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之不尽也。曰庄严曰成就者。如月藏经第五明。
十善各有十种功德。第一不杀得十功德。一于一
切众生得无所畏。二于众生得大慈心。三断恶习
业。四少病。五长命。六非人所护。七无恶梦。八无怨。
九不畏恶道。十命终生善道。后作佛时。国无杀害
之具。国人长寿。乃至第十不邪见。亦得十种功德。
一心性柔善。巳至第十死生善道。作佛时国人正
信。如是者。皆如来因行成就。故曰无量功德。
△三
明劫国寿量。】
「劫名宝明国名善净其佛寿命无量阿僧祇劫。」
【劫无佛住者尚多。今劫既有法明如来住世。则佛
为宝矣。佛既说法。广开蒙昧。而明明无尽。故称其
劫曰宝明。喜净者。由人民智慧精进。以禅法为食。
而又无恶秽。故得是名也。佛寿长远者。且因中既
能随其寿命。教化众生。而果證法身。无在不在也。
一则愿力所成。一以机缘所感故。
△四明流通法
化。】
「法住甚久佛灭度后起七宝塔遍满其国。」
【不言正像劫量。而但曰法住甚久。斯亦彼佛本愿
坚持之力。超略言之也。住世既久。所化益众。则起
塔遍满。报恩益众也。
△二偈颂分二。一颂上发迹。
又二。一颂总发声闻迹。】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谛听佛子所行道善学方便故不可得思议。」
则过阿僧祇者有之。下六句方明果满。此申明果
德。有五。一光明。二神通。三名闻。四众敬。五说法。由
有诸实德故。见斯善名也。】
「其国土清净菩萨皆勇猛有如是神力。」
【此颂依报清净。法属勇猛。升楼阁而游诸国者。是
不出户庭。无处不遍也。以无上供献于诸佛者。即
运心供养也。供佛欢喜须臾还国者。是万用俱兴。
不离当处也。与弥陀佛国人。供养十方。即以食时。
而便还国同。此皆菩萨神力如是。故云有是神力。】
「佛寿六万劫正法住倍寿像法复倍是法灭天人忧。」
【知音云。此记有四。一记佛具寿命。二记正法。三记
像法。四记末法。以法灭天人忧。皆末法之事。此皆
补长行所未有者。颂陈如一人如是。】
「其五百比丘次第当作佛皆如上所说。」
【此一十四句。例陈如一人。而通颂五百人因果。某
甲者。以五百人展转授记之称。如陈如灭度。曰我
灭度后。优楼频那。汝当作佛。依正庄严。及所化之
世间。如我无异。其佛及弟子神通威德。正法像法。
寿命劫数。俱不必更说。亦皆如上所说无二。以上
五百该尽。
△二总颂授一切声闻记。】
「迦叶汝巳知五百自在者汝当为宣说。」
【此嘱大迦叶。补馀七百人记。其依正因果。劫国庄
严。正像寿命。皆无二无别。今虽未得耳提面命。汝
可为之一一宣说也。故华严经云。现前得授记。不
头。便谓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此处我应当悟。至于
四十年中。头头显露。我只头头不悟。而本会放眉
间光。出定扬德。法说喻说。总皆似奏九韶于聋人。
及至说因缘化城。方得明了。可谓愚钝之极。如是
自咎。与身子自责。并四人说穷子喻。同出一轨。
△
二喻说。又二。一略举喻。】
「如无智者所以者何而便自以小智为足。」
【如来于火宅喻前云。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既经
喻说。而又经因缘。此岂谓有智哉。照方便品而今
不知是义所趣。前云不知。而今乃知。由知之迟。故
言如无智者。下徵明。何故如无智者。况如来所有
无量智慧。本为我所应得。而自不勤求。返以小智
为足。岂非一大愚耶。观应得二字。足知今日新證。
洞见本觉妙明。开佛知见。群暗俱尽矣。
△二正举
喻。分二。一开譬。又二。一醉酒不知。】
「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系其衣里与之而去。」
【系珠喻。领上王子结缘也。天台云。有人者。即二乘
之机。亲友。即第十六王子。家。即大乘教法。醉酒句。
谓当时大机暂发。无明暂伏。以得闻经。内心微解。
如至亲友家。以无明重故。还复迷失。如醉酒而卧。
醉有二义。一重醉都不觉知。二轻醉。微觉寻忘。亦
名不觉。虽有二义。终成系珠。如毒鼓耳。官事当行
者。明王子馀处机兴。逗缘往应。故云当行。弘法化
他。知非私务。故云官事。无价珠者。即一乘实相真
「阿难是诸人等恭敬尊重护持法藏。」
【此明因行。二千人既为二尊者所统。前以二尊者。
表六七二识。则二千人为二识心所。亦宜然也。罗
云供养十世界微尘数佛。表十界差别。通属意根
中法尘。今五十世界微尘诸佛。当表色等五尘。欲
人了知五尘同是真如之体。故以恭敬尊重言之。
既能如是。则尘尘是佛。念念是智。故曰护持法藏。】
「末后同时于十方国天人师佛世尊。」
【此记果号。直指云。约理。待五尘生相。无明转尽。乃
得大智现前。故曰末后。以始觉之智。照明五尘。全
俗即真。乃契本觉之理。故同时于十方国。各得成
佛。始名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至此体用如如。
纯是一真法界。故同名宝相。】
「寿命一劫国土庄严声闻菩萨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此记依正庄严之相。既悟證法身。则真常独露。而
此寿命。岂有终穷。此言一劫。乃无量之量也。所證
庄严。悉皆同等者。明二千人。各居一国。而受用悉
等。乃不同之同也。
△二偈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二千声闻今于我前住渐入于涅槃。」
【颂文照前。一一可了。末四句结其度生事毕。仍入
涅槃。是出兴功成。返一无迹。佛佛然也。
△三得记。】
「尔时学无学二千人闻佛授记欢喜踊跃而说偈言。
世尊慧灯明我闻授记音心欢喜充满如甘露见灌。」
义。则前十品。总显如来出世本怀。诸弟子一向不
知。故多疑虑。今承开示。决信此心是佛。故判属开
字。
[△@△]法者。轨则也。师者。训匠也。一以妙法轨持自
巳。则烦恼可断。佛道可成也。二以妙法训人。则众
生可度。而法门可通也。且前三周作记。皆约其人。
限其数。此则普记在会。乃至一念随喜者。皆得作
佛。而又悬记未来。凡有闻经随喜者。亦皆普记成
佛。此正完前但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之案。及酬
足众生无边誓度之愿也。由三周收之未尽。故继
以此品。
△一叹美五种法师功深福重。以劝流通。
分二。一叹美能持之人。又二。一明弟子功深福重。
又二。一明现世弟子。】
「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求辟支佛者求佛道者。」
【如求将授广记。而因药王者。要解谓。以广记渺漠。
法利胜妙。非深知宿契。无能證知故也。况药王。即
喜见菩萨。久持此经。烧身燃臂。可谓深知宿契矣。
告八万大士者。大窾云。正欲大士作法师。而效药
王也。况法师之行。在慈悲忍辱法空而巳。药王通
具诸德。故因之而令人取法。八万大士。即经首所
叙列者。】
「如是等类咸于佛前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是如来欲使尽未来人普皆成佛。故有是记也
天台云。若于佛前。当机妙悟者。是多闻生解。五百
及二千是也。此等皆巳现前与总别记竟。今所拣
解说者。解通所说之义。使受持者。知有归趣也。书
写者。流传梵筴之文。使读诵者。知有向慕也。供养
者。即不能受持读诵解说书写。但能至心精诚供
养。亦终得此大宝也。十供养者。一华。二香。三璎珞。
四末香。五涂香。六烧香。七幡盖。八衣服。九伎乐。十
合掌。】
「药王当知是诸人等广演分别妙法华经。」
【此明能敬信者。即具成三世因果也。呼药王教知
其师门功报殊胜也。是诸人等。即五种法师。谓能
深心信乐。此经法者。是人曾供多佛。成就大愿。即
今乃乘愿度生。故生此人间也。设有问未来有何
等人成佛。应知即现在能受持。乃至能供养此经
一句一偈者也。次下释成报重得果之相。谓此能
受持者。能以十种供养此经者。一切世间。应当瞻
奉。如敬佛想。何故乃耳。当知此是诸大菩萨巳成
正觉。为哀悯一切众生故。应真来此。虽则受持一
句一偈。而意即为广演分别也。】
「何况尽能受持种种供养者。」
【前明受持供养一句一偈者。乃下品师也。然品劣
者。尚为一切世间。瞻奉供养。以至是乘愿度生之
人。又何况尽能受持全经者。尽能具诸供养之上
品法师。其功报殊胜。非心口所宣测也。】
「药王当知是人生于恶世广演此经。」
【此明乘愿来生不耽自乐也。是人指前之法师清
较须臾。则长短是分。差别极矣。而骂佛与骂持经
之人。虽时分不同。其得罪正等者。须知佛由法出。
谤持经者。即断佛种性。所以罪极重矣。】
「有人求佛道而于一劫中其福复过彼。」
【以骂佛得罪。合此赞佛得福。较量经功。其义可了。】
「于八十亿劫以最妙色声我今获大利。」
【此颂华香技乐人中上供等文。于八十亿劫中不
倦。久持之志。以冀得须臾闻经。由是须臾闻之。即
得菩提。故自欣得大利矣。
△三叹经尊妙。】
「药王今告汝我所说诸经而于此经中法华最第一。」
【诸经属权。此经为实。以权实对论。则此经为第一
也。
[△@△]问。既言此经。而又曰法华。岂不为二耶。答。此
经中者。乃一真法界之妙理也。法华者。乃妙理中
之智也。理智如如。故为第一。岂有二哉。叹能持之
人巳竟。
△二叹美所持之法。分二。一长行。又二。一
深叹经法。分五。一约法叹。】
「尔时佛复告药王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
【此正叹法也。巳今当说此经为最者。是约法叹。天
台云。巳说者。即大品巳前。渐顿诸说也。今者。谓无
量义经也。当者。即涅槃也。般若大品巳前诸说。皆
带方便。取信为易。无量义。虽一生无量。而无量未
即还一。是亦易信。今法华。论法则一切差别。融通
归一。论人则师资本迹。俱皆久远。人法悉与昔异。
故难信解。当锋难事。法华巳说。涅槃在后。则可信
【此明末世弘经之方轨也。室衣座。名为三轨。末世
弘经。必藉此三。自轨轨人。方获大利。天台云。修无
缘慈。是入室义。修寂灭忍。是著衣义。修于中空。是
坐座义。
△二解释。】
「如来室者一切众生中如来座者一切法空是。」
【此释明三种荫被。谓说法者。应先于一切众生中
起大慈悲心。谓之入如来室。直指云。夫慈能与乐。
悲能拔苦。慈悲广大。能安立众生。故喻为如来室
也。次对一切众生。以柔和忍辱心。为著如来衣。谓
以权实二智说法。顺真俗之体。庄严众生。设有执
权背实生怨嫉者。又当忍其所辱。待其自化。故以
悲智二门。喻如来衣也。复指阴处界三。真俗等法。
当体全空。为如来座。以此诸法无我无我所。则见
三界十二类众生。如镜像空华。始不作众生见。安
心。为如幻众生说法。故以诸法空寂。为如来座也。
上言云何应说。复云尔乃应说。足见。若不尔者。非
说法之式也。三皆言如来者。为此三种法式。皆禀
如来旧轨。
○天台问。何故约三法名法师。答。约事。
必须登堂整衣坐座。乃可敷宣。又慈悲生一切善。
柔和遮一切恶。法空荡一切相。故约此三。
△三劝
修。】
「安住是中然后以不懈怠心广说是法华经。」
【是中。即三法中也。不怠。即以精进。严此三法。则能
广说。天台云。五种法师。用此三法自轨。故云安住
此处既是亲见。则后变土集佛。一切境界无不亲
知。由是不但待未来成佛福智圆满后有此知见。
即今便于佛知见。得少分矣。不然。何以完如来出
世一大事因缘哉。
△二显示一真妙境。如来唱募。
以觅流通。分二。一长行。分三。一多宝涌现。又分六。
一塔现之相。】
「尔时佛前有七宝塔种种宝物而庄校之。」
【此明塔相。尔时者。是三周人。发始觉智。见本觉理
之时。七宝者。直指云。表信住行向地等妙之智。宝
塔。表实相之境法身所依处也。以权实之智。契證
住等五位圆理。故高五百由旬。智彻三科七大。皆
如来藏故。广二百五十由旬。约由旬之数量。高二
万里。表依正同转。迥超真俗二谛。广一万里。表一
真实相。三周人粗重我法二执。无明地破。故见塔
从地涌。以无依智。契无依理。故塔住空中。种种乃
众多定慧也。庄校者。皆一理之所具也。】
「五千栏楯龛室千万高至四天王宫。」
【天台云。栏楯。是总持之法。龛室千万者。即无量慈
悲。亦是无量空室。幢幡。是神通胜相。垂宝璎珞者。
四十地功德。上严法身。下被众生也。宝玲万亿。即
八音四辩。四面出香者。四谛道风。吹四德香也。幡
盖以七宝合成者。表差别万行。皆从七位理智流
出。高四天王者。表法性身迥出四流也。巳上总明
过去如来理智一如成法性之果塔。直指云。高五
坐本座。正示是法住法位之果也。不亲致敬。而遣
侍先白者。直指云。表体用皆如。各赍宝华。表化佛
行中之圆行也。满掬者。表万行圆满。善男子。是命
侍之言。如我辞曰。是各教侍者至佛前依词问候
也。其问有四因。五趣众生未出生死。为病因。二乘
未断见思。为恼因。中乘失于权实二智。未接如来
气分。失佛十力。为不安乐。如来为此三事。示生火
宅。此三等人病。如来亦病。今十方化佛。问候安乐。
探其根熟何如也。继问菩萨声闻悉安隐不。谓能
安真际。而稳然于万有不也。】
「以此宝华散佛供养诸佛遣使亦复如是。」
【此亦顺世权宜。事不害理也。先散华。表远来之敬。
而后序陈本事。某甲者。是分身佛各教侍者。代称
巳名之辞。此可见分身佛不皆同名释迦。故前文
云。我于异国作佛。更有异名。是也。与欲者。同欲也。
谓十方大集分身诸佛。无不愿欲开此宝塔。表三
乘新记。以十种金刚定。破最后灭相无明。乃见空
劫以前自性之主。此亦由多宝如来深重本愿之
所存矣。巳上三身如来。一翻作用。而多宝本不动
摇。是祖父从来不出门。释迦虽放白毫光照。亦不
曾动著丝毫。乃正中遍也。分身诸佛有来往相。是
体用兼至。亦不过总为三周新记。圆彰本有如来
藏性而巳。观其境像。俨然华臧庄严一幅全图。惟
看者子细著眼。看得清楚。即自身周遍五百万亿
「假使有人手把虚空若使人书是则为难。」
【知音云。空无形相。难以手把。空既被把。难以游行。
今皆不难者。馀经之神力易为信也。然此经不假
把空等神力。但能自书。及使人书。则究竟涅槃常
寂灭相。佛与大众。巳同住于空中矣。此单以馀经
神力。单校书持此经为难。故宜发大愿二也。】
「若以大地置足甲上暂读此经是则为难。」
【○大地难置足甲。即置亦难升天。今皆不难者。由
馀经之神力易也。此经暂时读说。则巳三变净土。
移天人置他土。其谁能哉。故宜发大愿三也。】
「假使劫烧担负乾草为一人说是则为难。」
【○乾草极易著。劫烧非常火。入中不烧。为不难者。
乃馀经之神力也。此经但能持说。即为一人。则知
大众见烧尽我此土安隐矣。故宜发大愿四也。】
「若持八万四千法藏问其义趣是则为难。」
【○八万法藏。及十二部经。一人难持。即持难说。即
说亦难令听者得六通。今皆不难者。馀经所诠。说
者听者。神力智力也。此经若能听受。一问其义。即
此现前六根。皆获清净矣。故宜发大愿五也。】
「若人说法令千万亿如斯经典是则为难。」
【○说法令一人得果。具通尚难。况千万亿等。今谓
不难者。馀经所诠神力智力。可谓广大矣。此经但
能奉持一念随喜。须臾闻之。即得究竟菩提。况从
法会出。即第五十人功德。胜供养四百万亿六趣
众生满八十岁。复令得四果。亦所不及。故宜发大
愿六也。
△二释劝意。】
「我为佛道于无量土若有能持则持佛身。」
【此结显劝持也。则持佛身者。所谓此中巳有如来
全身。】
「诸善男子于我灭后今于佛前自说誓言。」
【此处重呼重嘱。无非要于持说二门。立坚固意。使
此法久住。亦以结完宜发大愿一句。】
「此经难持若暂持者则为疾得无上佛道。」
【此及下文。皆结显劝持也。要解云。所谓持经。非手
执口诵而巳。要以此道内自摄持。由是得无畏力
故。是则勇猛。超不退地故。是则精进。内外自正故。
是名持戒。尘劳自净故。是为头陀。如此乃可疾得
佛道。所以暂持为难。而诸佛喜叹也。若虽能书持
读诵。而不能造此。其犹蠹虫食木。野鸟鸣春。风气
宣使。曾无意谓。又何贵于书持而称难若此。学者
当明深旨。以尽持经之道。则为疾得无上佛道两
句。为下龙女速得佛果之案。】
「能于来世读持此经是诸天人世间之眼。」
【要解云。化浇漓世。必藉淳风。开人天眼。实资解义。】
「于恐畏世能须臾说一切天人皆应供养。」
【○所谓若见此法师。生心如佛想。此尊师重道。勉
进弘持也。此明植因之大。为提婆品张本。直指云。
三根因信而證真素法身之理。故以法师品收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