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
△二广开明断惑生信。分二。一诫信重请。又分
三。一如来诫信。】
「尔时佛告诸菩萨汝等当信解如来诚谛之语。」
【诚谛。即真实无妄之谓。如来四十年间。权巧方便。
事事说尽。独此远本未彰。非故为郑重迟回也。才
一开口。苟非信不及。便是解不透。不信不解。不将
此段大事。向虚妄中了却耶。今见会众信根既纯。
时节巳至。何容特地隐忍。然未语之际。三番唤醒。
三番垂诫。总要会众信发解生。信得及。自解得透。
解得透由信得及。是信之一字。实解悟根源也。
△
二会众重请。】
「是时菩萨大众弥勒为首我等当信受佛语。」
【在如来自谓。则曰诚谛。在弥勒等闻之。即佛语也。
佛语未有不诚谛者。如来三唤。弥勒等即三番愿
请。如来三诫。弥勒等即三番承当。胸中巳知有一
段微妙信得及矣。只是世尊不曾说出。故解悟无
因也。所以三请之后。又复重恳。其求解之念。诚切
且至矣。
△三世尊再诫。】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三请不止而告之言汝等谛听。」
【既三请不止。且再四承当。非笃信者不能。世尊已
知弥勒等可堪承受也。然必重唤汝等。再嘱谛听
者。良以此事甚深微妙。惟恐偶生疑障也。
△二正
答所问。分二。一长行。又二。一法说。又二。一三世益
物。又二。一明过去益物。复二。一出机近情。】
也。
[△@△]上言从是来。此言是中间。二是字。即秘密神
通也。看者不可轻忽。此中间二字。亦非浅近。既举
尘点不思议劫。则中间示现生灭。亦不可思议。燃
灯佛举最后者。等字指燃灯巳前不思议劫所事
之佛。此皆言示生之方便也。既曰示生。仍当示灭。
故云又复言其入于涅槃。则不思议劫中间示灭。
亦方便也。是知世尊过去无量劫。以方便分别如
是妙法。未来无量劫。亦以方便分别。是知虚空可
尽。方便无穷也。
△三明益物。】
「诸善男子若有众生亦复现言当入涅槃。」
【上言示生示灭。但未明何故欲示。至此始明其示
生灭之所由也。若有众生。即指九界言。来至我所
者。乃理智冥会机发感通之时。佛眼。即大圆镜智
普照无遗。此为能观。信等。即五根。乃利钝之机。是
其所观。以五根中慧是了因。信进念定四根为缘
因。则各有利钝大小之不同也。随所应度者。由机
感不同。则示应有异。处处者。指上百千万亿那由
他阿僧祇国言。自说名等。不出报化为体。而名随
机变。则有不思议名。年大小者。大即胜应。小即劣
应。此亦随机示寿长短之不同也。即完上中间二
字。亦即无生示生。乃完足我说燃灯佛等一句。亦
复现言等。是应以灭度而化者。则非灭现灭。亦即
完上又复言其入于涅槃也。如是者。总明迹门佛
事。如水月空华。大窾云。究实而论。无一物非如来
「诸善男子于意云何虚妄罪不不也世尊。」
【直指云。举全喻召诸人询其虚妄。正为剖破迹门
疑关。直造本门实际。会众被此一拶。纷碎乾坤。故
曰不也世尊。谓法不虚传。修者必證。故无虚妄。开
譬巳竟。
△二合譬。】
「佛言我亦如是亦无有能如法说我虚妄过者。」
【喻既详陈。合法可知。故曰我亦如是也。成佛巳来
无量等。约法身秘密远本。结其不灭无有虚妄。为
众生下。约应身神通近迹。非灭现灭。结其不生亦
无虚妄。无有能说虚妄过者。是总结益物不虚。以
完诸佛如来法皆如是一节。盖弥勒疑云。如斯之
事。世所难信。又虑佛灭后。诸新发意菩萨。闻此起
破法因缘。佛则重重校量。诚实不虚。欲使闻者生
决定信。由信得益。所以后品如来为其分别功德
也。
△二偈颂。分二。一颂法说。又二。一颂三世益物。
又三。一颂过去成道久远。】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自我得佛来所经诸劫数无量百千万亿载阿僧祇。」
【长行最初诫听许说。颂文则略。此但颂章初秘密
一句。正颂我实成佛巳来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其
尘点之喻。摄颂其中矣。补注云。百生千。千生万。万
生亿。亿生兆。兆生京。京生秭。秭生该。该壤生。壤生
沟。沟生涧。涧生正。正生载也。】
「常说法教化无数亿众生常住此说法。」
能发真如妙光。则所转之法。皆清净无染故。】
「复有小千国土八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八生入四地。七生入五地。六生入六地。五生入
七地。
[△@△]此约位约数。文不次第配说者。或当时得
功德者。不合其位数有之。又佛语巧妙。举一隅而
三隅在也。亦或译人省文。见其错综也。】
「复有四四天下四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有四个四天下之尘众。入八地矣。】
「复有三四天下三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有三个四天下尘众。入九地。望妙觉。只三生矣。】
「复有二四天下二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登十地者。有两个四天下尘众。望妙觉。只二生矣。】
「复有一四天下一生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一生入等觉金刚心。自初住至等觉。位位各破
一品无明。总四十一品。更破一品微细无明。入妙
觉位。然本门得道数倍众经。非但数多。又兼熏修
日久。缘本垂迹。处处开引。中间相值。数数成熟。今
世调伏。会归法华也。自法华巳后。有得道者。如捃
拾耳。捃拾者。谓如田家收拾馀穗也。】
「复有八世界微尘数众生三藐三菩提心。」
【此中举数。以八世界之尘。则倍上数多矣。众生但
指六根清净位人。闻佛说寿。即发正等觉心。则真
因巳植。为未来成佛之人。可谓慧𦦨相继。而无尽
也。
△三时众供养。】
哉。答。诸佛如来。本为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开示
悟入佛之知见。众生不明此者。由法未流通故。使
知见不开。无明壅塞。此回如来出世。费尽周旋于
四十年中。方便引接。至今会始得一切人天明證
此事。故即各授将来成佛之记。便是此回功成事
就。所以广说流通者。一则欲新记人圆成因中大
行二利兼修。再则使未来众生先投大种。至再睹
如来发明大事。庶几引起不难矣。流通广意。其在
斯乎。但按经文势。本门正宗。当在如来现神力后。
于时十方世界通达无碍如一佛土处止。其意方
完。然此去三品半经。不过明其弘经功德利巳利
人之实證。信毁罪福。其应验如此。功德既明。罪福
既验。然后广现神力。庆巳庆人。而正说之能事始
毕。方可付嘱流通也。其间意思尽多。临文始释。今
为不废古置。就此流通。分为两段。
△一从此至不
轻品三品半。明弘经功德深重以劝流通。功德深
重者。即后四信五品之功德也。分三。一此去至随
喜品。明因中功德以劝流通。分二。一现在四信。分
四。一一念信解。又二。一长行。又三。一举示其人。】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所得功德无有限量。」
【天台云。此去至当知。是为深信解相。明现在四信。
四信者。一一念信解。未能演说。二略解言趣。三广
为他说。四深信观成。直指云。一念信解者。举前十
二众之遗流。以明佛种三世相继也。因是未来世
人法兼收。理事圆融。故其功德难量。广如行愿品
释。
[△@△]前品于五位中。唯初随喜品文。但标人相。未
有校量。故弥勒乘机扣佛。广校初品。方知后四品
功德。益见其不可思议也。
△二本品格量初位功
德。分二。一问。】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得几所福而说偈言。
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前诸品巳经校量。而如来于初品。不尽情发挥者。
其意待弥勒问及而发也。今弥勒所问者。正初品
人。然随喜众生。皆是未来成佛之人。为弥勒当所
授记。故此特问。且亦为现在持经者。策进深心耳。
△二答。分二。一长行。又二。一答内心随喜人。又四。
一展转相教。】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闻是经随喜巳。」
【此举能闻之人。先标出四众。次汎指一切长幼也。
馀智者。直指云。是别指一种利根。出如来灭度之
后。如此诸人。亲于法师座下。闻此经典。豁尔神会。
意有所得。故曰随喜巳。】
「从法会出至于馀处善友知识随力演说。」
【此明能随喜者。自于此经。有所领解。出至馀处。将
所闻经。随力为人而演说也。馀处者。即随所到处。
乃僧坊城邑等处也。如所闻者。是不增他说。不减
巳闻也。随力演说者。乃称巳所闻。随力多寡。为彼
说也。城即众民聚处。黄帝时始筑。以盛民也。邑即
都邑。四县为都。四井为邑。陌乃田间路。南北为阡。
东西为陌。聚落田里等。皆是为四众随力演说之
地。此是第一层转教人也。】
「是诸人等闻巳随喜亦随喜转教。」
【诸人。即上父母宗亲。闻巳者。即闻随力演说之少
法。而亦能发随喜心。转教他人也。此是第二层转
教人。馀人。即第三层转教也。】
「如是展转至第五十。」
【如是指前。展转起后。次第将前人随力演说者。递
相传谕。巳至第五十人。今但将最后第五十人一
念随喜之心所得功德。而校量之。
△二立格量木。】
「阿逸多其第五十如是等在众生数者。」
【先举极多世界。次举十类众生。一一世界。各具十
类。则众生数不可量也。六趣众生。是总举。梵语补
特伽那。此云数取趣。即数数于诸趣中受生也。又
众法相生。故名众生。众法者。即五阴六根。结成色
心二种故。卵生。即鱼鸟龟蛇等。胎生。即人畜龙仙
等。湿生。即含蠢蠕动等。化生。即转蜕飞行等。有形。
即休咎精明等。无形。即空散销沉等。有想。即神鬼
精灵等。无想。即精神化为土木金石等。非有想者。
如蒲卢虫。原无蜂想。因蜾蠃负之。而成蜂也。非无
想者。如土枭之类。子成而母遭其食。如是相生。则
又非无想也。无足等。摄尽无馀也。如是等收上。是
总结所当化者之众生有如是之广。次举能施之
人。】
「有人求福随其所欲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
【此标所施之物。尽此十类众生。每一众生。各与七
宝。满一南洲。又各施象马车乘并七宝宫殿等。满
八十年。一一众生。亦复如是。而作是念下。起法施
之由。】
「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皆得自在具八解脱。」
【即集者。是总召集四百万亿诸国十类众生也。宣
布者。即以四谛法轮开示教化。咸得悟入。故一时
尽證四果。断界内生死。證界外涅槃也。须陀洹。即
初果。此云预流。斯陀含。即二果。此云一来。阿那含。
即三果。此云不来。阿罗汉。即四果。义现序品。尽诸
漏。即离苦也。得自在。即得乐也。
△三问答明功。】
「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当机因闻所立格量。以无量财。施无量世界中所
有无量众生。而意中领会财施境界巳不可量。财
施功德尚不可量。法施功德岂能量乎。
△四正与
格量。】
「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此以法较。必不可量也。且如上施主。财施不可校。
则固是矣。至于无限人證罗汉果。得深定具解脱。
而不及初心人闻一偈。况秪能随喜者。如是算数
譬喻。不及一分。似乎太过非也。要知无量人證四
果。总属权法。是不了义。今一念随喜此经一偈。植
诸佛等。岂独眼根见不能及耶。
○知音问。持经者
多。功德未验。何也。答。不常精进故。即常精进文字
者尚少。况如说修行乎。释明眼根功德竟。
△二耳
根。分二。一长行。】
「复次常精进得千二百耳功德。」
【初标耳根之德。以耳周听十方无移。故感功德有
千二百。】
「以是清净常耳其中内外种种语言音声。」
【此下明功。众尘不隔。故曰清净。常耳者。题非圣得。
即寻常人所共有者。此一句为能闻之根。次明所
闻之境。种种等。是总标。】
「象声马声牛声车声钟声铃声笑声语声。」
【此别明四圣六凡。发明种种语言音声一句。先明
杂类。象马及愁叹等皆苦声。螺鼓及语笑等皆乐
声。】
「男声女声童子声童女声喜声不喜声。」
【此又明六对。皆三界人所有之声。循道合理。名法
声。非道非理。名非法。此处言圣人声。为对凡夫而
言也。后另开四圣。方为正举。喜不喜声。与苦乐有
别。苦者。如为生老病死等诸苦所逼而发声也。乐
者。如众生得最乐境而发声也。喜不喜乃逆顺二
境。所以不同苦乐之声。】
「天声龙声夜又声紧那罗声摩睺罗伽声。」
【此八部声也。其中亦有前六对诸声。此不繁叙。】
「三千大千界内外诸音声功德巳如是。」
【此结。颂中既言大千内外。又不止闻一三千世界
中矣。况闻性周遍。本无边表。今既由法力薰成。则
界外圆闻。犹不可量也。补注云。迦陵频伽。此云好
声鸟。其鸟在壳。声压群羽。命命。即共命。一身两头。
神识互别。报命则同。故曰命命。光音。二禅中第三
天也。遍净。三禅中第三天也。有顶。即色界究竟天
也。释明耳根功德竟。
△三鼻根。分二。一长行。】
「复次常精进成就八百鼻功德。」
【初标鼻根之德。由缺中交。故少四百。】
「以是清净鼻根上下内外种种诸香。」
【此叙鼻根之功。初一句标根。闻于下标境。种种下
是总标。向后别释。诸香清净。由众尘不隔湛圆。故
大千俱闻也。】
「须曼那华香阇提华香于此间住悉能分别。」
【此先明人间种种诸香。有粗妙二种。今出其妙。须
曼那。此云善称意。阇提云金钱。末利云鬘。其华可
作鬘故。薝卜云黄花。波罗罗云重生花。多摩罗云
性无垢。多伽罗云根。】
「又复别知众生之香悉皆得闻分别不错。」
【此言人间一切粗浊者。虽种类若干。而法师分别。
一一不错。】
「持是经者虽住于此和合所出之香无不闻知。」
【此明闻知天上诸香。
[△@△]问。鼻以合中知。今云住此
而闻。彼还是香来耶。鼻往耶。不然。何以得知。答。此
皆持经不思议功力使然。若以鼻香往来疑者。是
未得经功之思量取著耳。岂不闻。是经非思量分
别之所能解。唯佛与佛乃能究尽乎。波利质多。云
圆生树。其根茎枝叶。逆风能闻五十由旬。拘鞞陀
罗。云大游戏地树。】
「又闻诸天身香并闻诸天所烧之香。」
【此明诸天所有身香。并所烧之香。法师无不了知。】
「及声闻香辟支佛香亦皆遥闻知其所在。」
【此明四圣人香。法师无不了知。问。香无形色。何以
别知凡圣差别。曰。虽无形色。而贵贱上下。各得其
用。此亦持经不思议力。乃能知耳。次下总结。】
「虽闻此香然于鼻根不坏不错忆念不谬。」
【不坏不错。言无坏无杂也。要解云。华严鬻香长者。
善能别知天人龙鬼所有诸香。治诸病香。断诸恶
香。乃至一切菩萨差别地位香。悉皆了达。得调和
香法门。表于善恶薰习之法。一切通达而调治和
融。以成万德法身香也。今鼻根功德。能知天上人
间诸香。乃至菩萨诸佛身香。亦表持法华者能通
达异习。和融众妙。而證万德法身之香欤。
○知音
问。受持读诵书写。本属眼舌身意四根。耳鼻似无
干也。而返于声香。广衍其文。何也。答。以初时全藉
耳闻声。是此方教体。鼻出入息。以便读诵。况香为
圣凡同乐。故所详陈也。
△二偈颂。】
之解。外敬不轻之境。身立不轻之行。口宣不轻之
教。人作不轻之目。故云尔也。
△三此品引信毁罪
福。證劝流通。分二。一长行。又三。一双指前品罪福。】
「尔时佛告得大势菩萨获大罪报如前所说。」
【涌出品后。世尊答弥勒。将欲显发宣示诸佛三力。
则寿量一品。为自在神通力。分别功德至法师功
德。皆狮子奋迅之力。故告常精进也。今品明大势
威猛之力。故首告得大势。以为当机。得大势即大
势至也。与常精进药王等。通在序品。参随内以待
夫。此作流通大行菩萨模范耳。如前所说者。法师
品云。若有恶人。以不善心。常毁骂佛。其罪尚轻。若
人以一恶言。毁訾在家出家读诵法华经者。其罪
甚重。是也。】
「其所得功德如向所说眼耳鼻舌身意清净。」
【此指得福。如向所说者。即法师功德品也。要解云。
将显精持。先举此者。所以警众使知持毁之报不
谬。而深信精持广利也。
△二双开今品信毁。分二。
一明事本。事本者。指威音王佛时。为不轻行之事
本也。】
「得大势乃往古昔劫名离衰国名大成。」
【因叙事本。先叙本师。以师显本。其本有源也。先叙
时代。次叙佛名。知音云。威以形言。音以声言。王者
自在。义兼形声。而王于威音那畔也。由威故得劫
名离衰。由音故得国名大成。如来举昔因。而偏告
得大势者。大窾云。以末世持经。自非真得大法势
力。具天空海阔之怀。霁月风光之度。则为境风飘
动心海。兴波作浪。不得宁帖。不能忍辱。故特告之
也。
[△@△]又威音者。不徒全事。以智德超胜。法音遍布
也。故威以自全。音以全生。于自他无碍。故称王也。】
「其威音王佛说应六波罗蜜法究竟佛慧。」
【此叙威音亦说三乘也。因无上道。为说六度。使由
是而趣證菩提究竟佛慧。】
「得大势是威音王佛其佛饶益众生巳然后灭度。」
【此举威音如来之寿量无穷。以及正像劫量无际
者。为如来救济之心与时无间也。故后云。饶益众
生巳。然后灭度。又此两句。更当活看。况众生无尽。
佛亦无终。而云益巳灭度者。皆属一期功勋言耳。
此叙最初一威音王佛也。】
「正法像法灭尽之后有二万亿佛皆同一号。」
【自一佛相继。而有第二佛也。但言此国。而不标名
者。直指云。是一真清净之寂光土也。谓佛与众生。
等同一体。故从上能度之主。并所度之生。总不离
此土也。二万佛同一号。正同二万灯明。表真俗圆
融之相。此叙佛之多。以见释迦往因之旷远也。
△
二明本事。本事者。即如来因中本所修行之事也。】
「最初威音王如来增上慢比丘有大势力。」
【此谓二万亿之最初佛。正像法灭。而人极恶也。增
上慢。是意恶。有大势力。是身口恶。】
贤比丘尼等五百比丘尼。不受诸漏。成阿罗汉。且
因缘经亦是什译。岂敢定谓缺略尼字。又尼思佛
之名。未见他经所出。故不敢定言。后若见尼思佛
名。方为允当。
△三结饶益劝持。】
「得大势当知是法华经受持读诵解说书写是经。」
【此见经功殊胜。全品得力处。正属此段。无非教人
当信当持也。天台云。经实有力。终感大果。务当勤
习五种之行。五种行者。即五种法师行也。
△二偈
颂。分二。一颂信毁因果。分二。一颂事本。】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过去有佛号威音王天人龙神所共供养。」
【此颂该尽二万亿佛。知音云。神智无量。法身也。威
也。将导一切。般若也。音也。天人下。解脱也。王也。即
名以颂其实。
△二颂本事。又四。一颂双标二人。】
「是佛灭后法欲尽时时诸四众计著于法。」
【此颂最初佛灭。便有此二种人。不轻是持经之师。
四众是慢法之人。乃信毁对举也。著法者。即执我
著相之流。佛藏经云。刀轮害阎浮提人。其失尚少。
有所得心说大乘者。其罪过彼。
△二颂明其得失。】
「不轻菩萨往到其所不轻菩萨能忍受之。」
【菩萨往其所而受法言。是以真熏妄也。具不轻之
实。诸人骂詈。而忍受之。是真能融妄也。得不轻之
名。
△三颂信毁果报。】
「其罪毕巳临命终时渐具功德疾成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