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大成-清-大义卷四

卷四 第 426b 页

妙法莲华经大成卷第四
金台即山居后学 大义 集

△二有六十五行偈。补颂叹法希有。拣伪敦信二
义。古判劝信流通。以三周未竟。授记未完。故今改
之。法说诸佛章中既有。喻中应有。长文既无。偈中
卷四 第 426c 页 X32-0426.png
补出。细研经文。义甚切当。分二。初九行半。颂叹法
希有。二五十五行半。颂拣伪敦信。初中分五。初一
行。颂上三世诸佛说无分别法。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为欲利益世间故说。」

【法印者。一乘实相也。诸佛授受。以心传心。契此心
者。当下是佛。如世传国之玺。得此印者。即是天子。
说此法印。开示悟入一切众生佛知佛见。岂非无
分别法乎。
△二二句。颂上诸佛出兴悬远。说是法
复难。】

「在所游方勿妄宣传。」

【一乘心印。非器不堪领受。故诫勿妄宣传。如轮王
之宝。不落馀人之手。嘱当机凡所到处。不可一槩
朦胧。非时莫说。非机莫传。岂非说是法复难乎。

三四行。颂上闻法欢喜赞。乃至过于昙华。】

「若有闻者随喜顶受(至)及比丘僧并诸菩萨。」

【若有闻下。明闻法顶受。定非常说。住不退转。现在
益也。若有信下。明供养一切诸佛。由昔曾闻。过去
益也。若人有下。明一言赞叹。信汝所说。亲见一会。
未来益也。以闻此妙法。能赞叹。能信受。能供养。获
三世利益。岂非是人希有过于昙华乎。
△四一行。
颂上多劫闻法难。】

「斯法华经为深智说浅识闻之迷惑不解。」

【一乘大法。唯具深智方能信受。凡小识见浅薄。迷
自心。惑圣教。经无数劫。闻此法者。亦复难也。此一
卷四 第 427a 页 X32-0427.png
行亦是结前起后。若闻而供养赞叹信受。此人具
深智慧。乃可为说。结上也。若夫小智迷惑不解。不
可非时而说。开下也。
△五三行。颂上能听是法者。
斯人亦复难。】

「一切声闻及辟支佛(至)随顺此经非巳智分。」

【显直信之人难得。二乘力所不及。身子大智。尚以
信入。况馀人乎。入字重看。应领解之文。由法说种
种开示。方得信入也。其馀巳智不堪。惟信佛语。随
顺此经。岂非能听之人亦复难乎。问。前云是法不
可示。言辞相寂灭。独许信力坚固菩萨能解。此中
又许身子以信得入。馀人以信随顺。当云何信耶。
答。传曰。不言而信者天也。又曰。有诸巳之为信。今
欲解寂灭之法。当依不言之信。信乎巳而巳。即华
严五位之初也。彼经以自性不动智以立信体。信
得自心与佛无异。由是智佛不动。万法不迁。因果
不移。凡圣不二。心境泯然。印契实相。一切相应。是
为不言之信也。能发是信。顿翻无明业识。见闻觉
知成一切种智矣。所谓以信得入。以信随顺者。此
也。
△二五十五行半。颂拣伪敦信。分二。初三十六
行半。颂拣伪。次十九行。颂敦信。且初拣伪者。拣去
非机。约大悲门莫为恶人说也。颂上以五浊恶世
下三行颂文又分四。初二行。嘱其非机莫说。】

「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至)闻不能解亦勿为说。」

【憍慢者。贡高不信。懈怠者。放逸无勇。计我者。知见
卷四 第 427b 页 X32-0427.png
不达。著欲者。耽荒世染。如此之流。闻不解悟。必起
恶谤。后获恶果。若为说之。不为无益。而且有损。大
悲悯念。不可为说。
△二四行半。明其谤毁罪因。】

「若人不信毁谤此经(至)此人罪报汝今复听。」

【此经为五时极唱。收一代了义。总诠三因佛性之
种。开众生知见。即佛知见。显正因佛种。观一切法。
如实相。了因佛种。举手低头。皆得成佛。缘因佛种。
憍慢者。我见自封。不信此道。浅识者。荒于世务。不
知有此道。不信不解。若强为说。必谓大言欺巳。视
为流言故纸。反加毁谤。上遮玄化。下阻他闻。遂使
道无由行。人无由圣。则三因佛种断灭也。或闻此
经而忧愁形于面。见此经而犹豫萌于心。未信则
为厉巳。故颦眉蹙额。未信则为谤巳。故怀疑迷惑。
日夜欲灭其教。高低欲毁其人也。汝当二句。结听
其报。若佛下。增明罪因。轻贱憎嫉等。谓见有持经
者。轻若糟粕。贱若瓦砾。憎恶其他闻。嫉妒其胜巳。
视之若芒刺。思之若寇雠。欲除不能。结恨于怀。此
人二句。重结罪报。
△三二十八行。示其毁谤罪报。
分三。初一行半。明地狱报。】

「其人命终入阿鼻狱(至)如是展转至无数劫。」

【由前毁谤等因。感此地狱之报。此界坏时。更生他
方。展转更生。无有穷巳。百千劫不见日月之光。无
量生恒受鼎镬之苦。如石投水。易沉难浮。其势然
也。
△二十行半。明畜生报。】
卷四 第 427c 页 X32-0427.png

「从地狱出当堕畜生(至)谤斯经故获罪如是。」

【谤经之罪。地狱报毕。又作五种畜生。谓拘。野干。馲
驼。驴。蟒也。𩑔头无毛也。黮黑杂毛也。騃无知貌。

三十六行。明人报。】

「若得为人诸根闇钝(至)谤斯经故获罪如是。」

【常生难处者。八难也。永不见佛。佛前佛后难。永不
闻法。世智辨聪难。聋哑。盲聋瘖哑难。常处地狱。地
狱难。在馀恶道。饿鬼难。驴驼等。畜生难。不见佛。不
闻法。北洲难。长寿义含。常处下。申明谤经之人。常
在三途。而无休息也。时出时入。故云常处。不去朝
夕。故喻舍宅。时时来往。故云行处。若得为人下。从
三途出。而后为人。又以盲聋等为庄严者。不自知
其丑也。以水肿等为衣服者。终身不觉其在体也。
身常下。更起三毒。谓谤经者。素无见佛闻法之因。
不知改悔。而且著我见。受此劣形。人或憎恶。不识
丑恧。而反增瞋恚。人畜异类。不当野合。淫心炽起。
不择云雨。著我贪也。增恚瞋也。炽欲痴也。有此三
毒。又将堕入三途矣。所谓劫尽更生。展转无数。有
何穷巳哉。然此果报一科。皆因谤此经而感。以此
经出世本怀。普记成佛。是人天眼目。而谤之者。感
畜生无目。为人盲瞽。此经能治众生心病。是大医
王。而谤之者。顺方治病。更增他疾。此经若供养等。
则六根清净。顾盼雄毅。举身轻清。而谤之者。六根
不具。作畜生时。身常负重。恒被杖捶。为人时。淫欲
卷四 第 428a 页 X32-0428.png
炽盛。不择禽兽。此经是慈悲室。忍辱衣。法空座。而
谤之者。恶道为园宅。疥癞为衣服。猪狗是行处。此
经一念随喜。则口不臭。口亦无病。舌亦无病等。而
谤之者。口气常臭。诸根闇钝。此经实相法印。开解
者。念念与实相相应。即得见佛闻法。而谤之者。断
佛种。永不见佛闻法也。当知赞叹者。功德无量。谤
毁者。经劫三途。若赞若毁。不出当人一心。心者万
形之模范。业者一心之影响。三世善恶。唯一心造。
如器出模。无不相类。如影随形。在处莫逃。欲得不
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者此也。又三恶之与
人趣。其文重沓者。显谤法之罪。罄竹难尽。展转恶
道。无有停寝。试观今世之小人。往往趋风邪教者。
无非宿世邪习我见自封。不信憍慢之所使然。噫。
可慨矣。
△四二行。结其大悲莫说。】

「告舍利弗谤斯经者(至)无智人中莫说此经。」

【一谤之罪。劫舌难尽。不可轻谈。遗害愚人。故云无
智莫说。若不得其人而说者。惟恐青囊见于愚妇。
犀纛落于嬖人。不唯陷彼之愚。亦使所珍有损。弘
道之士。可不忌哉。问。谤经生罪。则经非罪缘乎。答。
佛之说法。唯为生福。迷者不信。自获罪殃。如四大
本为养育人物。而犯者有损耳。今佛谆谆告示。既
令弘法观机。亦令彼知苦止谤。可为彻底大悲矣。
上拣伪。约大悲门莫为恶人说竟。
△二十九行。颂
敦信。约大慈门为善人说也。分二。初十七行敕其
卷四 第 428b 页 X32-0428.png
是机应说。二二行结其大慈与传。初中文分五对。
初三行。过现一对。】

「若有利根智慧明了(至)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利根智慧决。了权实。多闻强识。志希佛果。现在也。
亲近诸佛。植众德本。大心坚固。不为物动。过去也。
如是之人。方荷此道。闻必信受。当为说之。
△二二
行半。上下一对。】

「若人精进常修慈心(至)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精进勇猛。拖泥带水。修慈与乐。悯下也。无杂异念。
独处禅思。意定身安。恭谨敬顺。尊上也。如此人者。
载道之良器也。
△三三行。内外一对。】

「又舍利弗若见有人(至)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损我之友。恶友也。故舍之。益我之友。善友也。故近
之。外求也。持戒如珠。六根清净之因。求大乘经。开
佛知见之缘。内求也。如此人者。法门之表也。
△四
三行半。自他一对。】

「若人无瞋质直柔软(至)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形端内柔。不为人辱。悯人敬佛。不辱于人。自行也。
清净说法。不为利养。具无碍辩。种种方便。利他也。
得此人者。慧命有续也。
△五五行。始终一对。】

「若有比丘为一切智(至)如是之人乃可为说。」

【取实择权。遵现佛之大法。四方觅求。请益之始也。
追求舍利。钦去圣之恩泽。不念外书。厌糟粕之无
味。顶受专修。归凭之终也。如此之人。好正恶邪。克
卷四 第 428c 页 X32-0428.png
荷此道也。上敕其是机应说竟。
△二二行。结其大
慈与传。】

「告舍利弗我说是相(至)汝当为说妙法华经。」

【相即上五双十只之相。善相多矣。略举十种。以示
可说。信解二字。为下品章本。如此之人。善根成熟。
一闻此经。必能信解。言下知归。全身担荷。于法不
辜。于人不误。上有补于玄风。下不失于悲愿。故云
汝当为说妙法华经。上正说譬喻。开三显一巳竟。】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

【前文云。如是等人则能信解。经家本此二字。立品。
以信则不疑。解则明理也。夫根有利钝。惑有厚薄。
说有法喻。悟有先后。初闻广略开显。上根领悟。中
下之机。朦胧未晓。不信不解。今闻喻说。疑去理明。
生信起解。故名信解。又中根人闻说譬喻。初破疑
惑。入大乘见道为信。进入大乘修道为解。文云。我
等今日。真是声闻。令一切闻是也。又云我等居
僧之首。不复进求菩提。是不信不解。不谓于今忽
然得闻希有之法。获大善利。不求自得。是自信自
解也。又信则信法。信得如来种种因缘方便说法。
皆为阿耨菩提。解则解人。解得是诸所说。皆为化
菩萨故。四子有如是信解。故异口同音。说穷子一
喻。以酬如来火宅开示也。问。四子众僧之首。领悟
后于身子者。何也。答。若事论。但观序悟之文。身子
寻常自疑悔责。不肯甘于小道。一闻声闻作佛。便
卷四 第 429a 页 X32-0429.png
能信受。如睡轻者一呼便觉。四子寻常自足疲怠。
昔无悔责之念。直待身子受记。然后生疑。更闻喻
说。方始信解。如睡重者摇撼方醒。若以理论。此经
融会二智。身子当机。故先领悟。诸尊者内秘外现。
根非中下。悟无前后。助扬法化。利益今后。故次第
敷陈。
△二中根领解。分二。初经家叙喜。二自陈领
解。初又二。先内喜。】

「尔时慧命须菩提(至)发希有心欢喜踊跃。」

【上品为千二百说喻。唯叙四人者。所谓智者以譬
喻得解也。若从正叙。当先饮光。今先善吉者。以解
空第一也。诸声闻但念偏空。今将舍偏空證入实
道。故先之。至下说偈授记。仍是饮光居先。从正叙
也。善吉独称慧命。三称摩诃者。通论皆大皆慧。别
论善吉解空。以空慧为命故。又诸慧人中。佛慧第
一。佛于般若命其转教。其为慧人所命故。从佛闻
下。是欢喜之由。由远闻方便法说。近闻譬喻开示。
未曾有法指身子以声闻人。得同菩萨授成佛之
记。为未有之法也。发希有心者。谓空生等一向安
于小果。不曾发作佛之心。今闻法喻之谈。开佛知
见。信得自心作佛。生大欢喜。手舞足蹈。即信解意。

△次外仪。】

「即从座起整衣服(至)瞻仰尊颜而白佛言。」

【三业虔诚。请法之式。梵汉两仪。听众咸坐。欲有所
问。从座而起。如理请益则起。更端则起。将有承听。
卷四 第 429b 页 X32-0429.png
必须复坐。偏袒者肉袒也。西方俗礼。见王必肉袒。
示非敢有谬。佛教亦用。表将荷佛法之重担耳。春
秋郑伯降楚。示为臣仆。肉袒羊迎。又祷则跨烬。祭
则跪奠。皆致敬之极也。若作表法。小乘偏空座起。
向大乘第一义空座。衣即声闻智断。为菩萨法忍
惭耻忍辱之衣。未开权如肩被覆。今巳开故偏袒
也。著地者。著一实之地。权实不二。不二即是非权
非实之一心。融会二边。归于中道。故云合掌。曲躬
二句。以身之权。趣佛之实也。
△二自陈领解。有长
行偈颂。长行分二。初法中略说。二喻中广明。初中
又二。初明昔日不求。二明今日庆得。初中又三。初
正明不求。】

「我等居僧之首(至)不复进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求有三。一居僧首。二年朽迈。三巳得證。居僧首
者。谓我等法腊既高。晚学以我为轨。忽改途易辙。
弃小求大。为后学所嫌。自固护彼。所以不求。然执
小腊则大法全缺。不弃小由未识开三。自固则小
执未移。护彼乃迷于大轨。年朽迈者。朽谓将死。对
无所堪其进而言。迈谓老耄。对无所任其求而言。
若作菩萨。当专任大道。广度众生。今既朽老。形衰
力怠。无所堪任。是故不求。然一生断證。是以自鄙
年高。败种未祛。是以妄作不任。巳得證者。巳得涅
槃无为正位。所以不求。不发大心。故无所堪任。尽
智无生智巳立。无所依求。故云不复进求等。然高
卷四 第 429c 页 X32-0429.png
原陆地。不生莲华。昔迷实义。徒计正位之功。由斯
固情。不知所行是菩萨道。
△二释不求之意。】

「世尊往昔说法既久(至)成就众生心不喜乐。」

【既久在座。释僧首也。身体一句。释朽迈也。但念下。
释得證也。空等名三解脱门。观诸法无我我所。名
空门。观男女相一异相等。实不可得。名无相门。若
知一切法无相。即都无所作。名无作门。又于三界
无所愿求。名无愿门。游戏神通者。作空华佛事。建
水月道场。降伏镜里魔军。證得梦中菩提。游戏一
句。妙用也。净佛一句。上求也。成就一句。下化也。但
念空。故不喜乐于妙用。念无相。故不喜乐于上求。
念无作。故不喜乐于下化。由心不喜乐。所以不复
进求菩提也。其实空等三法。大小同具。故身子云。
同入法性。肇论云。三乘等观性空而得道是也。但
小乘过在一念字。起信云。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
念未净故。
△三徵不喜乐之意。】

「所以者何世尊令我等(至)不生一念好乐之心。」

【此徵释上乐小不喜犬之义。谓游戏神通。是菩萨
成佛时自住持之三昧。净佛国土。是成佛时自受
用之报土。成就众生。是自庄严之法嗣。所以不喜
乐者。何也。以世尊昔言我法能离生老病死究竟
涅槃。令我等依教修行。皆得出于三界之苦。得證
涅槃之灭。故安于小而不求于大也。又今下。谓既
證涅槃。年又朽迈。以是之故。于菩萨阿耨菩提不
卷四 第 430a 页 X32-0430.png
生一念好乐也。
△二明今日庆得。】

「我等今于佛前闻授声闻(至)无量珍宝不求自得。」

【声闻成佛。昔所未闻。今得闻之。所以心甚欢喜也。
不谓下庆词。申明欢喜之义。谓若有求而得。则不
为希有。今无求而得。故云忽然得闻等。分所当得。
则不为庆幸。今经乃昔日分所不当得而今得。故
云深自庆幸。又得解之由。由远闻广略二番开显。
是故庆幸。获大善利者。正得解也。是近闻譬喻希
有之法。而获开悟之善利也。无量等。喻昔不求而
今自得一乘希有之法宝也。昔日般若转教。谓是
菩萨法。岂图今日全蒙等赐。四十年前无分。今日
忽然授与。不求自得。何欢喜庆幸如之哉。
△二喻
中广明。分二。初喻说。二法合。初又二。先咨发。】

「世尊我等今者乐说譬喻以明斯义。」

【应如世礼。欲有所决。须先咨发也。斯义者。欲明如
来慈悲训诱。自巳愚痴情态也。我等二句。为下四
段喻文章本。以明一句。为下法合之本。所谓智者
以譬喻而得解也。
△二说喻。文分四段。一父子相
失喻。二父子相见喻。三遣使追诱喻。四领付家业
喻前。品如来以火宅开示。今品四子说穷子喻以
酬答。以喻领喻。立言各异。会旨大同。师资默契。于
此益见。二品皆以父子相称者。佛于弟子有作成
之德。故比之如父。弟子于佛有缵述之功。故况之
如子。父子二字。两品经文。节节相承。前品以大富
卷四 第 430b 页 X32-0430.png
长者。喻如来赀财不匮。故曰等赐大白牛车。此品
以幼稚贫儿。比弟子无心希取。故言忽得如来宝
藏之分。前品写如来慈悯为子之心最切。故云惊
入火宅。此品写弟子愚痴背父之事居多。故曰疾
走而去。前品明如来引诸子出三界门。故云今在
门外。此品明穷子恐怖疑父不肯入门。故曰住立
门侧。父子二人。各吐心胆。说出四十年中。许多间
关曲折。今日始得父子投机。师资道合。故二喻各
尽本怀。若寻其文。则父一行。子一行。语句顿挫。父
子之怀抱。昭然可观。详其义。序述一代时教。四十
年来。荷如来无限慈悲之深恩。形自巳许多愚痴
之情状。以喻开示。以喻领解。接拍成令。同一鼻孔
矣。又有义。若推当经三车并许之说。大云一雨之
喻。诸宗所判。皆失圣意。以三车一雨。皆非次第故。
今就此喻文势。穷子有先疏后亲之义。是知一代
圣教。大小权实。不无次序。准双林五味之谈。觉场
一日之照。诸家所判。咸符此喻之旨。今初父子相
失喻。近领火宅总喻。远领方便略颂。分四。初子背
父而逃走。二父求子而中止。三觅衣食而渐还。四
虑家业以无传。初中又二。先背父而去。】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至)或十二十至五十岁。」

【有人单约二乘。四子自况。以菩萨深位难知。凡夫
未受教化。且齐巳领耳。无明厚重。未有所识。曰幼
稚。尔雅云。幼鞠稚也。又云幼冥也。喻声闻冥昧不
卷四 第 430c 页 X32-0430.png
知也。退大为舍。无明自覆曰逃。趣向生死曰逝。是
离师适意。背觉合尘之义。问。佛舍应后。众生起惑。
是父离子。何云子舍父耶。答。由众生不感。佛则去
世。还成子舍父意。久住言时之长也。涅槃法界是
自国。生死五欲为他国。即恒离佛教。常习世法之
义。五十指五道。一天。二人。三畜。四鬼。五地狱。约一
人。备历五道。常在三界。升沉不定。有时人。有时畜
等。故置或言。又一念心动。五阴俱生。即具五十恶
故。此是迷子惑重智浅。无明自覆。退大受沦也。

二向本而还。】

「年既长大加复穷困(至)渐渐游行遇向本国。」

【善根熏被。稍稍欲著。故名长大。不见佛父。不知本
有知见珍宝为穷。五浊八苦所烧为困。既加二字
当玩。是内智既发。外乏缘因资助也。驰骋马奔忙
貌。喻凡小依身受心法。起四倒之见。又于四谛法。
中。求正道如求食。求助道如求衣。又奔走四方。求
师觅道。外求明师以严三业。如衣蔽形。内求良道
以资一心。如食充饥。渐渐者难以顿悟也。悟既非
顿。则乏本智。乃是偶然。故云遇向。上云舍父逃逝。
喻背真逐妄。此云遇向本国。喻返妄归真。又生生
持戒修福。得游天上人间。而值佛出世之时。故云
遇向本国。此是迷子惑轻智长。宿因感发。得值佛
出也。
△二父求子而中止。又二。先求子不得。】

「其父先来求子不得。」
卷四 第 431a 页 X32-0431.png

【其父先来者。佛观有可度之机。先来示生三界。求
子不得者。钝根无方难可得度。上言子舍父而游
行。故云遇向本国。此言求子不得。故下云中止一
成。一行一止。写得顿挫。又先来二字。领方便思惟
之文。喻中长者救子不得出宅之义。若依文势。父
既先来。子犹渐进。前后相左。故曰不得。
△二中止
一城。】

「中止一城其家大富(至)商估贾客亦甚众多。」

【一城者。先现胜应身。居华严法菩提场也。其家大
富者。实相境为家。具足万德为富也。五度福德名
财。般若智慧名宝。福慧无尽。故云无量。金银等。总
喻无量无边智慧十力四无所畏等法。盛粮谷曰
仓。盛物器曰库。充于内曰盈。流于外曰溢。喻实智
为仓。盈法喜之食。充于内自利也。权智为库。溢诸
法之财。流于外利他也。僮仆是使役之人。喻华严
五位之初。十信位也。初入信时。即起自利利他之
心。故十信如僮仆也。又即世主等各寄一德。助发
玄化。如充使役之人也。臣佐吏民者。辅弼听教之
众。喻四十位法身大士。初入佛境界。率土之宾。莫
非王臣。故十住如民。修习诸法。种种驱驰。故十行
如吏。事理稍深。职近王边。故十回向如佐。辅佛行
化。降魔制敌。故十地如臣。象马等无数者。十地如
象乘。十向如马乘。十行如牛乘。十住如羊乘。又圆
顿二教如象乘运物。终教如马乘运物。始教如牛
卷四 第 431b 页 X32-0431.png
乘运物。小教如羊乘运物。无量还一名入。一为无
量名出。又化他用为出。自行用为入。出法益众生
为息。化功归巳为利。滋息广被大千世界。故云乃
遍他国。行曰商。以有易无。坐曰贾。覆藏待价。小贩
曰估。朝买暮卖者。喻此土菩萨。往他土听法。如商。
他土菩萨。来此土闻经。如客。神力加被法身大士。
说华严大教。如贾。往还采利。领本生息。如估。圆音
落落。主伴重重。故云亦甚众多。此是觉父示生接
物。虽知根钝。且称本怀也。
△三觅衣食而渐还。又
二。先到城之由。】

「时贫穷子游诸聚落经历国邑。」

【接上遇向本国而言。不发大心曰贫。未修大行曰
穷。以邪慧观察五阴如聚落。十二处为邑。十八界
如国。游历于此。推求真理。名求衣食。又聚落荒野。
喻欲界。人天五趣杂居之地。国邑盛丽。喻色无色
界。乃三贤同修之处。此二乘人三生植福。百劫修
因。常游人间。恒历天上。由斯因缘。遂得遇佛大会
也。
△二遂到父城。】

「遂到其父所止之城。」

【前云其父求子不得。中止一城。此言子游聚落等。
到父之城。父子只在一城。只是两不相见。处处总
是本地风光。只是不见本来。所谓不识庐山真面
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也。又父先求子。子元不求父。
因觅衣食而亦来者。喻佛与众生。法性相同。如世
卷四 第 431c 页 X32-0431.png
父子。天性相关。虽似不相知。机缘当会。不得不来
也。此是迷子宿因既发。智性渐长。断恶修善。遇佛
胜会也。
△四虑家业以无传。又二。先念失子苦。】

「父每念子与子离别至是以殷勤每忆其子。」

【接上亦甚众多而言。如来自昔至今。恒思子大机。
时刻心在众生。故云每念。退大巳来。诸子流宕五
道。故云与子离别等。开鬼出修罗。故言馀。又五十
者。金刚三昧经云。譬如迷子。手执金钱。而不知有
游行十方。经五十年。贫穷困苦。求索养身。而不充
足。其父见子有如此事。而谓子言。汝执金钱。何不
取用。诸子醒巳。而得金钱。心大欢喜。父言。所得金
钱。是汝本有。云何可喜。无住菩萨问言。父知子迷。
云何经五十年方始告言。佛言五十年者。一念心
动。五阴俱生。五阴生中。具五十恶故。正同今经。父
每念子。原在一处。由彼一念心动。五阴俱生。具五
十恶。遂与离别五十馀年。远逝他方不复相见也。
未曾向人说者。喻华严会上。未曾向诸大士。说此
二乘人。本是大乘之子。亦未曾向二乘说。汝等有
大乘之分。如此事皆未说故。由未曾说。自华严巳
来。不解佛法。或如聋若哑。去华拜座。转教不取等。
种种之不逮也。悔恨者。悔昔之教诲未深。遂使退
失本解。恨今之执小弃大。不能精进固志。又此二
字。乃润色之言。大圣不谋而应。如月落百川。何悔
恨之有哉。自念下。申明悔义。老朽者。化期将毕也。
卷四 第 432a 页 X32-0432.png
亦可喻佛久成正觉。金等如前。无有下。申明恨义。
具足法财万德。若无弟子传持大法。一旦灭度。法
道断灭。无所付托也。是以下。结足悔恨。殷勤忆子。
所谓老觉情浓念儿孙也。心印不传。古佛之业几
息。诚为可忧。然此亦是对机之语。其实众生心内。
时时诸佛说法。诸佛心内。念念众生成道。何有付
无付乎。
△二念得子乐。】

「复作是念我若得子委付财物坦然快乐无复忧虑。」

【复字有展转反侧。冀得之义。有可度之机。名为得
子。授成佛记。名付法财。称于本怀。则坦然快乐。无
复忧虑矣。此是觉父身应胜会。念在小机。思方欲
救之深衷也。上父子相失竟。
△二父子相见喻。近
领火宅长者见火。远领方便颂明五浊。分二。初子
见父。二父见子。初中又四初见父之由。】

「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遇到父舍。」

【接上遂到其父所止之城而言。以身雇人曰佣。任
力取利曰赁。进前曰展。退后曰转。由厌苦欣乐。推
求理味。渐渐积习。遂成出世善根。犹穷子之佣货
展转也。以此善根。能扣佛慈悲之舍。故言遇到父
舍。不期而会曰遇。机趁于应曰到。道后法身曰父。
无缘慈悲曰舍。城乃集众之处。故前喻胜会。舍为
一巳之宅。故喻慈悲。以大小二机。双扣如来慈悲
之舍。有大机故。故下云遥见其父。有小机故。故下
云住立门侧。若唯小无大。则下文子不应见尊特
卷四 第 432b 页 X32-0432.png
之身。父不应言我财物今有所付。若唯大无小。则
子不应住立门侧。又不应言非我佣力之处。故知
小善之内。冥入大乘因门。二机双扣。理应具足。经
文自国而城。自城而舍。摹写渐渐游行极矣。
△二
见父之处。】

「住立门侧遥见其父。」

【二观为方便。即门二边。圆中之机。当门正见。二乘
偏真故言门侧。虽值佛慈悲。未入佛正慧。志在偏
空。意念小乘。偏真慧眼。傍窥法身耳。大机始发。相
召事远。故言遥见。前法喻皆明父先见子。此中子
先见父者。约佛则灵智先知。约生则机成扣应。子
见即父见。父见即子见。不前不后。不可思议。互举
耳。
△三见父之相。】

「踞师子床宝几承足(至)种种严饰威德特尊。」

【此科正说华严时也。踞师子床者。即华藏庄严赫
赫天光师子座也。佛为人中师子。故居此座。又师
子吼无畏说。表佛具无畏之德故。宝几承足者。众
宝之儿承于二足也。定慧为二足。实谛为几。无生
定慧依于真谛之境故。又佛居万行之尊。依定慧
之本。即定慧力庄严也。诸婆罗等围绕者。婆罗门
名净行高洁。即等觉菩萨也。刹利名王种贵族。即
十地以下初地等菩萨也。居士在家修道。洁白其
操。富而不贵。即三十心菩萨也。即华严中。一华一
国土。一叶一释迦。一一佛。一一土。皆有诸大士环
卷四 第 432c 页 X32-0432.png
拱围绕。极十方而齐唱。该十刹而顿周。前文商贾
估客。亦甚众多者。此也。以珍珠等严其身者。即戒
定慧陀罗尼三昧。四种缨络以严法身也。吏民等
者。即行住信诸大士为方便波罗蜜故。白拂者。拂
能去尘不偏也。白言纯素不染也。表方便权智之
用。不偏不染。故云手执白拂。侍立左右者。右即入
空智。用拂四住尘。左即入假智。用拂尘沙尘。此二
为中道方便。故言侍立。宝帐者。真实慈悲也。慈悲
广被。故言覆。华幡者。华喻四摄。幡喻神通。众善下
化。故言垂。香水名华者。水智也。华因也。洒地者。以
妙智之水。净众生心地。散华者。以妙因之华。严众
生心地。罗列宝物者。示实智自證證他之法。随人
玩好也。出内取与者。出内义同出入。自行为取。化
他为与。示权智自利利他之法。随人欲乐也。如是
等种种者。总结如来一切未曾有法。皆悉成就也。
威德特尊者。即光明无边。色像无边。巍巍堂堂。舍
那之身。非化身可并也。
△四见父避去。】

「穷子见父有大力势(至)作是念巳疾走而去。」

【其实华严会上。二乘有眼不见。今四子自陈。巳蒙
开示。皆是菩萨。故云见也。有大力势者。收上一假。
智大故名大力。神通大故名大势。即身手有力也。
恐怖者。小机劣弱。怯惧大道也。悔来者。佛本以大
法拟之。应不称机。但有退大之意。故言悔来至此
总之法大机小。不惟畏惧。抑且悔来也。窃作念者。
卷四 第 433a 页 X32-0433.png
机中潜密。冥有此事。非是显对见胜应身。故云窃
念。是王是王等者。谓或是魔王。或是波旬。今闻略
说。尚疑魔作。况昔日乎。又佛法身为王。报身为王
等。大乘法报。非小乘得益之处。故窃念而去。小机
不受大化。自甘无分。故云非我等。不如下。向一乘
小道也。肆力者。进修有方也。尔雅云。肆力训极力
也。净名云。能以贫所得法。度斯下劣。但空之理。不
含万德。非如来藏。故言贫里。偏空称于小智。故言
有地。依此小智。得有馀涅槃。无漏衣食。行行名衣。
慧行名食。小果福慧皆易求之。故言易得。久住强
作者。行大乘道。经无量劫。故言久住。我本厌怖生
死。若修大乘。必入生死。广学万行。故言逼迫。我本
乐小。而今令我发大心修大行。是为强我作也。作
是二句。舍大取小。于菩萨法不生好乐。此是迷子
见觉父而不识。弃富业以求贫里也。
△二父见子
喻。有四。初见子之处。】

「时富长者于师子座。」

【接上无复忧虑而言。谓如来法身。居第一义空无
畏之境。洞照群机。是见子处也。法中以佛眼观见
等。喻中长者见是等。
△二见子便识。】

「见子便识。」

【如来鉴机。知是往昔结缘众生也。
△三见子欢喜。】

「心大欢喜。」

【佛恒伺子机。今机来称慈。子虽不识父。父却识子。
卷四 第 433b 页 X32-0433.png
事与愿谐。故大欢喜。法中起大悲喻中大惊怖。前
明大悲拔苦。故云惊怖。此明大慈与乐。故欢喜也。

△四见子适愿。】

「即作是念我财物库藏(至)我虽年朽犹故贪惜。」

【昔见众生退大取小。贫里求食。资生艰难。常欲与
财。无机不得。今日机来。一乘大法有所传授。称大
慈心。故言库藏有付。我常思念者。明其非但贫无
大财。又流转生死。众苦所逼。为大悲所痛。故常念
也。虽欲救拔。无机叵济。故言无由见之。今有可度
机发。故言而忽自来。弥大悲心。故言甚适我愿。年
朽贪惜者。释上适愿之由。年朽同前老朽。嚝劫所
修證大菩提。未见大机不妄与人。法无委付。将来
之徒。从谁得脱。为无可度。故言贪惜。今机自来。无
此忧念。适其夙志。所有昔愿。今巳满足。此是觉父
见迷子而便识。欲穷子以得富足也。上父子相见
竟。
△三遣使追诱喻。近领喻中舍几用车。远领法
中侵大施小。分二。初即遣傍人追。二密遣二人诱。
初中又三。初强追将还。近领喻中长者念救。远领
法中大法拟宜。】

「即遣傍人急追将还(至)使者执之逾急强牵将还。」

【此即虽知根钝。且称本怀。敕诸大士七处九会演
大华严也。遣傍人者。若以理释。智为能遣。教为所
遣。理正教傍。从佛出十二部大乘拟宜众生。无机
不受。故云遣傍人也。事论。佛为正。菩萨为傍。即臣
卷四 第 433c 页 X32-0433.png
佐吏民。诸大士说大乘法门也。如法慧说十住。功
德林说十行。金刚幢说十回向。金刚藏说十地。皆
承佛威力。故言遣傍人也。直说圆顿大教拟小机。
故曰急追。昔有大种。故曰将还。经云一切众生具
有智慧德相。急追意也。使者往捉者。理论大乘明
义显露。直指一真法界。能令众生疾取菩提。经云。
初发心时即摄五位成等正觉。疾走往捉意也。如
大车其疾如风。事论菩萨自有神力。又被佛加。能
令众生疾入菩提也。小乘缓昔发大心。废久不忆。
卒闻大教。乖心故惊。不识故愕。故云穷子惊愕。称
怨大唤者。圆顿教中。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小
乘以烦恼为怨贼。生死为苦缚。若闻烦恼即菩提。
便大唤云怨枉。若闻生死即涅槃。便大唤云苦痛。
心惊口怨。我本不求大。何以用大化我也。故云我
不相犯何为见捉。执逾急者。即诸大士。承佛力领
佛命。而直谈大法。内既无机。外逼大化。故云强牵
将还。如无厌示以王刑。胜热示以火炙等。计我者
为说无我。计常者为说无常等。又云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皆执急强
牵意也。喻中说怖畏事。具告诸子也。
△二执急闷
绝。近领喻中诸子不听。远领法中众生无机。】

「于时穷子自念无罪(至)转更惶怖闷绝躄地。」

【自无心而被强。卒不能解。所以自念无罪也。二乘
以见思为罪。以三界为囚执。入灭尽定为生。出定
卷四 第 434a 页 X32-0434.png
为死。所谓变易生死也。今教断见思之机。观法界
性。出定度生。是无罪被囚而必定死也。又罪者业
也。有世出世善恶之不同。众生有贪瞋恶业之罪。
而无慈悲善业之罪。常随三界生死牢狱。但能入
而不能出。菩萨无贪瞋恶业之罪。而有慈悲善业
之罪。当示三界生死牢狱。能入亦能出。二乘无贪
瞋恶业之罪。亦无慈悲善业之罪。常厌三界生死
牢狱。但能出而不能入。若修大乘。必定常入三界
生死牢狱。故曰而被囚执。无大方便而入生死。必
当永失三乘慧命。故曰此必定死。自作此念。不惟
不解。且转增迷惑。故曰转更惶怖。强以大教。小智
不解。故言闷绝。即起诽谤。必堕三途。故言躄地。如
人心热发昏。尚不自知生死。何能识色音。由是暴
腮鳞。杜视听。眼不见。耳不闻也。
△三暂放得喜。近
领喻中驰戏视父。远领法中如来息化。分四。初悯
痴命放。】

「父遥见之而语使言(至)令得醒悟莫复与语。」

【小乘去大乘远。故为遥。是结缘子。故名见。是机志
近于小而远于大也。语使言者。约理。智本说教。智
知无机。大教宜息也。约事。嘱诸菩萨。不须现汝尊
妙之身。令二乘见。如净名云。摄汝身香。无令彼诸
众生而起惑著。又普贤入娑婆促身令小。是其意
也。不须此人者。不必强与说一乘难信之法也。既
无大机。若现胜身说大乘法。恐伤其善根。故云勿
卷四 第 434b 页 X32-0434.png
强将来。是姑息悯痴之意。冷水洒面者。知有小志。
宜以小乘灰断理水。除见思之热面。厌生死名背。
向涅槃为面。以有背生死向涅槃之机故。令得醒
悟者。开小教逗小机。令得离烦闷悟四谛也。莫复
与语者。决定应息大乘之教也。
△二徵释放意。】

「所以者何父知其子(至)不语他人云是我子。」

【徵息化之故。二乘志意下劣。畏难大法。且任其小
志。抑佛本怀。故云父知子下劣。自知法财万德。无
不具足。二乘智浅福薄。于此大法难信。故云自知
等。一则志劣。一则豪贵。知巳知彼。所以息化也。审
知是子者。审知昔在二万亿佛发大心之子也。而
以方便等。于昔小乘教中。随他意语。方便覆护。称
是声闻。不说随自意语。云是菩萨。昔教未说。故云
不语他人等。
△三使正放。】

「使者语之我今放汝随意所趣。」

【我今放汝。即知大机弱。随意所趣。即知小善强。以
此二缘。故息大化。
△四喜往贫里。】

「穷子欢喜得未曾有从地而起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喻顺小机。将欲隐胜现劣。投其所好遂其本愿。故
讳实以开权也。不为大教所逼。投其好乐。故欢喜。
无谤大罪。得免三途。故言从地。小善得生。故言起。
又前拟大法。迷闷不解。卧无明地。今逗以小。可得
醒悟。故云从地而起。往至二句。但空之理。不含万
德。故云贫里。于四谛中。求助道衣正道食故。依二
卷四 第 434c 页 X32-0434.png
乘贫所乐法。为入道资粮。是舍明珠而求鱼目也。
上即遣傍人追竟。
△二密遣二人诱。然追诱一喻。
领火宅舍几用车。方便侵大施小。前科即舍几。大
法拟宜不得。此科应是用车。三乘随宜可得也。文
分为四。初徐诱除粪。领上三车拟宜。】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至)其父见子悯而怪之。」

【此下正明鹿苑时也。将欲者。且然未然意。既息大
化。不容孤弃。欲设方便。故言将欲。喻中当设方便。
法中寻念过去佛所行方便力。此体外方便也。密
遣二人者。前遣傍人。表一实谛。一大乘。一菩萨人。
今明方便。隐实为密。指偏真为遣。约教隐满字为
密。指半字为遣。约人菩萨示生三界。内秘为密。外
现为遣。二人者。四子齐巳分领。不涉菩萨。约法则
因缘四谛。理则有作真俗。人则声闻缘觉也。二乘
教中。不修相好。但说苦空无我不净等。即形色憔
悴也。内怖无常曰憔。外遭八苦曰悴。无十力无畏
等。故曰无威德。是菩萨内隐自在威神之力。外现
枯木寒灰之状。下文知众乐小法。而畏于大智。是
故诸菩萨。作声闻缘觉等。用同事摄化。隐实施权
也。汝可徐语者。大乘明理真实。故言疾走往捉。小
教明理迂隐。故云徐语。若辟以直辞。必暴戾不受。
令其巽言开导。不使闻言生怖。是嘱其当以小法
徐徐诱引。不当以大乘之法急追将还也。如今时
未见道人。接以婉容笑言。必心悦受化。若以本色
卷四 第 435a 页 X32-0435.png
钳锤。必弃而别附也。此中密遣诱引徐语。番上即
遣急追疾捉等字面。此有倍与者。倍者加一倍也。
直者工价也。言汝若向贫里佣作而求衣食。则此
有可作之处。其价复倍于他处也。见道修道。是断
见思之作处也。昔修五戒十善。止出三途。今修四
谛因缘。能出三界。是为加倍也。又外道六行。但能
伏惑。今修四谛。则能断惑得至涅槃。是为二倍也。
若许将来者。有机是许。即设教令修。无机是不许。
即不设教也。若言欲等者。设彼若问欲何所修。即
以贫所乐法度之。使除见思惑取證涅槃。不可更
以净佛国土等告之。言除粪者。断烦恼也。烦恼惑
业。粪秽心地。二乘作诸观以除之。二人共作者。理
即智谛相资。人即权人共实人修行。以同事摄导
人也。菩萨烦恼涅槃不相妨碍。故可共作。二使既
巳得者。即求穷子。是菩萨依教奉行也。审知有机。
故言巳得。具陈者。即以如来叮嘱之言告之。是顺
佛扬化也。上事即雇作除粪之事。先取除粪者。二
乘慕果行因。所以先问价直。故云先取。四谛法中。
先果后因。谓先取道灭之价。后除苦集之粪也。见
子悯怪者。悯其取阿罗汉。怪其不求佛道。所失者
大。所得者寡。是故悯怪。问。既悯怪。何故密遣教其
取果。答。傍追不来。事须密遣。虽教除粪。非佛本怀。
欲以彰言委付。故先悯而怪之。
△二他日遥见。领
上知子先心。】
卷四 第 435b 页 X32-0435.png

「又以他日于窗牗中(至)除粪之器状有所畏。」

【对华严而说小教。故云他日。因子立门侧。见父威
德无量相好之体。而生恐怖之念。故退大向小。佛
于窗牗中遥见子身者。用权智观机逗教。非当门
正见之实智也。去大乘远。故曰遥。知昔曾种大。故
曰见子。法味不充曰羸瘦。福德不具曰憔悴。粪土
喻见惑。尘坌喻思惑。见粗思细故也。脱上服者。喻
隐报身无量功德。四十二地戒定慧陀罗尼等缨
络。寂灭忍柔软上服。大小相海为严饰之具。容服
若盛。子则畏惧。二乘不宜见此相好。故隐千丈舍
那之形。应上尊特之身为子所难。更著等者。现丈
六老比丘相也。生忍法忍为粗弊之衣。尘土坌身
者。现有烦恼有为有漏也。左手喻实。逆也。右手喻
权。顺也。权用顺宜。自以此权法断结成佛。又以此
权法化人。除众生见思之粪。故曰右手执持等。状
有所畏者。状似也。示同小乘怖畏生死也。如寒风
马麦等报。此是如来屈尊就卑。现相人中。亦毁生
死赞涅槃也。
△三亲劝安意。领上叹美三车。分三。
初劝修转。】

「语诸作人汝等勤作勿得懈息以方便故得近其子。」

【此下即三转四谛法轮。而有法僧差别之名也。语
诸修行者。此四谛法。是圣所称赞。超生脱死。自在
无系。汝等当勤修习。又诫懈息者。所谓无有一法
从懈怠懒惰中生。无有一法从憍养自恣中生。前
卷四 第 435c 页 X32-0435.png
云当勤修精进者是也。以方便得近者。以种种善
巧方便。然后父子始得相见。而子不生疑怖也。

二示相转。】

「后复告言咄男子(至)我如汝父勿复忧虑。」

【咄男子者。欲示四谛之相。先喝厉之。此法如金刚
剑。惊发大丈夫之志气。斩断二十五有之结缚。故
先咄之。又咄非喝叱之声。乃呼召抚之之语。如今
大家若爱一人。不对众人说其爱语。到无人处低声
云。咄男子不要去了。欲彼常作。故咄而抚之。汝常
作勿去者。上句劝其恒修此法。下句复诫其勿学
诸外道也。加价者。自预流进至四果也。诸须之属。
示正助之相也。盆器总喻三十七品道法。米面别
喻三无漏学资粮等法。盐醋和味。六和五德之德。
而于诸法均调适中也。老弊使人。即密遣人。使同
修證也。须者相给者。谓所修正助法中。或有不明
莫生疑难。当问同修老辈。彼即一一指教。所谓有
疑以咨问也。好自安意者。示修道谛之义也。如云
此是道可修性。汝等当安心此道而修。即得自在
适意。我如汝父者。示證灭谛之义也。文影一句。如
云此是灭可證性。汝等好自安意修行此道必證
此灭也。我巳證故如父。汝当證故如子。本是严亲
而云如者。正喻法身同体。报化分真似也。勿复一
句。示断苦集之义也。如云此是苦逼迫性。此是集
招感性。若断苦无生死逼迫之忧。若断集无烦恼
卷四 第 436a 页 X32-0436.png
招感之虑。而得解脱之味也。
△三作證转。】

「所以者何我年老大(至)更与作字名之为儿。」

【徵上如父而汝勿复忧虑之故。我老者。我巳修道
巳断苦集巳證灭谛之理久矣。故云老大。汝少壮
者。汝等应修应断应證。故云少壮。汝常作时者。谓
修习此法既久也。无欺怠等者。内不见自欺之心。
外不见怠惰之相。口不见瞋恚怨恨之语。欺等亦
名五障。欺为信障等。馀作人者。人天外道也。今诸
恶既无。结使巳断。故胜一切馀修人也。自今巳后
下。自从三转之后。一切乐小之者。皆从此法所化。
如从佛口所生之子也。作字为儿者。他后承父家
业始于此矣。阿含说五种佛子。四果辟支是佛真
子。菩萨不断结。子义未成。又菩萨称子者。取义各
别故。此即鹿苑中能说者佛。所说者法。能證者罗
汉僧。三宝之名由此而始也。
△四欣遇久住。领上
适子所愿。】

「尔时穷子虽欣此遇(至)于二十年中常令除粪。」

【此结是鹿苑之时。钝滞小果也。谓当时我等得此
法门。欣然欲乐。何幸得此隆遇哉。虽遇此法而无
乐大之心。故云自谓客作。若得小果。厌小乐大。大
乘机发者。佛即授以大法。正由不舍小志。大机不
发。以是无乐大之故。佛且令于二乘法。断除十使
烦恼之粪。二十年者。一无碍一解脱。断见。九无碍九
解脱。断思。故云二十年也连下三处说二十年。意
卷四 第 436b 页 X32-0436.png
各不同。随文释之。总上明佛隐实施权。降尊就卑。
成就小志之事。四子自谓怖大乐小。滞权迷实。不
受大化之态。尽情摹写。意谓过不在佛。而在自巳
根志狭劣故也。上遣使追诱喻巳竟。
△四领付家
业喻。近领火宅等赐大车。远领法中显实。分二。初
领家业。二付家业。初中又二。初心相体信。二命领
家业。初又二。先明体信。】

「过是巳后心相体信入出无难。」

【此正领方等时。过鹿苑之后即方等也。心相体信
者。父子互相体悉信顺也。谓于阿含教中得涅槃
价此既不虚。今为菩萨说此大乘亦复不虚。此子
信父也。佛知此等断结證果之后。闻方等教叹大
褒圆而不谤。无漏根利。闻必生信。此父信子也。入
出无难者。由此见尊特身。闻大乘教。名此为人。复
被呵斥。犹见丈六。说小乘法。名此为出。又进可语
大亦不怖。退不滞小亦不迷。小大出入而无疑难
也。
△二犹居本位。】

「然其所止犹在本处。」

【二乘虽于小大入出无难。然闻大乘之法。谓是菩
萨之事。非巳智分。不肯回小向大。犹居罗汉之位。
确守无为之理。昔年行处。半步不移。所谓但念空
等。于菩萨法不生一念也。其犹穷子心虽互相体
信。身不难于出入。其实未居子舍。犹以客作自处
也。
△二命领家业。分二。初父命子知家事。二子受
卷四 第 436c 页 X32-0436.png
命领知家业。初中又四。初明时节。】

「世尊尔时长者有疾自知将死不久。」

【此下领般若时也。尔时者。命知家事。转教大机。渐
引入实之时。有疾者。方等之后。名相未遣。人多法
执之病。佛亦病之。将死不久者。有机则应为生。机
尽应谢为死。今化机将毕。应谢非久也。
△二命知
家事。】

「语穷子言我今多有(至)所应取与汝悉知之。」

【金银。大乘教理也。珍宝。一切法门也。多有者。理则
非多。约种种门亦得言多。例空非十八。破十八法
而名十八空也。仓是定门。即百八三昧。库是慧门。
即十八空境。般若教中。六度万行具备。权实二智
双显。内充外溢。故云盈溢。其中多少者。说于般若。
则有广略二门。略则为少。广则为多。或取以自利。
或与以利他。大品云。汝当为菩萨说。故云汝悉知
之。
△三诚令体心。】

「我心如是当体此意所以者何今我与汝便为不异。」

【佛以般若为心。汝今转教。当体我心为心。即随佛
意而为菩萨说也。我汝不异者。不异有三。一被加
令说。与佛不异。二就理以诸法皆如。故得不异。三
就今时始悟父子。天性本来不异。二乘自谓被加
异耳。
△四敕无漏失。】

「宜加用心无令漏失。」

【我汝既不异。我有即汝有。不可推是父物。恣意抛
卷四 第 437a 页 X32-0437.png
撒。故诫小心勿失也。一者为菩萨说般若教无漏
失。二者就理。此即汝法。后时当用。汝等当加意用
心。体證此理。即可自利利他。不可遗漏忘失也。

二子受命领知家业。又四。初正受佛命领知众宝。】

「尔时穷子即受教敕领知众物金银珍宝及诸库藏。」

【喻四子遵受佛命。卒以小果而领知大乘教理。一
切法门。转教菩萨。随顺佛语以演说之。
△二心无
希取自甘无分。】

「而无希取一餐之意。」

【穷子不解无漏失之言。疑父吝惜。故执守不取一
餐。敢多自用哉。如善吉转教付财。虽说般若。自谓
是菩萨法。我无其分。不生一念好乐之心也。
△三
未舍劣心犹居本处。】

「然其所止故在本处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所止在本处者。住罗汉位。虽复慕大。亦未定言欲
作菩萨。是居白净地。坐无为坑也。未舍下劣者。虽
复耻小。而未定言舍于小證。但念空无相无作而
巳。此述如来激发进修。转教使悟。渐引入实之意。
序自巳甘为下劣。悦彼小道。恒不离权之事。世尊
处处显实。四子念念滞权。昔日之迷失如是也。

四鄙弃先心欲求大道。】

「复经少时父知子意渐以通泰成就大志自鄙先心。」

【少时者不多时也。父知子意者。所谓知子莫若父
也。渐以当是渐巳。下文渐巳旷大是也。不滞于小
卷四 第 437b 页 X32-0437.png
曰通。安心于大曰泰。成就者有趣大之志。自鄙者
有舍小之心。此正索车之意。子志既大。始定父子
付家业也。又此中少时。经文未的指何时。私谓楞
严时也。若论索车之意。楞严明显。当知厌多闻。自
鄙先心也。欣妙定。成就大志也。非索车何。及序悟
文中。身心泰然荡然。非通泰何。又许通达实相。入
佛知见。正许说今经也。楞严即法华之定。法华即
楞严之慧。定慧相资。发明实相本根。洞彻一乘源
底。开示悟入佛之知见。堪授劫国庄严之记。盖般
若之后。慧学方盛。定力未全。人或溺于多闻。失于
正受。于是示楞严大定。资般若大慧。使定慧均等。
学行两全。而究竟趣于一乘实相宝所。楞严在法
华之前。于此益见矣。上领家业竟。
△二付家业。分
二。初正付家业。二得付欢喜。初中又四。初付业时
节。】

「临欲终时。」

【时字重看。即时一现耳。今正是时之时。临欲二字。
应上将不久字面。正是化缘将毕。灵山高会。说法
华经。唱涅槃之时也。此句是四子直言无讳之辞。

△二集众为證。】

「而命其子并会亲族国王大臣刹利居士皆悉巳集。」

【此科即灵山法会大众也。二万亿佛所受化之徒
为子。文殊普贤等。影响大人为亲族。云集分身。各
控一方为国王。弥勒等。皆等觉大人为大臣。十地
卷四 第 437c 页 X32-0437.png
菩萨。法王种姓为刹利。十住行向。从佛受化为居
士。悉集者。即四众八部围绕世尊也。
△三结会父
子。】

「即自宣言诸君当知(至)此实我子我实其父。」

【自宣言者。出定无问自说也。诸君当知者。即吾今
于天人大众中说也。前文我昔曾教化汝。生我法
中。此云此是我子。我之所生。从我受学。是我之子。
从我起解。是我所生也。于某城舍我者。即舍父逃
逝。自昔退大后。汝今悉忘也。某字活看。不可拘大
通时。以从二万亿佛所教化故。自昔受大。根性未
定。后还退堕。流宕六道。故曰竛竮等。竛竮行不正
貌。辛苦该前驰骋求食佣赁等。其本二句。指本名字。
以證父子之的也。本城。即前中止之城。华严为根
本一乘。故曰本城。阿含巳来。种种方便。循循善诱。
恒念大乘子机。故曰怀忧推觅。忽于二句。始于今
日法华会上。大乘机发得授记莂也。实子实父者。
判天性定父子也。父子传体。天性不异。以心印心。
平等无二也。实子者。领诸众生皆我子也。实父者。
领我是一切众生之父也。
△四正付家业。】

「今我所有一切财物皆是子有先所出内是子所知。」

【此等赐大车。全付家业。授记作佛。绍法王位也。我
有皆子有者。今佛所證一切大乘万行万德。既授
记巳。皆是子有。汝所證与我同也。所谓皆以如来
灭度而灭度之。是付成佛实智證法。自證證他之
卷四 第 438a 页 X32-0438.png
事。先所出内等者。昔日大品领教。说种种法门。是
汝熟知也。是付度生权智说法。自利利他之事。喻
中放出多少。收内多少。皆子经管。故曰所知。法中
诸佛自證化他法门。诸子备闻。穷玄尽妙。晓若指
掌。故曰所知。所以此经不谈修行次第。但明开佛
知见。意在昔教备明。子所共知也。
△二得付欢喜。】

「世尊是时穷子闻父此言(至)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此领上得车欢喜也。贫子拾金。白衣拜相。出乎望
外。故曰我本无心等。而今忽闻授记作佛。不求自
得。故曰自然而至。又阿含教中。本心不求。方等虽
闻大。自谓绝望。故不求。般若虽领知。自谓非巳分。
故不求。如此无心希求。而今自得。安得不欣抃而
畅悦也。亦即结归略法说中。昔日不求今日庆得
之意。然此欢喜之由。有远有近。若不先教佣作与
一日之价。岂得心相体信委业付财。由于断结取
證。方堪并闻大集。受斥净名。转教般若。而致今日
开显授记。故佣作取价是远由。体信委知是近由。
上喻说竟。准涅槃具论五味者。即遣傍人所说。喻
华严圆顿。此教最初。傍人如牛。所说如乳。故云从
佛出十二部。即初味也。若以此拟二乘。则无机不
受。迷闷躄地。全生如乳。次明密遣二人。说除粪法。
喻鹿苑说三。于小即信。革凡成圣。如转乳为酪。故
云从十二部出修多罗。即第二味也。次明心相体
信。入出无难。喻说方等净名诸经。扬大折小。二乘
卷四 第 438b 页 X32-0438.png
闻扬大不谤。折小不毁。良以三藏断结取一日之
价。故得恣其褒贬。既亲證小。故信大不虚。得涅槃价。
故体折不瞋。虽非巳事。而不疑谤。此心纯熟。如从
酪出生酥。故云从修多罗出方等经。即第三味也。
次长者将死不久下。喻般若会中。使其领教。为诸
菩萨说摩诃般若。既知众物。贯统法门。心明口辩。
弥益慕乐。但恨住小。非是巳物。脱更开许。岂不乐
哉。于是心渐通泰。成就大志。如从生酥出于熟酥。
故云从方等出摩诃般若。即第四味也。次临欲终
时下。喻般若之后。判天性。定父子。会三归一。付财
与记。说法华大教。开佛知见。示真实相。菩萨除疑。
声闻作佛。皆以如来灭度。如从熟酥出于醍醐。故
云从摩诃般若出大涅槃。即第五味也。四子深得
佛意。一喻尽领三时五味之教。始终次第。极尽精
详。所以下品赞云。善哉迦叶。汝等善说如来功德
等。若以一云一雨。一相一味。又何差别之有。始终
唯演一华严。至今犹说妙法华。要须吾人谛信。忘
言默證。一会俨然。可希冀矣。
△二法合。前喻有四。
今逐段取义略合。不必拘配。且初。合父子相失。】

「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我等皆似佛子。」

【如来合父。似则合子。似有二义。一取大机为子。昔
未逃逝。既非真位。犹居外凡。故云似。二取小机为
子。小机似像大乘根性。故云似子。既背父而逃。故
贬为似子。义含相失。
△二合父子相见。】
卷四 第 438c 页 X32-0438.png

「如来常说我等为子。」

【义合长者见子便识。释成为子之义。归于佛说。非
敢自认也。
△三合遣使追诱喻。分二。先合傍人追。】

「世尊我等以三苦故(至)迷惑无知乐著小法。」

【三苦由三受生。苦受生苦苦。若根若境乖违逼迫
故。乐受生坏苦。因乐变异生诸忧恼故。不苦不乐
受生行苦。即念念迁谢之相故。由三苦故。五浊加
重。生死无边。热恼煎心。迷于圣教。惑于自心。无明
暗覆。大法难投。是强追执急迷闷意也。大机既无。
乐著小法。但堪小化。是暂放得喜意也。又苦多故
热恼。热恼故迷惑。迷惑故无知。无知即无明。有此
无明。故迷自巳本具一乘知见。不作外道。即著小
法。何异穷子怖亲父而喜往贫里哉。
△二合二人
诱。前四。今但合三。先合徐诱除粪。】

「今日世尊令我等思惟(至)得至涅槃一日之价。」

【今日者。对多生之昔日乐小。而此生之今日犹滞
于权也。又今日指阿含时也。谓阿含时。佛知我等。
往日受苦乐小。所以教我等思惟等也。思惟即六
识。蠲除即修断义。戏论之粪。乃集下见思惑。此述
佛教知苦断集也。我等下修道證灭也。一日价者。
小乘有馀。较大乘无馀。若一日工价比万贯之富
也。工人一日使得筋出力尽。只觅得三二分银子。
二乘苦修断惑只成个罗汉。理孤事穷。终不得大
受用。故云一日工价耳。
△二合欣遇久住。】
卷四 第 439a 页 X32-0439.png

「既得此巳心大欢喜(至)勤精进故所得弘多。」

【一日之价。自以为足。便谓所得弘多。自足自满。坐
守偏枯。小乘之病。正在于此。其犹河伯井蛙之见。
以为天下美。尽在乎巳。而不知海之大也。
△三合
他日遥见。】

「然世尊先知我等(至)当有如来知见宝藏之分。」

【上言遥见。今言先知。上言羸瘦憔悴。今言心著毙
欲。上言脱缨络等。今言纵舍不为分别等。总之秘
实施权。投其所好。不云当有成佛之分。
△四合领
付家业二。先合领家业。】

「世尊以方便力说如来智慧(至)我等不知真是佛子。」

【世尊下。合方等体信。承上谓佛于阿含教中。不为
我等分别。而于方等会上。以方便权智之力。说六
种根尘。皆是大乘实相智慧。然我等既从佛在阿
含教中得一日之价以为大得也。故于此方等大
乘。虽曰心相体信入出无难。然亦无有志愿求于
大也。此合上所止犹在本处。我等下。合般若转教。
谓佛于方等教中。见我等无志求大者。以权实在
佛故也。故于般若会上。俾权实在巳。便于自求。我
等又因如来智慧威力加被。为诸大士开示演说。
既承佛加。如佛心而说。又为菩萨开演。将谓是菩
萨法。所以自于此大乘无有志愿。不生一念希取
也。所以下。徵释无志愿之意。谓佛知我等乐小。以
方便权巧随顺我等而说。无非淘汰其乐小之心。
卷四 第 439b 页 X32-0439.png
策进其愤大之志也。而我等不知昔日转教付财
时。我等业巳真是大乘佛子。所以无志希求。其犹
穷子虽受教敕。领知众物。而无希取一餐义也。

二合付家业。】

「今我等方知世尊(至)如佛子所应得者皆巳得之。」

【此合今经授记也。承上言。谓我等初不知真是佛
子。疑佛但以如来智慧。敕我等为菩萨说。似于我
等深有吝惜。今佛说以种种方便皆为菩提。是诸
所说皆化菩萨。今日我等方知世尊于佛智慧。于
我等无一毫吝惜也。所以下徵释。谓先疑似吝。而
今方知不惜者。何也。以我等从昔巳来。真是佛子。
而但乐小法。所以将真作假。而为小果声闻也。若
我等昔有一念乐大之心。佛于四十年中所说方
等般若之大乘。皆为我等所说。岂真单为菩萨哉。
何以知然。以于此经之中。佛每每言。诸佛唯说一
乘故也。而昔下。结足上义。毁訾者。如楞伽于大慧
前。动则以声闻同外道。为愚夫跋驴。上不得楞伽
山。维摩喻盲人败种。永不成佛。圆觉教人发愿。莫
值声闻外道。如此皆昔日毁訾也。谓今法华之
授记。验昔方等会上于菩萨前毁訾声闻乐小法
者。非毁訾我等。实以大乘法教化我也。我等不知
都作毁訾而会。以是之故。今日授记。我等说本无
心有所希求。今法王大宝自然而至。云自然而至
者。谓不测之富。得之于不期。所谓莫之为而为者。
卷四 第 439c 页 X32-0439.png
莫之致而致者此也。如佛子等者。谓如往昔方等
般若会上。诸佛子所应得者。我等今巳得之。不复
更用修得也。此合得付欢喜之意。上长行竟。
△二
偈颂。有八十六行半。分二。前七十三行半。颂上长
行。后十三行。叹佛恩德。初中又二。初二行。颂略法
说。】

「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今日闻佛音教(至)无上宝聚不求自得。」

【今日对四十年前言。音教者。八音四辩之音。方便
火宅之教。欢喜约心言。踊跃约身言。佛说下。正明
得未曾有。无上一句。喻阿耨菩提。四十年前无望。
故言不求。四十年后授与。故言自得。
△二有七十
一行半。颂喻说。分二。初四十一行颂喻说。二三十
行半颂法合。初又四。初十三行颂父子相失。二七
行半颂父子相见。三十行半颂遣使追诱。四十行
颂领付家业。且初父子相失。又四。初一行半。颂子
背父而逃走。】

「譬如童子幼稚无识(至)周流诸国五十馀年。」

【火宅中明长者所王。国邑聚落语宽。此中明穷子
轮回。三界为诸国。六道为五十馀。退大忘本为他
土。升沉不停曰周流。总言背真之地远。而逐妄之
时多也。
△二七行。颂父求子而中止。】

「其父忧念四方推求(至)豪富如是有大力势。」

【四方与长文不同。前在机。约四谛推理。以求正助
卷四 第 440a 页 X32-0440.png
衣食。此中在佛。观四生中。恒觅可度之机也。此颂
求子不得。一城者。觉场也。云顿止者。华严属圆顿
大乘。但称本怀。直明法界。故曰顿止。造立舍宅者。
起慈悲舍依性空宅也。云造立者。以华严世界成
就品。及华藏世界品。二十种世界海。皆普贤菩萨
于一真法界。正位唱出。故云造立。其中所诠。五周
四分。明佛依正自在。受用因果。故云五欲自娱。其
家一句。总明贯朽粟陈之积。紫标黄榜之藏。故云
大富。喻富有万德也。多诸下。别明大富之七宝。大
富之四乘。田业人民。情与无情。亲疏之大富。息利
他国。生意远近之大富。出其本。入其利。行商坐贾。
以有易无。遍一切处。为物景仰也。上明大富多财。
千万亿下。明尊贵大势。王者君也。群臣牧也。记云。
体群臣。王爱念。隆圣眷也。臣宗重。尊德性问学也。
十方诸佛称赞。善哉第一导师。故云王者爱念。四
众围绕。恭敬尊重。故云群臣宗重。以诸二句。近悦
远来。诸大士往来听法也。豪富一句。结上富贵财
利。有大一句。明威神之力。此中表显。悉如长文。

三二行。超颂虑家业以无传。】

「而年朽迈益忧念子(至)库藏诸物当如之何。」

【颂上失子之苦。无所委付。故忧念耳。夙早也。夜暮
也。谓从朝至暮时刻不忘也。死时者涅槃时也。痴
子下。父心痛子之词。前云童子。以无知故。此云痴
子。甘流荡故。下云穷子。衣食艰故。当如之何一句。
卷四 第 440b 页 X32-0440.png
父念子深有展转不安之意。
△四二行半。追颂觅
衣食而渐还。】

「尔时穷子求索衣食(至)渐次经历到父住城。」

【根尘相涉如邑。十八界如国。修三界善如有所得。
修外道邪行如无所得。又从人间修至天上。有所
得也。天福尽堕人间。无所得也。饥饿见其枵腹。不
得大乘法食故。羸瘦见其形丑。无大力用功德故。
疮癣见其病缠。有漏法中起见思故。渐次二句。谓
渐次熏陶修习。得遇佛大会也。上颂父子相失竟。

△二七行半。颂父子相见。分二。初六行半。颂子见
父。】

「佣赁展转遂至父舍(至)借问贫里欲往佣作。」

【佣赁二句。见父之由也。尔时下。见父之相。上云见
父处。处是门侧。今言长者于门内者。见相亦兼处
也。门内者。喻佛居阿兰若法菩提场内也。施大等。
见父之处也。施大二句。依报盖覆无畏也。眷属下。
正报主伴摄护也。注记券疏。即授记明修行也。以
广显略为注。如云兴二百问。瓶泻二千酬也。授决
为记。入法界傍论授记也。四弘誓为券修行为疏。
喻为大根广量功德。疏明行位。而与授记也。穷子
见父下。颂见疑避去也。思惟是巳下。是穷子住回
默忖。做定主意。决其去就。谓与其受制于富贵之
强作。不若安心于贫贱之自便也。
△二一行颂父
见子。】
卷四 第 440c 页 X32-0440.png

「长者是时在师子座遥见其子默而识之。」

【长行有四。今单颂见子便识。馀三不颂。
△三十行
半。颂遣使追诱喻。分二。初三行。颂即遣傍人追。】

「即敕使者追捉将来(至)不信我言不信是父。」

【长文有三。此中即敕三句。颂上强追将还也。即敕
二字。紧顶遥见默识字面。父念子心切。忽然一见。
即教人追。由追急。穷子无所措手。故称怨惊唤也。
迷闷下五句。颂执急闷绝也。迷闷一句。当在使我
至此下。方合长文。而义且顺。使者执之急。牵之强
非是雇人作工之情。乃欲杀我之状。岂有能衣食
我者。使我如此乎。惶怖无措。惊惧不巳。故闷绝于
地耳。长者知子四句。颂暂放得喜也。上有四。今但
颂悯痴放去。愚痴即惑重。狭劣即器小。因无大机。
方乃息化。应上父知其子志意等。夫亲生父子。一
旦离久。而不相知若此。吾人之于本有心性。曾无
弹指间顾盻。浮世几何。一失此身。千生万劫。改头
换面。视亲如怨。以恶为美者。何限。
△二七行半。颂
密遣二人诱。长文有四。今颂前三。初三行。颂徐诱
除粪。】

「即以方便更遣馀人(至)为除粪秽净诸房舍。」

【既息大化。故以方便说小乘法而诱引之。馀人者。
即二人也。现声闻形。为大乘之馀耳。眇目喻偏空。
所见不正故。矬竖短也。陋横狭也。见偏空者。竖不
能穷实相之源。故如矬。横无大乘众善庄严。故如
卷四 第 441a 页 X32-0441.png
陋。德非四无所畏。名无威。异常乐我净。名无德。汝
可语之下。正敕使徐徐引诱也。欢喜者。投其所好。
乐为鄙事。净六根房五阴舍也。又穷子闻之四句。
长行有穷子若许等文。皆长者教谕之词。颂中略
之。但颂穷子受命服役之事。各自一义。译师斟酌
华梵。语义谆切。委悉不可忽也。
△二二行。颂他日
遥见。】

「长者于牗常见其子(至)执除粪器往到子所。」

【于牗见子者。易云纳约自牗。终无咎。注云。牖非所
由之正。而室之所以受明也。始虽艰阻。终得无咎。
喻大法难投。接以小法。终得大法。如纳约自牖之
象也。念子乐鄙事者。父知子乐小也。长者下。脱珍
著弊。毁生死赞涅槃也。净名云。释迦佛隐其无量
自在之力。乃以贫所乐法。度脱众生也。
△三二行
半。颂亲劝安意。】

「方便附近语令勤作(至)又以软语若如我子。」

【油涂足。能履水。赤足而不皴裂。如不龟手之药。喻
神通智慧。饮食二句。喻观练熏修。小乘禅观如荐
席厚煖。不如大乘禅定如白氎婉筵也。汝当勤作。
正亲劝意。三转义含。又以软语如子者。即作字为
儿也。本是亲生之子。曰若。曰如。则人之贫富贵贱。
唯业是定。虽慈如至亲。不能一时一毫可移易于
爱子。达乎此。凡不安命者。非愚则妄矣。
△四十行。
颂领付家业喻。分二。初三行半。颂领家业。】
卷四 第 441b 页 X32-0441.png

「长者有智渐令入出(至)父知子心渐巳旷大。」

【有智二句。颂上心相体信也。出世长者。具大智慧。
循循诱引。方等会中。闻叹大不谤。弹偏不疑。进可
语大。退不滞小也。经二十下。领家业也。二十年执
事者。般若时长。二十二年之谈。执作等。领佛命教
化菩萨也。未舍下劣。故宿门外草庵。喻不肯向大。
钝滞化城小道也。自念贫事。故无希取。于菩萨神
通不生好乐也。渐旷大者。大乘机动也。
△二六行
半。颂上付家业。】

「欲与财物即聚亲族(至)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欲与下。颂聚亲族也。心既旷大。堪授大法。故云欲
与。此中二十年者。言从有二乘之机而来感佛。故
云自见子来巳二十年。判天性定父子也。凡所有
等。正付家业也。子念下。得付欢喜也。上颂喻说竟。

△二三十行半。颂法合。长文略此中广。分三。初半
行。颂合父子相失相见。】

「佛亦如是知我乐小。」

【若但以上句合相失。意仍未显。但以下句合相见。
意亦未显。上句借下句成。下句借上句成。知乐小
故。义当相失。佛知乐小。故当相见。乐小由退大。所
以相失。退大由乐小。所以相见。上文常说我等为
子也。
△二一行半。颂合遣使追诱。】

「未曾说言汝等作佛(至)成就小乘声闻弟子。」

【初二句。颂合傍人追也。长文在机言。三苦五浊交
卷四 第 441c 页 X32-0441.png
加。无明迷惑暗覆。所以大法难投。此中在佛言。直
以大法拟宜。未曾明说汝等二乘。当有成佛之分。而
说下。颂合二人诱也。示我等除粪之法。无漏涅槃。
一日工价。成就小乘罗汉也。
△三二十八行半。广
颂合领付家业。分二。初十八行半。颂合领家业。二
十行。颂合付家业。初中又二。初六行。颂合领家业。】

「佛敕我等说最上道(至)而不为我说斯真要。」

【最上道。即空慧般若。更无过其上者。意谓当时般
若会上。佛敕我等说无上道。能修习此者。当得成
佛。我承下。奉敕转教。诸佛子下。菩萨闻法修习。是
时下。佛授菩萨记。一切诸佛下。明自无愿乐。谓我
等转教佛子。闻法得记。当时意谓诸佛秘藏。但为
菩萨演其真实修行成佛之事。而不为我等说斯
真实成佛之要道也。
△二十二行半。颂合无希取。
分二。初二行。正明无希取。】

「如彼穷子得近其父(至)自无志愿亦复如是。」

【初一行。提喻帖合。次一行。正合无取。
△二十行半。
增明无取之意。又分三。初二行。标不喜大。】

「我等内灭自谓为足(至)教化众生都无欣乐。」

【内灭即惑体。三界见思惑尽。故名内灭。馀事者。净
土度生也。以此为馀事。正小乘之病。视为他有。自
甘无分之意。都无欣乐者。无乐大之失。显执小之
过也。
△二六行。徵释所以。】

「所以者何一切诸法(至)则为巳得报佛之恩。」
卷四 第 442a 页 X32-0442.png

【谓不喜大而安于小者。何也。以根尘等一切诸法
皆空寂故。既空寂。则国土众生亦空寂矣。又何求
焉。一切诸法者。从五阴至于涅槃。八十馀科。皆真
如随缘生起。缘生无性。惟一空耳。无生下。以三解
脱释空寂义。无生无灭。空解脱也。无大无小。无相
解脱也。无漏无为。无作解脱也。谓观三科七大。世
出世间诸法。无我我所。名空。空故诸法一异等相。
实不可得。名无相。无相故于三界无所造作。不起
愿念。不受后有。名无作。亦名无愿也。如是二句。结
不喜大。我等长夜下一行半。申明上闻净土化生
四句。凡人不知本性有大般若。虽證声闻小果。皆
是无明长夜。既居长夜。则于净土化生。般若智慧。
都无所见。如穷子于父之富有大业。不为巳有。甘
心弃置于度外。无贪著之志愿也。而自二句。谓我
等于佛智慧无志愿者。非佛有吝于我也。乃我等
自巳于所證未究竟之空法。错认即是佛之究竟
大乘之空法也。自證既谓究竟。所以于净土度生。
都无欣乐也。我等长夜下。申明我等内灭四句。谓
我等处长夜。五浊八苦交煎。一秉如来空法修习。
得脱三界生死苦恼之患。證阿罗汉。此身巳尽。不
受后有。故云最后。尚未谢灭。故曰住。有馀者。此后
身见思虽断。无明尚馀。无明虽馀。而实不来受生。
故曰有馀涅槃。佛所教化下。以得显失。谓果虽有
馀。乃佛所教为因。因果皆真。故为得道不虚。道既
卷四 第 442b 页 X32-0442.png
不虚。即为心不负教。巳报佛之恩矣。得道不虚。又
报佛恩。所以我等内灭自足。更无馀事也。
△三二
行半。结无希取。】

「我等虽为诸佛子等(至)初不劝进说有实利。」

【虽为二字。承上巳得言。在巳则果巳得。在佛则恩
巳报。所以虽为菩萨说六度大因以求佛道。而我
等于是大乘之法。皆视为馀。永无愿乐矣。永无二
字。昔日小乘于大法。绝望极矣。导师下。谓佛昔所
以见舍我等于大乘之外者。以观知我等心乐小
法故也。以是在般若会中。不劝进我等所转之法。
说于我等有成佛之实利也。上颂合领家业竟。

二十行。颂合付家业。分二。初三行。颂合付家业。】

「如富长者知子志劣(至)调伏其心乃教大智。」

【如富下。提喻帖合。佛亦下。正合付业。鋾铸之权。非
馀人所能。故云希有。知乐三句。收前三时种种善
导。其心调伏纯熟也。乃教一句。指今经授一乘实
相记也。
△二七行。颂合得付欢喜。】

「我等今日得未曾有(至)普于其中应受供养。」

【声闻作佛。事出望外。如客作穷子。承受家业也。世
尊我今下。庆信今得。谓我向也安住小道。今得无
上道矣。向也得声闻果。今得菩提果矣。向也得无
漏法。今于无漏法中。得清净正法眼矣。又道即大
乘之因。果即大乘之果。无漏法所證实相之理。清
净眼能證实相之智。皆言得者。以智契理。故于道
卷四 第 442c 页 X32-0442.png
果双證。即开佛知见。见实相理境也。我等下。较今
昔果之大小。谓从昔巳来。持佛净戒。得果在于今
日。于法王法中。久修梵行。證灰身偏空之小果。于
今方得无漏无上大果矣。拣有漏有上小果也。得
果无漏。了因义也。持戒梵行。缘因义也。清净眼。正
因义也。我等今下。较今昔名实有异。谓昔之声闻。
闻四谛法。始得自利。非真声闻。以随言取證。未得
佛意。岂真声闻乎。今者闻一乘妙法。自得佛道。而
能以此佛道音声。令一切闻。始得名为真声闻矣。
以其言下得旨。默契圣意。自利利他。方名真声闻
也。向之罗汉。断见思惑。出三界苦。以为大得。不信
佛乘。非佛弟子。非阿罗汉。岂真应供乎。我等今者。
得闻佛乘。获如来宝藏。于三世间。或天或人。或魔
而恶者。或梵而善者。普于其中受其供养也。当知
名与昔同。而受用之实利。与昔云泥之隔。此中真
字。翻法说中非字。上颂长行竟。
△二十三行。叹佛
恩德。分三。初六行半。叹佛大恩莫能报。】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至)于恒沙劫亦不能报。」

【世尊大恩者。总收一代教化。皆大恩也。始自华严
大法拟宜。我等聋哑。孤负大恩也。阿含投小。保證
偏空。世尊怜悯我等也。方等般若。弹斥淘汰。世尊
之教化我等也。四十年来。蒙如来循循善诱之大
恩。直至今日。说经入定。放光圆现授记。利益我等。
皆希有事也。如是怜悯。如是教化。如是利益。莫大
卷四 第 443a 页 X32-0443.png
恩德。无可言报矣。我等先得小果。谓心不负教。足
报佛恩。以今较之。岂一生一劫。纵无量劫。谁能报
者。手足等。执劳运力不能报。顶戴等。身为床座不
能报。非一时。乃恒沙劫也。非轻易。乃尽心力也。非
怠玩。乃谨恭敬也。美膳等。四事供养不能报。牛头
等。塔庙供奉不能报。牛头者。华严云。出离垢山。若
用涂身。火不能烧。正法念云。北洲有山。名曰高山。
多有牛头栴檀。以此山峰。状如牛头。于此峰中生
栴檀树故。
△二二行半。叹佛实智不思议。】

「诸佛希有无量无边(至)取相凡夫随宜为说。」

【诸佛所證。是希有法。形上供养皆常有也。诸佛之
法无量无边。形上供养皆有量有边也。诸佛之法
不可思议。形上报恩供养皆思议也。诸佛神通是
无灭无为。形上报恩供养皆小知小解有作有尽
之心也。此明所證实智。深广难思。诸法下。谓法中
大圣。能为我等鄙贱取相之凡夫。忍可一大事因
缘。于四十年中不为开示。随其机宜而说也。
△三
四行。叹佛权智度众生。】

「诸佛于法得最自在(至)于一乘道随宜说三。」

【于诸法中。得大自在。所以明照不谬也。众生好乐
不同。志向各别。随其堪任者。以喻演说。皆随宿根
大小而说也。又熟未熟者。筹量分别。随其根器。大
则大之。小则小之。熟者成之。未熟者待之。以是之
故。四十年前。于一乘法。随机说三。上中根领解竟。】
卷四 第 443b 页 X32-0443.png

妙法莲华经大成卷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