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中。但名行处近处意。在近理行理耳。无行而观
寂照双流。为行理也。
△二次第释成四。初安住行
处近处。二不生好恶怨嫌。三勿生嫉谄我慢。四广
垂屈济慈悲。初二。初长文。二颂文。初又二。初双标。
二别释。
今初。】
「一者安住菩萨行处亲近处能为众生演说是经。」
【△二别释二。初释行处。二释近处。初二。初约所住
论行。二约不行论行。
今初。】
「文殊师利云何名菩萨而不卒暴心亦不惊。」
【疏云。生公云。巳入于理。而履行之。名为行处。钞中
问。若以入理为行。住忍辱地等。岂入理行耶。答。正
是入理。谓无生地。寂灭之忍。为所住。柔和善顺。即
柔顺忍。而不卒暴。心亦不惊。即音声忍。三忍顿具。
故为入理。
△二约不行论行。】
「又复于法无所行是名菩萨摩诃萨行处。」
【疏云。既云无行而观。即寂照双流。为理行也。亦不
行不分别。释此自有二意。一谓上无行而观。皆是
不分别。今又不行。则寂照两亡也。二但对上而观
诸法如实相。恐滥下从行起观。今正明观时。亦不
行此观。不分别此观。就行约心诣于理。就观约照
达于理。今心行不行。观无分别。即观无观。是寂照
双流。故下云。又复不行上中下。法有为无为等。即
不行也。亦不分别是男是女等。正是入理。即亦不
分别也。然住忍辱地。即如来衣。观如实相。即如来
座。以此导悲。即如来室。
△二释近处二。初对远论
近。二观法论近。初二。初遮诠显戒。二表诠显定。
今初。】
「云何名菩萨摩诃萨亲近处亦不乐与同师。」
【疏云。虽未入理。能远诸恶。钞云。总离十缘显戒也。
一远豪势。谓国王等。为损害缘。二不近邪人法。谓
外道梵志等。为恶见缘。三亦不亲近诸有凶戏。是
坏乱缘。四又不亲近旃陀罗等。即恶业缘。五不亲
近求声闻者。即离友缘。六文殊等。不应于女人身。
即长染缘。七亦复不近五种不男等。即非器缘。八
不独入它家。即讥诃缘。九若为女人说法等。离非
轨缘。天台云。八离冤害缘。九离讥嫌缘。十不乐畜
年少等。即散乱缘。
△二表诠显定。】
「常好坐禅在于闲处是名初亲近处。」
【钞云。此明所应亲近。乃亲近之始。为初亲近处。
△
二观法论近。】
「复次菩萨摩诃萨第二亲近处。」
【钞云。此第二亲近处。为亲近之终。正明近理。以观
相未除。故名亲近。
初句。总显观法论近。观即能观
之观智。一切法即十界所观之境。空字显能观之
智。所观之境。皆不可得。结成妙观也。如实下。别释。
伹前观诸法如实相。乃历缘起观。此观如实相者。
正明依定起观也。是知妙乐云行近。二文广略异
故。未之思也。如实相者。先约法释。以显此空。乃是
不一。咸由过去习染所致。自应调伏。随宜设教。故
不必骂。
亦不必轻人。好恶长短。皆物不齐之情。况
人皆恶闻已过。倘一讦露。后患继之矣。又好誉者。
必善毁故。亦不称人之长。
于声闻人。不赞不毁者。
赞恐退大取小。毁恐并失小益。大论谓。自赞自毁。
赞他毁他。如是四法。智者不为。
又亦下。妙乐云。损
已则怨。违情曰嫌。心机一动。声说即发。杜说过之
源在。不生怨嫌心也。
△二作行。】
「善修如是安乐心故令得一切种智。」
【善修安乐者。由能观诸法空。心与理融。故能随机
应便不逆其意。
难问不答以小者。一可远但令得
小之益。二远有妨大乘之失。且可令生一切种智。
△二颂文四。初说法仪则。二说法心行。三示安乐
相。四结叹功德。
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菩萨常乐安隐说法安处法座随问为说。」
【内外净。虽兼三业。下二句。即合身于口。以为正行。
则重轻自分矣。随问而说。则远轻慢取害之道矣。
△二说法心行二。初慈心为说。二清净心说。
今
初。】
「若有比丘及比丘尼离诸忧恼慈心说法。」
【内融妙义。外以和颜口宣。至颐四众。同饮甘露矣。
旧谓。智者语可答。王者愚者语不可答。窃谓。弘通
之人。须具妙辩。不拒所问。方堪演化。然愚者语。或
可不答。若王者有问不答。倘临不测。为之奈何。
△
二清净心说。】
「昼夜常说无上道教是则亦尔安乐供养。」
【无希望。即清净心也。
△三示安乐相。】
「我灭度后若有比丘亦无摈出安住忍故。」
【内业既澄。则外难俱靖矣。
△四结叹功德。】
「智者如是善修其心算数譬喻说不能尽。」
【△三勿嫉谄我慢二。初长文。二颂文。初三。初举能
持人。二明安乐行。三示安乐相。
今初。】
「又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受持读诵斯经典者。」
【△二明安乐行二。初止行。二作行。
今初。】
「无怀嫉妒谄诳之心戏论诸法有所诤竞。」
【止行有四。谓无怀。亦勿。无得。不应等八字是也。初
中。嫉妒与谄及诳三。皆小随烦恼。行相最粗故。怀
嫉妒者。殉自名利。不耐他荣。妒忌为性。正与菩萨
随喜法门。相违故。首止之。谄者为罔他故。矫现异
仪。能与菩萨直心相违。以体即贪痴故。诳者。为获
利誉。矫现有德。能违檀度故。此三皆意家恶行。故
并止之。
亦勿下。二学佛道者。乃巳发大心。正修行
人也。轻骂虽系口业。实由小随中之憍心。于自盛
事。深生染著。醉傲为性。所使。诸菩萨。未得三不护
巳来。何能槩免误犯之轻垢。弘通者若与相遇。但
当略其所短。取其所长。弹指奖劝。明进其德。倘被
轻毁。而生阻退。其罪可惧。
若比下。三先通约四众
【初句徵。次释。中先竖论。尚是三世佛护。况复诸天。
文殊下。复横论。以显难得难闻。何况下。正显今之
得见闻者。乃希世之人也。安得不感四众诸天。供
养卫护。
△二广释三。初举况。二喻法。三总结。
今
初。】
「文殊师利譬如强力王诸眷属必大惊怪。」
【轮王譬如来诸国。如阴入处界。小王如烦恼。于凡
夫中。得自在故。不顺。如烦恼于境界。妄生分别。驱
使七支。而作诸业也。兵言种种者。即三乘观道也。
随功赏赐。如依何等止观。破何等惑障。便得何等
果报。髻如权。珠如实。髻中珠。如以权覆实。顶乃百
体之尊。珠在王顶之上。又尊中之尊矣。如权教为
出界之尊。今经又在权乘之上。正尊中之尊耳。是
故一切可与。而珠不可与。如能破烦恼障人。涅槃
等城皆可与。非发大菩提心人。若与说此经。则诸
大众。未有不疑不惊者。
△二喻法二。初昔不与之
喻法。二今以与之喻法。
今初。】
「文殊师利如来亦复如是而不为说是法华经。」
【法中皆以说权说实。为赐与。不拘教理行果之次
者。为顺喻故。
△二今以与之喻法。】
「文殊师利如转轮王先所未说而今说之。」
【明珠久在髻中。以待有大功者方与。如一乘久为
三权所覆。以待有大心者乃说。
如来亦复下。今也
死魔即二死魔。三毒有染污及不染污之别。若贤
属于圆。是故一切即一。令持经者。得以一念梦。入
十信初心。于此心中。即能竖该一切贤圣位次。言
初心该者。如初颂半中。由昔曾印信三宝。具实德。
能深忍乐欲。熏以成种。故今梦中。得见佛僧。听闻
法要。宁非初心耶。此下皆约竖论。故以初信。摄初
住初地。至等觉也。次又见龙神下颂半。明不离初
心。即得入住。现身说法也。又见诸下六颂半。显超
證初欢喜地。入总持门。證念不退。得记莂也。又见
下一颂。显行證之满足。故曰證诸法实相。次颂半。
显等觉菩萨。入金刚定。感十方佛现身。摩顶受职
也。问。何以不言行向耶。答。此中梦境。不过显德。若
拘常例。则非梦境矣。
△二出家成道说法入灭。】
「又梦作国王后当入涅槃如烟尽灯灭。」
【以上四颂。准宗镜。判为铜轮十住。显持经人。又以
此心独头梦入十住初位。于此位中。得见八相妙
境。以为当来入住之先兆。又此八相。各有所历之
时。而长者甚至以千万言。以时无别体。依法建立。
由所依之梦境既融故。能依之时分。亦俱融矣。
问。
前巳明初信摄初住。今何重耶。答。前于初信。急欲
历显摄尽诸位。故于住中。略明说法一相。今特于
住初。备彰八相者。一以补前。一以见位位之中。皆
应有此八种相。皆如来之巧示也。
△三结成行益。】
「若后恶世中说是第一法是人得大利如上诸功德。」
【△二下方传持。】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地乃色法。以质碍为性。涌出是从下发来之相。诸
大菩萨。巳离现色不相应染。久證色自在三昧。深
悟实相。依正一如。性色真空。两俱无碍。故承自在
神通。一闻佛命。不用加行。亦不见上有地碍。四方
奔涌。祇应圣召。故曰从地涌出品。
台家自此品去。
约本迹二意。又立一重三分。今不然者。由非本无
以垂迹。非迹无以显本。本迹虽殊。其揆一也。故不
敢分。
△文六。初客众传持。二如来制止。三涌赞讯
喜四问答决疑。五广说功德。六发愿传持。
今初。】
「尔时他方国土诸来当于此土而广说之。」
【上显能持之行既毕。是故云集者。因闻弘经大益。
又得远难芳轨。所以发愿。亦欲于此弘经。又藉此
一请。可作开显之由。
△二如来制止。】
「尔时佛告诸菩萨护持读诵广说此经。」
【所以止者。由彼方此土既均属所被。何必废彼益
此。倘此土缘浅。不但失此。亦并失彼。是以不许。又
若许之。则下方不来。远本何由而显。是以止之。而
召本众。以发疑问之端。
△三涌赞讯喜四。初应命
涌出。二诣佛礼赞。三问讯安否。四发随喜心。
今
初。】
「佛说是时娑婆世界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诸大士。深證实相。原与如来。共居一处。本未曾离。
今为未解者。发显本迹。故如来方便。有呼诸大士。
阿逸汝当知悉是我所化令发大道心。」
【上文伹云得菩提巳。化令发心。以未言在无数劫
前。或谓此是利根大乘。故得一生超證。今颂忽云
从无数劫来。法会不能不因此答。转更生疑。
△二
依处。】
「此等是我子舍大众愦闹不乐多所说。」
【△三修住。】
「如是诸子等说种种妙法其心无所畏。」
【上处中。既不乐在众。而又领多眷属。今修中。既不
乐多说。而又说种种妙法。何也。由勤行精进之人。
虽多亦静。虽说非多。岂凡众可比。
△四总答。】
「我于伽耶城今皆住不退悉当得成佛。」
【总以一我字。答尽数问。且云道后施化。悉当得佛
而疑团更大涌矣。
△五劝信。】
「我今说实语汝等一心信我从久远来教化是等众。」
【△二决执近教化疑二。初大众疑问。二如来决答。
初二。初疑。二问。
今初。】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既曰伽耶树下成道巳。始教令发心。又如何云从
久远教化。语殊矫乱。是以生疑。
又或虽闻久远之
说。由上云伽耶。云树下成道故。仍忽久远。以为四
十。故下陈疑。但执于近。并不达开显意。
△二问二。
初长文。二颂文。初二。初陈疑。二请决。初又三。初举
少时能化广大难信疑。二举父少子老以况难信
经云。以三十二相。用庄严法身。此约理事无碍。说
三身圆现也。若华严八地。则以事事无碍。说十身
相作则有差胜之别矣。
问。台家判华严。为兼别之
圆。若以四法界义校之。似不然者。何耶。答。以彼迷
地上一分行布义。未详是寄位显深之旨。乃作是
说。故大疏因沿袭彼迷。作胜负观者。释经至或见
释迦成佛道巳。经不可思议劫。偈但曰巳经多劫。
不定始成一点。便巳至作钞时。欲令知其源。尾方
明云。所以疏中。牒既云巳经多劫。不定始成者。遮
天台。师之谬释也。谓彼学者云。华严虽则玄妙。而
有二事。不如法华。一兼别义。是故不说声闻作佛。
二说如来始成正觉。不说本师寿量久成。故指出。
此偈。即是华严。说久成处(窃谓。此偈既是菩萨所说。便为共知之寿。何用
开显)。又彼以久成为本。始成为迹。而华严则以非古
非今。以为其本。若就迹门。则能今能久故。生公云
是以极设长寿。言伽耶是一。若伽耶是者。则伽耶
非复伽耶。伽耶既非。长安独是乎。长短斯非。则所
以长短存焉。诚为妙悟。不说声闻作佛者。约不共
义。既不厌舍。曾何弃之。况一成一切成。无一众生
不具佛智。善须得意。勿杂释经。准此既彼经。亦
说久成。及一切成。则纯圆独妙之称。二经亦齐。第
二经诠体虽同。而用则有别。故华严以直体一乘。
为一类法身大士。于能说人。及所说法。无隐无显。
直示法界缘起。称性德相。是以广谈事事无碍。馀
便为报体。次经般若等会淘汰。进知树下是化。而
报体尚在色究竟。及闻今经。始悟三一圆融。体用
遍周之旨。得知现前乃即化之法报。故涅槃以常
与无常。作二鸟双游之喻。
△二明方便非灭示灭
二。初正明。二喻显。初二。初标示方便。二徵释所以。
今初。】
「然今非实灭度以是方便教化众生。」
【今因开显。令入佛慧。得知佛身常住。须知前于入
塔时唱灭者。此方便也。然此方便。正所以警悟众
生也。故如来于十恩中。有第九示灭生善恩。谓若
如来。久住于世。薄德之人。不生难遭之想。是以示
灭。令心恋慕。便种善根。此即正为佛世结缘人。及
未来众生。约化身唱灭。令其生善也。古注。三身皆
有唱灭义。不知有何利益。
△二徵释所以二。初约
久住反释。二约难遭顺释。
今初。】
「所以者何若佛久住于世难遭之想恭敬之心。」
【德薄者。虽值佛世。亦不种善。以致后世。堕在贫贱。
见五欲境。深生贪著。入于三倒网中。若见下。谓若
不唱灭。不独无益。而且有损。甚之反起憍恣。不生
敬仰。三倒者。谓忆即心颠倒。是根尘相对所起者。
为群妄之源。建立种种分别故。想即想颠倒。谓由
不了六尘过患。能害善根。妄于境缘。安立分剂。起
诸颠倒故。妄见即见颠倒。谓眼是诸见之本。以不
了所缘如幻。执断执常。而生邪倒故。
△二约难遭
位有高下。非蒙佛说。何由而知。故须分别。品初以
能所合举。故曰分别功德。问。何以闻寿之益。转胜
于闻正说。答。闻正时。止知释尊自鹿苑。历至今会。
始畅本怀。而所悟者。乃仅仅一化之事。故得益者。
不过三乘弟子。兹因闻寿。豁然廓悟。释尊道成之
久。即大通覆讲。燃灯得记。犹是中叶方便。且又进
了三身三寿。圆融常住之旨。是以校前得益。为多
为胜。况诸大众。自累劫来。并在如来数数示生。数
数示灭。熏汰之内。是故一闻开显。顿将畴昔善根。
俱时开发。故得益者。位臻等觉人。尚得以一四天
下尘数计。况得馀益者。问闻寿之益。若以台家四
教判。则今所得。正属于圆。若以吾宗校之。似属终
实。仍须越顿。乃可称圆。如何会通。答。若约證道言。
凡一登地。无论偏圆。悉皆平等。则二宗皆可会通。
惟于地前。所秉之教。因言相之具缺故。教有权实。
以致发心有异。令所修之行。便有日劫相倍之别。
是以判教者。取意各别。则令两宗有异。即不可会。
又若以今经校。圆中之言相稍缺。似不必会。而以
分属于圆。则无不可会。然亦未免有后来者。居上
之叹。且如台家。以一心三观为圆。而吾宗则谓此
观。尚属理事无碍。必去理言事。至事事无碍。乃为
至极。虽台家亦有言事事无碍处。特以未约六相
十玄缘起等义。以发其奥。虽同名为圆。而义实别
也。问。教道差别。答。如本宗五教位次。统以观道浅
「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三藐三菩提心。」
【此初发觉心。初入十信者。下得六根清净人。应属
此中。
△三供赞。】
「佛说是诸菩萨摩诃萨歌无量颂赞叹诸佛。」
【世尊为化此一类渐机。从久远来。以大慈悲。方便
熏淘。而于今生成熟位。仍须渐引。是以于能说之
身。先为隐胜现劣。乃可为实施权。复历四十馀年。
直至今会。方吐本怀。故初以三周。开显权实。次为
说寿开近显远。俾进知现佛即报即法。本来常住。
而诸法会。乃得彻始彻终。深知世尊。自尘劫来。于
所现之身。及所说之法。各有重重引接殊恩。纵身
为床座。顶戴尘沙。何能报其少分。爰从清净开解
心中。流出种种法供。以申斯须之敬。且尽此斯须
之心。
△二弥勒说三。初时众解喜。二领佛所说。三
述所供赞。
今初。】
「尔时弥勒菩萨合掌向佛而说偈言。
佛说希有法说得法利者欢喜充遍身。」
【末句之欢喜。因闻分别功德而生。
△二领佛所说。】
「或住不退地多有所饶益如虚空无边。」
【△三述所供赞。】
「雨天曼陀罗一切具善根以助无上心。」
【散诸佛。咏诸佛。供诸佛。一见佛佛道同。一见诸佛
即我佛也。
△二须臾深信二。初一念信解。二深信
解相。初二。初正明闻品。二结况众行。初二。初长文。
【理观为正。事行为旁。故曰兼行。古谓。初品至此。理
观若熟。涉外不妨内。事资于道。如油多火猛。顺流
扬帆。又加功力。其势转疾。运怀甚大。能以少施与
法界等。故德疾至种智。
△五诸善功德二。初明德。
二劝供。
今初。】
「若人读诵受持是经三藐三菩提坐道树下。」
【此承上力二谛将融。能知理为行本。行依理现。故
得在观不废事行。虽涉事而内照恒存。六种妙德。
同资净信。又虽生佛后。亦同前信。渐入铜轮。故云
趣道场。近菩提。又近菩提。即生如来家矣。然如来
家。有二种。一是菩提心家。一是真如家。今近菩提。
乃正信将满。入住时也。
△二劝供。】
「阿逸多是善男子善女人皆应供养如佛之塔。」
【既能读诵。复具诸善功德。则是福慧具足。即未来
佛。若知三世平等。则应于彼行住坐卧处。亦应起
塔。如供现佛法。而兴供养。
△二颂文三。初奉持功
德。二书持功德。三总摄众德。
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我灭度后经行及禅窟种种皆严好。」
【不先颂随喜者。以影在六卷初。欲广显也。
△二书
持功德。】
「若有信解心如虚空无边其福亦如是。」
【△三总摄众德二。初明德。二劝供。
今初。】
「况复持此经若能行是行功德不可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