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思惟。将一乘分别说三。正显三乘是假。盖为
少智乐小法。不自信作佛。是故以方便。分别说诸
果。又云。今我喜无畏。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故
此品巳下。判为开佛知见。谓开显如来真知见故。
经云。吾从成佛巳来。种种方便。则不独今日放光
等为方便。乃四十年中。无非方便。又云。过去无量
佛。无数方便力。则方便又不止一佛施也。又云更
以异方便。助显第一义。此又不止一乘三乘六度
等法为方便。则举手低头。聚沙画像。以至散心入
塔。无非为一大事因缘之方便也。方者法也。便者
用也。谓佛善以方法便用。巧逗三乘。诱进宝所故。
前品序分巳竟。
△二正宗分。从此去至分别功德品十九行偈。共
十五品半。为正宗。又本迹二门。各有三分。前品亦
是迹门序分。从此去至授学无学人记。共八品。为
迹门正宗。今就近以迹门正宗。又分为二。一迹门
开显。又二。一略开三显一。分二。一略陈开显。分二。
一双叹二智。又二。一长行。又二。一寄言叹。又二。一
明诸佛权实。分三。一双叹。复二。一经家提叙。】
「尔时世尊从三昧安详而起告舍利弗。」
【尔时者。即文殊弥勒宾主问答巳竟之时。安详者。
徐徐缓缓也。起出也。对入字言。前入定乃如来将
自受用一段。真境显露。与人示如如理。此时会众。
见此土他土。皆不可思议。则人人[月*匋]中。皆有一段
「勇猛精进名称普闻。」
【此方释权智也。智慧之门。何故亦难解难入也。曰
须知诸佛因中所行。由其勇猛精进。故得入难入
之门。一入是门。则发用深广。辨才无碍。便致名称
普闻。则所有言说。理应其难解难入也。意显二乘
不能解入者无他。在不勇猛精进耳。汝二乘人。才
得个有馀涅槃。便谓所得弘多。岂有亲近无数诸
佛之愿乎。况蓄志愚劣。岂有勇猛精进名称普闻
之因乎。于菩萨法。心不喜乐。何有成就甚深未曾
有法之果乎。我故谓汝等所不能知也。
△三双结。】
「成就甚深未曾有法。」
【天台云。此结成实智。称真究竟。曰成就。到彼岸底。
曰甚深。昔所未说。曰未曾有也。】
「随宜所说意趣难解。」
【○此结成权智。称机适会。曰随宜。非七方便所知。
曰难解。
[△@△]由诸如来曾近多佛。勇猛精进。行多善
故。所得深而所知广。至于应机接物。若权若实。无
不尽其底蕴。如明珠走盘。纵横不滞。宜其令人难
解难入。此引诸佛。有如是行学。明验如是。
△二明
释迦权实。分三。一双叹。】
「舍利弗吾从成佛巳来引导众生令离诸著。」
【如来将欲开示此段光明。使二乘人。必知有此一
大事因缘。故先引无数诸佛。證极此道。未有不从
亲近中来。未有不从精进中得。先将他佛说明。然
至此。仍将所知见者。为一切众生开示之。使一切
人悟入之。则开示固佛知见。而悟入者。必證佛知
见也。众生至此。与佛无殊。皆为如来之方便引入。
则二智一一皆彻法底岸。故总曰波罗蜜皆具足
也。
△三双结。】
「舍利弗如来知见广大深远成就一切未曾有法。」
【此方出陈。前叹诸佛科中。云诸佛智慧。故此言如
来知见。前曰甚深无量。此曰广大深远。是佛佛所
證。无二理也。此结成实智。前言诸佛所得之慧。皆
从无量佛边。行无量行。勇猛精进而得。则此言十
力无畏等法。一一皆深入。而无边际。岂非勇猛精
进于诸佛所行一切善法。而得者乎。故前结云。成
就甚深未曾有法。此言成就一切未曾有法。但甚
深明实。此一切显权也。世尊自释自结云。如来所
知者广大。所见者深远。而所成就者。皆未曾有法。
决非汝等浅知劣见能解能入也。无量有四。即慈
悲喜舍也。以小乘不度生。故不得此。无碍亦四。一
法无碍。以一法演无量法故。二义无碍。以一义演
无量义。三辞无碍。以一音演无量音。四乐说无碍。
即称机说法。无厌倦故。力有十种。一是处非处智
力。二三世业报智力。三根胜劣智
力。四种种界智力。五种种
解智力(或贪财利好名闻等。亦名欲力)。六一切至处道智力(知众生种
种所行。若出离行。若不出离行。各能至果)。七禅定解脱三昧乐净智力
(如有漏无漏等)。八宿住念智力(知前际名姓苦乐等)。九天眼智力(谓死
此生彼。堕善恶趣。大小好丑等)。十断诸习智力(即漏尽智)。小乘不求佛
道。不学十力。故所不知也。无畏有四。一者一切智
无畏(设有难云。若佛是一切智者。有诸比丘。从他方来。应宜知之。何故问言安乐住否。佛于此
难。安隐无畏。答云。我是一切智人。但是摄受彼来者故。随顺世间师资人情。作是说耳)。二漏
尽无畏(设有难云。佛既漏尽。何故爱语罗云。而骂调达。佛于此难。安隐无畏。乃语彼云。我实
漏尽。但随其根。而调伏故)。三说障道无畏。四说苦尽道无畏
乘。可企及矣。略陈开显巳竟。
△二腾疑致请。分二。
一叙疑。又二。一经家叙。】
「尔时大众中阿若憍陈如等千二百人。」
【此集经者。叙众疑也。有诸声闻。就因言。漏尽罗汉。
就果言。于千二百中。独举陈如者。以小乘中最初
称解者也。从前既称有解有入矣。今佛槩拣不知。
安得不动执生疑。故首举之。】
「及发声闻辟支佛心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此皆学无学人。故曰发心。然叙疑中。但举二乘一
类之机者。以此经意。原为彼称扬妙智。在激发向
大之心。所以二乘执重疑深。故偏举耳。前料简中
言不退菩萨亦复不知。此虽不言。至后陈疑中。则
有求佛诸菩萨大数有八万。盖可见矣。
△二会众
念。分二。一疑佛二智。】
「各作是念今者世尊一切声闻辟支佛所不能及。」
【世尊自出定巳来。费却许多心力。始得二乘弟子
作如是念。生如是疑。则知此后受大有待矣。各作
念者。因闻佛极力称扬佛之智慧。而声闻人。若师
若资。无不作念。谓今日是何等因缘。而世尊殷殷
勤勤。称扬赞叹。言佛所得之法。如是甚深。如是难
解耶。此疑实智。有所言说。意趣难解。是疑权智。于
中若权若实。皆谓我辈所不能知。若我等果实不
知。前来不应许得涅槃。若我等实知。何故又言一
切声闻所不能知。岂佛别有何等法门。是我等所
不知所不證者。此是疑佛智。
△二疑巳所得。】
「佛说一解脱义而今不知是义所趣。」
【此是疑巳所證。是非不果也。一解脱。即四十年前
所说之解脱。乃不了义说。今谓得此法者。乃不了
义法也。證涅槃者。乃中止化城也。是小歇场。非究
竟宝所。而自疑谓。若我所得非真。则一解脱义。我
巳證得。巳到涅槃。若此即真。何故言一切声闻类。
无能测佛者。如是循环自揣。不知是义所归。是义
者。即佛所称叹义。趣者。归也。
△二正请。分三。一初
请。又二。一当机陈请。又二。一长行。又二。一陈疑。】
「尔时舍利弗知四众心疑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众人意念。不敢形言者。以智不及大人所酬。而身
子智超群辈。则巳领知众心。故得陈巳陈人之所
疑也。此下三请。而如来只二止之。并前成三止矣。
盖佛观众机。有三周得益者。前后不同而止。故有
所因也。身子疑何因缘。而如来答为一事。则所谓
要当说真实也。诸佛第一方便。疑权智。甚深等。即
疑实智。今舍利弗疑。则于法说之后。便得授记。陈
如等各疑。则于喻说中。各得授记。新发心人疑。则
于因缘周后。各得授记。所谓不疑不悟。以其疑有
浅深故。得开解授记久近之不同耳。
△二陈请。】
「我自昔来未曾从佛甚深微妙难解之法。」
【我自从佛数十年来。竟未闻有如是极称佛慧。正
欲显扬。便止而不说。唯此所以令入群疑竞起。况
妙。岂向人口角头。食馀涕耶。此所谓苍鹰才见。便
生擒。安可与猎犬之无灵性守枯桩者。同日语哉。
不然。世尊尚于大法未扬。号令未举。此辈便作此
去就。须知辅化之流。所当为者。不止于此。佛云。示
众有三毒。而现邪见相。我弟子如是。方便度众生。
足见礼佛而退四字。大有关系。所谓礼佛者。有所
本也。退席者。有所归也。决非弱丧不知归者可拟。】
「所以者何此辈根深重有如此失是以不住。」
【天台云。五浊浑多。名罪重。执小翳大。名智深。未得
三果言得。未證四果言證。名增上慢。有如此失者。
谓障执慢三种之失。所以不住也。
[△@△]此处当有别
论。所谓狮子林中。原无异兽。岂灵山会里。犹藏无
行之人。设有巳经四十年淘汰。必不如是之甚。依
身子请词中。有佛巳曾世世教化如是等。若果以
不信退席。则身子识人不尽。或谓恐今会暂到者。
容或有之。即使暂到。必因如来圆音所感。亦皆善
根深厚。设实有增上慢人。退席而去。法则不圆。何
以称妙。又何以谓断疑生信之用乎。须知自诫听
拣机下一节。乃经家叙陈。当时有如是退席之人。
见其将闻即退。故以罪深等责之也。观佛后文。但
云。彼退亦佳。不甚深斥。足识其为本会之引缘也
又如来于第三止中云。诸增上慢者。闻必不敬信。
彼感此应。何等明白。具眼者审之。】
「世尊默然而不制止。」
国土自然严好。人民寿命。皆得增长八万四千。故
借世间希有之瑞宝。以喻出世希有之妙法也。
△
二说无虚妄。】
「舍利弗汝等当信佛之所说言不虚妄。」
【上言说时巳至。此言语无虚妄。虽说种种道。其实
为一乘。而教必令信者无他。只一大事因缘而巳。
△三开方便门。】
「舍利弗诸佛随宜说法譬喻言辞演说诸法。」
【此正释前智慧门难解难入。随宜者。是诸佛开方
便门。随其众生根信欲乐之权法也。何故方便权
说之意趣。亦如是难解难入耶。言诸佛虽有种种
缘喻言辞等。其实皆一法也。所演说诸法。即一乘
也。非离此外别演一乘。是所以难解入也。
△四示
真实相。分五。一标人法殊胜。】
「是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唯有诸佛乃能知之。」
【此释前智慧甚深。是法者。即承上演说诸法。即是
实相之妙法也。思量等。六识本具分别功能。七识
执我。有思量功能。谓我虽以种种方便。所演者唯
一法也。此法决不可以思量分别解。故汝二乘。每
用思惟。无能究竟。而此即权即实之法。唯有诸佛
乃能知耳。
△二论出世本怀。】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唯以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
【此又承上言。法既殊胜。唯佛乃知。则人无能知。故
此又论。诸佛本此权实无二之法。由人无能知。故
加深心所著。只得随诸众生本有著性。故不得不
施方便也。前云。众生处处著。引之令得出。故以种
种因缘等。而为权说。此正属开权。】
「舍利弗。如此皆为得一佛乘。一切种智故。」
【如此二字。指上开权所说之意。竟不为他。总皆要
一切人得佛知见。成一切种智故。所以将无数方
便。而诱引之也。此方显实。一切种智。即佛种智也。
△二明五浊。分二。一标意。】
「舍利弗十方世界中尚无二乘何况有三。」
【若论此法本来清净。湛一如空。二尚不有。况复三
乎。但未审诸佛何故不即显实。而必欲开权。
△二
明浊。】
「舍利弗诸佛出于五浊恶世众生浊见浊命浊。」
【此方明不得巳而说二说三也。天台云。劫即时分。
浊者。即浑而不清也。且众生心水。本来清净。只缘
五重乱想。杂入其中。顿成浑浊。然劫浊无别自体。
但有下之四重。便得浊名。故曰劫浊。见浊。即五利
使为体。广开有六十二见。烦恼浊。即五钝使为体。
五皆昏烦恼闷身心者。众生浊。亦无自体。揽见慢
果报三浊。立此假名。命浊。即连持色心而为体也
若论五浊之相。四浊增剧。聚在一时。名劫浊。瞋恚
增剧。刀兵起。贪欲增剧。饥馑起。愚痴增剧。疾疫起。
三灾起故。烦恼倍隆。名烦恼浊。诸见转炽。名见浊。
粗弊色心。恶名秽称。名众生浊。催年减寿。名命浊。
○又自近论。以人寿百岁时。始入劫浊。溯流而言。
众生无始。自晦昧为空时。便入劫浊。并该四大山
河等。有成住坏空之劫也。见浊者。以四大本皆无
情。由因妄织。虽针锋草刺。咸成痛觉。而众生坚起
我见。为诸见之主也。烦恼浊者。烦扰也。恼劳也。缘
尘盈念。无时而不劳扰也。众生浊者。由流转诸趣。
变幻一切众生之相故也。命浊者。由六根结滞。命
托于中。根尘揽结。则为命存。根尘离散。则命亡也。】
「如是舍利弗劫浊乱时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此总该五浊。悭贪即烦恼。嫉妒即见。不善根即命。
由此五浊浑深。众生障重。所以诸佛只得开方便
门。隐实施权也。
△三明真伪。分二。一拣伪。】
「舍利弗若我弟子非阿罗汉非辟支佛。」
【上既说明开权。原不得巳则所说皆一。若我弟子
自谓巳證罗汉。巳得辟支。如来正当显发一乘。汝
又不闻。而亦不知。返谓此为教菩萨事。是以方便
为实。则非真也。故曰。非佛弟子等。】
「又舍利弗是诸比丘若不信此法无有是处。」
【自谓得道。则非佛所许也。虽得尽分段。而变易未
忘。岂真是最后身耶。不复志求者。即不回心也。若
但得小果生满足。證而不回心向大。亦即是未得
谓得。未證言證。便是增上慢流。亦是罪根深重。定
非吾子也。何故。若实有證。岂不信有向上涅槃耶。
△二明真。】
之人。人既归信于我。我岂欺诳于人。如来不欺。则
所作真实。是身净。为人可归。如来不诳。则所说不
虚。是口净。为人可信。无贪嫉。则愿人成佛。是意净。
为人可念。三业既净。而诸法中恶。皆巳断除也。诸
法者。即众生三业不净。于诸尘境上。起种种业。今
言断者。以如来三业清净。则诸恶永断。故于十方。
出世利生。任于九界。纵横而无所畏也。
△二举外
色。】
「我以相严身光明照世间无量众所尊为说实相印。」
【由上三业净故。则感如是庄严。若使如来有高下
彼我之见。说大说小。则成欺诳。岂得相好严身光
明普烛。为无量人天之所尊敬。又岂能为无量人
天。说实相法印乎。此欲使人决定。信其不二也。实
相印者。佛以妙法为印。印定九界众生。悉皆作佛。
若究竟不说实相一乘。则非真印。即为假说。是妄
传其旨矣。
△二举因劝信。】
「舍利弗当知我本立誓愿欲令一切众如我等无异。」
【此是如来因中。所有誓愿。即四弘誓也。欲令一切
众如我无异。是众生誓度。度生非备达法门者不
能。故摄法门誓学也。】
「如我昔所愿今者巳满足化一切众生皆令入佛道。」
【愿巳满。即佛道巳成。成佛者。岂烦恼不断。则今说
一乘妙法。即酬因答果矣。
[△@△]问。佛愿云。众生无边
誓愿度。则愿度一切也。即今众生未尽。何云愿满。
答。论佛成等正觉时。则一切众生。同成正觉。岂于
佛外另有不度之生耶。若据此会。且就一期应缘
将毕。令三乘人。皆得授记成佛。是名愿满。故云。但
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
△四颂五浊。分三。一总明
五浊障重。】
「若我遇众生尽教以佛道无智者错乱迷惑不受教。」
【众生受苦。诸佛兴悲。悲苦相对。故云相遇。又遇者。
即众生有感。佛即时应。感应潜通。故名曰遇。如谓
众生不遇我则巳。若遇我。必为说佛知见。无论四
生六道。尽教成佛。其奈众生无智。错乱修习。不唯
不得成佛。而返成声闻缘觉外道天魔及魔眷属。
此皆是闻而不解。不舍识心者。自成错乱也。又有
少智乐小法者。固守巳执。坐證偏空。妄谓得證。不
信作佛。不发大乘心。不行深妙道。此又是不闻不
见不舍权执者。自成无智也。则无智错乱四字。含
两种人不受教。错乱修习者。因迷不受。无智修行
者。因惑不受。且迷者。如迷方之人。总不知方向何
所。惑者。虽知方向。但将南为北。故迷惑二字。虽有
轻重。总为不受教也。
△二别释五浊深源。分五。一
众生浊。】
「我知此众生未曾修善本备受诸苦毒。」
【天台云。善本即真如实相也。五欲即色声香味触。
痴即无明。爱即贪欲。此众生。即前迷惑不受教者。
谓我知此等人。于曩劫中。未闻佛之知见。所以妙
间种种诸法。皆即如来妙明圆心。所谓本如来藏。
性色真空。不假功勋。自来寂灭。于中觅一毫去来
生灭之相。了不可得。故曰从本来常寂灭也。今欲
得證此常寂灭相。须是汝诸佛子行持此道。得福
智圆满。方始成佛。此所谓事非顿除。因次第尽也。
△五颂不虚。】
「我有方便力开示三乘法唯一无二乘。」
【前两句明释迦开三。次两句明诸佛显实。下四句
总明诸佛与我所说毕竟不二。要知我说三乘。原
为显一。诸佛说一。方便开三。总为一大事因缘。出
现于世。此正颂长文。汝等当信解佛语。言无虚妄。
无有馀乘。唯一佛乘。
△二颂过去佛。分二。一颂开
三。】
「过去无数劫无量灭度佛演说诸法相。」
【颂过去无量诸佛。为一大事出世。开权说三。无不
以方便说诸法相。诸法相者。即前谓十界十如之
法相也。
△二颂显一。分二。一总颂。】
「是诸世尊等皆说一乘法化无量众生令入于佛道。」
【说一乘。是教一。化无量众生。是人一。令入佛道。是
理兼行一也。
△二别颂分二。一总约五乘显一。】
「又诸大圣主知一切世间助显第一义。」
【此明过去诸佛观机迟钝。从实立权。以證今日之
开权显实不虚也。知字。即佛观机。知一切世间。若
天若人。以至群生之类。各各深心之所欲也。深心
字为因。便结云。皆巳成佛者。要知修心既善。则不
为三界恶习牵引受生。而分段可离。心既调适柔
软。定非刚强难化之流。则进趣佛果无难。故断曰
成佛。则善软心。乃佛异方便之所成也。
△三约天
人。分二。一约缘因显实。分十。一供佛起塔。】
「诸佛灭度巳供养舍利者积土成佛庙。」
【此引过去诸佛灭度之后。有诸众生。于像法中。广
收舍利起塔供养。塔既以万亿言。而皆以七宝庄
严。则其所得之福。不可量也。然石庙与塔。名异体
同。亦即安处法身之慈悲室也。经云。如来室者。大
慈悲心是。慈能与乐。则可以自安安人也。旷野乃
人所不经处也。而亦起塔。则见佛身无不在也。此
中以宝以石。以木以土。无非是成佛之因。玫。
瑰。樒。
△二戏沙作塔。】
「乃至童子戏聚沙为佛塔如是诸人等皆巳成佛道。」
【聚沙虽戏作塔。即真正聚沙时。则念念皆佛。岂不
为成佛之本耶。如是诸人等。总举起塔庙者。言塔
高显。表智。庙广大。表理。即事不坏俗谛。是福足。即
理不违真谛。是慧足。福慧双严。故皆得成佛。直指
云。约理。沙表尘尘三昧。所谓一尘与法界齐等。则
一一尘中。有尘数诸佛。据此则又非异方便可拟。
但应真圣流。现童子身说法者有之。如华严之自
在主童子。善财见于河渚上聚沙为戏者。是也。
△
三至心建像。】
有漏善也。由此奇异方便。事不论贫富。心不论智
愚。则人人可得而为。所以度脱者众。造像功德经
云。有十一种功德。一世世眼目清净。二生处无恶。
三常生贵家。四身有金色。五丰饶珍宝。六生贤善
家。七生得为王。八作金轮王。九得生梵天寿命一
劫。十不堕恶道。十一后生还能敬重三宝。约理。起
塔表见法身。造像表见圆理。既得见法身具圆理。
非佛而何。所以结此方便。皆是化菩萨法。故科云
显实。
△六诸尘供养。】
「若人于塔庙宝相及画像以华香幡盖敬心而供养。」
【此引古供像得道之异方便也。直指云。既有敬心
供佛。其佛在矣。必至成佛。约理。华表圆行芬敷。香
表信戒普薰。幡表智悲运转。理事双融。故曰敬心
供养。】
「若使人作乐击鼓吹角贝尽持以供养。」
【此引古供乐得道之异方便也。尽持妙音。以供养
佛。则与起塔造像之心等也。直指云。乐有八音。表
八正道之法音。以娱佛也。乐书云。有梵贝。大可容
数斗。南蛮国吹以节乐。箜。篌。】
「或以欢喜心歌呗颂佛德乃至一小音皆巳成佛道。」
【上以乐之妙音供此。以口之妙音赞。皆佛之异方
便也。歌。歌扬。呗。赞颂。而所歌所颂。皆佛妙德。非词
曲也。乃至者。超略之辞。则不止一小音而巳。小音
尚得作佛。况作梵耶。一音尚尔。况众音耶。且音之
【此又广引现在十方诸佛。虽如恒河沙数出世。一
一为大事因缘。以三乘法为安隐火宅直至成佛。
故说如是之法。如是法者。即道场所知之法。
△二
颂显实。】
「知第一寂灭以方便力故虽示种种道其实为佛乘。」
【知字。是唯佛与佛之知。第一寂灭。是理一。即摄人。
佛乘是教一。即摄行。
△三颂开权。】
「知众生诸行深心之所念随应方便说。」
【此又承上显实科中。既知是第一。宜乎即说第一。
何故定用方便。盖因众生有无量行业不同。各各
深心所著所念不同。欲性有勤怠不同。习业有深
浅不同。诸根有利钝不同。佛悉了知。故作种种因
缘等之方便说耳。颂四佛章巳竟。
△二颂释迦章。
分二。一略颂权实作总譬本。】
「今我亦如是安隐众生故以种种法门宣示于佛道。」
【我即释迦一化之主。亦如是者。同以一实。化众生
也。天台云。此为下大长者譬作本也。安隐者。即大
涅槃常乐住处。此处寂静。无五浊障。故名安隐。亦
对不安隐而言。即为下火宅譬作本。众生。即五道
众生。为下五百人譬作本。种种法门。即对不种种
言。为下唯有一门譬作本。虽说种种。其实一乘。故
云宣示佛道。此是世尊自序出世苦心。与三世诸
佛化仪无异。使会众决定不疑。必至成佛。此明如
来显实。下即明开权。】
顺施权也。况世尊出世。人寿百岁。正五浊炽盛之
时。
△二明施化。】
「思惟是事巳即趣波罗奈为五比丘说。」
【此正显如来作方便说。是事者。即思惟诸佛施权
之事也。波罗奈。即中印土境。亦名鹿苑。乃古国王
养鹿之园苑。五比丘离佛之后。居此修行也。世尊
于此一十二年。说阿含小教之地。知音云。诸法寂
灭相者。乃佛自證之理。离心缘相。此法实不可说。
今以方便之力。分作三乘。为五比丘说也。佛念五
人当先得度。故至鹿苑。一夏调根。先为陈如。说四
谛法得度。次为频鞞跋提。说布施生天福乐。二人
同时證果。三为迦叶拘利二人。亦如前说。皆得圣
果。有言。五比丘者。佛初为太子时出家。父命随侍
三人。一名阿鞞。此云马胜。二跋提。此云小贤。三拘
利。华言未详。又云。即摩诃男。母族二人。一阿若多。
此云解本寂。即陈那也。二迦叶。此云饮光。此五人
皆久为亲承执侍者。故以先度。
△三明得益。】
「是名转法轮便有涅槃音及以阿罗汉法僧差别名。」
【转有流行不滞之相。轮有推碾运动之功。转法轮
者。即三转四谛之法。而轮行成十二也。一示相转。
日。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招感性。此是灭可證性。
此是道可修性。二劝修转。曰。此是苦。汝应知。此是
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證。此是道。汝应修。三作證
转。曰。此是苦。我巳知。汝亦应知。此是集。我巳断。汝
亦应断。此是灭。我巳證。汝亦应證。此是道。我巳修。
汝亦应修。涅槃音者。谓陈那等。闻法得果。断见惑。
分證有馀涅槃。则说有涅槃之音。始于此矣。阿罗
汉。是僧所證之果。由是则有佛法僧三宝。名字现
于世间。故曰。法僧差别名。
△二释久远常示。】
「从久远劫来赞示涅槃法生死苦永尽我常如是说。」
【天台云。恐有疑者。谓佛于最初。尚未能鉴机。须待
寻念诸佛。而诸佛慰喻之后。始知根性。作分别说
也。故佛以此偈释云。非我不知用于方便。特欲引
明佛佛道同。岂识我从久远劫来。常赞常示此涅
槃之法。常言有此生死苦尽之僧。非今日始有此
三宝名也。故曰常如是说。
△三颂显一乘。分四。一
得显实之机。】
「舍利弗当知我见佛子等方便所说法。」
【此又从上久远劫来。常说法教化。一种大乘机发。
必当为彼说大乘道故。又言舍利弗当知。今日必
说大乘者。由机感故耳。我见者。即以佛眼观见。圆
机在座。言志求佛道等。谓有一类佛之真子。本志
欲求无上菩提。有百千万亿众。皆生殷重恭敬之
心。来到佛所。既曰来到。非展转传闻。是亲见佛亲
闻法也。既曰恭敬。必深生法爱。是有所见有所知
也。如此等人。非于一佛二佛而种善根。巳于百千
诸佛之所。曾闻方便所说法也。天台曰。此有四种。
有障除而机未发者。如诸罗汉。有机发而障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