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 628
妙法莲华经科拾卷第一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奉 诏译
西蜀沙门 佛闲勖𠁼大师 立科
门人 智一雪墩 拾遗
【△第七别解文义遵古分三。初舒光发轫问答智
境顿示始终门。二约近迹垂化开权显实令
悟一乘门。三开近显远拂迹入
实令广流通门。】
「妙法莲华经序品第一」
【序有證信发起之别。皆为正宗端其蒙也。品者梵
语跋渠。此翻为品。义类同者。集在一处。故名曰品
诸品之始。故云第一。
△文二。初證信。二发起。初中
又二初五句證信。二列众證信。
今初。】
「如是我闻一时佛住王舍城耆阇崛山中。」
【经首五句。皆證信也。由具断疑息诤简邪三义故。
缘如古引。阿难尊者。所以能结集者。始由得法性
觉自在王三昧。终由得记后。于过现无量诸佛法
藏。悉能通达。初言如是者。乃总指冥记无疑之法
门。以證信也。谓尊者于结集时。将在昔意之所持
悬为指曰如是。一部妙法。自领受来。皆炳现于我
心海之内。无遗无忘。故曰如是。若就经宗言信者。
也。灵鹫是所属之境。故以王舍冠之。耆阇崛此云
灵鹫。以峰形似鹫故。言灵者。以前佛今佛。同居此
故。若佛灭罗汉住法灭支弗住鬼神住。故俗呼为
灵山。言住者。如来内住海印三昧。而摄无量义处
三昧及法华三昧等。悉入其中。随机应现。外以身
相威仪。住于灵鹫。由此五事可据。故曰如是。一部
妙法。皆我亲从佛所闻者。而以师资道合之时。住
于鹫头山中。
△二列众證信二。初列众。二总结。初
中四。初声闻。二菩萨。三八部。四王庶初二。初叹德。
二列名。
今初。】
「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尽诸有结心得自在。」
【与者共也。大者器量尊重。为天王人王等大人所
敬。有大道故。梵语比丘。或云有翻。翻为除馑。谓众
生薄福。在因无法。自资得报。多所馑乏。出家之人。
戒行是良福田。能除因果之馑乏。或云无翻。以名
含三义。一破恶。二怖魔。三乞士。恐取一失馀。故梵
语僧伽。此云和合众。谓事和无别众。法和无别理
也。由受比丘戒。始得比丘名。以此戒法。是最初出
苦之正因故。首以法标人。而有万二千也。
阿罗汉。
或云有翻。翻为无生。亦云无学。谓界内分段生死
巳尽故。真穷惑尽。无可学故。或言无翻者。名含三
义。一云杀贼。贼即界内分别俱生二惑。能劫众生
功德法财。夺智慧命。比丘因中。能以定慧。杀之故。
罗汉果。名为杀贼也。二云不生者。即比丘怖魔之
果号。魔见不生。即大忧怖。恐复化人。则魔界空虚
矣。三云应供。乃乞士之果号。由具智断功德。堪为
人天福田。故曰应供。
诸漏下。漏烦恼与结。名异体
一。即根随等二十六法。今且指漏为种子。烦恼为
现行。种既尽。则无复现行扰乱矣。亦即杀贼义逮
得句。以三界因果。皆名为他。而智断。功德。皆名为
已。今则已利巳得。亦即应供义。诸有之结既尽。则
得有为解脱。有为智成。则无为克證。而證无为解
脱。既无结缚。心得自在矣。即无疑解脱之无学。亦
即无生义也。
△二列名二。初比丘。二比丘尼。初二。
初多知识。二少知识。初又二。初列上首名。二总结。
今初。】
「其名曰阿若憍陈如须菩提阿难罗睺罗。」
【阿若者名也。云无知。无知者。非无所知。乃知无也。
谓以无生智。知真谛为名也。憍陈如是姓。云火器。
其先祀火。从此命族。以火有照暗不生烧物不生
二义。邪计祀之。可出生死。或名释摩男。闻法得道
最在一切人天二乘之前。佛之最长子也。
摩诃迦
叶云大饮光。以其身光。能饮蔽日月故。阿含云。罗
阅祇大富长者。名迦维罗。妇名檀那。子名毕波罗。
子妇名婆陀。其家千倍。胜瓶沙王十六大国。无与
为邻。毕钵罗是树名。尊者因祷树而生故。以此命
名。摩诃一梵。含大多胜三义。即五不翻中。多含不
翻也。迦叶种类最多故。标摩诃以拣馀族。能行头
成道十四年。求出家。佛不之许。阿难为陈三请。佛
令阿难传八敬法。若能行者。可听出家。彼云。能行。
乃听。耶输陀罗云华色。亦云名闻。以在家为菩萨
之妻。舍俗为尼众之首。且證无学故。得名闻之称。
△二菩萨众二。初标名举数。二叹德列名。
今初。】
「菩萨摩诃萨八万人。」
【具足应云菩提萨埵摩诃萨埵。今略取之。菩提云
道。萨埵云心。摩诃云大。即大道心也。古释菩提。名
佛道。萨埵名成众生。乃以佛道成就众生也。又菩
提是自行。萨埵是化他行。如菩萨气类者。有八万
人。
△二叹德列名二。初叹德。二列名。初又二。初总
叹。二别叹。
今初。】
「皆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
【阿云无。耨多罗云上。三云正。藐云等。或云遍。菩提
云觉。合云无上正等正觉。乃菩萨修行所期之果
也。不退有三。一未成不退。信行地菩萨也。二成不
退。初地至七地也。三极成不退。八地巳上也。下文
云。智慧到彼岸。皆极中之极。于无上觉。得不退也。
△二别叹二。初供养诸佛。二广利群生。
今初。】
「皆得陀罗尼乐说辩才常为诸佛之所称叹。」
【陀罗尼云总持。于一切善法。能持令不忘不失也。
又持善不失。持恶不生也。而有三种。一者闻持。于
一切言语诸法。耳之所闻。皆不忘失。二者分别。于
一切众生。一切诸法。分别不错。三者入音声。于闻
故。诸佛法宝。咸被集积故。随邪道者。以大悲心。引
归正道故。
△二结属。】
「如是等菩萨摩诃萨八万人俱。」
【问。何以先列声闻。次列菩萨。答。摄末归本故。由小
之大故。当机应尔故。
△三八部众。】
「尔时释提桓因各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梵语释提桓因。因陀罗云能作。能作忉利天主也。
璎珞经云。过此贤劫二千二十四劫作佛。号曰无
著明月等。三是帝释内臣。如世卿相。明月即宝吉
祥月天子也。普香是明星天子。宝光是宝意天子。
四大天王是帝释外臣。如武将。各领二部鬼神。不
令恼人。故称护世者。然天有三种。一世间天。即诸
国王。虽在人中。而享天福故。二者生天。即因修十
善报果生天者。三者净天。即圣弟子。断诸漏染。證
清净果者。今是生天。则天者乃天然自然。身胜乐
胜之谓也。言天王者。谓为诸天主。统治诸天。非同
春秋系王于天也。言天子者。乃天王之子。非父天
母地之谓也。自在即第五化乐天。自变五欲境。而
自娱乐者。大自在即第六他化天。假他所化五欲。
以为已乐者。有指此为魔王天者。而大集经云。欲
色二界之间。别有魔天。为魔所居。上于欲界。但列
初二天及后二。而不列夜摩兜率者略耳。
娑婆云
忍。由诸众生安忍十恶苦果。不肯出离。依人立名。
故云忍土。梵是西音。此云离欲。除下地系。上升色
美音者弦管中之胜者也。然缘幢倒掷。古无注什。
阿修罗云无端正。男丑女美。又云。非天。所受福报。
略次诸天。而无天德。故似而又非。婆稚云团圆。曾
与天帝战被缚。因誓得脱复还。故曰团圆。祛罗骞
驮。云广肩胛。即能涌水。淹善见城者。毗摩质多罗。
云净心。即舍脂父也。罗睺罗云障持。以日能照眼
故。举手障之。世或谓之日蚀。私谓。凡在推步数外
所见者乃是。
迦楼罗云金翅。颈有如意珠。以龙为
食。起世经云。此鸟与龙。各具四生。大海之北有树。
名居吒奢摩离。高一百由旬。枝叶覆五十由旬。此
鸟与龙皆依此树。四面而住。各有宫殿。纵广六百
由旬七重垣墙。七宝庄严。其卵生鸟居树之东。胎
南。湿西。化北。东鸟欲啖龙时。先上东枝。观大海巳。
乃下。以翅扇大海。令水自开。二百由旬。取卵生龙
而食之。馀则不能。胎生鸟。能开海水。四百由旬。取
卵胎二龙食之。湿生鸟能开水。八百由旬。取卵胎
湿三种龙为食。北居之鸟。能开海水。一千六百由
旬。取四生之龙为食。故曰四生之鸟。还食四生之
龙。初鸟威慑群龙故。次则身大于群故。三则啖龙
须满故。四则颈系如意故。
△四王庶众。】
「韦提希子阿阇世王与若干百千眷属俱。」
【韦提希云思惟。阇王母也。阿阇世云未生怨。于未
生前。相师占云。此儿生巳。定当害父故名。又母妊
之日。巳有恶心。向瓶沙王故。
问。前因当机故。先列
声闻。次及菩萨。今何先天。次八部。后王庶耶。答。摄
末时。必先胜后劣故。上中下根得记。居然有次第
也。
△二总结。】
「各礼佛足退坐一面。」
【天及八部化人听法。凡庸不识。圣眼知之。且针锋
之地。能容多众。不相妨碍。故各举类之异。而复数
之多也。众皆礼足。众皆一面。圆回之妙。不可思议。
礼足者。谓以头面。置佛足上。
△二发起二。初如来
为众发起。二菩萨问答决疑。初二。初说经入定。二
放光现相。初四。初四众围绕。二正为说入。三雨花
动地。四大众发喜。
今初。】
「尔时世尊四众围绕供养恭敬尊重赞叹。」
【尔时者。望前即四众云集之时。望后即将现六瑞
之时。乃佛十种化。不失时中之。第三授菩萨记。化
不失时之时也。世尊者。谓以智慧等法。破贪等不
善之法。灭生死苦。得无上觉。为世与出世。咸皆尊
重。故曰世尊。
四众者。声闻菩萨八部王庶也。其出
家与在家之四。亦不出此。以八部王庶皆在家故。
又影响发起当机结缘之四。亦不越此四外。围绕
者。若望礼拜言。即因拜后瞻仰不巳。而更右旋数
匝。乃行家威仪也。若望退坐言。则多指周环。乃坐
家威仪也。
供养为檀度所摄。而有上供下利之分。
于下利中。始论资生无畏法。而上供中。复有财供
法供及观行供之三种。今对下尊重等。且约财供
显发。此伹许说。非正显也。次二颂。申明不为说实
之故。而特题出三乘之名告者。盖灵山法会。众海
云集。机宜颇夥。以此三辈。乃是正为故。于众中指
名告之。曰汝等三乘。须知一向所秉之教。皆非真
实。以尔贪爱深厚。于界内法。处处染著。真实妙法。
未敢遽说。故先以方便说法。引之且令出界。今既
善根成熟。理合开显。为说妙法。此正吹大法螺。改
号之谈。俾诸闻者。大生惊疑矣。
△二三请广说显
佛乘唯一无馀三。初初请二止。二二请三止。三三
请广说。初二。初初请。二二止。初二。初长文。二偈文。
初二。初经家叙疑。二身子陈请。
今初。】
「尔时大众中有诸闻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初举巳得小果之千二。次举正求二乘之四众。所
以疑者。因闻久后要说真实。并斥昔说。俱是方便。
遂疑何故。慇勤称叹方便。然方便无二。何以既斥
复叹耶。以权实双融。非所能知。是以称叹。复缘执
权为实者。故复斥方便。而实警其人也。
而作下疑
实也。有所下疑权也。
佛说下。疑巳所得也。一解脱
即二乘同證之果法。义乃三乘教之所诠。我巳如
说而證。则我之所得。亦是佛之所證。同到涅槃。今
忽斥为不解。故云不知是义所趣。殊弗谙。器皿中
之空与大空。体虽是同。而浅深小大之别。安可同
日语耶。
△二身子陈请。】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初陈已疑。今者下陈众疑。惟愿下请决也。
△二偈
文二。初叙述前法。二陈疑启请。
今初。】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慧日大圣尊智慧甚微妙诸佛之所得。」
【△二陈疑启请二。初陈疑。二启请。初二。初众疑。二
已疑。
今初。】
「无漏诸罗汉是事为云何愿佛为解说。」
【△二已疑。】
「于诸声闻众为是究竟法为是所行道。」
【为是究竟二句。约二义生疑。若是诸佛究竟之法。
诸佛所證。诸佛之道。诸佛所行。我等或不能知。若
是同一解脱。得到涅槃。乃如佛所说。而證得者。如
何不知。我等所知。亦佛所示。而何云有所言说意
趣难解。如前之叹。必有因缘。
△二启请二。初身子
独请。二代众普请。
今初。】
「佛口所生子合掌瞻仰待愿出微妙音时为如实说。」
【口有二义。一以口属佛。若云从佛口生。从法化生。
则此口属佛。若以口饮法乳。咀嚼法味。则口属身
子矣。
△二代众普请。】
「诸天龙神等合掌以敬心欲闻具足道。」
【上云示以三乘教。今补求佛诸菩萨。则知三乘同
有疑矣。
△二二止。】
「尔时佛告舍利弗诸天及人皆当惊疑。」
【连以二止者。一恐执小故止。一恐疑大故止。
△二
二请三止二。初二请。二三止。初二。初长文。二偈文。
今初。】
「舍利弗重白佛言世尊闻佛所说则能敬信。」
【连声唯愿者。应二止也。释徵中。以曾见佛。显有宿
福。以根猛利。显其能信。堪为法器。
△二偈文。】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法王无上尊惟说愿勿虑是会无量众有能敬信者。」
【△二三止。】
「佛复止舍利弗尔时世尊重说偈言。
止止不须说我法妙难思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疑与慢惑也。不敬信。因惑所造之业也。大坑即五
无间。是业所感之苦果。应当护念此辈。
△三三请
广说二。初三请。二广说。初二。初长文。二偈文。
今
初。】
「尔时舍利弗重白佛言长夜安隐多所饶益。」
【△二偈文。】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无上两足尊是等闻此法则生大欢喜。」
【信为善根之首。依明了智慧。则易起欢喜。乃四悉
之一。所以为生善灭恶。入理之阶故。每云敬信及
欢喜。
△二广说三。初世尊许说。二大众承旨。三如
来正说。
今初。】
「尔时世尊告舍利弗汝今善听当为汝说。」
【初是顺许。汝巳下。诫许也。说此下。拣许也。先明上
为菩提因。以所證理。为涅槃因。故出现于世。此上
四节。双约论文及大疏会释也。然据大疏。唯废立
二字。局于教上。馀则通三。今文且约局义显也。舍
利下。先结释。佛告下。复通结云。诸佛出世。别无他
事。但为教化菩萨。此约人结果。法唯有一乘也。诸
有下。结行法。摄三为一。舍利下。结教法。废三立一。
不结理者。影在前故。又四字中。唯约示悟。而该前
后两字。南山云。统降灵之本。致正指此文。
△三广
明诸佛唯一佛乘三。初通明三世开显。二别明释
迦开显。三释明说权所以。
今初。】
「舍利弗一切十方诸佛法入佛之知见故。」
【初横显十方道同。次竖显三世道同。舍利下。大疏
云。开除惑障。显示真理。令悟体空。證入真理。今文
但略开义。以真理必先。由于除障故。文于三结处
同有是法皆为一佛乘句。虽述昔之施权除障。而
却为今之显实。亦即点权为实意也。
△二别明释
迦开显二。初开权。二显实。
今初。】
「舍利弗我今亦复方便力而为说法。」
【性即深心所著。习成于过去者。依此性。发起现前
欲乐。而为能感。我则随其性顺其机。以种种缘。而
权为说法。以渐导之。
△二显实。】
「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亦与上点权即实之意相等。皆始令闻种种。终令
得一乘也。一切种智者。谓能以一种智。知一切诸
无上者。当知此辈。与未得言得者何异。此增上慢
人。自应斥住我慢山中。与诸上慢。同成侣伴。此上
二节。准古敦逼使信义释也。
△二开除释疑。】
「除佛灭度后现前无佛于此法中便得决了。」
【上文约佛在世。不闻不信者。即成上慢。此下开除
佛后。纵有不信者。可容不成上慢。以此法虽复流
传。而能解义人。实难得故。
若遇下。恐有疑云。佛灭
后。解义人既难得。其得罗汉者。宁不永入灭耶。又
宁不与十方国土中。唯有一乘说违耶。释云。世尊
以利他成事智。为舍果缚之者。现变化净土。为彼
所依。亦于彼为现变化身。即于彼中。为说此法。令
其决了唯一之旨。馀者。对我佛而言他佛也。准此
会初退席者。谅亦不在彼土之外矣。
△三结显唯
一。】
「舍利弗汝等当一心信解无有馀乘唯一佛乘。」
【先约已言。次约诸佛。以显师子吼决定说也。
△二
偈文二。初叙意。次举颂。
今初。】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二举颂三。初拣别伪流叹众贞实。二正颂长文
显法唯一。三赞法流通信喜作佛。
今初。】
「比丘比丘尼此众无枝叶唯有诸贞实。」
【慢有七种。一单名慢。二过慢。三慢过慢。四我慢。五
增上慢。六卑劣慢。七邪慢。文具五六。出家二众。言
增上者。谓未得上人法。未證上人理。便言巳證巳
得。在家言我慢者。或恃种族及才能也。女智浅劣。
易被邪僻所惑。虽闻正法。难于生信。戒有三种。一
者律仪。通于圣凡定散。二者定共。通于圣凡。不属
散心。三者道共。通学无学。言有缺漏者。于律仪有
失。如器缺。则易见。于定道有失。如器渗漏。则难见。
即内起恶觉如玉含瑕。外动身口。如玉露玼。糟无
合欢之味。糠乏充饥之实。取此喻彼。显不堪受大
法也。
唯有下。叹唯存贞实也。
△二正颂长文显法
唯一二。初颂牒释。二颂广明。
今初。】
「舍利弗善听乃至于一偈皆成佛无疑。」
【初六颂。颂开权诸佛所得。若权若实。并皆寂灭离
言。非假方便。何能有说此能应也。众生下。颂能感
也。佛悉下。颂说法应机。先令得欢喜益也。或说下
显所说有种种也。修多罗云契经。然有通别之异
通即圣教之都名。别即十二分中。直说法相者。今
文指此。伽陀云孤起。本事说本昔世界事也。本生
说本昔受生事也。未曾有佛现种种神力。众生怪
未曾有也。因缘若已若他。缘起事也。譬喻以比况
显法也。祇夜云重颂。重颂上直说修多罗也。优波
提舍云论议。上皆随宜所说也。又十二分教。皆通
大小乘。今文且以四十年中。属权小之九部言之
故。曰随顺众生说有云。小之九部。除十二中之方
广。自说。授记。大之九部。除十二中之因缘。譬喻。论
议。乃一往之说也。我设下。颂开权。所以下。颂说大。
作金轮王。九者生梵天住寿一劫。十者不堕恶道。
十一者后生还能敬重三宝。又云。若人临终发心
造像。乃至如麦[麸-夫+广]能除三世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据此言。报虽不唯在天乘。今文且约天说。
△四戏
心画佛。】
「乃至童子戏若草木及笔或以指爪甲而画作佛像。」
【五结成显实。】
「如是诸人等但化诸菩萨度脱无量众。」
【亦但以巳昔被开显之法门。而度多众也。
△六约
诸尘供养。】
「若人于塔庙乃至一小音皆巳成佛道。」
【△七散心献供。】
「若人散乱心乃至以一华供养于画像渐见无数佛。」
【△八明身业礼敬。】
「或有人礼拜或复但合掌乃至举一手或复小低头。」
【△九结两番大益。】
「以此供养像入无馀涅槃如薪尽火灭。」
【△十明随口称敬。】
「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巳成佛道。」
【南无或云那谟。或云南摩。皆梵音楚夏也。此翻归
命。或云度我。大品云。佛言若有一人。称南无佛。乃
至毕苦。其福不尽。
△二约了因显实。】
「于诸过去佛在世或灭后若有闻是法皆巳成佛道。」
【于过去佛法中。但得一闻此法。即成了因智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