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03a 页
法华大意卷下
广陵宝城寺沙门 无相 说
吴兴天池沙门 法聚 较正
长水平林居士叶祺胤 重较
「妙法莲华经第三药草喻品第五」
【此一品经。大意言诸佛大圣人所谈之道是一。众
人本具之性是一。但众人所立之志不同。所领会
之意不同。所进修之久近勤怠浅深迷悟亦皆不
同。所以證果有小乘中乘大乘之不同也。非佛道
有不同。人性有不同者也。故迦叶等四子信解之
后。佛乃喻如一雨所沾。一地所产。而若草木各各
荣茂。有万不同。非雨施有不同。地有不同。乃草木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03b 页 X31-0503.png
各禀受不同者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青
青翠竹总是真如。郁郁黄华无非般若。窗前草是
自家意思。园中竹即佛祖玄机。其或不然。须向静
室中与蒲团打合。将三十年工夫专专看个一归
何处。忽尔桶箍自爆。当大悟云。元来十方大圣人
与自巳共个鼻孔旧矣。若更迟疑。听说山偈。翠竹
黄华真面目。春风元没两般心。既能直下知端的。
叶底枝头总妙音。问曰。如何是春风元没两般心。
师曰。听说山偈。大包无外细无内。此理人人不用
猜。我许赵州谈祖意。庭前柏树是西来。曰恁么则
头头上显物物上明不须疑也。师曰。更听山偈。道
体既然充宇宙。目前无法不真如。等闲拈起一茎
草。即是莲华七轴书。】
「复讲。」
【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大圣人之心大而
无外。以大而无外故。尽虚空界之国土风境人物。
巨细升沉。无不见其边际了然明白。大圣人之心
细而无内。以细而无内故。尽心性之玄微。奥妙神
圣。无不知其念虑洞然明彻。以尽知念虑故。上而
诸佛之性觉。下而众生之性欲。前而往古之劫名
始初。后而来今之年号终穷。无有不知其精微者
也。以尽见其形状故。大而天地之圆偏广狭。小而
尘芥之起止聚散。无有不见其的实者也。故华严
楞严方广大集答诸弟子所问。或世界。或情欲。或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03c 页 X31-0503.png
半提。或究竟。了无挂碍。故曰如实见之明了无碍。
非若拘于一日月所周旋之天地为究竟。止于一
元会所该摄之年岁为极则。如以一元会所该摄
之年岁为极则。须悟此一元会之先却是何时。以
一日月所周旋之天地为究竟。须悟一日月外果
是何境。如此自参。必当自识大圣人之知见。竖穷
横遍。无不到于至处。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
撮尘虽与天地同体。而实小大迥殊。灯烛虽与日
月同明。而实广狭辽远。其或不然。请听山偈。上天
下地中人物。亿万斯年几佛生。唯佛人中为至圣。
出言句句尽成经。问曰。如何是句句成经一句。师
曰。信则龙女顿成佛。不信善星遭陷坠。曰恁么则
佛语真实当奉行而莫违。曰佛言真实便当学。不
学为人成大错。我见多少远佛人。眼前事事强摸
索。】
「授记品第六」
【授记者。乃大圣人付授记莂。保其人于千万年劫
之后。还如今日之言。无少更变也。盖当人有真信
真向。而夙习未忘。故至圣有真见真知。而保必成
就。此为佛之能事。悟道之极功。非佛不能。非悟莫
及。以世间庶圣预知。不过千年万年尚不知其的
实。以世间颖悟笃守者。不过一生两生尚有昧其
根本。何得知人于百千万亿劫之后。更千百万亿
劫。了了分明。不失今日之言。何得领人之命百千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04a 页 X31-0504.png
万亿生之后。更有千万亿生。一一洞彻。还得今日
之记。大哉授记。非大圣人而不能。非真悟者而不
获。真悟者何。悟自巳妙性大而无外细而无内前
而无始后而无终。大圣者何。證自巳妙性后而无
终前而无始细而无内大而无外。以證其后也无
终。其前也无始。故前后际断。成一心也。以悟其细
也无内。其大也无外。故小大情空。圆一性矣。以圆
一性故。自绝生佛之假名。虽百千万亿之变迁。可
类浮云于天。于天何损益乎。以成一心故。自无自
他之影迹。虽百千万亿劫之久远。可比虚泡于海。
于海何加减乎。故曰识得一。万事毕。更何疑哉。举
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会古今于一念。收刹海
于毫端。却是人人固有。不难之事。其或不然。听说
山偈。一年三百零六旬。日日皆是此心觉。若是此
心果有迁。巳随三百六旬错。问曰。如何是巳随三
百六旬错。师曰。食饭不知食饭者。著衣不识著衣
人。曰恁么则六根门首无人会。惹得胡僧特地来。
师曰。伶俐阇黎。堪领佛记。】
「化城喻品第七」
【此一品经。申说诸佛开权显实之大意。盖法周譬
喻。既悟一佛乘。如登宝所。恐下根生退。自谓机小
而莫及。故引化城喻以晓之。化城。乃化作不实之
城。以止息退堕机小之众耳。既得止息。进力渐生。
乃灭化城。复使其进。务到宝所。如佛知人不堪大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04b 页 X31-0504.png
法。权以变粗形为妙质。易短寿作长年。以渐教之。
人心既纯。复说大法。令悟本来是佛。此品又谓之
因缘周者。谓佛为我等故。曾于往昔经无量劫。以
此妙经教化我等。我等今日得闻妙经。若不信。是
自昧夙时之正因。亦失见世之好缘者也。举如意
云。会么。若于此会得。如子见父母。如暗遇灯烛。大
通智胜佛却是青州布衫。大聚宝所何别庭前柏
树。仰观俯察至道纵横。左顾右盻至神充塞。更说
什么前际后际这边那边。其或未然。须向静室中
放下更放下世缘。如红炉点雪。提起再提起道心。
若顺水推舟。一旦工夫做熟。当自大悟云。宝所无
宝所。成佛非成佛。三千界而物物全真。百万劫而
时时圆觉。到此田地。化城也如空含空。宝所也如
镜照镜。更何疑哉。请听山偈。一声鼓响大家闻。却
许何人识鼓神。识得鼓神周遍处。尘尘刹刹是全
身。问曰。如何是鼓神周遍处。师曰。你还闻么。曰学
人不闻。师曰。你还记得话头么。曰学人记不得。师
曰。尘尘刹刹是全身。曰请师直捷处道一句看。师
曰。听说山偈。若要直捷莫妄想。妄想恐堕世缘网。
须知十方三世间。总是沙门一只眼。】
「尔时大通智胜如来十二行法轮。」
【此一段经意。大略只是言大通佛既受虔请应机
说法。后乃各得悟解。各各成道果。更无他说。然讲
以悟解为宗。禅以入妙为本。滥叨讲肆。亦辱禅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04c 页 X31-0504.png
门。试以三转十二法轮重拈一遍。末以禅家眼目
略陈梗槩。夫三转者。示相转。劝修转。作證转。作證
转者。谓我巳證。汝亦应證。劝修转者。示善道路。宜
应进学。示相转者。示四谛法。便知向方。四谛法者。
谓苦集灭道四圣谛也。谓之圣谛者。谓此四法皆
是大圣人谛实之法也。何以谓之苦。地狱饿鬼畜
生三恶趣是也。佛说此三处苦者。以此三处俱受
逼迫。不得自在。故名苦谛。何以谓之集。杀盗淫两
舌恶口妄言绮语贪嗔痴十恶是也。佛说此十恶
皆是召众苦之本。故名集谛。何以谓之灭谛。冲虚
妙粹清净常乐是也。佛说此地众苦不能侵。一灵
常寂灭。故名灭谛。何以谓之道谛。三十七品修道
名教是也。三十七品者。四念处。四正勤。五根。五力。
七觉支。八正道。四如意也。如是三十七品。若讲说。
入海算沙。总是其体而巳矣。如是三转四谛。成十
二行法轮。上根一转即悟。中根二转乃明。下根必
须三转。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千山势向岳
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佛法世法打成一片。道念
情念融作一心。直得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其或不
然。山僧有偈。但能不作三途业。三十七般法亦空。
无事道人常打睡。任他日月自西东。问曰。如何是
无事道人。师曰。不除妄想不求真。曰还了得生死
也无。师曰。你唤恁么作生死。曰恁么则无明实性
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师曰。如是如是。】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05a 页 X31-0505.png
「五百弟子受记品第八」
【此一品经。佛为下根不悟。说因缘一周明夙。世因
缘之事。满慈子等五百领悟。自述云。元来十方不
隔。三世不迁。性本圆明。心本灵妙。但当人拘于根
尘之偏。囿于形器之小。旧习不消。所以有成佛不
成佛之分。授记不授记之别。岂佛心有拣择而授
记诸子有上下乎。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根
尘迥脱。不异消片雪于红炉。夙习顿空。宛若破轻
沤于大海。一即一切。尽乾坤是个法身。一切即一。
亘古今通为佛智。其或不然。须要静中独独看个
无始无终无内无外的竟是何物。工夫纯熟。打成
一片。必当自悟云。成佛不成佛。俱是辨空华之浓
淡。授记不授记。俱是较兔角之短长。如到此地。系
珠之亲。亲亦我也。醉酒之我。我亦亲也。更何贫苦
之可抛。何富贵之可得哉。再听说偈。一个圆明净
觉心。人人本具是他寻。必蒙授记方成佛。总是将
金去换金。问曰。如何是授记方成佛之事。师曰。掀
天功业世无对。不得封侯也是閒。曰恁么则理虽
圆具。习要渐消。道总巳成。还须佛印。师曰。听说古
偈。壮志棱棱鬓未秋。男儿不奋不封侯。翻思清白
传家客。洗耳溪边不饮牛。曰如是则不除妄想不
求真。师曰。一道孤光。洞彻古今。】
「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此一品经。授记之说。与前授记品说同。学者。明自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05b 页 X31-0505.png
本性而渐断恶习。无学者。得悟自性而旧习灭尽。
或曰。得悟本性。习惑灭尽。蒙佛授记。将来成大圣
人。宜矣。只如才欲明性理。才欲断恶习。亦蒙授记
当来成大圣人。理恐非宜。智人答曰。人之本性。性
即理也。元无圣凡之名可称。元无善恶之迹可指。
竖穷三际。横遍十方。但以当人不知。或随气禀而
有异。或拘习染而自差。所以有学无学二者之名。
果能一念回光。复还天性。则无边恶业直下顿消。
无边功德一时具足。更说什么学与无学。故永嘉
云。證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
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
得。头头总是。物物全彰。大而天地。众而万物。微而
念虑。无不是祖师西来意。无不是七轴莲华。无不
是道人妙用。其或未委。须向静中参句万法归一
一归何处。工夫久久当自觉悟。十世古今始终不
离于当念。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乃自家旧
物耳。再听说偈。夙习未消须要灭。习消学灭总虚
言。人言有水皆涵月。我道无云便是天。问曰。如何
是无云便是天。师曰。听说山偈。圆明觉体本如然。
昧者不知道有言。既肯迷云都扫尽。缘何不是大
青天。曰恁么则但离妄缘。即如如佛。师曰。阇黎如
此。大家回向。】
「法师品第十」
【此一品经。推尊弘法之足以为天人师。闻法之人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05c 页 X31-0505.png
亦必成佛无疑。故曰法师品。尔时世尊因药
王菩萨至三菩提。此一段经。广记二乘八部四众
但闻妙经皆得成佛无疑者也。佛告药王至
三菩提记。此一章经。特记浊恶之时闻此妙经。乃
至一句。一念随喜。亦得受佛尊记。然此妙经。即人
人自性之理。以人人自性元与十方大圣人无少
间隔。以无少间隔。故圣人间出。阐扬至道。莫不皆
指此性广无涯际寿无终始万善圆具万理圆通
本来是佛者也。以人不明此性。故于此性上起人
我见。其见既萌则万别千差之取舍憎爱。如奔蚁
旋磨无有了期。以不悟此心。故于此性上生逆顺
情。其情既立。则万种千般之喜怒哀乐似老象溺
泥无有出日。良可叹也。故吾佛大圣人。以四生同
体之仁。以万类同知之智。生大怜悯。演此妙经。直
指人人本具妙性本与十方大圣人了无毫发间
隔。欲令人人一同悟入。复元来田地者也。如是。只
恐不闻不信。但闻但信。将来成佛。如面作饼。如白
受釆。岂难事哉。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全身
领荷。万物一马也。何真何假。天地一指也。孰是孰
非。其或踌蹰。山僧有偈。当人只恐信不笃。信得笃
时心即佛。如施五彩白纸中。不须百样功劳碌。问
曰。经云若闻一句亦得当来作佛。未审学人还成
佛否。师曰。你道那个不是佛。曰恁么则人人本具。
个个圆成。师曰。阇黎若是更踌蹰。江北江南问王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06a 页 X31-0506.png
老。】
「若复有人生此人间。」
【此一章经。科家谓之推尊其人。谓惟六种法师也。
六种法师者。一受持经。谓领受妙道。永无退失者
也。二对本读经。谓尊道而行。不越毫发者也。三离
本唱诵。谓熟于斯道。左右逢源者也。四为人解说。
谓巳道既得。以道化人者也。五书写流通。谓道德
既明。万人取法者也。六供养经卷。谓以道自重。备
修众善者也。然俱称为法师者。此六种人。皆可为
人中模范。海内舟航。堪当恭敬。或曰。佛特推尊之
者何。盖此妙经即人人本具之至理。以理不明故。
经无量百千劫。于生死海头出头没。无有尽日。今
若得闻此经。则经理昭然而不昧。至道条然而不
乱。以不乱故。折旋俯仰。皆合先圣威仪。以不昧故。
念虑语言。皆是先佛玄妙。玄妙既与先佛相符。威
仪又与先圣无异。乌得不以法师称之。特推尊于
众人之上者哉。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俯仰
皆是妙经。鸢也宣扬。鱼也宣扬。左右无非妙道。柴
也书写。水也书写。其或不然。须向静中看个喜怒
哀乐的主人翁毕竟是何面孔。忽地悟来。便不受
人瞒。元来如此。元来如此。如若再疑。山僧有偈。竹
翠华黄总妙经。读经真眼许谁明。今朝山野午拈
拂。昔日瞿昙晓见星。向上有关时打透。现前无道
不圆成。当人于此真能领。万古天人师可称。问曰。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06b 页 X31-0506.png
今朝山野午拈拂一句学人不会。师曰。今日将午。
山僧讲经。手拈拂子。有什么不会。曰恁么则运水
搬柴。拈匙举筋。无不是祖师的的大意也。师曰。金
屑虽贵。落眼成尘。曰如何是直捷一句。请师对众
宣扬。师曰。你肯念佛。无人掩住你口。】
「药王若有人其罪甚重。」
【药王若有人问至必得作佛。此两句经。言必得作
佛之义。再举何以故若善男子至种种供养者。此
一篇经。言六种法师皆当以佛供养而供养之。以
其成佛必矣。再举药王当知至广演此经。此一行
经。言如上六种法师皆再来菩萨也。再举若是善
男子至广为人说。此一段经。极赞说经功德。再举
药王若有恶人至其罪甚重。此数句经。极称妙经
毁之者其罪甚重。才虽不敏。悟亦有宗。敢以毁
佛毁经之罪轻重。拈一遍看。盖诸佛居殊方之国。
妙经即当人之妙心也。故毁经是毁自巳之心。虽
一言而难忏。骂佛乃骂殊方之佛。故惟年久而可
消。甚矣欺心之去道。小则堕贪瞋痴之三恶。大乃
积杀盗等之万愚。或狭隘而崇尚偏真。或圆融而
轻慢小善。或是一巳之一而不知一之至一。或执
一巳之中而不知中之大中。皆所谓自欺自心而
毁妙经者也。心既无始无终。罪亦无休无歇。岂不
然乎。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不可毁。不可赞。
体若虚空勿厓岸。其或不然。须向静中看得能看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06c 页 X31-0506.png
经者竟是何物。于此有悟。当自觉云。天地之塞吾
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妙莲华。字字分
明。物吾与也。莲华妙。行行显露。或再有疑。山僧有
偈。自心即是妙莲华。顷刻迷来有万差。剑树刀山
高岌岌。镬汤炉炭苦牙牙。披毛戴角轮回久。冒暑
冲寒岁月赊。切忌等閒开口谤。忙忙何日是归家。
问曰。如何是不毁妙经一句。师曰。诸恶莫作。众善
奉行。】
「药王其有读法华经三菩提故。」
【此一段经。吾佛大圣人满口极称读诵此妙经之
人。且道佛语诚实。而满口极称。其必有意。学虽
不广。见则颇真。试以此经深处略发扬看。夫妙经
所诠之广大。即当人自性之广大。妙经所诠之义
理。即当人自性之义理。妙经该始该终而贯彻古
今。即当人自性该始该终而贯彻古今。妙经通真
通俗而圆融物我。即当人自性通真通俗而圆融
物我。良以当人不悟自性。于自性圆融之地生物
我见。此见既生。六十二见。乃至万差。轮回不巳。良
以当人不悟自性。于自性贯彻之地立藩篱界。此
界既立。万八千界。乃至无量。区域何穷。呜呼。不有
大圣人演此妙经。直指妙性。使人人顿悟。则藩篱
之重重。何日而彻。轮回之辊辊。何日而休。今既闻
此妙性有如是之广大。有如是之义理。有如是之
贯彻。有如是之圆融。则其闻经之人。成佛必矣。佛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07a 页 X31-0507.png
无二佛。乌得见性之人不为佛所荷担。性唯一性。
岂曰闻经之人不堪如佛恭敬。举如意云。会么。若
于此会得。如室中之暗。纵百千年。灯能顿破而皆
明。如海上之波纵千万尺。风能顿息而皆水。其或
不然。山僧有偈。波即是水。灯即是火。伶俐高人。再
莫问我。问曰。既是闻此妙经皆得成佛。且道今日
说法。有几人成佛。师曰。会么。曰不会。师曰。阇黎早
巳成佛。只是不知。曰知则如何。师曰。无明实性即
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法华最第一。」
【此六十四句颂。大意只是尊尚此经。又是重拈前
尊尚之意。所以佛于此经极口称赞。欲人尽心敬
奉者何。盖人有一人之人。有万人之人。有天下人
之人。佛乃天下人之人。人莫能识也。道有一事之
道。有一生之道。有始终究竟之道。此经乃终始究
竟之妙道。人莫能悟也。此经为之究竟道者何。直
指当人妙心。前前无始。后后无终。大大无外。细细
无内。以无外无内故。宇宙洪纤之充塞。肺肝动静
之几微。无非本然之妙。而当人自不悟也。以无始
无终故。元会天地之聚散。顷刻念虑之变更。亦无
非本然之妙。而当人自不明也。既悟且明。则往古
来今。转为自心之本寂。四维上下。转为自性之真
常。如是。则此经之功。非掀天勋业可比。盖掀天勋
业纵富贵绵远。不过百年之间。得闻妙道。则直下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07b 页 X31-0507.png
转凡成圣。息生死于无穷无际。岂掀天勋业之可
比哉。信此经之德。非盖世才能可并。盖世才能。纵
与夺自在。不过四海之内。得證妙性。则直下返本
还元。明善复初。致中庸于不偏不倚。岂盖世才能
之可并哉。此所谓道之妙道也。吾佛为天下人之
人者何。生即有目顾四方。手指两间。周行七步之
神气。长乃具学通万典。力超三界。量包千圣之天
才。七日若不出家。七宝自至。而轮王之位必登。六
年既得巳办。六通自在。而诸佛之心圆證。由是谈
经三百馀会。凡有耳目。莫不闻见。而尽心依学。住
世八十一年。凡有血气。莫不尊亲。而尽巳依从。度
缘既毕。教化亦周。敛神复入光明藏。号曰涅槃。而
厥本归根流芳不巳。化火自焚金刚躯。名曰舍利。
人间天上建塔犹存。此所谓人之至人也。毁之者
是不识至人者也。经亦有谤之者是不悟妙性者
也。呜呼。自天地开辟以来。演唱斯道者孔孟程朱。
孔孟未见佛经。且置之而勿论。程朱亲见佛经。尚
曰夷狄之小法耳。至人岂容易识乎。妙道岂容易
悟乎。识人悟道既为难事。宜乎极超诚明之地之
至理。一而巳矣。法华最第一之语。岂欺世诬民哉。
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佛法世法。打成一片。
圣情凡情元没两般。融钗钏于大冶。顿灭钗钏之
名。会沟渎于大川。顿绝沟渎之味。其或不然。山僧
有偈。莫言你高。莫说我病。但看末后。安身立命。问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07c 页 X31-0507.png
曰。如何是安身立命一著。师曰。会。即龙女顿成佛。
不会善星遭陷坠。曰学人不会。师曰。见贤思齐。内
疚不省。曰恁么则当人要具眼。不可错下脚。师曰。
万古乾坤。一朝明月。】
「尔时佛复告药王当知是人得近阿耨多罗三藐
三菩提。」
【尔时佛复告药王至最为难信难解。此节经意。言
妙法理深难解。药王此经至况灭度后。此节
经意言非器勿传。药王当知至手摩其头。此
一节经意。言持经之人功胜。持经即修道精诚。(再
举)药王在在处处至如来全身。此节经意。言修道
之处应敬如佛。此塔应以一切至三菩提。此
节经意。言非止修道之人可敬。修行道人所居之
地亦可敬而生福。药王多有人至三菩提。此
节经意。通前大意总是尊尚法华之意。才疏学
浅。行欠名轻。特于妙经颇得悟入。试为诸公详解
看。夫此妙经。非此柒卷二十八品。六万馀言。而别
有所谓妙经。盖此妙经。在当人之心谓之性。在性
之知觉谓之灵明。在灵明之取舍憎爱谓之情。在
情之背向善恶谓之业。在业之前因今果。今因后
果谓之数。在数之顺受不逃谓之知命。在数之忍
受欲逃谓之不知命。在命之贫贱富贵谓之天理。
在天理之得失进退谓之因果。明因果则无恶不
断。无善不修。盖善召乐。恶召苦。乃必然之天理也。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08a 页 X31-0508.png
明天理则不求不恃。不怨不奢。盖求则枉劳。恃则
徒望。怨则空背。奢则自费。而不知皆天命也。非人
能不能。如是明业。则慎动心于人不知之地。戒行
事于人不见之时。盖出乎尔。返乎尔。形直影端。声
和响顺。皆自业所感也。如是乃至若灵明。若情性。
非理中真有如是之多事。惟当人于此经。明不明。
持不持。信不信。之自千差万别之变也。先哲云。识
得一。万事毕。其间此经之人乎。不能闻此经则不
知道。不知道。则触途成滞。恶作百端。展转生疑。怨
天怨地。每欲求乐。苦向他寻。不悟自家元是道本。
所以大圣人于此法师一品广赞弘经功德。举如
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处处绿杨堪系马。家家有
路逶长安。其或不然。听说山偈。此经真妙善为本。
不善皆非经上文。大路碍车须去碍。灵台尘锁必
消尘。裴公绿野堂堪立。文潞香山会可亲。今古人
皆称善事。请于善地各留神。问曰。如何是妙经悟
处。乞师一指。师曰。天地同根。万物一体。曰恁么则
莫生二见。即悟妙经。师曰。但无二见无人我。日日
无非是诵持。】
「药王譬如有人说是法华经。」
【此一章经。谓之凿井喻。大凡凿井。向湿泥锹之。知
水必近。乾土凿之。知水必远。喻修行人得闻此经。
悟明至道。成佛近矣。不闻此经。不悟大道。成佛恐
难。药王若有善男子至说是法华经。此一章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08b 页 X31-0508.png
经。言时为法师为人讲说。须具三事。三事者。入如
来室。著如来衣。坐如来座。是也。盖座者。悟一切法
空是。若不悟一切法空。则被一切法之所碍。既有
诸法挂碍。死生去就。取舍运为。皆烦恼也。自既烦
恼牵缠。何得谓之法主。衣者。真得善人君子柔和
忍辱心者是。若无柔和忍辱。在处与人相拒。奋怒
百端。既奋怒百端。与常人何异。既与常人不异。何
以谓之法师。室者。大慈大悲者是。若不慈则不能
与人乐。若不悲。则不能与人拔苦。既不能为拔苦。
是无义之人。既不能使人安乐。是不仁之人。既不
仁不义。我何以为人谈经。三者同具。是真说法。三
者缺一。是赞经之人。三者缺二。闻经之人。三者俱
缺。是常人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不须释
迦授记而成佛无疑。即是弥勒下世而度人可信。
其或不然。听说山偈。莫道法师尊贵好。法师也要
具三般。不然大众俱褒贬。辨似悬河亦自瞒。问曰。
如何是亦自瞒。师曰。披蓑救火。掩耳偷铃。曰恁么
则自成可以成人。自觉可以觉人。师曰。源洁流清。
形端表正。】
「药王我于馀国偈终。」
【药王我于馀国至令得具足。此一章经。言说经效
验。说经即道德圆具。而人天钦崇。庶类从化。理之
自然也。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至
得见恒沙佛。此偈重宣法师品一遍之义。盖妙经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08c 页 X31-0508.png
圆示一大之至道。法师圆證一大之至人。非至人
无以證一大之至理。而阐扬一大之言。非至道无
以收一大之至教。而明贯一大之心。一即大。若有
二有三有千万。即不大之理也。大即一。若有彼有
此有分别。即不一之理也。既一而大。大而一。同太
极而圆常。合大道而冲妙。从此发于言。言妙经也。
从此行于事。事妙德也。用此以致君。君尧舜之君
也。用此以泽民。民尧舜之民也。如是乃至充塞宇
宙。贯彻古今。一一而大大。何莫而非吾心全体大
道之妙乎。故记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
皆中节谓之和。中和即一大之理。盖一则自无喜
怒哀乐。大则无不中节。天地位而万物育。谁曰不
然。老子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侯王得一以
天下和平。鬼神得一以灵。盖天之道。日月有度数。
星辰有躔候。风雨有时若。寒暑有节常。无一主之
则四者皆乱。而天不清。地不宁。天下不和平矣。如
是则一之道乃清宁和平之至道也。举如意云。会
么。若于此会得。头头显露。法法全真。其或不然。再
听山偈。一大中和会得来。爹爹元没两般腮。从儒
从道并从释。关锁重重自打开。问曰。如何是一大
中和会得来之理。师曰。等閒识得东风面。万紫千
红总是春。曰恁么则皇天无二道。圣人无两心。师
曰。再听山偈。此心不必别安排。万古乾坤一圣胎。
除是不求求不得。得时还是一中来。】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09a 页 X31-0509.png
「见宝塔品第十一」
【此一品经。三周法备。四众记圆。法身之谈既全。本
愿之心亦足。故感过去之多宝佛。驰愿塔以听闻。
遂致现在释迦尊。集分身而开塔。三展净土。会古
今于一念。斯时也廓此心元旧之封疆。收刹海于
毫端。斯处也实此性本来之面目。举如意云。会么。
若于此会得。举首低头。多宝佛不须开塔。扬眉瞬
目。释迦佛岂用会身。鸢飞鱼跃。妙经宣扬。雨施云
行。诸佛出现。其或不然。须向静中万缘放下。一念
专提。看个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如是工夫久久。
必当自悟。本无过去。何有未来。十方诸佛国即是
吾心。一切诸众生即是自巳。我人之见既忘。是非
之心自息。到此田地。可谓道千江有水千江月。万
里无云万里天。更若踌蹰。听说山偈。法身周遍莫
他求。求则分明错念头。记得古人曾有语。骑牛不
必更寻牛。问曰。经云会集十方诸佛意旨如何。师
曰。但莫妄想。曰分身诸佛毕集宝塔乃开意旨如
何。师曰。妄穷真现。曰三展净土广大庄严以容来
佛意旨如何。师曰。心中莫存世念。曰恁么则探珠
宜静里。动水取应难。师曰。十方三世佛。俱以静为
先。曰只如静久毕竟如何。师曰。动静成一。乃为妙
处。曰此经阐明一大。如何是一大之妙。师曰。但莫
憎爱。洞然明白。】
「若以大地置足甲上偈末。」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09b 页 X31-0509.png
【如此偈有一百九十馀句。大略只是广赞妙经难
逢难遇。当生敬仰。当尽心奉持。当熟思而有大觉
悟也。或不如此。虚生浪死人也。何以知之。盖此生
不闻此妙经。则道无由发明。道既不明。自性不明。
性既不明。心之所思。言之所发。日所行事。皆不明
矣。此生不明。来生复来生。后世复后世。以至无量
恒河沙数生世。料知皆不明矣。何以故。今日之心。
万万世后之种子也。才荒学浅。见狭悟微。然于
此经略有入处。试特以适所举句复讲一遍看。夫
此经所谈一大之道。即记所指中庸之理。亦道所
言一大之妙也。经之一大。偈巳具言。记之中庸。众
亦共晓。老子一妙。谁不同知。但于行事之际鲜得
中庸。存心之时少见一大。至于取舍去就之顷。行
藏念虑之间。非止不一。亦乃千万。宜乎此经暂读
为难。读即闻道也。非对纸墨之本为读也。举如意
云。会么。若于此会得。野色更无山隔断。月光常与
水相连。其或不然。更听山偈。妙经一大许谁知。知
则中庸可共时。世上事难难却易。此经不遇后难
期。问曰。如何是一大之旨。师曰。诸佛法身。当人妙
性。曰。恁么今日说了。为什么又道难闻。师曰。你虽
闻此说。如不闻一般。曰学人字字明白。为什么与
不闻一般。师曰。便也闻。却信不及。曰信得及时如
何。师曰。龙女顿成佛。只在献受间。】
「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09c 页 X31-0509.png
【此一品经谓之得闻经之机。修道之要。乃成佛甚
速者也。盖天下之众恶。人不能作者。达多能作也。
天下之众善。人不能为者。吾佛能为也。以吾佛能
为众善。故谓之大慈仁。谓之大圣人。具足妙相。天
神拥护。飞走钦服。宜其然矣。以达多能为众恶。故
谓之极顽愚。谓之大罪人。具足丑相。天神诛戮。鸟
兽衔冤。亦宜其然矣。此法华会上佛亦授记达多
作佛者。显示恶业迹也。佛性本也。本既存而迹可
消。罪可灭。而佛可證。故引龙女顿成佛之事以实
之。又此经世传有四句口谈正在此品。谓彩云影
里仙人现。手把红罗扇遮面。急须著眼看仙人。莫
看仙人手中扇。其旨曰。世间逆顺百端。皆五彩云。
云中皆有说此妙经之仙人。以妙经。仙人传来也。
又逆顺百端难忍难祛之际。谓之仙人手中红罗
扇。当此之际。会得个大而无外。细而无内。前而无
始。后而无终。如海受万派之声。岳止千山之势。便
是仙人说妙法华经。不见手中扇也。大凡修学佛
者。果能二六时中刻刻子见。无前际后际。这边那
边。既无我人众寿。自无取舍爱憎。到此田地。境即
心也。心即境也。我一佛也。佛一我也。龙女成佛。犹
是有献受之迟。当体即真。岂非无记證之别。其或
未委。更听山偈。虚空体本绝云霞。纵有云霞见自
差。会得虚空本无物。仙人终日说莲华。问曰。如何
是直下顿成佛一句。愿师直指。师曰。若要直指。起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10a 页 X31-0510.png
来礼拜。曰学人每日礼拜。何待起来。名为直指。师
曰。只是不肯起来。便是不肯听此妙经。曰恁么则
随顺是师学。得见恒沙佛。师曰。阇黎肯如是。处处
见仙人。】
「持品第十三」
【持者。止于至善之地。不迁不易之正定也。盖人生
于两间万类之中。必有知觉之心。既有知觉之心。
必有好乐恐惧等念。念之发处。必因逆顺憎爱之
境。逆顺憎爱之念不巳。必有天堂地狱。丝竹刑杖
苦乐之具。此具既有。则最初之元心。心中本具之
至理妙道。随之而变为万别千差矣。不有大圣人
具以知见开示此心。则人人终不能自悟本性妙
体。无大无小无始无终之妙也。妙经既开示。当人
能悟入。则此心也。充塞宇宙者。皆谓之妙心。皆妙
心故。鸢飞鱼跃而不疑。日升月落而自一。则此性
也。贯彻古今者总谓之妙性。总妙性故。死生聚散
而不惑。去来动静而自如。到此田地。晴夜无风。湖
心月影。季春雨过。幽谷华香。亦不足以喻持妙之
万一也。此处持之。不迁不贰。惟一惟中。可以与诸
佛鼻孔一般。可以与千圣肺肝一样。于此不能持。
守被尘境移。可谓道春秋成败知多少。万载千年
卒未休。其或更疑。听说山偈。持此经时万虑沉。逢
违逆顺莫呻吟。工夫做到至诚地。三世十方即一
心。问曰。经中谓持此经。师谓持此心。意旨如何。师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10b 页 X31-0510.png
曰。经是照心之灯浊。心是持经之堪与。曰恁么则
心即经。经即心。莫生二见。事即理。理即事。本是一
根。师曰。更听说偈。了无毫发念头来。纯一功深心
自开。七轴莲华如此守。十方诸佛叹奇哉。】
「安乐行品第十四」
【心无他适而自若谓之安。性得其所而圆顺谓之
乐。久不变动而功高谓之行。如是之行也谓之妙
行。如是之乐也谓之妙乐。如是之安也谓之妙安。
盖有大道为之主宰者。凡百欺心之顺事。违理之
顺得。逆天之顺享。皆不爱也。有妙经为之印證者。
凡百本性之众善。克巳之多劳。诸佛之妙德。皆勤
修也。以能勤修。如上圣德贤行。始可谓之闻经善
人。以能圆契。如前大道妙经。始可谓之修行之善
业。修行既善。凡百毁谤轻慢之言自无。灾障污秽
之事自绝。从此光明广大。道德尊崇。现世为天人
师。他日登佛圣地。谁曰无是理哉。举如意云。会么。
若于此会得。心如皎月。体似虚空。十方无不仰其
高。万姓无不称其妙。如或不然。须向静中切切举
个阿弥陀佛。复自验云念佛者何心。不念佛时何
物。工夫打成一片。当自悟云。佛外无心。心外无佛。
到此田地。可谓道上天下地弥陀佛。鱼跃鸢飞白
藕华。更有何人还不悟。痴痴门外问三车。问曰。如
何是门外三车。师曰。羊车鹿车大牛之车。曰羊鹿
车时如何。大牛车时如何。师曰。葵华向日。柳絮随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10c 页 X31-0510.png
风。曰恁么则信向大乘。莫随小见。师曰。更听山偈。
要能安乐行无亏。念念心休向外驰。日久功深成
一片。大千世界碧琉璃。】
「从地涌出品第十五」
【此一品经。因六万恒沙菩萨各有六万恒沙眷属。
一一菩萨眷属各曾无量劫修习。具黄金相。具清
净梵音。具广大辩才。具至圣道德。忽从地涌出。敬
礼吾师。称云是我等师。我等慈父。开示我等。得成
妙道。时众皆疑云。吾佛出家未久。成道亦后。何以
从地涌出六万恒沙大菩萨各各领六万恒沙菩
萨眷属。各来礼敬。称师称慈父。譬如百岁老叟称
二十五岁少壮为父。父亦唤百岁老叟为子。是可
疑也。盖此疑者。不知吾佛根本。远自无量不可量
之前。悟此妙道。證净妙身。常居实际之地。常起我
人众寿之四相。起惑作业。妄自升沉。乃示同生灭。
演教度人。欲人人还复本源。同归实际。此吾佛之
本意也。如是会得六万恒沙之广众信向。岂为遇
哉。乃至尽法界悉同證妙身。同成正觉。亦不为多。
于吾佛久近。亦不须疑也。咦。听说山偈。法身无去
亦无来。可叹时人空自猜。三际十方俱坐断。乾坤
信是眼中埃。问曰。如何是三际十方俱坐断。师曰。
会么。曰学人不会。曰乾坤信是眼中埃。】
「如来寿量品第十六」
【医师喻。罗络始终谓之佛寿。包括空有谓之佛量。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11a 页 X31-0511.png
得佛之量者。一日月周旋之界。空中一尘。尽空尘
之天地。海中一沤。极海沤之广阔。乃性天之微尘
耳。悟佛寿者。一元会该摄之时。劫中一刻。尽劫刻
之运世。年中一息。极年息之久长。乃理历之瞬息
耳。盖斯道之体。其前无始。其后无终。大而无外。细
而无内者也。以众人不知。我我间隔。物物偏私。所
谓无始无终之圆物。遂离之为元会运世时矣。所
谓无内无外之大体。遂裂之为东西南北之方矣。
既有方向。外而曰蛮曰夷。内而曰华曰夏。乌得不
张王李赵。尔汝比邻乎。既有寿年。近而曰元曰宋。
远而曰羲曰皇。安得不年月日时。往古来今乎。呜
呼。吾佛大圣人宣扬此寿量品。良有以也。将长人
之短促而至究竟乎。将广人之狭小而至太极乎。
将欲人人彻悟而叮咛教诫乎。不然。何以医师之
喻而再四勉旃乎。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不
随往而往者此灵心也。不随来而来者此灵心也。
不随物而物者此灵心也。其或不然。更听山偈。自
从撞入个胞胎。添却元翁多少呆。若是元翁能大
悟。此身天地一微埃。问曰。如何是佛之寿量。师曰。
世上算师数不得。曰馀世人与佛本来人还有寿
量也无。师曰。你曾见本来人也未。曰恁么则元翁
无面目。世人徒自猜。师曰。阇黎。】
「分别功德品第十七」
【此经乃宣扬此心之广大久远。不灭不生之妙典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11b 页 X31-0511.png
也。此心既明。则功德无有涯际。岂容有所分别乎。
所以有分别者。非此心之理有分别。乃众人领受
之不同。所以功德有浅深多寡也。经中以布施持
戒忍辱精进禅定五波罗蜜。精一修行。经八十万
亿多劫所修功德。不如一念信受此经功德。以闻
此经。必悟圆满觉性。以悟圆满觉性故。必能会无
始无终于寂然不动之中。必能会无为无变于感
而遂通之际。如是则岂有为有变有年有劫之功
德可比拟哉。故曰佛子住此地。即是佛受用。举如
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生死永断。苦乐无端。尽法
界总是真常。括古今通为妙性。演之为易。可以趋
吉避凶。颂之为诗。可以移风易俗。如是乃至世谛
资生。无不化为真如妙理中庸圣行者也。咦。听说
山偈。此经一句信无疑。便是圆融法界时。万种有
为皆费力。吾心顿悟即菩提。问曰。如何是顿悟即
菩提之理。师曰。若能顿悟此心。则无圣无凡。非空
非有。曰恁么则本无圣凡。人自迷悟。师曰。杲日卓
午云消尽。具眼何人不见明。】
「随喜功德品第十八」
【此一品经。极赞闻此妙经功德。无有涯际。不可称
量。故以展教第五十人随喜功德以赞之耳。盖以
资生之具。尽心供养他人以至于老。乃百年之梦
事。亦剥他人来世富贵之利剑耳。于自性何益哉。
第五十人随喜此经之功德。虽今生不明斯道。乃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11c 页 X31-0511.png
巳种当来成佛之种子。既有成佛种子。同缘会遇。
必得亲闻妙经。既得亲闻妙经。成佛必矣。既得成
佛。逆推今日随喜之为种。岂资生之幻具。助缘之
梦为。可比成佛之大功。了生死。證涅槃之大事乎。
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无边幻妄顿灭无馀。
无穷死生顿消无迹。尽大地作沙门一只眼。了无
毫发之疑。尽十方是个自身。亦何尝拟议。其或不
然。须向静中自看父母未生巳前。今日之思量计
较者毕竟在何处安立。看来看去。必然有悟云。我
本不生。人何曾灭。众生诸佛悉是假名。五教三乘
皆为虚说。到此田地。可谓道一条大道本无迂。自
是当人见识迟。今日肯能真领悟。目前何法不如
如。问曰。如何是如如。师曰。绵州附子汉州姜。曰恁
么万别千差。如如之理何在。师曰。会得时本无千
差万别。曰如是则见自异而自差。体本同而本一。
师曰。不可随语生解。曰毕竟一归何处。师曰。山僧
不知当人自看活套。曰随喜妙经既有无量功德。
且道今日信某禳灾一句作么生道。师曰。似日消
清霜。如火焚枯草。】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此一品经。演出得此经之灵验。盖妙经所诠者性
道也。悟此性道者。形虽凡夫。心即佛也。心既佛之
妙心。乃一心上帝则主宰乾坤。化生万物者也。心
既如佛。则一身随之而妙。身既随之而妙。则六根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12a 页 X31-0512.png
能具广大神妙。六根既妙。则六尘悉能随神指呼。
能一能万。能短能长。乃至手取天地外之物。如手
拈香。眼视往古来今之事。如眼观掌。亦真圆證本
心之常事者也。何法师功德广大之可疑哉。举如
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佛一我也。我一佛也。弥陀
与我不是两般。我与达多元非二质。融万象成一
法身。会古今即一知见。其或不然。须向蒲团上静
坐二三十年。单单看个大而无外。果有外乎。果无
外乎。前而无始。果有始乎。果无始乎。始处得其实。
终处亦真。外处得其真。内处亦实。悟到此田地谓
之知至。究到此田地谓之物格。众如有疑。听说山
偈。此心神妙人人佛。自是人人不自知。肯信山僧
轻一点。六般神妙任施为。问曰。适云六般神妙任
施为。师亦法师。六般神妙还具足也无。师曰。我又
不是法师。问什么具足不具足。曰适来高座敷演。
大众蒙益。为什么不是法师。师曰。若唤作法师。不
值半文钱。曰不唤作法师意旨如何。曰糟粕人间
真打透。庖羲画画是秦灰。】
「常不轻品第二十」
【此一品经。演唱能行此妙经之妙行。必将成佛者
也。盖尝静思之。人生于天地间。醉生梦死者固不
在此论。但有少觉悟者。试为详裁之。夫妙经乃演
人人本具之性理也。圆满觉性固无欠而无馀。蕴
积妄情实有生而有灭。妄情既有。生起消灭之道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12b 页 X31-0512.png
岂无。故吾佛大圣人引起往昔为凡夫时初得觉
悟修行。以为今悟妙性修行模范也。妙行有三。曰
平等行。曰无相行。曰无我行。无我则心量广大。见
识渊泉。菩提涅槃而日日增荣。解脱智慧而时时
深入。故曰无我而大。大而化之谓之圣。圣而不测
谓之神。无明逆顺之境忘于外。善恶之机息于内。
无好乐忧患之念萌。绝利欲争夺之念举。故曰守
其无相。相固常有。体其无体。体固全真。平等则虽
冤亲而不同。实冤亲而共性。虽男女而有别。实男
女而同根。廓七尺躯为大千沙界。广一寸心作太
极圆图。故曰心同虚空界。示等虚空法。證得虚空
时。无是无非法。如是则万事纷纭而常一。万法变
化而常真。收万古于一念虑中。会尘刹于一毫头
上。到此田地。谁曰成佛更有迟疑。果若更疑。听说
山偈。此心平等忘人我。虽未修行佛巳成。若道山
僧言不当。不轻菩萨可怜生。问曰。不轻菩萨授记
一切人是佛。且道蒙授记者还有不成佛者么。师
曰。只你不成。曰学人为什么不成。师曰。你若肯成。
不将再问。曰恁么则直下承当。更休拟议。师曰。善
哉大丈夫。】
「如来神力品第二十一」
【此一品。显示佛佛具如是神通妙用也。然以世眼
观之。则黄帝乘龙。栾巴噀酒。庞婆入石。长房缩地。
皆罕见之难事。诚以道眼观之。则维摩丈室容百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12c 页 X31-0512.png
万之多座。释尊一时历百千之长年。一舌抵初禅
万万里之高。一声遍十方万万界之广。亦大圣人
之末事。何以如此。以吾性无方所年劫者也。此性
既无方所年劫。则历不可数之元会。自心何尝少
间。如是则于一念顷经无量恒河沙之大劫。乃至
一语一默光照十方。一抑一扬声宏万世。皆佛之
小事。性之影子耳。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一
即一切。一切即一。往古即今。今亦往古。其或不然。
必当久静一二十年。看个巳往年岁为什么此心
不随巳往而不存。未来年岁为什么此心不随未
来而不觉。现在万物纷纭为什么此心不随万物
而独知。如是反复参究。久久纯熟。当自悟云。冲虚
妙粹。炳焕灵明。卓然而独存者也。到此田地。百万
神通妙用。皆运水搬柴之易。又何难之有哉。咦。再
听说偈。运水搬柴一妙神。自家不悟可怜人。今朝
顿悟从今后。土块泥团即法身。问曰。如何是泥团
即法身。师曰。天地之塞皆吾体。天地之帅皆吾性。
曰如何是要妙一句。师曰。一片寒光。吐吞万象。】
「嘱累品第二十二」
【嘱累者。以言托之曰嘱。以法系之曰累。欲使传续
妙法。利达无穷。故曰嘱累。盖此妙经。三周巳毕。大
道斯圆。若不付托得。演说一场无益。才荒学浅。
固非付托之人。因正缘真。敢任流通之责。试再为
详拈一遍看。夫法者何法也。即吾佛大圣人经无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13a 页 X31-0513.png
量久远年劫修习之正法也。此正法之意者何意
也。即人人本具之性理也。何谓性理。即吾心竖穷
三际。横遍十方。万善万能之实理也。此之实理。虽
人物共禀。但不能自主。而随形器根尘之所幻惑
者。靡靡皆是也。故吾佛大圣人最先觉悟。悯众人
之不悟。乃示同生灭。演此妙经。直指当人之性如
是而巳矣。性理既明。留言可法。故特运大神力。以
一手摩万亿多众之顶。自称此经难得。具诸佛大
道德大神通之秘藏也。宜各受持流布。如法修习。
如我无异。是至嘱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
著衣吃饭。二圣宝塔俨然。举手抬头。七卷莲经在
尔。其或未委。山僧有偈。一乘义理自家性。七轴莲
华纸上心。我爱普贤曾有说。教人莫向外边寻。问
曰。如何是嘱累末后一句。师曰。切忌生疑。曰学人
尚不曾信。疑从何生。师曰。信也好。疑也好。曰疑也
好时如何。师曰。四生六道劫时长。换面改头增懊
恼。曰信也好时如何。师曰。三贤十圣性天廓。八解
六通心地宽。】
「药王菩萨本事品第二十三」
【此一品经。示药王烧身炼臂供养此经之迹。以显
此经尊崇玄妙不可得见之难。盖烧身空我相也。
炼臂忘我执也。我执既忘始可与之论一大之至
理。我相通绝始可与之言一大之真常。举如意云。
会么。若于此会得。毗卢妙体。与一片白云横谷口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13b 页 X31-0513.png
而无殊。大藏灵文。共几多归鸟尽迷巢而不别。其
或不然。须尽扫荡胸中旧习。单单念句阿弥陀佛。
初举之时。杂念纷飞。凡情交错。久则纯熟。一心圆
寂。万境如如。到此田地。必当自悟十世古今始终
不离于当念。无边刹海自他不隔于毫端。烧身也
炼譬也如云去云来天本净。此方也他界也若华
开华落树何关。更何疑哉。再听山偈。只怕此身炼
不尽。此身烧尽我无依。是名苦行流通旨。珍重当
人善护持。问曰。是名苦行流通旨其意如何。师曰。
行不苦则志不坚。意不诚则念不切。曰恁么则克
苦乃入道之初门。无我为成佛之捷径。师曰。再听
山偈。放逸名为不立身。岂能成佛号圆人。既然要
做丈夫汉。须扫从前懈怠尘。曰力进一句再请师
道。师曰。若不力行成不得。百年容易暗消磨。不如
当下便行去。万古令人出爱河。】
「妙音菩萨品第二十四」
【妙音者宣扬此经之具也。故吾佛大圣人示此以
表扬妙行流通也。夫妙经之旨。在人人分上谓之
觉体。在佛佛道上谓之三藐。此谓正等。在人事取
舍进退之宜谓之道。在觉体广大圆融谓之佛。在
吾佛随机应化宣示谓之经。在虑空念寂之地谓
之定。在无人无我之时谓之空。在解怒绝欲之顷
谓之力。如是乃至动静纷纭。彼此一万。有无量百
千万亿名。善者皆此经之妙旨。恶则皆凡下之愚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13c 页 X31-0513.png
情也。故妙音能种种示现。辅赞此经。以表妙行流
通也。举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任短任长休剪
缀。随高随下自平治。其或不然。莫道死来真作一。
安身立命恐多般。世间多少英灵汉。多少临终被
热瞒。于此心果未安。还须念句弥陀佛。心心即佛。
佛佛惟心。忽地打成一片。当自大悟云。本无生死
及升沉。广大冲虚妙甚深。从今不受人瞒却。万古
乾坤号妙音。问曰。如何是妙音之旨。师曰。一而万。
万而一。体露堂堂。曰恁么则无一物不是毗卢之
体。无一名不是吾道之名者也。师曰。再听山偈。乾
坤万别与千差。识得元来只一家。于此既能真会
得。何人脚下不莲华。】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第二十五」
【普门者。示以观音妙智观力。契机圆行。而进于妙
音。无缘慈济。响答大千。而普应无尽也。盖人人所
具妙性。圆满十方。洞无隔碍。特以众生业惑。幻妄
迷真。见闻觉知。遂相吴越。而失本元明。尘消觉净。
显复圆通者。惟闻机最胜。故楞严云。一根既返元。
六根成解脱。六解一亡。元明不二。心非其心。无一
心而非其法。法非其法。无一法而非其心。一多缘
起而恒真。千差涉入而无碍。非普门而何。举如意
云。会么。若于此会得。观音菩萨常在诸人面门出
入。示现神通力。说无等等法。汝若不会。须以妙奢
摩他三昧观力回光自看。看到着眼不及处。蓦忽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14a 页 X31-0514.png
拶透。便知百千手眼。不离自巳。苟或不然。试听山
偈。一镜堂堂万像俱。大千何处不光晖。迥然不落
根尘界。手眼通身却是谁。问曰。如何不落根尘一
句。师曰。根尘里荐取。曰犹是学人疑处。师曰。耳里
青黄眼里声。曰恁么则悟来月满三期内。迷去云
开六不收。师曰。你唤什么作月。曰如何是观音妙
智力。能救世间苦。师曰。苍波海底珊瑚月。红焰炉
中菡萏风。曰是则众苦所不到。师曰。功德不少。】
「陀罗尼品第二十六」
【此一品经。以陀罗尼标名者。以此妙经理行智果。
四大法圆。若不总收。道无究竟。故以此名品也。梵
云陀罗尼。此云总持。即总持万法。圆收万善之密
也。初学此经。以为诵得乃了。既诵得了。又以解
其义理为难。既颇晓解。又以行不得为难。既依而
行之。不过日用之中。人事之小善耳。来世为人之
志。来世如今之解。皆不得决然由我行藏而无少
疑也。由是反覆参究。忽地如获旧物相似。从此彻
头彻尾。了无毫发进退之疑。从此若彼若此。俱有
佛祖取舍之断。故敢以妙经。为人发明也。夫圆收
万善。总持万法。果是何道。即人人本具之妙心也。
人人既具。何以轮转六道。汩没四生。到今不了。复
如之何。以人人本具。不遇良友指教。又无自察之
才。则终身不明。今既不明。则知万万世后万万世
徒生死。终无了悟之缘。所谓本具妙性徒本具者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14b 页 X31-0514.png
也。呜呼。我等夙培善种。幸获正教。宜当革故鼎新。
必究必行必成必了。岂不快然于自心乎。岂不为
如来使。往来三界乎。岂不与十方诸佛历代祖师
把手共行乎。岂不谓之圆收万善总持万法乎。举
如意云。会么。若于此会得。可谓道打开华藏重重
海。独露堂堂大觉场。其或不然。须是入秘密关。立
总持志。拚三十年工夫。单单念句六字真言。坐与
真言共坐。卧与真言共卧。乃至言语作息俱与真
言无二。如是则必有融成一片之时。必有三世十
方正等之日。必有凡圣悟迷本只一心之见。到此
田地。可谓道太湖三万六千顷。月在波心说向谁。
更有人来伸一问。山僧合掌念多醯。问曰。如何是
多醯二字。师曰。此是蓝婆咒。不须义上疑。曰咒即
不闻。究竟总持一句作么生道。师曰。多醯多醯兜
醯醯醯。】
「妙庄严王本事品第二十七」
【此妙庄严王本事品者。举古例今。欲使行人以道
自卫。消息邪缘。不堕垢染而竟果德。亦以见利行
同事。转邪归正者。良由受持此妙经力。而不失方
便之权也。然则不染而染者。妙庄严也。染而不染
者净德也。蕴真如之妙理者净藏也。破痴暗于智
照者净眼也。故能转昔日之妙严为今日之华德
也。且道如何是此妙经力。举如意云还会么。若于
此会得。五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如或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14c 页 X31-0514.png
不然。听说山偈。邪因正显正因邪。邪正元来共一
家。邪既不生谁是正。宝光匣冷吼青蛇。问曰。昔何
谓之庄严。师曰。说庄严者即非庄严。曰今何谓之
华德。师曰。即非庄严是名庄严。曰方便之力其事
云何。师曰。剑为不平离宝匣。药因救病出金瓶。曰
毕竟如何得法眼净去。师曰。功德天。黑暗女。有智
主人。二俱不受。】
「普贤菩萨劝发品第二十八」
【此品名普贤劝发者。法会既终。进修功毕。智圆觉
满。證佛所證。法化流通。无复自利。直以善入世间
三昧无作愿力。现无量色身。自在宏化。转入妙觉
向上之道为果后常行也。自是而往。横身十界。高
踏毗卢。泯三世而无际。亦无无际。洞十虚而无方
亦无无方。生死涅槃谁忻谁厌。佛窟魔宫无取无
舍。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犹涉化机。大无
外。小无内。前无始。后无终。未超见量。举如意云。会
么。于此会得。露柱灯笼头头实相。墙壁瓦砾一一
光晖。麻三斤柏树子塞断玄关。乾尿橛死猫头掀
翻妙寨。如未究竟。再听末后一偈。鹤出银笼横碧
海。凤离金网拂云衢。秖应不恋长安乐。到处逢人
是故知。问曰。如何是到处逢人是故知。师曰。烦恼
海中为雨露。无明山上作云雷。曰此莫便是普贤
常行否。师曰。是即是。莫差误。曰如何得不差误去。
师曰。客来须待。贼来须打。曰如是则觅火和烟得。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15a 页 X31-0515.png
担泉带月归。师曰。不防灵利。曰恁么则七轴玄文。
宜为剩法。师曰。瘥病不假驴驼药。曰还有不病者
么。师曰。你且道谁是病者。曰是则安用劝发。师曰。
为汝不荐不病者。曰向上事又作么生。师曰。早成
向下去也。曰学人不会。乞师方便。曰任从沧海变。
终不为君通。】
**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宗教明明没两途。漫从取舍强分疏。衣珠未示珍
何失。宝所亲登路早迂。鹊噪雅鸣圆极唱。山明水
碧露真模。拈华昔日今如意。一种金莲火里敷。
** ○附陈白沙寄太虚上人一首
太虚石洞居。孤绝少人依。远客携琴至。逢师乞食
归。一蒲青草上。四面白云飞。尽日无言说。岩华落
满衣。
** 考志
江都宝胜寺。唐贞观年间。僧智端启建于扬
子桥。 国朝江水[土*册]没。扬州卫指挥李铠。僧太虚。
迁于城东三里。今云宝城。无考。疑即宝胜。侯再详。
法华大意卷下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15b 页 X31-0515.png
* No. 609-C
法华大意后序
金陵太虚相师。昔与陈白沙章定山诸老先生相友
善。既多论述。及见
孝宗皇帝复有讲章诗篇。若杂文诸稿。维扬士大夫
家有藏之者。今不易得也。渭孩时舍名称师兄者玉
北庵。往岁闭关龙南精舍。适乡人李君良忠过访。为
玉兄道其兄梅峰居士游维扬时。登太虚楼。访师所
遗。得法华大意本于住僧而归。玉兄后三年出关。
复得是本于王龙溪先生所。而本固缺后三品。适玉
兄之师玉芝大师至自武康。足成之。玉兄受之。遂较
刻以广其传。为卷凡三。字七万。布施者若干人。费银
若干两。工再月而成。既成而玉兄持本以来。令渭序
其来历如此。若夫要旨所关。巳标指于前序中。虽然
如闻六祖之言心悟转法华。心迷法华转。然则经且
不可恃也。而况于区区之大意。此在众生诵读者当
自得之。其无以义为雠。以负于著者藏者访者足者
施者刻者之心。
嘉靖丁巳岁冬十二月望日山阴徐渭撰
○附天池沙门法聚颂¶ 第 515c 页 X31-0515.png
* No. 609-D
重刻太虚禅师法华大意跋
乙丑春。湛然大师说法于海盐。余往瞻觐。时常随云
集约千众。柱石梁公率大众向余作礼。出此大意相
嘱。余刻华严疏钞功尚未竣。辞。公等切恳。唯唯承当。
携至舟中。寓目数行。见其引太极中庸等语。惧为狂
慧误解者之嚆矢。尚怀犹豫。及再读之。合掌敬仰。知
师的的见大意。盖不以文字诠释法华经。直以法华
经为自心注脚者。伶俐汉子见之。便可悟入。急当重
较流通无疑矣。遂授之梓以作后人眼目。至其称引
儒家言。亦一时为陈白沙诸老方便。观者勿窃影响。
徒滋混滥以资齿颊。使自误误人。堕落不浅。若夫得
意忘言者。信知一切世谛文字。无不从法界流出。无
障无碍为一味法。余言特饶舌耳。
天启丁卯仲春八日长水叶祺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