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言六根无恶。】
「唇舌牙齿悉皆严好人相具足。」
【△三生善报。】
「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由转教善生生不穷。
△三以劣显胜。】
「阿逸多汝且观是如说修行。」
【劝人往听即随喜之事。一心修行即圆持之事。随
喜之功既尔。圆持之功可知。
△三以偈重宣三。初
颂随喜福四。
初颂自闻喜说。】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乃至于一偈。随喜为他说。」
【△二颂展转闻教。】
「如是展转教。至于第五十。」
【△三颂最后福四。
初颂标叙。】
「最后人获福。今当分别之。」
【△二颂财施。】
「如有大施主。供给无量众。具满八十岁。随意之所欲。」
【△三颂法施。】
「见彼衰老相三明八解脱。」
【△四颂正校。】
「最后第五十。闻一偈随喜。是人福胜彼。不可为譬喻。」
【△四颂最初福。】
「如是展转闻。其福尚无量。何况于法会。初闻随喜者。」
【△二颂随喜报三。
初颂转教报。】
「若有劝一人常从其口出。」
【即六根善报也。多说口报者。以展转教诱由口业
起。
△二颂专闻报。】
「若故诣僧坊及乘天宫殿。」
【故诣专于引听。
△三颂分座报。】
「若于讲法处。劝人坐听经。是福因缘得。释梵转轮座。」
【△三颂以劣显胜。】
「何况一心听。解说其义趣。如说而修行。其福不可限。」
【一心修行福见次品。】
「妙法莲华经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二圆持功德二。
初叙意分科。
前品随喜暂持。在五种法师方得其一。未能一心
听读如说修行。则功未圆也。虽获根智具足而未
及六千之报。则德未圆也。此品行人五种功备。六
千德圆堪为模范。故命品谓之法师。而为圆持功
德。前法师品依持经人以彰圆记。此法师品依持
经人以彰圆德。名同义别。故加功德字别焉。
△二
依科释文二。
初总标。】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皆令清净。」
【持法华者。开佛知见则见闻觉知无非真觉。證诸
实相则色香味触无非真法。以真觉对真法则万
象彻照大千一视。故圆持功成即得六根清净功
德。自非精心不杂进道不倦未易能致。故告常精
进菩萨也。数有千二八百者。众生世界依器世界
知眼力如是则下之五根不假详喻。
△二重宣四。
初敕听。】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于大众中。以无所畏心。说是法华经。汝听其功德。」
【△二颂德。】
「是人得八百。功德殊胜眼。以是庄严故。其目甚清净。」
【△三颂功。】
「父母所生眼一切皆悉见。」
【弥楼此云光明。即七金山之一也。清净肉眼有生
皆具。凡能开佛知见證诸实相。则大千一切莫不
历然。此其现量也。以迹明之。人人知见若离前尘
本无限碍。且日月之高太虚之远。不知其几千万
里。苟无所蔽目能见之。而意之。所缘其疾俛仰之
间。再抚四海之外。非假贤智凡人能之。则六根之
用广大灵通。固如是也。
△四结显。】
「虽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
【△二耳根四。
初标德。】
「复次常精进得千二百耳功德。」
【△二叙功二。
初总举。】
「以是清净耳其中内外种种语言音声。」
【六湛实相在眼圆照。在耳圆通。
△二别明七。
初
杂类。】
「象声马声笑声语声。」
【△二六对。】
万德法身香也。今鼻根功德能知天上人间诸香。
乃至菩萨诸佛身香。亦表持法华者能通达异习。
和融众妙而證万德法身之香欤。
△三重颂四。
初总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鼻清净。于此世界中。若香若臭物。种种悉闻知。」
【△二别明二。
初人间香。】
「须曼那阇提闻香知其身。」
【轮王七宝女宝居一。
△二天上香。】
「诸天若行坐悉知其所在。」
【△三广明三。
初广人间香。】
「诸山深崄处出处及所在。」
【△二广天上香。】
「天上诸华等闻香悉能知。」
【所观远达曰观。如所谓诸台楼观也。如是展转上
者。自六欲天而上也。梵世即初禅。光音二禅。遍净
三禅。有顶即色界顶也。
△三广四圣香。】
「诸比丘众等闻香悉能知。」
【比丘兼声闻辟支也。在在方谓十方所在。
△四结
颂。】
「虽未得菩萨。无漏法生鼻。而是持经者。先得此鼻相。」
【菩萨离分段身则六根皆依无漏法生。故鼻身意
皆言无漏。
△四舌根三。
初总标。】
「复次常精进得千二百舌功德。」
【△二别明二。
初辨味。】
「若好若丑如天甘露无不美者。」
【好丑苦涩皆属妄尘。于此无染得清净舌。则苦涩
美恶皆成法味。
△二说法二。
初能说。】
「若以舌根皆令欢喜快乐。」
【△二感致四。
初诸天。】
「又诸天子天女皆悉来听。」
【△二八部。】
「及诸龙龙女为听法故皆来亲近恭敬供养。」
【△三五众。】
「及比丘比丘尼尽其形寿随侍供养。」
【四轮王生时。各有金银铜铁之轮。现于空中。自有
七宝。曰轮宝象宝马宝珠宝女宝藏宝兵宝。又有
千子端正勇健。
△四四圣。】
「又诸声闻辟支佛又能出于深妙法音。」
【△三重颂二。
初颂辨味。】
「尔是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舌根净。终不受恶味。其有所食啖。悉皆成甘露。」
【好丑苦涩皆为法味。
△二颂说法二。
初颂能说。】
「以深净妙声设诸上供养。」
【△二颂感致。】
「诸天龙夜叉或时为现身。」
【△五身根三。
初总标。】
「复次常精进得八百身功德。」
【△二别明二。
初莹净。】
「得清净身如净琉璃。众生喜见。」
【于是体中能如琉璃不容纤翳。则孰不喜见。
△二
应现三。
初生死报应。】
「其身净故善处恶处悉于中现。」
【净言不为情尘染蔽也。不以情尘自蔽。则当体无
所不现。
△二三界形色。】
「及铁围山大铁园山所有及众生悉于中现。」
【△三四圣体用。】
「若声闻辟支佛菩萨诸佛说法。皆于身中现其色像。」
【楞严云。浮尘幻化虚妄称相。妙觉明体常自莹然。
含吐十方循业发现。故得是体者无所不现。虽然
理则明矣。孰能證耶。昔者。阿难大众蒙佛开示。身
心荡然得无挂碍。各各自知心遍十方含容万有。
反观父母所生之身。如太虚一尘巨海一沤。起灭
无从了然不碍。此其證也。
△三重颂三。
初颂莹
净。】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持法华者。其身甚清净。如彼净琉璃。众生皆喜见。」
【△二颂应现四。
初颂总相。】
「又如净明镜馀人所不见。」
【常自莹然含吐十方。馀人不见为非巳智分。
△二
颂生死报应。】
「三千世界中皆于身中现。」
【△三颂三界形色。】
「诸天等宫殿皆于身中现。」
【△四颂四圣体用。】
「诸佛及声闻。佛子菩萨等。若独若在众。说法悉皆现。」
【△三颂结前。】
「虽未得无漏。法性之妙身。以清净常体。一切于中现。」
【无漏性身离于分段而常体不离分段。唯清净故
能现一切。尝观毗卢十法界图。见其相而不明其
义。诵法华身根功德。闻其义而不达其相。今以二
法合明。则妙相深义触处昭然矣。
△六意根四。
初总标。】
「复次常精进得千二百意功德。」
【△二别明三。
初深达。】
「以是清净意根通达无量无边之义。」
【闻一句而达无量义。盖无量之义不出一句。
△二
圆说。】
「解是义巳能演说一句一偈皆顺正法。」
【或一月一际一岁而演一句偈。由意根精了达无
量义也。九旬谈妙盖得诸此。西天岁分三际。谓雨
际热际塞际。四月即一际也。證意实相则诸所说
法无非实相。故不相违背。虽说俗事亦顺正法。
△
三知机。】
「三千大千世界皆悉知之。」
【由意清净故他心通也。所行即循常心也。动作即
感变心也。戏论即分别心也。
△三结显。】
「虽未得无漏智慧亦是先佛经中所说。」
【为得意根清净。实相与佛同体故。
△四重颂三。
初颂总标。】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人意清净。明利无浊秽。以此妙意根。知上中下法。」
【上中下即三乘法。
△二颂别明三。
初颂深达。】
「乃至闻一偈。通达无量义。」
【△二颂圆说。】
「次第如法说。月四月至岁。」
【即一月四月乃至一岁。
△三颂知机。】
「是世界内外一切皆悉知。」
【△三颂结显。】
「十方无数佛于众无所畏。」
【颂净意运用冥契实相也。】
「持法华经者。意根净若斯。虽未得无漏。先有如是相。」
【结显根胜也。】
「是人持此经持法华经故。」
【结显经胜也。此经纯谈诸法实相开佛知见。故于
六根功德一一发明。傥能脱去情尘。以清净根照
清净境。遂见山林周匝禽兽鸣呼。醭鼻沾唇殊形
异意。无非实相无非妙法。即一身而圆證。遍六处
而常彰。本不欠亏曾无窒碍。经文方便骈旁开示。
行人应须充扩悟入也。】
乘之人法行备故。非妄作故。】
「其身火然千二百岁。过是以后其身乃尽。」
【直使六根六尘一切洞彻。故千二百岁其身乃尽。
△三后身供养四。
初生处。】
「一切众生喜见菩萨忽然化生。」
【三昧功成不为身累。生死去来犹如夜旦。】
「即为其父而说偈言。
大王今当知为求无上慧。」
【叙前缘也。】
「说是偈巳我今当还供养此佛。」
【先供佛巳谓然身之后也。于然身之后得陀罗尼
及闻万亿偈。乃依法性身而得。依法性土而闻也。
由依性土而闻故。有八百万亿等偈。盖亦称性而
说也。初闻经之后得现身三昧者。由證得法身故。
应物现形无非妙体也。然身之后得语言总持者。
由离诸相见故。圆通众音无非真说也。体无非妙
则森罗万象皆一切色身。说无非真则雀噪鸦鸣
皆语言三昧。非深證行境超情离见者。何以与此。
甄迦罗等即俱舍论六十大数中。第十六十八二
十之数。
△二再觐。】
「白巳即坐七宝之台合十指爪以偈赞佛。
容颜甚奇妙。光明照十方。我适曾供养。今复还亲觐。」
【叙往昔然身之缘也。】
「尔时一切众生喜见菩萨世尊犹故在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