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定起。起已告舍利弗者出对扬之人也。
示现如来得自在力故如来入定无能惊寤故
示现如来得自在力故者。释上正念不动及
如实智观。以定力自在得身心不动及如实
观察。如来人定无惊能愕=寤ィ【原】愕愕者。释安详而
起。以无外缘惊愕故得安详起定也。前明内
有自在之力。今明无外缘愕。并是叹无量
义定有此二力 何故唯告舍利弗下。释第
二对扬之人又开二别。一释不对馀声闻。次
解不对菩萨。一一中有二。初何以故即是问。
何故唯告尊者舍利弗不告馀声闻等者 随
甚深智慧下。第二答。
随深智慧与如来相应故 今正说平等大
慧。唯身子智慧第一与佛相应。馀人不尔。是
故唯告身子 何故不告诸菩萨者。第三释
不告菩萨。初问。次答。
何故不告诸菩萨者 答中初总标五义。
有五种义 从一者已下。别释五义。
一者为诸声闻所应作事故二者为诸声闻回
心趣向大菩提故三者护诸听闻恐怯弱故四
者为令馀人善思念故五者为诸声闻不起所
作已辨心故 但明声闻有五义。所以须告。
一者为声闻所应作事故者。下譬喻品云。我
虽说汝等灭度但尽生死而实不灭。今所应
作唯佛智慧。菩萨已发佛心行佛已作佛
智慧业。故不须告菩萨。声闻未作佛业。欲
令其作。是故告之。二者为诸声闻回心趣大
菩提故者。菩萨发心趣于大道。故不须告。
声闻未回。今欲令回。是故须告也。上令作佛
僧肇云。阿含名为法归。其为万善府藏众
法所归。然阿含正是外国教名通于大小。四
阿含等为小也。涅槃云。方等阿含此即大也。
言甚深是总相馀是别相。是总别者甚深通
證教。故言总。而有證教不同。所以称别 證
甚深有五种示现下。第二别释證甚深也。
證甚深者有五种示现一者义甚深谓依何等
义甚深故二者实体甚深三者内證甚深四者
依止甚深五者无上甚深 义甚深者。余初释五深未见文意。后见佛性论及胜鬘经方乃悟解。佛性论释五藏竟引胜鬘五藏为
證。如来藏自性为义。一切诸法不出自性。
无我为相。自性义者辨此一藏是一切诸法
体。一切诸法以真如为体。故无有一法出于
如外。即接论五义中第一性义。此论名体
甚深也。第二是法界藏。以因为义。圣人念处
观等皆依此性作境界故。此意云。法界是念
处等缘。缘增上缘。因即接大乘论五义中
因义是。此论中依止甚深。三法身藏。以至得
为义也。一切圣人信乐正性令诸圣人得如
来功德。即摄论中第三云藏义。一切虚妄法
所隐覆非凡夫二乘所能缘。故此少不=乘【圣】不不相
似。但佛性论取显时为义。故言法身藏。以
至得为义。摄论据隐时为言。故云藏。即是此
中證甚深也。四出世间上上藏。以真实为义。
世者有三义。一对治可灭。二妄心念念灭。
三内有倒见不得圣法。具此三义名为世。过
彼三义故名出世。即摄论中五义第四真实
义。即此论中无上甚深也。五自性清净藏以
因。故彼偈云。此界无始时一切法依止。是
道有染净。及有得涅槃。又释。依胜鬘经如
来藏是染净因。以染净依如来藏故。二者通
论。一切染烦恼是生死染法之因。无漏是涅
槃净法之因。如彼众名章广说及胜鬘经。生
死依如来藏故。通释者染净种子为生死因。
无漏熏习是涅槃因。佛内知此二。外为物示
现。故名为法师。有论本云染净诸因。今谓。
知染净因摄知因义尽。若言净因者。但知净
不知染。摄因义不尽 三者功德毕竟成就
者。释第三亦三别。初标。次引證。后释。
三者功德毕竟成就 而言功德卑竟成就
者。依后两处又=文ィ【原】又又释之。一者下云具足力无
畏等一切功德名功德毕竟成就。二者依后
文具人无我及法无我观。唯就大乘法中有
此功德名毕竟成就 如经下第二引经證。
如经种种念观故 种种念观者。第三释经。
种种念观者以说彼法成就因缘如法相应故
次说彼法成就因缘者。夫欲说法要须成
就诸德。即是说法因缘。有说法因缘方得
与诸法相应。诸法相应方得说法。前第三知
染净因明佛知有法。今显人法二无我观谓
知空法。以具知空有故名法师。问。云何名种
种念观。答。具人法二无我名为种种 四者
说成就亦三。初标。
四者说成就 如经下引经。
如经种种言辞故 种种言辞者。第三释经。
种种言辞者以四无碍智依何等何等名字章
句随何等何等众生能受而为说故 依何等
便 二从引导已下。释说方便意。
引导众生于诸著处令得解脱故 复有无数
方便者。第三释经。就文为二。一者释无数方
便。二者释上说方便意。
复无数方便者令入诸善法故复方便者断
诸方便疑故复方便者令入增上胜智中故
复方便者依四摄法摄取众生令得解脱故
此中明四种方便。今以三义释之。一者未入
善法众生。令其入善。虽入善法未得无疑。故
为断疑。虽复断疑未入胜智令得胜智。虽入
胜智未得解脱故令得解脱。二者即是胜鬘
四种重檐。云何为四。初为无闻非法众生说
人天乘。令入善法。第二说声闻乘断四谛中
疑。故言断诸疑故。第三说缘觉乘令入胜智。
以缘觉智胜声闻智故。第四方便为说大乘。
于大乘中以四摄法摄之。以布施摄之令为
己眷属。以爱语摄之令发菩提心。以利行故
摄之令善根增长。以同事摄之令其成佛。三
者依佛性论。为四人破四障。成四因得四
果。故不多不少但明四种。初方便破阐提不
信障。令信乐大乘为成大净种。第二方便
破外道邪我相障。令得波若。为大我种子。
而言断诸疑者。无有虚妄之我有佛性之我。
于有无法中诸疑得断。第三方便破声闻怖畏生死障。令得破虚空三昧成就为大乐种
子。种子以胜前二种方便故云胜智。又初
一为下。次一为中。后一为上。故云增上。第
四破独觉自爱身障。令得大慈大悲成就为
大常种子。以缘觉无悲故。今明四摄法。即是
欲度脱之。退大取小名为惊怖。又释。大乘事
多退大取小 三者颠倒惊怖。
三者颠倒惊怖谓心分别有我我所种种身见
不善法故如是惊怖 实无人法计有人法。
故名颠倒 四者心悔惊怖。
四者心悔惊怖谓大德舍利弗等起如是心言
我不应證于如是小乘之法如是悔已心即自
止即此悔心名为惊怖此义应知 悔取小乘
亦是可惊怖。问。悔取小乘应是道理。云何
名惊怖。答。不应取小而取小竟复悔取小。故
亦是可惊怖事 五者诳觉惊怖。
五者诳惊怖谓增上慢声闻之人作如是心云
何如来诳于我等如是惊怖故 增上慢人谓。
佛说一乘是诳二人。是故名诳相也。此五惊怖即是上五人。初是执小乘人。即是五千之徒。次是大乘人。三是外道人。四是悔取小乘
人。五是增上慢人 因受记者。释第二门。就
文为二。一牒章名。二解释。
因受记者 而言因受记者。释止请之意。佛
所以止请者。为欲令其受记作佛。此之止请
即是受记因缘。亦是因欲令众生受记故。所
以止请。故名因受记。问。后第二卷方受记。今
云何明受记事。答。此释佛意。而佛所以止请
者。意令二乘人得记成佛故也。问。止请云
何令得记成佛。答。以佛三止有三利益即是
止请之因 如经下。第二解释。就文为二。一
释三止。二释两请。就初又二。一牒初止请经。
兼牒馀二止经。
如经止止舍利弗不须复说若说是事一切
十方诸佛法亦如是。论主用此文證 如经
已下。第二引经。就文为二。初引过去佛章。
如经舍利弗过去诸佛以无量无数方便种种
譬喻因缘念观方便说法是法皆为一佛乘故
如是等故 如是等故者从是诸众生从佛
闻法竟释迦顺同如此皆为一佛乘一切种智
故 言譬喻者。第三释经。凡释四句。一释种
种譬喻。二释因缘。三释念观。四释方便。就初
文三。一标譬喻。二释譬喻。三结譬。
言譬喻者 如依牛有乳下。第二释譬喻。就
文为二。初开譬。次合譬。
如依牛故得有乳酪生酥熟酥乃至醍醐此五味中醍醐为第一 开譬即五味相生
小乘如乳大乘如醍醐者。第二合譬。
小乘如乳大乘如醍醐故此譬喻唯明大乘无
上诸声闻等亦同大乘无上义故声闻同者此
中示现诸佛如来法身之性同诸凡夫声闻人
辟支佛等法身平等无差别故 略合二味。谓
小乘如乳大乘同醍醐。此譬喻明大乘无上
者。依合味中但取一味为譬。谓此经唯明大
乘无上譬同醍醐。诸声闻等亦同大乘者。释
上唯明大乘无上也。声闻同者下传释。声闻
中亦同大乘义故也 此譬喻示现下。第三
结譬。
此譬喻示现 结譬者。正结一味譬意。以一
切众生同一平等法身故名一味。问。何处具
合五味譬耶。答。涅槃经云。如从牛有乳从乳
出酪从酪出生苏生苏出熟苏熟苏出醍醐。如
是从佛出十二部经。从十二部经出修多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