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华经入疏-宋-道威卷五

卷五 第 119b 页

妙法莲华经入疏卷第五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天台 智者 疏 并记
四明沙门 道威 入注

「妙法莲华经药草喻品第五」

【通题巳如初释。药草喻别目。今当委解。此品。是为
中根譬说中。第三述成段文也。初约世界悉檀释
者。夫此品中。具有山川云雨等。何故独以药草标
名者。须知土地是能生。云雨即能润也。草木是所
生所润也。以所生所润。通皆有用。而药草用彊。又
土地约今。草木兼昔。当知药草有通有别。通言。昔
卷五 第 119c 页 X30-0119.png
之药草。俱能治病。别则唯在今经。方名是药之草。
故名药草。是药之草。名为瑞草。又此药草。若从所
述义边。无非是药。若从迦叶能领。中草为名。则秪
应云中草品耳。应知三草二木。是瑞非瑞。在昔虽
元一地所生。一味之泽。而不自知。故至今经。忽蒙
开显。莫非祥瑞。乃使弹指散华通成妙因。生无生。
慧。咸成种智。故从用彊。名药草品也。地雨复是述
其领实。故不别说有漏诸善。悉能治恶。无漏为最。
无漏众中。四大弟子。以譬领佛譬。深会圣心。故今
佛又以药草。述成领解。经赞善哉甚为希有。述其
得解。以喻其人。故称药草喻品。须解品名。言通意
别。故云药草。言别意通。且指声闻。佛意虽通。述其
得解。别在迦叶。述其不及。及以复宗。若通若别。皆
成药草。世界释竟。若为人释者。夫药草丛育日久。
经二万亿。犹在方便。今始开显。一蒙云雨。草木敷
荣。牙茎丰郁于外。力用充润于内。譬诸无漏。住最
后身有馀涅槃。更不愿求无上佛道。今得闻经。自
乘佛乘。兼以运人。文云。我等今日。真是声闻。以佛
道声令一切闻。内外自他。具胜力用。故称药草喻
品。为人释竟。若对治释。并第一义者。夫药草者。世
药三品。下治四大。中益五藏。上可还年。譬昔除四
住病。但养五分身。还真理年。驻变易色。俱非药王。
是此药草。至今经时。荫以无缘慈云。洒以无私法
雨。使其远种获益无偏。使其无常微草乃成常住
卷五 第 120a 页 X30-0120.png
药王。自行兼人。悉除三惑。但成常身佛大仙也。譬
诸无漏。闻经破无明惑。开佛知见。文云。我等今日。
真是佛子。无上宝聚。不求自得。佛子所应得者。皆
巳得之。面于佛前。得受记莂。嘉著而称微。故言药
草喻品也。此约对治第一义释毕。巳上四解。总是
约因缘释也。二约教释者。草木即三教也。地雨即
圆教。待绝判之。以显今妙。若本迹释者。本住智地。
曾施云雨。迹为草木。引彼增长也。观心解者。例上
可解。此品是都述其周遍领解。始天性结缘。中间
追诱。终于付财。自微自著。无量无边诸大恩德。释
品题竟。此品文为二。初略述成。二广述成。略述又
二。初一双述善哉。二明领所不及也。】

「尔时世尊。告摩诃迦叶及诸大弟子。善哉善哉。迦叶。
善说如来真实功德。诚如所言。」

【此是如来先略述成二处领佛权实也。此应二解
初约因缘者。一善哉。述其方便。火宅领实也。又一
善哉。述其两处领其权也。善说如来真实者。是述
其领实也。功德者。述其领权也。又若约教者。华严
之拟宜。领实也。三藏之诱引。领权也。方等之体信。
般若之领教。俱领权实也。法华之付财。专论实也。
上迦叶设譬领解。具领五时。辞致曲巧。故言善说。
皆是佛法。故言真实。诚如所言者。印定述成之旨
也。】

「如来复有无量无边阿僧祇功德。汝等若于无量亿
卷五 第 120b 页 X30-0120.png
劫。说不能尽。」

【此是述其迦叶领所不及也。云何不及。谓退进横
竖。亦横亦竖。非横非竖。皆所不及。所以者何。大云
普覆。遍荷清凉。大雨俱沾。无不蒙泽。咸令世间皆
得知见未曾有法。汝迦叶等。即忽齐教止领二乘
得益。不说人天小草。是为退所不及。又菩萨名上
草。亦名小树及大树。敷荣郁茂。自他饶益。而复不
领。是为进所不及。又十法界。同成佛法界。那忽止
领二乘。馀八法界。都不涉言。是为横所不及。又七
方便。从浅至深。皆入真实。馀五方便。都不曾领。是
为竖所不及。又三世利益。未曾暂废。是亦竖。世世
遍于十方十界。是亦横。是亦横亦竖。领所不及。又
山川溪谷。总言一地能生。未曾拣择。攘彼受此。草
木种子。皆依于地。更无馀依。一云叆叇。无处不密。
一雨一味。不隔枯荣。普润既同。普得增长。如来平
等。不可思议。实不先顿后渐。初三末一。如龙兴庆
云。普雨于一切。身心不降雨。除热得清凉。是五乘
七方便。十方三世。平等广大。甚深博远。不可思议。
无有差别。是为非横非竖。领所不及。然不及之旨。
非都顿夺。特以初心望后心。未穷极地。故云说不
能尽耳。此是因缘释不及也。又初悟即阿。亦具后
荼功德。但齐教之领。未暇进领横竖周遍。此是约
教释也。又权行是如大士。宜应如此。巳上两节经
文。乃是略述成竟。
△下去是如来广述成又二。有
卷五 第 120c 页 X30-0120.png
长行偈颂。长行又二。初述成开三显一。次最后汝
等迦叶下结叹。初有法譬合。法中又二。初先举法
王者。不虚劝信也。次于一切法下。正述开三显一。】

「迦叶当知。如来是诸法之王。若有所说。皆不虚也。」

【此是广述中初法说。是举法王。劝信文也。夫人王
外无所畏。内不二言。法王亦尔。众恶巳尽。发言诚
谛。当知佛法虽多。不出权实。权实之外。更无别法。
而言无量无边。此意难信。故举法王以劝迦叶所
不及者。弥须信受。又为大云譬作本。】

「于一切法。以智方便。而演说之。」

【此是约教明开权也。一切法者。谓七方便为横也。
对一实为竖也。若言不尔。何故二万亿佛所。初发
大心。中间取小。又流转五趣。岂非竖也。又十法界。
一人尚具。况七方便耶。当知此法虽多。方便波罗
蜜照之。罄无不尽。以随其类音说之。无不逗会。为
人天说戒善。为二乘说谛缘。为三藏说事度。为通
说无生。为别说次第。皆为开如来藏。是名述成迦
叶领其开三施权之意也。】

「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地。」

【此明约教。述其显实领也。其所说者。指施权法即
实也。意令众生到此智地。究竟非二。故名为一。其
性广博。故名为切。寂而常照。故名为智。无住之本。
立一切法。故名为地。地即实相也。例如大品广历
诸法。皆摩诃衍。即大乘实相。实相即一切智地。上
卷五 第 121a 页 X30-0121.png
文云。唯此一事实。指此地也。馀二则非真。乃指七
方便也。此乃约渐顿二教。述成开权显实故也。】

「如来观知一切诸法之所归趣。亦知一切众生。深心
所行。通达无碍。」

【此约权智。述开权以释教也。如来观知至归趣者。
是识药。深心所行者。是知病。病药俱是权法。各有
归趣。如戒善等。近趣人天。若作缘因开。低头举手。
远趣佛果。念处道品等。近趣涅槃。若作庄严。汝等
所行。是菩萨道。远趣宝所。乃至六度通别。菩萨近
远归趣。途辙不同。如来洞了。又戒善是人天乐。谛
缘六度。三乘人药。乃至通别六度。大乘菩萨药。如
来能了。故云知所归趣。言深心所行者。有二种深
心。一著依正者。起深重十恶。障人天乘。二著所执
法者。起四倒。三道。六蔽。四住。五住等。障诸圣之乘。
当知深心病相不同。如来权智。照之通达无碍。此
举权智。释权教也。】

「又于诸法。究尽明了。示诸众生。一切智慧。」

【此以实智所照。约教实知也。一切权法。无不入实。
故言究竟。佛眼所见。故言明。实智所知。故言了。能
示众生。如此圆境智。故言一切智慧也。又若此智。
照此药此病。不照彼药彼病。又彼智照彼。不能照
此。种别不同者。权智也。一智遍照一切药一切病。
实智照也。又更通上合释。一切法者。谓十法界也。
十法各各相欲不同。各获果报。归趣亦异。知此诸
卷五 第 121b 页 X30-0121.png
法尽者。名知病也。知一切深心所著。名知药。药有
深浅。如大品云。如实智知贪欲心。瞋痴心。若戒善
谛缘度等一切法药。悉用如实智者。通达无碍。又
权智文中。通达无碍者。约权论实。实智文中。云又
于诸法。诸法者。约实论权。二文互现者。此明实是
权实。权是实权也。当知二智所照。遍圆两境。通达
无碍。故能说权实二教。乃举智释教也。复若究竟。
非权非实。非差别。非不差别。以智方便。权有差别
也。悉到智地。则无差别。如地无差别。而草木若干。
此若干无若干。即无若干而若干。譬如约心论法。
约法论心也。心有诸数。法无诸数。又心不离法。法
不离心。又约无数而数。数而无数耳。权实亦尔。此
重合释也。总前法说述成竟。
△下去是如来作譬
喻。述成迦叶领解文为二。初是譬说。次复宗称叹。
亦名结叹。初譬说有开合。开为二。一差别譬。譬上
述权教智。有六。二无差别譬。譬上述实教智也。三
草二木。纤浓不等。故名差别。一地一雨。普载普润。
故无差别。若观其末派。谓各各不同。若究其根荣。
莫非地雨。内合方便智照七五各异也。若实智往
照。终归一实。一实七五。七五一实。差别无差别。无
差别差别。此预示。至下易晓。然又须知六譬相生。
由有五阴众生故。有五乘卉木。有五乘种子故。密
云应世。应必说法。说必有润。润必增长故也。言复
宗者。此品大意。本述成迦叶领解。于中却广。叹如
卷五 第 121c 页 X30-0121.png
来能知二智。似唯如来自叹。恐未了者。谓迦叶未
解二智。故如来最后。云汝等迦叶甚为希有。更复
前宗。以述迦叶。故云复宗。虽叹如来。意在迦叶。故
名复宗。】

「迦叶。譬如三千大千世界。山川溪谷土地。」

【此是差别喻权教智六譬中。初土地譬。此有总别
二释。总释言三千大千世界。譬众生世间也。山川
溪谷土地。譬五阴世间也。何以故。世界无别法。为
山川溪谷土地所成。众生无别法。为五阴所成众
生也。土地譬识阴。山川溪谷譬四阴。为能依也。后
有草木等。又依土地等五。如众生。机中有三乘根
性。即有草木受润增长之义也。当知土地等。非即
草木。草木质斡。但名草木。草木种子。更无别名。但
所能生之功名种子。所生质斡。名草木。皆植根于
地。地则为本。内合习因习果。虽依五阴。五阴非即
因果。要依于阴。得有习因。增长成办。名习果。果因
依阴而起。如此则山川土地譬成。草木种子受润
增长譬悉成也。总释竟。又若一一乘。各各别显譬
者。山虽高峻。亦有洿隆等五相。乃至地虽平。亦有
丘池等五相。即譬五乘五阴。山高譬菩萨五阴。川
譬友佛。溪声闻。土地譬天。谷下譬人乘五阴等。一
一五阴。皆有习因习果所依。犹如山川溪谷土地。
皆为种子质干等所依也。又约正因报果义者。用
三千大千世界。譬正因之理。通为一切所依。山川
卷五 第 122a 页 X30-0122.png
溪谷土地。譬众生阴界入果报色心也。草木丛林。
譬众生习因。此三法不相离。习因依阴入。阴入不
出法性。习因为缘了。阴习与正三法。而不即不离
故也。问。土地与下一地。何别。而此中譬差。下譬无
差耶。答。用譬各别。下譬实理。今譬报阴。故不同也。】

「所生卉木丛林。及诸药草。种类若干。名色各异。」

【此是差别中第二所生卉木譬。卉是草之都名。木
是树之总称。众草成丛。众树成林。治病力用胜者。
称为药。如善法中。皆能治恶。而无漏善治惑义。胜
下卉木中。树林枝斡覆荫广。器用大故。喻二菩萨。
种类若干者。五乘七善因果种子。故言若干。即是
种类。各有称谓。即是名也。各有体相。即是色法也。】

「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此是第三密云譬。云有形色覆荫也。下颂中。有雷
声远震。覆荫譬佛慈悲。形色譬佛应世。雷声譬佛
言教。密云即三密也。慈悲即意密。雷声即口密。形
色即身密。弥布者遍也。既密又遍。故言弥布也。以
慈悲熏。应身说法。遍十法界。故言弥布也。经律异
相云。云有五色。青者风多。赤者火多。黄白地多。黑
即水多。有四电师。东身味。南百主。南阿竭罗。北阿
祝蓝。四电斗诤。是故有雷。又水火风地斗。故有雷。
又有五事。无雨。当知云譬应身。雷譬名称。电譬放
光。雨譬说法。然此中无雷电。取下颂映现合法。电
必有雷。雷必有云。云必澍雨。今不取无电无雷之
卷五 第 122b 页 X30-0122.png
雨。及无雨之云为譬。须以此意。合身云等。然云譬
应色。应色非一。且泛引五色。譬应五乘也。又佛为
教主。譬如电师。众生机缘。亦如电师。相扣犹电师
斗。随机有感。应之以光。又五事无雨者。且以无五
乘机。法雨不澍。用释有机法雨俱降。显于密云。问。
此中六譬。本譬差别。何以密云一雨。为无差别譬
耶。答。下文云雨。秪是此中云雨譬耳。但今从所雨。
得差别名。若尔与草木何别。答。草木唯从草木立
名。云雨乃从所显为能。是故不同。】

「一时等澍。」

【此一句。第四澍雨譬。譬用口密八音四辨。宣澍法
雨。利润众生故也。】

「其泽普洽。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小根小茎。小枝小叶。
中根中茎。中枝中叶。大根大茎。大枝大叶。」

【此第五沾润譬。法云普雨七种众生心地。所有习
因种子。即生闻慧。名为沾洽。枝叶根茎者。信为根。
戒为茎。定为枝。慧为叶。次第相资。故譬此也。小根
茎等。即人天信戒。中根茎等。即二乘信戒。大根茎
等。即菩萨信戒也。当知虽说五乘。本被一实。岂受
润时。离实地耶。然信戒等。唯有人乘。阙于定慧。以
心所当之。四义足也。】

「诸树大小。随上中下。各有所受。一云所雨。称其种性。
而得生长。华果敷实。」

【此是第六增长譬。文复略牒。明其草木随分受润
卷五 第 122c 页 X30-0122.png
也。习报两因善法。既蒙法雨。习报两果。各得增长
也。言称其种性者。明施权称机。小者不过分。大者
不减少。即是七种习报两因也。华果敷实者。习报
二果也。华如习果。果如报果。此隔字对。应言华敷
果实。亦有华而未敷。果而未实。亦可譬二因也。今
取巳敷巳实。为两果也。而得增长即三义。一称其
种性。即是增长之由。由设教称机故。增长也。二各
得增长。正明增长也。三华果敷荣。即增长之相也。
巳上六譬。是初差别喻。权教之智文竟。
△下虽一
地去。大段第二。一地一雨。是无差别譬。显于一实
也。此文复有三。】

「虽一地所生。」

【此明一地所生道前心地所生。终因道后智地而
发。当知道前后之名。名有通别。道后定在果后。道
前通至凡夫。故方便品中。亦以等觉巳前。为道前。
此中须以博地凡夫。无戒善者。为道前。以五乘为
道中。所以道前道后真如之理。等皆是地。地体无
别。然皆能生。故知众生道前心地。奚尝不有能生
之性耶。而不能成者。必假道后极果智地。令生令
成。发心巳后。究竟巳前。皆假智地而成熟之。然本
由一地也。】

「一雨所润。」

【此第二一雨所润。一云所雨。一音所宣。一乘法门。
开发道中五种善根。终是一音平等之教。被物虽
卷五 第 123a 页 X30-0123.png
五。化意唯一也。】

「而诸草木。各有差别。」

【此草木差别。三草二木。禀教不自觉知。五种善根。
蒙佛法雨。随分增长。而自不知五种之因。皆依一
佛性。亦不自知五乘之教。皆是大乘。亦不自知同
归佛慧。唯有如来能知故也。此是无差别譬。上譬
如三千下讫此。是如来正作譬说述成竟。
△下从
迦叶当知去。合上譬说也。合差别譬为二。先正合。
次提譬帖合。差别譬有六。今合不次第。机应前后
尔。虽不次第。今合生起。自有其由。先明如来应世。
则有八音说法。说法即有受化众生。众生闻法。各
沾道润。得润是同。不无差别增长。下先合差别六
譬。】

「迦叶当知。如来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如大云起。以大
音声。普遍世界。天人阿脩罗。如彼大云。遍覆三千大
千国土。」

【此合上第三密云譬。亦兼合第一世界譬也。合密
云者。先举佛身密。合云有形。后举佛口密。合云有
声也。如来亦复如是。出现于世。即是正合应身出
世也。如大云起。即举譬帖合。明如来大慈现身。覆
育一切也。以大音声者。即是举佛口密。合云有声
也。天人阿脩罗者。别举三善道禀口密之益也。即
是三乘根性。三十子别禀声益也。如彼大云。即是
举譬帖合云有声也遍覆三千大千者。通举一切
卷五 第 123b 页 X30-0123.png
皆是佛子。俱蒙口密之益也。或可但合五譬。将普
遍世界下。兼合上世界土地譬也。世界即是国土
世间也。天人脩罗。即是假名五阴世间。假名合上
世界。五阴合上山川溪谷也。
△下从于大众中。是
第二合上第四澍雨譬。先标章门次劝听受。标章
有六。】

「于大众中。而唱是言。我是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
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未度
者令度。未解者令解。未安者令安。未涅槃者。令得涅
槃。今世后世。如实知之。我是一切知者。一切见者。知
道者。开道者。说道者。」

【此合上澍雨譬中。先标六章门也。一十号。谓如来
应供等。二四弘。谓未度令度等。三三达。谓今世后
世等。四一心三智。谓知者具足。五五眼。谓一切见
者。六三业共智慧行。知道。谓意不护。开道。谓身不
护。说道。谓口不护。亦称为导师。谓知道者等也。当
知此六种法门。始自十号。终至三业。诸教所明。一
切果地。神用法门。此六摄足。故经合喻。乃略举之。
况此六门。一一互摄。此六次第者。由具十号故。有
四弘。故云未度者令度也。虽用四弘。若无三达。照
机不遍。三智具足。方乃名达。智必有眼。二法既以
定慧为因。而获眼智两果。故有智必有眼。如此五
科。无不三业随智慧行。故略举六科。以示能应。佛
自称此。以显能澍也。】
卷五 第 123c 页 X30-0123.png

「汝等天人。阿脩罗众。皆应到此。为听法故。」

【此是次劝物听受。佛八音诠吐六种法门。从多为
论。劝三善道。宜应往听法。信受佛之语故也。】

「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而听法。」

【此是第三。合上第一山川譬也。揽果报而有众生。
如依山川。得有世界等。百千万亿。即十法界众生
也。今正语七方便众生差别。配如上说也。】

「如来于时。观是众生。诸根利钝。精进懈怠。」

【此是第四。合上第二卉木譬也。于时者。若论渐初。
即鹿苑初说三乘时。若论中间。处处得论于时也。
利钝者。总判。三途因恶果苦。不能受道。名为钝。七
种方便。闻教得益。名为利。别释。天人但受果报。不
肯受道。名为钝。三乘根性。断惑出界。名为利。又声
闻观生灭。名为钝。菩萨观不生灭。名为利。通别圆
利钝。例知也。三途放逸名怠。人天持五戒十善为
精。人天不厌苦为怠。二乘怖畏无常为精。又二乘
贪證。不求作佛。为怠。菩萨志求佛道为进。当知利
钝之言。通三四味十界故也。】

「随其所堪。而为说法。种种无量。皆令欢喜。快得善利。」

【此是第五。合上第五受润譬也。随其所堪。即是称
会机宜。无增减之失。如人机授以十善为增。天机
授以五戒为减。乃至菩萨展转相望。增减亦然。欢
喜得利。即是各蒙法雨。普皆沾润。一时受益故也。】

「是诸众生。闻是法巳。现世安隐。后生善处。以道受乐。
卷五 第 124a 页 X30-0124.png
亦得闻法。既闻法巳。离诸障碍。于诸法中。任力所能。
渐得入道。」

【此是合上第六增长譬也。现世安隐后生善处者。
即是报因感报果。合上华敷增长也。亦得闻法乃
至入道者。即是习因牵习果。合上果实增长。闻是
法巳。合上增长之由。现世安隐。正合上增长。后生
善处者。合上增长之相也。此是略释也。广解者。佛
如大云普覆一切。三途亦得受润增长。如说般若
方等。明地狱得益也。又诸经中。亦说龙鸟鬼神等。
闻法得道。若火灭汤冷。即是现世安隐。或生天上
人中。即是后生善处。于天人中修道。即是以道受
乐。此约三途释也。又若约人天。闻法持戒。福德扶
身。鬼神不犯。即是现世安隐。或天还生天。人还生
人。或天人互生。即是后生善处。生能悟解。即是以
道受乐也。若约二乘闻法。得有馀涅槃。是现世安
隐。生彼国闻经。即是善处受乐也。若约生身菩萨。
闻卢舍那佛说法。得无生忍。即是现世安隐。后生
净满世界。为法身眷属。即是善处。以道受乐也。言
离诸障碍者。即是现世安隐。任力所堪。渐得入道。
即后世受乐也。当知九界。闻五乘法尔。五戒乘出
三途苦。十善乘出人道八苦。声闻乘出三界无常
苦。缘觉乘出从他闻法苦。菩萨乘出内无利智。外
无相好苦。是为五乘也。始从迦叶当知如来讫此。
是正合上差别六譬竟。】
卷五 第 124b 页 X30-0124.png

「如彼大云。雨于一切。卉木丛林。及诸药草。如其种性。
具足蒙润。各得生长。」

【此是第二。提譬帖合上六意也。大云帖合第一形
声两益之譬也。雨于一切。帖合第二六章法门。卉
木丛林。帖合第四受化。众生利钝。怠进习因浅深。
兼得山川等也。如其种性具足蒙润。帖合第五受
润得法利也。各得生长。帖合第六现世安隐增长
譬也。合差别譬竟。
△从如来说法去。第二合无差
别譬。上开譬有三。今合亦三。但不次第。】

「如来说法。一相一味。」

【此是双标。合上一地一雨也。言一相者。众生之心。
同一真如之相也。一相即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
无相。即无差别也。立一切法。即有差别也。差别如
卉木。无差别如一地。地虽无差别。而能生桃梅卉
木差别等异。桃李卉木虽差。而同是一坚相。若知
地具桃李。即识实中有权。解无差别即是差别也。
若知桃李坚相。即识权中有实。解差别即是无差
别。以是义故。以一相合上一地譬也。一味者。一乘
之法。同诠一理。是一雨也。即是实教。纯一无杂。例
一相思之。昔于一实相。方便开为七相。于一乘法。
分别说有七教。佛知究竟终归一相一味。即无差
别故也。】

「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竟至于一切种智。」

【此双释上一相一味也。众生心性。即是性德三种
卷五 第 124c 页 X30-0124.png
之相也。如来一音。说此三法之相。即成三味。是双
释上业也。言解脱相者。无生死之相。又无分段变
易二边业因。故名解脱。即于业道。是解脱德也。言
离相者。无涅槃之相。又得中道智慧。能远离二边。
无所著。故名离相。即于烦恼。是般若德。无相亦无
相也。灭相者。二边因灭。得有馀涅槃。二边果灭。得
无馀涅槃。故名灭相。即于苦道。是法身德也。此三
相则以为境界缘。生中道之行。终则得为一切智
果。故言究竟至于一切种智也。又究竟至于一切
种智者。若得二边灭相。即是通别二惑尽。入佛知
见。以一切种智心中行般若。初发心毕竟二不别。
故言究竟。此即佛之智慧。故言一切种智也。双释
竟。
△从其有下。明闻如来法。不自觉知。即明差别
义。众生是山川假实之差别。亦是种子之差别。如
来即是云。闻法即是雨。读诵修行即是润。功德即
是增长。此等差别。皆不能知。就文为五。】

「其有众生。闻如来法。若持读诵。如说修行。所得功德。
不自觉知。」

【此是第一。众生不知。举不知之人也。法谓闻一音
之法。持说者是正明不知。持说不同。修行各异。人
天作戒善之解。三乘作谛缘度解。解既不同。即是
差别。所得功德不自觉知者。明五人各禀教。不知
佛是一味。无差别教。亦不知七种方便。各各作解。
而各执巳见为实。此则不知于权。亦不识实。即是
卷五 第 125a 页 X30-0125.png
差别不自觉知。本无差别故也。
△下从如来能知
去。明如来能知。略减数。举十境。合为四意。一约四
法知。二约三法知。三约二法知。四约一法知。约四
法者。所谓种相体性四法是也。】

「所以者何。唯有如来。知此众生种相体性。」

【此明如来能知。众生本有佛种相等。言种者。三道
是三德种。净名云。一切烦恼之俦。为如来种。此明
由烦恼道。即有般若也。又云。五无间皆解脱相。此
由不善。即有善法解脱也。一切众生。即涅槃相。不
可复灭。此即生死为法身也。当知此三道。即是性
种。有能生性。故名为种。此就敌对相翻论种。即事
理因果。迷悟缚脱。始终理一。故名为性种也。若就
类论种。一切低头举手。悉是解脱种。一切三乘解
心。即般若种。夫有心者。皆当作佛。即法身种。此法
身种。与上性种法身。离合有异尔。诸种差别。如来
能知。一切种秪是一种。即是无差别也。如来亦能
知。差别即无差别。无差别即差别。如来亦能知。相
体性约十法界十如释。不具记。例种说之。如来悉
能知也。
△从念何事下。约三法能知。三法者即三
慧。仍有三重。一三慧境。二三慧体。三三慧因缘也。】

「念何事。思何事。修何事。」

【此初明三慧境也。念何事。是明三慧用。念取于所
念之事。即是三慧境。当知有取境之慧。方有所取
之事。即所闻所思所修也。】
卷五 第 125b 页 X30-0125.png

「云何念。云何思。云何修。」

【此明三慧体。即是能闻能思能修。念是记录所闻
之法。正是念慧之体也。】

「以何法念。以何法思。以何法修。」

【此明三慧因缘也。即是三慧取境。闻法能所和合。
是其因缘也。又三慧境智。因缘合故。得三慧法。复
名因缘也。如此三乘三慧。在昔谓境体因缘有异。
即是差别。若入今经圆妙三慧。即无差别。此有差
别无差别。如来亦能知也。】

「以何法。得何法。」

【此约二法。明如来能知。以何法即是因。得何法即
是果。五乘之因。各得其果。即是差别。众生如。佛如。
一如无二如。唯是一因一果。即无差别。差别无差
别。如来亦能知。差即无差。无差即差。如来亦能
知。】

「众生住于种种之地。唯有如来。如实见之。明了无碍。」

【此是约一法。能知。七方便住于七位。故言种种之
地。此是差别。如来用如实佛眼见之。如众流入海。
失于本味。则无差别。随他意语。以智方便。而演说
之。则如来能知差别。其所说法。皆悉到于一切智
地。则如来能知无差别也。】

「如彼卉木丛林。诸药草等。而不自知上中下性。」

【此是第三。举譬帖合上众生不自觉知也。】

「如来知是一相一味之法。所谓解脱相。离相。灭相。究
卷五 第 125c 页 X30-0125.png
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

【此第四牒前。总结上如来能知也。一相一味等。如
前巳释。当知此一相等为缘分别。即是一中无量。
究竟涅槃终归于空。即是无量中一。此是牒前重
释上无差别也。何者。此一相一味。解脱离灭。若是
二乘法体。犹是差别言宣。今作大乘究竟涅槃。终
归于空。即通无差别。究竟涅槃。结前诸句。皆非二
乘有馀。无馀乃是圆究竟涅槃也。常寂灭相者。结
前诸句。非是小乘寂灭。乃是常住寂灭。故上文云。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即此义也。终归于空者。
非是灰断之空。乃是中道第一义空也。经文举两
究竟。初究竟至于一切种智。此举智果。对二乘智。
非究竟也。二举究竟涅槃。常寂灭相。终归于空。此
举断对二乘断。非是究竟。究竟之文。知非小乘空
也。此是牒前结释文竟。】

「佛知是巳。观众生心欲。而将护之。是故不即为说一
切种智。」

【此是第五断物疑也。佛昔既知始末皆一。何不鹿
苑即为说实。故今佛自释疑云。观众生心欲。随三
悉檀。而将护之。恐其诽谤。故不即说也。从上其有
众生闻如来法。讫五节经文。是无差别中。第三合
草木差别。不知显佛能知。三科合上第二无差别
譬文竟。
○下从汝等迦叶去。是第二复宗称述。欲
释物疑。疑者闻佛无量功德。谓四弟子齐教领解。
卷五 第 126a 页 X30-0126.png
何必是实。恐此时众闻佛述其迦叶所领不及。不
晓佛旨。而谓迦叶所领不当。故佛自述巳权实。以
叹迦叶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虽自领巳。实兼一切。
虽未及佛地究竟尽了。得受记巳。即分真佛。自鹿
苑后。具领权实。至醍醐时。领业不虚。当知前叹释
迦。本欲称叹迦叶。故今释疑。称叹复宗。然复宗者。
如前文。移添于此。此更不出也。】

「汝等迦叶。甚为希有。能知如来随宜说法。能信能受。」

【此先叹希有者。凡有反复闻能得益。菩萨是巳事。
解不多奇。此诸声闻巳得无为正位。能舍證入实。
甚为希有。能知随宜说法。述其能领开三。次言能
信能受者。即是述其领解显实文也。】

「所以者何。诸佛世尊。随宜说法。难解难知。」

【此是释述复宗之意也。明佛于一道说三。深玄难
解。而汝能信受。故亦堪叹甚为希有。章安解云。前
文如来复有无量功德。汝等说不能尽。后文却云
汝等甚为希有者。佛恩普被。犹如云雨靡不覆润。
佛恩普载。犹如大地靡不生成。岂有为一机一方
而巳。故言汝等说不能尽。佛恩虽普。众生日用。不
自觉知。如三草二木。值根乎地。禀润乎雨。而不能
知。汝等能知始终十恩。甚为希有。未度令度等。述
其佛四弘誓恩。甚为希有。众生现世安隐。后生善
处。以道受乐。述其大慈与乐恩。甚为希有。既闻法
巳。离诸障碍。任力所能。渐得入道。述其大悲拔苦
卷五 第 126b 页 X30-0126.png
恩。甚为希有。下轮王释梵。是小药草。述其知劝善
除热恼恩。甚为希有。知无漏法。能得涅槃。及缘觉
證。是中药草。述其知除诸热见爱恩。甚为希有。上
草小树。是为耻小慕大。述其知遮丑之恩。甚为希
有。大树是述其庄严之恩。甚为希有。说最实事。一
地一雨。述其知付财坐座。身心财法。自在安乐之
恩。甚为希有。当知佛述其差别叹者。叹十恩文尽。
若述其无差别叹者。即是一大恩也。若不尔者。迦
叶于前品。云如来大恩何所主耶。须知章安但重
作述前品十三偈。叹佛恩深。即是当界能知随宜。
当界事理。遍收一切。问。此中述前叹佛恩深。与古
人何别。答。古人直云恩深。不辨恩之近远。故前以
十三偈。具领始末。今佛具述。方名述成。此是章安
助成智者之深致也。若依此义。佛本遍述迦叶始
末。时众不解。故须除疑。是故释云迦叶能知。若寻
章安之意。何得以四伏难。与此同互耶。此明第二
复宗称叹竟。初是述成。开三显一。二段总是长行
广述成竟。
△下去偈有五十四行半。颂上广述成。
文中开显有法譬。今皆颂初四行。颂法说。次五十
行半颂譬说。法说复二。先举法王。二则开显。】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此是经家叙也。】

「破有法王。出现世间。」

【此初半偈。颂上广述法说中。初举法王不虚劝信
卷五 第 126c 页 X30-0126.png
也。上文迦叶当知如来乃至皆不虚文是也。
△下
去有三行半。颂开。上文有二教二智。今亦具颂。初
一行半。颂二教。后二行。颂二智。】

「随众生欲。种种说法。」

【此半行。颂上权教也。即上文云。于一切法。以智方
便。而演说之。】

「如来尊重。智慧深远。久默斯要。不务速说。」

【此一行。颂上实教也。上文云。其所说法。皆悉到于
一切智地也。】

「有智若闻。则能信解。无智疑悔。则为永失。」

【此一行。颂上释权智也。上文云。如来观知一切诸
法。乃至通达无碍。】

「是故迦叶。随力为说。以种种缘。令得正见。」

【此一行。颂上释实智。随种种缘。说种种教。悉为令
得大乘正见。自此之前。皆名邪见也。上文云。又于
诸法究尽。乃至一切智慧。是也。又此颂是如来四
悉檀意。破有法王。即对治意。又随众生欲。即世界
意。有智至永失。是为人意。令得正见。是第一义意。
三悉檀。即颂上以智方便而为演说。令得正见。颂
上到于一切智地也。颂上劝法说竟。
△下从迦叶
当知去。五十行半。颂上譬说。初十行半。颂开譬。次
四十行。颂合譬。上开譬有二。今初九行半。颂差别
譬。次一行。颂无差别譬。上差别有六。今具颂。而不
同长行开譬次第。但与合中次第同也。于初差别
卷五 第 127a 页 X30-0127.png
中。而先三行。颂上第三云雨譬。馀临文示。】

「迦叶当知。譬如大云。起于世间。遍覆一切。慧云含润。
电光晃曜。雷声远震。令众悦豫。日光掩蔽。地上清凉。
叆叇垂布。如可承揽。」

【此颂上开譬中。第三云譬也。云譬应身。应身随智
慧行。故言慧云。能具十二部法。故言含润。若应身
不说法。如须扇多佛及多宝者。此云不含润也。身
放大光如电曜。口震四辨如雷声也。九十五种邪
光不现。故言掩蔽。除九十八种热。如地上清凉也。
如可承揽者。应身降世。似同三有。有心往取。实不
可得也。即上文云。密云弥布。遍覆三千大千世界
文是也。】

「其雨普等。四方俱下。流澍无量。率土充洽。」

【此颂上第四澍雨譬也。八音四辨宣澍法雨。四方
俱下。一时俱闻。亦云四等也。凡有心者。皆蒙利润。
故言率土充洽也。此则成上。又成下山川譬也。即
上文云一时等澍文也。】

「山川溪谷。」

【此颂上第一土地譬也。即是七方便众生五阴。今
蒙法雨。身口柔软。如土地得泽也。即上文。迦叶。譬
如三千。乃至溪谷及土地等文是也。】

「幽邃所生。卉木药草。」

【此颂上第二卉木譬也。众生习因差别。譬众生久
远所植习因。隐在阴界入内。故言幽邃。今蒙法雨。
卷五 第 127b 页 X30-0127.png
悉得开发。故言所生。即上文云所生卉木。乃至名
色各异等文是也。】

「大小诸树。百谷苗稼。甘蔗蒲萄。雨之所润。无不丰足。
乾地普洽。药木并茂。其云所出。一味之水。草木丛林。
随分受润。」

【此颂上第五受润譬也。言百谷语。通取五谷。譬五
乘尔。因由百善。能生五乘谷果也。当知五乘各以
百善为本。大小乘因。岂过十善。更互庄严。乃成百
善也。问。人无百善。答。酒防意地。通说非无也。甘蔗
譬定。体皆一故。乃约所缘也。蒲萄譬慧。慧约所破。
非一如蒲萄尔。乾地普洽。譬未信者令信也。馀例
上消之。即上文云。其泽普洽。乃至大枝大叶文是
也。】

「一切诸树。上中下等。称其大小。各得生长。根茎枝叶。
华果光色。一雨所及。皆得鲜泽。」

【此是颂上第六增长譬也。即上文云。诸树大小。乃
至华果敷实。此颂上差别中六譬文竟。
△此下如
其体者。颂上第二无差别譬。上文有三。此中略不
颂一地。而所生兼之故也。】

「如其体相。性分大小。所润是一。而各滋茂。」

【此颂上第二无差别譬也。初二句颂所生所润。次
一句颂能润。则无差别也。而各滋茂。须差别不自
觉知也。即上文云。虽一地所生一雨所润。而诸草
木。各有差别。无差别譬竟。巳上总是颂开譬竟也。
卷五 第 127c 页 X30-0127.png

△下从佛亦如是下去。四十行。颂上第二合譬。初
三十五行偈。颂合差别。次如是迦叶下五行。颂合
无差别。上合差别譬。前正合。后譬帖。今文亦先合。
次便举譬帖合也。】

「佛亦如是。出现于世。譬如大云。普覆一切。」

【此一行。颂合密云譬也。初二句以身合云。下两句
举譬帖合。上文云。如来亦复如是。乃至大千国土
文也。】

「既出于世。为诸众生。分别演说。诸法之实。大圣世尊。
于诸天人。一切众中。而宣是言。我为如来。两足之尊。
出于世间。犹如大云。」

【此颂上合第二澍雨譬中。先标六章门中。初十号
文也。然此十号。文略义含。何者。出世即无上士及
佛也。为诸即正遍知明行足。世尊即第十号。于天
人中。即调御丈夫。及天人师。如来即第一号。来善
去善。兼于善逝。又出于世。即世间解。虽略义含于
十。】

「充润一切。枯槁众生。皆令离苦。得安隐乐。世间之乐。
及涅槃乐。」

【此颂上六章中四弘章也。充润一切。即初弘誓。皆
令离苦。即第二誓。离于因果苦也。得安隐乐。即第
三誓。及涅槃乐。即第四誓。五乘咸有世间之乐。皆
令得于第一之乐。】

「诸天人众。一心善听。皆应到此。觐无上尊。我为世尊。
卷五 第 128a 页 X30-0128.png
无能及者。安隐众生。故现于世。为大众说。甘露净法
其法一味。解脱涅槃。以一妙音。演畅斯义。常为大乘。
而作因缘。」

【巳上四行。颂上劝听受也。上文云。汝等天人。乃至
为听法故文是也。此初二行。先叹佛。次为大众下。
能说人尊故所说法妙。七善无不皆归一乘。故劝
听受。此举无差以释于差也。从上既出于世讫此。
颂上合第三澍雨譬文竟。】

「我观一切。普皆平等。无有彼此。爱憎之心。我无贪著。
亦无限碍。恒为一切。平等说法。如为一人。众多亦然。
常演说法。曾无他事。去来坐立。终不疲厌。充足世间。
如雨普润。」

【此上四行。颂上合中。第三合山川譬。七种五阴众
生。如雨澍不择溪谷。佛平等说。故无彼此。有机为
此。无机为彼。植善为爱。增逆为憎。佛事为自。魔事
为他。应初为来。应后为去。入实为坐。出权为立。佛
观众生。为若此。即是等雨山川之意。当知佛憎爱
永尽。而无彼此。不于是佛机者爱。是馀机者憎。此
颂上合文云。尔时无数千万亿种众生。来至佛所。
而听法文是也。】

「贵贱上下。持戒毁戒。威仪具足。及不具足。正见邪见。
利根钝根。等雨法雨。而无懈倦。」

【此二行。颂上合中第四合卉木譬也。贵贱乃至利
钝。约七方便。传传说之。贵贱上下。乃是约位分。持
卷五 第 128b 页 X30-0128.png
戒毁戒。是约行说。利钝是约习辨。上云。如来于时
乃至精进懈怠文是也。
△下从一切众生。第五有
十一行。颂上第五合受润譬。为三。初一行。总明受
润。次或处人天下七行。第二明受润。次三行。结所
润能润文也。】

「一切众生。闻我法者。随力所受。住于诸地。」

【此一行。总明受润也。下去是别明受润。为五也。】

「或处人天。转轮圣王。释梵诸王。是小药草。」

【此初一行。明人天。俱未断惑。合为小草也。】

「知无漏法。能得涅槃。起六神通。及得三明。独处山林。
常行禅定。得缘觉證。是中药草。」

【此二行明二乘。俱有断證。合为中草也。】

「求世尊处。我当作佛。行精进定。是上药草。」

【此一行。明三藏六度。志求作佛。化他胜二乘。独为
上草也。既云行精进定。于六度中。精进为最。大论
云。施戒忍。世间常法。欲修定慧。必须精进。况复通
进。遍入五中。为是义故。举进摄六。故知不可下文
二木。唯在三僧祗也。】

「又诸佛子。专心佛道。常行慈悲。自知作佛。决定无疑。
是名小树。」

【此一行半。明通教菩萨。巳断通惑。誓扶馀习。涉有
化他。比上为劣。望下为优也。既云常行慈悲自知
作佛。若六度菩萨。第三僧祗。方乃定知。故不及通。
但过二地。必知作佛。故与前异。乃从胜标。故名小
卷五 第 128c 页 X30-0128.png
树也。】

「安住神通。转不退轮。度无量亿。百千众生。如是菩萨。
名为大树。」

【此一行半。明别教。自行化他也。既云转不退轮。别
人初地能转法轮。是念不退。藏通至果。方转法轮。
岂得名为如是菩萨。故在别教菩萨。高广为胜。故
名大树。又可约三菩萨。各作三树。六度约三僧祗。
通教约七八九地。别教约三十心。故正法华。初列
则云三木二草。后颂云三草二木。此乃通方之见。】

「佛平等说。如一味雨。随众生性。所受不同。如彼草木。
所禀各异。」

【此一行半。结所润。举譬帖释所受润也。虽明七种。
七种为少。故下云如海一渧。】

「佛以此喻。方便开示。种种言辞。演说一法。于佛智慧。
如海一渧。」

【此一行半。结能润。明佛智多如海也。从上一切众
生闻我法者。讫此。是颂上合受润也。即上文云。随
其所堪。乃至快得善利也。
△下从我雨法雨去八
行半。颂上第六合欢喜增长。又二。初两行总颂增
长。又二。】

「我雨法雨。充满世间。一味之法。随力修行。」

【此一行。总颂上合增长譬也。上文云。是诸众生闻
是法巳。乃至渐得入道。】

「如彼业林。药草诸树。随其大小。渐增茂好。」
卷五 第 129a 页 X30-0129.png

【此一行。颂上提譬帖释也。即上文云。如彼大云。乃
至各得生长也。此颂上合增长譬竟。
△下从诸佛
之法。六行半。别明增长也。】

「诸佛之法。常以一味。令诸世间。普得具足。渐次修行。
皆得道果。」

【此一行半。明人天增长。普得具足。是颂上现世安
隐。渐次修行。是颂上后世。以道受乐。即合人天增
长也。】

「声闻缘觉。处于山林。住最后身。闻法得果。是名药草。
各得增长。」

【此一行半。明显二乘增长也。住最后身。有二解。一
云。二乘此身若不值佛。未必无后。由见佛故。成最
后身。即是增长义。此约小释也。若约大论。二乘得
有馀涅槃。住最后身。得佛五味调熟。得入法华。闻
大乘得解。即是增长。小说最后。且任小教。权名为
无。非永无也。若得法身等觉一转。当入妙觉。是故
乃云最后身也。】

「若诸菩萨。智慧坚固。了达三界。求最上乘。是名小树。
而得增长。」

【此一行半。别颂通教增长。坚固。是体法慧。了达三
界。是断惑尽。】

「复有住禅。得神通力。闻诸法空。心大欢喜。放无数光。
度诸众生。是名大树。而得增长。」

【此之二行。是别颂别教增长。别颂合上差别譬竟
卷五 第 129b 页 X30-0129.png
也。
△下从如是迦叶去。有五行。颂上合第二无差
别譬。又为二。】

「如是迦叶。佛所说法。譬如大云。以一味雨。润于人华。
各得成实。」

【此一行半。颂合上无差别之差别也。譬如大云。如
一味雨。即颂合上一味雨无差别并别。润于人华。
各得成实。即是颂上差别。】

「迦叶当知。以诸因缘。种种譬喻。开示佛道。是我方便。
诸佛亦然。今为汝等。说最实事。诸声闻众皆非灭度。
汝等所行。是菩萨道。渐渐修学。悉当成佛。」

【此三行半。即是差别无差别也。迦叶当知以诸因
缘下。即是明权。权即差别。合上所生也。今为汝等
者。即是显实。实即无差别。合上一地也。非灭度者。
未度变易也。独言二乘。为其保證强也。人天不计
果为涅槃。菩萨不向中间取證也。是菩萨道者。菩
萨行道。亦须断通惑。汝巳断尽。即是菩萨道。法华
论谓。发心退巳还发。前所修善不灭。同后得果。又
二乘智断是菩萨道者。二乘执其果。故斥言是菩
萨道。道即因也。问。菩萨亦有果。信解云。得道得果。
大品云。有法是菩萨道。无法是菩萨果。何故不言
是菩萨果。答。此义应得。今言若道若果。皆是佛因。
因即是道也。颂合上无差别譬竟。始从品初长行
及偈。讫此。总是为第二中根作譬说中。第三如来
述成四大弟子领解段文毕。】
卷五 第 129c 页 X30-0129.png

妙法莲华经入疏卷第五