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授手-清-智祥卷五

卷五 第 697a 页

妙法莲华经授手卷第五
楚衡云峰妙门 智祥 集

「授记品第六」

【品节云。此品来意。由前四大弟子领悟平等一味
之旨。巳解本无三乘之实。佛知见既开。则真因巳
具。乃为四人次第授记。故特以此名品。直指云。天
真自性。离相离名。报化双超。迷悟不到。佛之一字
吾不喜闻。今云授记。正是梦中说梦。但因众生循
尘巳久。背觉曰深。全心即境。全智成识。谬认身心。
变为火宅。故烦大悲接引。方便提携。至此梦幻见
消。一真独露。以心传心。故曰授记。梵语和伽罗。此
云授记。圣言说与曰授。果与心期曰记。然记有多
种。广如科注中释。
△四正与作记。分二。一与中根
人授记。分二。一授迦叶记。又二。一长行。分六。一行
因。】

「尔时世尊说是偈巳(至)广宣诸佛无量大法。」

【尔时下。结前。告诸下。正授记饮光。知音云。上颂言
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此则曰奉觐三百万亿诸佛。
福因巳植。广宣大法。慧因巳成。正是渐渐修学菩
萨之道。此授第一因行记也。
△二得果。】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至)天人师佛世尊。」
卷五 第 697b 页 X32-0697.png

【此明迦叶将来正报成就也。知音云。上颂言悉当
成佛。此则曰当得成佛。名光明佛。授第二果记。上
正等于诸佛也。如来等十号。为诸佛所护念。未发
心者不与。巳发心者有。此必为佛所护念也。大窾
云。光明别号也。由因中以紫金涂佛形像。世世生
生。身常金色。故为罗汉时名饮光。成佛时名光明。
又在此会。领得诸佛平等法光明故。
[△@△]以因招果。
诚然不昧。要知因名饮光者。谓自證未得。只以此
光自用也。直待因穷果满。妙发圆明。则无所不烛。
故曰光明。然则最后之名。非由历劫增修。曷能致
耶。
△三劫国。】

「国名光德劫名大庄严。」

【此授第三依报记也。知音云。依报不出两仪。国属
地理。劫属天时。光德者。即常寂光也。大庄严者。即
实报庄严土也。
△四寿命。】

「佛寿十二小劫。」

【此明成正觉后所住之寿与法也。直指云。十二小
劫对应身言。盖报身佛三际平等。为应化二身随
机而感。机尽而佛寿亦隐。约理。表根尘我法二执
而言。众生著于我法二执。则佛住世以度脱之。若
透脱我法二执。佛即与授记。而示涅槃也。
△五正
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法本是一。曰正日像者。因众生修持之深浅而分
卷五 第 697c 页 X32-0697.png
耳。法即如来住世所宣示之三一小大法也。佛灭
后众生。依教明理。依理起行。依行證果。故名正法。
若但明教理。而于行果。有修无證。名与实差。故名
像法。谓像者相似也。凡弟子中所修行者。不过存
其名。貌似佛而巳。实则不致也。二十小劫。但从教
理。破我法二执为言。此记住世久近。是下正觉于
众生也。
△六国净。】

「国界严饰无诸秽恶(至)虽有魔及魔民皆护佛法。」

【此总明国界严饰。亦即实报庄严也。直指以理表
法。谓根尘识在。名秽恶。三毒八倒在名荆棘便利。
我法二执在。致国土不平。今幸一切俱转。廓然清
净。惟一真如。故得琉璃为地。万行圆明。故有宝树
参天。理智互融。故金绳界道。若依若正。一齐同转。
若理若事。处处昭彰。故有宝华恒散。遍界清净。此
因开佛知见万行圆明而得也。菩萨下。授法属记。
无魔下。授护法记。知音云。魔天臣民。为三界必有
之事。但在光明佛法中不能为害。以光明佛因中
行头陀事故。果上亦不招魔。而魔返为护法也。然
身子记中。有授坚满菩萨记。无魔护法记。各随愿
行。彼此互摄耳。此饮光未来成佛。一大事因缘。佛
一一授之。饮光一一记之矣。
△二偈颂。亦六。一颂
行因。】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告诸比丘我以佛眼(至)修习一切无上之慧。」
卷五 第 698a 页 X32-0698.png

【既授而复颂之者何。谓尔等最后成佛。以及获报
之国土。佛法庄严净界种种福慧。我皆以佛眼所
见。真实不虚。其意惟恐上智容有不信。下根闻之
多惑。所以重宣之。以致叮咛也。则是佛眼见三字。
不但通贯迦叶全颂。直总冒后三大弟子与五百
弟子颂言中矣。净修梵行。则身心清净。无福不致。
修习一切无上之慧。则一切法门。无所不通。三觉
既圆。万德巳具。佛果成矣。
△二颂得果。】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

【最后身。非二乘所證有馀之最后身也。乃是等觉
最后生相无明。划然一空。自然成等正觉。故曰得
成为佛。
△三颂国净。】

「其土清净琉璃为地(至)乃以天眼不能数知。」

【此颂国土严净。长行但言菩萨声闻。而颂中详明
菩萨之德。皆调柔其心。具大神通。能随类现身。奉
持大乘。广宣法化。皆是补处大士。则知为光明如
来授记之众。亦不可称计也。绳(音成)
△四颂寿命。】

「其佛当寿十二小劫。」

【△五颂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住二十小劫。」

【△六颂总结。】

「光明世尊其事如是。」

【长文以果号居先。此则结后。正见始终皆正智如
如。中间则具足十力十愿四无量心十波罗蜜。无
卷五 第 698b 页 X32-0698.png
不圆满完复。光明如来从因至果。一大事因缘如
是而巳。颂中缺劫与国名。乃前后互现成文。下三
段记文。一一准此可知。授迦叶记巳竟。
△二授三
人记。分二。一三人请记。分四。一正请。】

「尔时大目犍连须菩提(至)即共同声而说偈言。

大雄猛世尊诸释之法王(至)见为授记者。」

【此明三人惊怖不得授记也。盖四人同闻同解。故
同以穷子喻之。所以迦叶述云。我等居僧之首。年
并朽迈。言等并者。即四人也。今见迦叶。于人天众
前。得授上记。而三人皆惶悚惊慄。同声说偈。到此
田地。则自信之心既切。而望證之念益切。非如前
谓身心疲懈念三三昧之时。观等之一字。非徒为
巳请。而亦有如舍利弗作代请之意也。大雄猛者。
大。谓如来智慧威神超过一切。雄猛。谓有大智力。
能破一切众生诸有。有大威力。能提拔九界人。同
归实际。具此大雄大力。于诸释中。为法王也。此是
赞佛智德。下即请记。谓哀悯我等。愿于人天众前。
赐微妙音。宣名与记。使惊惧顿息。此亦愿也。若如
来怜我今日至诚请记之深心。便为授记。则又甚
愿也。悚(音耸)。慄(音栗)
△二喻请。】

「如以甘露洒除热得清凉(至)然后乃敢食。」

【此以喻请见各不自安也。今见身子饮光。皆巳得
记。此中不胜热恼。若亦得与记。正如洒以甘露。则
热恼除而凉清得矣。况此曾所闻之言。所见之事。
卷五 第 698c 页 X32-0698.png
历然可信。我等声闻。从前所證。皆非真实。此后决
定作佛。我等岂不十分信任。特未蒙亲口授记。不
免独怀饥渴之慕。正似有人从饥国中来。幸值大
王宴赐。虽珍馐盈案宝馔罗列。但未得王称名宣
召。似不敢即食。若得纶音下赐然后方敢安心受
赏也。洒(音酒)
△三合喻。】

「我等亦如是每惟小乘过(至)尔乃快安乐。」

【此方陈明所以不自安之心也。惟思也。无心向大。
即小乘之过。谓我等安于小乘时。每常思惟如来
无上甚深之慧。不知当如何始得。今虽闻佛所说
言我等作佛。尚未亲知其所以成佛之故。未免心
怀忧惧。若如来明与授记。此心始得快然无虑矣。

△四结请。】

「大雄猛世尊常欲安世间愿赐我等记如饥须教食。」

【此决请必欲授记也。如来示相人间。如大云起。本
欲为安稳一切世间。故出于世。今我等正在不安
稳中。岂如来而不明言。使我等如饥得食耶。三人
请记巳竟。
△二如来与记。分三。一授须菩提记。又
二。一长行。分五。一行因。】

「尔时世尊知诸大第子(至)常修梵行具菩萨道。」

【此为因请而各与授记也。请中有云若知我深心。
此云知诸大弟子心之所念。则知深心二字。与此
所念二字。非独为自求授记。是代为千二百人。作
请主也。故弟子如是念。世尊如是记。便是以心印
卷五 第 699a 页 X32-0699.png
心。真授真记之时也。常修梵行。具菩萨道。此即为
广行六度万行。得福智圆满之时。
△二得果。】

「于最后身得成为佛(至)天人师佛世尊。」

【此世尊亲證须菩提也。果号名相。对因而言。须菩
提在母胎时。即知空寂。为罗汉时。名曰空生。乃因
中自利也。盖时际修行必令纤尘不立。若有一法
不空。不能得證无上菩提。今果号名相。乃又利人
为急也。当其繁与大用。必须向无相中。广示诸相。
始不负一番应运而起。然则因中所贵真空。而果
中最尊妙有也。
△三劫国。】

「劫名有宝国名宝生(至)无数千万亿那由他。」

【此从正名依也。须菩提又名善吉。故得劫名有宝
也。亦名善现。故得国名宝生也。其土平正。以至无
有便利等者。由达诸空寂。不立一尘也。人民皆得
处宝台。居妙楼阁者。以自性众生分得空性三昧。
是不忘因性也。声闻菩萨皆无边无数者。以真空
妙性无所不集也。
△四寿命。】

「佛寿十二小劫。」

【既居空性三昧。内得脱根。外得脱尘。不为根尘所
乱。故得住寿十二小劫也。
△五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至)度脱无量菩萨及声闻众。」

【此明彼佛说法度生也。其佛常处第一义空。而说
第一义谛。所以度脱诸菩萨也。又曰及声闻众。则
名相如来亦以方便说三乘法。故方便品云。未来
卷五 第 699b 页 X32-0699.png
诸佛。亦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演说诸法等。又岂
外此诸佛耶。
△二偈颂。分六。一诫听。】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今告汝等皆当一心听我所说。」

【此以颂诫听祈其善领受也。能领纳者。即为将来
成佛真因。不然。所谓一心听受者何法也。
△二颂
因行。】

「我大弟子须菩提者(至)随佛所行渐具大道。」

【随佛所行。即于佛佛无所违也。大道。即福智圆满
之果海也。渐具者。正见其历多劫侍多佛所由来
也。
△三颂得果。】

「最后身得三十二相端正殊妙犹如宝山。」

【此颂明正报。前后皆未有三十二相等文。乃互详
互略也。宝山者。有光明义。凡佛身皆作紫金光色。
故此喻之。
△四颂国净。】

「其佛国土严净第一(至)皆共合掌听受佛语。」

【此颂国土依报。较长行犹详明菩萨声闻之德。及
佛现神通变化。与人天至心受法之事也。八解脱。
即八背舍。大智度论云。背是净乐五欲。舍诸著心。
故云背舍。天台云。若发真无漏。断三界结业尽。即
名解脱。言八背舍者。一内有色相外观色。内有色
相者。不坏内色不灭内色相也。此初背舍位。在初
禅。能舍自他及下地一切诸著故。二内无色相外
观色。内无色相者。坏内色灭内色相也。外观色者。
卷五 第 699c 页 X32-0699.png
不坏外色不灭外色相也。由行人入三禅。定境渐
深。内色巳灭。但欲界结使难断。故犹观外不净之
相也。三净背舍身作證。行者除外不净相。但于定
中。练八色光明清净皎洁。犹如妙宝之色。故名净。
以无爱著心。而受三禅中遍身妙乐。故云身作證。
四虚空处背舍。若灭根本四禅色。一心缘无边虚
空入定。而不受著也。五识处背舍。若舍虚空。一心
缘识入定。而不受著也。六无所有处背舍。若舍识。
一心缘无所有处入定。而不受著也。七非有想非
无想背舍。若舍无所有处。一心缘非有想非无想
入定。而不受著也。八灭受想背舍。背灭受想诸心
心数法。是为灭受想背舍。
△五颂寿命。】

「其佛当寿十二小劫。」

【△六颂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前此皆颂长行所有。至于其中有事佛起塔。以至
本佛传法弟子舍利流布等事。前后互具。此不繁
述。
△二授迦栴延记。分二。一长行。分五。一行因。】

「尔时世尊复告诸比丘众(至)具菩萨道。」

【长阿含云。迦旃延善于议论。有外道执断见。谓无
后世。延云。今之日月。为此世耶。为他世耶。若果无
他世。决定无明日矣。又云。我见人死不还。似无他
世。延云。如罪人被囚系者。何可得归。又云。生天上
者。无所拘牵。何亦不见有归还者。延云。如人堕厕
卷五 第 700a 页 X32-0700.png
既出。肯复还入厕乎。且天上一日。人间百年。彼三
五日。未遑计归。设有归者。汝复何存。又云。镬煮罪
人。密盖其上。伺之不见神出。故知无有他世。延云。
汝昼眠时。或梦远游。傍人见汝有神出否。又云。我
剥死人。从足至顶。细分骨肉。求神不得。故知无有
他世。延云。柴本生火。细分其木。火亦何存。又云。我
秤死人。重于活者。若神出巳。其人应轻。故知无有
他世。延云。如火与铁。火在则轻。火退返重。人死神
出。其重亦然。又云。我见人死。返转求神。俱不可得。
故知无有他世。延云。如人吹角。声从角出。返求其
声。宁得声否。又云。汝虽种种破我。我必不舍所执
之相。延云。如人见麻。即取其质。得麻取皮。得皮取
筋。得筋取布。得布取银。得银取金。舍劣取胜。人之
常情。汝何固执若是。又云。如我所执。其人甚深。岂
我一人作是执耶。延云。如两商人。路行逢鬼。鬼作
人形。而语商云。前路丰米足草。载之何为。一商俱
弃所载。人牛皆饥。鬼得其便。次商人言。若得新者。
可弃故物。于是人牛皆得不饥。鬼不得食。诸人妄
说。如鬼诳人。汝不受我语。必为鬼所啖。今得新者。
何不弃故。其人辩不能胜。即嗔骂云。无知愚人。何
苦劝我。延云。如人养鱼。路拾诸粪。擎至头上。路逢
大雨。汁污其身。傍人劝舍。返责他人。汝与愚人。无
二无别。于是外道敬伏其辩。故灵山会上。称之议
论最为第一。迦旃延因中供佛起塔。文义甚明。但
卷五 第 700b 页 X32-0700.png
前曰供八千亿佛。后曰供二万亿佛。似断我法二
执之功。由浅而深之意也。由旬此云限量。有三不
同。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小者四十里。
△二得
果。】

「当得作佛号曰阎浮那提金光(至)天人师佛世尊。」

【此明正报。由因中勤扫佛地。尽除尘垢。故至罗汉
位中。感发辩才。然所以谈锋似箭。辩口如河者。以
心地清净。不存尘垢。今感果号阎浮金光者。由身
光似阎浮金色。则知除尘去垢之功。大有益于将
来也。
△三国净。】

「其土平正玻瓈为地(至)无量万亿庄严其国。」

【此明依报。盖世人不修善法。恶道增盛。而人天减
损。今言无四恶道。则知其国人民。皆奉行阎浮如
来教化。深修戒善。故天人炽盛。又曰声闻众多。菩
萨无量。愈见其善法庄严不可思议。
△四寿命。】

「佛寿十二小劫。」

【佛之三身。法身无始无终。报身有始无终。今言佛
寿十二小劫者。乃应化佛。以根尘。作佛事故也。

五正像。】

「正法住世二十小劫像法亦住二十小劫。」

【正像巳具前释。唯此科无劫国名。或译人有脱耳。

△二偈颂。分四。一诫听。】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众皆一心听如我所说真实无异。」
卷五 第 700c 页 X32-0700.png

【△二颂行因。】

「是迦旃延当以种种(至)亦以华香供养舍利。」

【△三颂得果。】

「其最后身得佛智慧成等正觉。」

【后文十方之所供养。至阎浮金光共六句。该在此
成等正觉下。其文更顺。
△四颂国净。】

「国土清净度脱无量(至)无量无数庄严其国。」

【以万亿众生。接菩萨声闻上。则文意俱到。为十方
所供养者。是普应供之名。当居上科。光明无能胜
者。始颂明阎浮金色之实。一切有。即二十五有。况
等觉位中无明未尽。亦谓之有。今谓菩萨断一切
有者。无明亦尽也。
△三授目犍连记。分二。一长行。
分五。一行因。】

「尔时世尊复告大众(至)二百万亿诸佛亦复如是。」

【阿含经云。目犍连。因中曾助辟支佛剃头浣染缝
袈裟。发愿求神通。至罗汉果。始发诸通。有外道师
徒五百。用咒移山。经一月日。簸峨巳动。目连念言。
此山若移。多所损害。即于山顶虚空中。结跏趺坐。
山还不动。外道相谓。我法动山。计日可移。云何不
动。此必沙门神力所致。自知力弱。归心佛道。其神
通事迹。广如彼经。
[△@△]前科与此科。详陈因中起塔
供佛之相。非徒谓事成。既侍多佛闻多法。则一华
一香。一动一静。无不事到理到。塔之所表。前巳累
明。盖塔表一真智。即法身所在也。高千由旬。表十
卷五 第 701a 页 X32-0701.png
度具足。广五百由旬。表證五位理体。七宝庄严。即
七觉净财以严法身也。事佛必曰八千。乃融八正
道于一法身。后复事二百万亿者。即广融众智。以
成正觉也。
△二得果。】

「当得成佛号曰多摩罗跋(至)天人师佛世尊。」

【果号以多罗香名者。由此香薰遍之力不可思议。
若烧一铢。普薰小千世界。此是因中神通速疾所
至。则知飞行轻举。现火降龙等。皆如香力之不可
思议也。栴檀香。此云性无染。
△三劫国。】

「劫名喜满国名意乐(至)菩萨声闻其数无量。」

【由因中神通广大。故得劫名喜满。运用不尽。随处
随现。无不称心遂意。故国名意乐。真珠华者。天华
也。华既常散。香应常有。异色异。香。人谁不乐。况多
诸贤圣。则其国殊胜。倍可见矣。
△四寿命。】

「佛寿二十四小劫。」

【前佛但言十二小劫。此倍言寿量者。乃因果齐具
足也。众生根尘即因。为净一切根尘故。如来住寿
十二小劫。又住自根尘。以益九界众生。亦寿十二
小劫。是总因果言之也。
△五正像。】

「正法住世四十小劫像法亦住四十小劫。」

【正像劫量两俱倍者。一以因中神用超胜。一以果
中愿力坚持。令法不绝。所以乘因乘愿也。
△二偈
颂。分五。一颂行因。】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卷五 第 701b 页 X32-0701.png

我此弟子大目犍连(至)而以供养诸佛塔庙。」

【金刹者。法苑云。阿育王取金幡金华。悬诸刹上。故
曰金刹。具云刹那。此云土田。此通取土名刹也。又
复伽蓝亦号梵刹。又西域以柱表刹。示所居处也。
如此方缙绅巳上。皆竖幢以示居处。
△二颂果国。】

「渐渐具足菩萨道巳(至)号多摩罗栴檀之香。」

【△三颂寿命。】

「其佛寿命二十四劫。」

【△四颂国净。】

「常为天人演说佛道(至)于佛智慧皆不退转。」

【为人天说佛道。即权实双运。长行但言国土。此颂
明眷属。则三乘齐具也。
△五颂正像。】

「佛灭度后正法当住四十小劫像法亦尔。」

【正像法中。皆弟子奉行法藏之时。于中持法起塔
供养舍利等。此皆必然之事。俱不繁解。正与中根
授记巳竟。
△二许与下根说因缘。】

「我诸弟子威德具足(至)吾今当说汝等善听。」

【此巳与五百弟子。作授记矣。至五百弟子受记一
品。不过详明因果劫国正像而巳。然必欲说宿世
因缘者。要见如来悲救之久。弟子受益之深。使人
知授记成佛原非偶然会合。良以尘点劫前。巳下
大种。于中世世受化。积累至今。故威德无不成就
也。为中根人。作喻说一周巳竟。

直指云。此品从方便品中第二止后。舍利弗再请
卷五 第 701c 页 X32-0701.png
云。今此会中如我等比。百千万亿。世世巳曾从佛
受化。如此等人。必能敬信。长夜安隐。多所饶益。以
此发如来后二周说法之案。但彼时四大弟子。示
同凡小。顽然不解。而身子得记之后。乃为代请。故
如来重举譬喻。广明火宅危险。指点大小优劣。四
子始深心信解。自举穷子。以陈返妄归真之譬。但
为大小见量未忘。如来功德未能尽达。故世尊复
以药草一喻。尽情扫除。始与四人作记。以符身子
第二所请。师资如出一辙。完复始终喻说一周之
原案也。】

「化城喻品第七」

【品节云。此品来意。由前五人俱得授记。而复欲为
千二百人作记。故远引尘劫前大通佛时为王子
教化之宿因。曾下一乘缘种。自是巳来。生生受化。
今缘巳熟。正是印许之时。以显缘因佛性也。化城
一喻。原是虚设。以明三乘毕竟是权。为止怖远疲
劳之众。今众暂息可进宝所。以此开发策进。顿悟
昔因。自信成佛。乃各得授记也。大窾云。本无忽有。
谓之化。禦敌防非。谓之城。此品虽与弟子说宿世
因缘。其实发譬喻药草之馀蕴。盖喻品意。在火宅
白牛。此品意。在化城宝所。由火宅而入化城。驾白
牛而归宝所。两相合而意始圆。又此品虽说如来
在大通智胜佛时为王子覆讲法华。巳为汝等作
今日得度因缘。然正发明药草品中法雨等澍各
卷五 第 702a 页 X32-0702.png
有所受。于诸法中。任力所能。渐得入道等文。所谓
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于无量亿
劫。说不能尽者。此也。然喻品中身子才悟。即为说
因缘。云我昔曾于二万亿佛所。常教化汝。汝亦长
夜随我受学。其为因缘也近。此品为千二百罗汉。
说其因缘。在不可思议阿僧祇劫前。为十六沙弥。
巳曾开导教化汝等。其为因缘也远。以因缘有近
远故。各自言之。使交相发。而互相明也。文中首标
大通智胜佛者。是往昔为释迦之父。所谓毗卢师。
法身主。不落方所。不涉数量者。是也。其成佛转法
轮事。皆是逢场作戏耳。至于十六沙弥。才出家时。
即请大法。代佛转轮。其气象又非琐琐者比。故能
即绍大通之位。与大通智胜。同一鼻孔出气。岂同
下劣小乘。若跛驴驽马。策之而不肯进者哉。世尊
所以援古證今者。亦是激发小乘。令彼奋发舍小
智。而入大通之智也。
[△@△]问。此品说因缘文广。喻文
少分而巳。何不名宿世因缘品。既从喻立题。又何
不云宝所。返从化城之虚。是何意耶。答。因缘虽长。
总是结缘之义。皆非究竟。所以立名化城者。正以
完复从前之所谓因缘也。又此经首题。以莲华喻
法。故此亦以喻立品也。不言宝所。而必曰化城者。
正欲人因权明实。即妄明真。既知城之是化。则知
宝所必实矣。斯正为本经开权显实之大旨。当如
是知。
△三为下根说因缘。分二。一本品正说因缘。
卷五 第 702b 页 X32-0702.png
分二。一先明知见久远。分二。一长行。又三。一出所
见事。】

「佛告诸比丘(至)彼佛灭度巳来甚大久远。」

【此如来欲与未记者作记。使知记非虚妄。原于无
量劫来。巳下成佛种子。则是正因久植。而佛果当
圆矣。佛告下。标起过去久远。特明劫数之多。尔时
下。举智佛为释迦之父师。见释迦非智佛亦不得
以生成也。佛名大通智胜者。包括万有曰大圆具
十界曰通。能破诸惑曰智。超过一切曰胜。又大即
如如理。通即如如智。理智圆融。故曰智胜。则下之
十号。皆不出此智胜之所具也。国名好城者。以智
胜之正。处妙好之依。可谓是依是正即体用一如
之寂光土也。劫名大相。即百界千如之无量相。亦
即智胜所本有也。离智胜外。岂复别有所谓好城
大相之庄严乎。彼佛灭度下。约智胜涅槃后言。以
起不思议之喻。故先标言甚大久远。要解云。大通
智胜。即众生本源之觉体也。众生觉体。本来若此。
但为自迷色心之内。故小而不大。封滞无明之壳。
故碍而不通。潜伏妄识之陋。故劣而不胜。夫能了
色心之迷滞。破无明之封壳。则智胜现前。与佛无
别矣。言过无量不思议劫者。明此智体其来无始。
非情尘数量所及也。
△二喻明久远。】

「譬如三千大千世界(至)百千万亿阿僧祇劫。」

【此下喻明彼佛灭度甚大久远。乃以非喻为喻也。
卷五 第 702c 页 X32-0702.png
此中有三翻较量。皆不可思议。一以地种为墨。而
点。如微尘。则墨数不可量。二尽地种墨所有之国。
是国数不可量。三将点与不点之国。尽作微尘。以
一尘为一劫。犹不能尽彼佛灭度之劫。是劫数不
可量也。地种者。由大千世界之地。皆能生长情无
情物。故云地种。假使者。即设喻之言。假若有人以
大千世界之地。磨作一池墨水。于是持此水。先从
东方行。过千国土。才下一点。如微尘许大。又从东
去。过一千国土。再下一点。如是展转者。或东方界
尽。展转向南方。南方界尽。展转至北方。但以尽此
大地种墨水点尽无剩。则止而不行矣。次下以汝
意云何为问者。欲人知此所点之国无量无边。非
算师及算师弟子之所能知也。是人所经国土下。
又将所点之国并中九百九十九国之未点者。亦
如是展转括尽。点与不点之国。尽抹微尘。然后以
一尘算一劫。彼智胜佛灭度巳来。复过微尘之无
量无边百千万亿阿僧祇劫。是知劫数甚不可思
议。久远若斯也。要解云。智胜无古无今。未始灭度。
而云彼佛灭度如是久远者。对下根迷情言之耳。
若论吾人。失灭智胜迷沦巳来。不知过若干劫。诚
不可以尘墨数之也。
△三见昔如今。】

「我以如来知见力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因上明智胜如来灭度至今。劫数有如是尘点不
可思议。则一等据迹著相人。闻之而惊疑不信。故
卷五 第 703a 页 X32-0703.png
世尊又言。以我佛眼心力见知。虽彼灭度如斯久
远。亦只如在今日。要知十世古今不离当念。则上
来不可思量之尘点劫。与我此念。本无内外。亦可
见无边刹境不隔毫端矣。即此自他不隔。是如如
智。古今不离。是如如理。推此二种广大之境。总以
显大通智胜之量也。直指云。方便品云。佛曾亲近
无量无边百千万亿诸佛。尽行诸佛无量道法。彼
中但标其总名。今略举大通为因地发心第一之
本师。是为古今一念。故颂云。佛智净微妙。无漏无
所碍。通达无量劫。益可见古今不离自他不隔也。
要解云。以众生知见迷沦妄计。则智胜隔尘点劫。
以如来知见则古今一时。故观彼久远。犹若今日。
此又释迦之大通也。
△二偈颂。分三。一颂出所见
事。】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世无量无边劫有佛两足尊名大通智胜。」

【此四句。总标颂本因之主。我念者。即追忆远大劫
前所觐之本师。次下出名。
△二颂喻明久远。】

「如人以力磨三千大千土(至)如是无量劫。」

【此颂以大喻明劫量也。非此大喻。孰能知此远劫。

△三颂见昔如今。】

「如来无碍智知彼佛灭度(至)通达无量劫。」

【无碍智。乃佛知见也。于久远劫所知见者。一一明
了无碍。所谓不离当念。不隔毫端。若古今自他之
卷五 第 703b 页 X32-0703.png
量不泯。则有碍矣。乌得有见昔如今之妙哉。知彼
佛灭度者。是知智佛灭度久远不谬。又言及声闻
菩萨者。谓不但知佛不谬。即彼佛所有声闻菩萨
灭度。一一见知。无有错谬。则今日当授记者之声
闻菩萨。即彼佛之声闻菩萨也。即此愈见其古今
不离。即彼即此。次言比丘当知者。当知我如来所
知所见。决定不谬。何故。由如来具四智故。佛智者。
即大圆镜智也。净者。平等性智也。微妙者。妙观察
智也。无漏无碍。即成所作智也。具此四智。故能通
达无量劫犹今日矣。此由释迦以四智合大通智。
如水合水。既合之为一。岂有古今自他久远之分。
则知视久如今。其理益明矣。明知见久远巳竟。

二正明宿世因缘。分二。一长行。又二。一结缘由。又
二。一出远由。分二。一智佛成道。又曲分五。一佛寿
长远。】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寿五百四十万亿那由他
劫。」

【此明智佛成菩提道从实垂权。直指云。先明本主
寿量长远。见彼佛悲愿弥深。故住世度生弥久。如
行愿品云。惟愿久住刹尘劫。利乐一切诸众生也。

[△@△]彼佛出于增劫。既寿命长远。则成道必曰十小
劫。受请之后。欲说大经。待时待机。必曰过二万劫。
然后正说法华之时。必曰八千劫。说经之后。入于
静室。又曰八万四千劫。及至此后。犹未见智佛唱
卷五 第 703c 页 X32-0703.png
入涅槃。则知住世之长远。与入灭巳来之长远。皆
不可思议。且今释迦出于减劫。寿仅八十年。而成
道只曰六年。待时待机。只四十年。正说此经只数
年。便于此会。唱入涅槃。虽二佛延促不同。其悲愿
济世。则无二无别矣。那由他。或云阿庾多。此云万
亿。
△二成道前事。分二。一佛坐道场。】

「其佛本坐道场破魔军巳(至)而诸佛法犹不在前。」

【此正明等觉正證也。本坐道场者。本即本觉。属如
如智。道场即如如理。理本不动。为智所归。故曰本
坐道场。此即无修无證之如如佛也。今欲接物利
生。于无身中示身。既欲现身。则魔事起矣。所谓魔
事者。有作之心也。破魔军者。谓最后生相无明尽
也。据事。由菩萨功行逼极。震动三千。致诸魔军而
来恼乱。菩萨以慈心三昧。一一摧伏。待破此魔后。
则成等正觉矣。言垂得者。正證之间也。诸佛法者。
即一理平等也。不现前者。无容拟议之也。况智佛
于此时间。理智融。始本契。上无佛可成。下无生可
度。中无行可修。烦恼菩提生死涅槃。俱不可得。尽
十方世界。赤洒洒。没可把。从一小劫。至十小劫。身
心不动。所谓一念不生也。言诸佛法不现前者。是
本觉不动。未起利物之心也。问。既曰大通智胜佛
本坐道场。则本来是佛。何更欲经十劫而谓成道。
岂另有佛外之道而再欲成耶。答。岂不见。适来谓
为欲利生故。于无身中示身。则不妨依旧有修行
卷五 第 704a 页 X32-0704.png
證此化身如来成始成终之必然事也。如今释迦
降生成道转法轮。以至三七思惟。筹量行止。故方
便品云。作是思惟时。十方佛皆现。又云如过去诸
佛说法之仪式。此便是释迦之佛法现前矣。但此
曰三七。彼曰十劫。乃时节长短不同。总皆为出世
因缘。岂谓另有佛外之道。而再欲成哉。
△二诸天
供养。】

「尔时忉利诸天(至)至于灭度亦复如是。」

【此明因果将契也。如来妙境。即事即理。若据事论。
佛坐道场入定。而诸天侍座供养。所必然也。据理
亦有深意。佛即一真法界之如如理。则真俗之智
融而不二。此为自受用。可谓常乐我净无作无为。
今言破魔军巳。即欲出生现形说法。既有作有为。
又必真俗齐到。体用兼行。故前曰如来结跏趺坐
身心不动。乃本觉真体显露也。此言忉利诸天先
为彼佛敷师子座。高一由旬。是始觉俗用亦到也。
高一由旬者。表佛超十界。良以真非俗不显。俗非
真不彰。此座者。乃真俗圆融之地。既至此地。何法
不圆。故向后佛坐此座。即诸法现前矣。不然。何忉
利诸天。便先知佛于此座得菩提耶。故知佛即真
谛。天为俗谛。座为天置。而佛坐于此。即得诸法现
前。又是何等明白。但前曰佛是如如理。真俗不二。
属自利边说。此言佛据座。乃真俗圆融。属利他边
说。故曰。诸佛如来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也。
卷五 第 704b 页 X32-0704.png
次言梵天雨华。至于灭度而犹不止。诸天作乐。亦
至灭度而亦不止。此又有所谓也。凡言华。皆以表
因。以华供出于梵天。而供至佛灭。则知因因无尽。
前来佛坐天座。是以果彻因。今以华供佛。即以因
彻果。四面各散百由旬者。表因中四智俱严也。吹
萎雨新。表以妙因欲證妙果也。此段经文中。始本
具而因果彰。真俗融而体用足。则欲为出世利生
之事业。复何难乎。萎(音威)
△三明成道。】

「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明觉心圆满也。必谓过十小劫者。劫乃数之总
名。十即一之终数。大窾云。正显大通智胜始存一
念垂得之心。即与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之心异矣。
即此一念自生障隔。不得大通。而智亦不胜。直至
数量消忘。而平等佛慧方得现前。方得名为大通
智胜耳。然此亦不过为学家作引缘耳。况小乘守
灭定而不舍。耽小智而不忘。又乌能知甚深无量
平等之佛慧哉。故如来举此意。使小乘知诸佛智
慧有如此甚深无量。是为未證作證者言耳。若据
大通智胜四字。于空劫巳前。那边更那边。早巳七
华八裂。更说甚么佛法现前不现前。若于此中。有
一法不到。何谓大通。此外有一法不收。何谓智胜。
既曰大通智胜。则包无不容。摄无不尽。若有佛可
成。有生可度。皆儿孙边事。所谓灵苗异草。野父慵
锄。岂智胜之尊。有如是事。学者更须细究。
△四道
卷五 第 704c 页 X32-0704.png
后应供。】

「其佛未出家时有十六子(至)瞻仰世尊以偈颂曰。」

【此明大用毕彰。日月灯有八子。皆以意名。而又皆
师妙光。受妙光教化。最后者曰然灯。是转识成智。
乃光光相然之谓也。今智胜居俗时。有十六子。表
因果二边共十六心。意在转小智而成大智。故今
第十六位。即释迦牟尼。是因果齐到也。故日月灯
八子为因。最后然灯。乃释迦师也。故师资皆以光
言。今之十六。乃摄因归果。故最后之佛。即然灯子
也。则师资皆以智称。其第一名智积者。谓虽具大
智。尚有凝滞。未至大通也。诸子下。谓若欲舍俗入
真。应将平素所有宝惜爱护之心。尽情弃舍。若有
一念圣见不忘。即是金锁玄关。况其馀耶。故曰闻
父出家。皆舍所珍。是一转一切转。即属智德。又曰
诸母涕泣。经云。寔智菩萨母。言诸者非一母也。涕
泣者。割舍所爱。即属断德。随送者。是智与理冥。一
切俱到也。大通智胜。今既现形益物。是大用显发。
其祖转轮圣王。与大臣等。亲近供养。是全体契入
万用毕具之际。故曰到巳一心瞻仰也。要解云。灯
明之子。止言领四天下。表上根唯四大为累而巳。
今言各有种种玩好者。表下根有种种欲深心所
著也。舍珍诣佛者。以其有积。则未能大通。能舍欲
著。可谓智胜矣。】

「大威德世尊为度众生故(至)归命无上尊。」
卷五 第 705a 页 X32-0705.png

【此是会众赞颂。而利赖有准也。大威德下六句。颂
本坐道场等文。如来有折伏之威。摄受之德。故曰
大威德。为欲度脱一切众生故。于无量亿劫。修诸
苦行。而證菩提。既得成佛。而诸愿满足。故赞言善
哉吉祥无上士也。世尊甚希有下八句。颂如是十
小劫等文。大窾云。身体二句。赞身不动。其心二句。
赞心不动。如是身心不动。十劫用功。至生灭灭寂
灭现。方得名为究竟永灭。始得安住无漏大菩提
法矣。今者下四句。方出陈我等希遇之缘。谓今见
如来巳超三界。安隐得成无上佛道。实为我等得
度之缘。必应得大善利。以故今朝称庆。而亦大欢
喜也。次下出陈欢喜之故。良由六道众生常苦常
恼。处于无明大夜之中。如盲暝之不识道路。况乏
指示。不知尽苦之道。不知解脱之方。由是长夜昏
昏。无归无救。所以恶趣增而诸天减。出没三途。从
冥入冥。不唯不见佛。抑且不闻名。其失利也不胜
言矣。今佛既巳得最上道。必兴大悲云。普济群品。
我等闻名见相。幸沾最胜利益。所以称庆欢喜稽
首归命大导师也。憺怕者安静也。憺(音淡)。怕(音薄)

△五请转法轮。】

「尔时十六王子偈赞佛巳(至)诸天人民重说偈言。

世雄无等伦百福自庄严(至)当转无上轮。」

【此十六沙弥请转法轮也。大窾云。十六沙弥。才得
出家见佛。便有济世之心。即时请转法轮。其气槩
卷五 第 705b 页 X32-0705.png
雄视一世。真伟哉大丈夫也。言多所安隐者。能使
愚者智。不肖者贤。懦者立。弱者强。倒悬者解。故曰
多所安隐。饶益天人也。
[△@△]偈中。先赞佛具足诸智。
诸德。故曰。为世间第一雄猛。无有同等。无有伦类
之大丈夫也。等者同也。伦者类也。百福庄严。是福
足。得无上智慧。是慧足。既为两足之尊。宜当普雨
法雨。度脱我等。与一切众生。令人人得佛智慧。与
佛无殊。是谓皆悉到于一切智地。此处便见十六
沙弥本愿所存。不为自求。便有兴云布雨。普济群
乘之想也。世尊知众生下。谓如来具足知见。能知
众生种相体性。即知现前众生深心所念是何事
也。当以何法教化。令行何等道法。必得何等智。乐
何等法。修何等福。又知过去作何等行业。此皆为
如来明见无有错谬。应当随机授教。此是十六沙
弥请说三乘之意。今我等志在大乘。世尊亦知我
等深心所念愿。为转无上轮。使我等具足二利功
德。亦转法轮。如今释迦。演大华严满字法轮也。智
佛成道巳竟。
△二梵王请法分二。一威光照动。】

「佛告诸比丘大通智胜佛(至)遍满世界胜诸天光。」

【此叙智佛初坐道场。先现六瑞。十劫思惟。方便权
智现前。正垂三菩提利生之时也。十方各五百万
亿佛土。六种震动。总见十界依报同转。示理无碍
也。五百万亿。明广远之极。又况十方各具是数而
广远。亦见其不可量也。幽冥之趣。日月不到。今承
卷五 第 705c 页 X32-0705.png
佛光。而皆大明。此又见智胜之不可量也。狱中众
生。背觉巳久。故无所见。今蒙光照。则彼此俱明。故
咸谓忽生众生。此叙地狱三途之最苦处光明融
彻也。次言五百万亿佛国中六欲诸天。及色界梵
天。一一六种震动。大光普照。光胜诸天。此又叙三
界天道之最乐处光明融彻也。以上举天地二道
中。巳摄人等诸道。良以一切众生无明自覆故。被
众尘隔越。今承佛力。则一一显露。一一全彰。故至
十方各五百万亿佛土。而皆大明也。但智佛得菩
提下。该有即放眉间白毫相光遍照十方各五百
万亿诸佛世界之文。此或译师及润文者有脱耳。
何以知然。观今释迦欲说大法。即放眉间白毫相
光。而中古日月灯明说大法时。亦放是光。岂上古
智胜如来。说此大法之际。而不放是光明耶。故文
中叠叠言光。谓下照地狱。上彻天宫。横遍五百万
亿佛土。则其光有不可甚言者。岂无放而云然也。
然释迦光中。圆具十法界相。而此不言者。须知此
是我如来亲举远因。前既具明十界之相。至此不
言可知。况智佛受请之后。初转法轮。便有六百万
亿那由他人。得无漏解脱。此诸人众。岂当时不于
智胜光中有见有闻。而才闻三转四谛。便顿然如
此悟入之深耶。既曰照五百万亿佛土。岂容不具
十界相乎。由此知必然放光而成六瑞也。但前二
佛先说法入定。而后有放光动地雨华众喜。今此
卷五 第 706a 页 X32-0706.png
先十劫入定。即雨华放光动地众喜。而后说法。此
是从本垂迹。乃开张权实之始。明最初相也。日月
灯与释迦。乃摄迹归本。会融权实为终。是最后谈
也。智佛光照十方各五百万亿者。明大通之量。是
馀不能及。故曰智胜。若据理表。万八千土。表十八
界。此五百万亿。当表五阴。其实五阴与十八界。开
合名耳。是异其名。不异其体。何尝二也。则彼佛此
佛。据时论劫。似有今古。而此理智又何尝二。具眼
者审之。大窾云。释迦放光。为末后一著。大通放光。
为最初一句。盖最初一句。不异末后一著。故其光
明。亦彻上彻下也。要解谓。夫人以五蕴众相和合
有生。而封蔀无明。诚非日月威光所能照烛。及乎
智胜开明。乃知众生之相。从芒芴间。忽然幻有。亦
若是矣。
△二十方梵请。分二。一九方。分四。先东方。
分七。一睹光瑞。】

「尔时东方五百万亿(至)光明照曜倍于常明。」

【此叙智佛初成正觉光照十方梵天瑞动之相。因
佛中道智光一照。顿觉宫殿晃耀倍于常明。然梵
天巳不假日月光明。而诸天自有身光。及宫殿园
林。俱有光明。今以佛光胜万万倍故。各各惊疑怪
问也。
△二惊疑念。】

「诸梵天各作是念(至)以何因缘而现此相。」

【△三共相问。】

「是时诸梵天王(至)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卷五 第 706b 页 X32-0706.png

我等诸宫殿光明昔未有(至)遍照于十方。」

【此是梵天各见光明有异。则疑念竞生。共一处而
议。是光毕竟有何因缘也。梵中一梵。名救一切者。
此正显为地上菩萨示应之名。众天各疑。未及出
言议事。唯救一切天王。发声告众曰。莫是有大德
天人来生于此耶。莫是有佛出现世间而致有此
大光遍照耶。梵天修禅定。兼修四无量心。故曰大
德天。此天主欲统领诸天。寻光见佛。是为诸天中
之引导师。所谓应以天身得度者。现天身说法也。
设如来不放此光。诸天何缘见佛。则是光之放也。
慈济曷穷。虽智佛入定十劫。而光照之处。所有人
天。生无限胜心。如此者。如来何尝不说法也。此处
妙在众梵疑念。不疑何有寻光之举。不寻光。何有
见佛之缘。不见佛。何得具大神妙智之用哉。
△四
寻光明。】

「尔时五百万亿国土(至)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

【此叙东方五百万亿梵王来仪。与宫殿俱者。梵天
宿福深厚。故感宫殿随身。如世间王者。尚有无穷
妙乐。况天王耶。衣裓盛华。以备作供养也。世间以
金宝为贵。天宫以华为贵。故凡献供。皆以天华。共
诣西方者。乃寻光所向之处。如十方人各随所向
之方。蓦直寻之。必得见佛。而亦显此光无处不周。
无往不在也。见佛处座。是亲到亲见。非彷佛知闻
者也。不唯见佛。而又见护法请法之众。则亦将闻
卷五 第 706c 页 X32-0706.png
转法轮矣。由此光照之缘。便顿令梵人入佛知见。
则又何等径捷。何等简易。
△五兴供养。】

「即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至)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希有难可得值遇(至)惟愿哀纳受。」

【梵天人等。既亲见如来。则所献之供。无不虔恳。头
面礼。身至敬也。同声说偈。口至敬也。散华奉殿。皆
共一心。意至敬也。须弥本高八万四千由旬。各以
衣裓之华散。即与等。足见所来者众。且复供树者。
树乃智胜之所依。亦所当供也。树高十由旬。表智
超十界。各以宫殿献者。由华供不足以尽其诚。故
复奉以宫殿也。况天人之殿。未尝须臾有间。而一
旦捐舍。表我执巳解。愿佛处中。是转凡依。而成慧
依。处字留也。偈中先叹佛权实二智。世尊甚希有
两句。叹实。下二句叹权。总明大悲拔苦。故云能救
护。一切天人下四句。叹佛饶益广大。总明大慈与
乐。故云普皆蒙饶益也。次下述来仪。谓我等所来
之方。巳经五百万亿国土。舍梵宫深禅妙乐。远远
至此。无非为见佛而来。据理从凡入圣。须经五十
位因行具足。方得亲到佛境。舍深禅定。即是发回
向心。顿希佛果妙乐也。
○问。雨华如山。树座犹下。
其相如何。答。不思议事。彼此不碍也。
△六请说法。】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巳(至)一心同声而说偈言。

世雄两足尊惟愿演说法以大慈悲力度苦恼众生。」

【两足者。定慧二严也。天台云。既云度苦恼众生。即
卷五 第 707a 页 X32-0707.png
是请转。半字如今。佛鹿苑中。说三藏教。度五浊八
苦众生也。
[△@△]长行曰开涅槃道。颂中云惟愿演说
法。焉知定请半字。况地上应身之士。志愿佛道。故
云以大慈悲力。且慈能与四圣之乐。悲能拔六凡
之苦。则请意槩可见矣。
△七佛默许。】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默许者。由梵天来意。所以合佛放光说法时至之
心。故口不言。而心允矣。知音谓。世说云。世尊以默
然为许可。初佛本坐道场。巳成佛矣。但由一乘实
相把住大紧。不唯诸佛不现。即亲生十六王子。亦
不得能亲近。况十方各五百万亿国土诸梵天王。
而皆来乎。所以谓之垂得菩提也。及思惟过十小
劫巳。放开一线。以实开权。得其诸佛度生方便。则
王子来。而梵天亦来。始谓之得成菩提。可见得成
菩提之言。亦只使众生见相作佛耳。方便权智。有
如此之妙。故诸佛成道。必欲先说三乘也。盖娑婆
世界教体如是。众生利于耳根。从闻得入。是以下
文智佛受十方梵天请讫。即先转四谛因缘。然后
乃为十六王子。说一乘实相也。此虽叙智佛成道
来十方梵天之事。其实发明方便品我释迦始坐
道场观树经行诸梵天王请转法轮之仪。下九方
文。虽有增损。皆不外此。可以例通。
△二东南方。分
七。一睹光瑞。】

「又诸比丘东南方(至)各自见宫殿光明照曜。」
卷五 第 707b 页 X32-0707.png

【△二惊疑念。】

「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

【△三共相问。】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至)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是事何因缘而现如此相(至)度脱苦众生。」

【诸梵中首。有曰大悲者。亦是寄位示迹之称。观其
发言。皆是决定有知识者之语。谓当共一心求。又
曰多是佛出世。度苦恼众生。其意可见。
△四寻光
明。】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十六王子请佛转法轮。」

【东南方人。或向西方北方。亦未尝不可。而必曰西
北方者。所谓蓦直去也。稍有增差。则不中矣。推寻
二字。是勤勇无间之功。虽寻至千万亿土外。得见
智胜如来。其实此光。亦即各各殿中。未出门时。所
见之光也。虽然。若不寻光。何能见佛。所谓知即得
也。
△五兴供养。】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至)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圣主天中王迦陵频伽声(至)今得值世尊。」

【圣中之圣曰主。天中之天曰王。阚泽云。孔老之教。
奉天而行。不敢违天。释迦之教。诸天奉行。不敢违
佛。故曰天中王也。迦陵频伽。此云妙声鸟。正法念
经云。山名旷野。其中多有迦陵频伽。出妙音声。如
是美音。若天若人紧那罗等。无能及者。唯除佛音。
此亦借之以况胜也。非佛音似之。直指云。一百八
卷五 第 707c 页 X32-0707.png
十劫。表百八烦恼为众生障。障重则恶多。恶多而
天减。是天之所忧也。今幸佛出作人天眼。为九界
所归。真大慈悲父也。
[△@△]巳入恶道者。如来有种种
方便。救之令出。未入者。亦以种种方便护之不入。
故有大哀悯饶益众生。今者遇佛。决非小缘。由宿
植福。有斯庆幸也。
△六请说法。】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巳(至)一心同声而说偈言。

大圣转法轮显示诸法相(至)忍善者增益。」

【既得见佛。必希闻法。若但见而无闻。亦何所益。故
必欲请说法也。诸法相者。即阴处界三。并谛缘度
等诸法之相。苦恼。即火宅六道诸众生也。忍善者。
即七方便人。得诸法忍。善道增长。必至恶法减损
矣。
△七佛默许。】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三南方。分七。一睹光瑞。】

「又诸比丘南方(至)各自见宫殿光明照曜。」

【△二惊疑念。】

「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

【△三共相问。】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至)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我等诸宫殿光明甚威曜(至)为佛出世间。」

【梵主之名。曰妙法者。似为巳得大通智者之名。故
能统众寻光。所谓此非无因缘。而必欲求之。又谓
过百千劫。未曾见此相。则知百千劫前。曾巳见矣。
卷五 第 708a 页 X32-0708.png
益知其为示应之迹也。
△四寻光明。】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请佛转法轮。」

【△五兴供养。】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至)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世尊甚难见破诸烦恼者(至)惟愿垂纳受。」

【颂中先赞佛断德。诸烦恼。即五住无明尽也。一百
三十劫。出陈难见之證。饥渴者。指六道众生。谓佛
不出世。则无法喜禅悦解脱之浆济之。今既出世。
使六道众生。皆得法雨充满。而热恼清凉也。昔所
未睹下。赞佛智德。智慧希有。难可值遇。正如优昙
华。一切皆爱乐也。言宫殿蒙光严饰者。一一皆准
华严经说。有不可思议众宝庄严。以此微妙宫殿
奉供如来。是知虔诚至矣。
△六请说法。】

「尔时诸梵天王偈赞佛巳(至)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惟愿天人尊转无上法轮(至)当演深远音。」

【梵王请法之心。不为自求。曰令一切世间者。总该
六道。别举魔梵。是世间善恶一对。沙门与婆罗门。
是世间邪正一对。次结云皆获安隐者。谓佛若转
法轮时。使世间善恶邪正染净智愚。无不皆获安
稳也。击鼓。警其同臻宝所。吹螺。促其念念不退。雨
雨。泽其六道枯槁。此请开三。当演深远音。乃请显
一。以彰最极之谈。始完复梵主本名盖为请说自
家妙法耳。
△七佛默许。】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默然许之。」
卷五 第 708b 页 X32-0708.png

【△四总明六方。】

「西南方乃至下方亦复如是。」

【乃至者。超略西方西北方北方东北方并西南与
下方共六方。亦复如是者。谓每方各五百万亿梵
天。于其光照。生疑共议。寻光见佛处座。及八部王
子请法修供等。皆如前式。故不必繁辞。槩如之也。
巳上明方力竟。
△二明上方。分六。一睹光瑞。】

「尔时上方五百万亿(至)所止宫殿光明威曜。」

【△二惊疑念。】

「昔所未有欢喜踊跃生希有心。」

【△三共相问。】

「即各相诣共议此事(至)为诸梵众而说偈言。

今以何因缘我等诸宫殿(至)为佛出世间。」

【序众科中。曾有尸弃。为娑婆世界主。此云顶髻。今
言向下方过五百万亿国。寻光见佛。或即此娑婆
主也。如华藏庄严香水海内莲华中所有二十重
世界。此娑婆在第十三层内。彼中从一层。上至二
层。谓此上过佛刹微尘数世界。有世界。名种种香
莲华。佛号师子光。二佛刹微尘数世界围绕。至娑
婆。便谓过十三佛刹微尘世界。则五百万亿国近
之近矣。
△四寻光明。】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请佛转法轮。」

【△五兴供养。】

「时诸梵天王头面礼佛(至)一心同声以偈颂曰。
卷五 第 708c 页 X32-0708.png

善哉见诸佛救世之圣尊(至)皆共成佛道。」

【善哉。是喜幸意。曰见诸佛者。显佛佛道同。见一佛
即诸佛也。救世者。佛为大医王。既瘳众生身心等
病。以三界为狱者。即火宅中人。为烦恼诸结之所
囚系。唯如来能勉令出于三界。此四句赞佛悲心。
普智下四句。赞如来智德。谓如来具无量智。为天
人所尊。以种种方便。哀悯一切也。群萌即群生也。
草之初生曰萌。谓群生皆有善种。萌于心中。特无
缘以发之耳。今幸如来开甘露门。普润群萌。使善
道发生也。次颂久不遇佛。善根不萌。谓此土从无
量劫来空过无佛。不蒙圣化久矣。至于智胜如来
未出巳前。十方众生不睹佛光。皆在无明黑暗地
上。起惑造业。以恶业增炽。故恶道长。善不能修。故
天人灭。即有生于天上人间者。由善力轻微。色力
慧力。俱皆减少。此是薄福德人所招之苦果也。下
出苦因。由不见佛不闻法。故常行十恶。无明愈重。
则乐与乐想。二俱丧失。使智慧庄严。因忘果丧矣。
不具正知见。故住持邪见。以苦舍苦。不识善仪。其
死必堕恶道无疑矣。佛为世间眼下八句。庆佛出
世。开人天正眼。超彼群萌。出于三界。实为我等。深
生庆幸矣。次四句。贡殿求纳。末四句。发心回向。不
为自求。所谓自未得度先度人者。菩萨发心也。

六请说法。】

「尔时五百万亿诸梵天王(至)时诸梵天王而说偈言。
卷五 第 709a 页 X32-0709.png

世尊转法轮击甘露法鼓(至)无量劫习法。」

【此叙诸梵正请法也。多所安隐。对前佛未出世十
方暗瞑恶道增长甚不安稳也。多所度脱。对前超
出成正觉。喜叹未曾有。令一切众生普皆成佛。可
谓多所度脱也。颂文前四句。谓如来出世必说法
度生。曰开示涅槃道。似明权也。末四句。乃请显实。
故曰哀悯敷演无量劫所习法也。直指云。从前所
叙。十方梵天来仪。虽分次第。而实十方一齐。同见
光照。同时共议。同时随方寻光而至中央。同时见
佛。同时献供。同时请法。则知光明圆照。其境界甚
不可思议也。结缘远由巳竟。
△二结缘近由。分二。
一先转半字法轮。又三。一如来受请。】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至)及十六王子请。」

【此正彰结缘之近由也。由佛受请说法。故十六王
子。后得覆讲。此所以正作结缘也。
△二正转法轮。】

「即时三转十二行法轮。」

【此叙智佛初成正觉。受请出定。初转小乘四谛十
二因缘法轮也。直指云。初标法相。应机不违。故曰
即时。因说法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成涅槃。故名
为转。三度开示。故云三转。法轮者。谓如来以法为
轮。运载众生。出生死也。大窾云。先小后大。古佛恒
规。故先说四谛也。言三转者。一示相转。谓此是苦
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證性。此是道可
修性也。言示相者。谓以四谛之相示之也。苦。有三
卷五 第 709b 页 X32-0709.png
苦八苦。即三界内外六道生死。皆苦也。以逼迫为
义。由此身相。是生老病死之宅。因有此身。众苦逼
迫。不得自在。故曰逼迫性也。集。谓此苦身皆由自
巳贪爱五欲之所招。即发业润生无明。亦乃见思
二惑之所集。故曰招感性也。灭。谓欲出苦果。须是
證寂灭涅槃无为深法。故曰可證性也。道。谓欲證
寂灭。须修道品。即三十七品助道之法。故曰可修
性也。二劝修者。复以四法劝彼修进。谓此是苦。汝
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證。此是道。汝应
修。三作證者。复以自巳所證。以励之也。谓此是苦。
我巳知。汝亦应知。此是集。我巳断。汝亦应断。此是
灭。我巳證。汝亦应證。此是道。我巳修。汝亦应修。转
必三者。以根有三等差别故也。十二行者。由示相
转。得知苦集灭道有世间出世间因果。名见道行。
由劝修。得知苦集应断灭道应修。名修道行。由作
證。得知有学研真断惑为贤。无学真穷惑尽为圣
之阶级。名證果行。每谛三转。共成十二行法轮也。】

「若沙门婆罗门若天魔梵及馀世间所不能转。」

【此料简不能转者也。直指云。沙门虽是佛子。初非
佛说。且不自知。婆罗门若非僧化。尚且不信诸天
正乐。魔尚破法。梵嗜禅寂。巳上通属有漏。俱不能
转。馀谓四果支佛。名智正觉世间。仅能奉佛自利。
俱不敢以转为言。惟佛与佛乃能转耳。】

「谓是苦是苦集是苦灭是苦灭道。」
卷五 第 709c 页 X32-0709.png

【此正示四谛。苦指身言。示有身则有生老病死等
苦。逼迫身心。非乐也。是苦集者。集乃招感也。示苦
果因。贪嗔痴慢等。见思为因。谓知苦则应断集。此
为世间因果也。是苦灭者。灭谓法性寂灭。可證性
也。亦连苦言者。示此逼迫苦恼身心中。即具诸佛
菩萨不生不灭之真性也。是苦灭道者。道即八忍
八智三十七品。可修性也。连苦灭二谛言者。谓欲
断诸苦。證寂灭乐。非修此道法。则不可也。此所谓
慕灭修道。为出世间因果也。此三转中。最初示相
转。业巳具劝修作證二转故。四谛皆以是苦为言。
以集灭道三谛。皆由先知而得故也。】

「及广说十二因缘法(至)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此明十二缘法为流转门也。前于序品中。曾巳略
释。今依天台。谓展转感果为因。互相由藉为缘。无
明者。过去一切烦恼。皆是无明。体即是痴。迷暗为
性。无所明了。故即是惑也。行。即过去世造作诸业。
作为运用。由惑造业。故曰无明缘行。此属过去二
支因。识有了别义。以业成故。牵生三界意识妄动。
投托母胎。故曰行缘识。既托胎即有煖息识三事。
七日一转而成心色。名即心。色即质。故云识缘名
色。六入。谓根为尘之所入。既有心色。即成就六根。
故云名色缘六入。触。乃出胎巳后。由根对尘。而未
能了知。故云六入缘触。受。即领纳为名。由根触境。
领受好恶等事。虽能了别。然未能起贪爱之心。故
卷五 第 710a 页 X32-0710.png
云。触缘受。自识至受。为现在五支果。爱。即贪求种
种胜妙资具及色欲等境。而起贪爱。故云受缘爱。
取。谓既于诸境起爱著心。必欲追求贪取。故云爱
缘取。有。谓既生取著。惑业重结。善恶因果。必受后
有。故云取缘有。此复为现在三支因。俱属烦恼。与
过去无明缘行并同。生。谓六道中受生也。由现在
有此善恶因果。未来必定于三界受生。故云有缘
生。老死。谓受生之身熟坏也。此复为未来二支果。
忧悲苦恼。即老死中之苦境也。巳上缘缘相生。名
流转门。所谓无明受取三烦恼。行有二支。属业道。
从识至受并生死七事。同名一苦道。即惑业苦也。】

「无明灭则行灭(至)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此为还灭门也。大窾谓。如无明一法。先用推因智。
以推其因。次用审因智。以审其因。次第推审。三世
皆无自体。方得除灭。一法既尔。诸法皆然。故无明
灭。乃至生死灭也。约苦集。则有无明。乃至有老死。
约灭道。则无明灭。乃至老死都灭也。
○问。无明有
界内界外粗细之无明。此灭何等无明耶。答。此断
界内之粗相。即发业润生之无明也。若界外无明。
初住分断。至等觉方能永灭。
△三闻法得道。】

「佛于天人大众之中(至)无量无边不可称数。」

【此谓智佛说法。令闻者得利益也。说是法者。即前
三转十二行法轮也。六百万亿等。明机益之多。不
受一切法者。即根境不偶。得入初果。不受诸尘迷
卷五 第 710b 页 X32-0710.png
惑。成苦集流转也。诸漏即三漏。得解脱者。谓于三
界诸漏既尽。则心无系。子果双脱。得无学道。故曰
心得解脱。既得无学。證寂灭果。必得具深妙禅定。
由定深故发诸通。谓三明八解也。义相一如前释。
巳上叙第一会说法利益之众。第二三四。再叙多
会说法。由说法久。故化机众。但曰不可称数。众虽
多而得益不二。皆得不受一切法等。故曰从是巳
后等也。知音谓。此虽叙智佛说法之事。其实申明
方便品偈中我释迦趣波罗奈为五比丘说是名
转法轮等文。八解脱。即八背舍事。出大窾甚明。

二再转满字法轮。分七。一王子出家。】

「尔时十六王子(至)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明十六王子闻四谛法舍俗为僧也。沙弥。此云
息慈。谓息恶行慈也。诸根者。由六根清净。故云通
利。此叙夙植慧因也。巳曾下。叙夙植福因。求菩提
下。方叙明由夙植福慧故一出家即欲求上乘也。
知音云。准前请法偈云。度脱于我等。及诸众生类。
为分别显示。令得是智慧。则知上节是度脱众生。
分别显示谛缘之法。令得二乘智慧巳。此节是申
请度脱于我等。为分别显示阿耨菩提。令得大乘
智慧也。
△二请佛说法。】

「俱白佛言世尊(至)深心所念佛自證知。」

【此正请求大乘也。直指谓。彼无量声闻。志愿小果。
皆巳得遂。亦当遂我等大乘志愿。说阿耨菩提之
卷五 第 710c 页 X32-0710.png
法也。我等闻巳者。希闻慧为大乘因。皆共修学者。
希修慧。为大乘果。志愿下。皆欲开示悟入佛之知
见也。深心所念。该六度四摄等法。为学大乘之本。
论云。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以求菩提。即真如
也。二者深心。乐集一切善法故。三者大悲心。愿度
一切众生苦故。三俱摄在所念二字中。佛自證知
者。谓我等所念。佛无不以现量證知也。此为下文
覆说伏案。
[△@△]王子才出家。便有食牛气矣。谓欲求
无上道。于四弘誓中。即佛道誓成。皆共修学。即法
门誓学。深心中有大悲心。即众生誓度。所念二字。
即摄烦恼誓断。谓如此弘誓。乃我等今欲成就者。
唯佛自知也。
△三随众求度。】

「尔时转轮圣王所将众中(至)亦求出家王即听许。」

【王子储君。既能舍宝位出家。则下者宜勉矣。八万
亿。乃侍从之辈。既能操高尚之志。则上者加励焉。
王即听许。是因之而转甚。适所怀也。直指云。约理。
前六百万亿人受益。表转六识。今十六王子。表转
八识。真妄同称。以明真俗不二。转轮圣王。表转白
净识。与本经妙庄严王同旨。所将八万亿人。表转
八识心所。出家。表出十八界家。此又是智佛一会
大关要处。
△四如来受请。】

「尔时彼佛受沙弥请(至)皆共受持讽诵通利。」

【此明智佛受请经劫而说也。然过二万劫。尔乃为
说者。亦所谓久默斯要也。天台云。过二万劫者。上
卷五 第 711a 页 X32-0711.png
既为三乘说谛缘等教。后受诸子请说法华。故知
中间不容默然无说。于二万劫中。必说方等般若
也。故下偈文云。说六波罗蜜及诸神通事。如今说
方等。多明不思议神通之事。又偈云。分别真实法。
即大品明实相般若也。直指谓。彼增劫出世。故过
二万劫。此减劫只四十年。二俱是待机成熟。方显
寔也。约理。释迦先二十年说小教。以明出俗入真。
中二十二年说般若。以明真俗双超。后七年说法
华涅槃。以明真俗一如。由此则知智佛二万劫时。
以无说而显说般若。为十六王子。荡除真俗二执
皆尽。故曰过二万劫巳。乃于四众说法华经也。
[△@△]
说是经巳下。照上云我等闻巳皆共修学之文。见
行顾其言也。受者。领纳于心。不遗一字。持者。拳拳
服膺。守而不失。讽诵者。讽读而诵习也。通利者。于
权实理事。无不融通。而成利益也。
△五会众开解。】

「说是经时十六菩萨沙弥(至)千万亿种皆生疑惑。」

【此又明闻经者信力深浅有得不得之机也。天台
云。十六沙弥及二乘。即信解众。是根巳成熟之上
机也。其馀千万。生疑不解。即未熟之机。属下根也。
由此复于十六王子听覆讲。作结缘远因。
△六说
经时节。】

「佛说是经于八千劫未曾休废。」

【日月灯明六十小劫说此妙法。谓如食顷。智佛八
千劫说此妙法。未曾休废。未休废者。不止息也。所
卷五 第 711b 页 X32-0711.png
谓昼夜炽然。尘刹靡间。其实又促于食顷。也此莫
是溪声不尽流今古。山色空濛绿大千么。
△七说
巳入定。】

「说是经巳即入静室住于禅定八万四千劫。」

【智佛说经。何尝不与定俱。今言入静室者。即入诸
法空室。是泯从前所有说相。欲十六沙弥忘能所
灭影相耳。入定必经八万四千劫者。是欲令王子
成结缘事。而能益巳益人也。且疑惑之众。机不在
佛。而在王子者。由佛境甚深。急难契会。故得于差
别智中渐渐修学为远因也。天台云。智佛入定。正
是结缘近由。由佛入定故。千万亿种疑惑者。无所
诘问。始得十六沙弥。为其覆讲。以结缘也。直指云。
入静室者。表摄用归体也。此时生佛一如。寂照不
二。故曰住于禅定。为十六王子我法二执未易融
化。故佛住定八万四千劫。以待其八识体中生住
异灭四相无明渐次破除也。结缘之由巳竟。
△二
正与结缘。分二。一法说结缘。又三。一明昔结缘。又
四。一知佛入定。】

「时十六菩萨沙弥知佛入室寂然禅定。」

【既曰菩萨。而又以沙弥名者。此为智佛所称赞也。
据后云是十六菩萨沙弥甚为希有。况亦是不忘
根本。为童真应法之称也(有云。七岁至十三岁。为驱乌沙弥。十四至十九。
为应法沙弥。二十七巳上。为名字沙弥。准前曰皆以童子出家。即应法沙弥也)。言知佛禅
寂者。可以得佛心矣。佛知疑惑者。机不在巳。故即
卷五 第 711c 页 X32-0711.png
入室。欲令彼诸王子代为说法。使不信不解者得
信解耳。
△二王子覆讲。】

「各升法座亦于八万四千劫(至)广说分别妙法华经。」

【此是王子知佛入寂之意。乃乘时乘机。而广说是
经也。知音曰。沙弥知不信者。机缘在巳。而不在佛。
故代佛扬化。各升法座覆讲。各化众多。令发大心。
使昔之生疑不信者皆信。化令下根成上根矣。

三众得利益。】

「一一皆度六百万亿那由他(至)三藐三菩提心。」

【各各于八万四千劫。说法不辍。而所度如是众多。
令发大心。足见前来请法闻经之验。而利人之效。
速如此也。此中灵应在示教利喜四字。示教者。即
以佛知见开示之也。利喜者。即令悟入佛知见。而
致法喜充遍也。可见十六菩萨善继化缘不负所
学。
△四佛从定起。】

「大通智胜佛(至)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供养之。」

【此是智佛起定。喜叹其法通而得机也。直指云。按
文势。先云说巳即入静室等。如此会序品云。佛说
此经巳。入于无量义处。身心不动同。示实相体也。
智佛过八万四千劫。从三昧起。赞十六王子。堪为
大乘法器者。即如此会方便品。世尊从三昧起。告
舍利弗。双叹权实同。示实相用也。
○甚为希有一
句。是极赞之辞。正应此妙法莲华时一现耳。诸根
通利两句。即三明六通皆巳具足。供养多佛。叹修
卷五 第 712a 页 X32-0712.png
福。受持佛智。明修慧。常修梵行一句。是兼修福智
也。由此则三觉将圆。万德将具。而自利之功满矣。
惟倒驾慈舟。利生为事。故曰开示众生令入其中。
其中者。即佛智海中也。此之授记。不必更待未来
供多佛持多法。即现前巳等正觉矣。汝等下。属嘱
累。但文少唱灭一节。正显智佛无始终相。不似今
释迦化身作始终说也。言汝等皆当数数亲近而
供养者。是欲成就未来诸佛转识成智之相。故知
智佛决定无唱灭义。明矣。然前谓彼佛灭度巳来
甚大久远者。乃世尊以古对今。为今会众。明久远
耳。非智佛亲口唱灭如日月灯与今释迦也。况偈
中明言。如来无碍智。知彼佛灭度。及声闻菩萨。如
见今灭度。况今应身如来灭度尚尔非寔。岂智佛
有实灭耶。其所以示生灭者。对五浊众生具足生
灭者为言。不然。既佛佛唱灭。何独智佛不自唱灭。
学者审之。数(音朔)。】

「所以者何若声闻辟支佛(至)三菩提如来之慧。」

【知音云。上言汝等皆当数数亲近。是勉听众学沙
弥植福因也。所以下。虽是徵辞。其实勉听众学沙
弥植慧因也。是人皆当下。为其听众授广记。亦当
如沙弥成两足尊之果也。此众初不信受。佛即入
定。如医师见子不肯服药。即往他国示寂也。今一
信受。便与其记。亦如医师见子肯服。仍旧还归也。
此虽述智佛證十六沙弥深心本愿。其实伸明方
卷五 第 712b 页 X32-0712.png
便品我释迦从三昧安详而起因身子为诸声闻
说妙法授广记义也。是知智佛前受请说妙法。如
释迦说华严般若方等之时也。以华严等皆妙法
故。十六沙弥为众广说。如须菩提等四大弟子转
教付财之时也。智佛过多劫后。从定起。證沙弥。授
众记。亦如释迦末后说此经之时也。故此品讫。富
楼那亦有唯佛能知我等深心本愿之说。然后法
师品首。即授广记。宛相符契。思之可见。
△二中间
值遇。】

「佛告诸比丘(至)得值四万亿诸佛世尊于今不尽。」

【十六沙弥。因智佛对众。證赞其德。得其法喜故。常
乐说妙法。以度生也。一一下。知音谓。其听众亦因
智佛劝勉故。常随沙弥。学植二因也。从其下。学植
慧因。以此下。学植福因。于今不尽者。谓其多众尚
有学植二因未尽者。即后文所谓有住声闻地者。
是也。此结完释迦宿世曾为千二百人植大乘之
因。为下节成大乘缘牒文之伏案也。
△三还说法
华。分二。一结会古今。又二。一结古今师法。】

「诸比丘我今语汝(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十六沙弥。由因中同求大乘。同说大法故。今同于
十方。成大果也。于十方有缺上下。以上下是八方
之上下故。知音云。此虽述十六菩萨果不昧因。有
愿必成之义。其实申明方便品十方佛皆现。非别
有十方佛也。而结完前请转法轮偈中若我等作
卷五 第 712c 页 X32-0712.png
佛一句。故云其二沙弥东方作佛等也。向下诸比
丘我等为沙弥时起。至长行终。是结完众生亦复
然一句。故此品后。千二百罗汉及有学声闻。亲如
罗睺。冤如提婆。乃至闻一字一句。皆得与记。乃是
完我世尊为沙弥时之本愿也。方便品偈云。我本
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如我昔所愿。今
者。巳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是也。如其十
方佛之名号国土。皆随愿力因行所成。大窾云。东。
震方也。震为雷。动万物者。莫疾乎雷。欢喜亦动也。
佛名阿閦。此云不动。须弥此云妙高。峨然突出。亦
不动之象。正显无明动处有不动智佛也。此依根
本智而得名也。东南。巽方也。巽为风。挠万物者。莫
疾乎风。佛名师子音者。所说无畏。师子相者。所示
无畏。如师音一吼。百兽惊魂。巽风一鼓。万窍怒号。
故易曰。巽以行权。谓佛以权寔二智。降魔伏外。此
以威严利物。震摄群邪。而得名也。南。离方。属火。燥
万物者。莫甚乎火。佛名虚空住。如日处空。无所不
照故。又名常灭。以有智日。无明常灭故。谓如来以
一真实智。处第一义空。照破群有。故名常灭。然此
依实智而得名也。西南。坤方。属地。载万物者。莫厚
乎地。佛名帝相梵相者。厚德载物。帝相也。统王大
千。梵相也。此依如来妙德为名。如来德统群机。慈
悲普被。故有如梵如帝之相也。西。兑方。为泽。悦万
物者。莫越乎泽。佛名阿弥陀。此云无量寿。以慧泽
卷五 第 713a 页 X32-0713.png
无穷故。又名度一切世间苦恼者。以慧泽及人。除
热恼而得清凉故。此依如来真俗平等妙智得名。
以真谛相融得无量寿。俗谛全空度一切苦也。西
北。乾方。为天。始万物者。莫神乎天。佛名栴檀香神
通者。不速而疾。不行而至故。又名须弥相。高出万
物故。此依如来神力体用为名。由如来有无量神
通。能不动声气。而转凡成圣。其体不动。如须弥山。
其用周遍。如栴檀之普熏无量也。北。坎方。为水。润
万物者。莫越乎水。佛名云自在。又名云自在王。以
无心润物。如云行雨施故。此依妙智得名。如来以
大悲水。润枯槁众生。随处周遍。如云自在。随处称
尊。如云自在王。东北。艮方。为山。终万物而始万物
者。莫甚乎艮。佛名坏一切世间者。是能坏灭一切
世间法故。又名释迦牟尼。此云能仁寂默。是能成
就一切世间法故。所谓灾火欲坏之时。一吹顿灭。
世界将成之际。举念全收。此万物之所以成始成
终也。此亦依智德彰名。且如来智德。如山如岳。能
仁寂默者。智德双称也。坏一切怖畏者。威德并运
也。以威德破一切有。以智德成一切无故。所谓成
始成终也。要解云。天地设位。道运乎其中。圣人法
之。以开成务。冒天下之道。故八方之佛。各依一方。
而示一德。所以开物。所以成务。原始要终。则天下
之道无不冒矣。或曰。八封乃中夏之书。引配竺教。
岂佛意耶。李长者用释华严。吕观文用释此章。或
卷五 第 713b 页 X32-0713.png
者非之。其义何也。曰。竺夏一天下也。疆畿所及。方
位所同。而卦乃天地之自然。而独不同哉。伏羲画
之以示人。吾佛象之以说法。各默其同耳。今经虽
无八封之文。显有八方之象。借事明理。乌乎不可。
而必拘墟诋呰。非达士也。
[△@△]如云。借事明理。则可。
谓吾佛象之。则不可也。况经明言于十方国土现
在说法。今以八卦论方。解家意也。非佛定以八方
象八卦而示人也。若以伏羲示之。如来象之。则知
来所象。返出伏羲之下。岂理也哉。如来妙德广大
无比。非思量分别所能知。安得定以八卦示如来
用耶。以所居之方。遇便说之。斯亦不妨。幸毋定言
佛意如是。
△二会古今弟子。分二。一会现在弟子。
又三。一不退者。】

「诸比丘我等为沙弥时(至)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牒上节宿植大因也。直指谓。世尊与十方诸佛。
为沙弥时。尚巳教化多众。从佛闻法者。巳植菩提
大因。此为后譬喻五百由旬至欲过此难之案。

二退转者。】

「此诸众生于今有住(至)应以是法渐入佛道。」

【向所植大因者。至今不尽成佛。或有住声闻地。而
佛仍教以阿耨菩提为因。是诸人应以声闻法。渐
入菩提。作成佛之缘也。此为后喻所将人众中路
懈退生安隐想之案。】

「所以者何如来智慧难信难解。」
卷五 第 713c 页 X32-0713.png

【此徵明既夙植大因。又常受化。何故不尽成佛。犹
在声闻地耶。曰。虽下大种。由根钝惑深。不能极领
佛之知见。盖因如来智慧难为信解。只得令其渐
入佛道也。
△三结古今。】

「尔时所化无量恒河沙等(至)声闻弟子是也。」

【自入本品巳来。费尽许多言语。至此。始将我及汝
等宿世因缘两句显出。谓我往昔为沙弥时。所化
无量恒河沙等众生。皆非异人。即今现在汝等千
二百罗汉。及学无学人。并未来诸声闻弟子是也。
以此结会三世弟子。则尔时所化等。明过去。汝等
比丘。正指现在。我灭度后。方举未来。
△二会未来
弟子。】

「我灭度后复有弟子(至)除诸如来方便说法。」

【此明證上节此诸众生于今不尽有住声闻地者
我常教化之常义。使知现在不尽得记成佛者。佛
又于未来世度脱成佛也。复有弟子者。亦即宿植
大因。今亦闻此妙法。未至究竟之四众八部也。于
未来世。虽有是经。而不习听。不知此经是菩萨道
故。不能得究竟成就也。不闻者。不领开示佛知见
也。不觉知者。未得悟入佛知见也。自于所得生灭
度者。由不闻此经故。不知有菩萨所行之深妙行。
即取證小果涅槃也。然则是人既不闻不知此经。
便入涅槃。则向去永无入大之时矣。虽然我于馀
国作佛。又以异名而教化之。亦即令能信能闻此
卷五 第 714a 页 X32-0714.png
妙法华经。令其舍小而入大也。上言不闻是经。此
云得闻是经。上言于小乘功德生灭度想。此言唯
以佛乘而得灭度。皆小大相翻。见昔种不昧也。除
诸如来者。谓既无馀乘。则一皆大乘。何未来而亦
有声闻等耶。谓此但诸如来因机说法。欲为大乘
作方便说。则有之也。结会古今竟。
△二还说法华。
分三。一时众清净。】

「诸比丘若如来自知(至)了达空法深入禅定。」

【此正为千二百人开权显实也。直指云。如来涅槃
时到。谓能事将毕也。众清净者。则机缘亦熟也。前
闻因缘一周。开佛知见。故得信解坚固。而亦能达
我法二执皆空。入真俗并观之禅。得体用一如之
定。根性既纯。大事堪任。故下集诸菩萨。付佛法事
也。
△二正说法华。】

「便集诸菩萨及声闻众(至)唯一佛乘得灭度耳。」

【直指云。此与上召集国王大臣而付嘱国事同。世
间无二乘下。总结十方谛求惟一佛乘。以结大白
牛车之案。
△三释前开意。】

「比丘当知如来方便(至)是人若闻则便信受。」

【此承上文。意云。若世无二乘得灭度者。如来何故
施三。曰当知如来以方便智。深知众生有乐小之
性。况著于五尘。弊于五浊。为是等故。先说三乘涅
槃。令破蔽免难。后始为说一乘也。此因愚小无智。
闻便信受。非如来故欲说三也。知音曰。此节虽叙
卷五 第 714b 页 X32-0714.png
三世因缘。然实结完方便品十方国土中唯有一
乘法无二亦无三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之义。
法说结缘竟。
△二喻说结缘。分二。一开譬。又分二。
一导师譬。】

「譬如五百由旬。」

【天台云。五百由旬。譬上未度之众。乐著诸有。即拟
火宅中之其家广大。约土言之。三界同居土为三
百。方便土为四百。实报土为五百。约惑言之。见惑
为一百。思惑五下分惑为二百。五上分惑为三百。
尘沙惑为四百。无明惑为五百。此当依惑言为是。】

「险难恶道旷绝无人怖畏之处。」

【○此譬上未度之众。烦恼垢重。即拟火宅中之火
起。分段变易二生死。即果险难。见思尘沙无明。即
因险难。由此因果。故言恶道。知音云。旷绝无人。所
以为险。二乘偏空是也。怖畏之处。所以为恶。三界
生死是也。】

「若有多众欲过此道至珍宝处。」

【○譬上王子所化百千万亿种。皆生疑惑不解之
众生也。即拟火宅中三十子五百人。二乘断见思
出三界。故言欲过此道。更断尘沙无明。求至无上
菩提。故言至珍宝处。】

「有一导师聪慧明达善知险道通塞之相。」

【○导师譬第十六王子也。眼清净曰聪。意清净曰
达。一心三智曰慧。具足五眼为明。通塞者。妙乐云。
卷五 第 714c 页 X32-0714.png
苦集及流转因缘六蔽尘沙无明等。为塞。灭道及
还灭因缘六度一心三观等。为通。知音云。聪慧明
达。所以为师。善知通塞。所以能导。故如来为沙弥
至成佛时。常为一切而作导师也。
△二将导譬。分
三。一所将人众。】

「将导众人欲过此难。」

【○譬本结缘未得度者。本缘不失。故为导师所将。

[△@△]将导者。诱引也。如来随处示现。以种种方便。调
伏众生。超凡入圣。故曰将导过此难也。
△二中路
懈退。分二。一退大。】

「所将人众中路懈退。」

【○所将人者。正譬中间相值退大取小之人。中路
者。非是半途。但以发心为始。至佛为终。此两楹之
间。而起退大之意也。】

「白导师言我等疲极而复怖畏。」

【○白导师者。正譬白结缘导师也。以其退大则大
灭。接小则小生。一生一灭。感于法身。呼此为白。由
导师知彼退大。即是闻其所白也。善根微弱。无明
所翳。故云疲极。惮生死。名为怖畏。】

「不能复进前路犹远今欲退还。」

【○前路犹远者。喻见思尘沙无明难可卒断也。
[△@△]
不能复进者。由小乘志弱多生恐怖。急欲其修道
證灭。无向大心。所谓于菩萨法。不生一念好乐之
心也。前路犹远者。望佛果。尚去五十五位。岂能亟
卷五 第 715a 页 X32-0715.png
至。但愿希取涅槃一日之价。以无大得。是所以必
欲退还也。
△二接小。】

「导师多诸方便(至)云何舍大珍宝而欲退还。」

【多诸方便。即譬隐胜现劣。从寔施权。说小乘法也。
次作念曰。唯此等不发大心。怯弱无志者。最为深
惜。只得惊入火宅。示同生灭也。】

「作是念巳以方便力(至)过三百由旬化作一城。」

【○此正譬用方便之教。诠谛缘之法。教化二乘。断
见思惑。出三界苦。令其权證真空涅槃。故云过三
百由旬化作一城。】

「告众人言汝等勿怖(至)若能前至宝所亦可得去。」

【○此譬拟上劝示證三转也。汝等勿怖莫得退还。
是劝转。劝令进入城也。今此大城随意所作。是示
转。示城可住也。若入是城二句。是證转。證城安稳
也。前至宝所。亦可得去者。三藏教中。未论前进。义
在衍门。约共菩萨。宝所有二义。若用究竟。则以极
果为宝所。故上文云。唯佛与佛乃能究尽诸法实
相。若分入。即以初发心住为宝所。故上文云。无上
宝聚不求自得。又云得佛法分。佛子所应得者皆
以得之等义。
[△@△]观若能前至两句。则知如来方便
至此。真婆心周旋之苦也。】

「是时疲极之众(至)生巳度想生安隐想。」

【此譬小乘适所愿也。
○大欢喜即闻慧。未曾有即
煖位。免恶道即顶位。快安隐即忍位。前入城即见
卷五 第 715b 页 X32-0715.png
谛位。巳度想即无学位。此与火宅适子愿故勇锐
推排出宅同也。生巳度想。如得我尽智。安隐想。如
得无生智。又具智德。如巳度。證断德。如安隐也。

三即灭化城。】

「尔时导师知此人众(至)我所化作为止息耳。」

【此正喻法华会权归实也。直指云。知无疲倦者。喻
三乘人。以二十二年般若之力。消融我法二执也。
即灭化城。喻会权也。宝处在近。喻归实也。末三句。
结證前四十年来是权。
[△@△]化城既灭。则身无所寄。
是可催其前进矣。言去来二字各有意。去者。谓正
灭化城时。促令发行。则导师在后云。去宝处近矣。
此是令其慕新證。而前往正发足时也。来者。谓巳
离化城之地。踌蹰难前。则导师在先云。来故城休
恋。我化作耳。此是断其恋故居。而速行乃逡巡时
也故宝处在近一句。应去字边言。是显实义。向者
大城等。应来字上说。是废权义也。
△二合譬。分二。
一正合。又二。一合导师。】

「诸此丘如来亦复如是(至)险难长远应去应度。」

【此以法合喻。知佛意不二。故曰亦复如是。直指云。
如来导师。知五位圣道悬远。志弱者不易得到。故
于三界外。别立偏空。为二乘众。作小歇场。生死烦
恼。指见思苦集而言。恶道险难。指三界火宅而言。
长远。指五位阶级而言。大乘机应去者。从华严直
到宝所。小乘机应度者。从阿含而方便灭度也。知
卷五 第 715c 页 X32-0715.png
音云。生死有分段变易。故曰诸。乃苦果也。烦恼有
见思无明之别。乃苦因也。恶道。地狱等三途。受苦
果之处也。险难者。二乘所證空理。一得而不回心
于无上菩提。故为险难。然未来根境休息。不同分
段生死有其限齐。故曰长远。应去应度者。谓佛知
此烦恼生死等。有应当去者去之。应当度者度之
也。
[△@△]应去应度句。直指依一代时教言。知音顺烦
恼生死论。二说各有所长。
△二合将导。分二。一合
中路懈退。又二。一合退大。】

「若众生但闻一佛乘者(至)久受勤苦乃可得成。」

【此正合前白导师等。直指云。彼以疲极远道为艰。
此以长远勤苦为难。
[△@△]若众生者。乃汎指王子处
闻法之人。由大机不发故。闻一乘妙法。生艰难想。
如穷子谓我不相犯也。不欲见佛亲近者。正如穷
子谓此或是王或是王等。若久住此。强使我作。疾
走而去。是也。况二乘人闻修菩萨道者。经无数劫。
植福植慧。非累经勤苦不可得成。所以不欲见佛。
恐其上求下化也。
△二合接小。】

「佛知是心怯弱下劣(至)为止息故说二涅槃。」

【此合化作大城为止息也。天台云。三界惑尽。尘沙
无明未破。于此两楹。判有馀无馀涅槃。故云中道
说二。亦是声闻缘觉。故云二涅槃。又分段巳尽。变
易未除。二死之间。判为有馀无馀。故言中道说二。

△二合即灭化城。】
卷五 第 716a 页 X32-0716.png

「若众生住于二地(至)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众生住于有馀无馀二地之间。生安隐巳度之想。
足见此住字。便是闷守化城。无实證处。古谓百尺
竿头坐的人。虽然得入未为真也。而如来岂忍令
作不了人生安隐耶。故促其前进云。汝等于无上
道。所作未办。但所住之地。去佛慧亦近矣。慎勿自
谓巳得究竟。汝试当观察看是何等境界。筹量看
是何等受用。虽證涅槃。原非宝所。此正为开示佛
知见也。既谓非真。何如来许其得入。云但是方便
之力。将此一乘。权分三说。岂实有二涅槃哉。
△二
帖合。】

「如彼导师为止息故(至)此城非实我化作耳。」

【此重牒喻。以见法不异也。
[△@△]观三周中。师资皆以
譬喻彰情。无不委屈详尽。则知此经得力处。在譬
喻耳。故佛于火宅之先。便谓诸有智者。以譬喻得
解。喻说之后。四大弟子说巳说佛。其情状何等恳
切。至于下根。如说本欲发明宿世因缘。而以化城
名品。使人易知其为权为妄。不致有留恋。于故居
不了之地。喻中既巳委细详明。闻者无不了然。到
法合处。不劳多语。历然可见。至此重提前喻。再以
帖明。则权实之情。显然领悟。要知于一佛乘分别
说三之语。不但独结化城。则三周之旨。统摄无馀。
沉思可见。
△二偈颂。分二。一颂结缘由。又二。一颂
远由。又曲分二。一颂大通成道。又二。一颂道成未
卷五 第 716b 页 X32-0716.png
成之相。】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大通智胜佛十劫坐道场(至)心皆怀踊跃。」

【此颂宿世大乘之本原由也。直指云。前四句举佛。
巳该寿量。诸天神龙下八句。巳该六瑞。颂增香风
一瑞。萎华即先雨者。末四句。颂垂成正觉。诸天世
人。指好城国人天而言。盖智佛成道。以光照十方
各五百万亿那由他恒河沙佛世界。应是此华藏
庄严世界毗卢之境。故非应化所论。
[△@△]不得成佛
道者。由佛法不现前故。所谓不现前者。由全身堕
在佛数。未透玄关。故长行解中云。尽十方世界。赤
洒洒。没可把耳。所以云门云。法执不忘。巳见犹存。
堕在法身边为病者。此也。须知佛道巳成。但不得
现前。非谓几圣两隔而不得成佛道耳。不然。何以
致诸天供养如此。然香风吹萎雨新。足见诸天至
敬之切。如萎者不去。返为不净。过十小劫得成佛
者。乃十智圆融。灭心佛。泯数量。全身出现。起利济
之心。故诸天世人。皆得见闻亲近也。
△二颂眷属
请转法轮。】

「彼佛十六子皆与其眷属(至)充我及一切。」

【此颂十六王子返妄归真。王所俱到。既得亲见如
来。自应请转法轮。自利利他。智悲并运。故云圣师
子法雨充我及一切。
△二颂十方梵请。又二。一颂
威光照动。】
卷五 第 716c 页 X32-0716.png

「世尊甚难值久远时一现为觉悟群生震动于一切。」

【此颂光照十方。各五百万亿世界。六种震动。其所
以放光动地。本为觉悟群生。超诸有海。故赞如来
兴慈运悲度苦众生甚难值遇也。
△二诸梵寻光。】

「东方诸世界五百万亿国(至)转无上法轮。」

【前三行。颂东方一处所见所寻所供所请。以至偈
赞诸节文意。并如来默然允许。向下九方。但以亦
复尔三字。该无不尽也。直指云。末四句。是总颂佛
出世难值。欠优昙华一喻。以甘露门补之。愿以本
慈悲。转无上法轮。颂悲智二门。此如华严世主妙
严品诸天偈赞同式。
△二颂近由。分二。一颂转二
乘法轮。】

「无量慧世尊受彼众人请(至)汝等应当知。」

【此颂为众依实垂权转四谛法轮也。末句众过患
三字。颂苦集二谛。应当知。颂劝修转也。然既以无
量慧称。则世尊受请。所宣诸法。染净因果。无不明
了。如是众过患一句。如是二字。指上说苦集所成
流转生灭因缘也。由起惑造业生生不尽。故曰过
患。汝等应当知一句。正教知此过患。宜舍妄归真。
当修当證也。】

「宣畅是法时六百万亿垓(至)不能得其边。」

【此颂受益广众。由如来具无量慧。使闻法者。转凡
成圣。苦尽乐臻也。初于三转四谛时。有六百万亿
垓人。證罗汉果。第二三四。展转增多。以至万亿劫
卷五 第 717a 页 X32-0717.png
算之不尽。斯皆由佛化所成。如今佛四十年中之
陶汰也。诸法不受者。能伏见思也。风俗通云。十万
曰亿。十亿曰兆。十兆曰京。十京曰秭。十秭曰垓。
(音该)
△二颂转大乘法轮。分三。一颂求出家请
法。】

「时十六王子出家作沙弥(至)慧眼第一净。」

【此颂王子既出家巳请演大教。下四句乃深心本
愿。云小乘慧眼未免缘影。求其第一清净。无如世
尊。故我与营从。皆愿得之也。
△二颂说权实二教。】

「佛知童子心宿世之所行(至)如恒河沙偈。」

【此颂应请说法也。要解云。童子心。即前深心所念。
佛自證知也。说六波罗蜜等。即前云过二万劫事
也。六波罗蜜。即般若教。诸神通事。即方等教。且分
别真实法。犹为大乘之始。过是巳后。乃说法华。然
有如恒沙偈者。妙法应机。广略不同。故释迦只说
一期。灯明说六十劫。智佛说八千劫。释迦只二十
八品。常不轻闻威音王二十千万亿偈。喜见于日
月净明德。则闻八百万亿阿閦婆偈。盖各随其缘。
各称其根。有广略不同。其实称性之法。无所终穷。
所谓一字法门。海墨书而不尽。则恒沙之偈。岂独
为多哉。
△三颂说经巳入定。】

「彼佛说经巳静室入禅定一心一处坐八万四千劫。」

【古佛说经入定。今佛出定说经。要知智佛即慧之
定。故说而后默。今佛即定之慧。故默而后说。其实
卷五 第 717b 页 X32-0717.png
定慧一体。无二致也。馀意准长行可知。
△二颂正
结缘。分二。一颂法说。分三。一颂昔日结缘。】

「是诸沙弥等知佛禅未出(至)恒河沙等众。」

【此颂十六王子覆讲。直指云。颂文缺过二万劫。佛
出定往诣法座。为十六王子授记一节。此单颂十
六菩萨转化助扬。及各所化之机。明结缘也。
△二
中间值遇。】

「彼佛灭度后是诸闻法者在在诸佛土常与师俱生。」

【此颂所化之机师生常遇。直指云。世世生生。恒与
十六菩萨。共生一处。约教。表体用一如。约性。表真
妄一体。
△三颂今说法华。】

「是十六沙弥具足行佛道(至)慎勿怀惊惧。」

【前四句。结證昔因。以成今缘。尔时下四句。广明宿
世大乘之缘。今在诸佛本座之下。受教渐入佛道
也。我在十六数下六句。直指云。颂缘熟开权显实。
引三百由旬之权。故曰是故以方便。兹当显实。故
曰引汝趣佛慧。本因缘者。指大通为因。下种为缘。
由是因缘故。今复为说法华经。又自具者为正因。
下种为缘。因说法为了因。末二句是安慰断疑。以
明大悲深重也。
△二颂喻说。分二。一颂开譬。又二。
一颂导师譬。】

「譬如险恶道迥绝多毒兽(至)经五百由旬。」

【此颂喻则三界险恶中修行不易也。险恶道。即生
死路也。望涅槃城。甚为迥远。不逢佛化。是谓之绝。
卷五 第 717c 页 X32-0717.png
毒兽即三毒。能丧法身慧命。水以譬定。草以譬慧。
既无定慧。于生死道中。甚为可畏。故曰人所怖畏
处。无数众。广摄五道。欲过者。即发觉初心。以凡望
圣。中间历五十位。故曰旷远。由见思尘沙无明等
惑未断。故曰经五百由旬。此总三乘未达之境。】

「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

【此颂如来能种种方便。调御三乘。故曰导师。真俗
并观。曰强识。权实一如。曰有智。四智明了。曰决定。
冥应十方。曰在险。应病与药。曰济难。
△二颂将导
譬。分三。一颂众人懈退。】

「众人皆疲倦而白导师言我等今顿乏于此欲退还。」

【颂譬二乘见圣道长远。而生疲劳。欲退大取小。

二权立化城。】

「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悯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

【颂如来伤失大乘。而动悲悯。由机不赴教。故三七
思惟设方便也。大珍宝。譬佛果一乘。】

「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至)男女皆充满。」

【此颂从实垂权。隐胜现劣。直指云。谛缘是应变之
法。无中唱出。故曰神通力。巳转八识见分。故喻大
城。三十七品互为正因。故曰庄严。天台云。诸舍宅
者。譬诸空观境也。园林者。三乘总持无漏法林也。
九次第定为渠流。八解脱为浴池。重门是三空门。
又是重空三昧。尽无生智。为楼阁高出也。男女是
定慧。重空三昧者。大论云。无相无相。无作无作。无
卷五 第 718a 页 X32-0718.png
愿无愿。是也。】

「即作是化巳慰众言勿惧(至)自谓巳得度。」

【此颂如来开权说二涅槃。二乘人如本所愿生安
隐巳度之想。总明阿含方等般若三时也。
△三颂
灭城劝进。】

「导师知息巳集众而告言(至)当共至宝所。」

【正颂如来开权显实。由前四十年淘汰巳成。机宜
亦纯事。必欲引入佛乘。喻中谓知众少安。劝其前
进。勿株守化城。况城之化也。原为疲极欲退。我以
方便。示其权法。汝今既得小安。须当复整初心。殷
勤策励。必至宝所而后巳。
△二颂合譬。分二。一颂
正合。】

「我亦复如是为一切导师(至)所作皆巳办。」

【我亦下。合时有一导师四句。佛为世出世间引导
者。故曰一切。见诸下。合无数千万众四句。诸求道
者。指二乘人。谓佛道长远。便起退大之心。故不能
度生死险道。如来只得设以方便。说二乘得度也。
为息说涅槃。据直指有二义。一为未出火宅众生。
以道谛息三相续之苦。二为巳出火宅二乘。力不
及顿登。以权智暂息。渐进宝所。方便安慰。故言所
作巳办。】

「既知到涅槃。皆得阿罗汉尔乃集大众为说真实法。」

【前颂垂权。此颂显实。召集。喻摄用归体。真实。合付
嘱家业。既知下。合诸人既入城四句。皆得罗汉者。
卷五 第 718b 页 X32-0718.png
即于权说得證。可谓真实不虚矣。权既有證。则入
实不难。故集众为说也。尔乃下。合导师知息巳四
句。】

「诸佛方便力分别说三乘唯有一佛乘息处故说二。」

【此颂合我见汝疲极四句。释明权实一如。直指云。
即一而三。则三是假。即三而一。则一为真。三一是
数。真假是名。名数双遣。是为宝所。方便品云。若以
小乘化。乃至于一人。我则堕悭贪。此事为不可。于
不可中而说三乘。皆方便耳。其实只一佛乘。然乘
既是一。不宜说二。为止息故。作是说也。】

「今为汝说实汝所得非灭(至)乃是真实灭。」

【此颂合汝今勤精进等。直指云。揭示本具正因佛
性。故曰今为汝说贯。斥前小是权。谓汝今所得。终
非依正同转当体如如之真实灭也。次二句。是勉
力策进也。一切智。是总统之辞。言欲得證佛妙智。
当起大精进力。欲祈彻證无上妙觉。必使具十力
十愿四无畏四摄法神通三昧等法。必得相好严
身光明等用。然后始谓之真实大寂灭也。
△二颂
帖合。】

「诸佛之导师为息说涅槃既知是息巳引入于佛慧。」

【初引大通为息说涅槃。次引十六菩萨亦皆为息
说涅槃。今云。十方诸佛为十方导师。亦复为息说
涅槃。则知三世十方。法式无二。决定先权后实。本
末一如。俾乎开佛知见。以便授记。故曰引入于佛
卷五 第 718c 页 X32-0718.png
慧也。大约三周。于应机处。而展演不同。究竟同处。
皆不出因一说三。摄三归一。迷悟情亡。凡圣见谢。
便是归家消息。直指云。此品重在远因。若非远因。
不遇近缘。故名因缘一周。二重在斥破化城。若不
斥破化城。则三乘人以少为足。终坠戏论。三重在
开佛知见。谓之宝所。前方便品云惟一佛乘。是约
教言。譬喻品则曰惟一大白牛车。是约理言。信解
品曰穷子是长者之子。是约行言。化城品曰惟一
宝所。此约果言。四处名异义同。总明佛之知见。知
见既明。即堪授记。正说因缘巳竟。】

妙法莲华经授手卷第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