障碍故称普门。此总释也。别释有通别二种。通有
十双。别有五只。十双者。一人法为名。此品有两翻
问答。人即观世音。依前问答而名也。法即普门。依
后问答而立也。二以慈悲为名。观世音者。即大悲
拔苦。依前问答。百千苦恼皆得解脱也。普门者。大
慈与乐。依后问答。应以得度而为说法也。三以福
慧为名。观世音者。智慧庄严。智能断惑。如明时无
暗。普门者福德庄严福能转寿。如珠雨宝。故知前
问答应机拔苦。是慧庄严。后问答住首楞严定。普
现色身。是定庄严。四以真应为名。观世音者。观冥
于境。即真身也。普门者。随所应现。即应身也。五以
药珠为名。观世音者。如药王树。遍体愈病也。普门
者。譬如意珠。随意所与也。六以冥显为名。观世音
者。冥作利益。无所见闻。三毒七难。皆离二求。两愿
俱满。普门者。显作利益。目睹三十二身。耳闻十九
尊教也。七以权实为名。观世音者。随自意照实智
境。普门者。随他意照权智境也。八以本迹为名。观
世音者。不动本际也。普门者。迹任方圆也。九以缘
了为名。观世音者。根本是了因种子。普门者。根本
是缘因种子也。十以智断为名。观世音者。究竟是
智德。普门者。究竟为断德也。经文两翻问答。义含
无尽。略用十双。释品通名。其义如是。别论五只者。
即以观世音普门五字训也。第一。观者亦有多种。
谓析观。体观。次第观。圆观也。析观者。灭色入空。体
【此以无尽意当机者。显前品妙音。虽于神通智慧
无所损减。由往来之意未泯。则意犹有尽。若观音
以圆照三昧。上同下合。现一一形。说一一法。又不
似妙音但说此经。若此经流通。则妙音亦止。故知
普门示现。意无有尽。故当机以无尽意而发问也。
尔时者。即东方之妙音既竟。而西方之观音又发。
正此之时。始见有无尽意从座起也。
△二正兴问。】
「世尊观世音菩萨以何因缘名观世音。」
【下有两翻问答。初问观世音。人也。后问普门。法也。
此是初问。观字当作平声读。乃根本智。若作去声。
则属功勋。此为能观。世音乃所观境。智则唯一而
境有万殊。世字。该有情世至正觉世。乃十界正报
音字。即十界众生所发之言音也。音当耳闻。而言
观者。显菩萨不思议力用无根不闻也。以何因缘
者。谓前妙音。故知奉乐供钵。以为因缘。所以得妙
音名。今菩萨名观世音者。观本属眼。宜以对色。世
音乃声。宜乎对耳。今根境既不相侔。未审有何因
缘得是名也。
△二如来详答。分三。一总称名答。又
四。一人数。】
「佛告无尽意菩萨善男子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
【此正答因缘也。天台云。十法界机。实是无量。而言
百千万亿者。非谓十界共有此数。盖指一业有如
许人。如一地狱同受一苦。以苦验人。知同一业。以
例诸趣。亦皆如是。故知此数是标同业之意也。此
举境众机多。以显观深应大。
[△@△]举数处。以若有字。
是不定语。或一人十人百千人。巳至无量人。是其
正意。
△二遭苦。】
「受诸苦恼。」
【○此明现遭苦厄也。自有多苦苦一人。多人受一
苦。一人受多苦。一人受少苦。今言万亿众生。多人
也。受诸苦。多苦也。举多显少。无不来应。
△三称名。】
「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
【此以善恶相带。合为机也。由恶遭苦。因善闻名。大
窾云。一心二字。是脱难之本。正谓摄心一处。便是
观音出现时也。盖菩萨与众生同体。遍在一切众
生心中。菩萨之名。遍在一切众生耳里。但不肯一
心注念。循声流转。却与菩萨。远隔千里。若能一心
称名。则观音不离当处。若百千万亿受苦众生。同
时一心称名。则同时离诸苦恼也。
△四解脱。】
「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
【天台云。上闻即称。是机速。今称即验。是应速。皆得
解脱者。即是蒙应利益。皆者。非但于显多机众益。
亦显圆遍之应也。
[△@△]楞严云。一者。由我不自观音
以观观者。令彼十方苦恼众生。观其音声。即得解
脱。即时者。于一心称名无间无断时。四相俱空。不
觉不知。则得观其音声。如从梦觉。菩萨即时显现。
身心相灭。岂不皆得解脱耶。
△二别脱苦答。分三。
一口机应物。又二。一明七难。分七。一大火难。分四。
一称名。】
「若有持是观世音菩萨名者。」
【○此别答中。不出三业应机。今七难是口机。以称
名故。三毒是意机。令常念故。二求是身机。常礼拜
故。
[△@△]若有持者。谓一向持名之人。应无火灾。下出
设遇不烧。乃见持则通灵。所应不虚也。
△二遇苦。】
「设入大火。」
【天台云。此下释诸难。例为三意。一贴文。二举事。三
观行。贴文者。若有设有等。皆不定之辞。馀皆难起。
方始称名。今先举称名。而后遭难者。或前后互说
耳。又或火灾卒暴。须预忆持。不入此难也。二举事
證。晋时谢敷。作观音应验传。载祝长舒。晋元康年
中。于洛阳。为延火所及。草屋下风。岂有免理。由一
心称名。风回火息。邻房亦灭。又僧法力者。于鲁郡
起精舍。从上谷乞麻一车。法力疲极。小卧于空野。
遇火。比觉火势巳及。才举声称观。未及称世音。而
火巳灭。传载非一。姑略引耳。观行释者。火有多种。
果报火。从地狱至初禅。皆有洞然烧炙。无能免者。
业火。通三界。故经云。烧诸善根。无过嗔恚。能破善
根。退上堕下。皆名为火。烦恼火。通三乘。声闻畏三
界如火宅。竞共驰走。趣有馀涅槃。支佛及藏通别
圆菩萨。修道之时。并为五住烦恼之所烧害。若能
称菩萨名。即得解脱。又三火中。果报是事火。眼见
身觉。业与烦恼。但有烧义。通名为火。
△三得脱。】
「火不能烧。」
【不能烧者。由一心称名之时。自心火灭。况一切诸
境。皆从心生。心若不生。妄缘自息。然正当大火猛
𦦨之际。其能相忘于无事之境。不惊不怖。有几人
哉。遇火不烧。斯由菩萨神力及自心念力故也。
△
四明应。】
「由是菩萨威神力故。」
【楞严云。二者。知见旋复。以脱尘内伏。故令一切遇
火众生。一心称名。顿免其难。然大火到时。势不可
救。而云不烧者。菩萨威神之力也。
[△@△]更须知火本
属眼。发于所见。境至而神投。自然势也。如见爱则
欲火顿生。见憎而嗔火疾作。若不旋见还明。何由
得灭。
△二大水难。】
「若为大水所漂称其名号即得浅处。」
【天台释。亦有三。一贴文者。遭水是苦。称名是善。即
为机也。得浅处即应也。言大水者。以小水不成难
故。二引證。应验传云。海盐有人溺水。同伴皆沉。此
人称观音。遇得一石。忽然如梦。见两人乘舡唤入。
开眼。果见人舡。及送达岸。人舡俱隐。又僧道问三
人。乘水度孟津。垂半。一人前陷。一人次没。囧进退
冰上。度死无疑。但一心称观世音。脚如踏板。夜遇
赤光。竟得达岸。此皆神力所应也。三观释者。果报
水自地狱以至二禅。无能免者。恶业水通三界。诸
恶破坏善业。悉名恶业波浪。烦恼水亦通三乘。所
鬼国中。俱大怖。称圣号。中有一小乘沙门。不信观
音。鬼遂取沙门食。由是狼狈学称。亦得免虽。三观
释者。不但明世界中风。黑业亦名风。华严云。嫌恨
猛风。吹罪心火。常令炽然。吹诸行商人。堕落恶趣。
果报风至三禅。恶业风通三界。烦恼风通三乘。广
如科注中明。然一称名。俱得脱苦。此见寻声救苦
之实也。楞严云。六者。闻熏精明。明遍法界。则诸幽
暗。性不能全。既无黑风。即不堕诸鬼国矣。以是下
并上水火。以结答当机所问以何因缘。此谓以是
因缘也。舫。
△四王者难。】
「若复有人临当被害寻段段坏而得解脱。」
【○释王离亦三。一贴文。遭难是苦。称名是善。即机
也。而得解脱。即蒙应也。二引證。应验传云。昔大元
中。彭城有人。被枉为贼。其人本供金像。常纳髻中。
及伏法刀下。但闻金铁声。三斫而颈无伤。询之得
髻中金像颈有三痕。其他不及广引。三观释者。果
报刀杖。从地狱至欲天。恶业刀杖通三界。烦恼刀
杖通三乘。谓凡所修善因。为三毒刀箭。恶业破坏
善心。割断戒皮定肉慧骨微妙心髓等。若能至心
称名。如是刀杖无不解脱。
[△@△]言临当被害。正当戮
时。乃能所境对。一称名而刀段段坏。即能所消忘
也。楞严云。五者。熏闻成闻。六根销复。同于声听。使
其兵戈。犹如割水。亦如吹光。性无摇动。神力所致
也。
△五恶鬼难。】
「若三千大千国土尚不能以恶眼视之况复加害。」
【○释鬼难亦三。一贴文。若三千下。标处。欲来下。明
遭难是苦。闻其下。称名是善。此即机也。鬼不能害。
是蒙应也。
○前言漂堕是人入鬼国。此言欲来恼
人。是鬼到人。所言大千满中俱鬼。而亦实有事也。
不见教中道。娑婆世界有插针不入的鬼。但人能
称名。鬼心即灭。岂不如红炉之点雪耶。二引證。上
罗刹难中。巳彰其事。兹不繁叙。三观释者。若果报
鬼。自地狱至天宫。皆有此难。如地狱中。有大力鬼。
恼诸罪人。饿鬼中。有恶鬼害诸小鬼。畜生中。有恶
鬼食啖。天中。如阿含经云。有大力鬼。坐帝释床。帝
释大嗔。鬼光亦炽等。恶业鬼通三界。如贪嗔痴俱
是鬼义。烦恼鬼通三乘。如谓见心为男鬼。爱心为
女鬼。见使历三界有八十八。爱即思也。有八十一。
其大千满中俱鬼。亦不虚也。二乘人有斯鬼难。菩
萨有无明鬼。愚痴罗刹等。若能至心念菩萨名。无
不解脱。楞严云。四者。断灭妄想。心无杀害。令诸众
生鬼不能害。使持名者。得益之时。不唯不敢加害。
即欲以恶眼偏视。亦不敢也。
△六枷锁难。】
「设复有人若有罪若无罪皆悉断壤即得解脱。」
【○释枷锁难亦三。一贴文。设复下。先标有罪无罪。
杻械下。明遭难是苦。称观音下。称名是善。此为机
也。皆悉断坏等。明应也。有罪无罪者。或实有罪。或
果无罪。又或推检未定。皆被囚执也。
[△@△]无罪者当
择贵贱。善解财利。商量得宜。堪为商人之主。一人
下。明机。一明安慰。二劝称名。三叹圣德。四俱发声。
所以安慰者。止其恐怖也。劝称者。设其上策也。叹
德者。奖令定胆也。二引證。应验传云。僧慧达以晋
隆安二年。于陇上掘甘草时。饿羌正捕人食。即获
慧达。闭于栅中。择肥者先食。达怖。但一心称名。并
诵是经。人食巳尽。唯达与一小儿。次拟明晨取食。
达竟夜称诵。似无所感。向晓羌来取达。忽一猛虎
从草透出。哮吼不巳。诸羌散走。虎齧栅作一穴而
去。达并小儿。俱得免害。三观释。一果报冤贼。自地
狱至六天。俱有斗争。二恶业冤贼。若修善时。恶多
是冤。三烦恼冤贼。三乘以一切烦恼。是出世怨心。
般若是商主。五度众行是商人。法性实相是重宝。
六蔽是怨贼。若能一心称名。一切怨贼俱得解脱。
楞严谓八者灭音圆闻遍生慈力。盖音闻两立。则
物我成敌。音灭闻圆。则内外无待。故能遍慈而却
敌也。
△二结神力。】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威神之力巍巍如是。」
【天台云。观音智力既大。加护亦广矣。岂止但应七
难。当知遍法界。皆能救护。故言巍巍。巍巍者。重明
高累之辞也。观音之力。出于同居分段二死之外。
竖应方便实报二土之间。故言重明。载沐神应。故
言高累。口机应物巳竟。
△二意机应物。分二。一离
三毒。】
「无尽意观世音菩萨有如是力福不唐捐。」
【此结身业应机之不虚也。恐疑者谓。自有礼拜不
蒙愿者。故此云。若能恭敬礼拜。而所得福。必不虚
弃。唐捐者。虚弃也。其所以不蒙应者。由感之未至。
非应之不及也。别答脱苦巳竟。
△三劝持名答。分
三。一劝持。】
「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
【天台云。上说观音得名因缘。其力广大。既不辩形
质。但述名论德。若欲归崇。宜奉持名号。故举持名
为劝也。
[△@△]是故者。指前救七难。离三毒。应二求。种
种威神之故。皆应者。广劝持名也。谓菩萨有如是
大威神力。不唯有难有毒有求者当持。即一切众
生。皆应受持也。向下较其所当持之福。
△二格量。】
「无尽意若有人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
【此明持菩萨名。如食金刚。非食他物可比也。直指
谓。初举一人广大之福为本。六十二亿。福田多。尽
形寿。时节多。四事具足。供养多。持名号。恭敬多。举
此四事。为校量本。于汝下。问也。无尽意下。答也。佛
言下。又单举一人称观音名。正格量也。还举四大。
以格四多。而其功德正等。
○问。何故持诸菩萨之
功多。而福返少。持观音之功少。而福返多。答。诸菩
萨尚在五十四位中。而观音巳居等觉。如二人者。
一人多奉诸臣。一人专敬于主。则其承恩之差等
可知矣。又圆通中自陈。谓我一名号。与彼众多名
「佛告无尽意菩萨即现佛身而为说法。」
【此并答三问也。天台云。应以二字答意。盖意地观
机。见其所宜。当示何身。说何法也。现身即身业。说
法即口业也。此别答中。凡现三十二身。十九说法。
束为十界身。而缺菩萨地狱二界。菩萨即是本身。
岂复言缺。地狱应有。但文略耳。别答虽无。总中亦
具。谓以种种形。游诸国土者。是也。三十二身。文分
为八。一圣身。二天身。三人身。四四众。五归女。六童
男。七八部。八金刚身。圣身中先明佛身者。或是应
佛或是化佛。但圣人逗物。具有二义。若一时歘有
为化。应同始终名应。然应佛即有两相。一胜应。二
劣应。胜应圆别之机。劣被藏通之众。知音云。国土
众生者。约大千依正二报。总言机也。应当也。以用
也。谓大千土中。若有一圆顿机众生。欲不涉阶渐。
直下成佛。则此人当用佛身得度。故即现其身。为
说圆满果法也。楞严云。若诸菩萨入三摩地。进修
无漏。胜解现圆。我现佛身。而为说法者。是也。】
「应以辟支佛身得度者现辟支佛身而为说法。」
【○如文殊。二万亿劫作辟支佛。教化众生。现身说
法。楞严云。若诸有学寂净妙明胜解现圆等。则所
说乃静妙明缘觉法也。】
「应以声闻身得度者即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或作藏通声闻。或作随五味转声闻。内秘外现。
引导众生也。楞严云。若诸有学。得四谛空。修道入
颂二答。分二。一经家叙答。】
「具足妙相尊偈答无尽意。」
【式师云。此颂似缉缀之语。宜当如来直答。或集经
者乘便颂之。或掘多以偈翻之。贯散随言。亦无不
可。
△二正颂佛答。分二。一加颂总叹行愿。】
「汝听观音行善应诸方所发大清净愿。」
【知音云。汝听者。敕令谛听。总颂下合六道之愿深。
谓圣行能应诸方。虽是神通。亦由深大之愿所使
然。愿深由经劫多。亦不可以心思口议者。次总颂
上合诸佛之愿净。谓经多劫发大愿。不可思议者。
由侍佛多而无染著也。
[△@△]诸方。即微尘国土三世
间也。善应者。于十法界。闻称即应也。弘誓下四句。
文似间错。宜云发大清净愿。弘誓深如海。侍多千
亿佛。历劫不思议。以愿大清净。故曰如海。此明愿
也。由侍佛千亿。故劫量难思。此明行也。弘誓。即四
弘誓。言清净者。是不为自求人天权小福报等。
△
二别颂正明二答。分二。一颂答观世音名。又二。一
总答。】
「我为汝略说闻名及见身心念不空过能灭诸有苦。」
【式师云。略说者。举要言也。闻名故称。口机也。见身
故礼。身机也。心念即意机。闻名是冥应。见身是显
应。诸有。二十五有也。
[△@△]闻名。即颂前问答七难二
求。一称名而得满愿也。见身。即颂后问答三十二
应。一注念而得成就也。心念二字。总二答中一心
称名一心供养。然称名供养。若不一心。则空过处
多。所谓暂时不在。还同死人。岂能疾灭诸有苦哉。
又诸有。若指二十五有。则不能尽十法界机。然四
圣流中。求不遂愿者。亦是苦。当知诸有苦。即一切
苦也。
△二别答。又二。一颂七难加馀。就分十二。一
颂火难。】
「假使兴害意推落大火坑念彼观音力火坑变成池。」
【知音云。此下皆申颂略说。火坑嗔所变起。人以嗔
害。圣以慈忍。故念圣力。火坑而化为池。此以性火
真空而救之也。
[△@△]此科云假使。后言或漂或被等。
皆非实有。非常有事。设有是事。但念得彼菩萨名。
自不为难。此所谓感应道交之力也。
△二颂水难。】
「或漂流巨海龙鱼诸鬼难念彼观音力波浪不能没。」
【○巨海。贪所成就。贪财似龙。贪淫似鱼。贪杀似鬼。
一念圣力。五欲顿息。则波浪不没。此以性水真空
而救之也。要解云。于水言漂言浪。则兼风灾。自此
至电雹消散。皆颂外业。在长行为十四无畏。而颂
文事相不同。又加旁颂者。十四无畏。特举大略。实
具一切功德故也。
△三加颂须弥难。】
「或在须弥峰为人所推堕念彼观音力如日虚空住。」
【○自高大之我慢。踰于须弥。我慢人。人犹慢我。是
为人所推堕也。菩萨谦光照物。故一念圣力。如杲
日住空。此以性空真觉而救之也。
△四加颂金刚
难。】
界。今止示三途。以劣况胜也。九界二死。皆有四相。
渐渐令灭。归于常寂。斯亦观音之妙用也。长行中
未见现地狱等身。颂文补之。
△二颂意业普观。分
二。一明本观慈悲。】
「真观清净观广大智慧观悲观及慈观常愿常瞻仰。」
【此颂妙行之体。观字当作平声。属根本智。要解云。
真以息妄。净以治染。智以破惑。悲以拔苦。慈以与
乐。以是五观。加被群迷。故妄染惑苦。应念消灭。所
以乐当瞻也。大窾云。真观观。声闻根。清净观。观缘
觉根。广大智。观菩萨根。悲观下合众生。慈观上同
诸佛。具此五观。观五众机。念念不离。故应常瞻仰
也。
[△@△]此颂答普门示现。其实显菩萨上合诸佛本
妙觉心。以此五观名异体同。而实即是本妙觉心。
体用兼至。所以能于十方微尘国土。现种种身。说
种种法。如月临空。无所不应也。
△二明智光遍照。】
「无垢清净光慧日破诸暗能伏灾风火普明照世间。」
【光乃发之于外用也。能破暗伏灾。显大用无限。用
既大。而体必周。所以曰无垢。曰清净。曰慧日者。体
不离本妙觉心也。虽然现十界身云。其实二俱不
著。故慧日光明。得无垢清净。以应无尽意之当解
璎珞。观世音之不受而奉上如来也。诸暗。乃三惑
无明。即内障。灾风火。意含多种。即外障。内外障除。
大千洞照。故曰普明照世间。
△三颂口业普说。】
「悲体戒雷震慈意妙大云澍甘露法雨灭除烦恼𦦨。」
【式师云。说虽惟口。必假身意。为受法之本。为法现
形。本期救苦。故名悲体。说法必以戒行为先。故曰
戒雷震。菩萨兴无缘慈济。作不请之谈。无物不覆。
无机不被。故曰慈意妙大云也。甘露。乃诸天不死
之神药也。所宣至理。解必无生。若非无生。焉能不
死。于慈云中。注大法雨。众生受之。三惑𦦨灭。故曰
澍甘露等。大云是慈悲普。注雨是说法普。灭𦦨是
利益普。正当颂普门义也。
△二加颂显机。】
「诤讼经官处怖畏军阵中念彼观音力众冤悉退散。」
【式师云。前长行三业显应。以被冥机。疏以施璎珞。
彰显机义。今重颂普门示现中。有此念观音之人。
亦显机也。益见天台冥契圣旨。事系讼庭。身临战
阵。心忧刑罚。命虑兵残。今昔冤仇。此时合会。但一
心致感。而众难皆袪也。双颂二答巳竟。
△三双颂
二劝。分二。一颂劝受持。又二。一明境智深妙以劝
常念。】
「妙音观世音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是故须常念。」
【说法不滞。为妙音。寻声救苦。为观音。音性无著。为
梵音。应不失时。为海潮音。具此所以胜世间音也。
直指云。此承上常愿瞻仰而来。毕竟教人瞻仰者。
为菩萨境智深妙。虽随类现身随机说法。而更真
俗双融。故曰妙音。外观九界之音。不逐声流转。返
观观者。即令彼解脱。于巳则不著法。故以梵音名
中道之智也。然九界一时称名。菩萨亦一时圆应。
【此总结修持也。举智者。谓重在一心也。心若不一。
岂能致普贤而为守护。是知此经非智者不能书
持。非智者不能忆念。所以华严经中。亦显非智者
不能剖微尘而出大千经卷也。上节护人巳竟。
△
二护法。】
「世尊我今以神通力故广令流布使不断绝。」
【此以神力守护佛法也。阎浮。为佛发心修因得果
之土。故虽浊恶。利根亦众。其中众生不信则巳。信
则必至成佛。所谓莲华不生净地。卑湿淤泥乃生
之意也。故经中每每言阎浮提流通其经。意在于
此。问答劝发巳竟。
△三述发久修实證。分二。一述
护法。】
「尔时释迦牟尼佛守护能受持普贤菩萨名者。」
【天台云。如来举胜。述成其劣。增进行者。勇锐弘宣。
今先述护法。谓汝能如是。外多利益。内积慈悲。又
久劫巳来。作如此护。则汝之功德。无以加矣。凡有
众生。持汝名者。我亦以神力。守护是人。为彼坚其
信力。使法有所赖也。
△二述护人。分五。一述身教
法。】
「普贤若有受持读诵为释迦牟尼佛衣之所覆。」
【此述其示身教法也。天台云。然此六种得法之人。
尚乎见我万德果身。岂独见汝乘六牙象耶。尚为
佛口赞手摩。以衣所覆。岂独为汝以陀罗尼护之
耶。知音云。此节印證当机。遵一者为诸佛护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