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真断惑名学。真穷惑尽。名无学。人数共有二千。
虽同登戒品。而所證之位。有在三果四向者。有巳
證阿罗汉果者。然亦有位属沙弥而巳。證无学。如
罗睺罗者。有位列比丘。方见道。如阿难者。品中由
阿难与罗云。是众所知识。复是二千之上首。又以
首出请记。故结集者。得以名品。
△文二。初请记。二
与记。初二。初知识言请。二二千默请。
今初。】
「尔时阿难罗睺罗我愿既满众望亦足。」
【因念记。而复请记。亦应有分。引例思齐也。唯佛所
归者。显非馀人能知也。如涅槃经。佛语文殊言。阿
难事我二十馀年。具足八种不可思议。是故我称
阿难比丘。为多闻藏。八者。谓一不受别请。二不受
故衣。三见佛以时。四见女人不生欲心。五法不再
问。六知佛所入定。七知众会得益。八悉知佛所说
法。彼经复明。更具八法。称多闻藏。兹不具录。故云。
唯佛也。罗云是佛第二妃。耶输所生。所有密行。亦
唯佛能知故。颂中显出。又我下。述所请意。为满自
愿。令增道损生。并赴他望也。
△二二千默请。】
「尔时学无学声闻弟子住立一面。」
【引例同于二人。
△二与记五。初记阿难。二记罗云。
三记二千。四授广记与现在。五授悬记与未来。初
三。初与记。二释疑。三增进。
今初。】
「尔时佛告阿难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今僧中说于此佛法中种佛道因缘。」
【尊者因中。以竖穷横遍之妙慧。护持法藏。故果号
亦依逾高逾深。通得自在处。而立称也。当供下。总
明道前道后。上求下化之行。
△二释疑二。初八千
生疑。二如来与决。
今初。】
「尔时会中新发意菩萨而诸声闻得如是决。」
【八千是初发心。修菩萨行人。未知诸人远本。是以
生疑。
△二如来与决。】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其本愿如是故获斯记。」
【世尊与阿难。同时发心。而得果有迟速者。以所好
不同故。既曰同时发心。则阿难之发心。犹在智胜
尘点之前。非结缘者。可比此本此迹。逾难思矣。
△
三增进。】
「阿难面于佛前尔时阿难而说偈言。
世尊甚希有方便为侍者护持诸佛法。」
【大钞问。阿难是佛得道夜生。年满二十。始出家。至
年三十。始命为侍者。则前三十年。如来所说。既并
不闻。何以经初。皆云我闻。答。有四意。大为两节。前
三带权。后一显实。一是展转闻。或比丘。或诸天。或
弘法菩萨边闻等。二是如来重说。以满初出家三
愿之一。三是得深三昧。如金刚华经说。阿难得法
性自在王三昧。故佛昔说皆能忆持。四据实者。如
前所引。不思议境介经云。复有千亿菩萨。现声闻
形。亦来会座等。若准前三义带权者。则今之增进。
虽亦带权。并欲显授记。有增上力也。
△二记罗云。】
中。法利微妙。广大难思。故先约持。极少之人。即得
广大之福。难可校量。而况能具持者。则闻之者。安
得不深生好乐。发流通之愿。
△二明过去殊因。】
「药王当知是诸人等悯众生故生此人间。」
【初明因深。悯众下。问。此人既具深因。何不乘愿。往
生净土。答。为悯念等故。则现前之功。亦大矣。
△三
明未来胜报。】
「药王若有人问何等众生广演分别妙法华经。」
【若示未来之大果。非出诸大菩萨口。则不足信故。
令药王宣语。
问。现见有人。不伹一念随喜。亦有能
念念随喜者。亦有闻说全经。至累累者。何以不得
如是之报。答。随喜人。若果三业。纯净无障。此报自
属现在。否则属于后报矣。其闻说者。试问。此人从
闻说后。便能尽形寿。如范俨陆沅。课诵无间。得生
净土者否。更问。诵一句者。有能如婆子持青莲华
香。白莲华香。不杂用心身。后口中能出青莲华者
否。倘视闻说。如行云流水辈。则不可同日语矣。
△
二况显具持功德二。初通况六种具持。二别况说
者一种。
今初。】
「何况尽能受持生于恶世广演此经。」
【上明持供一句之报。巳自难思。况尽能受持。大兴
供养者。所得之报。自非界内法。所能摄取。而仍生
于恶世者。为悯众生。乘愿力而来者耳。
△二别况
说者一种。】
义。智者详之。
文二。初广显流通。二总结流通。初四。
初求人付嘱。二验法希有。三海众传持
。四弘经轨式。初中二。初长文。
二颂文。初三。初多宝涌赞。二集身开塔。三正求付
嘱。初五。初塔涌之相。二八部供养。三多宝赞證。四
大众疑问。五如来答释。
今初。】
「见宝塔品第十一」
【此品巳下。皆属流通。由前法说而喻。喻巳复引往
昔因缘。普令三根。皆得受记。则经初以放光为发
起。一段因缘。巳结局矣。但流通此法。非得其人。不
堪付嘱。又非涌古佛集分身。则莫可凭。故自唱灭
求人。至现身嘱累而后巳。其国王求法。龙女成佛。
所以验法希有也。校量展转。至第五十。显依此经。
所有极微之功德。巳自难思。而况六种法师。又不
轻之。未闻此经前。不善行道。及得闻后。始能善行
菩萨道。方感虚空开口。不使轻毁堕苦。然后现神
付嘱。令法有在。其末之六品。皆大菩萨弘通之实
践。不区区于章句也。
问。此下诸品。若俱判入流通。
曾有据否。答。会玄第七。问。如法华三变。八方严净。
圆觉佛地等经。皆居净土中说。岂非平道教耶。答。
以少从多故。又法华正宗分。但是娑婆木树草座
说。至流通。欲容分身佛。始变净土。然亦有分限等。
讵非證耶。】
「尔时佛前有七宝塔七宝合成高至四天王宫。」
△三诸佛欲来。】
「尔时十方诸佛并供养多宝如来宝塔。」
【下明八方变净。今言十者。举成数也。
△四变净国
界。】
「时娑婆世界即变清净诸天宝华遍布其地。」
【净秽之相虽虚。非承佛神力。不能撤其迹。以显其
德。诸天人。既得与佛。同时同处而生。正可进见三
佛。得闻寿量。而返被移者。足知微善不足恃。当深
种见闻之善根可也。佛之神力。尚可毛吞巨海。尘
含法界。今由一变而至于三。自应有所表示。故上
三根。既有三番悟入。是以依报。亦应见有三番变
净。古云。三变者。变心也。倘无所表。则见不能容。复
更变者。即于诸佛现量用事之旨违矣。
△五诸佛
普至。】
「尔时东方释迦牟尼诸佛如来遍满其中。」
【△二与欲开塔二。初致讯开塔。二开塔见佛。初二。
初遣使致讯。二致与欲辞。
今初。】
「是时诸佛各在宝树下以此宝华散佛供养。」
【生佛本同一体。故以慈悲化世。若众生受化。少病
少恼。如来亦少病少恼。气力安乐亦然。致讯致供
皆顺世仪也。
△二致与欲辞。】
「而作是言彼某甲佛诸佛遣使亦复如是。」
【与欲仪例。如律制。凡僧作法事。众必同集。若有因
缘身。不能到。令索欲者。送心达僧。知其不违。其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