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要解-宋-戒环卷四

卷四 第 317c 页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四之一
温陵开元莲寺比丘 戒环 解

「妙法莲华经五百弟子授记品第八」

【△二下根领悟得记二。初无学众领悟得记二。

初略叙标科。

三周说法各随机领悟而述成与记。前化城品因
缘说一周以被下根。满慈与五百罗汉等于此领
悟。佛为述成与记。五故曰百授记品。然此先记满
慈。次记五百千二之众。而特取五百名品者。满慈
乃大弟子。内秘外现为众标领。虽先与记非是当
机。又千二居末不当名品故也。十大弟子无非上
根。领悟得记本无先后。但各专一德随机总众耳。
满慈说法第一。而五百罗汉常说无上道故。号为
普明。是当说法之机故。以满慈总之。如阿难罗云。
亦大弟子而总学众。各有以也。
△二依文正解五。

初满慈领悟。】

「尔时富楼那弥多罗尼子(至)瞻仰尊颜目不暂舍。」

【闻智慧方便随宜说法。通领三周之说也。又闻大
卷四 第 318a 页 X30-0318.png
记。通领舍利弗等受记事也。复闻因缘。即别领大
通王子之事。复闻神力。别领导师神化之事。罕闻
故得未曾有。惑除故心净踊跃。于是避座致恭。而
后申叹发誓。】

「而作是念(至)能知我等深心本愿。」

【前乃经家叙置。此正满慈之辞。言奇特希有至处
处贪著。总叹三周说法也。我等于佛功德言不能
宣。总叹授记。乃至导师神化之德不能备宣也。唯
佛世尊巳下申本愿而誓护持也。深心本愿。谓精
进护持助宣佛法。乃至过去未来助宣之事。非谓
愿求记也。
△二如来述成。】

「尔时佛告诸比丘(至)无能尽其言论之辨。」

【述成其深心本愿也。问众见不者。以众等徒知满
慈之迹。而不知其深行。故开端以示之。说法第一
述其正行也。种种功德述其众行也。精进护持述
其本愿也。言论之辩述其才辨也。】

「汝等勿谓(至)常作佛事教化众生。」

【上总述此广陈也。举九十亿佛所。即广陈护宣远
因也。于佛空法明了通达者。非若二乘滞于断空
也。得四无碍清净说法者。如所如说不泥名相也。
菩萨神通非二乘比也。随其寿命言尽形寿也。令
立菩提者。令于正道有立也。为净佛土故化众生
者。藉利他行成巳行也。故净名云菩萨随所化众
生而取佛土。所谓净佛土者。自净其心以致佛土
卷四 第 318b 页 X30-0318.png
之净也。为净佛土而必须教化众生者。要即尘劳
而能净。非若二乘厌尘劳以求净也。由是观之。其
木乃大权圣人示现弘法耳。故偈以内秘外现颂
之。】

「诸比丘(至)渐渐具足菩萨之道。」

【上陈远因。此举三世。皆明说法宣化之深行也。七
佛即毗婆尸。尸弃。毗舍浮。拘留孙。拘那含。迦叶。释
迦是也。上三属前劫。下四属今劫。三劫三千佛。始
于妙光佛末法出家修道。闻五十三佛名深心仰
慕。复化他人满三千众。深心敬礼。即超多劫生死
之罪。得證佛果。其初千人于庄严劫成佛。华光为
首至毗舍浮是也。其次千人于贤劫成佛。拘留孙
为首至楼至是也。其后千人于星宿劫成佛。日光
为首至须弥相是也。
△三满慈得记二。
一正记。】

「过无量阿僧祇劫(至)天人师佛世尊。」

【满慈既于多佛植因之远。而犹过僧祇劫乃得菩
提。号法明者。谓于无数劫量法门。一时明达即成
佛道。非如情见久远劫也。华严记发心菩萨过千
不可说劫。当得作佛号清净心。论谓明达如是劫
量法门总清净故。正此意也。馀记劫数深意并同。】

「其佛以恒河沙等(至)无有淫欲。」

【此皆依报清净之相。由因中常修梵行。广化众生
令立正道。故果地无邪秽之事。而交接皆上善之
人也。】
卷四 第 318c 页 X30-0318.png

「得大神通(至)普皆金色三十二相而自庄严。」

【既以化生离诸欲染故。本来体相净妙若此。如是
妙体人固有之。特为粗浊欲恶染蔽而巳。故阿难
曰。欲气粗浊腥臊交遘。不能发生胜净妙明紫金
光聚。苟断欲爱不受胎生。则本来体相无复染蔽。
通光庄严自能发现。以世考之。精华之气或化列
星。吐纳之人犹能轻举。则滓浊既尽妙体精明。飞
行自在无足疑矣。】

「其国众生常以二食。一者法喜食。二者禅悦食。」

【不由胎藏故不假段食。唯餐采法喜禅悦而巳。】

「有无量阿僧祇千万亿那由他诸菩萨众(至)及八解
脱。」

【上明国土人民。此明同德法侣。满慈具足菩萨神
通之力。得四无碍智。审谛说法教化众生。明了通
达。故报缘法众其德皆类。】

「其佛国土(至)起七宝塔遍满其国。」

【结前也。劫有法宝真明故名宝明。国无女人恶道
故名善净。由三世说法续佛寿命故。佛寿无量法
住甚久。灭后起塔遍满其国。又以馀德散沾也。

二重颂三。
初颂述成二。
初述权应。】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诸比丘谛听(至)心则怀疑惑。」

【此通举诸大弟子权应之德。述成满慈内秘外现
之行也。自善学方便至度无量众悉得成就。皆权
卷四 第 319a 页 X30-0319.png
应之德也。小欲懈怠渐令作佛。言善化也。少欲厌
生死则外现之事。实自净佛土则内秘之事。示三
毒现邪见等者。诸大弟子权迹皆由示化彼类。如
舍利弗与罗度争胜。即示瞋也。难陀爱妇示贪也。
调达害佛示痴也。是谓三毒。憍陈如三迦叶等昔
为外道。即现邪见也。其大权难测。故闻者疑惑。

二述护法。】

「今此富楼那(至)护持法宝藏。」

【通颂三世宣护之行也。现居弟子上者。谓于诸佛
所。皆示现为众标领也。度大神通。言巳超越小圣
也。
△三颂正记。】

「其后得成佛(至)亦无诸恶道。」

【通颂劫国众德文义同前。以是等为僧者。言其国
僧众皆三明四智。无凡流也。
△三颂结前。】

「富楼那比丘(至)我今但略说。」

【△四千二百得记四。
初请记。】

「尔时千二百阿罗汉(至)不亦快乎。」

【△二通许。】

「佛知此等心之所念(至)三菩提记。」

【迦叶为众上首。故告之。
△三别授二。
初记憍陈。】

「于此众中(至)天人师佛世尊。」

【憍陈最初得度为众首。故特记之。号普明者。偈云。
常放大光明一切之所敬。又云。常说无上道。故号
曰普明。谓以智慧明破诸痴暗。普使众生明了法
卷四 第 319b 页 X30-0319.png
性。即今住世应真之首也。
△二记五百。】

「其五百阿罗汉优楼频螺迦叶(至)尽同一号名曰普
明。」

【五百威德具足为千二之杰。故又别记。目连记末
云。我诸弟子威德具足其数五百。即此也。馀七百
众但于前通许于颂通记。优楼频螺等即序分所
列罗汉上首。详略互举也。同号普明以德同故。

四重颂三。
初颂记陈如。】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憍陈如比丘(至)故号为普明。」

【颂正报也。常放大法光明。普照迷暗也。】

「其国土清净(至)有如是神力。」

【颂依报也。】

「佛寿六万劫。正法住倍寿。像法复倍是。」

【颂化缘也。
△二颂记五百。】

「法灭天人忧。其五百比丘。次第当作佛。同号曰普明。」

【前法既灭天人失望。则后佛继出安隐天人。】

「转次而授记(至)亦如我今日。」

【此详记五百次第出兴事也。我灭度之后等。乃五
百转次相授之辞。以转次不一不可定指。故云某
甲。非谓释迦指五百众。释迦次补自当弥勒也。】

「国土之严净(至)皆如上所说。」

【五百依正之果皆如憍陈。
△三通记馀众。】

「迦叶汝巳知。五百自在者。馀诸声闻众。亦当复如是。」
卷四 第 319c 页 X30-0319.png

【引五百之事。而例记七百之众。通为千二之记。】

「其不在此会。汝当为宣说。」

【令迦叶宣扬胜事。以勉后进。
△五五百自庆四。

初陈情。】

「尔时五百阿罗汉(至)而便自以小智为足。」

【悔责者。悔昔之失庆今之得也。如来智慧。即一切
种智我等应得。而悔不早悟。
△二设喻二。
一喻
昔因。】

「世尊譬如有人至亲友家(至)若少有所得便以为足。」

【亲友系珠。譬佛预十六菩萨时。为说法华结大乘
因也。醉酒而卧。譬我预千万亿众时。皆生疑惑昏
昏如醉也。官事当行。即佛化将毕馀处利生。公而
不党。故譬官事。起巳游行转迷也。到于他国弃本
也。为衣食等乐小也。
△二喻今缘。】

「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至)常可如意无所乏短。」

【亲友会遇譬今复值佛。咄叱警戒譬呵小进大。言
丈夫者。指大乘种性而警进之也。馀意如下合显。
贸易所须譬即性发挥当得大利也。以时物迁货
曰贸。以有易无曰易。
△三合显二。
一合昔因。】

「佛亦如是(至)一切智愿犹在不失。」

【令发智心而废忘不觉。如系珠醉卧也。既得罗汉
而未离法缚。是资生艰难也。智愿不失。如衣珠现
在。
△二合今缘。】

「今者世尊觉悟我等(至)而汝谓为实得灭度。」
卷四 第 320a 页 X30-0320.png

【合咄吒警戒也。】

「世尊我今乃知实是菩萨(至)甚大欢喜得未曾有。」

【合货宝如意也。
△四重颂四。
初颂陈情。】

「尔时阿若憍陈如等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等闻无上(至)便自以为足。」

【颂得记欢喜悔过自责也。
△二颂设喻二。
初颂
喻昔因。】

「譬如贫穷人(至)有无价宝珠。」

【△二颂喻今缘。】

「与珠之亲友(至)五欲而自恣。」

【△三颂合显二。
初颂合昔因。】

「我等亦如是(至)自足不求馀。」

【△二颂合今缘。】

「今佛觉悟我。言非实灭度。得佛无上慧。尔乃为真灭。」

【△四颂总庆。】

「我今从佛闻。受记庄严事。及转次受决。身心遍欢喜。」

【以记为决。谓决定道果也。】

「妙法莲华经授学无学人记品第九」

【△二有学众得记二。
初略叙科名。

此记小声闻众也。旧说裂此为二。谓学与无学。然
无学即罗汉。巳在千二之记。不当重列。此即学于
无学小声闻而巳。研真断惑名学。真穷惑尽名无
学。此未得无学而亦预佛记者。若有闻法者。无一
不成佛故也。
△二依科释文二。初请佛授记二。
卷四 第 320b 页 X30-0320.png

初二师请记。】

「尔时阿难罗睺罗而作是念(至)我愿既满众望亦足。」

【阿难多闻护持法藏。罗云密行。皆大弟子。而与学
众同授记者。示彼亦内秘外现密行之俦也。观学
众记云。当供微尘数佛护持法藏。即与阿难罗云
同德。故以二师总之。阿难罗云亲迩于佛。既为众
所见知。若不得记则无塞众望也。菩萨为通达佛
道无所不现。故净名佛道品以法喜为妻慈悲为
女诚善为男。而释迦所以有耶输罗云。皆为示现
非同世俗妻子也。
△二学众请记。】

「尔时学无学声闻弟子(至)住立一面。」

【△二大众得记七。
一阿难得记。】

「尔时佛告阿难(至)然后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山海慧自在通王者。高莫逾于山。深莫浚于海。阿
难宿持法藏多闻博达。智慧等之。于诸法中得大
通达。自在如王。故得果以因为号。当供多佛护持
法藏然后成佛。盖其本愿也。】

「教化二十千万亿恒河沙诸菩萨等(至)劫名妙音遍
满。」

【阿难当来作成如此其多者。为宿持法藏化缘深
故。幡表尊胜之德。阿难多闻第一故。国名常立胜
幡。宣传法藏故。劫名妙音遍满。为由法音宣流
也。】

「其佛寿命无量千万亿阿僧祇劫(至)复倍正法。」
卷四 第 320c 页 X30-0320.png

【佛寿无量劫。而正像之法又复倍倍者。由其宣传
法藏因力绵远也。问。寿劫之说悠然不穷。何所据
依视不睹睫。况渺冥乎。曰万物死生而不亡者存。
寿有终穷乎。古今代谢而曾无纪极。劫有终穷乎。
圣人离死生至道无代谢。则虽倍倍之劫。未足尽
其灵长矣。】

「阿难是山海慧目在通王佛(至)称其功德。」

【为其护持法藏报得殊胜。名闻十方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今僧中说(至)种佛道因缘。」

【颂文大意同前。佛有大威德名闻满十方。颂诸佛
共叹也。寿命无有量以悯众生故。非徒羡久生也。
众生于法中种佛道因缘者。能持法藏故群类资
焉。
△二初心生疑。】

「尔时会中新发意菩萨八千人(至)而诸声闻得如是
决。」

【阿难果号劫国教化作成等事。特异众记。初心不
知远因。故疑其何缘而得。
△三佛为决疑。】

「尔时世尊知诸菩萨心之所念(至)故获斯记。」

【此告其远因。以同佛发心功深愿广。宜得是记也。
校其远因则功巳齐佛。但彼愿护持法藏。故常乐
多闻。佛愿成道利生。故常勤精进。由是佛巳成道。
而阿难尚须护法教化。然后成佛。盖其本愿如是。
非由根智胜劣而有先后也。俱舍论说。空王佛乃
卷四 第 321a 页 X30-0321.png
释迦三僧祇劫中间所逢之佛。
△四阿难获益。】

「阿难面于佛前(至)如今所闻亦识本愿。」

【即时忆念等者。因佛与记又叙往因。于是得法性
觉自在三昧。能忆过佛法藏。又识本昔愿持之因
也。】

「尔时阿难而说偈言。

世尊甚希有(至)护持诸佛法。」

【谢记自励也。既识本愿所以无疑。而益勤方便。

五罗云得记。】

「尔时佛告罗睺罗(至)犹如今也。」

【蹈七宝华乃妙净密行之应也。作长子者。常以密
行继续佛道也。如华严以普贤为长子。亦表大行
能建佛家法也。盖弘道以德行为尚。故儒门四科
亦先德行。】

「是蹈七宝华佛国土庄严(至)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
菩提。」

【多闻密行常相资故。罗云国劫正像之果并同阿
难。而当来亦为阿难长子。】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为太子时(至)以求无上道。」

【记罗云继续佛道绵绵不绝也。隐大权之迹而示
现为佛子。功德不可数。唯佛能知之。是谓密行也。

△六二千得记。】

「尔时世尊见学无学二千人(至)天人师佛世尊。」
卷四 第 321b 页 X30-0321.png

【此亦昔日所化故今与记。其意柔软谓根机巳熟。
问。其见不默示昔因也。而阿难多闻博达固巳默
知。二千果号皆同以因同也。了学无学即證实相。
是谓实相。】

「寿命一劫。国土庄严。声闻菩萨。正法像法。皆悉同等。」

【言二千同时成佛。依报法化皆同。】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是二千声闻(至)渐入于涅槃。」

【名闻周遍渐入涅槃者。出兴功成则反一无迹。佛
佛然也。
△七学众赞谢。】

「尔时学无学二千人闻佛授记。欢喜踊跃而说偈言
世尊慧灯明。我闻授记音。心欢喜充满。如甘露见灌。」

【慧灯明赞也。闻记欢喜谢也。】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四之一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四之二
温陵开元莲寺比丘 戒环 解

「妙法莲华经法师品第十」

【△二授广记圆该前记二。
初分科略叙。

能持正法足以师人。谓之法师。此授广记以圆该
前记。而号法师品者。所以广记持经之人。而推尊
之故也。经举现前八部四众等类。及佛灭后闻经
卷四 第 321c 页 X30-0321.png
随喜。皆与授记。是谓广记。前虽对三周法授三根
记。而收机未尽。故此圆该。乃圆教之统要也。既为
统要。允属正宗。而旧科于此遂分流通。亦随所见。

△二依科释文二。初广记推尊五。初授广记二。

初现前广记。】

「尔时世尊因药王菩萨(至)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
提。」

【将授广记而因药王告大士者。以广记渺漠法利
胜妙。非深知宿契及大菩萨。无能證知故也。药王
即喜见菩萨。久持此经烧身然臂。可谓深知宿契
矣。八万大士即经首八万菩萨。现前八部四众皆
与授记者。所谓若有闻法者。无一不成佛也。
△二
后世广记。】

「佛告药王(至)我亦与授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记。」

【言灭后有人。则其机未兆。亦悬记之。则此品广记
无所不圆。无所不该矣。
△二推尊其人。】

「若复有人(至)悯众生故生此人间。」

【自受持读诵至合掌恭敬。为六种法师。一受持。二
读。三诵。四解说。五书写。六供养。能备六种难故。必
由供佛宿福及大愿也。】

「药王若有人问(至)于未来世必得作佛。」

【令药王宣明胜因也。】

「何以故若善男子善女人(至)生于恶世广演此经。」

【释上以显缘胜人尊故当作佛。但于一句能具六
卷四 第 322a 页 X30-0322.png
种法师之功。犹足推尊瞻奉而当成菩提。况于一
经尽能受持。则其缘愈胜其人愈尊。其作佛必矣。
自舍净报者。当是净土果人示生恶世。】

「若是善男善女人(至)广为人说。」

【使即将命之人。遣有付托之义。此令敬持经人。视
同将如来命。为如来付托赞扬大事。宜在尊尚也。

△三戒勿轻毁。】

「药王若有恶人以不善心(至)其罪甚重。」

【万德慈尊不可毁也。然毁之其罪尚轻者。以无能
损故。毁持经之人其罪尤重者。以断佛种故。
△四
勉人信向。】

「药王其有读诵法华经者(至)天上宝聚应以奉献。」

【以佛庄严而自庄严者。谓具佛众德也。则为如来
肩所荷担者。谓佛所尊重也。佛尚尊之。则人者固
当随方钦向尊重之也。】

「所以者何(至)三菩提故。」

【徵释所应尊重之意也。
△五重偈颂五。
初颂教
师承人法。】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若欲住佛道(至)并供养持者。」

【自然智即本觉真智也。欲住佛道成就此智。必藉
法师发明。故当勤供养持法华者。一切种智即诸
佛果智也。欲求佛果疾得此智。必依此经修證。故
当持是经并供持者。
△二颂推尊其人。】
卷四 第 322b 页 X30-0322.png

「若有能受持。妙法华经者。当知佛所使。悯念诸众生。」

【颂于诸佛所成就大愿。悯众生故生此人间。】

「诸有能受持(至)供养说法者。」

【颂是人自舍清净业报等。自在所欲生者。所欲生
处随愿自在。】

「吾灭后恶世(至)冀得须臾闻。」

【此令推尊。以求妙法。】

「若能于后世。受持是经者。我遣在人中。行于如来事。」

【非如来遣。则莫之能。
△三颂诫勿轻毁。】

「若于一劫中(至)其罪复过彼。」

【如科。】

「有人求佛道(至)其福复过彼。」

【显赞美之福也。
△四颂勉信向。】

「于八十亿劫(至)我今获大利。」

【颂华香伎乐人中上供等文。于八十亿劫。言不倦
持久之志。以冀须臾之闻。须臾闻之即得菩提。故
为大利。
△五结告显胜。】

「药王今告汝。我所说诸经。而于此经中。法华最第一。」

【故宜信向也。
△二显胜劝持十一。
初深妙难解。】

「尔时佛复告药王(至)此法华经最为难信难解。」

【巳说即般若等。今说即法华。当说即涅槃。而独法
华所诠皆妙法。所示皆实相。非众生知见所以难
信。是诸佛秘要所以难解也。
△二非机勿授。】

「药王此经是诸佛秘要之藏(至)况灭度后。」
卷四 第 322c 页 X30-0322.png

【秘密法要妄授则上慢退席。显说则穷子怖父。而
怨诽憎嫉生焉。如来现在尚尔。况灭后恶世可不
择机。
△三能持为胜。】

「药王当知(至)则为如来手摩其头。」

【是经难得闻。信受者亦难。故凡书持读说非假如
来覆护。及自有信愿善根。莫之能矣。为如来衣覆。
谓得佛忍力也。与如来共宿。谓栖心同佛也。为如
来摩顶。谓蒙佛慰安也。如此故能于后恶世持说
是法。
△四在处应敬。】

「药王在在处处(至)此中巳有如来全身。」

【三周开示及馀助显。无非如来全身也。】

「此塔应以一切华香(至)三菩提。」

【为其因正而缘胜故也。
△五为道津要。】

「药王多有人在家出家(至)乃能善行菩萨之道。」

【行菩萨道而不闻是经。如欲济渴而不知须水也。】

「其有众生求佛道者(至)三菩提。」

【如人凿井巳近泉源。
△六设譬津要。】

「药王譬如有人渴乏须水(至)其心决定知水必近。」

【高原凿水譬修菩萨道不得其要。犹见乾土。施功
不巳譬从乾慧地由渐而进。转见湿土喻历闻般
若。逐渐至泥喻初闻法华。然尚滞修习则于佛智
水近之而巳。若夫脱然造其真源。则妙湛圆发不
劳功用。视前所为皆滓浊矣。经不言此者。所谓引
而不发使其自进。盖无功用处不容言谕也。
△七
卷四 第 323a 页 X30-0323.png
合显所譬。】

「菩萨亦复如是(至)今佛教化成就菩萨而为开示。」

【佛果菩提皆属此经。则未闻未解安可得道。开方
便门犹凿井也。示真实相犹见水也。法华经藏即
众生如来藏也。于众生则蕴在尘劳。于菩萨则蕴
在万行。于宝所则过乎五百由旬。可谓深固幽远
也。人无能到故。唯菩萨可以开示。
△八辨明非机。】

「药王若有菩萨(至)当知是为增上慢者。」

【大根有新发意。小根有增上慢。皆非机也。
△九具
体乃说。】

「药王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至)云何应说。」

【先标次释。】

「是善男子善女人(至)广说是法华经。」

【夫说法教化之道。必巳有所处然后能安人。巳有
所服然后能伏人。巳有所据然后能达人。如来以
慈悲为室柔忍为衣法空为座。入慈悲室则巳有
所处也。著柔忍衣则巳有所服也。坐法空座则巳
有所据也。如此则具佛之体乃可广说斯经。苟未
体此。自无主正。何以为人哉。故曰。安住是中然后
以不懈怠广说是法。今夫据宝华座而圣读庸行
者。宜深鉴乎此。一切法空者非断空也。即一切法
廓然了达之谓也。
△十佛化护助。】

「药王我于馀国(至)我还为说令得具足。」

【此佛力变化赞扬大事也。馀国则他方世界。在异
卷四 第 323b 页 X30-0323.png
国而令见。所谓隐显化众生。
△十一以偈重宣六。

初颂显胜劝持。】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欲舍诸懈怠。应当听此经。是经难得闻。信受者亦难。」

【欲于正道易进而无懈者。当依此为津要。
△二颂
譬津要。】

「如人渴须水(至)决定知近水。」

【△三颂合显。】

「药王汝当知(至)近于佛智慧。」

【决了声闻直入佛慧。
△四颂具体乃说。】

「若人说此经(至)念佛故应忍。」

【以佛为念当忍诸恶。所谓著如来衣。
△五颂佛化
护助。】

「我千万亿土(至)能令大众喜。」

【皆馀国遣化护助事也。若人具是德。谓具慈悲柔
忍德也。空处读经得见我身者。令于法空座行柔
忍德。使心空境寂。则此中全身昭然可见。是谓清
净光明身也。若未具是德。徒诵此经而欲以色相
见我是行邪道。
△六结劝师承。】

「若亲近法师。速得菩萨道。随顺是师学。得见恒沙佛。」

【恒沙诸佛全身在此。】

「妙法莲华经见宝塔品第十一」

【△三会诸佛圆證前法二。
初标科叙义。

自开会至此。三周法备四众记圆。法身巳全本愿
卷四 第 323c 页 X30-0323.png
巳足。故感过去多宝踊愿塔现全身。尽集十方说
法分身诸佛圆会圆證。所以然者。示十方三世过
现诸佛说示修證之道。圆备于此。
△二依科释文
二十三。
初宝塔踊现。】

「尔时佛前有七宝塔(至)高至四天王宫。」

【宝塔殊胜乃果行依报。诸庄严具彰果行德用也。
种种庄校即万德之像。五千栏楯即总持之力。龛
室千万应慈悲无量也。幢幡无数应摧邪表正也。
垂宝璎珞即众善下化。宝铃万亿即法音广振。四
面出香表神通四达如意周遍。七宝幡盖高至天
宫。表众德尊胜也。
△二诸天供塔。】

「三十三天雨天曼陀罗华(至)恭敬尊重赞叹。」

【知有如来全身故。
△三印赞释迦。】

「尔时宝塔中出大音声(至)皆是真实。」

【平等大慧。即一乘实智也。
△四四众喜怪。】

「尔时四众见大宝塔(至)恭敬合掌却住一面。」

【闻叹大慧真实之说故得法喜。
△五乐说问缘。】

「尔时有菩萨摩诃萨(至)又于其中发是音声。」

【△六释迦明告。】

「尔时佛告大乐说菩萨(至)赞言善哉。」

【多宝灭度全身不散。如入禅定。而能随愿在处證
经。此示法身无灭无生自在之力。使闻妙法者了
无灭生顿悟实相。故示现作證如此。】

「彼佛成道巳(至)应起一大塔。」
卷四 第 324a 页 X30-0324.png

【叙塔缘起也。】

「其佛以神通愿力(至)赞言善哉善哉。」

【不独此处。】

「大乐说(至)赞言善哉善哉。」

【结示今缘也。
△七愿见多宝。】

「是时大乐说菩萨(至)我等愿欲见此佛身。」

【欲表圆證当现全身。此非小缘。故假如来神力发
起。
△八当集分身。】

「佛告大乐说菩萨摩诃萨(至)然后我身乃出现耳。」

【必待十方说法诸佛毕集。然后出现者。表圆会圆
證也。分身诸佛即千百亿化。水月应物者。】

「大乐说(至)今应当集。」

【当副多宝之愿也。
△九愿见分身。】

「大乐说白佛言(至)礼拜供养。」

【△十释迦光召。】

「尔时佛放白毫一光(至)遍满诸国为众说法。」

【此皆释迦分身在十方说法者。】

「南西北方四维上下。白毫相光所照之处。亦复如是。」

【遍照十方咸召使集。
△十一因召将至。】

「尔时十方诸佛各告众菩萨言(至)并供养多宝如来
宝塔。」

【△十二初变净土。】

「时娑婆世界即变清净(至)移诸天人置于他土。」

【变士将容分身之众也。琉璃为地等者。现佛国之
卷四 第 324b 页 X30-0324.png
净相。无诸聚落等者。灭众生之染缘。移天人置他
土。如净名说菩萨断取大千掷沙界外。其中众生
不觉不知。
△十三东方来集。】

「是时诸佛各将一大菩萨以为侍者(至)犹故未尽。」

【一方即东方也。释迦分身譬如一灯然百千灯。真
应无尽而器界有穷。故虽大千不能容受。
△十四
再变净土。】

「时释迦牟尼佛(至)诸天宝华遍布其地。」

【目真邻陀此云石。
△十五复变净土。】

「释迦牟尼佛(至)诸天宝华遍布其地。」

【净名丈室能广容多座。释迦化土如自在天宫。涌
出之众有无量河沙。各诣灵山未闻迫窄。而此必
三变净土。乃能容受分身者。特因事显法耳。盖净
土妙境生佛本共。法身化体物我无亏。唯众生识
心自染自局。故圣人因分身之来。特与开示。初于
娑婆一变者。灭众生染缘也。次于八方再变者。遣
识心限碍也。后于八方复变者。廓法界真境也。三
变之后分身毕集。多宝全现者。示染缘既灭碍心
既遣真境既廓。则法身化体当处现前。一多圆融
随念自在。妙法大旨明此而巳。故兹因事特与开
示也。净名直示不思议境。故即丈室而广容。法华
意在引权入实。故自秽土而三变。宗趣有异故建
立不同。得旨归根夫何异也。
△十六分身毕集。】

「尔时东方释迦牟尼佛所分之身(至)遍满其中。」
卷四 第 324c 页 X30-0324.png

【前初变土东方巳集。此复举者。言东方集后十方
次第而集。
△十七问讯咨请。】

「是时诸佛各在宝树下坐师子座(至)亦复如是。」

【分身之来不躬觐佛者。体同故也。皆遣侍者致问
开塔者。愿同故也。与音预。同欲也。
△十八开塔见
佛。】

「尔时释迦牟尼佛(至)如却关钥开大城门。」

【右表顺道开发也。一指聊举关键脱然。如来全身
于是可见。】

「即时一切众会(至)而来至此。」

【信知诸佛虽不实灭。而言灭度。
△十九众喜散华。】

「尔时四众等(至)及释迦牟尼佛上。」

【△二十多宝分座。】

「尔时多宝佛于宝塔中(至)坐其半座结加趺坐。」

【妙法实际一切圆融。物我不分古今一致。是以过
去多宝与现在释迦。于宝塔中共坐一座。以示三
界之相无有生死若退若出。亦无在世及灭度者。
非实非虚非如非异。斯妙法之极致也。故作證如
此。
△二十一众获亲近。】

「尔时大众(至)接诸大众皆在虚空。」

【塔在空中故。升空乃可亲近。
△二十二释迦宣传。】

「以大音声普告四众(至)付嘱有在。」

【说證事圆于是付嘱。言有在者。传布法利期在得
人也。日月灯明说是经巳。即于众唱灭授记付托。
卷四 第 325a 页 X30-0325.png
今佛至此。亦云不久涅槃付嘱有在。足知三周开
示至此乃毕。此后显妙劝持别是一番。故虽唱灭
结经。而复有后说至神力品。涌出之众方请流通。
则神力品前犹属正宗明矣。此乃经之节目历然
可辨。
△二十三以偈重颂八。
初颂多宝作證。】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圣主世尊(至)以难遇故。」

【因多宝勉众也。
△二颂多宝本愿。】

「彼佛本愿。我灭度后。在在所往。常为听法。」

【△三颂分身来意。】

「又我分身(至)故来至此。」

【化佛为欲听法及见多宝故。舍妙土诸事而来作
證令法久住。
△四颂三变净土。】

「为坐诸佛。以神通力。移无量众。令国清净。」

【△五颂分身毕集。】

「诸佛各各(至)令法久住。」

【此皆颂美化佛来仪也。如风吹枝。言众生喜心靡
然向佛也。
△六颂释迦宣传。】

「告诸大众(至)当知此意。」

【初四句询求其人。次下令发愿持经。则多宝释迦
及分身佛。当为作證。】

「诸佛子等(至)及诸化佛。」

【再求其人也。此中巳有如来全身。故能护能说则
为供我见我及多宝化佛也。严饰世界指化佛来
卷四 第 325b 页 X30-0325.png
仪也。
△七显难劝持二。
初令众谛思。】

「诸善男子(至)未足为难。」

【诸馀经典。教理行果未圆未顿故也。
△二引喻显
难六。
一说难。】

「若接须弥(至)是则为难。」

【接须弥动大千则神通等于菩萨。立有顶说馀经。
则大辨压于诸天。未若恶世说此之为难。何以故。
恶世心高不啻如须弥之难接。无明坚厚不啻如
大千之难动。慢心增上不啻如有顶之难压故。有
顶天即色界顶也。
△二书难。】

「假使有人(至)是则为难。」

【掊把也。有象可把虚空难掊。即言可书离言莫写。
盖由此经言辞相寂故。
△三读难。】

「若以大地(至)是则为难。」

【以大地置足甲升梵天。喻末世下根能举重任。以
极高明之道。是诚不易也。
△四持难。】

「假使劫烧(至)是则为难。」

【末世暴恶过于劫烧。于中持经易遭魔难。故能持
为难。
△五听难。】

「若持八万(至)是则为难。」

【持八万藏。未如一乘之顿。得六神通。孰若證性之
圆。
△六奉难。】

「若人说法(至)是则为难。」

【诸馀法化终滞权乘。奉持斯经疾得佛道。
△八颂
卷四 第 325c 页 X30-0325.png
结劝持。】

「我为佛道(至)则持佛身。」

【结显劝持也。则持佛身者。所谓此中巳有如来全
身。】

「诸善男子(至)自说誓言。」

【前巳询求持人。今自说誓此复谆谆者。欲以妙法
付嘱有在故也。】

「此经难持(至)无上佛道。」

【此及下文皆结显劝持也。古之所谓持经非手执
口诵而巳。要以是道内自摄持。由是得无畏力故
是则勇猛。超不退地故是则精进。内外自正故是
名持戒。尘劳自净故是为头陀。如此乃可疾得佛
道。所以暂持为难而诸佛喜叹也。若虽书持读说
而不能造此。其犹蠹虫食木野禽鸣春。风气宣使
曾无意谓。又何贵于书持而称难。若此学者当明
深旨。以尽持经之道。】

「能于来世(至)世间之眼。」

【化浇漓世必藉淳风。开人天眼实资解义。】

「于恐畏世。能须臾说。一切天人。皆应供养。」

【所谓若见此法师生心如佛想。此尊师重道勉进
弘持也。三周开示文终于此。总而言之。初于法说
叹二智明十如。全提妙法开佛知见。次喻说斥羊
鹿示白牛。明迷此则堕火宅。悟此则造佛地。后因
缘说显所迷之通智。示教导之远因。灭化城指宝
卷四 第 326a 页 X30-0326.png
所。皆所以开而示之。使见自巳本来佛性。以见是
性则无不成佛。故领悟之后各示佛记。而卒于圆
该圆證之事。是为三周开示之终也。】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四之二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四之三
温陵开元莲寺比丘 戒环 解

【△二显妙劝持二。
初分科略叙。

显法妙利劝进弘持。令深證妙法也。】

「妙法莲华经提婆达多品第十二」

【△二依科释文七。初显法妙利二。初释尊获因二。

初略叙科名。

提婆达多亦曰调达。此云天授。为斛饭王子祷天
而生也。昔为仙人授佛妙法。如来因之遂致成佛。
今欲明其所授而显法妙利。故以名品。
△二正释
文义七。
一叙昔求法。】

「尔时佛告诸菩萨(至)心不退转。」

【欲以正道优于天下。】

「为欲满足六波罗蜜(至)不惜躯命。」

【欲以正行率彼贪迷。】

「时世人民寿命无量。为于法故。捐舍国位。委政太子。」

【由道之优裕故。君遂无为。】
卷四 第 326b 页 X30-0326.png

「击鼓宣令四方求法(至)吾当终身供给走使。」

【兼忘天下惟道是从。
△二仙人应求。】

「时有仙人来白王言(至)若不违我当为宣说。」

【△三屈巳尊道。】

「王闻仙言欢喜踊跃(至)精勤给侍令无所乏。」

【此终身供给也。以身为床座。示忘身为法无疲厌
也。
△四以偈重宣。】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我念过去劫(至)身心无懈惓。」

【屈巳如此。使天下知有至贵者不在国爵也。阿私
此云无比。其形与法皆无比也。树生曰果。藤生曰
蓏。】

「普为诸众生(至)今故为汝说。」

【皆颂往昔求法也。
△五结成因行。】

「佛告诸比丘(至)皆因提婆达多善知识故。」

【△六转记提婆。】

「告诸四众(至)世界名天道。」

【号天王者。释迦资之以成道。是为天中天之法王
也。】

「时天王佛住世二十中劫(至)得无生忍至不退转。」

【记其当来住世利被三乘。】

「时天王佛般涅槃后(至)至不退转。」

【灭后正法亦被三乘。
△七闻品获益。】

「佛告诸比丘(至)若在佛前莲华化生。」
卷四 第 326c 页 X30-0326.png

【此品明释迦因行求法以致成佛。故闻者净信不
疑。斯可远恶道生佛家也。
△二龙女获果二。

略叙科名。

前明释尊资成佛因。此明龙女资成佛果。皆显一
乘妙利也。
△二正解文义十七。
一智积发起。】

「于时下方多宝世尊所从菩萨(至)当还本土。」

【作證事毕。于是告还发起后缘。
△二释迦开端。】

「释迦牟尼佛告智积曰(至)可还本土。」

【△三文殊来仪。】

「尔时文殊师利(至)却坐一面。」

【序众之初文殊预会。今又从海涌出者。智体周遍
十方对现。如响应声无去来相。但随机显法耳。今
显龙宫所化之事。故示从海出也。
△四智积问化。】

「智积菩萨问文殊师利(至)自当證知。」

【△五海众涌出。】

「所言未竟(至)今皆修行大乘空义。」

【此文殊于龙宫所化之众也。龙宫非人所居。则所
化众生皆龙类。而一闻妙法遂成菩萨。足知一切
众生莫不具佛知见。只欠开悟耳。言本声闻人等
者。明所化之机亦具三乘而由权入实也。
△六文
殊指答。】

「文殊师利谓智积曰。于海教化其事如是。」

【△七智积偈赞。】

「尔时智积菩萨以偈赞曰。
卷四 第 327a 页 X30-0327.png

大智德勇健。化度无量众。今此诸大会。及我皆巳见。」

【谓巳见智德健化之事。此领自当證知之语。】

「演畅实相义。开阐一乘法。广导诸众生。令速成菩提。」

【上赞所化。此赞能化。
△八文殊再答。】

「文殊师利言。我于海中唯常宣说妙法华经。」

【此答前偈也。前含问意而译文不显。正法华则显
矣。彼前偈云。至仁慧无量化海众宝数。惟为露圣
旨分别说其意。普首答曰。在海中唯演正法华经。

△九智积重问。】

「智积问文殊师利言(至)修行此经速得佛不。」

【△十文殊显示。】

「文殊师利言(至)志意和雅能至菩提。」

【即修行此经速得佛之證也。龙宫无数菩萨。皆是
文殊化度。而独举八岁龙女成佛者。明佛性不间
男女。不在老成不择异类。但根智之利所造之深。
刹那回光则菩提可至。亦乃破三乘远系。而进其
濡滞也。
△十一束教疑难。】

「智积菩萨言(至)不信此女于须臾便成正觉。」

【此执别教之迹。疑圆顿之理。
△十二龙女赞显。】

「言论未讫时(至)以偈赞曰。

深达罪福相(至)无不宗奉者。」

【因智积滞相故。赞文殊深达也。唯其滞相则以畜
类佛身罪福有异。故不信此女须臾成佛。唯其深
达则大智遍照十方廓然。生佛等同罪福不二。则
卷四 第 327b 页 X30-0327.png
微妙净体触处端严不择龙女矣。】

「又闻成菩提。唯佛当證知。」

【言文殊许之成道。其事超绝。非小智所测。】

「我阐大乘教。度脱苦众生。」

【因其许可誓度群生。
△十三小乘对辨。】

「时舍利弗语龙女言(至)速得成佛。」

【鹙子依小乘教迹辨难。示为小智释疑故也。言佛
道悬旷女身多障。皆小乘教迹也。梵王净行。帝释
少欲。魔王坚固。轮王大仁。佛具万德。而女人多染
多欲。懦弱妒害。具足烦恼。皆反于上。故致五障。

十四龙女现变。】

「尔时龙女有一宝珠(至)演说妙法。」

【珠表妙圆真心。持以上佛。表舍法爱也。法爱不存
则妙心无垢。成佛之要无速于此。故即往南方无
垢世界成等正觉也。经云。法性如大海不说有是
非。凡夫贤圣人平等无高下。唯在心垢灭取證如
反掌。所以龙女才舍法爱遂速成佛也。
△十五四
众具瞻。】

「尔时娑婆世界(至)心大欢喜悉遥敬礼。」

【△十六彼此蒙益。】

「无量众生闻法解悟(至)无垢世界六反震动。」

【彼众蒙益彼土瑞应也。道记者。印證其得道也。】

「娑婆世界三千众生(至)而得受记。」

【此众蒙益。亦得道记也。
△十七结显劝信。】
卷四 第 327c 页 X30-0327.png

「智积菩萨及舍利弗。一切众会默然信受。」

【智积鹙子闻龙女事。初皆惊疑而终皆默信。盖妙
法功利显然神速。孰当不信哉。】

「妙法莲华经持品第十三」

【△二圣众愿持二。
初分科略叙。

因前宣付。又因上显劝故。众愿持说以广道化。故
名持品。于文初。药王等愿此方持。次声闻众愿他
方持。后大菩萨愿十方持者。此方堪忍难化。非药
王洪愿不能。他方为善国土故声闻能之。十方广
漠故须八十万亿大菩萨也。
△二依科解文三。

初誓此方持。】

「尔时药王菩萨(至)当奉持读诵说此经典。」

【此由宝塔品末显难劝持。故药王等发大愿力不
惮其难。而愿佛无虑。】

「后恶世众生善根转少(至)种种供养不惜自命。」

【此领入劫烧接须弥喻难之意。而发誓也。虽末世
恶暴有如劫烧。上慢心高有如须弥。难可教化而
誓无所避。故云当起大忍不惜身命。
△二誓他方
持二。
一声闻僧众。】

「尔时众中五百阿罗汉(至)心不实故。」

【此领立有顶举大地喻难之意。而声闻自量其力。
誓化他方善国土也。
△二声闻尼众。】

「尔时佛姨母摩诃波阇波提(至)俱为法师。」

【摩诃波提此云大爱道。欲誓持经未奉亲记。故翘
卷四 第 328a 页 X30-0328.png
伫瞻仰。憍昙弥此云尼众主。女人出家自爱道始。
故号尼主。】

「汝如是渐渐具菩萨道当得作佛(至)三菩提。」

【果号喜见者。因为法师以法喜悦人故。】

「尔时罗睺罗母耶输陀罗(至)佛寿无量阿僧祇劫。」

【耶输示迹。盖表大悲法喜称适大智。智悲双运。然
后万德具足千相光严。故其果号具足千万光相。】

「尔时摩诃波阇波提(至)而说偈言。

世尊导师。安隐天人。我等闻记。心安具足。」

【谢记也。下誓持。】

「诸比丘尼说是偈巳(至)广宣此经。」

【亦量力故怯于娑婆。
△三十方誓持三。
一顾盻
付托。】

「尔时世尊视八十万亿那由他诸菩萨摩诃萨。」

【此方他方不该不遍。故青莲回盻意被十方也。八
十万亿即十方来集之众。
△二利智嘿从。】

「是诸菩萨皆是阿鞞跋致(至)在于他方遥见守护。」

【彼一娑婆尚怯弊恶则十方诚难。故归功佛力复
求加护。
△三同声说偈四。
初勇敢发愿。】

「即时诸菩萨俱同发声。而说偈言。

唯愿不为虑。于佛灭度后。恐怖恶世中。我等当广说。」

【此亦挟前显难劝持之意说偈。故其辞皆叙末世
诸难。
△二广陈忍力四。
一誓忍无智。】

「有诸无智人。恶口骂詈等。及加刀杖者。我等皆当忍。」
卷四 第 328b 页 X30-0328.png

【无智昏惑故邪正相寇。
△二誓忍邪慢。】

「恶世中比丘。邪智心谄曲。未得谓为得。我慢心充满。」

【此大林之荆棘。大田之根莠也。】

「或有阿练若(至)如六通罗汉。」

【此寄法借势矫言伪行。以窃名苟利滥膺恭敬者
也。阿练若此云寂静处。】

「是人怀恶心(至)分别于是经。」

【以愚嫉贤以伪谤真。正末世之情耳。】

「常在大众中(至)皆当忍受之。」

【此皆溢恶之言。所谓好出我等过也。谤谓自作此
经。故刺言汝皆是佛。皆轻慢之言。
△三誓忍怖恶。】

「浊劫恶世中(至)护持佛所嘱。」

【恶鬼入身如楞严说。恶魔能飞精附人讦露人事。
骂者操法禁之近于羁。詈者肆言冈之异于罚。

四誓忍摈逐。】

「世尊自当知(至)皆当忍是事。」

【随宜说法意趣难解。故浊流昧之。恶口而谤颦蹙
而嫌。乃至摈逐而不容。以念前劝持之敕故皆当
忍之。
△三触处流布。】

「诸聚落城邑(至)愿佛安隐住。」

【世尊使者。言假佛威力故能无畏而善说。愿佛安
隐不以为虑也。
△四结誓尽诚。】

「我于世尊前。诸来十方佛。发如是誓言。佛自知我心。」

【诸来十方。即多宝及分身也。】
卷四 第 328c 页 X30-0328.png

妙法莲华经解卷第四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