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释¶ 第 323c 页
金刚三昧经通宗记卷第十二
天台山华顶嗣祖沙门 𧧌震 述
「总持品第八之下
地藏菩萨言。尊者。如是之法。则无因缘。若无缘法。因
音释¶ 第 324a 页
则不起。云何不动法。得入如来。」
【此问入如来义。结明如来藏品末之偈。有常自在
如如。入于如来藏之义。谓如来藏品。所说如是之
法。则无有因缘生灭之可得也。何故。若无缘法。因
则不起。缘起不生。则如如正体之中。而湛然不动
矣。但云何以如如不动之法。而得入于如来正智
之道也。】
「尔时如来欲宣此义而说偈言。一切诸法相。性空无
不动。是法于是时。不于是时起。」
【此言真性缘起。夫目前一切诸法。虽有其相。而性
本空无。其体如如不动。盖即相而观。法法森立。即
性而观。念念空寂。虽则空寂。且能随机而动。以故目
前如是之法。虽于正是时而显现。然刹那无住。实
非三际可摄。故亦不决定于正是时而起也。所言
是法者。即是真性缘起之法。即宗门目前一著子。
是时者。正当是时。即当前一念正兴之时也。
○昔
有僧问智威禅师云。真性缘起。其义云何。威良久。
时安国玄挺侍立次。遽召云。大德正兴一念问时。
是真性中缘起。其僧言下有省。后径山杲禅师徵
云。一念未兴时。不可无缘起也。设有人道。一念未
兴。唤甚么作缘起。我只要汝恁么道。此二则语。安
国发明是法于是时。径山发明不于是时起。而临
济大师又曰。一念缘起无生。超出三乘权学。是皆
深得此中妙旨。非智识之可测也。】
音释¶ 第 324b 页
「法无有异时。不于异时起。法无动不动。性空故寂灭。」
【此言法性体相。夫法无有异时。不于异时起者。谓
此目前一法。觌体显现。无有别异于当前一念时。
故亦不于当前一念别异之时而起也。又法无动
不动。性空故寂灭者。谓此目前一法。虽则觌体显
现。而当念空寂。无动不动相。又且性体本空。故随
处寂灭也。此一段义。若不明心见性。悟觌面全提
一著。恰似大虫看水磨一般。故阅是说者。不可只
恁么念过便了。】
「性空寂灭时。是法是时现。离相故寂住。寂住故不缘。」
【此言性体全彰。夫性空寂灭时者。即前后际断。一
念不生时也。此是法是时现一句。正显不立文字。
拈华直指之大宗。谓此目前一法。即于是当前一
念时。觌面显现。盖我佛如来。初从正觉山前。睹明
星处得来。后在涅槃会上。拈华时露出。不意又向
此中道破。吾固曰。初祖以楞伽印心。不若此一句
切当。从上诸祖千说万说。以至擎叉辊毬。拈推竖
拂。行棒行喝。种种机用。不出此一句。然此一句。实
从妙觉中流出。是大总持门。总持二字。梵语即陀
罗尼。谓能总摄诸法。含无尽教理行果也。然总持
无文字。但妙契于佛心。能于差别中。解无差别义。
于无差别中。解差别义。众生悟此。便得诸佛秘密
心印。而顿同佛体。善达一切众生语言陀罗尼。能
转根本法轮。是大不可思议诸佛境界。一切佛法。
音释¶ 第 324c 页
无不具摄故。又谓之真言。又名秘密藏。非器不传
曰秘。深隐难知曰密。又秘密即是显义。未悟是密。
悟之。即非密也。故法华谓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
法实相。此经亦云。惟佛与大菩萨乃能知之。故在
诸佛菩萨是显。而众生分中。则为密矣。若欲得显
密融通。且参取者一句好。但当初释迦老子。真是
婆心太切。又曰。离相故寂住。寂住故不缘。盖谓此
目前觌露之机。本离生灭缘起。及文字等相故。唯
依于空寂而住。既依空寂而住。故于一切法。皆不
相为缘。于此荐得。方知庞家个汉问。不与万法为
侣者。是甚么人。马大师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
即向汝道。当人欲识经中的旨。且看马大师者一
句。意旨云何。】
「是诸缘起法。是法缘不生。因缘生灭无。生灭性空寂。」
【此言体性独存。谓凡是世间诸有为相。皆是从缘
而起之法。今我所说如是全体独露之法。乃缘之
所不能生。然一切有为。皆以因缘自相生灭。若不
从缘生。则因缘生灭之相亦无。其相既无。则知此
生灭之性。本自空寂。而法性独存矣。】
「缘性能所缘。是缘本缘起。故法起非缘。缘无起亦尔。」
【此言法性迥出。谓一切缘起之性。即能缘所缘之
性。如是能所二缘。皆本从缘而起。故知法性之起。
实非有藉于缘。其缘既无。而起亦不可得矣。
○凡
夫以惑业为缘。圣人以机感为缘。缘起有四义。一
音释¶ 第 325a 页
缘生故有。二缘生故空。三无性故有。四无性故空。
此四义中。以后二义为实。盖无性缘生故空。则非
断见无见之空。是名真空。缘生无性故有。则非常
见有见之有。是为幻有。又缘起无性故不生。无性
缘起故不灭。又推无起性故不生。能显无生性故
不灭。此所谓真性缘起。无生之义也。】
「因缘所生法。是法是因缘。因缘生灭相。彼则无生灭。」
【此言性无生灭。谓世间一切。皆是因缘所生之法。
是法既从之而生。自是属于因缘。既属因缘。便有
生灭之相。若彼法性之体。非属因缘。则亦无有生
灭矣。】
「彼如真实相。本不于出没。诸法于是时。自生于出没。」
【此言体无出没。言彼法性。无有生灭。其体自如。即
是真如实相。而本不有于出没也。第诸法于是一
切时。一切处。而自生于种种出没之想。亦何有于
我也。】
「是故极净本。本不因众力。即于后得处。得得于本得。」
【此言本始不二。是故二字。总结如上法义。以摄一
经之旨。极净本三字。当一字作一句读。极者至极。
净者明净。本者本觉。乃满口形容。言说难尽之意。
言以是之故。此至极。此明净。此即所谓本觉。然以
觉妙观察。性体独露。本不因众法缘起之力而成。
即于等觉最后所得金刚心地之处。得其所得于
自性本觉之得也。】
音释¶ 第 325b 页
「尔时地藏菩萨闻佛所说。心地快然。时诸众等。无有
疑者。知众心巳。而说偈言。」
【此叙述无疑。说偈结成。】
「我知众心疑。所以殷固问。如来大慈善。分别无有馀。」
【此明请转法轮。言我知众心之有疑。所以殷勤固
请而申问。今佛以大慈度世。善为分别如上法义。
而无有遗馀矣。】
「是诸二众等。皆悉得明了。我今于了处。普化诸众生。」
【此明法利流化。然前真性空品。分大小二众。谓大
乘小乘也。今此皆得明了。而同入于大乘矣。又自
言。我今于了处以利生。此即所谓自觉巳圆。能觉
他者。同如来应世之意也。】
「如佛之大悲。不舍于本愿。故于一子地。而住于烦恼。」
【此明利生弘愿。谓佛本不舍于悲愿。吾亦当如之。
然菩萨视诸众生。犹如一子。今众生住于烦恼。我
亦当住于烦恼而化度之。巳上满觉分竟。后属弘
化分。即流通分也。】
「尔时如来而告众言。是菩萨者。不可思议。恒以大慈。
拔众生苦。若有众生。持是经法。持是菩萨名。即不堕
于恶趣。一切障难。皆悉除灭。」
【此赞慈德利生。及经功灭障。谓名法。同有不思议
熏。而能离恶灭障也。】
「若有众生。持此经者。无馀杂念。专念是经。如法修习。
尔时菩萨。常作化身而为说法。拥护是人。终不暂舍。
音释¶ 第 325c 页
令是人等。速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显菩萨现身卫法之愿如此。然持者。必当专念。
修习必须如法。果能如是。则诸佛实相。念念现前。
于佛菩提。何远之有。】
「汝等菩萨。若化众生。皆令修习如是大乘决定了义。」
【此特垂遵行转化之诫。】
「尔时阿难从座而起。前白佛言。如来所说大乘福聚。
决定断结。无生觉利。不可思议。如是之法。名为何经。」
【此赞法请名也。梵语阿难。此云庆喜。乃佛之从弟
也。以佛成道日而生。故名。年始八岁。从佛出家。至
年三十。为佛侍者。涅槃经云。如来成道巳。过三十
年。在王舍城中。告诸比丘言。谁能受持如来十二
部经。供养左右所须之事。亦不失自利。时憍陈如。
舍利弗。皆求侍左右。佛言。汝巳朽迈。当须使人。云
何方欲为我给使。乃至五百阿罗汉。亦皆求侍。佛
皆不受。时大目揵连。即入定中。观如来之心。在阿
难处。如日之初出。而光照于西壁也。便从定起。以
佛意语憍陈如。即与五百罗汉。同请阿难。谓佛意
欲令汝作。阿难云。若有是事。当预索三愿。如世尊
故衣。愿弗赐与。受檀越别请。听我不从。出入无时。
随我裁量。世尊与我三愿。当顺僧命。佛许之。阿难
又云。佛当为我说从前所说之法。佛许重为说之。
遂为侍者二十馀年。具足八法。能持十二部经。言
八法者。信根坚固。其心质直。身无病苦。常勤精进。
音释¶ 第 326a 页
具足念心。心无憍慢。成就定意。具足从闻生智。故
佛常称为多闻藏。是总持第一。佛又言。过去诸佛
侍者。皆具如是八法。又云。阿难闻我所说。如泻瓶
水。置之一器。所有秘义。悉能了知。然佛凡在一会
中。说法巳竟。阿难必请命名。盖护持法藏之职。固
合如是。今此白言。如来所说大乘之法。功德福聚。
决定断结。了證无生本觉之利。实乃不可思议。当
称何等名耶。】
「受持是经。得几所福。愿佛慈悲。为我宣说。」
【此问持经获福。】
「佛言。善男子。是经名者不可思议。过去诸佛之所护
念。能入如来一切智海。若有众生持是经者。则于一
切经中无所希求。是经典法。总持众法。摄诸经要。是
诸经法。法之系宗。」
【此称述经功。夫华严一名大不思议经。此经亦称
为不可思议也。又佛所说经法。如般若。为释梵守
护。法华。为菩萨守护。然此经不可思议。是佛境界。
故为诸佛护念。护念者何。能令众生。入如来之智
海也。又云持是经者。巳得此一味醍醐之法。则于
一切经中。而无所希求矣。又言。是经典法。虽是一
味。总持五味之法。虽是一经。能摄三百馀会诸经
之纲要也。夫脉络相属谓之系。流派所出而为宗。
然凡是诸经之法。须知皆是此法之系属。而于此
法中流出者也。如般若广行六度。祇得此中无相
音释¶ 第 326b 页
法品中事。且经云。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
藐三菩提皆从此经出。而况是经之法。顿超十地。
直至等妙二觉者也。】
「是经名者。名摄大乘经。又名金刚三昧。又名无量义
宗。」
【此约名有三。夫摄大乘者。从法上立名。即般若义。
而以真如实际。为其体也。金刚三昧者。从用上立
名。取法喻并彰。能摧坚破惑。即解脱义。而以明心
见性。为其用也。无量义宗者。从体上立名。能摄一
切法。而为众义所宗。即法身义。然法身。能具摄一
切义。能出生一切法。若众生證如来法身。即明始
本二觉之不二。故此经。以始本二觉为宗。今立此
三名。以明圆备三德秘藏。而为涅槃之前导也。】
「若有人受持是经典者。即名受持百千诸佛。如是功
德。譬如虚空。无有边际。不可思议。」
【此明功德无际。言持此经者。即持百千诸佛。而百
千诸佛。皆不出此法也。然功德以虚空为喻。更无
有过于此矣。】
「我所嘱累。唯是经典。」
【此特申嘱累。以事托付曰嘱。事相缘坐曰累。夫佛
嘱累之意。谓我之所说一切法藏。唯此经为最耳。
盖如来说一切经法。皆为欲显此金刚三昧之法
也。】
「阿难言。云何心行。云何人者。受持是经。」
音释¶ 第 326c 页
【此拣问根性。先拣其心行。而后拣人也。】
「佛言。善男子。受持是经者。是人心无得失。常修梵行。
若于戏论常乐静心。入于聚落。心常在定。若处居家。
不著三有。」
【此明其操行。夫心无得失。则离于取舍。常修梵行。
则住于不退。此可验其心行之真实矣。若于戏论。
常乐静心。则遇事而不为事之所转。入于聚落。心
常在定。则遇境而不为境之所惑。若处居家。不著
三有。则居尘而不染尘。此可以定其人之品节矣。
此是华严六地七地菩萨践履处。】
「是人现世。有五种福。一者众所尊敬。二者身不横夭。
三者辨答邪论。四者乐度众生。五者能入圣道。如是
人者。受持是经。」
【此明现获五福。盖以法自持。必致尊敬。以道自卫。
必不横夭。二者。为自受用三昧。正智明了。而能辨
其邪论。悲愿无尽。而乐度众生。二者。为他受用三
昧。前四。是菩萨因中之行。后能入圣道。是菩萨之
果德。如是人者。现在自他俱利。且能入于圣道。必
得受持是经。而转化于众生也。此是我辈学道人
真福。不可不知。】
「阿难言。如彼人者。度诸众生。得受供养不。」
【此明堪受供否。为断世疑。故有斯问。】
「佛言。如是人者。能为众生作大福田。常行大智。权实
俱演。是四依僧。」
音释¶ 第 327a 页
【此明大乘四依。所谓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
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得如是四依。则能
常行于大智矣。夫智有权实之分。实智。即诸佛本
得智。一切语言道断。权智。即后得智。能以方便
设化。然实非权而不显。权非实而不立。必须权实
俱演。方为大乘四依。
○华严离世间品云。菩萨住
于涅槃。而示现生死。究竟寂灭。而现起烦恼。常入
深禅定。而示受欲乐。常远离三界。而不舍众生。是
为不由他教权实双行不共法。又云。虽知一切法。
无有造作。而亦不舍诸法自相。虽知不由他悟。入
于法。而种种方便。求一切智。虽恒观察无人无我。
而教化众生。无有疲厌。虽巳成就一切智智。而修
菩萨行。无有休息。虽知诸法不可言说。而转净法
轮。令众心喜。虽现入于大般涅槃。而一切处。示现
受生。能作如是权实双行法。是佛业。今此权实俱
演。亦即此义。然离世间品。原是发明妙觉果后。利
生常行之道。即同于大乘四依行相。而非小乘四
依。一谓乞食。二谓冢间树下宿。三谓粪扫衣。四谓
服腐败药者。比也。】
「于诸供养。乃至头目髓脑。亦皆得受。何况衣食而不
得受。」
【此明内外二施。俱堪受故。凡舍身分所有。为内施。
衣食供具。为外施。如华严回向品中。言最胜智菩
萨等。以头目布施。饶益菩萨等。以髓肉布施。又法
音释¶ 第 327b 页
华云。一切众生喜见菩萨。舍于两臂。药王菩萨舍
身等。是也。盖内施尚且得受。况外施乎。
○智者于
受食之时。当作厌离想。犹如旷野鬼。食子之肉。心
生厌恶。都不甘乐。如是深加观察。知世间受抟食
之过。搏食。即欲界分段之食。以资色身者也。次观
触食。如披剥牛羊。如诸虫唼食。然有身。斯有触。若
贪于触乐。终获苦触。故知触之为患实大。又观思
食。如大火聚。此思。是第七意业。从根本无明不觉
而起。故喻如火聚。然一有想因。即有此思食矣。再
观识食。犹如三百攒柔森列而不可近。以有生故。
则有此识食。然此三种。俱名为食。能资益众生诸
根四大。及种子故。是为三界食。智者作如是观。而
于一切。不生贪想。故受食时。无论好恶。如涂治痈
疮之药而巳。又须知比丘。当以法喜为食。如妙吉
祥菩萨为舍利弗等。设希有食。乃曰。我今
所设食者。不可分段。不可吞咽。非香味触三尘为
体。非三界所摄。亦非不系。如是妙食。是如来食。非
饭食也。善现与舍利弗闻巳。法喜饱满。俱入灭定。
不复食三界之食。此是般若涅槃二经中。所说之
义。又经云。一切诸法。由食而住。在眼。以眠为食。在
耳。以声为食。在鼻。以香为食。在舌。以味为食。在身。
以细滑为食。在意。以法为食。在大般涅槃。以无放
逸为食也。】
「善男子。如是人者。是汝知识。是汝桥梁。何况凡夫而
音释¶ 第 327c 页
不供养。」
【此明为二乘良导。然阿难在般若会上。祇得初果。
首楞严会中虽證法身。悟成佛法门。犹未尽漏。至
法华受记作佛。虽能忆念过去诸佛法藏。通达无
碍。而习漏未尽。及佛灭度后。结集法眼。始得阿罗
汉果。今此故云。如是人者。是汝知识以堪导入圣
道故。是汝桥梁以堪超越三有海故。实能与汝二
乘。为师为导。岂况博地凡夫。而不敬事者哉。】
「阿难言。于彼人所。受持是经。供养是人。得几所福。」
【此又问传持福利。】
「佛言。若复有人。持以满城金银而以布施。不如于是
人所。受持是经一四句偈。不可思议。」
【此言功德难量。夫以财宝为施。祇得人天有漏之
福耳。此句先释明。不必问其得几所福矣。下独显
持者之功。若能持此中一偈。便得顿悟本觉。而获
法王出世之智宝。是岂世宝之可为喻。此功此德。
真实难量。非心可思。非口可议者也。】
「善男子。令诸众生持是经者。心常在定。不失本心。」
【此明悟心不失。言一人成道。则多人获益。若令诸
众生。持于此经。必得契悟此心。常在定中。决不失
其本心者矣。
○华严称发菩提心功德。连举十馀
喻。重重较之。不及少分。盖发心者。发明本觉之心
体也。然于初发明。得一念相应见道。即巳断于见
惑。更当修道。求断思惑。始得不失本心。而常安住
音释¶ 第 328a 页
于道矣。所以初祖达磨大师。从南天竺国。来至此
土。传上乘一心之法。欲令人明心见性。又得马大
师大弘其道曰。一切法。皆是心法。万法皆从心生。
心为万法之根本。凡所见色。即是见心。心不自心。
因色故有。若是上根众生。遇善知识指示。言下领
会。更不历于阶级地位。即顿悟本性。此等提唱。岂
不是六地菩萨。说法化导耶。又云。行住坐卧。悉是
不思议用。不取善。不舍恶。净秽两边。俱不依著。前
念后念中念。念念不相待。念念寂灭。唤作海印三
昧。此又岂非七地菩萨。成就不可思议身语意业。
无相行耶。又如百丈云。心如虚空。亦莫作虚空想。
黄檗云。内外身心。一切俱舍。犹如虚空。无所取著。
然后随方应物。能所俱忘。临济云。你才拟心。早是
错了也。德山云。瞥起一念心。便是魔家眷属。此等
所说。又岂不是七地中。得无生法忍境界。历观从
上诸祖。莫不皆得此等契證。方可称佛祖儿孙。利
生接物。但今法运下衰。不能挽其颓风。以致见道
者多。修道者少。说理者多。通理者少。楞严所谓邪
师说法。如恒河沙。正在此时。岂不悲哉。】
「若失本心。即当忏悔。忏悔之法。是为清凉。」
【此明失心悔过。即得于清凉也。然此失心者无他。
祇为学者。但求一悟。便为了手罴参。即乃随顺世
缘。久久旧习复起。不特求断思惑。并前见惑。仍复
又生。故破坏法身。夭伤慧命。依旧与前凡夫日用
音释¶ 第 328b 页
一般。此即失心之谓也。昔有僧问沩山。顿悟之人
更有修否。山曰。若真悟得本。他自知时。修与不修。
是两头语。如初心顿悟。犹有无始习气未除。须教
净除。现业流识。即是修也。不可。别有法。令其修行
趣向。沩山此说。一如佛之言曰。理则顿悟。乘悟并
销。事非顿除因次第尽。其义一也。夫佛祖令人见
道复修道。其言切诫如此。后人不肯听从。亦无可
奈何。以故佛又开此方便门。乃曰。若失本心。即当
忏悔。梵语忏摩。此云悔过。今华梵兼举。故曰忏悔。
盖言若此心之既得者。倘触境缘热恼。或乃失之。
亟应悔过。永断勿生。则心智仍现。亦何失之有。是
中即转热恼。而为清凉矣。】
「阿难言。忏悔先罪。不入于过去也。」
【此明罪性无住。即净名所言。说悔先罪。而不说入
于过去。什法师注云。今因先所作罪。故今悔其先
罪。既言有先罪。则似罪有常性。而入于过去矣。故
为说不入过去。而去其常想也。肇法师又云。往罪
虽系人。而不言罪有常性。从未来。至现在。从现在。
入过去。如是。则三世性空矣。故三祖僧璨大师初
谒二祖。设礼而问曰。弟子身缠风恙请和尚忏罪。
二祖曰。将罪来。与汝忏。璨良久曰。觅罪了不可得。
二祖曰。与汝忏罪竟。宜依佛法僧住。曰今见和尚。
巳知是僧。未审何名佛法。二祖曰。是心是佛。是心
是法。法佛无二。僧宝亦然。璨于言下大悟。曰。今日
音释¶ 第 328c 页
始知罪性。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如其心然。佛
法无二也。此悟罪性。当体空寂。如毗婆尸佛偈云。
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矣。然未悟者。
又不可拨无因果。谓无罪之可忏。盖人系于业缘。
有性罪遮罪。遮罪。依教作法忏之。性罪。即当起行
方灭。起行有二种。一从事行上忏。即净身口意。对
三宝发露。更不覆藏。断相续心。后不复作。二从理
行上忏。如后所言。入真实观。是也。今此阿难。谓佛
虽说忏悔先所作之罪。然罪性本不属于三际。故
必不入于过去者也。】
「佛言。如是。犹如暗室。若遇明灯。暗即灭矣。善男子。无
说悔先所有诸罪。而以为说入于过去。」
【此先印成。又重以喻明。谓汝之言然。夫罪性。实无
三际之可住。如遇其明。则暗自灭矣。无说悔
于先前所有诸罪。而以为其说入于过去也。此句。
即重举阿难之言。申明其义耳。】
「阿难言。云何名为忏悔。」
【此又问前失心悔过之法。】
「佛言。依此经教。入真实观。一入观时。诸罪悉灭。离诸
恶趣。当生净土。速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明入观之功。言一依如前所说。修空无相无作。
而观于真如实际。此即实相无生忏。如经云。若欲
忏悔者。端坐念实相。慧日破诸暗。众罪如霜露。又
云。信心清净。即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
音释¶ 第 329a 页
功德。以故不特罪灭。离诸恶趣。必得当念即生法
性清净之土。速成阿耨菩提。此如华严十住位中。
梵行品所云。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又如妙觉果后。说离世间品。明利生之道云。众
生得闻此法。闻巳信解。解巳修行。必得疾成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以如说修行故。皆与此经合。而
同为一乘圆顿法也。】
「佛说是经巳。尔时阿难及诸菩萨。四部之众。皆大欢
喜。心得决定。顶礼佛足。欢喜奉行。」
【此结法圆成。以明在会。咸皆秉教传持也。夫欢喜
本是初地之名。谓初明性智。具證二空。能益自他。
生大喜故。今此特申二种喜。一者。心得决定。无有
馀疑。住于不退转故。二者。拜命奉行。以法转利。而
自生愿乐故如。舍利弗。来所还复来。具足然后出。
而阿难在首楞严会上。亦云我虽未度。愿度末劫
一切众生。此皆发欢喜奉行之悲愿也。但今我辈。
欲修行大乘者。必当发无上胜心。如不退转法轮
经云。时有三善男子。求菩萨乘者。白言。世尊。我等
于此法。能信能解。不生疑惑。犹如如来。尔时第一
善男子言。世尊。若作是说。我是如来。此言便是正
说。第二善男子言。世尊。若作是说。我是世尊。此言
便是正说。第三善男子言。世尊。若作是说。我是佛。
此言便是正说。所以者何。我等于此法。不生疑惑
故。在会闻者。心皆扰动。作是念言。无有二佛。并出
音释¶ 第 329b 页
世间。何缘彼作是说。阿难问佛。佛说偈曰。能知过
去如。亦知未来如。见一切法如。是故名如来。彼巳
能通达。诸法平等相。亦不生心念。是故名如来。道
如菩提如。及与不住如。知如如虚空。是故名如来。
又曰。不畏于生死。正住生死中。化度诸众生。是故
名世尊。又曰。觉无明无知。自性无所有。巳得于明
智。是故名为佛。此即见性成佛。直趣无上菩提之
义。余述此经记。一日先于定中。见梵僧手持经卷
以授余。未几。会南柱禅人持此经至。阅之。如获故
物。晨夕展玩。不忍释手。后遇南天竺僧四人。余因
问之曰。汝知金刚三昧经否。一僧曰。此间亦有是
经耶。其义校首楞严更胜。同在灌顶部中收。在昔
传闻五天竺国世主。皆保护秘重。不妄示人。此真
是菩萨出世度人之大法宝也。余因研究其义。奉
为此生他生修行之法程。惟愿见者闻者。同愿力
行。转相设化。如舍利弗所云。前来后来者。悉令登
正觉。】
** 音释
恰
。
迈
。
泻
。
冢
。
埽
。
抟
。
唼
。
丞
。
扰
。
谙
。
金刚三昧经通宗记卷第十二
音释¶ 第 329c 页
* 修习金刚三昧行法
一切恭谨。
一心顶礼十方常住一切三宝。
是诸众等。各各胡跪。严持香华。如法供养。
「 愿此香华云
遍满十方界
供养一切佛
尊法诸菩萨
无量诸圣贤
及大阿罗汉
一念普周遍
同时作佛事
普熏诸众生
皆发菩提心
具修菩萨道
成就诸佛法」
供养巳一切恭谨。
「 大慈满足尊
智慧通无碍
广度众生故
说于一谛义
如来所说法
悉从于无住
我从无住处
是处礼如来
敬礼如来相
等空不动智
不著无处所
敬礼无住身」
一心顶礼。如来藏海。清净法身佛(行者作观。当想普贤菩萨礼佛发愿
偈云。我今五轮礼佛足。为断五道离五盖。愿令一切诸众生。安住五通具五眼。愿我右膝著地时。令诸众
生得正觉。愿我左膝著地时。令诸众生离邪见。愿我右手著地时。如佛坐于金刚座。右手指地为震动。一
时疾證大菩提。愿我左手著地时。摄诸外道入正道。愿我头顶著地时。令诸众生离憍慢。成就如来无见
音释¶ 第 330a 页
顶)。
一心顶礼。具足万德。圆满报身佛。
一心顶礼。相好光明。百亿化身佛。
一心顶礼。入金刚三昧。示不动智身。本师释迦牟尼
佛。
一心顶礼。不可思议。无量义宗。摄大乘。金刚三昧尊
经。
一心顶礼。入空无相。解脱菩萨摩诃萨(文殊菩萨作观偈云。能礼
所礼性空寂。感应道交难思议。我此道场如帝珠。某号菩萨应现中。我身应现菩萨前。头面接足皈命礼)。
一心顶礼。證无生行心王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得本觉利。无住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经。智入实际。大力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总持众法。为众决疑。地藏菩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入佛智地。金刚三昧会中。二千等。诸大菩
萨摩诃萨。
一心顶礼。阿伽陀比丘。舍利弗尊者。一万众等。大阿
罗汉贤圣僧。
一心奉为梵行长者。八万人等。及护持正法。天龙八
部。六十万亿。诸大善神。各及眷属。顶礼三宝。
「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罪根皆忏悔
罪从心起将心忏
心若灭时罪亦亡
罪亡心灭两俱空
此则是名真忏悔」
(我与众生无量劫来。以识心妄缘。多起爱染。由内外使随使流转。造诸一切不善之业。轮回三界无
音释¶ 第 330b 页
有出期。而本有如来藏性。皆为生灭虑知相。隐理不显。故于如来所说一味真实决定了义之法。障
蔽不闻。况千思万虑。不益道理。徒为乱动。失本心王。今一念悔过向佛发露惟愿加被。令罪障消灭)。
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悉愿断除诸障。归命忏悔
(我与众生无始至今。一念心动。五阴俱生。五阴生中。具五十恶。多行不善。溺于欲剌。系于业缘。常被
缠缚。失于自性本觉。失于如来出世智宝。不发四弘誓愿。不发无上道心。今者幸得如来金刚三昧
智力。知三界虚幻。诸法空寂。无我我所。能所身见。内外结使皆悉寂静。惟是识心妄见而有。愿从今
巳去。心住中道而不倾倚。六尘缘影而无流易。于一切法无著无求。不取不舍。性等金刚。不坏自性
三宝清净光明之体。四缘如顺三戒具足以自在智入于实际。得佛智慧法义皆空。自利利人过三
界地。不住二乘入菩萨道。亦如诸大菩萨。化度众生而无化度之想。我愿如是。唯愿如来慈悲摄受)。
「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法门无量誓愿学
佛道无上誓愿成」
比丘与现前众等。及法界众生。心常清净。性本
空寂。妄念忽起。诸见横生。起三毒根。造众罪业。流转
恶道。备历苦趣。不自诃责。弗求解脱。今幸得闻
摄大乘。金刚三昧尊经。实能发我。本觉妙心。于诸烦
恼。方便摧破。无明实性。慧除电觉。由是归向
本师释迦牟尼如来。令我一念无生。众缘断灭。排诸
障难。出离盖缠。五阴六入。悉令空寂。现识不生。净心
清白。专念受持 金刚三昧。出世智宝。如法修习。得
金刚喻定。得金刚喻心。住金刚心地。入空无相。如解
脱菩萨摩诃萨。證无生行。如心王菩萨摩诃萨。得本
觉利。如无住菩萨摩诃萨。智入实际。如大力菩萨摩
诃萨。总持众法。如地藏菩萨摩诃萨。发明性空。如舍
利弗尊者。入如来藏。如梵行长者。唯愿如来。金刚三
音释¶ 第 330c 页
昧。及诸大菩萨摩诃萨。令我等。世世同得。修出世因。
得出世果。常依三佛。发菩提心。不同二乘。味著静乐。
于有为法。如避火坑。于六度行。无为无相。深入阴空。
心处无住。转诸情识。入白净性。引诸情智。入萨婆若。
得法真空。常乐我净。超于二我。大般涅槃。然后住于
生死。住于烦恼。不舍可众。入不调地。方便教化。来而
复来。令法界一切众生。舍离妄心。修空断结。九识明
净。得法真源。三化勤修。入佛智地。又愿彼诸众生。亦
同此愿。愿未来世。一切众生。得心空眼。得法空心。超
然出世。无碍解脱。常行精进。住不退地。不生无化。如
佛无二。巳度今度。俱登正觉。
忏悔发愿巳。归命礼三宝。
南无十方佛 南无十方法 南无十方僧 南无
清净法身佛 南无圆满报身佛 南无百亿分身
诸佛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摄大乘金刚
三昧尊经 南无解脱菩萨 南无心王菩萨 南
无无住菩萨 南无大力菩萨 南无地藏菩萨
南无十方一切诸大菩萨摩诃萨 南无十方一切
大阿罗汉贤圣僧。
自归依佛。当愿众生。绍隆佛种。发无上意。
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归依僧。当愿众生。统理大众。一切无碍。
和南圣众。
音释¶ 第 331a 页
* No. 652-D
阁笔记
余初入道。尝闻禅宗顿悟佛心。教乘渐明佛语。学佛
者但悟其心。何愁语之弗解耶。遂耽玩禅苑。薄视讲
肆。迨有以发明。欲少探教网。奈缘会不谐。终未能就。
洎乎滥厕禅列。谬当推举。虽宗说无碍。心犹缺如。故
唱道之暇。循翻藏秘。而后知百丈黄檗说法。直从教
海流出。又信昔人谓玄沙提唱与修多罗冥契。诚然
不虚。因叹谈禅者不谙义学有实功。演教者不识禅
家有真悟。得少为足之徒。往往矜宗教兼通。或座主
妄意谈禅。或禅者谬为说教。甚至执法斗诤。互相非
毁。欲求彼此和会。不其难哉。抑自叹智识闇短。百无
一长。既弗克博论贯通。秪宜退潜守拙而巳。况年将
五旬。语云五十曰艾。艾者。言发之苍白如艾色也。又
尝谓人曰。吾年五十。当卷衣掷钵弃绝笔墨。此言每每
自出于口。今不觉忽焉而至。岂可不践其言乎哉。遂
于戊午秋。散众入山。静掩一室。游心禅寂。倏逾岁星
两周。其犹且暮顷耳。一日有吴门北禅寺僧。来求给
侍。袱中有金刚三昧经在焉。自忆始初寻访。曾识此
经。是时志在禅宗。弗及披究。顷于禅寂中。屡获异徵。
得非承佛祖之灵。欲将启发于予者乎。时二三子索为
说之。余默允其请。乃曰。此真为一大藏教中枢纽。是
音释¶ 第 331b 页
末世众生修行法程也。夫如来说法。始于华严圆教。
圆者。诸法统摄也。止于涅槃终教。终者。理行巳尽也。
又华严明平等佛性。涅槃言本有佛性。而于中渠渠
论金刚三昧。兹略举其说。如云。佛性。即金刚三昧。即
般若波罗蜜。又云。若住此三昧。虽修六度。不见有六
度之相。虽见众生。不见众生之相。虽见一切烦恼。亦
无烦恼相。乃至见菩提。无菩提相。见涅槃。无涅槃相。
既尔一切皆无相可见。岂不明见当人本有佛性哉。
由是观金刚三昧。乃兼并包括华严般若涅槃之法
而无遗矣。且金刚三昧。以本始二觉为宗。以实相无
相为体。以宗通说通为用。实能统一大藏教之义。兼
摄不立文字别传之宗。初祖虽曰楞伽可以印心。是
诚不若此经也。奈何意句难悉。幽秘罔知。若非直指
疏通。云何俾初机获益。余故舍于禅寂。随阅随说。二
三子笔受之。釐为一十二卷。名命通宗记。是皆得佛
祖加被之力。而乃有此。然深味厥旨。犹渴饮醍醐。睡
梦咸得恬乐。昔所云悟佛心。明佛语。可一举而两得
矣。虽然。倘执此经。不求悟自心。则为依经解义。三世
佛冤。徒逞狂禅。不求解此经。则又为离经一字。同于
魔说。得不慎乎。是记也。始于庚申八月望前三日。至
辛酉夏五之朔。而卒业焉。复书此于华顶般若坛中。
音释¶ 第 331c 页
* 华顶仁叟震禅师书目
* 述金刚三昧经通宗记一十二卷。性相互融。宗说兼唱。为末世修行之法程。
* 辑西天佛祖洎东土达磨祖师串珠而下。讫于天童悟和尚。凡六十七代宗祖之传。各系以表。曰禅宗正传灯史。二十五卷。
* 辑四祖下法融。及六祖下二支五宗大尊宿。止于第十五世佛鉴佛眼一辈。凡一百六十四家。曰名宿分化灯史。四十卷。
* 辑临济宗第十二世。至三十世。自东山演及昭觉勤下旁出法系。除径山杲。馀皆指月录所未载者。凡一十九世。计四百八十四家。曰济宗补续灯史。一十六卷。
* 辑三峰邓山祖父两世。及法门诸父辈。共为一编。曰三峰灯史。八卷。
* 辑天童下两世尊宿。及洞宗先辈。并嗣法世数未详者。合成一编。曰济洞灯史续略。六卷。
* 编集古今尊宿唱明宗旨之语。及天童三峰授受事实。并法中先辈交谊。如序跋简牍诗铭笔记法语机缘之类。曰法苑献徵录。五卷。
* 较定周昭王甲寅。至明祟祯甲申。传灯中考年纪事。曰灯史纪年。三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