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通义-明-德清卷二

卷二 第 535c 页

妙法莲华经通义卷第二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奉 诏译
明 南岳沙门憨山释 德清 述

「妙法莲华经譬喻品第三」

【品名譬喻者。比事类情。故曰譬喻。此品来意。由佛
法说尽废昔权。以显今实。二乘一向自绝成佛之
望。身子上根。既闻佛慧。心大欢喜。自信作佛。故述
领悟之怀。世尊特为授记。第中下根人。向执权乘
卷二 第 536a 页 X31-0536.png
未肯顿舍。故佛说火宅喻。许赐诸子三车一车之
权实。中根之人始得领悟。故此品来也。共下九喻
各有所主。以前说如来出世为一大事因缘。今以
长者惊入火宅救济诸子。又为一大事之譬喻也。】

「尔时舍利弗踊跃欢喜(至)从法化生得佛法分。」

【此身子自叙今得之欣怀。悔昔不知之过咎也。踊
跃下。庆今之得。所以下。伤昔之失。我常下。悔怨佛
之过也。身子虽小乘。盖蒙佛恩。受佛教。非一日矣。
尚不知佛心。将以为偏党。况其他乎。是知师资水
乳。从昔所难也。若我等下。叙知佛心不偏。乃贪小
自误之过。我从下。庆今之得。前云若我弟子不信
此法。非真罗汉。故身子自信以真子自许也。真子
乃因闻佛说真实之法而出。故云从佛口生。化我
一向执着鄙吝之心。故云从法化生。今法王大宝
自然而至。故云得佛法分也。】

「尔时舍利弗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闻是法音得所未曾有(至)教化诸菩萨。」

【此颂身子领悟。自叙昔失之疑。展转再三而申其
情。以庆今得而大喜也。我闻下十句。叙今巳得。知
昔不失以除忧。我处下二十四句。叙悔责昔失之
过咎。我常下八句。叙寻常怀疑而不决。今闻下二
十句。叙今闻法知非。悔责昔日著邪之自误。佛于
下四句。叙庆今得巳除疑。结颂长行。初闻佛所说
下三十六句。重陈疑状。以释不疑之所以。甚矣人
卷二 第 536b 页 X31-0536.png
心之难悟也。佛明教犹疑而不信。将以醍醐为毒
药耳。初身子请说。世尊止之曰。不须复说。若说是
事一切天人皆当惊疑。始而将谓无可惊疑者。今
身子自陈其情曰。初闻佛说则心大惊疑。甚至以
佛为魔者。是则几乎永绝其分矣。则惊疑之状可
知。若非佛以种种因缘而调伏之。则此疑不能释。
其心终不能安也。以引三世诸佛之仪式。始信佛
心。乃知波旬无此事。以我堕疑网。故以佛为魔耳。
柔软微妙者。感佛法说种种因缘以显实。且佛嘱
云。心生大欢喜。自知当作佛。故我心欢喜自知定
当作佛也。如来出世为此二乘。无论往昔因缘。即
今巳费四十年之苦心。今日刚得一人信受而不
疑。是知师资雅合。利生之事。岂易易哉。】

「尔时佛告舍利弗(至)教菩萨法佛所护念。」

【此叙身子久蒙佛化之因缘。显今缘熟而得记也。
法界以缘起为宗。故佛性有正因缘因。所谓佛种
从缘起。故众生虽具正因佛性。若不遇诸佛菩萨
善友出世教化为缘。则终难显了。所谓佛以一大
事因缘出现世间。此经重在缘因。今身子虽信自
当作佛。而追叙其昔日之疑。将谓巳失成佛之利。
故佛说昔化之本因。巳教成佛之缘种。但忘之耳。
非失之也。故今虽说声闻成佛。但令知其本有自
信而巳。非别有所增益也。此法华经。乃成佛之因
缘。一向不说。故云护念。今巳说之。以见缘熟。所谓
卷二 第 536c 页 X31-0536.png
付嘱。故为授记。下诸弟子授记皆此意也。】

「舍利弗汝于未来世(至)像法住世亦三十二小劫。」

【此说授记之事也。记。亦云记莂。莂者草菜之种子。
意显因果不爽也。身子自知作佛。而授记犹过多
劫。事多佛。具菩萨道而后成者。以声闻一向安住
小乘。巳绝成佛之分。非佛教化之本怀。故于四十
年来种种因缘。发起舍小乐大之心。而竟不得。以
其不信自心是佛故也。以不信是佛。故一切菩萨
道法利生事业。皆非巳分。所以历劫无明全然未
破。是为焦芽败种耳。世尊多方调伏。直至今日。方
肯自信。然所信者。乃不生灭心。此心是为成佛之
真因。故从此可以进修成佛之行矣。然菩萨所修
成佛之行。以四弘誓愿为本。度无边之众生。断无
尽之烦恼。学无量之法门。成无上之佛道。以二乘
向有佛道长远之怖。安肯发此大心哉。以今既信
自心。正可教以大行。所谓教菩萨法也。供多佛修
福。具诸行修慧也。福慧两足。四弘誓愿巳满。所以
为成佛之因。故历多劫而后得果。名实并充。依正
俱妙宜矣。身子成佛号华光者。此随因独得之名
也。华为因。光为智。以身子夙因智慧。故果亦如之
十号诸解甚详。此佛之通号也。国名离垢。则不比
娑婆。亦说三乘。乃随其本愿。劫名大宝。则时非五
浊。菩萨无数。则纯一上根。寿十二小劫。则非灭劫。
将灭转授坚满之记。则使妙法传续无穷。正法像
卷二 第 537a 页 X31-0537.png
法住世三十二小劫者。以时非五浊。人无三恶。故
法住之久宜矣。此所谓未来之佛也。然诸弟子授
记成佛。依报庄严。眷属殊胜。法住久远。一一皆超
过于释迦者何也。以华藏世界二十重佛刹。殊胜
微妙者多。独娑婆一土。秽恶不堪。乃同一类恶业
众生。所感同业烦恼之报土。乃应身佛调伏众生
之地。非实报微妙之境也。今诸声闻成佛。乃直指
其实报庄严。以佛佛断尽烦恼。纯一净因。故所感
酬因之报。亦清净无比。此虽殊胜。特华藏中一尘
毛耳。岂能尽法界之量哉。惟我毗卢遮那。證穷法
界。故通一华藏而为化境。此其佛智甚深不可思
议。难信难解者此也。后言长者其家大富。其子即
克绍家业。所须不过尽一巳之量而巳。岂能尽长
者之所有哉。以此观之。则可以窥此经之归趣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舍利弗来世成佛普智尊(至)宜应自欣庆。」

【此重颂授记之事也。颂言华光亦为王子而出家
者。本之灯明智胜。即我释尊。皆从王子而出家。是
知无有一佛不是转识成智而證三身者。故云弃
国舍荣。岂有天生弥勒。自然释迦。不修而成者耶。】

「尔时四部众比丘(至)今乃复转无上最大法轮。

尔时诸天子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至)尽回向佛道。」

【此叙在会四众八部。因见身子受记。各各皆生欢
卷二 第 537b 页 X31-0537.png
喜也。以如来住世。为四众八部之依皈。一向随佛
闻法。未知究竟。如诸将从汉。人人思得尺寸之封
也。始见如来放光现瑞。皆巳腾疑。不知所为何事。
且因文殊。巳知将说法华经矣。及出定说经。但叹
二智甚深。谓一切天人三乘所不能知。此则更生
疑闷也。然身子为佛之长子。乃四众天人之所敬
仰者。始且惊疑。终竟领悟。而得授记成佛。故如长
者得子。而委付家业。则眷属亲族皆有所依归。故
四众欢喜而身解脱。所以脱衣供佛。从此人人自
知必当作佛。故尽发回向之心也。此法王御世。与
诸魔共战。今赏一功。而法界之家国定矣。岂小缘
哉。世尊出世为一大事因缘。即今巳遂本怀。尚有
未信之徒。自可一一次第而举。故向下之谈。如建
瓴之势。闻者望风而靡。不劳馀力矣。】

「尔时舍利弗白佛言世尊(至)说其因缘令离疑悔。」

【此身子自庆领悟得记。复为未悟。请佛决疑。所以
发起喻说也。】

「尔时佛告舍利弗(至)诸有智者以譬喻得解。」

【此正闻喻说也。谓先前以种种因缘。譬喻言辞。皆
为显发一乘无上菩提。教菩萨法。明言我法无有
二乘。则人人皆当知有成佛之分矣。又何疑耶。然
既于因缘不悟。则更当譬喻以发明之。前说一大
事因缘所以难明者。以方便品末。直说舍那现应
化身。将一乘法。分别说三。是则明言有法报身佛
卷二 第 537c 页 X31-0537.png
在焉。而二乘一向。但认释迦应身之佛。熟游三界
秽浊之境。执著巳證二乘之果。不复知有向上事。
虽前明告现身三界。三七思惟之事。而声闻劣解。
犹有所未解。故当更以譬喻总明。现身三界之因
缘耳。故后喻说甚明。】

「舍利弗若国邑聚落(至)心不厌患无求出意。」

【此正陈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为喻说也。言娑婆世
界。居华藏世界海中。但一尘毛。若国邑中之一聚
落村舍耳。长者。则指从报垂化之主佛也。年迈。喻
法报冥一。自受法乐之地。如长者年迈。安恬寂静
之时也。以修进位中比壮志功勋。若忘功罢业。比
年老心閒而无事也。财富等。喻实智。僮仆。喻权智
以供任使。宗门所谓奴儿婢子边事也。其家广大
唯有一门。喻一乘佛知见。所谓十方诸如来。一道
出生死也。三界具有五道众生。故云五百人止住
其中。堂阁朽故。喻三界众生。依正二报。无常败坏
之相也。众生清凉心中。无故而起五欲之火。故曰
欻然。长者诸子。喻三善道。言五道众生堪受化者。
什一而巳。长者见是大火下。喻以佛眼观见六道
众生。贫穷无福慧。故不觉不知。以苦舍苦。故无求
出意。佛见众生之苦如此。所以兴起大悲济度之
心也。】

「舍利弗是长者作是思惟(至)但东西走戏视父而巳。」

【此下喻三七思惟。依实施权之意也。身手有力。喻
卷二 第 538a 页 X31-0538.png
佛具有神力智慧力也。衣裓几案。衣裓。若此方之
衣襟。可以提取。几案。如此方之椅轿。可以提挈。喻
摄受也。一门。喻一乘法。被机不广。故云狭小。所谓
若我但以神力及智慧力。舍于方便。赞如来知见
力无所畏者。众生不能以是得度。以一乘法。信之
者希。则得度者寡。意要施权。令众生自信自肯。则
受化者众矣。此喻始坐道场初七思惟。若但赞佛
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故。二七思惟。依实施
权。故云一门狭小。意要别设方便也。佛以神力。摄
授提挈众生而不得。必欲自信自肯者。正谓把手
他人行不得。为人自肯乃方亲耳。若人不信不肯。
则诸佛所不化矣。诸子幼稚下。喻众生无知难化。
将设方便。先陈其害。使知怖畏。乃肯自出。此三转
之初。先示三界之苦状也。父虽下。喻众生迷。惑不
受教。不求大势佛。及以断苦法。故如视父而巳。了
无亲信之心也。】

「尔时长者即作是念(至)竞共驰走争出火宅。」

【此言长者救焚。喻佛三七思惟。现身三界。初说三
乘也。然佛巳出三界。而言同及诸子必为所焚者。
喻佛性之在众生五欲烦恼之中。若不以方便开
显。必当断灭佛种。故如同焚也。先心所好者。喻众
生以著诸欲。而堕生死。今亦以种种所欲之物。而
引导之。故说三乘种种方便。所谓先以欲钩牵。后
令入佛慧也。互相推排争出火宅者。喻佛居鹿苑。
卷二 第 538b 页 X31-0538.png
诸外道等。如舍利弗各领徒众。而争归于佛也。推
排。喻诸弟子初心舍邪从正之状。是足以见三乘
之权有力也。】

「是时长者见诸子等(至)得未曾有非本所望。」

【此喻废三显一之意也。长者见诸子得出。其心欢
喜等者。喻诸小乘。因闻佛教。而出三界。證四谛果。
无复生死烦恼之障碍。故如露地而坐。如诸子心
安。而父亦踊跃欢喜。正如子病而父亦病。子安而
父亦安。佛以同体大悲摄化众生。意见于此矣。时
诸子等就父索车。喻声闻执权果以为实也。长者
各赐一大车等者。喻今说法华。各授成佛之记。名
为等赐。以显平等佛性也。其车高广。喻一乘之广
大也。众宝庄校等者。显长者之财富无量。喻一乘
二智之甚深。所谓方便知见波罗蜜皆巳具足。庄
校华缨。所以饰外。喻方便权智。婉筵丹枕。所以饰
内。喻实智法乐。驾以白牛。喻大法。唯大根众生堪
荷负也。肤色等。喻大根之纯净。大力。喻堪荷负。行
步平正。喻正行。其疾如风。喻根利。多仆从。喻多方
便自慰也。所以者何下。自释等赐大车之意。谓长
者财富无量。不应自厚而薄于子。正喻佛自住大
乘。若以小乘化。则为堕悭贪也。今此下。结。一视诸
子。喻佛观三界众生。如一子地。故爱无偏党也。所
以者何下。喻佛无尽藏。既巳与人巳愈有。故云犹
尚不匮。诸子各乘大车等。喻今二乘成佛。实出望
卷二 第 538c 页 X31-0538.png
外也。】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至)善哉善哉如汝所言。」

【此佛审身子。长者许三而赐一。为虚妄不者。以三
车本无。喻三乘假设。唯有一乘是实也。身子所言
不虚者。意谓身命可宝。尤责于物也。全躯保命。巳
得弘多。况免火宅之难乎。即不与最小一车。犹不
虚妄。以长者本意。假设为诱引故。况今等赐一大
宝车。巳出望外。岂虚妄耶。是则身子巳信三乘为
假。一乘是实。则诸大弟子。可因譬喻而悟矣。故佛
赞言善哉善哉。善其契会佛心也。】

「舍利弗如来亦复如是(至)于一佛乘分别说三。」

【此以法合喻也。如来以一子地视众生。故为世间
父。故喻长者宅主。而生三界下。此合其家广大。以
成就无量知见等。正如长者大富也。本有救焚之
心。故生三界。与民同患。教化众生。令至安隐之地。
故欲令得菩提也。见诸众生下。合宅舍四面火起。
诸子耽湎嬉戏不以为患也。舍利弗下。合长者救
焚无策。是舍唯有一门。而复狭小。思设济度之方
也。若我但以神力等。以至众生不能以是得度。正
合一门狭小之义也。所以者何下。合诸子痴迷思
设方便权宜也。如彼长者下。合假设三车。诱引诸
子。本心在后等赐一大车也。而作是言下。合善言
诱喻诸子也。汝速出三界下。合长者许门外三车。
可以游戏快乐也。若有众生下。合诸子出宅。就父
卷二 第 539a 页 X31-0539.png
索车也。喻中许三原无三。法中许三各取證。意使
三乘之人。知昔果是权。文虽法喻不齐。而意在开
权显实也。此一段。通明三乘之权。合诸子闻许三
车。而争出火宅也。如彼长者下。将显今实合长者
等赐一大白牛车。重牒其喻以法合也。如来亦复
如是。正显今实。诸三乘人一一授记成佛也。故云
皆以如来灭度而灭度之。是诸众生下。合等赐诸
子一大宝车。宝物庄校。无物不备。正喻法界庄严
万德具足也。净妙第一之乐。正合婉筵丹枕。所谓
实智自受法乐也。如彼长者下。重显初许三车不
妄。正合今座权立实。谛信今实不虚也。如来亦复
如是下。总结喻说。以明开权显实之意。诸佛所證
法藏甚深。靡不竭施众生。但法大机小。不能尽受。
所以将一乘法分别说三者。此也。】

「佛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譬如长者有一大宅(至)有五百人止住其中。」

【此颂喻佛为三界依归。故如宅主。其宅久故下十
二句。三界。喻众生同业所感之依报。堂舍。通喻众
生别业所感之正报。高危等。喻无常败坏之状。久
故。谓从来如此。非特今也。有五百人止住其中。则
五道众生。皆不免无常生老病死之苦也。】

「鸱枭雕鹫乌鹊鸠鸽(至)毒害火灾众难非一。」

【此详喻三界众生。恶业因果。一一备陈其情状也。
上言是朽宅中有五百人。而言子者。一十二十乃
卷二 第 539b 页 X31-0539.png
至三十。盖言五趣众生。堪受化者。不过什一。特指
人天善类而言。其不受化造恶者众矣。今总言恶
业众生。肆贪嗔痴。诸烦恼浊。种种颠倒习气之不
一。故感三途苦果之不同。甚可畏也。喻文一百三
十二句。总显三途之因果。皆由人中恶习情想所
召之不同。盖举果以验因。言虽称喻。其实是法。如
楞严习因交报。可徵矣。前譬如长者下十六句。总
喻三界众生。鸱枭雕鹫下二十四句。别言畜生之
因果也。畜有飞走蠢软诸虫。受形巨细之不同。或
淫习以恣贪。或嗔习以肆毒。其恶均也。三毒肆发
而无忌。故云交横驰走。男女身形。种种不净。屎尿
流溢。犹然贪爱执著而不舍。诚若蜣螂之集粪壤。
狐狼之齧死尸。贪得不巳。若群狗慞惶而求食。争
竞不休。揸掣而发嗥吠之恶声。此畜类之因果。皆
三毒之显现。故云其舍恐怖变状如是。槩言畜生
之情状也。处处下。别显鬼趣之因果也。言处处皆
有者。无一众生不以魑魅魍魉之心而为鬼趣之
因也。夜叉。云苦活鬼。言食人肉者。由昔人中恶业
深重。损法身。伤慧命。断绝善根。故堕鬼中。以苦自
活。而以人肉为食者。此由人而入鬼趣者也。三毒
相滋。故云产生。执吝不舍。故云藏护。此由畜生复
入鬼趣之苦果。故夜叉争取而食之。此由畜而入
鬼趣者也。以畜类既多。而鬼趣亦盛。故食饱而恶
心转炽。宿习现行。两相交攻。故斗诤之声甚可怖
卷二 第 539c 页 X31-0539.png
畏也。鸠槃茶。云可畏鬼。无常杀鬼也。或时离地等
者。或一念之善而感人天。寻即堕落。故云往返游
行。言嬉戏者。所谓在馀恶道如游园观也。鬼取其
畜。畜畏死而鬼快意。故云怖狗自乐。畜多种。而独
指狗者。以狗习近于人。贪嗔盛故。复有诸鬼下。单
言饿鬼之状也。身大裸形。言其貌恶。常住其中。言
其时长。一堕此中。经五百劫。不闻浆水之名。故云
叫唤求食。鼓腹针咽首如牛头。言其形恶。食人啖
狗。言从人及畜皆堕此类也。头发髼乱。言状恶。残
害凶险。言性恶。皆宿习然也。叫唤驰走。则苦逼所
致。夜叉下。通结鬼畜。皆有求出之心。而无门可出。
故但窥看窗牖。而结云如是诸难恐畏无量。皆三
毒之实报。是皆举果以明因。重在因也。以二类皆
有互相造业之状。故下言地狱。则通重其果。是朽
故宅下。通显地狱之因果也。以地狱苦逼。二类但
受。而不能造。故将明地狱。而重举宅主者。意喻三
界朽宅唯佛能化。故云属于一人。三界众生。由三
毒猛炽。故云忽然火起。无常败坏一至。则无论鬼
畜。皆归地狱。故宅被火焚。而诸鬼大叫。诸虫慞惶
不能自出。所谓生不修福。死归苦处也。恶兽毒虫。
始则交横肆毒。今则闷绝无知。故云藏窜孔穴。地
狱苦极之状也。毗舍阇。云恼害鬼。言烦恼至此亦
无所施。故云亦住其中。是皆生无福德。故为火逼。
入于地狱。冤对相寻。故云共相残害也。野干之属。
卷二 第 540a 页 X31-0540.png
始则恣贪嗔。以齧他人之死尸。今则自死。其尸又
为诸大恶兽之所食也。地狱尽皆业火烧然。故臭
烟充塞。昏无所见也。蜈蚣毒蛇。始则逞毒以伤人。
今被烧而争出。又为恶鬼所取食。此则从地狱出。
复堕畜生之中矣。饿鬼。本因淫习所招。以生为欲
火。死为业火。故头上火然。无饮无食。故饥渴闷走。
而不能出此三毒恶业所归之极处也。故总结云。
其舍如是。甚可怖畏。众难非一也。甚矣众生痴迷。
三毒炽然。故感三途之剧报。皆迷一心所致。故知
三途恶事皆唯心变现之境也。佛始以火宅喻三
界。举其大者而言之。其宅中诸恶禽兽及诸恶鬼。
皆三恶道中之实事。如楞严所谓内分之因果也。
言虽为喻。其实即果以明因。非别取分外之物为
喻也。然众生三毒。而为三途之因。形虽未化。而心
与之俱往矣。古释配合于法虽详。不若尅就因果
之实事为切。故不暇一一。今但略通大义。若欲具
明。请观别解。】

「是时宅主在门外立(至)嬉戏快乐自在无碍。」

【此颂长者救焚也。宅主在门外立。譬佛独出三界
也。闻有人言。譬三七思惟。诸天梵王请转法轮也。
先因游戏者。谓三界众生。始因无明纵浪烦恼。而
堕三界。初非有心要堕。故云嬉戏。长者闻巳下四
句。喻佛现身三界。与民同患也。告谕诸子十六句。
喻将说三乘。先示生死苦患之相也。诸子下四句。
卷二 第 540b 页 X31-0540.png
颂诸子了无出心。喻众生虽闻佛教而不信也。是
时长者下二十四句。喻佛初说三乘假名引导也。
诸子闻说下六句。诸子闻说三车而争出宅。喻众
生依佛教法而出三界也。长者见子下二十句。喻
众生离苦而慈父乐也。生育甚难。言人身不易得
也。尔时诸子下十二句。喻三乘执权当实也。长者
大富下三十句。喻今独说一乘妙法也。宝物庄严。
喻一乘果法。万德皆备也。诸子是时下六句。喻今
闻法欢喜也。】

「告舍利弗我亦如是(至)一切皆当成得佛道。」

【此颂。以法合喻也。合上十节一一可知。总之皆为
舍权就实也。】

「是乘微妙清净第一(至)更无馀乘除佛方便。」

【此颂广赞一乘之德也。佛所悦可。言一乘乃佛所
乐说。若三乘则原非本心。日夜劫数者。谓一入妙
法。则久近情忘。以法自娱。无论大小。直至成佛而
不退也。故结之以是因缘。更无馀乘。】

「告舍利弗汝诸人等(至)安隐众生故现于世。」

【此颂重明佛为救众生出世。应机说法。颂我为一
切世间之父等意也。皆是吾子。言三界众生为佛
一子地。未有父不怜子者。因见众生长劫烧然。故
兴悲出世拔济也。以众生根小。故先设权乘。虽出
生死。其实非真灭度也。今说佛慧。唯是实法。若昔
所化。有众生闻而生信者。则皆是菩萨。俱有成佛
卷二 第 540c 页 X31-0540.png
之分矣。若人小智下。明昔权所以。言苦集灭道四
谛之法所以为权者。以小智众生深著爱欲。故为
先说苦谛以警之。使知苦而生厌。谛者。真实而无
异也。众生知苦。而不知苦本。故为说贪欲为苦本。
使知断集而灭苦也。若灭贪欲则苦无所依。使知
修道而證灭也。以离苦。名为解脱耳。是人于何下
十二句。言灭非真灭。所言解脱者。但离虚妄分段
生死。名为解脱。其实未得一切解脱以有变易生
死尚在。故说此人未实灭度。以未得无上大涅槃
故。所以为权。佛之本意。只要众生成佛。岂以是为
足哉。但大小三乘。皆应机之法也。然小法非真。而
如来亦说者。以我为法王。于法自在。随我所说。无
非秪为安隐众生。故现于世耳。】

「汝舍利弗我此法印(至)在所游方勿妄宣传。」

【此颂申明今说大法。深诫身子择机宣传也。诫其
勿妄者。以我今日所说。名为法印。佛所说法。以实
相印。印定诸法。故使魔外不得混易。此法专为利
益世间故说。但须择机。苟非其人。则甚勿妄传也。】

「若有闻者随喜顶受(至)随顺此经非巳智分。」

【此颂正明择机也。若有闻而随喜顶受者。是人则
为不退大菩萨矣。即无大机。但有闻而能信者。此
亦难得。亦可为说。若有信受下十二句。言信机也。
以能信此法者。则巳曾供佛闻法。福慧深厚。若能
信汝。即为见我及比丘菩萨。如在今日灵山一会。
卷二 第 541a 页 X31-0541.png
此堪能荷负。故可为说耳。斯法下八句。言此大法
为深智说。非浅识所及也。汝舍下八句。言不及所
以。且汝智慧第一。尚以信得入。况馀声闻信语。而
不信心者乎。所以非巳智分也。】

「又舍利弗憍慢懈怠(至)此人罪报汝今复听。」

【此颂诫非机勿传也。此法甚深。难信难解。即佛住
世亲为众说。犹且待机四十年。未敢速说。及说尚
有增上慢人。况佛灭后。身子小乘。纵善说。谁能信
之乎。其在同侪多有憍慢自高及懈怠寡闻者。亦
有我见自是者。此三等人皆不可说。说亦不信。返
生诽谤。不若不说为得耳。其在凡夫无智。况深著
五欲。即闻亦不解。说之何益。故诫勿妄宣传也。非
机不信。不唯无益。而返害之。以此经乃人人佛性
种子也。凡不信者。定生诽谤。若谤此经则断一切
世间佛种矣。纵不诽谤。或颦蹙而厌听。怀疑而不
决。皆不信之俦也。言有害者。以取三途之罪报也。
汝今复听。吾今为汝一一说之。】

「其人命终入阿鼻狱(至)如是展转至无数劫。」

【此颂历言谤经之罪。以警不信之俦也。其有谤经
之罪。必先堕地狱。一入地狱。而时长难出者。以佛
性种子。名常住真心。既背此心。而永劫沉沦。常在
地狱。固其所也。】

「从地狱出当堕畜生(至)谤斯经故获罪如是。」

【此颂明畜生之报也。畜有多种。随业受形。狗性苟
卷二 第 541b 页 X31-0541.png
且。以失正信。故堕狗。以多疑故。堕野干。以损法身。
故形瘦而黮癞。以不敬三宝。故人恶贱。以不餐釆
法味。故困饥渴。肉枯竭。以永殒善根。故生受楚毒。
死被瓦石。皆断佛种性之罪报也。上乃畜之眇小
者。若作驼驴。皆力大而能负重者。以烦恼痴重。故
常负重而更受杖捶。以性执愚。故但念水草馀无
所知。皆谤此经所感之报也。或因邪见而作野干。
又无一目。以生不知所敬。故被童子打掷而至死
也。舍此而更受蟒身长大而无足。盖嗔痴之剧报
也。受小虫𠯗食之苦者。以多口诽谤。故受苦不休。
是皆谤此经之罪报也。】

「若得为人诸根暗钝(至)无智人中莫说此经。」

【此颂。言人中之报也。若得为人者。言从地狱畜生
幸出而为人也。生无智慧。故诸根暗钝。不敬三尊。
故矬陋𤼣躄。为人短小。轻蔑人故。以生无闻见。故
感盲聋。以我慢自高。故感背伛。以谤法故。人说不
信。口出恶言。故口气常臭。邪想固蔽。故鬼魅所著。
以生无法则。故贫穷下贱为人所使。以不餐釆法
药。故多病痟瘦。以远离慈父。故无所依怙。虽亲人。
人不在意也。以无正念。故所得易忘。以性习颠倒。
故修医顺方而更增他疾。自病遇药而返增剧。以
非理加谤。故他逆而横罹其殃。上皆人中之报也。
以永殒善根。故永不见佛闻法。长劫聋哑。诸根不具。
才由三途而出为人。人中业感。旋即复入三途。故
卷二 第 541c 页 X31-0541.png
常处地狱如游园观。在馀恶道如巳舍宅。驼驴猪
狗是其行处。皆谤经之业招感也。若得为人下十
六句。言先从三途出而为人。由人而复入三途。今
则又从三途出而为人。所谓如游园观也。既得为
人。犹然夙业难消。仍复盲聋等为庄严。水肿等恶
病为衣服。言苦不离身也。身臭不净之如此矣。日
又我见而不悛。嗔恚而不息。淫炽而不择。如此安
能脱苦趣。何以停[穴/侵]剧报之迅轮乎。是皆谤经之
罪报也。告舍利下。总结非机。有此多损。说不能尽。
以是因缘。故诫汝无智人中。莫说此经也。】

「若有利根智慧明了(至)汝当为说妙法华经。」

【此颂正言上根可说之人也。如上所说。一一有人
如此。真法器也。乃可为说。否则失其人矣。安可使
慧命不续乎。求佛舍利。则精诚之至也。昔康僧会。
西域望见震旦。有五色光烛天。知为佛舍利。寻光
而来。至江东佛陀里。结茅设像行道。或奏吴主孙
权以为异。主诏问言。为佛弟子。问。佛何在。云。佛巳
灭。有舍利可验。问。可得见乎。云。精诚求之。乃可得
也。因命立坛求之。不应以死。始期七日不应。改期
七日又不应。再期终不应。会乃祷曰。余死不惜。则
此土众生终绝佛法之缘也。于是精诚益笃。中夜
极力大呼佛号三声。遍身血汗迸流。于是忽闻瓶
中铿然有声。光烛天地。进之吴主大喜。建塔奉之
此长干塔。为江南佛寺之始。有人求经如此。岂忍
卷二 第 542a 页 X31-0542.png
不为一说乎。告舍利下。总结正机。前非机之罪。穷
劫说之不能尽。今正机之益。亦穷劫说之不尽也。】

「妙法莲华经信解品第四」

【此述中根领悟。因喻说而生信解也。此品来意。四
大弟子。因闻世尊譬喻之说。又见身子领悟得记。
乃今的信昔果是权。解今一乘是实。因悔恨痴迷。
故说穷子喻以叙本怀。曲尽父慈子顽之状。以譬
怖大之心。既闻开发。今始自信。乃解昔非。故此品
来也。信解始此。其意直至烛累品。方尽信解之义。
以诸子由信解。而堪嘱累故。】

「尔时慧命须菩提(至)发希有心欢喜踊跃。」

【此叙四大弟子。闻说譬喻。乃生信解。故欢喜踊跃。
将叙昔怀也。前法说。则身子智慧上首。独一人领
悟。此喻说。亦所难信。以从前种种因缘譬喻。谈之
熟矣。今非昔比。要且非智莫解。故须菩提。称曰慧
命。居上首也。以小乘空法。空生等上首一舍。则众
皆能舍矣。以闻未曾有法。发希有心。所以欢喜踊
跃也。】

「即从座起整衣服(至)乐说譬喻以明斯义。」

【此叙得失之情也。居僧之首下。先叙昔之所以执
信小果为实者。以年朽迈幸得涅槃之安。自谓不
堪大事。无复进求无上菩提之心。以此自足。故世
尊一向说法。我等疲懈。绝无精进。但念自證空法
为足。了无度生之心。是故于菩萨大法。净佛国土。
卷二 第 542b 页 X31-0542.png
教化众生之事。心不喜乐。所以不喜者。以世尊始
令我等出于三界。我等巳出巳證涅槃之果矣。况
今年迈。但以无事为安。是故于菩萨利生成佛之
事。不生一念好乐之心。且每闻佛呵。自谓绝无成
佛之分矣。岂知昔果是权设哉。我等今于下。叙今
信解之情。因闻佛授声闻成佛之记。所以心大欢
喜者。以忽然得闻希有之法。法王大宝。不求而一
旦自得。岂不深自庆幸哉。庆幸之心。无以自见。当
说譬喻以述领悟之意。】

「譬若有人年既幼稚(至)坦然快乐无复忧虑。」

【此喻信解之情。先叙昔日不信之状也。良以众生
无明。暗蔽真性。如幼稚无知。背觉合尘。久沦生死。
如舍父逃逝。久住他国。备沉五道。生死长远。故如
五十。其年长大。以无善根。困历四生。以苦自活。如
求衣食。以有正因熏习故。渐到本国。以本觉法身。
流转五道。名曰众生。所谓如来藏。转三十二相。入
一切众生身中。如垢衣所缠。故云其父先来。以背
觉合尘。故云求子不得。中止一城其家大富等者。
譬舍那如来。居华藏界。现威特身。称法界之庄严。
故云大富。珍宝无量等。喻佛实智。佛有无量知见
波罗蜜。皆巳具足。故云悉皆盈溢。僮仆等。喻佛方
便权智利生之事业。臣民可以任使令。象马等可
以供运载。皆权智也。化功归巳。故云出入息利。应
身无量。遍十方界。故云遍他国多商贾也。商贾以
卷二 第 542c 页 X31-0542.png
主人之本而取利。喻佛之应身也。久沦生死。遍历
诸趣。故喻经历国邑。今幸值佛出世。故如渐到父
城也。父每念子者。经云。奇哉奇哉。一切众生具有
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颠倒而不證得。所谓与
子离别五十馀年。心知众生具有佛性。而尚未设
化。故云未曾向人说如此事。但自思惟下。喻三七
思惟度生之方法。心怀悔恨者。悔昔既有一乘之
缘种。不应放舍。恨易失而难遇也。老朽。喻佛因穷
果满。若生缘之殆尽也。多有财物。喻二智甚深。无
有子息。喻无上根以续慧命。佛法无传。如家业之
散失。欲有所付。是以初七思惟。以兴无缘之大悲
也。思法有所付。故如来以大事因缘出现于世。但
以护念付嘱为怀。若长者思得其子。以付家业。始
得无忧也。】

「世尊尔时穷子佣赁展转(至)往至贫里以求衣食。」

【此喻二乘华严会上怖大之事也。说华严时。二乘
亦预。但未入法界之门。故喻穷子遇到父舍而住
立门侧也。遥见其父踞师子床等。喻说华严。地上
菩萨。主伴围绕。诸天神王。如吏民僮仆等。正喻怖
大。以有眼不见舍那身。有耳不闻华藏法。故如威
德特尊。即怀恐怖。而窃以为王。非巳可并也。以二
乘之见狭劣。故念非佣力得物之处。以华严广大
自在称性法门。非二乘所堪。贫里。喻人天小乘。易
修易得。故如肆力有地衣食易得也。或见逼迫。喻
卷二 第 543a 页 X31-0543.png
无心希求。强以大乘见化。恐失巳利。故疾走而去。
见子便识。喻普见众生皆有佛性也。凡有心者。定
当作佛。故喻思有所付。思念此子。无由见之。喻佛
正观众生。无众生相。以众生任运自然。现于平等
大悲心中。故如而忽自来。甚适所愿也。年朽贪惜。
喻法报功德佛所护念。即遣旁人。喻华严顿教。乃
佛加被菩萨所说十信法门。知一切法即心自性。
成就慧身。不由他悟。所谓急追将还也。凡非巳所
为。而加之曰怨。今作佛。本非二乘所求。故喻不相
犯而见捉。华严四十二位。一一皆说菩萨求佛果
海利生之事。故喻执之逾急强牵将还。菩萨往来
三界利生。游戏神通之事。二乘观三界如牢狱。厌
四生如桎梏。故喻穷子念无罪而被囚执此必定
死。闷绝躄地。正喻有眼不见。有耳不闻之状也。二
乘去果海甚远。故喻父遥见。然一乘顿法。被机不
广。思欲开权。故纵之勿强。诫莫与语也。所以者何
下。释纵放所以。将申设权之意也。佛自知一乘顿
法非劣根所堪。故喻如长者自知豪贵为子所难。
言审知等者。喻若众生全无佛性则巳。苟有佛性。
不愁不受其化也。因此故须方便以度之。正喻将
欲施权也。不语他人云是我子。喻待其时听自信
也。放之者。任之而巳。喻不强化。往至贫里。喻乐为
鄙事。既知是子而纵之者。意在必须方便。此二乘
之权。特为不信劣根众生所设。明矣。】
卷二 第 543b 页 X31-0543.png

「尔时长者将欲诱引其子(至)下劣之心亦未能舍。」

【此喻施权也。将欲等。将者。且然未必之辞。喻佛未
现应身。先遣菩萨。内秘外现。以同事摄。诱引二乘
为先导也。除粪。喻断烦恼。以华严说无明十二因
缘即普光明智。此岂二乘所堪。故说小乘断见思。
速取小果。易见效也。故云先取其价。慕果修因。故
喻寻与除粪。见子悯怪。喻兴慈悲也。窗牖遥见等。
喻佛未现身前。以佛眼观见六道众生。贫穷无福
慧。因此三七思惟。以方便度脱也。即脱璎珞等。喻
佛隐千丈尊特之身。现丈六老比丘相。右手执除
粪器等。喻随顺劣根。三十四心断结成佛之事。因
此得与二乘周旋。故喻以方便故得近其子也。咄
男子等。斥使安意无复他慕。喻诸小乘初从外道。
亲近于佛。恐有退堕之意。故斥使安之也。当加汝
价等。小乘始学七方便。得證初果。如一日之价。由
是而进二三四果。渐入大乘。故喻加价也。诸有所
须等者。喻三十七品助道之法。老弊使人。喻小乘
神通。皆佛所弃。故如老弊。我如汝父者。喻释迦示
三藏果头佛。以非真佛。故云如父。所以者何下。喻
上如父而渐亲之意。嗔恨诸恶。喻外道谤佛。更与
作字名之为儿。喻二乘与诸菩萨同入法性。皆当
称子。但幼小无力。故名为儿。尔时穷子下。喻历阿
含方等。断见思烦恼。故云二十年中常令除粪。过
是巳后下。喻历方等而入般若弹呵淘汰之功。二
卷二 第 543c 页 X31-0543.png
乘之人。于此渐向大乘。故云心相体信。般若会上。
佛命须菩提转教菩萨人。虽小乘能说大法。故云
出入无难。未舍小果。故云所止犹在本处。长者有
疾等。喻忧慧命未续。涅槃将至也。以般若未尽法
界之。量。故云多少取与。令二乘转教。故云汝悉知
之。将定父子之分。故先嘱云当体此意。般若乃平
等佛慧。故喻父子不异。将有付嘱。故云宜加用心
无令漏失。上皆喻佛命二乘转教之辞也。即受教
敕下。喻奉命转教故。般若万行。三乘悉知。故喻领
知众物。但以非巳智分。故喻无希取一餐之意。以
二乘未肯即舍小果。故喻穷子下劣之心亦未能
舍也。巳上通喻昔失。盖约四十年前之事。下喻今
得。正显此会。】

「复经少时父知子意(至)今此宝藏自然而至。」

【此喻今得也。复经少时等。喻说般若后。二乘巳有
乐大之心也。临欲终时等。喻涅槃时至即说此经。
授记二乘作佛也。将欲付嘱。乃因多宝集十方分
身诸佛。證明此法。故云并会亲族等。宣言等。喻此
经中说往昔教化因缘之事。一切财物皆是子有。
喻今授记依正劫国庄严等事也。穷子闻父此言
即大欢喜。正喻今得也。】

「世尊大富长者则是如来(至)所应得者皆巳得之。」

【此以法合喻也。佛视众生如一子。而二乘人心以
菩萨为真子。自视为似子而巳。佛因众生苦故。特
卷二 第 544a 页 X31-0544.png
说出苦小乘之法。诸声闻人。以为诸苦热恼迷惑
求脱心切。故乐著小法。此乐小之情也。三苦者。谓
苦苦。坏苦。行苦也。今日世尊下。合滞权之情也。世
尊以方便力等。叙佛令二乘说般若转教菩萨之
事。以得小果为足。故于大乘般若无有志求。我等
又因下。叙世尊知我乐小。故不即为授记。故我等
不知真是佛子。总上通合昔失也。今我等下。合今
知不失也。以今日观佛慈悲。方知昔日元无秘吝。
而我等亦未尝失。但不乐大耳。于此经中下。叙悟
佛心。观今为说一乘。则知昔弹呵之时。早欲以大
乘教化矣。此谓是我等咎也。是故下。正合今得。今
见世尊说此大法。特为身子授记。且云千二百人
皆当作佛。此实法王大宝不求自至。所以为大庆
幸也。】

「尔时摩诃迦叶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今日闻佛音教(至)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此颂通叙信解之情也。譬如下。颂喻昔失也。初八
句。颂子逃父求也。求之下三十四句。颂喻菩提场
思化有缘之众也。死时将至。喻不化众生慧命将
绝也。尔时穷子下十二句。喻迷沦之事也。求索衣
食。喻在迷中有出苦之心也。有得无得。喻从小乘
外道修习也。饥饿等。喻未得正修。返伤法体也。遂
至父舍。喻到觉场未敢入也。尔时长者下十句。喻
说华严时也。穷子见父下十四句。喻乍见法界之
卷二 第 544b 页 X31-0544.png
事也。长者是时下十二句。颂喻说华严大法也。但
普观众生具有佛性。未即开说。故云默识。惊愕等。
正喻闻说顿法怖大之事也。长者知子下十二句。
颂喻开权也。遣人。即内秘外现。以示同事摄也。穷
子下四句。喻乐小。长者于牖下十句。喻隐胜现劣
也。既益汝价下八句。喻说小果修进之法也。若。汝
也。如我子。似子而巳。非真子也。长者有智下十二
句。颂喻般若时也。入出二十年。正喻转教般若之
事。以非巳智分。故云我无此物。而不希取也。巳上
通颂喻昔失。父知下二十一句。颂说法华因缘之
事也。今于下六句。颂喻今得。上颂喻说。下法合也。】

「佛亦如是知我乐小(至)普于其中应受供养。」

【佛亦如是下八句。颂合乐小。故为说小法也。佛敕
我等下三十二句。通合滞权也。佛敕下至说无上
道。合说般若教菩萨事也。诸佛子下至当得作佛。
合闻般若菩萨各得授记成佛也。一切下至说斯
真要。合自滞权小。疑佛不为说大也。如彼下。重喻
滞权。故云自无志愿。非佛吝而不教也。我等内灭
下二十一句。重明初心乐小。所以贪著小乘得少
为足。故不生喜乐。因此故于般若佛慧无复志愿。
以自所得法将为究竟耳。我等下十六句。重叙乐
小之心。即以所得小果。谓巳报佛恩矣。所以自足
而不进也。我等虽为下二十二句。重明滞权。佛即
纵舍以待时也。以待调伏其心。然后乃教大智。佛
卷二 第 544c 页 X31-0544.png
恩难报。正在于此。我等今日下二十八句。正叙今
得。言得道得果。正明今悟一乘实智也。以久持净
戒修梵行。而今乃得无上大果。是知今实亦由昔
权而至也。前云若不信此法非阿罗汉。今日乃知
是真阿罗汉。应受人天供养也。】

「世尊大恩以希有事(至)于一乘道随宜说三。」

【此明深知大恩。念不能报也。世尊下二十六句。申
明恩大难酬。谓佛以希有事。方便怜悯。教化利益
我等。脱亿劫难拔之苦。證无上菩提之果。何恩大
于此哉。所以无量亿劫无能报者也。手足下。言难
报之事。以恩量如空。安可以有相身心身外长物
而可以报哉。所以于恒沙劫亦不能报也。诸佛希
有下十句。重申难报之所以也。以佛自證无量不
可思议广大神通。而能为我等下劣众生忍于斯
事。且又为我等取相凡夫曲施方便。随宜而说。此
世尊慈悲大恩。无可为喻。岂能报耶。诸佛于法下
十六句。述明随宜而说。以感方便大恩也。所以能
随宜而说者。以佛得最自在之法。所谓我为法王。
于法自在。故能知众生种种乐欲随力所堪。故以
无量譬喻言词而为说法。随根授法。种种筹量。分
别知巳。故于一乘法随宜说三。此领三七思惟之
事。感此曲垂方便之恩。至难酬报者此也。既不能
报。惟心感而巳。从上佛祖知恩者希。果能知恩则
为的骨子矣。穷子一喻。描写穷子始终之情状。吐
卷二 第 545a 页 X31-0545.png
露当机之本心。未有如此之详且尽者。苟不知恩。
何能有此。】

妙法莲华经通义卷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