言无巧便。不能显发
法宝藏譬如无雷而小雨(其二)不广学问
无智慧不能说法无好行。是弊法师无惭
愧譬如小云无雷雨(其三)多闻广智巧言语
美说诸法转人心。行法心正无所畏如大
云雷霔洪雨(其四)偈意以多闻为云说法如
雷慈行如雨。大师具三即第四法师。虽乐
说不穷者。辩有四种。谓义法辞乐说也。义
谓显了诸法之义。法谓称说法之名字。辞
谓能说名之语言。虽有此三必须乐说
说前三也。谓于一法中说一切法。于一字
中说一切字。于一语中说一切语。皆入实
相而无差谬。故知皆是乐说力也。虽是不
尽之辞亦语助也。虽复不穷夏终告息。才
至见境法轮停转者才者仅得也。仅讫见境
时逼夏终。虽阙馀文行门非要。略中已具
足表期心。即大章第七开为十境。至第七
境馀不复宣。后三大章及馀三境托缘不
终。故传中云。灌顶私记止观十卷。方希再
听毕其首尾。会智者涅槃钻仰无所。馀文
虽略准上可知。增上慢者如禅境云。无所
知人得此谓为无生忍。四禅比丘谓为四
果。起绝言见鼠唧鸟空。如此等文其相非
一。后之两境秖是两教二乘三教菩萨。具在
体相摄法偏圆等文及诸境中可思议内。后
三大章亦准五略后之三略。其文虽阙于义
已足。故托夏末以为阙缘。信行圆乘于
兹罢唱故云法轮停转。被行略周馀止不
说故云后分弗宣。弗者不也。然挹流寻源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43b 页 T46-0143.png
下别序也。前言通者义通而文别。别语止观
明静等故。今别序者意别而存通。通语二
十三师等故。虽通别不同而亦不出师资
人法。故通序中止观秖是师资所闻所说之
法。次举能闻能说之人。次明闻说若时若
处。故举通中所闻之法如香如流。令知大
觉如根如源。又此别者虽无馀部可望。师
资所承三部不同。顿对馀二故名为别。又
此所承与诸师异亦名为别。于中先明祖
承付法由渐。若不先指如来大圣无由列
于二十三祖。若不列于二十三祖无由指
于第十三师。若不指于第十三师。无由信
于衡崖台岳。故先譬其由如寻源讨根。今之
止观兴于像末如流如香。金口梵音如根
如源。挹者斟酌也。诗云。惟北有斗不可挹
酒浆。酌其流须寻其滥觞。知其香须讨
其根本。故大经云。闻其香气则知其地当
有是药。其药真味停留在山犹如满月。随
其流处有种种名。真味实理也。众名末教
也。满月譬实理也。在山譬理在阴也。如来
依理随机立名。像末四依弘宣佛化。受化
禀教须讨根源。若迷于根源则增上滥乎
真證。若香流失绪则邪说混于大乘。由是
而知台衡慧文宗于龙树。二十三圣继踵坚
林。实有由也良可信也。论曰至次良者欲
明付法。汎引教验有师无师。言无师者
如大论第二云。我行无师保志一无等侣。
积一行得佛自然通其道。增一第十五云。
阿若等五人问佛。师为是谁。佛答云。我亦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43c 页 T46-0143.png
无师保亦复无等侣。独等无过者冷而无
复温。律文大同。那先经云。佛无师成道自
悟一切法法华云。佛智无师智。俗中太师太
傅太保皆师义也。次云有师。受莂等者。莂字
谓派莂亦分别。字书多作别字如瑞应云。
至于昔者定光佛兴时。我为菩萨名曰儒
童乃至买华奉定光佛。散华供养华住空
中。佛知其意而赞叹言。汝无数劫所学清
净。因记之曰。汝自是后九十一劫。劫号为
贤。汝当作佛名释迦文。乃至身升虚空得
无生忍。论云无师经称记莂。书言去复引
俗典亦具二义。生知如无师学成如记莂。
故论语云。生而知之者上。学而知之者次。
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
矣。良者善也长也。书虽不论久远因果。今
且汎引相似之言以證二义于理无失。读
此文者应以良字而为句末。世有不晓
句逗之人以良字为句头甚为未隐。如
第二本下句头复有然字。岂可读彼第二
本云良然法门等耶。故不可用。然无师之
与记莂约事虽殊其理不二。在因必藉师
保果满称为独悟。以此因果共为诸师所
承元祖。次法门浩妙至蓝而青者。汎举法
喻问上二途。人既分于事理因果。所證法
体亦分二耶。浩者水大貌。法既大妙为事为
理。为天真独朗者问无师法为从蓝而青者
问学成法。理非造作故曰天真。證智圆明
故云独朗。由师染习故曰从蓝由学功遂
故曰而青。书云。青出于蓝而青于蓝染使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44a 页 T46-0144.png
然也。今引染义非引胜蓝。行人若闻至
宗元者总答也。宗尊也主也。元首也长也。若
寻所传法展转相付乃识能传人元由宗绪。
故识一期佛为元由。方晓今师宗于龙树。
从大觉至降魔者别答也。先双酬两问大
觉义当天真行满义当记莂。人之与法两
意咸尔。二意兼备师资道成。故书云。昆竹
未剪则凤音不彰。情性未鍊则神明不发。
凡情既待鍊而发故真理亦由学而成。觉者
诗云有觉德行。又云觉者大明也。晓也直
也。今亦如是。十号具足种智圆明。三惑顿尽
大夜斯晓。二死永除无复回曲。又觉满等名
为大觉。四教不同觉智亦异。且寄渐始通
总而说略云大觉。以觉大故世间中尊。积
劫行满者亦通总而说。是故不云三阿僧祇
及以无量阿僧祇等。劫此云时。俱舍等论多
以二十增减为一中劫。八十增减为一大
劫。金光明云。梵天三铢天衣三年一拂。拂尽
畟方四十里石以为小劫。八十里尽以为中
劫。百二十里尽名为大劫。不于如此劫数
修学不名菩萨。又云。有一里劫二里劫乃
至万里劫。又云。有大方城周四十里。满中
芥子不概令平。百年取一尽名为劫。经劫
无数名阿僧祇。委出劫义非文正意故不
广明。涉六年以伏见至降魔者。伏见为调
外道降魔为摧天魔。故六年苦行过其所
行。先同后异化道宜然。故五人中著爱行
者而舍之去。过六年已食食修禅。著见
行者又舍之去。后降天魔树王成道。降魔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44b 页 T46-0144.png
之相广在诸经。且瑞应云。天魔与佛相难
诘。佛云。丈夫会当斗战死终不身在为他
降。魔云。比丘何求坐树下乐于林薮毒兽
间。云起可畏杳冥冥。天魔围绕不以惊。佛
云。古有真道佛所行。恬惔为最除不明。斯
诚最胜法满藏。吾于斯坐快魔王。魔云。汝
当作王转金轮。七宝自至典四方。所受五
欲快无比。斯处无道起入宫。佛云。吾睹欲
盛吞火同弃国如唾无所贪。得王亦有
老死忧去此无利勿妄谭。魔云。何安坐林
而快语委国财位守空闲。而不见我兴四
兵象马步兵亿百千。已现猕猴师子面皆
持刀剑擭戈矛。超跃哮吼满空中(云云)。大论
云。时净居天住三面立看佛与魔难诘斗
战。天魔退走。乃至铁围犹尚不已。大集观佛
三昧等云。魔王初欲来战于佛。先令民属
次令太子次遣三女皆不能坏。乃大嗔忿
便自领军。才至佛所主将俱堕。大论中佛
以偈诃魔女云。是身为秽薮不净物腐积。
是实为行厕何足以乐意。女因自耻。又语
魔言。我三僧祇修习苦行乃得菩提。汝但
设一无遮之会报为天主。何得与我兴斯
战诤。魔云。以何为證。佛以手指地云。是知
我。当时地神告空神传乃至梵世。天魔降已
得不动三昧成无上道。始鹿苑至鹤林者。
既成道已说必托处故略举此始中终三。
以法验證以处显法。即所传之法正指于
斯。天真从蓝功用盛矣。言鹿苑者。大论云。
昔波罗奈王入山游猎。见二鹿群数各五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44c 页 T46-0144.png
百。各有一主。有一鹿主身七宝色是释迦
菩萨。复有一主是提婆达多。菩萨鹿主见
王杀其群党。起大悲心直至王前。诸人竞
射飞箭如雨。王见此鹿无所忌惮。必有深
意敕令勿射。鹿至王所跪白王言。王以
小事一时令鹿受于死苦。若以供馔当差
次送每日一鹿。王善其言。于是二主各差
次送。次当调达群中有一母鹿白其主
言。我死分当而我怀子。子非死次屈垂料
理。使生者不滥死者得次。王怒之曰。谁不
惜命次来但去。母思惟言。我王无慈横见
嗔怒。即至菩萨王所具白王言。大王仁慈。
如我今日天地旷远无所控告。具以事白。
菩萨王言。若我不理枉杀其子。若非次更
差后次何遣惟我当代。思惟既定即自送身
遣鹿母还群。菩萨鹿王到其王门。众人见
之怪其自来。以事白王。王亦怪之。王问
曰。群鹿尽耶而忽自来。鹿王言。大王仁慈人
无犯者。但有滋茂无有尽时。但彼群鹿归
告于我我悯之故。若非分差是亦不可。若
纵而不救无异木石。是身不久必不免死。
慈救苦厄其德无量。若人无慈与虎狼何
别。王闻是语即从座起而说偈言。我实是
畜兽名曰人头鹿。汝虽是畜生名曰鹿头
人。以理而为人不以形为人。我从今日
始不食一切肉。我以无畏施亦可安汝意。
诸鹿得安王得仁信。鹿群所居故名鹿苑。
佛初于此时转法轮是故云始。从树为
名亦名奈苑。二仙所住亦曰仙苑。中鹫头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45a 页 T46-0145.png
者。说文云。此鸟黑色多子。山形似鸟故以
名焉。又其山侧有尸陀林鹫食尸竟多居
此山。故以名之。又多圣灵所居故名灵鹫。
亦名鸡足。亦名狼迹。增一三十一。佛告诸
比丘。此山久远同名灵鹫。更有馀名汝等
知不。亦名广普山白墡山仙人山。恒有神通
诸得道罗汉所居。又有五百支佛居之。佛
欲下生令净居天子来下告令。却后二岁佛
出此间。支佛闻之烧身入灭。世佛二佛故
也。鹤林者。在拘尸城阿夷罗跋提河边。树
有四双。复云双树。四方各双故名为双。又
云。根分上合故名为双。佛于中间而般涅
槃。涅槃之时其林变白犹如白鹤因名鹤
林。中阿含云牛角娑罗林恐是以城而名
林也。拘尸那城此云角城。其城三角故云
角也。若尔。秖应云角那云牛角。应是以
牛角表双以娑罗名树。娑罗西音。此云坚
固。坚固之名称树德也。故知牛角表双义
兼三角。此即最后说涅槃处。于前二义自
然證理非今所论。师资相传是今正意。是
故次明法付迦叶。述佛灭后付法之人。于
中先明金口祖承。次明今师展转相承。金
口祖承则人法兼举。今师祖承则总别重出。
别中先人次法。金口具在付法藏传过七十
纸具存烦广。今先略依阿含及婆沙论。明
初分舍利及结集三藏。长阿含云。迦叶从
毕钵罗窟出赴阇维所。佛从金棺为现双
足。迦叶礼讫耶旬舍利。传中分法先为三
分。谓人天海。人中一分复分为八与阿含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45b 页 T46-0145.png
同也。故阿含云。佛涅槃后拘尸国诸末罗众。
波波国诸末梨众。遮罗国诸跋离众。摩伽陀
国诸拘利民众。毗提国诸婆罗门众。迦维罗
国诸释种众。毗舍离国诸离车众。摩竭国阿
阇世王众。各自念言。佛于拘尸而般涅槃。
我当于彼求舍利分。时诸国中各严四兵。
即敕香姓婆罗门言。汝持我名至拘尸城。
问讯拘尸诸末罗众。起居轻利游步强耶。吾
于诸贤每相宗敬。邻国敦义曾无诤言。我
闻如来于君国中而般涅槃。惟无上尊实我
所天。故从远来请求骨分冀还本国起塔
供养。设与我者当赠重宝。香姓受教具往
传白。诸末罗言。诚如君言。但佛降此土。于
兹灭度。国内人民自当供养。远劳诸君求
舍利分终不可得。时诸国王即集诸臣而
说颂曰吾等义和远来拜首逊言求分。如不
见与四兵在此不惜身命。义而弗获当以
力取。时拘尸国即集诸臣共以偈答。远劳
诸君屈辱拜首。如来遗形不敢相许。彼言
举兵吾斯亦有。毕命相扺未云有畏。是时
香姓喻众人曰。诸贤长者受佛教敕。口诵
法言心服仁化。一切众生当念得安。岂诤
舍利共相杀害。如来遗形所以广益。舍利现
在但当分取。众咸称善。寻复语言谁能分
者。众举香姓仁智均平可分舍利(云云)。即
分舍利以为八分。瓶塔第九。灰塔第十。生
存时发天持上天起塔供养。阿阇世王先令
送书以慰企仰。明星出时分舍利讫当自
奉送。有馀灰者。毕钵罗村人白众人言。乞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45c 页 T46-0145.png
地馀灰起塔供养皆云与之。诸国各于本
国起塔。言结集三藏者。大迦叶分舍利讫
使阿难出修多罗。使波离出毗奈耶。迦叶
自出阿毗昙。问。论藏谁说。答婆沙初明造
论缘起中问曰。谁造此论。答。世尊造。问。
谁问谁答。答。或云。舍利弗问佛答有云。五百
问佛答。有云。诸法甚深无能问者。如来自
化作比丘问佛答。若尔。云何复云迦旃延
造。答。是彼尊者持读此论为他解说令
流布。名归于彼故云彼造。有云。是彼尊者
造。问。既云甚深无能问者。彼迦旃延云何
能造。答。彼有利智三明六通具八解脱。五
百佛所愿于释迦遗法之中造阿毗昙。何
者是耶。世尊处处教化说法。尊者于中而
立揵度。释迦灭后六百馀年。北天竺国五百
应真共撰集于世尊所说。次依第二本略
出付法。准本传文时有少异。意在略知言
趣。初迦叶部分三藏教已。后二十年弘持
正法。先礼四塔。谓出家成道转法轮入涅
槃。次礼八塔。次入龙宫礼佛牙塔。次上天
上礼佛发塔。著佛所与僧伽梨衣持锡擗
山如入软泥。法附阿难。阿难持法经二十
年。闻一比丘诵法句偈云。人生百岁时不
见水潦涸不如生一岁而得睹见者。阿难
惨然云。此非佛偈。佛偈云。人生百岁时不
闻生灭法。不如生一岁而得睹见者。阿难
叹曰。我世无用。诣阇王别。门人云。王睡。即
度恒河。王于睡中梦盖茎折。觉已门人即
奏其事。王乃随追半河方及。请曰。世尊涅槃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46a 页 T46-0146.png
迦叶入灭我皆不见。唯仰尊者。今复弃我
何所归依。尊者默然即入三昧名风奋迅
分身四派。派者分也。分与二国上天下地。
法付商那和修。修造般遮于瑟。于曼陀山
立精舍二十年。因至鞠多所坐鞠多床。多
诸弟子不识。乃举手空中而雨甘露现五
百法门多皆不识。语言。佛入目连不识。目
连入诸比丘不识。我入鞠多不识。我得七
万七千本生诸经。八万毗尼八万毗昙。汝皆
不识。我若去者法门随去。诸弟子始觉神异
悉得罗汉度弟子已而入涅槃。法付鞠多。
鞠多在俗已得初果见淫女屠裂进得三
果。出家受戒得第四果。说法之时魔为障
碍。鞠多降已由是不敢不阎浮提。所度夫
妇得四果者乃下一筹。筹长四寸满丈六
室用筹烧身。法付提迦多。多登坛得初果。
三羯磨得四果。法付弥遮迦。迦灭法付佛
驮难提。提付佛驮蜜多。上二尊者传中缘起
其事亦寡。多十二年自持赤幡在王前行。
王问。何人。答曰。智人。问求何等。答求捔
论。王乃设会广集论师。浅者一言深者至
再。王论亦屈乞受三归。一婆罗门善知算
法多蜜加之。其言。佛无神。多云。得罪。不
信算之。即知堕狱即归信佛。多蜜加之其
知生天。入灭移尸象挽不动。树下烧身身
灰树翠。法付胁比丘。比丘在胎经六十年。
生而发白。誓不尸卧名胁比丘。乃至暗中
手放光明以取经。法付富那奢。奢与马鸣
论。鸣执有我。奢云。佛法二谛世谛有我真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46b 页 T46-0146.png
谛无我。鸣欲刎首。奢令剃发以为弟子。
鸣造赖吒和罗妓。妓音之中演于无常苦空
无我。闻者悟道。五百王子厌世出家。王恐
民尽禁妓不行。被月氏征求以九亿金钱
请和。即以马鸣佛钵一慈心鸡以准九忆。
月氏受之欢喜回军。又行礼塔塔为之崩。
掘其塔得尼乾尸。有剃发师来求王女。如
是再三。王云。小人何此专辄。鸣云。其地有
金故使尔耳。掘果得藏。其王英勇三海归
德杀九亿人。鸣云。我知忏法。乃七日爨镬
投一金钏云。谁能取之。人无致者。王以水
投从水处取。王因悟曰。我罪如沸镬忏如
投水。鸣为说法。由是罪轻为千头鱼。铁轮
截头断已复出。闻钟痛息劝令长打。法付
毗罗。罗造无我论。论所行处邪见消灭。法
付龙树。树学广通天下无敌。欲谤佛经而
自作法。表我无师。龙接入宫。一夏但诵七
佛经目。知佛法妙因而出家。降伏国王制
诸外道。外道现通化为华池坐莲华上。龙
树为象拔莲华扑外道。作三种论。一大悲
方便论。明天文地理作宝作药饶益世间。
二大庄严论。明修一切功德法门。三大无畏
论。明第一义。中观论者是其一品。作此论
已问一小乘师欲我去住耶。答。尔去大佳。
即入房蝉蜕。法付提婆。婆因入于大自在
庙。庙金为像。像高六丈琉璃为眼。大有神
验求愿必得。怒目动睛。提婆语曰。神则神
矣。本以精灵训物。而假以黄金琉璃威詃
于世。何斯鄙哉。便登梯凿神眼。众人咸云。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46c 页 T46-0146.png
神被屈辱。婆曰。欲知神智本无慢心。神
知我心复何屈辱。夜营厚供明日祭神。神
为肉身而无左眼临祭叹曰。能施施设真
为希有。而我无眼何不施眼。提婆即剜己
眼施之。随剜随出凡施万眼。神大欢喜问
求何愿。婆曰。我辞不假他但人未信受神
曰。如愿。即没不现。神理交通咸皆信伏。唯一
外道独怀瞋恨。汝以空刀破我义。我以铁
刀破汝腹。五藏委地犹不绝也。三衣乞之
语令速去。复为追者说无常等。我以业作
今还业受。汝何忧恼。说以入灭。法付罗睺
罗。初一外道造鬼名书隐密难解。龙树一
读便解。再为提婆说乃解。更广为罗睺罗
分别方解。外道叹云。沙门释子神智乃尔。所
读我书如似旧知。法付僧祛难提。提道高
化广。说偈试罗汉曰。转轮王种生而能入
涅槃。非佛非罗汉亦非辟支佛。罗汉入三
昧思之不解。升兜率天以问弥勒。弥勒
云。泥著轮上以为瓷器。瓷器后破。非是二
乘亦非是佛。下见难提为提说之。提曰。
弥勒语耳。法付僧祛耶奢。奢游海畔见有
一城。诣城乞食而说偈云。行为第一苦饥
为第一病。若能见法实则得涅槃道。城主
于是请进与食。因见二鬼昔是儿妇。由彼
悭贪我乃誓云。见汝受报。复见一城共食
齐整。食竟即以其钵相掷火起烧身。于客
惜食故致斯苦。法付鸠摩罗驮。驮为童子
时以能断事故号美名。一览万骑人名马
色衣仗皆记。法付阇夜那。那为嫂送食比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47a 页 T46-0147.png
丘。而犯重罪者。化作火坑令入忏悔。说
法罪灭得阿罗汉。时人号为清净律师。见
大城边不得食鬼经五百岁。又见乌子。是
本时儿障我出家。经五百岁不得道果。法
付婆修槃驮。驮付摩奴罗。罗与三藏分地
而化。恒河已南二天竺人。人多邪见付摩奴
罗。恒河已北三天竺人。人信易化付与三
藏。法付鹤勒夜那。那付师子。师子值恶王。
王名檀弥罗。破塔坏寺杀害众僧。剑斩
师子血变为乳。次付法下结。次明付法之
益。初总标。金口者此是如来黄金色身口业
所记问曰。此诸尊者为何位行。答。准四依
位。初依属凡不得名圣。传中既不的判其
位而云并是圣人。故多是第四依人。亦可
通于第三第二。是故文云并是圣人。昔王
不立至货髑髅等者。此明付法得益之相。
厩者。说文云。马舍也。屠者杀也。传中列付
法人竟云。亲近贤善听闻正法远益来世。
如昔华氏国有一白象。气力勇健能灭怨敌。
若有罪人令象踏杀。后时象厩为火所烧。
移在异处近一精舍。有一比丘诵法句偈
曰。为善生天为恶入渊。心便柔和起慈悲
意。后付罪人但睹而不害嗅舐而已。王见
斯事心大惶怖。召诸智臣共谋此事。时有
一臣即白王言。此象系处近精舍边必闻
妙法。是故尔耳。今可令系近于屠坊。彼睹
杀害恶心当盛。王闻其言系象屠所。象见
杀戮恶心猛炽。残害增甚。以是当知。众生
之类其性不定。畜生尚乃闻法生慈见恶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47b 页 T46-0147.png
为害。况复人乎。而不染习近善知识。婆罗
门化髑髅者。传云。昔有婆罗门持人髑髅
其数甚多。诣华氏城遍行衒卖。经历多时
都无买者。便极瞋恚高声唱言。此城中人若
不买者。吾当为汝作恶名声言汝诸人愚
痴暗钝。尔时城中诸优婆塞畏其毁谤皆就
买之。即以铜鉒贯穿其耳。若彻之者便多
与价。其半彻者与价渐少。都不通者都不
与直。时婆罗门问优婆塞。我此髑髅皆悉
不异。何故与价而有差别。优婆塞言。其通
彻者其人生时听受妙法智慧高贵。故与多
价。其半彻者虽曾听法未善分别。以是因
缘与汝少直。全不通者斯人往昔不曾听
法。诸优婆塞持此听法人髑髅。起塔供养
命终生天。当知大法有大功能。以听法人
髑髅供养。尚生天上。况能至心供养持经
人者。闻法既有如是深益。故佛付法令
至后世展转闻之。致使龙树之后。妙观斯
在良由于此。从此之止观下。今师祖承。
此中即是先总举于所传人法。言说已心中
所行法者。即章安密说从大师得所行之
法也。故举所行以显所传。若传而不习有
言无行。将何以辨所传不空。故知所传即
以所行。亦令后代行弗违言。所以一部并
为行相。他云。三外别传心要者。则三部之
文便为无用。纵有面授口决之言。但是将證
私呈于师。安心观门此文自足。况此后学不
蒙面授。离此之外何所云耶。故应信此即
是所传。故遗嘱云。止观不须传授私记时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47c 页 T46-0147.png
为人说。私记即指章安所记十卷是也。嘱
意正言面授意多不周。私记言旨全备。故知
大师所传止观随机面授非后代所堪是以
临终殷勤遗嘱。验知别传斯言谬矣。次智者
下别明传法人也。金口祖承从前向后。今
师祖承从后向前者。为指文师以承龙树
文便故也。初序智者中先明德业。初生之
时室内洞明。栋宇焕然兼辉邻室。凡诸俗庆
并火灭汤冷为事不成。目有重瞳。父母藏
掩不欲人知而人自知。玉篇云。瞳者目珠
子也。即黑睛中小珠子也。行法华忏发陀罗
尼者。习律藏已。诣大贤山持法华经。宿缘
所熏常好禅悦。怏怏江东无足可问。闻
光州大苏山慧思禅师。遥餐风德如饥渴
矣。其地既是陈齐边境兵刃所冲。重法轻
生涉险而去。思初见笑曰。昔共灵山听法
华经。宿缘所追今复来矣。即示普贤道场
行法华三昧。经二七日行道诵经。至药
王品诸佛同赞药王菩萨言。是真精进真法
供养。豁然入定照了法华。将證白师。师
曰。非尔弗證非我不识。所发定者法华
三昧前方便也。所发持者初旋陀罗尼。纵
令文字法师千群万众。寻汝之辩不能穷
矣。于说法人中最为第一。代受法师等
者。即指南岳为受法师。南岳造金字大品
经竟。自开玄义命令代讲。于是智方日
月辩类悬河。卷舒称会有理存焉。唯三三
昧三观智用以咨审。馀并自裁。思曰。可谓
法付法臣法王无事者也。时慧旷律师亦
在会坐。思曰。律师尝听贤子讲耶。旷曰。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48a 页 T46-0148.png
禅师所生非旷子也。思曰。思亦无功法华
力耳。陈隋二国等者。陈家因姓号国。自
武帝霸先受梁禅来。至少主叔宝方始入
隋。陈凡五主。第四宣帝是文帝之弟。名顼
字绍世。初思谓智者曰。吾久羡南岳恨法
无所付。汝可传灯设化。莫作最后断佛
种人也。汝于陈国有缘宜往利益。既奉严
训乃共法喜等二十七人同至陈都。仪同
沈君理请住瓦官开法华经题。敕一日停
朝事公卿毕集。停瓦官八年。讲大智度
论说次第禅门。蒙语默之益者略难称
纪。尔后徒众转多得法转少。妨我自行化
道可知。群贤各随所安。吾欲从吾志也。吾
闻天台地记称有仙宫。若息心兹岭展生
平之志。陈主有敕留连。徐仆射潸涕劝请。敕
云。京师三藏虽弘佛法。皆一途偏显兼之
者寡。朕闻瓦官济济深用慰怀。宜停训物
岂遑独善。匪从物议直指东川。于时陈太
建七年秋九月。从兹始入天台。宣帝敕曰。
禅师佛法雄杰时匠所宗。训兼道俗国之望
也。宜割始丰县调以充众费。蠲两户民用
给薪水。尔后敕赐寺额云。具左仆射徐陵
启。知禅师创立天台。宴坐名岳宜号修
禅。陈破入隋。隋主敬重。陈主并诸王书疏
凡十二道。隋主并诸王敕及书疏近五十道。
所施信物并在国清百录。安禅而化至五品
等者。此出临终行位也。不出禅定端坐取
灭故云安禅而化。开皇十五年自荆下邺。
至十六年重入天台。至十七年晋王敦请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48b 页 T46-0148.png
出至石城。谓徒众曰。大王欲使吾来。吾
不负言而来。吾知命在此故不前进。于石
像前口授遗书云。莲华香炉犀节如意留
别大王。愿芳香不穷常保如意。索三衣命
扫洒。令唱法华观无量寿二部经题。兼赞
叹竟。时吴州侍官等二十五人。见石像倍大
光明满山。又索香汤漱口竟。说十如四不
生。十法界。四教。三观。四悉。四谛。六度十二
缘。一一法门摄一切法。吾今最后策观谭
玄。最后善寂吾今当入。时智朗请云。伏愿
慈悲赐释馀疑。不审何位。没此何生。谁可
宗仰。报曰。汝懒种善根问他功德。如盲
问乳蹶者访路。告实何益。虽然吾当为汝
破除疑惑。吾不领众必净六根。以损己
益他但位居五品。生何处者。吾诸师友并
从观音皆来迎我。问谁可宗仰者。汝不
闻耶。波罗提木叉是汝大师。四种三昧是汝
明导。教汝舍重担。教汝降三毒教汝治
四大。教汝解业缚。教汝破魔军。教汝调
禅味。教汝远邪济。教汝折幔幢。教汝出
无为坑。教汝离大悲难。唯此大师可作依
止。从舍担下即是十境。故知若不示人境
观不任依止。于是教维那曰。人命将终
闻钟磬声增其正念。唯长唯久气尽为期。
云何身冷方复响磬。哭泣著服皆不应为。
言已跏趺。唱三宝名而入三昧。即其年十一月
二十四日未时端坐入灭。灭后祥瑞等具如
别传。即是住观行位首楞严定而入灭也。
五品之言弥可信也。然大师生存常愿生兜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48c 页 T46-0148.png
率。临终乃云观音来迎。当知轨物随机顺
缘设化。不可一准。故经云去引證大师五
品功多。随喜品云。施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
六趣四生众生。一一皆与七宝。见其衰老乃
至将死。化令得果起六神通不如初随喜
人百千万倍。彼第六经初举第五经末五品
文中初随喜品。复以第五十人校量最初随
喜人。故今文中初述小乘化他之福比于初
品。具如经文。复以初品况出后品故云况
五品耶。举小乘之最多况大乘之极少。初
品最小其功尚多况第五品耶。此證大师居
第五品其德深也。次引法师品者。为世所
依颁传佛旨故名为使。使即所使。宣佛因
果名如来事。次引大经者亦證大师位也。
经云。若复有人具烦恼性能知如来秘密
之藏。是名初依。若准圆位五品六根并名
初依。未断无明名具烦恼。亦得名为观行
相似知秘密藏。次智者去明智者所承。即南
岳也。南岳德行去彰南岳行證也。博物志云。
嵩高为中岳属豫州。华山为西岳属同州。
泰山为东岳属兖州。恒山为北岳属冀州。
衡山为南岳属荆州。后开衡州。从山为名。
以此五山上应天象配于五帝。又山之高
者名岳。大师俗姓李氏项城武津人也。儿童
时因梦梵僧劝令入道。又数梦僧训以斋
戒。时见朋类读法华经情深乐重。先未曾
诵因从他借。于空冢中独自看之。无人教
授日夜悲泣。复恐冢是非人所居。移托古
城凿穴居止。昼则乞食夜不眠寝。对经流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49a 页 T46-0149.png
泪顶礼不休。其夏多雨土穴湿烝。举身肿
满行止不能。而忍心对经心力弥壮。忽觉
消灭平复如故。又梦普贤乘白象来摩顶
而去。昔未识文自然解了。所摩之处自然隐
起有如肉髻。因兹所诵法华等经三十馀
卷。十年之中诵声不辍。因读诸经见赞禅
定。复更发心求善知识。值慧文禅师禀受
禅法。昼则驱驰僧事。夜则坐禅达晓。精勤
动障乃反观心源求不可得。遂动八触发
根本禅。因见三生行道之处。得此相已精
进弥甚。夏竟受岁将欲上堂乃感叹曰。昔
佛在世九旬究满證道者多。我今空过法岁
虚受。内愧深重放身倚壁。背未至壁朗然
复悟法华三昧大乘法门境界明了。通明背
舍并皆成就。从此以后辩悟既多。所未闻
经不疑自解。故今文云大小法门朗然洞发。
传中不云七载方等。应是著传者所闻不
同。次南岳事慧文等者。明南岳所承及文师
德行未见本传。言齐高者。齐是国号。高谓
高祖。渤海人也。姓高氏。齐大夫高奚之后。高
欢次澄。次洋。方受魏禅都邺。在相州。即
北齐也。无竞化者故云独步。河谓河北。淮
谓淮南。行化于世而言非世所知者。明
所證既深非馀所知。若准九师相承所用。
第一讳明。多用七方便。恐是小乘七方便耳。
自智者已前未曾有人立于圆家七方便
故。第二讳最。多用融心。性融相融诸法无碍。
第三讳嵩。多用本心。三世本无来去真性
不动。第四讳就。多用寂心。第五讳监。多用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49b 页 T46-0149.png
了心。能观一如。第六讳慧。多用踏心。内外
中间心不可得。泯然清净五处止心。第七讳
文。多用觉心。重观三昧灭尽三昧无间三昧。
于一切法心无分别。第八讳思。多如随自
意安乐行。第九讳顗。用次第观如次第禅
门。用不定观如六妙门。用圆顿观如大止
观。以此观之虽云相承法门改转。慧文已
来既依大论。则知是前非所承也。故今叹
文所行法云非世所知。履地至厚者。此明
文师法行于世。如履地不知地之厚戴天
不知天之高。智者观心论去。引證文师所
承异也。言高祖者。若以智者所指。应以
南岳为父师。慧文为祖师。龙树为曾祖师。
故尔雅释亲云。父之考为王父。加王者尊
也。王父之考为曾祖王父。加曾者重也。曾
祖王父之考为高祖王父。加高者最上也。是
则章安望于龙树方为高祖耳。若直以尊
上为高则可通用。如汉齐隋等。并指始
祖以为高祖。谓禅立建功德无过上谥为
高耳。今家亦以龙树为始。是故智者指为
高祖疑者云去假设问端也。后去例是。今
立疑云。既称祖于龙树法门不应不同。遣
荡建立既殊。师祖之义安在。然天竺去答也。
初旁引注论人答。言凡七十家者。付法传
云。龙树造大无畏论有十万偈。中论从彼
略出大纲有五百偈。长行并是诸师注解。
关中影法师云。有数十家注。中论最下河西
朗云。有七十馀家。真谛云。西方有广略二
本。此间所传略本耳。元康师云。此恐不尔。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49c 页 T46-0149.png
此间已有四本。一青目注名为中论。后秦罗
什所译。二无著注名顺中论。后魏菩提流
支译。但得两卷。馀者未出。三罗睺法师注
亦名中论。梁真谛译。但得因缘一品。四分
别明菩萨注名般若灯论。唐波颇三藏译。有
十六卷。河西既云七十馀家。岂以诸师为
非独存青目为是。况青目最劣遣荡叵依
故云也。又论云去引论文答。龙树本文有
荡有立。今依龙树意亦同然。故不应以专
荡之文。却形止观而为建立。论初句云因
缘所生法。即建立也。我说即是空。即遣荡也。
假名中道。又建立也。四句论中三立一荡。止
观前后盛引斯文。二处符同师资礭立。即者。
广雅云合也。若依此释。仍似二物相合名
即其理犹疏。今以义求体不二故。故名为
即。即三而一与合义殊。下去皆然。从天
台去别释所传之法。即此所传是向所行。于
中先略次广。初略中云天台者。天者巅也。
元气未分混而为一。两仪既判清而为天浊
而为地。此本俗名且依俗释。台者星名。其
地分野应天三台故以名焉。有云。本名天
梯。谓其山高可登而升天。后人讹转故云
天台。又章安山记云。本称南岳周灵王太子
子晋居之。魂为其神。命左右公改为天台
山也。若准孙公山赋云。所以不列于五
岳阙载于常典者。以其所立幽奥其路旷
迥故。未知章安所出西方风俗称名为尊。
如子之名兼于父母。佛当生彼预设斯仪
使慕德称名故也。此方风俗避名为敬。故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50a 页 T46-0150.png
以所居而显其人。南岳亦尔。传谓传授亦
曰传受。受彼所传故云之也。次列。三示教
境及名。并如文。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一之一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一之二

唐毗陵沙门湛然述

次渐则去释行相中云渐如梯磴者。梯
者。说文云。木阶也。极高用梯。次高用磴。故
大经第八云。为欲化度诸世间故。种种示
现差别之相。如彼梯隥。大论四十云。譬如
登楼得梯则易。八十八云。譬如登梯始从
初桄渐渐向上。上处虽高亦能得至。故用
譬渐也。磴字亦可从足谓升蹑也。从木
者。非此所用。从石者。谓山坂渐高也。亦
可义用。正应从阜。作此隥字亦梯类也。可
以升高也。始自人天终至实相故也。金刚
宝者。大经二十二云。如金刚宝置之日中
色则不定。金刚三昧亦复如是。若在大众
色则不定。大论三十八又云。如玻瓈珠随
前色变自无定色。诸法亦尔。或常无常。经
以一行随于众行。论以一理应于众理。理
行虽殊同名不定。故金刚玻瓈珠名虽殊
譬意亦等。大论五十九云。金刚宝者帝释所
执。与修罗战碎落阎浮。释曰。理行如珠。
教法如日。情如众物。观如现色。圆顿者。圆
名圆融圆满。顿名顿极顿足。又圆者全也。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50b 页 T46-0150.png
李奇云。圆钱也。即圆全无缺也。体非渐成
故名为顿。体虽极足须以二十五法为前
方便。十法成观而为正修。今序中语略具如
下文。如通者腾空者。近地之空与万仞同
体故云不二。通者譬顿行人。腾譬修行观
理。空譬顿理不二。为三根等者。此三止观
对根不同。事虽差殊同缘顿理。离圆教
外无别根性。当知此三并依圆理分此三
行名三根性。是故渐次不同于别。或一日
一月一生修之可获。故玄文第十判教中云。
渐观者从初发心为圆极故。修阿那般那
乃至无作。故知顿人行解俱顿。渐人解顿行
渐。不定解顿行或顿渐。有人云。是别都不
见文旨。次广解中初结前生后。初释渐。云
渐初亦知实相等者。谓依顿理方起顿解。
望彼顿人故云亦知。依顿起解故云难解。
依解起行复曰难行。渐云易行以易解
故。文虽互举语必两兼。为难解理而起渐
行。此中番数但有五重。义则十三。言五重
者。一归戒。二禅定。三无漏。四慈悲。五实相。
义十三者。初番有六。谓三恶三善。第三番
四谓两教二乘。并前六义合为十也。馀三不
开合为十三。于十三中实相是所缘之境。
望顿是同不应数为不同之限。故下问答
中云。渐次中有十二不同。即此意也。此预点
出至下易知。不定至后顿者。渐次列名在
不定前故云前渐。圆顿列在不定文后故
名后顿。第二本中列不定文在渐顿后。即
云不定者约前渐顿。或渐或顿不专一法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50c 页 T46-0150.png
故名不定。若从始至终专渐为顿方名渐
顿。当知不定初亦知圆。从更前更后去释
不定相。前后秖是前渐后顿。或时观顿或
时观渐。浅深者。约前五番互论浅深。事理
者。或界内为事界外为理。真谛俗谛三悉一
悉更互亦尔。此中但出四悉及止观者。诸法
虽多若论行相不出此二。如下安心及破
遍等。亦不出此故今列之。从或指去释不
定体。文有二对。初约四悉。阴是世界如初
观阴入。即观阴入为第一义。名指世界
为第一义。如观真理但能生善灭恶而已。
名指第一义以为二悉。次约止观者。或正
用观而宜息观。或正用止而宜照止。以
照止故止即成观。以息观故观即成止。或
虽无昏散进道功微。烦惑不破真理不启。
皆须改途若息若照。故观成所息止成所
照。不同常仪故云不定。下料简中不定中
四指此两双。疑者云去。料简前文。初疑问
中言教境等者。同是大乘教同缘实相境
同名为止观。此三既同何故三种行相顿
是差别。次从然下答。先总答。云同不同等
者。行相各别何妨三同。虽曰三同何妨行
别。渐次中去别答中。应名渐次与不定
相对于圆顿以辨同异。今文但释渐次行
相渐后结云故言不定者。以不定法无阶
位故。故寄渐后而结不定。渐中即有十二
不同如前分别。两教二乘是无漏四。而今乃
云无漏总中三者何耶。别而言之离为四
人。若总名无漏则合却三人。但存一位。今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51a 页 T46-0151.png
举总合开一中兼三。故名无漏总中三也。
若没本位离开为四。并善恶各三及以禅定
慈悲各一。故成十二。若准无漏离为四别。
慈悲亦应有三不同。文无者略。言从多者
以渐不定十二不同行相多故名渐不定。约
理则非多非少。约相则顿少二多。渐中实
相及以圆顿。其相是同不须别说。故但结二
不同于圆。而用释向同不同等。次从此章
同大乘去重问者。向虽明渐不定不同。复
重更问三番差别。故更将同问三差别。故
结难云何名辨差。又初问者。许有三异将
同问异。故结文云相顿尔异。后问意者。由
前答异将异问同。是故结云何故名为辨
差。二问虽并三同居先。文意实以二义互
举。是故二答并云同与不同等也。又由前
答中但出渐相以对于顿。不定行相寄渐
明之。今欲具辨三种相别。故更还以三同
问起。故下答中具出二相。言此章者此中
旧名辨差章故。既曰三同何故此章辨三
差别。章名虽废问亦何伤。然下重答。同义如
前。九不同者于前十二合三无漏依总为
一。故但有九。并不定四故有十三。将此
渐次及以不定对顿即成三差别也。理而
言之渐不定中所缘实相与顿理同。为答
来问故对二说。俱名不同故云从多。次一
切下證同不同。以无为法證不同而同。而
有差别證同而不同。良由诸圣證无为法。
用此无为而能分别故云差别。如诸罗汉
得小无为尚分别小。故诸菩萨得大无为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51b 页 T46-0151.png
能分别大。所以分别是无为用故云以无为
法。依第二本答。云渐次中十二不同。不定
中有四不同。总有十三不同。若无第三重
修本文。第二本文何由可解。十二与四乃
有十六而云十三。标乃从开会数从合。应
知十二约开无漏十三约合无漏对不定
说。问。无漏开四慈悲不开。答。开亦不违。玄
渐观中列四慈悲。开合随便不可一准。有
人云。无漏总中三者即三观也。无漏空也。总
假。中中。自滥参听众有逾一纪。实未曾闻
有斯异释。中即实相实相是同。如何数为
不同之限。一不可也。一宗教门文无说假以
为总者。二不可也。渐次九中已有无漏。慈
悲与假其义又同。不应重数以三足九。三
不可也。借使以三足善恶六但应成九。今
云十二。四不可也。纵兼实相但成一十。今
云十二。五不可也。又第二本文无无漏总中
之言亦云十二。今以此三配于三观。复
含渐次。亦但十二。六不可也。或云诸番达
即是观。止即是止者。三途何故但止无观。常
住何故但观无止。借使以此为止观者中
间四番四止四观。初后二番一止一观。则但
有十。若开善恶各立止观。则九不同十八
止观。若数常住复为现文。文云渐九。七
不可也。复应思择渐初虽复知圆。不同但
中及十行中时长行远。略知此二已异别教。
故知此三知圆理同而行相小别。当知南岳
唯授天台圆顿之理。约行须以渐不定助。
问。南岳大师知四教不。答。南岳委知而不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51c 页 T46-0151.png
细判。何者。如智者释位而引南岳用大品
文四十二字。以为圆位。欢喜等地以为别
位。乾慧等地以为通位。又南岳自释四十二
字门。兼申大品经文。亦作三教义释。既知
三教大品文中处处以衍对藏为小。故知
南岳亦知四教。又此四教非始南岳。慧文
禅师既依大论。大论释经经明三教。当知
此教传来久矣至天台来分别始盛。有云。
四教神僧授与此语无凭。神僧但云自今已
去。自行化他吾常影响。三昧既天机秀发。四
教何待神僧。承蹑有由深符圣旨。是故三
观总摄四教。又此三止观名字虽似八教中
三其相永别。彼八教中指华严为顿。鹿苑
去为渐。不定寄在前四味中。下料简中但是
借名。以将秘密对三为难。非正意也。圆
顿者去。释圆顿中。初约止观。初缘实相至
真实者。即是止观所缘之境。缘之与造虽
属能观。意且正明所缘妙境。从系缘去次
释能观即念为系。寂而常照。即系为念。
照而常寂。能所尚一况止观耶。一色一香无
非中道者。中道即法界。法界即止观。止观
不二境智冥一。所缘所念虽属于境。且语
能缘以明寂照。自山家教门所明中道唯
有二义。一离断常属前二教。二者佛性属
后二教。于佛性中教分权实故有即离。今
从即义故云色香无非中道。此色香等世人
咸谓以为无情。然亦共许色香中道。无情佛
性惑耳惊心。今且以十义评之使于理
不惑。馀则例知一者约身。言佛性者应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52a 页 T46-0152.png
具三身。不可独云有应身性。若具三身
法身许遍何隔无情。二者从体三身相即无
暂离时。既许法身遍一切处。报应未尝离
于法身。况法身处二身常在。故知三身遍于
诸法何独法身。法身若遍尚具三身何独法
身。三约事理。从事则分情与无情。从理则
无情非情别。是故情具无情亦然。四者约
土。从迷情故分于依正。从理智故依即是
正。如常寂光即法身土。身土相称何隔无
情。五约教證。教道说有情与非情。證道说
故不可分二。六约真俗。真故体一俗分有
无。二而不二思之可知。七约摄属。一切万
法摄属于心。心外无馀岂复甄隔。但云有
情心体皆遍。岂隔草木独称无情。八者因
果。从因从迷执异成隔。从果从悟佛性恒
同。九者随宜。四句分别随顺悉檀。说益不
同且分二别。十者随教。三教云无圆说
遍有。又净名云。众生如故一切法如。如无佛
性理小教权。教权理实亦非今意。又若论
无情何独外色。内色亦然。故净名云。是身无
知如草木瓦砾。若论有情何独众生一切
唯心。是则一尘具足一切众生佛性。亦具十
方诸佛佛性。从己界去约谛明顿。即无作
谛。至四弘中略明谛相。此中略示无作观
耳。故四念处释无作四谛云。一念心中具
十界苦名为苦谛。具十界惑名为集谛。苦
即涅槃名为灭谛。惑即菩提名为道谛。次
从法性去单以一止观结无作谛。次结体
不二。从渐与不定去广引證圆。先且简二。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52b 页 T46-0152.png
次正引證。前已广略二重解释今复引證故
曰更明。第二本中从此至佛法之恩并属
商略。今并回为引證文也。旧商略名没而不
彰良由此也。次正引證中先引经。如了达
等者。旧经第五贤首品中文殊以二偈。问了
达深义净德贤首菩萨。菩萨以十五行五言
偈答。今文从菩萨于生死至穷劫不能尽。
略彼偈中二行文来。言生死者。举极下位
博地初心。若不尔者。云何能显圆顿功深。
不可动者理极事遍。不为所动非谓不退
为不动也。言一念者。举极少时功深德广。
深穷无涯广遍无际。高岸峻处曰崖。穷者
极也。如来说不能尽者。理既玄妙非说可
穷。举极位人尚不能说。况馀凡圣说能穷
尽。从此菩萨去至建立众生者。彼经次前
十五行偈后。贤首复以六百九十二行七言
偈答。于中三十行已来明于圆信。次六十
行钩锁相连辨修行相。次明六根互用等相。
今略依彼开为六文立圆因果。何谓圆闻
秖闻三障即是三德。至旨归章及通德中具
明其相。言圆信者。依理起信信为行本。
如法句第三云。舍卫江东其水深广。五百馀
家刚强欺诳。佛知可度往至树下。有来礼
者有问讯者。佛化为一人从水上来。水才
至踝众人怪问曾见有人水上行不。有何
道术。化人答言。我是江南愚直人耳。闻佛
在此乐欲见之。问他人言水深浅耶。他
人答我。水但至踝信言而过无别术也佛
言。执信便度生死之渊。度数里河何足为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52c 页 T46-0152.png
奇。村人闻之悉从佛化。今亦如是。若信三
道即是三德。尚能度于二死之河。况三界耶。
此之三道秖是三谛。谛既是境应须观智。三
观为因观成为智。具如后释。三智具如大
品三智品中三观具如璎珞下卷云。尔时敬
首菩萨白佛言。佛上所说若因若果。若贤若
圣一切功德。今此会中十四亿那由他人。谁
能不起此座受学修习。从始至终入菩萨
位。时佛顶发放一切光。复集十方百亿佛土
佛菩萨众。即于众中告文殊普贤法慧功
德林金刚幢金刚藏善财童子。汝见是众中
敬首菩萨问三观法界诸佛自性清净道。一
切菩萨所修 观法门不。汝等各领百万大
众。皆应修学如是法门。若尔。唯应上地修
此三观何关凡下。答经文既云所领百万皆
应修学。何独上地。如首楞严经中道品云。
乃至凡夫亦能信受明无明无三。以无三故
成无三智行无三行。乃至老死皆如是说。
故十二支一一皆以三观观之。亡泯能所
故曰无三。大璎珞第八云。摄意入定分别
三观。亦不见人入定意者。游心十方无量
世界。承事供养观一切法。是则名为具足禅
度。是故当知三观未圆禅度未满。名字彰
显略如上引。若以义求摄一切法。具如下
文摄法中说。故三观智文理有凭。问。闻圆法
中作三德名。信应依闻何故圆信作三观
名及以遮照深广等耶。答。三德是境三观是
行。行必依境。且从行说。空即般若。假即解
脱。中即法身。照即般若。遮即解脱。无遮无照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53a 页 T46-0153.png
即是法身。究竟即法身。清净即般若。自在即
解脱。深即般若。广即解脱。非深非广即是法
身。信必起行。是故从行得名不同。又三观
从因。遮照从用。深广从体圆行中言一向
者。若不一向即属馀二。馀二非不一向专
求。但行相别故属馀二。言直入中道者。勿
谓但中也。但是不为偏空偏假所牵。是
故名为不动不寂。从胜为名故云直入。人
不见之即便谓为先观但中都无此理。次
圆位中秖是三谛三德。初显初开入初住位。
一住一切住者。初住之中具一切位。如阿字
门具足一切诸佛功德。功德虽多不出三
德。故云一切究竟等也。圆庄严中有法譬
合。法中还以一心三谛为所庄严。一心三
观为能庄严。至此位时外用自在故云庄
严。正受空功德。出说假功德。双入出不入出
中功德。中有双遮双照故也。对德及用比
说可知。根谓六根尘谓六尘方谓十方。物谓
随尘各有种类。正报等者。经文广约男女
身等。方尘物等。即是依报。次譬文者。中譬
双入出。旦譬起出说。夕譬入正受。夜半
譬不入出。故长阿含经二十二云。阎浮提日
中。弗婆提日没。瞿耶尼日出。郁单越夜半。经
文次第四方遍说。彼经又云。阎浮为东于逮
为西。阎浮为西瞿耶为东。瞿耶为西单越
为东。单越为西于逮为东。以由日月转故。
皆为日出之处为东。今但以四方见异为
譬。合中言亦如是者。应具将上三谛三观
等来合此中。建立中言盲瞽者盲秖是瞽。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53b 页 T46-0153.png
失光生盲皆名为盲玉篇云。无目曰瞽。又
云。有瞳无䀕曰瞽。䀕字(直忍切)有目无瞳曰
瞍。又涂令失光亦名为瞽。故自古令习
乐者涂令失光。今以无缘者不纳教光心
眼如瞽。故举龙王为譬等者。说文云。龙者能
幽能明能大能小。春分登天秋分潜渊。管子
曰。欲小如蚕子。欲大满天地。此俗典说。未
能尽于龙之功用。今依华严。娑竭罗龙王
凡有所雨竖遍六天横亘四域。经中广明
始自金刚终至他化。四域者人四洲也。六
天者欲六天也。即譬六位已破无明见第
一义故名为天。四十位为四。等觉妙觉为
二。若从因说应从住前乃至等觉。法身说
法尚令等觉断最后品。况初住耶。此中应
以本迹高下四句释之。四域譬四机四门
四悉等得益不同。故知六番唯顿四机通渐。
明此位人具二建立。通譬被物机见不等。
亘者通度也。方言云。竟也。兴云等者。经云。
龙王示现自在时。从金刚际至他化。兴云
周遍四天下。其云种种庄严色(已下私略)

「 他金乐赤兜率白
 夜璃忉瑙四王玻
 海上金刚紧那香
 诸龙如华修如山
 阎青越金二洲杂
 电亦随感皆不同
 他化日光乐月光
 兜阎浮金夜白宝
 忉金四王色最妙
 阎青宝色三洲异
 雷震不同复差别
 他化梵音乐妙音
 兜妓乐音夜天女
 忉紧罗女四天乾
 人中海潮音等别
 八部所见各各异
 雨不同相亦差别
 他化香华乐瞻卜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53c 页 T46-0153.png
 兜摩尼宝夜幢盖
 忉如意珠四甘膳
 北越璎珞二瞻卜
 南阎浮提清净水
 诸龙等见各不同
 并譬菩萨自在用」


云譬现身。雷譬说法。电譬放光。雨譬慈悲。
如是三业能令众生所见各别问。庄严建立
有何差别。答。并是不可思议一心三智。能
严法身名为庄严。外益于彼名为建立。故
法华云。定慧力庄严以此度众生。度生即建
立也。合如文。初心尚尔等者。举况也。此指
圆位初发心住。不同前文六根净等。二住已
去乃至等觉名为中心。妙觉一位名为后心。
故举初住以况中后。故初住已上亦云六
根互用故也。如四念处云。六根互用凡有
二种。一似二真。似如法华。真如华严。今依
华严初住已上即真互用。此引华严證三
中顿。如何却谓为渐圆耶。如来殷勤等者。
正引法华示妙法体。法体秖是同体境智。
即是说人不轻故领者欢喜。何者。于方便品
初。寄言绝言广叹略叹不出权实。故章初标
云。诸佛智慧甚深无量。甚深叹实无量叹
权。乃至章末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
实相。诸法权也。实相实也。此并寄言叹权
实也。止不须说即绝言叹。故云殷勤称叹
此法。故长行末身子请云。世尊何故殷勤称
叹。指此文也。称叹意者。良有以也佛成道
来四十二年。方显真实。垂欲为说仍加三
请。已许说竟五千起去。后方广约五佛章
门开权显实。故知开显何易可闻故云如
来殷勤称叹。第二卷初身子领解云欢喜踊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54a 页 T46-0154.png
跃。故云闻者欢喜。次引诸经明求者志大
故所行法妙。并是释成所传之法也。言常
啼等者。为求法故。七日七夜闲林悲泣故
名常啼。西音萨陀波崙。大品二十六云。佛
告须菩提。菩萨摩诃萨为求般若波罗蜜
故。当如萨陀波崙。此菩萨今在大雷音佛
所行菩萨行。须菩提言。彼云何求般若波
罗蜜。佛言。此菩萨求般若波罗蜜时。不惜
身命不求名利。闻空中声曰。善男子。从此
东行莫念疲睡饮食昼夜寒热等事。莫观
左右莫坏身相。若坏身相则于法有碍。
有碍故往来五道。不得般若波罗蜜。菩萨
言。我从教也。为求般若故。为众生故。作
大明故。求菩提故。复闻空中声曰。汝于
三空应生信心。亲近供养善知识。善知识
者。能说三空及以种智。令心欢喜。于是菩
萨受教东行。又复念言。不问空声向何处
去。去近远从谁闻。啼泣七夜如丧一子。空
中有佛告言。过去诸佛求般若时。亦复如
是。从是东行五百由旬有城名众香。其城
有昙无竭菩萨。日三时说般若。闻供养者皆
得不退。汝往诣彼当闻般若。闻已欢喜。又
念我何时得见。作是念时。无量智慧无量
三昧皆现在前。于是便往(云云)。善财南求者。
善财童子初托胎时于其宫内有七大藏。其
藏皆出七宝楼阁。自然周匝有七种物。从
于七宝生七种牙。善财生已。牙高二七寻
广于七寻。又其宅内五百宝器盛满众宝。又
七宝器更互生宝。以是因缘诸婆罗门善明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54b 页 T46-0154.png
相者。字曰善财。寻善知识渐渐南行百一
十城。所见知识。并云我已先发菩提心。诸
善知识皆云我唯知此一法门。新经至第五
十见弥勒。第五十三见文殊普贤。则不复
云唯知一法。故知即是前渐后顿。今从后
顿是故指之。具如入法界品(云云)。药王烧手
者。药王菩萨本于宝藏佛所发愿。疗治众
生身心两病。今故号汝名为药王。于日月净
明德佛所。名一切众生喜见。彼佛灭后起塔
供养。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为供养塔故。于
其塔前然百福庄严臂。经七万二千岁。令
无量阿僧祇人发菩提心。然后发誓两臂还
复。此亦为求权实妙体。普明刎头者。得名
未知。此从仁王经名。大论名曰须陀摩王。
方音不同耳。仁王云。昔天罗国王太子名班
足。初登位时受外道陀罗教。令取千王头
以祭冢神。自登王位已得九百九十九王。
唯少一王。北行万里即得一王。名曰普明。
其王具白。愿听我一日饭食沙门顶理三
宝。班足许之。普明却还依七佛法请百法
师。一日二时讲般若八千偈竟。第一法师
为王及眷属说四非常偈。眷属得法眼。王
得空平等三昧。法眼等名虽似小乘。为治
此王令舍依正。既云依于七佛之法以讲
般若。岂独小乘。况是共部。空义本通。今从
不共是故指之。一日三舍去明理圆法妙恩
深难报。彼金刚经将四句偈以校舍身。今
借彼文举多况少。日舍三恒经百千亿
尚不能报般若一句。况如法华顶戴荷负。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54c 页 T46-0154.png
虽多劫荷戴其身犹存。岂能报于圆乘之
泽。般若共别。意不殊前。在肩曰荷在背曰
负宁者。说文云。愿辞也亦岂也。一经一说
等者。举略指广。如上所引常啼等类。各是
一经。一经之内。略存一说。以此例诸并应
可见。疑者云去请證馀二。此即问也。上来
已證圆顿三昧。渐与不定为何所凭。然经
论去答。先明答意。圆是本意是故先引。渐
与不定亦各有凭。因兹重复通證三义。圣
教既多不可委引。故云略举。次别答者。于
中初引四经各證三义。次引无量义唯證
于渐。次引六经独證于圆。圆是正意故重
引也。复引华严通结前文所引诸教。初引
净名中所言渐者。华严顿后渐教之始。义
同渐观故引之也。下去诸文證渐不定皆
是借教以證于观。义势相似岂可全同。若
揽教成观复非硕异。佛树者。亦曰元吉树。
亦曰道树菩提树等。从此得道等故。既降
魔已證得择灭。见于谛理离生死法名甘
露灭。断德成也。觉道成者发得真道能断
之智。名觉道成。智德成也。灭道成故四谛具
足。从胜而说但云灭道。三转等者。谓示劝
證。一转各生眼智明觉名十二行。轮具二
义。一者转义。二摧碾义。以四谛轮转度与
他摧彼结惑。如王轮宝能坏能安。法轮亦
尔。坏烦恼怨安住谛理故于大千转此法
轮。言大千者。如俱舍云。四大洲日月。苏迷
卢欲天。梵世各一千。名一小千界。此小千千
倍。说名一中千。此千倍大千。皆同一成坏。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55a 页 T46-0155.png
世无二佛故于大千。瑞应云。万二千天地
之中央也。此四谛理体无结惑故云本净。
又云。本不可说名为本净。为破他惑不获
而转。八万诸天得法眼净。俱邻五人并得初
果。故云天人得道不虚可以为證。世尊为
佛宝。法轮为法宝。五人为僧宝。故云三宝
现世间也。次證不定即显露不定也。言一
音者名通大小今意在大。言小乘者如毗
昙云。佛为四王作圣语说于四谛。二解二
不解。佛又作毗陀罗语说。一解一不解。佛
又作梨车语说。四王俱解。问。若圣语说二
天不解。佛若能者岂有不解。若不能者偈
云何通。偈云。佛以一音演说法。而现种种
若干义。众生皆谓独为我解说诸法不为
他。答。一音者梵音也。若大会中有多贪等。
皆谓世尊独为我说。以此四天各念不同。
故佛三说以赴彼念。复破众生谓佛独能圣
语说法。复有众生须变形言而受化者。有
不须变。是故不同大乘一音。今之所引
如起信等圆音一演异类等解。又如八十好
中。一音能报众声。殊方异类莫不获益。如
来本非一切音辞。而能遍赴一切音辞。并
与此文不定义同。华严楞伽并云如来具
有六十四音者。此并方便未为尽理。今言
恐畏欢喜等者。且约四悉明不定相。恐畏
者三界可畏即世界也。欢喜者喜可生善即
为人也。厌离者能离于恶即对治也。断疑者
疑断见理第一义也。次證顿者。不有不无义
通四教。简三存圆以證于顿。理本无说四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55b 页 T46-0155.png
悉被机故诸法生。无我等者结成圆顿。无我
造受结不有。善恶不亡结不无。通四简三
亦如向说。有云。无我造受破胜数论。三藏
可尔通义不然。故今不用。次引大品中初
證渐者。大论八十问云。始行菩萨云何修行。
此之三种有何差别。有云。无别语异意同。
有言。有别约初中后。或约三学以立三名。
又檀梨名行。尸禅名学。羼般名道。问。何故
次第。答。诸法虽空次第得故。般若亦然。入
一切法四禅乃至第一义空。摩尼珠者。论云。
是摩尼宝所在水中随作一色。如以青裹
水为之青。亦云如意。似如唐梵不同。大论
华严并云如意魔尼。似如并列二音。若法
华云摩尼珠璎珞。如意珠璎珞。似如体别。
真性如珠体。习性如物裹。闻教如置水。习
发如现色。理性不殊而能现于诸法之色。
发心即坐道场等者。既云初发心。又云转
法轮。知是初住八相成道分身百界现转法
轮。即圆义也。次引法华者。既非华严教人。
又非诸教入顿。起自鹿苑中涉二味故名
为渐。言不信等者。若不信顿且用馀深。
圆教非馀而是深也。别教是馀亦复是深。藏
通是馀而亦非深。指昔顿渐。并是用三而
助于顿。昔未被会于馀于深。或信不信故
名不定。渐与不定并从昔说。来至法华
无复二名。若以人从渐教中来。即名法华
为渐顿者。此人亦从不定中来。法华何不
名不定顿。人自多途法华常顿。各赐等一
思之可知。舍方便者约废权边。次引大经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55c 页 T46-0155.png
者。十三云。从牛出乳譬从佛出十二部经。
乃至从熟酥出醍醐。譬从般若出大涅
槃。中间次第以对三味。取次第边义同于
渐。置毒文在第二十七。宿习了因名为置
毒。藉今闻思毒发不同。似不定观故且为
證。雪山忍草者。二十五云。雪山譬佛。忍草
譬教。牛譬机缘。食譬修行。出譬入住。顿机
扣佛说圆顿教。闻能修行解发入位。初从
酪出未重融鍊名为生酥。酥中精妙名为
醍醐。次引无量义者。三乘次第故名为渐。
并以雨譬三乘法轮。说最劣乘名为微渧。
以初转故名为先堕。发三界惑名淹欲
尘。闻转法轮见必先尽。思惑虽众以欲为
本。欲通三界故名为诸。道品之后具三三
昧名曰开门。得二解脱名为扇风。除生死
热真法清凉。声闻乘也。次降因缘等者。霔
因缘雨息无明尘。慧云既腾邪光掩曜。此
中乘也。后霔大乘一切皆雨。佛乘若阐遍
被众机。大乘意通故云一切。若引彼文證
馀二者。从于一法一法顿也。或二或三即
不定也。渐文显著且从显说。次独證圆者。
如来龙王圆顿教雨。不雨三教下类之地。二
乘不闻亦不能说故如聋哑。净名空室表
常寂光。十方诸佛常集其中。是故入者唯嗅
佛乘。引楞严者。理性如丸观行如烧。诸法
顿发名具众气。引大品者。如广乘品欲
得诸法皆云当学般若。引法华者。自法
华前未曾开权不名具足。引大经者。理
具诸法如海水也。修观行者如在浴也。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56a 页 T46-0156.png
行摄一切名为已用。淮南子云。海不让水
积小成大。始从龙王终至大海。皆判六
即方尽其理。有人云。馀地不及遍雨。唯嗅
而隔馀香。捣和不如本具一切不如即是。
海具不如河具。当知此人不晓喻旨。夫立
喻者皆约现事。故引极事喻最上法。法必
顿足何须难喻。雪山喻象意亦如之。次重
引华严以结前者。高山在初虽初见日不
及馀地。未曰通方。是故虽顿而弃小行。
幽谷蒙照胜隐高崖。不及平川未名普
益。故不记莂但获偏真。谷者山川之幽邃
也。次上来去结叹也。此约九世以叹真法。
是故三世皆重言如此等法名为佛师。
华严三十一云。佛子。有十种三世。谓过去
说过去。过去说未来。过去说现在。未来说
过去。未来说现在。未来说无尽。现在说过
去现在说未来。说现在平等现在说三世
平等。能说此十则能说于一切三世彼华
严经为成十句。故于九外更加平等。故大
璎珞俱翼天子问佛。三世皆有诸佛不。佛
言。汝为问何等三世。过去耶。现在耶。未来
耶。此亦九世意也。无始皆为过去过去所摄。
故云无萌。谷芽初启曰萌。豆等初启曰句
当知止观去总结说也。理性四德即佛师也。
通指前文如了达等。次示三文部别处所。所
传之法不出此三。凡欲修行为依何部。是
故应示部别处所。初既信等者结前生后
也。次第禅门等者。目录云。大师于瓦官说
也。大庄严寺法慎私记初分。尚未治定。草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56b 页 T46-0156.png
木初成传与天台顶禅师。治定以成十卷。
陈主亦曾请南岳大师讲大品经。大师曰。
恐夏内不毕且说六度。六度又广。且说禅
度此无文记。今天台说者开为十章。一大
意。二释名。三明门。四铨次。五心法。六方便。
七修證。八果报。九起教。十归趣。但至修證
馀三略无。于修證中开为四别。一世间禅。
二亦世间亦出世间。三出世间。四非世间非
出世间。四中但至第三出世。出世又二。一对
治无漏。二缘理无漏。但至对治。对治为九。
谓九想。八念。十想。背舍。胜处。一切处。九次
第定。奋迅。超越。释此九竟。乃云修行之相。
岂可尽具。若使尽记已下诸文应三十卷。
传云。大师尝在高座云若说次第禅门年
别一遍。若著章疏可五十卷。传文即是章
安所出。目录亦是山众共记。卷或大小不同
何妨。六妙门者亦为十章。一历诸禅。二相
生。三便宜。四对治。五相摄。六通别。七旋转。
八观心。九圆顿十證相。此十章中前六通大
小及以漏无漏。从第七去独菩萨法。又前七
约事观心唯理。又前八属偏第九唯圆。又前
九约修第十约證。文兼事理及有漏等。修
发不同故名不定。十二禅者。谓四禅四空
四无量。乃至六度皆以十门六妙历之。验
其所发。虽以尚书令而为请主。修发亦何
间于道之与俗。圆顿文者即是今文章安自
说所记也论其大分虽如向说。一一部中
非无旁正。如次第禅门正明次第旁亦具
二。文虽未终亦有其意。非漏非无漏即顿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56c 页 T46-0156.png
文也。修发不同一十六句即不定也。六妙门
中正明不定旁亦具二。圆顿即顿。相生即
渐。今圆顿文亦兼馀二。例如三藏亦有通
别。从虽有去劝诫也。一劝勿执三以为定
有。二劝勿执三为定差别。虽三差别皆
通实相。岂可定执而相是非。故下文云。知
文非文。疣者肉之凸患。害者肉之损患。庄子
云。生为悬疣附赘。死为决肒殨痈肒字(户贯反)
释名云。疣者丘也。出于皮上如地有丘。定
三为损定有为增。故引以为增减三谤。
次引论者。大论二十赞般若偈云。若不见
般若是则为被缚。若人见般若是亦为被
缚。若人见般若是亦得解脱。若不见般若
是亦得解脱。是事甚希有甚深有大名。用
前两行对今文意。于法起见名见被缚。迷
于法相名不见缚。称法起见名见得脱。见
无见相名不见脱。谓定有三谓三定别名
为见缚。迷于三文及三文意名不见缚。知
三无三同契一极。名见得脱。亡于能契及
以所契。名不见脱。次疑者去立难释疑。先
难中举不可说以难示人。理本无说何须
示三。言通别者。不分大小但语诸法故
名为通。引生生等四句不同对教差别故
名为别。身子对天女藏不可说也。无说无
示圆不可说也。略举初后中二比知。即通别
也。通之与别皆不可说。何故而以三文示
人。从然但引下答也。文通二意何故但以
不说难说。今此三文即是说也。不许执文
即不可说。如何偏谓三文为说。故总斥云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57a 页 T46-0157.png
但见一边不见其二。初引大经正以可说
对酬前难。此通明可说。次引法华。无数方
便即大可说。为五比丘即小可说。此别明可
说也。亦举初后中二例知。次引大经十二
文者乳于生盲实不可说而亦可以贝粖
等示。真如之理实不可说。而亦可以常等
四说。今三止观亦复如是。总持即是不思议
俗。此俗亦非文字可说。虽不可说亦假俗
谛文字说之。是则二谛俱可说也。真理无说
尚因说悟。何况俗谛而言无说。是故有说
必依二谛。已引说文酬于不说。引净名等
融通二途。初文明说无说体性相即。文字是
色法色法即实相。实相既无别说即是无说。
次引大经者。如来本无说逗物名多闻。多
闻不离理无说即是说。次引思益亦融二
途故云常行。次引法华至见佛者。重明
可说以翻前难。导谓示导。论语云。导谓为
之正教也。次引大经空中云雷等。明说之
意莫非感应。前明因缘其义尚通。今重别
以譬显感应。第八云。譬如空中震雷起云。
一切象牙上皆生华。无雷不生亦无名字。
经合譬云。闻常住教则见佛性。故今结云。
何时一向无说也。说者是应闻者是感。形声
二轮俱有感应。今为酬难故且云说。言象
牙等者。疏有三解。一云。草名象牙。二云。是
畜生象牙上生华文。三云。象牙之上生于草
华。虽三不同莫不皆堪譬感应意。象牙与
雷天悬地殊。尚因天雷而生于华。况圣说
被物与机相称而无益耶。虚空法身也。震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57b 页 T46-0157.png
雷说法也。起云现身也。象牙机缘也。生华益
得也。谓有观行等四益不同。次从若竞至
无闻者明说法意。有法譬合。初文法者。如
上所引二途相资。无得偏竞而生僻难。此
明失由由执竞也。次离说去示无说理。虽
云无说须有所依。次大悲去正明说意。
一以凡师大悲利物故说。二以众生惑重根
钝须说。既不遇圣依凡准教。以大悲心
遗著而说。次如月去举譬也。真常性月隐
烦恼山。烦恼非一故名为重。圆音教风息
化归寂。寂理无碍犹如太虚。四依弘教
如动树举扇。故假三文示真常理。理不
可示。大悲力熏使因文比知。知风识月。
说文云。月者阙也。有盈有亏故名为阙。故
可以譬理有半有满。广雅云。镜月扇月。次
从今人下合也。灭后禀教故云今人。亲承
梵音以慧内照故云玄览。今人意钝非直
玄照而知故云则难。假文助意文有所据。
令意不惑故云则易。从若封文去。令破
封情达文成观。若执文生过则以文为
境。文即法界何封之有。知文非文空观也。
达一切文假观也。非文不文中观也。能观
此文三智具足故云得一切解。次从为此
下结通前难。三种通为实相之门。实相是
一三文能达。故三即是达一之门。云何难言
皆不可说。已略说缘起者。章安序竟即自
结之。

○次今当下明正说开为十章。章者
文藻也。诗云。彼都人士出言有章。今此大
小无不成章。且从大段。故略开十。一一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57c 页 T46-0157.png
无非止观故也。止观大意乃至第十止观旨
归。说者皆应以止观消之。十是下明用十
数意。言数方者。方犹法也如华严中凡诸
法门以十为数。次明十章功能。始则标期
在荼等者。始谓大意荼究竟义。故四十二
字云。入诸法边境处不可得故不终不生。过
荼无字可说。大论五十三释云。秦言毕。若
闻荼字。即知诸法毕不可得。若更有者荼字
枝流。是则大意已标宗极。标谓章首。期谓
剋终。何者。大意五略。初发大心期心大处。
大处秖是旨归三德。三德即是究竟荼义。终
谓旨归。旨归三德即是自他万行所至。故云
至极。善始等者令亦善也。始谓大意终谓
旨归。自他始终修證妙法。无不在此十章
之内。乃至七善咸在其中。生起中初释生起
义。生起者何秖是次第。次至理下明通别。理
本无生亦无宰主。以有自他因果事故。故
名因缘。释有通别。通者章章皆具生起二
义。别者。生在前章谓能生于后。起在后
章谓后从前起。缘由等者释二异名。生起
亦名缘由趣次。谓前章为后章缘由。后章
为前章趣次。此从别也。若从通者章章无
非缘由趣次。与生起义同故云亦复如是。
故婆沙问。生起何别。答。二义同是有为法故
无有差别。若作别者。生是因义起是果义。
如从因生果果复为因而生后果。故此大
意虽最居首。亦由不了无明为因。生今
了知故云开觉。始自发心终至大处意在
开觉。应知婆沙与今通异。所谓下明生起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58a 页 T46-0158.png
相。由于大意识止观名。既开觉已不复求
于偏小涅槃。名不流动。不复更为三惑所
染。名为大净。不动名止大净名观。此名通
于自他因果。是故不即判其浅深。名为能
诠体为所诠。由此名故知有所诠。故名
为得非谓證得。体即摄法者。体谓实相实
能兼权。是故权实摄一切法。所摄权实不
出偏圆。故以偏圆判于权实。馀文可知。
虽生起十章文且在于依解起行。故后三
章略而不释(云云)。次秖为下结生起意。此以
十章而生起者。秖为不达真无生起。是
故说于十章生起。旨归虽是无生无起。亦
由生起至无生起。故无生起从九章生。故
前文云通是生起。若契理已无复十章。旨
归尚亡况复前九。故云心行处灭等。又非但
由有生起得无生起。亦由无生得有于
生。如契秘藏遍应法界。次分别者。始从
真俗终至横竖。略以十门分别十章。初云
十章功德等者。明分别意。若无十门分别
十章。恐人不知十章丰富。如囊中宝等者。
譬分别意也。十意义富如囊有宝。诸门分
别如探示人。大论六十五云。若不取相
以无著心说有九种。令他读持能正忆念。
一者照了。不知令知故。二者开出。如开宝
藏随意取用。三者指示。如视不明指示好
丑。小乘眼智不明指示道及非道。四者分
别。谓世出世。五者显现。或时毁善以助不
善。贵令众生得开解故。六者说法。说佛意
趣。七者解释。如囊有宝系口人则不知。应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58b 页 T46-0158.png
为解佛经囊释其道理。八者析重令轻。种
种譬喻令易解故。九者浅易。如水难度派
令易度。般若水深能令浅易。今文虽引
探囊一文。意尽含于馀之八义。说者应须且
释八意。次正释分别。初从今十章去徵
列。次从初八章去答释。释中云即俗而真等
者。应云初七及以第九。从多逐便故云初
八。八非真證故名为俗。即此俗体性本是
真。故云即俗而真。所感果报是界外俗。俗
由真證證体起用用即是俗。故云即真而
俗。观是圣法依法入观。故云圣默。义通住
前一切凡夫。正观一分是定等者。或云止观
于义实通。然与列章名目不便。前列章云
正修止观。今略修止但云正观。正修不
出止观二法。有止属定有观属慧。慧兼
馀章。馀章之中若约解边非无止义。并属
于解。解即观收。果报在当故属解摄。果报
属果者。文阙起教亦在果收。大意至起教
是目者。亦随语便。准理应云初五章及起
教是目。目譬于解。前之五章即自行目。起教
一章令他生目。方便至果报是足者。足譬
于行。方便正观有功用行。果报位在初住
已上。无功用行。自然作意虽少不同同属
于行。若准第五卷初云前六重是解。是则方
便亦属解收。今以方便得为行始且判
属行。大意至正观是共等者。位虽在凡义
通深浅故名为共。以从初住至等觉来
犹名正观。从胜立名。名为果报及起教等。
是故此二不共下凡唯在圣位故名不共。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58c 页 T46-0158.png
言通别者。通谓通于因果自他。别谓别在
八章相别。言横竖者。体相一章正辨深浅
故名为竖。馀八望体一往为横。当位委论
不无同异。唯有释名一向是横。馀兼横竖。
如大意一一往则横。若以发心望于果报。
岂非竖耶。摄法六门门门相望此则是横。
当门自论门门皆竖。偏圆五门门门相望。可
得是横。当门仍竖。方便五科。科科相望。亦
得名竖。当科仍横。如先具缘次方诃欲。
欲入正观方须弃盖。盖去进道随患而调。
虽具四科必须五法。约此次第故名为
竖。一一五中如衣望食以色望声并无深
浅。馀科亦然故不名竖。正观一往虽名为
横。始从五品终至六根。通属正观义当于
竖。果报当位此即是横。始自初住终至等
觉。此则是竖。起教一章遍施教网随缘益
他此则名横。经历五味过现入当亦名为
竖。次料简者。初问中言略指等者。若以此
文是大师料简。不应将啇略。以为略指。
以此啇略属章安序。以对大师章初大意
为料简者。义甚不便。况啇略中文无不定。
故彼文云。略述佛经粗彰圆意。次引无量
义以明渐次。明渐次竟即云今置渐论
顿。与下答文云别则略指三门义复不便。
今谓文中虽无私谓之言。此是章安私料简
也。即指辨差略释三门以为此问。虽在序
中义兼于正。故第一本未有序文。亦于文
初列三止观。及大意中诸文多以三止观
结。第二本初所以列者。即是先序师资所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59a 页 T46-0159.png
传。章安著序合著序中。故料简中相对为
问。故问三略与此大意同异云何。答有通
别。通则略名与大意一。如分别中云。大意
略馀八广。别则不尔。略则三种止观不同。
大意唯明圆顿止观。三中之一故云一顿。
勿谓三外别立一也。若别立者则有多妨。
一者成天台不禀南岳。二者大意与八章
成别。大意望八但有广略不应别故。三
者当文自相违妨。四谛四弘十种发心秖约
四教。如何三外别立一耶。若大意一顿于馀
章。何故释名得有绝待圆伊三德。显体之中
不次第教眼智境界不思议得。偏圆五章章
章立顿。二十五法法法圆解。正观十境俱
不思议。无缘慈悲安心法性。不次第破一心
通塞。无作道品正助合行。离爱无著位登初
住。如此等文悉皆明顿。如何却谓以为渐
耶。若云大意唯一顿者。如何文内复明四
教。具如四弘文后料简。次下诸问并是大师
料简所传。初问中云约教论显等者。以三
观名与八教中三教名同。藏等四教在渐
中摄。除藏等四唯顿等四。是故但以密教
对难馀三三观之教既是显教。显密俱教俱
可修观。亦应约秘修密观耶。是故读者
至此。应知顿等三观与八教中顿等三异。
以彼八教但在乳等四时教故。今此三文俱
缘圆理。答意分二今不论密。次问者。分显
密异许如向辨。故云分门可尔。任我所问
须论密观为得不耶。次答中先立二门谓
得不得。次从教是下正答。初正约化主论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59b 页 T46-0159.png
得不得。密属圣人圣能双益。今论凡师故
阙于密。故修观者无密益义。故云听者因
何作观。次或得下义立于得。位虽在凡凡
师多种。五品已下犹名不得。六根净位虽
无三轮口密之益。能传妙音遍大千界。不
同佛化故云能传。禀教之人仍无密益。次
从若修观者去。约所化者论得不得。先明
不得故云发所修显。显谓顿等三止观也。
禀教之人不合修密故云不发不修者。况
复密教所诠同显。则无别立修密观义。故
云不修。次发宿习去。约所化者义立于得。
如修生灭而发无作。显露不定似密不定。
义立密观故云得论。问初浅后深是渐者。
通总而论。善恶乃至达常住来通得名渐。
答是不定者。理深事浅约四悉说。亦可约
渐展转相望互为深浅。问小乘亦是等者。重
难前答。小乘亦是如来初说。何意言非。此
中有两重难意。一难大小俱是佛说。何故独
云三是小非。二难小乘为大之渐。三既云
是小何独非。答意者。小有二义。若约教道
犹为大隔。是故云非。法在渐初人元知大。
从微至著尚摄人天。约斥夺说以小为
非。据未开权不知实者。是故渐中乃至毫
善咸属于大。故得名为从微至著。问示三
文者等者。问示处中许示三文。此三文者
为是何等。先双定之。色为是门色为非
门。若是门者下双难也。先难是门。门名能
通实相成所。何名为门。若非门者下次难
非门。色名中道道名能通。能通即门何名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59c 页 T46-0159.png
非门。次答中意者。文是色法色亦实相。文若
是门。门为法界。法界即实。故云并是。从众
生多颠倒去。释门所以。以文为色作能通
门者。但为众生迷于实理故名文为门。于
文见理文即实相。有何能所。是故却照文
之与门无非三谛。文即俗谛非文即真。双
非即是第一义谛。观门为三例亦可见。如
是观时文门岂别。俱名能通并是所至。言
颠倒者。颠即顶也。顶坠于下故名颠倒。广
雅云。颠倒也。论语注云。颠沛僵仆也。次解
释中言囊括等者。囊者袋也。故字统云。有
底曰囊。无底曰橐使风具也。非今文
意。括者结也。塞也。关闭也。囊有括结收于
一囊。章有大意揽于始末。释名为始旨归
为末。故知大意如囊有括盛持结束十章
之法。冠戴初后者。冠首饰也。平声呼之。周
礼云。在首曰冠。亦可去声谓冠于首。故
知大意冠十章首。冠初如冠冠于身。戴后
如身戴于冠。大意有发心故冠初。大意有
旨归故戴后。既通初后故云意缓。有人云。
冠象于天戴象于地。此大意章亦如天地
覆载其间。若作此释应改为载字。今从前
释故不须改。撮下九广以为五略。示九
章旨故云大意。又九章皆大略述彼意故
云大意。故此五略皆大为名。前是共释。次
是别释。若共若别悉可以喻囊括故也。生
起中云云何至下化者。五章虽复发心居
初。亦缘众生而为誓境。凡小昏倒不自觉
知。菩萨劝舍故云令悟。云何至三昧者。虽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60a 页 T46-0160.png
复期心五百由旬。望宝所路不肯进趣。是
故劝行四种三昧。云何至其心者。发心不
唯求实报果无明分尽。此果自获。以发心
之人情多昧旨。故说果报而慰悦之。为令
初心闻而策进。故大经第二纯陀难文殊
作贫女譬云。譬如贫女无有居家救护之
者加复病苦饥渴所逼。游行乞丐止他客
舍寄生一子。是客舍主驱逐令去。多为
蚊虻蜂螫毒虫之所唼食。经游恒河抱儿
而度。于是母子遂共俱没。如是女人慈念功
德。命终之后生于梵天。虽不求梵天梵天
自应。章安释云。如譬无缘慈。生子譬圆解。
论其始终应具六慈。生天即分真究竟慈
也。章安通以慈等对之。若准彼大经意一
一细合者。无功德法财故名为贫。理慈柔
和故名为女。未契实理名无居家。未有
万行名无救护。具足八苦故云病苦。又无
定慧名饥渴所逼。五尘求解。名游行乞丐
方便解起名寄止他舍。因发圆解名为寄
生。权不受实名为令去。犹具见思名蚊虻
等。涉历二死名游恒河。不舍圆解名抱
儿而度。真解生时似解先谢名为俱没。承本
解力名慈功德。真證开发名生梵天。言妙
报者。通途始从初住已去乃至等觉。今文
且指初住。亦有众生不闻初住妙报功德。
谓唐丧其功故说妙报而慰悦之。云何裂
大网至出笼者。破谓裂破。既感果报设
教利人破他疑网虽本为开众生智眼实
机未显。如法华前众生于教权实空有事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60b 页 T46-0160.png
理互迷。若为判已开权显实使权实不滥。
令识教本意。破执教疑网达一理无外。
了法门大体知众教有归。闻雪谓冷至动
等者。引證执教迷旨之人。故大经十三云。
于佛法中窃取少分。虚妄计有常乐我净。
如生盲人不识乳色。便问他言。乳为何似。
他人答言。色白如贝。盲人复问。是乳色者如
贝声耶。答言不也。复问。何似。答言。如稻米
粖。盲人复言。如稻米粖色柔软耶。答言。不
也。盲人复言。稻米粖者复何所似。答言。如
雪。盲人复问。如雪冷耶。答言。不也。盲人复
问。为何所似。答言。如鹤。盲人复言。如鹤
动耶。答言。不也。盲人虽闻如是四说。终不
能见乳之真色。外道亦然。虽闻四名终不能识常乐我净言旨所归。如彼盲人迷
乳真色。今迷教者例说可知。今融通等者。
理本无说说必被机。四悉四门诸观诸谛适
时利物未及通方。便各计一隅情执未
破。今为融会重疑飒然。如系鸟在笼情无
所适。解执滞结开权教笼。如游太虚纵
广无碍。令有智盲者纵未识乳。且不各执
贝等起诤。云何归大处至自在者。化物既
周归于秘藏。秘藏之体无始终等。无始而
始。始修三观。无终而终终至三德。无塞而
塞假名三障。无通而通假名三德。初文是
理法。若知已下是修得。若得此意何但至
果自在无碍。因时体解始终无二。为谭大
意故总言之。文意秖在前之二略。生起五
略显十广者对显也。生起五略彰十次第。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60c 页 T46-0160.png
五十不出自行因果化他能所。注云云者
未尽之貌。云者言也。说文云。象云气在天
回转之形。言之在口如云润物。广雅云。云
者有也。下文尚有如云之言。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一之二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一之三

唐毗陵沙门湛然述

次广解中言方言者。唐梵二方言音不同。
次简非中初简心者。凡厥有情皆悉堪发。
是故但简积聚草木。二虽名心无此发故。
以诸众生无始横计。指此横计即可发故。
道亦有去次简道也。道名既通须以诸非
简之令是。今略为十并是所简。心是能行
道是能通。如世间路。人是能行路是能通。
言通别者但是能通皆名为道。别而言之
如尔雅云。一达名道路长远故。二达名岐
旁。三达曰剧旁。四达曰衢。五达曰康。六
达曰庄。七达曰剧骖。八达曰崇期。九达
曰逵。今十非心通名道者。路长远故。亦
可趣别如彼逵故。若其心念念下别释十
非。皆云念念者。谓约强盛判属彼道。初
贪瞋痴其相最甚故名为专用止不息名
摄不还。用观不破名拔不出。又恣缘外境
故摄不还。内心驰流故拔不出。约大分说
日增月甚。据理应云念念增甚。境强心重
判属上品。意三行七故成十恶。下去准知。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61a 页 T46-0161.png
言五扇提罗等者。未曾有经下卷云。昔五比
丘懒堕懈怠不修经书。时世谷贵为人所
轻不供养之。五人议曰。夫人生计随其形
仪。人命至重不可守死。各共乞求。办具
绳床坐旷野中。扫洒庄严依次而坐。外形
似禅内思邪浊。见者谓圣。因此招供饱足
有馀。有一女人名曰提韦。闻之心喜庄严
往诣礼供请还。五人便许。提韦有十顷园林
流泉浴池堂舍供养令住终身。五人又念。
夫人生计种种方宜求觅财物。虽受施主如
是供给日富岁贫。迭差一人游诸聚落。宣
告众人。彼四比丘成阿罗汉种种称叹。诸
人闻已赍持供养。如是多年。提韦直心供养
福故。经八千劫偿其施主。虽复为人诸根
暗钝。无男女根名为石女。经尔所劫偿施
主已。佛告匿王。时提韦者今皇后是。五比
丘者随从担舆五人者是。王曰。何故秖四人
耶佛告。其一人者常在宫中修治厕溷。夫
人闻已身毛为竖。夫人福德所致。善者受
报恶者受殃。佛解喻已。夫人曰。何当罪毕
唯愿说之。佛令唤宫中除粪者来。须臾将
至佛前立已。佛言。安隐快乐无苦不耶。五
人怒曰。佛不知时。昼夜勤苦鞭打不息。有
何乐哉。佛岂不知如此事耶。为更问人。
佛言。今身之苦为比前世苦耶。罪犹未毕
应当忏悔修善补过。五人闻已忿怒背佛。
不听佛语。佛又化身向其前立如前慰喻。
如是四方四维上下皆见于佛。称冤大唤何
见逼耶。佛摄化已告众人言。夫罪有二种。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61b 页 T46-0161.png
一者业障。二者报障。提罗具二故不受化。
夫人见已语五人曰。自今已后任意东西。
五人曰。我等何愆而被驱弃。愿恕使役再三
不肯。皇后白佛佛言。时满当去。罗云闻之
曰。我是小人不堪信施欲舍道还家。佛
言。不然。如饱食过度。智者诣医吐其宿
食。无智之人谓是鬼媚。消费家财宿食不
消。命终已后生地狱中受种种苦。佛告罗
云。汝畏罪还家如彼无智。是故智者常近
明师。故知无德受供如彼提罗。行火途者
四解脱经以三途名火血刀也。途道也。作
此涂者误。小狱通寒热大狱唯在热。且从
热说故云火途。欲多眷属等者。夫畜类者多
爱群聚。是故破戒兼好眷属之所感也。吞
流等者。欲他归己如海吞流。欲己摄他
如火焚薪。通具三毒贪痴为本。今从通
说故云十恶。馀文例说。如调达者具如大
经大论及诸律文。今且略依大论附诸文
意。谓教王害父而为新王。我当害佛而为
新佛。依于修陀得有漏通。为诱王故。化
为小儿坐王膝上。王因以唾饴其口中。害
莲华尼推山压佛。具三十相唯少白毫千
辐而已。便以铁轮烧令极热。用印足下
作千辐文。足热肿痛苦不可忍。阿难白佛。
我兄如是愿为救护。世尊怜悯。至其住房
以手摩之。苦痛即除。谓世尊曰。净饭王种
如此道术足得养身。后平复已从佛索众。
佛诃之曰。痴人无知我尚不以众付身子
及目连等。况汝痴人食人涕唾。因兹结恨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61c 页 T46-0161.png
别构五法以诱佛众。言五法者。婆沙云。一
粪扫衣。二常乞食。三一坐食。四常露坐。五不
受盐及以五味。与正理不同。正理云。一不
受五味。二断肉。三断盐。四不受割截衣。五
不居聚落边寺。佛在王舍有因缘集僧。
调达从座起行五法舍罗云。忍此五事者。
是毗尼。时有五百新学无智捉筹。阿难从
座起谁忍此五事非法非毗尼。调达语五
百。不须佛及僧。便将往伽耶自共作羯磨。
时诸比丘以此事白佛。佛言。痴人消灭善
心在于泥犁一劫不救。我不见彼有少
善心如毛发许。身子目连往伽耶山。调达慰
曰。善来弟子。先虽不忍今者忍耶。虽后亦
善。告身子言。为众说法。我今背痛便右胁
卧。目连现通身子说法。将此五百从座起
去。卧起失众而生瞋恚(云云)。若论造逆罪
在阿鼻。且据诱众边故云畜生心。又如
云难陀示欲身子示瞋调达示痴。且约痴
边即属畜生。复言六畜者。以六摄尽故也。
所言六者。郑玄注礼云。牛马羊犬豕鸡。亦
可且据家养者言之。从相啖边故云血
途。四远八方等者。尔雅云。四极远者。东至
泰远西至邠国。南至濮盆。北至祝栗。此
极远也。博物志云。东九夷南六蛮。西七戎
北八狄。次荒之国也。周礼八蛮六戎馀同博
物。四维四方为八方。亦名八极。亦名八荒。
叹名曰称。赞德曰扬。心推曰钦。口许曰
咏。知己无德欲他拟圣。如摩揵提者。大
论第二云。是人生时作偈难佛云。决定诸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62a 页 T46-0162.png
法中横生种种想。悉舍为内灭云何说此
道。佛答云非见闻知觉非持戒所得。亦非
不见闻非不持戒得。如是论悉舍亦舍我
我所。又难佛云。若非见闻等非持戒所得。
亦非不见闻非不持戒得。如我心观察行
哑法得道。佛答云。汝依邪见门我知汝痴
道。若不见诸相汝尔时自哑。又第三云。摩
揵提死。弟子移其尸著床上。向市中多人
处唱。若有眼见摩揵提尸者。是人皆得清
净道。况礼拜供养者。时有多人信受。诸弟
子闻是事已白佛。佛言。小人眼见求清净。
如是无利无实道。诸结烦恼满心中。云何
眼见得清净。若有眼见得清净。何用智慧
功德宝。从被驱逼为名。故名刀途。不耐下
人者。下字(去声)如鸱等者。鸱有力鸟也。俗呼
为老鸱。尔雅云。鸮类也。故法华疏譬盛壮
憍。俗教尚云高以下为基贵以贱为本。自
纵有德何必轻他。况己无德而欲胜彼。故
知此等尚欲胜彼岂能下他。自摧己德名
之为下。岂鸱高飞而胜孔雀。不以珍己使
他皆卑。而外扬仁义礼智信者。以慈育物为
仁。以德推迁为义。进退合仪为礼。权奇超
拔为智。言可反覆曰信。老子曰。失道而后
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失礼而后智。失智而后信。彼老子意以道
为本信不可忘。道非出世意存五德。此中
文意内德俱备方成人道。慢强无德判属修
罗。又据善心仍居下品。外扬五德本在轻
他。修罗多种谓海岸海底等。如婆雉等四。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62b 页 T46-0162.png
各于海下二万由旬以为一宫。虽居止处
殊必兼多福。方得生彼。人道中言悦痴心
者。凡言痴者处善恶中。既不同于四趣之
恶。又不及于诸天之善无出世因。且判属
痴。若尔。与畜生何别。答。畜兼下品十恶
痴兼诱众边强。若据无出世因六道乃为
一概。天道者此欲界天也。若地居业不必修
定。今从胜说兼语空居。故关根尘不令
出入。次于欲天别开欲主为魔罗道。民主
心异故别开之。亦如梵王别为一有。上品
十善兼一无遮报为魔王。性多嫉忌。未论
身口外仪行事。意欲他从即属此道。然亦
必须未到定力。方生彼境以为欲主。六合
者天地四方颙颙者仰也。诗云。万人颙颙。尼
揵者外道通名。三禅乐如石泉者。大论云。乐
有二种。内乐外乐。内谓涅槃不从外尘。
犹如石泉水自中生。梵行者乐亦复如是。
论文别譬涅槃之乐。今通喻三禅乐亦内受。
问既云色无色。何独指三禅。答。二界中乐
不过三禅。夫求生天以乐为本。且举此
乐馀皆例之。善恶轮环等者。善通非想恶
极无间。升而复沈故名为轮。无始无际喻
之如环。破恶由净慧等者。由者藉也尔雅
云。助也。三法展转更相由藉。以浅助深推
功在戒。二乘尚尔菩萨弥然。为护他故讥
嫌则急。小乘自度性重则急。是故菩萨轻重
等持。戒序云声闻小行尚自珍敬木叉。大士
兼怀宁不精持戒品。今戒为行本犹是小
乘。弃而不持大小俱失。次若心若道下。举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62c 页 T46-0162.png
略显广以要摄多。一道之内非相无边。故
云甚多。或开上合下等者明开合。上谓二
乘。下谓修罗。文合二乘是故开下。谓开
修罗从鬼畜出开上合下准说可知。法华
云六趣。净名云五道。以由修罗开合故也。
十是数方意如前说。次明用十心意中先
标意。举一种为语端等者。直言曰言。论议
曰语。今评得失故名为语。端谓端首。首
谓从强得名。从强非无馀念。临终受报
复从强牵。故起一心非无馀九。十中随一
故云一种。次如论下引證堕必从强。或先
起去至混和者对是简非。先法。次譬。法
中言先起等者。若未发心名为先非。后始
发心乃为后是。此则正当显是之体。何得
譬中名为并浊。今此通简发心已后起非
起是。故判属非。馀之二心理属非摄。又既
云先是必有后非。若无后非。亦是一向显
是之相。亦非简限。又并起者岂有二心并
缘境耶。但约细念前后俱缘名为并起。若
粗久者判属前后。次譬象下。先譬。次合。合
中二重初以内外合前三譬。内是外非。内
外俱缘名为并起。次直以非心合前内等。
谓内非外非及以俱非。九缚一脱即是二边。
为二边动故名为非。问。二文何别。答。前虽
内外但譬内心。后云内外心境相对。故知
前谓内心是非相对。今一向非内外相对。此
并一往从强偏说。究而言之必假和合方
成非相。象字不应从人。次又九下别约四
谛。于中初文直约四谛。生死涅槃即是苦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63a 页 T46-0163.png
灭。次动不动即是集道。次有为下重约诸法。
先列次从又九下树也。苦集同有为有漏
苦虽先明若相对说。应云有为有漏是苦
谛。无为无漏是灭谛。文虽不说意必两兼。
曲谓析智纡回。拙谓生灭拙度。灰谓灰身灭
智近谓但至化城。下去例之。次有为有漏
等者。若相对说。亦应云有为无漏是道谛。
文虽偏举意必两兼。次善恶染净等者。若单
举者应云善净。与集对列是故双举。文虽
双举义归一边。次缚脱等者准道可知。并
逐语便或单或复。次若得下总结。是则念
念恒简是非。设起非心应以当教是心灭
之。非心即是险道众恶。若见此意等者结
叹。似初依人举赞之言未必全尔。次问行
者去约是简非。先问意者。虽无十非。若计
性过亦同非摄。次答意者。性计有过故云
不可。但是已下寄此明是。离性过已约不
思议而论感应方乃名是。圣既非应而应
以赴四机。受者非感而感以得四益。次如
子下举譬感应。天性相关义同感应。次引
两经以證感应。从恶机说故云病子。广如
玄文三十六句。动法性山等者。结感应义。法
性不动如山。众生恶深如海。非大誓愿无
谋善权。安能动难动山入难入海。同善
同恶示逆示顺。同恶故有病行。同善故有
婴儿行。慈悲从因感应从果。以有因故果
方能入。禅经云去。释成感应。感应秪是随顺
物机。故用四随以释感应。将护彼意乐欲
也。附先世习便宜也。观病轻重对治也。道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63b 页 T46-0163.png
机时熟第一义也。随之与悉名异义同。故引
大论以释禅经。五复次者。大论明说经缘
起中。问曰。有何因缘而说此经。答中。有
二十一复次。今引彼五以證四悉及五因
缘。此五复次仍非次第。随义便故初为明
菩萨种种行故说摩诃般若波罗蜜经。是第
一复次。次为令菩萨增念佛三昧故。是第
二复次。三为说跋致相貌故。是第六复次。
四为拔弟子恶邪故。是第五复次。五为说
第一义故。是第十复次。此五等者会五因
缘。初略会。论中因明第一义故释出四悉。
今开四悉与五复次以为两门。及四随五
略四科法门。同是感应义故。四悉檀义广如
法华维摩等玄委释。今消感应故不具论。
楞伽亦云。佛告大慧。于自悉檀应善修学。
若迷今家总别安心六十四番。自行四悉云
何可识。自行必成感应故也。若不随机等
者明感应意。此五复次四随四悉及五因缘。
既是感应称机之法。莫非大悲益物故也。
论云去引證。真法说者明妙应难感。听众
难得明妙机难发。难得故三字。通结上三
妙法妙应妙机故也。如是去释上真法。妙应
所说妙机所感。无非中道是故双非。非有
非无即双非真俗。言虽双非意在相即。非
难非易重显中体。非泥洹智故云非易。非
分别智故云非难。有三悉益等者。重以四
悉结成真法。意明四悉秖是二谛及感应
意。即显中道以为真谛。异于但真是故双
非。故知感应不出二谛。故知缘起下明妙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63c 页 T46-0163.png
感应能办佛事。然四随四悉去别会通也。此
且重举通名也今说之下正会通名。以大
悲故随顺物机得四随名。以怜悯故遍施
法药得悉檀号。大悲与怜悯一体异名。如一
物不殊。在左谓物为右。在右谓物为左。
因缘者即是五略。因缘两字更互立者。若众
生发心勇猛。虽假圣应即以众生为因圣
人为缘若众生善根微弱圣人敦逼。即以圣
应为因众生为缘。亲生为因疏助为缘。故
从强弱立名不定。当知去结。四随四悉及
五因缘名义相符。故须会之。言谓言教即
名异也。味谓义味即义同也。名合于义故
曰相符。符合也。汉书封功臣。以竹长六寸
分而合之为信。故字从竹。从草者鬼目草
名非今所用。随乐欲下次会别名。先会随
悉者。乐欲秖是欣慕故云从因。世界秖是
阴入故云从果。世界以间隔为义乐欲即
所好不同。因果虽殊其义一也。便宜是辨
能赴之法宜被何人。为人是观所被之人
人欣何法。观人必择所宜选法必拟堪
被。能欣所赴共成一义。馀二名同不须别
会。又五因缘下次会因缘与随悉义同。初
云众生有信乐等者。阴入是世界。信乐是乐
欲。此二为因感佛说于法性法界为发心
缘。故发大心。禅经乐欲大论世界名异义同。
众生有大精进等者。众生宜修四三昧法。
感佛为说不思议行。故修大行。禅经便宜
大论为人名异义同。众生有平等大慧等者。
一切种智以为能破。众生应證此慧为因。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64a 页 T46-0164.png
感佛为说所被皆遍。破惑获果通经除疑。
俱是对治。故将感果及以裂网。俱对对治。
又感果自破细恶。通经裂他大疑。自他虽殊
俱名破恶。众生有佛智眼等者。众生一心三
智三眼应入秘藏。以之为因感佛为说旨
归三德。自行妙满化他妙成。俱名究竟。此之
成满秪是极理。故与经论第一义同。一一皆
云一切等者。异于偏小五缘故也。又五缘
下次会五缘与五复次同。初云枝本者。发
心导行枝必由本。行填于愿本必假枝。枝
本虽殊同成道树。以四三昧收诸行尽。故
名为通。念佛三昧诸行中一故名为别。通别
虽殊莫非妙行。又四三昧通皆念佛故名
为通。但语念佛偏举一行。故名为别。故四
念处云四皆念佛。但随教别所念不同。故名
为别。前之三教各念一身。谓生应报。圆念
法身诸身具足。又四三昧通四教故。故复
名通。有人改云四三昧别念佛通者。未失
大意何假违文。次会果报与跋致同者。言
果报者即止依土。依必有正报必有习。是
故果报即兼二双。若云跋致跋致秪是习果
一只。习必招报正必有依。现虽云只当必
具双。二文虽殊共成无生一位意耳。除经
论疑等者。经论是处弟子是人。人起恶邪
必依经论。处有疑滞必由邪人。拔除邪疑。
更无前后故成一意。本末究竟等者。发心
为本同归为末。故第三卷云。自他初后皆得
修入。修即初发入即后證。与第一义名异义
同。故论复次与五缘义更无差别。一一文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64b 页 T46-0164.png
下皆云异耳者。会义已同。文犹异耳。又圣
说等者三止观结。感应文多须以三结。文义
若狭但以一结。如下四弘六即。或但以三
结。具如下文显是四谛及四三昧。或时三一
并略如下三略。或时三一俱用即如今文。
一则是通三则是别。通谓通三别谓各一。
不见此意多生异端。问。何故须以止观结
之。答。此之三法通冠一切。今此五略其文遍
通。故处处文以三一结。又复此部通名止
观。凡诸文义莫非止观。不可见此结止观
名。咸谓并是修行之法。如六即中理及名字
皆止观结。及今文中但结感应。岂更别判三
外之一。是知理教行果发心感应无非止观
故也。又此部虽复通名止观。从释名去文
相区分不复更用三文结之。今三结中有
列有释。初之五字标应也。从或次下列应
也。次即是渐。具即是顿。杂即不定。不次即是
不定及顿。相对来耳。不具不杂亦复如是。众
生得益不同标感也。从或次下列感也。类应
说之可以意得。从或四悉下释也。次释感
应中初二句渐也。次二句是不定。后二句是
顿四悉五缘一一相对故名为渐。或一或四
多少杂乱故名不定。随举一法皆具一切
故名为顿。故但结文成三止观。何得即以
修行释之。如是等下例诸法相。准前可知。
向但结前五缘四悉。复次四随一切例然。次
又以下一止观结。文中既以发心为观邪息
为止。当知五缘复次四随四悉。无非发心
邪息故也。故三止观亦复不出发心邪息。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64c 页 T46-0164.png
故知三一但是总别。五略秪是十广者。结章
广略。若前文云生起五略显于十广者。以
略生起显广生起。今此复以五章摄于十
章。故云秪是。言初五章名发心者。大意
五略虽有修行乃至果报。但是通途示其
始末。若不尔者何名发心。释名下四。正其
所发。是故五章。通属发心。方便虽非亲修
正行。行家方便通属行摄。果报一章至果报
者。从果报去广略义均无复宽狭。故直尔
解不须对辨。违谓偏空偏假。违于中圆故
曰二边。顺谓圆中圆理顺于实相故云胜
妙。无明未尽。各于三土以受依正。通云果
报。言二边报者。从空出假而为有边感
方便土。若以凡夫三藏菩萨而为有边感
同居土。通教二地。别人十信圆人五品。及以
诸教残思所润皆感同居。若以二乘通七地
去别七住去圆七信去通为空边者同在方
便。今文且说偏空偏假所感果报。不如初
住初地已上居果报土。若作通说。住前虽
圆所感果报犹在方便。起教等者。自證妙
理称机说法。教由机生故云起教。此约为
主对机说也。佛虽兴世必假大权扣机击
发。故云起教。此约为伴对主说也。或作佛
身等者。法身八相具如释迦从始至末一代
化仪。九界等者。如华严中文殊普贤八部等
类。对扬顿也。从四含去乃至般若空生身
子帝释文殊八部之流对扬渐也。如华严中
加四菩萨即转顿也。佛初成道令诸比丘
处处化人。方等等中文殊净名空生身子等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65a 页 T46-0165.png
即转渐也。如诸经末受佛嘱累发誓弘经。
即弘通也。文虽不云开渐显顿。意亦可知。
但法华中无加说义阙于转耳。此并约眷
属说也。问。大章名起教五略名裂网云何
得同。答。对扬利物名为起教。令他除疑名
为裂网。起教本为除他疑网是故同也。简
非竟。次显是中初四谛者。四种四谛即是大
经圣行品文。第十一初以八苦释苦即生灭
苦也。苦谛文末约四谛简云。凡夫有苦而
无谛。声闻有苦有苦谛。菩萨解苦无苦。馀
三亦然。即是通教菩萨对三藏简。第十二初
以善不善爱及以九喻。谓责主有馀罗刹
女妇等。以释集谛即生灭集也。集谛文末
约四谛简云。凡夫有苦无谛。二乘有苦有
苦谛。菩萨解苦无苦而有真谛。三谛亦然。
疏云。前苦谛文末不云有真故知是通。今
云有真真是真实。故知即是次第不次第二
种真实。此是别圆对三藏简。至释灭谛文
末。但云见灭烦恼断故常。无烦恼故乐。佛
菩萨因缘名净。无二十五有名我。道谛文
末但云常无常有为无为等。灭道文末但云
四德。既不复更与二乘比决。故知单约别
圆释也。自非一家圆会经旨。佛语巧略何
由可通。乃至下文下智中智。此并四种四谛
之明文也。后复因文殊问。佛广答七种二
谛。次广明一实具如玄文。今初明生灭四
谛者。谛义具如玄文第三。言三相者。不
立住相与异合说。以人多于住起常计
故。故净名云。比丘汝今亦生亦老亦灭。老即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65b 页 T46-0165.png
是异。此中义兼一期念念二种三相。言四心
者即是四分烦恼。四分必是三相所迁。故云
流动。流动即生灭也。四相虽属不相应行。
即彼烦恼是生等故。为显此中成生灭义。
是故须以生等说之。下文道灭尚成生灭。
故此苦集须云生等。以实有道治彼苦集。
故云对治。有苦集时则无有道。若有道
时能除苦集。故云易夺。灭有因果还归
无馀故亦生灭。故阿含中明四谛义遍一切
法。如云知漏知漏集。知漏灭知漏灭道。
十二因缘十二头陀。一一皆生四谛之义。具
如法华疏释迦叶中。虽世出世等者通结
四谛并成生灭。通教具如思益经文。释签
已引。别义者。先正释苦中初总明境。次乃
是下总明菩萨出假智力。次从谓下略举一
界况释之也。铍字从金从刀者俗。铍谓铍
开剥皮割肉截骨等也。然其字义大同小
异。故玉篇云。剥者裂也。刻割也。去肉脱皮
也。割裁截也。若如也。干数也。如其苦类相
状无量。故非下举劣显胜。下三谛准知。问。
苦谛文中约十法界。集谛文中但云种种。道
谛文中分析体等。灭谛文中分四教别者
何耶。答。苦集义通须约十界。是所治故须
通云十。道亦应四。且据能断内外苦集故
但云二。灭若云二于理无妨。寄教分齐委
分四别。此即苦集俱十道灭并四。二种因果
各同类故。集谛中云身曲等者。身如集影如
苦。声如集响如苦。道谛中云析体巧拙者。
分界内外。方便通指贤圣诸位断惑用智。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65c 页 T46-0165.png
皆云方便。则有四种方便不同。曲直长短
者。化城宝所各有曲直。五百为长三百为
短。言权实者。如第三卷偏圆中说。俗释权
者反常合道。又云。迹近而行远和光不同
尘。贾逵曰。变也。宜也。字义申此可以意
知。又灭下灭谛中言若干正助者。义通四
种灭也。又如是下别灭谛中云尘沙者。譬
无知数多。他解唯二。一染污。二不染。不染
即习气。今家意者。小乘习气即别惑是。故今
释之。分界内外一十六门知病识药及授药
也。又三悉下以四悉檀判无量也。别教始
终立四悉义。即初地去名第一义。今此无量
从于地前三悉义边。立无量名故云从多。
无作四谛中言皆是者。非但道灭苦集亦
实。初后不二故名无作。异别无量故云无
复。又秖别三悉即第一义故云无复。遍在诸
经不可委记。次对土中言横竖者。竖约
设教对机。机既增减不同。致使教有差
别。四土对教优劣多少故名为竖。土体敌对
无复优劣故名为横。问方便土中已无通
惑。何须通教。横竖二义皆云用通。答。大乘
初门调机入顿。为知故学非用断惑。如诸
声闻至方等会。被弹斥已皆习通门。若至
方等必到法华。在方便土须通教者。此
约不至方等会人。问。若是实报何须用
别教耶。答。约教道说證道必无。问。寂光既
极何须用教。横竖二文皆用无作。答。教被
中下不被究竟。初住已上名不寂光。等觉
为中。妙觉为上。出净名疏。又总说下以别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66a 页 T46-0166.png
释总。故离苦集为十二支。观因缘智以
为道谛。十二支灭以为灭谛。故大经下引
證。二十五云。观因缘智凡有四种。谓下中
上上上。下智观者不见佛性。以不见故得
声闻菩提。中智观者不见佛性。不见佛性
故得缘觉菩提。上智观者见不了了。不了
了故住十住地。上上智观者。见则了了得阿
耨菩提。以是义故十二因缘名为佛性。佛
性者第一义空。第一义空名为中道。中道名
佛。佛名涅槃。因缘不殊四观不等。对别
教中经云住十住地等者。以次第行从住
入空。乃至十地方入中道。次第住三故名
为住。住及不了并约教道。若无四教此文
难消。至禅境中当复广说。又中论下离论
四句以證四教。以此四句因缘居初。故将
因缘以对初教。有其二意。一者以初对初。
二者以事对事。又复因缘为诸法本。随观
别故成空假中。故證教别同观因缘。次又
解下复将初句释四四谛。四四谛中皆观
因缘。故以因缘对四苦集。灭苦方便空分
析体。及假中异故成四别。前释似同对文
少别。是故重释。又偈云下复对因缘者。前
虽四句对四因缘。未分因缘及以所生用
对因果。作此对已即知初句为初观也。下
三句别皆观因缘。故文云去引论一部俱观
因缘。约前后文而分小衍。此依古师判论
教云。教有二种。一通二别。通谓遍被终期
不二。别如法华三乘各别。今此论文但申别
教。于别教中正申于大。即前二十五品。兼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66b 页 T46-0166.png
申二乘即后两品。因缘申中邪见申小。今
且用之故云指也。然今家意与古人别。古
人虽以二十五品别属大乘。而不知有兼
通含别。以因缘品别对中乘。而不知论
因缘为宗。当知下次结谛缘与偈不殊。已
分别下次约诸经明发心相。前明四谛四
谛是理。一切发心莫不依理。故引十种以
理居初。随事既多不可具引。且引此十
以为事端。先列次释。列中应知经论多少不
同。如十住婆沙但有七种发心。初云三
种。一诸佛令发。二护法故发。三大悲故发。又
有四种一为菩萨教故发二见菩萨行行
故发。三见放光而发。四见佛相而发。诸佛
教令。与今文闻法义同。护法与今文见法
灭义同。大悲与今文见受苦义同。见行行
放光相好全与今文名同。馀文犹阙。无量
寿观报恩等经亦有多发。望今亦阙不能
具记。优婆塞戒有十种发。一不乐近外道
法故发。二内善因缘故。三观生死过。四见
闻恶故。五自诃烦恼。六睹五神通。七欲知
世间。八闻佛妙事。九谓悯念故。十爱众
生故。望今亦阙比之可见。华严第六明
初住菩萨发心不同。或见佛相好。或睹佛神
变。或闻佛说法。或听佛教诫。或见众生受
苦。或闻广说法发菩提心求一切智。初住
与今虽高下异。后必由初以初例后。故今
十意与彼略同。问。此中十文有何次第。答。
推理满故次得相好。得相好故能起神变。
既以身轮现变。次以口轮开导。身口两益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66c 页 T46-0166.png
但是正报。正报必须依报国土。既有能被依
正身口。必有所化徒众不同。众必禀教修
行正法。正法将坠时逢像末。法渐浇讹众生
起过。起过为因必感众苦。次第虽尔发
者随对。各生四解。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一之三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一之四

唐毗陵沙门湛然述

次解释中初推理者。文四义二意亦在一。
下去九法例然。托境发心随推随发。若论
修行初门不同。故章安云。声闻以苦谛为
首。缘觉以集谛为首。菩萨以道谛为首。
此约三藏三乘生灭四谛。通菩萨以界内灭
谛为首。别菩萨以界外道谛为首。圆菩萨
以界外灭谛为首。今为成显是不论二
乘复非行别。全依四谛而为次第。菩萨不
同故分四异。俱观法性四解不同。世人咸
云。推法性理曾不简理真伪是非。此中三
藏亦云法性自天而然与别何异。是故应
分权实法性。三藏既云集不能染。乃至灭
不能净。故四谛外别立法性。当知苦集但
是能覆不能恼染。道灭能显而理本净。法性
如月。苦集如云。道如却除。灭如却已故引
况云。灭尚非理。菩提烦恼更互相倾。故名
生灭。推无生者。法性不殊即不即异。冰水
为喻乍似于圆。然但以六道因果喻水。真
谛法性喻水为别即名虽等不见心性三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67a 页 T46-0167.png
千世间三谛之理。举况引经同异准说可
知。推无量者。法性之理出于二边。前之二
教尚没空有。佛藏十喻覆显似同。望彼三
藏理体永异。推无作者。凡法尚是。与通教
苦集尚是相即似同。能即所即谛境永异。若
不甄简依何而发。广简异同方显无外。
发心僻越万行徒施。若推下重示功能。故于
推理等者。从此乃至受苦起过。一一皆应如
今分别。不欲烦文故于此中委指相状。
下去但云上求下化。准推理说意亦可知。
问。此中推理何殊四谛。答。前云四谛通语
所依。今明推理别约法性。四种行人推二
法性。通别异故故重明之。次见相中四见不
同。言炳著等者。炳光也。丽美也。亦著也。灼
烁光明也。毗首羯磨等者。大论第五释相好
中云。二足轮相千辐辋毂三事具足。自然成
就不待人工。世诸工师毗首羯磨所不能
作。问。何以不能。答。天工师是不隐没智轮
相是善业报得。天工是报得。轮相是善行智。
天工但一世。轮相无量劫。故不能以天工
而作轮相。今文例之。三十二相皆非天工
之所能作。若阿含云。佛升忉利。以神足力
制诸弟子不令知处。二王忆佛因成大
患大臣白王。造像供养。优填王以栴檀香
作。匿王以紫磨金作。悉高五尺。初召工匠
与重宝赏无能作者。毗首羯磨化为人来。
为王造像。下斧之声上至忉利闻者解脱。
据此二王虽感天工但能作于似佛之像。
足轮最下尚不能作。况复能作馀真相耶。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67b 页 T46-0167.png
胜转轮王者。瑞应云。阿私陀仙合掌而言曰。
大王当知悉达太子定当成佛。终不在家
作转轮王相明了故。所以轮王具而不明薄
拘有而不具。故知西方相法出自大权。相
好严身故云缠络愿我得佛。佛道无上誓愿
成也。我度众生。众生无边誓愿度也。为度
生故须习法门。为成佛道须断烦恼。是
故文中但举二弘以摄馀二。下去例尔。又
复四弘更互相成。为度生故须三弘誓。为
断惑故亦须馀三。馀二弘誓准说可知。故
知举二亦摄馀二。见通佛相者。但是见彼
三藏相好空无所有。如来是所严相好是能
严。所严空故岂有能严。能所是境知属行
者。所言空者。相即非相非谓无相。世滥用
之弥须诚慎。肇云。诸相焕目而非形。八音
盈耳而非声。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及
观经等亦通佛收。报佛相者。以得法性明镜
身故无像不现。一一相好凡圣不得其边
者前两教凡圣及当教地前。并不穷于报身
相边。如西域记云。昔婆罗门以一竹杖长一
丈六欲量佛身才约佛身杖上犹有如杖
量许。量既不已插地而去其杖成林。后于
此中而立精舍名为杖林。梵天不见其顶
者。梵在色界。从彼天来亦未曾见世尊顶
相。如应持菩萨欲量佛身。佛成道后游波
罗奈。东方去此甚远。有佛号思惟华。世界
名怀调。有菩萨名应持。来礼佛足绕千匝
已。念欲量佛身。即自变形高三百三十万
里。复见佛身高五百四十三万兆垓二亿里。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67c 页 T46-0167.png
以佛神力应持往至上方百亿恒沙世界。
界名莲华庄严。佛名莲华上。至彼界永不
见释尊之顶。不知佛身远近几何。往问彼
佛。彼佛答言。更过恒沙劫亦不能见释尊
之顶。智慧光明言辞悉皆如是。出金刚蜜迹
经。此尚不见况梵天耶。目连不穷其声者。
佛在灵鹫。目连自念。欲知佛声所至近远。
即从座起往须弥顶闻如来声如在目前。
自以神力往大千边大铁围顶故闻无异。
佛念目连欲试我清净音场。吾今欲现。时
目连承佛力。去至西方界分九十九恒沙
佛土。土名光明幡。佛号光明王。至彼故闻
犹如对面彼佛身长四十里。菩萨身长二十
里。菩萨食钵高一里。目连于彼钵缘上行。
彼菩萨白佛。此是何虫。著沙门服在钵上
行。佛言。莫轻此贤。此贤名大目连。释尊第
一神足弟子。彼佛告目连。此土菩萨及声闻
众见卿身小生轻慢心。当现神力承释尊
力。礼彼佛足绕七匝已。我今结坐此地不
受。佛言。随意。即踊身虚空高百亿仞化
床而坐。种种光明珍宝璎珞。而自庄严各亿
百千。现已往其佛前。诸菩萨等怪未曾有。
白佛言。目连何故至此。佛言。欲试彼佛声
远近故。佛告目连。仁不宜试佛声远近卿
大误也。假使过于恒沙劫行亦不能知。目
连投彼佛足悔过。佛告目连。汝到此者是
释尊之力。若欲还彼假使卿身一劫不至能
仁已灭。目连曰。我今迷惑不知所去。彼佛
曰。在东方。目连叉手自归说偈唯愿天人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68a 页 T46-0168.png
尊冀垂力悯念。愿显其国土今欲还本土。
身子于灵山闻而怪之。阿难白佛谁耶。佛
言。目连在彼光明幡世界。佛为放光明照
之。乘光还到到已忏悔。身声既尔诸相例
然。出大论十一与金刚密迹文同。坐莲华
台居色究竟等。并此相也。论云去。八十行
般若颂文也。无形谓法性也。庄严谓福智
也。境智相称遍应法界。唯有同类见非庄
严。今从教道他受用边亦云报身。即是登
地菩萨所见。法身相中云知如来智等者。
智称法身故名深达。即指法身为诸相本。
故云法身具三十二。又如华严一一相好与
虚空等。此四教主未开成别。秖是一身四
见各异。故大论十一引密迹经云。一切天人
见佛色量。或如黄金白银诸杂宝等(云云)。或
见丈六或见一里(一也)或见十里乃至百亿
(二也)无量无边(三也)遍虚空中(四也)是则名为
如来身密。机见不同。为弘誓境故云愿齐
等。一一文中皆云若见如来者。皆以三藏
如来而为境本。于色相上四见不同。睹神
变者。史记云。识用曰神。易曰。利用出入之
谓神。故知俗教言远意近。故易曰。阴阳不
测之谓神。虽云不测及识用等。但第六识。
于欲人中阴阳不测等耳。变者亦是阴阳变
易。寒暑递迁。如此释变意不殊神。尚未及
天况三藏圣。三藏神变依于根本。一心作一
等者。如化主语时化事即语。化主默时化事
即默。语默既尔馀仪亦然。故非任运真化故
也。若放一光等者。常光一寻则不云放。寻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68b 页 T46-0168.png
外之光故名神变。始从阿鼻乃至尼吒。戢重
辉者。戢敛也。止也。日月为重辉。佛若放光
令敛不现。报恩经云。佛光明者如日轮光。
不云不现者。世间无物以喻佛光。此分喻
也。故彼经云。世尊放光犹如日轮光明赫弈
隐蔽众星。犹如大龙蟠阑椿轮茜练璨烂。
睹之目眩思之心乱。佛若放光能令一切
诸光不现。大论云。欲比决知如迦叶光比
阎浮金。犹如聚墨在珂贝边。迦叶身光比
四天王。如是展转乃至梵天皆如聚墨。故
云隐不现也。大论问云。如来何故常光一
丈。答。根不堪故。若放多光则失眼根。又
问。若放光有益。何不但放光而说戒施及
禅等耶。答。众生得益不同。如城有多门
入者不等。胜应神变者。此中依理故异三
藏依根本禅。不二相故异于三藏一心作
一。各各见佛独在前者。不同并见老比丘
像。净名云。各见世尊在其前。如涅槃时各
见如来唯受我供。般若数数放光。净名如
须弥山显于大海。灌顶巍巍堂堂等。并胜应
神变。报佛神变。言依如来藏者。藏谓理性
不能现变。要待登地缘修满时。真修发已
方能现变。但异根本及无生理。三昧正受即
指初地十方百界而作佛事。法佛神变者。法
佛如来与事神变不二不别。故云相作。无
记化化等者。大论第八问。释迦化作无量千
亿诸佛。云何一时能说法耶。如毗昙中一
时无二心。化主化事语默不俱。云何一时皆
说六度。答。如此说者。外道声闻所变化耳。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68c 页 T46-0168.png
如来变化无量三昧不思议力。故无量百千
一时语默。又声闻人化不能作化。故声闻
灭后不留化事。如来灭后能留化事。如佛
无异。故云化复作化。九十一丈同。又神变
者。非但身轮一切言说及意善巧皆名神
变。故大神变经佛现十八变竟。时商主天子
白佛言。颇有神变更过此耶。佛令文殊广
说变化。具如净名不思议品。文殊白佛。如
是摧伏恶魔亦令菩提久住于世。如是未
为殊胜。若无名无相。无声无字。无戏论。
非沙门所知。如是历十八界皆作此说。无
三脱说三脱。乃至六度皆不可得。一切众
生说无众生。佛土佛身亦如是说。是名神
变。商主天子言。若如是者。一切诸法皆名
神变。身子问天子曰。汝闻此神变不怖耶。
天子曰。我即神变云何怖耶。文殊言。一切善
恶动不动皆神变相。不动即法性动即事神
变。一一文下皆应结云上求下化。文无者略。
故知佛现及文殊初说。犹属通别神变故也。
作四弘义准说可知。闻法中二。初正闻法。
次以偈结。初文言或从佛等者明闻法所
从。从佛唯佛在。知识通现未。经卷唯灭后。
闻生灭去四教之法。一一皆生四解不同。
此所闻法不出四谛。初闻生灭生四解中。
初生生灭者。世与出世秖是四谛。生生不
已故曰新新。四相所相故曰迁移。即苦集
也。戒慧略举道谛。解脱略举灭谛。即有为
无为二种解脱。寂静即是所證灭理。得佛上
求说道下化。生无生解中云无刺者。此引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69a 页 T46-0169.png
大经二十七文。法性空中云何言有苦集之
刺。而言欲拔修道灭耶。四皆无主故并云
谁。无主故空故云清净。能谓道灭所谓苦
集。能所不二故云寂然。生无量解者。非于
二边教道但中。烦惑不染故云独拔。边非
即中中在边表。故下喻意如中道华离二
边水。出缠智月处法性空。生圆解中变非
双照者。虽三相即中性双非。三一相即与
法界等。名异义同。常乐略举四德中二。备
一切法故云具足。若据此意见相神变。一
一皆应生于四解。但于声教此土所宜从
闻为便。故于此中委明十六。况闻通深
浅见等不然。执石等者。石毒宝药性本不
二。随人所感各见不同。诸法亦尔。本是法
界。前三教人谓为苦集。圆顿智照义之如
执。即是法界如成宝等。毒药具如大经释
摩男缘。次闻无生生四解中。初闻无生
生生灭者。菩萨同凡故未无生。生无生者。
三乘共学俱断通惑故皆无生。生无量者。
若断见思言无生者。二乘有分。此断无
明方名无生故云非分。菩萨断惑前后次
第。是故二死次第无生。生无作者。闻阿字
门即解一切。即圆解也。次闻无量生四解
中。皆取伏位及出假位名为无量。断惑證
真非无量故。初生生灭者。二乘方便菩萨
三祇通名无量。故举凡位十六谛观。生无
生中亦是三乘同伏菩萨利他。生无量中
分为两句。初句在行。次句在向。一一句中
皆云亦者。初句界内未尽。又伏界外故云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69b 页 T46-0169.png
亦也。下句尘沙未尽。又伏无明又言亦也。
故四念处云。住断见思。又断界外上品尘
沙。十行中品。十向下品。今明无量不取十
住。生无作中云伏断者。信后正伏为断方
便故云伏断。入住正断非无量意。四种各
受无量名者。如江河准海皆得名为其水
无量。而其水量不无多少。无作生四解中。
初句总标。初生生灭者。菩萨不断不證无
作。生无生中三乘同證无生之理。生无
量中地前为权登地为实。断已不作故名
无作。生无作中地前二谛即是登地中道故
也。故云权实相即。夫一说下以论偈结。此
总标也。次若言去。一一教中各得四句。义
当一教生于四解。前虽各生未约法辨。故
约论偈重辨相状。故借论文相即之语而
结四解。此为后来作闻一句。生种种解
之法式也。初结生灭中。云呼方空为即空
者。如人堕岩虽未至地得名已死。方犹
当也。常修无常虽未即空。当空之义在现
境上。境即应空故曰即空。赖缘假者。然四
教中。俱有赖缘施权二假。其相各别。空中亦
然。今此虚假赖众缘成非从空出设权利
物。离断常中二乘亦得。佛果胜于三乘弟
子偏受中名。广如第三开合中说。若作如
此解者下欲辨后教。先斥。次结。如阿含无
诤经中。佛告比丘。莫求欲乐极下法故。亦
莫苦行太过法故。离此二边则有中道。又
佛在舍卫。舍利弗言。我如大地诸大小便
唾吐无嫌。乃至如水如火如巾。佛言。此经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69c 页 T46-0169.png
名为师子吼也。阿难言。身子所说妙中之
妙。又佛在鹿子母堂云。堂上虽空然有不
空唯比丘众。又数念一无事谓空于人想。
然有不空唯一无事。又婆沙中处处皆云法
性实相及法身等。如是等名与大乘同。是
故应须以义判属。所以四教俱空假中。而
随教门所诠各别。故此斥云尚不成即空
等也。次结无生中。初云因缘等者。释即
空也。而不得下。斥无法性妙假妙中。从设
作下。许有当教假中二名。未见别理唯
成但空。虽有八地出假化物。一时施设非
任运化。虽异因人立中道名。但离断常终
归空理。此三番下。结斥。次结无量中。先结
者。实有三谛不同藏通是故不斥。但斥
次第未得名圆。亦顺论文三语相即。虽复
三谛皆空皆假皆中宛然次第。无主故空真
谛中空也。与前三藏无主空同。假即空者。
以即空心而出假故。对他假病假设法药。
是故药病无不即空。此俗谛中空也。中即空
者。中理无边即毕竟空。此中道空也。亦得
名为一空一切空。虽复三谛俱得名空。不
无次第故属别也。三种皆假者。亦似一假
一切假前后灼然。三谛虽俱但有名字。次
第前后故属别也。三皆中者亦似一中一切
中而次第宛然。权立中名。是故三谛犹成
次第。离断常故名为中真。位在十住。与机
无差名为中机。位在行向。法性实际名为
中实。位在十地。三时各异故亦别也。虽复
三谛皆空假中。秖是次第三谛之相。次结成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70a 页 T46-0170.png
圆者。言思道断既不思议。又即实相故不同
别。三种皆假亦云三谛同有名字。与别何
殊然别教中约次第三但有名字。此三即
一但有三名。二名似同其体永别。当知下结
意。法即是境。境谓四谛。依境起解依解起
愿。愿故名为发菩提心。世人多以坐禅安
心。名为发心。此人都未识所缘境。无所期
果全无上求。不识大悲今无下化。是故
发心从大悲起。种种之言不过四四一十
六解。其净土徒众等者。十科明发已释其
四。馀六略无指例而已。今更比前略辨相
状。言净土者。或从经卷闻说诸土。或佛
声光令见诸土。或有机缘见此土异。或圣
冥加目睹诸土。不可具论略述纲要。若一
质一见异质异见。具如推理见相等也。异
质一见一质异见。具如闻法四义互通各成
一意。如法华初会。及净名中香积菩萨来此
听法。此见同居秽也。此会大众见妙喜国。
及法华中三变土田。此见同居净也。声闻菩
萨共为僧等。此见方便净也。如净名中足
指按地。而皆自见坐宝莲华。及法华中见
此娑婆纯诸菩萨。此见宝报土也。如净名
中大士空室。及法华中下方空中宝塔在空。
此见常寂光也。乃至像法决疑娑罗林地四
见不同。亦如玄文释国土妙迹土四别。即
其相也。睹诸土相上求下化。国土是所依生
佛是能依。生佛相望故得亦具四弘誓也。
下睹众等五科不同。亦应委说质等四句
(云云)。言睹众者。如诸经初列同闻众随教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70b 页 T46-0170.png
多少大小优劣。即其相也。自力他力闻说冥
加。例前可知。若一质异见异质一见者。或
见大众聚散生灭。或见大众聚散如幻。或
见大众能绍佛法。或见大众如常不轻。亦
如玄文眷属妙中。次见修行亦四见者。修
六度行四三昧等。皆以期心境智勘之。四
相自别。若一质异见等者。或见舍身剜身
为生为道伏惑修行藏也。或见所舍如幻
化等通也。为常住故别也。为法界故圆
也。亦如玄文行妙中说。若准诸部经论不
同。三祇六度藏也。如请观音文殊问等。并
有三乘共行。通也。若华严云。菩萨发心不
为一人乃至恒沙。为度一切发心修行。别
也。普贤道场及华严中普贤行等圆也。约五
味经多少不同。准说可知。上二下三准应
可见。徒众修行属道谛摄。道即上求义兼
下化。次法灭中亦有四者。十住婆娑云。菩萨
摩诃萨见法灭时起护法心。准例应有四
种菩萨护法不同。若立像正乃至末法流通
护持。藏通也。若见法藏誓于十方尽未来
际。为护法故别也。若见法灭即知法界常
住不灭。尽未来际护常住法圆也。一质异见
等比说可知。法灭护法义兼上求及以下化
(云云)。见受苦中生四解者。若见三界六道轮
回生灭也。若见轮回无逼恼相通也。十界
苦相一一无量别也。百界千界苦在一念圆
也。若一质异见等。如见驱使鞭打系缚。亦
生四解发心不同。亦如四谛四苦差别。次
见起过中生四解者。四四谛中四集不同。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70c 页 T46-0170.png
即起过也。一质异见比说可知。受苦起过
属于下化义兼上求。亦四义足。初心行人
甚要甚要纵使发心不真实者。缘于正境
功德犹多。何以故。发菩提心事希有故。如
首楞严中。佛告坚意。我灭度后后五百岁。多
有比丘为利养故发心出家。以轻戏心闻
是三昧发菩提心。我知是心亦得作于菩
提远缘。况清净发心。故知若非正境纵无
妄伪。亦不成种。次以三止观结者。十种发
心推理居初。故约推理馀九准例。故下文
云。若见此意例见相闻法乃至起过。故一
一文皆生十六。一一皆以三止观结。初上
来下标也。然法性下正释。初释顿也。法性之
理非复数量。若定执于三观四教。以为能
发反增迷倒。从今言下至内惑故为深渐
也。先法说。云一二三四者。秖三止观及以
四教。次第重累故一至四。此明渐次所以
也次云说法性下辨不同相。界内界外权
实二理。各二根性故四不同。次从若界内钝
人下。释有四所由。由迷解故轻重巧拙。真
与法性名异义同。界内利钝迷于真谛。界
外利钝迷于中道。迷真迷中所迷所解。虽
同法性。能迷能解。巧拙等殊。故成四种。迷
真迷中有二苦集。解真解中有二道灭。利
名为即钝名为离。巧拙亦然。离谓离法性
别有苦集。即谓即法性即是苦集。所解离
者由能解拙。所解即者由能解巧。问。迷解
秖应云集与道。何故复云苦与灭耶。答。以
因召果相从而说。界外望内真中虽殊。巧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71a 页 T46-0171.png
拙即离其名不别。次所以下举譬也。通为
界内界外作譬。以路人为父子名即。以
父子为路人名离。何者。苦集之体本是法
性。犹如父子。若谓法性异苦集者。名为路
人。故谓苦集永异法性。可譬藏别两教人
也。体性虽同于事永异。名非骨肉。于异强
亲生父子想。则谓苦集即是法性。故譬通
圆两教人也从粗细下引例合譬也。若据
譬文。则应内外各有粗细及难易等。今为
生后不定文相对说易故。但以界内为粗。
界外为细。枝本难易等。准此可知。如是粗
细各有巧拙父子等譬。故云亦如是。从或
云界内去至为深。此中二对释渐相也。故
下结云。若作浅深轻重者渐次相也。虽有
或言以无交互不名不定。次从或言界
内下六对交互释不定相。最后难易虽无
交互。但是文略义推应有。应云或界内初
心能破故为易断。界外后心方破故为难断。
诸交互句不能细记。读者勿轻。从如是等
下。结前不定兼指广也。从若作下总略结
示。皆云若作者。三种止观即是别相。但明
诸教即是通相。以别辨通故云若作。浅深
轻重指前二对。一实四谛指前法性。更互轻
重指前六对。次皆大乘去劝进也。夫发心者
为求圆乘。圆乘不同。行分三别。奖劝行
者不可不识。次从问下料简也初问者问
前推理。集既有四苦果何以但有分段及变
易二。因果应等何故四因但感二果。答中意
者。先正答。次举例。先正答中以义言之。何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71b 页 T46-0171.png
但果二集亦但二。今言四者约破迷生解。
二集各有巧拙二破。以成四别。此惑随人
所解不同。故云惑随于解。若随顺生死四
集但感二种苦果。故云解随于惑。今以解
问迷故云四集而感二果。以实而言解则
俱四。如四四谛则有四苦。迷则俱二如通别
惑但成二因。何须但约解因而问迷果。次
例如下举例答者。如界内惑随于小乘二解
别故。名为见思。若诸凡夫随顺迷情。界内
二因。但感界内一分段果。此例未切。随迷
但感一分段果。此则可然。若例于解而生
二集其意未等。前于一集而生二解。今乃
于集开为见思。又前文意于一苦谛解亦
应二。此中纵分为见思二。苦果不可分为
二种。若切说者。破见惑故离四趣恶。破思
惑故离三界生。各更从解以分二别。次问
苦集可是因缘等者。问前论偈结中。以论初
句对于三藏四谛。俱属因缘生法。苦集是
迷容可从缘。道灭破迷何故亦言从因缘
生。次答意者。所破苦集体是缘生。若无苦
集则无道灭。名从他得故亦从缘。所以三
藏四俱生灭故大经下引大为例。无明是集
菩提是道因灭集故方得有道。别圆意也。
别圆道灭尚从缘生何况三藏。举深例浅
以酬前难。次问者。问前文中法性一法。何
故分为权实二理。复分即离以为四耶。答
意者。开权显实唯一法性。为实施权故分
权实。于权实中取解根别。故使权实各具
利钝。次从若见此意下举例馀九。推理既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71c 页 T46-0171.png
有三止观结。及以三番问答料简。馀九准例
皆亦应然。次名四弘者。弘者广也。誓约
也。释名云。誓制也今以四法要制初心使
上求下化。故云发僧那于始心终大悲以
赴难。僧那西音此云弘誓。起行填愿故云
赴难。初云前推理去至四弘者。结前生
后。其义已显结前也。为未了去生后也。前
虽约谛广明发心。未了之徒不了四谛秖
是四弘之境。是故更作弘誓说之。又四谛
中下次辨同异。四谛是境。从境生解故云
约解。四弘依解而生于愿故云约愿。又谛
有因果故通三世愿皆在当故属未来。又
四谛约理理通三世。四弘是愿愿未来成。弘
之与谛皆须上求。有上求故方有下化。上
求之中有佛道故。方有法门。是故一一皆
须云佛。又此应约九世言之。故三世上皆
有因果。故皆云佛。又四谛有苦集苦集具
六根。弘誓约期心期心但在意。又四谛通
三业三业通六根。愿不必身口是故但在
意。此据大分。若委论者亦应具三。心缘誓
境口宣誓言身现敬相。又三番之中非无
馀义。一往且尔。故并云多。问。纵有斯异
约谛起愿前已兼之。何须更说。答。誓名为
大谛通大小。灭苦自度其名在小。悲济于
他名则兼大。谛名有滥故说四弘。又弘通
偏圆即名唯圆。故四弘后更明六即。从广
之狭方乃显是。故下文云展转深细。如此下
结来意也。问。前明十科今此何故但对谛
简。答。四谛是通十科约别。故释十科谛居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72a 页 T46-0172.png
其首。十科无理事同魔说。故但约谛义该
馀十。初释生灭四弘中。初明誓境即四谛
也。心不孤生去集谛境也。前约谛中从粗
至细故苦在前。今四弘中从细至粗故集
居先。道灭亦尔。又前四谛约于因果。果相
粗故是故先示。今四弘中约于意地。集在于
意是故先说。言心不孤生者。明此心起是
所生法。从此根尘下示也。正示此心成生
灭相。根为能生即属于因。尘为所缘即属
于缘。因缘和合成所生法。因缘所生俱是生
灭。言三相者谓不取住。准前云四心流
动亦可云四。趣起灭潜密故名为窃。念念
续起故云新新。睒烁下举喻也。睒者暂视
之貌。烁者明也。念念速起如暂瞬之明。故
如电起耀此乃分喻。故知念起速于此也。
遄者往疾也。诗云。人而无礼胡不遄死。疾
流相续实可全喻刹那不停次色泡下苦谛
境也。具如大品大论广释。泡沫是小乘中
喻。焰等是大乘中喻。此是共部是故兼之。雨
投于水所起曰泡。水击于水所聚曰沫。
阳在旷野远视名焰。城谓乾城。俗云蜃气。
蜃大蛤也。朝起海洲远视似有楼橹人物。
而无其实。故十喻赞云。世法空旷如彼鬼
城。凡夫愚痴为之而征。药等和合令见异
本故名为幻。大论云。声闻法中无城等喻。
但有种种无常等喻。此中虽用犹属生灭。
至第五卷当更辨别。倏亦疾也。一箧遍苦
者。箧中无乐名为偏苦。大经二十四云。四
大毒蛇盛之一箧。令人养饴瞻视卧起。若令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72b 页 T46-0172.png
一蛇生瞋恚者。我当准法戮之都市。四大
成身犹如一箧。一大不调能令犯重故云
都市。从于苦因复至苦果故名为偏。四山
合来下道谛境也。大经二十八云。佛问匿王。
有四大山从四方来欲害人民当设何
计。王言。唯当专心戒定智慧。道品不出此
之三法。言山来者此以非喻为喻。四山四
大也。四方生老病死也。若欲免此唯依道品。
竖破下灭谛境也。竖破颠倒即灭集也。横
截死海即灭苦也。惑灭必先粗后细故云
竖破。苦亡则无复先后故云横截。苦分轻
重亦可言竖。见思俱破亦可言横。今从多
分故且言之。倒谓常等四倒不同。历界则
有诸品深浅。旷大秖是分段而已。海喻生死
无边。俗教不知死必有生。故释名云神尽
曰死。此则断见外道所摄。有谓三有。流即
四流。于此三处因果不亡故名为有。为此
四法漂溺不息故名为流。见流三界见也。
欲流欲界一切诸惑除见及痴。有流上二界
一切诸惑除见及痴。无明流三界痴也。经云
下引證也。大经十四释祇夜中云。如佛告
诸比丘。我昔与汝愚无智慧。不能如实见
四真谛。是故久处没大苦海。下佛复以偈
答迦叶云。我昔与汝等。不见四真谛。是故
久流转生死大苦海。此證由见四谛生死
尽矣。火宅下诃责。不见谛理但耽苦集。著
见名嬉著爱名戏。是故下正发誓也。如释
迦下引事为例。此即三藏发心之流例也。耕
者。说文云。犁也。苍颉云。垦也。说文又云。人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72c 页 T46-0172.png
曰耕牛曰犁。山海经云。后稷之孙叔均始
造牛犁。即此土有犁之始。瑞应云。悉达太
子厌恶五欲游四城门天帝于东门化为
病人。南门为老人。西门为死人。北门为沙
门。悉达见已皆问天帝。天帝皆答其意。太
子曰。如沙门者唯此为快。夜半逾城至王
田树下。父王追之见而作礼。太子曰。吾求
自然欲除众苦。诸不度者吾欲度之。诸不
解者吾欲解之。诸不安者吾欲安之。未
得道者欲令得道。愿我得道不忘此誓。
王知其志便自还宫。于是太子坐于树下。
见耕者出虫乌随啄吞。感伤众生鱼鳞相
咀求出良离。据彼经文观耕之时已发誓
竟。因观耕故感伤众生。亦是因境发誓之
流例也。是故引之。似弥勒等者。台谓台观。
说文云。土高曰台。有木曰榭。弥勒成佛经
明。初厌世时儴祛王以一宝台用施弥勒。
弥勒受已施婆罗门。婆罗门受已毁坏分散。
弥勒见已知一切法皆归磨灭。出家学道。
坐龙华树即日成佛。广如经说。此则弥勒
正因台毁而发心也。以明了下简非显是。
次秖观下明无生弘誓。观所生心与前不
别。能观观智即空为异。何以即空。四性捡
故。性相空义至第五卷委释。起时不从自他
等者。既无四性生灭叵得。来去秖是生灭
异名。此心不在内外等者。非自故非内。非
他故非外。非共故非两间。非无因故非
常自有。但有下性相空也。生即无生名为有
寂。亦无无生名为无寂。初是性空。亦不下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73a 页 T46-0173.png
相空。凡夫计实故云谓有。一切智观故云
智者。知性相空故曰知无。又法本不生
名为有寂。今则无灭名为无寂。次如水中
月下举譬也。大论云。如水中月小人去取大
人笑之。以身见故见有种种。又论三十六
云。譬如小儿见水中月。入水求之不得便
愁。智者语言其性自尔莫生愁恼。欣喜也。
惨忧也。思益云下引證也。前譬通总引證则
别。第一云。知苦无苦名苦圣谛。集无和合
名集圣谛。毕竟空中无生无灭名灭圣谛。
于一切法平等不二名道圣谛。此即四谛俱
无生也。次引大经即前四谛初文所引是
也。集既下别譬四谛。一一皆先法次譬。唯
阙灭譬。初集譬云渴鹿逐焰者。热及空尘三
因缘故而生于焰。渴因缘故谓之为水。内
有痴爱外加欲境。因缘力故起于欲想。凡
夫不了为之轮回。说文云。由风所飞曰飏
由风动尘为焰。苦谛譬如捉水月等者。
祇律第八云。佛住王舍城。诸比丘谓调
达作举羯磨。六群比丘同调达见。佛告比
丘。过去世时空闲处有五百猕猴。游行人
间。有一尼拘类树。树下有井井有月影。猴
主见已语诸伴言。月死落井当共出之令
诸世间破于暗冥。诸猴言。云何能出。主云。
我之出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
乃可出之。诸猴皆从。才欲至水猴重枝弱
枝折堕井。时猴主者调达是。五百者六群是。
毕竟空中有真常性月。结使水故生阴入影。
凡夫痴猴谓之谓实徒谓有真不了阴入。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73b 页 T46-0173.png
以师迷故教多人迷。故知并由不了苦故。
彼律虽喻主伴同邪。亦由不了阴入故也。
道谛法说中云不应言我行即空等者。一切
皆空岂可行即而简不即即外无别不即
故也。若有简者如避空求空。譬云如筏
喻等者。中含五十四筏喻经云。为知此欲
能障道义。及知此法不受极苦亦不疲劳。
以不倒故我长夜为汝说筏喻经。欲令汝
舍不令汝受。如山水甚深无有船桥。有
人从此欲至彼岸。念水流急多所漂没。
以何方便得到彼岸。我今宁可收取草木
缚为篺筏乘之而度。度至彼岸便作是念。
此筏益我可担戴取。即便如意担载而去。
于意云何为有益耶。比丘曰。不也。彼人言。
我得筏益。若弃舍之恐成无益。佛言。我说
筏喻尚舍是法。何况非法。彼经喻意以说
欲障道为法欲为非法。今借彼喻同金刚
经。即空尚舍何况不即。如筏喻者。筏尚应
舍何况非筏。灭中阙喻。若欲立者应云灭
既即空。不应于彼空华而求灭实。华尚无
华灭亦非灭。一期曰寿连持曰命。众生本
无即苦无生。不应谓有众生寿命。苦集尽
处名为此灭。即指灭谛名为彼灭。苦本无
生亦无生者。故名为谁。无生本无无无生
者。名谁證彼灭笔语从便故改谁字。具
足应云谁于此灭谁證彼灭。谁谓宰主彼
此本无宰主安在。经言下重引證中。云我不
欲令等者。大品明无生法中云为三十七
品。即是道谛本来无生。无四果者即是灭谛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73c 页 T46-0173.png
本来无生。次依例下即是大师准例以说。道
灭尚无岂有苦集。是故义云。不欲令有色
等五阴。即是苦谛本来无生。无贪瞋痴即是
集谛本来无生经为利根举胜兼劣。但举
道灭即知苦集。大师反况既无道灭必无
苦集。但悯念下正明发誓。文阙誓由以悯
念兼之。应云悯念众生不知无生幻化谛
理。是故起誓。以文狭故所以不分。次以达
苦集下简非显是。苦集空故不同九缚。今
复达空又异三藏。三藏二乘虽复能达。不
能即空空非空等。道灭空故故非一脱。今
能达空复异三藏。三藏菩萨而不能达道
灭即空。次别教无量弘誓者。初总明谛境。
照知一心起无量心。心无量故迷解无量。迷
即十界苦集。解即四种道灭。故云四谛有无
量相。楞伽第五云如来藏为善不善因者。
即理性如来为善恶本。应以十界互为善
恶。大论四十一云。如大池水象入则浊珠入
则清。当知池水为清浊本。珠象以为清浊
之缘。然别四谛摄四四谛。自他始终须遍
学故。所学既多故云无量。次三界无别法
下别明四谛。先明苦集。次明道灭。初苦集
中先总次别。初总文中虽未别释苦集之
相。言中已有苦集之别。三界无别法苦也唯
是一心作集也。心如工画师譬集也。造种种
色譬苦也。心构即集。六道即苦。既云种别
当知六道但略语耳。具足应云十界苦集。
谓如是下别明集也如是生死下别明苦也。
苦集是所破。故具明十界。道灭是能破。能破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74a 页 T46-0174.png
有长短内外体析等。故知初总略云六道。还
翻下总明道灭。翻苦集心生于道灭。故初
文云为迷解本。譬如画师下譬总也。画师
菩萨身也。手如菩萨心性。笔譬所观之心。
诸色六道因果。洗荡谓破因果。墡彩谓道
灭也。又修空如洗荡。假观如缋彩。亦是次
第三谛之相。所谓下别明道灭。一一谛中具
列次第四教之相。初道谛中云纡通直通至
化城者。即生无生两道品也。纡通直通至宝
所者。即无量无作两道品也。或云宝渚。渚
者水中可居曰洲。小洲曰渚。亦曰水畔。今
以陆极水际为渚。道谛具足应明七科。且
释念处馀六略无。纡直二种通至化城破
见思惑。直通之中不云不净。但云身空等
者。以观巧故不同前拙。纡直二种通宝渚
中。初纡通中。具足应云无常常非常非无
常。今文中云乃至者。略却于常。所以且云
无常。无常即空者。此是约化他门。更重牒
前化城纡直。不云不净者。亦是通举初二
观法摄不净等。悉皆无常。无常生灭也。无
常即空无生也。无量无作等对于始终。分别
可知。常破尘沙。双非破无明。乃至不净亦
复如是。是人见灭去别明灭谛。文中皆取
断位为灭。于中亦具四教灭位。虽有无作
灭位之名。但是别人初地位耳。若尔。道谛何
故具列纡直二通至宝所耶。答。此约教證
二道以说。故四念处中问曰。别人既有无作
四谛。无作既胜何不缘胜而发心耶。答。别
家以无作是果。果不通因故不缘之。虽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74b 页 T46-0174.png
远期中正意是缘无量发心。初地无作由
之而得。故曰至果方成无作。若尔。秖应列
地以为无作。何故备列圆位始终。答。在教
道时但云地上。若入證道即是初住。地前
即成住前诸位。故寄此中备列诸位。初是
生灭位。次从是人见灭至支佛无生位也。
从是人见灭至妙觉别位也。从是人见灭
乃至妙觉圆位也。分别下总结四谛皆从心
生。言十六门道灭者。四教四门门门四谛。
是故得有十六道灭。及一切者。及十方界一
切佛法也。从观此一心下明依境起解。一
心能通不可说心。及不可说法者。如前文
云。为迷解本。今此且以出假分别名为心
法。通至法性名非心法。九缚下简非。烦恼
之中。有如来藏故云坐中。凡夫生盲常与
藏俱而不知见。以不见故流转生死。却为
藏害故云所伤。二乘眇目偏真热病谓藏为
鬼。鬼等四者譬四住惑。不知四住体是珍
宝。弃背驰走竛竮辛苦。言五十馀年者。秖
由背宝烦恼得便。退大之后轮回五道。脩
罗居于鬼畜之间故名为馀。虽缚脱等者。
凡夫二乘升沈虽殊失藏义等。起大悲下正
发弘誓。是为下显是。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四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74c 页 T46-0174.png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一之五

唐毗陵沙门湛然述

次明圆教无作弘誓者。四谛之体秖是三
谛。故以三谛总标誓境。一念心起与前不
别。能观观智与前永异。即此一念即是三
谛。不复更论迷解之本。若根若尘并是法
界。法界秖是三谛异名。次并是下三谛互融
故云并是。藏具诸法即是俗也。空中名同
不须别释。云何下重释也。并缘生者谓一
念心并具百界千如等也。如是缘生悉皆
无主无主故空。即此千如名为妙假。即是
法性名为妙中。结归如文。非三而三下复
疏三谛还成三谛。非三而三假也。三而不三
空也。亦应更云非三非不三中也。文无者略。
非合非散中道双非。而合即空。而散即假。非
非合非非散。非上双非即是双照。先明双
非后明双照。二文中间论二谛者。以此圆
文无前后故。不可一异即中也。而一空也。
而异假也。如此三谛在根在尘。如来藏者
即当假也。岂如来藏而无佛性。闻此圆顿
不宗重者。良由近代习大乘者杂滥故也。
况像末情浇信心寡薄。圆顿教法溢藏盈函。
不暂思惟便至冥目。徒生徒死一何痛哉。
有人云。闻而不行于汝何预。此未深知久
远之益。如善住天子经。文殊告舍利弗。闻
法生谤堕于地狱胜于供养恒沙佛者。虽
堕地狱从地狱出。还得闻法。此以供佛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75a 页 T46-0175.png
不闻法者。而为校量。闻而生谤尚为远种。
况闻思惟勤修习耶。譬如下举喻也。夫以
事喻法皆是分喻。于中镜喻其意最亲。何
者。遍镜是明遍明是像。非并非别不纵不
横。有异伊字天目故也。不合散下重复疏
喻。如前可知。不一二三者。虽次第增秖是
三谛。三法非有名不一二三。二三无妨者。
此逐语便故略一字。智者因喻斯言有徵。
此一念心下合譬。欲明理等复云生佛亦复
如是。今问世人云观真如。如何观于众生
身内等佛等生之真如耶(云云)。华严下引證
理齐。故华严叹初住心云。如心佛亦尔。如
佛众生然。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诸佛悉
了知一切从心转。若能如是解。彼人真见
佛。身亦非是心。心亦非是身。作一切佛事
自在未曾有。若人欲求知三世一切佛。应
作如是观心造诸如来。若无今家诸圆文
意。彼经偈旨理实难销。引思益者。不了阴
界等于生佛体即法界。故名为愚。引净名
者。三种解脱三种菩提三德涅槃。不离众
生不可别求。是故重引显成思益。引普贤
观者。毗卢遮那此翻遍一切处。烦恼体净众
德悉备身土相称遍一切处。显前两经众生
理遍。不了之者尚隔无情。当知下总结无
外。若尔下释疑。此先疑云。若具三谛。华严
云何但言如空。及大品中云毕竟空。此举下
释疑也。文偏意圆不应偏难。华严第三普
贤菩萨欲令众喜而说偈言。游心法界如
虚空。是人所知佛境界。既云佛界必具三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75b 页 T46-0175.png
谛。故今申云举空为端。空即具三故云空
即不空等。何但空尔假中亦然。故引微尘及
以中道皆悉具三。言微尘有大千经卷者。
宝性论云。有神通人见佛法灭。以大千经
卷藏一尘中。后有人破尘出卷。华严如来
性品云。佛子。譬如有一经卷。如大千界所
有一切无不记录。二千小千须弥山王。乃至
色欲天宫等大皆记其事。文广。时有一人
出兴于世。具足天眼见此经卷在一尘内。
作是念言。云何经卷在一尘内而不饶益
一切众生。我勤方便破尘出卷。彼人即以
方便出卷。佛子。如来智慧具足在于众生
身中。为惑所覆不见不知。如来天眼观已
言曰。善哉善哉。云何如来在于身中而不
觉知。我当教彼觉悟圣道。令离颠倒见
如来性。即时令彼修八圣道见如来性。一
地多种一丸多气并喻于有。勿守语等者诫
劝也。勿守偏语以害圆融。玉篇云。加言曰
诬。亦掩也。欺也。誷义大同。若得此解下明
四谛境。八万四千不出一心。言八万四千
者。小乘经论如萨婆多云。佛为众生始终
说法以为一藏。如是至八万。有云。一坐说
法以为一藏。有云。半月说戒以为一藏。有
云。佛自说六万六千偈为一藏。有云。尘劳
有八万说八万法药。且举不数故云八万。
具足应云八万四千。如俱舍初文云。牟尼
说法蕴数有八十千。后引婆沙约随眠等。
成八万四千。此小乘门非今正意。又报恩
第六亦有多解。一云。四十二字以为一藏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75c 页 T46-0175.png
馀同多论。若贤劫经佛初发心至分舍利。
凡有三百五十度门。一一皆有六度合二千
一百。又对四分合八千四百。一变为十合
八万四千。彼经第二结一一名。名度无极。
结名唯有一百九十六。如三十七道品之
流。但结为一数。若各开之即三百五十。亦
不别云对于六度。但初文列有二十法。并
以六为名。古来例释皆应具六。若法华疏
云。佛地三百五十。一一皆有十善。对四分
六根故成八万四千。婆沙楞伽等其意大同。
总攒一切大小乘教。则有众多八万四千。合
而言之不出四谛。法藏即苦。尘劳即集。对
治即道。波罗蜜即灭。大论二十六问。三昧与
陀罗尼何别答云。陀罗尼慧性三昧定性。故
将定慧似属道谛。八万四千其数不殊。但
以所治及以能治所治灭等。得四谛名。初
云佛法界等者。佛法界根也。对法界尘也。
起法界识也。仍本迷说故曰根等。同名法
界更无差别。故知八万无非生死咸即涅
槃集道亦然。故皆法界。无明转等者总结四
谛。苦集二谛俱是无明。即是法界即是菩提
名转为明。水水之喻妙契玄理。如意珠喻妙
符水水。众生于此下结责。于此融妙一法
界中。分别谓有凡圣真俗有情无情。故云思
想。此文亦名起誓之由。由思想故。是故下
正发誓。故名下显是。前三下辨异示相。前
三教文直云四谛。今一一谛八万四千。故知
此文是圆明矣。故曰宛然。边高中下边下中
高。名之为宛。显了可见故也。此四四弘一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76a 页 T46-0176.png
一皆云观一念心者。秖是根尘相对所起
之心。分四别者。前之二教巧拙虽殊皆为
灭心以为极果。别人乃为迷解之本。圆人
即知心是法界。缘此发心宛然可见。世人
何事固执一途。次问下料简者。正约四悉
以为料简。初问意者。问前简非。九缚一脱
并简为非。脱既该于两教二乘。今显是中
何故四教并言是耶。答中意者。有三悉意故
取前二。虽复取之。但在菩萨不妨前两
二乘仍非。于菩萨中取三教者。同上求等。
应须委消此中文相令顺三悉不能具
记。有人云。此中问答问前判是属非文者
不然。若准彼为问。应云前既是非俱非。今
那是非俱是。准今答意意都不尔。答意但
答取三菩萨。何曾复云是非俱是。是故问
中通云并非。不云是非并非。答中但云菩
萨俱是。不云九非俱是。若准他意。九非亦
须俱是故也。若究竟下次判权实。实即第
一义也。并前三悉即四悉也。为四悉故说
四发心。譬如下至可知者。举多譬文以譬
于实。秘方譬教。伽陀譬智。乳糜譬行。如意
譬理。亦是四悉意也。秘方世界。伽陀对治。
乳糜生善。如意第一义。故约四悉而叹发
心。华严云。阿伽陀药众生见者众病悉除。华
严二十一云。如大摩尼具足十事。能出一
切故云具足。一出大海中。二工匠加治。三
转精妙。四除垢。五火鍊。六庄严。七贯以宝
缨。八置琉璃柱上。九光明四照。十随王意
两。权实显是等者。通用四教兼于权实。并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76b 页 T46-0176.png
显是者具如答中。其意可见。又一是者下
明一是异名。以问答料简中显前三教同
成一实。故今异名但对实辨。是故一实亦
名大事。亦名不思议。亦名无作。初释一大
事者。一实不虚妙理也。一道清净妙智行
也。一切无碍人等。人乘于道以契理也。义
当妙位意兼三法。此约自行因果以释。次
释大者。自有大而非一。故今还以向一释
大。此是一家之大故也。性广理也。智断行
也。大人契也。师子等者自既入位说教益
他。故师子吼说此妙法。果人所说。非但益
于四教凡位。及以博地一切凡夫。亦益四教
入位圣人。自行因果化他终极。开权显实增
道损生。皆是诸佛大人之事。一大之事故云
大事。言因缘者。自他因果莫非因缘。文举
佛者。佛行愿满化道未穷。次释不思议者。
自他大事无非三谛。三谛皆悉言思道断。即
显大事无非三谛。次又是者下次释无作。
先释名云非作法故。乃至所作。问。此非佛
作与三藏中非佛作等。云何差别。答。名通
理别何足致疑。次常境下释无作体。体即
实相。实相无相。无相亦无。实智无缘。无缘亦
绝。何者。境虽无相常为智缘。智虽无缘常
为境发。智虽缘境称境无相。境虽发智令
智无缘。无缘而缘照境无间。故云以无缘
智缘无相境。无相而相发智宛然。故云以
无相境相无缘智。故金光明第一云。是如如
智不见相及相处。故境界清净智亦清净。处
即是境。境智俱净。又云法如如智如如即是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76c 页 T46-0176.png
境智相称故也。境如如于智智如如于境。
是故境智各云如如。有人读云无缘智智者
未善读句。问。观心之人心智如何名与境
一。任彼自答(云云)。又是者下引證无作名为
发心。此有三经同为一卷。初卷题为文殊
问。次卷题云迦耶山顶。后卷题云象头山。
今文所引多是伽耶山顶经。三经并是文殊
发问义味大同。故今引云文殊问经。经云。佛
告文殊。菩提相者出于三界。过诸名字言
语道断。过一切发灭诸发故。是名发菩提
心住。是故菩萨摩诃萨过一切发。是发菩提
心住。无障碍发。如法性发。无发是发。不著
一切。不破实际。不移不益不异不一。如
镜中像。一一句下皆云是发菩提心住。住是
所依。初句是即破而立。从法性下是非破
非立而论破立。如是皆名依境发心。故云
发菩提心住。立即是随。法性即是双非双照。
今文但是附彼经意。文兼义释故小不同。
又彼经云。言我修无相此非修无相。遣迷
袪滞言破言过。无作四弘实非破过。如过
破空故云过破。如净名中言菩提者。不可
以身得。不可以心得。先广破竟。次即立云
寂灭是菩提等。又髓即是假。破即是空。双非
双照即是中道。此约法界无缘大慈而发心
也。又约事理以对破随。空假等义并应可
解。次若例下引例广明。凡一切法皆如向
辨。若破若随双非破随。又前三下委悉简判
权实粗妙。此中乃是待粗叹实。亦格量叹。
总十三番前三后一。初上中下等是约观因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77a 页 T46-0177.png
缘智。以判权实。圆为上上也。共不共是约
位判。别住行位与前二乘藏通等共。唯圆
不共。别向虽即亦观中道然须简教。次浅
近等约行以判。前二行近别行犹曲。大小至
实约教以判通别是小中大。圆是大中大。
三教果头是偏中圆。圆教果头是圆中圆。通
别是半中满。圆是满中满。别教教权理实。是
权中实。圆教教理俱实。是实中实。望下偏圆
五双。唯少渐顿一双。应云别教妙觉是渐
中顿。即生公所立顿悟义也。圆教初后是顿
中顿。真中真约谛以判。藏通真俗若望后
教。名俗中真。亦俱名俗。别教破俗亦俗中
真。圆教即俗名真中真。了义等约义以判。
藏通义权是不了义。别带教道而诠于中。
是不了中了。圆教望别名了中了。玄等三
者约名叹理以判。别理是玄圆理又玄。别
约證道。名粗中妙。圆教方名妙中之妙。偏
理名思议中不思议。圆理名不思议中不思
议。故大论六十七云。不可思议亦不可思议。
谁当信者。但不可思议犹不可思议。况不可
思议复不可思议耶。久发心者乃能信受。云
何为久。于一切法不生分别名之为久。
例前诸义悉皆如是。若能下总结诸意。不
执于权谬谓为实。名为体权。知权是权权
外无实。名为识实。总前十三。皆前三为权
后一为实。依实发心能生诸佛。名为佛种。
亦复生于圆妙教中法种僧种。故华严第七
云。发菩提心令佛种不断。开示法藏令
法种不断。具足持戒威仪无缺。令僧种不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77b 页 T46-0177.png
断。又云。下佛种子于众生田。生正觉芽令
佛种不断。不惜身命护持正法令法种
不断。善御大众心无忧恼。令僧种不断。
又云。赞叹大愿令佛种不断。说十二部经
令法种不断。行六和敬令僧种不断。前一
兼自行后二全化他。今文意兼三佛种义
正在自行。以自他行皆悉能令三宝不断
故也。譬如下举十譬叹德。此即约理以叹
生善灭恶德也。以菩提心皆依理故。如金
刚等五生善德也。如师子弦等五灭恶德也。
初云金刚从金性生者。大论三十六云。如
金刚山从上穿下。至金刚际自性便止。一
切金刚皆金刚轮而为自性。又金刚座亦从
金刚际自性而起。故佛菩提大悲为性。从
大悲起。阿娑罗药未详相状。若欲服之必
先清水。欲发菩提心必先运大悲心。命根
若存诸根则住。此论有漏异熟诸根。大悲若
存菩提不失。能持诸根故名为胜。如太子
等者。大论四十云。如轮王太子虽未成就。
福祚威德胜于诸王。况复长大绍轮王位。菩
萨亦尔。虽未成佛福过二乘住极果者。故
普明菩萨经云。声闻虽生非如来种。如王
夫人与下贱通。其所生者不名王子。菩萨
初心名佛真子。如刹利王纵与贱通所怀
者贵。即名王子。故知真性夫人与二乘教
合。生二乘心非佛真子。无上教法纵与众
生贱夫人合。生菩提心名佛真子。初菩提
心与究竟等。名具王仪相。迦陵频伽者。大
论二十八四十云。此鸟㲉中声未出时已胜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77c 页 T46-0177.png
诸鸟。菩萨摩诃萨亦复如是。未出无明㲉
法音过二乘。次灭恶中奏圆教弦偏弦断
绝。奏者为也。凡为乐音皆称为奏。得一乘
乳三患自销。运种智磓碎偏山岳。那罗延
箭贯彻铁围。无缘大悲遍破一切。小大青三
牛凡野二四牙。雪山白香青黄赤及优钵。拘
物分陀利。如是十六重。人中大力士名为钵
健提。皆悉十十增。那罗延最后。如意如前
说。发大乘心犹胜二乘果地功德。举要下
结要称叹。三世诸佛岂有不从发菩提心
生。若解下以一止观结。亦结发心名为止
观。止观下明异名也。名异义同是故相即。
宝梁下约事以明生善灭恶叹菩提心。初
引宝梁即是生善。彼经比丘品及沙门品云。
比丘有三十六垢。谓欲觉瞋恚。自赞。毁他。
求利。因利。求利损他。覆罪。亲近在家。亲近
出家。乐闹。不敬三宝(云云)。如是非但不修
比丘法。加复名为污比丘行。经又云。若非
梵行言梵行破戒言持。受持戒者礼拜恭
敬。不知恶者。是比丘得八轻法。谓痴。瘖哑。
身痤白癞。丑。作贫瘦婢。夭寿。人不敬得恶
名。不见佛。是人乃至大地无唾处。况来去
屈申。何以故。过去大王持此地施持戒比
丘有德之人。于中行道。况复馀物僧房四
事。若分一毛以为百分。是人不能受于一
分。以不能报施主恩故。时众中有净行
离欲色者。有二百人白佛。今文云六十。
应是翻译前后不同。未捡馀部。云我等乍
死不以不得果受他施一食。佛言。善哉善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78a 页 T46-0178.png
哉。如是惭愧畏后世罪人。佛告言。二种人
应受。一者精进。二者解脱。佛言。若得解脱
行善法坚持戒。观一切无常等。涅槃寂灭
求。如是比丘食人信施抟若须弥。必能报
施主之福。彼经在小功福尚然。况今止观故
应能报施主之恩。又如神验记。有外道闻
佛经说食人信施后为牛马以偿施主。乃
请五百比丘于时上座知之令五百诵饭
食讫偈已。语外道言。偿债已讫牛马何在。
外道发心。上座语言。说一法言能销须弥
何况一食。一言尚尔。况复发心欲利一切。
若无德受施。如论中虚受信施后为肉山。
自镜录中身为蕈等。应知信施消与不消。
如来密藏下灭恶德也。初文是明所灭之恶。
彼经第一迦叶问佛。云何名为十恶恶者。佛
言。有又得缘觉子断父命名杀中重。盗
三宝物名盗中重。若复有人其母出家得
阿罗汉共为不净。是淫中重。以不实事谤
毁如来。是妄语中重。若两舌语坏贤圣僧。是
两舌中重。若骂圣人。是恶口中重。言说坏
乱求法之人。名绮语中重。五逆初业是瞋恚
中重。若欲夺持戒人物是贪中重。边见者
是邪见中重。经言五逆初业是瞋中重者。未
行身口先起意地杀父方便。此瞋相应是
为最重。若起十恶于中下境尚已名恶。
于恩德田名恶中恶。故大论云。他打而报
名之为恶。他人不打而打于他名为大恶。
于己有恩而复打之名恶中恶。又此十中
前之四恶心境理教。大小乘中此四俱重。况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78b 页 T46-0178.png
杀父之上复加圣逆。后之六恶大小乘异。故
口三恶及意地瞋大乘俱重。以说他过赞毁
及谤。与口三过相涉入故。小乘则轻。馀意
地二。大小乘中心境理三。莫不皆重。唯教
名轻。如此等罪非恩德田尚已成重。况复
加于恩德田耶。是故名为恶中之恶。举重
况轻是故举耳。若能下明能灭菩提。先法
次譬。法中先列。次判。初列者。经云。若有一
人具上十恶。若能解知如来说因缘法。无
有众生寿命人天丈夫。无我无年无有
作者知者见者(初教)无生无灭无行。是为尽
法。无染无著无善不善(通教)本性清净(别教)
一切法本性清净(圆教)解知信入不说是人
趣向恶道。何以故下今文释出初菩提心义。
如百年下举譬灭恶。彼经云。如百千岁极大
暗室。不然灯明无门窗牖。乃至无有如
针鼻孔日月珠火等光。此暗室中若然灯时。
先暗不可作如是言。我百千岁住今不应
去。迦叶。若然灯时其暗已去。万劫罪障修
于定慧。无我灯照罪暗不住。经文且喻初菩
提心耳。此经具四下判前经文以对四教。
如前注文。初菩提下举浅况深。夫作罪时
皆计我人。我增生死。今观生灭。求我叵
得。发四弘誓广利于他尚至菩提。何独自
身灭罪而已。初教拙度其功尚尔。况后三教
衍门菩提。行者下劝进。如暗处下举譬劝进。
大经十八阇王领解云。伊兰子者即是我身
无根信也。佛赞叹言。大王已于毗婆尸佛。初
发菩提心。从是已来至我出世。未曾复堕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78c 页 T46-0178.png
地狱受苦。菩提之心乃有如是果报。大王。
当修菩提之心。何以故。从得菩提心灭无
量罪。释曰。罪身如伊兰。三恶如暗处。发心
如栴檀。观行如光明。问下料简。问前四弘
中四教通观因缘生心。何故独以密藏初教
而对因缘。答中二意。初对四句次第答。生
灭之法四中居初。因缘复居四句之首。以初
对初故云最初当名耳。次又因缘下约法相
通别答。因缘之法既是事相。初观观事对
初为便。事相为通。通于四教所观境故。若
言下即是从别。初教亦有从别受名。后三
通以因缘为境。无生无量及以无作即是从
别。次约六即者。世有讲者皆以初住为
果佛者。亦由失于六即之意。讲者尚尔况
暗禅耶。初明六即所以。故先问云。为初心
是为后心是。初即是理后即究竟。问今发心
为约理具名为显是。为约究竟方名显
是。答下约大论为答。大品须菩提问佛。为
用初心得菩提。为用后心得菩提。论七
十五释云。须菩提何故作此问耶。答。须菩
提闻上诸法不增不减心自生疑。若法不
增减。云何得菩提。唯佛能尔何关菩萨。佛
以深因缘答。谓不但初心不离初心。所以
者何。若但初心。菩萨初心便应是佛。若无
初心。云何得有第二二心。后以初为本初
以后为期。佛以现喻喻此初后。譬如焦炷
非初不离初非后不离后。灯喻菩萨道。
炷喻无明。焰如初地相应智慧。乃至金刚三
昧相应智慧焦无明惑。非初智不离初智。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79a 页 T46-0179.png
非后智不离后智。论通三教故约断位。
今专约圆故通凡圣。理性尚乃得名菩提
及以止观。况复名字乃至究竟。今明发心
在名字位。此名依理期心果头。果头之理
初后无殊。约事差分六位阶降。名六名即
不即不离。思之可知。是故菩提非初不离
初非后不离后。经论约断今文通理。理不
能发名为非理。发必依理名不离理。发
心在因名为非后。期心后果名不离后。
故此发心须知六即。初但名理是故非初。
理即是故故不离初。后名居极是故非后。
至后方极名不离后。此与断位其义虽殊。
不即不离其意雅合。若智信下释意也。信初
心具不谤言无。智极方满不惧无分。则初
后俱是。谓极在佛凡夫永无。名为后非。谓
凡有理理即是佛。名为初非。离初后非须
知六即。初心虽即但名为理。故离初非。极
果虽遥即故有分。故离后非。此六即义起
自一家。深符圆旨永无众过。暗禅者多增
上慢。文字者推功上人。并由不晓六而复
即。谓理下列名。此六下释名离过。即故凡
亦必具。六故极唯在佛。是故始凡理具。而不
疑无趣求无怯。终圣在佛而无上慢以生
自大。凡者常也。亦非一也。庶品多故。圣者。
风俗通云。圣者声也。以其闻声知情通天
地畅万物故也。易曰。圣人者。与天地合
德与日月合明。与四时合序。与鬼神合
其吉凶。今出世圣不闻其声。知九界情通
谛理。畅众机与法界合德。与二智合明。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79b 页 T46-0179.png
与四机合节。与众圣合其冥显。理即下正
释六即。初释理即。约如来藏理释三谛
者。一切众生具如来藏。三谛无缺。如上圆
教四谛四弘中说。无始理具未曾闻名。此理
与佛无毫差也。次亦是下会异名。次即寂
下以一止观结。下文大同。名字下释名字
即。以有理故。故有生死。生死用理。不知
生死即是理故。名日用不知。如世人用日
而不知光之恩。周易意(云云)。未闻名故不
知理性具三谛也。故全不识凡中佛法。如
牛羊下举譬不知。四方曰方。四维曰隅。牛
羊虽见而无了别。故知凡小不了诸法实
相方隅。实中之实如方。实中之权如隅。此
举不知为显于知。次或从下因闻故知。知
上所说实相之理。若不闻名从何能了。世
人蔑教尚理观者误哉误哉。观行下释观
行即。初以胜斥劣故行胜闻。闻意在行非
徒口说。故举譬云如虫蚀木。即大经第二
客医语王。汝今不应作如是说。如虫蚀
木偶得成字。此虫不知是字非字。智人终
不唱言是虫解字。亦不惊怪。外道之徒得
常乐名。终不能解常乐之义。今亦如是。闻
不修行不晓文旨如彼虫道。是故应令
闻行具足。必须下重诫劝也。心观明了劝解。
必先于理起行。理慧相应劝行必先于理
生解。则此心观与理相应。所行是依理起
观。所言是依行而说。引华首者。此责说而
不行。非谓不须于说。故重引论闻慧四句。
大论九十三云。有慧无多闻亦不知实相。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79c 页 T46-0179.png
譬如大暗中有目无所见。多闻无智慧亦
不知实相。譬如大明中有灯而无照无闻
无智慧譬如人身牛。故大论云。如安息国
边地生人。虽生中国不可教化。根不具支
不完。不识义理著邪见等。皆名人身牛
也。有闻有智慧是所说应受。名字是闻观
行是慧。故观行即是第四句人也。若直闻真
不了三谛此闻非即。若直暗證尚未及于
有慧无闻。应非第四恐在第三。如眼得日
者。此重举譬譬第四句。此引金刚如人有
目日光明照。日如多闻目如观慧。闻慧具
足见三谛理。名种种色。虽谓见色而非證
得。虽非證得證必由兹。故引楞严以劝
习观。如楞严等者。经上卷云。云何当学是
三昧耶。佛言。譬如学射先射大准次射小
准。次学射的次学射钱。次学射杖次学
射毛。次射一毛次射毛百分之一。如是名
为学射善成。于夜暗中所闻音声。若人非
人不用心力射之皆中。习三昧者亦复如
是。先学爱乐。学爱乐已次学深心。学深
心已次学大悲心。学大悲心已学四无量。
学四无量已学五神通。学五神通已便能
成就六波罗蜜。六波罗蜜已便能成就第三
地观。准者的外大小圆围。的谓围中兔形者
是。经文始从爱乐终波罗蜜。成就三地。当
知约渐渐中仍似通教位也。第三地观即
断见初。名一分成。今借彼喻不用其法。是
故圆人即观顿理。如初射的中自亲疏。射
者无二。故彼经下文自明圆意。坚意又问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80a 页 T46-0180.png
现意天子。菩萨当修何法得是三昧。天子
答。欲得三昧当行凡法。若见凡法不合不
散。是名修行楞严三昧。又问。诸佛法中有
合散耶。天子曰。凡法尚无合散。况佛法耶。
云何修习。若见凡法佛法不二。是名修习。
又问。是三昧至何处。答。至众生心行。随众
生心行不为行污。随佛至处是三昧至处。
此即圆顿三昧相也。若无六即。云何修习而
使不滥。故借射的喻六即也。相似下释
相似即。既云逾观逾明逾止逾寂如射邻的。
故不同于先学射准后方射的。一切世间
下引法华者。但是随顺相似实相名不违
背。但云思想皆是先佛经中所说。而不得
云所说名经。若是分真八相作佛。即如
净名虽转法轮名菩萨行。即初住去菩萨
行也。分真即下释分真即。入铜轮者。本业璎
珞上卷经意。以六因位。而譬六轮乃至六性
六坚六忍六定六观等。皆作璎珞名者。以其
此位庄严法身。言六轮者。谓铁轮十信。铜
轮十住。银轮十行。金轮十向。琉璃轮十地。
摩尼轮等觉。轮是碾惑摧伏等义。初破一品
见三佛性。开三德藏显一分理。乃至等觉
渐深渐著。是圆家渐。如从下举大经月喻品
以喻位义。如法华玄四句分别。开前合后
如三十三天。开后合前如十四般若等。前
后俱合如开示悟入。前后俱开如四十二字。
若人应以下。释分證位外功用也。佛身度
者。乃至九界具如普现色身三昧。三十三身
十九说法。经文具足十界意也。八部即天鬼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80b 页 T46-0180.png
畜修罗。乃至应以地狱得度即地狱界。四
众即人及菩萨二乘。妙音加佛十界具足。言
普门者。如法华疏十义释普。究竟下释究
竟即。智光圆满犹是用大经月爱中意。菩提
属智德。涅槃属断德。故云大涅槃断。智断
二德更非异时。菩提名道宜立智名。涅槃
寂灭宜立断名。智德满处复具断德。故云
果及果果。究竟而论。三菩提满即三德满。果
及果果仍成教道。过荼无道者。道本能通至
于所通。所通既极能通亦休。广如卷初。又道
是因义。以果满故。故无因也。四十二字究
竟极故。又一一即中。皆云菩提。亦名止观。
即异名也。一一即中。最后皆以一止观结。
故知在理名字及果俱名止观。总以下总
为六即而举譬也。此是大经贫女譬意具
足六意。家有宝藏理即也。知识示之名字
即也。耘除众秽观行即也。渐渐得近相似即
也。近已藏开分真即也。尽取用之究竟即也。
故第八云。我者即是如来藏义。一切众生悉
有佛性即我义也。从无始来烦恼所覆不
能得见。譬如贫女舍内多有真金之藏。家
人大小都无知者。时有异人善知方便。语
贫女言。我今雇汝。汝可为我耘除众秽。女
人答言。我今不能。若示我子真金藏者。然
后乃当速为汝作。是人答言。我知方便能
示汝子。女人复言。我家大小尚自不知。况
汝能知。是人复言。我今审知。女人答言。我亦
欲见并可示我。是人即于其家掘出金藏。
女人见已心大欢喜。起奇特想。令家尽括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80c 页 T46-0180.png
此喻始终。不过六即则妙尽喻旨。释签第
五引疏委释(云云)。问下料简也。有三重问答。
初问者。六即既得名六菩提。当知菩提亦
涉始终。理通凡下置而不论。馀之五即名五菩提与论何别。故论五十八云。一者
发心菩提。于无量生死中为阿耨菩提故。
二者伏心菩提。于诸烦恼调伏其心。令行
诸波罗蜜故。三者明心菩提。观三世法总相
别相诸法实相诸波罗蜜故。四者出到菩提。
于般若中不著般若。能灭诸惑见十方
佛。出于三界到萨婆若故。五者无上菩提。
谓坐道场得菩提故。答意者。先且判异故
云不同。次会之去义虽本别今会使同。何
者。论不云即是故成别。以五对五义稍似
同。发心无行与名字同。伏心未断与观
行同。明心除暗与相似同。出到萨云与
分真同。无上无过与究竟同。细寻论文以
对五即。从容对当理致宛齐。又用下既以五
名对于五即。故可五名以对圆位。言圆位
者圆断位也。住对发心乃至十地等觉以对
出到。妙觉对无上。次问者。问向次释对圆
位义。诸教皆悉伏前断后。何故此文十住断
后而行对伏。答中云真道伏者。初住已上
皆是真断。何妨住去断前伏后。如是乃至等
觉犹伏。普贤之名良由于此。例如下举小
乘例断前伏后。次第别对此竖会也。又从
下横会也。位位具五故名为横。故地义去次
引地论。一一地中具诸功德。与诸位中具
五义同。次问者。六既约位亦应兼别。何意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81a 页 T46-0181.png
独用圆位释耶。答意者。前之三教诸法非
即。通虽名即但是界内。是故即名唯在圆
教。如诸经论生死即是涅槃之流。若无六
位宁免上慢。若不明即将何以辨圆异前
三。故云不尔。当其教下从容义释非文正
意。当前三教。教教各立六即之名何容不
得。胡犹何也。言浅近者。一者六义非即。
二者前教未深。如三藏中以真谛为理
即。诠真为名字。外凡为观行内凡为相似。
见道为分真罗汉为究竟。三藏菩萨至道
树下犹居似位。三十四心分真究竟。通别两
教比说可知。然上来下结束显示。前简非
中。九缚约苦谛为沈。一脱约苦谛为升。
虽有升沈俱非显是。是故并简。次约四谛
智者。四四谛中皆以发心通望二乘。并是
曲等。次约四弘者。前约四谛于境起解。既
有优劣。简劣从胜以显于是。今约四弘
从解起愿。知须行填。复亦随境差降不
同。故约四弘行愿简也。纵有行愿前三非
妙。是故复以六即简之。故云展转深细方
乃显是。故知明月神珠等者。譬于结束显示
文也。大论九十九云。明月摩尼。此珠非常
故曰神珠。今言九重者阳数之极。是故举
之以喻最深。亦不须以此文配九。骊龙
者黑色无角雌龙也。又骊黑色马也。今以黑
色名龙故曰骊龙。颔者头下骨也。曰颔车
骨。论云。此珠在此龙脑中。有福德者方乃
得之。如地狱器于有罪者方乃得之。此珠
能出四事。乃至火烧不然等。故知龙在极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81b 页 T46-0181.png
渊珠在龙颔。其龙又毒。岂唯薄德之所致耶。
如此显是初单约苦谛。次约四四谛。次约
四四弘。后约六即。从广之狭从粗至细。
方乃显于圆妙之是。九但显深不劳别对。夫
立譬者何必尽取。如其对者数则不便。况
将渊龙并须合喻。法则烦重于义非急。况
复六即不异四谛。又四弘中第四无作。若
开权竟前三俱实。故四弘文末简云。今显是
何故并言是。开权显实则四俱是。将何简
之故不可也。一往通取简非为一。二四为
八合为九重。六即以为所显菩提。用珠为
譬有何不可。但四谛四弘及以六即并是能
显。发菩提心并是所显。一一皆显菩提心
故。莫非神珠故亦不便。言有志有德方
乃得者。如大论十四云。能施太子欲求此
珠以济众生。先生龙宫而为太子。父母爱
重即以自身饴金翅鸟。生阎浮提为王太
子。名为能施。生已即能索物布施藏空不
足。闻说龙珠欲入海求。父母言。唯汝一
子藏物恣施(云云)。剋日与五百贾客从海道
行。有一盲人曾七反入海等(云云)。至七宝
山诸人欲取。菩萨言。不取。诸人得已将还。
菩萨独去。七日行水至脐。七日行水至腰。
七日行水至膝七日行泥。七日行华七日
行毒蛇头。过此至七宝城有七重堑。堑有
毒蛇见菩萨云。此非凡人必是菩萨大福
德人。听前入门。此龙失子未久犹故啼哭。
见菩萨来妇有通智。知是己子两乳流汁。
令菩萨饮云汝是我子。菩萨亦知是己父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81c 页 T46-0181.png
母。问。汝生何处。答。生阎浮提为王太子。
悯念众生求如意珠。母言。汝父头上唯有
此珠以为首饰。难可得也。诸藏任取。菩萨
不用即往见父。父念子故云须任取去。此
珠难得。阎浮提人以薄福故。不应见之。
太子曰。先以珠施次以法导。父言。汝若去
世当还我珠。答曰。如教。菩萨得珠腾空
而还。著长表上立誓雨宝。故知少福而不
能致。若不穷于生死之渊烦恼毒龙。何由
可得究竟菩提。故以苦谛升沈曲折行愿六
即等简。方显圆是。竞执等者重举况喻。大
经第二斥三修中云。汝等当知。先所修习
无常苦等非是真实。譬如春时有诸人等
在大池浴。乘船游戏失琉璃宝没深水。
是时诸人悉共入水。竞执瓦砾草木。各各自
谓得琉璃珠欢喜持出乃知非真。是时宝
珠犹在水中。以珠力故水皆澄清。于是大
众乃见宝珠故在水中。犹如仰观虚空月
形。是时诸人以方便力安徐入水。即便得
珠。故不应修无常苦等以为真实。章安
云。春适悦时以譬欲境。诸人譬放逸之徒。
大池譬生死。浴譬恚慢。乘船譬诸业。游戏
譬爱果。失宝譬无解。入水譬初教。求觅譬
劣三修。瓦石譬證劣三修。各各谓生灭度
之想。内执在怀故云欢喜。向佛称叹故云
持出。乃知非真去譬常解。今以三教通例
三修。即以三教所观境等名为欲境。馀文
次第以三教意替彼三修亦应可解。若作
通取四教菩萨。亦当斥于三修声闻。是故
止观辅行传弘决序¶ 第 182a 页 T46-0182.png
复以池喻雅合。自古讲者消此喻文。未
为帖帖。末学肤受等者。肤薄皮也。末代
浅学不知显是独在圆妙。乃至开显在一
心中。将何以为发心所期。所期既无。发何所
趣。发大心竟。
止观辅行传弘决卷第一之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