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净也。为净佛土而必须教化众生者。要即尘劳
而能净。非若二乘厌尘劳以求净也。由是观之。其
木乃大权圣人示现弘法耳。故偈以内秘外现颂
之。】
「诸比丘渐渐具足菩萨之道。」
【上陈远因。此举三世。皆明说法宣化之深行也。七
佛即毗婆尸。尸弃。毗舍浮。拘留孙。拘那含。迦叶。释
迦是也。上三属前劫。下四属今劫。三劫三千佛。始
于妙光佛末法出家修道。闻五十三佛名深心仰
慕。复化他人满三千众。深心敬礼。即超多劫生死
之罪。得證佛果。其初千人于庄严劫成佛。华光为
首至毗舍浮是也。其次千人于贤劫成佛。拘留孙
为首至楼至是也。其后千人于星宿劫成佛。日光
为首至须弥相是也。
△三满慈得记二。
一正记。】
「过无量阿僧祇劫天人师佛世尊。」
【满慈既于多佛植因之远。而犹过僧祇劫乃得菩
提。号法明者。谓于无数劫量法门。一时明达即成
佛道。非如情见久远劫也。华严记发心菩萨过千
不可说劫。当得作佛号清净心。论谓明达如是劫
量法门总清净故。正此意也。馀记劫数深意并同。】
「其佛以恒河沙等无有淫欲。」
【此皆依报清净之相。由因中常修梵行。广化众生
令立正道。故果地无邪秽之事。而交接皆上善之
人也。】
性。即今住世应真之首也。
△二记五百。】
「其五百阿罗汉优楼频螺迦叶尽同一号名曰普
明。」
【五百威德具足为千二之杰。故又别记。目连记末
云。我诸弟子威德具足其数五百。即此也。馀七百
众但于前通许于颂通记。优楼频螺等即序分所
列罗汉上首。详略互举也。同号普明以德同故。
△
四重颂三。
初颂记陈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憍陈如比丘故号为普明。」
【颂正报也。常放大法光明。普照迷暗也。】
「其国土清净有如是神力。」
【颂依报也。】
「佛寿六万劫。正法住倍寿。像法复倍是。」
【颂化缘也。
△二颂记五百。】
「法灭天人忧。其五百比丘。次第当作佛。同号曰普明。」
【前法既灭天人失望。则后佛继出安隐天人。】
「转次而授记亦如我今日。」
【此详记五百次第出兴事也。我灭度之后等。乃五
百转次相授之辞。以转次不一不可定指。故云某
甲。非谓释迦指五百众。释迦次补自当弥勒也。】
「国土之严净皆如上所说。」
【五百依正之果皆如憍陈。
△三通记馀众。】
「迦叶汝巳知。五百自在者。馀诸声闻众。亦当复如是。」
【合咄吒警戒也。】
「世尊我今乃知实是菩萨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合货宝如意也。
△四重颂四。
初颂陈情。】
「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闻无上便自以为足。」
【颂得记欢喜悔过自责也。
△二颂设喻二。
初颂
喻昔因。】
「譬如贫穷人有无价宝珠。」
【△二颂喻今缘。】
「与珠之亲友五欲而自恣。」
【△三颂合显二。
初颂合昔因。】
「我等亦如是自足不求馀。」
【△二颂合今缘。】
「今佛觉悟我。言非实灭度。得佛无上慧。尔乃为真灭。」
【△四颂总庆。】
「我今从佛闻。受记庄严事。及转次受决。身心遍欢喜。」
【以记为决。谓决定道果也。】
「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二有学众得记二。
初略叙科名。
此记小声闻众也。旧说裂此为二。谓学与无学。然
无学即罗汉。巳在千二之记。不当重列。此即学于
无学小声闻而巳。研真断惑名学。真穷惑尽名无
学。此未得无学而亦预佛记者。若有闻法者。无一
不成佛故也。
△二依科释文二。初请佛授记二。
【此亦昔日所化故今与记。其意柔软谓根机巳熟。
问。其见不默示昔因也。而阿难多闻博达固巳默
知。二千果号皆同以因同也。了学无学即證实相。
是谓实相。】
「寿命一劫。国土庄严。声闻菩萨。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言二千同时成佛。依报法化皆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二千声闻渐入于涅槃。」
【名闻周遍渐入涅槃者。出兴功成则反一无迹。佛
佛然也。
△七学众赞谢。】
「尔时学无学二千人闻佛授记。欢喜踊跃而说偈言
世尊慧灯明。我闻授记音。心欢喜充满。如甘露见灌。」
【慧灯明赞也。闻记欢喜谢也。】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四之一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四之二
温陵开元莲寺比丘 戒环 解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
【△二授广记圆该前记二。
初分科略叙。
能持正法足以师人。谓之法师。此授广记以圆该
前记。而号法师品者。所以广记持经之人。而推尊
之故也。经举现前八部四众等类。及佛灭后闻经
随喜。皆与授记。是谓广记。前虽对三周法授三根
记。而收机未尽。故此圆该。乃圆教之统要也。既为
统要。允属正宗。而旧科于此遂分流通。亦随所见。
△二依科释文二。初广记推尊五。初授广记二。
初现前广记。】
「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
【将授广记而因药王告大士者。以广记渺漠法利
胜妙。非深知宿契及大菩萨。无能證知故也。药王
即喜见菩萨。久持此经烧身然臂。可谓深知宿契
矣。八万大士即经首八万菩萨。现前八部四众皆
与授记者。所谓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也。
△二
后世广记。】
「佛告药王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言灭后有人。则其机未兆。亦悬记之。则此品广记
无所不圆。无所不该矣。
△二推尊其人。】
「若复有人悯众生故生此人间。」
【自受持读诵至合掌恭敬。为六种法师。一受持。二
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六供养。能备六种难故。必
由供佛宿福及大愿也。】
「药王若有人问于未来世必得作佛。」
【令药王宣明胜因也。】
「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生于恶世广演此经。」
【释上以显缘胜人尊故当作佛。但于一句能具六
「若有能受持。妙法华经者。当知佛所使。悯念诸众生。」
【颂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悯众生故生此人间。】
「诸有能受持供养说法者。」
【颂是人自舍清净业报等。自在所欲生者。所欲生
处随愿自在。】
「吾灭后恶世冀得须臾闻。」
【此令推尊。以求妙法。】
「若能于后世。受持是经者。我遣在人中。行于如来事。」
【非如来遣。则莫之能。
△三颂诫勿轻毁。】
「若于一劫中其罪复过彼。」
【如科。】
「有人求佛道其福复过彼。」
【显赞美之福也。
△四颂勉信向。】
「于八十亿劫我今获大利。」
【颂华香伎乐人中上供等文。于八十亿劫。言不倦
持久之志。以冀须臾之闻。须臾闻之即得菩提。故
为大利。
△五结告显胜。】
「药王今告汝。我所说诸经。而于此经中。法华最第一。」
【故宜信向也。
△二显胜劝持十一。
初深妙难解。】
「尔时佛复告药王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
【巳说即般若等。今说即法华。当说即涅槃。而独法
华所诠皆妙法。所示皆实相。非众生知见所以难
信。是诸佛秘要所以难解也。
△二非机勿授。】
「药王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况灭度后。」
国而令见。所谓隐显化众生。
△十一以偈重宣六。
初颂显胜劝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欲舍诸懈怠。应当听此经。是经难得闻。信受者亦难。」
【欲于正道易进而无懈者。当依此为津要。
△二颂
譬津要。】
「如人渴须水决定知近水。」
【△三颂合显。】
「药王汝当知近于佛智慧。」
【决了声闻直入佛慧。
△四颂具体乃说。】
「若人说此经念佛故应忍。」
【以佛为念当忍诸恶。所谓著如来衣。
△五颂佛化
护助。】
「我千万亿土能令大众喜。」
【皆馀国遣化护助事也。若人具是德。谓具慈悲柔
忍德也。空处读经得见我身者。令于法空座行柔
忍德。使心空境寂。则此中全身昭然可见。是谓清
净光明身也。若未具是德。徒诵此经而欲以色相
见我是行邪道。
△六结劝师承。】
「若亲近法师。速得菩萨道。随顺是师学。得见恒沙佛。」
【恒沙诸佛全身在此。】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
【△三会诸佛圆證前法二。
初标科叙义。
自开会至此。三周法备四众记圆。法身巳全本愿
【叙塔缘起也。】
「其佛以神通愿力赞言善哉善哉。」
【不独此处。】
「大乐说赞言善哉善哉。」
【结示今缘也。
△七愿见多宝。】
「是时大乐说菩萨我等愿欲见此佛身。」
【欲表圆證当现全身。此非小缘。故假如来神力发
起。
△八当集分身。】
「佛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然后我身乃出现耳。」
【必待十方说法诸佛毕集。然后出现者。表圆会圆
證也。分身诸佛即千百亿化。水月应物者。】
「大乐说今应当集。」
【当副多宝之愿也。
△九愿见分身。】
「大乐说白佛言礼拜供养。」
【△十释迦光召。】
「尔时佛放白毫一光遍满诸国为众说法。」
【此皆释迦分身在十方说法者。】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处。亦复如是。」
【遍照十方咸召使集。
△十一因召将至。】
「尔时十方诸佛各告众菩萨言并供养多宝如来
宝塔。」
【△十二初变净土。】
「时娑婆世界即变清净移诸天人置于他土。」
【变士将容分身之众也。琉璃为地等者。现佛国之
所。皆所以开而示之。使见自巳本来佛性。以见是
性则无不成佛。故领悟之后各示佛记。而卒于圆
该圆證之事。是为三周开示之终也。】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四之二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四之三
温陵开元莲寺比丘 戒环 解
【△二显妙劝持二。
初分科略叙。
显法妙利劝进弘持。令深證妙法也。】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二依科释文七。初显法妙利二。初释尊获因二。
初略叙科名。
提婆达多亦曰调达。此云天授。为斛饭王子祷天
而生也。昔为仙人授佛妙法。如来因之遂致成佛。
今欲明其所授而显法妙利。故以名品。
△二正释
文义七。
一叙昔求法。】
「尔时佛告诸菩萨心不退转。」
【欲以正道优于天下。】
「为欲满足六波罗蜜不惜躯命。」
【欲以正行率彼贪迷。】
「时世人民寿命无量。为于法故。捐舍国位。委政太子。」
【由道之优裕故。君遂无为。】
大智德勇健。化度无量众。今此诸大会。及我皆巳见。」
【谓巳见智德健化之事。此领自当證知之语。】
「演畅实相义。开阐一乘法。广导诸众生。令速成菩提。」
【上赞所化。此赞能化。
△八文殊再答。】
「文殊师利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说妙法华经。」
【此答前偈也。前含问意而译文不显。正法华则显
矣。彼前偈云。至仁慧无量化海众宝数。惟为露圣
旨分别说其意。普首答曰。在海中唯演正法华经。
△九智积重问。】
「智积问文殊师利言修行此经速得佛不。」
【△十文殊显示。】
「文殊师利言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即修行此经速得佛之證也。龙宫无数菩萨。皆是
文殊化度。而独举八岁龙女成佛者。明佛性不间
男女。不在老成不择异类。但根智之利所造之深。
刹那回光则菩提可至。亦乃破三乘远系。而进其
濡滞也。
△十一束教疑难。】
「智积菩萨言不信此女于须臾便成正觉。」
【此执别教之迹。疑圆顿之理。
△十二龙女赞显。】
「言论未讫时以偈赞曰。
深达罪福相无不宗奉者。」
【因智积滞相故。赞文殊深达也。唯其滞相则以畜
类佛身罪福有异。故不信此女须臾成佛。唯其深
达则大智遍照十方廓然。生佛等同罪福不二。则
伫瞻仰。憍昙弥此云尼众主。女人出家自爱道始。
故号尼主。】
「汝如是渐渐具菩萨道当得作佛三菩提。」
【果号喜见者。因为法师以法喜悦人故。】
「尔时罗睺罗母耶输陀罗佛寿无量阿僧祇劫。」
【耶输示迹。盖表大悲法喜称适大智。智悲双运。然
后万德具足千相光严。故其果号具足千万光相。】
「尔时摩诃波阇波提而说偈言。
世尊导师。安隐天人。我等闻记。心安具足。」
【谢记也。下誓持。】
「诸比丘尼说是偈巳广宣此经。」
【亦量力故怯于娑婆。
△三十方誓持三。
一顾盻
付托。】
「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
【此方他方不该不遍。故青莲回盻意被十方也。八
十万亿即十方来集之众。
△二利智嘿从。】
「是诸菩萨皆是阿鞞跋致在于他方遥见守护。」
【彼一娑婆尚怯弊恶则十方诚难。故归功佛力复
求加护。
△三同声说偈四。
初勇敢发愿。】
「即时诸菩萨俱同发声。而说偈言。
唯愿不为虑。于佛灭度后。恐怖恶世中。我等当广说。」
【此亦挟前显难劝持之意说偈。故其辞皆叙末世
诸难。
△二广陈忍力四。
一誓忍无智。】
「有诸无智人。恶口骂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当忍。」
【无智昏惑故邪正相寇。
△二誓忍邪慢。】
「恶世中比丘。邪智心谄曲。未得谓为得。我慢心充满。」
【此大林之荆棘。大田之根莠也。】
「或有阿练若如六通罗汉。」
【此寄法借势矫言伪行。以窃名苟利滥膺恭敬者
也。阿练若此云寂静处。】
「是人怀恶心分别于是经。」
【以愚嫉贤以伪谤真。正末世之情耳。】
「常在大众中皆当忍受之。」
【此皆溢恶之言。所谓好出我等过也。谤谓自作此
经。故刺言汝皆是佛。皆轻慢之言。
△三誓忍怖恶。】
「浊劫恶世中护持佛所嘱。」
【恶鬼入身如楞严说。恶魔能飞精附人讦露人事。
骂者操法禁之近于羁。詈者肆言冈之异于罚。
△
四誓忍摈逐。】
「世尊自当知皆当忍是事。」
【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故浊流昧之。恶口而谤颦蹙
而嫌。乃至摈逐而不容。以念前劝持之敕故皆当
忍之。
△三触处流布。】
「诸聚落城邑愿佛安隐住。」
【世尊使者。言假佛威力故能无畏而善说。愿佛安
隐不以为虑也。
△四结誓尽诚。】
「我于世尊前。诸来十方佛。发如是誓言。佛自知我心。」
【诸来十方。即多宝及分身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