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释¶ 第 533b 页
法华指掌疏卷二之上
贤宗后学 通理 述
嗣法门人 明远 较字
【△二上根获益。】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
【譬喻正义。尚在后文。今以品题寄居于此者。以身
子得记。为发请譬喻之端故。言身子若不得记。无
人代请。譬喻无由而说。所谓若无渔父引。争得见
波涛也。若释其义者。譬谓比类发明。喻谓托言训
晓。文云。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故于法说之后。复
说譬喻品焉。又此品别有五义。一谓身子虽解。四
子犹迷。譬喻酬请。俯就中根故。二谓三界无安。犹
如火宅。譬喻形显。令生厌离故。三谓三乘假立。犹
音释¶ 第 533c 页 X33-0533.png
如三车。譬喻发明。令知非真故。四谓一乘实相。犹
如大车。譬喻称扬。令知安住故。五谓先三后一。似
近妄语。譬喻问答。审定不虚故。总则如来辩才无
碍。权巧有方。究其玄微。则声闻辟支等所不能知。
托彼事相。令三乘五性等同沾法雨。其不自信者。
特画地以自限耳。此品岂独为中根说耶。
△(此是通后
品题。本科经文分三)一身子领解。二如来与记。三时众供养。
初二。一长行。二偈颂。长行分二。一领解欢喜。二徵
释其由。初。】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得未曾有。」
【初经家叙置。踊跃者。心旷神怡。莫知所之之状。欢
喜者。自信作佛。忧疑顿释之情。合掌者。端肃已躬。
身业精也。瞻仰者。注想圣容。意业专也。白佛者。陈
词呈解。口业殷也。
今从下。身子自陈。因闻前来此
等法音。了知自心作佛。喜出望外。若有不能自巳。
故云心怀踊跃。素恐绝分。一旦获于不意。故云得
未曾有。
△二徵释其由二。一昔日疑悔。二今日信
解。初三。一对境伤感。二独处思惟。三常时尅责。初。】
「所以者何我昔从佛失于如来无量知见。」
【首句寄言总徵。我昔下。且明伤感。昔指方等般若。
言方等般若之时。亦说真实之法。亦记菩萨作佛。
由方等为三乘共会。般若命二乘转教。故得闻得
见也。虽得闻得见。而不得参预菩萨。同受记莂。故
云不预斯事。大小相形。不能自安。故云甚自感伤。
音释¶ 第 534a 页 X33-0534.png
无量知见。即十力解脱等。是诸佛果所證法。既不
得记。于此俱应无分。故名为失。此感伤之不能巳
也。
△二独处思惟。】
「世尊我常独处山林树下遇便信受思惟取證。」
【初疑佛有私。二乘厌尘趣寂。故常独处。山林者𨶑
寂之地。树下者。旷绝之境。处此地境时。形影相吊。
沦落堪怜。较之对境逢缘。更为难安。故于若坐若
行。每每作是念也。三乘同断见思。同證五分法身。
故云同入法性。然不知有住与不住之别。故反怪
圣心有私。云何者。怪疑之词。意谓。我与菩萨。同入
法性。理宜等心相济。云何如来独以小乘之法。见
济我等。将非圣心有私耶。
是我下。引过归已。意谓。
我于閒居独处之时。初疑佛心有私。既而思之。是
我等乐小之咎。非世尊果有私于彼也。
所以下。徵
起释成。因犹为也。意谓。佛于阿含会上。初说小乘。
亦为成就菩提。但以时未至故。不曾说出。若我等
虚心远图。待佛说出。所为成就菩提者。必当如诸
菩萨。以大乘得度。以是而思。非世尊之私也。然字。
有慨悔昔非之意。意谓。从前四谛方便。本属随宜
所说。悔我等不解此意。初闻佛法。不别真伪。遇便
信受。当时思惟。只图取證之速。后来不意。竟成焦
芽败种。以是而思。非我等之咎乎。
△三常时尅责。】
「世尊我从昔来终日竟夜每自尅责。」
【自述方等般若。以至今日。故云我从昔来。白日难
音释¶ 第 534b 页 X33-0534.png
安。清夜犹惭。故云终日竟夜。自思冠天履地。同为
物灵。薙发染衣。均称佛子。宁可独滞小乘。永失胜
利。故每自尅刳其心。责备于已也。然此昔日尅责。
正今日之悟机。较之四子。自谓巳得涅槃等。心志
霄壤矣。昔日疑悔竟。
△二今日信解。】
「而今从佛闻所未闻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初闻法断疑。闻所未闻者。会权归实。不同方便之
法。素所习听也。未曾有法者。记小同大。不同方等
般若。独记菩萨也。疑谓疑已绝分。悔谓悔前欲速。
由闻会权归实。了知无权不实。故云断耳。
身意下。
欢喜自信。疑悔俱断。内外舒畅。故云身意泰然。从
此庆快平生。无复伤感疑怪尅责等情。故云得安
隐也。今日乃知者。翻昔不知也。以从前不预斯事。
将谓绝分故。真是佛子者。翻昔似子也。以从前不
契佛心。似子非真故。从佛口生者。亲受记莂。从法
化生者。转小为大。得佛法分者。惭臻极果。此即所
谓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也。长行竟。
△二偈颂
。】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正颂分二)一颂领解欢喜。二颂徵释其由。初(略经家叙。广自
陈语)。】
「我闻是法音得所未曾有闻亦除忧恼。」
【向谓绝分。今知成佛。故云得未曾有。忧疑顿释。庆
快非常。故云怀大欢喜。疑有三种。后云自惟失此
音释¶ 第 534c 页 X33-0534.png
利。疑自非器也。次云将非魔作佛。疑师非人也。又
云恼乱我心耶。疑法非真也。三疑横胸。结缚正智。
故名疑网。既闻会权归实。瓦解冰消。故云巳除。此
正颂长行义也。昔来二句。乃自述庆快之意。意谓。
昔蒙佛教。伹證偏真。自谓失于大乘。今闻会权归
实。乃知不失。其庆快为何如哉。佛音下。乃称赞权
实之语。昔日权说。今日实教。皆为佛音。通为安隐。
无非饶益。故甚希有。如初说三乘。能除众生。众苦
逼迫之恼。权音岂不甚希有乎。又如我昔巳得漏
尽。尚有不预斯事。甚自感伤之忧。终日竟夜。每自
尅责之恼。今闻一乘。自知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得
佛法分。从前忧恼。亦得除灭。实音岂不甚希有乎。
是则权实皆为希有。始终常受佛恩。所谓大千莫
酬。累劫难报者。此也。
△二颂徵释其由。
分二。一颂昔日疑悔。二颂今日信解。初三。一颂独
处思惟。二颂常时尅责。三颂对境伤感。初。】
「我处于山谷或在林树下我为自欺诳。」
【初颂疑佛有私。山谷者。谓山石空隙之处。若坐若
行者。双标二仪也。呜呼等。且约独坐时言。以向下
引过归已。在独行时故。呜呼者。愁叹声。言身子于
山林独坐之时。寂寞难堪。反思已躬。未全道业。故
呜呼作愁叹声而自责也。云何者。自怪自责之词。
意谓。四谛方便。本属随宜。不别真伪。遇便信受。云
何认雹为珠。自相欺诳。巳至此乎。大小虽异。同为
音释¶ 第 535a 页 X33-0535.png
及门之徒。故云我亦佛子。见思通惑。三乘同断。故
云同入无漏。虽同入无漏。而如来独记菩萨。不记
声闻。故云不能于未来。演说无上道。以记尚不得。
岂能成佛演法乎。金色指身言。以佛身如金光聚
故。三十二指相言。始从顶上肉髻。终至足下安平。
皆以因修百福所致。十力解脱如前。同共一法者。
谓同一师承。非有邪正之异。共一时世。非有正像
之别故。虽师无邪正之异。时无正像之别。然于身
相力解等事。自揣无分。故云而不得也。妙好者。随
形之好。惟佛能有。好之至极。故称为妙。始自无见
顶。终至手足有德。共有八十。不共法者。不与二乘
等共故。始自身无失。终至智慧知现在世无碍。共
有十八。如是皆以积功累德所致。故称功德。承前
身相尚不能得。安望随好。力解尚不能具。岂获不
共。故云皆巳失也。然此中不能。不得。巳失等字面。
寓有疑佛之意。意谓。我与菩萨。同为佛子。同入无
漏。同共一法。何独彼能而我不能。彼得而我不得。
彼不失而我独失。将谓佛心无私。恐未然也。
我独
下。颂引过归已。我独经行时。单已无眷属也。见佛
在大众。天人咸恭敬也。名闻满十方。德誉隆沙界
也。广饶益众生。化道周品类也。失利之事有三。一
谓单已无从。不比诸佛人天侍卫。二谓孤丁无闻。
不比诸佛德誉隆彰。三谓自行独善。不比诸佛化
道遍周。凡此皆失利之事。不得不展转以自惟也。
音释¶ 第 535b 页 X33-0535.png
我为句。正引过自归之意。意谓。我昔独行见佛。云
泥有感。初以失利自惟。既而思之。非真有失。由我
得少为足。不复进求。为自欺以自诳耳。
△二颂常
时尅责。】
「我常于日夜每思惟是事欲以问世尊为失为不失。」
【虽引过自归。终是惟恐或失。故日夜思惟。思惟寓
尅责意也。失与不失。究竟不能自决。故欲问世尊。
欲问即求决意也。
△三颂对境伤感。】
「我常见世尊称赞诸菩萨以是于日夜筹量如是事。」
【承上日夜思惟。欲问世尊者。非无所因而然也。盖
以我于方等般若之时。常见世尊。称赞菩萨。与之
授记。以是于夙兴晏寐之际。终日竟夜之时。筹量
是事。何如龙若象之褒如彼。而跛鳖瘸驴之诮如
我。此伤感之情。有莫可禁也。颂昔日疑悔竟。
△二
颂今日信解二。一颂闻法断疑。二颂欢喜自信。初
二。一远断昔疑。二近断前疑。初。】
「今闻佛音声随宜而说法永尽灭无馀。」
【初因悟述迷。佛音声。指前广明权实之语。前云是
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又云是法皆为一佛乘
故等。皆明随宜说法。无漏难思议义也。既随宜说
法。难思难议。则知如来伹化菩萨。惟以佛之知见
示悟众生。故云令至道场。此今日得悟之因也。由
今日之悟。自述昔年之迷。故云本著邪见。本著邪
见者。未遇佛时。原依沙然梵志。习外道法故。沙然
音释¶ 第 535c 页 X33-0535.png
死后。身子自率邪徒。故云为梵志师。梵志者。西域
外道也。其人自称梵天苗裔。志生梵天。身子穷尽
其法。更求胜师。路逢马胜尊者。引见世尊。世尊对
症施药。为说小乘之法。故自述世尊知我心。拔邪
说涅槃也。初闻佛法。遇便信受。故云悉除邪见。思
惟修习。取證偏真。故云空法得證。当尔之时。不知
权灭非真。竟尔认奴作郎。故自谓得至灭度。此昔
年执迷之情也。
而今下。翻迷成悟。从前执权为实。
如同醉梦。今闻会权归实。如梦觉醉醒。故云自觉。
又自觉者。显是真觉实悟。若知解宗徒。一味随人
起倒。岂自觉乎。若得作佛时者。虽非楷定之语。巳
知作佛有分。不同前云不能于未来。演说无上道
也。具三十二相者。既得作佛。必具相好严身。不同
前云。同共一法中。而不得此事也。天人夜叉众。龙
神等恭敬者。既具相好。必有八部侍卫。不同前云
我独经行时。自惟失此利也。当是时也。可谓真穷
惑尽。似金出矿。如木成灰。故云尽灭无馀。
△二近
断前疑。】
「佛于大众中说我当作佛谓是魔所为。」
【初因信述疑。准前结劝信解文云。汝等既巳知。诸
佛世之师。随宜方便事。无复诸疑惑。心生大欢喜。
自知当作佛。是佛于大众之中。说以当作佛也。向
以不得成佛为疑。故有每自尅责之悔。今闻成佛。
二心俱断。故云闻是法音。疑悔悉除。初闻佛说。指
音释¶ 第 536a 页 X33-0536.png
前略明中。称叹实智之语。乍闻此语。不知何因何
缘。故大惊疑。其意以为将非魔化作佛。恼乱我心。
令退道果耶。但彼时未敢出口。至今自信之后。乃
发露耳。
佛以下。断疑生信。过去未来。尽属因缘。将
他显已。即是譬喻。是皆如来为酬前请。分别解说。
故云巧言说也。当其正闻之时。其心巳安。如大海
之澄湛不动。既闻法巳。其疑又断。如正智之网罗
冰释。此略明断疑生信意也。佛说过去等。复约前
来自他权实之义。以详明之。过去诸佛。莫不从实
施权。故云安住方便。亦莫不会权归实。故云亦说
是法。现在未来等可知。此述诸佛权实中义。如今
世尊等。复述自證权实中义。生及出家。俱是如来
大悲之心。故前但云为是众生。起大悲心。即摄生
及出家之义。得道者。即前始坐道场等。转法者。即
前趣波罗奈等。亦以方便说。是施权与诸佛同也。
世尊说实道者。言世尊虽施权乘。究竟为说实道。
是显实与诸佛同也。波旬。此云恶者。即魔之异名。
然彼纵怀恶心。恼乱行人。岂能备达权实。一如诸
佛仪式。故云无此事也。以是之故。定知前来称叹
实智。非魔作佛。乃世尊要说真实。皆以我之智识
狭劣。自堕疑网。妄谓是魔所为。几将如来一片婆
心。掷于无何有之乡矣。此亦身子自肯自信之后。
披肝沥胆之语也。颂闻法断疑竟。
△二颂欢喜自
信。】
音释¶ 第 536b 页 X33-0536.png
「闻佛柔软音深远甚微妙教化诸菩萨。」
【佛有八音。一极好。二柔软。三和适。四尊慧。五不女。
六不误。七深远。八不竭。今以分别解说。善顺众情。
可当第二。故云柔软。深固幽远。无人能到。可当第
七。故称深远。言甚微妙者。好之至极。不可以言语
形容。亦即八音之一。极好音也。演畅者。宣演舒畅。
清净者。实相之法。以此法久抑在怀。未得宣演舒
畅。至今时至机熟。乃以柔软之音。深远微妙之语。
而演畅之。大欢喜者。自信作佛。喜逾寻常故。疑者
五钝之一。于诸谛理犹豫为性。能障不疑善品为
业。悔者不定心所之一。恶所作业。追悔为性。障止
为业。今以会权归实。不疑现證。无权不实。不悔先
作。故云永巳尽也。实智无方。遍在诸法。由一向弃
海认沤。决定惑为色身之内。今闻法住法位。世相
常住。乃知若身若心。咸是妙明真心中物。故云安
住。所谓经行及坐卧。常在于其中也。定当作佛者。
既住实智。则咳𠻳掉臂。无非佛事。从此积功累德。
自然成佛无疑。所谓乘是宝乘。直至道场是也。天
人所敬者。既成佛道。自有天人敬仰。转无上轮者。
虽说诸法。究竟惟为一乘。然能被之教。既惟为一
乘。则所化之机。岂实存馀众。故云教化菩萨。必兼
天人敬仰。转法化众言者。正以见信之真。而无疑
矣。然身子于未悟之前。动云不得此事。我皆巳失。
为失不失等。其语何其惨伤。今既悟之后。便云定
音释¶ 第 536c 页 X33-0536.png
当作佛。天人所敬。教化菩萨等。其语何其雄毅。所
谓虎子初生。便有食牛之气者。其身子之谓欤。身
子领解竟。
△二如来与记二。一开迹显本。二正与
授记。初。】
「尔时佛告舍利弗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初先示本迹。当尔身子领解之时。佛欲与记。先令
自识宿因。故告之也。必于众中说者有二义。一欲
记身子。令作證故。二恐众有疑。示记因故。二万亿
佛。文虽未出其名。以义揆之。应指威音王佛。以如
来于彼佛所。曾为不轻。修菩萨行故。欲求无上菩
提。一音遍记四众。故云为无上道。常教化汝。然彼
时虽蒙音记。尚为无明所覆。反恣毁谤。同如长夜。
但一音甫及于耳。佛种巳纳于心。即是受学。亦如
梦沉长夜之人。暗投宝珠。反作寱语骂之。但珠既
在怀。不可谓不蒙其利也。威音之后。复以权宗接
济。故云方便引导。缘合时熟。今值世尊受化。故云
生我法中。
舍利下。正与开显。佛为不轻时。初以一
音遍记。后复增寿说经。化千万亿众。令住阿耨菩
提。故云我昔教汝。志愿佛道。中以梵志乞眼。退失
大心。至今未复。故云汝今悉忘。由悉忘故。执权为
实。故云而便。自谓巳得灭度。佛意不欲令至灭度。
故云还欲令汝忆念所行。由此因缘。乃说法华。故
云为诸声闻。说是大乘等。据此。则身子。缘在多劫。
而向下之授记成佛者。有由来矣。开迹显本竟。
△
音释¶ 第 537a 页 X33-0537.png
二正与授记二。一长行二偈颂。初四。一行因得果。
二依正庄严。三主伴寿量。四远近化事。初。】
「舍利弗汝于未来世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初经劫行因。夫业识迂阔。如千寻大海。非一勺而
可竭。佛道长远。若九仞重楼。非一级而可陟。故须
过无量等劫。而研断之。供佛致福。奉法修慧。福慧
圆满。故云具足菩萨所行之道。
(问。前云但有闻法。无不成佛。此则经
劫行因。方能具足。何前后易难。相背若是。答。前恐权教著相人等。不达即心即佛。动谓佛道长远。不易可
得。由此深生畏惧。自甘绝分。故世尊以但有闻法。无不成佛示之。此恐圆教狂慧人等。不解从。性起修。动
谓把臂诸佛。齐肩圣贤。由此。大言不惭。顿蠲修證。故世尊以经劫行因。乃得成佛示之。若是则。前后各有
取义。不惟不相背而反相为用矣。此语岂独为身子说哉)当得下。当成果号。别
号华光者。华彰富丽表福。光显照耀表慧。以因中
供佛奉法。故果受斯称。又既得成佛。如大梦觉。似
莲华开。故以华名。说法度生。如灯照夜。似炬消暗。
故以光称。又佛即体大。法身德也。华即相大。解脱
德也。光即用大。般若德也。莲师弥陀序云。举其名
兮。兼众德而俱备。故知佛德无尽。名义无穷。惟体
之于心。则统摄无遗矣。
△二依正庄严四。一国土
严净。二三乘具足。三劫名殊胜。四菩萨充满。初。】
「国名离垢其土平正七宝行树常有华果。」
【首句标名。次句下显相。其土平正者。非若今之坑
坎堆阜。高下不平也。清净严饰者。非若今之杂秽
充满。便利不净也。安隐丰乐者。非若今之八苦交
煎。丰歉不常也。天人炽盛者。非若今之三途充满。
音释¶ 第 537b 页 X33-0537.png
天人减少也。琉璃为地者。非若今之土石诸山。沙
砾遍布也。有八交道者。非若今之关山难越。往来
不通也。黄金界侧者。非若今之辙迹纵横。触向轗
轲也。旁有宝树者。非若今之荆棘塞道。动止留碍
也。常有华果者。非若今之春荣秋枯。迁变无恒也。
若此者。皆由菩萨净心所现。所谓心净则佛土净
也。
△二三乘具足。】
「华光如来亦以三乘教化以本愿故说三乘法。」
【三乘度生。诸佛同轨。身子成佛。率由旧章。故云亦
以三乘。教化众生。此正明也。舍利下。防问(恐承上问云。诸
佛出于五浊恶世。故说三乘之法。今国名离垢。应非恶世。亦以三乘化生。何所为乎。故此防云)。彼
佛出时。虽非恶世。本愿说三有二义。一报恩
二摄生。报恩者。身子自念。从前退失大心。由安住
方便。方能渐臻极果。发愿成佛时。说三乘法。报接
济之恩故。摄生者。身子自念。从前堕落凡外。若不
遇权宗。必当永受沦溺。发愿成佛时。说三乘法。摄
当堕之生故。此皆以义推也。
△三劫名殊胜。】
「其劫名大宝庄严其国中以菩萨为大宝故。」
【首句标名。次句徵起。末句释成。虽三乘俱宝。惟以
菩萨为大。以羽翼法化。续佛慧命。摄化众生。为道
统所系故。正量论云。以菩萨立名者。如楚书不宝
金玉。而宝善人之类。
△四菩萨充满。】
「彼诸菩萨无量无边如是菩萨充满其国。」
【初数量众多。尽大海之可饮。数量无穷。极虚空之
音释¶ 第 537c 页 X33-0537.png
可度。边际叵测。故云无量无边。非心路之可及。非
言道之可通。故云不可思议。算师及资。莫之能计。
恒沙地尘。不足为比。故云算数譬喻。所不能及。无
分别智。触处洞然。降斯以还。随分成滞。故云非佛
智力。无能知者。
若欲下。仪表非常。宝取真实。华表
因行。足显进趣。言此菩萨。皆是以真实因。趣无为
果。故以宝华承足表之。
此诸下。德本深厚。因深缘
胜。故曰非新发意。根确蒂固。故曰久植德本。佛所
修行。显干蛊之深。释上久植德本义也。诸佛称叹。
显护念之胜。释上非新发意义也。
常修下。愿力弘
深。常修佛慧者。佛道誓成愿也。以誓期必成。故慧
须常修。具大神通者。众生誓度愿也。以誓期普度
故通须具大。善知法门者。法门誓学愿也。以誓期
尽学。故门须善知。质直无伪者。烦恼誓断愿也。以
誓期俱断。故治须绝本。质直则内外一如。无伪则
虚妄不起。正以绝烦恼之本也。如上誓愿。不退不
屈。故曰志念坚固。如云虚空有尽。愿力无穷是也。
如是下。总结充满。然此亦由未成佛时。因心愿行
所致。净名云。直心是菩萨净土。菩萨成佛时。无謟
曲众生来生其国等。足證此义。依正庄严竟。
△三
主伴寿量。】
「舍利弗华光佛寿其国人民寿八小劫。」
【佛寿十二小劫者。但就一期事毕而论。要知法身
不堕诸数。岂华光佛。犹为王老师之儿孙乎。除为
音释¶ 第 538a 页 X33-0538.png
王子。未作佛时者。惟约成道以后。灭度以前。两楹
中间。说为十二小劫。人民寿八小劫者。净国善世。
寿命自长。若论世相常住。岂八劫之可局哉。
△四
远近化事。】
「华光如来过十二小劫亦三十二小劫。」
【初记授坚满。过十二劫。将临灭度时也。将临灭度。
授坚满记者。续此道。度此生。为灭后不尽之益故。
菩萨名坚满者。愿必期于有成。行必期于有终。乃
任重道远。不夭不阏之称也。告诸比丘者。对众表
扬。显非私授也。因中宝华承足。果号华足安行。显
因果一致也。多陀阿伽等。举三号。摄馀号也。如如
来。即摄善逝。及无上士调御丈夫。以自證无上真
如。来为调御。方能逝而无逝。来而无来。名曰如来。
应供。即摄明行足。及天人师。以福慧双足。模范人
天。方可应受人天供养。正遍知。即摄世间解。及佛
陀耶。以三觉圆明。善解三世间法。方称正遍知者。
既统该众德。则超出一切。亦摄世尊。故经中或俱
列十号。或略言三号。而义无殊也。土亦如是者。谓
华足依报。亦如华光无异也。
舍利下。法住劫数。正
像俱三十二者。华光愿重。众生缘深所致。释正像
之义者。法初盛行。人能现量体悟为正。去圣渐远。
现量者希。惟以比量仿效为像。正法时。教理行果
备具。像法时。有教理行无果。及乎末法。则空腾似
量。荒唐无实。虽有教理。行果俱无。今为显示殊胜。
音释¶ 第 538b 页 X33-0538.png
令生欣取。故不言末法也。长行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正颂长行。二结胜劝喜。初四。一颂行因
得果。二颂依正庄严。三颂主伴寿量。四颂远近化
事。初。】
「舍利弗来世成佛普智尊證于无上道。」
【初超颂当成果号。成佛普智尊者。既成佛果。无智
不具。在处称尊故。当度句。义摄三乘具足。合在下
科。佛随便超颂于此。供养下。追颂经劫行因。菩萨
行者。指权智中差别行门。利他法也。十力等。指实
智中差别功德。自利法也。二利具足。二智成就。故
云證无上道。
△二颂依正庄严。】
「过无量劫巳劫名大宝严华光佛所化。」
【初二句。超颂劫名殊胜。
世界下。追颂国土严净。坑
坎堆阜曰瑕。垢污便利曰秽。馀同长行。不颂三乘
具足者。义见于上故。
彼国下。略颂菩萨充满。诸菩
萨。显数量众多。志念固。明愿力弘深。神通准前。六
波罗密。即开三愿。能遮六蔽。断烦恼也。能开万行。
学法门也。能到彼岸。成佛道也。于无数佛所者。见
德本深厚也。悲智双运。自他兼利。故曰善学菩萨。
又学而称善者。从性起修。不住于相故。如是等大
士。既为华光所化。则感恩不去。长行所谓如是菩
萨。充满其国者。以此。
△三颂主伴寿量。】
「佛为王子时弃国舍世荣寿命八小劫。」
音释¶ 第 538c 页 X33-0538.png
【诸佛出世。必托王位者有三义。一显佛位尊极。无
过上故。二显世间富贵。不足恃故。三令邪见众生。
知尊敬故。愿废蕞尔之区。希望三千之境。故曰弃
国。不恋虚空之华。冀得真常之乐。故曰舍荣。惟此
一生。因圆果满。故曰于最后身。即此一身。离俗證
真。故曰出家成道。自此以后。方论住世劫数。长行
所谓除为王子。未作佛时是也。
△四颂远近化事
。】
「佛灭度之后正法住于世天人普供养。」
【初颂法住劫数。正法住世时。十人出家。十人成道。
故云广度众生。
舍利下。舍利流布。广流布者。天上
人间。遗舍利以作佛事故。普供养者。起塔造庙。严
供具以修福田故。正颂长行竟。
△二结胜劝喜。】
「华光佛所为其事皆如是宜应自欣庆。」
【初结胜。为犹作也。所为者。谓果上之报。皆以因所
作故。如今所说。丝毫不爽。故曰事皆如是。二严俱
备。超出群品。故曰两足圣尊。不惟九界称尊。诸佛
亦逊一筹。故曰最胜无匹。
彼即下。劝喜。意谓。彼佛
即是汝身。依正更非他有。况苦海无边。今得涯矣。
佛果无上。今有望矣。故宜自生欣庆。如来与记竟。
△三时众供养二。一总明众供。二别明天供。初。】
「尔时四部众比丘比丘尼所著上衣以供养佛。」
【此中四众八部。多是大权示现。默契圣心。鼓舞中
下。故见身子受记。而欢喜踊跃也。又欢喜踊跃者。
音释¶ 第 539a 页 X33-0539.png
自信作佛故。上衣者。衣中之上。脱以供佛。表为法
无吝故。又借此为因。希望佛果故。
△二别明天供
二。一经家叙供。二诸天陈词。初。】
「释提桓因梵天王等一时俱作雨众天华。」
【初总表福慧。别明释梵等供者。供异前众故。供后
有言故。衣以严身表福。华以开敷表慧。用以供佛
者。表所作福慧。回向佛道也。
所散下。别表福业。所
作福业。三轮体空。不住于相。故以天衣住空。而自
回转表之。回转者。旋绕不住之状。
诸天下。别表慧
业。所作慧业。皆以文字助成。故以技乐百千等表
之。于空中作者。表文字性空也。文字性空。而慧业
得成。故以雨众天华表之。
△二诸天陈词二。一历
叙圣教。二称赞回向。初。】
「而作是言佛昔于波罗奈无上大法轮。」
【初长行。初转法轮者。施权之始。今转无上等。显实
之终。此亦领前如来权实。而历以叙之。
尔时下。偈
颂。正颂中。分别说诸法者。如苦分三八。集分二五。
道分七科。灭分馀无等。差别不同故。五众。即陈如
等五人。之犹至也。生灭者。四谛有四。一生灭四谛。
谓苦则三相迁移。集则四心流动。道则对治易夺。
灭则灭有还无。此当小教之义。二无生四谛。谓苦
无逼迫相。集无和合相。道不二相。灭无生相。此当
始教空宗。及顿教中少分之义。三无量四谛。谓苦
则十界果报不同。集则五住烦恼不同。道则诸波
音释¶ 第 539b 页 X33-0539.png
罗密不同。灭则恒沙佛法不同。此当终教。及始教
相宗一分之义。四无作四谛。谓苦则阴入皆如。无
苦可离。集则尘劳本净。无集可断。道则边邪皆中
正。无道可修。灭则生死即涅槃。无灭可證。此当圆
教。及顿教中多分之义。据此。则五众所至。惟齐生
灭分齐。故云之生灭也。又五众。即是五阴。以阴有
和合义故。生灭即是无常。谓既说四谛。复说五阴
无常义也。妙而言最者。拣非方等般若。对粗言妙
故。大而言无上者。拣非始终二教。对小言大故。
△
二称赞回向。】
「是法甚深奥少有能信者尽回向佛道。」
【初指法称赞。是法指今之所转。惟佛与佛。乃能究
尽。故甚深奥。声闻辟支。所不能及。故少信者。从昔
以来。数说权宗。诸天莫不在座。故曰数闻。深妙上
法。从不开演。至今方乃吐露。故曰未闻。
世尊下。述
信回向。随喜者。拣非当机。谓随从法会。成欢喜益
故。当机既得受记。随喜亦可成因。故曰必当作佛。
既得作佛。亦必超出世间。故曰最尊无上。最尊无
上。所證自然莫及。故曰道叵思议。道叵思议。亦必
分乘随语。故云方便随说。必兼道后化法言者。正
见其信之笃也。所有福业。即戒善所积有漏之因。
或现在所积。未来当受。或过去所积。现在当受。总
而言之。故曰今世过世。见佛功德。应属慧业。以见
佛必闻法故。然此福慧。向属有漏。今以有漏之因。
音释¶ 第 539c 页 X33-0539.png
趣无为果。故曰回向佛道。此亦因闻微因散善。皆
成佛果。故作如是语也。又此中诸天。虽在随喜之
数。吐气发声。别具一种知见。请观必当作佛。回向
佛道等语。非寄位圣贤。及宿缘深厚者。孰能如此
发真实信。拈茎草作丈六身哉。三请中判为上根
者。以此。法说一周被上根巳竟。
△二喻说一周被
中根四。一身子代请。二如来许说。三正说譬喻。四
中根获益。初。】
「尔时舍利弗愿为四众说其因缘令离疑悔。」
【初自陈已悟。前闻分别解说。了知自心作佛。故云
无复疑悔。无疑悔故。蒙佛印许当成。故云亲得受
记。
是诸下。悲他尚迷。巳證我空。智脱界系。故云心
自在者。昔住学地。指未證无学时说。未證无学。佛
令研真断惑。故云常教化言。我法能离生老病死
者。教以断惑之言。以断集方能离苦故。究竟涅槃
者。教以研真之言。以修道方能證灭故。究竟即證
入义也。学无学人。昔住学地之称。谓研真断惑。始
学无学人故。我见即是身见。谓妄计身中有我。为
主宰故。有无即是边见。谓谬于五蕴身中。执断常
故。等该馀见。乃至六十二种。如是诸见。皆以我见
为本。自以为离者。以随顺佛言。知苦断集。断至我
执尽时。自觉诸见皆亡。遂执为极故。小乘涅槃。以
我空为体。谓以为得者。以随顺佛言。修道證灭。修
至巳證我空。不知权巧假立。便执为真故。如是皆
音释¶ 第 540a 页 X33-0540.png
为执权为实。今闻正直舍方便等。故云所未闻也。
皆堕疑惑者。若谓昔是。则疑今日诳妄。若谓今是。
则惑昔日徒劳。又岂知今日之实。不离昔日之权
哉。
善哉下。代为启请。美其权实双行。望其不吝慈
悲。故称善哉世尊。愿为四众说者。无学尚迷。馀众
可知故。法说章中。屡言惟一佛乘。无有馀乘。且云
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等。如是废弃权宗。不无
因缘。四众不知。故有今昔相乖之疑。是非莫辨之
惑。于是身子代为启请。求说因缘。废弃之因缘若
明。今昔之是非自辨。故云令离疑悔。准后如来结
答文云。以是因缘。当知诸佛方便力故。于一佛乘。
分别说三。颂云。以是因缘。十方谛求。更无馀乘。除
佛方便。皆应此也。身子代请竟。
△二如来许说。】
「尔时佛告舍利弗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初按定已说。身子既有兼利之心。如来不避饶舌
之嫌。故又告也。我先不言等。寓有斥问不当之意。
意谓因缘譬喻等。方便说法。皆为阿耨菩提。故知
会权归实。为废弃权宗因缘。我先不曾言过是语
耶。何故复请说其因缘哉。
是诸下。牒法标喻。是诸
所说。牒上因缘譬喻等。为下巧设三车之旨。为化
菩萨。牒上皆为阿耨等。为下等赐一车之旨。然字
有三义。一转语词。谓转变其文故。二慨叹声。谓嗟
其不悟故。三允诺意。谓允其所请故。再说不解。仍
前无益。故云当以喻明。诸有句。有鼓舞劝勉意。意
音释¶ 第 540b 页 X33-0540.png
谓。尔等果是有智之人。自当以喻得解。若仍有未
解者。则是终于下流。吾末如之何也巳矣。如来许
说竟。
△三正说譬喻二。一长行。二偈颂。初三。一喻
说。二法合。三结答。初三。一喻众生机感。二喻如来
化应。三喻佛语无虚。初三。一喻所感之佛。二喻能
感之众。三喻结成感义。初。】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多有田宅及诸僮仆。」
【若犹如也。国邑聚落。准合文当以一切世间配之。
一切世间。于三种中指器世间。所谓三千大千世
界是也。若别喻者。国喻大千。邑喻中千。聚落喻小
千。从广至狭。秩然可。对有。字有系属。义言长者系
国邑聚落之主。喻如来为一切世间。之父故。长者
喻佛。古德说有十义。今略为三。一名盛。谓善顺物
情。声誉隆彰。喻佛应机说法。名称周遍故。二德隆。
年高行洁。众所推尊。喻佛證极情亡。德冠九界故。
三大富。谓仓盈库溢。给国不乏。喻佛智净慧圆。出
生诸法故。其年衰迈者。衰则甘苦历尽。离诸怖畏
迈则理事练达。绝诸昏朦。喻佛断德。五住究尽。二
死永亡。即上所释德隆义也。财富无量者。财如紫
标黄榜。富比铜岭金谷。喻佛智德。广大深远。无穷
无尽。即上所释大富义也。田宅僮仆者。田能滋命。
宅可栖身。僮备驱遣。仆候听用。喻佛恩德。滋养法
身。栖止慧命。驱慈与乐。用悲拔苦。即上所释名盛
义也。喻所感之佛竟。
△二喻能感之众(法说章云。见六道众
音释¶ 第 540c 页 X33-0540.png
生。此即众生义也)。】
「其家广大惟有一门或至三十在此宅中。」
【初喻五道众生。其家广大者。五百止住曰广大。虽
五百止住。而属于长者。故曰其家。喻三界虽五道
所居。亦佛化境也。惟有一门者。两户相合曰门。喻
善恶品中修断二事。言欲出三界。惟修可得。惟断
方能故。多诸人众者。家大事烦。各有专司。喻五道
众生。酬债偿冤。循业发现故。一百居初。喻天道。二
百次之。喻人道。乃至者。超略三百四百。喻畜鬼二
道。五百居末。喻狱道。五道之数。转次转增者。显修
善者少。作恶者多。所谓三恶道充满。天人众减少
也。往复循环。不出三界。故喻云止住其中。
堂阁下。
喻三乘众生。正寝曰堂。[袖-由+复]屋曰阁。竖喻三界层数。
四相三灾。奄忽而至。故喻以朽故。朽故犹残弊也。
周垣曰墙。四围曰壁。横喻六道分齐。死此生彼。轮
回相逼。故喻以隤落。隤落犹坠堕也。柱喻别业。根
喻同业。依真忽起。妄动非真。故喻云腐败。腐败犹
坏烂也。梁喻别报。栋喻同报。二业所感。妄见无实。
故喻云倾危。倾危犹脱斜也。遍满其中曰周匝。无
前无后曰俱时。无而忽有曰欻然。猛𦦨顿炽曰火
起。堂阁俱然曰烧宅。今当逆次取喻。其义自明。言
火起烧宅者。喻五浊八苦。逼迫三界。然此五浊八
苦。本由惑业妄现。从毕竟无。成毕竟有。故喻以欻
然。虽从毕竟无。成毕竟有。亦六道同时俱起。无空
音释¶ 第 541a 页 X33-0541.png
无隙。无前无后。故喻以周匝俱时。诸子总喻三乘。
以大通威音。从佛结缘。有子义故。若十别喻菩萨。
二十别喻缘觉。三十别喻声闻。三乘之数。转上转
少者。胜因难修故。并与五道俱溺。故喻云在此宅
中。喻能感之众竟。
△三喻结成感义(此即正喻法说章中。为是
众生故。而起大悲心。兼喻以佛眼观。乃至贫穷无福慧等义)。】
「长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大火四起者。谓四面周匝。一时俱起。喻五浊八苦
等。遍于四生及六道故。佛于法身理地。受熏垂照。
故喻云长者见也。惊怖义通法喻。喻中谓惊子伤
身。怖子失命。法中则惊怖三乘。伤法身。失慧命也。
而作是念。喻佛兴大悲。以作念意欲救火。兴悲意
欲拔苦故。所烧即是火宅。仍喻三界之门。即是出
路。仍喻修断。安隐得出。喻离苦得乐。言佛与众生。
同为凡夫。同住三界。同受众苦。惟佛于修断事中。
精勤不息。巳能离生死苦。得涅槃乐。故喻以所烧
之门。安隐得出。而字应上虽字。言父虽安隐得出。
而诸子尚处宅内。喻佛虽离苦得乐。而三乘机性。
尚沦三界也。或堕落凡夫。耽荒五欲。或流入邪见。
深著妄法。故喻以乐著嬉戏。不觉者。不觉宅中有
火。不知者。不知火能焚烧。喻三乘沦于三界。不觉
三界是苦。不知苦是逼迫性故。不惊者。不惊丧身。
不怖者。不怖失命。喻众生尘劳日侵。丧法身。失慧
命。恬然无惧也。火来逼身。苦痛切已者。身喻法身。
音释¶ 第 541b 页 X33-0541.png
已喻慧命。总喻众生。一乐未遂。众苦巳至。逼迫法
身。关切慧命。法说章中。所谓生死险道者此耳。心
不厌患。喻众生不思离苦。无求出意。喻众生不思
得乐。不思离苦。则不知断集。不思得乐。则不知修
道。所以修断之门虽设。不惟不能出。亦复不能知。
言念及此。不得不出真而涉俗也。喻众生机感竟。
△二喻如来化应二。一喻从实施权。二喻会权归
实。初二。一喻从实不得。二喻隐实施权。初二。一喻
三七思惟。二喻作念无计。初。】
「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若以几案从舍出之。」
【作是思惟。准偈中巳入火宅。喻如来现相人中。示
成正觉。欲称本怀。拟用大法也。身喻神通。手喻智
慧。神通有荷负之功。智慧有提拔之能。故喻云有
力。衣裓几案。总喻佛地功德。佛地功德。无量无边。
略而言之。曰知见。曰十力。曰四无所畏。若别喻者。
衣裓乃西域华器。能受众华。喻知见能含众妙。几
香几也。置必居中。喻无畏能居正位。案书案也。用
处广博。喻十力功能无边。从舍出之者。身有力则
负以衣裓。手有力则提以几案。故能从舍出之。喻
如来初成正觉。欲以神通力。智慧力。赞叹如来知
见。力无所畏等。令众生一生圆證。顿超三界也。
△
二喻作念无计。】
「复更思惟是舍惟有一门或当堕落为火所烧。」
【复更思惟者。知子幼稚。转复作念。喻如来知诸根
音释¶ 第 541c 页 X33-0541.png
钝。展转思惟也。一门则别无出路。狭小则易于留
碍。喻三界惟修断可出。而修断门中。多阻滞故。稚
小也。幼稚无识。则不知出路。恋著戏处。则不体父
心。不体父心。故几案空提。衣裓虚负。虽身手有力。
亦莫可奈何。故曰或当堕落。为火所烧。喻众生根
钝智劣。不知出要。恋著三界。不体佛心。不体佛心。
故不能领受佛知见等。如来虽有神通智慧。亦莫
可奈何。或彼机犹未熟。仍当堕落三界。为众苦所
迫。所以如来有宁不说法。疾入涅槃之叹也。喻从
实不得竟。
△二喻隐实施权(即前法说章中。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
等义。伹法说惟约鹿苑。此中义含三会。法说惟约声闻五人。此中文具三乘诸机。法说惟言法轮总名。此
中喻出四谛别相。此前后法喻。详略隐显之不同讲者亦惟依喻立义。不必强为牵引贴合。反令喻义不
顺也)。分二。一喻先示苦集。二喻次施道灭。初三。一喻
寻念方便。二喻正示苦集。三喻违情不信。初。】
「我当为说怖畏之事无令为火之所烧害。」
【我当者。拟度之词。喻佛知根钝。寻念方便之意。说
怖畏事者。欲令速出。喻如来拟说苦谛。令断集出
界也。此舍巳烧。正拟所说怖畏。喻苦谛当知。宜时
疾出。正拟劝其速出。喻集谛当断。以断集方能出
界故。宅不出。则定为火害。故诫以无令。喻界不出。
则众苦难免。故劝以不可。此等俱系拟议语也。
△
二喻正示苦集。】
「作是念巳如所思惟具告诸子汝等速出。」
【拟度巳定。故云作是念巳。喻如来施权意决也。如
音释¶ 第 542a 页 X33-0542.png
所思惟。具告诸子者。谓如上所拟。说此舍巳烧。劝
宜时速出。诫无令火害等语。一一具悉详告诸子。
喻如来示苦令知。劝集当断。诫以三界不可久居。
普告群机。同离同断也。末复教以汝等速出者。正
长者反覆叮咛。喻如来谆谆教诫之意。
△三喻违
情不信。】
「父虽怜悯善言诱谕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巳。」
【反覆叮咛。即是怜念哀悯。说怖劝出。皆为善言诱
谕。喻如来谆谆教诫。说苦说集也。父虽如是。而子
犹未信。喻如来虽示苦集。而众生不受教也。乐著
嬉戏者。喻众生耽荒五欲。染著邪见。著邪见故。不
知佛为导师。荒五欲故。不知法能出离。故喻云不
肯信受。此即所谓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也。不
惊者。不惊丧身。不畏者。不畏失命。喻众生不怖伤
法身。不惧失慧命也。了无出心者。乐著嬉戏。全无
出宅之心。喻众生耽欲著邪。不求出离。莲师所谓
束手死门者是也。亦复不知。通贯下文。不知是火
者。谓火来逼身。不自觉知。喻众生众苦逼迫。不知
苦是逼迫之性。不知为舍者。身住朽宅。不自观察。
喻众生久沦三界。不知界是无常之法。莲师所谓
如蝇蛆饫于厕中。类牛羊就乎屠肆者。是也。不知
为失者。门外乐利。失而不顾。喻众生但取界内无
常之乐。不知界外真常之乐。因此永失。古德所谓
舍却反魂香。反挝涂毒鼓者。是也。随善业以上升。
音释¶ 第 542b 页 X33-0542.png
喻如东驰。逐恶业而下坠。喻如西走。从流上下。还
源无期。故喻云但也。亦知佛果可欣。其如自甘无
分。故喻云视父而巳。喻先视苦集竟。
△二喻次施
道灭三。一喻寻念方便。二喻正施道灭。三喻适愿
修證。初。】
「尔时长者即作是念令诸子等得免斯害。」
【即作是念者。由诸子不信父言。父念愈急。喻众生
不受佛化。佛悲愈切也。此舍巳为大火所烧者。言
火起巳久。喻无始巳来。有此三界。即有此众苦所
逼故。长者为救子故。巳入火宅。与子同住。故云我
及诸子。喻如来为度众生。示生三界。凡圣同居也。
若不时出。必为所焚者。既不能及时救子。同出火
宅。又不忍舍彼独出。必至与子俱焚。喻如来既不
能速度昔缘。同出三界。又不忍舍化。丈虽六之身。
亦未免为四相所迁。净名所谓因病而病者。亦此
义也。当设方便者。拟设玩好之具。合其先心。喻如
来拟用三乘灭谛。投其宿性故。令诸子等。得免斯
害者。由玩好合其先心。必当欣取。由欣取故。自能
出宅免害。喻灭谛投其宿性。必当慕證。由慕證故
自能出界离苦也。道谛义含。以慕灭必修道故。此
等亦系拟议语也。
△二喻正施道灭。】
「父知诸子先心各有所好随汝所欲皆当与汝。」
【父知诸子者。喻如来鉴机不谬。先心所好众者喻
生宿性所习。宿性所习。有闻缘菩萨之别。故喻云
音释¶ 第 542c 页 X33-0542.png
种种珍玩。以种种珍玩。暗指下之三车。应喻三乘
也。三乘灭谛。俱非世间所有。故喻云奇异之物。情
必乐著者。既系先心所好。虽一时忘怀。闻则爱生。
喻众生宿性所习。虽隔阴暂昏。触则机动故。而告
之言者。既知子巳。随情说与。喻如来既知机巳。随
宜施教也。所可玩好者。悬示门外。更有所可玩赏。
所可好乐之物。喻如来悬示界外灭谛中。有真乐
可取也。希有难得者。非宅中所有。非轻易可得。喻
灭谛真乐。非界内所有。非造次可證故。汝若不取。
后必忧悔者。勉其及时而取。勿致后来忧其不得。
悔其取迟。喻如来勉以及时修證。勿致后来空无
所获。虚生浪死。徒增悲悼也。如此种种等。手指门
外。示以三车。喻如来正示灭谛。若别喻者。羊车任
轻致近。喻声闻灭谛。惟求自利。急于取證故。鹿车
任载微重。致道微远。喻缘觉灭谛。少怀兼利。少欲
上达故。牛车任重致远。喻菩萨灭谛。两利为心。果
满为期故。可以游戏者。可以乘游。可以嬉戏。喻既
證灭谛。自当六通纵任。自在无碍也。汝等于此火
宅。宜速出来者。意明火宅不可久居。当速求出离。
喻如来示以三界无安。当急修道谛。急修道谛。则
界外灭谛。便可随意取證。故喻云随汝所欲。皆当
与汝。所谓但辨肯心。必不相赚也。然三乘俱约四
谛释者。以谛缘六度。名别义同。今观前后经文。允
合四谛。姑就文立义耳。又四谛有生灭。无生。无量。
音释¶ 第 543a 页 X33-0543.png
无作等义。何机不摄。何教不收也。
△三喻适愿修
證。】
「尔时诸子闻父所说竞共驰走争出火宅。」
【闻说适愿者。合其先心。喻众生闻说灭谛。投其宿
性也。心各勇锐者。各各勇猛精锐。喻众生各发胜
心精进不退也。互相推排者。彼此推逐排遣。喻三
乘各执已见。互相是非也。竞共驰走者。夺路骤驰
奔走。喻三乘各遵已法。竞共进取也。争出火宅者。
各欲早得自车。乘游嬉戏。喻三乘各欲速證自果。
受用自在也。若以位次释者。闻说适愿。喻发心位。
谓始从不觉。初发出界取灭之心。犹适愿故。心各
勇锐。喻资粮位。以资粮位中。五停心。总相念。别相
念。伏烦恼惑。未得即除。如勇如锐故。互相推排。喻
加行位。以加行位中。煖顶忍世第一。伏除分别烦
恼。未得即断。如推如排故。竞共驰走。喻通达位。以
通达位中。须陀洹果。断八十八使分别见惑。未尽
俱生。如驰如走故。争出火宅。喻修习位。以修习位。
中。斯陀含果。断欲界前六品俱生思惑。阿那含果。
断欲界后三品俱生思惑。更有上二界七十二品
思惑。未得即尽。如争未出故。向下安隐得出。露地
而坐。方喻无学。临文再辩。此是声闻位次。缘觉菩
萨准知。若以四谛释者。适愿勇锐喻慕灭。互相推
排喻断集。竞共驰走喻修道。争出火宅喻离苦。若
以三慧释者。闻说珍玩喻闻慧。心各勇锐喻思慧。
音释¶ 第 543b 页 X33-0543.png
推排驰走喻修慧。总言一音说法。随类各解。配位
约法对慧。由人取用而巳。喻从实施权竟。
△二喻
会权归实三。一喻时至机熟。二喻等赐一乘。三喻
闻法获益。初。】
「是时长者见诸子等羊车鹿车牛车愿时赐与。」
【初喻时节巳至。安隐者。未为火害。得出者。无恙而
出。喻众生未为众苦所羁。保善出界也。四方通途
曰四衢。尚在半路曰道中。喻三乘为四德之衢。伹
未究竟也。既到空闲曰露地。不求远达曰而坐。喻
三乘巳證分果。不复进求也。无复障碍者。欲至父
所。亦可得去。无复有火宅之障。喻三乘欲證佛果。
亦可得修。无复有三界之碍故。若依上科辩位次
者。安隐得出等。义当无学。以无学位中。阿罗汉果。
断我执分别俱生烦恼尽。离三界系。如安隐得出。
證生空理。住偏真涅槃。如露地而坐故(问。前以三。车喻灭谛
今既未见得车。应是未得灭谛。何得遽以露地喻涅槃耶。答。佛以三车非有而假设。正喻三乘本无而权
名。今诸子巳出火宅。得至露地。则是巳得三车。正喻三乘巳出三界。得證偏真。则是巳得涅槃。后云。若全
身命。便为巳得玩好之具是也)。泰然者。自得之貌。对前惊怖而言。
前见四面火起。惧子被焚。故惊怖作念。此见安隐
得出。露地而坐。故泰然喜跃。喻三乘巳住权果。昔
善不失。佛心稍慰。法说章中。所谓今我喜无畏者
此也。时诸下。喻根机巳熟。各白父言者。不知车是
假设。欲求必得。喻三乘不知果是权立。欲求必證
也。父先所许三车。喻从前所说三乘。愿时赐与者。
音释¶ 第 543c 页 X33-0543.png
为车出宅。不见三车之赐。故愿时与。喻众生取果
出界。忽闻权果非真。故求速说。如前代请文云。是
学无学人。亦各自以离我见。及有无见等。谓得涅
槃。而今于世尊前。闻所未闻。皆堕疑惑。善哉世尊。
愿为四众说其因缘等。即索车义也(问。身子代请。应是最上一
乘。何故复以三车为喻。答。身子代请。原为中根。即就中根言之。以彼虽闻三乘非真。不知更求真实一乘。
意中惟以从前三乘。求示真实。亦如长者诸子。虽见三车非有。不知更求大白牛车。意中惟以先许三车。
必求见赐。故仍以三车为喻。当善思之)。喻时至机熟竟。
△二喻等赐
一乘。分二。一喻正赐一乘。
二喻废立之由。初。】
「舍利弗尔时长者各赐诸子又多仆从而侍卫之。」
【初喻一乘之体。尔时者。出宅索车之时。喻时至机
熟时也。机熟故。会群机而普施圆音。故喻云各赐
诸子。时至故。舍群诠而独标一乘。故喻云等一大
车。其车高广者。高以竖论。喻一乘之体。位居象先。
广以横言。喻一乘之体。理含众妙。众宝庄校者。金
银等宝。庄校所成。喻一乘之体。乃如来无量功德
之所成故。如叹德文云。佛曾亲近百千万亿无数
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勇猛精进。名称普闻。成
就甚深未曾有法是也。周匝下。喻一乘之相。周匝
栏楯。持内遮外。喻诸总持法门。持善不失。遮恶不
起。四面悬铃。随风振向。喻四无碍辩才。随机说法。
晚悟群生。上张幰盖者。幰为周幔。喻四无所畏。能
遮外难。盖为顶覆。喻十力功能。超出一切。亦以珍
音释¶ 第 544a 页 X33-0544.png
奇等。谓此幰此盖。皆以宝严。喻力无所畏。亦以无
量功德之所成就。宝绳交络者。众宝为绳。交相联
络。喻四无量心。借彼成物。联络已德也。垂诸华缨
者。华缨四垂。见者喜悦。喻四摄法。摄受众生。获益
欢喜也。重敷婉筵者。婉美筵席。重重敷设。如缯纩
茵褥之类。喻诸禅定解脱三昧等。种种具足。受用
无尽也。安置丹枕者。枕具两头。首枕其中。喻中道
兼于二谛。然此三谛。不离一乘之体。故喻云安置。
安置谓陈放车内也。鴐以下。喻一乘之用。一乘之
用。有教有理有行。初二句。喻一乘之教。驾以白牛
者。车以牛驾。喻体以教显。牛以白名。喻文字性空
也。肤色充洁者。肤腠充满。喻无善不备。颜色净洁。
喻无恶不尽也。形体二句。喻一乘之理。一乘之理。
总观别观。无非至精至善。故喻云形体姝好。谓众
形姝美全体妙好也。有大筋力者。可以任重。可以
致远。喻依理起行。可以普度众生。可以直趣菩提
也。行步四句。喻一乘之行。一乘之行。不入险邪。故
喻云行步平正。十信满心。摄位證觉。故喻云其疾
如风。此自利行也。慈悲双运。与拔俱行。故喻云又
多仆从。借彼成物。以严已德。故喻云而侍卫之。此
化他行也。喻正赐一乘竟。
△二喻废立之由。】
「所以者何是大长者犹尚不匮何况诸子。」
【初喻废权之由。所以句。总徵二由。是大下。且释废
义。财富无量者。家财富足。无能测量。喻如来知见。
音释¶ 第 544b 页 X33-0544.png
广大深远也。种种诸藏者。众宝库藏。喻无量无碍。力
无所畏等。差别功德也。悉皆充溢者。充满于中。流
溢于外。喻诸差别功德。体备于已。用现于外也。而
作是念者。拟欲舍三与一。喻如来于法华会上。拟
欲废权从实也。财物无极者。自已之受用无尽也。
既自已之受用无尽。应与诸子同享。故不应以下
劣小车与诸子等。喻如来自證巳圆。应令众生同
得。不当以权宗分果竟许三乘。法说章云。自證无
上道。大乘平等法。若以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
堕悭贪。此事为不可。即此义耳。今此下。喻立实之
由。幼童者。幼稚无识也。虽幼稚无识。在长者观之。
均属亲生。故云皆是吾子。喻三乘虽智慧狭劣。以
如来观之。同为昔缘。俱有大机也。爱无偏党者。既
均属亲生。而爱念之心。固应无偏无党。喻三乘既
有大机。而如来慈悲平等。固应无遮无限也。七宝
大车。乃长者平日所造。故云我有。喻一乘果体。乃
如来多劫修成。此世现證。其数无量者。依车造车。
转转滋多。喻如来以果印果。绳绳无尽。应当等心
者。皆是子故。喻如来忆念昔缘。等心相济也。各各
与之者。爱无偏故。喻如来慈悲无遮。各记成佛也。
不宜差别者。有宝车故。喻如来自證佛果。不应以
馀乘教人也。所以句。转徵不吝所以。言财虽无量。
应有尽时。所以等赐无吝者。何也。喻不知佛者。妄
谓佛法有尽。谬起问难。不宜逢人便说佛法也。以
音释¶ 第 544c 页 X33-0544.png
我等。正释无吝之义。周遍也。给与也。匮竭也。遍与
一国。尚不能竭。何况诸子。岂足以竭父之财。喻如
来以此佛法。普施法界众生。犹不能尽。何况三乘。
岂足以尽佛之法乎。所以如来等赐一乘。而无吝
也。喻等赐一乘竟。
△三喻闻法获益(此喻法说章中。菩萨闻是
法。疑网皆巳除等义)。】
「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是时者。喻等赐一乘之时。各乘大车者。喻三乘人
等。俱解安住实相。得未曾有者。喻权宗之流。至此
成佛有分。非本所望者。喻本不求佛。所得过于所
期。喻文可了。喻如来化应竟。
△三喻佛语无虚(即前
法说章。赞法劝信中。佛语无虚义也)。分三。一如来就喻垂问。二身子
依问直答。三如来赞善印许。初。】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珍宝大车宁有虚妄不。」
【于汝句。偈意徵起。是长下。牒喻致问。以如来许三
与一。自说无妄为难。故假身子之意徵起。复牒喻
中之事致问。盖为借彼口中言。明此心腹事也。
△
二身子依问直答二。一总答。二别明。初。】
「舍利弗言不也世尊。」
【大成云。凡称虚妄者。以无益而有损也。今虽许三
赐一。有益无损。故直以不也答之。然既知长者无
虚妄之咎。自信如来非欺诳之语。幸勿谓三既假
立。一亦非真。自断佛种。障他胜进。
△二别明二。一
喻许三无虚。二喻与一无虚。初。】
音释¶ 第 545a 页 X33-0545.png
「是长者但令诸子得免火难于彼火宅而拔济之。」
【初举例。但令免火者。谓长者许车之后。但以身手
遮护。令其暂免火害。喻如来施权之后。但以神通
智慧。加被覆护。令其暂脱众苦。暂脱众苦。则法身
慧命。略可少延。故喻云全其躯命。谓既免火害。则
身躯性命。便能保全也。既能保全。诸子身躯性命。
即不救出火宅。亦非有妄。喻如来既能少延众生。
法身慧命。即不度出三界。岂复为虚。何以下。徵释。
保全身命。便为巳得玩好者。以身命为众物之主。
主在即是物在。喻法身慧命为众果之本。本固即
是果存。况复下。况显。承上伹令免火等。尚非虚妄。
况复以彼许车方便。于火宅中而拔济之。岂犹妄
乎。喻如来但令脱苦。巳不虚妄。况复以彼施权方
便。救度令出三界。又谁能以虚妄议之。是知从前
虽许三乘。固无妄也。
△二喻与一无虚。】
「世尊若是长者乃至不与欲饶益诸子等与大车。」
【初举例。最小之车者。儿戏犬豕等车。喻人天有漏
之乘。较三乘犹劣故。喻中。谓诸子既出火宅。不但
不与三车。乃至最小之车。亦不与之。犹非虚妄。喻
众生既出三界。不但不许住于三乘。乃至人天之
乘。亦不许住。仍无虚妄。何以下。徵释。先作是意。方
便令出者。谓长者虽许三车。先意原是方便。但为
令子得出。非谓实与。喻如来虽说三乘。初心本为
权巧。但令众生得出三界。非教实住权宗也。以是
音释¶ 第 545b 页 X33-0545.png
因缘。无虚妄者。先意非真故。子今巳出故。喻如来
初说权宗。本非令住。而又能令众生。出离三界。故
虽不与人天之乘。犹不妄也。何况下。况显。承上不
与最小之车。犹不虚妄。何况以已所有。等以大车
而饶益之。宁有虚妄乎。喻如来不与人天之乘。巳
非是虚。何况以自所證。等以一乘而授与之。又孰
从而议其有虚妄之咎哉。是知今日等赐一乘。更
无妄也。身子依问直答竟。
△三如来赞善印许。】
「佛告舍利弗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重言善哉者。有二义。一赞叹义。谓赞其于喻既明。
于法自信故。二庆幸义。谓庆其既知长者之心。必
知如来之意故。如汝所言者。印定之词。设如来自
说无妄。或生疑议。今假身子说出。一言印定。而时
众自无词也。喻说竟。
△二法合三。一众生机感。二
如来化应。三佛语无虚。初三。一所感之佛。二能感
之众。三结成感义。初。】
「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大慈大悲常无懈倦。」
【如来句。寄言总合。谓如来许三与一。无有虚妄。亦
复如彼长者是也。则为下。依次别合。一切世间。合
前国邑聚落。义见喻中。父非是喻。即佛之美称。以
佛视世如子。故称世父。合长者视国等如子。故称
国邑聚落。有大长者也。怖畏即二种生死。二种生
死。无始轮转。可怖可畏故。衰恼忧患。即老病二苦。
老则日近衰微。施为反初故恼。病则眠卧床枕。久
音释¶ 第 545c 页 X33-0545.png
忧弗瘥故患。此生死两楹之相。亦生死摄。无明者。
界外别惑。心不明净为性。转变种种恶法为业。亦
云无明住地。闇蔽者。界内通惑。谓见与思也。昏闇
障蔽为性。成造有漏因果为业。义蹑四住烦恼。如
上二死五住。究竟寂灭。故云永尽无馀。此明断德。
合前其年衰迈义也。无量知见等。谓实智体相。一
一圆满。故云而悉成就。神力智慧者。谓实智力用。
体相既备。而力用自彰。故名为有。此明智德。合前
财富无量义也。方便智慧者。谓权智体相。体相差
别。佛悉究竟。故以波罗密称之。大慈大悲者。谓权
智力用。力用度生。经劫忘疲。故以无懈倦称之。此
明恩德。合前田宅僮仆义也。所感之佛竟。
△二能
感之众。】
「恒求善事利益一切令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恒求善事。利益一切者。谓如来于无量劫来。恒求
修善断恶之事。利益一切众生。俾离苦而得乐也。
准梵网来此世界八千返。故云而生三界。朽故火
宅者。法中带喻。令知三界无常。败坏不安。犹如火
宅。急生厌离故。众生者。准下令得菩提。应指往昔
结缘之机。言如来出世。虽利益一切。而重在有缘。
故云为度。忧悲苦恼者。即生老病死之相。对论则
生处胎狱故苦。老厌龙钟故恼。病患床枕故忧。死
伤别离故悲。此明苦谛。愚痴即是无明。由无妙觉
之明。故称愚痴。闇蔽同前。三毒者。贪瞋痴也。为烦
音释¶ 第 546a 页 X33-0546.png
恼本。故别举之。此明集谛。苦集二谛。俱明为火者。
苦集相因。如薪火相然。同为烧性故。令得菩提者。
为结大通威音之案。并完出世度生之怀也。若合
前喻者。恒求则常住世间。合其家广大。善事谓修
善断恶。合惟有一门。一切则总该五道。合五百人。
众生指结缘之机。合三十子。喻中更有堂阁朽故。
乃至欻然火起等文。总以三界朽故火宅合之。此
中为度令得等文。喻义不具。盖为显示众生。属于
昔缘。带言之耳。能感之众竟。
△三结成感义。】
「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虽遭大苦不以为患。」
【见诸众生者。约此番示降之前。理地观机也。所观
之机。略具三苦。详备八苦。略具三苦者。一后报苦。
如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乃前世业因所成。今受烧
煮。故属后报。二现报苦。以五欲财利。受种种苦者。
或因色而损精。或缘声而耗神。或贪香而受毒。或
著味而伤身。或由触而坏形。或为毫发之财。卧雪
眠霜。或为蝇头之利。披星带月。甚至忍饥冲寒。丧
身失命者。比比皆是。贪著者。于现在境。贪染爱著。
追求者。于过未境。追逐营求。如此则未得患得。终
日营营。既得患失。无所不至。故云现受众苦。此上
皆以现生作业。现生即受。故属现报。三生报苦。后
受者。由上贪著追求。业因巳成。华报不足以偿。后
受果报也。地狱有八寒八热等苦。饿鬼有针咽炬
口等苦。畜生有衔铁负鞍等苦。此约恶业重者而
音释¶ 第 546b 页 X33-0546.png
言。如或恶业稍轻。而善业微重者。则若生天上。如
或善恶均等。而不升不坠者。则及在人间。人间众
苦。类有多种。贫穷困苦者。食不充口。衣不蔽形等。
此由不知布施。悭贪嫉妒等所致。爱别离苦者。生
离妻子。死别父母等。此由破他亲眷。间彼恩义等
所致。怨憎会苦者。雠敌难解。怨对莫避等。此由劫
他财物。伤彼生命等所致。若约天上而论。有漏之
福。不比无漏。贫穷困也。报尽时至。五衰相现。爱别
离也。修罗争权。累战不释。怨憎会也。此上皆是今
生作业。来生方受。故属生报。详备八苦者。五道众
生。莫不有身。即是五阴炽苦。贫穷所迫。五欲财利
所牵。贪著追求等。有愿不遂。即是求不得苦。合前
生老病死。并后怨会爱别。共为八种。此合前喻。长
者见是大火。从四面起也。如是者。总结之词。略具
三苦。详备八苦。微细分之。品类实繁。故云种种诸
苦。诸苦无涯。犹如大海。随业升沉。不能自出。故云
没在其中。执苦为乐。流荡忘返。故云欢喜游戏。不
觉二句。准喻可知。不思断集离苦。故曰亦不生厌。
不思修道證灭。故曰不求解脱。何以见其亦不生
厌。不求解脱也。但见其于三界火宅。随善业以东
驰。随恶业以西走。虽遭大苦。不以为患。岂知心生
厌离。而更求解脱法哉。此合前喻。即大惊怖。而作
是念。乃至心不厌患。无求出意等也。众生机感竟。
△二如来化应分二。一从实施权。二会权归实。初
音释¶ 第 546c 页 X33-0546.png
二。一从实不得。二隐实施权。初二。一三七思惟。二
作念无计。初。】
「舍利弗佛见此巳佛智慧乐令其游戏。」
【佛见此巳者。理地观机巳竟也。便作是念。指道后
思惟。如是则便之一字。不合紧接上句。盖译者略
失意耳。若以义会通。应云示生成道。始坐道场时。
便作是念。此即法说章。三七日中思惟是事也。我
为众父等。有慨然自任之意。所谓以斯道。觉斯民。
非予觉之而谁与。拔苦者。顿拔二死之苦。与乐者。
圆与众智之乐。得众智乐故。优游于四德之场。离
二死苦故。永别乎三界之区。故云令其游戏。此如
来虽知根钝。拟称本怀意也。若合前喻者。既为众
父。必具神通智慧。合身手有力。拔苦与乐。必以知
见功德。合衣裓几案。令其游戏。永离三界火宅。合
从舍出之。皆以文外之义合者。以经家意到文不
到耳。
△二作念无计。】
「舍利弗如来复作是念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拔苦与乐。虽父道所当尽。然转更思惟。终难从实。
故云复作是念。前科但云。我为众生之父。不云具
何功能。此科乃云。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又前
科但云。应拔其苦难。与无量无边佛智慧乐。不云
说何法门。此科乃云。舍于方便。赞如来知见等。盖
义之隐于彼者。显于此。而解者。不能细寻隐覆之
义。妄以后法合于前喻。以致法喻不齐。犹如海水
音释¶ 第 547a 页 X33-0547.png
潜流。彼没此出。不知者。谓为彼地无水。以致越境
寻河。徒费曲折。良可悯叹。不能以是得度者。谓不
能领受大法。尚应沦溺。故不得度。此合前喻。或当
堕落。为火所烧义也。所以下。乃徵释不能得度。所
以未免生老病死等苦者。由于修断多误。合前一
门狭小。而为三界火宅所烧者。由于耽欲著邪。合
前恋著戏处。具此二义。是乃根钝智劣。何由能解
佛智。合前幼稚无识。佛智既不能解。云何得度。所
以如来展转思惟。虽有神通智慧之力。亦无如之
何矣。从实不得竟。
△二隐实施权二。一提喻贴合。
二正明施权。初。】
「舍利弗如彼长者为说三乘声闻辟支佛佛乘。」
【初总提前喻。承上众生不能
以大法得度。如来当如之何。故总提前喻以告之。
如彼长者等。先提隐实施权之喻。殷勤者。谆谆恳
切。勉济者。劝勉救济。馀可知。然后各与等。次提会
权归实之喻。非本科正喻。乃带言耳。
如来下。别以
贴合。如来隐神智而施权乘。宛同
长者。停身手而用方便。故云亦复如是。虽有句。贴
合隐实之喻。但以等贴合施权之喻。佛乘即大乘
也。在因名菩萨乘。在果名佛乘。虽名佛乘。但是权
渐。非圆顿最上一佛乘也。
△二正明施权二。一先
示苦集。二次施道灭。初。】
「而作是言汝等莫得乐住若贪著生爱则为所烧。」
音释¶ 第 547b 页 X33-0547.png
【而作是言者。统收三乘。作四谛说也。三界无安。犹
如火宅。故教以莫得乐住。此示苦当知也。粗弊者。
是有为。非无为。是无常。非真常。粗而非妙。弊而非
坚故。古德云。色如热金丸。执之则烧。声如涂毒鼓。
闻之则死。香如憋龙气。嗅之则病。味如沸蜜汤。舐
之则烂。触如卧狮子。近之则啮。又前云。以五欲财
利故。受种种苦。故云贪著生爱。则为所烧。此示集
当断也。若论集谛。摄法尚多。惟贪为首。故独戒之。
若合前喻者。莫得乐住三界。合前具告诸子中。此
舍巳烧之义。勿贪粗弊五欲。合前具告诸子中。宜
时疾出。无令火害之义。
△二次施道灭。
分二。一正施道灭。二适愿修證。初。】
「汝速出三界当得三乘便得无量安隐快乐。」
【素无远大之志。如来鉴知。故教以速出三界。宿具
权小之习。性欲犹在。故示以当得三乘。三乘灭谛。
必出界乃当得者。显是界外之果。此合前喻。父知
诸子先心所好。示以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等
义。保任犹承管也。既示灭谛。恐生畏难之心。故许
为保任。伹办肯心。再无不得之理。故示以不虚。此
合前喻。随意所欲。皆当与汝之义。勤修者。勤修道
品。精进者。精进不辍。如此乃能出界證灭。故教以
汝等但当等。此合前喻。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来
之义。又汝等但当勤修精进者。教以只管修习。勿
忧弗得。亦先难后获义也。如上道灭二谛。本为群
音释¶ 第 547c 页 X33-0547.png
机假设。故云以是方便。诱进众生。复作是言者。称
叹果德。令发出界取灭心也。汝等下。正所作称叹
之言。教以当知者。恐生轻易想故。三乘之法。虽未
即至宝所。亦可暂息疲劳。方便利生。法尔如是。故
为圣所称叹。自在无系者。心得自在。绝诸有系。所
谓能离生死是也。无所依求者。无有馀依。不复进
求。所谓究竟涅槃是也。此合前喻。汝等所可玩好。
希有难得之义。亲證灭谛。名为乘是三乘。上乘字。
即登御义也。根力觉道。禅定解脱三昧者。谓五根。
五力。七觉支。八正道。四禅。九定。八解脱。三三昧门。
如此皆以无漏称者。谓依此修习。能超诸漏。从功
能为名也。而自娱乐者。约随分利益言之。谓修益
道品。即得一种娱乐。道非他修。乐亦自受故。便得
无量等。约究竟利益言之。谓三乘果中。更有无量
安隐快乐。如果精修道品。即便能得故。是可见既
得是乘。二利皆为已乐。不得是乘。两失又复谁伤。
此合前喻。可以游戏。及汝若不取。后必忧悔等义。
然此一科。与喻文前后交络。上下颠倒。乍观似异。
细寻实同。惟以义合。不必胶柱。正施道灭竟。
△二
适愿修證。分三。一声闻修證。二辟支
修證。三菩萨修證。初。】
「舍利弗若有众生为求羊车出于火宅。」
【宿修生空智品。纳习在心。故云内有智性。从佛闻
法者。从小教佛。闻生空法。空法投其宿习。故能信
音释¶ 第 548a 页 X33-0548.png
受。此合前喻适愿勇锐之义。殷勤精进者。殷勤修
道。精进不退。此合前喻。推排驰走之义。欲速出界
者。急欲出离。自求涅槃者。不思援他。大成云。欲速
则不达。自求则不大。此合前喻。争出火宅之义。末
与结合。言既欲速自求。纵得出界證灭。不能远大。
故曰是名声闻乘。众生求此。如彼长者诸子。为求
羊车出宅者无异。下二科。合喻准此。
△二辟支修
證(辟支。具云辟支迦罗。此翻缘觉。亦翻独觉。缘觉出有佛世。依佛因缘。觉真谛理。独觉出无佛世。深山
邃谷。无师自悟。又无佛之世。亦有缘觉。如虽不值佛。常依佛教者是。有佛之世。亦有独觉。如虽值佛出。不
常近佛者是。今虽时当有佛。亦二类俱该。至下释文自见)。】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为求鹿车出于火宅。」
【不言内有智性者。准上可知故。下仿此。从佛闻法。
同上。以声闻辟支。教理无异故。殷勤精进者。殷勤
观缘。精进不退。求自然慧者。从他悟少。自推义多。
此总兼二类言之。乐独善寂句。别指独觉。以彼嗜
绝人境。喜处深邃。故以乐独称之。寂而称善者。寂
中时穷物理。非徒寂也。深知诸法句。别指缘觉。诸
法即十二有支。展转生起。互相由藉。故以因缘称
之。知而言深者。顺观逆观。知生起因。及无生理也。
末与结合。言既求自然慧。乐独知缘。纵超过声闻。
而未及菩萨。故曰是名辟支佛乘。众生求此。如彼
长者诸子。为求鹿车出宅者无异。
△三菩萨修證。】
「若有众生从佛世尊为求牛车出于火宅。」
【从佛闻法者。从始终二教佛。闻法空藏心法。勤修
音释¶ 第 548b 页 X33-0548.png
者。勤修六度。精进者。经劫忘疲。此通约上求下化
言之。求一切智等。别明上求佛道。一切智。即大圆
镜智。转第八识相应心品而成。如大圆镜。一切明
了。故以一切为名。佛智。即平等性智。转第七识相
应心品而成。观一切法。与诸众生。皆悉平等。与佛
无异。故以佛智为名。自然智。即妙观察智。转第六
识相应心品而成。善能观察诸法次第。复知众生
根性浅深。任运而说。自然而应。故以自然为名。无
师智。即成所作智。转前五识相应心品而成。成本
愿力。所应作事。应变无方。不拘成范。故以无师为
名。具上四智。名为如来知见。亦即清净法界。根本
智也。五智圆满。能知是处非处等。则成十力。能说
自他智断。则成四无所畏。悯念安乐等。别明下化
有情。悯念者。怜其久苦。大悲义也。安乐者。授以胜
善。大慈义也。五道众生。莫不为慈悲所覆。故云无
量。利益天人。度脱一切者。正明悯念安乐之义。人
天巳生善道。故须更增利益。此安乐众生义也。一
切尚沦恶趣。故惟度令脱苦。此悯念众生义也。是
名下。结合。言既上求下化。二利具足。则跨越小乘。
拣异闻缘。故曰是名大乘。菩萨求此。名为摩诃萨。
以是具大道心之众生故。以喻言之。如彼长者诸
子。为求牛车出宅者无异。又大乘者。准提喻中。云
佛乘。约所求满果而言。或有云菩萨乘者。约现住
分果而论。分果固非究竟。满果亦属权渐。圆顿教
音释¶ 第 548c 页 X33-0548.png
中。二俱不立。故向下俱废。从实施权竟。
△二会权
归实二。一重提前喻。二以法帖合。初。】
「舍利弗如彼长者等以大车而赐诸子。」
【初提时至机熟喻。自惟下。提等赐一乘喻。准前更
有闻法获益之喻。后无合文。故不重提。
△二以法
帖合二。一时至机熟。二等赐一乘。初(文缺后义。科准喻文。以时
既至。机必熟故)。】
「如来亦复如是怖畏险道得涅槃乐。」
【初寄言总合。为一下。本科正义。一期所化。难以枚
举。故云无量亿千。佛说修善断恶之教。即众生离
苦得乐之门。故曰以佛教门。出三界苦等。三界众
苦所逼。动伤法身。辄丧慧命。故云怖畏险道。三乘
虽属权果。巳尽诸结。巳灭生死。故云得涅槃乐。此
合前喻。是时长者见诸子等。乃至露地而坐等义。
△二等赐一乘。分二。一废立
之由。二正赐一乘。初。】
「如来尔时便作是念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
【初双出二由。便作是念者。欲会一乘。以完出世之
怀也。我有者。约自證而言。自證功德。甚深度大。故
云无量无边。略而言之。曰智慧。曰十力。曰四无所
畏。等该馀德。各能含摄出生。无尽佛法。故云诸佛
法藏。此合前喻。长者财富无量。诸藏充溢等义。是
诸众生。皆是我子者。现根虽异。昔缘无别。此合前
喻。今此幼童。皆是吾子等义。等与下。双结二由。正
音释¶ 第 549a 页 X33-0549.png
以如来自證法藏。无量无边。故等与大乘。既等与
大乘。则不立权果。此结废权之由。合前不应以下
劣小车。与诸子等义也。又以是诸众生。皆是佛子。
故不令独得。言向来惟许菩萨。独得佛灭。今则不
尔。故曰不令。又向来不许二乘。同得灭度。今则不
尔。故曰皆以。言如来灭度者。即佛果无住涅槃。以
此灭五住惑。度二死苦。故云而灭度之。此结立实
之由。合前应当等心。各各与之。不宜差别义也。
△
二正赐一乘。】
「是诸众生脱三界者能生净妙第一之乐。」
【初一乘之相。三乘众生。同离分段。故称脱三界者。
诸佛禅定等。不止四禅。九定。八解。应兼妙奢摩他。
三摩禅那。不可思议解脱境界。约义合前。重敷婉
筵之喻。文中等字。等馀不尽功德。约义合前。周匝
栏楯等喻。此等皆为佛地受用。故云娱乐具也。皆
是下。一乘之体。言如上差别功德。约理不出一乘
实相。约智不出一切种智。故云皆是一相一种。据
此则一乘实相。具无量相。一切种智。具无量种。约
义合前。其车高广之喻。圣所称叹者。以是无量功
德。之所成故。如云。佛曾亲近诸佛。尽行道法等。即
圣所称叹之语。约义合前。众宝庄校之喻。能生句。
一乘之用。净脱业系。即解脱德。妙觉诸法。即般若
德。第一證穷。即法身德。能生此乐者。须依教解理。
缘理起行。约义合前。驾以白牛。乃至又多仆从等
音释¶ 第 549b 页 X33-0549.png
喻。如来化应竟。
△三佛语无虚二。一重提前喻。二
以法贴合。初。】
「舍利弗如彼长者然彼长者无虚妄之咎。」
【初提许三与一喻。安隐第一。喻最上一乘。离二死
苦。生三德乐。为安隐中最故。末句。提二皆无虚喻。
△二以法贴合。】
「如来亦复如是无有虚妄大乘之法但不尽能受。」
【初总合。喻中巳明。不须借口。故直言无有虚妄。
初
说下。别合。初说三乘。原为引导众生。故虽不与。无
有虚妄。此合许三不虚喻也。不说一乘。原为待时。
时至机熟。然后但以大度。故虽今与。亦无虚妄。此
合与一不虚喻也。何以下。转释。初徵起者。欲明先
以三引。后以大度所以也。如来下。先释后义。正以
如来有无量法藏。能与大乘。所以后以大度。末句。
次释前义。正以不尽能受。所以先以三引。由此观
之。益见如来之无虚妄矣。法合竟。
△三结答。】
「舍利弗以是因缘当知诸佛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此科乃通承上文。以结答前请。如来意谓。汝先代
众启请。求说废弃权宗因缘。如我上说。初设三乘。
原为后来会归一乘。以是因缘。当知汝等从前所
證。乃诸佛方便权巧。于一说三。非究竟法。执权为
实者。亦可以知所悟矣。长行竟。
△二偈颂。】
「佛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正颂长行。二极显悲心。三结烛珍重。初
音释¶ 第 549c 页 X33-0549.png
三。一颂喻说。二颂法合。三颂结答。初二。一颂众生
机感喻。二颂如来化应喻。初三。一颂所感之佛喻。
二颂能感之众喻。三颂结成感义喻。初。】
「譬如长者。」
【准长行。有依报德业。今以正摄依。以人摄德。喻如
来。举其名兮。兼众德而俱备也。
△二颂能感之众
喻。分四。一喻三界依报。二喻三界正报。三喻
三界众苦。四喻逼迫之相。初(准长行。依报凡二处。一曰其家广大。二曰
堂阁朽故。乃至梁栋倾危。今合颂之。末后长出泥涂陀落等喻。既与长行无的对之文。故科中不言颂也。
下皆仿此)。】
「有一大宅其宅久故周障曲屈杂秽充遍。」
【有一大宅。喻如来三界为家。颂前其家广大。略惟
有一门。久故者。久远故旧。喻无始时来。有此无明。
即有此世界。法尔不牢。非暂时不安也。顿毙者。顿
遭震动。一时破毙。喻三毒招感。三灾欲起。不久荡
谢故。堂舍。即前堂阁。竖喻三界层数。高危者。高耸
危大。易于倾𡉏。喻三界为四住所积。易于迁变故。
柱根梁栋同前。摧朽倾斜者。仍前腐败倾危之义。
基者墙之址。陛者阶之级。以此执持宅舍。妄计不
坏。喻分别俱生二种法执。执著三界。妄计实有故。
虽执著妄计。其本体亦未免为四相所迁。故以隤
毁喻之。隤毁犹败坏也。墙壁同前。𡉏坼者。隳裂义。
泥涂所以饰缝隙。覆苫所以蔽风雨。椽梠所以持
覆苫。此即向下虫栖鸟宿之处。喻钝使众生所依
音释¶ 第 550a 页 X33-0550.png
依报。以彼恶业殊胜。依报易坏。故以陀落。乱坠等
喻之。陀落。谓陀败零落。乱坠。谓历乱凋坠。差脱。谓
参差脱谢也。四维籓篱曰周障。纡回难明曰曲屈。
此即向下鬼潜怪藏之处。喻利使众生所依依报。
以彼邪法陷人。易入难出。故以周障曲屈等喻之。
屎尿不净曰杂秽。弥纶无遗曰充遍。喻彼邪见众
生。宣淫道妄。败常乱伦。在在皆是也。
△二喻三界
正报。分二。
一总喻五道。二别喻利钝。初。】
「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义准长行。三乘虽具昔缘。此时尚沦五道。故不别
开三十子喻。
△二别喻利钝三。一别喻五钝。二别
喻五利。三总结二喻。初(五钝者。谓贪瞋痴慢疑也。于所缘境。顽嚚不决。如彼
鸟兽无知。故以为喻)分五。一喻慢使。二喻瞋使。三喻疑使。四
喻痴使。五喻贪使。初。】
「鸱枭雕鹫乌鹊鸠鸽。」
【慢有七种。一但慢。谓于劣已法中。执已为胜。二过
慢。谓于同已法中。执已为胜。三慢过慢。谓于胜已
法中。反执已胜。四我慢。谓但知有我。不知有人。五
增上慢。谓未得谓得。未證谓證。六卑劣慢。谓卑劣
自守。反傲他能。七邪慢。谓执著邪见。不敬有德。今
此中鸱鸟。亦名鸺鹠。乘隙入他巢。攫鸟子而食。以
大凌小。即喻但慢。枭鸟。亦名流离。俗呼夜猫。孚成
反食其母。以小凌大。喻慢过慢。雕鹫。鸷鸟也。自恃
音释¶ 第 550b 页 X33-0550.png
形力。执取馀鸟为食。即喻我慢。乌。即慈乌。俗呼乌
鸦。夺柴为巢。同类相争。即喻过慢。鹊。喜鹊也。本非
休徵。鸣则顿令人喜。喻增上慢。鸠。即斑鸠。性极庸
拙。巢则数柴自足。喻卑劣慢。鸽。鸠属。唐明皇呼为
飞奴。性喜交合。群聚则肆淫无忌。即喻邪慢。
△二
喻瞋使。】
「蚖蛇蝮蠍蜈蚣蚰蜒。」
【瞋有三种。一有理瞋。触犯方动。二无理瞋。无端自
生。三诤论瞋。强执已是。今此中蚖。谓蝾蚖。亦名蜥
蜴。如蛇而有足。有青绿黑色之别。皆含毒螫人。与
蛇无异。蝮亦蛇类。螫手则斩手。螫足则斩足。否则
必死。此三皆潜行暗螫。无故伤人。喻无理瞋。蠍。即
护背虫。触背乃任尾螫人。喻有理瞋。蜈蚣瞋狠而
行速。蚰蜒涟涎而走滞。此二缓急各异。喻诤论瞋。
△三喻疑使。】
「守宫百足鼬狸鼷鼠诸恶虫辈交横驰走。」
【疑有三种。一疑自。谓疑自非器。二疑师。谓疑师非
人。三疑法。谓疑法非真。今此中守宫。亦名蝘蜓。汉
宫养以丹砂。取血用梅华印。涂宫女眉间。有邪私
者。华印即散。以能防守宫女淫乱。故以为名。乃偃
伏庭壁。伺蝇蚋而食者。百足似蜒而小。俗呼钱龙。
时于壁间往来。而暗夜犹多。此二皆倏出倏入。忽
东忽西。若恐惧然。盖疑自非壮物。时或为他所伤。
喻疑自也。鼬。黄鼠。狸。狐狸。鼷。甘口鼠。噬人而不觉
音释¶ 第 550c 页 X33-0550.png
痛者。鼠。盗粮鼠。善窃粮食。此四皆多疑之物。如狐
狸渡水。辄登即退。鼠类出穴。再四不果。盖疑人所
陷害。喻疑师也。诸恶虫辈。别收不尽之属。如蜘蛛
等。东西交横。驰走未决。盖疑所向有难。喻疑法也。
△四喻痴使。】
「屎尿臭处不净流溢蜣螂诸虫而集其上。」
【屎尿臭处。喻痴所著境。痴所著境。莫过男女。以彼
身为秽本。类切画瓶。故喻以屎尿臭处。且彼九孔
常流。不净之物。故喻以不净流溢。蜣螂。亦名铁甲
虫。抟粪为丸者。诸虫。亦兼蝇蛆。约皆执秽为净。而
痴心众生如之。痴心不了。于男女身边。生欲乐想。
故喻云而集其上。
△五喻贪使(贪。谓于有。有具。染著为性。能障无贪。
生苦为业)。】
「狐狼野干咀嚼践踏斗诤[据-豕+旦]掣啀喍嗥吠。」
【贪有三种。一有力贪。如贪官酷吏。强盗劫贼之类。
二计巧贪。如附势求财。窝盗取利之类。三无力贪。
如仆隶哀索。穴墙窃取之类。今此中狐狼。野兽名。
似犬而口大。其色似狐。故名狐狼。性嗜肉食。且能
有力。捕取小儿等物。喻有力贪。野干。出胡地。亦名
胡犬。似狐而小。群行夜鸣。动转捷疾。不避虎狼。犹
能附彼求食。喻计巧贪。咀嚼者。以口咀嚼。践踏者。
以足践踏。喻彼贪得无厌。食其物复掳其财故。哜
谓以舌舐血。齧谓以齿截骨。弱善之家。恣彼掳掠。
犹若死尸。有力计巧。尽其财复罄其家。何异哜齧。
音释¶ 第 551a 页 X33-0551.png
针炙之言。类此者宜当惊心。得来者易。恣情抛撒。
不知珍惜。故喻以骨肉狼藉。狼藉者。谓骨肉零落。
披靡纵横。如狼卧之藉也。由是者。承上起下之词。
狗属家畜。无力自取。或于遗处营逐。或于暗地潜
就。喻无力贪。竞来搏撮者。搏谓搏取狼藉。撮谓蹙
聚一处。喻彼群小交攻。虽蝇头之利。亦所必趋也。
狼藉无几。不足充腹曰饥。久饥自瘦。皮骨连拉曰
羸。终日营营。常患不足曰慞惶。乞馀不足。又顾之
他曰处处。无他所为。口腹是务曰求食。总喻小人
蝇利必趋。而所获无多。常患不足。而到处营求。究
其处心。惟思养其口体而巳。各欲独食。互相凌夺
曰斗诤。彼此撕系。互相牵拽曰揸掣。衔物欲食。收
声含斗曰啀喍。失物死争。放声泼叫曰嗥吠。总喻
小人放利而行。各欲肥家利已。始则斗诤撕挞。继
则词讼控诉。如彼分利不均。斗诤不巳。舍身首告
者是也。然此以上五喻。虽言似不经。而意实谆切。
借彼虫名兽状。警觉举世人心。与夫孟子所谓。人
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其维持世道之心。如出
一辙。读者当善思之。别喻五钝竟。
△二别喻五利。
分二。一结前
起后。二正喻五利。初。】
「其舍恐怖变状如是处处皆有魑魅魍魉。」
【上二句。结前。禽兽逼人曰恐怖。千差万别曰变状。
如是者。结归之词。谓略说恐怖变状。巳如是也。下
音释¶ 第 551b 页 X33-0551.png
二句。起后。言不惟如是。且处处皆有魑魅魍魉也。
魑魅魍魉。鬼怪总名。总喻恶见众生。恶见众生。略
明有五。如下所喻。详分则有六十二种。遍满三界。
故云处处皆有。如此土种种邪教。各立门头。邪师
妖党。盈于寰区。扇惑无限无知男女。生遭王法。死
堕地狱。其为害于生民。何止如魑魅魍魉而巳哉。
△二正喻五利五。一喻邪见。二喻戒见。三喻身见。
四喻见见。五喻边见。初(邪见者。谓不敬三宝。不礼塔寺。拨无因果。专事邪法
之类)。】
「夜叉恶鬼食啖人肉斗诤之声甚可怖畏。」
【夜叉。此云捷疾。谓行处捷疾。喻邪见智利。缘境迅
速也。恶鬼者。食人食物。其性𠒋恶。喻邪见拨无因
果。知见不正也。人有少长。喻善因善果。长则细嚼
而食。少则直吞而啖。而邪见拨无善因善果如之。
毒虫之属。诸恶禽兽。喻恶果。从卵孚乳。从胎产生。
喻恶因。恶因成时。多畏人知。故喻以各自藏护。夜
叉竞来者。饥渴恼急。争取食之者。不论大小。而邪
见拨无恶因恶果如之。法兴教立。邪见成就。如食
之既饱。归从者众。邪见增长。如恶心转炽。希自利
养。谤他所说。如斗诤之声。从其说者。竟入阿鼻。如
甚可怖畏。古德云。似此一般愚男女。生遭王法死
阿鼻。此之谓也。
△二喻戒见(戒见者。非因计因。如牛狗等戒。苦行自持
之类)。】
「鸠槃茶鬼蹲踞土埵以脚加颈怖狗自乐。」
音释¶ 第 551c 页 X33-0551.png
【鸠槃茶。此云瓮形。谓其形似瓮。喻戒见邪行自恃。
空腹高心也。虚坐不实。曰蹲踞。荒阜不正。曰土埵。
而戒见依彼邪戒。暂住邪定。不能实住正定如之。
乘空游行。曰或时离地。不能高举。曰一尺二尺。未
能远达。曰往返游行。放荡自恣。曰纵逸嬉戏。而戒
见依彼邪定。暂发邪通。不能高举远达。不得真实
自在如之。邪戒自持。令贪不行。如捉狗两足。虽令
不行。是伏非断。如扑令失声。失声云者。显非真实
死也。复以觉观。进伏种子。如以脚加颈。非涅槃因。
计涅槃因。如怖狗自乐。愚昔于乡邸。遇一外道。彼
自衒其行。以七日不食。名为打七。目眩华生。名为
见光。虚火上升。名天门开。即怖狗自乐之流。吁。邪
教陷人。巳至此矣。
△三喻身见(身见者。谓于色等五阴。妄计为身。依
之强立主宰。恒起我见。即执我我所之流)。】
「复有诸鬼其身长大发大恶声叫呼求食。」
【诸见之中。身见居多。故以诸鬼喻之。大成云。竖入
三世计我名长。横遍五阴计我名大。计我自在。不
修善法。即无惭愧。故言裸形。以恶业庄严。无功德
资助。故言黑瘦。计我者不出三界。故言常住其中。
计我在心。发言宣说有我之相。故言发大恶声。冀
因此说。證得道果。故言叫呼求食。又发大恶声者。
即今男諠女杂。宣卷唱偈之类。终日号喊。彻夜高
声。无非希图利养。以资口体。岂不甚于叫呼求食
者哉。
△四喻见见。】
音释¶ 第 552a 页 X33-0552.png
「复有诸鬼其咽如针。」
【见见之流。以邪定通至非非想处。既不同识处之
有想。又不同无所有处之无想。非有非无。若有若
无。故以其咽如针喻之。其咽如针者。饿鬼中针咽
鬼也。施食经上师诫谕文云。咽喉似针窍之关。一
粒米不能透过。即此鬼耳。
△五喻边见(边见者。于一身见。计
断计常。各执一边之类也)。】
「复有诸鬼首如牛头饥渴所逼叫唤驰走。」
【牛头有二角。两不相到。喻边见各执一边。互相是
非也。食人啖狗者。喻彼执断执常。善恶因果以并
拨无也。恶因果中。独以啖狗为喻者。以贪为烦恼
之首。举一以例馀耳。头发髼乱者。𠒋恶之相。而边
见施为动作。邪气逼人如之。残害者。食人啖狗。𠒋
险者。肆意无忌。而边见拨无因果。不惧恶报如之。
饥渴所逼者。喻彼空修无获。定慧全缺。叫唤驰走
者。喻彼无常一至。叫苦无脱。然此以上五喻。虽绝
人巳甚。而势不容辞。所以然者。盖为正法难行。邪
术易就。以致邪书异教。遍满寰中。故我世尊。纵出
世舌辩。代世间斧斤。剖其肺腑。现其隐微。使其无
所逃形于天下后世。与夫孟子拒杨墨。放淫词。其
扶持正教之心。若合一契。吾徒既为佛子。当报佛
恩。至必极力发挥。务使未入其教者。闻而不入。巳
入其教者。闻之而出。幸勿碍口姑容。使其涵淹卵
育。为害正法也。别喻五利竟。
△三总结二喻。】
音释¶ 第 552b 页 X33-0552.png
「夜叉饿鬼诸恶鸟兽如是诸难恐畏无量。」
【利使喻中。略举夜叉饿鬼。饿鬼。即针咽鬼也。钝使
喻中。略举诸恶鸟兽。各举二类。以摄其馀。无善法
资助。有恶业逼迫。轮转四生。如彼饥急四句。无常
迅速。方生即死。无暂停息。如彼窥看窗牖。如是皆
有害于人。故云诸难。喻钝利二使。皆为害于世也。
既为害于世。时时防之。犹恐为彼所侵。故喻云恐
畏无量。无量者。犹云了不得也。喻三界正报竟。
△
三喻三界众苦。】
「是朽故宅属于一人四面一时其燄俱炽。」
【宅属一人者。喻三界中。惟佛为主也。寿量品云。我
常在此说法教化。既云常在。不过暂时舍应。故喻
以近出未久。于后。指长者去后。去后忽然火起者。
喻如来舍应之后。众生起惑造业。五浊八苦。无状
自生也。虽无状自生。久之愈积愈甚。六道四生。都
卢成一苦聚。故喻以四面一时。其𦦨俱炽。
△四喻
逼迫之相三。一略喻依报之相。二详喻正报之相。
三总结依正二喻。初。】
「栋梁椽柱爆声震裂摧折堕落墙壁崩倒。」
【栋梁椽柱者。火宅别相。喻三界依报差别。如同报
别报之类。爆声震裂者。火烧发向。喻众苦逼迫之
声。如风鸣地震之类。摧折堕落者。被烧倾动。喻众
苦逼迫之相。如山崩海沸之类。当此之时。四生六
道分齐。无不随众苦迁变。故又以墙壁崩倒喻之。
音释¶ 第 552c 页 X33-0552.png
△二详喻正报之相二。一喻下界之相。二喻上界
之相。初。】
「诸鬼神等扬声大叫诸大恶兽竞来食啖。」
【初喻人间之相。鬼而曰神。应非寻常之鬼。喻彼邪
师。邪师遇苦。则宣邪道妄。希望出离。故喻以扬声
大叫。雕鹫。仍喻慢使。鸠槃。仍喻戒见。等之一字。总
喻钝利二使。周慞者。周维慌慞。惶怖者。恐被火焚。
喻钝利二使。于六道四生。轮回往复。亦知众苦可
畏也。虽知众苦可畏。不谙正修。无由出离。故喻以
不能自出。
恶兽下。喻六天之相。恶兽。仍喻贪使。毒
虫。仍喻瞋使。不举馀喻者。以前摄后故。此等被火
所烧。穿墙欲避。故云藏窜孔穴。喻人间钝使众生。
被苦所逼。暂修少善。上生六天也。孔穴者。墙上窦
隙。小者为孔。喻四王忉利二天。大者为穴。喻夜摩
兜率等天。然孔穴虽无猛𦦨。犹未免于蒸炙。喻四
王忉利等天。虽无人间极苦。不能免离五衰相故。
既不免五衰。终非安身立命之处。故以藏窜喻之。
毗舍阇。此云啖精气。喻六天利使。以彼侵损正法。
与夫啖人精气者无异。虽异钝使。未超六天。故喻
云亦住其中。无真实定慧以自庄严。故喻以薄福
德故。有细注众苦逼迫身心。故喻以为火所逼。既
无定慧庄严。又有众苦逼迫。自疑其法。互相毁谤。
如彼共相残害。始而毁谤。既而拨无。如彼饮血啖
肉。野干如前。属兼群狗。并巳前死者。喻计巧无力
音释¶ 第 553a 页 X33-0553.png
二贪。惟人间有。将生天上。此贪即断也。诸大恶兽。
竞来食啖者。喻六天之贪。一味贪著天福。能令计
巧无力二贪。永不发于现行也。喻下界之相竟。
△
二喻上界之相。】
「臭烟蓬㶿四面充塞饥渴热恼周慞闷走。」
【前六句。承前起后。臭者鬼畜之气。烟者猛火之馀。
蓬㶿者。凝聚之相。喻人间利钝众生。不尽馀苦。行
相昭然也。既行相昭然。虽遍历四生。乃至六天。犹
自相随不离。故喻以四面充塞。四面者。无处不有。
喻苦遍四生。充塞者。孔穴必至。喻苦随六天。蜈蚣
蚰蜒等。喻六天瞋使。六天众苦所逼。进修四禅。上
求色界。故以为火所烧。争走出穴喻之。
后六句。正
喻上界。鸠槃茶鬼。喻色界戒见。邪戒自持。伏瞋不
行。故喻以随取而食。所谓上界不行瞋者。以此。此
色界相也。又诸饿鬼。喻空界利使。苦生空顶。故喻
以头上火然。无无漏食。缺定慧水。故喻以饥渴热
恼。既无无漏定慧。只得随业牵引。邪定坏时。仍受
轮转。故喻以周慞闷走。如郁头蓝弗。下生还作牛
颔中虫。足證此义。此空界相也。详喻正报之相竟。
△三总结依正二喻。】
「其宅如是甚可怖畏毒害火灾众难非一。」
【结上爆声震裂。摧折堕落。故云其宅如是。若不时
出。必为所伤。故云甚可怖畏。此结依报。喻三界无
安如是。不出必至堕落也。结上禽兽鬼神。大火臭
音释¶ 第 553b 页 X33-0553.png
烟。故云毒害火灾。若不时出。必为所害。故云众难
非一。此结正报。喻众生起惑致苦。不出必从沦坠
也。颂能感之众竟。
△三颂结成感义喻。】
「是时宅主在门外立长者闻巳惊入火宅。」
【在门外立者。喻如来真穷惑尽。久离修断之门。长
行云。能于所烧之门。安隐得出是也。又立者。在外
方归。喻如来他方舍应。将欲示生此界也。将欲示
生。领受先佛遗烛。以备当来补处。故喻以闻有人
言。有人指先见之人。喻过去先佛也。汝诸子等者
喻先佛示以化机。是如来结缘之子。虽是结缘之
子。早退大心。恋著有漏。复沦三界之中。故喻以先
因游戏。来入此宅。稚小无知。喻众生根钝智劣。欢
娱乐著。喻众生耽欲著邪。耽欲故。不思厌苦断集。
著邪故。不知慕灭修道。义颂长行。心不厌患。无求
出意之喻。长者闻巳者。闻而必见。喻如来既受先
佛之嘱。必以佛眼观机。义颂长。行长者见是大火。
从四面起之喻。惊入火宅者。惊而必念。念而方入。
喻如来观机惊怖。兴悲示生。义颂长行。即大惊怖。
而作是念等喻。颂众生机感喻竟。
△二颂如来化
应喻分二。一颂从实施权喻。二颂会权归实喻。初
二。一颂从实不得喻。二颂隐实施权喻。初。】
「方宜救济令无烧害。」
【方比也。宜当也。谓长者既入火宅。比度拟议。不知
当如何以救之。乃令无有烧害。喻如来既示三界
音释¶ 第 553c 页 X33-0553.png
于成道三七日中。思惟群机。不知当如何以度之。
乃令免于众苦。法说章云。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
度。即此义也。长行云。当以衣裓。若以几案。从舍出
之。复更思惟等。皆方宜救济之义。
△二颂隐实施
权喻二。一颂先示苦集喻。二颂次施道灭喻。初(长者
有三。今缺寻。念方便)分二。一颂正示苦集喻。二颂违情不信
喻。初。】
「告谕诸子说众患难此苦难处况复大火。」
【初喻示苦谛。颂前如所思惟。具告诸子义也。告谕
诸子。说众患难者。喻如来晓谕三乘。广谈三界苦
谛。此总喻也。恶鬼。喻恶见。毒虫喻瞋毒。三界之中。
类多此等之流。不出则常相会遇。即怨憎会苦也。
灾火义喻馀苦。蔓莚者。展转相然。喻生老病死等。
展转相生。互为因缘。此别喻也。众苦二句。法喻通
用。喻指宅中众苦。即恶鬼毒虫等。法指界内众苦。
即怨憎会苦等。次第者。次第而至。相续者。往来循
环。不绝者。周而复始。此总结也。毒蛇下。喻示集谛。
颂前汝等速出义也。毒蛇蚖蝮等。总喻三界利钝。
言二使众生。广造恶业。无定慧资助。有众苦逼迫。
如彼饥渴恼急。一使有加于已。便丧法身。辄失慧
命。如彼甚可怖畏。末二句。有诫勉令出之意。言火
宅之中。日与鬼兽禽虫为伍。动被损伤之苦。巳难
处受。况复更有大火。岂可不急思出离。喻三界。日
与诸使相亲。动被习染之苦。巳不可当。况复更有
音释¶ 第 554a 页 X33-0554.png
八苦交煎。宁可故为因循。而不速求出离也哉。
△
二颂违情不信喻。】
「诸子无知虽闻父诲犹故乐著嬉戏不巳。」
【上二句。颂前父虽怜悯。善言诱谕。但前约父说。此
约子闻。闻说互出也。下二句。颂前而诸子等。乐著
嬉戏等文。伹广略不同。法合准长行可知。颂先示
苦集喻竟。
△二颂次施道灭喻三。一颂寻念方便
喻。二颂正施道灭喻。三颂适愿修證喻。初。】
「是时长者而作是念即便思惟设诸方便。」
【诸子不听父言。故长者作念。喻众生不信佛语。故
如来思惟。诸子如此者。谓懊恨诸子。何无知已至
如此。喻如来慨嗟众生。何智劣已及若是也。诸子
既入火宅。巳切父心。加以不听父言。故益增愁恼。
喻众生既堕三界。巳关佛意。加以不信佛语。故愈
增悲念。此颂长行。尔时长者。即作是念之义。舍宅
无一可乐。喻三界浑成苦聚。耽湎者。贪溺之甚。喻
众生迷倒之极。迷倒之极。不信佛言。故喻以不受
我教。不信佛言。必至为苦所迫。故喻云将为火害。
此颂长行。此舍巳为大火所烧。我及诸子。若不时
出。必为所焚之义。但长行父子俱焚。与此稍异。要
知法身湛寂。本不受焚。但以为度众生。示有色身。
既云子焚。即兼于父。虽异而仍不异也。即便思惟
者。恐为火烧。设诸方便者。欲施救济。此颂长行。我
今当设方便。令诸子等。得免斯害之义。法合可知。
音释¶ 第 554b 页 X33-0554.png
△二颂正施道灭喻。】
「告诸子等我有种种随意所乐可以游戏。」
【知子先心故告。喻如来鉴其宿性乃说。既言珍玩
又称妙宝者。显其殊胜。令生欣取。喻如来称叹灭
谛。令发慕灭之心。此颂长行。父知诸子。先心所好。
乃至而告之言。汝等所可玩好。希有难得等义。羊
车下。遥示三车在外。喻如来悬示三乘。此颂长行。
如此种种羊车鹿车牛车。今在门外之义。教以出
来。许以所造之车。随意所乐者。喻如来劝修道品。
许以保任不虚。此颂长行。汝等于此火宅。宜速出
来。随汝所欲。皆当与汝之义。可以游戏句。全同长
行。但前后不同。盖译主变其势耳。
△三颂适愿修
證喻。】
「诸子闻说如此诸车到于空地离诸苦难。」
【初四句义同长行惟略去适愿勇锐。及互相推排
之句。到于空地者。即露地而坐。离诸苦难者。即无
复障碍此二句准长行应在下科。盖顺义超颂也。
颂从实施权喻竟。
△二颂会权归实喻三。一颂时
至机熟喻。二颂等赐一乘喻。三颂闻法获益喻。初
分二。一颂时节巳至喻。二颂根机巳
熟喻。初。】
「长者见子得出火宅是故诸人我今快乐。」
【见子出宅。住于四衢。喻如来见诸众生。出界得果。
此颂长行。是时长者。见诸子等安隐得出。皆于四
音释¶ 第 554c 页 X33-0554.png
衢道中之义。不言露坐无碍者。上巳超颂故。坐师
下。广颂其心泰然。欢喜踊跃之义。前恐诸子被焚。
不遑宁处。今见诸子出宅。乃坐师座。喻如来昔恐
群机朱善。展转弗宁。今见出界离苦。安住无畏。以
师子有无畏义故。而自庆言者。庆其后嗣不绝。后
嗣不绝。则家业有托。故云我今快乐。喻如来自庆
绍隆得人。绍隆得人。则斯道有赖。故佛亦言喜无
畏也。生谓初生。喻最初结缘。育谓养育。喻中间教
化。巳经多劫。故以甚难喻之。愚小无知。喻昔根钝
智劣。根钝智劣。退堕三有。故喻以而入险宅。毒虫
喻瞋。魑魅喻邪。多诸则时时相逢。可畏则动被损
害。仍喻怨憎会苦。大火猛𦦨。总喻馀苦。遍于四生。
弥于六道。故喻以四面俱起。贪乐嬉戏。喻众生心
不生厌。不求解脱。救令脱难。喻如来巳设方便。诱
其出离。此长者自释快乐之意。喻如来自明欢喜
无畏之由。是故诸人。我今快乐者。乃长者呼诸旁
人。结示快乐不虚。喻如来今对法会。结显欢喜无
畏非妄。如法说章云。舍利弗当知。钝根小智人。著
相憍慢者。不能信是法。今我喜无畏是也。
△二颂
根机巳熟喻。】
「尔时诸子知父安坐今正是时惟垂给与。」
【自觉离苦。便知如来无畏。故喻云知父安坐。闻说
佛慧。自失所住。故喻云皆诣父所。千二腾疑。身子
三请。故喻云而白父言。虽闻权乘非真。不知更求
音释¶ 第 555a 页 X33-0555.png
真实。仍以三乘。更求开示。故喻云愿赐我等。三种
宝车。据昔所说。似有三乘。故喻云如前所许。诸子
出来。当以三车随欲。今巳出界。乍闻所證非真。愿
佛务示真实。故喻云今正是时。惟垂给与。此科广
于长行。文势稍异。但以义合。不必逐句分配。颂时
至机熟喻竟。
△二颂等赐一乘喻(长行分二。今缺废立之由。馀虽
大同。为文稍略。属略颂)。】
「长者大富库藏众多以是妙车等赐诸子。」
【初喻一乘之体。颂前等一大车。众宝庄校之义。库
藏金银等。总喻因感功德。以斯功德。成就果体。如
众宝造车。既成果体。仍用德严。如庄校严饰。不言
高广者。大义摄故。不言各赐者。留待后故。
周匝下。
喻一乘之相。颂前周匝栏楯。乃至安置丹枕等义。
金绳。即前宝绳。或以金绳贯穿众宝。故前后互出。
罗网。即前幰盖。前出其名。此言其相。以幰盖如罗
网相故。前云杂宝严饰。此云真珠者。以真珠交结
为主。馀宝杂衬为伴也。金华二句。即前垂诸华缨。
但开合异耳。众䌽者。结上铃绳华缨。众多䌽色。杂
饰者。结上栏楯罗网。杂厕庄饰。周匝围绕者。喻体
具众相。相严一体。此二句。乃补颂语也。柔软缯纩。
帛絮之精且细者。喻诸禅定解脱。非权宗世谛粗
浮法也。既非权宗世谛。乃如来安住之境。故喻云。
以为茵褥。以茵褥乃坐卧之具也。细氎者。微细白
氎。喻佛地三昧正受。非世受用。故喻以上而且妙。
音释¶ 第 555b 页 X33-0555.png
不易可得。故喻以价直千亿。不受馀受。故喻以鲜
白净洁。尅体受用。故喻以而覆其上。此上六句。即
前重敷婉筵。但开略为广耳。准长行。更有安置丹
枕之句。偈略之也。
有大下。喻一乘之用。颂前驾以
白牛。乃至仆从侍卫等义。白牛肥壮。即前肤色充
洁。喻一乘之教。多力姝好。喻一乘之理。驾宝车。必
步平行疾。喻一乘之行。傧前导。从后随也。末二句。
追颂各赐诸子。长行在前。偈颂变其势耳。
△三颂
闻法获益喻。】
「诸子是时欢喜踊跃嬉戏快乐自在无碍。」
【得未曾有。非本所望。故欢喜踊跃。盖长行明喜跃
之意。偈颂出喜跃之相也。依斯一乘。造就乎常乐
我净之乡。如乘是宝车。游于四方。永享法乐。任运
乎世出世间之境。如嬉戏快乐。自在无碍。准长行。
此下更有佛语无虚之喻。以馀疑巳断。故不颂也。
颂喻说竟。
△二颂法合二。一颂众生机感。二颂如
来化应。初三。一颂所感之佛。二颂能感之众。三颂
结成感义。初。】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众圣中尊世间之父。」
【智断究竟。群真共仰。故称众圣中尊。慈悲广大。万
类均沾。故称世间之父。文颂长行。如来则为一切
世间之父。义具佛果。智断恩之三德。盖偈颂喻既
从略。法合亦从略也。
△二颂能感之众。】
「一切众生皆是吾子如是等火炽然不息。」
音释¶ 第 555c 页 X33-0555.png
【一切众生。皆是吾子者。有二。一五道众生。名正因
子。各具正因故。二三乘众生。名缘因子。昔结大缘
故。深著于五欲。如𤛆牛爱尾。故云深著世乐。以贪
爱自蔽。盲瞑无所见。故云无有慧心。此合有五百
人。止住其中等喻。以深著世乐。即具钝使。无有慧
心。亦兼利使故。三界无安。犹如火宅者。法中带喻。
形显易明。此合有一大宅。其宅久故。而复顿毙等
喻。众苦充满者。遍于四生弥于六道。甚可怖畏者。
失手错脚。丧失善根。此合是朽故宅。属于一人。近
出未久。宅舍火起。四面俱炽等喻。常有生老病死
忧患者。谓众苦时侵。如是等火。炽然不息者。谓周
而复始。此合栋梁椽柱。爆声震裂。摧折堕落。墙壁
崩倒等喻。既属义颂。不必逐一分配长行。
△三颂
结成感义。】
「如来巳离三界火宅而今此处多诸患难。」
【久成道果。早脱界系。故云如来巳离。三界火宅。无
烦恼杂乱。离生死逼迫。故云寂然閒居。优游佛地
功德。栖息无馀涅槃。故云安处林野。此合前喻。是
时宅主在门外立也。又喻中言立者。显大悲弗宁。
此中言处者。显大智绝累。悲智交成。故法喻互显。
佛为三界之主。故云皆是我有。佛为众生之父。故
云悉是吾子。既云悉是。则三乘亦在其中。此合前
喻。汝诸子等。先因游戏。来入此宅。贪著有漏。众苦
常侵。故云而今此处多诸患难。此合前喻。稚小无
音释¶ 第 556a 页 X33-0556.png
知。欢娱乐著。长行云。见诸众生。为生老病死忧悲
苦恼之所烧煮。即多诸患难义也。颂众生机感竟。
△二颂如来化应二。一颂从实施权。二颂会权归
实。初二。一颂从实不得。二颂隐实施权。初。】
「惟我一人能为救护于诸欲染贪著深故。」
【首二句颂三七思惟。言如来当时思惟。我为众生
之父。拔苦与乐。是我之责。除佛如来。无能为者。故
曰惟我一人。能为救护。救谓拔令离苦。护谓保其
得乐。此合前喻。方宜救济。令无烧害义也。
虽复下。
颂作念无计。教谓但赞佛乘。教以圆證佛果。诏谓
广施神智。诏以顿超三界。虽复如是。而不信受者
以众生根钝智劣。不解佛慧。长行云。不能以是得
度是也。于诸欲染。贪著深故者。言众生不能信受。
虽由根钝智劣。亦以贪著欲染。盲蔽慧目。尚未免
于众苦。何能达乎至道。长行云。是诸众生。未免生
老病死。忧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
佛之智慧是也。
△二颂隐实施权(准长行有二。今缺提喻贴合。馀
文仍略乃约义略颂不曲分也)。】
「以是方便为说三乘有得缘觉不退菩萨。」
【由前不解佛慧。方便假设诸法。故云以是方便。为
说三乘。此承上起下语也。令诸众生。知三界苦者。
知苦必当断集。此颂先示苦集之义。开示下。颂次
施道灭。复有二义。初颂正施道灭。出世间道。言含
二义。一者道因。即是道谛。二者道果。即是灭谛。二
音释¶ 第 556b 页 X33-0556.png
俱演说。令慕灭而修道也。是诸下。颂适愿修證。决
定。有二义。一者决定忍可。即闻法信受。二者决定
修习。即殷勤精进。三明者。一宿命明。知过去苦。生
大厌离。二天眼明。知未来苦。生大厌离。三漏尽明。
能作正观。断诸烦恼。六通者。三明之外。更加神境。
他心。天耳也。以前三具知苦断集之明。及三世无
碍之通。故名明。亦名通。若神境惟是远达。天耳惟
是远闻。他心惟缘别想。故但名通。不名明耳。今明
通二皆具足。应是声闻无学。此颂声闻修證。不惟
此也。亦有依佛因缘。觉真谛理。而得缘觉乘者。亦
有上求下化。精进不退。而入菩萨乘者。此颂辟支
修證。及菩萨修證耳。辟支乘中。不言独觉者。有佛
之世。从缘悟入者多。约多分言也。颂从实施权竟。
△二颂会权归实。分二。一颂等赐一
乘。二颂闻法获益。初。】
「汝舍利弗我为众生日夜劫数常得游戏。」
【初颂一乘之体。先呼汝。后呼名者。表意有所属。
重其事也。欲令直下承当。就喻要明玄旨。故云以
此譬喻。说一佛乘。若能信受。皆当成佛者。显一乘
之法。各各有分。长行喻云。尔时长者。各赐诸子。等
一大车者。此也是乘微妙。清净第一者。明体具三
德。微妙者。般若德。拣异二乘执断缠空。不微妙故。
清净者。解脱德。拣异人天埋尘恋有。不清净故。第
一者。法身德。拣异菩萨分断分證。非第一故。于诸
音释¶ 第 556c 页 X33-0556.png
世间者。三世间中。且就情觉而论。惟佛为最。故云
为无有上。准长行喻云。其车高广。今体具三德。正
显一乘之广。世间无上。正显一乘之高也。佛所悦
可者。以是无量功德之所成就故。众应称赞等。以
具无量功德而为庄严故。喻云。以众宝物。造诸大
车。庄校严饰者。此也。
无量下。颂一乘之相。诸力。
即是十力。禅定解脱可知。智慧。即差别智慧。馀法。
则总该一切。长行云。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诸
佛禅定解脱等。娱乐之具。与此大同。
得如下。颂一
乘之用。乃如来作證劝修之意。意谓。我于往昔经
劫修习。巳得如是最上一乘。今为汝等宣说。无非
令诸子等。日不足继之以夜。积之劫数。常得游戏
于一乘法中。依此成佛。依此度生耳。长行云。能生
净妙第一之乐者。此也。又日夜劫数。常得游戏者。
约喻而言。如现前闻法解悟。永离邪途。起自利行。
如日中游戏。当来起利他行。入无明夜。教化众生。
如夜中游戏。究竟行满果圆。然后现生现灭。三世
益物。化化不绝。如劫数游戏。总则既悟此理。乘此
自利利他。成佛度生。但如游戏。更有何德不具。何
乐不生也哉。颂等赐一乘竟。
△二颂闻法获益(长行
无文今依喻中补出。属补颂)。】
「与诸菩萨及声闻众乘此宝乘直至道场。」
【与犹许也。声闻亦该缘觉。盖如来面许三乘。闻法
获益之意。意谓。向于方等般若。或许成佛。或有不
音释¶ 第 557a 页 X33-0557.png
许。今说此经。普许汝诸菩萨。及声闻众。各各成佛。
汝等果能乘此宝乘。精勤修习。管取汝等直至道
场。永无诸委曲相。汝等其勉之哉。准喻中。直言诸
子欢喜。乘是宝车。游于四方等。即约自获。今云与
诸菩萨。及声闻众等。盖是佛许。虽法喻文势不同。
而义无殊也。颂法合竟。
△三颂结答。】
「以是因缘十方谛求更无馀乘除佛方便。」
【初说权宗。原为后会真实。今立真实。自然废弃权
宗。如来既尔。诸佛亦然。故曰以是因缘。十方谛求。
更无馀乘。此结答身子因缘之问。与长行义无殊
也。除佛方便者。言纵有权乘。亦是诸佛对机权巧。
与我昔年所说。无以异也。执鱼目为明珠。夫岂可
哉。正颂长行竟。】
法华指掌疏卷二之上
** 音释
阒
。
薙
。
歉
。
輱轲
(不行
利也上苦感切音坎下丘何切音珂)。
阏
。
蕞
。
饫
。
赚
。
憋
(普蔑切音潎恶也急
性也)。
顽嚚
(上鱼鳏切刖平声痴也下疑巾切音银愚也又心不则德义之经曰顽口不道忠信
之言曰嚚)。
攫
。
鸷
。
蝾
(于营切音荣蛇
属)。
蜥蜴
。
蝘蜓
(上于殄切音蝘下徒
典切音殄在草曰蜥蜴在壁曰蝘蜓又小而五色尾青碧者名蜥蜴小而缘墙色黑者曰蝘蜓)。
掳
音释¶ 第 557b 页 X33-0557.png
。
妙法莲华经指掌疏卷二之下
贤宗后学 通理 述
嗣法门人 明远 较字
△二极显悲心(从前法喻。虽显如来悲心。但约现在未尽其极。今则前约过去。后兼
未来。则如来三世益物。化化不绝之悲心。极情显发。无馀蕴矣。必如此显者。一则以令体贴此心。发起真
信。足上文不尽之意。一则以令珍重此法。勿妄宣传。为向下结嘱发端。一则以指出父子。点出过去。为因
缘一周张本。读者幸研昧之属补颂)三。一完过去益。二结未来缘。三
防现在疑。初三。一过去植种。二中间引熟。三现在
当脱。初。
「告舍利弗汝诸人等皆是吾子我则是父。」
【上二句。欲显悲心。呼当机。晓大众也。下二句。为发
真信。出父子。定昔缘也。
△二中间引熟。】
「汝等累劫众苦所烧我皆济拔令出三界。」
【上二句。指大通威音之后。退堕凡外。累劫以来。常
受众苦。下二句。指如来常相随逐。济以小道。拔以
权宗。令出三界。必令出三界者。一则以脱当时之
苦。一则以作今日之阶。其悲心之在于过去者如
此。
△三现在当脱。】
「我虽先说汝等灭度今所应作惟佛智慧。」
【先说灭度者。指四十年前。暂许权果。非究竟许。故
音释¶ 第 557c 页 X33-0557.png
置虽言。伹尽生死者。纵其巳尽分段。而实不灭者。
夺其未灭变易。既未灭变易。不应固守昔年行履。
既巳尽分段。还当更求今所应作。要知今所应作
者。亦无别事。惟有佛智佛慧。应修应證而巳。此如
来重示佛乘。欲结大通威音之案也。完过去益竟。
△二结未来缘三。一现在植种。二中间引熟。三未
来当脱。初。】
「若有菩萨于是众中所化众生皆是菩萨。」
【菩萨独指上根。是众亦兼中下。能字著眼。足见法
无偏党。权实在机耳。诸佛实法。即指今日所说。今
日所说。乃三世通说之法。故统约诸佛言之。实有
二义。一谓有实体性。究竟坚固。拣非诸法迁变不
常。二谓有实功能。毕竟成佛。拣非诸法唐捐无济。
然既有实体性。有实功能。则历耳便可成因。纳识
终竟不坏。惟是中下之众。不能一心听受。不能谛
信此义耳。若果有上根菩萨。于是中下众中。独能
别具正见。专一其心。听受诸佛实法。则知但有闻
法者。无一不成佛。何况诸佛三乘弟子。故虽方便
所化众生。皆是菩萨。皆当成佛。但应脱者脱。应熟
者熟。应种者种。而当来得度之机。即寓于中矣。
△
二中间引熟。】
「若人小智深著爱欲离诸苦缚名得解脱。」
【初别说苦谛。盖偏对钝根。以苦谛为初门也。若人
者。指上科植种之机。同闻实法。不能直下承当。自
音释¶ 第 558a 页 X33-0558.png
信作佛。故云小智。由智小故。仍旧堕落凡外。故云
深著爱欲。爱欲者。可爱可欲之境。即色等五尘也。
欲为苦本。知苦则不复著欲。故为此等说于苦谛。
向处众苦。枉受而不觉不知。乍闻佛说。如梦方醒。
故曰众生心喜。得未曾有。以佛所说。验已所受。丝
毫不虚。故曰佛说苦谛。真实无异。所谓日可令冷。
月可令热。佛说苦谛实苦。必不可令乐也。若有下。
通说三谛。盖以根器不齐。令随机而修證也。贪欲
为众苦之本。由不知故。依此起诸见思。名为苦因。
在在处处。常相随逐。即是深著。生生世世。不求解
脱。岂能暂舍。欲示宁沸抽薪之方。为显清流奠源
之术。故以方便说道。诸苦所因。贪欲为本。道犹言
也。诸苦所因。即指见思。依于贪欲而起。故为其本。
斫其本而枝叶尽脱。故云若灭贪欲。无所依止。谓
贪欲既灭。则见思无所依止。此示以断集之方也。
苦因既尽。苦果不生。故云灭尽诸苦。妄果既尽。真
理自圆。故云名第三谛。此示以名灭之由也。欲求
出世之果。须假出世之因。故云为灭谛故。修行于
道。以修道故。断见思惑。三界众苦不能缚系。故云
离诸苦缚。苦缚既离。则长揖世间。永绝轮回。故云
名得解脱。此示以修道之益也。以上三谛。相因而
说。皆可为门。惟从机便而巳。又此中所说四谛。义
在法华之后。言法华之后。若仍有小智著欲。不知
苦本之机。佛于中间。仍复以四谛之法。而接引之。
音释¶ 第 558b 页 X33-0558.png
或一生。或多生。或至尽未来际。渐熟渐脱。其悲心
之及于当来者又如此。
△三未来当脱。】
「是人于何而得解脱我意不欲令至灭度。」
【是人于何。而得解脱者。承上徵起。以于何义而得
解脱名也。但离虚妄。名为解脱者。正出得名所以。
虚妄即分段因果。离于分段因果。则三界不系。故
曰名为解脱。然此中曰但。曰名者。但显未尽。以变
易方炽故。名显非实。以法执仍存故。一切解脱者。
二死俱离。我法双空之号。彼既变易方炽。法执仍
存。故曰。其实未得。由未得一切解脱故。纵彼执权
为实。自谓灭度。佛亦不许。故云佛说是人。未实灭
度。所以不许实灭者。以佛道无上。尚在半途。故曰
斯人未得无上道故。由彼未得无上道故。纵欲小
就。速取偏空涅槃。非佛本意。故曰我意不欲令至
灭度。盖必进求无上菩提。当来以大法得度。乃佛
意也。结未来缘竟。
△三防现在疑(恐有疑云。权既归实。大复引小。
法无定相。说无定时。似设虚妄。何以取信。故此防云)。】
「我为法王于法自在安隐众生故现于世。」
【我为法王。于法自在者。正显说权说实。无非自在
随机。固不可执一定之相。安隐众生故现于世者。
正显说大说小。总为随缘安隐。又岂可拘一定之
时哉。极显悲心竟。
△三结嘱珍重二。一略嘱。二详
嘱。初二。一略嘱非机莫传。二略嘱是机乃说。初。】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及比丘僧并诸菩萨。」
音释¶ 第 558c 页 X33-0558.png
【初嘱令珍重。一乘妙法。佛佛相授。故以印称。为利
故说。妄传反损。故以勿诫。若有下。明其所以言。如
来所以嘱令珍重。勿妄宣传者。正以顶受。信受。并
徒信者。皆难得耳。随喜者。随顺欢喜。顶受者。顶戴
受持。若非多劫缘熟。位登不退者。不能如此。故曰
当知是人。阿惟越致。梵语阿惟越致。此云不退转
地。此上明顶受之难。信谓遵信不疑。受谓领受不
失。如此虽不及于随喜之切。顶受之诚。若非久经
多劫。供佛闻法者。不能如此。故曰是人巳曾见过
去佛等。此上明信受之难。信汝所说者。谓信身子
代佛宣扬。不作为造之想。不起数摈之愆。如此虽
不及于信受佛语。若非灵山一会。大有宿缘者。亦
所不能。故曰则为见我。亦见于汝等。此上明徒信
之难。
△二略嘱是机乃说。】
「斯法华经为深智说随顺此经非已智分。」
【初嘱令珍重。斯经乃一乘之教。深智为一乘之机。
机教相投。乃可为说。不失人。亦不失言也。浅识下。
明其所以。言如来所以嘱令珍重。为深智说者。正
以凡夫浅识。小乘智劣。皆不能解耳。耽湎五欲。不
知缘假。曰浅识。犹豫一乘。不达性真。曰迷惑。由斯
二缘。虽闻不解。此约凡夫言也。声闻辟支。智如萤
火。一乘实相。体同太虚。以萤对虚。自然失照。故曰
于此经中。力所不及。汝舍利弗等。是况显不及之
义。言舍利智称第一。尚于此经。不能现量体悟。惟
音释¶ 第 559a 页 X33-0559.png
以信心得入。降斯巳还。不言可知。故曰况馀声闻。
其馀声闻等。乃结归不及之语。信佛语者。信佛言
无虚妄。顺此经者。顺经拟知作佛。如是皆以比量
而知。故曰非已智分。此约小乘言也。略嘱竟。
△二
详嘱二。一详嘱非机莫传。二详嘱
是机乃说。初三。一指机标嘱。二历明有损。三结归
嘱词。初。】
「又舍利弗憍慢懈怠闻不能解亦勿为说。」
【佛意深以弘法为虑。故又呼当机以详嘱之。憍慢
偏指增上。憍谓自矜。即诈言得道。慢谓傲人。即责
他恭已。懈怠偏指二乘。懈谓心灰。即无所堪任。怠
谓意懒。即不复进求。计我偏指外道。以六十二见。
我为其本。此上各以多分言之。总言受道责乎虚
心。憍慢乖之。修道贵乎精进。懈怠反焉。證道贵乎
解脱。计我违矣。如是之人。纵闻无益。故以莫说嘱
之。凡夫者。上不预圣。懈怠轻乎二乘。下不流邪。我
见逊于外道。中不喜伪。憍慢减乎增上。泛尔寻常。
固无足为重轻。惟是识见浅薄。贪欲炽盛。甘露不
注毒器。妙法岂入染心。故亦以勿说嘱之。
△二历
明有损三。一标罪诫听。二次第叙列。三极言显广。
初。】
「若人不信毁谤此经此人罪报汝今复听。」
【此中谤有四种。初明真谤。不信即毁谤之本。故先
言之。毁者身心轻贱。谤者口出讪言。既通三业。则
音释¶ 第 559b 页 X33-0559.png
存之于心。现之于形。发之于口。肆无忌惮如此。故
属真谤。一人谤之于前。众人继之于后。致令巳信
者悔。未信者避。故曰则断一切。世间佛种。或复下。
明似谤。颦蹙者。颦眉蹙额。疑惑者。疑法惑人。虽通
身意。尚未出口。故属似谤。此上二种。业因既分真
似。罪报不无重轻。故教以汝当听说。此人罪报。若
佛下。明显谤。在世灭后。分途两说者。以佛在世时。
三业殊胜。诽谤无济。其罪少轻。佛灭度后。四依衰
微。诽谤易侵。其罪尤重故。诽者非言妄加。谤者旁
言背议。此亦无论有心无心。动身未动。但既出于
口。业巳彰著。故属显谤。见有下。明冥谤。对本为读。
背本为诵。此二惟是自利。注策为书。将授为持。此
二亦兼利他。轻贱者。鄙少其事。憎嫉者。媢忌其人。
而怀结恨者。恨其攘自利养。障彼恭敬。怀之一时。
结之终身。此惟存之于心。未形身口。故属冥谤。此
上二种。业既冥显有异。报亦轻重悬殊。故教以此
人罪报。汝今复听。
△二次第叙列四。一真谤罪报。
二似谤罪报。三显谤罪报。四冥谤罪报。初。】
「其人命终入阿鼻狱断佛种故受斯罪报。」
【其人指真谤之人。盖如上所标。从头序列也。命终
径入阿鼻。劫尽更生他方。经劫莫出。由彼断他佛
种。致彼常沦所感。毁谤由于无智。故地狱馀报。当
堕畜生。畜生即无智报也。无智毁谤。犹如狂吠。故
报堕狗干。𩑔无毛。瘦无肉也。少有毛而杂色。曰黧
音释¶ 第 559c 页 X33-0559.png
黮。少有肉而疮癣。曰疥癞。此由毁谤正法。全无善
业庄严。惟有恶业成就。故感斯报。触谓实打。娆谓
戏弄。由彼毁兼实掷。谤惟虚声。故致报亦相应也。
为人恶贱者。毁谤由于恶贱。报反自身耳。毁谤正
法。断人定慧饮食。故感常困饥渴。障彼修习。令他
法报全缺。故感骨肉枯竭。生受楚毒者。现遭苦痛。
如上所说。死被瓦石者。命尽馀殃。此身仍受。良以
此经为诸佛之母。谤之者死有馀辜。如彼弑父母
者。无以异也。末二句。应前标词以结告之。前云。若
人不信。毁谤此经。则断一切。世间佛种。此云断佛
种故。受斯罪报。科为真谤罪报者以此。
△二似谤
罪报。】
「若作馲驼或生驴中谤斯经故获罪如是。」
【初明颦蹙罪报。若犹或也。颦蹙但形于色。未出诸
口。其罪稍轻。故曰或作馲驼或生驴中。不同毁谤
罪报。狱毕方堕畜生也。负重则步步难行。杖棰则
时时受苦。由彼闻者颦蹙。说者懈意。致令妙道难
行。众苦常侵。感斯报也。颦眉蹙额。不知改革。一味
恣无明饮。坏正法味。故感但念水草。馀无所知。虽
非真谤。事义相类。故曰谤斯经故。获罪如是。有作
下。明怀疑罪报。言伹事颦蹙。罪巳如上。若更兼怀
疑。则不独若此。故曰有作野干。野干乃郊外之物。
入聚落则时见打掷。由彼怀疑。令人退失大心。自
界外而入界内。感斯报也。怀疑阻他。致彼道体不
音释¶ 第 560a 页 X33-0560.png
成。慧眼不开。故感疥癞无目。怀疑误人。令彼常受
众苦。故感打掷苦痛。寿尽业重。一报未足以偿。故
感致死转蟒。其形长大。五百由旬者。由彼致诸众
生。幻躯难脱。常沦五道所致。聋騃无足。宛转腹行
者。由彼致诸众生。不得闻修。匍匐生死所致。一人
因疑而退。多人因退而惑。含情抱识。均遭其误。万
劫千生。常受其殃。故感小虫𠯗食。受苦无休。末二
句。结告同上。
△三显谤罪报二。一佛在稍轻。二灭
后尤重。初。】
「若得为人诸根闇钝如是等罪横罹其殃。」
【如来在世。护念缘胜。纵谤无济。或不至于转畜。故
曰若得为人。若亦或也。诸根闇钝者。闇局于眼。对
明而言。钝通于五。对利而言。言不明不利也。矬陋
者。形矮貌丑。𤼣躄者。手曲足跛。盲聋者。不辨声色。
背伛者。蜷脊蹲踞。言不实。乃人不信受。口常臭。致
鬼魅时侵。总言此经。持之则六根清净。口出莲香。
谤之则障他胜利。报反自身。吁。可不畏哉。贫穷者。
衣食不充。下贱者。品行俱秽。为人所使者。身有所
属。心不自在。此皆破他忍衣。障他法食。坏他善品。
阻他胜行。令他四安乐行。不得成就。故感斯报。多
病者。床枕不离。痟瘦者。骨肉枯竭。无所依怙者。无
父可怙。无母可恃。此亦毁法空座。坏无畏床。损一
真骨。伤万德肉。致使三界慈亲。莫之能救。故感斯
报。虽亲附人。人不在意者。有意于人。人不采录。由
音释¶ 第 560b 页 X33-0560.png
彼谤法误人。衔恨馀习所致。若有所得。寻复忘失
者。一时侥倖。瞬息迷遗。由彼误人自误。遇法如无
所致。斯经为大医王。谤之者。不惟修医无验。且或
致死获殃。斯经为好良药。谤之者。不惟染病无救。
且或服药成毒。谋国弑君曰反逆。依势掠夺曰抄
劫。乘隙私取曰窃盗。他所作时。已本不预。乃遭宪
网。横罹其中。此亦无故障人。误彼坠堕三涂所致。
△二灭后尤重。】
「如斯罪人永不见佛谤斯经故获罪如是。」
【佛灭度后。圣道难行。加以诽谤。断佛法缘。故曰如
斯罪人。永不见佛等。永不见佛者。佛前佛后。与佛
同处。而不同时。常生难处者。限境隔域。与佛同时
而不同处。狂聋心乱者。病障迷封。与佛时处皆同。
而声气不能相通。总言此经。是诸佛法身。是诸法
实体。谤之者。报合不得见佛。不得闻法。劫如恒沙
者。不止一世。生辄聋哑者。非比中伤。诸根不具者。
宁惟闇钝。据此则灭后诽谤。罪重于前无疑。虽罪
重于前。尚属人道。若能于此。深生惭愧。悔过除𠎝。
整心虑。趣菩提。犹可希冀。如其悠悠缓缓。愈累愈
深。一朝堕落。万劫难逢。所谓人而不为。吾末如之
何也巳矣。地狱如园观者。时出时入。无少间故。恶
道如舍宅者。此灭彼生。无暂离故。四畜是行处者。
旋去旋来。无休息故。方便品云。破法不信故。坠于
三恶道。此之谓欤。末二句。结告。可知。显谤罪报竟。
音释¶ 第 560c 页 X33-0560.png
△四冥谤罪报。】
「若得为人聋盲瘖谤斯经故获罪如是。」
【冥谤在心。未形身口。其罪稍轻。或亦不失人道。故
曰若得为人。聋盲等以自庄严者。或假作聋盲。或
故为瘖哑。或裸身诈现贫穷。或涂形饰出诸衰。动
他矜怜。希彼衣食。论其身家。尚不至此。盖亦冥谤
之报。不自由耳。水肿等以为衣服者。或脱体䏺胀。
或通身枯竭。或伤湿而缠绵疥癞。或凝热而暴发
痈疽。旋消旋长。时愈时患。此由见人读诵。心怀结
恨所致。臭处则自轻其体。不净则人嫌其秽。此由
见人读诵。轻贱憎嫉所致。著我多痴。增恚多瞋。淫
盛多贪。盖以此经为真戒定慧。而轻贱憎嫉者。合
感此报。然此虽未形身口。而内心巳萌。即同于谤。
故亦曰谤斯经故。获罪如是。次第叙列竟。
△三极
言显广。】
「告舍利弗谤斯经者若说其罪穷劫不尽。」
【劫可速尽。罪难悉述。谤法者宜知警心。历明有损
竟。
△三结归嘱词。】
「以是因缘我故语汝无智人中莫说此经。」
【承上谤经获罪。结归前嘱宜遵。故曰以是因缘我
故语汝等。准前非机有四。一憍慢。二懈怠。三计我。
四著欲。四皆由于无智。故总言无智人中。莫说此
经。详嘱非机莫传竟。
△二详嘱是机乃说二。一详
明是机。二显广结嘱。初十。一智度。二力度。三施度。
音释¶ 第 561a 页 X33-0561.png
四禅度。五慧度。六戒度。七忍度。八便度。九愿度。十
进度。初智度。】
「若有利根智慧明了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诸根通利。则资禀超群。智慧明了。则颖悟拔萃。多
闻强识。堪为助道之缘。求佛道者。定取正觉之果。
故曰如是之人。乃可为说。文中识同志。犹记也。
△
二力度。】
「若人曾见亿百千佛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见多佛。则闻熏缘胜。植善本。则造就因深。深心以
證道为期。坚固则励节无变。如是之人。具真实力。
真实之法。乃可为说。
△三施度。】
「若人精进常修慈心不惜身命乃可为说。」
【精进者。上求佛道不退转也。修慈者。下化众生无
休息也。为此二事。身命尚然不惜。况财物乎。如此
必是喜见之流。故此法乃可为说。
△四禅度。】
「若人恭敬无有异心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能恭敬。则求道虚心。无异心。则专意为法。离凡愚。
自无尘俗之累。处山泽。则有静虑之工。定能发慧。
闻必解生。故云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五慧度。】
「又舍利弗若见有人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恶知识。知见不正。故须舍之。善友。知见分明。故须
近之。近善友。则能生正慧。定获闻熏修习之益。舍
恶知。则不入邪途。自无谤法坠堕之𠎝。故曰如是
之人。乃可为说。
△六戒度。】
音释¶ 第 561b 页 X33-0561.png
「若见佛子持戒清洁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持戒者。持有二义。一止持。二作持。今云清洁者。清
则无善不修。即作持也。洁则无恶不断。即止持也。
秋水冬霜。无以为喻。故云如净明珠。小乘半字。无
心希取。故云求大乘经。如是之人。乃可为说者。以
大乘如甘露。持戒如净器。器净而甘露可注也。
△
七忍度。】
「若人无瞋质直柔软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无瞋者。于物无害。于逆能忍。质直者。处事质朴。居
心正直。柔软者。其性调柔。其语和软。若柔软而不
质直。则近乎謟曲。若质直而不柔软。则近乎傲肆。
盖必质直持身。柔软接物。忍斯善矣。悯一切。则宽
于容众。忍难下化也。敬诸佛。则易于忘已。忍苦上
求也。如是之人。真称佛子。故云乃可为说。
△八便
度。】
「复有佛子于大众中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以清净心者。不为利养。不务名闻。种种因缘等者。
为度众生。广设方便。虽说治世语言。资生业等。皆
顺正法。故云无碍。如是之人。有大方便。堪绍佛种。
故云乃可为说。
△九愿度。】
「若有比丘为一切智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为一切智。发愿成佛也。发愿成佛。以法为进道之
门。故于四方求之。如玄奘西征。善财南询之类。合
掌者。庆其已得。顶受者。顶戴受持。但受大乘。不受
音释¶ 第 561c 页 X33-0561.png
馀经者。正量论云。欣载大足以广容。恶艇小难以
任重故也。一偈不受者。以少况多之意。言少尚不
受。况于多乎。如是之人。既能四方求法。又复欣大
厌小。正当此经之机。故可为说。
△十进度。】
「如人志心求佛舍利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如人志心。求佛舍利者。约喻而言。必以此为喻者。
以求佛舍利。欲其必得。精进之心。莫此为甚。如魏
康僧会者。事足徵焉。如是求经者。谓以如是求舍
利之心求经。极显其精进之至耳。得巳顶受。不求
馀经者。坚守一法。惧亡羊之失也。亦未曾念。外道
典籍者。久绝异学。杜染邪之渐也。正量论云。取实
择权。堪是法门之表。恶邪好正。足为荷道之资。故
云如是之人。乃可为说(问。既具十度。不依常次者。何也。答。长途重在修习。故
以施戒为首。此中重在悟入。故以智力居初。智力既具。还须放舍身命。深入禅寂。外假善友以资生正慧。
内凭戒力以严护机心。然后忍苦上求。忍难下化。化他以方便为门。求道以愿力作主。精进不退。尅證有
期。故为此次也)详明是机竟。
△二显广结嘱。】
「告舍利弗我说是相汝当为说妙法华经。」
【初显广。上虽略明十种。各取一德。然方便更有多
门。归元终无二路。但趣向万端。非词可罄。故云我
说是相。穷劫不尽。要在为人师者。具勘验龙蛇之
睛。辨析真伪。勿使青囊见于愚妇。则庶几可耳。如
是下。结嘱。如是等人者。指上十类。以例其馀也。能
信则佛法易入。能解。则修證可期。妙法华经。微斯
人其与谁欤。传持此道者。幸勿觌面错过。正说譬
音释¶ 第 562a 页 X33-0562.png
喻竟。】
【△四中根获益分三。一四子信解。二如来印启。三
通授果记。初。】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
【品虽冠下。名实承前。前云。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又云。其馀声闻。信佛语故。据此故以信解名品。若
依后文释者。信谓于诸谛理。忍可为性。能生希望
为业。后云。世尊我今。得道得果。即忍可希望义也。
解谓于诸谛理。明了为性。不可引转为业。后云。今
得无漏。无上大果。即明了不转义也。若承前起后
释者。因见授记。信知声闻。成佛有分。因闻譬喻。解
了如来法惟一乘。此品题所由名也。然四子于譬
喻品后。即说信解品者。其意有五。一谓自述缘熟。
如文云。渐渐游行。遇向本国。二谓自恨执迷。如文
云。领知众物。无希一餐。乃至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等。三谓自呈信解。如文云。尔时穷子。闻父此言。即
大欢喜。得未曾有等。四谓引发下根。如文云。我等
今者。真是声闻。我等今者。真阿罗汉等。五谓感佛
恩德。如文云。世尊大恩。以希有事。怜悯教化。利益
我等。无量亿劫。谁能报者等。总则教不徒施。机无
虚受。如来既有譬喻之谈。四子即有信解之益。信
解在心。非言莫表。托之譬喻。引发群机。此信解品
所由说也。
△一长行。二偈颂。初三。一信解欢
喜。二说喻发明。三以法贴合。初二。一经家叙置。二
音释¶ 第 562b 页 X33-0562.png
四子自陈。初。】
「尔时慧命须菩提发希有心欢喜踊跃。」
【大成云。上品为千二百人说喻。惟叙四人者。所谓
智者。以譬喻得解也。若从正叙。当先饮光。今为舍
偏空。證入实道。故以空生居先。至下说偈授记。仍
是饮光居先。从正叙也。空生独称慧命。三称摩诃
者。通论皆大皆慧。别论空生解空第一。以空慧为
命故。从佛所闻。未曾有法者。据生解惟指譬喻。论
创始亦兼法说。二俱究竟。异于常闻。故并称未有。
世尊上。据义当有并见字面。以世尊授舍利记。四
子目睹其事故。发希有心者。自异所遇。冥作希有
想也。欢喜者。情动乎中。踊跃者。喜形于外。此亦四
子。自信作佛。故致然耳。
△二四子自陈二。一昔年
执迷。二今日信解。初二。一阿含不复进求。二般若
心不喜乐。初。】
「即从座起整衣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有所陈白。法不应坐。故云。即从座起。如礼请益则
起。更端则起之义。整衣以肃仪容。袒肩以表执役。
一显请益之诚。一明师资之分也。右膝著地者。半
似胡仪。一心合掌者。仍局佛教。以汉屈两膝。胡不
合掌故。又合掌而曰一心者。表内外一如之意。曲
躬者。自卑其身。示不敢肆也。恭敬者。自肃其意。示
有所循也。瞻仰尊颜者。瞪矇瞻佛。目睛不瞬。而白
佛言者。有得于心。觌面呈解。昔为众所推尊。故云。
音释¶ 第 562c 页 X33-0562.png
居僧之首。入道即近衰暮。故曰年并朽迈。居僧首
故。自满成性。故才及涅槃。便自谓巳得。年朽迈故。
下劣居心。虽更当黾勉。便惟恐不任。不复进求者。
有二义。一者自谓巳得。遂以为不必求。二者无所
堪任。又以为不能求。此四子自叙。阿含保證自足。
画地自限之态也。
△二般若心不喜乐。】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初正明。往昔指般若以前。既尽阿含。又历方等。故
云。说法既久。楞伽被诃。净名受斥。故云。我时在座。
在座既久。精进退而放逸生。故云。身体疲懈。被诃
受斥。劣心成而胜心堕。故云。但念空无相无作。大
成云。观诸法无我。名空门。观男女一异等相不可
得。名无相门。既知一切法无相。即都无所作。名无
作门。此即小乘三解脱门也。由但念乎此。无愿下
化众生。身体疲懈。无力上求佛道。故云。于菩萨法
等。心不喜乐。菩萨法。即般若会上。教菩萨法也。菩
萨法中。出生入死。得无障碍。故云。游戏神通。因中
于此行化。果上于此成佛。因中于此结缘。果上于
此度生。据此则游戏神通者。正严净当住佛国。成
就当度众生耳。所以句。徵起。承上所以心不喜乐
者。何也。世尊下。释成。略有二义。一者巳證权果。得
少为足。故云。世尊令我等出于三界。得涅槃證。二
者自诿衰残。欲进无力。故云。又今我等年巳朽迈
前云年并朽迈。今朽迈过前。故云巳也。教化菩萨
音释¶ 第 563a 页 X33-0563.png
者。即上净国度生之法。净国度生。总为成就佛果。
故以阿耨菩提代之。由上二义在怀。故于此法。不
惟不生好乐。然且一念亦无。此四子昔年行处。半
步不移。其信解后。于身子宜矣。昔年执迷竟。
△二
今日信解。】
「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初信记欢喜。佛记身子。四众同闻。以一例诸。皆当
成佛。故心甚欢喜。如得未曾有之物也。不谓下。解
法庆幸。晚年际遇。出乎望外。故曰不谓于今。一乘
深教。从未面领。故曰忽然得闻。如是妙法。譬如优
昙。故曰希有之法。又希有之法。通该方便譬喻之
文。然四子初闻称叹智慧。动执生疑。次闻分别解
说。疑执渐减。及闻譬喻疏通。深信谛解。故以深自
庆幸而形容之。获大善利者。今日之获。非昔若也。
末二句。取喻总结。此记此法。皆具无量功德。庄严
法身。成就佛果。故喻以无量珍宝。阿含不复进求。
般若心不喜乐。今日得闻。故喻以不求自得。信解
欢喜竟。
△二说喻发明。】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
【乐以喻明者。表信解之真也。
△一喻众生机
感。二喻如来化应。初(正领火宅喻中。若国邑聚落。有大长者等义。兼领授记文
中。二万亿佛所。常教化汝等义。亦领极显悲心文中。汝等累劫。众苦所烧。我皆济拔等义)。】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渐渐游行遇向本国。」
【有人者。古德谓单喻声闻。以四子齐已分领。不及
音释¶ 第 563b 页 X33-0563.png
馀乘故。年既幼稚。喻昔闻法为种。善根微弱。舍父
逃逝。喻昔背弃本师。违远大法。中间常沦五道。喻
如久住他国。在狱如十岁。在鬼如二十。畜及人天。
三四五十。依次为喻。论果报后后。胜于前前。论经
时前前。少于后后者。盖以善根内熏。恶业渐轻。而
善业渐重。下坠时少。而上升时多故。年既长大。加
复穷困者。喻善根渐增。反觉苦重。善根渐增。巳有
反本之机。反觉苦重。渐寻出尘之路。故喻以驰骋
四方。以求衣食。盖指宿世以智断力。驰骋于四谛
法中。求小善以资法身。乞空理以续慧命也。渐渐
游行。喻二乘循序修习。循序修习。便可潜通佛乘。
故喻以遇向本国。遇向者。不期而向。向亦不知。喻
二乘本不求佛。虽潜通佛乘。而不自知也。喻众生
机感竟。
△二喻如来化应二。一喻从实施权。二喻
会权归实。初二。一喻从实不得。二喻隐实施权。初
二。一喻三七思惟。二喻作念无计。初(此领火宅喻中。是长者作
是思惟。我身手有力等义)分三。一喻佛初成道。二喻深思化机。
三喻机教乖违。初。】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商估贾客亦甚众多。」
【初喻示生成道。其父先来者。因子逃逝。各处推求
不得。先自来归。喻如来因机退堕。常随教化不得。
先办自道也。求子不得。中止一城者。谓来至途中。
又复求子不得。不得巳中道而止。暂住一城。喻如
来行菩萨道时。又复教化不得。不得巳依于中道。
音释¶ 第 563c 页 X33-0563.png
示生三界也。言依于中道者。以生则不住涅槃。示
则不住生死故。其家大富者。渐致丰足。财宝人众。
器具贸易。无不备具。喻如来修行成道。功德法侣。
法门机益。皆悉具足也。
财宝下。喻佛地功德。佛地
功德。无能尽述。故喻以财宝无量。力无所畏等。差
别不同。故喻以金银等宝。其诸仓库者。贮宝之处。
喻如来智慧。积聚无量。功德宝也。功德之宝。体备
于中。而用现于外。故喻云。悉皆盈溢。多有下喻卫
随法侣。僮仆臣佐等。喻诸住菩萨。象马车乘等。喻
诸位法门。以如来功高十地。德迈三贤。摄诸位菩
萨为化侣。诸位法门为化具故。出入息利者。谓先
出今入。生息利益。喻如来往昔结缘。今得化机。化
功机益皆增长也。五道四生。莫非化功所及。机益
所在。故喻以乃遍他国。坐买坐卖曰商估。喻此土
菩萨。住此说法度生。行贸行易曰贾客。喻他土菩
萨。来此辅化结缘。此土他土。皆悉来集。故喻以亦
甚众多。然此一科。虽主伴具足。智法兼备。机教俱
该。只可作道高德重。诸缘毕备之义。且不可遽指。
演说华严。以演说华严之喻。尚在后也。喻佛初成
道竟。
△二喻深思化机三。一喻机生佛国。二喻佛
思机扣。三喻机近觉场。初。】
「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时。即中止致富之时。喻如来示生成道时也。经历
国邑者。承上渐渐游行而言。言彼既渐渐游行。或
音释¶ 第 564a 页 X33-0564.png
游诸聚落。或经历国邑。天性相牵。遂到父所止城。
喻众生循序修习。或起停心等观。如游诸聚落。或
得预流等果。如经历国邑。昔缘相牵。来生三界。如
到父所止城也。
△二喻佛思机扣。】
「父每念子与子离别坦然快乐无复忧虑。」
【初喻为道思机。父每念子者。自中止致富之后。常
念亡子。喻如来示生成道之后。三七日中。常思化
机也。与子离别者。初以有事出外。致子逃逝。喻如
来于大通威音之时。应缘他方。致众生退失堕落
也。退失堕落。五道备历。复就权乘。故喻以五十馀
年。言五十馀年者。显子逃逝之久。喻众生退堕。巳
历五道。及权乘也。未曾向人。说如此事者。不闻思
归。说之无益。喻众生不思向大。佛亦不与显本。以
大机不动。显之无益也。伹自思惟。心怀悔恨者。悔
自家法不严。恨子流荡忘归。喻如来常思大机。悔
昔日教导不深。恨众生退堕不返也。自念下。喻思
机所以。自念老朽者。老朽则不任久住。喻如来乘
缘暂现。缘尽斯灭。多有财物者。多财则承嗣望人。
喻如来众德毕备。续道需机。仓库盈溢。必得子乃
堪承受。无有子息。非馀人所可委托。喻如来功德
智慧。是机能传。非机不授也。一旦终没。财物散失
者。谓不得真子。身后则财属五家。纵有异姓螟蛉。
仅得少分。故云。无所委付。喻如来不得大机。灭后
则法被魔侵。纵有小乘弟子。仅获偏空。岂任佛道
音释¶ 第 564b 页 X33-0564.png
耶。是以殷勤。每忆其子者。望其来归。喻如来深思
化机。冀其返本也。冀其返本。不觉展转思惟。故喻
以复作是念。得子则后嗣不绝。付财则家业有托。
故坦然快乐。无复忧虑。喻如来果得大机。授以佛
地功德。自当乐其传持有人。无复有道。统废坠之
忧矣。
△三喻机近觉场。】
「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住立门侧。」
【尔时者。其父作念之时。喻如来思惟时也。庸人任
力取利。所获无多。名曰佣赁。喻二乘未遇佛时。各
修异道。徒劳肯綮。所證无几也。直行曰展。回走曰
转。喻众生正修异道。忽解回头。以回头故。昔缘相
牵。偶近觉场。故喻以遇到父舍。住立者。不敢径入。
门侧者。不敢当门。喻众生虽近觉场。不能直入法
性。正对舍那。仍住凡外偏邪地也。喻深思化机竟。
△三喻机教乖违二。一喻教乖乎机。二喻机违乎
教。初。】
「遥见其父踞师子床种种严饰威德特尊。」
【初正喻。遥见其父者。既住门外。不能近观。喻二乘
昔住凡外。不能真见报体。惟比知也。踞名傲坐。师
表威严。喻舍那安住无畏。演大华严之相。宝几承
足者。以宝为几。承受双足。不令尘侵。喻如来以甚
深三昧。摄持所作福慧。一切无能坏也。诸婆罗门。
净行高洁。喻正觉世间主。刹利尊姓贵族。喻有情
世间主。居士无位有德。喻无情世间主。诸世间主。
音释¶ 第 564c 页 X33-0564.png
各證毗卢一德。助发玄化。故喻以恭敬围绕。珍珠
璎珞。喻诸相好。一一相。一一好。皆以无量功德。之
所成就。故喻以价直千万。无非饰彼报体。以示尊
特。故喻以庄严其身。吏民僮仆。于前菩萨喻中。举
四摄馀也。手喻智慧。拂喻辩才。言华严会上。诸位
菩萨。各具差别智慧。运净妙辩才。辅佛扬化。故喻
以侍立左右。覆以宝帐。喻佛摄授之慈。有荫覆生
善之义。垂诸华幡。喻佛折伏之严。有翻转灭恶之
义。香水洒地。散众名华者。喻如来既具折摄。先施
圆定以清心。次施圆慧以生解也。宝物喻佛地功
德。罗列喻明示无隐。即欲令众生。同得此道之义。
出内取与。谓先出者。内之而还。今取者。与之而去。
喻如来昔结缘者。今收化机。今求化者。与结大缘。
亦化化不绝义也。有如下。总结。身相功德。主伴法
门。同严报体。故喻以种种严饰。舍那尊特。非二乘
所堪睹。故喻以威德特尊。
△二喻机违乎教。】
「穷子见父有大力势作是念巳疾走而去。」
【穷子见父。有大力势者。遥见其父。有种种严饰之
力。威德特尊之势。喻众生比知报体。具足妙严。成
就胜报也。即怀恐怖者。惧其力势。怕见执捉。喻众
生怯惧佛果。畏说大法也。畏说大法故。冥思退转。
故喻以悔来至此。窃作是念者。不敢声言。喻众生
冥思退大。恐佛不许也。此或是王。或是王等者。不
识本父。及辅翼人。恐是王及大臣境界。喻众生不
音释¶ 第 565a 页 X33-0565.png
识本师。及辅化众。恐是佛及菩萨。自所住地也。佛
及菩萨。自所住地。非小机劣根。能修能證。故喻以
非我佣力。得物之处。不如往至贫里者。自揣庸碌。
只宜贫里佣作。喻众生自知根钝。祇堪异道修习
也。异道修习。不得真实定慧。故以贫里喻之。肆力
者。恣力佣作。有地者。处所易得。喻异道中。用力修
习。尚有归投处也。衣食喻邪定邪慧。非正定慧。不
劳肯綮。故以易得喻之。若久住此。或逼强作者。意
欲不去。恐以官事相逼。强令与作。喻众生意欲不
退。恐以大行教诫。竟令修习也。竟令修习。不耐勤
苦。故喻以作是念巳。疾走而去。疾走而去者。谓急
急反向贫里。喻惶惶各修异道也。喻三七思惟竟。
△二喻作念无计分
三。一喻教不契机。二喻机不契教。三喻暂息大化。
初。】
「时富长者于师子座尔时使者疾走往捉。」
【体具万德。如富长者。智證无畏。如座师坐。见子便
识者。识是本所生子。喻如来知诸众生。为往昔结
缘众也。心大欢喜者。既识本子。喜其家业有托。喻
如来既知昔缘。喜其道统有赖也。即作是念者。念
适宿愿。喻如来思称本怀。思称本怀。欲授佛地功
德。故喻云。财物库藏。今有所付。常念此子。无由见
之者。忆前望子。不休之情。喻如来于三七日中。忆
昔为生。无巳之念。而忽自来。甚适我愿者。庆今见
音释¶ 第 565b 页 X33-0565.png
子来归之乐。喻如来于三七日中。庆今有机来就
之欢。我虽年朽。犹故贪惜者。巳知不任久住。而家
业难忘。喻如来巳知缘尽斯灭。而道统常念也。道
统常念。神力加诸菩萨。故喻以即遣旁人。以华严
会上。多分皆是菩萨。承佛神力说故。如法慧说十
住。乃至金刚藏。说十地等是也。遣以急追将还者。
喻如来加被速说。摄群机而就大法之义。尔时使
者。疾走往捉者。喻诸菩萨等。乘佛威神。助发玄化
也。但以法大机小。难契难入。故曰走曰捉。所谓虽
知根钝。且称本怀者以此。
△二喻机不契教。】
「穷子惊愕称怨大唤转更惶怖闷绝躄地。」
【惊愕者。恐惧之貌。称怨者。望释之情。大唤者。惊望
之声。喻小机怯大愿退。彰言鸣志也。身入其地。求
彼之财曰犯。言穷子不过。暂住门外。还欲旋往贫
里。故曰我不相犯。喻小机自谓无心求大。还思修
习异道。无心求大。反怪佛不鉴机。故喻云。何为见
捉。执之愈急。强牵将还者。喻菩萨各说法门。教令
修习也。教令修习。有乖小心。故喻以自念无罪。无
罪者。无相犯之罪。喻小机自念。无求大之愿也。本
无求大之愿。强令依教修习。故喻以而被囚执。以
小机入廛无力。观菩萨行。如被囚执耳。此必定死
者。喻小机自谓。入廛无力。恐将宿因微善。以并失
也。转更惶怖者。喻生疑不信。闷绝躄地者。喻破法
失善。方便品云。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是也。
△
音释¶ 第 565c 页 X33-0565.png
三喻暂息大化。】
「父遥见之而语使言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父遥见之者。喻胜身劣机。非正为也。而语使言者。
喻敕伴传宣。非亲说也。大会不容小机。故喻云。不
须此人。小机尚容循诱。故喻云。勿强将来。冷水洒
面。准后文应喻布施资身。以后文如次有爱语。利
行。同事。共为四摄法故。布施资身。心生欢喜。不至
谤法失善。故喻云。令得醒悟。虽不至谤法失善。佛
意亦惟存此佛种。以待机缘。敕诸菩萨。更不必以
大法示之。故喻云。莫复与语。所以句。徵起。言所以
教令。莫复与语者何也。父知下。释成。父知其子。喻
佛智鉴机。小机不求上达。故喻以志意下劣。自知
豪贵。喻如来自觉尊特。自觉尊特。非小机所堪睹。
故喻以为子所难。难畏惮也。审知是子者。喻如来
以宿命智。知是往昔结缘之机。虽知往昔结缘之
机。但以时未至故。权覆本因。不遽对众与之发迹。
故喻以不语他人。云是我子。此如来敕诸菩萨。暂
息大化意也。使者语之。喻爱语摄。爱语故。不强以
大。故喻云。我今放汝。不强以大故。任彼修习。故喻
云。随意所趣。向修异道。今投宿习。故喻以穷子欢
喜。乍受大制。忽闻随修。故喻以得未曾有。不起谤
法之𠎝。不坠三途。故喻以从地而起。还修异道。仍
趣邪宗。故喻以往至贫里。依邪定慧。以资邪知邪
见。故喻以以求衣食。喻从实不得竟。
△二喻隐实
音释¶ 第 566a 页 X33-0566.png
施权。分二。一喻阿含保證。二
喻般若转教。初三。一喻权人摄化。二喻佛转法轮。
三喻保證小果。初。】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其父见子悯而怪之。」
【初喻佛敕权人。昔缘不容遽弃。意欲循序化导。故
喻以将欲诱引。大法非可骤施。意欲权巧接引。故
喻以而设方便。二人。喻声闻缘觉二种权人。以彼
本是菩萨。佛敕内秘外现。如密遣也。后云。知众乐
小法。而畏于大智。是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等。足
證此义。形色憔悴。喻惑业缠缚。无法自资之相。无
威德者。喻生死逼迫。有苦可畏之相。此即权人。内
秘外现。示有苦集也。后云。示众有三毒。又现邪见
相。少欲厌生死。实自净佛土等。足證此义。汝可诣
彼等。喻如来教诸权人。以利行摄也。利行有三。一
身行。二口行。三意行。诣彼者。以身往就。喻身行。徐
语者。随情巧示。喻口行。意行如下。此有作处。喻研
真断惑之法。研断法中。有实因果。不比异道修习。
空无所获。故喻云。倍与汝直。直犹价也。穷子若许
者。喻小机果能依教奉行。将来使作者。喻权人。即
当如机施教。如机施教。未免屈意从他。即意行也。
若言欲何所作者。喻小机设问。欲何修习。便语雇
汝除粪者。喻权人。即当教以断除见思。以见思染
污心地。如粪秽也。我等二人。亦共汝作者。喻如来
命诸权人。以同事摄。而摄持之。以示同其事。密结
音释¶ 第 566b 页 X33-0566.png
其心。如共作耳。时二下。喻受敕摄化。即求穷子。喻
以法寻机。既巳得之。喻有机受法。具陈上事。喻教
以断除见思。清净心地也。尔时下。喻依化感佛。先
取其价者。喻小机将欲修习。先审利益也。利益既
审。遂乃依教而修。故喻以寻与除粪。悯喻大慈怜
念。怪喻大悲哀矜。由彼本是佛子。今流邪外。且又
上弃佛果。下甘劣行。故佛见之。有不禁骇然潸然。
怜焉而哀焉耳。喻权人摄化竟。
△二喻佛转法轮
二。一喻先示苦集。二喻次施道灭。初。】
「又以他日于窗牖中以方便故得近其子。」
【初喻转照观机。阿含巳属转照。故喻以他日。佛处
第一义空。向偏空而观小机。故喻以窗中遥见。无
定慧资助。有生死逼迫。故喻以羸瘦憔悴。粪喻见
思粗重。土喻无明微细。必三惑俱出者。以粗况细。
义当有故。坌谓坌布于身。喻三惑障其机性。障其
机性。法身被染。故以污秽。不净喻之。即脱下。喻隐
胜现劣。舍那胜妙之身。以胜妙之相为严。故喻以
璎珞。胜妙之相。复以胜妙之好为饰。故喻以软服。
为就小机。隐此胜妙。故以即脱喻之。释迦鄙劣之
身。以鄙劣之相为严。故喻以粗毙。鄙劣之相。复以
鄙劣之好为饰。故喻以垢衣。为就小机。现此鄙劣。
故以更著喻之。最后之身。示同结业所持。故喻以
尘土坌身。右手喻权智。以权智。有便于运用义故。
粪器喻三十四心。以三十四心。为小佛断结具故。
音释¶ 第 566c 页 X33-0566.png
状有所畏者。喻如来为接小机。示同怕怖生死。正
谓怜儿不觉丑也。语诸下。喻正示苦集。权现实行。
同事修习。如来示。则同示。故喻以语诸作人。以诸
作人中。巳摄密遣人也。汝等勤作。喻如来教以断
集。以勤作无别。仍前除粪事故。勿得懈息。喻如来
教以知苦。以懈则被逐。仍受驰骋之劳。喻修习不
勤。仍前堕落生死。为众苦所逼也。以方便故。得近
其子者。从前方便有四。一放还不语。二遣人寻雇。
三脱珍著毙。四勉作戒息。今取后二。以是亲方便
故。若论从疏至亲。四义俱该。总言以劣应劣。师资
不复相左。故喻以方便得近。
△二喻次施道灭。】
「后复告言咄男子亦有老毙使人须者相给。」
【道灭二谛。如次在苦集之后。故喻以后复告言。咄
字法喻通用。依高低均平。说有三义。一振威义。高
声也。二呼召义。平声也。三安慰义。低声也。今取后
二。以既示权巧。无振威之理。准前徐语著毙状畏
等。可例知矣。汝常此作。勿复馀去者。喻如来教以
恒附正法修习。勿得仍前。流入邪道也。当加汝价。
喻示灭令慕。以四果随行增益。故置加言。诸有所
须。喻示道令修。须犹用也。总喻正助道品。修行所
必须故。盆器有摄持之义。喻戒能持定。米面有资
养之义。喻定能资慧。盐醋有调和之义。喻慧能调
定。此正道也。属犹类也。喻诸助道。以三十七品。皆
以三学义类摄故。莫自疑难者。喻如来教以有疑
音释¶ 第 567a 页 X33-0567.png
求决。有难求通。莫自疑虑。莫自畏难也。老毙使人。
喻先学之辈。须者相给。喻有求皆应。亦有者。喻明
莫自疑难所以。言汝等设或。不及决通于佛。亦有
先学。尽可咨问。果有所求。彼自应汝。何疑难之有
哉。喻佛转法轮竟。
△三喻保證小果。】
「好自安意我如汝父更与作字名之为儿。」
【好自安意。喻如来教以安心修證。我如汝父。喻如
来示。以似有昔缘。本是结缘之父。而喻言如者。以
时节未至。不遽显其本也。似有昔缘。自相护念。不
必更怖堕落。故喻以勿复忧虑。勿复忧虑者。以既
言如父。自相照应。勿复以驰骋为忧也。所以下。徵
释。言我之所以自谓如父者何也。盖以我年老大。
有先生义。故如父。而汝少壮。有后生义。宛肖子。喻
如来真穷惑尽。可称先觉二乘研断力富。允为后
觉也。汝常作时。无有欺怠。瞋恨怨言者。显子信其
父。喻二乘信佛。若别配者。常作时。喻平常修习之
时。欺喻上慢。以彼未得谓得。有欺诳义。怠喻人天。
以彼著乐不修。有怠惰义。瞋怨喻外道。以彼欣邪
恶正。有瞋怨义。二乘与佛。心相体信。都无是过。故
喻以无有。都不见汝。有此诸恶者。显父知其子。喻
佛知二乘。二乘研真断惑。殷勤精进。佛巳知其不
同上慢。凡外等流。故喻以不见。馀作人。即喻上慢
凡外等也。自今以后。如所生子者。谓子既信父。父
又知子。故如亲生无异。喻二乘既信于佛。为可归
音释¶ 第 567b 页 X33-0567.png
依。佛又知彼二乘。是可教诫。故如昔结大缘菩萨。
无异视也。即时长者。更与作字者。喻如来易彼。凡
外之称。授以闻缘之号。虽授闻缘之号。犹属名字
罗汉。非真佛子。故喻以名之为儿。方便品云。便有
涅槃音。及以阿罗汉等是也。喻阿含保證竟。
△二
喻般若转教三。一喻中经方等。二喻佛敕转教。三
喻受敕不取。初。】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尔时。喻保證小果时也。虽欣此遇者。遇有二义。一
恩遇。谓作字名儿。欣长者恩遇之隆。二际遇。谓驰
骋得主。欣自已际遇之奇。喻如来巧立权果。恩遇
之隆。二乘狂修值佛。际遇之奇也。凡诸声闻辟支。
莫不欢喜庆跃。但以应进不进。故喻置虽言。不预
家务。自谓雇觅曰客作。喻二乘不修大行。自执权
学。不尽子职。自谓下品曰贱人。喻二乘不发大心。
自甘小道。但以不应住而住。故喻以犹故。由是之
故者。承上起下可知。方等前通阿含。后通般若。故
喻以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者。知子志劣。乐为鄙事。
常令净除粪秽。勿使复聚。喻如来知诸二乘。志乐
小行。常令净治见思。勿使复起。过是巳后者。喻方
等之末。般若之初。当此之时。二乘体信于佛。可归
可依。无复他求。佛亦体信二乘。可教可诫。尚冀前
往。故喻以心相体信。入出无难者。有时暂入父舍。
有时退出草庵。喻二乘有时与大乘共会。有时任
音释¶ 第 567c 页 X33-0567.png
小道受呵。共会闻大。不以为异。受呵住小。不以为
耻。故复以无难喻之。无难者。出入不以为事也。由
出入不以为事。不羡父舍。不弃草庵。故所止犹在
本处。喻二乘闻大不异。不羡佛乘。受呵不耻。不弃
小道。故所住犹在权果。盖以方等。为三乘共会。故
云尔也。
△二喻佛敕转教。】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宜加用心无令漏失。」
【初喻时至般若。如来住世既久。众起憍恣。逼佛舍
应。故喻以长者有疾。般若之后。即说法华。法华之
后。即转双林。故喻以将死不久(问。佛未唱灭。何得遽以将死不久喻
之。答。光中万八千佛。皆有灭度之相。文殊所引灯明。亦有唱灭之仪。彼佛既尔。今佛岂独不然况人生四
相迭迁。会必有离。虽未唱灭。亦可推测而说)。语穷下。喻正敕转教。我今
多有。金银珍宝者。喻如来示以佛地功德。佛地功
德。体蕴于智。用现于外。故喻以仓库盈溢。其中多
少者。多少犹云若干。既有若干。所应取以与人者。
不可不检点分明。故教以悉知。喻如来德智无限。
所有应教菩萨者。一一付诸二乘。令以分明记取。
必将教菩萨法。付诸二乘者。寓有望其慕大之意。
故喻以我心如是。喻中谓我心望汝者如是也。当
体此意者。谓父既望子。子当体贴父心。视为已事。
喻佛既望其慕大。二乘即当体贴佛意。回小心而
预大也。所以句。徵起可知。今我与汝。便为不异者。
父财即是子财。喻如来示以佛地功德。各各有分。
既各各有分。亦当善自护持。无令断绝。故喻以宜
音释¶ 第 568a 页 X33-0568.png
加用心。无令漏失。由此一科观之。不独法华。始记
成佛。则般若付财时。即授记成佛时。其如时未至
故。不能自信。伹谓教菩萨法。正是如来。头头显示。
二乘头头错过也。
△三喻受敕不取。】
「尔时穷子即受教敕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即受教敕等。喻二乘从佛闻法。备悉佛地功德。无
希一餐。喻二乘虽巳受敕。不生一念好乐。既不好
乐。则偏真之果未移。缠空之志未易。故喻以故在
本处。下心未舍。喻从实施权竟。
△二喻会权归实
三。一喻时至机熟。二喻等赐一乘。三喻闻法获益。
初。】
「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
【复经少时。喻般若以后。法华之初。或指楞严之时。
亦无不可。但不必拘泥太甚。父知子意者。喻如来
随时观机。渐以通泰者。喻二乘权执渐破。以既经
方等弹斥。般若淘汰。抱迷之执。渐以开通。绝分之
忧。渐以安泰也。成就大志者。喻二乘有向大之志。
自鄙先心者。喻二乘有耻小之怀。如方便品中。千
二腾疑。身子三请。火宅喻中。诣父索车等。皆成就
大志。自鄙先心义也。
△二喻等赐一乘(此领火宅喻中。各赐
大车。并领授记文中。开迹显本等义)。】
「临欲终时而命其子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初喻集众作證。临欲终时。喻如来涅槃在近。应前
将死。不久之文。子喻当机之众。缘合时熟。佛力摄
音释¶ 第 568b 页 X33-0568.png
入高会。故喻以而命。亲族者。九族之亲。较疏于子。
喻结缘众。结缘之众。乃兼为之机。故喻以并会。并
犹兼也。国王屈尊證事。喻果人带果行因。为影向
众。大臣忘势成善喻菩萨辅佛扬化。为发起众。刹
利尊姓。喻诸天龙八部。居士无位。喻诸人非人等。
皆悉巳集。喻同来佛所。所谓龙蛇混杂。凡圣交参
者此也。即自下。喻开迹显本。即自宣言。喻如来对
众表扬。远本幽微。无能发问。故以自宣喻之。诸君
当知。喻如来令众作證。此是我子者。喻二乘曾随
受化。为结缘子。我之所生者。喻如来曾与结缘。是
法身父。或在大通结缘。或于威音植种。既无定处。
故但以某城喻之。竛竮行不正貌。喻中间流浪。中
间流浪。众苦备受。故以辛苦喻之。五十馀年。喻流
浪五道。及渐复小善时也。其本字某者。喻昔曾发
大心。本是菩萨。我名某甲者。喻如来或为王子。或
为不轻。名不定也。昔在本城。喻昔结缘之处。虽结
大缘。仍复退失。佛恐堕苦。常随教化。故喻以怀忧
推觅。怀忧者。忧其失所。推觅者。处处寻求。譬喻品
偈云。汝等累劫。众苦所烧。我皆济拔。即怀忧推觅
义也。忽于此间。即前中止一城。仍喻示生三界。不
期而逢曰遇。喻先照时中。小机偶近觉场。有意而
见曰会。喻转照时中。方便俯就小机。父子相认曰
得。喻还照时中。俱显师资本因。实子实父者。取正
量义云。父子传体。天性不异。喻以心传心。佛性不
音释¶ 第 568c 页 X33-0568.png
二。拣非从前。如父名儿也。今我下。喻与之授记。一
切财物。总喻佛地功德。皆是子有。喻佛记以当證。
譬喻品云。是诸众生。脱三界者。悉与诸佛。禅定解
脱等。娱乐之具。即此义也。先所出内。喻般若所说
法门。及所获机益。二乘从佛转教。一一备悉。故喻
以是子所知。般若转教之事。今复对众表扬者。有
二义。一者显彼有自利。利他之行。堪于授记。二者
显彼有护念。付嘱之责。宜尽厥职。如净明德。佛记
喜见云。我以佛法。嘱累于汝。及诸菩萨大弟子。乃
至给侍诸天。悉付于汝是也。
△三喻闻法获益(此领
火宅喻中。是时诸子。各乘大车。得未曾有等义)。】
「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闻佛授记声。如甘露见灌。故喻以闻父此言。即大
欢喜等。而作是念者。自异所遇。发希有心也。焦芽
败种。得记成佛。故喻以我本无心。有所希求等(准此
经。前后凡九喻或如来随机施设。或弟子齐已分领。或缺而未备。或略而未详。或纯一圆融。而不涉次第。
虽皆合于教仪。未有如此喻之详且尽者。读者幸研昧之。则一代时化斯过半矣。后文所谓善说。如来功
德者其信然也)。说喻发明竟。
△三以法贴合二。一众生机
感。二如来化应。初。】
「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如来常说我等为子。」
【世间大富长者。如前所说。若出世大富长者。则是
如来。以如来功德智慧。悉皆具足。而且度生之心。
始终无替。如彼大富长者。无以异也。我等皆似佛
子者。若以结缘而论。本是佛子。但以退大向小。流
音释¶ 第 569a 页 X33-0569.png
浪五道。虽渐复小善。未极究竟。终非真子。故但以
似名。此合前喻。舍父逃逝。乃至渐渐游行。遇向本
国义也。如来常说我等为子者。四子谦卑逊顺。似
子犹不敢居。故引如来常说。以證成之。常说者。谓
阿含方等般若诸会。常有是语也。
△二如来化应
二。一从实施权。二会权归实。初二。一从实不得。二
隐实施权。初。】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迷惑无知乐著小法。」
【三苦者。一苦苦。从苦受生。谓身巳是苦。加以根境
乖违。复生苦也。二坏苦。从乐受生。谓乐不能常。乐
变坏时。致忧苦也。三行苦。从平等受生。谓念念迁
谢。新新不住。无自由分也。此指过去馀苦。以过去
馀苦未尽。今生三界。故云。于生死中。既在生死。难
免众苦逼迫。故云。受诸热恼。受苦不暇。宁解佛慧。
故云。迷惑无知。此合前文。穷子惊愕。称怨大唤等
喻。譬喻品法合文云。是诸众生。未免生老病死。忧
悲苦恼。而为三界火宅所烧。何由能解佛之智慧。
亦此义也。乐著小法。不得其门。未免流入异道。故
前文有穷子闻放。喜向贫里之喻。从实不得竟。
△
二隐实施权二。一阿含保證。二般若转教。初。】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得至涅槃一日之价。」
【今日应是昔日。盖译者误耳。令思惟者。教以知苦
慕灭。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众生习矣不察。涅槃
清凉。犹如露地。众生迷而不返。故令以思惟。当离
音释¶ 第 569b 页 X33-0569.png
当證也。诸法即阴入等法。于中起诸分别。名为戏
论。二戏论中。世俗戏论是也。蠲犹断也。蠲除戏论。
即教以断集修道。以戏论即是集谛。非修道无以
断故。粪字乃法中带喻。形显易明故。于中者。于四
谛法中也。勤加精进。即修道断集。得至涅槃。即离
苦證灭。涅槃有二。一少分。如胜鬘云。知有馀苦。断
有馀集。證有馀灭。修有馀道。二究竟。如大法鼓云。
得一切功德。一切种智。大乘涅槃。然后究竟。今属
少分。较彼究竟。故如一日之价。若合前喻者。令我
思惟。蠲除戏论。合前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
息。乃至后复告言。汝常此作。勿复馀去。当加汝价。
诸有所须。莫自疑难等喻。勤加精进。合前无有欺
怠。瞋恨怨言等喻。得至涅槃。合前作字名儿等喻。
馀不尽合者。法从略也。
△二般若转教三。一中经
方等。二佛敕转教。三受敕不取。初。】
「既得此巳心大欢喜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
【既得此巳者。谓既于阿含。得涅槃巳。较之向在异
道。空修无获者。不啻百一之殊。故大喜而自足也。
便自谓言者。口不言而心自语义。于佛法中。仍指
四谛之法。勤精进者。兼修断言。得弘多者。兼离證
言。由彼向在异道。空修无获。乍入佛法。即得离苦
證灭。故云弘多。此二乘自揣根钝。得少为足。约义
合前。虽欣此遇。犹故自谓客作贱人喻也。然字。转
语词。先知。指华严时说。以华严不解佛慧。即知其
音释¶ 第 569c 页 X33-0569.png
为心著。粗毙五欲。志乐小乘法耳。便见纵舍者。纵
谓纵其小心。舍谓舍于大化。如跛鳖瘸驴之斥。焦
芽败种之弹。皆纵舍义也。不为分别。当有知见之
分者。为护小机。且令防护见思。以待机缘。约义合
前。二十年中。常令除粪之喻。馀无合词。不必强赘。
△二佛敕转教。】
「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于此大乘无有志求。」
【般若令其转教。实为发起大心。故云。以方便力。说
如来智慧。此合前喻。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语
穷子言。我今多有金银珍宝。仓库盈溢。其中多少。
所应取与。汝悉知之等义。我等得涅槃日价。以为
大得者。自述向来得少为足也。得少为足。不思上
进。故云。于此大乘。无有志求。所谓积毙不能顿除
者此耳。
△三受敕不取。】
「我等又因如来智慧而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初正合前喻。因犹依也。谓依佛所说智慧。为菩萨
说也。开谓开其新封。示谓示其本有。演谓演其义。
说谓说其文。此合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仓库
之喻。自无志愿者。自揣机劣。无志愿求。此合无希
一餐。故在本处。下心未舍之喻。所以下。转释合词。
徵起可知。释成意谓。佛于向来。知我乐小。虽至般
若会上。不敢直示佛慧。但以方便之力。令我转教。
是如来随我机宜。曲屈为说。而我等彼时。亦惟随
顺佛语。转教菩萨。不知自已。真是佛子。所以无志
音释¶ 第 570a 页 X33-0570.png
愿求者此也。从实施权竟。
△二会权归实三。一时
至机熟。二等赐一乘。三闻法获益。初。】
「今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佛则为我说大乘法。」
【今指经初。喻中所谓。复经少时是也。佛智慧。仍指
般若所说。亦即经初所叹。言如来于般若会上。但
令转教菩萨。似于我等。深有吝惜。至今根器巳熟。
始知佛无吝惜。喻中所谓。渐巳通泰是也。所以下。
徵释知佛。无吝之义。言我等于今经之初。闻佛称
叹智慧。即权明实。回思我等昔来。真是佛子。但以
我等。志乐小法。是故但令转教。不即为我说大。若
我等。昔日有乐大之心。佛则直为我说。由是知佛。
于我无吝。此合前喻。成就大志。自鄙先心义也。
△
二等赐一乘。】
「于此经中惟说一乘然佛实以大乘教化。」
【承上知佛无吝。正二乘根机巳熟。故如来于此经
中。若法若喻。惟说一乘。此合前喻。今我所有一切
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之义。喻中尚
有多文。法从略也。而昔下。盖四子以今悟昔。足前
中经。方等不尽之义。四子意谓。以今惟说一乘观
之。不惟般若转教。是佛以方便力。为说如来智慧。
即方等于菩萨前。毁辱声闻。为跛鳖瘸驴。訾詈乐
小。为焦芽败种。据佛本意。实为激发我等。亦是以
大乘教化。前云。便见纵舍者。非真纵舍。正如来不
屑之教耳。
△三闻法获益。】
音释¶ 第 570b 页 X33-0570.png
「是故我等说本无心有所应得者皆巳得之。」
【是故二字。通承前义。谓以是阿含自足。般若不乐
之故。所以我等于前喻中。说本无心有所希求。此
即取喻文。以为合文也。又以是于此经中。惟说一
乘之故。即今可谓法王大宝。自然而至。此即于合
文。兼带喻文也。末二句。自庆所得之奇。合前喻中。
闻父此言。即大欢喜。得未曾有之义。长行竟。
△二
偈颂。】
「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一颂信解欢喜。二颂说喻发明。三颂以法
贴合。初(准长行。除经家叙置外。四子自陈。仍分为二。今缺昔年执迷。惟颂今日信解。文犹从
略。属略颂)。】
「我等今日闻佛音教无上宝聚不求自得。」
【长行信记在前。解法在后。今前后倒置。文义大同。
△二颂说喻发明二。一颂众生机感喻。二颂如来
化应喻。初。】
「譬如童子幼稚无识周流诸国五十馀年。」
【馀年者。兼喻习小之日。长行所谓。驰骋四方。以求
衣食。渐渐游行。遇向本国是也。
△二颂如来化应
喻二。一颂从实施权喻。二颂会权归实踰。初二。一
颂从实不得喻。二颂隐实施权喻。初二。一颂三七
思惟喻。二颂作念无计喻。初三。一颂佛初成道喻。
二颂深思化机喻。三颂机教乖违喻。初。】
「其父忧念四方推求以诸缘故往来者众。」
音释¶ 第 570c 页 X33-0570.png
【初喻示生成道。众生退失大心。佛恐失善堕苦。
故喻以其父忧念。四方推求者。约处则在在处处。
推求大机。约法则四谛接引。寻觅有缘。既疲则先
自来归。喻如来不得大机。先办自道。此颂长行。其
父先来义也。顿止一城者。来至中途。又复推求不
得。顿然而止。暂住一城。喻如来行菩萨道时。又复
寻觅大机不得。顿依中道。示生三界。此颂长行。求
子不得。中止一城义也。造立舍宅者。重治新业。喻
如来示生之后。重复修因致果。致果之后。自受用
境。不与二乘等共。故喻以五欲自娱。其家巨富。喻
果上诸缘毕备。巨亦大也。多诸下。喻佛地功德。
长出砗磲码碯。略去珊瑚琥珀玻瓈。及仓库盈溢
之语。盖以佛地功德。无量无边。出没开合。无可不
可。故立喻亦不同也。象马下。喻卫随法侣。此复二
义。初正颂长行。象马乃至田业。喻诸位法门。较长
行长出。辇舆田业。以诸位法门。差别不一。喻亦开
合不定。僮仆人民。仍喻诸位菩萨。无臣佐吏者。人
中摄故。出入三句。义准长行。无处不有。即甚多义。
千万下。补颂总结。华严主伴重重。助发玄化。故喻
云千万亿众。围绕恭敬。王喻十方诸佛。法身既同
慧命相关。故以爱念喻之。臣豪喻十方菩萨。共助
佛化。同赞嘉猷。故以宗重喻之。以诸缘故。往来者
众者。承上王爱臣重二缘。结出千万亿众。围绕所
以。喻如来既为诸佛欢喜。又为菩萨尊崇。以是二
音释¶ 第 571a 页 X33-0571.png
缘。诸佛分灯行化。菩萨代佛转轮。或受敕远去如
往。或奉命遥归如来。主伴重重。无尽无尽如众也。
颂佛初成道喻竟。
△二颂深思化机喻三。一颂佛
思机扣喻。二颂机生佛国喻。三颂机近觉场喻。初
。】
「豪富如是有大力势库藏诸物当如之何。」
【既證道果。诸缘毕备。故以豪富喻之。功德智慧。海
众钦崇。威光赫奕。犹如日轮。故以有大力势喻之
而年朽迈者。喻如来智断究竟。应缘暂现。不久住
世。由不能久住于世。愈思传道需人。故喻云。益忧
念子。夙夜惟念。死时将至者。夙兴夜寐。惟念将死
不久。喻如来日夜思惟。机缘若尽。斯归圆寂耳。痴
子舍我。五十馀年者。恨子愚痴。流浪不归。喻如来
悲恨众生。堕落忘返也。堕落忘返。如来功德智慧。
无机可授。故喻以库藏诸物。当如之何。当如之何
者。谓展转思惟。不知委托何人也。然此科既属略
颂。不必一一分配长行。
△二颂机生佛国喻。】
「尔时穷子求索衣食渐次经历到父住城。」
【既属追颂。尔时二字。不合紧承上文。盖指其父中
止之时。喻如来示生三界时也。如来示生三界。彼
等宿世。尚于四谛法中。求少定慧。故喻以求索衣
食。或得预流等向。如从邑至邑。或得预流等果。如
从国至国。此颂长行。游诸聚落。经历国邑义也。有
时精进无辍。少获定慧。如或有所得。有时逢缘退
音释¶ 第 571b 页 X33-0571.png
失。尽弃前功。如或无所得。既乏功德资身。如饥饿
羸瘦。常为结习缠绵。如体生疮癣。渐次经历者。喻
宿世。循序渐进也。循序渐进。随佛下生。而为应度
之机。故喻以到父住城。此颂长行。遂到其父。所止
之城义也。
△三颂机近觉场喻。】
「佣赁展转遂至父舍。」
【无住立门侧者。偈从略也。颂深思化机喻竟。
△三
颂机教乖违喻二。一颂教乖乎机喻。二颂机违乎
教喻。初。】
「尔时长者于其门内出内财产注记劵疏。」
【佛以智断功能。證入一真法界。故喻云。于其门内。
称法界以敷真慈。无生不覆。故喻云。施大宝帐。依
法界而起胜智。无难不摧。故喻云。处师子座。以师
子表无畏义故。眷属者。即长行婆罗门。刹利居士。
盖以受惠结亲。故称眷属。喻三世间主。各證毗卢
一德。同为如来法性眷属也。诸人者。即长行吏民
僮仆。法准长行可知。或有计算。金银宝物者。喻诸
菩萨等。分别佛德。分别佛德。施法成益。故喻云。出
内财产。施法成益。依因记果。故喻云。注记劵疏。券
疏者。文契之类。然此科既属约义略颂。不必拘配。
△二颂机违乎教喻。】
「穷子见父豪贵尊严借问贫里欲往佣作。」
【豪贵尊严。颂前有大力势。以力出豪贵。势由尊严
故也。谓是二句。颂前窃作是念。此或是王。或是王
音释¶ 第 571c 页 X33-0571.png
等。惊怖二句。颂前即怀恐怖。悔来至此。覆自下六
句。颂前若久住此。或见逼迫。乃至疾走而去。此上
法合。俱准长行。末二句。长行无文。偈颂补出。喻彼
请教邪宗。欲向异道修习也。颂三七思惟喻竟。
△
二颂作念无计喻。二。一颂
教不契机喻。二颂机不契教喻。初。】
「长者是时在师子座即敕使者追捉将来。」
【默而识之者。口不言而心识。喻如来于华严会上。
虽不与发迹显本。巳识为本。所化机也。馀同长行。
法亦准知。但长行更有尔时使者。疾走往捉之语。
偈略之耳。
△二颂机不契教喻。】
「穷子惊唤迷闷躄地何用衣食使我至此。」
【首句。颂前穷子惊愕。称怨大唤。义亦准知。迷闷躄
地。仍喻破法失善。是人下。出成迷闷所以。穷子意
谓。观是人强执于我。其势必当见杀。想我初来。原
为求些须衣食。至今思之。何用求些须衣食。使我
至于必死之地。懊悔至此。不觉迷闷。而躄地也。此
喻小机。既被大法摄持。恐入廛无力。丧失善根。自
思初来觉场。原为求少许定慧。既而思之。求少定
慧。何必至此。丧失善根之地。言念及此。不觉破法。
而失善也。准长行先出所以。后明迷闷。偈颂先明
迷闷。后出所以。特文法变换。而会义无殊。又长行
于穷子。惊唤之下。更有我不相犯等语。今并略之。
颂从实不得喻竟。
△二颂隐实施权喻二。一颂阿
音释¶ 第 572a 页 X33-0572.png
含保證喻。二颂般若转教喻。初三。一颂权人摄化
喻。二颂佛转法轮喻。三颂保證小果喻。初。】
「长者知子愚痴狭劣为除粪秽净诸房舍。」
【初喻佛敕权人。长者知子。喻如来观机有准。愚
痴狭劣。喻小机无正知见。无正知见。不解一乘深
义。不识本所师承。故喻以不信我言。不信是父。馀
人者。大成云。即二人也。现闻缘乘。为大乘之馀耳。
𦕈目者。一目眇小。喻智示偏邪。矬陋者。短矬鄙陋。
喻身示分段。分段无常。且缺严饰。故以矬陋喻之。
馀同长行。惟超追广略稍异。无烦委悉。倍与汝价
下。准长行应有。受敕摄化之喻。或笔受脱误。讲演
时补足方妙。穷子下。喻依化感佛。投其好乐。愿
随受化。故喻以欢喜随来。依教断惑。净诸染心。故
喻以除粪净舍。长行所谓。先取其价。寻与除粪是
也。其父悯怪之义。偈略不具。
△二颂佛转法轮喻
二。一颂先示苦集喻。二颂次施道灭喻。初。】
「长者于牖常见其子方便附近语令勤作。」
【初喻转照观机。愚劣喻智小根钝。智小则怯闻
大法。根钝则愿习小行。故以乐为鄙事喻之。准长
行但云见子。今兼云念子。盖见而必念。喻如来观
机。必生悲也。于是下。喻隐胜现劣。初缺脱缨之
文。盖略去隐胜喻也。著弊等。虽存现劣之喻。文亦
从略。方便下。喻正示苦集。方便句。颂前以方便
故。得近其子。附亲附也。语令句。颂前语诸作人。勤
音释¶ 第 572b 页 X33-0572.png
作勿息。虽文次不同。义准长行可知。
△二颂次施
道灭喻。】
「既益汝价并涂足油如是苦言汝当勤作。」
【既益汝价句。喻教令慕灭。并涂足油等。喻教令修
道。涂足油者。于道品中。别喻根力。以根力置诸道
品。能令道不夭阏。如以油涂足能令足。不皴裂也。
饮食者。即长行米面盐醋等。统喻三无漏学。亦摄
七觉八正等。诸助道品。荐藁荐。席莞席。此二皆坐
卧之具。喻四禅九定等。为小乘安住之境。如是者。
指上所说。以上来教以勤作。示以益价。并许以涂
足油等。皆长者苦苦劝谕之言。苦苦劝谕。无非望
其勤劳。故云汝当勤作。喻如来自述谆谆教诫。教
以精勤修习。追颂长行。汝常此作。勿复馀去之义。
颂佛转法轮喻竟。
△三颂保證小果喻。】
「又以软语若如我子。」
【随顺小机。假立权果。故以软语喻之。若犹汝也。如
子义见长行。颂阿含保證喻竟。
△二颂般若转教
喻。】
「长者有智渐令入出自念贫事我无此物。」
【初喻中经方等。长者有智。喻佛有权巧之智。渐令
入出者。入见父理家务。出仍除诸粪秽。喻二乘人
等。有时进闻大法。有时退守小行。此颂长行。二十
年中。常令除粪义也。经过也。过二十年。即方等般
若。相交之时。此颂长行。过是巳后义也。执作家事
音释¶ 第 572c 页 X33-0572.png
者。二十年后。父子情洽。时或同父。执作家中事务。
喻方等之后。师资缘熟。时或同佛。助扬大乘法化。
此颂长行。心相体信。入出无难义也。前后馀文。从
略不颂。示其下。喻佛敕转教。承上二乘人等。既巳
同佛助扬大化。佛即示以佛地功德。故喻云。示其
金银。珍珠玻瓈。此颂长行。语穷子言。我今多有。金
银珍宝。仓库盈溢等义也。虽示佛地功德。且令转
教菩萨。未即许以成佛。故喻云。诸物出入。皆使令
知。令知云者。非即交付。此颂长行。其中多少。所应
取与。汝悉知之义也。
犹处下。喻受敕不取。小乘智
断。尚在权假。故喻云。犹处门外。不比如来。以门内
为喻。偏空真理。仅蔽分段生死。故喻云。止宿草庵。
草庵者。结草为庵。略遮风雨。不同如来。以施大宝
帐为喻。此颂长行。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义也。自念
者。穷子自念。贫事者。除粪之事。除粪之事。祇堪受
一日之价。金银珍宝。岂应有分。故云我无此物。喻
二乘人等。惟知断除见思。證于小果。佛地功德。自
觉无分。此颂长行。下劣之心。亦未能舍义也。准长
行。此上更有。即受教敕。领知众物等义。亦从略不
颂。颂从实施权喻竟。
△二颂会权归实喻三。一颂
时至机熟喻。二颂等赐一乘喻。三颂闻法获益喻。
初。】
「父知子心渐巳旷大。」
【长行此科之初。有复经少时之喻。今亦当有。以此
音释¶ 第 573a 页 X33-0573.png
乃法华之初。非前时也。教到机熟。故喻云。父知子
心。大机微动。劣机微减。故喻云。渐巳旷大。旷远也。
远则不住小道。大则有志佛乘。此亦由于方等弹
斥。般若汹汰之功。故喻云渐巳。长行所谓。成就大
志。自鄙先心是也。
△二颂等赐一乘喻。】
「欲与财物即聚亲族悉以付之恣其所用。」
【初喻集众作證。子心既巳旷大。又觉临欲终时。故
欲与财物。喻众生根机巳熟。如来化缘将毕。欲授
佛记。俾令续此道也。馀准长行。于此下。喻开迹显
本。文中自见子来者。兼阿含方等般若。而总喻之。
阿含隐胜现劣。俯就小机。如初见。方等大小并谈。
前后相接。如二十年。般若从佛转教。冥受大益。如
二十之馀。今至法华授记之时。故喻云。巳二十年。
谓巳过二十馀年也。周行求索者。约地则在在处
处。推求大机。约法则四谛接引。寻觅有缘。长行云。
怀忧推觅。前文云。四方推求。皆此义也。遂来至此
者。喻如来示生三界。前文云。其父先来。中止一城
是也。凡我下。喻与之授记。舍宅义兼宝藏。喻道场
所得功德。人民义兼僮仆。喻人天及诸贤圣。如来
授与令记。故喻以悉付于汝。如长行所引。药王品
义是也。恣犹任也。谓道场功德。任意取證。三乘贤
圣。任意度脱。给侍诸天。任意敕令。是皆当来。出世
受用。故以恣其所用喻之。
△三颂闻法获益喻。】
「子念昔贫志意下劣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音释¶ 第 573b 页 X33-0573.png
【昔贫则不求宅舍。志劣则无望珍宝。忽而大获。宁
不生大欢喜。如得未曾有之物哉。又此中财物二
字。似重珍宝。当易以人民二字。方与上科。舍宅人
民相应。亦可珍宝。指七珍八宝。财物指钱财器物。
总以佛地功德。无量无边。喻中随意开合。或但云
仓库。或兼云珍宝。或并云财物。或别云金银琉璃。
或总云宝藏。无不可也。颂说喻发明竟。
△三颂以
法贴合。分二。一颂从
实施权。二颂会权归实。初二。一正颂长行。二补颂
显迷。初二。一颂从实不得。二颂隐实施权。初。】
「佛亦如是知我乐小未曾说言汝当作佛。」
【首句寄言总合。言如来为接昔缘。始而巧立权果。
终而直示佛乘。宛同长者诱子。始而作字名儿。终
而交付家业。故云佛亦如是。知我下。本科别义。言
如来于华严会上。知我乐小。故亦暂息大化。未说
汝当作佛。如所谓不须此人。勿强将来是也。长行
云。我等以三苦故。乃至乐著小法。此云知我乐小。
虽机教互出。而会理无殊。
△二颂隐实施权二。一
颂阿含保證。二颂般若转教。初。】
「而说我等得诸无漏成就小乘声闻弟子。」
【华严未说作佛。必待阿含徐诱。故云而说。而说指
阿含时说也。断集离苦。故云得诸无漏。修道證灭。
故云成就小乘。作字名儿。故为声闻弟子。长行约
初修言。故曰令我思惟。蠲戏论粪等。此中约巳證
音释¶ 第 573c 页 X33-0573.png
言。故曰而说我等。得诸无漏等。喻云。又以软语。若
如我子是也。
△二颂般若转教。分二。
一颂佛敕转教。二颂受敕不取。初。】
「佛敕我等说最上道修习此者当得成佛。」
【最上道。即成佛之法修之者。圆至功于旷劫。习之
者。證极果于将来。故云。当得成佛。此合喻中。示其
金银玻瓈等义也。长行云。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
智慧。与此文别义同。
△二颂受敕不取。】
「我承佛教为大菩萨如是思惟不生喜乐。」
【初受敕奉行。颂前我等。又因如来智慧。为诸菩萨。
开示演说义也。诸佛下。菩萨获益。此下二段。长行
无文。偈颂补出。是时诸佛者。诸助语词。即指本佛
言也。一切下。声闻不得。秘密奥藏。是机堪授。故但
为菩萨。演其实事。甚深功德。非器不传。故不为我
等。说斯真要。然如来既命转教。非说而何。但以曲
畅旁通。不能就便领荷。谓为不说。正是含元殿里
问长安也。如彼下。心不希取。有三义。一提喻贴合。
可知。
我等下。正明不取。颂前而自于此。无有志愿
之义。灭界内因。离分段果。故云我等内灭。證偏真
理。住无学位。故云自谓为足。但知断集离苦。修道
證灭。故曰惟了此事。不思回小向大。严国化生。故
曰更无馀事。无馀事故。若闻严国化生。如被囚执。
故曰都无欣乐。长行喻中。所谓无希一餐是也。所
以下。释不取意。承上所以。都无欣乐者。何也。盖以
音释¶ 第 574a 页 X33-0574.png
二乘。但念三解脱门耳。一切诸法。皆悉空寂者。谓
于一切法。了知无我。即空解脱门。无生无灭者。无
始终相。无大无小者。无胜劣相。即无相解脱门。无
漏者。无惑可断。无为者。无真可證。即无作解脱门
如是思惟。则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由此
所以不生喜乐。此颂长行。而我不知真是佛子义
也。正颂长行竟。
△二补颂显迷四。一显执迷坚固。
二显因果虚妄。三显孤负佛恩。四显孤负佛意。初。】
「我等长夜于佛智慧而自于法谓是究竟。」
【此中长夜。指般若时说。以般若从佛转教。不知真
要之义。如长夜作务。虽工巧不自知也。不自知故。
所以于佛智慧。无贪无著。无贪著故。不起向大之
心。故云无复志愿。无志愿故。不动回小之念。故曰
自谓究竟。此自显般若之时。执迷坚固义也。
△二
显因果虚妄。】
「我等长夜修习空法住最后身有馀涅槃。」
【此中长夜。指阿含时说。以阿含修习小乘。不知非
真之义。亦如长夜作务。虽拙陋不自知也。不自知
故。但观人无我理。故曰修习空法。了知人无我故。
无有作者。无有受者。故云。得脱三界。苦恼之患。苦
恼之患既脱。不受后有。惟馀残质。故云住最后身。
既住最后之身。犹有馀依。故称有馀涅槃。要知小
乘无馀。尚非真灭。况有馀乎。是则因果。俱属虚妄。
到底无本可据矣。
△三显孤负佛恩。】
音释¶ 第 574b 页 X33-0574.png
「佛所教化得道不虚则为巳得报佛之恩。」
【承上巳住有馀。不知虚妄。将谓佛所教化。只是如
是。我等既巳体贴佛心。得涅槃道。则是巳报佛恩。
然不知佛所教化者。原为成就无上菩提。必至成
佛。乃为得报佛恩。是昔年之孤负佛恩者。今始知
矣。
△四显孤负佛意。】
「我等虽为诸佛子等而于是法永无愿乐。」
【承上自谓。巳报佛恩故。所以我等。虽至般若之时。
受如来敕。为诸佛子说法。令求佛道。而我等自于
是法。永无愿乐。然不知佛敕转教者。正为启发我
等。愿乐之心。是昔年之孤负佛意者。今始悟矣。颂
从实施权竟。
△二颂会权归实二。一正颂长行。二
补颂显悟。初。】
「导师见舍观我心故如彼穷子得无量宝。」
【先合颂时至机熟。及等赐一乘。复有二义。初承前
提喻。由我等无愿乐故。所以导师见舍。盖以如来。
观察我心。知我乐小。为护小机。以待大缘。初不劝
以进求佛道。说佛法中。更有真实利益。如彼喻中。
大富长者。知子志向鄙劣。先不说以当得宝藏。且
以方便之力。令其领知财物。柔柔软软。伏其倔强
之心。然后聚集人众。乃付一切财物。此双提渐以
通泰。及交付家业。二喻之义。佛亦下。以法贴合。佛
亦如是句。总合可知。二乘转教菩萨。即是希有之
事。佛不自教。故令如此。即是现也。如来所以现希
音释¶ 第 574c 页 X33-0574.png
有事者。盖为知我心乐小法。先以方便之力。令其
转教。渐渐调其小心。伏其权执。令其根器成熟。喻
中所谓。渐以旷大是也。此颂长行。时至机熟之义。
乃教大智。即指法华会上。授记成佛。喻中所谓。舍
宅人民。悉以付之是也。此颂长行。等赐一乘之义。
以文略难分。故合颂之。我等下。颂闻法获益。长行
云。说本无心。有所希求。此云。非先所望。长行云。法
王大宝。自然而至。此云。而今自得。如彼穷子。得无
量宝。文异而义同也。正颂长行竟。
△二补颂显悟
四。一显信解坚固。二显因果真实。三显深知佛恩。
四显深知佛意。初。】
「世尊我今得道得果今得无漏无上大果。」
【初自信成佛。四子口称世尊言。我今可谓。得菩提
道。得涅槃果矣。何以见之。盖以我今闻说此法。于
诸无漏实相。谛信无疑。得清净智慧眼耳。我等下。
自解得果。四子又言。我等昔为权宗固蔽。如处长
夜。将谓持佛净戒。终无实果。敢道始于今日。得其
果报矣。何以见之。以我等昔处长夜。不离法王法
中。持佛净戒。正是久修梵行。以故今蒙许记。当得
惑尽真极。具足众德。无漏无上。广大之果。所谓如
佛子。所应得者。皆巳得之是也。
△二显因果真实。】
「我等今者真是声闻普于其中应受供养。」
【初显因行真实。言昔日虽称声闻。伹声惟四谛。闻
惟一已。假名非实。今者乃真是声闻。何以见之。盖
音释¶ 第 575a 页 X33-0575.png
由我等。自今而后。能以佛道之声。令一切闻也。我
等下。显果德真实。阿罗汉。名含三义。今据文。且翻
应供。言昔日虽称应供。可应顺。而不可应逆。可应
善。而不可应魔。权称非真。今者乃真是应供。何以
见之。以我等自今而后。于诸世间。无论若天若人。
若魔若梵。普于其中。应受供养故也。
△三显深知
佛恩。】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于恒沙劫亦不能报。」
【初总显佛恩难报。世尊句。远承前文。言昔日初得
小果。便谓巳报佛恩。以今而观。世尊之恩大矣。何
以见之。言世尊初于阿含。以希有事。俯垂怜悯。令
我等。保證偏空。次于方等。以希有事。曲示教化。令
我等。进退心安。后于般若。以希有事。冥授利益。令
我等。从佛转教。如斯循循善诱。始终无替之恩。纵
经无量亿劫。谁复能报。是佛恩之见。于昔日者。今
始知矣。然转照三会。俱称希有事者。以能为下劣
隐于胜妙故也。手足下。别明难报之相。复有二义。
初略明。手足供给。如执劳服役之类。头顶礼敬。如
虔恭晋谒之类。一切供养。如四事奉赡之类。如此
皆有尽之事。而佛恩无尽。故皆不能报也。若以下。
详明。首四句。身心供养。又以下。四事供养。牛头下。
塔庙供养。牛头旃檀者。华严云。出离垢山。若用涂
身。火不能烧。或以此香形如牛头。故名。正法念云。
北洲有山。名曰高山。状如牛头。旃檀生于其中。故
音释¶ 第 575b 页 X33-0575.png
名。末四句。总结莫报。如斯等事。以用供养。其供养
可谓极矣。而乃于恒沙劫。亦不能报者。盖以佛本
无我。亦无有法。能受所受。俱不可得。故不能报。毕
竟如何能报。今取楞严经偈释云。愿今得果成宝
王。还度如是恒沙众。将此深心奉尘刹。是则名为
报佛恩。
△四显深知佛意。】
「诸佛希有无量无边于一乘道随宜说三。」
【初总明。佛意希有。首句。亦远承前文。言昔日般若
会上。令我转教。固为现希有事。以今而观。诸佛希
有之事。不□于彼也。何以见之。盖以众生无量。如
来则有无量神力。众生无边。如来则有无边神力。
众生不可思议。如来则有不可思议神力。是皆出
自如来。为度众生之意。之所示现。昔日不知。而今
始知也。无漏下。别明希有之相。复有二义。初略明
无漏无为者。惑尽真穷。显果德巳极也。诸法之王
者。于法自在。显神用无限也。神用无限。能为下劣
二乘。忍斯无漏无为之事。不务速说。又能为取相
凡夫。随彼有漏有为之机。适宜而说。此诸佛希有
之相。巳略见其槩矣。诸佛下。详明。此与总明文中。
俱约诸佛言者。显佛佛道同故。于诸法中。得最自
在者。随意演说。无滞碍也。又此二句。即详明。为诸
法王之义。知诸众生。指人天之机。人天之机。于戒
善禅定法中。喜好不同。故云种种欲乐。及其志力
者。谓各种欲乐中。志向心力。复各不同也。随所堪
音释¶ 第 575c 页 X33-0575.png
任者。谓既知欲乐。及志力巳。于戒善禅定法中。随
其堪任何法。即以何法。而引导之。但以人天机劣。
直言难明。故以无量譬喻。而为说法。此详明取相
凡夫。随宜为说之义。随诸众生。指三乘之机。三乘
之机。宿世善根不同。佛能顺机而教。故云随也。成
熟未成熟者。谓各种善根中。有深修而巳成熟者。
有浅修而未成熟者。佛能顺时而观。故云知也。种
种筹量。分别知巳者。以法审机。于一乘道。随宜说
三者。因机授法。此详明能为下劣。忍于斯事之义。
四子信解竟。】
妙法莲华经指掌疏卷二之下
** 音释
蜷
。
艇
。
黾勉
(谓力所不堪心所不欲强而为
之也上弭尽切音泯)。
肯綮
。
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